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幼儿园实施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思考2、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3、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的有效形式4、幼儿养成教育初探5、浅谈提高幼儿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策略6、乡镇中心园保育队伍建设的探索7、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8、如何引导幼儿快乐地学习数学9、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0、浅谈绘本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11、浅析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提问策略12、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的策略分析13、幼儿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14、对幼儿教学中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究15、刍议有效矫正幼儿任性行为实践与研究(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论文答辩是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进行考核,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学毕业论文答辩,供大家阅读参考。范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第XX号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教材二次开发研究》,指导老师是XX老师。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考虑:其一,自去年9月份至今我一直在XX中学的高一年级担任地理教师,为了更好的教学,必须对人教版必修1进行研究。其二,湖北自20xx年开始全面推广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改理念在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怎么落实这些理念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的论文选取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作为研究切入点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研究,旨在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指导。确定题目后,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第二章的教学中,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主要有新旧教材,课标,教案,以及对学生做的地理学习调查问卷。接着,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文献,了解了教材二次开发的概念,模型,教材分析维度,二次开发实施的方法维度等。后来,又研读了新课改解读(湖北省),对新课改理念和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必修1第二章教材二次开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最后,XX老师给予我多次悉心指导,并促使我不断思考、修改和完善,论文最终得以完成。接着,我要谈谈我的论文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思路。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二次开发”的研究背景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二次开发”的基本理论,包括“二次开发”的概念和本质,“二次开发”的意义和高中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需求。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地球上的大气”进行教材分析,包括课标解读,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以及教材评价。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地球上的大气”进行二次开发实践,包括开发程序,开发策略和案例实施。其中开发策略针对第三部分教材的不足提出处理方法。第五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本文的不足并致谢。本论文的主要特别之处在于斧正编辑Q1366273999对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进行二次开发并进行研究,为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教研提供范例研究。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我能力的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XX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谢谢!范文二: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XX学前的李燕,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曾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这次论文的任务,目的,意义,所选用的资料文献,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作汇报:这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仔细搜集有关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资料,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数学教育等理论,结合自身幼儿教育实践对当前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方面的资料,写出一篇合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文章。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所去过的几所幼儿园中,幼儿数学学习现状并不尽人如意。集中教学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致并不高,情绪不愉悦。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试想,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慢了一步,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又怎能做到让幼儿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最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选用的资料主要有黄谨编写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编写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等文献,还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这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由学习兴趣的含义,幼儿学习兴趣的特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构成。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教师方面,幼儿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是让幼儿在游戏期刊编辑Q993383282操作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2是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是幼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4是融入美术元素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的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我在培养育儿数学学习兴趣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论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本文比较早的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并受条件限制,尚未采用问卷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待在今后进一步改进与验证。最后,我的论文是在XX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OK ,我、可、以、帮、你、搞、定。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本文主要是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1],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幼儿园中,对游戏化教学模式重视不足,在开设的各种课程中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与幼儿的互动不多,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年纪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顾自己讲,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时教师安排一定的游戏,对幼儿的约束力比较大,规定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个游戏才能自由活动,更像是一种任务,使得游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上,大多是以成品玩具为主,幼儿玩一阵子就会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2]。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
为更好的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应根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幼儿的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快乐的学习。
(一)注重引入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而不是玩具成品。事实证明,成品玩具只能给幼儿提供一阵的新鲜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海绵、小木棍、绳子、泡沫、玻璃瓶等材料,学生会问:这些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甚至会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这些简单的物品能够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继而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表演到医院看病的游戏,活动室就是医院,有的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有的扮演病人。由教师给他们提供医生所需要的看病的工具,多是一些成品玩具,如:听诊器、针管、白色口罩等。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喜爱,玩的都很尽兴。等到过几天,教师故意将活动室中的针管给拿走。又组织幼儿玩看病的游戏,教师只管忙自己的,幼儿找不到针管就会自己想办法。看到活动室里放的小木棍、玻璃瓶等材料,这时幼儿就会自己制作一个临时的针管。无论他们的制作多么的别扭或者不好看,教师见到一定要对这个作品进行夸奖一番,这是对他们创造能力的肯定。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听诊器收走,不断的给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3]。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
1、幼儿音乐游戏教学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唱一句,让幼儿跟唱一句的话,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极其枯燥,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枯燥的教学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唱歌,喜欢上唱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先教幼儿丢手绢的游戏该怎么玩,然后在幼儿丢手绢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找朋友》这首儿歌,在游戏中输的孩子应站在所有幼儿所围成的圈里唱《找朋友》这首歌,不会唱的孩子可以跟着播放的音乐唱。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幼儿就学会了《找朋友》这首歌。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以不经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唱歌,比起专门的教授幼儿学唱歌效果更好。
2、幼儿绘画游戏教学
绘画是幼儿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游戏化的幼儿绘画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给幼儿布置一个绘画任务,让幼儿当做作业进行完成,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绘画。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能够大大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做完游戏之后,让幼儿将刚刚做游戏的场景用画笔画出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脑海中就有了一定的画面,就不再愁画画了。
3、幼儿数学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授的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数数或者加减运算,让幼儿对算数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幼儿年纪还比较小,对抽象的数学理解能力还达不到,一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导致幼儿总是以排斥的情绪进行数学的学习。在教授幼儿数学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4]。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教他们唱儿歌《数鸭子》,让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熟悉感,然后再教他们真正的学会数数。数自己的手指是教师教幼儿数数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数糖果,教师将一些糖果装到口袋中,上数学课时,从口袋中掏出两个糖果让幼儿回答是几个,回答正确的人可以获得一个糖果。幼儿大多喜欢吃糖,在糖果的诱惑下,都会积极的回答。这样设计数学教学充分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又如在教授幼儿识别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数学符号时,先让幼儿用身体模仿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样子,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进行弯曲,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奇的动作,最多的是身体弯曲的动作。然后告诉幼儿屁股撅向的那一端总是小的数,这样幼儿就比较好区分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于号与小于号,可以让两个人举着不同的数,让一个幼儿站在他们中间,根据要填入的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进行表演。这样的游戏不仅充满了乐趣,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创设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
实践表明,幼儿的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游戏设施,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该注意设施的安全。同时合理利用墙面、地面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科学的生活教学环境。幼儿园的室内设施应该展现温馨、宽松的一面,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放心的玩耍与学习。例如在室内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卡通小动物的图片,画上颜色绚丽的彩虹,彩虹下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等等。还可以将一些数字贴到墙上,让幼儿在每天的观看中,对数字更加的熟悉。构造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将更有利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结束语:
在幼儿园进行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轻松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总之,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9):27-28
[2]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0(03):37-38
[3]王春燕,陈倩巧.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7):193-194
[4]钱雨.教育要回归生活 游戏应还给孩子――访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2,12(02):49-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
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游戏活动——促进新入园幼儿适应新环境
摘要: 新入园的幼儿在进入新的环境,见到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伙伴时总是情绪不安、哭闹不止,游戏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而且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的情绪。
关键字: 新入园幼儿 游戏活动 适应环境 集体生活在每年的新入园幼儿中,总有一些幼儿存在不适应的现象,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开学第一天的“分离”场景总是让人难以忘记。然而,很多老师却认为新入园的幼儿反正是要哭要闹的,孩子入园后每天就把电视打开播放动画片,觉得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给孩子一堆玩具让孩子自己玩等现象发生。殊不知,孩子们从熟悉的家庭到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对于新入园的幼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喜欢幼儿园的生活,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每天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的游戏。
一、适应新环境,
热爱集体生活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迈出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幼儿就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大致相同,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所引起的。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孩子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开学初,很多小朋友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分离焦虑现象,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入园时,我们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带一个最喜欢的玩具或其他物品,幼儿入班后老师要亲切接待,直呼幼儿在家中呼唤的小名,并且拥抱他,使新入园的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安全。对于不哭闹的孩子,我们可以带领他们玩坐火车参观活动室的游戏,每到一站,比如卧室、卫生间等地方,教师可以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样做不仅开展了游戏活动,还可以让幼儿尽快熟悉环境;对于哭闹的孩子,老师要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孩子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满足,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幼儿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情绪稳定后带幼儿加入游戏。
二、转移注意力,
调动幼儿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游戏在孩子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幼儿的好奇心强,教师一定要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同时,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多带孩子去室外活动,比如玩滑滑梯、荡秋千,让孩子感到幼儿园像乐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教孩子会读一些简单的儿歌、歌曲、画画,既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还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孩子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种愉快地生活、学习。
通过以上方法,慢慢地、计划地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如吃饭能到指定位置、识别自己的杯子、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能听老师指令行动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焦虑情绪,也促使全班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学习协作,
建立同伴关系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缺少交往经验和技能,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来园后,自始至终抱着自己的玩具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行为较差,所以我们先不要急于让他和别人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亲亲他,多给他关注的目光,多和他说话,消除他的恐惧与焦虑。等他逐渐和老师熟悉了,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了,再引导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教师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友爱、互助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伙伴关系,也得要用游戏来帮忙。有些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只不过跟小朋友还不熟悉,有陌生感,这时老师可以充当小朋友交往的“红娘”,帮助他们互相认识;结合班上开展的“认识新朋友”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游戏;让他们把手中的小玩具交换玩,学会轮流与分享等等,并且通过各种游戏,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不尽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还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游戏活动可以让新入园幼儿认识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玩具,通过游戏,渐渐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消除陌生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幼儿园的孩子而骄傲,只有这样新入园的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幼儿生活。作为教师更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2.《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2年5月3.《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 袁月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 2009.
4.《放飞天性—幼儿游戏新编》 孙向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1.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2017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对幼儿游戏进行设计与指导
一、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儿童公约》中明确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全球教育界中对教育观、幼儿评价观、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但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对幼儿游戏进行设计与指导呢?翻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空缺,并对教师的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意义。
(2) 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及家长掌握正确的游戏观和游戏方法,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家园共育,使幼儿各方面智能得以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2.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哈佛大学教师霍华德.加德纳与1983年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和重视,我国也借以推动教育改革的步伐。游戏曾在30——40年代在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50年代以后,游戏的作用被削弱,成为课程的附加物,80年代以后,游戏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受到重视。
国外的研究较为丰富,从自然主义教育到进步主义,直至后现代教育,几乎都非常关注游戏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幼教史上的许多先驱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游戏,如:蒙台梭利、杜威、裴斯泰洛齐等。
(2) 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虽然我国和国外对于游戏的研究较为丰富,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多元智能教育的引入却在最近几年,在其理论指导下,对幼儿游戏进行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却没有系统的理论。因此,我们会在借鉴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化的本土研究.
3. 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可用于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之中,对指导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课题形式的游戏集可直接用于我国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之中;本课题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形成一些有关游戏方面的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努力形成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的新的理论见解。这对加快幼儿教育理论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由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学历均为幼教大专水
平,且参加过幼儿园科研骨干培训,研究力量比较强,且在全国各级
各类幼教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过多篇文章。
(2) 前期准备工作从——,长达一年的时间,我们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相关的研究计划。
(3) 幼儿园领导亲自主持课题研究,保证了课题经费的落实;每
人每周至少实施一次与课题有关的活动,每月集中交流或观摩一次;
每周三业务学习一次,由主持人带领,一个月总结一次。
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理论:
1.课题的界定与支撑理论
(1)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8种职能,说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如何聪明。考虑到个别差异,彻底因材施教.
(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同时也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研究目标设计
(1)分析研究应享幼儿游戏的各种因素
(2)探索研究出用来发展幼儿八大智能的游戏及指导方法
(3)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使之各方面智能得以全面发展
3.研究内容设计
(1)深入系统的解读多元智能理论,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精神
(2)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如何创建八大智能游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3月):根据市教研所的有关意见和我园实际确立子课题研究内容,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本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制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科研组有关人员等。
(2) 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阶段研究计划,边实施,边总结,边修正;建立、健全档案。活动开展的各项资料,为研究成果提供实践支撑。
(3) 总结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2月):对各类资料分类,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全程总结。申报课题评审鉴定。
5. 研究方法设计
研究对象为2006年秋季入园的小班幼儿,研究在常态下进行。本课题研究采取边实施、边研究、边验证、边修正的行动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准试验法、学习讨论法等方法,针对本课题的特点,我们还将特别采用:家园协同法。
6.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省、市教科所的重视、支持、鼓励和指导及省、市幼教专家的具体帮助指导。
(2) 幼儿园根据课题的需要,保证经费的投入。
(3) 以科教兴园、兴教的良好意识、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规范、严格的流程管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7. 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系列游戏活动方案集、音像资料及活动展示。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摘 要】中班幼儿中自主游戏的开发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但是由于现存幼儿自主教学中教师能力的不统一,幼儿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实施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无法发挥自主游戏的效果。因此要从游戏环境创造、材料提供、角色和主题设计、沟通表达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构建,从而发挥最高的自主游戏效能。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
当下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中,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充分尊重幼儿需求开展教学管理,有效的激发幼儿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开展自主游戏,这种游戏的开展主要是在幼儿的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活动进行,让幼儿自主的提出其想法和选择所使用的素材,其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让幼儿具有更高的参与兴趣。
一、当下幼儿园自主游戏的问题
当下自主游戏中与其说是自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伪自主游戏范畴。首先,自主游戏中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幼儿进行指挥,对游戏开展有过多的要求,对于幼儿的操作过于急切,因此过多的进行干预,甚至中断幼儿的自主游戏开展,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幼儿的自主自愿特点。教师更多的通过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幼儿实际操作的干预,有时会手把手的进行替代性操作,有时会进行较为强势的命令方式让幼儿进行教师想法的操作。在具体的游戏环节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意愿,游戏的素材、流程设计等都没有满足幼儿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规划,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游戏的表象,没有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的实质。特别是中班幼儿自身经历了小班的幼儿教学,在基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上具备一定能力,有了自身自主性思维的形成,教师的强行干预会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
二、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中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中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三、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1.环境创造
充分利用教师环境和幼儿园公共环境空间资源,提供安全以及充分活动性的环境,同时为游戏的开展节约时间成本。但是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造的,避免单一沉闷的氛围,从分将环境设计的更加的活跃性、生动性。在墙面、地面等平面设置上进行生动趣味的图画进行装饰表现,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而不是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将幼儿园的空间视为一种游乐场,让其心理上具有愉悦感、轻松感。甚至可以建立特色的游戏空间,如相关情境的模拟空间等,如幼儿之家等游戏性的环境情境模拟,里面有儿童小家具,娱乐设施等,整个氛围温馨、趣味,有效的满足幼儿对娱乐环境的需求。或者借助一些道具对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成为活动性的环境,便于幼儿园的资源管理,同时有效的变换不同的游戏环境情境模拟。
2.游戏角色
在游戏的角色选择中,要充分的征求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游戏角色,但是选择权要充分尊重幼儿自身喜好,不可强制性要求幼儿扮演自身不愿意的角色。如果幼儿在角色选择上没有明确性,可以通过教师的邀请来建议性的让幼儿进行参与。同时也要充分的对幼儿性格和喜好有了解,避免幼儿选择自身不能胜任或者无法有效完成的角色,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挫败感。如果游戏反复性操作,也可以让幼儿进行不同游戏的轮流尝试,这样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感受。
3.游戏材料
自主游戏中可以选择的材料尽可能的多元化,最好能够有效地覆盖所有幼儿的喜好。材料尽可能的达到生动形象化,如果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替代性材料。但是材料应该在性状、颜色上具有趣味性、鲜艳性,同时材料要具备安全性,不会对幼儿产生伤害。因此材料多采用海绵、泡沫等坚硬度较低的素材制作。材料如果不形象生动,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去模拟,同时也可以发挥幼儿自身的动手能力去对材料进行制作,即便制作的材料并不能满足成人对其效果的评判标准,但是也是幼儿自身对事物认识和体会的成长教育,不可以过多的去苛求,主要以鼓励与赞许为主,有效的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4.主题选择
在游戏的主题上,要充分幼儿自身的选择,让幼儿自发的进行主题的设想与策划,做好幼儿的民意调查,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减少教师个人成人判断的介入。除了游戏主题,具体的操作情境设计也可以充分满足与征求幼儿的意见,选择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特点开展。积极让幼儿进行主题游戏相关准备工作的参与,如材料的准备、制作、摆放,游戏规则与奖励的设置等。教师可以首先争取幼儿的想法,如果幼儿没有完整的思路,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引导,但不要强制性的干预。同时也充分的让幼儿体会如何策划有执行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想象空间得到扩展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将游戏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要以幼儿启发式为主,不可以过多的去干预。当然如果在相关想象上有与道德规范想冲突的地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不可以让幼儿有过多负面思维的出现。但是在纠正前要做好幼儿想法的全面了解,避免误会问题的产生。如果盲目的进行批评教育很可能导致幼儿在心理上受到压抑和创伤。
5.评判表达
在游戏的最终评判上,避免教师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评判话语权回归到幼儿中,让幼儿自主的对游戏情况的开展发表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充分的听取幼儿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对游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改善。同时,幼儿的表达也有效的训练了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训练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因此这种自主性的游戏作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幼儿的讲评除了幼儿自身感受到表达,也可以由教师作为一定引导,让幼儿通过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对游戏参与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入感受和提炼。但是教师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和打断幼儿的表达,要多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纠正,但是也要采用先肯定鼓励,后纠正的方式展开。切忌在众人面前过于严厉的指责幼儿,这样会打击幼儿自信心,引发幼儿厌学等不良情绪。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
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游戏活动——促进新入园幼儿适应新环境
摘要: 新入园的幼儿在进入新的环境,见到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伙伴时总是情绪不安、哭闹不止,游戏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而且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的情绪。
关键字: 新入园幼儿 游戏活动 适应环境 集体生活在每年的新入园幼儿中,总有一些幼儿存在不适应的现象,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开学第一天的“分离”场景总是让人难以忘记。然而,很多老师却认为新入园的幼儿反正是要哭要闹的,孩子入园后每天就把电视打开播放动画片,觉得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给孩子一堆玩具让孩子自己玩等现象发生。殊不知,孩子们从熟悉的家庭到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对于新入园的幼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喜欢幼儿园的生活,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每天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的游戏。
一、适应新环境,
热爱集体生活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迈出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幼儿就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大致相同,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所引起的。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孩子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开学初,很多小朋友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分离焦虑现象,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入园时,我们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带一个最喜欢的玩具或其他物品,幼儿入班后老师要亲切接待,直呼幼儿在家中呼唤的小名,并且拥抱他,使新入园的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安全。对于不哭闹的孩子,我们可以带领他们玩坐火车参观活动室的游戏,每到一站,比如卧室、卫生间等地方,教师可以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样做不仅开展了游戏活动,还可以让幼儿尽快熟悉环境;对于哭闹的孩子,老师要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孩子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满足,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幼儿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情绪稳定后带幼儿加入游戏。
二、转移注意力,
调动幼儿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游戏在孩子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幼儿的好奇心强,教师一定要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同时,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多带孩子去室外活动,比如玩滑滑梯、荡秋千,让孩子感到幼儿园像乐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教孩子会读一些简单的儿歌、歌曲、画画,既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还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孩子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种愉快地生活、学习。
通过以上方法,慢慢地、计划地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如吃饭能到指定位置、识别自己的杯子、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能听老师指令行动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焦虑情绪,也促使全班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学习协作,
建立同伴关系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缺少交往经验和技能,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来园后,自始至终抱着自己的玩具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行为较差,所以我们先不要急于让他和别人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亲亲他,多给他关注的目光,多和他说话,消除他的恐惧与焦虑。等他逐渐和老师熟悉了,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了,再引导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教师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友爱、互助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伙伴关系,也得要用游戏来帮忙。有些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只不过跟小朋友还不熟悉,有陌生感,这时老师可以充当小朋友交往的“红娘”,帮助他们互相认识;结合班上开展的“认识新朋友”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游戏;让他们把手中的小玩具交换玩,学会轮流与分享等等,并且通过各种游戏,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不尽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还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游戏活动可以让新入园幼儿认识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玩具,通过游戏,渐渐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消除陌生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幼儿园的孩子而骄傲,只有这样新入园的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幼儿生活。作为教师更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2.《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2年5月3.《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 袁月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 2009.
4.《放飞天性—幼儿游戏新编》 孙向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1.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现状及组织策略研究》
【摘 要】幼儿园音乐游戏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现状和组织策略,以期为更好地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游戏 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73-03
很多研究认为,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音乐才能发育期:一个是学前的2~6岁,另一个是学生期的12~15岁。后者不但出现较晚且往往被忽略,而音乐作为学前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即可着手进行。音乐游戏,则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音乐游戏灵活多变且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绪性强、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乐于玩音乐游戏,并易于在音乐游戏中接受教育。
一 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
音乐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研究者侧重的角度不同,音乐游戏的分类也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从游戏者活动内容的角度,将幼儿音乐游戏分为四类:
1.音乐听觉游戏
音乐听觉能力指通过辨别、感知、领会、想象、思考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内涵的能力。发展音乐听觉的游戏,就是让幼儿用耳朵充分欣赏自然产生的和人创造的各种音响效果,从音响的旋律、音乐、节奏等方面“触摸”音乐语言,感受音响之美。比如,让幼儿聆听一首较为熟悉的曲子,(1=D 2/4)3 3 2┃3 3 2┃3 5 5 1┃2―┃3 3 2┃3 3 2┃3 5 3 1┃2 3┃1―┃┃判断是从哪里发出的声音并让他们回忆是哪首歌曲(《春天来》)。
2.节奏游戏
节奏感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依靠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能力的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形式进行,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这种游戏可以结合听觉游戏来实践。比如,教师敲击这样的节奏:55 55┃55 5┃55 55┃55 5┃55 5┃55 5┃55 55┃55 5┃┃这时,幼儿会注意倾听,利用内心听觉在他们的音乐记忆中进行搜寻、筛选,找出与其节奏相配的歌谣:
55 55┃55 5┃55 55┃55 5┃55 5┃55 5┃55 55┃55 5┃┃
叽里 咕噜 是个 啥?他在 炉子 后面 爬,不是 蟹,不是 虾,叽里 咕噜 是个 啥?
3.歌唱游戏
歌唱游戏旨在通过游戏让幼儿享受唱歌的乐趣,培养音乐感受力,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这种形式的音乐游戏较为普遍,一般以唱歌为主,伴随角色游戏、律动等形式出现。比如,演唱歌曲“Monkey Jump”,幼儿学会后可以创编其他歌词再演唱。
4.舞蹈游戏
幼儿舞蹈游戏主要是发掘幼儿喜形于色、笑逐颜开、手舞足蹈的本领,提高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想象力和动作表现力,为幼儿今后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打下基础。比如,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童歌曲,让孩子们自由表演,随着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孩子们会自醉于其中。这时,他们都成了舞蹈家。
二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组织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在教师组织和指导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存在:
1.无效和负效介入占一定的比例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教师对幼儿游戏存在较强的介入意识,表现为主动的、高频率的介入行为。但是由于教师介入的目的和介入时机的选择不同,有效性相对较低,无效和负效介入占一定的比例。以唐山市为例,调查结果表明,的教师认为介入幼儿音乐游戏的目的是使幼儿的游戏更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师认为介入游戏是为了调节幼儿的情绪,的教师选择了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的教师选择了对幼儿的游戏状况进行了解,37%的教师选择了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的教师选择了增加成人与幼儿互动的机会。而在最重要的一项选择中,有的教师选择了让幼儿的游戏更具有教育价值。
2.教师设计、组织音乐游戏的能力较差
教师的能力不同,这也是影响音乐游戏水平和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唐山市为例,调查显示有的教师认为需要在游戏的设计能力方面予以加强,的教师认为需要在组织游戏方面加强,的教师认为需要在音乐素养方面予以加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于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同时也需要幼儿园及教育主管部门多给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调查发现,约37%的教师的音乐游戏的知识和经验来源于自己摸索和同行观摩,约30%的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于专家指导,另有22%的教师是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和经验的。
3.音乐游戏实施频率较低,形式单一
以唐山市为例,调查发现,的教师所在幼儿园一周内组织音乐游戏的次数在2~3次,的教师所在幼儿园一周内组织次数为4~5次,只有的教师所在幼儿园一周内组织次数为5次以上,还有的教师选择了0~1次。可以看出,音乐游戏在幼儿园组织开展的频率并不高。从形式上来看,也仅限于律动、唱歌等形式,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三 对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组织策略方面的建议
本部分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结果,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着重从幼儿园和教师两方面提出建议。
1.幼儿园方面
第一,全面准确地理解音乐游戏,提高对中班音乐游戏的重视程度。音乐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游戏是娱乐,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幼儿园必须提高对音乐游戏的重视程度,促进音乐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在中班课程的安排上保证音乐游戏的次数和时间。
第二,多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音乐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态度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幼儿园应该尽可能地多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如开展音乐游戏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举行专家讲座等,以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优质课评比和教学观摩活动,便于开展且有利于教师交流心得与经验,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能有针对性地改进,使教师共同提高。
第三,给中班开展音乐游戏提供物质材料上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环境布置和游戏材料并不丰富,这也制约了音乐游戏的开展。如在中班音乐游戏《馋嘴的狐狸》中,有些幼儿仅仅通过挂图和教师的语言描述并不能对游戏中的狐狸这一形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游戏中有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幼儿开展想象和调动对游戏的积极性。如果幼儿园有狐狸的玩具或多媒体视频,教师先引导幼儿全面认识狐狸,那么游戏开展起来就会顺利得多。
2.教师方面
第一,注意观察幼儿,了解本班幼儿的特点。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只有了解本班幼儿的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且活动起来能坚持较长时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有意性开始发展。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组织音乐游戏,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个老师告诉我他们班上有一位叫诚诚的小朋友动作协调性较差,每次音乐游戏时,他总是默默地站在一边看别人玩。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游戏,他害羞地说:“小朋友都笑我像小猪。”于是第二天老师组织了一个游戏叫《小小猪》,小朋友都说诚诚扮演小猪最合适。他的表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小朋友们也纷纷为他鼓掌,他开心地笑了。从此以后,他对音乐游戏产生了兴趣,对自己有了信心,每次游戏时都会挤到教师跟前问:“老师你看我做得好吗?”现在成了游戏的积极分子。由此可见,只要了解幼儿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第二,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保证音乐游戏的质量。有些教师已对音乐游戏有了较全面准确的理解,但由于嫌麻烦、时间不允许等原因并没有付诸于行动,导致思想认识和实施行为的不一致。对此,教师要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克服一定的困难,保证音乐游戏的水平和质量,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例如,同样是音乐游戏《猫捉老鼠》有的老师只是按照已有的设计组织幼儿听音乐、做动作,有的老师就不怕麻烦在组织幼儿听音乐、做动作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音乐故事表演,讲述一个故事后,弹出相关的描写性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明显后一种教学更利于幼儿音乐游戏能力的提高。
第三,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要积极参加园所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关知识信息、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尤其是要注意音乐游戏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为幼儿提供类型多样、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游戏,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四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的具体组织方法
1.利用奥尔夫乐器
利用奥尔夫乐器组织幼儿游戏较为有效。这些乐器大多为幼儿园常见的各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更多表现为节奏游戏。
2.利用柯尔文手势(柯达伊教学法)找准声音的高度
年幼的孩子对两个差距较大的音表现不太准确,我们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帮助。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法中常用的一套演示从中音Do到高音Do的手势,即从人体腰间开始逐渐上升的手势。比如,Do到So可以用从腰间到眼睛的高度变化帮助孩子表现声音高低的变化。
3.感受固定节拍
学中出现的有规律的律动,可以刺激幼儿体验固定拍,为以后学习节奏打下基础,可通过游戏的活动使儿童加强有规律运动的感觉。例如:
大拇指
1=D 或 1=E 2/4
11┃┃23┃1―┃11 11┃┃22 23┃1―┃┃
大拇 指 呀 向上 翘, 我的 大拇 指 呀,它要 往上 翘。
歌唱时,儿童的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边唱边持续。而有规律地向上交互移动两手,使儿童通过身体,感受到持续、稳定的律动。
4.训练节奏感
从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培养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识别节奏谱。仔细留心生活中一句或半句稍带感情色彩的话,都蕴含着复杂丰富的节奏类型。例如:老师叫小朋友的名字或模仿孩子撒娇时的语气等。
5.感受乐句
教师边唱边以一个乐句为单位,用右手自左向右划弧线(或者做其他动作),速度要慢。然后要求幼儿跟着一起做,培养幼儿的乐句感觉。
6.识别力度和音色
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听辨声音强弱做游戏。例如:小朋友围成圆圈坐下,请一幼儿做猜者,把玩具藏在另一幼儿手里,游戏开始。集体边拍边唱,猜者离玩具越近,拍手声和歌唱声越强。反之,声音则越弱,一直到猜中为止,如果两次找不到玩具,猜玩具的小朋友表演节目。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区别不同人声和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感受到在音乐中不同音色的采用对于塑造不同艺术形象的意义。
7.培养内心听觉
可以让孩子唱完一个乐句后从心里接着唱下一句,第三句再唱出声音来。
8.学习休止拍
在休止拍的学习中,加入单纯让幼儿空一拍或半拍,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来说很难把握准确。如果在休止拍处由幼儿自己设计各种动作或特别的声音,表示与有声处形成对比,这种抽象复杂的音乐概念一下子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儿童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和掌握了。
9.多声部听觉和多声部协调配合能力培养
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声部配合,可以是无伴奏形式的。通过这种联系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听觉能力、丰富了歌谣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力,同时为幼儿演唱多声部歌曲、演奏多声部乐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激发即兴创作
让幼儿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即兴演奏、即兴作曲等,培养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幼儿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在其他活动中的某个环节中安排,以调节活动节律,活跃教学气氛,而且可以作为音乐活动的主体来完整呈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引起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特别是幼儿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幼儿园音乐游戏。
参考文献
[1]倪春妹.刍议中小学生钢琴教学中若干理论问题[J].今日财富,2009
[2]印小青.音乐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J].山东教育,1999(27)
[3]辛颖、刘纪秋.论幼儿音乐游戏[J].文化月刊,2010(Z1)
[4]倪春妹.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寻找乐趣[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3)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
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
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
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
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
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
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
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
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
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
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游戏活动——促进新入园幼儿适应新环境
摘要: 新入园的幼儿在进入新的环境,见到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伙伴时总是情绪不安、哭闹不止,游戏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而且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的情绪。
关键字: 新入园幼儿 游戏活动 适应环境 集体生活在每年的新入园幼儿中,总有一些幼儿存在不适应的现象,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开学第一天的“分离”场景总是让人难以忘记。然而,很多老师却认为新入园的幼儿反正是要哭要闹的,孩子入园后每天就把电视打开播放动画片,觉得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给孩子一堆玩具让孩子自己玩等现象发生。殊不知,孩子们从熟悉的家庭到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对于新入园的幼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喜欢幼儿园的生活,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每天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的游戏。
一、适应新环境,
热爱集体生活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迈出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幼儿就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大致相同,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所引起的。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孩子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开学初,很多小朋友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分离焦虑现象,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入园时,我们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带一个最喜欢的玩具或其他物品,幼儿入班后老师要亲切接待,直呼幼儿在家中呼唤的小名,并且拥抱他,使新入园的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安全。对于不哭闹的孩子,我们可以带领他们玩坐火车参观活动室的游戏,每到一站,比如卧室、卫生间等地方,教师可以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样做不仅开展了游戏活动,还可以让幼儿尽快熟悉环境;对于哭闹的孩子,老师要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孩子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满足,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幼儿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情绪稳定后带幼儿加入游戏。
二、转移注意力,
调动幼儿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游戏在孩子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幼儿的好奇心强,教师一定要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同时,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多带孩子去室外活动,比如玩滑滑梯、荡秋千,让孩子感到幼儿园像乐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教孩子会读一些简单的儿歌、歌曲、画画,既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还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孩子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种愉快地生活、学习。
通过以上方法,慢慢地、计划地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如吃饭能到指定位置、识别自己的杯子、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能听老师指令行动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焦虑情绪,也促使全班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学习协作,
建立同伴关系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缺少交往经验和技能,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来园后,自始至终抱着自己的玩具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行为较差,所以我们先不要急于让他和别人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亲亲他,多给他关注的目光,多和他说话,消除他的恐惧与焦虑。等他逐渐和老师熟悉了,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了,再引导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教师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友爱、互助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伙伴关系,也得要用游戏来帮忙。有些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只不过跟小朋友还不熟悉,有陌生感,这时老师可以充当小朋友交往的“红娘”,帮助他们互相认识;结合班上开展的“认识新朋友”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游戏;让他们把手中的小玩具交换玩,学会轮流与分享等等,并且通过各种游戏,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不尽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还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游戏活动可以让新入园幼儿认识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玩具,通过游戏,渐渐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消除陌生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幼儿园的孩子而骄傲,只有这样新入园的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幼儿生活。作为教师更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幼儿逐渐喜欢幼儿园,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2.《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2年5月3.《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 袁月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 2009.
4.《放飞天性—幼儿游戏新编》 孙向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