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火成岩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火成岩的研究论文

13

在古代的地质记录中,岩崩的描述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保存潜力很低。在苏格兰西北部的Clachtoll,有一块与中元古代Stoer群的基底角砾岩相伴生的新太古代刘易斯片麻岩的巨型碎屑岩(100m 60m 15m),估计质量为243kt。与下伏基底片麻岩相比,巨型块体中的片理在次垂直轴上偏离了约90 ,并且被充满Stoer组红色砂岩的裂隙网络切割。巨块体顶部的层状碎屑裂隙填充物符合埋藏期间的被动沉积标准。侧面和底部的沉积物填充裂缝显示出与强力注入相一致的特征。该团队通过数值计算认为与裂谷相关的地震震动导致大块岩石落在未固结湿沉积物上的距离不超过15米。在冲击作用下,基底块体下含水砂层的超压和液化足以导致水压释放并向上注入泥浆。此外,不对称分布的结构记录了块体减速和停止时的内部变形。巨块与年轻的Stac Fada撞击事件无关,它代表了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陆地岩崩特征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80–184.

译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天奇

14 北美中大陆裂谷内大型德卢斯杂岩的快速侵位

德卢斯杂岩(美国明尼苏达州)是地球上最大的基性侵入杂岩之一。前人认为,约在1109 ~ 1084 Ma期间,劳伦大陆内部中大陆裂谷的岩浆作用和伸展活动使德卢斯杂岩侵位。相比于典型的由上涌的地幔柱减压熔融形成的大火成岩省的持续时间,德卢斯杂岩岩浆活动的持续时间更长,岩浆作用间隔也更长。但德卢斯杂岩的斜长岩和层状岩单元的高精度 206 Pb/ 238 U锆石年龄限制了这些单元在1096 Ma 左右,约1 .(持续时间500 260 .)的时间内快速侵位。岩石单元的古地磁数据与劳伦大陆的视极移路径对比结果也支持了这种观点。年代学确定大火成岩省的活动时间很短,代表快速的侵位过程,支持了岩石圈伸展与异常热上涌的地幔共存的假说。快速的岩浆脉动作用发生在板块纬向运动20 后,晚于最初的岩浆作用至少10万年。该研究提出了这样的可能,即上涌的地幔柱与移动的劳伦大陆岩石圈底部相遇,并通过“upside-down drainage”作用流向中大陆裂谷局部变薄的岩石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85–189.

译者

南京大学@陈博洋

15 大陆根的形成

来自地震层析成像的新证据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矿物结构,其仅限于古老大陆克拉通下的厚地幔岩石圈内,为形成地球地质 历史 中这些突出而有影响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橄榄石是地球上地幔的主要矿物,其弹性特性沿其三个晶体轴各不相同,并且塑性变形过程中单个橄榄石颗粒的优先排列会影响地震波传播的整体性质。面波层析成像显示,在地球的大部分区域,地幔岩石圈的变形使橄榄石晶体定向,其快轴位于水平面,但在克拉通大陆岩石圈根部约150 km处的深度居中,快速晶体学轴优先垂直对齐。由于克拉通根部的粘度很高,这种结构很可能是克拉通形成时的痕迹。上地幔石榴石-橄榄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表明,克拉通地幔根因密度降低而趋于稳定,密度的降低是因为熔体的抽离发生在比抓取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更浅的深度。从面波层析成像推断的矿物结构表明,融化-亏损事件后的水平缩短使亏损带向下形成较厚的大陆根,通过纯剪切在垂直方向拉伸了亏损物质,并使橄榄石快速结晶学轴成为垂向排列。地震学手段发现的这种在约150 km深度处的矿物结构是形成克拉通根的缩短事件的证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90-194.

译者

CUGB@唐演

16 论克拉通的破坏趋势

该研究表明,由于沿克拉通边缘的地幔流的作用,俯冲板块可能导致岩石圈移动。这个过程会雕刻和重塑克拉通,影响岩石圈整体稳定性。该研究利用三维地球动力学模拟探究了俯冲驱动的定向流与不同形状的克拉通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边缘形状不仅控制着克拉通周围流动通道的形成,而且控制着克拉通的破坏潜力。模拟结果表明,所有克拉通形态都有助于形成流动通道,但平直边缘的克拉通抗变形能力最强,边缘逐渐加厚的克拉通抗变形能力较弱。边缘形状的控制下,克拉通岩石圈沿着其边缘逐步消解,直到形成更稳定的平直边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95–200.

译者

南京大学@陈博洋

17

高压矿物记录了通常难以保存在地壳的地质过程。莱氏石是锆石的一种可淬火的多型矿物,其形成在冲击压力大于20GPa的条件下。然而,不管是经验的、实验的还是理论上对其形成形成的具体机制均存在争议。该文作者研究了35Ma前的切萨皮克湾撞击事件的远端溅射毯中一颗锆石中锆石—莱氏石的相变过程,发现莱氏石经历了多阶段的生长并且大约89%的锆石相变为莱氏石。该颗粒中存在两类莱氏石:(1)呈面状平行排列,且在阴极发光图像中呈暗黑色,及(2)在阴极发光图像中呈树枝状生长的莱氏石。前人文献中对前者已有过报道,而还未见有报道过树枝状莱氏石。作者进一步地提出了在大于40GPa的条件下莱氏石的两阶段生长模型:首先,在冲击压缩阶段,剪切应力导致层状莱氏石的形成,之后在高压下通过重结晶作用形成树枝状莱氏石。在淬火之前,树枝状的莱氏石从片理面开始生长,并替换临近的被破坏的而呈非晶态或中间态的锆石。该文研究结果为陨石撞击过程中微秒尺度下的高压多型转变所伴随的微结构演化对莱氏石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作者基于莱氏石的形成条件提出树枝状的莱氏或许可以作为远端溅射毯的标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49(2),201-205.

.

译者

小爪爪

18

地幔柱和洋脊相互作用形成岩浆持续喷发时间最长的大火成岩省

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通常由一次或多次持续1-5 Ma的短时岩浆脉冲(火山活动)形成。该团队对Kerguelen(凯尔盖朗)大火成岩省主要建造期的火山岩(白垩纪Kerguelen的南部和中部,Elan Bank和Broken Ridge)开展Ar-Ar定年分析,获得25组 40 Ar/ 39 Ar坪年龄。定年结果显示Kerguelen大火成岩省的火山活动大约从 Ma持续至90 Ma,活动时间超过32 Ma,表明Kerguelen大火成岩省记录了持续时间最长的高岩浆通量的侵位事件,并且Kerguelen大火成岩省是火山活动持续最长的大火成岩省。该研究认为Kerguelen大火成岩省与其他火山活动持续时间短或经历多次喷发事件的大火成岩省不同,Kerguelen大火成岩省是通过地幔柱和洋中脊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通过洋中脊的跳跃,慢速扩张及迁移,将岩浆产物从喷发中心转移出去,并导致长期持续的岩浆活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206-210.

https:// .

译者

NJU@哈哈宇

19

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Ubehebe火山口干火成碎屑沉积物的软沉积变形

软沉积变形构造在细粒火成碎屑沉积物中较为常见,并且经常伴随其他特征一起指示沉积物处在潮湿和具有粘性的状态下。Ubehebe爆发火山锥的火山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死亡谷)的沉积物是通过多次火山爆发形成的。这些爆发有的直接来自火山碎屑涌动,也有作为局部颗粒流从陡坡上再活化的新鲜、富含细灰的沉积物。除了软沉积变形构造本身外,没有其他湿沉积的现象。该团对的结论是,变形是孔隙-气体压力和干内聚力的升高情况下新鲜的细粒沉积物失稳的结果。仅软沉积变形不足以确定是否母源火山碎屑岩流含有液态水并导致地层湿沉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0)49(2), 211-215.

译者

中国地质大学@徐睿

20 东加利福尼亚剪切带的焦糖奶油流变结构

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维沙漠(Mojave Desert)1992年里氏震级级Landers地震和1999年里氏震级级Hector矿地震发生至今,两次地震的震后变形得到广泛研究,硬地壳上覆在低速的地幔软流圈的模型受到了公认。然而,该团队新近发现,这两次地震后的近场地震后瞬变比之前认为的持续时间更长,这需要对震后模型进行修正。该团队基于修正后的震后瞬变的新模拟结果表明:(1)莫哈维地区下地壳的有效黏度在年际尺度上约为2 10 20 Pa·s,(瞬态粘度约为2 10 19 Pa·s),也就是说仅仅只是下覆地幔软流圈的5倍;(2)上地幔的瞬态黏度随时间而增加,这为频率相关的流变学(如Andrade或拓展的Burgers流变学)提供了新的大地测量学证据。第一年的瞬态流变学推断与2019年7月两次莫哈维地震事件以北180公里的Ridgecrest里氏震级级和级地震的瞬态流变学非常一致。该建模结果支持东加利福尼亚剪切带(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的一部分)的焦糖奶油流变结构模型,其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在年际尺度均表现出延展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216-221.

译者

南京大学@吉姆·雷诺

21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在海底硫化物矿化初期的重要作用

当热液流体与周缘海水混合时便会形成海底热液矿床,通常我们认为其中的硫化物矿物沉淀是非生物成因的。基于在冲绳海槽中部(中国东海)的Izena Hole和Iheya North Knoll的大洋钻探,Tatsuo Nozaki等使用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测定黄铁矿颗粒中的δ 34 S,结果表明海底硫化物矿化初期与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关系密切。在硫化物形成过程中,黄铁矿结构依次从草莓状变化到胶状最后发展为自形结构。草莓状黄铁矿中δ 34 S具有很高的负值(低至–‰),而在胶状和自形结构黄铁矿中δ 34 S却向正值有规律的递增。硫同位素在海水硫酸盐(+ ‰)和草莓状黄铁矿(–‰)之间的分馏程度高达–60‰,这在开放系统中只能通过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来实现。由于草莓状黄铁矿通常被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所代替,因此草莓状黄铁矿可能是形成其他硫化物矿物的原始物质(核)。该研究得出结论,含有微生物还原硫的草莓状黄铁矿在海底硫化物矿化初期起着重要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49(2), 222–227.

译者

CAGS@张瑜

22 罗迪尼亚-冈瓦纳转变中华南地块从印度地块破碎分离

印度西北部和华南的拉伸纪晚期至寒武纪沉积地层为其古地理关联建模提供了重要证据,包括它们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转化为冈瓦那超大陆过程中的斜接及随后的分离。这两个地区拉伸纪晚期的沉积单元岩石地层和碎屑锆石U-Pb-Hf-O同位素特征的相似性都指出了(有着)共同的物源。800-700 Ma华南和印度西北部的锆石δ 18 O同位素值在从上地幔成分转变为亚地幔成分时的大幅下降以及锆石ε Hf(t) 值同时期的增加,表明了共同经历了新元古代拉伸岩浆事件,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时间一致。沉积物源在成冰纪发生了显著变化。印度西北部边缘新元古代剩余的沉积物包括大量以古老锆石年龄为主、来自印度克拉通内部的碎屑。反而,华南扬子地区同时期的沉积单元以新元古代锆石为主。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强调了罗迪尼亚超大陆构型中印度西北部和华南(扬子和华夏地区)之间密切的古地理关联,并验证了它们在成冰纪通过大陆裂谷而分离。印度西北部发育被动大陆边缘,而华南地块则沿冈瓦那边缘部分裂解、旋转并向印度东北部和西澳大利亚右行迁移,以至于华夏地块仍然在接受来自冈瓦纳大陆的碎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228–232.

译者

袁梦

23 劳亚大陆东缘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碎屑锆石组成

沿劳亚大陆东部边缘,从纽芬兰(加拿大)到阿拉巴马(美国)八个地区的最新碎屑锆石U-Pb数据汇编显示,其沿走向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仅存在微小的局部变化。这些样品来自亲劳亚大陆的沉积岩和变沉积岩,时代跨度从新元古代-二叠纪。前寒武纪的碎屑锆石以约 Ga的次要种群和约 Ga的主要种群(峰值约为 Ga)为特征。其碎屑锆石来自劳亚大陆太古宙地壳(约 Ga)、古元古代造山带(约 Ga)、Granite-Rhyolite省(约 Ga),以及Elzevir地体和Grenville省(约 Ga)。中元古代锆石种群的多寡取决于与不同物源区的距离,包括约 Ga的Granite-Rhyolite省、约1245-1225 Ma的Elzevir地体和约 Ga的Grenville省。中奥陶世锆石的数量沿走向而变化,其取决于Taconic造山带的输入,但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北部最多。由于碎屑锆石年龄沿走向的一致性, 7534个协和的碎屑锆石U-Pb数据的汇编可用于未来的U-Pb碎屑锆石研究,作为劳亚大陆东缘的物源指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233–237

译者

哥斯达黎加的61

编辑&校对:覃华清

研究表明,我国裂谷盆地烃源层中火山岩、火山碎屑有4种分布形式:主力烃源层内基性火山岩、灰质泥页岩同层共生;煤系烃源层内中性火山岩与烃源岩互层共生;含膏盐烃源层内火山碎屑与有机质富集层共生;烃源层内火山岩墙、岩床等。前3种火山岩、火山碎屑是与烃源岩同期或准同期喷溢和沉积形成的,第4种是在烃源层埋藏过程中岩浆侵入的结果。

1.玄武岩-暗色泥页岩组合

富含有机质的泥岩、油页岩夹数量不等的玄武质熔岩及其凝灰岩,并含白云岩化生物灰岩透镜体、凝灰质泥岩和基碱性蚀变矿物。如松辽盆地的青山口组暗色泥岩、油页岩中有玄武岩和凝灰岩夹层。东营利津洼陷的杨集-林樊家和惠民凹陷的魏家集-玉皇庙等地区的泥岩、油页岩中夹有近百层总厚达500m的熔岩和碎屑凝灰岩,同时沙一段泥岩中也夹有较多的火山岩及凝灰岩。沾化凹陷孤岛-桩西地区沙一段富含颗石藻的泥岩、油页岩中玄武岩及火山碎屑也很发育。阳信洼陷沙三-沙二下火山喷发,持续时间长达,喷发次数多,主要为玄武质凝灰岩和辉绿岩,岩浆或以湖底火山喷发或以顺层侵入的形式侵入到湖相泥岩中与泥岩或钙质泥岩互层,如沙 4 井火山岩段沉积夹层达 11 层。东濮凹陷南部的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中也夹有大量薄层玄武岩及凝灰岩或绿辉岩。滨南地区沙三段中下部厚层烃源岩中也发育玄武岩体,其具体特征将在下章中讨论。

2. 玄武岩-膏盐岩-暗色泥页岩组合

富含有机质泥页岩与膏盐岩不等厚互层,在其底部或顶部夹少量玄武质熔岩,除富含白云岩化生物灰岩透镜体外,还有较多的方沸石、钠沸石和重碳酸钠盐蚀变矿物。如东濮北部在前期形成的火山闭塞湖基础上,沿断裂破碎带在沙二、沙一段中发育有多旋回深源喷溢火山岩体,形成了厚达2 ~3 km 的烃源岩与膏盐岩互层。从地震反射剖面、钻井和测井及取心资料看,暗色泥页岩与膏盐岩互层均为连续过渡关系,属水下火山喷溢沉积。泌阳凹陷的核二段烃源岩 ( 暗色泥页岩与膏盐韵律层) 与重碳酸钠盐岩互层,并在其底部和中部均夹有玄武质熔岩流,富含重碳酸钠盐和含碱白云石、方沸石、钠沸石及碳氢钠石等,具有深源热液喷流标志的含沸石盐卤化矿物 ( 图1-53) 。此外,江汉地区的荆河镇组与潜江组也属于该种组合类型。

参考文献

[1]谯汉生,于兴河 . 裂谷盆地石油地质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04. 376 ~423.

[2]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 .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 2003. 55 ~66.

[3]Einsele G,Sedimentary basins: Evolution,faces,and sediment budget. Springer Verlag,Berlin. 1992.

[4]周永胜,王绳祖 . 裂陷盆地成因研究现状综述与讨论 . 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 14 ( 3) : 29 ~46.

[5]王涛 .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7. 19 ~27.

[6]周玉琦,周荔青,郭念发 . 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油气地质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04. 21 ~52

[7]朱夏 . 中新生代油气盆地,构造地质学进展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2. 102 ~135.

[8]迟元林,云金表,蒙启安 .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 214.

[9]陶奎元 . 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带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中的独特地位,见: 火山岩火山作用及有关矿产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93. 121 ~132.

[10]刘德来,陈发景,关德范 .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 地质科学,1996. 31 ( 4) : 397 ~408.

[11]陈全茂,李中飞 .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及其含油气性分析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98. 55 ~98.

[12]杨宝俊,张梅生,王璞珺 . 中国油气区地质-地球物理解析 ( 上卷)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2. 78 ~172.

[13]谯汉生,纪有亮,姜在兴 . 中国东部大陆裂谷与油气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9. 6 ~101.

[14]郭令智,马瑞士,施央申. 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弧后盆地的分类和演化程度.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 25 ( 2) : 134 ~ 144.

[15]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 . 我国第四纪火山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 . 地理科学,1995. 15 ( 2) : 109 ~118.

[16]刘翠荣,陈发景 . 裂谷盆地的理论模拟———以松辽盆地为例 . 石油实验地质,1996. 18 ( 3) : 274 ~282.

[17]蒙启安,门广田,赵洪文 . 松辽盆地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 23( 3) : 285 ~289.

[18]张坤,刘峰,程秀芹 . 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及其在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 21 ( 3) :16 ~ 18.

[19]刘和甫,梁慧社,李晓清 .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 地学前缘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0. 7 ( 4) : 477 ~486.

[20]初宝杰 .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油藏研究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地化研究所 . ~ 36.

[21]陈振岩,李军生,张戈 . 辽河坳陷火山岩与油气关系 .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 23 ( 3) : 1 ~6.

[22]肖敦清,王桂芝,韦阿娟 . 黄骅坳陷火成岩成藏特征研究 . 特种油气藏,2003. 10 ( 1) : 59 ~62.

[23]杜旭东,张一伟,漆家福 . 黄骅坳陷中生代隐伏火山岩系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 地球学报,1999. 20( 1) : 30 ~36.

[24]谷俐,戴塔根,范蔚茗 . 黄骅盆地中新生代火山岩岩相及岩石化学特征 . 地球学报,2000. 21 ( 4) : 365 ~372.

[25]沈渭洲,赵连泽,赵明 . 山东济阳坳陷第三纪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研究 . 地质学报,2002. 76 ( 1) : 33 ~38.

[26]郭占谦 . 火山活动与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 23 ( 1) : 59 ~64.

[27]路波,赵萍 . 火山岩的分布及其对油气藏的作用 . 特种油气藏,2004. 11 ( 2) : 17 ~20.

[28]郭栋,邱隆伟,姜在兴 . 济阳坳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其与二氧化碳成藏的关系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 11( 2) : 21 ~24.

[29]陈利 . 济阳坳陷火成岩岩相分布模式研究 .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 16 ( 3) : 13 ~15.

[30]赫英,王定一,廖永胜 . 胜利油田火山岩类、盆地演化及其 CO2-Au 成藏成矿效应 . 地质科学,2001. 36 ( 4) :454 ~ 464.

[31]吴江山,张保银,刘瑞红. 惠民凹陷东部火成岩披覆油藏特征及构造描述. 特种油气藏,2003. 10 ( 1) : 43 ~47.

[32]郭华,夏斌,陈根文. 惠民凹陷渐新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 29 ( 3) :303 ~ 315.

[33]刘惠民,谢忠怀 .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第三系火成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石油实验地质,2003. 25 ( 4) :385 ~ 389.

[34]吴向阳,牟荣,石胜群 . 苏北盆地火成岩发育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 勘探家,1999. 4 ( 1) : 44 ~48.

[35]钱勤,李坤英 . 苏北盆地玄武岩地质年龄及地层时代 . 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 17 ( 1 ~2) : 86 ~93.

[36]毛凤鸣 . 高邮凹陷北斜坡辉绿岩形成时期的确定及其与油气关系 .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 27 ( 6) : 19 ~23.

[37]聂逢君,姜美珠,吴克强 . 珠江口盆地构造岩浆活动与热流体的形成 .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 28 ( 2) :107 ~ 111.

[38]邹和平,李平鲁,饶春涛 .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 地球化学,1995. 24,增刊: 33 ~45.

[39]宋维海.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新生代构造-火山事件及其对含油气盆地的控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56 ~60.

[40]杨巍然,纪克诚,孙继源 . 大陆裂谷研究中的几个前沿课题 . 地学前缘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995. 2( 1 ~2) : 93 ~102.

[41]金强,熊寿生,卢培德 . 中国断陷盆地主要生油岩中的火山活动及其意义 . 地质论评,1998. 44 ( 2) : 136 ~142.

[42]宋维海,张兴洲,王璞 .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第三纪构造火山事件及其对含油气盆地的控制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2003. 33 ( 4) : 399 ~484.

[43]Brooks G . ,Hart S. R. ,Hofmann A. and James D. E. Rb-Sr mantle isochrons from oceanic regions. Earth and PlanetaryScience Letters,1976. 32 ( 1) : 51 ~ 61.

[44]Mitsunobu Tatsumoto.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ead in oceanic basalt and its implication to mantle evolutio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78. 38 ( 1) : 63 ~ 87.

[45]郭军,陈守田,王维林 .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 30 ( 3) : 243 ~ 245.

[46]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1. 37 ( 6) :845 ~ 851.

[47]陈建文,王德发,张晓东 .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相和火山机构分析 . 地学前缘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0. 7 ( 4) : 371 ~379.

[48]刘中云,肖尚斌,姜在兴 .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山岩及其成因 . 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1. 25 ( 1) :22 ~ 26.

[49]魏喜,宋伯荣,李学万. 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储层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特征油气藏,2003. 10 ( 1) : 13 ~18.

[50]闫全人 . 晚中生代松辽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成因机制 .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 2000. 80 ~85.

[51]曹跃,邵贵增,门吉华 . 松辽盆地南部火成岩分布预测及成藏条件浅析 . 特种油气藏,2003. 10 ( 1) : 90 ~94.

[52]高知云,章濂澄 . 辽河裂谷玄武岩成因机理与盆地演化 .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994. 24 ( 4) : 365 ~370.

[53]杨祝良,陶奎元,沈渭洲,杨献忠 . 苏北盆地隐伏早第三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及源区特征 . 岩石学报,1998,14( 3) : 332-342.

[54]韩广玲 .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青山口组玄武岩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石油实验地质,1988. 10 ( 3) : 392 ~399.

[55]李继山,金贤镐 . 阳信洼陷沙三段火山岩地层的层序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 29 ( 2) : 4 ~7.

[56]周建民 . 河南泌阳凹陷含碱段浅水蒸发环境 . 沉积学报,1989. 7 ( 4) : 386 ~393.

岩溶塌陷成因与防治研究论文

岩溶塌陷发育的广泛性与危害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召开了多次与塌陷有关的国际会议,使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有机会交流和商讨解决这一地质灾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我国曾在桂林举办了首届“地面塌陷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防治”学术讨论会。岩溶灾害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就岩溶塌陷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项目与专著

20世纪80年代,岩溶地质研究所先后开展了“中国南方岩溶塌陷研究”、“长江流域岩溶塌陷研究”和“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研究(“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预测、利用和管理研究”子课题)”等项目。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岩溶塌陷专门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康彦仁等(1990)所著《中国南方岩溶塌陷》一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岩溶塌陷的类型及成因机制,作为研究岩溶塌陷的经典,长期被人们引用。但此书在振动波的传播规律及铁路塌陷区土层的安全厚度等方面没有深入地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受迫下降所产生的力学效应的论述只针对基岩以上进行。80年代后期,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开展了“铁路沿线岩溶塌陷及防治”项目的研究工作,对贵昆线小哨—秧田冲段、分宜车站、泰安车站等50余处岩溶塌陷严重发育区进行了全面勘察、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1984)所著的《岩溶工程地质》一书以大量的实际资料,针对铁路遇到的岩溶洞穴的静力稳定问题进行论述,在铁道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陈国亮(1994)以岩溶塌陷模型试验为基础,在其《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一书中,对岩溶塌陷成因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2005年,贺可强等出版了《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可算是目前较新的岩溶塌陷方面的著作。

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岩溶塌陷的现状和宏观分布规律,确定了我国岩溶塌陷基本类型,提出了我国岩溶塌陷的基本分类方案,指出岩溶塌陷发育的多机制特性,并对我国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宏观区划,编辑出版了1:600万《中国岩溶塌陷分布图》(雷明堂等,1998)。

岩溶塌陷试验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地质行业基金的资助下,建成了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室。通过模型试验,可以再现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解决不同类型岩溶塌陷发育的机理、塌陷发育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岩溶塌陷发育的临界条件等问题。在1993~1997年间,先后完成了武汉、唐山、湘潭、玉林、铜陵、桂林等6城市的岩溶塌陷试验工作,为这些地区岩溶塌陷综合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方面,陈国亮、雷明堂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岩溶塌陷的探测方法

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支持下,有关部门先后进行了100多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沉降、地裂缝等重大地质灾害的专门勘察工作。在岩溶塌陷的探测方法上,包括电阻率法、地震浅层折射波法、地质雷达(GPR)和电磁波、声波透视(CT)等技术在内的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矿部门组织实施的武汉、唐山、湘潭、玉林、桂林、深圳等城市的岩溶塌陷防治勘察及铁道部门组织的贵昆、南昆线铁路岩溶段岩溶塌陷试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国亮,1994;雷明堂等,1998;罗元华等,1998)。

岩溶塌陷预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内先后有雷明堂、石建省、王洪涛、茹锦文等运用GIS的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和建模技术,对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虽未见有直接运用GIS进行岩溶塌陷预测工作的报道,但在其他类型地质灾害的预测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实例(Tian,K.,1988;Xiang al.,1988)。这些预测方法均局限于对潜在塌陷的危险性分区的研究上,未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塌陷时间和空间的预测预报问题(雷明堂等,1998)。张发旺等(1996)用灰色统计方法对岩溶塌陷的预测进行了研究。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信息管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在有岩溶塌陷问题的几个州相继建立了岩溶塌陷数据库,大大提高了岩溶塌陷资料的利用率。国内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而且主要以Map Info桌面地图信息系统为平台开发进行。如在环境地质所完成的“东南亚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岩溶塌陷作为一种灾害类型被列入其中;1997年,在桂林市建设规划局资助下,岩溶地质所塌陷组以Map Info为平台开发了“桂林岩溶塌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和图库,为桂林岩溶塌陷防治、塌陷抢险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明堂等,1997、1998)。

岩溶塌陷监测预报

我国基本上没有开展这方面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岩溶塌陷的产生在时间上具突发性,在空间上具隐蔽性,因此,普遍认为难以采用地面监测手段对塌陷进行监测和时空预测预报。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尝试过运用地质雷达进行潜在塌陷的监测工作。但由于地质雷达设备昂贵,探测成本较高,在深部岩溶的监测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岩溶塌陷的防治

综合防治技术已提到议事日程。人们普遍认为,要从根本上减轻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必须采取地下水优化开采与工程处理措施相结合这一“标本兼治”的方法。在工程处理上,钻孔注浆技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已被各地普遍采用。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

地理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地理专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题目: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 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淬火回火研究论文

都是回火马氏体,但是马氏体的含量和组织形态各有不同。首先你需要弄明白你说的低温,中温,高温,是相对什么来说,如果是Cr12型,那么与它相应的回火温度是略有提高的。高温回火后马氏体的含量多些,硬度较大;中温回火次之;低温回火后马氏体的含量最少,硬度较小,适合做模具。

看下(材料化学前沿)吧~

感觉是模具钢

620℃×1h回火

岩土论文的研究方法有

1 地质分析法

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的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在工程建筑物作用下的发展变化,用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2 模拟方法

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并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物理模拟方法有室内模型箱试验,优点是较能模拟真实工程情况,缺点是存在尺度效应,且费时费力。

数值模拟方法有有限元法(FEM)、离散元法(DEM)等,优点是能够较精准地计算出各类参数(如应力分布、形变区域等),缺点是模型和现实存在差距(如材料参数的获取、岩土体分层情况)。

3 类比法

地质条件复杂时,可根据条件类似地区已有资料对研究区进行定量预测。工程类比法可以分为直接对比法和间接类比法。

4 实验和测试方法

即通过室内或野外现场(原位)试验,取得所需要的岩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数据。包括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长期观测地质现象的发展速度也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之一。

工程地质工作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才能取得可靠的结论,对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制定出合理的防治对策。

自然分析,实验方法,计算方法,模拟方法,地质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这个学科相关内容做基础的。

岩土工程领域有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边坡与基坑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等主流研究方向。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

发展前景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

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岩石力学是一门研究岩石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破坏、稳定性及加固的学科。又称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水利、土木工程等建设中的岩石工程问题。它是一门新兴的,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的工程学科,需要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土力学、土木工程学等知识,并与这些学科相互交叉。

火锅文化的研究论文

提到海底捞,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逆天的服务。就连服务体验中最难克服的等位,海底捞也能让客户心甘情愿等待。等位时会准备水果零食,店内有充足的跳棋象棋、纸牌等娱乐。还有免费的美甲、擦鞋等服务,在等待过程中,客户都能在愉悦中度过,满意度自然不断提升。但是网络兴起的一些海底捞新吃法,真的足以激怒海底捞的客服。01顾客花式吃法 服务员毫无波澜想必大家还记得一些网红菜单,比如煮海鲜粥、虾滑面筋球、酿豆腐等。煮海鲜粥仅需要一份清水锅底,将调料和虾仁、米饭统统下锅一起煮,美其名曰在海底捞熬养生粥。但很多顾客在盛出一碗粥后,剩下的汤粥会继续煮到糊锅,导致锅非常难清理。即便如此,服务人员还是全程热情招待。虾滑面筋球,需要点一份面筋球,将虾滑和打好的鸡蛋液倒入其中,处理过程中蛋液容易洒出,导致桌面不易清理。不过很快海底捞就推出虾滑面筋球,服务员会贴心帮忙制作并下锅。网上还流传许多类似4人74元吃垮海底捞、人均19吃垮海底捞、6人10元海底捞下午茶等玩法。这些人都是钻了海底捞可自带食材的“漏洞”,海底捞为了打入台湾市场曾公开宣传用户可以自带酒水、食材就餐,虽然内地没有公开说过,但也是默许的。于是就有人开始试探带上食材去了海底捞,点了一个38元的锅底和4份9元/位的自助小料,将食材摆得慢慢一桌。期间店员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讶和反感,当发现顾客带的一些食材还没有清洗时,还贴心的提醒顾客要注意食品安全。于是,他们就问能不能帮忙处理一下。接着一盘盘清洗干净并且装好盘的自带食材被店员端了上来。海底捞出于让顾客满意的宗旨,默许顾客自带食材,是考虑到餐厅提供的菜品可能不够全,比方说家乡菜或是一些高级食材,并不是鼓舞大家啥都带。现在服务员表示:自带食材任然是允许的,但是必须要先签个免责协议,不然吃出了问题,不好解决。02文明网红新吃法盘点当然还是有许多文明的自制新吃法的,比如番茄牛肉汤饭。将牛肉粒倒在米饭上,再撒上香菜葱花,最后浇上几勺浓郁的番茄汤,美味的番茄牛肉汤饭就大功告成啦!虾滑藕盒:将藕片放入锅中焯熟,再讲虾滑像夹心饼一样夹在两片藕片中间,用牙签固定住,下锅再煮一会儿,搞定!金针菇肥牛卷:跟服务小哥要一份一次性手套,铺开肥牛片,将金针菇卷起来,在用牙签固定,放入辣锅煮一会儿,鲜辣多汁,包你好吃到赞不绝口!拍黄瓜:准备好蒜泥、泰椒圈、盐和免费的黄瓜,全部倒入封装袋,重拳出击,尽情蹂躏,一盘国民凉菜就好了。餐后配上份清脆爽口的拍黄瓜,简直完美!03去掉KPI 柔性指标成客户满意度关键海底捞在服务管理上走过不少弯路,比如他们曾经尝试把KPI细化。为了提升客户体验,海底捞收集各类能增加满意度的服务,客户有眼镜,就为客户提供眼镜布;客户杯子里的水还没喝完,服务人员立刻给加满。于是在他们管理规则上出现一条:杯子里的水不能低于多少,客人戴眼镜一定要给眼镜布,否则扣分。后来就乱套了:客人来就送上眼镜布,客户说豆浆不喝不用满了,但是服务员还是给加上,甚至还有趁客人不注意拿起客户手机套上手机套的。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不这么干就会被扣分。这样完全违背要提升客户体验的初心。最后海底捞提出了,柔性指标来衡量客户满意度。通过调研、客户评价来收集客户满意度,再组织一堆神秘人去门店体验考核。通过收集的评价将所有店分成ABC三级, A级是要表彰的,B级你就在这儿待着,C级需要辅导。C等级的店长会提供一定的辅导期,超过这个辅导期依然干不好,这个店长就要被淘汰。最终,客户体验标准还是需要回归到“人”。文 | 客户体验派(kehutiyanpai)

健康吃火锅的方法和对策

冬天来了,火锅又成为了热门的食物了。很多人吃火锅都会吃很多,但是你知道吗?久煮的火锅汤有毒,我们要警惕亚硝酸盐中毒。那么怎么吃火锅才健康呢?

一般来说吃火锅时汤底是最美味的,但是也有人说久煮的火锅汤有毒不能喝。那么久煮的火锅汤真的有毒吗?煮久的汤一点都不能喝吗?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数据说话。火锅汤中的危险,除了让痛风病人担心的嘌呤类物质,还有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类。

我找到了一篇国内的研究论文(作者:王苏雯,题目:火锅烹调过程中亚硝酸盐的调查,发表于《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研究人员测定了4种火锅汤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测定时共采集4个点的数据,即开始吃时,及涮各种食品后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时。测定结果发现,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涮锅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的确是在不断上升的。到90分钟用餐结束的时候,酸菜汤底的上升倍数最多,为倍,海鲜汤底也较高,为倍。骨头汤底和鸳鸯汤底的上升幅度小一些,分别为和倍。从亚硝酸盐的含量来看,开始时的.汤底浓度相差不大,在毫克/升之间。

但随着涮锅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含量差异越来越大。酸菜汤底的最终含量高达毫克/升,海鲜汤底也达到毫克/升。所以说,煮时间太长的涮锅汤不利健康,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如果喝这样的汤,会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吗?按照最高的15毫克/升来算,如果喝2小碗(400毫升)的汤,摄入的亚硝酸盐为6毫克。加上所涮食物中的数值,应当也不会超过20毫克。这个数值还不足以令大多数人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中毒的剂量通常在200毫克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给人体带来不良作用。

在火锅汤中,氨基酸和胺类物质的含量是比较高的,它们在加热条件下可能与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等致癌物。虽然汤中的亚硝胺含量没有测定数据,但它的存在仍然令人担心。如果经常吃这样的涮锅,不能排除其促进消化道癌症发生的风险,所以久煮的火锅汤还是少喝为宜。

延伸阅读:火锅怎么吃才健康

火锅汤要慎喝

由于动物内脏、肉类、海鲜等食材所含的嘌呤类物质在汤中能够充分溶解,过量饮用老汤容易造成嘌呤沉积,经肝脏代谢成尿酸,使肾功能减退、排泄受阻,诱发或加重痛风。所以吃火锅时应多喝水,以利尿酸的排出。

喜欢喝汤的朋友也要趁早,时间涮得越久,汤中所含的有害残留物,如亚硝酸盐的含量就越高,由此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过如果是使用了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酵母抽提物YE作为火锅的调味料就不一样了,不但味道更鲜美,而且煮多久也不会产生亚硝酸盐。

对于一次吃不完剩下的涮料和底汤,应倒掉。如果是放在铜火锅中过夜,更不要吃,不但有害健康,还可能引起铜氧化物急性中毒。

主食不忘,健康相伴

吃火锅,一定要记得吃点主食,可以选择面条、饺子、也可以在火锅中加入地瓜、土豆、藕片等淀粉含量丰富食材作为部分主食,这样更有利于肠胃的消化。

吃火锅时间不要太长

有的人,一吃就是数小时之久,甚至通宵达旦。这样会使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体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腹痛、腹泻,严重的可患慢性胃肠炎、胰腺炎等。

吃火锅上火有对策

1、喝凉茶降火。

这是最直接的,买凉茶饮料和也行,或是到外面那种专门买各种凉茶的地方买一小瓶就可以。我一般会在吃火锅的时候,拿凉茶当饮料喝,特别是吃辣的时候,而不至于口里那么的火烧辣。

2、用甘草或菊花泡茶喝,去火。

吃火锅第二天,发现自己有点上火,这个时候,可以这一天就泡菊花茶来喝。

3、严重就需要就医吃药降火。

如果严重时,导致了咽喉,口腔等上火引起的并发症的话,就得去医院就医,听从医生的指导意见,用药物来降火咯,当然还有配合饮食。

4、多吃水果降火:凉性水果,如梨。

吃水果降火的话,尽量吃凉性的水果,才能起到降火的作用。

最初的品牌理念就是这样,所以吃海底捞的价格也会比平常火锅贵一点。

他们从一开始就秉承着顾客至上的原则来服务,个性化的服务,早已成了海底捞的品牌特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