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国内外会计准则改革跟踪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内外会计准则改革跟踪研究论文

你可以在知网万方上搜索相关论文告诉我,我帮您下,需要的哈联系

当今世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是大势所趋,尤其在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郭永清,2004)。国际会计准则一定会成为今后全球共同遵循的一种会计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这一天的到来还有一段时期,也就是常勋教授(2003)所说的实现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化,毕竟需要一个(也许为期还不很短的)过程。 一、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未来全球公认的会计模式 (一)各国最终将普遍接受国际会计准则——来自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的分析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按照这种假设,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布坎南1983)。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的基本行为方式是在既定的约束与限制下追求自身的福利,当面对能够带来不同福利效果的种种方案的选择时,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案,而不是相反。 其实,国家也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组织,如果有可能,每个国家都将愿意把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聚集到本国之中。但按照资源稀缺性假设,相对于经济人“多多益善”的需要来说其资源的数量较少。于是,资源的配置存在竞争性;只有那些最有获益潜力,从而可以付出较大代价的经济活动才能够获得资源。这样,寻求更多使用资源的经济人遇上了资源稀缺的限制,就发生了资源如何分配和依靠什么样的机制实现分配的问题。可以说,国际会计就是一种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协调和分配世界经济资源的最佳工具之一。 (二)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将有一段漫长的过程——来自各国现实差异的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是制约和引发各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哈德。穆勒教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会计模式分为宏观经济导向模式、微观经济导向模式、独立职业模式、统一会计模式。后来,美国的另一学者雷蒙。芙伯( Huber)又提出了资本市场发育模式,他认为会计和报告除侧重于提供可满足资本市场的现有及可能的公众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所需信息,还要满足政府与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需要。 2.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决定各国采用不同会计模式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的著名学者吉尔特。霍夫斯蒂德()从个人导向和群体导向、权力疏密程度、不确定性、阳刚或柔顺时尚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会计模式的影响。现在,许多国家都把这些属性的思想应用到了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中。 3.不同的法律体系将影响和制约各国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发展。美国会计学者莫斯特和萨特()指出既定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同(如成文法体系或不成文法体系),对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形式或手段也不同,从而将影响各国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发展。 (三)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将是未来的趋势——来自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它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制度变迁是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双方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过程。①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就是因为会计准则这个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超出了预期成本,制度变迁才有可能发生。②各种因素变化而产生的潜在利润由于各种原因在现存制度安排中难以实现,产生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③制度变迁是一个受文化、历史、信仰体系等因素影响的过程,有路径依赖特性。各国的会计准则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既定方向不断强化自己。除非有很强的外力作用,否则很难改变原来的路径。④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典型的制度变迁是渐进的而非间断性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这种制度变迁是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产生的外部利润和原来的会计准则路径依赖下,双方相互博弈,先由民间诱致性变迁需求,然后由政府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于这些特性,决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不会是一个短期的一蹴而就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四)五大洲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的有力支持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我从世界的五大洲中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以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一些支撑我观点(即会计准则全球化)的材料。 1.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美洲的代表 多年来,美国当局认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最好的。然而,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欺诈的集中爆发极大地打击了美国当局对会计准则规则导向的自信。2002年7月30日布什总统签署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审计业务进行全面调整。同年10月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美国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方法的建议》,开始了逐步向原则导向调整的新里程碑。这表明美国已开始对以多年来一直坚持会计原则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靠拢。这是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第一次在修改本国标准时,考虑引入其他会计准则。 2.欧盟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欧洲的代表 2001年11月21日,法国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会计财务总监PhilippeDan-jou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透露,欧盟决定最近颁布一项重要法例《2005年应用国际会计准则之规章》,确定在2005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国际会计准则。这是欧盟在统一共同体会计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国际会计准则推广应用的一大进步。 3.中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亚洲的代表 多年来,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也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基础和参考蓝本。1997年,中国加入世界会计师联合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参加了随后举行的各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会议,并派人参加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原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被选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并多次参加了准则咨询委员会会议,发表我国的意见。与此同时,我们还派专人前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项目的研究与制定工作。现在已经制定出了16个会计准则,其中有些准则内容和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很接近。 4.澳大利亚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澳洲的代表 澳大利亚财政部一直主张对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2000年他们专门建立了新的财务报告委员会(FRC)来参与会计准则整体战略的制定。FRC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快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确保澳大利亚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政策影响的连续性。近年来新的财务报告委员会(FRC)提倡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按照这种政策,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10月,AASB修订了17个原有的会计准则,颁布了5个新的会计准则,以同IAS协调。为了协调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澳大利亚政府规定2005年1月1日该国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5.南非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非洲的代表 南非的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要么执行南非会计准则,要么执行IAS(不需要编制与南非会计准则间的差异调节表)。1993年南非特许会计师协会理事会和负责颁布会计准则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公认会计准则应当以IAS为基础。此后,南非开展了一个在1979年他们就较早成立的一个协调与改进项目,力图以IAS为蓝本,修订先行的公认会计准则,并制定新的准则。南非的有关政策不允许与IAS发生实质性的背离。 冯淑萍(2003)指出,到2005年要求本国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国家将达到65个。2003年2月14日,全球六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一份最新调查报告《会计准则接轨——2002年全球调查》(GAAP CONVERGENCE 2002)。该报告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59个受访国家和地区中,有90%以上表示有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其中72%的国家和地区已具备达到此目标的政策条件,而且绝大部分以上市公司为最初执行对象。58%的有接轨计划的受访国家和地区均要求上市公司采用IFRS取代国家会计准则。另外22%的受访国家和地区表示会逐项采纳准则,20%表示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消除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有57%的受访国家和地区是由当地政府或立法机构推动采用或计划采用IFRS,另有13%是由当地准则制定组织推动的。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5个国家全面使用国际会计准则,6个国家部分使用。澳大利亚、欧盟、日本和俄罗斯已宣布将于2005年1月1日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通过上述那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国家在会计国际协调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目的就在于努力降低本国会计标准的制定成本,降低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本国企业在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发展中处于优势。因此,会计国际化是各国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 二、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找出差距 (一)数量上的差距 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6月,到现在为止已经发布了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研究和开发费用、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等41个会计准则。而我国从1993年7月开始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到现在总共也才发表了16个会计准则。 (二)质量上的差距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现在发布的41项会计准则,其范围已经包括了从简单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到较复杂的退休金计划的会计和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等。这充分说明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框架体系,按利维特等人的话说是已经开始着手研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了。而我国现在仅仅完成了一些制定和执行相对简单的会计准则,离建立相对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有差距,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还在着重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这些基础性的工作。 (三)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比较 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已定于2005年1月1日全面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我国连会计准则的体系都还没有建立好,离完全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至少还有20年的差距。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当然,这种差距主要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非洲虽然经济文化属于较落后的一个地区,但他们仍然积极的投身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工作。在1979年他们就较早地成立了非洲会计理事会,非洲会计理事会(AAC)由27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组成,负责非洲地区会计、教育和审计的协调。而我国这段时间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经济改革工作刚刚开始的时期。 三、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动向——找准方向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接而连三地发生财务丑闻,用财务危机和财务沼泽地来描述当前全世界的财务工作是很恰当的,连布什总统都发誓要下决心修理那些会计造假者。这说明我们的会计准则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全美财务会计委员会和美国证交会他们正在推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改革。(一)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交会向美国上市公司发出建议,要求对财报基本内容进行修改,因为现行会计准则可能是诱发2002年美国上市公司财报丑闻的原因之一 2003年8月21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该稿实施后将使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更易应用于规避投资组合利率风险的套期业务。 (二)对市价记账法的改革成为争议的焦点 赞同使用市价法的人士认为:消除账面价值与市值之差的方法是使公司“以市场为标准”,即应按市价重新界定企业资产负债,这样可在损益表中或通过股东权益表现出利润与亏损。反对使用市价法的人士认为:用市价记价将增加股东权益和企业利润的波动幅度。尽管有上述不同的争论,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新规则规定,金融衍生品和所有以交易为目的的金融工具都将于2005年起按市价记账。从2005年开始,新国际会计准则将率先在欧共体内所有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中实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推笛称所有资产负债最终都将按市价记账。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 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战略性改组,改组后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设有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和解释委员会四个机构。2001年9月IASB正式提出了需要立即着手研究的9个项目,这些项目按其目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①以发挥IASB领导作用、推进会计准则统一化为目的的项目,包括企业合并、业绩报告、基于股权支付的报酬、保险合同等;②使IFRS更加适用的项目:(1)首次采用IFRS(修改);(2)金融企业的活动;③改进现行IFRS的项目:(1)IFRS前言的修改;(2)现行IFRS的改进;(3)IAS第32号金融工具等项目。 四、给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几点建议 (一)对当前我国会计改革的形势一定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我国当前会计改革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改革超前论。认为我们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步伐开展得太快,脱离了我国当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够承受的现实,是用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模式来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会计队伍。二是改革滞后论。认为我们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步伐开展得还不够快,许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准则都没有进行规定,如合并报表、外币折算、财务报告的列报、资产减值、银行基本业务、所得税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在此我不想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判,我只用非洲这个无论经济、政治、文化都和我们无法相比的地区进行简单对比。非洲在1979年他们就较早地成立了由27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组成的非洲会计理事会(AAC),负责非洲地区会计、教育和审计的协调工作。而1979年我国还在忙于收拾“文革”遗留下来的残局,经济改革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会计的研究还停留在会计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上,真正的会计改革还是从1992年的“两则”、“两制”的制定才开始。可以说,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是在一个相当低的基础上开展的,能够用短短的10年时间走了其他国家几十年所走过的路应该说成绩是显著的。当然,任何国家会计准则的研究都是相对于经济活动是滞后的,这就更要求我们准则的制定和研究人员要多看、多听、多做。多看就是要多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当前及未来的动向;多听就是要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尽量的和我国的实情相结合;多做就是要多做理论研究和调查工作,毕竟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 (二)深刻领会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精髓以把握世界会计准则变革的动向 和国际会计协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国际会计作为参照物进行本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如中国);二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直接沿用于本国的会计工作中(澳大利亚、欧盟和俄罗斯已宣布将于2005年1月1日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现在及未来的动向对我们今后的会计改革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针对世界范围内财务丑闻不断的现状,有学者(Levitt)提出:加强会计监管、防范会计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显得十分重要。Levitt在1997年9月29日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一个主题: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Levitt明确指出,国际会计准则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符合以下三项目标:一是准则必须包括现有的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二是准则必须高质量。Levitt把高质量理解为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这些信息,投资人在公司的不同会计期间能够有意义地分析公司的业绩。三是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如果会计准则满足了这样的目标——不论交易或事项是在何时、何地发生,凡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均按照相似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那么,全世界的审计师和会计准则制定者就应按照一致的口径严格地予以解释和运用。否则,可比性和透明性就会受到损害。IASB的诞生及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生,使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朝着统一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IASB倡议并正在制定的项目,也是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例如企业合并会计、保险会计、资产减值会计等。因此,正确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动向,明确每个会计准则的变迁、制定或改革动因,了解和掌握具体操作方法,为我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加快对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起到指导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对于采用成文法体系的我国而言,尤其需要采用一套系统、一致的方法去发展会计准则。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有关会计要素和其他一些会计概念进行科学界定。 (四)在进行会计国际化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综合协调 目前需要加快推进会计教育国际化、会计理论研究国际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化、会计标准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城乡国际化、会计准则体系国际化以及会计执行机制国际化等的工作(朱国泓、孙铮,2004)。 (五)制定我国会计具体会计准则改革的时间进程表 财政部刘玉廷(2004)司长指出“今后中国会计准则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以实现2005年之前完成初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目标”。根据财政部会计司2004年的工作要点,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将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92年11月30日我国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陆续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刘玉廷认为我国尚需发布20个左右的会计准则。如:分部报告、外币折算、财务报告的列报、每股收益、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企业兼并、合并会计报表、资产减值、银行基本业务、农业、保险合约、所得税会计、金融工具等。财政部原计划2005年要发布到40个左右,但从现在的形势分析,这个进度可能要推后,具体原因很复杂。但为了让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未来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建议我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可以制定出一个大体的会计准则出台时间表,这一方面有利于会计实际部门和理论研究部门的同志充分了解会计准则的动态和工作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督促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这对政府部门、会计准则使用人及研究部门都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 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4,(1)。 [2]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 Frederick .国际会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郭永清。会计国际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6] 朱国泓,孙铮。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会计信息质量视角[J].会计研究,2004,(3) [7] 王瑞华。国际会计准则的新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研究的项目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4,(1) [8] 侯明清。国际会计准则改革新动态[J].中国证券期货,2003,(10)。

目 录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 1(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 1(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1(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 2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2(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 2(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 21、一般业务准则 2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 33、报告准则 3(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3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 3(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 3(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 4(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 4(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 4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5(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5(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 5(三)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5(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5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绪论: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适用于上市公司。这是中国会计界的里程碑,它将推动中国向更现代的经济模式过度,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1、全国人大于1999年修订了《会计法》,国务院于2000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都作了新的规定,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由于没有同步修订,依然有效,造成了在执行过程中事实上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的不一致,相互抵触。为了与会计领域的最高法律、条例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需要对现行准则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2、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重组、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等,它需要新的会计准则来规范新出现的经济事项。 3、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频繁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对股票市场的冲击,也暴露出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的滞后性以及主观性导致整个会计、审计行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4、中国加入WTO以来,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阻挠中国市场化地位,并且诉诸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了大量经济损失。如2004年欧盟在评估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时,就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即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最后,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重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有这些是促动我国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最直接的动力。(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宗旨,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了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二是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四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会计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作为信息不充分一方的利益。同时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总之,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的总提要求等。它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它对我国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存在的各类经济业务,明确了会计处理的具体原则和规范。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主要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1、一般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等准则项目。一般业务准则的编号大部分排在新准则体系的前列。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生物资产、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项目。3、报告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准则项目。此外,为了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规范和指导,新准则体系中还包括了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新旧会计标准的衔接办法。(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作为整个准则体系共同的应用指南,规范新准则体系下会计科目的设置、财务处理、报表体系的构成、报表项目的内容、报表格式等。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由财政部颁布,即将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则较旧准则在修订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原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3项会计一般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新准则将原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是因为基本准则中再规定“一般原则”较难解释,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体现该章的内容实质。同时对原准则规定的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新基本准则不再把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把原来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了记账基础。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4]。自财政部1994年发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应付税款法,而本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而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因此本准则实际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变化。由于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缺乏实际经验。可以想象本准则将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实行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吻合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更好地反映经济事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三方很难判断企业所采用的公允价值实质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时,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也使得企业计价灵活,选择空间增大,从而必须防止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如新无形资产准则把“研究”、“开发”定义得尽可能确切、完整,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界定。但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故在实践中对同一种情况,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我们知道, 会计的基本功能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会计的功能决不仅限于此。它要和国家其他政策相配合, 体现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以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为例, 它就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套, 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规范纲要》中提到, 国家将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 (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首先, 企业的财务主管有必要阅读一下已经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样, 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则将会带来哪些变化,企业现有的会计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其次, 由于新准则数量倍增, 而且所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 顺利实行的关键是拥有足够且胜任的财务人员。财务主管须了解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资格, 还需要哪些培训以迅速提升能力和补充知识,企业可能要增加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第三, 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业务表现最主要的一份“成绩单”。新准则实行之后将对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产生什么影响, CFO乃至财务董事都有必要了如指掌。第四, 由于企业财务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了电脑系统, 新的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可能带来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要求也不得不纳入考虑范围。 结论:由此我们看到,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内容更多,核算更复杂,信息披露更严格,这样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较大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也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资料,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原创的,新鲜的,希望能帮到你

会计毕业论文摘要范文

论文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会计毕业论文摘要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风险及其不确定性己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消除的存在。保险,作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保险负债是保险公司基于保险合同,对未来偿付金额和时间不确定性的一种估计,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保险公司计提的各种责任准备金。”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是保险会计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也是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的关键所在。我国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一一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一一再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来规范保险负债的会计计量,基本实现了在重大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高了我国保险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准则执行情况为数据支撑,深入探讨了保险负债的会计计量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宄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保险学、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目的是对现行保险负债的会计准则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在保险负债会计计量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改革方向,为我国保险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做出微薄的贡献。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选题意义,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回顾,提出本文的研宄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部分,保险负债计量问题的研宄基础。主要介绍与本文研宄内容相关的理论,包括保险合同及其分类,保险负债的特殊性,保险负债的确认依据及计量目标,以及国内外保险会计准则的变迁,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选取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对现行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数据统计及具体案例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执行现行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情况,并提出现行会计准则关于保险负债计量本身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证明我国实行准则完善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跟踪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动态,并对新动态可能产生的理论及实务影响进行预期。从保险负债的计量模式入手,分析评价国内外现行的保险负债计量模式,指出准则改革的积极意义、带来的新问题以及对我国会计实务的预期影响,进而提出完善我国保险计量的建议。

第五部分,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宄,笔者认为,准则在保险负债计量模式的选择、充足性测试以及保险风险的披露方面的执行存在问题,有必要加强相关准则的制定,时刻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并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力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保险精算师的独立性,以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笔者期望本文的研宄在理论上完善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构建,在实务上为提高保险负债计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保险负债,保险合同准备金,会计信息披露,会计计量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必须以风险为导向,有效地设计并运行内部控制予以应对。而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具有核心作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企业杜绝内部的舞弊和错误,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而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研究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优化,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 HF 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 HF 有限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文章首先从整体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来源以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然后梳理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和理论基础,即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契约理论与内部会计控制、控制论与内部会计控制之间的关系,并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多视角的启示。接着介绍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和目的以及基于五要素和基于风险管理八要素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为后续全面分析 HF 有限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对 HF 有限公司的概况和财务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运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 HF 有限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五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并得出 HF 有限公司的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内部控制环境中管理层不重视企业文化整合,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缺陷以及控制观念不先进;第二,HF 有限公司缺少一套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第三,在相关控制活动中,缺乏有效合理的授权审批制度并且这些相关的程序不健全;第四,在信息与沟通中,没有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交流;第五,在监督过程中,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清晰,管理当局忽略了内部监督的作用。根据模糊评价的结果和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 HF 有限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优化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注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建设;进行科学和监督的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加强内部审计。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对 HF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风险防范;公司治理

国内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论文

一)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不同认识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从这个定义理解,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 3、日本番场嘉一郎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 4、在西方国家最早采用会计准则一词的,是1940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所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在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但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之指南针耳。”这就是说,会计准则并不是具体的会计方法与程序,而是它的指针。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原则(或准则)的整个看法。大体上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从狭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即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更具体地说,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最如何确认、地量、记录和揭示的规范。国外所以要判定会计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指导会计人员恰当地处理会计事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二是使会计信息的指导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认识从我国会计理论界来看,关于会计准则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1、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2、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准则是关于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可取。 通过以上对各种意见的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从横向上,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包括引言(准则范围)、定义(某准则涉及的概念)、一般确认原则、一般计量方法、一般报告原则、一般提示事项、附则(解释权和生效日期)七个部分。

当今世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是大势所趋,尤其在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郭永清,2004)。国际会计准则一定会成为今后全球共同遵循的一种会计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这一天的到来还有一段时期,也就是常勋教授(2003)所说的实现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化,毕竟需要一个(也许为期还不很短的)过程。 一、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未来全球公认的会计模式 (一)各国最终将普遍接受国际会计准则——来自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的分析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按照这种假设,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布坎南1983)。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的基本行为方式是在既定的约束与限制下追求自身的福利,当面对能够带来不同福利效果的种种方案的选择时,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案,而不是相反。 其实,国家也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组织,如果有可能,每个国家都将愿意把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聚集到本国之中。但按照资源稀缺性假设,相对于经济人“多多益善”的需要来说其资源的数量较少。于是,资源的配置存在竞争性;只有那些最有获益潜力,从而可以付出较大代价的经济活动才能够获得资源。这样,寻求更多使用资源的经济人遇上了资源稀缺的限制,就发生了资源如何分配和依靠什么样的机制实现分配的问题。可以说,国际会计就是一种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协调和分配世界经济资源的最佳工具之一。 (二)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将有一段漫长的过程——来自各国现实差异的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是制约和引发各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哈德。穆勒教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会计模式分为宏观经济导向模式、微观经济导向模式、独立职业模式、统一会计模式。后来,美国的另一学者雷蒙。芙伯( Huber)又提出了资本市场发育模式,他认为会计和报告除侧重于提供可满足资本市场的现有及可能的公众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所需信息,还要满足政府与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需要。 2.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决定各国采用不同会计模式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的著名学者吉尔特。霍夫斯蒂德()从个人导向和群体导向、权力疏密程度、不确定性、阳刚或柔顺时尚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会计模式的影响。现在,许多国家都把这些属性的思想应用到了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中。 3.不同的法律体系将影响和制约各国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发展。美国会计学者莫斯特和萨特()指出既定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同(如成文法体系或不成文法体系),对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形式或手段也不同,从而将影响各国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发展。 (三)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将是未来的趋势——来自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它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制度变迁是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双方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过程。①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就是因为会计准则这个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超出了预期成本,制度变迁才有可能发生。②各种因素变化而产生的潜在利润由于各种原因在现存制度安排中难以实现,产生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③制度变迁是一个受文化、历史、信仰体系等因素影响的过程,有路径依赖特性。各国的会计准则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既定方向不断强化自己。除非有很强的外力作用,否则很难改变原来的路径。④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典型的制度变迁是渐进的而非间断性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这种制度变迁是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产生的外部利润和原来的会计准则路径依赖下,双方相互博弈,先由民间诱致性变迁需求,然后由政府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于这些特性,决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不会是一个短期的一蹴而就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四)五大洲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的有力支持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我从世界的五大洲中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以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一些支撑我观点(即会计准则全球化)的材料。 1.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美洲的代表 多年来,美国当局认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最好的。然而,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欺诈的集中爆发极大地打击了美国当局对会计准则规则导向的自信。2002年7月30日布什总统签署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审计业务进行全面调整。同年10月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美国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方法的建议》,开始了逐步向原则导向调整的新里程碑。这表明美国已开始对以多年来一直坚持会计原则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靠拢。这是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第一次在修改本国标准时,考虑引入其他会计准则。 2.欧盟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欧洲的代表 2001年11月21日,法国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会计财务总监PhilippeDan-jou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透露,欧盟决定最近颁布一项重要法例《2005年应用国际会计准则之规章》,确定在2005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国际会计准则。这是欧盟在统一共同体会计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国际会计准则推广应用的一大进步。 3.中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亚洲的代表 多年来,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也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基础和参考蓝本。1997年,中国加入世界会计师联合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参加了随后举行的各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会议,并派人参加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原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被选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并多次参加了准则咨询委员会会议,发表我国的意见。与此同时,我们还派专人前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项目的研究与制定工作。现在已经制定出了16个会计准则,其中有些准则内容和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很接近。 4.澳大利亚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澳洲的代表 澳大利亚财政部一直主张对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2000年他们专门建立了新的财务报告委员会(FRC)来参与会计准则整体战略的制定。FRC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快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确保澳大利亚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政策影响的连续性。近年来新的财务报告委员会(FRC)提倡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按照这种政策,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10月,AASB修订了17个原有的会计准则,颁布了5个新的会计准则,以同IAS协调。为了协调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澳大利亚政府规定2005年1月1日该国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5.南非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非洲的代表 南非的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要么执行南非会计准则,要么执行IAS(不需要编制与南非会计准则间的差异调节表)。1993年南非特许会计师协会理事会和负责颁布会计准则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公认会计准则应当以IAS为基础。此后,南非开展了一个在1979年他们就较早成立的一个协调与改进项目,力图以IAS为蓝本,修订先行的公认会计准则,并制定新的准则。南非的有关政策不允许与IAS发生实质性的背离。 冯淑萍(2003)指出,到2005年要求本国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国家将达到65个。2003年2月14日,全球六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一份最新调查报告《会计准则接轨——2002年全球调查》(GAAP CONVERGENCE 2002)。该报告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59个受访国家和地区中,有90%以上表示有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其中72%的国家和地区已具备达到此目标的政策条件,而且绝大部分以上市公司为最初执行对象。58%的有接轨计划的受访国家和地区均要求上市公司采用IFRS取代国家会计准则。另外22%的受访国家和地区表示会逐项采纳准则,20%表示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消除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有57%的受访国家和地区是由当地政府或立法机构推动采用或计划采用IFRS,另有13%是由当地准则制定组织推动的。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5个国家全面使用国际会计准则,6个国家部分使用。澳大利亚、欧盟、日本和俄罗斯已宣布将于2005年1月1日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通过上述那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国家在会计国际协调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目的就在于努力降低本国会计标准的制定成本,降低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本国企业在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发展中处于优势。因此,会计国际化是各国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 二、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找出差距 (一)数量上的差距 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6月,到现在为止已经发布了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研究和开发费用、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等41个会计准则。而我国从1993年7月开始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到现在总共也才发表了16个会计准则。 (二)质量上的差距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现在发布的41项会计准则,其范围已经包括了从简单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到较复杂的退休金计划的会计和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等。这充分说明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框架体系,按利维特等人的话说是已经开始着手研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了。而我国现在仅仅完成了一些制定和执行相对简单的会计准则,离建立相对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有差距,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还在着重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这些基础性的工作。 (三)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比较 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已定于2005年1月1日全面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我国连会计准则的体系都还没有建立好,离完全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至少还有20年的差距。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当然,这种差距主要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非洲虽然经济文化属于较落后的一个地区,但他们仍然积极的投身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工作。在1979年他们就较早地成立了非洲会计理事会,非洲会计理事会(AAC)由27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组成,负责非洲地区会计、教育和审计的协调。而我国这段时间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经济改革工作刚刚开始的时期。 三、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动向——找准方向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接而连三地发生财务丑闻,用财务危机和财务沼泽地来描述当前全世界的财务工作是很恰当的,连布什总统都发誓要下决心修理那些会计造假者。这说明我们的会计准则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全美财务会计委员会和美国证交会他们正在推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改革。(一)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交会向美国上市公司发出建议,要求对财报基本内容进行修改,因为现行会计准则可能是诱发2002年美国上市公司财报丑闻的原因之一 2003年8月21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该稿实施后将使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更易应用于规避投资组合利率风险的套期业务。 (二)对市价记账法的改革成为争议的焦点 赞同使用市价法的人士认为:消除账面价值与市值之差的方法是使公司“以市场为标准”,即应按市价重新界定企业资产负债,这样可在损益表中或通过股东权益表现出利润与亏损。反对使用市价法的人士认为:用市价记价将增加股东权益和企业利润的波动幅度。尽管有上述不同的争论,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新规则规定,金融衍生品和所有以交易为目的的金融工具都将于2005年起按市价记账。从2005年开始,新国际会计准则将率先在欧共体内所有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中实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推笛称所有资产负债最终都将按市价记账。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 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战略性改组,改组后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设有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和解释委员会四个机构。2001年9月IASB正式提出了需要立即着手研究的9个项目,这些项目按其目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①以发挥IASB领导作用、推进会计准则统一化为目的的项目,包括企业合并、业绩报告、基于股权支付的报酬、保险合同等;②使IFRS更加适用的项目:(1)首次采用IFRS(修改);(2)金融企业的活动;③改进现行IFRS的项目:(1)IFRS前言的修改;(2)现行IFRS的改进;(3)IAS第32号金融工具等项目。 四、给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几点建议 (一)对当前我国会计改革的形势一定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我国当前会计改革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改革超前论。认为我们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步伐开展得太快,脱离了我国当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够承受的现实,是用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模式来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会计队伍。二是改革滞后论。认为我们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步伐开展得还不够快,许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准则都没有进行规定,如合并报表、外币折算、财务报告的列报、资产减值、银行基本业务、所得税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在此我不想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判,我只用非洲这个无论经济、政治、文化都和我们无法相比的地区进行简单对比。非洲在1979年他们就较早地成立了由27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组成的非洲会计理事会(AAC),负责非洲地区会计、教育和审计的协调工作。而1979年我国还在忙于收拾“文革”遗留下来的残局,经济改革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会计的研究还停留在会计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上,真正的会计改革还是从1992年的“两则”、“两制”的制定才开始。可以说,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是在一个相当低的基础上开展的,能够用短短的10年时间走了其他国家几十年所走过的路应该说成绩是显著的。当然,任何国家会计准则的研究都是相对于经济活动是滞后的,这就更要求我们准则的制定和研究人员要多看、多听、多做。多看就是要多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当前及未来的动向;多听就是要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尽量的和我国的实情相结合;多做就是要多做理论研究和调查工作,毕竟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 (二)深刻领会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精髓以把握世界会计准则变革的动向 和国际会计协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国际会计作为参照物进行本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如中国);二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直接沿用于本国的会计工作中(澳大利亚、欧盟和俄罗斯已宣布将于2005年1月1日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现在及未来的动向对我们今后的会计改革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针对世界范围内财务丑闻不断的现状,有学者(Levitt)提出:加强会计监管、防范会计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显得十分重要。Levitt在1997年9月29日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一个主题: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Levitt明确指出,国际会计准则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符合以下三项目标:一是准则必须包括现有的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二是准则必须高质量。Levitt把高质量理解为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这些信息,投资人在公司的不同会计期间能够有意义地分析公司的业绩。三是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如果会计准则满足了这样的目标——不论交易或事项是在何时、何地发生,凡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均按照相似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那么,全世界的审计师和会计准则制定者就应按照一致的口径严格地予以解释和运用。否则,可比性和透明性就会受到损害。IASB的诞生及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生,使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朝着统一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IASB倡议并正在制定的项目,也是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例如企业合并会计、保险会计、资产减值会计等。因此,正确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动向,明确每个会计准则的变迁、制定或改革动因,了解和掌握具体操作方法,为我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加快对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起到指导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对于采用成文法体系的我国而言,尤其需要采用一套系统、一致的方法去发展会计准则。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有关会计要素和其他一些会计概念进行科学界定。 (四)在进行会计国际化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综合协调 目前需要加快推进会计教育国际化、会计理论研究国际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化、会计标准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城乡国际化、会计准则体系国际化以及会计执行机制国际化等的工作(朱国泓、孙铮,2004)。 (五)制定我国会计具体会计准则改革的时间进程表 财政部刘玉廷(2004)司长指出“今后中国会计准则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以实现2005年之前完成初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目标”。根据财政部会计司2004年的工作要点,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将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92年11月30日我国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陆续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刘玉廷认为我国尚需发布20个左右的会计准则。如:分部报告、外币折算、财务报告的列报、每股收益、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企业兼并、合并会计报表、资产减值、银行基本业务、农业、保险合约、所得税会计、金融工具等。财政部原计划2005年要发布到40个左右,但从现在的形势分析,这个进度可能要推后,具体原因很复杂。但为了让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未来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建议我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可以制定出一个大体的会计准则出台时间表,这一方面有利于会计实际部门和理论研究部门的同志充分了解会计准则的动态和工作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督促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这对政府部门、会计准则使用人及研究部门都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 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4,(1)。 [2]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 Frederick .国际会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郭永清。会计国际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6] 朱国泓,孙铮。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会计信息质量视角[J].会计研究,2004,(3) [7] 王瑞华。国际会计准则的新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研究的项目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4,(1) [8] 侯明清。国际会计准则改革新动态[J].中国证券期货,2003,(10)。

你自己去学校图书馆上维普、万方、知网等找啊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论文

政府会计改革问题我能写,我到时候法给你

从2015 年10月开始,财政部相继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六项详细准则、固定资产准则运用指导以及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

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

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从国际国内角度论绝对优势: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政策跟踪审计的内容研究论文

高标准农田项目政策的跟踪审计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拉动农村消费和投资需求、惠及农村农民、保障“稳促调惠防”政策落实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伴随财政投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逐年加大,国土、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办等多家部门“聚焦”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际,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政策跟踪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抓住立项审批环节,检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科学性。

高标准农田项目政策跟踪审计要从项目论证、立项和审批入手,重点检查该项目是否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要求,申报的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工期、新增耕地面积、成片开发规模或单片数量指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利用土地测绘图像、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分析,审查高标准农田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从中发现和查实“拍脑袋、拍胸脯”决策,工程立项不切合实际,造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损失浪费的问题,以及与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四化同步”项目和耕地占补项目等建设工程交叉重叠,虚报项目区规模或重复申报项目资金,有无将修复工程作为新建项目申报,虚报工程规模和工作量,套取项目资金的问题,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

二、抓住项目管理环节,检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合规性。

项目管理审计是项目运行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重点审查项目是否存在政策执行不严格,项目报批环节过多,审批周期过长,前期准备不充分,项目资金不到位,造成工程项目施工缓慢;检查项目实施是否按照国家和省审定、批复的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预算进行落实执行,有无擅自变更项目规划设计、调整项目预算,或借“变更之名”降低建设标准和规模,造成项目建设规模达不到标准,工程质量存在隐患,或因规划设计不符合实际,重新或修改规划设计,重复投资建设,形成损失浪费的问题;审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相关重要设备、材料采购是否依照规定进行招投标,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有无将应公开招标项目改为邀标、或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或要挟、暗示投标人中标后转包、分包工程和虚假招标,是否存在投标人挂靠、借用和虚假资质中标,单位或个人插手工程项目,指定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工程服务机构违规发包,围标串标的问题;检查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履约是否规范严格,中标金额与合同签订金额是否相符,有无将中标和签订合同工程项目违法分包转包,或将部分建设工程违规发包给非中标单位,是否存在不履行签订的合同条款,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工程质量不达标,形成损失浪费、资金流失。要通过审查合同签订的真实性和资金支付的符合性,延伸审计项目施工现场、承建单位,重点分析揭示违法分包转包工程从中牟利,签订虚假合同取、套取或转移项目资金的问题。

三、抓住使用投向环节,检查高标准农田资金的合法性。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使用投向合理,要顺着项目和资金走向,抓住资金分配、使用“两端”,重点检查财政资金分配和项目主管部门是否按照建设项目计划、工程实施进度和项目施工合同,及时拨付资金,有无滞留、占用或改变资金使用投向,项目资金挪作他用等问题,分析查明财政资金结存过大,“滞留、沉睡”项目资金的.原因。检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项目支出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否依照规定设立项目专账,实行专人审批,专户核算,专户管理,有无因制度流程不健全,管理薄弱失控,造成资金多头存放、大额现金支付、项目支出超预算、多结多付项目资金,导致资金流失的问题。要关注资金使用的真实性、经济性和合法性,重点查看承建单位资金支付手续、票据和结算要素资料是否真实、合规,有无虚假票据重开多报、高估冒算、虚列工程支出,虚报冒领、提取账外资金等问题。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出借项目资金,有无将农田项目资金用于建房、购车、城市基础设施和弥补经费等行政运行费和消费购置性支出。项目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是否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有无超比例、超范围,加大项目支出成本的问题,切实保障资金投向合规合理。

四、抓住竣工验收环节,检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有效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能局限于财务核算数据,要结合工程质量审签、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充分运用数据定性、定量分析,总体掌握完工项目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综合效能提高情况。运用询证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受益农民增收情况和满意程度,有无因项目脱离实际、勘察深度不够、工程设计存在缺陷等原因,造成工程设施不配套、建设项目废弃,改造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或损失浪费问题。同时,也要调查了解已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的管护情况,重点调查项目交付使用后期管护后是否缺位,保障措施是否落实、可行,有无因后期管护措施不到位,造成工程自然损毁,难以发挥作用,促进项目运行效果落到实处。

五、抓住决算审签环节,检查高标准农田资金的真实性。

检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决算审签,是对项目资金使用结构的再度梳理、透视和扫描。要依据收集的工程结算施工图纸、工程项目决算审签报告书、施工技术和监理人员及工程质量验收签证意见等资料,深入到工程完工项目现场,开展对工程项目质与量的检查,对照施工图纸与竣工决算报告书,核查有无工程完工项目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重点分析“两超”原因,揭示和反映项目规划设计不科学,人为提高施工设计标准,擅自改变材料供应渠道,抬高材料供应计价,变更项目设计内容,多结多算项目资金等问题,确保工程项目报价真实、准确,农田项目投资节俭、有效。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方法

政策跟踪审计的审计方法,除了传统审计项目需要具备的审阅、查询、计算、函证等一般审计方法外,还必须结合“政策”和“跟踪”两方面的内在特性要求拓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一是开展政策执行一致性审计。

针对拟审计政策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审查有无政策执行过程中标准不统一、附加条件、措施缩水等政策变异现象。审计过程中应对政策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预期达到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评价标准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对有关数据和信息的可获取程度以及审计事项的风险领域进行调查了解,取得必要的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和其他材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审计事项重要性程度、存在的风险以及审计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确定审计的关键领域事项;进而跟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内容,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事项,确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步骤。

二是开展政策内容知晓度审计。

要广泛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审查有无政策宣传不到位、受惠群体不熟悉的情况,进而评价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程度。我们知道,政策跟踪审计要求突出为人民谋利益。一项政策出台前后效果有何不同,出台以后效应如何,只能由政策的实际受益者——普通百姓自身才能真切感受到。因此,在这些政策跟踪审计项目中,我们需要大量运用访谈,座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政策的真实感受。设定简明扼要的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一定的访问对象,切实掌握普通百姓对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的反应。

三是开展政策执行机制审计。

针对政策实施涉及部门多、领域广的特点,在政策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从政策落地入手、从政策执行效果的最后一公里入手,分析政策执行的效果。对那些政策落实不及时、执行效果不佳的政策,要从政策执行机制上分析原因,进而审查是否存在政策执行组织不力、牵头不明、机制不协调、制度不健全进而影响政策执行的问题。

四是开展公正性和有效性。

政策的出台是一项系统和复杂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到政策受益群体的反应,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得失比较,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以及财政每年对支出的刚性需求等等。因而,在对政策进行跟踪审计时,尤其对政策出台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时,不能只听取被审计单位或者政策出台主管部门的意见,而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想法,兼听则明,防止审计评价出现偏颇,影响乃至损害审计公信力。同时,审计力量和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局限,也要求我们经常性的进行部门沟通和专家咨询,以弥补审计资源的不足。

五是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审计。

要分析掌握政策实施前后和政策执行不同阶段产生的效应,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审计。在政策跟踪审计试行、事前跟踪、事中跟踪和事后跟踪阶段,都需要采集和积累这些不同时期的各种审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可以与前期历史数据、与政策规定的要求开展比较分析,以掌握目前政策执行的效应,了解与政策规定要求的差距。也可以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指数法的原理,在分析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变动时,观察某一因素变动的影响而将其他因素固定下来,如此逐项分析,逐项替代,以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对受益群体、未受益群体以及对财政部门资金支付产生的影响,使跟踪审计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审计的范围按项目阶段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竣工交付阶段。二、审计的主线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监理、供货等单位的经济活动。三、各阶段审计的内容前期准备阶段:设计、监理、施工招标建立建全合同、财务、材料等内部管理制度招标文件的审查、清单内容审核中标价的审核 合同评审建设实施阶段:按图施工情况;材料规格品牌是否符合招投标要求;参与分包工程、材料采购招标,对程序、结果进行评审。材料询价;变更工程造价:对变更的程序、价款审计记录隐蔽工程情况,特别是涉及变更的隐蔽项目做好记录留证工作。参与现场例会,对会上有关材料、造价的内容要特别关注。并对造价控制提出要求。复核计量工作量、对计量价款进行审计。提出造价控制管理建议,针对现场情况。竣工交付阶段:审核交付资产数量审计竣工图是否如实反映工程实际二、审计的程序1、确定审计组长、主审、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建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跟踪审计实施方案。2、编制跟踪审计实施方案前,做好审前调查。详细了解被审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调查资料,确定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审前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项目立项及可行性报告批准情况;项目概算或预算的批准与调整情况;建设资金筹措计划与实际到位情况;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工程现场管理、工程财务核算、工程物资收发、工程价款结算、工程合同管理等内部制度的建立情况等。3、审计资料的收集(1)项目批文: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扩初设计(含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含施工图预算)及审批文件。(2)招投标资料:包括总承包、分包、设计、监理、材料(含设备)、采购等合同及与项目有关的协议、纪要、各类签证等。(3)项目前期征地拆迁资料。(4)经济合同: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4、国家审计署《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5、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6、《江苏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7、财政部、建设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国内外会计研究论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一、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简单分析,透过对影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的分析,结合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以期吸引更多部门、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并通过各种手段,整合相应的工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构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合力,以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抛砖引玉。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选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分析研究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纵观当代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在从业人员素质、会计准则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没有得到改善,因此选择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依旧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三、围绕本选题已做哪些准备工作,计划再做的工作:

已经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查询了很多需要的.资料,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了他们的学术文章,还研读了一些有关会计准则的资料。计划再通过身边能接触到的'互联网信息,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及方法。

四、计划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1、计划查找大量资料,全面了解会计国际化这个进程。

2、尽可能多的、范围尽可能大研究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学术文章,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3、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出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化建议。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胡玉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8)

[2]唐芳.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0(26)

[3]王延祥.试论我国会计国际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4]徐世伟.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

[5]王婉.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企业技术开发.2011(03)

[6]王潇明,王成龙,王青.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策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0(15)

[7]黄小敏.会计国际化的总体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8]世居文.论我国的会计国际化[J].民营科技.2012(01)

[9]杨勇.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10]李松.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1(04)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该全面,让导师能了解您论文的设想也研究方法。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会计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提供帮助。

题目:论会计的不确定性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不确定性会计是财务会计的组成部分,是指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是相对于确定性经济业务而言的。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和恰当反映,致使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制约了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是现行财务会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寻求其解决方案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研究会计不确定性目的如下:

(1)完善会计这门科学

会计到目前为止尚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可靠地表述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计通过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披露、确认与计量,有助于消除财务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研究不确定性会计问题,有助于会计学的完善。

(2)建立不确定性会计的理论框架

对经济领域中“未来事项”存在的研究,有助于为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们建立一个共同的基础性框架。这个框架会有助于促进各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早期协调。不确定性会计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一个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理论框架,以指导包括会计估计事项或有事项、未来事项等在内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

(3)导致良好的会计实务

目前不少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尚无成熟的会计规范。这必然会导致会计处理上的不确定性(如会计处理不一致)。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形成比较科学的不确定性会计概念框架,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从而有效地减少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最终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在经济学界,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第一人当属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赖特,他在1921年出版的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对不确定性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不确定性的研究在学术界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赖特的不确定性经济理论不能在主流经济学派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信息经济学的“一声炮响”,随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对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阿罗(1972)、施蒂格勒(1982)、纳什(1994),不确定性的研究不仅融入传统的经济学中,而且迅猛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

在会计学领域,不确定性问题历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1922年,著名的会计学家W·A·Paton就在其“会计理论”中提出了会计假设。美国 FASB在1978年提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时,又强调了财务会计应当提供企业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在会计规范方面,1948年的英国公司法第11段最早明确规定企业要披露以前不要求披露的或有负债性质、估计金额等信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到金融工具、营销创新等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影响,国际会计界十分关注、重视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处理问题。1991年在比利时鲁塞尔,1992年在美国康列蒂格州的洛沃克,199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会计委员会连续三次召开了“未来事项问题”研讨会。最后,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家组的努力下,在1994年发布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指导作用的“未来事项”研究报告。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增加,信息使用者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这样,在会计中如何减少、处理不确定性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在现存的各种文章和文献中,系统的讨论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著作罕见,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做系统探讨的决心。

我国不确定性会计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务方面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一套公认的、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理论方法体系。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会计的不确定性的论述和观点,主要是林斌老师所著的《论不确定性会计》。据我所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不确定性会计为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学术专著的,林斌老师是第一人。林老师将西方信息经济学理论引入会计研究,尝试为不确定性会计构建一套理论框架,以指导不确定性会计实务和不确定性会计准则的制定。林老师沿着信息经济学的思路,首先阐述了不确定性的基本含义,对会计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初步构建了不确定性会计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该书分三篇分别研究了低度、中度和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林老师的研究具有前沿性,观点具有前 瞻 性,对我的论文写作帮助是最大的。

其他参考文献还有王梦、姜婷婷、刘艳宏在《财务与审计》上发表的《不确定性会计刍议》,该文对目前国际、国内研究会计的不确定性的现状做了简单介绍,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借鉴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吴奕鹏在《管理科学文摘》上发表《小议不确定性会计》,该文首先介绍了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计,详细分析了不确定性会计所遵循的会计原则,并对不确定性会计的发展趋势作了简单预测。云南省财政厅的鄢涛发表了《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该文从不确定性与经济、会计与经济、不确定性与会计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会计与不确定性的历史渊源,详细介绍了不确定性会计的概念、特点、对象以及简单分类,并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蒋昌稳、文银秋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上发表的《会计不确定性探析》上把会计不确定性对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原则、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准则的影响做出了后果分析,指明了会计不确定性的控制目标与指导思想,并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信息监督等五个方面提供了监控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蓝希华在《商业会计》2015年10月第20期上发表《关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会计信息问题研究》,主要阐述了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对会计的影响,并提出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对策与建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的陆兴风老师在《中国审计》上发表的《会计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与蓝老师的论文研究角度基本一致,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施卓晨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上曾发表了题为《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评测研究》的文章,该文从会计信息失真为一种不确定性现象的观点出发,分析归纳了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因素,运用不确定理论对其作用进行度量,建立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评测模型。

云南财贸学院的陈红、周映群发表了《刍探不确定性会计及其计量》,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不确定性会计的内涵与外延及不确定性会计中对经济业务的分类,主要分析了现行会计计量技术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的局限性。王迎晓在《财政监督》杂志上发表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浅谈》,该文对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控制的必要性、对象和重点分别进行了阐述。除此之外,我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国外学者系统论述会计不确定性的文献,但发现外国学者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谈会计的不确定性,站在宏观角度全面论述会计不确定性的文章罕见。例如Kimmelfield等在20**年8月发表的一文中结合美国各个州企业所得税收入情况,说明税法变化使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是根据第48号财务会计准则从所得税方面来研究会计的不确定性。Mayhew,BrianW在2001年9月上发表该文主要是谈会计不确定性对审计的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影响。这两篇外文文献对我的写作思路有较大的启发。

会计学作为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经济事项。通过对不确定性会计的研究,也就是在将不确定性经济事项转换成确定性经济事项的过程中实现了会计学的动态发展。因此,作为“前 瞻 ”性会计的不确定性会计无疑将会是今后会计学研究发展的重点。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全球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有的关于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是十分有用的,但现行财务会计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反映有的不恰当、有的落后于时代要求、有的极其不足,因而有碍于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目标的实现,制约了财务会计作用的发挥。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积极探索,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如何合理估计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不确定会计事项作出恰当反映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论文主要从六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课题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方法、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是介绍会计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并从外部和内部性不确定性因素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会计不确定性的原因。

第三部分着重从会计要素、会计基本假设及基本会计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冲击。

第四部分是对不确定性会计基本理论的思考,包括对会计本质和会计原则的再认识。

第五部分是探讨控制会计不确定性的具体措施。

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预测发展趋势。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在广泛收集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会计不确定性这一问题的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确定性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不确定性会计的概念、目标、会计原则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会计不确定性的著作,从理论上提升研究深度。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全国各种有关资料对会计不确定性的原因、影响及对策问题研究成果。

(2)归纳总结法。通过各种途径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后,归纳总结出新的观点,尝试为不确定性会计构建一套理论与实务框架,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第7周:整理资料并做开题报告,撰写论文提纲

2、第8周---第12周:消化整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撰写论文初稿

3、第13周---第14周:在初稿基础上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4、第15周:继续修改论文,最后定稿,交指导老师。

5、第16周:组织论文答辩。

6、第17周:整理论文资料并装订成册,同时做好校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五、参考文献:

[1]林斌。论不确定性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36-39.

[2]王梦,姜婷婷等。不确定性会计刍议[J].北方经贸,2015,8:70-71.

[3]吴奕鹏。小议不确定性会计[J].管理科学文摘,2015,9:39-41.

[4]鄢涛。对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认识和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2015,2:26-29.

[5]蒋昌稳。会计不确定性探析[J].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学报,2015,23:27-32.

[6]陆兴凤。会计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J].中国审计,2015,8:41-42.

[7]蓝希华。关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会计信息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5,10:23-24.

[8]施卓晨。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评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6:50-54.

[9]陈红,周映群。刍探不确定性会计及其计量[J].云南财贸学院期刊,2015,3:99-100.

[10]王迎晓。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控制浅谈[J].财政监督,2015,7:59-60.

(一)建国初至21世纪初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演进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起步 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时期,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1)班组核算。通过班组核算和劳动竞赛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显著成效。班组核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统一起来,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2)经济活动分析。1953年我国开始推广“经济活动分析”,它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强调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践表明,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才能发现并解决当时管理会计面临的根本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是经济活动分析成功应用的典范。“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成为当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3)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强调“比、学、赶、帮、超”,“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其基本思想就是近年来流行的“标杆管理”。此外,还有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厂内银行等等都具有鲜明特色。 2.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与转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我国企业经历了利润留成、盈亏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改革。与之相适应,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开始将重点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但该时期的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侧重于企业内部,缺乏市场视角。20世纪90年代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由武钢提出、邯钢加以创新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成本管理制度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成功应用、最具特色的典范。 3.第三阶段:21世纪初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创新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盛行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管理、准时制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开始在我国部分企业得到应用,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也已广泛开展。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局面。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的现状概述 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2000年来的管理会计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和评价(为简化起见,这里并未包括管理会计专著),最终选择了《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上海会计》以及《财务与会计》(财政部)等会计类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004年停刊的《四川会计》、《上海会计》、《广西会计》等,一共找出360余篇有关管理会计的文章。由于区分理论研究文章和实务应用文章类别是比较困难的,其意义也不大,因此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其主要概况如表1所示。 表1简要描述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分布,在总体趋势上,管理会计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多,呈现出好的研究态势。从内容结构上看,2000-2006年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上,共115篇文章(%);其次为绩效评价(%)和基本理论研究(%);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也快速增加并分别占有相当比重。各部分内容的主要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1.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其要素构建、理论结构、管理会计系统职能设计、管理会计的环境等问题。其中,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探讨最多,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管理会计的本质、对象、假设、原则与方法等;另一种认为管理会计应首先解决对象问题,否则其他问题就无法得到解释。当确定了管理会计的对象之后,就会看到其与管理会计假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而对管理会计的目标等一系列理论产生影响。从基本理论观点的主要分歧来看,解决好我国管理会计的导向问题可能是科学构建其理论框架的前提。 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等等。在2003年以前主要侧重于单一方法的规范研究,也有少数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2004年以后则主要侧重于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研究。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是发展趋势,但目前就整合方法的原则、成本效益、有效性等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 3.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批判以及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业绩风险管理等方面。目前。对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已由当初的引进介绍转向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但真正实现本土化还有待深入研究。一些企业将这些业绩评价工具视为万能药方,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4.战略管理 卡普兰将波特等人创立的战略管理视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未从根本上对卡普兰创立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与方法有所创新。这是今后我国管理会计应该结合各企业自身情况大力研究的领域,是扩大管理会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杠杆。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点,除了传统的“红海”战略外,优势企业探索、实施“蓝海”战略管理是前景远大的新领域。 5.预算管理 传统的单一预算管理难以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由卡普兰和库珀倡导的作业基础预算是该期间预算管理研究的热点。作业基础预算是基于作业分析而对组织预期作业的数量表达。反映完成战略目标所需进行的各项工作及相应的各种财务、非财务资源需求,同时还反映为提高业绩所做的各种改进。它通过预测计划期生产、销售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从而预测相应的作业需求量。在此基础上,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并与企业目前的资源供应量进行比较,使资源配置更加可信、客观。其最大优势就是能够达到企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当然,由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采用率相当低,因此我国企业要真正推广作业基础预算管理尚需时日。 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的主要特色 (一)研究重点由国外引进介绍转向本土化应用探索研究 改革开放后,通过我国管理会计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现已基本可与国际上管理会计的最新理论与方法保持同步。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企业 中将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进行有效的推广、应用,形成本土化的管理会计方法。 1.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推广使用作业成本法(ABC),铁路运输、物流、教育、传媒、航空、医疗、保险等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也开始展开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ABC在企业的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开始超越单一的精确计算成本的职能,在生产决策、企业定价决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管理的职能,开始了多方位的作业成本管理实践探索。但目前我国ABC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多数企业缺乏ABC应用需要的良好的管理水平;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ABC的地位也未获得制度保障;ABC与现行制造成本法的关系也尚待理清、协调。这些问题均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研究开发技术的革新及国家施行相关正式规范等配套措施加以解决。 2.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 平衡计分卡(BSC)已在我国一些制造企业、商业银行、媒介、高校等推广应用,在企业的财务、顾客、业务、学习等方面开展全面的业绩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对BSC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适用企业的类型认识不清。一些价值链不够完整的企业、跨不同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跨地域的跨国公司等是否可以应用平衡计分卡尚需探索。(2)对BSC四个维度的因素关系有所忽视。尚未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企业战略指导意义的战略地图。(3)难以结合企业自身特征科学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BSC的平衡关系是指不同性质指标设置的相对平衡,并不是指各项指标的权重都应相同。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对指标分别设计不同的权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权重调整,以局部的侧重来实现整体的平衡,更好地体现通过BSC实现企业战略的核心理念。 3.经济增加值的应用研究: 自2001年以来,思腾思特管理咨询中国公司已开始在我国推广经济增加值(EVA)这一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并与一些权威机构进行合作项目研究。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开始应用EVA评价上市公司,并以此作为投资的参考;大鹏证券公司也在EVA理念的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名为“创值”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五粮液公司、托普软件开发公司等也开始尝试性地应用EVA指标衡量企业业绩。EVA在企业的绩效评价、投资决策、财务预警、激励机制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但EVA在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只能计算企业价值的相对增加,不能计算其绝对增加;企业的资本机会成本难以合理计量:EVA的值受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仅能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而不能反映非财务业绩。因此,从这几个方面对EVA加以改进十分必要。 (二)研究视角从单一视角转向多视角综合研究 1.基于成本视角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被引入到会计中来,管理会计才逐渐脱离财务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其目前发展的现状是理论落后于实务,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迄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框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应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成本信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重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由成本信息的生成、成本信息的加工使用、成本信息的基础应用及成本信息的拓展应用四个维度构成,并以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为逻辑起点。 2.基于战略视角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从战略的观点看,传统管理会计有三大缺点:观念落后,缺少对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未能发挥管理会计的预警功能;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不仅有成本、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可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形成诸如适应战略决策需要的战略成本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表等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可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应用方法灵活多样等特性。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由其目标、内容、方法等构成。 3.基于业绩管理视角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现代企业的业绩管理应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组织宗旨、预期战略的贯彻和组织业绩的最优化,使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保持一致,实现或提高员工业绩,从而使组织业绩最大化。业绩管理系统由业绩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原则、指标、标准、方法、报告等八个基本要素组成,分为业绩规划、业绩控制、业绩评价和激励、业绩管理信息四个子系统。所以,只有在分析系统构成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设计四个子系统运行程序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业绩管理运行模式。明晰业绩管理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科学设计业绩管理的运行模式是企业业绩管理运行模式设计应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 4.基于生态视角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日趋增多的生态环境事故要求不能再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企业必须追求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综合效益最优化的可持续经营目标,以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较少影响的代价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为实现此目标,管理会计必须基于生态视角做出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经营目标转变后企业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可持续经营目标的要求,管理会计首先应对成本会计进行改进,建立生态成本管理会计,对环境成本进行计量与分配,并将相关环境成本的信息用于经营决策中。为了克服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不足,必须对环境成本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例如对外部生态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实施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环境质量成本管理等。 5.基于宏观视角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宏观会计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新型会计体系,它是会计向宏观经济领域的渗透和延伸,是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多,除阎达五教授的社会会计和余绪缨教授的宏观管理会计分别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角度展开对宏观会计的研究之外,多数研究都是从统计的角度探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国际通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和前苏联执行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种结构体系较能体现宏观会计的一般特征。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宏观会计。笔者主张从成本管理会计的角度,将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构建以成本管理会计为基本特征的宏观成本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针对动态变化的宏观经济情形,可在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包括宏观投资领域、环境资源领域、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领域等)灵活选择适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多种技术、方法和程序,提供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定量与定性的、综合与分析的、反映追溯性和前瞻性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宏观决策有用信息,达到会计宏观运行的理想状态和效果。 6.基于实证视角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中,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卡普兰和库珀教授为代表的一些管理会计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实验)研究,创建并完善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理论与方法;随后,卡普兰和诺顿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创建了“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为现代管理会计实证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许多专家已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张切实有效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并积极投身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实证研究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借鉴国外类似研究方法的较多;多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而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问卷回收率低且其可信度也难以保证;研究方法大多是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采集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其本土化不足,解释力大受影响。因此,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实现其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已成为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课题。 (三)研究方法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交融研究 随着各学科的交融发展,就会计研究会计的传统单一学科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的需求。倡导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前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特点。其中,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两个需要跨越的相当重要的领域。 1.跨越经济学的研究: (1)交易成本与管理会计。制度经济学范畴中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可从更微观的层面研究企业,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结构,关注组织的内部结构与控制机制。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把市场和层级建立在相同的行为假设基础上,建立一种比较制度理论,并强调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应着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管理会计和其他控制工具一样,是组织控制的一部分,应被纳入管理控制范式的研究议题之中,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能为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建模提供更好的分析框架。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企业不但可以利用外部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变企业边界解决战略与经营决策中的问题。在战略性决策层面,战略成本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些典型问题。如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与竞争优势分析、客户盈利性分析、流程的再造与优化等都可以借助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理论进行更好的解释。 (2)现代契约理论与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所使用的企业观念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观。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过强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更加贴近客观实际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和“信息不对称”假设,从而使理论更具有解释力。现代企业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作一系列有限理性的经济代理人契约的联结。企业契约的功能规定要求每个代理人必须首先为企业贡献其拥有的资本、管理技能、现金、劳动力、技术及信息等资源,其次才能拥有从企业索取预期利益的权利;而责任规定确认了各个代理人所付出和获得的资源形式、数量、使用原则与时效性等。这一性质为我们理解企业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及其与管理会计,特别是责任会计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就是这些契约,其内部治理机制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对各种契约结构与内容做出的安排;管理会计系统则是通过预算编制与分解过程,将企业战略目标所界定的各种契约的功能与责任规定具体化的过程。其责任会计则是把这些功能与责任进一步分解为特定代理人的可执行契约,形成履约机制,并通过业绩评价与奖惩手段,对履约绩效做出判断。 (3)速度经济与管理会计。在传统产品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理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忽视了组织中各种资源重要性的差异;忽视了系统的时间价值;割裂了价值链中各组成单元之间的依赖性。因此,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已成为现实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速度经济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时间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人们愿意为节省时间付出更高的价格,速度经济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出如下三点要求: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体现整体观。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以制约理论为基础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可能是一个必然趋势,该模式主要应强调识别系统的制约、充分利用制约并努力提高制约资源的产能、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三个重要方面。 2.跨越管理学的研究: (1)价值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里。传统的价值链将向价值流转化,成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研究对象。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及众多虚拟化价值投资领域的出现,客观上要求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和价值流进行综合集成,形成网络价值流,该价值流对于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网络价值流,将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网络价值流系统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集成,构建一个未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其构成比原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更加复杂。需要将企业的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价值流与战略管理融合成一个集成化系统。 (2)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仅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是不能够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应有作用的,这是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到下列因素的限制: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商业秘密的限制等等。因此,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企业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但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的披露。这样,要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为实现管理会计的公司治理功能,拓展现有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已十分必要。 三、研究的未来走向 未来走向的基本思路是突破传统管理会计的束缚,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改革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广泛社会影响。未来研究的走向可能会向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构建广义管理会计体系 广义管理会计是涉及跨学科、跨层次、跨领域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它从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束缚,在空间和时间的坐标上呈现不断延伸的发展趋势,如在空间上涉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维度若干子领域,在时间上涉及过去、现在、未来管理会计动态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层次、跨领域等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还将继续呈现广义化的扩展趋势。面对管理会计如此庞大的结构,如何从广义的角度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框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此种研究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突出整合研究 在管理会计中,单一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目标成本法)、边际弹性成本法、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战略分析、企业资源计划等管理方法在具有自身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将这些方法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整合可能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进行才是可行的。整合现代管理会计体系应坚持以下主要原则:相关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责权利效相结合原则、战略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易于理解原则。在具体的整合方法上,可以采用作业企划管理、作业预算管理、作业战略管理、作业弹性管理等丰富多彩的方法。 (三)加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随着我国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相关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实证研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一种国际化标准。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研究虽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直观化、具体化特征,但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如研究者基本上都采用线性分析、解释选择具有主观性、数据开采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管理会计不断发展、新观念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下,必须客观地看待这两种研究方法,使二者优势互补,得到有机结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