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流动造成了农村发展的“空心化”,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一、农村发展的“空心化”是怎样形成的?
然而,当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后,农村时留下更多的是年龄大点不能外出的劳动力、弱劳动力、老人和孩子。毫无疑问,农村的建设需要人才,现在的农民工群体里面不乏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辞职下海的教师和公务员,有自学成才的水电工、技师等等。一旦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才都往外流走的时候,农村的人才就出现了“断层”现象。农村的发展就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二、农民工为何要涌往城市?
现在,农村正在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正在号召想回家乡创业的青年或者劳动力回家乡创业。为什么?因为,大量剩余的劳动力离乡而去,仅有部分劳动力要在家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才无法外出。
农村和城市好比一个磁铁的两端。当城市的磁力强的时候,农民就被城市的磁力吸引到了城里,农民工通过技术和劳力,赢得了在城市发展、创业、挣钱的机会。当大量的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都往城市投入的时候,城市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些适合他们的岗位,如:建筑、清洁、快递、陪护、餐饮等岗位。这些进城的农民工,挣了钱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工。因此,城市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离不开城市。
三、什么时候农民工不愿意外出?
当前,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制定了五年的脱贫成果巩固期。巩固期一旦结束,即将全面进入建设乡村振兴的时期,2035年全国必将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世纪伟业。届时,农村就像现在的城市一样,磁力将把数不清的城里人吸引到农村来安家、创业、筑梦。
我觉得这种情况很常见,一些发展落后的农村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农民都离开农村去城市里打工了。
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可以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都较城市落后,农村出现总体性衰败的现象。
这种情况现在非常的多,这就表明现在的人觉得种地不挣钱而且辛苦,觉得没有打工挣钱来的快,其实这种情况非常的不好,会导致我国的农业产量越来越低的。
原因有很多,比如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因此留下的都是老人。可以从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水平开始做起。
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其表现形式首先是留守人口规模的扩大、从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口数量和素质下降,农业粗放经营,耕地抛荒;农村宅基地空置,形成“空心村”,土地资源浪费;再次是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下降,组织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水平不高。如再扩展,可以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都较城市落后,农村出现总体性衰败的现象。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和多元的,主要有: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应当是二元城乡结构下城市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速度产生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否成功在于城市是否准备好或是否愿意为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全部城市公共资源。大量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无法享受城市部门提供的稳定、充足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社会公共服务,他们就无法放弃基于农村户口和土地使用权而带来的医疗、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2.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乡土情节,导致“人走地留屋留”(1)我国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在农业效益不高,土地难以产出利润时,农村中的耕地粗放经营和撂荒,难以形成有效流转。(2)宅基地取得的无偿性、使用的无限期性以及无留置成本性,使得村民更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占有宅基地。(3)粮食直接补贴、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民享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农民转换身份,彻底告别农村的阻力。(4)农民对故土家园、乡村生活的眷恋等原因也令农民不愿意放弃村中住宅和耕地。农村空心化的对策分析只有将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彻底地转移出去,然后将土地进行有效流转,形成有效的以家庭农业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组织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望采纳
人口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既是构成一定社会有生命的个体活动的总和,也是社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农村人口分层
【 论文摘要】 中国的 农村社会在建国之前的 历史时期,农民之间的分化甚微。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 经济的 发展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的各种变化,使得农村社会的分层现象逐渐趋于明朗化,既有早就存在的分层,也有新近出现的分层。分层现象既是农村发展的一个体现,也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经济 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分层;标准;影响
现代 工业的推进,使得农民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有了更多的从业机会,接触到了现代文化的薰陶,农村居民之间也出现了分化。传统的农村社会是高度同质性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的社会,是一个生于斯、老于斯的社会,村民从事的主业都是农业,彼此之间的差别甚小。但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农村社会这个曾经是最为保守的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农村社会之中出现了阶层的分化,原先的村民之间由于种种原冈分化为不同的阶层。
陆学艺上世纪90年代用“农民所从事的职业型别、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这三个因素的组合”为阶层划分标准划分了农村l0个阶层:农村干部、集体 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无职业者。刘成斌、卢福营从非农化的角度考察了浙江省农村社会分层,认为当地农民可分为“农业劳动者、第二产业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和无业人员阶层。”
一、产生分层的原因
1.农村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家庭由原来的生产消费单位变为具有积累与再生产功能的经济实体,个家庭与农村集体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使得农民之问的联络也较以前疏远,彼此之问的分化加剧。农业生产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农民对对土地的依赖性下降。众多的农业劳动者成为相对自由的、相对可以离开土地的农业劳动者。由此产生了分化的基础。
2.进城务工为农民的分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农民进城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农民通过外出流动获得了更多的财富收入的同时,也在城市里接触到了更前沿的思想,有机会参与到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去,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了这样一种机会。这种经历使得进城农民的思维更为活跃,他们的思维方式既不同于城市,与农村也有较大差别。同时,新生代的更为年轻的进城农民,生活在城市的时间远远多于生活在农村的时间,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外出流动的这种经历就会使得农村产生分化。
3.乡镇企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可以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职业载体与生存空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个体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隐性失业人口找到了他们新的生存空问。农村中男劳力都外出了,留守村中的部分妇女也没闲著,他们受丈夫的影响,加上农业收入增加缓慢,也不再愿意耕种土地,转而到乡镇企业工作。她们获得更多收入的同时,也在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她们与其他村中的留守妇女有着小同的思想、地位意识。
4.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从“无商小奸”到“无商不富”。村民开始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价值观念转变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社会对财富观念的转变使人们积极进行经济活动,从市场中获取经济资源。有市场能力的企业家、经理和其他人员在经济领域中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个人财富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变着自身,向较高阶层流动。
二、农村分层的现状
1.农村管理者
据统计,全国740l50个行政村里共有村干部400余万人。他们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主要代表者,是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具体执行者。当上村干部,就控制了村中大多数的利益,村干部也就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村干部他们既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行使行政职能,又代表农民的区域性利益,维护社群权益,他们还代表着自己的宗族势力和小团体利益。优秀的农村干部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对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著关键作用,如果一个村中的村干部无法挑起大梁,那么集体经济就无法真正获得发展。
2.务工者
他们是受雇丁乡镇企业、个体工商厂户或者城市工厂以提供劳动而获得工资收入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既不同于集体经济,虽然对生产资料没有所有权,但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工人又有本质区别。他们不是“除两只于外,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在村中仍然拥有份属丁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一土地。他们与农村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享有一定的择业自 *** ,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而且其雇工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
他们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由营利性经济组织***主要是经营者***组成的社会群体。这个阶层的最明显特征是拥有完整产权,他们的收入高出雇工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农村中的高收入者。
4.农业劳动者
这是一个以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和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社会群体。这个阶层在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中是最大的一个人口群体,在农村阶层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所占比例大约为70%。
传统意义上的纯农业劳动者已不多见,几乎每家每户都得会有外出务工者,虽然途径不一样,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这其中还可以继续划分为从事种植业的农业劳动者和从事养殖业的劳动者。前者主要指的是完全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种植的农户,而没有其他非农兼业;后者指的主要是在村落中从事畜类养殖的农户,他们仍然拥有土地,仍然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但是土地生产仅占很小的份额。
5.留守无所事事者
这类人员主要是指,刚下学、没有工作的意愿,父母也管不了他们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站街头,在农村寻衅滋事,拉帮结伙,甚至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村民对于他们既惋惜又憎恨,一方面看他们天天游荡,替他们惋惜对大好青春的浪费和对于他们的出路的担忧;另一一方面,看他们时有破坏生产的行为而感到厌恶。甚至有些男青年还拉帮结伙,加入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在村中耀武扬威。
三、出现分层的影响
农村当中出现了社会的分层现象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它既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著不可磨灭的影响。
1.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心理落差
前面提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与雇工的收入差距相当明显,而且这种差距随着规模的增大和时问的推延而拉大。据调查,从事种植业的农业劳动者与乡镇企业工人之间的差距约卜2倍,与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相差2—5倍,与从事个体运输和建筑业的人员相差5-8倍。可以看出,农村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1978年至1990年,农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从提高到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阶层间的摩擦增多,严重时会造成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威胁。
者还对农村社会对贫富差距的承受力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村社会成员对当前这种贫富差距满意的只有,相信这种贫富差距趋势将缩小的只有。村里有能力挣钱的人太多,自己挣的那点太少了。而且还有很多村民根本就缺少外出的机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差,他们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就产生了心理落差乃至村民之间的矛盾。原本存在于村民之中的自古至今的团结情绪和认同感就有可能收到削弱,这对农村社会是一个致命的硬伤。2. 农村阶层分化的边缘性
使同一个农民可以同时兼有几种职业,亦造成了农民的多重阶层身份,每个阶层对于其成员都有具体和不同的要求,个人不得不在这些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弱化了阶层凝聚力,弱化了个人对阶层间冲突的参与程度叫。除了身份多重性外,在农民阶层分化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农民的职业地位、收入地位、社会地位和 政治地位之间的不相关性,导致了地位不一致现象的发生。如目前私营 企业主的 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往往不相一致。这种地位不一致现象可能造成第对社会秩序的不满,去竭力获取别的地位,甚至不惜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这种情况也会导致阶层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3.村民的 教育先滑坡后上升
受市场利益的诱惑,农村中的儿童,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或者未完成的情况下,纷纷放下书包,挤进进城的行列。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受制于他们自身固有的狭隘,使他们无法获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功。随着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多数外出经商务工人员,都鼓励自己的孩子继续学业,农村在辍学大潮过后,反而又出现了继续读书的大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
4.村民阶层分化促进了农村政治参与的变化和改革
另一方面,阶层分化打破了社会身份界限及政治身份界限,使农民逐步摆脱了对原有身份的依附,不再认同原有的农村政治精英,转而寻求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阶层分化也必然导致农民各阶层相对独立的***,从而对农村的政治施加影响。以村民白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体制的建立确实使村民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但是还应该看到引发的新的矛盾要比以前更外显。农民阶层利益的竞争和矛盾也越来越明显,越激烈。
四、小结
农村人口的分层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现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会越来越明显。传统的 中国农村社会尽管也存在着一些分化,但总体上仍然是同质性较高的群体,稳定性相对较强的社会。随着 现代 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变革,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农民己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乡土社会,开始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这给农民带来较之以往丰厚的经济回报,经济的分层最为明显,也是整个农村产生社会分层的基础口当前中国农村的分层与以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新出现了留守者和无所事事者,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新的 历史时期才大规模出现的:他们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当前农村中的权利之争由于农村的社会分化,也日益激烈,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而更为重要的,似乎是农村之中,心里差距导致的原本存在的团结情绪的弱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下页带来更多的
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可以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都较城市落后,农村出现总体性衰败的现象。
导致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现在城市化发展非常的快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到城市里打工,想要改变的话,还是要振兴农村发展。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效率。应根据政府和农户都认可的规划,做好村庄空间布局、产业配置和组织发育工作,促进村庄内聚式发展。
这种情况现在非常的多,这就表明现在的人觉得种地不挣钱而且辛苦,觉得没有打工挣钱来的快,其实这种情况非常的不好,会导致我国的农业产量越来越低的。
原因有很多,比如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因此留下的都是老人。可以从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水平开始做起。
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搞了快两年,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些基层政府不能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真谛,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搞形象工程,或多或少地违背中央政府的初衷,有的还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为此,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贯彻好“以人为本”原则,做到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然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即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我国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而长期实行工农、城乡二元政策和以农业哺育工业政策,而形成所谓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三农”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它与城市、工业、城市市民相比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农村是弱势地域,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具体表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市面貌反差较大;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经济上收入水平低,政治上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城乡居民在经济上收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在拉大......“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与持续发展,制约着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近些年来,我党十分重视化解“三农”问题,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短短二十个字,却关注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建设,渗透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贯彻“以人为本”1.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第一要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化解“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又集中体现在农民的生活质量偏低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生存环境恶劣、负担过重、收入水平低且门路窄、缺乏相应的政治地位、进城务工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因而,着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目的,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首要要求。正如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指出:“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得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那么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一,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公共财政涉及农民关注农业、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整治涉农乱收费,“一事一议”不规范,村务财务混乱以及乡村债务问题,建立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体制。同时,推进以农村税费政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精简机构与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理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公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政策。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探索“工业反哺育农业,城市反哺育农村”的长效机制。坚持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全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兴办符合产业政策和地方特色产品的乡镇企业,大力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第三,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农村道路、通信、电网、供水、校舍、卫生所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同时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改变以前农民住宅与禽舍混杂的脏乱现象。做好农村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问题。第四,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逐步提升农民在各级人大中的代表地位,以提高农民的政治话语权利。目前,重点在于治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及拖欠问题,探索务工农民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问题,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2.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能简单地把农民当作被同情、关怀、救济的对象。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农民和农村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部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新农村建设只有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曾充分肯定我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他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他看来,要解决农村农业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因此,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要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下转第30页)(上接第17页)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败的根本标谁。做到凡事都要和农民商量,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愿,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而绝不能搞强迫命令、搞政治运动。同时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要破除一切影响农民创业的陈规旧矩,革除一切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营农民创业的宽松环境,充分下放农民权力,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总之,要使建设新农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3.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我国尚有八亿左右的农民,而且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处于儒家文化熏陶之下,在历史的最底层,导致他们屈从现实、保守懦弱、听天由命,缺乏个性和开创精神,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缺乏主动性,被动地听从政权的调整,不懂得自己的权利,缺乏公民意识。这些缺乏至今仍在部分农民身上体现,它们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障碍。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固然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跟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观点落后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因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提高农民素质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要大力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强化普及农村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确保每个农村小孩都接受基本的国民教育。同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让每位农民掌握至少一门生产技能与技巧,提高农民的发展致富能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第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革除千万年来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家族观念、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等落后观念,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逐步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邻里相安、创业光荣等新文明新风尚。第三,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化,提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素质,实现由“村民”向“公民”转变,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第四,培育各种农民组织,增强乡村自我治理的能力。如成立由全体农民加盟由能人负责的现代农会,负责乡村的生产与经营;成立老年人协会,为新农村出谋献策,同时监督和制止农村发生的各种不良现象:成立妇女协会,负责农村孩童,特别是留守孩童的教育,以及家庭感情联络等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更多新农村论文)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冬日飘来小雪花,轻柔妩媚漫天撒。银装素裹普田地,景象繁荣农舍家。 我们东北进入冬腊月,最繁荣的景象那是在乡下了。从春到秋,从种到收,忙活了一年,辛苦了一年,冬季才是他们最轻松,最快乐的季节。家家户户开始忙了,杀鸡宰羊,包冻饺子,包粘豆包,准备着冬天吃的东西和储存年货。因为年货多,所以选择冬月零下二十几度,这个天然大冰箱,有多少东西都能放得下。 在农家小院,袅袅炊烟在空中盘旋,一口大锅在烧着开水,准备杀猪退猪,来帮忙的左领右舍的男士们,七手八脚的忙活着。屋里几个来帮忙的年轻小媳妇在张罗做饭,有的摘菜,有的扒葱扒蒜。几位长辈坐在炕头上,喝着茶水,抽着香烟,东拉西扯,等着吃饭。主人是屋里屋外,忙前忙后来回打转,时常为了找东西被人召唤。脸上露着笑,手里擦着汗,这个场面城市是少见。 猪圈里的那口大肥猪,还在哼哼唧唧要食吃呢,那知道自己的那身肥膘,马上就是人类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曾记得母亲每次杀鸡时,地上放一碗清水,左腋下夹着鸡,右手拿着菜刀,一边摘着鸡脖子上毛,嘴里一边念叨:“小鸡小鸡你别见怪,你是阳间一道菜,今年去了,明年再回来。”妈妈是个善良的人,也是舍不得杀它,才念叨自编自演的这套嗑,为了心里有个安慰吧!我想猪也是阳间一道菜,它也不会责怪的。 不一会肥猪就杀完了,屠夫把猪收拾的干净利索,卸下来几大块五花三层的肉和猪肝放进饭锅里烀,还要煮些瘦肉和才骨肉,因为有的客人不能吃肥肉,主人说:“都是肥肉会让客人笑话咱们小气,以为不舍得让人吃呢。”几句憨厚朴实的话语,是那么的真诚,那么的贴心。剩下的猪肉卸成小块冻起来,留着过年吃,留着外出打工的儿女们回来吃。 灶坑的柴火在燃烧他的能量,炙热的火苗烘烤着锅底,锅里的水遇热翻着浪花,猪肉在开水里上下打着滚,逐渐进入熟的状态。这边肉的香味一点点溢出,那边的师傅已经把血肠灌好,把猪肉捞出,然后酸菜下锅,煮血肠。你可别小瞧煮血肠这活,也需要技术的,看着师傅拿着牙签,一边煮一边试探熟没熟,血肠不能煮的时间过长,血凝固了就好。肉汤烩酸菜那才是最好吃的呢,因为咱东北冬天气温低,所以腌制的大白菜不会烂,又脆又酸。特别是煮过血肠后烩的酸菜更好吃。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平时一日三餐都有肉,所以人们对肉的欲望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杀猪吃肉是图个气氛,图个热闹,一般人来吃肉都是冲着血肠和酸菜来的,城里人也是爱好这一口,因为乡下自家养的猪,不喂料精,只喂玉米面,是纯绿色食品,猪肉的颜色新鲜,口感好,特别的香。你说这肉汤里的酸菜,能不馋人吗,酸菜汤能不好喝吗。在这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冬,喝上一碗热乎乎的酸菜汤,再加一勺辣椒酱,那真是口爽心暖那。 女主人扎着围裙,手端着大马勺,在灶上翻炒着新鲜蔬菜,一边炒,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快进屋吃饭,一会肉就凉了。顺便喊着男主人,快去看看东院的大哥来没来,再去前院把三婶请来。农村的风俗就是,杀年猪,不仅邀请亲属来吃肉,乡里乡亲的都要请来吃肉。今天你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相互轮着吃猪肉,如果今天谁家有事没来,等晚上或者明天在请,有的人家连吃好几天那,这就体现出农民的诚实厚道,和谐友善。体现出东北人的特点,热情好客。看着他们围坐在饭桌前,互相问候,互相谦让着,吃着肉,喝着酒,唠着家常,谈论今年的收入如何,谈论国家的.好政策,给予他们今天的富裕的生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几杯酒下肚,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有的男士好逗乐子,用醉意的眼神看着来添菜的大嫂,拽着衣襟开着玩笑,也有几句粗话蹦跶出来,是话糙理不糙。泼辣的大嫂也不示弱,照样奉还,你有兵来,我是将挡,你有水来,我用土屯,他们在表演者嘴皮子战术,惹得大家是开怀大笑,那笑声里带着甘甜,脸上洋溢着幸福,忘记了寒冷,忘记烦恼。窗外的寒风瑟瑟,冷气拂面,屋里确是暖意融融。 他们这种团结高尚的精神,和谐的场面,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现代农民的思想境界在提高,观念在改变,精神面貌已是今非昔比了,希望他们的生活像朝霞一样,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城市人口密集,乡村土地居多,城市工业发展迅速,乡村农业发展迅速,城市的人收入现在和乡村人差不了多少。 经济上: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村主要是靠农业生产养家湖口,城市工业商业发达文化上:农村盛行儒家文化,城市功利文化政治上:农村依赖于城市,依托城市,受管于城市思想上:农村文化落后迷信思想盛行封闭自首,城市受西方影响而较于开放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 、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网上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