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发展要始终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综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教育现状 有效途径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入手,谈到了目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

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群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体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边久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63.

[2]徐磊,钱伟.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魏亚昉.浅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陈慧.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探析.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8.

摘要: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中学实验室工作还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有不少领导仍然没有长远的观点,只有短期行为,他们舍不得在实验室建设投资,有些学校虽然实验室楼房建起来,但建得不符国家规范,且里面设施配备不足,实验材料长期短缺,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照样困难。领导层忽视实验室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存在“实验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二是平时老师的教学出现一些误区,例如: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其实,实验室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科学实验的启蒙园地。本文拟围绕中学实验室工作这个话题,谈谈如何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明确作用

有一些领导同志对实验室建设说起来重要,但实际做起来并不真正重视,在实验室建设上总强调资金紧张,而不舍投资,忽视内部建设与管理。一件事做得好,群众有句话“关键在领导,领导在认识”。因此,解决实验室建设问题,关键是领导认识问题,而提高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问题,因此对实验室的投资是深层次的投入,是战略性的投入。

2.加强实验室建设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3.明确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除看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外,其实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装备如何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校长素质高低的镜子。

4.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各校领导外出参观学习,请先进单位的同志作报告,使参观者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二、纳入计划,保证经费

认识提高了,要抓落实,把实验室建设摆上议事日程。①学校要把实验室工作纳入校学年工作计划,且必须有一位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要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有意识有重点地搞好实验室建设和装置工作。②在经费使用上,保证实验室重点使用。经费,一方面要在依靠 *** 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依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创造条件,用于改造或新建实验楼,添置教学装置,建立标准的实验室。

三、做好规划,坚持标准

首先,做好规划。实验室建设要纳入学校建设的规划中,要在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划中发展。要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档案要求,使实验室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新台阶,无论改建或新建都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向高标准迈进,加速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建设。

其次,学习国家标准,明确要求。①明确初中、高中和完中实验室的仪器室、准备室、办公室和实验教室间数的设定、面积的规定,水电安装的要求,排气扇的功率等实验室设施的详细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改造一个合格一个,新建一个达标一个。坚持标准,反对只图省钱,而不讲标准。②明确国家规定的中学各类学校的仪器装置配备标准,从而配足仪器装置。

第三,抓典型,促建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推动基层学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抓典型,以典型引路,促进其它学校实验室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序。

四、加强实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硬体装置上去了,管理和使用是关键,只有管理跟上,使用才能出效益,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领导,要切实加强实验管理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狠抓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实验室建设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度对装置的使用、管理及实验员的职责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制度要装框上墙。作为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把执行情况列为对实验人员的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抓实验开出率。实验不能仅限于满足教材规定的专案,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就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精神,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要鼓励教师多做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自选实验课题进行实验。具体要求与做法有:①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②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③开放实验室;④开展课外科技活动;⑤加强实验会考等。此外,要求实验人员在学期末,要根据实验教学记录单,对照本学科教材要求的实验,统计各年级各位老师实验完成数量。统计表要能反映各位老师是否100%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以及超额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实验统计表要送交学校教务处存档,以备查阅。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这是加强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队伍建设重点是稳定、提高素质和调动其积极性这几方面工作。具体方法:①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严把人员进入关。怎样管好、用好仪器,使仪器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的效益,实验教师的素质起一定作用。因此,作为领导要有长远眼光,严把人员进出关,不要让老弱病残的人充数,更不要让没有责任心的人充当。要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充实实验队伍。②解决实验教师业务进修问题,例如:组织参加省、市专业培训,鼓励进修等。③切实加强实验队伍的思想工作,严格管理,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调动其积极性。例如:解决评职称、工资福利和劳保待遇等方面问题,以稳定队伍,鼓励进取,调动积极性。④明确实验教师业务工作的标准要求:a.懂得实验室财产帐的做法;b.掌握仪器、药品效能特点,以及保管储存和维修保养;c.熟悉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d.明确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进度;e.熟悉实验步骤、过程和结果等。

4.检查评估,总结交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抓好各校实验室的检查评估。这是触动各校校长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评估,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总结交流,促进进步,以提高仪器装置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检查评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检查评估的内容:①学校领导是否重视。通过听汇报,和检查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是否有实验室工作内容,检查召开实验工作会议记录和领导听实验课记录。②实验设施是否配备齐全。③规章制度是否落实。④帐务是否健全,帐物是否相符,存放是否科学、美观。⑤实验通知及实验教学记录单的记录情况。⑥抽查学生做实验等。总之,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检查评估,触动各校校长,从而引起其重视并付出行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参考文献

1、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贾志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6-30

2、幼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杨维农福建师范大学2002-08-01

摘要: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

关键词:文学素养;幼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立足于文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突出科学育人氛围,强化文学素养的重要促进力量,使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服务于幼儿教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师艺术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吴苏秀体育科技1998-12-30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教育研究类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水平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基于OBE的教学理念,将工程教育认证中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能力指标有机地融入到信息素养课程模块中,与院系合作设计了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实践中采用“嵌入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和“开发在线反馈平台”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评价方式,探索了OBE理念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自主学习能力;OBE;毕业设计;院馆合作

OBE是Outcome-BasedEducation的缩写,译作“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1],核心理念为“教育者必须对毕业生毕业时应能达到的能力及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从本质上讲,就是围绕“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这条主线而展开,学生产出评估构成了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2]。通俗来讲,OBE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要求以OBE理念开展人才培养的专业首先必须明确学习成果,以毕业要求指标点来体现;其次按毕业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再次是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这三方面是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前两方面取决于教学设计,后一方面有赖于教学评价。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OBE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把好出口关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从选题、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制定到论文写作各个环节都与文献检索与利用息息相关。目前国内高校大都开设有文献检索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这些常规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不少学生选修过信息检索课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无从下手,这一现象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基于OBE理念及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提炼毕业要求指标中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能力指标,科学合理地设计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

1OBE理念下人才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毕业要求的制定是OBE理念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毕业要求的确定应该遵循两个原则:(1)要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2)要全面覆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目前开展OBE教学改革的高校理工科专业,毕业要求的制定均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3月修订版)为依据,并且是全包含关系,如表1所示。在OBE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同的专业会根据专业本身的特点在以上毕业要求12个指标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每一个指标点进行分解,制定出专业的详尽毕业要求指标点,每一个指标点有对应的课程来支撑。从笔者所在的武昌首义学院开展OBE教学改革的专业来看,毕业要求指标体系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应具有包含文献检索、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内容,其核心是关注、使用、理解、评估及管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武昌首义学院OBE教学实践过程中,与信息素养相关指标点对应的教学环节多以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来支撑,如表2所示。随着武昌首义学院OBE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素养教育应当成为学校OBE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这一观点得到学校教学设计者的认可,建议信息素养教育实施部门图书馆联合院系按照OBE理念设计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内容、开展教学实践、探索多途径的信息素养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2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设计

为了支撑OBE教学改革毕业要求指标体系中的信息素养相关指标,图书馆必须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对教师和学生调研的基础上,武昌首义学院图书馆联合院系结合学校OBE教学改革设计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3],如图1所示。

毕业设计选题阶段

毕业设计选题就是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是毕业设计阶段面临的第一个挑战。选题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成败。此阶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围绕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两大问题进行组织,以案例的形式组织包括选题原则与途径、文献综述的结构、撰写注意事项、资料的搜集与选用等知识点,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专业信息视野。

毕业设计研究阶段

毕业设计研究阶段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核心环节,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围绕如何选择检索工具、如何高效检索、如何筛选检索结果、常用文献管理软件、参考文献选用标准等问题组织内容,包含了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和信息道德的完整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

毕业设计定稿及答辩阶段

毕业设计定稿及答辩阶段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更是毕业生全面展示自己的智慧、勇气、风度和口才的平台。定稿及答辩准备阶段的教育内容围绕“参考文献、注释、图表等规范”“论文检测标准”“课件制作技巧”等来组织,培养学生端正的学术态度、信息道德以及操作常用数字工具的能力;答辩阶段的研究成果展示、回答提问问题等环节则是综合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的关键环节,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展示答辩流程、常见问题类型(如检验真伪、探测水平、弥补不足等)回答问题注意事项、答辩细节(仪态、风度、心态、语言)等。同时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论文成绩的评定标准,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个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毕业设计各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对技能、思维、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4],各项能力内在之间相关交叉、紧密联系,OBE理念下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目的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需求融合,教学内容设计对OBE人才培养中信息素养相关指标点给予对应的支撑,将各种能力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价

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OBE模式信息素养教育实施

学生全“覆盖”OBE教学改革工作中,支撑毕业要求指标体系的课程或教学活动必须遵守全部学生受益的原则,所以,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系列信息素质教育必须至少是覆盖开展OBE教学改革的某个专业全部学生的,这与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实行的由学生自由选修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OBE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对OBE毕业要求指标点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度。常规的信息素养教育由于选课学生的随机性,无法考核对OBE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度。馆员—教师合作教学毕业设计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于图书馆员而言,不可能对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都有所了解,馆员教师协同合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设计,到学生专业信息技能的评定都需要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例如在课题研究阶段的合作教学中,权威信息源的选择以及对检索结果文献的取舍都由专业老师来实时讲解,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有机融合的授课方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教学方式多样化笔者所在图书馆开展的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OBE模式信息素质教育通过“毕业设计开题阶段的信息需求与查找途径”“外文学科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外文摘要的撰写技巧”“WORD排版技巧”“毕业答辩PPT制作与答辩技巧”5个主题组织信息素养教学工作,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常规教学与MOOC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馆员需要在教学中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成功的课程成果,合理运用到教学中。

嵌入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评价

嵌入毕业答辩环节的评价指标OBE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评价是OBE教学工作衡量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达成度的需要,毕业设计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评价可融入毕业答辩环节来进行,具体方式可通过评分的方式进行,例如“分析课题,构建检索式”“选择检索工具并检索”“列出相关文献,撰写检索结论”可作为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均列有二级指标“列出相关文献”的下一级指标可包括“重要文献不遗漏”“通过密切相关文献、核心期刊文献、核心作者的文献、课题重要研究机构的文献、高被引文献、高下载量文献等方式筛选相关文献”“按照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著录相关文献”等指标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开发在线反馈平台教师和馆员可利用嵌入答辩阶段的评价指标对信息素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在线反馈则是通过学生的在线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武昌首义学院图书馆开发在线的反馈平台,将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分阶段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同环节,调查内容包括“对提高检索技巧的应用能力”“对提高收集整理有用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对提高操作word、ppt等常用数字工具的熟练性”“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内容。笔者所在学校对接受了毕业设计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设计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检索技巧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但“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效果评价不高,说明毕业设计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提升操作技能,而思维活动则需要循序渐进地给予引导和培养。

4总结与启示

以OBE理念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OBE理念要求教育者根据“学习产出”类型,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最终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不是一套孤立的技能,而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会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差距,主动弥合这种差距,并对他们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OBE模式的信息素养可以理解为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提升知识、能力、技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思维习惯的养成,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信息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毕业设计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固然很有必要,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图书馆应联合院系制定大学四年的全程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例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可采用引导型信息素质教育,教育活动通过图书馆员的现场参观式教学使学生熟悉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与服务模式;二三年级学生参赛阶段可结合参赛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同时可以联合院系举办形式多样的搜索大赛活动等。

专业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的,也就是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信息素养,期待根据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尤其是院系合作的课程教学,结合OBE教学改革中产出评估环节,细化产出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专业的专业信息素养标准,反过来充实专业OBE教学改革中学生产出的评估内容,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OBE教学改革中重要的支持条件,信息素养馆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地制宜开展新的信息素养教育。同时期待与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开展更进一步的探讨与合作,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实践去支撑和丰富OBE的产出评估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参考文献

1、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贾志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6-30

2、幼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杨维农福建师范大学2002-08-01

摘要: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

关键词:文学素养;幼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立足于文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突出科学育人氛围,强化文学素养的重要促进力量,使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服务于幼儿教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师艺术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吴苏秀体育科技1998-12-30

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对全体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任,是一个由必修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等各部分组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师资力量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2]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指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3]人的素质包含有三个部分。一是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二是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三是社会素质。它纯粹是人在后天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4]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处在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间,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是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内部动力,是使人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心理素质同时制约着人自然素质的提高,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学生自然素质的培养有一个以体育必修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社会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承担。与此相比,承担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明显落后的局面是造成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局部性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和矫正,对全体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不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存在有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学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课时、教师和选修学生情况的巨大差异,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三是因为选修名额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因为上课人数多,难以关照到不同的心理需要,难以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心理训练活动;五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误解,参加专题心理讲座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本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培养,属于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而向全体高职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在知识学习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与途径;在能力培养上,重点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在情感行为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6]这些目标的实现非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所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保障。 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既满足了全体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需要,又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需要。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一是必修或必选课程;二是选修课程;三是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四是心理训练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是实现高职院校实现由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 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的关键一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版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使所有高职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必修课或必选课是最好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建设上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学质量有保障,不象选修课程那样随意性较大。学校按照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统一组织安排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完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必选课程能够覆盖所有的高职学生,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误解,唤醒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拉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这也就为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情况,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育,如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成功心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心理、青年心理等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样化需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点课程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热点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热点,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如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贫困面对、宿舍关系等的专题,既是高职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一再强调;如结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各种专题;结合每年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的有关专题等等。这样的课程由于选题时效性强、切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和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及时有效,会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更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话,心理训练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改变、情绪情感的调控和行为的塑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尤甚。高职学生心理训练课程一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设,如针对有情绪方面问题的学生开设情绪调控活动课程;针对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针对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开设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针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学生开设的团体辅导、治疗课程等。二是针对学生在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而开设,如演讲训练、领导能力培养、意志力训练、素质拓展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个网络和体系的良好运行既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开辟道路。 三 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真正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这一工作真正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定位,加强对这一工作领导。要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彻底改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旧观念,把目光由“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投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规划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所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放眼长远,储备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学工作一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规划,从长讲议,逐步实施。一方面,对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要能够为他们准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工作的困难,积极支持他们工作,同时要肯花钱培养,使他们能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设准备人才条件。 三是要加大研究,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吸引力。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不断压缩非专业教育的内容,有些院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缺乏研究,导致谁有权威、甚至谁喊得多就上谁主张的课,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获得应有席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必要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层次和比例;要加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避免两种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复; 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其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负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心理健康知 识的 应用性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上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无法回避,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和 实践的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2007-02-01. [2]江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 [4]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 [5]肖仕元.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 [6]何进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9(15):136. 看了“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 2.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2) 3.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农村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从家长、社会、师资、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落后,音乐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了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措施,以期得到重视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建议

作者简介:周韦(),辽宁省大连人,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

前言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感知力、想象力、智力的开发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等,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教育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学校重视,而在广大的农村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绝大多数地方学校的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广大农村,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音乐教育在当今农村的现状

家长、社会、学校关注度的不够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还处在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时代,应试教育在农村教育工作中一直是围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学校把考取大学成为教育优劣的一个评价标杆,而农民把考取大学当做摆脱贫困生活的唯一途径。

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迫使家长把目光更多的投在了升入大学摆脱贫困,迫使学校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最终目标。家长不会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与高考成绩无关的学科,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而用在音乐上的却捉襟见肘。在学校这种现状尤为明显,特别是作为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单纯地追求高考升学率,几乎把音乐等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一律拒之于门外,仅有的音乐课也时常被占用。特别是在中学,只要是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全部被高考科目占用,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音乐课就沦落为“副科”不被重视,成为教学的附属品。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决定一个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与教师资源的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农村中小学中,音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较低。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很缺乏,尤其是小学,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音乐课,就连兼职教师也不存在。在音乐教师中,专职教师少,其余大部是兼职教师,而就是兼职教师其专业技能也十分薄弱;有的学校还把能力低音乐基础差的教师安排来讲授音乐课,这不仅打击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还严重削弱和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一个学校或一个部门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备、教学用具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物质保,有了这些物质保障,教学工作才能得以正常的开展。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对音乐课不重视,没有改善音乐教学设施的经费,也没有改善的想法。绝大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音乐教室的学校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脚踏风琴也不具备,更谈不上钢琴、音响器材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宁花五、六千元钱买一盏吊灯,也不肯花两、三千元钱买一台电子琴。至于《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农村中小学当中只能成为一纸空谈了。

农村中小学学生感知能力低下

造成农村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理的薄弱,教师的极度缺失,还有教育教学设备的简陋和不足,同时这些方面也大大地影响了制约了农村广大学生感知能力。中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农村学生当中,这三个方面来说没有一个达标。95%的学生喜爱音乐课,但是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在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识五线谱;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的学生不识谱;对节奏、节拍、力度表现力等全然不知;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居多,对古典音乐基本上没听过,更谈不上理解。

2.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音乐教育树立新的观念

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广大社会、家长、教育部门都应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视,各级管理部门,尤其要更新观念,加大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改变音乐教育在农村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的观念。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并适当纳入到考试行列,让农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任何变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根据广大农村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加大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应提到日程上来。第一,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可以向音乐师范院校输送教师进修。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教师寒暑及业余时间开设短期性函授班和培训班。第二,提高教师地位,在评职晋级等方面应平等对待,不应根据教科目进行选择,保证不受歧视。第三,提供教学研讨机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第一,完善教学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是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证,学校应设法加大音乐教育方面投入。首先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再配置一些乐器,如二胡、手风琴、钢琴等。可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优化教学环境。在抓好教育同时,要开展成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艺活动,创设一种强烈的音乐氛围。如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器乐队等,以发挥中小学生们的天赋和特长。利用有限的条件,制造音乐氛围,如:校园广播站,学生集会、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都离不开校园广播,很多学校的校园广播,几乎每天都是那首陈旧的歌曲在回响,令人一听就厌。

结语

国家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改革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同样也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要借力而上。这就需要个人、社会、团体、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合力,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努力改变其现有的状态,力争在极短的时间使农村音乐教育登上新的台阶。

浅谈如何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普通音乐教育就其性质来说,就不仅仅是一种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而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民族艺术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得以全面提高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当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全面发展。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指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索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性素质、劳动素质等。素质的形成,先天基因是其重要因素。然而,大量科研成果和实践表明,人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样是形成和改变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人之间先天素质差异并不很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与人之间素质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首先,通过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的,因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是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视唱练耳课程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促使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感知和感受音乐的美。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和感知,也包括对音乐内在的情感和音乐美的内涵的感知。通过欣赏《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爱我中华》等歌曲,在或雄壮或抒情或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祖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从而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其次,激发音乐的联想与想象,挖掘多种潜力,启发人的智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的行进中,即在演唱、演奏、欣赏的过程中,正是让人浮想连翩、联想不断,从而在大脑中产生美好形象的过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欣赏歌曲《桑塔·露其亚》,歌词中:“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万籁皆寂静,大地入梦乡,幽静的深夜里,明月照四方。”这是多么静谧恬美,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境界1

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学生写道:“盛夏的夜晚,漫步海边。岸上、岛上、渔船上的灯火同天上的星星融为一体,或明或暗,交相辉映,闪烁耀眼,美丽迷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诱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既培养其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训练其感悟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多种潜能的具体实践。

再次,通过参与多项音乐审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经常需要大家有一种集体协作的精神,例如,交响乐演奏,要有一支由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组成的'庞大乐队,正是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魄精神,每个乐手、每件乐器都严格按照乐谱要求,严格遵守指挥的要求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所以通过欣赏交响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再如,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把一首合唱歌曲唱好,要靠每一个声部唱好,要靠每一个学生去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协调性,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只有与整个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全力的合作,才能给人以完整的美的享受。

最后,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发自内心的感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好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时候,人们在欣赏优美动感的音乐时,总想随着音乐节奏不由自主的打起拍子或者舞蹈起来。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听赏音乐时往往会跟随音乐或打节奏或做律动或做舞蹈动作,这是非常自然的动作,是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发自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调节和驾驭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科学实践证明,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经系统,焕发人的精神,而随着感情的变化,能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音乐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成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l、刘智强音乐与人生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出版社

3.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在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下教学环境中,将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提高,能够使音乐课堂的教学本质得以回归,使其在职业院校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提升以及情感抒发的引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探究

一、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

职业院校开展音乐课程旨在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性格品质,使人身心得到益处。因此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欣赏和情感体验。在课堂对学生传输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参与,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体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如此可以将音乐教育质量进行大幅度的提高。职业院校的音乐老师在拥有专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塑造学习氛围,并且使音乐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生动性和直观性。所以,音乐教师应拥有亲和力、感染力、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职业德操和优秀的艺术素质等。只有如此,才可以担负起培养专业音乐技能的人才责任。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将音乐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音乐能力和体验音乐能力。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质量方面

职业院校的音乐教材同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具备同步性,在某种程度上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化有一定制约。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通常使用音乐专业教材,因为针对的是专业音乐体系以及人才,往往存在着对理论知识尤为重视,但不够重视体验,这对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不能有效地起到推动作用。因为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音乐教材实用性的缺乏,将会导致职业院校音乐课堂的开展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在部分职业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可以对音乐教材进行自主选择,使老师自主决策权偏大。因为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一些音乐老师并不具备充分的能力对教材的优劣进行鉴别,仅是结合自身爱好或自身的经验来选择教材,如此便会有偏颇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基础便是教材,倘若不具备高质量的教材,极易导致音乐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现实需求出现脱节或偏差,若仅是保留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使当下学生对音乐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基于此,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人员应根据院校学生特点,根据当下教学的具体需求,辅助学生对音乐教育目标的全面建立,共同编制可以充分表现职业院校培养系统中的应有定位的音乐教材,使其同其他高校的音乐教材具有差异性,该种根据教学内容而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可以将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独特性进行充分的表现。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结合有关调研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着以老师为主导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特征主要是对知识和概念教育过度重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此模式同音乐教育的实质存在矛盾性,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引导起到了相对的阻碍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得到了质的提升,以往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部分教育机构摒弃,而多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将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替代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教学环境而言,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是应用以往简便的教学方式。从音乐教学设备投入层面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对音乐设备投入较少,导致音乐教育的实施受到了较多因素的影响。因为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完善性、设施投入少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对音乐教学的革新面临诸多困难。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某种程度讲,音乐是一门听觉为主的艺术,其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师生和作品之间呈现一种共情关系。倘若音乐老师仅是将简单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重视学生自主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的引导,对教学模式不进行重视,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体验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降低。

(三)课程建设缺乏影响力

从音乐课程开设方面来讲,大部分职业院校将音乐作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内容主要是对音乐自主欣赏。因为学校对课程并没有相应强制性要求,大部分学生感觉音乐课程不是重要科目,对音乐选修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决定,外动力的缺失,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在进行选修课程教育相关活动时,老师通常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对学生是否在上音乐课不会进行重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方面缺乏一定的明确性。甚至有一些老师会对音乐课程所用的教材进行随意选择,学生是否学习全靠个人爱好。由此看出,由于音乐课程建设的缺乏,在师资建设、课堂标准、课堂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导致音乐教育存在可学可不学的现象,促使音乐教育在职业院校素质培养中的应有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在职业院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因为教材缺乏、模式老旧等不同问题的存在,并且每个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教育进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音乐老师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优化,确保其具有多样性,如此才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课堂氛围进行充分调动。例如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促使每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但目前情况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不具备充分的精力以及教学水平对该种教学方式实施,老师们仍然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极易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是音乐方面略有天赋的同学会更偏爱音乐课程,并且可以同老师的授课进度保持一致性,而其他的学生因为不能和老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性,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导致其对音乐课程逐渐失去学习热情。

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编写新型教材

当前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就是教材的不统一,不同的院校使用不同的音乐教材。换句话说,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普遍不匹配该院校的职业特征,造成音乐教学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据相关调查得出,在职业院校任教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具有自主选择权,可随意选择教材种类。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合理规范化,必然离不开适合现代教学、全面考虑职校学生特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教材。此外,教材内容的编写还要具备职业院校的特色,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以便数字化管理。所以,编撰者在编写音乐教材内容时,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学生的音乐水准、特点、心理成熟度、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兴趣爱好等,编写出能培养其内在艺术修养的音乐教学内容。同时,也不能忽略音乐技能的培养、知识素养的提高和鉴赏优秀作品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使教材内容一改过去的单调乏味,变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繁重,安排得比较紧凑,就显得音乐教学的时间所占比例偏低。故而,对音乐教学材料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学材料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规范性就显得非常必要,还要能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音乐教学除了要考虑教材的规范合理,还要重视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合理化与生动化,这样才能让教学模块被音乐教师充分调配,完成既定目标。因而可知,教材质量的高低对于教学策略的发挥、教育机制的构建、学生的音乐审美及艺术修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式

首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包括各类演出、会演等活动,以强烈的参与感去证明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其次,职业院校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各类社团和协会,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社团中的音乐实践,充分利用这些渠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及艺术修养。鼓励与音乐相关的社团和协会多组织实践活动,并助其扩大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更加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渠道的正能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再次,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保证其具备科学合理性。认真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用以提高整节课教学的质量,一节优秀音乐课的产生是和高质量的教学环节分不开的。而一个教学环节是否优秀,课前的设计也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还应包括在课堂实践中作出的应急反应。社会发展至今,造就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想法、行为和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都在追求自己的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结合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时,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应因人而异,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层次的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对于学习兴趣高涨的班级,可以在课前设计出适合班级特色的教学环节;当面对音乐体验感略低的班级,则应想方设法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基础音乐游戏等。综上所述,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还是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最后,音乐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整体感觉。基于这一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完成全面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工具、互联网技术、仿真手段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将音乐作品展现于学生面前,能够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音乐的魅力,进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不但如此,其多元化体现形式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促进音乐教学不断创新。

(三)规范音乐课程建设

音乐课堂的教学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比方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内心体会、侧重于内心的情感传递,但是在职业院校大力推广音乐课程是最近几年的新举措,基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职业院校的音乐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音乐教学自身特色较为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校音乐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别无二致,没有将音乐教学和校园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产生自身特点突出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规划以及课程内容的编写,使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与此同时,老师自身因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自主调整或改动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在参与音乐课堂时的学习效率严重下降。所以,在当前阶段,形成标准的音乐课堂教育模式,音乐教育及教学创新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相比其他学科,音乐对于课堂氛围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主要因为老师完成音乐教学过程中可对动态教学模式加以利用,艺术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音乐,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组织同学进行校园舞蹈表演,当作新课导入的手段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由于此类教学模式存在新鲜感,因此能够获得学生广泛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演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中感触最深或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老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做最好的倾听者,并可利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如此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课”,此处“讲”指的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能够踊跃发表自身感想,像老师那样表达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及欣赏音乐后的感触,此举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使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其拥有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表达欲望。

长年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观念、上课形式滞后不前,一直受多方诟病。本文将从实际出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缺点切入,着实解决传统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问题。

1高中职声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以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如下:

1。1生源良莠不齐、学生腼腆内向

我校(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多是湛江各县区乡镇学生,特点是年龄偏低、心智不成熟、不爱学习不爱劳动、脱离生活实践。面对陌生的演唱技能教学,学生普遍不敢开口唱,恶性循环容易造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造成声乐课教学收效甚微。

1。2学生概念不清、无法自我评价

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唱歌,但不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能分辨哪种声音是正确的,哪种声音是错误的,往往开口就是浅、白、嘶吼。长此以往的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对声乐学习设下重重障碍,还会对自身发声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3课程设置单打独斗,脱离职业技能联动

声乐课设置长久以来没有与其他课程联动,脱离实际,如:没有乐理支持学生识谱唱谱能力差;学生只会演唱不会伴奏,或没有结合幼儿舞蹈,学生接受的技能教育形式相对呆滞,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大相径庭。

1。4缺少展示平台,学生缺乏锻炼

实践中发现,声乐教学一直是“教”与“学”,缺乏相关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展示,没有良性竞争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并与中职培养人才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相矛盾。

2提高中职声乐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受限于中职生源及学校硬件等客观原因,想做到高等校园自由、自立的优秀学风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据此我做出思考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1从横纵向提高学生自信心,创设情景解放学生天性

(1)面对内向腼腆,被评价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在声乐课教学时,及时作出形成性评价,从声音条件、声乐技术、演唱情感等纵向表现,认可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每次学习、演唱时充满信心,课堂教学能事半功倍。

(2)除了专业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都可作横向高度评价,例如及时的模唱、跟唱时的韵律感等。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不断激励学生,暗示学生能成为大家都期待的人才。在长期不被重视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在充满赞赏的环境中,学生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行动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3)要内向羞怯的学生放松地学习声乐,解放天性训练必不可少。所谓解放天性是表演专业的一个基础训练,使演员在舞台面对观众时能不受阻碍地将下意识表达出来。人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玩是人被压抑的天性,玩让人放松,让人解开束缚。因此“玩”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最常运用的手段,例如一位同学“照镜子”,另一位同学观察并模仿;提供各种状态的动物,由学生去模仿,如慵懒的狮子,调皮的猴子等。解放天性训练不仅能释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状态,还能与幼儿园教学模拟相结合,可谓益处多多。

2。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声音概念

要让学生唱出优美的歌声,就必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通过科学的教学,使学生找到舒服正确的声音,并且记住发声时周围肌肉发力状态,在开口演唱之前已经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学生能分辨错误的声音,分析成因。要做到以上两点,则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具体如下:

(1)教师自身要掌握发声器官的具体介绍和发力剖析,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器官发力动作;

(2)能听辨学生错误的各种发力动作,因材施教地纠正,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3多课程联动,培养学生全面性

多课程联动意义十分重大,由于工作需要,幼儿教师需掌握视谱即兴弹唱、幼儿歌舞创编等技巧。要掌握以上技能,声乐课设置必须创新,以演唱为主,即兴伴奏、幼儿舞蹈伴舞为辅,建立多课程联动,使之成为机制。

(1)声乐课教学中,适时邀请舞蹈教师为学生结合面部表情、演出动作等形体做针对性训练;幼儿歌曲演唱时要求学生小组为单位,创编简单的幼儿舞蹈动作,由舞蹈教师即时作出反馈和修改。

(2)结合乐理和钢琴课内容,引入即兴伴奏教学,使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有能力加入简单的即兴伴奏,增加声乐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切实做到多课程融合。

2。4建立展示平台机制,以项目促进教学

传统声乐教学只在集体课堂上完成基本功训练、作品教学、演唱,优秀学生没有成就感,落后学生缺乏锻炼,因此建立展示平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数位学前教育教师的协调和组织下,学校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演唱技能比赛、师生音乐会等展示平台,以赛促教、以演促教,不仅能锻炼学生公开演唱心态,更能为学校比赛、演出选拔优秀人才,将来学生亦能带着荣誉和经验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质量,就要做到循序渐进,适应新课堂改革中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千方百计使得中职声乐课的学习做到“有趣、有效、有用”。

小学教育素质研究论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从素质教育的功能上看,素质教育能够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上提供保证,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其健全人格,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素质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特点,与应试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一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最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意义,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具有切实意义。二是综合性,也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三是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个性和创造力的开发。四是长效性,素质教育注重终身学习。二、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现如今,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首先,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通过教师一味地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

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决定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先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然后就应该如何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引言

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1]。从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来看,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班级管理水平较低,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求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转变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意识不强,对班级管理的认识不足。不少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不够清晰,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而对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生活关心等方面关注较少;其次,班主任没有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导致班级管理程序混乱,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方向[2];最后,在班级管理中,农村小学班主任在管理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农村小学班主任更加偏向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关心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差距逐渐拉大,难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模式的建立

1、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

要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首先需要班主任根据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以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要强调班主任的公平公正是因为,不少小学班主任进行对优生和“差生”实行不同的管理标准,引起所谓“差生”的严重不满,对班级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要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处事公正、合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质量。

2、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也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常常处于班级权威的地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会拉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班主任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对加强小学班级管理并不利[3]。因此,新课改要求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纳班主任。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从而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分为,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留在班级中,向学生询问“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学习累不累?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重视“差生”的转化

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农村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重视。在部分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就是优生,而学习成绩不佳、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差生”。对于优生和差生,小学班主任明显给予了不同的管理待遇。对于优生,班主任的管理更加放松,对优生的重视程度也更高[4];而对于“差生”,班主任明显更加严厉,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经常会忽视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的交流也以批评和指责为主。这种教学和管理形式明显是不正确的,要求小学班主任应该要以公平公正的眼光看问题,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将“差生”进行转化,转差为优。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主动加强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的所思所想,多关心、照顾和鼓励这些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安,并协助其他任课教师,帮助学生缓步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教师在放学后可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需要利用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5]。在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中,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身教对于学生的人格、素质、学习态度等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班主任关心学生在学校内的表现,还需要教师能够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能够充分运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与家庭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然后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换学生在家和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并讨论出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差,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重视“差生”的转化,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芝芳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7-18

[2]王秋月农村小学班级座位编排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以安徽省天长市农村地区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96-97+110

[3]孙明云以生为本,灵动管理——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J]中国培训,2016,02:270

[4]朱建华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学周刊,2016,27:111-112

[5]王玉华浅谈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欣赏学生[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41.

小学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应用

摘要: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1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2把学法指导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教会学生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3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抓好活动课,促进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梁树文.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11):315.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不单单满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改革,才能形成课内与课外,主体与主导,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3]杨耕妹.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

[4]王秀丽.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 (03)

全面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许多人仍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最有代表性、也最浮浅的一种观点是,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教师要解放,学生要放松,不再坚持过去的“一切为了好成绩”就行了。其实不然,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为了打破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种综合能力的培 养,包括言语、能力、性格、体质等多方面。它是从人本身的天赋出发,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为目的,以传输以往文化的精华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为操作途径的教育训练活动。 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教育。它的出发点和人的生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人是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同的生命体,所以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质这个事实,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对学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是一种主题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创造中不断生成的,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人本身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一提起素质教育,不少家长就想尽早为孩子培养一技之长,认为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于是各种形式的“兴趣班”如雨后春笋。事实上,他们把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混为一谈了。社会上的特长教育着眼于传授某种系统知识,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为迅速,所以,帮助孩子掌握学知识的手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具体学一门知识更为重要和有效。素质教育把育人看成头等大事,先成人后成材。因为一个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生。因此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应避免把素质教育、特长教育简单地划上等号。 教育是人的活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为此,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状况,争取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这样,易于师生沟通、互相了解,有助于师生共同发挥潜能,活跃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位教师只知道学生的姓名,不了解其家庭、性格、习惯等,那么他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潜质了。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的的实现都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有爱心、热心和耐心,自然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把学生当成朋友,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直线交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当表扬并使其适时表现。通过谈话,集体活动等课外形式增进感情,但并非纵容学生,没有是非界线。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差,所以教师要把握、调整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和满足,这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同时教师要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情。 脱离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分,造成高分低能,这是应试教育的后果。但素质教育也决非不要考试,而是要进一步改进和改善教育评估制度,使教育考核与评估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实现自身潜在素质的最完美的展现。要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严格课程开设计划,抓好每一学科。要真正重视健全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着想。学校要重视艺术类科目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加强教育多元化建设,使素质教育形成自下而上的软硬环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这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要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尽量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不断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对全体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任,是一个由必修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等各部分组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师资力量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2]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指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3]人的素质包含有三个部分。一是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二是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三是社会素质。它纯粹是人在后天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4]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处在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间,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是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内部动力,是使人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心理素质同时制约着人自然素质的提高,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学生自然素质的培养有一个以体育必修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社会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承担。与此相比,承担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明显落后的局面是造成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局部性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和矫正,对全体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不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存在有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学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课时、教师和选修学生情况的巨大差异,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三是因为选修名额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因为上课人数多,难以关照到不同的心理需要,难以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心理训练活动;五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误解,参加专题心理讲座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本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培养,属于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而向全体高职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在知识学习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与途径;在能力培养上,重点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在情感行为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6]这些目标的实现非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所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保障。 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既满足了全体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需要,又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需要。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一是必修或必选课程;二是选修课程;三是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四是心理训练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是实现高职院校实现由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 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的关键一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版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使所有高职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必修课或必选课是最好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建设上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学质量有保障,不象选修课程那样随意性较大。学校按照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统一组织安排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完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必选课程能够覆盖所有的高职学生,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误解,唤醒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拉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这也就为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情况,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育,如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成功心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心理、青年心理等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样化需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点课程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热点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热点,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如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贫困面对、宿舍关系等的专题,既是高职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一再强调;如结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各种专题;结合每年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的有关专题等等。这样的课程由于选题时效性强、切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和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及时有效,会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更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话,心理训练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改变、情绪情感的调控和行为的塑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尤甚。高职学生心理训练课程一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设,如针对有情绪方面问题的学生开设情绪调控活动课程;针对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针对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开设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针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学生开设的团体辅导、治疗课程等。二是针对学生在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而开设,如演讲训练、领导能力培养、意志力训练、素质拓展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个网络和体系的良好运行既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开辟道路。 三 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真正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这一工作真正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定位,加强对这一工作领导。要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彻底改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旧观念,把目光由“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投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规划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所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放眼长远,储备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学工作一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规划,从长讲议,逐步实施。一方面,对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要能够为他们准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工作的困难,积极支持他们工作,同时要肯花钱培养,使他们能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设准备人才条件。 三是要加大研究,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吸引力。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不断压缩非专业教育的内容,有些院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缺乏研究,导致谁有权威、甚至谁喊得多就上谁主张的课,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获得应有席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必要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层次和比例;要加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避免两种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复; 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其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负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心理健康知 识的 应用性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上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无法回避,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和 实践的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2007-02-01. [2]江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 [4]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 [5]肖仕元.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 [6]何进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9(15):136. 看了“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 2.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2) 3.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