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地理植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地理植物研究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研究植物资源的意义论?HHI I

完全可以找找个领域的(植物学研究)等书籍啊,

具体的,给我说

植物地理毕业论文选题

史植物地理学”发生了革命,促使学者们重新考虑植物分布类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以“生物地理学”命名的著作,其中都有植物地理的内容。随着科学新理论的出现和新的研究手段的采用,植物地理学正面临变革。这种变革的两个最明显的趋势是:由定性走向定量,描述配合实验。认识植物是研究和利用植物的前提。植物地理学不仅 以种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同时也常应用更高级的分类单位进行分析。

【地理与植物】研究地球表面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地植物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常与动物地理学(Zoogeography)合称为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生物圈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km。实际上生物的大部分个体繁衍于地表上下约100m厚的范围内,因此对于整个地球来说,这仅仅是很薄的一层“生物膜”。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远远超过无机物质的类型,已知现存植物50万种、动物150万种、微生物10万种,生物种类总数可能超过500万种,这不仅构成人类生活必需的生物资源,更维持着全球生态平衡。二、植物地理学发展简史植物地理知识的萌芽十分古老。中国,公元前六世纪前的《诗经》记载有植物分布的知识,提到“山”与”低下的湿地”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特别是对“枢”(刺榆)和“榆”这两种性质非常相近的榆科树木,当时已观察到它们分布的生境不同:一在山地,一在于原。公元前六世纪《考工记》中,已提出因地形、气候差异,中国植物南北分布存在的界限。公元前五世纪《管子·地员》中,已述及山地植物的垂直分布现象以及阴、阳坡的差异,还记载了随地形变化的植物分布,列举了从水中到陆地依次更替的12种植物。公元前三世纪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已有植被水平地带分布的记载。东晋时期稽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中,则提出南岭为中国植分布的一条界限。西方 最早关于植物分布的记述公元前334~前332年间古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记述在《植被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中。植物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把植物地理的知识系统化,被称为“植物地理学之父”。他发表的著作中,首先提出了植物地理学的概念,并指出了植物分布对气候的依赖性。在这期间,达尔文提出了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进化的理论,给植物地理学带来深刻影响,使生物分布规律的解释具备了正确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了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促进了植被地带性规律的研究。至20世纪上半期,植物地理学逐步发展为3个分支:①区系植物地理学。包括植物种类地理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的起源、分布和变化历史。②植物生态地理学。在植物生态学的基础上,研究植物分布的环境原因与规律。③植物群落地理学或植被地理学。研究植物群落、植被带以及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向等。 20世纪6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说”的出现,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受到广泛重视。板块构造说和大陆漂移理论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广泛为生物地理学家所接受,解释了许多植物的分布现象,并使传统的“历史植物地理学”发生了革命,促使学者们重新考虑植物分布类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以“生物地理学”命名的著作,其中都有植物地理的内容。随着科学新理论的出现和新的研究手段的采用,植物地理学正面临变革。这种变革的两个最明显的趋势是:由定性走向定量,描述配合实验。认识植物是研究和利用植物的前提。植物地理学不仅以种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同时也常应用更高级的分类单位进行分析。

当然是题目越小越好写。综述文章比较难,因为你需要看很多文献才能写。像你好几个耐盐性的测定,做个实验写个实验报告,头尾加两段套话就是论文了呀。

专科相对好写。。。不知你是做设计还是要只写论文可以写你们地区某个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分析、某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老城区或商业区的植物设计 也可以写一些特殊区域的,比如 工厂、矿区或者医院,这些地方在做植物设计的时候都有额外的要求。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学位制度恢复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l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这三个专业分属于农学一级学科内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三个二级学科。昆虫学科还同时并存于生物学一级学科内。l990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昆虫学科被合并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农药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仍作为农学一级学科内的两个二级学科。根据“科学、规范和拓宽,,的原则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在农业上的重要性,1997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植物保护学科列为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中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了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并将并将微观资料进行宏观分析和处理,不断发展病虫治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宏观方面,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监控决策体系;在微观方面,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病虫灾变机理进行分析,并为决策提供依据。21世纪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必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植物保护技术握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三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植物保护学科将以崭新的面貌迈向2l世纪,并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对农作物重要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成灾机理、预测预警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有害生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满足农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对基础研究的要求。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做出新的贡献。001植物病理学 一、学科概况 植物病理学科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主要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原与寄生的相互关系、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植物病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尽管有关植物病害的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植物病理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是l9世纪中叶后,在确立了植物病害是由原微生物引起后才诞生的。l50多年来,由于研究技术和手段的更新以及相关学科交叉渗透,植物病理学不断发展,目前己从传统的植物病理学发展到现代植物病理学,先后产生了植物病原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理生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以及病害防治学等分支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植物病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学科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作栽栽培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农药学、农业气象学、高等数学等,植物病理学在借鉴上述学科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 二、培养内容 1�博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坚实宽广的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业知识,熟悉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和历史,全面掌握现代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技术;能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掌喔寄主檀物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以及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技术;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组织承担和宪成重大科研项目;能胜任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取得创造性的戚果. 2�硕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技能,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病因、症状识别、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及病害控制策略和措施;能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没备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能从事本学科教学,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取得有一定创造性的成绩。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病原线虫学及线虫病害,生态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害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生理学,杀菌剂毒理与应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抗、感病原理与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学,抗病育种与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2�课程设置 博士学位 由导师指定有关专著和文献自学,并写出有关课程论文或综述. 硕士学位 真菌学,植物病原学(包括真菌生物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毒学和植物线虫学,按研究方向选一门),植物病理学(包括生理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按研究方向选一门),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微生物遗传学、作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投术等,按研究方向选一门),高级植物病理学(或植物病理学研究新进展)。 真茵学主要讲授真菌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植物病原学主要讲授病原物的形态和结构、分类和鉴定、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各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植物病理学主要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讲授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以及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和机理;遗传学或生物化学主要讲授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高级植物病理学为专题报告,主要介绍当前国际上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此外,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还应学习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相关课程。 四、主要相关学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00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 学科概况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是植物保护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主要研究农业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控制理论和技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农业害虫研究和防治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本学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在微观上,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探讨农业害虫的致害机理、灾变规律和植物的抗虫机制;在宏观上,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的监控体系。农业害虫及其它有害动物的种类多、分布广,而害虫、植物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极其复杂,因此本学科除了以昆虫学的一些学科如昆虫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毒理学等作为理论基础外,还需要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农业气象学、高等数学、市场营销学等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掌握主要农业昆虫的识别、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害虫预测预报的理沦和技术以及有效的控制技术和措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具有较好的读、听、说、写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或农业行攻部门的技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2、硕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掌握主要农作物害虫的发展规律和有效的控制技术和措施;能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取得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绩。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昆虫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昆虫生态学,昆虫(螨)分类学,昆虫病理学和生物防治,昆虫行为及化学生态学,昆虫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药理学,城市与储藏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农业昆虫(蛹)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植物检疫。 2、课程设置 博士学位 在导师指导下,指定有关专著和文献资料,并写出有关课程论文或综述。 硕士学位 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分类学,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新进展 昆虫生态学主要讲授群体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昆虫生理学主要讲授昆虫的生理功能、机制及生理化实验技术;昆虫分类学主要讲授昆虫分类的原理和方法,重要目及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以及工具书、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应用;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动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技术等,按研究方向任选一门)主要讲授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新进展为专题报告,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此外,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还应学习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相关课程。 四、主要相关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003 农药学(注:可授予农学、理学学位) 一、学科概况 农药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创制和应用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等理论与技术。农药学为农药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的基础,在新产品的创制和农药的使用技术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农药学的研究正朝着控制有害生物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药己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生产资科,在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药学与许多相邻学科关系密切,需要其它学科如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作物栽培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市场营销学以及仪器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本学科坚实而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宽广的与本学科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方向以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掌握农药的作用机理,农药新品种研制、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农药使用技术,农药残留测定方法以及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技术;掌握两种外语,其中一门具有较好的读、听、说、写的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先进仪器设备;具有独立人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组织承担和完戚有重大意义的科研项目;能胜任本学科教学、科研和学术管理工作;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2、硕士学位 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比较扎实的农药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熟悉农药的作用机理,良药化学合成和新产品研制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农药残留测定和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运用电子汁算机及有关先进仪器设备;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农药学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完成硕士学位论丈,取得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绩。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农药合成与分析,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药理学,农药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农药与仿生农药。 2、课程设置 博士学位 可在导师指导下,指定有关专著和文献资料,并写出有关课程论文或综述。 硕士学位 农药学、波谱学(包括色谱学和光谱学)、农药药理学等。 农药学主要讲授农药的基础知识、农药合成、农药加工剂型和应用技术;色谱学讲授气相色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和操作技能;光谱学主要讲授紫外、红外、核磁和质谐等四大光谱的原理,识谱用谱技术和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技术;农药药理学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农药的作用机制、抗药性原理以及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方式。 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还应学习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识深度、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相关课程。 四、主要相关学科 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工,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植物病理在生产中作用是, 植物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使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失调,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坏甚至死亡的现象。

来个简单的,除了基础学科之外主打可以分为三个方向,植物病理。昆虫害虫学,农药学或者植物药剂学。也就是说,危害的植物的是病,与虫,防治的药。现在有了新的学科策略出现,考虑到病害三角。等等。

专业术语我可能翻译得不太好,仅供参考!中文摘要核盘菌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病害。本论文以分离自陕西省核盘菌SX466菌株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相比于正常菌株Ep-1PNA367,菌株SX466在PDA及胡萝卜培养基上不能产生菌核,生长速度减弱(??cm),致病力衰退,是一株具有典型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的弱毒菌株。通提取弱毒菌株SX466的dsRNA及电泳分析,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条dsRNA片段,弱毒现象可能与dsRNA存在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完成为研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及真菌中dsRNA介导的弱毒特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及基础。关键字:核盘菌;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dsRNAAbstract:Sclerotiorum disease, which is a type of crop desease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stribut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he SX466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d from Shan xi province as researching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it is observ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 of SX466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isolate Ep-1PNA367, isolate SX466 does not produce sclerotium on PDA and carrot nutrient medium, its growth rate(??cm) is reduced and vieulence degenerated, which makes isolate SX466 a hypovirulent strain with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hypovirulence. Via dsRNA extration of isolate SX466 and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 dsRNA fragme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isolate and hypovirulence may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dsRNA. Valuable researching material and basi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s well as the dsRNA-mediated hypovirulence in fungus b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sRNA

植物病理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首先公务员(农业相关专业),植物检疫局,科研所(不过一般要求博士,硕士很受气),其次,飞机场的检疫人员(工资高,又轻松),海关人员(不用说,你懂的,肥差),最后,一些国家的事业单位,比如说种子中心啊,农产品技术中心啊,蔬菜检疫站啊。。。等等! 老大,我才是植保专业的!

还不错 可以去亚热带植物所,农业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水生所,以及生态、生物等企业工作多为植物病理研究分析、技术服务,植物保护等待遇啊 3500-5500不等

专业术语我可能翻译得不太好,仅供参考!中文摘要核盘菌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病害。本论文以分离自陕西省核盘菌SX466菌株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相比于正常菌株Ep-1PNA367,菌株SX466在PDA及胡萝卜培养基上不能产生菌核,生长速度减弱(??cm),致病力衰退,是一株具有典型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的弱毒菌株。通提取弱毒菌株SX466的dsRNA及电泳分析,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条dsRNA片段,弱毒现象可能与dsRNA存在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完成为研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及真菌中dsRNA介导的弱毒特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及基础。关键字:核盘菌;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dsRNAAbstract:Sclerotiorum disease, which is a type of crop desease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stribut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he SX466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d from Shan xi province as researching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it is observ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 of SX466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isolate Ep-1PNA367, isolate SX466 does not produce sclerotium on PDA and carrot nutrient medium, its growth rate(??cm) is reduced and vieulence degenerated, which makes isolate SX466 a hypovirulent strain with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hypovirulence. Via dsRNA extration of isolate SX466 and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 dsRNA fragme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isolate and hypovirulence may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dsRNA. Valuable researching material and basi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s well as the dsRNA-mediated hypovirulence in fungus b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sRNA

本人正好植病即将毕业,目前在一个研究所实习!说实话,植病属于服务类,感觉在实际操作中还不能发挥所学知识,像各位所说,可以去科研单位,行政单位或国家公务员,比如海关之类,那可是要下功夫的,现在是逢进必考,所以你要复习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尽量把六级过了,党入了,不然后面很吃亏!一般招聘公告写明“植物病理”基本上是农业厅,农科院植保所,地方农业局,检疫方面(属国家公务员),人数基本上1人,所以得好好应考才是硬道理!在你还没有跨入植病之前,尽量先看看育种方面,育种虽然说很累,但是待遇相当不错!咱已经是植病方面的人了,所以就干一行爱一行了!不是每一行都待遇差,关键在个人的奋斗情况,360行,行行出状元嘛!以上个人见解!

传统植物口腔护理研究论文

我也是菜鸟,不过后来朋友介绍我去医学好网看看的,各方面的都有呢,很全。我一次就通过了,好幸运。。。

选题不是一两个,抓住一个小病例写就可以了。我写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口腔冲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也是雅文网的专家帮忙弄的,靠谱啊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效果比较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方法和药液选择社区中老年人对口腔健康状况与口腔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刍议我国“口腔医院”的名称英译解析老年人进行口腔保健的意义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接受放射和化学药物治疗感受性的影响(英文)PDCD5和p53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生理盐水与牙龈炎冲洗剂口腔护理对比研究几种口腔消毒液对口腔诊室空气质量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对比口腔炎喷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碳酸氢钠漱口降低粒细胞减少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率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不同口腔护理方法的效果观察长春市口腔医疗机构及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白虎汤在ICU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的应用“舒爽”中药口腔护理液的临床效用研究儿童形象化口腔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应用效果研究口腔实习生医院感染的自我防护知识调查研究口腔支架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中对口腔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不同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口腔健康教育对牙周参数在牙菌斑中分布的影响研究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抽样研究小儿电动牙刷在口鼻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了解护理本科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指导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改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实现中西医结合护理需要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及社群卫生服务需求的护理人才.认为社群护理的服务物件应从患者扩充套件到社群全体人群,护理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充套件到整个社群,护理范围亦从疾病扩充套件到健康领域[1].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应以社会对社群中西医护理岗位需求为切入点,加强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护理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可分解为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目标.改革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社群健康促进为宗旨,社群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为辅助的多层次、渐进性、嵌入式、探究式、多元化的社群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社群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参考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满足社群人群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社群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

基本技能实验模组

基本技能实验专案以常用社群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为主,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基础知识包括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定位、常用腧穴定位、耳穴定位、足部反射区定位等;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灸法、面板针法、耳穴压豆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 *** 法含足底 *** 法和中药用药护理技术含中药煎法、薰洗法、溼敷法、敷药法、药熨法、贴药法等.技能操作严格遵照2006年释出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进行.注重态度、知识、技能目标的考核及技能操作的精准性、规范性、统一性.重点开设社群人群中需求度排在前4位的穴位 *** 法、拔罐法、敷贴法、刮痧法,并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其他专案采用演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解决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学时少、专案多、无法有效开展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问题.

综合护理实验模组

综合护理实验专案关注社群卫生服务6大职能,均紧密围绕社群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充分利用中医护理在病情观察、预防保健、慢性病护理、疾病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社群常见案例为引导,将辨证施护与社群整体护理有机结合,使中医护理完全嵌入社群护理实践,病例可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分组编制.病情观察将中医四诊内容引入社群健康评估中,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将彰显中医特色的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等施护内容嵌入到社群慢性病护理和康复护理措施中,以提高社群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将中医养生方法融入到社群健康教育中.编制案例依托社群护理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研究方向,侧重于社群慢性病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围产期妇女的健康教育等.

探究式创新实验模组

探究式创新实验专案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它以合作学习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中西医结合护理优势病种,突出社群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及社群慢性病护理.探究式创新实验专案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基金专案,借助社群护理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实践活动,深入社群,分析现状,解决社群实际问题.学生利用各种资讯资源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通过开题答辩后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专案并撰写实验报告.探究式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以树立终身学习观为目的,遵照现代营销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髓,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社群护理和中医护理实验室,采用科学、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实验采用演示操作法、案例教学法和竞赛法,综合性实验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新性实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不断完善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具体实验教学手段如下.

1制作CAI课件,购置VCD/DVD教学光碟,精选社群应用广泛的技能操作录影等扩充音像资料,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装置,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使实验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依托社群护理精品课程和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路教学平台,将实验教材、CAI实验课件、部分实验录影上网供学生浏览,实现网上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随时将实验装置的名称、效能、用途等公布在网上,将实现资料和装置进行共享,实现时间、空间、实验专案等全方位开放,为开展分组非同步实验,大组同步互动实验教学模式提供资源保障.

3通过联网计算机将实验装置、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和学生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4在充分利用社群护理标准化病人的基础上,建立社群中西医结合护理SSP队伍.为开展高模拟模拟实验教学提供条件.改变过去以单一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科群和学生为教学核心,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春玉.社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口腔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口腔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其效果。结果活动后健康告知率、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活动前,且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口腔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品管圈;口腔科;护理;护理质量

0引言

本文主要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口腔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基数资料。

品管圈小组基本情况:小组成员14名,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2岁,工作年限为1-21年。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3名,护士6名。文化程度:大专5名,本科9名。

方法。

1组织进行品管圈活动的相关学习。组织口腔科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原则和方法进行学习,让每位参与护理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品管圈管理活动中。

2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护士长担任督导,选出1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组员担任圈长,设立1名秘书对资料进行整理校对。对全部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品管圈活动的原则和方法等[1]。

2明确主题,围绕“口腔科护理质量的提升”开展组内活动本主题需报部门直接主管或负责人稽核,批准后方能成为正式的品管圈活动主题[2],结合实际情况,每人列出2-3个问题点,秘书综合问题点,列出一览表。并明确制定品管圈活动的目标、目标值;对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

3拟定品管圈活动对策。根据拟定的活动目标制定出针对问题的具体对策与改进方案。

4收集整理资料,根据主题和分工要求对所需要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对活动成果每2个月进行一次讨论,观察活动成果,对活动成果进行肯定,并就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吸纳成功经验改进不足,并将活动成果纳入到标准化管理中,巩固活动成果。

观察指标。

观察品管圈活动前后的健康指导告知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

1健康指导告知率、患者护理满意度均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护理满意度分为3级,即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

2护理质量评分:评价专案包括基础知识、仪器装置、服务态度与操作技能,各项评分总分均未100分,得分越高质量越好。以140例患者为物件观察上述指标,用以评价品管圈活动效果。

资料处理。

以软体处理资料,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以P<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活动前健康告知率为,护理满意率为;活动后健康告知率为,护理满意率为。活动前后健康告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活动前后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品管圈活动后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活动前P<。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意识也越来越强,口腔门诊也逐渐趋于规范化,由此对口腔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加强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是口腔科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目前我院口腔科由于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患者投诉率和医疗纠纷事件上升,为此,我院对口腔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由于交流沟通不到位,无法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导致患者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治疗不到位,引起患者不满。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强,在护理过程中无法正确及时地处理一些紧急事件,无法为患者详细解答疑问,患者不了解疾病致使治疗依从性不高,影响治疗质量,也容易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4]。

洗手依从性较差,护理人员手卫生差,容易在接触仪器或患者时引发感染,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好。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到位,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耐心,不积极的状态,导致患者不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结果显示,活动后健康告知率、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活动前,且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活动前,P<。说明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口腔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弓儒芳,王秋莉.品管圈模式在预防口腔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3,126:340-343.

[2]惠秀丽,商萍萍.品管圈活动降低口腔科器械损坏率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5:3198-3200.

[3]陈艳,章燕,秦艳,等.品管圈活动在口腔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4,419:312-312.

[4]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4:381-382

目的:应用市售漱口液漱口与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比较性研究,评价市售A组漱口液、B组漱口液漱口与传统口腔护理的效果,用以指导临床实际,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和传统口腔护理组三组。A组患者用A漱口液,B组用B漱口液于患者置胃管后第2~3天行漱口口腔护理,传统口腔护理组用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檫拭做传统口腔护理。观察各组口腔护理前后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口腔清洁度、口腔pH值、口腔气味、患者舒适度、护理用时、口腔护理并发症等指标变化。结果:(1) A、B组实施漱口后细菌培养菌落数较漱口前减少(A组t=,p<;B组t=,p<),而传统口腔护理组护理前后细菌培养没有变化(t=,p=)。A、B组与传统口腔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 p<)。(2)A、B组和传统口腔护理组对患者的口腔清洁、pH值、患者口腔气味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口腔护理清洁效果强于其它组(F=,p<)。(3)A、B组与传统口腔护理组舒适度比较没有差异。(4)传统口腔护理组护理用时明显高于A、B组(H=,P<)。(5)A、B组与传统口腔护理组均无口腔护理操作发症发生。结论:(1). A组、B组漱口液漱口护理效果明确。漱口与口腔擦拭一样均可达到清洁口腔、改善口腔气味的目的,还可改变口腔的酸性环境。(2). A组漱口液、B组漱口液漱口杀菌效果优于传统的口腔护理。(3).漱口方法简单、省时,舒适度与传统口腔护理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人有自理能力的情况下,用市售A、B漱口液漱口可替代部分病人传统口腔护理。参考文献:[1] 丁广香. 临床口腔护理的现状认识与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 2011(06)[2] 李金玲. 决明子含漱液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口腔疾患[J]. 护理学杂志. 2011(19)[3] 奚洁,白皎皎,夏文兰,程婕. 高龄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患者口腔感染的护理干预[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18)[4] 杨雯. 口腔护理方法现状及其展望[J]. 现代临床护理. 2011(09)[5] 李宪红,徐文娟. 清热漱口草药方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22)[6] 顾银萍,林梅. 临床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外医疗. 2011(17)[7] 刘建坤,崔东晖,赵润平,张曼丽,陈信. 芦荟绿茶冰溶液漱口治疗化疗所致口腔溃疡[J]. 护理学杂志. 2011(05)[8] 黄敬. 口腔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29)[9] 张绮,谢蟪旭,何瑶,王萍,黄玮,彭生诚,唐丽洁,史宗道. 国内部分三甲医院危重疾病患者口腔护理情况调查[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06)[10] 农小群. 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0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