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

发布时间:

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

中国古民居实在是太古老了,因为我们甚至可以走进“山顶洞人”的家园。林林总总的中国民居,无不各具风情,它们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演绎人生话剧的最主要的舞台。民居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种类之多令人惊奇。北方地区建筑多用厚重的围墙做四壁,以抗风霜、雨雪的严寒气候,而南方炎热、潮湿,就必须使建筑有良好的通风、防潮等功能,以创造较舒适的环境。“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得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一、山西民居我国传统民居遍布全国各地,内容广泛、丰富。提起北方民居,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合院,殊不知,北方民居的精华在山西。正如山西省的古代寺院等官式建筑是全国保存数量最多、年代最久、质量最好的,山西省也是全国传统民居建筑现存数量最多、质量上乘、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个省份。(一)晋中广厦――乔家居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就其建筑艺术而言,山西民居和皖南徽派民居齐名,素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说,因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享誉海外的乔家大院便位于山西省祁县境内。祁县民居的平面布局及体型颇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山西民居。一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符合风水术中“坎宅巽门”的说法。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四周房屋大都采用坡向内院的单坡顶,使外墙高大,雨水流向院内,形成“肥水不外流”。三是外墙高大厚重,防御性极强。祁县县城的巷道,两侧都是没有窗子的高墙,置身其中,不免发思古之幽。祁县民居中,最著名的要数乔家大院,当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拍摄视角清晰地反映了这座古民居的布局特色和空间组合,以及精美的细部装饰等。虽然拍摄者只是以这些作为渲染故事情节的背景,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这座大宅院的恢宏气魄。1.严谨有序的城堡乔家大院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这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村落,走进乔家堡村,路旁都是高耸的青灰砖墙,没有窗户,偶尔有一两个圆拱形门洞,里面是黑漆木门,显得壁垒森严。大院三面临街,独立于周围民居。大院四周是封闭的砖墙,高三丈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仿佛城墙上的敌楼,显得很有气势。乔家大院就是这样一座全封闭的方形的城堡式大院。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又经过两次增修而建成现存的格局。整个宅院分6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共计有313间,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建筑物多而不乱,布局严谨有序。2.新奇独特的造型山西民居的一大造型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而单坡顶背后的高墙朝向院外,墙体高大封闭,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山西气候干燥,春冬两季有大风,高大的外墙可以防风。而祁县单坡顶的民居更是独具地方特色,都是船侧反曲的层面形式,这与常见的单一凹曲线,或凸曲线屋面都不相同,形式新奇独特。乔家大院最有特点之处还在于它的上人屋顶。大门上的城楼是上房顶暗室的必经之路,上下楼都要经过这下面的一条漆黑的通道楼梯。上去以后,所有的房顶都能去,房顶上的通道主要是为更夫设计的,道路曲曲弯弯,却四通八达。乔家大院的房顶上还设有更夫楼,尺度不大,却十分精致。平房顶随便走,但单坡顶都留有一条窄窄的道路,外侧还设有矮的女儿墙,防止人摔落。站在乔家大院的房顶上,看到面前高低错落的起伏变化,会令人感到建筑美学反复、交错、连续、间歇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神秘感。3.精美的细部装饰这样的大院落,其砖雕、木雕等各种装饰细部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而每一个雕刻每一幅画面都有其民俗的说法,都是一个故事,令人观之回味无穷。乔家大院共有六个大院,虽经几期分建,中间时空跨度将近两个世纪,但仍保持了统一的风格,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古老的街巷、高耸的灰砖墙、雕饰华丽的门楼,以及大门前的拴马桩和上马石……徜徉于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晋中地区的繁荣时代,感受到了当时居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生活,也体验到了前人用建筑的手段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华北平原上的明珠――平遥民居平遥古城是北方民居中的精粹。这里村镇建筑格局规整而严谨,住宅本身的排列十分整齐,而且相对封闭,呈内向型的形态。直而窄长的街两侧探出是山式门楼,简洁、明了,标志着下边人家的入口所在。门楼之下,自墙内悬挑出装饰精细、华美的梁枋,支撑起同样精致的斗拱,共同托起上面的屋顶,其上的正脊与院墙端头相平齐,给人的感觉是“见墙而不见屋”。其侧面沿街的外墙墙头上用整齐的磨制砖砌出各种透空的花墙,使较高大、平板的竖墙面显得活泼、轻巧了一些,而不会让人产生过分压抑之感,不失为一种简明而有效的装饰手法。大门外常放置有石雕的上马石。门洞两侧夹立砖垛,并置门枕石,门洞相对较窄小些,相当封闭、严密,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其内院较窄,可使两侧厢房受到东西两面日晒的时间较少一些。院落中轴线明确,正房相对高大、宽阔一些,有的深宅内院还有多重层院相连。院中放置花草,使单调的色彩环境变得新鲜、活泼、亲切一些。有的大家望族的住宅里,次要院落的平顶屋顶上还增建明楼,谓之“绣楼”,这是年少女眷的“闺阁”,其外形小巧玲珑,仿佛宅中的点景小品。除宅边院墙高筑(为防外侵、偷盗发生)之外,在外山墙顶上极容易被人翻越的墙顶都是虚砌并浮搁着,排列成花纹式的透空墙体,一旦有盗贼掠入,弄倒花墙,一可出动静惊人,二可将贼绊跌,起到防卫和警戒的作用。现在看来,则已成为一种惹人喜爱的、值得观赏的艺术装饰品了。平遥县的木结构民居,似乎没有祁县民居那么庄严华丽,然而走进民居院内,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正房竟然是独立式窑洞形式。

不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在2021年10月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磁县举行的。27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算毕业要求吗不祥没有相关信息,请关注27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官网公布。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主题为“人本聚落·品质民居”,除四场主旨报告外,还包括“民居建筑的词与物”“民居的品质营建”“人居环境与健康”“民族地区传统聚落活化更新”四个专题分论坛。

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的论文

中国古民居实在是太古老了,因为我们甚至可以走进“山顶洞人”的家园。林林总总的中国民居,无不各具风情,它们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演绎人生话剧的最主要的舞台。民居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种类之多令人惊奇。北方地区建筑多用厚重的围墙做四壁,以抗风霜、雨雪的严寒气候,而南方炎热、潮湿,就必须使建筑有良好的通风、防潮等功能,以创造较舒适的环境。“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得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一、山西民居我国传统民居遍布全国各地,内容广泛、丰富。提起北方民居,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合院,殊不知,北方民居的精华在山西。正如山西省的古代寺院等官式建筑是全国保存数量最多、年代最久、质量最好的,山西省也是全国传统民居建筑现存数量最多、质量上乘、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个省份。(一)晋中广厦――乔家居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就其建筑艺术而言,山西民居和皖南徽派民居齐名,素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说,因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享誉海外的乔家大院便位于山西省祁县境内。祁县民居的平面布局及体型颇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山西民居。一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符合风水术中“坎宅巽门”的说法。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四周房屋大都采用坡向内院的单坡顶,使外墙高大,雨水流向院内,形成“肥水不外流”。三是外墙高大厚重,防御性极强。祁县县城的巷道,两侧都是没有窗子的高墙,置身其中,不免发思古之幽。祁县民居中,最著名的要数乔家大院,当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拍摄视角清晰地反映了这座古民居的布局特色和空间组合,以及精美的细部装饰等。虽然拍摄者只是以这些作为渲染故事情节的背景,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这座大宅院的恢宏气魄。1.严谨有序的城堡乔家大院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这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村落,走进乔家堡村,路旁都是高耸的青灰砖墙,没有窗户,偶尔有一两个圆拱形门洞,里面是黑漆木门,显得壁垒森严。大院三面临街,独立于周围民居。大院四周是封闭的砖墙,高三丈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仿佛城墙上的敌楼,显得很有气势。乔家大院就是这样一座全封闭的方形的城堡式大院。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又经过两次增修而建成现存的格局。整个宅院分6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共计有313间,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建筑物多而不乱,布局严谨有序。2.新奇独特的造型山西民居的一大造型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而单坡顶背后的高墙朝向院外,墙体高大封闭,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山西气候干燥,春冬两季有大风,高大的外墙可以防风。而祁县单坡顶的民居更是独具地方特色,都是船侧反曲的层面形式,这与常见的单一凹曲线,或凸曲线屋面都不相同,形式新奇独特。乔家大院最有特点之处还在于它的上人屋顶。大门上的城楼是上房顶暗室的必经之路,上下楼都要经过这下面的一条漆黑的通道楼梯。上去以后,所有的房顶都能去,房顶上的通道主要是为更夫设计的,道路曲曲弯弯,却四通八达。乔家大院的房顶上还设有更夫楼,尺度不大,却十分精致。平房顶随便走,但单坡顶都留有一条窄窄的道路,外侧还设有矮的女儿墙,防止人摔落。站在乔家大院的房顶上,看到面前高低错落的起伏变化,会令人感到建筑美学反复、交错、连续、间歇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神秘感。3.精美的细部装饰这样的大院落,其砖雕、木雕等各种装饰细部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而每一个雕刻每一幅画面都有其民俗的说法,都是一个故事,令人观之回味无穷。乔家大院共有六个大院,虽经几期分建,中间时空跨度将近两个世纪,但仍保持了统一的风格,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古老的街巷、高耸的灰砖墙、雕饰华丽的门楼,以及大门前的拴马桩和上马石……徜徉于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晋中地区的繁荣时代,感受到了当时居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生活,也体验到了前人用建筑的手段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华北平原上的明珠――平遥民居平遥古城是北方民居中的精粹。这里村镇建筑格局规整而严谨,住宅本身的排列十分整齐,而且相对封闭,呈内向型的形态。直而窄长的街两侧探出是山式门楼,简洁、明了,标志着下边人家的入口所在。门楼之下,自墙内悬挑出装饰精细、华美的梁枋,支撑起同样精致的斗拱,共同托起上面的屋顶,其上的正脊与院墙端头相平齐,给人的感觉是“见墙而不见屋”。其侧面沿街的外墙墙头上用整齐的磨制砖砌出各种透空的花墙,使较高大、平板的竖墙面显得活泼、轻巧了一些,而不会让人产生过分压抑之感,不失为一种简明而有效的装饰手法。大门外常放置有石雕的上马石。门洞两侧夹立砖垛,并置门枕石,门洞相对较窄小些,相当封闭、严密,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其内院较窄,可使两侧厢房受到东西两面日晒的时间较少一些。院落中轴线明确,正房相对高大、宽阔一些,有的深宅内院还有多重层院相连。院中放置花草,使单调的色彩环境变得新鲜、活泼、亲切一些。有的大家望族的住宅里,次要院落的平顶屋顶上还增建明楼,谓之“绣楼”,这是年少女眷的“闺阁”,其外形小巧玲珑,仿佛宅中的点景小品。除宅边院墙高筑(为防外侵、偷盗发生)之外,在外山墙顶上极容易被人翻越的墙顶都是虚砌并浮搁着,排列成花纹式的透空墙体,一旦有盗贼掠入,弄倒花墙,一可出动静惊人,二可将贼绊跌,起到防卫和警戒的作用。现在看来,则已成为一种惹人喜爱的、值得观赏的艺术装饰品了。平遥县的木结构民居,似乎没有祁县民居那么庄严华丽,然而走进民居院内,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正房竟然是独立式窑洞形式。

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一方面,前辈的专著不断问世,如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童 《江南园林志》、刘致平《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起,构成扎实、严谨、客观、史论结合的治学风貌。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面大量广的关于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讨论不断涌现,开放的社会带来新学新知对传统建筑史学的挑战,并突出表征在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对传统建筑史学的冲击和影响,甚而出现以论带史的研究状况。

然而,学术的演进除了有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其自身发展也存在内在逻辑。

了解中国建筑史学发展的途径、认识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规律,便成为客观的也是现实提出的历史课题。

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从中心移向边缘

如果说,自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等于本世纪20年代开创中国建筑历史学科始至8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原为中心进行发散,以汉民族建筑活动为主题的话,那么,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在公众视野中逐渐从中心移向边缘。

郭湖生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 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汉族的文化特征和建筑的地方性用单一祖源是说明不了的,线型发展的思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眼界,不足以完整地认识世界,也不足以正确认识中国建筑的自身。

在郭先生的计划中,将中国以外和中国毗邻或接壤的地区,纳入到东方建筑研究的范畴。

他的几位博士生研究成果,或论“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探析”,或谈“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均深入到先民的境外迁来、跨境而居和非中心的文化传播问题。

从中心移向边缘也突出表现在乡土建筑研究上。

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以地方为划分的民居书籍,如《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等,但民居形态构成既受到不同地区之材料及构筑、不同民族之生活习俗和观念、不同地域之地理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一种类型通常又跨越几省,同一省份又含若干类型,是为研究难点,香港龙炳熙先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将民居划分为八类外型,涉及边缘问题,尤其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民居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受礼制的规限较少,其标准方法可谓卓见。

陆元鼎先生近几年连续成功地召开了“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或选址在西南边陲、西部边疆,或定点在广州进行海峡两岸和国际间的交流,实际上对边缘区域民居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可从《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边缘地区民居研究所占比重之大略见一斑。

陈志华先生则倡导“请读乡土建筑这本书”,认为建筑环境表现出来的耕和读、利和义十分生动,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他和他的同事研究并已出版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一书,对环境封闭、独立而有品格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的规划、百姓喜闻乐见的崇祀建筑、文教建筑、商业建筑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此较过去常见的对住宅本身和祠堂的关注,无疑拓宽了视野。

这种变化正如陈先生所说:没有民众的历史是残缺不全的 。

这也可视为以帝王将相建筑活动为中心的研究向民众历史和乡野建筑研究的移向。

2. 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

对中国古代各种类型建筑的研究,80年代十分活跃。

探讨型制、手法、空间、技术及观念等,基本上属于对历史上单个或群体的认识和研究,是一种不近不远的中观把握。

而要达到对建筑史上若干问题的深入理解乃至规律性的认识,则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和视角。

潘谷西先生在90年代主持《中国建筑史研究·元明卷》时,就力主林木互见。

如元代的宫殿和城市建设,就触及 *** 的地位和蒙人的习俗等,它既包含制度化的层面,又涉及细微如器皿这样的生活内容,对“酒海”的考证和认识,不仅关系对饮具的理解,更影响至对建筑型制、制度和文化诸问题的认识。

再如张清常先生的《胡同及其他》,就是一本独具慧眼的从北京街巷名称入手去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书中部分内容是专门谈汉语中的蒙语借词的,张先生是语言学家,富于趣味,但相当篇幅涉及官府、市井、交通等,且涉及少数民族政权问题,其开创之功对中国建筑史研究亦不无裨益。

首届全国地名考证研讨会上,将地名考证与相关学科联系,从而展示见树见林的城市意义,是一重要特色。

葛剑雄先生关于中国史上移民与地名关系的探讨,对揭示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规律及理解聚落的形成,都具有启示作用。

关于古建筑保护理论,如何从物质层面跃进到文化层面,如何从技术手段、科学管理深入到进行系统的保护问题,在80年代,研究还相当不完善。

朱光亚先生在近年做了许多工作,“开发建筑遗产密集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筑遗产评估”和“一个古老村落的包含和发展研究”,均从个案入手,却上升到宏观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模式选择问题。

早在8 0年代,龙庆忠先生的若干研究生在城市和建筑的防灾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已形成景象,其中龙先生由具体的防洪、防涝、防潮、防风、防蛀、抗震、减灾等工作的开展而关注人聚环境的思考,是十分有远见的,也是典型的知微见著、见木见林的研究。

3. 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

以今人思维、生活、观念理解历史,总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然而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出现的真相是什么,就不能不贴近古代的人和当时人的心态。

如想关心明朝的城市那么就需关心明朝人的日常生活及他们想象的世界是什么,类似的方法论就是法国的年鉴学派,也就是把心态史与社会史的方法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朱建飞(Jian Fei Zhu)的“天朝战场:中国明清北京和紫禁城”(A Celestial Battlefield: The Forbidden City and Beij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就是以大臣和太监、皇后、妃子、宫女对皇帝理性要求和感情需要的争夺为契入,及以北京生活的人和故宫生活的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外朝和内宫、宫殿和城市的布局与空间关系的,进而分析封建帝国灭亡的原因,其视角之独特,别开生面。

关于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先生的博士论文较《中国近代建筑总揽》更进一步,其突出的标志就是重视中国近代建筑出现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心理及建筑师自身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还有较多的国际行为,传教士、商人、建筑师等参与其中,一批外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如德国华纳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 ―建筑文化移植》一书,美国郭杰伟的《亨利·K·墨菲:一个美国建筑师在中国》和《两个美国营造技术输出商对中国的意义》论文等,均进一步注意到个体的人与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关系。

在园林方面,探讨空间、手法、意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也是80年代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90年代初,中文系毕业的王毅先生,出了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是致力于“道”、“器”结合的力作,其中探讨在“壶天”和“芥子”中叠山理水,构建完善、精美生活环境的关系方面,角度是独特的,契入到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心理和思维方式。

1 993年5月在南昌“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听曹汛先生谈起他在研究园林时,常迷入文学情境进行文史方面的考证,会上发言时短未能尽意,有幸的是后来读到曹先生的两篇文章,“陆游《钗头凤》的错解和绍兴沈园的错定”和“故苏城外寒山寺,一 个建筑与文学的大错结”,更是将建筑史上的疑点,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诗作以及相关背景的考证解答出来。

曹先生不仅考出史料的虚假,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对这些难言之隐的研究,就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结论,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精专和广博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另开一派研究风气。

应该看到,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这三大特点,是中国建筑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既是转变,也是延伸。

在这近三百年史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这一朴学传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充分体现这一思潮的考证学,曾成为清学的中坚。

本世纪初,梁、刘二先生开创的建筑历史学科基本上延续这一传统研究方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展现的力求忠实、博证和归纳、比较风格,似乎和在此找到源头,给后人留下至深印象,其对建筑史学术真相所作的努力,也给后人进一步从事深入研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永不磨灭的价值。

80年代,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除史论结合外,还有以论带史、论由史出等提法。

“重写”也是一个热门而沉重的话题。

最早大概重写的是文学史,然后是哲学史、文化史、建筑史等。

不过,“重写”两字的背后常常是一种重估价值的情感表达或一种变换体系的理论思考。

就中国建筑史而言,“重写”,除了人们希望将新的资料补充进去外,更是因为人们对过去以背景控制的历史的叙述脉络、对立统一的原则、、进化的线索加上经济史观的认识不满,丰富的建筑现象往往变成了图解,当然有人希望重写。

可是如果缺乏真正有突破性的成果和实物、文献发现,难免进行起来举步维艰,落入排列组合的俗套。

对于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特点,我理解是更注重历史建筑及其发展,而非建筑历史的论述。

从中心移向边缘、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实质上是要发展更多更实在的人类建筑活动内容。

中国古代本来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建筑又属于“形下”范畴,因此,在古代一些史家那里,关于建筑只剩下不成片断的二三策,而在一些想象丰富的文人那里又会孱入神话虚言。

在研究中,这就有个“有意”的史料和“无意”的史料运用问题。

“有意”的史料,指成文的历史叙述、成定论的内容、有案可稽的制度等,如帝王将相的建筑活动,史官是他的代言人,但有时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经过精心粉饰后,使后人往往截取片断而难辩建筑本身形成的真伪。

如坛庙和陵墓,过去多年一直被划分为礼制建筑,实际上若从“型”的角度去认识,它自始至终和原始宗教唇齿相依,而隶属礼制建筑,只是在殷末周初文化大嬗替?

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题目

恩需要我擅长的帮你搞定的

建筑类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材料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建筑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_建筑类 毕业 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建筑工程论文题目

1、招标控制价模式下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规律研究

2、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围标现象探讨

3、地方政府对公共建设工程监督过程现状及问题研究

4、基于并行工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5、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实务研究

6、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

7、实验室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8、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对策研究

9、场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10、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

11、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

12、建设工程施工进度BIM预测 方法 研究

13、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

14、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索赔研究

15、建设工程招投标社会成本研究

16、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LM)的理论与实现方法研究

17、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研究

18、建设工程合同效率研究

19、建设工程契约信用制度与体系构建

2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21、论路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变更处理

22、论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3、论工程造价的审核

24、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25、论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6、实施多项目的协同管理探讨

27、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

28、浅谈工程招投标报价的标底编制问题

29、工程造价风险防范探讨

30、论建设工程价格的合理确定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 文化 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消防系统优化

2、基于BIM的大型建设项目优化技术研究

3、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4、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项目管理改进研究

5、西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

6、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研究

7、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

8、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工程建筑项目进度管理方法研究

9、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

10、基于BIM与Eworks技术的建筑工程事故预防系统研究

11、国际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12、基于BIM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13、工程结构的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

14、建筑工程项目结构优化设计控制的技术方法

15、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基于BIM平台的建筑工程外部质量可视化系统研究

17、绿色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8、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9、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策略研究

20、公共体育建筑策划研究

21、建筑能源系统物联网架构与实现技术研究

22、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

23、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4、砌体结构抗震试验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25、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初探

26、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7、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28、建筑业主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29、建筑工程标准化系统多主体协同优化研究

30、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研究

31、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的研究与应用

3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营管理应用探索

33、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探究

34、BIM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35、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的动态识别和实时预警研究

36、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37、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应用

39、某建筑裙房桁架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40、基于BIM技术的项目工程质量控制

41、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4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4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44、建筑工业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

45、装配整体式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研究

46、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7、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成本分析与控制

4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管理研究

49、建筑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

50、超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 措施

2、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3、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4、浅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5、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6、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分析

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8、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9、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10、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

11、试析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与创新途径

12、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

1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探究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15、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6、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7、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18、探析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20、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措施分析

21、现场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2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分析

23、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24、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探究

25、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

26、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不足及解决方法

27、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8、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技能创新的探讨

29、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30、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浅析

3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场施工管理要点之研究

33、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34、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35、PDCA循环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6、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策略

3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38、建筑工程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探究

39、小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管理

40、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

4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

42、建筑工程管理当前困境及控制举措

43、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4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45、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46、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47、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与智能化技术分析

48、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9、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50、技术创新视角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管控研究

建筑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 建筑工程类的毕业论文

★ 建筑工程类论文参考范文

★ 建筑类毕业论文

★ 建筑类毕业论文范文

★ 建筑方面论文参考

★ 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

★ 关于建筑专业论文

★ 建筑类论文范文

★ 建筑工程类论文范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建筑设计方向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影响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因素的分析与研究2、气候导向下的建筑形态设计方法研究3、当代医院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探讨4、设计结合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浅析5、工业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6、建筑设计中的数字手段与虚拟现实技术7、城市设计视野中的高层建筑8、新形势下传染病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理念的探索9、基于"还原、转化"的地域现代建筑设计技法的研究10、现代景观建筑观景设计研究11、数字分析技术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运用探讨1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的研究与应用13、基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公共建筑光艺术设计研究14、浅析建筑艺术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15、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

2020年建筑学论文题目:1、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LM)的理论与实现方法研究2、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研究3、建设工程合同效率研究4、建设工程契约信用制度与体系构建5、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6、论路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变更处理7、论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8、论工程造价的审核9、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10、论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实施多项目的协同管理探讨12、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13、浅谈工程招投标报价的标底编制问题14、工程造价风险防范探讨15、论建设工程价格的合理确定(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

1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2 2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3 3 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研究 物流技术 2007/02 4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集团经济研究 2007/09 5 中小企业财务资金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05 6 知易行难——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7/05 7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艺术 苏南科技开发 2007/05 8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之所见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6 9 IBM、微软联手金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进入新阶段——访金和软件总裁栾润峰 家电科技 2007/06 10 优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 科技经济市场 2007/04 11 信息化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2006/01 12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初探 台声.新视角 2006/01 13 初探中小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ASP模式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3 14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必经之路 安徽科技 2006/04 15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管理变革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6 16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新选择 2006/02 17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18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统一认证授权平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19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分步实施方案的设计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6 20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SAP Business One与用友U8的比较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 企业活力 2006/11 22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艺术 上海经济 2006/10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27 24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3 25 可管理的VPN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数据通信 2005/06 26 泉州力促中小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 中国市场 2005/31 27 项目管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01 28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规划 电子商务世界 2004/04 29 SAP Business One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助力 中国中小企业 2004/05 30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与战略管理的整合 中国中小企业 2004/06 1 浅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集团经济研究 2007/02 2 中小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 经济师 2007/02 3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集团经济研究 2007/04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济师 2007/04 5 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研究 2007/04 6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办公自动化 2007/10 7 国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及借鉴 东方企业文化 2007/05 8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集团经济研究 2007/11 9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04 10 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中国市场 2007/Z2 11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及数字分析 中国新通信 2007/08 1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误区分析 中国新通信 2007/08 13 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0 14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措施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3 15 知易行难——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7/05 16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03 17 也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4 18 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探访河南巩义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国信息界 2007/10 19 浅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科技 2007/07 20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分析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浅析与工程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2 浅论企业信息化及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23 现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7/02 24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因素和应对策略 集团经济研究 2007/17 25 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8 26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 中国机电工业 2007/08 27 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适“度”原则 石油化工建设 2007/04 28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情报探索 2006/02 29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现状不足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04 30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信世界 2006/04

1. Jin Huiqing, Study on accident proneness among 7—14 year old children in China.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173-179 2. Jin Huiqing, Depth perception and dynamic vision of accident prone arivers: a case-control study.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122-126 3. Jin Huiqing, Patterns of unintentional in juries and injury proneness to children in four cities of China.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36-42 4. Jin Huiqing,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Road Accidents in China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10-27 5. 金会庆,中国车祸流行病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0-192 6. 金会庆,李湖生. 公安应急指挥系统研究. 人类工效学,2004,10(4):7-11 7. 孟凡雨,金会庆,田宝瑛.交通事故现场自动测绘系统开发及应用.人类工效学,2003,9(2):23-25. 8. 金会庆,戴平. 灰色理论在车祸预测中的应用.人类工效学,2001,7(4):24-26. 9. 金会庆,戴平,张树林. 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现状及展望.人类工效学,2001,7(3):39-41. 10. 金会庆,余皖生,张树林,等. 机动车驾驶员身体素质条件及测评指标的研究.人类工效学, 2001,7(3):1-6. 11. 金会庆,余皖生,戴平. 机动车驾驶员驾驶适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90-392. 12. 金会庆,张树林,戴平,等.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综合评价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69-371. 13. 金会庆,张树林. 驾驶适性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华创伤杂志,2000,16(4):197-199. 14. 金会庆,戴平. 电工职业适性心理检测指标参考值范围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0,4(4):327-329. 15. 金会庆,戴平,刘禹国,等. 锅炉司炉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0,27(1):7-9. 16. 金会庆,刘禹国,戴平,等. 计算机在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中的应用.人类工效学,2000,6(4):67-68. 17. 金会庆,戴平. 电工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系统测试及评价.人类工效学,2000,6(2):54-55. 18. 金会庆,张树林. 职业应激与神经行为.人类工效学,2000,6(1):37-39. 19. 金会庆,刘禹国,田地. 运用ISO9000系列标准管理现代企业—ISO9002标准在安徽三联科技发展公司计算机厂的应用.人类工效学,1999,5(2):62-64. 20. 金会庆,杨志新,张树林,等. 儿童早期适应行为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优生优育,1999,10(4):162-164. 21. 金会庆,张树林,潘涛. 事故倾性与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关系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263-264. 22. Jin Huiqing, Chen Rong, Jiang Xiuli. Driving competence assessment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English Edition), 1999,2supplement:14-16. 23. 金会庆,孙业桓,张树林,等. 事故倾性儿童相关心理、生理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53-54. 24. 金会庆,戴平,刘禹国. 电工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研究.人类工效学,1999,5(3):1-4. 25. 金会庆,戴平,刘禹国. 起重机械作业职业适性心理指标正常值范围的研究.人类工效学,1999,5(2):1-5. 26. 金会庆,张树林,陈朴,等. 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人类工效学,1999,5(1):1-5. 27. 金会庆,戴平,田地,等.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2):59-64. 28. 金会庆,李湖生,戴平. 职业适性与职业适性测评研究进展.人类工效学,1998,4(4):42-46. 29. 金会庆,陈嵘,邹文艺.合肥市388名驾驶员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实验室研究. 荒记俊一编集.交通安全と健康—第2回日中国际会议论文集.东京:日本杏林书院,. 30. 金会庆.驾驶适性研究进展.荒记俊一编集.交通安全と健康—第2回日中国际会议论文集.东京:日本杏林书院,. 31. 荒记俊一,金会庆,横山和仁.日中の交通事故に关する疫学的研究.荒记俊一编集.交通安全と健康—第2回日中国际会议论文集.东东京:日本杏林书院, 32. 金会庆,汪泓,李健. 中国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量表编制及常模的制定(国家 “八五”攻关项目).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204-206. 33. 金会庆. 中国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适性研究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1996,(3):171-172. 34. 金会庆,张树林,解梅. 儿童事故倾性与外周血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关系的初探.疾病控制杂志,1996,3(1):13-15. 35. 金会庆,戴平.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安全态度的制定.《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6. 金会庆,卢先发. 关于确定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检测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7.金会庆,戴平.中国特种职业适性研究现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8. 金会庆,卢先发.五种特种职业适性生理、心理检测指标研究.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9. 金会庆,王文跃. 事故倾性驾驶员和事故倾性儿童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40. 金会庆,邹文艺. 驾驶员与儿童事故倾性流行病学研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41. 金会庆,邹文艺. 驾驶员与儿童事故倾性研究.人类工效学,1996,2(3):20-23. 42. 金会庆,荒记俊一,段露玲,等.驾驶员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3. 陈嵘,段露玲,金会庆.驾驶员的应激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4. 段露玲,荒记俊一,金会庆,等.驾驶员视机能影响因素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5. 陈嵘,金会庆,段露玲,等.年龄、驾驶经历对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操作机能影响的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6. 陈嵘,段露玲,金会庆.职业适应性检查.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7. 金会庆,陈嵘,段露玲.中国驾驶适性研究现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8. 金会庆,陈嵘,张树林. 机动车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和操纵机能特征研究.人类工效学,1995,1(1):13-18. 49. 金会庆,陈嵘,许军. 摩托车交通事故特征及其预防对策.中华创伤杂志,1994,10(6):295-296. 50. 金会庆,陈嵘. 儿童行人事故.中国优生优育,1994,5(1):44-46. 51. 金会庆,陈嵘. 驾驶员个性与事故倾向性研究概况.应用心理学,1994,9(1):47-51. 52. 金会庆,何存道,陈嵘. 危险感受.心理科学,1994,17(1):42-46. 53. 金会庆,邹文艺,许军. 复杂反应判断与交通事故安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17-120 54. 金会庆,陈嵘,许军. 摩托车交通事故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14-117. 55. 金会庆,徐勇. 老年驾驶员与交通事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10-114. 56. 金会庆,陈嵘. 安全态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8-110. 57. 金会庆,陈嵘. 驾驶员的注意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6-108. 58. 金会庆,许军. 速度估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4-106. 59. 金会庆,邹文艺. 深度知觉及其影响因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1-103. 60. 金会庆,徐业根.夜视力与夜间交通事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99-101. 61. 金会庆,王国军,陈嵘. 驾驶员的动态视力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96-99. 62. 金会庆, 事故倾性.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91-95 63. 金会庆,陶芳标. 新考与在职机动车驾驶员生理、心理素质指标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87-95. 64. 金会庆,陶芳标. 新考机动车驾驶员生理、心理素质指标的年龄、性别特征及其正常值范围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81-87. 65. 金会庆,陶芳标. 在职机动车驾驶员生理、心理素质指标的年龄、性别特征分析及其正常值范围的制定.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75-81. 66. 金会庆,徐勇. 事故倾性驾驶员人体形态指标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73-75. 67. 金会庆,徐勇. 事故倾性驾驶员的生理机能指标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71-73. 68. 金会庆,陈嵘,张元友. 事故倾性驾驶员安全态度特征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68-71. 69. 金会庆,陈嵘,王国军. 事故倾性驾驶员的人格特征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65-68. 70. 金会庆,陈嵘. 驾驶员的危险感受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60-65.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et al. Effectiveness of choice reaction time test for mass-screning of accident prone drivers,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4,15():55-60. 72. 金会庆,王国军.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操纵机能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52-55. 73. 金会庆,张元友.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动态视力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9-52. 74. 金会庆,许军.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夜视力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6-49. 75. 金会庆,张元友.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深视力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4-46. 76. 金会庆,徐勇. 事故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2-44. 77. 金会庆,王国军.中国机动车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1994,15(增刊 2):35-42. 78. 金会庆,王国军. 不同地区车祸发生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32-35. 79. 金会庆,徐业根. 1988-1992年西安市车祸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26-32. 80. 金会庆,徐业根. 1988-1992年济南市车祸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21-26. 81. 金会庆,徐业根. 1986-1990年杭州市车祸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6-21. 82.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climate factors and traffic accidents: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Epidemiology, 1994,15():9-16. 83.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et al. Traffic accidents i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4,15():1-9. 84. 金会庆,徐勇. 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进展.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3,27(6):374-375. 85. 金会庆,陈嵘. 危险感受检测技术的开发.见:龙升照主编.《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一卷).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86. 金会庆,徐勇.一般职业适性测试的标准研究. 见:龙升照主编.《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一卷).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87. 金会庆,蔡维平. 气温、能见度与车祸关系的分析.《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对策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88. 何存道,金会庆,蔡维平,等.危险度感受性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事故对策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89. 金会庆,蔡维平,俞义年. 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对筛检事故多发者的作用研究.见:金会庆,何存道主编.《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事故对策研讨会论文集》,. 90. 金会庆. 事故倾性. 见:金会庆,何存道主编.《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事故对策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91.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 et al.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of accident-prone automobile drivers in China: a case-control stu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1,20(1):230-233. 92.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 et al. Neurobehavioral study on accident-prone motor-vehicle drivers in China. Industrial Health, 1991,29:23-26 93. 金会庆.车祸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7,22(1-4):81-82 94.金会庆,余皖生,李迎春.学龄儿童事故倾向性与家庭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已录用) 95.金会庆,余皖生,李迎春.意外伤害及事故倾向性的家庭聚集性分析.中国妇幼保健(已录用) 96. 金会庆,道路交通安全生命保障系统研究.工程前沿论文集(已录用) 97. 金会庆,徐雪,周荷琴.基于视频的复杂路口车流量检测方法(投递中) 98. 金会庆,宋扬.基于模拟驾驶的事故倾向性动态测评模型构建.中国科学(投递中) 99. Li Yingchun,Jin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Injury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A Case-Control Pilot Study. Ambulatory Pediatrics.(In Submiting ). 100. 宋扬,金会庆.现代交通安全教育训练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工程前沿论文集(已录用) 101. 张维一,宋扬,金会庆.基于描述逻辑的汽车动力学本体研究.计算机学报(投递中) 102. 宋扬,张维一,金会庆.本体模块化研究.计算机研究进展(投递中)

完成纵向课题山东社科基金项目:战略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05CJZ10),结题时间:(负责人)山东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战略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Y2005H10),结题时间:(负责人)山东软科学项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山东半岛地区产业政策研究(2007RKB234),结题时间:(负责人)山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预案的仿真建模研究(B2005093),结题时间:(第二负责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企业应急对策研究(06JDB055),结题时间:(第三负责人)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合同及计划建模与优化(Y2007H04),结题时间:(第三负责人)完成横向课题——,共同参与并主持部分工作,对天津塑料集团的战略管理方案作了成功的规划和实施——,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实施石家庄太行机械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主要成员之一组织实施正海网板公司的目标管理项目,现已经成功实施——,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实施了烟台正海集团在母子公司下的战略管理,现已经成功实施——,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正海集团的正海生物“组织工程”项目的策划、论证2004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对正海集团各子公司进行管理诊断和咨询,建立母子公司管理框架——,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河南省九瑞医药物流公司业务流程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果蔬品供应链中各节点成员共生机制与路径优化研究(10YJC630327),批复时间:(负责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涉农供应链合作成员共生关系机理与实证研究(20100471548),批复时间:(负责人)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果蔬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研究(2008GG30001003),批复时间:(负责人)烟台市科技规划项目:连锁零售业多维动态商品关联评价与预测系统,批复时间:(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煤电产业供应链的协同成本管理和收益协调问题调查研究(10BGL011),批复时间:(第二)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煤电供应链价格传导机理和收益共享机制研究(ZR2009HL005),批复时间:(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品研发中技术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 (70772027),批复时间:(研究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机理及实证研究 (70771061),批复时间:(研究骨干)主要论著(2000年以后)专著:《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1-3663-9,字数:18万字,出版日期:参编教材:《现代管理学》,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7561823991,字数:44万字,出版日期:参编教材:《管理学》,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7561819048,字数:65万字,出版日期:科研奖励与荣誉山东省社会科学三等奖: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评审时间:(独立)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战略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评审时间:(负责人)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专著),评审时间:(负责人)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战略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课题),评审时间:(负责人)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奖:基于对数三角数——AHP方法的供应链系统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评审时间:(负责人)《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社》及十三所经济管理院校优秀论文二等奖:东北地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演化机理与对策,评审时间:(第一)烟台企业管理一等奖:母子公司战略管理创新应用,评审时间:(负责人)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2006年被评为山东工商学院先进个人主要发表文章杨建华,全面质量管理和商业流程再造,质量春秋,杨建华,赵涛,裴小兵,BPR在某商业企业中的实施分析,工业工程与管理,杨建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初探,社会科学战线,杨建华,BPR和ISO9000在项目实施中的协调,质量春秋,杨建华,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管理思想分析比较,第九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会议,杨建华,桑莉,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工业工程,杨建华,赵涛,李霞,与供应商的采购合作关系分析,工业工程,杨建华,卢波,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杨建华,彭丽静,杨永清,基于SLP和SHA结合的企业物流系统平面再布置设计,中国市场,杨建华,马涛,东北地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演化机理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杨建华,母子公司系统内部资源的传播效果研究,东岳论丛,(山大)马涛,李东,杨建华,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管理世界,马涛,陈鸣歧,杨建华,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氢能市场系统演化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石梅兰,杨建华,母公司在集团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职能设置,山东工商学院学报,尹建海,杨建华,基于加强型平衡记分法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研管理,北京,张臻竹,慕静,杨建华,一种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方法,生产力研究,太原,.秦韧,杨建华,企业资源在母子公司网络系统中的扩散效应分析,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连云港,.裴小兵,赵涛,杨建华,改革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科学管理研究,马涛,杨建华,基于完全竞争的生物质制氢产业市场结构分析,学术交流,马涛,曲世友,陈鸣岐,杨建华,固定电价制度对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化影响及其政策建议,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论文征集

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一方面,前辈的专著不断问世,如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童 《江南园林志》、刘致平《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起,构成扎实、严谨、客观、史论结合的治学风貌。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面大量广的关于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讨论不断涌现,开放的社会带来新学新知对传统建筑史学的挑战,并突出表征在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对传统建筑史学的冲击和影响,甚而出现以论带史的研究状况。

然而,学术的演进除了有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其自身发展也存在内在逻辑。

了解中国建筑史学发展的途径、认识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规律,便成为客观的也是现实提出的历史课题。

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从中心移向边缘

如果说,自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等于本世纪20年代开创中国建筑历史学科始至8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原为中心进行发散,以汉民族建筑活动为主题的话,那么,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在公众视野中逐渐从中心移向边缘。

郭湖生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 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汉族的文化特征和建筑的地方性用单一祖源是说明不了的,线型发展的思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眼界,不足以完整地认识世界,也不足以正确认识中国建筑的自身。

在郭先生的计划中,将中国以外和中国毗邻或接壤的地区,纳入到东方建筑研究的范畴。

他的几位博士生研究成果,或论“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探析”,或谈“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均深入到先民的境外迁来、跨境而居和非中心的文化传播问题。

从中心移向边缘也突出表现在乡土建筑研究上。

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以地方为划分的民居书籍,如《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等,但民居形态构成既受到不同地区之材料及构筑、不同民族之生活习俗和观念、不同地域之地理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一种类型通常又跨越几省,同一省份又含若干类型,是为研究难点,香港龙炳熙先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将民居划分为八类外型,涉及边缘问题,尤其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民居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受礼制的规限较少,其标准方法可谓卓见。

陆元鼎先生近几年连续成功地召开了“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或选址在西南边陲、西部边疆,或定点在广州进行海峡两岸和国际间的交流,实际上对边缘区域民居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可从《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边缘地区民居研究所占比重之大略见一斑。

陈志华先生则倡导“请读乡土建筑这本书”,认为建筑环境表现出来的耕和读、利和义十分生动,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他和他的同事研究并已出版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一书,对环境封闭、独立而有品格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的规划、百姓喜闻乐见的崇祀建筑、文教建筑、商业建筑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此较过去常见的对住宅本身和祠堂的关注,无疑拓宽了视野。

这种变化正如陈先生所说:没有民众的历史是残缺不全的 。

这也可视为以帝王将相建筑活动为中心的研究向民众历史和乡野建筑研究的移向。

2. 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

对中国古代各种类型建筑的研究,80年代十分活跃。

探讨型制、手法、空间、技术及观念等,基本上属于对历史上单个或群体的认识和研究,是一种不近不远的中观把握。

而要达到对建筑史上若干问题的深入理解乃至规律性的认识,则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和视角。

潘谷西先生在90年代主持《中国建筑史研究·元明卷》时,就力主林木互见。

如元代的宫殿和城市建设,就触及 *** 的地位和蒙人的习俗等,它既包含制度化的层面,又涉及细微如器皿这样的生活内容,对“酒海”的考证和认识,不仅关系对饮具的理解,更影响至对建筑型制、制度和文化诸问题的认识。

再如张清常先生的《胡同及其他》,就是一本独具慧眼的从北京街巷名称入手去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书中部分内容是专门谈汉语中的蒙语借词的,张先生是语言学家,富于趣味,但相当篇幅涉及官府、市井、交通等,且涉及少数民族政权问题,其开创之功对中国建筑史研究亦不无裨益。

首届全国地名考证研讨会上,将地名考证与相关学科联系,从而展示见树见林的城市意义,是一重要特色。

葛剑雄先生关于中国史上移民与地名关系的探讨,对揭示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规律及理解聚落的形成,都具有启示作用。

关于古建筑保护理论,如何从物质层面跃进到文化层面,如何从技术手段、科学管理深入到进行系统的保护问题,在80年代,研究还相当不完善。

朱光亚先生在近年做了许多工作,“开发建筑遗产密集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筑遗产评估”和“一个古老村落的包含和发展研究”,均从个案入手,却上升到宏观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模式选择问题。

早在8 0年代,龙庆忠先生的若干研究生在城市和建筑的防灾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已形成景象,其中龙先生由具体的防洪、防涝、防潮、防风、防蛀、抗震、减灾等工作的开展而关注人聚环境的思考,是十分有远见的,也是典型的知微见著、见木见林的研究。

3. 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

以今人思维、生活、观念理解历史,总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然而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出现的真相是什么,就不能不贴近古代的人和当时人的心态。

如想关心明朝的城市那么就需关心明朝人的日常生活及他们想象的世界是什么,类似的方法论就是法国的年鉴学派,也就是把心态史与社会史的方法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朱建飞(Jian Fei Zhu)的“天朝战场:中国明清北京和紫禁城”(A Celestial Battlefield: The Forbidden City and Beij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就是以大臣和太监、皇后、妃子、宫女对皇帝理性要求和感情需要的争夺为契入,及以北京生活的人和故宫生活的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外朝和内宫、宫殿和城市的布局与空间关系的,进而分析封建帝国灭亡的原因,其视角之独特,别开生面。

关于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先生的博士论文较《中国近代建筑总揽》更进一步,其突出的标志就是重视中国近代建筑出现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心理及建筑师自身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还有较多的国际行为,传教士、商人、建筑师等参与其中,一批外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如德国华纳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 ―建筑文化移植》一书,美国郭杰伟的《亨利·K·墨菲:一个美国建筑师在中国》和《两个美国营造技术输出商对中国的意义》论文等,均进一步注意到个体的人与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关系。

在园林方面,探讨空间、手法、意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也是80年代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90年代初,中文系毕业的王毅先生,出了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是致力于“道”、“器”结合的力作,其中探讨在“壶天”和“芥子”中叠山理水,构建完善、精美生活环境的关系方面,角度是独特的,契入到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心理和思维方式。

1 993年5月在南昌“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听曹汛先生谈起他在研究园林时,常迷入文学情境进行文史方面的考证,会上发言时短未能尽意,有幸的是后来读到曹先生的两篇文章,“陆游《钗头凤》的错解和绍兴沈园的错定”和“故苏城外寒山寺,一 个建筑与文学的大错结”,更是将建筑史上的疑点,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诗作以及相关背景的考证解答出来。

曹先生不仅考出史料的虚假,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对这些难言之隐的研究,就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结论,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精专和广博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另开一派研究风气。

应该看到,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这三大特点,是中国建筑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既是转变,也是延伸。

在这近三百年史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这一朴学传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充分体现这一思潮的考证学,曾成为清学的中坚。

本世纪初,梁、刘二先生开创的建筑历史学科基本上延续这一传统研究方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展现的力求忠实、博证和归纳、比较风格,似乎和在此找到源头,给后人留下至深印象,其对建筑史学术真相所作的努力,也给后人进一步从事深入研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永不磨灭的价值。

80年代,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除史论结合外,还有以论带史、论由史出等提法。

“重写”也是一个热门而沉重的话题。

最早大概重写的是文学史,然后是哲学史、文化史、建筑史等。

不过,“重写”两字的背后常常是一种重估价值的情感表达或一种变换体系的理论思考。

就中国建筑史而言,“重写”,除了人们希望将新的资料补充进去外,更是因为人们对过去以背景控制的历史的叙述脉络、对立统一的原则、、进化的线索加上经济史观的认识不满,丰富的建筑现象往往变成了图解,当然有人希望重写。

可是如果缺乏真正有突破性的成果和实物、文献发现,难免进行起来举步维艰,落入排列组合的俗套。

对于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特点,我理解是更注重历史建筑及其发展,而非建筑历史的论述。

从中心移向边缘、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实质上是要发展更多更实在的人类建筑活动内容。

中国古代本来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建筑又属于“形下”范畴,因此,在古代一些史家那里,关于建筑只剩下不成片断的二三策,而在一些想象丰富的文人那里又会孱入神话虚言。

在研究中,这就有个“有意”的史料和“无意”的史料运用问题。

“有意”的史料,指成文的历史叙述、成定论的内容、有案可稽的制度等,如帝王将相的建筑活动,史官是他的代言人,但有时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经过精心粉饰后,使后人往往截取片断而难辩建筑本身形成的真伪。

如坛庙和陵墓,过去多年一直被划分为礼制建筑,实际上若从“型”的角度去认识,它自始至终和原始宗教唇齿相依,而隶属礼制建筑,只是在殷末周初文化大嬗替?

第五届理事会理事(166人) 李春林 男 国家民委财务司司长武翠英 女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王铁志 男 原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巡视员谷长江 男 原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石亚洲 男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肖厚忠 男 中景恒基集团董事长张峰 男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王树宝 男 曲阜市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建华 男 苏州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华勇 男 原陕西古建园林建设公司董事长黄大树 男 临海市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杰峰 男 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重远 男 重庆林德森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燕民 男 北京恭王府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恺 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单军 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唐方方 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陆琦 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邓千 女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执行秘书长时亮 男 中景恒基投资集团执行总裁刘大可 男 北京园林工程集团原总工程茂澄 男 苏州东吴古建园林有限公董事长钟行恕 男 四川东华科学研究院院长程孝雄 男 苏州东吴古建园林有限公副总经理华允弟 男 上海闵行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赵宇昕 男 北京世鸿科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纪传英 男 汕头市纪传英古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肖中义 男 国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朱雪梅 女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赵心龙 男 中企华育(北京)国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马扎﹒索南周扎 男 青海明轮藏传建筑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韩少杰 男 北京太极金圆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苏欣如 男 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 副总经理彭晓烈 男 沈阳建筑大学 教授罗德胤 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姬脉贤 男 陕西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总经理蔡军保 深圳九地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刘晓红 男 上海立宏土石方有限公司 总经理刘春雷 男 南京龙测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陈建华 男 四川资阳华博路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长杨根兴 男 苏州蒯祥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蔡家锦 男 南京金道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陆总兵 男 江苏南通新华建筑集团 总经理范霄鹏 男 北京建筑大学 教授王承沂 男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赵之枫 男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赵士绮 女 原建设部城建司 副司长万德佑 男 苏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任万彩林 男 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 高级工程师马炳坚 男 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 所长李永泉 男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副馆长木雅.曲吉建才 男 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古建筑科研设计所 所长王永刚 男 北京主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创作总监王力军 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副所长王军 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静霞 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院长王树宝 男 山东曲阜市园林古建集团公司 董事长王文其 男 上海森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王玉金 男 国家民委财务司 副司长王葵 女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筑设计所 所长王仲杰 男 故宫博物院彩绘专业委员会 高级工程师王承沂 男 原北方工业大学 教授业祖润 女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卢长瑜 男 南京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高级规划师龙彬 男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博士生导师史一东 男 山西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助理史建华 男 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董事长付清远 男 中国文物研究所 原总工程师付洪岐 男 天津市营宸古建筑研究所 副所长孙旭光 男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 主任孙大章 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高级建筑师冯晓东 男 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刘彦才 男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刘叙杰 男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教授刘燕民 男 北京恭王府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董事长刘大可 男 北京古建工程公司 副总工程师刘宇 男 海南鲁能广大置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朱翠华 女 成都市房源建筑与环境艺术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朱良文 男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朱光亚 男 东南大学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所 所长朱自煊 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李 波 男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 主任李先逵 男 原建设部科技司、外事司 司长李成岗 男 咸阳古建集团 总裁李逢春 男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主任李敏泉 男 雅克设计机构海南公司 副总经理李长杰 男 桂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规划师李多扶 男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李晓峰 男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李之铎 男 天津市津川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总经理李中核 男 内蒙古辽元古建公司 经理安建华 男 湖北黄石市规划建设局 总工向渊泉 男 湖南省永顺文物局 原所长许建华 男 苏州香山工坊建筑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张玉坤 男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党委书记张汉君 男 内蒙古民族建筑研究会 副研究馆员张兴野 男 住房和城乡部建设干部管理学院 院长张润莹 女 北京大通房地产开发公司 董事长张居宏 男 山西金郭壁银窦庄旅游开发总公司 董事长张柏 男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理事长肖东 男 中国遗产研究院 副研究员汪芳 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教授陆元鼎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生导师季富政 男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 教授阿尼瓦 男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叶广云 女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常务副秘书长巫纪光 男 湖南大学建筑系 教授麦燕屏 女 香港民居学会 前会长陈震东 男 原新疆建设厅 厅长陈同滨 女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所长杨志军 男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 原司长杨根兴 男 苏州蒯祥古建有限公司 总经理杨东生 男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副秘书长宋国晓 男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艺术研究所 所长谷长江 男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孟繁兴 男 河北省文物局古建专家组 专家单德启 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金雅生 男 西北民族大学 校长金光泽 男 吉林省延边州建筑设计审查中心 教授罗丹 女 玉溪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罗德启 男 贵州省建筑设计院 总建筑师郑太白 男 政协苏州市委员会 原秘书长武翠英 女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司长郭黛姮 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郭治明 男 太原市城市规划局 局长姚朝雄 男 贵州省民委 原副主任姚兵 男 原建设部总工程师(副部级)、博士生导师柳青 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原厅长赵敏 女 海南鲁能广大置业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总监侯九义 男 北京市西城区人大 原副主任洪铁城 男 浙江金华市规划设计院 原总工胡闻天 男 吉林省工程咨询中心 处长奚永华 女 南京城市规划局 高级规划师唐孝祥 男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院长唐洪根 男 北京市西六建材有限公司 总经理聂梅生 女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 会长倪虹 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改革发展司 司长特古斯 男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 副主任秦红岭 女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崔晋余 男 苏州民族建筑研究会 原秘书长黄浩 男 江西浩峰建筑工程设计所 所长黄锐 女 江西五安园林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黄佩贤 男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室主任黄恩厚 男 广西南宁市规划管理局 常务副局长黄大树 男 浙江省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 总经理梁琦 男 青海省建设厅 处长温风海 男 中央民族大学后勤基建处 处长韩洪保 男 江苏省常熟市古典园林建筑公司 总经理韩建中 男 北京南山石韩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总经理蒋高宸 男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蒋广全 男 故宫博物院 彩绘专家蒋钦全 男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工程公司 董事长傅冠长 男 广州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 原总经理葛忠兴 男 国家民委财务司 原司长董学明 男 北京鑫楚之园工贸有限公司 董事长楼庆西 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谭刚毅 男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教授熊易华 男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原院长樊炎冰 男 广东泛华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总裁潘德华 男 扬州市德华古建筑研究所 所长潘振斌 男 新疆西部生态园林规划设计院 院长颜纪臣 男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原院长戴俭 男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戴志坚 男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魏小安 男 国家旅游局发展与财务司 原司长魏挹沣 男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贾华勇 男 陕西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中国民居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