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老年空巢家庭状况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老年空巢家庭状况研究论文

还在吗????????????????、我该怎么找你啊我就会昂

空巢老人情况调查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空巢老人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时,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湖南醴陵市不久前的调查结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久前,湖南省醴陵市民政局成立20个调查小组,分赴全县各乡村,入户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难”——生活难、看病难、办事难、得到情感慰藉难。

由于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全县60岁以上农村老人有万人,其中“空巢老人”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

(一)收入不足

近九成仍须从事农业生产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王仙镇油司徒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王仙镇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醴陵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看病太难

“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导致“看病难”,竹溪是山区,交通不便,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在大山里,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交通问题不仅加剧看病难,老人们领农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边远地区的“空巢老人”到银行代发点领款,所领资金还不够往来车费。交通条件较好的王仙镇油司徒村,“空巢老人”到镇里领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车费。

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三)子女在外

精神“空巢”最难熬

醴陵“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王仙镇司徒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醴陵市绝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王仙镇司徒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醴陵市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沟通的对象就是村干部。为此,县里要求村干部或老人的亲属与村组签订联系责任书,联系者承诺经常到被联系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访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政府还应加强老龄服务机构、队伍、项目建设,保障村级老年协会正常运转,逐步培养专业服务人员。同时,逐步开展村级老人活动室、文化图书室、健身运动场所建设,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州府社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东以文化路为界,邻洗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为界,邻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为界,邻城西街道,北以营盘东西路为界,邻本街道的年夜阁社区和梁子巷社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辖区内驻有州、市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共66个,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72人,占总人口的9。8%,空巢老人24人,占老龄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25%。根据凯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展开城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精神及西门街道的相关要求,州府社区居委认真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对象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调研目的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调研方法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四、调查成就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小学11人,占,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大专1人,占。

(4)身体状况及生活能力。在被调查的24位老人中,身体健康的有15人,占,一般的5人,占,两项合计20人,占,身体差的4人,占;生活能自理的19人,占,身体不好的5人,占,其中有两位的眼睛残疾,视力相当低,生活难自理;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一般的7人,占,精良的10人,占。无子女的2人,占。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其它的5人,占。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五、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六、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

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

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

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盘游戏和牌类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随着社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益加快,青壮农民进城务工据社部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城市流口达亿导致越越农村独守空巢绝部留守原居住极少数跟随进城空巢问题已经全社共同关越发严重社问题何解决打工外挣钱与陪父母身边深思待解决问题。

1. 调查对象:

本调查别选取长春x县xx村留守作本调查案

2. 调查:

本调查主要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调查涉及农村空巢状况、需求、医疗及社保及所养面存问题及策思考等入户典型调查农村状况、医疗保障、养现状精神文化四面采用结构式访谈入户典型访问20户。

一、 基本情况

长春市老龄人口已达到1306384人,占长春市人口比例的,其中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为29456人。

空巢(说指60周岁〔含60周岁〕)已经社普遍关注社问题据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含60周岁)共57670其留守达40369占全县60周岁70%其男性数17244性数23125受教育程度情况其文盲占总数受教育占33%受初教育占受高教育仅占;身体健康状况能自理且能事较轻农占总数78%半丧失劳能力占总数15%基本丧失劳能力占总数7%;经济源情况靠供养占自供养占社扶助占

二、空巢现状与问题析

(一)部门留守仍需要体力劳动

外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由于相收入高且部都自家庭要供所部要靠自身劳维持平计据调查部留守事体力劳仍要承担农业产重担面事农业产增加家庭经济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支减轻负担另外面绝数想给自田丢荒所坚持事农业产由于身边许重农要雇本比较高进行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量外务工家庭养功能弱化需要亲情慰藉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龄增各种身体器官衰弱某些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照顾目替代位置由于外除春节或清明节能几外基本能家与团聚甚至几没家难免孤寂通空巢调查析80%外务工经给父母打电电与交流沟通主要式精神慰藉甚至连些基本精神慰藉都没尤其病需要陪同医院治疗身边靠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孤独助丧偶更加艰难

(三)留守医疗卫状况仍容乐观

留守担病病几乎导致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患慢性病比例较高农村基本进行体检觉舒服候才看病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改善农村口医疗保障由于相关律规完善及基层实施环节素影响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未发挥应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封顶制度制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患病实质帮助非限由于经济收入高病医。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孩子想孝敬亲人,可亲人早已不在。 有些事情是你想做也做不了的,而有些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话,等你想去做了有可能就没机会做了。试想,很多的年轻人,远离父母,外出打拼挣钱,也许他们挣钱是为了让父母有更好的生活,可也许等你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以后,你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也许你会后悔,没有陪同自己的父母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本该幸福的时光——晚年。我想,每一个人都要在情感上关注父母、理解父母,常回家看看。社会也应该给这些老人更多的关爱。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公顷,全县总人口万人,瑶族占,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自己供养的占,社会扶助的占。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

老年空巢家庭状况研究的论文

社会工作学介入空巢老人问题的伦理困境及解决原则论文

摘 要: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时期,其中空巢老人问题现象格外显著,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主要从老人心理和生活方面分析了空巢老人们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然后是从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两个方面介绍了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面对这一重大问题,社会工作的开展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阻碍,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通过具体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社区空巢老人的服务,最后重点介绍了在面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时的解决原则。

关键词:社会工作;空巢老人;伦理困境

我国的老龄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这要求我们加快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社会工作存在突出的伦理特性, 在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价值冲突、比较棘手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能否正确的解决困境决定着实务活动的成败以及社会工作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1 G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空巢老人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问题,这严重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一方面空巢老人的面临着身体状况日益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着问题,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缺失;另一是面精神慰藉方面得不到满足,往往导致空虚,不安,焦虑和孤独。

(一)生理心理,缺乏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缺乏照料,生活不易。虽然一部分G社区的老年人经济相对的独立,但是大部分主要是依靠子女的生活费用给予,导致他们很难接受巨大的医疗费额。而且由于自身缺乏一些预防疾病的常识,增加了老人生病的几率。特别是当他们去医院检查或者是引发疾病住院时,有能力照料老伴的时候都采用老伴照料式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事物尚且可以处理,而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空巢老人却不能有效的进行处理。在自身精神状态中,由于空靠老人缺乏子女的慰藉,心理会产生一些空虚和寂寞,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社区内建立了很多老年活动场所,但是他们宁愿自己孤独一人在家,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长此以往,空巢老人就会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平日里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有时自己偷偷流泪,更严重者一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的症状。

(二)心有芥蒂,参与度低

在社区内随机找老人进行调查问卷的招募活动中,一些老人们对我们存在一定的排斥,以“我不识字”、“我没时间”等理由拒绝参与。这种固有的心理与社会工作者专业的介入存在着伦理困境,致使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正确的分析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实际状况。由于回迁后人际交往圈的缩小,社区没有定期的集体活动,很难进行较大范围的聚集,致使老人之间的交流机会逐渐减少,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与之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他们了解到的信息和资源较少,导致他们在于其他年龄人群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障碍。长此以往,老人把自己孤立在家庭中,不愿意加入和谐的大家庭,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也没有呈现出积极的热情,这对于空巢老人及社区的建设都有不利的影响。

2 伦理困境的基本内涵和成因

(一)基本内涵

伦理困境是指专业价值中对从业者要求的不同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矛盾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复杂的情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面临着多角度的理论选择的艰难境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

(二)伦理困境成因

1.社会工作专业和价值自身的特征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自身鲜明的到的特点,和伦理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特性,他们极易产生伦理困境尴尬问题。主要表现在:伦理系统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在G社区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以往此老人都十分的积极,这次突然在活动半途执意离场,由此让社会工作者面临着一定的伦理困境;总体看来,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专业和职业都存在某些程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工作人员模棱两可的表达让社工很难确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另一方面,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理论不完善,社会工作者知识不健全,往往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指导计划。最后,许多因素是社会工作者无法改变的,加上资源的有限性,很难评估自己介入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个人与环境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比如,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由与价值,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责任。使社会工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问题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下,不同的价值和角色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G社区中,老人大部分是务农为主,习惯了农业劳作的他们,在社会工作者讲到城市生活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 认为农村人养活了城里人等,成为导致伦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3.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

由于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在实务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导致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伦理困境。中国的社会工作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家长制作风与老人的的问题自决会直接产生冲突。 在G社区,老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传统意义的事,社会工作者会认为自己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老人处理问题,而有些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事物有自行解决的办法,在社会工作者对其服务过程中,在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接收到这些的时候,就产生了伦理困境,造成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困难。

3 伦理困境的表现

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为老年案主进行服务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伦理难题使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之中,就是在具有明显冲突的道德规范之间,若遵守其中一项,则违反另一项的情况。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服务对象、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之间、保密问题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为:endprint

(一)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的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进入我国以来,一直面临着本土化的重要议题。由于社会工作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老年人的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不愿意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道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而一旦介入,老年人会形成完全依赖社会工作者的现象,这样与按住自决原则相违背,使社会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之中。就 G社区来讲,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与老人初步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活动中,需要老人动手去制作的时候,社工往往会在一旁辅助,这时老年人就会把这件事完全交由社工去做,产生了使社工为难的选择困境。

(二)涉及隐私的伦理困境

在对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老年服务对象的一系列情况,才能以便于更好的介入,但是这里有一些调查问题对于服务对象老人来说是隐私,他们不愿意透露更多的信息给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的介入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更不能随意去宣扬一些老人的隐私问题,只有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通过了解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老人对问题的配合度程度不积极,更有甚者进行排斥,以至于通常导致工作的不能顺利开展,使社会工作者处于困境之中。

(三)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伦理困境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老年服务对象有来自于家庭、机构、社会的选择,拥有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义务,在对不同对象服务时,所体现的要求往往会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于老年家庭利益时有可能会伤害到社会的利益,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伦理困境。再对不同对象的忠诚之后包含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社会工作者既要代表其服务对象的利益,又要代表其自身组织机构的利益,老人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利益的保护,另外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其自身的机构负责,当其服务对象与自身的机构发生矛盾冲突时,既不能不解决服务对象老人遇到的问题,又不能不遵守自身组织的原则和宗旨,导致社会工作者处理事务往往会变得很棘手。

4 解决原则

(一)遵循服务对象权利优先原则

在开展活动招募服务对象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首先考虑老年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促使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良好生活习惯,社工这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具体的方针、策略。尊重老人自身的权利,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在社会工作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基于一定的原则处理问题,应注意保证不能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注意链接医疗资源给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老人们的权利不会受到侵犯或强制。在G社区,基于回迁社区的大背景,社会工作者会定期组织开展养生操、养生知识的串讲,让老年服务对象了解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

(二)老年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自决,是指特定主体依据自己意志处理一定事务的方式或权利。在各方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自决原则是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尊重服务对象自决原则是对其的一种肯定,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意愿或想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老年服务对象群体,应当尊重他们对生活主导的权力,不要拿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去要求老人们做什么,避免一些敏感的话语的使用及行为的表现。活动中,充分发挥老年人们的自决,以此帮助他们回顾自己生命的历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自信和对生活的信心。在一系列的伦理困境产生之后,社会工作者针对G社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尽最大可能保障服务对象的自决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促使其老年事物合理解决。

(三)尊重文化差异原则

文化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老年人,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由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带有西方文化的特点,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交叉,所以社会工作本国化是必要的,这也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出为本国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社会工作。在实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文化差异引起的伦理困境的产生,针对此类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以引导的方式让老人逐渐熟悉,不能强制老人接受专业理念。

(四)服务对象主体原则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形成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空巢老人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做好中心的正确定位,帮助老人正确的认清楚自己的角色,即空巢老人为活动的主体,坚持了这个原则,才能全方位的为老人着想,为老人考虑,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获得重视喜悦感,充分发挥老人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不是说社会工作者一味地坚持,要做好引导,让老人的行为方式、对待晚年生活的态度等各方面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老人的生活的稳定。

5 结束语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中,空巢老人问题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到空巢老人的服务工作当中,对于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遇到的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社会工作者在其服务过程中往往也会面临一系列的伦理困境,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全面的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准确的把握伦理困境的基本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服务质量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淑平.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策略[M].中国工人.

[2]孔娜.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应对原则[M].伦理学研究,.

[3]李清昕.本土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探讨[M].理论与实践,.

[4]王苏紧.浅析社会工作四五种的伦理困境[M].2016年11期.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公顷,全县总人口万人,瑶族占,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自己供养的占,社会扶助的占。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

空巢老人情况调查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空巢老人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时,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湖南醴陵市不久前的调查结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久前,湖南省醴陵市民政局成立20个调查小组,分赴全县各乡村,入户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难”——生活难、看病难、办事难、得到情感慰藉难。

由于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全县60岁以上农村老人有万人,其中“空巢老人”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

(一)收入不足

近九成仍须从事农业生产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王仙镇油司徒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王仙镇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醴陵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看病太难

“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导致“看病难”,竹溪是山区,交通不便,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在大山里,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交通问题不仅加剧看病难,老人们领农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边远地区的“空巢老人”到银行代发点领款,所领资金还不够往来车费。交通条件较好的王仙镇油司徒村,“空巢老人”到镇里领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车费。

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三)子女在外

精神“空巢”最难熬

醴陵“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王仙镇司徒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醴陵市绝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王仙镇司徒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醴陵市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沟通的对象就是村干部。为此,县里要求村干部或老人的亲属与村组签订联系责任书,联系者承诺经常到被联系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访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政府还应加强老龄服务机构、队伍、项目建设,保障村级老年协会正常运转,逐步培养专业服务人员。同时,逐步开展村级老人活动室、文化图书室、健身运动场所建设,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州府社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东以文化路为界,邻洗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为界,邻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为界,邻城西街道,北以营盘东西路为界,邻本街道的年夜阁社区和梁子巷社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辖区内驻有州、市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共66个,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72人,占总人口的9。8%,空巢老人24人,占老龄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25%。根据凯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展开城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精神及西门街道的相关要求,州府社区居委认真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对象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调研目的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调研方法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四、调查成就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小学11人,占,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大专1人,占。

(4)身体状况及生活能力。在被调查的24位老人中,身体健康的有15人,占,一般的5人,占,两项合计20人,占,身体差的4人,占;生活能自理的19人,占,身体不好的5人,占,其中有两位的眼睛残疾,视力相当低,生活难自理;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一般的7人,占,精良的10人,占。无子女的2人,占。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其它的5人,占。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五、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六、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

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

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

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盘游戏和牌类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随着社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益加快,青壮农民进城务工据社部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城市流口达亿导致越越农村独守空巢绝部留守原居住极少数跟随进城空巢问题已经全社共同关越发严重社问题何解决打工外挣钱与陪父母身边深思待解决问题。

1. 调查对象:

本调查别选取长春x县xx村留守作本调查案

2. 调查:

本调查主要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调查涉及农村空巢状况、需求、医疗及社保及所养面存问题及策思考等入户典型调查农村状况、医疗保障、养现状精神文化四面采用结构式访谈入户典型访问20户。

一、 基本情况

长春市老龄人口已达到1306384人,占长春市人口比例的,其中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为29456人。

空巢(说指60周岁〔含60周岁〕)已经社普遍关注社问题据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含60周岁)共57670其留守达40369占全县60周岁70%其男性数17244性数23125受教育程度情况其文盲占总数受教育占33%受初教育占受高教育仅占;身体健康状况能自理且能事较轻农占总数78%半丧失劳能力占总数15%基本丧失劳能力占总数7%;经济源情况靠供养占自供养占社扶助占

二、空巢现状与问题析

(一)部门留守仍需要体力劳动

外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由于相收入高且部都自家庭要供所部要靠自身劳维持平计据调查部留守事体力劳仍要承担农业产重担面事农业产增加家庭经济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支减轻负担另外面绝数想给自田丢荒所坚持事农业产由于身边许重农要雇本比较高进行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量外务工家庭养功能弱化需要亲情慰藉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龄增各种身体器官衰弱某些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照顾目替代位置由于外除春节或清明节能几外基本能家与团聚甚至几没家难免孤寂通空巢调查析80%外务工经给父母打电电与交流沟通主要式精神慰藉甚至连些基本精神慰藉都没尤其病需要陪同医院治疗身边靠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孤独助丧偶更加艰难

(三)留守医疗卫状况仍容乐观

留守担病病几乎导致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患慢性病比例较高农村基本进行体检觉舒服候才看病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改善农村口医疗保障由于相关律规完善及基层实施环节素影响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未发挥应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封顶制度制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患病实质帮助非限由于经济收入高病医。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孩子想孝敬亲人,可亲人早已不在。 有些事情是你想做也做不了的,而有些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话,等你想去做了有可能就没机会做了。试想,很多的年轻人,远离父母,外出打拼挣钱,也许他们挣钱是为了让父母有更好的生活,可也许等你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以后,你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也许你会后悔,没有陪同自己的父母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本该幸福的时光——晚年。我想,每一个人都要在情感上关注父母、理解父母,常回家看看。社会也应该给这些老人更多的关爱。

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论文

老人他们的孩子去哪啦!都是不孝顺的人才有这样的问题。

浅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粱家庭,农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以下是我整理的浅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欢迎阅读收藏。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的原因,在经济、情感、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 49亿,占总人口比例。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 %,其中,单身孤老户,夫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农村的纯老户,其中,单身孤老户9. 6%,夫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患慢性病的占 %,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 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57. 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困难的占,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经常感到孤独的占,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 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四)隔代导致负担过重。据,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 17% ,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五)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 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11. 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 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步人老龄化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 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村庄舆论与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试推行十几年来,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二)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诊断、治疗、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

(三)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当然,我们强调家庭养老,其主体内涵是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而在养老形式上正日趋多元化,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因为两者只是养老地点的形式问题,而并没有说明养老的支持来源。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四)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五)加大投人,制定扶持规划。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乡镇、村(组)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村(组)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空巢老人家庭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居家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如兴建敬老院、特别护理老人院,开展临终关怀项目,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爱。

(六)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笔者认为,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四、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背景

1、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我国近年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自21世纪以来,伴随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与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均寿命普遍提高,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格局,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成为主流,联合家庭的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相比之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甚于城市,相关空巢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未来的“空巢家庭”数量持续增加。

2、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在当今社会,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间经济水平差异不断拉大,城市中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进行转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对于户籍制度的管辖有所放宽,农村人口的流动更加便利,中青年人口更容易在城市驻足,日积月累,形成农村老人留守,子女在城市务工的局面。此外由于城镇在医疗卫生、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农村人口务工后多选择定居的方式在城市扎根,回流人口较少,两级分化严重,空巢老人数量自然不断增长。

3、社会风气与个人观念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了冲击,农村人口对于老人的赡养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代际间的交流减少,传统的家长地位受到削弱。有些农村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甚至选择自己主动搬出去居住,形成“空巢老人”的格局,度过独立、自由的晚年。同时,子女外出务工后,与老人间的“代沟”加大,面对面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少,由于社会流动也导致了子女与父辈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隔阂,职业工作也由劳作转向不同领域的劳动行为,子女弘扬孝道的观念削弱,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影响增大,许多子女不但不主动赡养老人,反而把这种事当作负担,逃避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纵观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局面,也分“主动”与“被动”两种情况。“主动”情况是出自老人的个人意愿,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且独立收入条件相对较好。“被动”情况下的老人则在收入与居住条件等方面尚存不足。

五、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

1、物质经济条件低下

与城镇空巢老人群体相比,农村空巢老人人均年收入与消费水平都相对低下。此外,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收入多为个人劳动所得,兼带打零工、编织、拾废品等行为,子女供养比与政府补贴相对占比低,在子女无法赡养的情况下,老人的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收入降低,更存在生活质量下降、病痛缠身等综合问题,个人较早进入其生命周期的下降期,缺乏有效的手段维系个人生活。农村空巢老人经济压力大、劳动强度高,综合自身条件,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面临形势严峻。

2、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纵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发展,但和城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劳动活动加上其后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群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疾病,需要尽快得到有效医治。但是,在乡村地区,医疗设施缺乏、有关人才不足,相关体制不健全,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在看病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障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才能满足相关群体的需求。

3、心理慰藉问题

由于文化娱乐条件相对不足,愉快的精神生活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群体来说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养儿防老”一说,老人们普遍渴望“子孙满堂”的生活,但往往却只能一个人独守空房,与子女间的交流稀少,与邻居间又缺乏沟通,个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缺少精神寄托,存在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

4、个人生活问题

老人群体在晚年时身体状况不佳,需要细致的照顾。由于个人独自生活,空巢老人群体在面临摔倒、生病等突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差,安全隐患突出。并且其人身财产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面临违法犯罪事故时缺乏有效应对能力,寻求救助方面的手段也较困乏,更缺少文化娱乐项目,精神寄托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多在于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岗位的数量与限制致使子女长期务工难以归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引发“看病难,治病难”等问题,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也薄弱,与子女沟通少,综合下来形成不利局面,也需要政府。个人与社会的多方帮扶,否则不仅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相关消费水平,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农村养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了解国情,关注民生2.关注老年人,尊重老一辈3.对科学研究、人口调查有重大意义 农村养老的含义 给你找了点资料 你可以参考一下,然后总结你自己的想法和提纲做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 *** 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 *** 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1.传 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4)因此,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擡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著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5)封建统治者重孝的目的是为......>> 研究农村养老现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啊? 30分 邮箱发给我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8-16 10:39: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摘 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我国 ***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储“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1998年 *** 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论上,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目前这一政策面临转折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能使我们全面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大量查阅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 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 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权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飞速发展,中国在20世纪末迅速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而当老龄化遭遇“空巢”现象时,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便突显出来,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2、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发展,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应对由于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缺口加大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4、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补充:“三农”问题 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研究农村老年人生活问题对当今 社会有什么意义? 20分 是要写论文还是什么? 网上这类的很多,非农,农村老人都有,我贴一份别人的调查报告,你可以参考下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居住在农村的老人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现在老龄化人口正在不断的增加,根据资料了解,"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亿,占总人口近25%."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如何切实解决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盼,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成立摆在 *** 及整个社会面前的大问题。作为中国中部崛起的湖南望城县,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我县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县委、县 *** 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 调查目的:主要是让人们能够更加详细了解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调查时间:2010年9月20日-2010年10月30日。调查地点:湖南省 浏阳市枨冲镇。调查方法:上门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枨冲社区60岁以上老人。但由于时间以及各种客观原因,本次只调查了约200位老人(本村现居人口现状:户籍登记人口有1400余人,除去常年在外打工者,实际居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60岁以上老人有270余人。其中女性150人左右,占到60%左右,男性120人左右,占到40%左右。)调查内容:老人的日常劳动量、老人的日常经济来源、老人的日常生活开支、老人的日常娱乐方式、老人享受医疗保障的情况。 二、社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200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和,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和,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 (二).37%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63%,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较严重。 (三).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说明我社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半自理的占,不能自理的占,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四).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配偶不在的占,没有配偶的为。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无子女的占。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 农民的意义 农民的就是社会最底层,最经常和最容易被剥削和压迫的那些人群,想当出农民做军鞋做军被,担当范后勤保障的工作,当农村包围了城市,占领了城市后,现在的农民是什么样子可悲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0分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这块,达到退休年龄的,有2种解决办法: (一)老人可以不交(但子女必须参保); (二)或者老人采取一次 *** 清两种处理方式,是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的。 所以你不在同一个户口簿,那么老人就需要申请参保且交清所欠费用之后才可以申请退休金待遇。 其交纳是根据当地农民去年的纯收入为基数,分5个档次,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原则上是交得多,对应将来就可以领得越多。 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组成。基础养老金国家补贴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缴费总额+利息)/139月,个人帐户根据本人交纳的档次决定,所以每月具体领取多少,根据本人交纳多少决定。 也是按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原则进行,这只是养老补助,同时也需要采取其它的方式来辅助解决养老问题。 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有何重大意义 一社会学在理论方面的作用。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为人们最终选择“应该怎么样”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二社会学在实践方面的作用。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依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农村留守老年人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对留守老年人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福利体制相对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退休金、养老保险等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虽然留守、8老人现象也普遍存在,但子女的外出对家庭养老并不会带来明显影响,因此关于这些国家老年人问题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而与子女迁移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普遍难以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老年人的福利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的供养主要依靠家庭中的代际交换,依靠下一代的资源转移。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迁移,与人口老龄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均被学术界认为是影响老年人养老体系的重要因素。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麦当劳(2002)指出,家庭能在何种程度上提供养老保障取决于五个因素:文化(或立法传统)、家庭成员在人口意义上的可获得性和地理意义上的可获得性、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和提供养老的意愿。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最终导致家庭养老体系的变化,而迁移正是导致这些因素出现变动的一个诱因。桥本(2002)等从宏观层面把影响家庭养老的主要因素概括为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四个方面,并认为人口因素如人口老龄化、迁移和家庭第 1 页结构变化等都会影响家庭养老资源潜在的可获得性。相应地,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和跨国迁移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体系的影响、留守老人的现状和需求等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具体来讲,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国外学者关于留守老人问题的讨论也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一)经济供养方面。留守老人经济上能否受益于子女的外出,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策、经济状况、劳动力迁移特征和地方文化等有直接关系。回顾以往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子女迁移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是积极的。这部分学者指出,子女外出后经济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会通过汇款等方式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经济和福利状况也因此得到改善等。(Mason K O,1992;Kreager P,2006)其中祖尼加和赫尔南德兹(1994)对墨西哥留守老人的研究发现,老人普遍鼓励子女外出,因为子女迁移后能增加对老人的经济支持,这些支持不仅可以支付农业生产成本并有所剩余,还能使老人的慢性病有钱医治。克诺德和沙恩迪恩加(2001)通过对泰国四个村庄留守老人的案例研究,考察了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给老年人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发现尽管受益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大多数老人的物质条件在子女外出后都有所改善,只有少数老人因子女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收入水平较低和不需要子女提供支持而在经济方面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展开全文App内免费读全文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农村留守老年人研...全文限免导长图转存到网盘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页数说明:当前展示页数为百度文库重新排版后结果,原始文档共24页。第 2 页相关文档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文献综浏览量1397绝绝子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浏览量6554为你优选精选农村留守老年人...会员文档657篇精选文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人阅读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1874人阅读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1162人阅读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2240人阅读开通VIP解锁全部免费资源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浏览量1912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国内研究综述浏览量2013农村留守老年人研究文献综述文件夹APP精选农村留守老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 百度文库1043人阅读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文献综 - 百度文库1635人阅读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 百度文库2867人阅读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问题的研究 (1)_图文 - 百度文库1095人阅读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浏览量2747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浏览量1457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研究浏览量2801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浏览量158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浏览量2197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建设研究浏览量1021农村_留守老人_问题研究浏览量2363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浏览量222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浏览量1825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浏览量2007留守老人论文浏览量3549查看更多推荐文档集(32篇)

关于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的论文

摘要:本文对关爱空巢老人健康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创新意义进行解析,对其相关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不仅能够为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对于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体系构建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关键词:空巢老人;健康;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创新;

1、 引言

空巢老人曾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逐步淡出社会舞台,同时,由于“空巢”的特殊性造成了空巢老人亲情与关爱的缺失,致使其成为我国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深化而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针对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通过组织与开展具有适应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来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但是,基础设施匮乏与组织管理人员稀少是影响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基础设施匮乏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组织管理人员稀少则具有相对性,如能够对社会相关的人力资源加以有效地调动与整合,此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基于此,本文基于关爱空巢老人健康的视角,对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以自愿者身份来参与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工作,在提高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在内容、形式、动机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与发展。

2、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已从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向着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而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对自身体育素质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达成素质能力体系构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因而,为了确保高校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有效地融入社会体育活动当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有机体现,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自主地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体现为:

首先,充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自身体育素质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以便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组织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同时,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体育素质能力构成的不断调整、充实与完善,进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其次,有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向的确定提供依据。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触最为频繁、关联最为密切的环节,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亦成为必然趋势。而组织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无疑是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架构起关联的媒介、提供融合的途径。而高校学生通过社会体育实践的检验,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体育素质能力所存在的偏失,进而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向的确定提供参照与引导。

第三,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体育的理解与认知,为其未来的自我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亲力亲为,在感官体验与理性认知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之对于社会体育的内涵、职能以及社会功效具有了本质性的理解与认知,这对于高校学生在未来能够有机地融入社会体育活动当中,切实发挥自身的素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与维护作用。

3、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

纵观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可以用“不容乐观”来加以总结。具体体现为:首先,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组织体系尚未构建。从素质教育层面来讲,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是其体育技能学习与素质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加以保障。而这种组织体系的构建需经由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参与,方可得以实现。然而,现阶段所谓高校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仅仅体现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单一的形式,将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园,而缺乏与社会体育的关联,属“闭门造车”行为;其次,虽然各高校为了给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组织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社团或俱乐部,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还具有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形成参与凝聚力的重要效能。但是,这些社团或俱乐部的活动开展,也仅仅是局限于校园内部或校际间的交流,完全脱离于社会体育,这种形式上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第三,组织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既是检验其体育素质能力体系构建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具有通过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来感知社会体育重要的社会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现阶段高校学生所参与的体育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因而,造成了社会体育实践活动重要职能的流逝,使得高校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社会实用价值较为低下。

4、关爱空巢老人健康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创新途径

加强与社区的接触与交流,切实把握空巢老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诉求

相对于空槽老人群体而言,社区是贯彻与落实惠民政策的基层组织,更是解决其现实问题的职能部门。现阶段,组织与开展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其健康水平的全面发展,是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赋予社区又一重要的职责,不仅拓展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领域,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与社区的接触与交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在社区的协助与引导下,对空巢老人的自然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切实把握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健身诉求,进而制定出彰显适应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规划,在提升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前提下,提高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组建高校“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辅导员的自愿者社团”,有组织性地开展相关体育健身的“帮扶”活动

目前,组织与开展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瓶颈”问题在于组织、管理以及辅导人员的严重缺失。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体质状况与心理状态所表现出的弱势性,使之对于体育健身活动提出了较为特殊的要求,既要确保健身的实效性,同时又要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能力的辅助人员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针对于此,要求高校应组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辅导员的自愿者社团”,号召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对其进行自愿意识的唤醒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具有常规化特征的组织体系,利用课余或节假日的时间,有组织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对于空巢老人群体的体育健身“帮扶”活动。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成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合格的辅导人员,同时,还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关组织体系的构建、相关活动内容的研创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效果。

号召与鼓励学生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实现对中华民族“大爱无疆”优秀品德的有效传承

关爱弱势群体、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消除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环境的净化与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空巢老人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晚年之后由于亲情的缺失,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成为我国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组织开展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来提高其健康水平,为其安度晚年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对中华民族沿承千年的“大爱无疆”的优秀品德的继承与发展。

基于此,在组织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给予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辅助的过程中,要号召广大学生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有效传承。这不仅是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对高校体育社会职能的有机拓展。使得高校学生在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全面促进其体育素质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品德修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辉.对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学校体育研究,2000(4).

[2]郑志丹.健康老龄化视野下我国老年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2(27).

[3]倪欣.试析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的三大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裴立新.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2(03).

[5]张文英.大学体育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主导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由于现在很多子工作越来越忙,陪老人的时间也少之又少,因此很多老人成了空巢老人。空巢老人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到你。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1、空巢老人一般孤独感强 社会化生活方式,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觉外,别无他事,这种生活产生孤独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个人方面:多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可以和同社区的老人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政府方面:可以健全养老机制,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更多支持。社会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自愿者帮助老人。 2、空巢老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显着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空巢老人抑郁症是老人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产生显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又退休在家,一天没有事情可做,很容易产生抑郁症。 3、空巢老人失落感强 大都空巢老人没有工作,没有事业,特别容易产生失落感,对于那些退休前位高权重的人,这种感觉会更强。这时的空巢老人会感觉自己老了,没有用处,情绪低落。对于这种失落感,老人可以适当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自己过的更加充实。 4、空巢老人容易产生衰老感 空巢老人衰老感是指老人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做事有种力不从心。人生进入老年,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空巢老人出现这种衰老感时,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也可以适当加强身体锻炼。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1、社区设置服务点解决看病难 社区可以成立一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解决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在社区临近建立空巢老人联络人,联络人一般可以是空巢长者的邻居、近亲等。一旦空巢老人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由联络人负责陪伴老人去看病,观察老人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老人有异常就会联系社区居委会。 2、邻里互助解决生活难 空巢老人生活孤单,有些事情需要自己解决,比如买菜、煮饭、清洁等各种生活琐事。有些老人行动上有所不便,有些事情无法自己完成。这时可以由一些临近的住户提供一些精力,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上的不便之处。 3、社区举行活动弥补空巢老人心理空虚 针对空巢老人提供各种趣味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开展一些老年人围棋班、老年人电脑班、老年人舞蹈班等兴趣课堂,吸引老人参加。让老人在参加课堂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来缓解心里的空虚,排解精神上的寂寞。在课堂上教授老人知识时,要注意老人的记忆力不好,对待这种情况是要耐心细心的反复教导,以免伤害老人的自尊心。 4、子女多加关爱,尽量不让老人空巢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们应该多花点时间,关心自家老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尽量不要让老人“被空巢”。 空巢老年人的心理该如何调整 首先,要做好心理调节。老年人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室,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意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还要父母照顾,这反而是家庭的不幸,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高兴。 子女离巢后,由于各种原因回家探望父母少了,父母也应体谅。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子女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老人应想方设法自己顾料好自己,让自己身体健健康康,少让子女操心、担心。通过逆向思维,老人心理就可以得到平衡,心情开朗了,怨气少了,就能摆正心态,心平气和地应对“空巢期”。 其次,要做好生活调节。以前整个家庭都围着子女转,自己比孩子还累,一切生活安排,都是子女为先。如今孩子离开了,自己可以轻松下来,可以重获“自由”,想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看电视……一切都由自己作主,想怎样就怎样,老两口可以放纵一下自己,重温新婚时的二人生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出门旅游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可以把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一起参加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还可以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如养宠物,养狗猫、小鸟等。除此之外,老人还可以从看书读报、习字、画画、练琴、打拳等活动中获得乐趣,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 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将情感转向老伴,以此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子女对此要给予大力支持。猜你喜欢: 1. 老年人内心孤独症怎么治 2. 与老人相处的礼仪与禁忌 3. 老年人应如何调整丧偶心态 4.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论文 5. 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

《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对策》

摘 要:“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到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问题更值得人关注。当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问题,称为空巢综合征。患有空巢综合征的老人因为子女长期在外,没人照看,没人交流沟通,内心常常孤苦、郁闷、焦虑、食欲降低、睡眠减少,慢慢就发展成了抑郁症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探讨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空巢老人,传承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有利于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关键词:空巢老人 心理问题 孤独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城市向迁徙和城市中分家分居,老龄化进程加快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空巢家庭是指那些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老年夫妇或一位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1]。

1.空窠老人家庭增多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原因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截止到201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达到了亿。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伴随着高龄化的快速推进。数据显示,目前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接近2400万,占整个老龄人口的11%。老年人口的激增,是导致空巢老人增多的根本原因。

社会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城市基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因企业占地不断减少,被征地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多,种地与务工收入相比较,形成明显差距,外出打工人员面对较高的工薪,背负着养活老人孩子的压力,都不愿返乡。而父母也不愿意影响孩子前途,或牵制子女,宁愿空居家乡成为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老人年轻时有工作单位,退休后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不愿与老人一起居住,留下空巢老人。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城市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大家庭已经逐渐被核心家庭取代,“四、二、一”家庭结构的独生子女到位外地求学、打工或成婚后,只留下两位老人独守空房[2]。

自然原因

有些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子女死亡,所以造成空巢。

2.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子女的陪伴和社会的精神慰藉。当子女因就业或婚嫁离家而去,许多老人逐渐与社会接触减少,在家里无事可做,久之就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长期如此,很容易悲观、郁郁寡欢,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的抑郁问题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心理适应机制和防御能力的减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随着老年人整体功能减退,康复能力及感觉和运动功能都不如从前,有些老人还会长期受一些慢性疾病的折磨,久而久之,直接使老人产生无用感,由此破坏老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

空巢老人的睡眠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体内难以适应环境而产生睡眠-觉醒周期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较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影响给老人造成情绪困扰,带来身心痛苦导致睡眠障碍。

空巢老人的焦虑问题

躯体健康是空巢老人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躯体疾病数量的增多,老人不适症状也越多、越重,尤其是疾病漫长过程中所带来的痛苦,导致心情紧张不快、痛苦、悲观、情绪低落,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症状[3]。另外,老人退休以后,各种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也随之减少,子女不在身边,与亲友联系少、沟通少都会直接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而引发焦虑。

3.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护理对策

政府务工政策引导

从政府角度出发,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者的政策,在涨工资的同时,增长假期以便回家看看。对中小城市多进行基础经济建设,鼓励农民工就近择业,有条件在家附近就业。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到家中的老人,给老人们更多的陪伴,工作家庭两不误,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社区应成立空巢老人关爱室

社区通过举办文娱活动,既可以锻炼老人们的生活,又可以使其价值得到最好的体现,达到身心愉悦。各个社区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每逢节假日举行关于空巢老人的文娱活动,例如下象棋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手工刺绣等活动,为空巢老人增添生活的乐趣。组织鼓励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队帮助,提供家政、聊天、陪护等服务。

弘扬中华孝道提倡精神赡养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告诉我们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衣食无忧,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精神慰藉。对于那些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与父母同住一起的子女,在一个城市的要多回家看看,不在同一城市的也可用电话、短信等方式多交流沟通,还可用网上聊天、视频等方式拉近与父母的距离,感受彼此心灵的贴近。

空巢老人自身转变观念积极生活

空巢老人要从自身心理上认识到幸福晚年生活要靠自己,科学锻炼身体,健康合理饮食,广泛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饲养宠物等,不断充实自己生活。有一技之长的老人还可重返社会,做到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重新树立生活目标是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

4.结语

空巢老人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一起解决。子女是与父母最亲近的人,也是照顾父母的最佳人选,应当让子女与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明确的照看关系,把子女对老人的孝心、爱心,以一种责任的形式确定下来,给空巢老人继续独居下去的信心、爱心,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空巢老人自身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做好离开原工作单位,开始新的“独居”生活的准备,为接下来的独居生活寻找新的乐趣,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只有老人、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改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邢洁,胡继春.“空巢综合征”的社会治疗[J].医学与社会,2006,19(6):8.

[2]王颖,何国平,贺达仁.“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9.

关于空巢老人的现状研究意义论文

社会工作学介入空巢老人问题的伦理困境及解决原则论文

摘 要: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时期,其中空巢老人问题现象格外显著,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主要从老人心理和生活方面分析了空巢老人们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然后是从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两个方面介绍了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面对这一重大问题,社会工作的开展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阻碍,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通过具体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社区空巢老人的服务,最后重点介绍了在面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时的解决原则。

关键词:社会工作;空巢老人;伦理困境

我国的老龄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这要求我们加快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社会工作存在突出的伦理特性, 在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价值冲突、比较棘手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能否正确的解决困境决定着实务活动的成败以及社会工作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1 G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空巢老人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问题,这严重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一方面空巢老人的面临着身体状况日益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着问题,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缺失;另一是面精神慰藉方面得不到满足,往往导致空虚,不安,焦虑和孤独。

(一)生理心理,缺乏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缺乏照料,生活不易。虽然一部分G社区的老年人经济相对的独立,但是大部分主要是依靠子女的生活费用给予,导致他们很难接受巨大的医疗费额。而且由于自身缺乏一些预防疾病的常识,增加了老人生病的几率。特别是当他们去医院检查或者是引发疾病住院时,有能力照料老伴的时候都采用老伴照料式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事物尚且可以处理,而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空巢老人却不能有效的进行处理。在自身精神状态中,由于空靠老人缺乏子女的慰藉,心理会产生一些空虚和寂寞,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社区内建立了很多老年活动场所,但是他们宁愿自己孤独一人在家,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长此以往,空巢老人就会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平日里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有时自己偷偷流泪,更严重者一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的症状。

(二)心有芥蒂,参与度低

在社区内随机找老人进行调查问卷的招募活动中,一些老人们对我们存在一定的排斥,以“我不识字”、“我没时间”等理由拒绝参与。这种固有的心理与社会工作者专业的介入存在着伦理困境,致使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正确的分析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实际状况。由于回迁后人际交往圈的缩小,社区没有定期的集体活动,很难进行较大范围的聚集,致使老人之间的交流机会逐渐减少,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与之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他们了解到的信息和资源较少,导致他们在于其他年龄人群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障碍。长此以往,老人把自己孤立在家庭中,不愿意加入和谐的大家庭,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也没有呈现出积极的热情,这对于空巢老人及社区的建设都有不利的影响。

2 伦理困境的基本内涵和成因

(一)基本内涵

伦理困境是指专业价值中对从业者要求的不同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矛盾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复杂的情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面临着多角度的理论选择的艰难境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

(二)伦理困境成因

1.社会工作专业和价值自身的特征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自身鲜明的到的特点,和伦理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特性,他们极易产生伦理困境尴尬问题。主要表现在:伦理系统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在G社区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以往此老人都十分的积极,这次突然在活动半途执意离场,由此让社会工作者面临着一定的伦理困境;总体看来,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专业和职业都存在某些程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工作人员模棱两可的表达让社工很难确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另一方面,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理论不完善,社会工作者知识不健全,往往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指导计划。最后,许多因素是社会工作者无法改变的,加上资源的有限性,很难评估自己介入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个人与环境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比如,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由与价值,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责任。使社会工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问题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下,不同的价值和角色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G社区中,老人大部分是务农为主,习惯了农业劳作的他们,在社会工作者讲到城市生活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 认为农村人养活了城里人等,成为导致伦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3.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

由于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在实务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导致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伦理困境。中国的社会工作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家长制作风与老人的的问题自决会直接产生冲突。 在G社区,老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传统意义的事,社会工作者会认为自己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老人处理问题,而有些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事物有自行解决的办法,在社会工作者对其服务过程中,在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接收到这些的时候,就产生了伦理困境,造成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困难。

3 伦理困境的表现

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为老年案主进行服务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伦理难题使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之中,就是在具有明显冲突的道德规范之间,若遵守其中一项,则违反另一项的情况。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服务对象、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之间、保密问题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为:endprint

(一)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的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进入我国以来,一直面临着本土化的重要议题。由于社会工作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老年人的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不愿意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道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而一旦介入,老年人会形成完全依赖社会工作者的现象,这样与按住自决原则相违背,使社会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之中。就 G社区来讲,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与老人初步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活动中,需要老人动手去制作的时候,社工往往会在一旁辅助,这时老年人就会把这件事完全交由社工去做,产生了使社工为难的选择困境。

(二)涉及隐私的伦理困境

在对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老年服务对象的一系列情况,才能以便于更好的介入,但是这里有一些调查问题对于服务对象老人来说是隐私,他们不愿意透露更多的信息给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的介入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更不能随意去宣扬一些老人的隐私问题,只有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通过了解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老人对问题的配合度程度不积极,更有甚者进行排斥,以至于通常导致工作的不能顺利开展,使社会工作者处于困境之中。

(三)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伦理困境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老年服务对象有来自于家庭、机构、社会的选择,拥有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义务,在对不同对象服务时,所体现的要求往往会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于老年家庭利益时有可能会伤害到社会的利益,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伦理困境。再对不同对象的忠诚之后包含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社会工作者既要代表其服务对象的利益,又要代表其自身组织机构的利益,老人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利益的保护,另外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其自身的机构负责,当其服务对象与自身的机构发生矛盾冲突时,既不能不解决服务对象老人遇到的问题,又不能不遵守自身组织的原则和宗旨,导致社会工作者处理事务往往会变得很棘手。

4 解决原则

(一)遵循服务对象权利优先原则

在开展活动招募服务对象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首先考虑老年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促使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良好生活习惯,社工这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具体的方针、策略。尊重老人自身的权利,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在社会工作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基于一定的原则处理问题,应注意保证不能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注意链接医疗资源给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老人们的权利不会受到侵犯或强制。在G社区,基于回迁社区的大背景,社会工作者会定期组织开展养生操、养生知识的串讲,让老年服务对象了解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

(二)老年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自决,是指特定主体依据自己意志处理一定事务的方式或权利。在各方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自决原则是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尊重服务对象自决原则是对其的一种肯定,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意愿或想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老年服务对象群体,应当尊重他们对生活主导的权力,不要拿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去要求老人们做什么,避免一些敏感的话语的使用及行为的表现。活动中,充分发挥老年人们的自决,以此帮助他们回顾自己生命的历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自信和对生活的信心。在一系列的伦理困境产生之后,社会工作者针对G社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尽最大可能保障服务对象的自决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促使其老年事物合理解决。

(三)尊重文化差异原则

文化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老年人,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由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带有西方文化的特点,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交叉,所以社会工作本国化是必要的,这也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出为本国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社会工作。在实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文化差异引起的伦理困境的产生,针对此类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以引导的方式让老人逐渐熟悉,不能强制老人接受专业理念。

(四)服务对象主体原则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形成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空巢老人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做好中心的正确定位,帮助老人正确的认清楚自己的角色,即空巢老人为活动的主体,坚持了这个原则,才能全方位的为老人着想,为老人考虑,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获得重视喜悦感,充分发挥老人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不是说社会工作者一味地坚持,要做好引导,让老人的行为方式、对待晚年生活的态度等各方面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老人的生活的稳定。

5 结束语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中,空巢老人问题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到空巢老人的服务工作当中,对于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遇到的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社会工作者在其服务过程中往往也会面临一系列的伦理困境,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全面的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准确的把握伦理困境的基本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服务质量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淑平.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策略[M].中国工人.

[2]孔娜.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应对原则[M].伦理学研究,.

[3]李清昕.本土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探讨[M].理论与实践,.

[4]王苏紧.浅析社会工作四五种的伦理困境[M].2016年11期.

摘要:本文对关爱空巢老人健康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创新意义进行解析,对其相关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不仅能够为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对于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体系构建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关键词:空巢老人;健康;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创新;

1、 引言

空巢老人曾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逐步淡出社会舞台,同时,由于“空巢”的特殊性造成了空巢老人亲情与关爱的缺失,致使其成为我国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深化而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针对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通过组织与开展具有适应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来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但是,基础设施匮乏与组织管理人员稀少是影响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基础设施匮乏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组织管理人员稀少则具有相对性,如能够对社会相关的人力资源加以有效地调动与整合,此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基于此,本文基于关爱空巢老人健康的视角,对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以自愿者身份来参与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工作,在提高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在内容、形式、动机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与发展。

2、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已从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向着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而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对自身体育素质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达成素质能力体系构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因而,为了确保高校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有效地融入社会体育活动当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有机体现,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自主地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体现为:

首先,充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自身体育素质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以便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组织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同时,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体育素质能力构成的不断调整、充实与完善,进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其次,有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向的确定提供依据。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触最为频繁、关联最为密切的环节,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亦成为必然趋势。而组织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无疑是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架构起关联的媒介、提供融合的途径。而高校学生通过社会体育实践的检验,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体育素质能力所存在的偏失,进而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向的确定提供参照与引导。

第三,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体育的理解与认知,为其未来的自我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亲力亲为,在感官体验与理性认知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之对于社会体育的内涵、职能以及社会功效具有了本质性的理解与认知,这对于高校学生在未来能够有机地融入社会体育活动当中,切实发挥自身的素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与维护作用。

3、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

纵观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可以用“不容乐观”来加以总结。具体体现为:首先,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组织体系尚未构建。从素质教育层面来讲,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是其体育技能学习与素质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加以保障。而这种组织体系的构建需经由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参与,方可得以实现。然而,现阶段所谓高校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仅仅体现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单一的形式,将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园,而缺乏与社会体育的关联,属“闭门造车”行为;其次,虽然各高校为了给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组织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社团或俱乐部,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还具有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形成参与凝聚力的重要效能。但是,这些社团或俱乐部的活动开展,也仅仅是局限于校园内部或校际间的交流,完全脱离于社会体育,这种形式上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第三,组织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既是检验其体育素质能力体系构建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具有通过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来感知社会体育重要的社会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现阶段高校学生所参与的体育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因而,造成了社会体育实践活动重要职能的流逝,使得高校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社会实用价值较为低下。

4、关爱空巢老人健康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创新途径

加强与社区的接触与交流,切实把握空巢老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诉求

相对于空槽老人群体而言,社区是贯彻与落实惠民政策的基层组织,更是解决其现实问题的职能部门。现阶段,组织与开展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其健康水平的全面发展,是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赋予社区又一重要的职责,不仅拓展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领域,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与社区的接触与交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在社区的协助与引导下,对空巢老人的自然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切实把握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健身诉求,进而制定出彰显适应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规划,在提升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前提下,提高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组建高校“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辅导员的自愿者社团”,有组织性地开展相关体育健身的“帮扶”活动

目前,组织与开展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瓶颈”问题在于组织、管理以及辅导人员的严重缺失。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体质状况与心理状态所表现出的弱势性,使之对于体育健身活动提出了较为特殊的要求,既要确保健身的实效性,同时又要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能力的辅助人员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针对于此,要求高校应组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辅导员的自愿者社团”,号召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对其进行自愿意识的唤醒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具有常规化特征的组织体系,利用课余或节假日的时间,有组织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对于空巢老人群体的体育健身“帮扶”活动。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成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合格的辅导人员,同时,还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关组织体系的构建、相关活动内容的研创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效果。

号召与鼓励学生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实现对中华民族“大爱无疆”优秀品德的有效传承

关爱弱势群体、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消除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环境的净化与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空巢老人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晚年之后由于亲情的缺失,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成为我国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组织开展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来提高其健康水平,为其安度晚年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对中华民族沿承千年的“大爱无疆”的优秀品德的继承与发展。

基于此,在组织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给予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辅助的过程中,要号召广大学生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有效传承。这不仅是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对高校体育社会职能的有机拓展。使得高校学生在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全面促进其体育素质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品德修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辉.对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学校体育研究,2000(4).

[2]郑志丹.健康老龄化视野下我国老年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2(27).

[3]倪欣.试析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的三大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裴立新.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2(03).

[5]张文英.大学体育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主导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空巢老人的概念界定和的客观实际情况。从抽象的角度探讨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心里孤独无法排解的现实问题从老人事业的角度探讨城市空巢老人事业真空后所面临的事业真空感从生命时间的角度探讨临终关怀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三个被社会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城市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政府社会及各种教育的组织结构如果不加大对这部分群体的关注度就会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城市空巢老人教育中出现“马太效应”。研究城市空巢老人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问题对策教育一、城市空巢老人概念界定城市空巢老人指城市中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由于子女丧失外出工作或是另立门户等原因而剩下老人独自居住。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所以我们在这里把城市空巢老人界定在六十周岁以上的城市空巢老年人。只有在法定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城市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之外的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的加深。1/9页马耳他代表在1969年第二十四界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老年人问题作为老年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空巢老人也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概况简述。发达国家独居及空巢夫妇高达70%——80%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全国老龄办2008年《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我国空巢期将明显延长空巢现象更加普遍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对于河南省而言2010年7月副省长秦玉海代表省政府向全国人带常委会委员黄镇东汇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时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