如果想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分为以下几种: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以下是几个例子: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格式案例
根据国家标准GB-3469的规定,通常使用下列字母标识用以表示参考文献类型:
一、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二、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
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论文中引用网络新闻写参考文献的具体步骤如下:
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分别是:电脑、word文档。
1、首先我们打开需要编辑的word文档,点击打开“多级列表”,选择想要的编号类型。
2、然后我们点击需要引用参考文献的句子末尾,句号的前面。
3、然后我们点击打开引用中的“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择“编号项”,引用内容选择“段落编号”,之后选择相对于的编号,之后回车确定即可。
按要求正常标注即可。电子文献格式,作者姓名.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含文献载体标志)见其它].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路径。参考文献的格式:著作: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去新浪发布新闻,有以下几种:
对于第三种方式,你可以联系我,我这边有比较不错的发布平台推荐给你,解决你在新浪发布新闻的烦恼。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答案,希望你能采纳。
一、门户网站软文投稿。门户网站与平面媒体一样,多为付费刊发,但是门户网站往往配有社区论坛,这些地方人气尚可,是免费发布的理想地方,但是需要根据企业的目标群体确定主要阵地。二、分类信息软文发布。分类信息网站发软文也是可以的,不过像58这些大型的分类信息网站对你的发布的信息是有限制,要审核的。而且有的也不可以带外链。三、论坛软文发布。特点:搜索引擎可以收录,但是在论坛中爆光率有限,需要有论坛管理人联系好,置顶效果才是最好的,而且有的论坛不能带链接。四、新闻软文发布。这个对有些企业来说需要一定的费用,像百度新闻源,你要交钱给那些网站代发,好处就是人们更容易相信,毕竟是新闻。对网站外链作用大,百度新闻源网站都是会收录的。
想在新浪新闻发稿发新闻,有两种方法。
一、自己去注册个新浪平台的自媒体账号,百度搜索“新浪看点”,注册账号即可。这种发稿方式是免费的,就是要注册账号比较麻烦,需要实名认证,发布文章需要审核,而且发布成功后显示为自媒体发布,权威性差点。
二、联系发稿公司(加分广告),发稿公司一般都跟各类网站都有合作。这种方式需要花钱,但是速度最快,而且是官方发布,权威性好,不成功不收费。
1.注册自媒体,四大门户网站都有各自的自媒体平台,你可以注册自媒体然后就可以免费发布了,过程这里就不多说了,网上有很多教程。2.向编辑投稿,如果你的稿子质量过硬,稿子内容够劲爆,没准人家会采纳你的投稿。总之,对自己的稿子内容以及自己人品有信息的话请试试这种方法吧。3.利用其他网络平台发你的稿子,论坛啊,贴吧啊等等,去一些比较知名的免费平台,人流量高,你的文章能够带动广大网友互动的话,可能网络门户网站会收编你的新闻。
若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即电子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有以下几类: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例如: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扩展资料
根据国家标准GB-3469的规定,通常以下列字母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如果参考文献是新闻,可算做“报纸文章”类,其格式为: [序号]□作者.题目[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为空格.
参考文献有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同学们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参考类型来设置安全检查文档的格式。正常情况下,参考文献一般默认为中文宋体,所有标点符号必须使用新闻标点符号。不同类型的引用会有不同的格式,人们在引用时往往会在这一部分出错。1.专著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2.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份: 起始页码.3.报纸类:[序号]作者. 篇名[N].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4.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如果想引用网站上的文章,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分为以下几种: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以下是几个例子: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格式案例
根据国家标准GB-3469的规定,通常使用下列字母标识用以表示参考文献类型:
一、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二、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
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1.开通搜狐、新浪等自媒体号,然后发布文章,如果文章质量高就可能被推荐到首页。
2.这些新闻网站都有专门的投稿邮箱,将稿件整理好后用邮件形式发送过去便可,当然能不能采用就看编辑审核了。
3.通过记者采访,然后记者会提供一篇通告到各大网站,到时候这些站都会转载。
还可以有以下方式
1.召开媒体发布会,邀请行业及大众媒体参会,由企业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开发布企业重大消息。
2.发稿平台代发:发稿平台有流畅的发稿渠道,可在第一时间将新闻推送出去。如国内较知名的新闻发稿平台 古利传媒,其媒体资源覆盖范围广,国内95%的门户网站、行业网站均与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3.建立媒体关系,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品牌部或叫市场部或企划部,团队中有一位媒介经理,去搞媒体关系,如果企业有重要新闻,通过这些媒体关系发布。
新闻源推广主要就是在百度搜索之后排名在前几显示出我们的软文,相对于其他大媒体,百度新闻源的权重更高,而且时间接近当前时间,可信度更高。相对的,做出来的效果更好。莱媒网就有非常多的新闻源媒体可以发布,而且价格还很便宜,可以尝试一下
1、新浪微博发布新闻内容可以通过联众云传媒新闻平台进行发布,一般的都是收费的,最小的一笔费用为58元左右的价格;2、发布新闻信息平台的新闻内容一般包含政府新闻媒体,大型新闻网站,如:联众云、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多种网络平台发布新闻信息;3、新闻微博发布新闻一般都是需要申请新闻写手才可以发布,自己则是没有权限进行发布和书写的,比较麻烦,还有一种就是记者认证才可以.选择联众云传媒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就科一发的,其实不难。
早在1997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实习期间,作为铁杆球迷,陈彤来到新浪网的前身“利方在线”体育沙龙负责版主工作;1998年,陈彤主持“法国 98足球风暴”网站便一鸣惊人,创造了中文网站的访问记录。“赛事开始之前,陈彤就开始搜集各队的消息,一般是到国外的体育网站聊天室打听即时比分,再贴到体育沙龙上;看着电视,用手录入再上传到网站上。陈彤和汪延曾经用手扶着电视天线搞球赛的网络转播。”正是这段经历,不仅为四通利方在后来发展成为新闻门户打下基础,也让陈彤从新浪的第一个网络编辑,成长为新浪网的总编辑。之后,新浪网在科索沃战争及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1999)、台湾921大地震(1999年)、中国加入WTO、悉尼奥运会(2000年)、“9·11事件”(2001年)、雅典奥运会(2004年)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不断获得巨大成功,确立了新浪网在全球中文网站中的优势。其中,新浪网对“9·11事件”的率先报道,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经典成功案例。陈彤在1998年提出的“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的新浪新闻“八字方针”至今仍被业界广泛认可并沿用,而在其部门培养出来的新闻、体育、财经、科技、视频等各频道的编辑,活跃于中国的主流网站(其中不乏多名网站总编、主编),新浪网运营部也因此被誉为网络编辑的“黄埔军校。通过全面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及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奠定了新浪网作为中文第一门户的基础。那么,此后,陈彤领导的编辑团队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拓 展等多项业务的运营中,体现了强大的团队执行力,在新浪网从传统门户到与社交媒体融合的新媒体的变革中,发挥了中坚力量之作用。“2001年9月11日晚8点50分,新浪网新闻中心值班编辑苏雨农一个人值小夜班,从CNN播放第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楼之后的画面后,按照陈彤亲自制定的突发新闻处理流程,苏雨农迅速发出快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以及手机头条短信新闻,成为中国各类媒体中最先发出的新闻和短信;并在短时期之内迅速作出专题报道。”2002年5月起,陈彤出任新浪网总编辑、公司副总裁。作为中文网络媒体的先行者,陈彤带领的编辑团队最先建立起全球7*24小时滚动报道、专题报道、图文直播等一系列模式。 2009年7月,新浪CEO曹国伟推出新浪微博产品,自8月14日开始内测开始,新浪微博就采用了与新浪博客同样的推广策略,即主动邀请明星和名人开微博,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而陈彤领导的编辑团队再一次担负起该项战略的主力。“最初的工作异常辛苦,不仅按照频道所覆盖的专业领域等逐步细分,并依照名人、政务及媒体三大方向及重要城市及省市的区域纬度,做了更加详细的分工。每一位编辑的考核,大多以微博拓展业绩为主,几乎所有的编辑,都有明确的指标。” 一位参与此事的编辑回忆道,“编辑积累的人脉资源及各频道的影响力,发挥了作用, 在微博名人面前,每一位编辑都是客服,陈彤为此建立了“围脖小秘书”、“微博辟谣小组”等专门团队”。微博辟谣小组2010年11月,在陈彤的直接领导下,新浪微博成立辟谣小组。据时任辟谣小组组长谭超所述,小组运行至2012年6月,共发布公开辟谣微博 291条,没有引起一次事实层面的争议,这得益于陈彤所提“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不辟谣”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每一条辟谣信息的最终把关。小组常备7名专职编辑,日本发生级地震等重大事件时增至30人。小组24小时不间断监控信息、吸纳用户举报,发现疑似谣言后通过信息源头 查找、网络深度搜索、电话连线当事者、实地探访等方式进行查证,多方位核实保证证据绝对可靠,辟谣后多渠道进行信息澄清,并对造谣者进行严格处罚。上述成 熟的机制帮助小组最快在半小时内澄清谣言,但谣言的复杂和模糊性有时也让小组耗费两三周时间去寻找最可靠的证据。类似微博辟谣小组的全职辟谣机构,在全球社交网站上没有先例,该小组开创性的工作,极大地保障了微博的发展秩序和舆论环境,也是一次极具学术价值的成功实践。微博的成功,及其与门户的结合,无疑成为新浪网作为门户的又一次成功转型:即移动时代的门户加社交网站。2014年3月,新浪网对马来西亚航空MH370失联报道,成为“门户加社交”报道方式的经典案例。陈彤领导下的编辑团队,在此次报道的速度、深度、准确度以及包括视频、自媒体在内的全媒体整合报道方式等方面,不仅全面超越其他的传统中文媒体,也超过任何其他的中文网站,在社交媒体时代,在航空灾难性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依然引领媒体发展潮流。
第一届团长 梅绍华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 在任 1988年9月,记者团在校领导、党委宣传部以及校报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期间,记者团编辑出版了若干期生动活泼的内参,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记者团还举办了舞会、文学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记者团在校内的影响。1989年3月,梅绍华离任分配到《人民日报》,后转英文《中国日报》。1991年10月调到国务院直属报纸《经济日报》负责头版工作。1999年,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离职多年老梅仍心系记者团,他衷心希望团员们齐心协力,把记者团办得更好,使他成为华工园最璀璨的社团明珠。第二届团长 何君臣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在任 在这期间,记者团开始由幼稚转向成熟,沿正常轨道大步前进。老何时时牵挂着记者团,每次出差必回团探亲,为记者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现供职于新华社。第三届团长 黄汉平 船海系硕士研究生在任 他设法组织大家在较困难的情况下,举办了“晚秋风”诗会、“华工杯”演讲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沉寂的华工输入了活力。黄汉平“下野”后赴深圳特区作“准社会人”,1991年12月飞往大洋彼岸的衣阿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四届团长 陈劲 经管1991级硕士研究生在任记者团在90年下学期及91年上学期能稳步发展,关键在于抓住机会。日益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及一批才能个性各异的团员的满腔热情,使记者团充满了朝气。团部是记者团的核心,团部同学应该亲密团结,舍己为公,讲奉献,能吃苦,讲民主,追求创新。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恢复了内参,继承了“晚秋风”、舞会和元旦晚会,推出了第一期《记者苑》,创办了“校园立交桥”。第五届团长 黄顺和 社会学1988级本科生在任任期内致力于团内建设,建立了评报制度、经常性的业务交流制度,请专家学者为团员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维护队伍的稳定与纯洁。第六届团长 黄志刚 电力系1989级本科生在任记者团在此期间为校报提供了大量稿件,并有部分作品发表于校外报刊杂志上。李银的作品曾获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吴涛作为第四届大运会记者在《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向贵成在武汉晚报实习作品达20多篇。团员在各种晚会、舞会和球类比赛中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第二届“校园立交桥”诗歌朗诵会于暴雨之夜如期举行。第七届团长 向贵成 机一系1990级本科生在任“花落成泥香如故”(向贵成语),记者团在这一届开始走向一个辉煌。吴涛、尚晨华、李银、林宇灵、张璐等老当益壮,王立新、毛凯、郭勇、张军、张蕴华、张树略、王军玲等初露锋芒,安庆,伍义兵、韦志宇、谢骞、袁朝辉、肖晴川等新团员茁壮成长。“女大学生形象设计”、“文化艺术新视点”专栏文章、“记者眼中的文艺明星”评选活动、校园十大文艺明星专版文章、校园十大体育明星专版,影响甚大。此间,校报80%的稿件来自记者团。元旦通宵晚会记者团与校报陈思中老师共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温泉踏青,竹园记者团重游,端午节到陈思中老师家中吃粽子……记者团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八届团长 徐道彬 中文1990级本科生在任此间记者团稳步向前发展,在任期间实行了分线采访的制度,提出“精诚、合作、务实、求真”的口号。华工四十年校庆(10月15日),梅绍华、何君臣二任老团长作为贵宾回到母校,第一站便是记者团。第九届团长 王立新 机二系1990级本科生在任期间,总结了五年来的经验教训,将记者团的团章系统化、规范化,并打印成文,建立了档案制和各部工作计划制,在校报学生版与江洪洋老师一起创新,增设了“回音壁”专栏,在校报副刊版与编辑老师共创了“月月话题”和“四季风”专版。第十届团长 郭勇 工管1991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建立了团员业务学习制度、评报制度、老带新制度。协助校报老师开设了“投诉台”、“零星感觉”、“文化节大看台”等栏目。郭勇还长期担任“零星感觉”专栏主要撰稿人。第十一届团长张军 新闻系1991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狠抓了团员的业务成绩,协助老师开设了“教授话当年”“热点访谈”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栏目。同时还开展了篮球赛、排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团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第十二届团长王伟龙 激光研究院1994级硕士研究生在任任职期间,促成设立了团友基金,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校园立交桥”、“青春风景线”大型配乐诗歌散文朗诵会。他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修改了记者团章程,制订了记者团各部的工作细则,并首次设立了外联部。第十三届团长张伟 中英文秘1993级专科生在任任职期间,继续为团友基金的设立而努力,提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团训,首次设了文体部。而且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第十四届团长刘卫宏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多次成功举办了团员业务培训。为锻炼团员,组织部分团员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各报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调整团部机构,下设四个部:新闻部、秘书部、评论部和外联部。现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第十五届团长代群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校园立交桥”,改变了单纯的诗歌朗诵形式,第一次引入了学生自己作词作曲、自谈自唱的校园民谣。并请来楚天音乐台著名主持人张弛作为特邀嘉宾。现供职于新华社安徽分社。第十六届团长唐华 新闻系1995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时间虽不长,但团结团员,勤勤恳恳地为记者团的发展尽力,很好地完成了新老过度。第十七届团长胡乔 人文学院中文系1994级本科生在任在职期间,记者团、广播台和电视台合并成大学生新闻社。胡乔出任副社长,积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培养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新社员。与此同时,记者团也得到了壮大。第十八届团长 周建清 交通学院1996级本科生在任记者团从新闻社中分出,重新独立,在任期间完成了本学期的招新工作。第十九届团长 崔林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6级本科生在任任职期间重新理顺了记者团内部的关系,团结广大团员齐心协力作好了记者团十周年团庆,抓好了团员的业务水平,并注重后续梯队的培养。春季的木兰山之游,校报的编辑老师和团员们攀险峰,探幽洞,树木荫翳、香烟缭绕的木兰山上留下了大家的欢歌笑语。第二十届团长 赵飞鹏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7级本科生在任“老赵”是个实在人,“老赵”时期的记者团,稿子写得实在,活动办得实在,团员也过得实在。“寻访深夜灯光”和“校报学生记者打工手记”的综合采访活动开创了记者团的采访的先河;传统活动秋游、迎新篝火晚会、元旦通宵火锅晚会在团员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吃喝玩乐,更多的是“记者团我们的家”的实实在在的感觉;对外记者团积极地和其他学校接触,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而这个时期的记者团“三巨头”——赵飞鹏(天翼)、杨俊(杨子江)、汪海兵(冰岩)的默契的配合更是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第二十一届团长 汪海兵 电力工程系1997级本科生在任“冰岩”似乎是一个比汪海兵更有魅力更响亮的名字,在任期间,以自身的激情和创造力带动整个团体,记者团通过首届校园十大热点综合采访、大学生电脑节的综合采访、华中大新闻网网上直播合校情况等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活动,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团内的千岛湖之旅、团内舞会、送老晚会等活动使团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他经常说“我的大学就是我的记者团”,在记者团的三年中,和记者团建立了不可割舍的情谊,校报副总编辑江洪洋老师称他是把记者团当做家的第一人。 由他牵头和策划的华中大新闻网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校报总编陈思中老师称赞其在任期间使记者团有了一个创造性的飞跃。第二十二届团长 段家喜 物理系1998级本科生在任此间,校报版面作了较大调整,三版、四版不断推出专版。记者团在很好地完成了专版的大容量的供稿外,在报道模式上也有了创新。“校运动会网上直播”受到了党委宣传部的好评。“早安,华中科大”的大型采访是首次跨校区的成功采访。元旦通宵火锅晚会移师教工活动中心,使传统活动有了新意。第二十三届团长 谷少传 社会学系1998级本科生任“老谷”、“谷大侠”是团员们对他的亲切称呼,素有平民团长之称的他总是一副热情=干劲十足的样子。有老谷的地方不会没有笑声,有老古的地方不会没有新闻。大家永远都记得他别具一格的卡卡舞,拿手好戏《花木兰》……他在任期间,提出了“求真”、“求快”、“求新”的团训,大力培养了团员的业务水平。记者团首次有了自己的团徽。三个校区记者团之间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彼此成为了好朋友。记者团还走出了学校,同地质大学等外界进行了各项交流,扩大了记者团的影响。第二十四届团长戴翼飞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9级本科生在任从前叫她“小戴”,现在叫她“老戴”,没准将来还会叫她“戴老”。称呼总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渐次更易,然而她带给每个人的记忆却总是历久而弥新。作为记者团的第一任女团长,她带来的除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之外,还有颇见功效的业务培训、交流等活动。一起卖宣传画册的刺激、共同外出采访的新奇、网上直播校运会的自豪、通宵火锅晚会的欢畅……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共同的美好回忆;而看着记者团新人辈出的繁盛景象,更感到了一种见证历史的荣誉感。第二十五届团长 耿俊伟 化学系2000级本科生在任私下里,团员似乎更喜欢称他为“老耿”,俊伟就是以一个“老”字,本着踏实,厚道和不断创新的一颗心,赢得了编辑老师,团员的好评。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团在业务,活动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并且成功和武汉大学举行了“团内管理制度”的交流会。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此期间,记者团得到了巩固,为下一届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六届团长 刘文斌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级本科生在任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文斌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其他团员。任期内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如9月的雨中招新等,可谓苦乐酸甜俱全,但文斌与01级骨干团员一道,用汗水去打拼,以乐观去面对,保持了记者团工作的延续性。新闻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先后在校报上推出近10个专版,其中迎新、考研等专版做出了特色,在校园内引起较好反响。第二十七届团长 陈祥奇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1级本科生在任他从三峡深处踏歌而来,至情至性、极具亲和力,是记者团的“拼命三郎”。任内致力于记者团的全方位完善,确立“新闻立团、以情治团”的原则。举办新闻讲座、月末派对等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营造“家”的氛围。倾力培养新人,很多02级团员迅速成长为记者团的中坚力量。和广播台的混合篮球赛、与武大校报记者站等的交流开展地有声有色。送老晚会首次移师会议室,无论节目还是氛围,都是记者团历史上最特别的一次,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记者团是我们的家”,将“以情治团”推向一个高潮。第二十八届团长 胡文鹏 人文学院2001级本科生在任一个激情四射的大男孩儿将他几乎全部的热情奉献给了记者团,大三时因记者团的需要毅然放弃了很多,留在那个他默默深爱的“家”,15周年团庆活动,50周年校庆报道活动、合并重组外宣工作、更名为华中科大记者团、团长竞选制的首创、多个精彩专版的策划、农村社会实践以及与湖北高校间的业务交流,使记者团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朝气蓬勃,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业务和管理人才,为下一届记者团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使记者团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十九、三十届团长 张杨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2级本科生在任他或许是记者团历史上在任时校园内知名度最高的团长: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出色的主持才能让他总能成为焦点。2004年9月,记者团正式全面接管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在服务定位、栏目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闻网点击率、影响力飞速提高,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的任期内, 记者团外宣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为学校的外宣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有热情有干劲有能力的外宣人才。同时,记者团努力加强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报道,在校园内外取得强烈反响,还与其他学生团体联手组织了校园主持人大赛、韵律操大赛、“2004HUST校园公共人物” 评选等活动。此外,记者团的规范化管理也全面加强,先后制订了记者团管理条例、学生外宣工作管理条例、暑期实习管理办法和团长竞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使记者团逐步走向制度化。第三十一、三十二届团长 周栋梁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在任他的英文名叫pillar,意为柱子或者用柱子来支撑。任期内,他确实像柱子一样支撑起了整个记者团。开创网络杂志《喻园瞭望》,举起高校首份网络新闻类杂志这面大旗;复刊内参《喻园参考》,站在学生角度为校领导献计献策;开办“我与院系领导零距离”系列活动,扩大记者团在各院系“高层”中的影响力。谈笑风生的他,带领团员不仅巩固了原有阵地,还创出了众多品牌,让记者团这块金字招牌的光芒照耀得更远。第三十三、三十四届团长 李劲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4级本科生在任外号“酒窝”的他,一笑起来,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也被众多记者团小弟弟小妹妹誉为记者团最好的人。任期内,他勤勤恳恳,励精图治,甘愿为记者团奉献全部精力。在他的管理下,记者团业务继续加强,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品牌得以继续推广,新闻网一系列品牌新闻专题的打造,如“小璇带你游台湾”等专题赢得了校领导高度赞扬,同时在校内外产生很大反响,甚至吸引腾讯网前来寻求合作。同时在他任期内,记者团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记者团由原有的多个部门改组为校报部、网络部、外宣部、研究生部四大常规部门,研究生重新进入记者团队伍;改组后的记者团,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记者团向着专业化的队伍方向继续迈进。第三十五、三十六届团长 朱俊刚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5级本科生在任“小朱”是记者团对这位瘦瘦团长的昵称。作为一名生命学院学生,小朱却十分“专业不对称”地在记者团流下了绝对深刻的印记。“小朱”的实在,是用120余篇稿件堆积起来的实在,是为记者团鞠躬尽瘁的身影。在小朱的治理下,记者团治下华中大新闻网、《喻园瞭望》、《华中科技大学周报》、外宣、内参五大平台业务平稳发展;率领新闻网开辟“喻园锐点”栏目,策划采写多个专题,特别是组织人手在5月12日晚连夜赶出“汶川大地震”专题,使记者团赢得了校内外的广泛赞誉,成为了全国高校媒体赈灾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在小朱和张春雷等团部成员的努力下,记者团第一次有了专职的美工小组,新闻网更增加了自己的外联部门。在年内再度获得“全国十佳高校新闻门户网站”。记者团朝着社会化、品牌化方向平稳发展,朝着近年来记者团“华新社”构想更近了一步。此外,小朱任内成功举办“2007武汉高校媒体论坛”等重大活动,并完成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的前期筹备工作,使记者团能顺利迎接20岁生日这一盛事。第三十七届团长 张闻 社会学系2006级本科生在任张闻在竞选时提出了5年内将记者团打造为传媒集团的宏伟构想,在他任内,记者团度过了20周岁的生日,近百名老团友重返大家庭,李培根校长等校领导还参加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典礼现场,获得了一个学生组织难以企及的待遇。记者团负责内容维护的华中大在线新闻网也晋升为我校新闻门户网站,较之以往,更加权威、正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还进一步拓展了在教职工群体的影响力。记者节之际,他又与几名团干分赴各地,在与其它校园媒体的交流中,宣传记者团的品牌。第三十八届团长 许路阳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6级本科生在任许路阳,河北沧州人士。因先担任总编辑,后竞选上团长,故前后几届团员习惯性称之“许总”。文笔及采访功力广受赞誉,擅长特别报道,也撰写了不少评论。除出门做稿以及请团员吃饭喝茶聊天以外,个人生活比较宅,基本长期在线,微博、QQ群、人人网等的活跃分子,具备极佳新闻敏感,能从各种线上线下途径获得选题。铁杆球迷,常黑白颠倒熬夜看足球比赛。在任期间,记者团作为校级学生创新团队正式加入启明学院。第三十九届团长 张礼才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7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期间,与冰岩作坊合作推出了“掌上华中大”新闻频道,将记者团的新闻拓展到手机平台。在校报老师支持下,争取到对新闻网值班编辑的经济补助。第四十届团长 奚茜 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在任记者团第二位女团长。在任期间记者团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校园”短信手机报,进一步进军新媒体平台。在“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思路的指导下,对记者团的组织结构、团干职权分工进行了较大调整,建立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管理机制。在任期间,由校报主编万霞老师牵头,组织团员一起完成了“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类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互动:构建以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教育体系》子课题——记者团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对记者团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四十一、四十二届团长 柯尊尧 电信系2010级研究生在任在Dian团队队长位置上卸任后,柯尊尧对记者团产生了兴趣,并在奚茜的引荐下加入记者团,并在9月份团长竞选中以优势票当选团长。在任期间,为记者团争取到更好硬件条件和更多外部支持,举办了传神杯新闻奖,参与承办了启明学院元旦晚会,新闻网获全国高校“最佳新闻宣传奖”、掌上华中大获“最佳创意奖”。记者团启明学院办公室正式启用。第四十三、四十四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在任此期间,记者团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全团业务考核机制和《记者团工作简报》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落实,并首次提出并实行团干中期述职考评制度,让团干的工作接受全体团员的监督和评价。大力推行新媒体业务,使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业绩位居全国高校前三;推行院系分线,使校园记者遍及学校各个角落;主动策划华中科技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报道,并组织相关活动,积极营造浓厚、和谐的校庆氛围,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2012年4月正式推出新版团徽。第四十五届团长 陈建超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0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期间,将上届记者团的业务考核制度和院系分线制度都坚持下来了,并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届记者团的重点业务是60周年校庆,陈建超联合同济校区记者团成立了一支由59人组成的校庆报道团队,人员覆盖主校区和同济校区,配合宣传部有关工作安排,完成了20余项学校层面的宣传任务,提升了记者团和学校的影响力。此外,陈建超还注重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先后组织团员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记者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的业务骨干们进行业务交流,以促进共同进步。第四十六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在任本届记者团恢复“大部制”,打通各业务平台,引导团员综合发展,设置总编室,协助团长、总编辑引领全团业务;首次发布“记者团五条铁令”,强调“团内人人平等”、“有理就争,争亦有道”、“言论自由”、“不得无故旷会”、“不得违反团内业务流程规定”;坚持落实全团每月业务考核制度,并首设“创意分”,记者团不再是一个只强调做稿的地方;正式运营记者团官方新浪微博,坚持新媒体业务探索;提出“储备干部计划”,将团内各项锻炼机会向储备干部倾斜,由其负责某项重要事务,为日后成为团干奠定必要的能力和思维基础;团友基金正式设立,增加在团团员福利,并增进和老团友的联系。此外,2013年4月21日,记者团临时取消春游,转而发起校内首场援助雅安的爱心募捐,这提升了记者团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成为团队文化建设的全新内容。第四十七届团长 闵权 化学与化工学院2011级本科生在任在任期间,重组记者团架构,搭建新媒体部。用全新的理念运营记者团官方微博,并开辟记者团微信公共账号。此外,组织团员对学校重大事件如东九墙事件、第八届发展经济学年会进行直播。策划多个新闻专题,如光棍节专题、新年专题,推动记者团转型。任职期间正值记者团成立25周年,组织筹备记者团25周年团庆事项,并更新记者团团友通讯录,收集整理记者团历届资料,旨在加强在团团员与老团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第四十八届团长 贾宸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记者团历史上第三任女团长。在任期间,成立全校首个视觉中心,旨在让记者团跟上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的发展潮流。视觉中心的多个作品在校园内传播广泛,最高点击量超过7万;首创“Hey, News”及“Hey, Sight”沙龙,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及校园媒体佼佼者分享新闻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团员的业务水平,增进校际交流,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青年、武汉大学自强新闻中心、武汉大学新视点联合举办了首届“寻眸”新闻报道大赛。业务上,本届记者团精简例会,增设“总编室微课堂”环节;在杂志部部长邱天和杂志部、视觉中心团员的共同努力下,记者团推出了首期《喻言》杂志,无论是从杂志的内容还是从校内外的反响来看,都为记者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媒体部和视觉中心合作的“记者团调查局”栏目推送了一系列契合学生权益的文章。微信粉丝数是一年前的四倍,微博粉丝数是一年前的两倍。第四十九届团长 张笛扬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至今
你可以打他们的新闻热线或电子邮件和QQ等联系方式,把你的新闻线索提供给值班编辑。要是想让他们发你的整篇文章就比较困难的,除非你是该网站的合作媒体,个人供稿网站没有办法考证你发的内容真实性,万一你发的内容属于造谣诋毁之类的,网站的新闻也是受相关部门管理的建议你直接在这些门户上建立BLOG,把你的新闻发到BLOG中,如果人家觉得你的这个新闻有价值,自然网站编辑会和你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