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个脚印,下次回来看看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万亿至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其他的资料: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首先回顾和归纳了各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然后结合我国金融体系中可能诱发危机产生的因素,对我国预防和抵御金融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提出建议。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验与教训 现实思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一、理论综述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1979)提出的,并由和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金融市场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到1998年5月,终于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股市陷入危机,卢布遭受严重的贬值压力。俄罗斯金融危机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综合反映 ,被称为“俄罗斯综合症”。从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国际收支恶化,财政税收减少。但究其根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长期不景气,金融体系不健全,外债结构不合理则是深层次的原因。-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机1999年 1月 7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宣布该州因财源枯竭,90天内无力偿还欠联邦政府的 154亿美元的债务。这导致当日巴西股市重挫 6%左右,巴西政府债券价格也暴跌4 4%,雷亚尔持续走弱,央行行长在三周内两度易人。雷亚尔对美元的汇价接连下挫,股市接连下跌。“桑巴旋风”迅即向亚洲、欧洲及北美吹开,直接冲击了拉美国家,欧洲、亚洲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巴西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而其内部原因则是公共债务和公共赤字日益扩大,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其实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各国头上,只不过是在不同时候降落在不同国家头上而已。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几乎年年都有。事实上,2001年再度爆发阿根廷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频繁性。20世纪以来典型的金融危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2).突然性;(3).破坏性;(4).频繁性。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金融体系内部越来越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观经济结构失调,僵硬的汇率制度,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合理的外债结构往往成为酝酿金融危机的土壤,也是导致这几次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二)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金融危机爆发频率的增加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大致有以下几点: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于一国经济而言,大致可以选择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和由央行干预的固定汇率。比较而言,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央行明确承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却使得央行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然而实施固定汇率制却并非意味着绝对地固定名义汇率,而应当动态调整以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事实证明,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主动的方式加以化解,则必然就以危机的方式释放。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2.对于国际救援宁可不可抱有期望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恢复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其实又是两次危机缓解时间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IMF的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甚至会以牺牲部分国家利益为代价,并且附带着漫长的讨价还价时间,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而这其实也就是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宁愿过贫困日子也不向IMF求援的原因。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事实上,外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在上述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短期资金几乎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借入的外债应用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总结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东亚奇迹”正为世人所瞩目之际,因此,其中缘由更值得沉思。事实上,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中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三、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主要可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谨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帐户下的不可自由兑换。然而,虽然没有遭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有多么安全。事实上,我国在渐进改革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2.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IMF曾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作了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鼓励各国政府实行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2.由国际结算银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鼓励新兴市场遵守这些标准;3.在IMF建立自动生效的援助机制,当符合标准的国家在遇到金融危机时,自动给予援助;积极鼓励新兴市场使用价格手段来限制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5.注意力从限制短期贷款的发放转移到确实让放贷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除了IMF所归纳的这五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国经济中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并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1.加强审慎的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会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效的审慎监管体系,则由于明确或潜在的存款保险的存在以及不对称信息的原因,银行体系里将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这样,在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或政府会提供担保的预期会诱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更高概率(Le Fort,1989)。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监管的现状,应当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的漏洞,促使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将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监管监管者,平衡和制约监管者的权力和义务。2. 完善和稳定金融体系。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优于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两种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 。对一国而言,选择那一种模式更多地应当从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是一个“好的”金融系统应当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健全的金融体系将对抵御金融危机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3.改革低效的国有银行体系。目前,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帐和低效率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此外,我国应当引入民营银行,形成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才是提高银行体系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4.谨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导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绩效却相差甚远。许多国家由于金融自由化不当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为现实的选择,重要的是要为金融自由化创造有利的初始条件,谨慎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5.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参考文献:[1] Demirg- 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Enric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1998.[2] 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3] 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4]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 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年3期[6] 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4期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危机总是让人惊心动魄,有时扣人心弦。危机是紧张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危机的议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危机的议论文篇一
危机蕴育希望。因为失败了,我们才会有渴望成功的欲望;因为摔倒了,我们才会有站起来的需求;因为有了危机,我们心中才有了希望!
危机总是让人惊心动魄,有时扣人心弦。危机是紧张的。
在危机中,人们得到了认识自己潜能的机会,让人在危机时刻展现风采;微机让人在危机的时刻展露出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的真正含义……危机让人不得不收藏。
别人都拿希望与危机做对比,常说:“危机使人恐惧,希望使人惊喜;危机使人厌恶,希望使人喜爱。人人都躲避危机,人人都向往希望。危机中的希望就如沙漠中的绿洲,苦茶中的糖果,黑暗中的灯光。”我觉得事实上危机没有这么可怕。有两个例子说明了危机对人也是一种辅导工具。
一个农民为了救自己的儿子,竟然在危机时刻抬起一辆压在儿子身上的轻型卡车。儿子得救后,他又试着抬车,这次却无论如何也抬不动了。
还有一件,一个小孩被绑架后,犯罪团伙知道他的父亲连家庭电话都记不到,就让他父亲背出圆周率。这父亲二话不说,竟准确的背诵了圆周率后15000位。创造了中国的一项“吉尼斯”记录。
事后,这两位父亲走在了一起,说:“是危机给了我们拥有一次机会,让我们拥有创造奇迹的希望!危机是美好的!
所以说,生活中缺少希望或遗忘危机都是不行的,因为它们使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小坎,轻轻一跃就过去了。
如果说危机是狂风吹来的乌云,我会说:“让狂风来得更猛烈些吧!让白云来得更多一些吧!”让我们一起来收藏危机吧!
关于危机的议论文篇二
“危机”与“机会”,只相差一个字,但深层含义却相距千里。不过,如我们能在危机中寻找到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将精力集中与危险和困难,我想,结果应该是会大不一样的。 三国时期的曹操和袁绍。曹操兵力薄弱,对于与兵力雄厚的袁绍作战,根本就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
袁绍坐拥百万兵马,肯定是胜券在握。然而,他们作战之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兵力雄厚的袁绍最终败给了兵力薄弱的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曹操的谋臣比袁绍的好,难道说袁绍身边就没有优秀的谋臣吗?不可能,若是没有优秀的谋臣,他也不可能有机会在乱世之中争得一席之地。
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曹操自知兵力硬拼是肯定打不过袁绍的,那就只有找机会来险中求胜啊!最后找到了袁绍军队的弱点,一举打败袁绍。 还有许多当时著名的战例,如“赤壁之战”,不也是百万雄师对阵薄弱军队,后以失败告终吗?那确实是谋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找到机会让刘备一举击败曹操。 其实,不只在古代才有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现代一样也有。 如今的美国正经历经济大危机,许多集团、企业也都在这次大危机中宣布破产,如在美国华尔街的莱克兄弟银行也在九月十四日宣布破产。像他们就只是一味地见精力集中于这次危机当中,却没有换个角度想想,这次危机带来的仅仅只是不好的影响吗?难道就不能从这次危机中寻找机会,发现机会吗? 当然,其中肯定有一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们就在这次危机中寻找到了机会,使他们的企业更加壮大。在看新闻时,我曾听到有一个人在记者采访是说:“这次经济危机,对我的公司毫无影响。相反,它会给我的公司带来利益,使我的公司发展得更好,更强大!” 是啊!机会总是藏在危机之中,需要我们的发现。正如“世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把“世界”和“美”更换为“危机”和“机会”。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多多发现机会。
关于危机的议论文篇三
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一场纠纷;一场喧哗,一场轰动,一场危机。对安全措施视而不见,让危机重重浮现眼前。谁,笑到最后?
倾盆大雨傲然地宣告它的降临,大地却承受不起这突兀而来的危险溢出了眼泪。必须早起上学的我不禁埋怨起这个鬼天气,下雨天真是让人心烦。坐在电动车穿着那湿淋淋的雨衣,我无奈地摇头叹气。讨厌归讨厌,但也是必定的事了。
因为下雨天晚了几分钟出来,街上已经聚满了一群正要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快将近敲预备铃的时间了,看来今天非迟到不可。堵车时谁不想走前面,不时挤上来的电动车使得与我来了个“零距离”的接触。好不容易出来了,飞驰的一辆汽车,霸道地占据了整条单行道,又因为速度很快,两旁的电动车刹住了脚,有的人开始咒骂起来:“开那么快赶去投胎啊!”“对啊,这条路又不是他家开的!”“他要送小孩去上学我们也要啊!”这场闹剧只能抱怨,就算捉着那个车主不放也是没办法的啊。这种横行霸道,蛮横夺理的事情已经像天上的星星那么多了,而面对这些事情,我们也只能用无奈地语气来述说。
这个路口刚读完,下个路口又堵,不远处看见一辆警车,我庆幸:有个可以帮我们解难的人了。但是警车上的警车迟迟没有下来。我很纳闷:怎么不来管理管理这个交通?难道说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面对这些事无能为力了?种种幻想像泡泡一般浮现在脑海,可一个场景,却让我把这些泡泡全部打破,并对警察的敬畏降了三分。妈妈把车刚好挪到警车旁,让我恰巧听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那位警察说:“该死,怎么堵车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爸爸,我要迟到了!”“我知道,我没办法啊!”“爸爸你不会......”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数分钟后,警车响起了警声,电动车纷纷让出了道。而我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了。
公私已不分明,警察已不起带头作用。对安全法律不屑一顾,没有人阻止这场游戏。自私,不为大局已成为主角,新世纪的人类竟变成这样......
关于危机的相关议论文:
1. 关于危机的优秀议论文4篇
2. 有关危机的议论文 关于危机的议论文作文
3. 关于危机的初中议论文
4. 关于地球危机的议论文5篇
5. 信任危机 议论文精选
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参考文献: [1]黄晓龙. 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 . 金融研究, 2007 , (8) . [2]徐明祺.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 经济研究, 2006 , (2) . [4]宗良. 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5]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 . 金融研究,2007 , (5) . [6]郭清马. 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J]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 , (2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6�1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参考文献: [1]黄晓龙. 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 . 金融研究, 2007 , (8) . [2]徐明祺.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 经济研究, 2006 , (2) . [4]宗良. 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5]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 . 金融研究,2007 , (5) . [6]郭清马. 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J]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 , (2
这次经济危机起因、预防与解决方案一、 经济危机的起源、发展(一)、能源在国际供求关系中形成的紧张新局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猛发展,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形势紧张起来。1、 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供求紧张局面2、 钢铁、石灰等基本生产材料供不应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类的需求,拥有充足的能源,是发展经济的必要动力保证3、运输业的空前繁荣巨大物资的转移依托于运输业的广泛深入发展,使世界加大对能源的需求成为现实,无论是海上运输业、陆地运输业还是航空运输业的工作量与强度日益紧张起来(二)、在恶意炒作下,泡沫的急剧发展由于这样的现状,世界各大投资与投机商紧张的忙碌于各行各业发展预期的计算、目前实现盈利状况的计算中,忙碌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调研中,忙碌于计算自身的赢余如何分配与有效利用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上的飞跃,最终,各经济领域无论是投资和投机无法等到取得实际调研结果,被迫凭借对经济的预期进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1、石油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不稳定供求关系影响(1)、石油是世界交易最活跃的商品,世界上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机构乃至很多国家对石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炒作嫌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暴炒原油价格的投机。(2)、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这样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以备未来发展之需。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原本已不稳定的石油供需格局被严重打乱,价格与日俱增。(3)、世界部分发达国家预期到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这一需求形势,为了保证本国民族产业的稳定发展,囤积了大量石油,在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的进一步积极参与中,早已把石油价格炒到一个相对的高位,但随着预期的逐步实现与库存是持续消耗、国内的需求状况和石油价格逐步走高,还会大量跟进买入石油,所以价格越涨越高。(4)这一时期,恰好世界上提出能源枯竭论,成为石油价格暴涨的理论依据,到达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位。这其中,国际汇率变化对石油价格波动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不一一阐述了。但事情总会有尽头的时侯,当各国都囤积了大量石油之时,生产方还未弄清楚这样暴涨是什么原因?由市场规律调节着石油价格已开始逐步走低,随着世界各国不再大量囤积石油,现实中对石油需求有没有预期那样高,石油价格逐步走向低谷。目前,石油价格在日趋平稳。2、起源于世界对能源类商品的需求,运输业首当其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投资银行、投资机构纷纷投身于炒波罗的海指数(海洋运输指数)中,随着波罗的海指数的日益攀升,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行业利用手中闲余资金盲目的投身于这一行列中,致使指数空前高涨,形成了巨额收益空间,也形成了巨大的泡沫,各类投资银行与投资机构纷纷撤出离场,巨大泡沫迅速破裂。(三)、能源价格急剧变化背后的实体经济链条又发生着怎样变化呢?1、高级金融衍生品种的破裂——次贷危机世界各国实体经济中类似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这样状况大量存在。(1)、次贷危机的根本运行规律我国已经通过各种媒体为大众进行解读了。大家都已经了解这个问题的发生、发展情况了。随着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愈演愈烈,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其起源于发展滞缓的房地产行业对盈利的奢求,以维持日渐放缓的成长性。(一部分为引用)(2)、建造不稳定的经济格局,在无任何保证的情况下出售贷款两家公司为美国房贷市场提供稳定和流动的资金,他们不直接把贷款借给购屋人。相反,他们从银行和其他放贷者那儿购买按揭合同,给银行或放贷者腾出更多的现金再贷给买房人士,或延长更多的贷款;然后他们把从银行买来的按揭合同加以包装,变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把“包装品”转手出售给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或个人投资者。使泡沫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极致,本身为公司贷款,又是下游的消费贷款——双重泡沫经济效应(以后称之为双重泡沫)(见附1)。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甚至出现拖欠、断供,法拍屋的金额不值其控股的房贷按揭,使这两家公司受到严重打击,这种经济模式给世界各国经济正常发展埋下了极大隐患。2、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在原经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状况下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势,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加速发展,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一相对平衡的局势被打破。投机领域日益活跃,各经济领域无处不充斥着投机取巧,以迅速获取最大投机收益,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没有人研究去怎样投资了,有些人这时候提出了“劳动价值批判论”,由于利益的驱使,各经济领域原本正常发展的局势被打乱,一些企业主管财务的人员不来企业上班了,搞经济研究的不去研究经济规律了,行政管理人员也不去认真管理了,大商小贩也纷纷加入,各类人群在共同的目标下进入了股市、期货、能源、贵金属等各种可交易的金融领域进行大量而频繁的交易,以套取大量现金。人类似乎从此不再需要去改造社会了,不再用劳动去创造财富了,开始重视投机、炒作,使原本就不平稳的各类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各种价格飞速增长;实体经济领域由于缺少资金注入,各类物价高涨,甚至劳动力大量流出,各类企业举步维艰,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在飞速的流出,实体经济正逐步走向衰退,种种矛盾日益激化。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暴炒、恶意投机中。3、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各个国家经济独立发展不相称投资银行与投资基金从规范经营上可以视为是规范发展的,是在一定规范、规章、制度指导下进行合法、合规的生产经营。其优点是可以使发展薄弱的经济体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呈现平衡共同发展的态势。由于人类所构建的“平衡发展”态势并不稳定,社会是不停歇的发展着的,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创造价值与财富。所以,怎样有效控制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乃至于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全球化全民参预的经济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资金量与现金流成为全球化经济危机的隐形杀手,这一课题就突现出来。如何规范全球化金融市场,这个已经脱离本国经济领域的问题,有待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与政治家共同面对与探讨解决方案——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经济格局如何有效控制其发展趋势。不管怎样,这个问题需要今后逐步解决,我们看到这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危机冲击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甚至是区域性国家经济共同体,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上各经济体的单独发展不相称。4、实体经济产业链条的断裂(1)、由于石油等能源类商品价格高涨,吞没了相关产业的巨大利润,使其无法继续正常运转,无法产出价值,从而带来了相继停业、亏损、破产与倒闭。(2)、资金链的断裂。正常生产经营制造出来的利润比不上投机、炒作带来的利润大,必然形成轻生产,重投机这一趋势,甚至有人提出“劳动价值批判论”这样的论调。使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保证正常运营的资金大量撤出,使一部分企业只能保证基本运转,无发展可言。伴随着这个巨大泡沫的破裂,给社会各阶层的资金造成巨额亏损,企业资金由于错误投机无法回流进行生产经营,现实世界中的大量企业都面临着营运资金短缺这个难题。由于各类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货物积压,销路不畅,企业周转不灵,开始形成员工失业局面。(3)、失业队伍迅速扩大,失业比例迅速上升形成消费指数迅速下降。由于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人心惶恐,有工作的担心会失业,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社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信心保证与资金保证,消费能力迅速减弱,消费市场迅速退缩,社会上形成无法持续消费的现状,企业在市场中收回资金愈难,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失业人数将持续上升,形成恶性循环。正是由于这样经济一步一步走向危机,并且愈演愈裂,最终,造成世界性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停产、关闭、破产… …2、社会上除政府维持一部分部门正常运转,社会上其他很多行业失去了原有功能。3、百姓大量失业,缺少收入保证,治安状况恶化,社会不稳定。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多重打击十分严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经济将会持续衰退3-5年。
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我国已达万亿的出口市场立刻受到严重影响,预期增速同比将下降12%个百分点以上。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在近期将出台涉及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房地产等十大产业的的振兴规划。我认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自我国80年代末以来撤消了冶金部、机械部等政府产业部门之后,第一次把产业发展规划重新放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这将对我国这十大产业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从已经出台的振兴规划草案来看,还有两处硬伤:一是十大产业规划中的“轻工产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按照“一轻”、“二轻”的行政式行业划分来规划产业振兴政策,显然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中,快速消费品的生产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规律,那么为什么要沿用计划体制下的“轻工”分类来做新时期的产业规划呢?二是产业“振兴规划”中“振兴”两字太土太旧,不能反映新时期、现阶段的产业规划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取向。日本在四十年前、美国在二十年前都曾提出过相当系统、有效的产业振兴计划和相关法律。我国的产业振兴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那么近日再提产业“振兴”,与以往有何不同?标题中关键词的简单重复,显然意味着规划者还没能真正掌握今日规划与往日规划的不同之要诣。我认为,今日产业规划,必须用“产业主导权”来统领。我国企业的产业主导权孱弱,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刚刚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只能进行“三来一补”等最初级的加工贸易,当时还没有产业主导权的概念,或者说还无暇顾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升级,从以打火机、纺织品为主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为主过渡。在这个阶段,我国企业开始“亲身”感受到全球产业主导权的重要性——不论是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国际分工的低层次,还是企业平均利润的越来越低,都可以归结为“产业主导权”的缺失。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限制于低利润的市场或渠道;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没有获得金融支持和资本运作的机会;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技术标准,购买国外企业的专利……虽然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但却未能相应的高利润,一旦外部需求萎缩,最先遭殃的就是我国的企业。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巨大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产业主导权的缺失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软肋。长城所长期关注着产业主导权问题。我认为,产业主导权包括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技术主导权这三方面内容。其中市场主导权包括工业产品的价格主导权与消费品的品牌主导权;资本主导权包括货币主导权、资本运作的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转移、技术联盟等方面的内容。而技术主导权又决定着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的获取,它是产业主导权核心内容。我认为,这次推出的产业规划应把核心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建立在“获取中国企业的全球产业主导权”上来。以全球产业主导权争夺为核心,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指引:首先,这次产业振兴的方向是什么。在这十大产业的当前基础上,简单的扩大市场需求,是不可能达到“振兴”的目的的。只有转变当前的产业发展路径,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领导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振兴十大产业。其次,产业振兴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将扩大内需、缓解就业率不断下滑为目的,那只能起到短期效应,也无法从长期上促进这十大产业的振兴。在振兴方向上,我们应该遵循温总理与2008年12月27日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提出的“三结合”,并作为制定振兴规划的指引,也就是“克服眼前的困难同保持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再次,出产业振兴的主体应该是谁。十大产业中,钢铁、汽车、造船、石化、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相当集中的领域。产业振兴规划不应演变为扶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政策。在规划中,应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提高其产业比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去国际市场上竞争,争夺产业主导权。最后,产业振兴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如果仅仅将已经讲了多年的“加强技术改造”、“加强研发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拿出来再讲一遍,恐怕对产业的振兴和企业的操作不会有何实质性的促进。振兴规划公布前,应投入精力研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为中国企业争夺全球产业主导权创造良好的氛围。具体的来讲,振兴规划必须着眼于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从技术主导权入手,推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可以操作的企业间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联盟,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主导权获取。同时,要通过四维价值链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在不同产业领域推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在国际商品价格、品牌建设等领域保护和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从而争夺国际市场主导权。第三,要继续稳定人民币的币值,不能因短时间的出口受阻就压低人民币汇率,要从货币主导权的高度稳定人民币的远期预期,进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迅速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建立企业的资本主导权。当然,并购的前提应该是对并购对象的详细调研和成本、价值分析。
老师布置的作业哇!先说下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因为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大,出口增幅会下降,出口对GDP的贡献将会下降 第二,小部分资本会外流。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后,一些公司因为资金缺乏,可能会撤回部分海外投资,或者把附属机构及在海外的投资卖掉以解大本营的燃眉之急。但因为目前中国资本账户的限制,有些直接投资不一定能马上撤得出去。 第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过去动辙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增长的可能性不会有了。 不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大。 首先是中国这几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在金融改革上已取得很大进展,处理了许多呆坏账问题,使得金融体系有了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 其次,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资本的大出大入受到限制。 其三,先前国内股市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先期已经进行了调整。 其四,中国金融机构介入衍生产品不多。像住房贷款证券化等业务,才刚开始起动。如果美国的金融危机过两年爆发,对中国的金融部门影响会更大。 总之,中国的抵抗能力很强的. 2.我们作为老百姓的应该做些什么呢 或者说能做些什么呢? 由于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经济的增长需要靠扩大内需来维持,也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关键还是扩大有效需求,就是老百姓的消费了。所以我们作为老百姓应该对我国的经济有信心,该怎么消费还怎么消费,甚至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多的消费,不要听说金融危机了,都攥着钱不花了,如果这样的话,经济萧条后受伤的还是咱老百姓。 3.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物价 股票 房产 等等... 作为普通老百姓,你的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不大, 对于物价:一些产品的价格在近几个月会变得低些,因为出口受到影响,本来出口的产品出不去了都留到了国内,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相对以前会便宜些。不过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它具有价格刚性,比如馒头,你总得要吃饭吧,所以价格一般不变。 对于股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人们望而却步,总体形势不好。(我对股票不很懂,正在研究) 对于房产:现在北京的房价一降再降,有的楼盘一夜降了7000大元/㎡。对于一线大城市,短期会降的,幅度不会小,二线的,会降,幅度不大,县城基本不动或小涨。 要知道国家现在的购房优惠政策(首付款可以是20%,购房贷款利率为正常贷款利率的的倍)和现在房价的下降以及人们的观望是个矛盾,这就会造成很多人一直在观望,一直在等待房价继续下降,但要知道需要住房的到最后还是要购买,这些人的购买一旦开始很明显就会造成房价的反弹。至于反弹何时开始我也说不好,就看人们的观望到什么时候,五个月,半年,一年?都有可能。 抄的!!!!
老师布置的作业哇!先说下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因为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大,出口增幅会下降,出口对GDP的贡献将会下降 第二,小部分资本会外流。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后,一些公司因为资金缺乏,可能会撤回部分海外投资,或者把附属机构及在海外的投资卖掉以解大本营的燃眉之急。但因为目前中国资本账户的限制,有些直接投资不一定能马上撤得出去。 第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过去动辙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增长的可能性不会有了。 不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大。 首先是中国这几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在金融改革上已取得很大进展,处理了许多呆坏账问题,使得金融体系有了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 其次,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资本的大出大入受到限制。 其三,先前国内股市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先期已经进行了调整。 其四,中国金融机构介入衍生产品不多。像住房贷款证券化等业务,才刚开始起动。如果美国的金融危机过两年爆发,对中国的金融部门影响会更大。 总之,中国的抵抗能力很强的. 2.我们作为老百姓的应该做些什么呢 或者说能做些什么呢? 由于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经济的增长需要靠扩大内需来维持,也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关键还是扩大有效需求,就是老百姓的消费了。所以我们作为老百姓应该对我国的经济有信心,该怎么消费还怎么消费,甚至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多的消费,不要听说金融危机了,都攥着钱不花了,如果这样的话,经济萧条后受伤的还是咱老百姓。 3.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物价 股票 房产 等等... 作为普通老百姓,你的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不大, 对于物价:一些产品的价格在近几个月会变得低些,因为出口受到影响,本来出口的产品出不去了都留到了国内,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相对以前会便宜些。不过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它具有价格刚性,比如馒头,你总得要吃饭吧,所以价格一般不变。 对于股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人们望而却步,总体形势不好。(我对股票不很懂,正在研究) 对于房产:现在北京的房价一降再降,有的楼盘一夜降了7000大元/㎡。对于一线大城市,短期会降的,幅度不会小,二线的,会降,幅度不大,县城基本不动或小涨。 要知道国家现在的购房优惠政策(首付款可以是20%,购房贷款利率为正常贷款利率的的倍)和现在房价的下降以及人们的观望是个矛盾,这就会造成很多人一直在观望,一直在等待房价继续下降,但要知道需要住房的到最后还是要购买,这些人的购买一旦开始很明显就会造成房价的反弹。至于反弹何时开始我也说不好,就看人们的观望到什么时候,五个月,半年,一年?都有可能。 抄的!!!!
学术堂给大家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国际贸易实务的论文题目:1.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2.国际水平分工问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地区)3.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地区)4.当代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5.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化和趋势6.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其应用研究7.贸易条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8.比较利益说的现代分析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与评价10.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11.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适用性研究12.幼稚工业保护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研究13.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贸易体制研究14.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15.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研究
金融危机的原理如下: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区域的观念开始模糊,世界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我依赖你生产的袜子,你可能依赖我生产的矿石。 在一个岛上有一群人,岛上除了几样产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也生产不了,岛上的居民用一种叫RMB的贝壳,作为钱来花,就是椰子一个3贝壳,淡水一桶5贝壳等等。这时大家想生活的好一点,可是岛上又生产不出这么多东东。于是就想用自己的劳动力和别人换。 这个岛不远处有一个大岛,上面什么都有,人家使用一种叫做USD的贝壳做交易,于是小岛上的居民就到大岛上的工厂游说,我们这里工资低,原料便宜,没有土地使用费用,还免税,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吧。大岛上的有钱人觉的有道理就试着在小岛上开了一些工厂,可是马上问题就出现了,小岛上RMB和大岛上的USD是2:1的,也就是说在小岛卖2个贝壳的东东在大岛也要卖1个贝壳。大岛虽然有许多劣势但是因为工厂多,上下游配套的运输成本低,加上工人熟练,成本和小岛的产品没有太大的价格差。这个时侯小岛的酋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岛上的巫师忽悠大家,小岛上的贝壳和大岛上的不一样,大岛上的有神力,所以值钱,我们的贝壳和他们的贝壳要8:1才合理。大家一听原来是酱紫呀,于是就用自己的8个贝壳换大岛上的一个贝壳了。这样小岛上的物价和工资就是大岛上的八分之一了,大岛上的公司就纷纷到小岛上来设厂,赚了大钱,他们把钱汇回大岛上发展科技,然后再把发展好的产品在小岛生产。这样过了30年。。。。。。 慢慢的大岛上的工厂就越来越少了,全变成了科研基地,同时出现了为科研基地里的人服务的行业,像剃头呀餐馆呀驴友呀医院等等,当然还有HD区,呵呵。大岛上的居民有好多钱,而且他们知道小岛上的工厂可以为他们未来带来更多的钱,于是他们就拼命的借钱炒房子、炒股票、炒花生!!!反正有什么炒什么!物价开始飞涨了!小岛上的酋长一看呵呵赚钱的机会来了,赶快串通巫师,又把RMB和USD的价格定在了6:1,这样小岛的产品也普涨了25%。突然有一天大岛的人们发现所有的东东都炒不上去了,因为没有人接手呀,东西太贵,卖不掉了,于是赶快竞相压价,想把自己的东东卖掉,市场上一下全是东东没有买主。小岛上的工厂主一看自己生产的东东卖不掉了。只好关了工厂回大岛去。这一下小岛可炸了窝喽!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是可恶的酋长和巫师搞的鬼,去找他们算账!!!这时候酋长和巫师更着急,怎么办呢?眼看着自己舒适的生活不保了。这时候巫师出了个主意。。。第二天酋长宣布进行一个聪明绝顶潇洒盖世全无敌的4万亿贝壳救市计划,就是让所有岛民都到岛上搬石头运到海边,再从海边把石头搬回来,每人每天1000 RMB贝壳,工资由酋长出!!!小岛的居民们马上激动万分统统流下了热泪,在歌颂了英明的领导,并跳了一段草裙舞以后就回家了。总算是解了酋长和巫师的燃眉之急,可是长此以往酋长虽然FB,也没有这么多贝壳往里填呀!巫师这时候又想出了一招。。。又过了一天,巫师出面了,他把大家召集起来说:“哎呀!我昨天被驴踢了,在朦胧中来到了仙界,见到了神仙mm,神仙mm说我们的贝壳和大岛的贝壳要20:1呀!要不然就有天灾海啸了!”大伙儿一听可吓坏了,赶紧按巫师说的做,这样小岛的贝壳和大岛的贝壳就是20:1了。。。 话说大岛的商人自从从小岛撤资之后回到大岛,每日精神恍惚,想想自己在小岛的生活那是多么惬意呀!每天XO喝着,鲍鱼吃着,还有小岛的美女陪着,何其快哉!现在又是何等凄惨!这一日收听大岛上的胡诌广播电台的广播,广播里说小岛为了预防海啸,已经将贝壳的比值降到20:1了,东西卖的好好好便宜呀!!!他赶快算了算,咦!要是这么便宜的话,在小岛设厂还是有赚的,于是他赶紧回去又在小岛设厂了。这时候小岛的居民听说工厂又开了,纷纷回到工厂上班,那个大岛的商人又赚到了,大岛的科研机构也重开了,于是循环又开始了。。。。
高一的政治现在难道有这么恐怖么?你可以写写"关于经济全球化,对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的推波助澜的做用"...算是好写的
自2007年8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美元加速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油价迅速攀升,这些都引发人们对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进而拖累全球经济明显失速的担忧。由于美国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次贷危机还在蔓延,其经济进一步减速在所难免,这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居高、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分析,尽管引发全球经济减速与动荡的因素仍在发展中,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将强于不利因素,出现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整体呈现继续减速趋势,但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一、美国度过次贷危机尚需时日,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自2002年持续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7年遭遇较大挫折。受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在8月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给国内及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推广,全球金融资本的膨胀速度持续快于产业资本,导致经济不断虚拟化。其中,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最初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抵押贷款产品之间的链条变得很长,而谁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终承担者变得十分不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自身或旗下机构已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信贷紧缩问题,欧美日各国中央银行迅速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美联储自9月起也连续三次减息。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陷入十六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住宅建设投资、住房开工率、新建房屋销量、二手房销量都还在下降,显示其住房市场的向下调整尚未结束。有分析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与次贷危机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会延续到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很多贷款买房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投资银行破产,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等层面的很多问题,但从经济层面看,次贷危机不是全球性因素,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打击。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筑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私人消费、出口和非住宅投资。2007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年增长率分别为、和。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私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和。同时,失业率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领域就业减少的同时,多数其他经济部门的就业保持增加,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幅将收缩,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在左右,与2006年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令人关注。美元弱势已持续数年,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长期低利率和低汇率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产、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兑英镑下跌,兑日元下跌。随着美元价格不断下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据IMF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比例从上一季度的65%降至,欧元则由升至。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力度有所削弱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进入2007年后,欧元区经济表现出色,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超越了美国,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和。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金融市场,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2007年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固,得益于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私人消费需求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困扰欧元区经济多年的失业问题开始改善,失业率从年初的降到9月份的,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继2006年新增350万个就业岗位后,2007年至2009年欧盟将再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失业率在2009年降至的历史低位。欧盟委员会2007年11月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分析,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欧元区13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这一增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将是最快的,也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目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美国经济减速使外部环境压力增大;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冲击;区内通胀率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10月和11月通胀率分别升至和,不仅超过欧洲央行2%的控制目标水平,也创下六年来新高。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持续才两年时间的增长势头不会轻易中断。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降至,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到。从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后,历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和,但在这些年的经济复苏中,经济增长进程多次被季度经济负增长所打断。2007年日本经济依然呈现波动走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第二季度则下降,第三季度再增长。从全年经济走势看,经济景气在缓慢扩大,生产、收入、支出继续良性循环。日本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缘于企业收益增加、大型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雇佣者人数增多和个人消费扩大等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保持增长和出口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积极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和。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十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进口增长,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随着全球经济减速,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会从2006年的轻微降至。2008年影响日本经济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油价居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2007年9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日本央行迟迟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继续略微下降,在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方案,其要点是利用和发挥在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强项,目标是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2%的可持续增长。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快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向好,加速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兴市场国家快速且稳步的经济增长不仅对本地区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而且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凸显、影响提升。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持续增长,南南合作明显加强,有利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能源和原材料等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出于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 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众所周知,受这次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行业,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裁员工作,金融工作也失去了固有的魅力----高薪以及无法比拟的行业优越感,在中国,从业中的部分金融精英们正在选择抽身,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因为其他工作显得更加有利可图。这让我们思考历经千辛万苦进入金融行业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反,一些曾经被人们认为是一些不那么高贵的工作却在金融风暴中因为受到的影响较少而得以保持并继续发展。金融、工商等领域的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抛开名校的毕业生不说,一些普通院校的经济类毕业生在找工作上本就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多的竞争和压力,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则更是一种“落井下石式”的打击。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及毕业后的出路选择都随着这次危机重新进行了“洗牌”。前几年愈演愈热的留学热随着欧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了降温的苗头,而国内的就业环境也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和模式在这次危机中显示出了些许优势。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人民币汇率、新型人才的需求及移民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许多原本打算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正重新理清他们的思路,重新衡量出国留学的投入回报比。当然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一份工作谋生,随着经济形势的动荡,他们又拿起了课本投入考研的复习当中。正如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危机出现时,在学校中躲几年往往是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危机也并不是意味着只是一味的带来麻烦,从大方面说,危机中的西方经济体制已经显示出了其缺陷的一面,反衬出的也许是我们面前的一种机遇,未来终究是要发展的,就像危机也总是暂时的,现在出现的危机,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给那些对一心向着热门专业的头脑发热的同学泼了盆让他们清醒的冷水,更重要的是,危机让我们提前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做好准备,从这些方面说,危机亦是一种机遇。而机会,永远给予有准备的人。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危机中的找工作之旅将更艰辛,但危机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我们这些大学生去面对去挑战,而战胜危机之后,则是更明朗的前途。
这次经济危机起因、预防与解决方案一、 经济危机的起源、发展(一)、能源在国际供求关系中形成的紧张新局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猛发展,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形势紧张起来。1、 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供求紧张局面2、 钢铁、石灰等基本生产材料供不应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类的需求,拥有充足的能源,是发展经济的必要动力保证3、运输业的空前繁荣巨大物资的转移依托于运输业的广泛深入发展,使世界加大对能源的需求成为现实,无论是海上运输业、陆地运输业还是航空运输业的工作量与强度日益紧张起来(二)、在恶意炒作下,泡沫的急剧发展由于这样的现状,世界各大投资与投机商紧张的忙碌于各行各业发展预期的计算、目前实现盈利状况的计算中,忙碌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调研中,忙碌于计算自身的赢余如何分配与有效利用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上的飞跃,最终,各经济领域无论是投资和投机无法等到取得实际调研结果,被迫凭借对经济的预期进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1、石油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不稳定供求关系影响(1)、石油是世界交易最活跃的商品,世界上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机构乃至很多国家对石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炒作嫌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暴炒原油价格的投机。(2)、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这样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以备未来发展之需。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原本已不稳定的石油供需格局被严重打乱,价格与日俱增。(3)、世界部分发达国家预期到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这一需求形势,为了保证本国民族产业的稳定发展,囤积了大量石油,在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的进一步积极参与中,早已把石油价格炒到一个相对的高位,但随着预期的逐步实现与库存是持续消耗、国内的需求状况和石油价格逐步走高,还会大量跟进买入石油,所以价格越涨越高。(4)这一时期,恰好世界上提出能源枯竭论,成为石油价格暴涨的理论依据,到达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位。这其中,国际汇率变化对石油价格波动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不一一阐述了。但事情总会有尽头的时侯,当各国都囤积了大量石油之时,生产方还未弄清楚这样暴涨是什么原因?由市场规律调节着石油价格已开始逐步走低,随着世界各国不再大量囤积石油,现实中对石油需求有没有预期那样高,石油价格逐步走向低谷。目前,石油价格在日趋平稳。2、起源于世界对能源类商品的需求,运输业首当其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投资银行、投资机构纷纷投身于炒波罗的海指数(海洋运输指数)中,随着波罗的海指数的日益攀升,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行业利用手中闲余资金盲目的投身于这一行列中,致使指数空前高涨,形成了巨额收益空间,也形成了巨大的泡沫,各类投资银行与投资机构纷纷撤出离场,巨大泡沫迅速破裂。(三)、能源价格急剧变化背后的实体经济链条又发生着怎样变化呢?1、高级金融衍生品种的破裂——次贷危机世界各国实体经济中类似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这样状况大量存在。(1)、次贷危机的根本运行规律我国已经通过各种媒体为大众进行解读了。大家都已经了解这个问题的发生、发展情况了。随着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愈演愈烈,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其起源于发展滞缓的房地产行业对盈利的奢求,以维持日渐放缓的成长性。(一部分为引用)(2)、建造不稳定的经济格局,在无任何保证的情况下出售贷款两家公司为美国房贷市场提供稳定和流动的资金,他们不直接把贷款借给购屋人。相反,他们从银行和其他放贷者那儿购买按揭合同,给银行或放贷者腾出更多的现金再贷给买房人士,或延长更多的贷款;然后他们把从银行买来的按揭合同加以包装,变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把“包装品”转手出售给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或个人投资者。使泡沫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极致,本身为公司贷款,又是下游的消费贷款——双重泡沫经济效应(以后称之为双重泡沫)(见附1)。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甚至出现拖欠、断供,法拍屋的金额不值其控股的房贷按揭,使这两家公司受到严重打击,这种经济模式给世界各国经济正常发展埋下了极大隐患。2、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在原经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状况下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势,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加速发展,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一相对平衡的局势被打破。投机领域日益活跃,各经济领域无处不充斥着投机取巧,以迅速获取最大投机收益,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没有人研究去怎样投资了,有些人这时候提出了“劳动价值批判论”,由于利益的驱使,各经济领域原本正常发展的局势被打乱,一些企业主管财务的人员不来企业上班了,搞经济研究的不去研究经济规律了,行政管理人员也不去认真管理了,大商小贩也纷纷加入,各类人群在共同的目标下进入了股市、期货、能源、贵金属等各种可交易的金融领域进行大量而频繁的交易,以套取大量现金。人类似乎从此不再需要去改造社会了,不再用劳动去创造财富了,开始重视投机、炒作,使原本就不平稳的各类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各种价格飞速增长;实体经济领域由于缺少资金注入,各类物价高涨,甚至劳动力大量流出,各类企业举步维艰,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在飞速的流出,实体经济正逐步走向衰退,种种矛盾日益激化。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暴炒、恶意投机中。3、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各个国家经济独立发展不相称投资银行与投资基金从规范经营上可以视为是规范发展的,是在一定规范、规章、制度指导下进行合法、合规的生产经营。其优点是可以使发展薄弱的经济体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呈现平衡共同发展的态势。由于人类所构建的“平衡发展”态势并不稳定,社会是不停歇的发展着的,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创造价值与财富。所以,怎样有效控制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乃至于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全球化全民参预的经济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资金量与现金流成为全球化经济危机的隐形杀手,这一课题就突现出来。如何规范全球化金融市场,这个已经脱离本国经济领域的问题,有待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与政治家共同面对与探讨解决方案——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经济格局如何有效控制其发展趋势。不管怎样,这个问题需要今后逐步解决,我们看到这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危机冲击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甚至是区域性国家经济共同体,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上各经济体的单独发展不相称。4、实体经济产业链条的断裂(1)、由于石油等能源类商品价格高涨,吞没了相关产业的巨大利润,使其无法继续正常运转,无法产出价值,从而带来了相继停业、亏损、破产与倒闭。(2)、资金链的断裂。正常生产经营制造出来的利润比不上投机、炒作带来的利润大,必然形成轻生产,重投机这一趋势,甚至有人提出“劳动价值批判论”这样的论调。使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保证正常运营的资金大量撤出,使一部分企业只能保证基本运转,无发展可言。伴随着这个巨大泡沫的破裂,给社会各阶层的资金造成巨额亏损,企业资金由于错误投机无法回流进行生产经营,现实世界中的大量企业都面临着营运资金短缺这个难题。由于各类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货物积压,销路不畅,企业周转不灵,开始形成员工失业局面。(3)、失业队伍迅速扩大,失业比例迅速上升形成消费指数迅速下降。由于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人心惶恐,有工作的担心会失业,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社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信心保证与资金保证,消费能力迅速减弱,消费市场迅速退缩,社会上形成无法持续消费的现状,企业在市场中收回资金愈难,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失业人数将持续上升,形成恶性循环。正是由于这样经济一步一步走向危机,并且愈演愈裂,最终,造成世界性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停产、关闭、破产… …2、社会上除政府维持一部分部门正常运转,社会上其他很多行业失去了原有功能。3、百姓大量失业,缺少收入保证,治安状况恶化,社会不稳定。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多重打击十分严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经济将会持续衰退3-5年。
根据现在的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开展讨论国家都使用哪些策略来解决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