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山东存量用地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山东存量用地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18〕39号),《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2019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发布,于2019年1月10日实施。1、更完善:完善分类、完善指标体系 《标准》包括区域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两大部分。区域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城市、建制镇和开发区等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包括工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等方面的指标,涵盖72个行业,标准体系完整,覆盖行业广泛。 对不同项目进行归类汇总,进一步明晰体系框架,如将文教体卫和行政办公用地归类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将交通用地、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等归类为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等,同时相比国家标准而言,增加了部分新兴行业用地指标,如物流园、老年人设施等,标准体系更加完整,覆盖行业更加广泛。 2、更严格:增加了指标控制要素(亩均产值、亩均税收) 工业用地在我省建设用地中占比大、利用较粗放,是本次标准修订的重点。新标准对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化学、医药、通用设备、汽车、船舶等33个行业大类,逐个行业规定了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7项指标。 3、有弹性:适度放宽公益类设施指标。 为适应当前公益类设施用地新需求,提升民众生活服务水平,我们适度放宽了部分公益类项目用地指标,如考虑教育用地户外活动场地需要,幼儿园用地面积按不同规模提高了2-5平方米/生;充分分析当前中医院用地趋势,将不同规模中医医院的用地指标分别放宽了7-13平方米/床。 4、有重点:强化工业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控制。 针对我省土地利用仍然存在粗放利用的问题,尤其是在工业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提高工业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水平也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为此,《标准》修订坚持问题导向,对两项指标进行了重点修订。 对于工业项目用地,为落实建设用地数量和强度双控的要求,在原来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五项控制指标(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的基础上中增加了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两个产出性指标,为学习借鉴浙江等省经验,推进“亩均论英雄”“标准地”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为加强指标约束,分行业对部分指标进行了测算提升,如行业投资强度平均控制指标值是2005年的两倍以上,30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容积率有所提高,通过标准的提升进一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 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针对当前农村宅基地面积超标、闲置空置数量较多、不同地区面积差异较大等现状,按照城郊、远郊、平原、山区等不同类型明确新建宅基地用地标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制定了农村新型社区用地控制指标。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相关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施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土地储备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负面影响不大的结论。并从土地储备数量、土地供应结构、土地储备法律法规、土地储备管理、土地储备组织体制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储备制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 房地产市场 对策建议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的兴起综合来看,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率先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深圳和上海得以实施。此后,杭州、厦门、南京、青岛、广州、郑州等城市也先后成立土地储备机构,开展土地储备工作。目前我国已有近半数的市县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含义是:由城市政府委托或设立的专门机构,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并予储存,根据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将所储备的土地以招标、拍卖等方式有计划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应用状况近年来,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一些城市的运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完善土地市场、控制土地供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越性已逐步表现出来。但是,随着土地储备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该制度在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方面存在着许多疑虑。地价房价上涨,开发市场起点不公在已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中,土地出让价格大幅上扬,商品房价格随之上涨。以杭州市为例,近年来该市地价、房价呈不断上扬趋势。同时,与目前的土地出让价格比较,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前的我国城市土地出让价格很低,制度实施前后地价差异很大。相邻地块的两个项目由于土地成本的差异,导致开发的起跑线不公平。如何平衡制度实施前后一级市场的价格差异,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困扰我国许多城市政府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市场结构失衡,多层次需求难满足我国推行房产改革政策的目的是采取多渠道、多途径来满足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有人认为,土地储备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导致房产开发走向集约与垄断,市场逐渐被一些实力强的开发企业所占据,小型与实力较弱的开发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当前实力强的开发企业着眼于高档和高回报开发,销售的对象是高收入群体。即使是面向普通工薪阶层开发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档次和市场价格也较高,部分消费者难以承受。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失衡使多层次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也造成高档商品房供需矛盾加大。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分析作为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之一,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必然对房地产市场、土地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但是,该制度是否是引起城市地价上涨的主因,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今后的发展与完善。对城市土地价格上涨的分析纠正扭曲的地价是城市地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我国土地储备制度是在土地真实价值受到抑制,土地价格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招标、拍卖方式带来的地价合理上涨是土地价值的真实体现。在先前不规范土地市场中,地价或成交价低,一方面是土地隐型市场不注重价格杠杆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灰色交易造成了国家利益的严重损失。据测算,我国的土地资产有25 万亿元。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土地资产每年流失近100亿元。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市场在公平、公开的平台上运作,必然带来地价的上涨,其实质是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益权的体现。土地市场无序炒作是地价上扬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中,招标拍卖出让土地出现了地价的非正常上涨。日本学者野口悠纪雄曾用现实地价与理论地价的差异来衡量东京市土地市场的健康状况。其中的理论地价是指地租的资本化。结合我国的实践,政府在土地的出让环节中都要确定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出让底价。其中,基准地价是指政府按土地级别、用地类型或区段位置评估确定的平均价格。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地价和进一步评估标定地价、出让底价的基础;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需要评估的具体地块,在正常土地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日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时确定出让金额的依据;出让底价是指经具有土地评估资格的机构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评估后,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所确定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由此可见,这三种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理论地价的含义,土地出让价格只有在理论地价的合理范围内波动才是正常的。土地储备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不大以杭州市为例,对该市自实施土地储备制度以来的土地储备库存量和土地交易价格进行相关分析:土地储备库存量(DS)与土地交易价格(DP)的相关系数为 ,为显著相关。但在对该样本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时发现t值偏小,总体相关系数接近零值,土地储备量与土地价格呈弱相关关系。对土地储备库存量(DS)与土地交易价格(DP)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土地储备库存量对地价的解释能力较弱。DP= (t= )拟和优度检验R=,F=,DW= (DP)= (DS) (t= )拟和优度检验R=,F=,DW=由以上回归模型的解释,土地储备库存量与地价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土地储备库存量每增加1万平方米,对地价平均有元/平方米上涨的贡献。按照弹性解释,如果土地储备库存量增加1%,地价只变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土地价格上涨并不是由土地储备制度造成的,土地储备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不大。对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分析房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开发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是主要的。开发成本上升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土地拍卖供应方式中,开发商的土地成本投入数额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必然以市场最高价才可竞得理想的土地。而将土地成本增加部分转嫁至房价是开发商转嫁开发风险的必然选择。以杭州市为例,对该市自实施土地储备制度以来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和土地交易价格进行相关分析:房价(HP)与土地交易价格(DP)的相关系数为,为高度相关。对房价(HP)与土地交易价格(DP)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土地交易价格对房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HP= 815+(t= )拟和优度检验R=,F=96,DW= (HP)= (DP)(t=)拟和优度检验R=,F=,DW=由以上回归模型的解释,房价与地价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土地交易价格每增加1元/平方米,对房价平均有元/平方米上涨的贡献。按照弹性解释,如果土地交易价格增加1%,房价将变动。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相对旺盛是拉动房价上涨的又一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快发展阶段,土地供应的高度垄断直接导致城市用地需求猛增,间接影响城市房地产开发进程和总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房屋需求上升。需求的相对旺盛必然引起房价的上涨。以杭州市为例,对其近年来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和商品房销售面积进行相关分析:房价(HP)与商品房销售面积(M)的相关系数为,为高度相关。对房价(HP)与商品房销售面积(M)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商品房销售面积对房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HP= (t= )拟和优度检验R=,F= ,DW= (HP)= (M)(t=)拟和优度检验R=,F= ,DW= 由以上回归模型的解释,房价与房屋销售面积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商品房销售面积每增加1万平方米,对房价平均有元/平方米上涨的贡献。按照弹性解释,如果销售面积增加1%,房价变动。土地管理上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屋的整体价格水平 我国一些城市从鼓励扶持某一事业发展的目标出发,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土地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经济适用房、以房带路、招商引资、扶持骨干企业、帮助特困企业等等。由于政策执行上的自由度大,管理很难到位,造成土地资产流失,也没有达到扶持的目的。此外,由于国家对经济适用房土地获取、设计方案、购房对象范围限定等方面还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千方百计以经济适用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经济适用房,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竞争不公、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土地供应的无序。因而土地储备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大,不会直接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扬。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建议为了使土地储备制度对我国城市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具体建议如下:合理控制土地储备的范围和数量土地储备制度是确保政府切实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管理制度。但必须指出,不能以垄断影响土地市场的发育,也不能盲目扩大土地一级市场的边界,必须正确处理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的关系,合理控制进入土地储备的范围和数量。我们认为,在地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完全可以通过成立有形的土地交易市场,允许一些有闲置土地的企业上市交易,这样既可以让闲置的土地尽快流动起来,增加土地供应量,也可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储备数量是土地储备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但土地储备过多,会造成资金占用过多,加大土地储备机构的经营风险。合理的土地储备数量要根据土地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而土地供求取决于社会、经济、政策等若干因素,要通过对相关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设计需求预测模型,进而得出最佳土地储备数量。加大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力度土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均衡是土地市场供求平衡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出现地价、房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土地储备机构不仅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地掌握土地投放总量,更要从市场细分的角度,适时调整各类不同用途的土地储备量和供给量,化解土地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就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状况而言,当务之急是紧缩城市中心区住宅用地和城市高档房地产用地,对开发高档商品房,不仅要从供给源头上进行限制,还要以高地价、高税收等手段加以限制;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对面向百姓的商品房所用土地要适当放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在“放宽”政策的同时,要切实规范土地行政管理行为,避免土地供应政策带来的漏洞。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用配套的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如公益型用地的收购与管理、原建成区的隐形土地市场问题等等;同时要严格执法,加大管理力度,使土地储备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依法监督的机制,对储备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以保障储备目标的实现应建立土地储备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尽量公开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收购、开发、储备和出让环节中的资料和信息,便于各方的监督和投诉。同时,通过公开如年度土地出租、出让计划、一级土地市场交易资料、土地储备数量等市场信息,促进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理性发展,引导市场化的开发商能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强化土地储备管理的监控职能土地储备管理监控职能的弱化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要强化土地储备管理的监控职能,加强对土地使用状况和土地价格的全程监控和跟踪管理。具体来讲,监控的内容一是建设用地的选址、用途是否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二是建设项目是否按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申请和审批,有无违反规定用途使用土地;三是土地利用是否按规定的进度进行建设,有无占而未用的土地;四是土地价格是否合理,是否故意抬高地价或压低地价,从事炒卖地皮的非法活动。同时,与房地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实行地价与房价的链接管理,杜绝房地产市场不合理定价行为。重构土地储备的组织体系在我国城市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初期,以杭州市为代表的分层次两级管理模式的组织体制的运行比较顺利。但随着土地储备制度实践的深入,这种体系的弊端日益暴露。一方面,土地储备机构挂靠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接受后者的直接领导,致使其地位弱化,运作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在土地储备实施中需要相互配合的城市规划、计划、建设、财政、环保、房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未形成协作的格局。为此,应该对土地储备机构挂靠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现有体系进行改革。其目标是,建立由市土地与房产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土地储备机构的新体系。具体内容是:城市政府通过机构改革,对与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直接有关的部门进行整合,组建土地与房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储备等若干办公室。新的组织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地储备机构的地位,为充分发挥其作用提供条件也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参考资料:1. 杨遴杰、林坚、高永,国外土地储备制度及借鉴,中国土地,2002(5)2. 吴次芳、谭永忠,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几个问题,城市问题,2002(5)3. 刘田,构筑土地市场巍峨大厦——红五月纵横谈,中国土地,2002(6)4. (日)野口悠纪雄著,汪斌译,土地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毛镇林、赵相如、王待宗,政府建个“土地储备中心”如何——杭州土地资源收购储备制度评述,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网6. 陈迪,“土改”点燃公平之火,决策资源房地产研究中心网7. 沈兵明、罗罡辉、卢春强、祝军,城市土地储备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经济地理

第1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 1 研究意义 1 研究内容 1 第2章 房地产开发概述及相关土地政策分析 2 房地产开发概述 2 房地产开发的含义 2 房地产的特性 2 房地产开发的特性 3 与房地产开发相关土地政策 5 年1月,国税总局发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 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5 2007年10月,国土资源部出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 使用权的通知》 5 2007年11月,《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6 第3章 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8 概述.8 压缩房地产开发行业利润空间 9 加速房地产开发行业整合速度 9 囤积土地现象将得到抑制 10 改变房地产开发供应结构10 影响房价走势有待进一步观察10 本章小结 11 第4章 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政策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12 我国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现状 12 实行“招拍挂”对房地产开发地价的影响 12 实行“招拍挂”对房地产开供应量的影响 13 实行“招拍挂”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3 本章小结 13 第5章 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15 土地储备制度概述 15 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开发的正面影响 15 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开发的负面影响 17 本章小结 18 第6章 对房地产开发有影响的其他土地政策——土地供应政策 20 土地供应总量的影响 20 土地供应结构的影响 20 土地供应方式的影响 21 管理政策的影响 21 本章小结 22 第7章 土地政策效果评价及建议 23 土地政策的效果评价 23 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的效果评价 23 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政策的效果评价 24 土地储备制度效果评价 25 土地供应政策的效果评价 26 针对土地政策存在问题的建议 27 完善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的建议 27 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政策的建议 28 发展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建议 29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的建议 30 第8章 总结 希望可以帮到您

矿山租赁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张侍威

(河南鑫汇矿业有限公司)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地质工作也随着共和国走过了60载的风风雨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矿产资源紧缺,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特别是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71%。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缓解资源瓶颈是地勘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缓解资源瓶颈的制约,就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就要通过深化地勘单位改革,解决地勘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提交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

在当前进行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地质勘查单位如何“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是地质人特别是地勘单位的领导干部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虽然大家都不愿面对,但它确确实实摆在了大家面前,到了必须回答的时候。

一、矿业公司是地勘单位改革的较好选择

(一)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活动分开,是国土资源行业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

1998年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地质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地质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原地矿部和有关工业部门的地质勘查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按照政、企、事分开的原则,将地质工作划分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商业性两大块,分别由地质“野战军”和矿业(勘查)公司承担。把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公共事业,其工作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商业性地质工作,包括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查等,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经济评价为基础,实行有偿服务和成果有偿转让。野战军成为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优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志业化队伍,总体规模约15000人。尽管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之间、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之间、中央与地方公益性队伍的关系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关系需要理顺,但大部分地勘单位及工作人员不能归入野战军的序列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地勘单位将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

地质队伍这几年投资相对比较充裕,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但是应当看到,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要求一刻也没有停止,企业化经营的改革任务远没有完成。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十五条明确: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地勘队伍进行属地化、企业化的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地勘队伍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更紧密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更有效地发挥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多种功能。虽然改革会有困难和风险,但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出路,倒退更没有出路。根本之策,就是要利用好当前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各项准备。改革早晚都要推进,与其被动改革,到时被动,不如主动改革,占据主动地位。但千万不要因为形势好,销蚀改革创新的意愿。

(二)实现企业化的主体是矿业公司

我局近20年的改革发展过程值得回顾。河南有色地矿局在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实现“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要求,实行了专业化改组,建有地质勘查、物化探、综合研究与成矿预测等专业队伍,形成了延续近20年的现有地勘单位格局。随着国家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进而转向市场经济,我局地勘队伍体制,也随之历经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从简政放权,解决政事企分离的问题,到租赁经营、承包经营,以及内部经营机制转换,都由于地勘单位是一种事企不分的载体,难于确立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使改革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90年代后期,由于国家任务锐减,地勘工作降到了历史的低谷,大批技术人员为了生路,纷纷脱离地勘单位外出寻找生计。为了弥补地勘经费不足,局积极开辟工勘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了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产业,走了很多弯路。进入新世纪,随着勘查开发一体化思路的确立,又花了一定的精力,投资、培植矿业。但这些产业的要素都是按地勘单位分散配置和经营的,产业弱小、雷同,经营机制落后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明确了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方向。但如何推进企业化经营?选择什么模式去实现企业化?企业化的主体是什么?又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推进企业化改革,是以地勘单位为基本单元,以搞活每个地勘单位为出发点。实际上,这些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照专业分工、成矿区带、行政区划原则设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的这种组织形式,已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多年改革发展实践一再证明,要搞活每个地勘单位是不可能的,地勘单位整体推进企业化是不现实的。必须从搞活整个地勘经济出发,推进以局为单元,以优良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队伍组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因此,把适应市场的生产要素游离出地质队这个母体,并以局为单元围绕主产业进行重组,培植起具有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化。实现企业化的主体不是地勘单位,而是产业实体。

我局经过近20年企业化改革探索,已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勘查、工勘施工业和服务业这样一个产业格局,市场经营收入已占全局总量的一半以上。要实现企业化,首先必须建立进入市场的企业主体。2004年,局通过重组、改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群体(地矿公司、岩土公司、勘察公司),它们是全局实施企业化的主体。可以说,地矿公司是近20年改革发展实践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矿业公司是实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实现“致富家业”的有效载体

在当前地勘单位仍戴事业帽子的状况下,受原有政策的束缚,地勘员工的工资收入只能依据国家有关工资制度,不可越雷池半步。地质工作者战严寒,斗酷暑,栉风沐雨,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贡献不成比例,长期下去,留不住人才,不利于地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加员工的财产性收入,是提高地勘职工总体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提高河南有色地勘员工的财产性收入,有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十九条明确: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提高河南有色地勘员工的财产性收入,有具体的方法。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2009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勘查开发效益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在职工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支持职工通过个人资本参与局、队所办的经营性项目和局、队属公司改制,享有所有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矿业公司是实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完成“致富家业”的有效载体。

综上所述,矿业公司的组建,符合国家有关地勘单位改革的大政方针,是提高职工收入的有效载体,是我局经过20多年艰难筛选的结果。

二、矿业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成立矿业公司进行经营活动,有好的政策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十三条明确,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主体地位。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规范的矿业公司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灵活的经营机制。矿业公司有一支思维活跃、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

但是也应当看到,新成立的矿业公司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本实力不强,有潜力的矿业权不多(几乎为零),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开展地质工作的市场准入证: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等。

三、矿业公司的发展之路

(一)勘查开发一体化是矿业公司发展的正确道路

矿业公司到底应该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作为从地质勘查单位分离出的地矿公司,比较多的会给出从事地质勘查及相关地质技术服务的答案,应该说这样的回答符合常理:地勘单位几十年一直从事找矿工作,有一套成型的工作程序,工作起来轻车熟路。而资源开发工作是另一学科,是下游产业,过去接触不多,同时开发的环境当前也不优,有畏难情绪。

其实,勘查与开发工作是一体而不是对立的。勘查与开发是矿业的不同阶段。勘查是开发的基础,开发是勘查的结果。近期,地勘单位从上到下都在大力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这是非常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从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实际来看,地质勘查是我们的优势,在地质勘查领域我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过硬的勘查实力,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开发却是我们的“短板”。无论思想意识、人员状况,还是工作经验,我们都还不适应。也正因如此,局从实现经济“裂变式”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大了推进矿业开发的工作力度,要求一队(院)一矿。勘查只能解决生存问题,勘查是“打工经济”,开发才能“裂变”。矿业公司也要改变思维定式,真正树立“勘查立业”、“开发富业”的观念,加速从勘查业为主导向以开发为主、勘查业为辅的产业结构转变,致力于打造不同规模的矿山主体。

大家都知道,紫金矿业是以黄金为主导产业的矿产资源的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及矿产品销售的矿业公司。在5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最新公布的2009年度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紫金矿业首次成为全球500强上榜企业,排名第243名,其控股公司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区和海外8个国家。自2000年8月实施股份制改造,到2003年12月在香港上市,再到全球500强,紫金矿业仅用了9年时间。紫金矿业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开始走快速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成为国内外黄金行业中一个有朝气、有活力的公司。公司董事长在谈到紫金矿业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时说:对矿业企业来说,谁拥有资源就拥有了明天。紫金矿业的成功根本在于资源战略的成功。紫金矿业是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成功例证。

因此,“优化的勘查人才、技术和信息+社会资金(包括其他资金)+优化的开发人才、技术”是矿业公司理想的运作模式。

此外,矿业公司在工作中,还要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立足当前,但更要着眼长远。只有立足当前,尽快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获得公司股东的支持,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只有着眼长远,才能制订出符合公司实际的发展战略,为公司股东获得持续回报提供有力支撑。获取占有资源并进行有效开发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不断培育自己的品牌,形成核心技术

目前,河南省内有拥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勘查单位不少于30家。单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也有10家,大家都在郑东新区鑫地大厦上班(只是楼层的不同),大家采用同一个取费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版。如果矿业权主在选取勘查单位时除了楼层不同而无其他参考标准,如果在地质勘查方法上没有自己的特色,方法手段雷同,那么勘查项目的获得是矿业权主上电梯按错数字选择的结果,这该是多么的不幸!勘查单位在在市场上需要面对的,不仅有来自同层次不同系统的单位竞争,还有来自同一个系统的各地勘单位的竞争。如何让消费者不是因为按错楼层选择到你,而是思想意识中非你莫属,方法只有一个:创造出自己的差别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深入分析自己单位的基本状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加以优化,提炼,形成自己公司独特的见解,再把这种见解推广出去,让矿业权人知道你与众不同。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会对那个有特色的单位最感兴趣。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局,要开展二维地震工作,找外部协作的队伍,立即会毫不犹豫地想到煤田物探队,这就是品牌!

大家目前都在喊没有好资源,事实果真如此?以金矿为例,好开的矿难以取得,难开的你若无从下手,当然就找不到资源了。紫金矿业这几年为什么能占有较多的资源,就是靠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他们所上的项目不是品位低,就是难选冶的,技术创新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贵州的水银洞金矿,一家外国公司花了二、三千万元勘探费后,不敢再做了。而紫金矿业解决了“卡林型”金矿的难选冶问题,目前水银洞的金金属储量为,该矿成为紫金矿业三大金矿之一,其主营业务成本为元/克,远低于国内其他黄金矿山平均水平。目前,紫金矿业在低品位氧化金矿、低品位铜矿、微细浸染型难处理金矿、复杂硫化铜金矿选冶技术方面的突破,使许多原不能开发或没有开发效益的“呆矿”得到成功开发利用,不仅填补行业的技术空白,支撑了紫金矿业各矿山的开发,同时也为紫金矿业未来控制和开发其他低品位、难处理矿山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准备,这些技术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河南发恩德矿业公司在洛宁县沙沟银铅矿区针对极薄矿体所采用的削壁充填法的采矿方法,为公司的赢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依靠先进技术,紫金矿业的发家地———紫金山金铜矿的金金属储量就越挖越多!现在的累计储量达到300t。现在,紫金山金矿已经成为中国单体矿山可利用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成为中国唯一世界级特大型金矿!就是因为它们掌握有关键技术,有金刚钻!

对于中小矿业公司来说,目前最需要培育或掌握的核心技术就是对矿业权的价值与前景,基本可以做到“一过目就心中就有数。”

(三)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吸引人才

技术源于人才。人才的竞争,直接的表现是吸引人才政策的竞争。但根本的是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机制的竞争。人才的市场机制是矿业公司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有多维的人才观,即多渠道、多视角发现和起用人才。要有流动的人才观,即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全力打造人才的“蓄水池”。

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倡导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贡献率分配)。长期以来,国企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基本是工资+奖金+津贴,由地勘单位改组而成的矿业公司大多数的分配现在仍然是这种模式。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同时也由于按劳分配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长期形成的分配机制的弊端,致使按劳分配不论是工资、津贴还是奖金,都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

规范的矿业公司中,必须突破这个传统的分配模式,积极探索体现经营者责权利相统一、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和途径,不断调动和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实行年薪制、期股期权制、科研成果、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以岗位作为参照系,通过按岗持股、岗变股变的动态持股原则,将人力资源要素资本化,从而将潜在的资源落实为可衡量的、现实的价值,成功实现企业从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经营的质的提升,促进了员工与企业基于共同利益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从自发性零星复垦到自觉性有计划复垦,从单一型复垦到多形式复垦,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巨大变化。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实施以后,复垦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矿区土地复垦率为12%,其中煤炭企业约10%,黑色金属约23%,有色金属约8%,砂金矿约24%。土地复垦工作的广泛开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土地复垦技术理论的发展。

一、土地复垦技术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复垦方法从”一挖二平三改造”的简单过程处理发展到基塘复垦、疏排降非充填复垦、矸石和粉煤灰等充填复垦、生态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复垦技术体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复垦的规划技术和复垦的生物技术,研究较为成熟的有泥浆泵复垦技术和煤矸石充填压实技术。

1.复垦规划技术方面

复垦土地规划是矿区土地复垦成败的关键,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专项规划。在复垦规划前的区域调查和复垦条件评价中,模糊综合评判、灰色聚类分析等数学量化分析方法已被引入;根据采矿规划预测开采后的土地破坏形态、地貌变化规律和景观生态格局是复垦总体规划的关键技术之一,开采沉陷理论和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已成为这方面的技术支撑;复垦土地利用方向决策、复垦用地结构优化和复垦工程措施选择是复垦规划的核心内容。层次分析法、线性规划、灰色决策理论等先进的规划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到实际中。

2.复垦生物技术方面

复垦生物技术包括生态工程复垦技术、土壤改良的生物技术和快速植被恢复技术。目前发展以现场试验为主,但还未形成一个有普遍共识和推广应用的规范标准。

3.复垦工程技术方面

在挖深垫浅的各种方法中,泥浆泵复垦是东部平原矿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因而对其研究也较为深入。

4.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其中煤矸石充填方式、充填厚度、压实工艺、覆土厚度、种植品种和土壤改良构成了该方向的技术体系。

二、土地复垦的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复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复垦决策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对复垦决策的特点、内容、目标、准则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对建立的复垦决策因素量化模型、决策语言模型、用地结构优化模型及复垦方案优选的综合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等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土地复垦的概念、内涵、边界及其学科体系等基础性问题正在探讨之中。微观方面,采矿对耕地的破坏机理和土壤剖面重构原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提出了”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剖面重构原理及复垦土壤生产力评价的量化模型(PI模型)。另外在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生态工程理论指导复垦实践的基础上,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被引入,提出了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六大原理,从而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结合起来,扩展了土地复垦的内涵。

三、我国土地复恳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复垦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复垦工作与复垦研究中,重复垦数量,轻复垦质量;重复垦工程,轻复垦管理;重复垦技术途径和模式研究轻土地破坏与复垦的演变规律、技术标准、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重局部研究,轻整体研究等问题较为突出。

复垦理论研究落后于复垦实践。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土地复垦仅仅是一个纯工程性问题,没有太大的科研价值,这导致了目前我国复垦起点低,复垦效益不高的局面。

农业复垦研究不够。新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复垦土地应优先用于农业,但是目前矿区农业复垦的效益还不十分显著,这一方面由于农业本来就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复垦后土壤理化性状差,加之土壤改良的投入大,使得复垦初期投入产出低。

四、土地复垦的发展趋势

1.土地复垦的发展前景

(1)农业复垦将成为复垦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提高农业复垦效益的研究将成为复垦研究热点。

(2)复垦产业化在复垦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将脱颖而出。

(3)复垦技术体系将不断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将制定。

(4)政策法规体系将不断健全,良性的复垦机制会形成。

(5)传统的土地复垦领域会进一步拓展。

(6)土地复垦学科体系和理论构架会逐步建立。

2.土地复垦的技术性发展趋势

(1)井工开采复垦技术。井工开采复垦技术按复垦工程措施划分为充填复垦和非充填复垦两大类。

充填复垦是利用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充填塌陷区复垦。其用途主要是用于建筑用地和宅基地、树木和农作物种植以及综合模式。其技术关键是防止二次污染。

非充填复垦的技术关键是地表塌陷预测及损害程度分析,根据当地自然与生态环境,结合塌陷的分类改造和综合治理,达到生态农业利用之目的。

(2)露天矿复垦技术。该技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土地复垦要求排放剥离物,即将粒度小、砾度低、易风化的岩层和较肥的土层放在上部,其余放在下部;第二阶段是按照复垦标高对排土场进行整治;第三阶段是根据复垦后的具体用途进行复土。其关键技术是把开采方法和工艺与复垦统一考虑,形成统一的采矿—排土—复垦的工艺过程。

(3)生态农业复垦技术。该技术的原则是:①因地制宜,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复垦土地的用途和利用结构;②优化复垦土地结构,即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合理配置复垦区农、林、牧、渔结构,以促进农业体系和生态村落的发展。

(4)矸石无复土微生物快速复垦技术。该技术的特点是:对煤矸石、露天矿剥离物等固体废物场地不需要覆盖表土,经过一个植物生长周期(6个月),建立稳定的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其技术关键是播洒有效的微生物制剂,控制微生物土壤的pH值,促进土壤的形成。

(5)泥浆泵复垦技术。该技术是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实验设计的一种技术,其技术关键是模拟自然水流冲刷原理,把机电动力转化成水力而进行挖土、输土和填土作业,用高压水枪将泥土割切、粉碎,使之湿化、崩解,形成泥浆和泥块的混合液,再由泥浆泵通过输送管压送到待复垦的土地上。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复垦后的土地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及入渗性、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适宜,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00、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01、会计造假原因的理性思考

102、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研究

103、面对新形势的会计对策

104、论财务信息的披露成本

105、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

106、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

107、会计研究实验方法

108、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咨询

109、会计研究实验方法

110、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111、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模式浅谈

112、浅议合伙企业的会计问题

113、浅谈我国保险监管会计制度的构建

114、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

115、对我国模拟会计报表的思考

116、谈制度安排与会计报表粉饰

117、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118、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剖析

119、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0、试析企业会计制度实现的突破

1、增强成本意识,切实加强成本管理;

2、实行责任成本目标是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3、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实施成本控制;

4、关于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调查分析;

5、成本控制系统研究;

6、完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比较;

7、企业降低物耗的具体做法;

8、成本否决制度的推行;

9、关于现代成本理论的研究;

10、企业成本管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1、成本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12、企业决策与成本控制;

13、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

14、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比较

15、关于定额成本的研究;

16、关于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

17、责任成本的理论与实践;

18、关于质量成本核算,控制与分析;

19、关于成本核算改革的探讨;

20、试论成本的分级分口管理;

21、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22、成本竞争战略与竞争成本管理;

23、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24、建立信誉的成本;

25、物流成本初探;

26、日美成本管理比较及启示;

27、战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模式探析;

28、对成本策划的思考;

29、我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30、餐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探讨;

31、企业公开上市的成本收益权衡与融资决策;

32、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

33、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

34、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和突破点;

35、传统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比较和探讨;

36、论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及典型案例分析;

1、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

3、租赁会计研究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面临的问题

5、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6、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7、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8、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9、论绿色会计

10、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1、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12、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13、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14、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5、试论会计监管

16、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17、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18、《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19、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20、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21、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22、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23、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24、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

2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的探讨

26、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探讨

2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28、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29、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30、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31、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32、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分析

33、对反倾销背景下会计管理问题的思考

34、浅析反倾销会计问题与对策

35、反倾销与反倾销会计体制的建立

36、新会计准则下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37、企业年金会计问题研究

38、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研究

39、股份回购会计问题研究

40、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1、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2、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3、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探讨

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5、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6、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7、对加强会计监管的思考

8、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9、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的思考

10、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1、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12、论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13、浅议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14、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15、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研究

16、新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比较研究

17、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问题的探讨

18、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19、新形式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20、剖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

2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

22、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23、论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举措

24、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25、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6、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27、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2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29、浅议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30、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研究

31、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32、河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

33、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4、河南上市公司现状及趋势分析

35、关于研究与开发成本核算的探讨

36、统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37、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38、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39、无形资产会计制度变迁及经济影响

40、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的研究

4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动机及防范体系的建立研究

42、试论人力资源会计及前景

43、浅析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

44、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45、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

46、中外租赁业发展比较及经验借鉴

47、××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48、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49、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50、会计继续教育体系的架构分析

51、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52、名牌产品如何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53、某某股票估价模型应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4、××公司会计报表分析

55、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某某为例

56、浅议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58、可转债公司债券投资价值确定的要素分析

59、某某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浅谈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60、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61、关于或有事项若干问题的研究

62、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思考

63、民营企业活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64、农村居民购买力分析

65、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66、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研究

67、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分析

68、某产品销售统计分析

69、某公司营销人员劳动报酬统计分析

70、某公司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作用的统计分析

71、定额法的应用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

72、关于推行责任成本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73、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74、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75、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76、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77、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78、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79、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80、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81、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2、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83、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84、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85、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86、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87、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88、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89、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90、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91、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92、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93、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94、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95、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96、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97、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98、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99、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100、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1 高校会计教学引入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国际会计方向班教学实践为例

2 会计稳健性与现金持有价值效应――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经验证据

3 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

4 基于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5 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6 M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问题研究

7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

8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9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10 戴尔公司会计舞弊的案例分析

11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

1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对策研究

13 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14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 ABC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案例分析

16 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研究

17 所得税改革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实证研究

18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

19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若干问题浅析

20 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问题研究

21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会计稳健性

22 管理会计工具在A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24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25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26 推进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27 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案例研究

28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比较研究――基于中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1) 析高校会计文化的内蕴

2)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

4) 油田企业内部财务成本控制体系建构思路探析

5) 新医改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

6) 做好医院财务审核工作的探讨

7) 法务会计实践教学探索

8) 司法会计鉴定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研究

9)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就业方向现状及对策探析

10) 高职会计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11)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经济发展作用探析

12)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13) 电网企业财务管理

14) 电力行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5) 论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6) 论云计算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17)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趋势分析

18) 探究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19) 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

20) 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及管理研究

22) 强化资金经营管理

23)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4) 探讨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5) 实践教学下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26)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若干问题探讨

27) 体验式教学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中的应用

28) 浅谈提升会计学教学效果心得

29) 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探究

30)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31) 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背景下学生会计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

32) 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33) 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探析

34) 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究

35)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36)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及建议

37) 论如何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38) 胜利露天煤矿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39)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向

40) 基于龙马环卫公司的财务分析研究

41)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42) 浅析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3) 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44)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管窥

45) 现代酒店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46)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

47)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解决对策

48) 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路径探析

49) 中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收益研究

50) 论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的协调

51) 破产会计理论探讨

52) 论我国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操纵及防范

5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限定的探讨

54)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55) 互联网思维破解代理记账行业谜团

56) 关于发展绿色会计的思考

57) 管理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58) 地质勘查单位推行项目预算管理探究

59)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研究

60) 关于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办法的探讨

61) 林业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探讨

62) 浅析林业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优化

63) 基于奶畜生产经营的会计核算--以XXX为例

64)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65) 浅谈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66)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发展30年

67)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加强教育财务管理研究

68) 中学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9) 基于资产清查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

70) 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1) 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问卷调查分析

72)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73) 医学院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控制关键路径探析

74)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研讨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76) 高职院校企业所得税会计课程开发的研究

77) 会计“专家”走进高职会计课堂之我见

78) 山西省会计领军人才交流资料--合同能源管理财务核算实务问题分析

79) 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山西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80) 化学工业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81) 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82)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83)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

8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管理会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5)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86) 涌鑫矿业公司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87) 生态成本对露天矿最终境界的影响

88) 露天采矿企业涉税情况及纳税筹划

89) 浅议国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问题

90) 基于成本风险控制的矿建项目材料采购新对策

91) 联合沃尔比重评分法与杜邦财务分析法构建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92) 自助终端结算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实践与探讨

93) 浅析公立医院新财会制度下财务管理分析与解读

94) 新形势下加强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途径研究

95) 浅析司法会计在检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96)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以XXX为例

97) 小议我国高校会计风险和防范

98) 浅谈高校构建智能化财务管理软件的必要性

99) 对当前高校在完善会计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探讨

100) 技术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

1、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及完善建议

2、复烤企业生产成本能耗预算定额体系构建

3、燃气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4、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5、提高煤炭运销企业会计人员分析反映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6、中小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效果探讨

7、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运用探究

8、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

9、企业在新准则下的企业所得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试分析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1、宾馆酒店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12、“国民盛宴”中B2C电商促销方式会计核算的分析

13、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研究

14、刍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

15、矿山企业财税管理要点与难点

16、地质勘查单位推行总会计师责任制建设研究

17、浅析地勘事业单位部门预决算差异原因及对策

18、基于价值链管理方法钢铁企业如何有效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19、财务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0、浅谈财务管理在铁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1、路政管理如何做好成本核算

22、分析完善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策略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

23、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

24、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25、企业内控管理构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启示

26、浅析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

27、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中的核算漏洞及实施难点分析

28、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9、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分析

30、探析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

1、政府收支分类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2、城市园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考

3、探讨精细化财务管理在水利事业单位中的运用

4、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5、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探究

6、浅析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思考

7、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

8、与基建项目相关的政府补助财务处理实务探讨

9、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研究--基于2005-2014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10、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11、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

12、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兴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13、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14、我国会计行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15、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分析

16、用友ERP-U872供应链系统中直运销售业务的处理

17、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18、税务会计实践教学优化探讨

19、“四大”本土化后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策略

20、管理会计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21、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计算机的论文篇一:《试谈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前言: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我国广泛普及,但是面对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适应所有大学生的内心需求,计算机教育也在我国各个飞速发展的领域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商场的需求方面也大大增加,所以说大家必须对计算机的教学给予相应的重视,对其进行重新的了解和安排,接下来本文通过对高职计算机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阐明,并且针对其以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过程和 经验 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但是,该模式目前的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表现出不协调。过程的教学和教师日积月累的经验以管理方面的整齐划一为主,主要注重相同个性的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数目慢慢增长的现象严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对学生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进行一定的带动,教师也不能有效的传达教育内涵,这样,教育的科学性被埋没忽略,还不能体现人性化的教学实质,不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2.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 针对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效性这一重要前提来说,选择专业性教师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预习和课堂上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及其专业的解答,这就对教师具有过强的专业理论性的知识和专业的素质有相当大的要求,学生的疑惑被解决。但是就现在的计算机教育状况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是任职其他教育学科的教师并非专业性的计算机教师,所以教师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的理念和教育精神,教材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难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疑惑没能被解决,这与教师的专业性也是极致相关的。 3.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对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不被人们熟知的是,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显而易见,由于计算机的基础性知识相对枯燥难懂、复杂难解,这也就是学生对与计算机的学习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对高职计算机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之后就会在遇到复杂难理解问题的时候一味地持躲避和退缩的,在以后计算机的学习中也会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对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针对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对策研究 1.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在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创新应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前进的动力,同时创新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现阶段的传统模式大量普遍的教育教学,高职教育效率大大滞后,这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树立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心存创新的观念,努力让大家知道创新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教育机构也要以身作则督促教学管理人员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教育教学下穿插创新的意识,这样做的话,有质量,有效率,又成绩的的高职院校一定能够慢慢成立起来,优等院校的成立,随之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也会慢慢被培养出来。因此,创新是教育教学前进的基础。 2.加强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所有的教学设想和 措施 都是空谈,只有亲自由教师去落实,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所以来说,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是新课改后的教育目标完成的基础。所以成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性教师也是发展教育的一大保障。考虑到专业性教师需要高的素质和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性人才大量缺乏的问题,教育机构在全面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课上教学效果,课下监督能力。 3.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其需要很大的转变,学生应该作为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授课的基础,尽最大努力的提高课上的授课效率。目前,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大多是以班级授课为主,其还要求在教材上实现统一,学习内容的单调,将会制约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对学生的志趣和接受能力进行一定的了解,由此来有针对性的备课,另外还学生基础大不相同,教师也要有针对性的制定 学习计划 和学习目标,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制定不同的 教学方法 ;另外,教育工作者还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因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授课时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基础技术,这样学生们就会在就业道路上避免坎坷。 三、 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化逐步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应该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不断改善和完备自身教育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建设,教育机构要努力提高自办学效率,这样能更好的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的论文篇二:《试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越来越深入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校都已经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作为必修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多种多样,其内容的样式根据课程的不同而改变,其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础、信息处理等等。其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非常全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发展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牢靠掌握,初步具备应用计算机能够解决和分析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广大学子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等部门在09年提出了要提高和深化计算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教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分类式,其课程建设是建立在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完善的同时,其弊端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不高、听课效率低等等。很多教师的授课水平不高,授课内容简单、直白,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上课的效率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 高等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的创新改革,充分顺应时代的需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简单了解,而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 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当今众多的大学中,把对开展计算机的思维教学作为重要任务和全新的课题,其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 在关于思维能力教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的基本任务,初步制定完成了基本的教学内容,其包括 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与算法等等。大学生需要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学来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自身的努力,是自己具备最基本的技能和态度。 三、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程训练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对于国家和学校来说仍是一项极大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计算性的思维,提高学生对抽象和难懂的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教育部等部门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给出的建议是:要以经典的原始传统课题为基础,深刻了解应用程序的基本原理,增加学生的相关课题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1.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和教师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在实践中应认真学习,主动和老师交流和沟通,用创新式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素质等等。 2.具有启发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制定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计算性思维,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上,依次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梳理知识中所涉及的计算性思维,教师应改变和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授课时,灵活运用计算性思维,使其能力发挥到极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灵活计算思维,对问题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解决相关问题有很大帮助。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学生应在合适的机会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应给与细心解答。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给学生领悟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3.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比,缺少灵活趣味性和综合性,其大部分是让学生增加感性上的认识和理解,忽视了计算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今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和 想象力 的丰富,使得教学内容更应该灵活多变,趣味增加。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是锻炼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4.开放性和共享性的教学资源建设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地点也逐渐广泛起来,例如:图书馆、自习室、阅览室等等,在有这些环境的同时应增加更多的开放性资源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性思维中的分离方法,合理使信息得到分类和筛选,发挥教师的资格和协调作用,建立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扩充,培养学生的个性,利用有效的平台,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铺路。 四、总结 计算机思维能力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的成为了我们必备的技术手段,如何有效的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在工作学习中引入计算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必要的学习目标。关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在国际以及国内都已经成为研究的 热点 ,因此,如何高效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仍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发现。 猜你喜欢: 1. 浅谈计算机发展趋势论文 2. 浅议计算机发展趋势论文 3. 论计算机发展及展望的论文 4. 有关计算机发展的论文 5. 计算机发展史的相关论文 6. 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论文

写作思路:先写出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然后畅享一下自己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

正文: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带来了国家治理新挑战,并深刻地改变着全球产业、经济、利益、安全等格局。

互联网正在成为21世纪影响和加速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全球创新与变革、发展与共享、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议题。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化互联网应用,加强互联网治理,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人类发展。

互联网将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互联网正在为全球产业发展构建起全新的发展和运行模式,推动产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全面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众包、众创、众筹、网络制造等无边界、人人参与、平台化、社会化的产业组织新模式将让全球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适配和聚合优化,移动服务、精准营销、就近提供、个性定制、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服务将让供求信息得到及时有效对接,按需定制、人人参与、体验制造、产销一体、协作分享等新商业模式将全面变革产业运行模式,重塑产业发展方式。

互联网构建的网络空间,将让产业发展更好地聚集创新要素,更好地应对资源和环境等外部挑战,将推动全球产业发展迈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数字经济新时代。

互联网将成为世界创新发展的重要新引擎。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互联网企业正在成为未来全球创新驱动发展中最为广泛、最为耀眼、最为强劲的创新动能源泉,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引领者。

人口、资源、市场等驱动国家发展的传统红利要素,正在全面让位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红利,互联网创新将成为推动世界持续发展的重要新动能,带着人类全面跨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创新、智能、变革的社会正因为互联网创新加速到来。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均属于会计学科的分支,在 企业管理 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财务会计发展趋势研究 》

一、财务会计发展现状

经济新常态下新的经济特征是:国家治理法制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产业转型升级化,市场竞争品牌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企业内控系统化,会计管理精细化,财务数据真实化,创新驱动主流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变革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才能适应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才能适应经济市场政府调控的需要,才能适应改革创新创造的需要。财政部1992年11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993年7月1日实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又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开启了新中国财务会计变革的新浪潮,使我国的会计工作与国际会计准则直接接轨,直到实质性趋同。财务会计的记账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方法 采用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财政部于1995年12月15日又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与市场经济协同的会计模式,财务会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经济活动实行全方位、全责任、全过程的核算与监督。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导引下,在贯彻落实《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过程中,从2006年12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企业会计具体准则41项多。

1999年10月31日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时期,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全面规范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随着会计电算化向各行各业的迈进,大部分账务核算由计算机来完成,极大地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极大地提升了会计分析、调节、监督、控制、决策、预测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会计前沿态势

现代社会是网络化、知识化、科学化、数字化、创新化的时代,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稳步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会计电算化核算替代了会计手工核算,实现了会计技术手段的第一次革新,使会计人员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会计信息化提升了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技术手段的第二次革新,使会计工作由规范化提升到精细化。会计网络信息化延伸了会计信息化,它将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第三次革新,也是会计发展的新态势。会计网络信息化是会计、网络、信息三位一体的融合,是会计发展史上又一次变革创新。由此必将引发对会计方法体系的重新整合,对会计 教育 与会计实务操作的变革,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必将引起会计核算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的一系列深度变化。

三、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会计从学科上划分,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从本质上区分,分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一)会计核算向电子化发展。会计核算由计算机核算系统依照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处理完成。从原始凭证确认输入、记账凭证审核填制、会计账簿平行登记、费用分配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结账对账、精确编制会计报表都由系统来执行。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全程清除了人工干预,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手工会计核算将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与外部往来的结算(如各种发票、税票、结算单据等)均以电子货币进行。会计信息载体的改变,社会共享程度的提高,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将消失。

(二)会计信息向开放化发展。会计信息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披露。基于全球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企业的经济活动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并且与外界系统相联结。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可根据授权直接调阅会计资料、获取数据信息,使会计信息的空间扩大、数据开放,由微观数据扩展到宏观数据运作,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同时,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三)会计人员向高智能发展。会计工作重要的是核算资金运动,分析经济数据,管理资金运营,控制经济活动, 报告 会计信息。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运行系统与经济运行主体相融合。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高智能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知识,掌握经济、管理、法规知识,熟悉 网络技术 ,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熟悉企业业务核算流程。对会计数据有精准的计算能力,对繁杂业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对会计信息有超强的梳理分析能力,做到信息分析有深度,资金控制有适度,预测决策有高度。

(四)会计服务向真诚化发展。会计服务单位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封锁线,是投资者维护权益的合法途径。真诚守信是会计行业的生存法则,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服务机构,完善经营管理,加强真诚建设,提升服务意识,营造公正氛围,驱动信息公开。

(五)会计确认向无形化扩张。企业资本核算向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扩展,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转化,会计报告内容表外承载过多向表内回流,开创出新的财务报告模式。

(六)会计教育向实用化发展。将会计教学放到会计实务实习基地,设置完整的供产销工艺流程,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之中,创建系统的会计核算管理体系,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外部环境,理论传授与实务操作适时对接,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对接现场会计业务。

(七)会计管理向多元化发展。会计网络信息系统本身固有核算、归纳、分析、控制、管理职能,在 财务管理 人员的参与下极大地提升了决策和预测功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再度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稳步推进,加快了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移,由常规化向创新化的转移。会计管理多元化,一是获取会计信息多元化。在互联网基础上,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数据、图像、语音信息;二是梳理会计信息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计算、分类、汇总、分析、决策和预测;三是披露会计信息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信息,能够全面覆盖信息需求者的个性需要。总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能量信息超载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的时代,必然要求会计技术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形态的发展需求。财务会计的革新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必须将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快速实现电子商务化、功能多样化、权利扁平化和管理信息化,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应对企业未来面对的复杂形势,紧跟国际潮流,将我国的财务会计发展推向最前沿。

作者:杨勇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勇.略论财务会计的前沿态势[J].河南社会科学,.

[2]黄小晏.论网络时代会计系统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

[3]刘宇,王燕.论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北方经贸,.

《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关系研究 》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它是仅仅局限在对资本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太注重企业实际经济管理,大多数忽略了这些因素的协调和管理决策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成长,新会计制度逐渐完善,会计实体识别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是金融资本为主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管理是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远远超出了物质的管理的范围,应结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沟通和循环显示产权流动的经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管理;资本模式;传统会计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从服务对象,影响行为,时间跨度,会计主体,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精度等信息的特点都存在着不同的,但它们之间有着不能被忽略的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最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象一般都是相同的,即企业管理活动,和收发消息,两者之间的分工不同,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所不同。管理会计的对象是强调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管理活动及其信息等空间的一部分,强调特殊的经济活动和其信息的选择和财务会计强调过去和使经济活动及其信息。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空间着重于整个企业活动和消息;另一方面,大量的原始数据是大致相同的,经常直接引用材料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研究和一个帐户报表等。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织体系、管理学理论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说,管理会计还是一种经济管理信息体系,它是科学会计的一种领略的边沿。归纳会计成长的产品,源于财务会计其余有关联的部分的有机实质与成长,同时也会计是的一种首要的特质,是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比方,在管理会计用货币计量的多种综合测量仪器的发展。单一货币计量使会计的刚性、片面、单一,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及其材料数量和数量的要求,作为会计信息被列为会计信息的职工人数和劳动成本更为全面和直观。

1.不同的会计科目。管理会计主要负责本单位内的企业领导作为主体。更强调人力集中管理的行为,也为企业,财务会计往往只有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作品。管理会计责任主体才会更形象。

2.基本功能是不同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部分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管理效劳服务;不接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限制和管束,使用的各种方法多样,工序少,从企业经管的方面来接收消息,负责主要的制定工作目标,节制活动的主要责任。重视过程的管理服务,结果影响内部各个职员的心态和行动的所有方面,按照企业的业务目标和努力工作,面向企业的功能,主要进行推理、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功能,推行履行企业之间的各个职责,属于“新型的会计”。金融和会计工作部分的关键是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方式和过程都是一定的,使用一致的财务会计系统和原理,主要为股东、债权人和债务人,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反映、报告功能的业务结果和财务状况,属于“新类型的会计报告”。

3.信息的特点是不同的。管理会计信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期;而大多数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过去时态。这些过去时态的管理会计是不一致的格式,不是恒定的报告日期和不向公众开放的内部报告信息的媒介,而对于公共信息的提供者财务会计来说,媒介是在恒定的格式和报告财务报表的日期。管理会计在公司内部经管部门供给定量消息,同时也频繁利用非价格单位,企业职工在车间等单位的价格能成为管理会计的目标,企业物流部门它们则是价格单位,但也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此外,据一些单位的需要,供应的定性和固定,有一个选择,不坚持准确计算程度的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外国企业利益集团为度量单位提供资金,并使信息系统,满足全面、持续、全面、真实、准确,法律原则和要求。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虽然有一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无论从实用的角度或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结合将成为会计工作的发展的新趋势。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监督和检查。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操作的记录作为一个整体和汇总,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其他,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会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结合。在识别的过程中,测量、报告和分析,管理会计的监管和控制功能总是扮演自己的角色,所以他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传统财务会计的重要功能外真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会计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更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功能的性能。这都是沿着两个服务之间的权益相关的鸽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克制,这正是因为两者的结合,这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持续发展。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结果两人为了实现企业的价格上涨。如果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信息在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要求应该全面考虑,并逐步扩大信息字段;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凭证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中的融合性运用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系统的两个分支,虽然规范基础上,服务对象和工作重点有所差别和变化,但由于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一致性,这样他们在工作中没有严格区分,并遵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组合边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一致性,在真正的工作综合运用将越来越多,两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竞争在市场上继续加强,加强企业成长和面临的考验单位领导愿景,审时度势,管理效益,将继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反映在会计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建立并逐步完善合同管理系统,在过去的时代里,单位的合同管理系统从有到无,逐步提高并慢慢完善。合同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手段来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理论上来说,属于管理会计的功能区域。但是因为没有单独设置职位的管理会计,但是它的具体工作是来实现财务会计及其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依赖于财务会计的会计信息。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签订、付款和恢复销售佣金的计算,通过合同管理,可以实时响应的状态实施合同,支付逾期的跟踪和管理等减少退出流通的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发展。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不能分开了,主要在以下方面:

1.两个都具备控制和评价的功能。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会计、金融会计监督,它的本质是实践和企业业务活动的过程中成本审计、检查,主要是企业审计的实际经营状况,制定目标,成本预算是一致的,如果在两者之间有一些差异,找出问题,并想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和管理会计的控制依赖于企业经济活动的预算,企业资源成本控制和企业员工。在这一点上,它本质上是一样的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

2.二者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计划在未来提供可行的助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从不同的方面,但最重要的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信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程序备案书和报告的准备。虽然两个分支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但他们的最基本的信息来源不能脱离这些直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数据,也就是说,他们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样的。

3.两者的主要指标相互渗透。财务会计供给的历史性资金、成本、利润等有关指标,是按照管理会计进行长、短期策略进行分析的;而管理会计所确定的计划,又是财务会计进行日常核算的指标。他们的主要指标体系和内容是一致的,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指标体系更应该共同实行才能实现合理的监管和管理。

4.两者在方法上互相借鉴。管理会计的方法主要是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核;财务会计的方法主要是核算、分析和考查。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核算、利用这方面的优势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财务会计则利用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简化会计核算,加强会计分析和考查,提供会计资料信息。

5.两者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同的特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同特性。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前提,无论是企业内部经营者,还是企业外界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对所需的信息都要求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的主要表现

1.会计的目的。财务会计是财务状况的财务信息,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报表中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的情况及其为其准备。财务会计是当代公司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性工作,经过一系列会计程序,供给策略有管用的消息,并热情参加经管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在一个合理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合理成长。

2.会计的关键。财务会计价值反映在过去,简单的供应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价值的积极使用财务会计信息和相关信息,预测、决策、考核、控制、评估。

3.会计凭证。财务会计必须遵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的;管理会计主要是受管理者的需要的相关理论,有效控制公认会计原则或统一的会计制度。

4.会计对象。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会计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的信息包括财务成本,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整体性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管理会计主要的内部责任中心为会计对象,每日生产业绩和成果进行制约和评价的结果,但也认真考虑整个企业全面发展的科学性的战略和计划之间的密切协调和整体平衡。

5.会计程序。财务会计程序是相对一定的,凭证帐户报表的格式制定都是有一定的规格制度,会计管理会计过程不是常数,选择的自由性,一般情况下牵扯到填写证书和复式记账的等等问题,报告没有一定的格式标准,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划定的管理法规的需要而制定的。

6.会计策略。财务会计在一定时间之内,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相同的会计决策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计算简单的会计决策,管理会计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使用各种会计决策,提出不同的选项,核计算大多数应用程序操作的研究学习计算机和电子技术来确定最优方案。

7.会计要求。财务会计是非常准确的会计,管理会计则不需要那么的准确,一般情况下只要求近似值,同时也是要强调及时性。

8.编制时期。财务会计需要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报表的准备;管理会计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不需要而制定的会计报表。

六、财务会计区别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1.财务会计一定要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合法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有关规定其工作的原则和规范。这不同于管理会计的特点,这是由一个特定的对象和财务会计的目从而定夺的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识别、测量和反应经济关系的资本流动,应该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进行,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受亏损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均衡。

2.财务会计实施严格的证据制度。因为每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流程和人民的实际利益是紧密相关的,只有严格的凭证制度的实施,以确保经济业务流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防止所有损害企业财产,以确保企业财产的没有损失并且良好的完成。

3.财务会计实施会计方法的设置。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直接参与经济的纠纷,这是自然的高度重视金融和会计工作质量,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以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易于检查和监督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要求和塑造会计模型。

4.会计决策是相对固定的,缺乏灵活性。会计决策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会计的结果发生变化。为了避免影响那些负责会计决策的人可能会影响某些利益,或改变会计政策,寻求利益相关者,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国会计准则都具有相关性规定,财务会计选择策略,通常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有需要改变会计政策变化,一般需要在会计报表发表声明。

七、结语

通过上面的得知。财务会计重视核算职能,管理会计重视管理和决策等职能。财务会计重要的是为外部长处相关供给主体执行和实现经济责任的讯息的办事,所以说是一种社会化的会计;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各个阶层的委托人务为其提供加强经济管理、提升全面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的服务,是一种个性化的会计。总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无论是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艳.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财会研究,2011,02:52-54.

[2]徐玉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J].会计研究,2002,08:50-53.

[3]张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性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0:24-25.

有关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2.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有关财务会计类毕业论文范文

6. 浅谈财务会计相关毕业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互联网主要目的就是完成各种领域和互联网良好的进行融合,这一定会使得网络流量类型增多并且访问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让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应用还有使用者访问形式的巨大改变。

处于“互联网+”背景中,更加明显地反映出来使用者利用访问网络的最终目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东西而并非一些杂乱无章的事物,这个方向引领现代网络的变化。ICN能够很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大量信息互联还有使用者访问以及信息交互的要求。

ICN将内容当做关键,依据姓名访问替代了之前依据地址访问的方式,依据内容名还有相关描述实施内容的检索,内容名能够直接体现出使用者的需要,能够让资源良好的进行开放和获得,以上的做法不单单能够让资源加快流动,还能够抬升资源的获得效率,处于ICN中,仅仅划分为两种,这两种分别是数据种还有兴趣种。

客户发出兴趣种,通过这个兴趣种来体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供方也就是内容的制造方还有互联网内缓依据内容的名字,通过数据种给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东西。

节点按照内容的名字,实施兴趣种还有数据种的转发,所以可以说,ICN属于一个客户驱动类型的副本缓存,其中所记录的多种副本中只要有一个达到客户的需要就可以,不需要去考虑兴趣的出处,站在提供的角度,ICN是属于消费驱动中的一种,提供方仅仅需要了解客户感兴趣的内容名。

客户进行内容的消费,提供方依据名字提供内容,这样消费和资源提供的模式达到“互联网+”发展思想。

“互联网+”到迅速提升给互联网带来越来越多的使用者,经济社会和互联网的亲密度越来越大,另外就是,在互联网性能还有互联网管控上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

SDN的关键思想就是让互联网设施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连接,转发作用体现在交换设备上面,控制作用让负责互联网整体信息的控制器实现,控制器利用进行编程完成策略的个性化还有动态部署。

所以在建立之后,SDN凭借着方便的网络架构和极强的网络兼容情况,不单单被研究领域所关注。并且获得互联网设备制造方的鼓励,逐渐的发展成互联网行业研究和开发的核心。因为SND数据分解平面与控制平面,能够迅速解决普通网络路由判断的盲目情况。

让控制的针对情况与控制效率增强,让网络良好的进行管理,让互联网利用的效率提升,SDN所具有的特征十分满足在提升“互联网+”的时候解决互联网管理混乱,还有增强网络效果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加速国际新一轮经济革命的时候,同样加速新一代的工业技术革命。如今的工业制造系统演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集成情况在增强,网络连接同样越来越强。工业和网络的连接,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心所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系统彼此的互相连接,完成互联网性、系统性还有完整性的提升,将之前传统的制造形式进行改变,提升管理的情况与制造的效率正是“互联网+”的最终目的。

美国“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15”全部是加速工业技术改变、创造出来核心的竞争实力以及让每个国家迅速的进行提升的关键。互联网属于面向互联网由消费者行业逐渐的转向与制造行业的需要而逐渐诞生的。

天府房地产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一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3年直接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间接拉动~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房地产业在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中,供销两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渐趋合理,价格走势平稳的良好势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平方米。2003年1~9月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495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购置土地面积230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增幅平稳下降。土地开发面积113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与前两年增幅持平。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销售面积增长。销售面积增幅大于同期竣工面积增幅1个百分点。通过2003年12月“国房景气指数”所属的八个分类指数的走势与10月相较,房地产市场呈现2升6降的格局。其中,竣工面积、土地开发面积、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土地转让收入、商品房空置面积和资金来源分类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分类指数继续保持上扬势头。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房地产业发展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资源的浪费与流失。由于开发失控和无序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1992~1993年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高潮时全国形形色色的开发区达上万个,规划占地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当时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而真正实现有效开发利用的仅为2%左右。②商品房空置量增加,而且正在进一步扩大。仅199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此后这一指标持续上升,2000年达9000万平方米。截止到2003年11月底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突破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其中,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为4220万平方米。国际惯例商品房的空置率一般是控制在10%左右,而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空置房已超过了这个指标。虽然建设部领导多次强调消化空置房,许多地区空置房也有些下降,但总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空置商品房仍然继续上升,现已接近20%。③房地产开发中的短期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缺少绿色空间,一些房地产开发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④房地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关系尚未理顺,房地产开发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房地产金融基础体系欠完备,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信贷的比例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房产业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三 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把房屋、业主和环境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争取实现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报之间的平衡。其目标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也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人开发的余地,决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使开发效益与资金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完善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标和要求。从而,推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土地资源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命脉。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前提,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原则开发利用。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通常是对城市边缘土地进行开发,因此要注意保护好这一地区的农用地,防止过多的农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农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定,有关的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对于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要提高其使用效率。严格执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规定,即对未投资开发或投资未达到一定比例的土地,严禁转让;在一定时间内不进行投资的,政府应无偿收回,从根本上抑制炒地皮、哄抬地价现象的发生。要根据城市规划,对各类用地及郊区新入市的农用地合理配置,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②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在2003年9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珠江国际城举办的“房地产文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直认为,21世纪的房地产竞争已经逐渐上升到文化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力比政治力和技术力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更持久,更广泛,更深远。③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长期以来金融信贷一直是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一直面临资金来源、期限错配、资金流动性等的约束。为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着手研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根据统计,世界个人住房贷款占全社会贷款比为20%,但我国却只有。鉴于我国房地产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房地产金融信贷应更多地向消费信贷转移,实现房地产业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④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第一,长期以来,中国过分注重对增量房地产征税,而忽视了对存量房地产征税。优化税收结构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第二,企业在观念、产品方面的创新。不能片面追求环境、降低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超过规范要求。房地产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由于中国执行的是土地资源无价或低价、产品高价的价格政策,压制了资源再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刺激了人们对土地的消费需要,乃至浪费。因此,实现房地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创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住房消费往往有梯度消费意识和借贷消费意识,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因此,更新消费观念促进潜在需求的转化,是保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第四,要注意在市场服务领域的创新。实现中介(经纪)、物业管理有新的形式和内容,住房贷款等繁琐的手续要简化、科学、利于操作。第五,中国房地产业目前已处于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时代,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要生存并壮大,惟一的出路是创新。⑤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健全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两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是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逐渐完善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中国已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实践证明这两部法律对于1990年代的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现在房地产已步入较为理性发展的阶段,已购土地是否能在两年内开发应当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决定。有些企业担心管理部门收回,而不顾市场需求强制性进行开发投资,把上一轮的过量批地变为新一轮的过量开发,这种做法势必带来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政府要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还要保证房地产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有关房地产的内容。四 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大都从人民生活、经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根据胡学锋(2000)提出的评价指标,人民生活方面主要反映收入增长及人口的增长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包括人均居住面积、居民住房成套率、居民居住面积、住房价格收入比、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银行住房消费贷款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等7项指标。经济方面反映的是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和相互影响,有房地产业增加值、人均房地产业环保增加值、房地产企业环保总资产贡献率、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房地产企业环保全员劳动生产率、房地产企业环保成本费用利润率、房地产价格指数、房地产银行贷款偿还率等8项指标。环境反映房地产业的生态效益,包括全社会房屋使用效率、房地产开发小区绿化覆盖率、建筑垃圾及污水排放量、土地有效利用率、土地开发面积增长率、农业用地被征用面积增长率等6项指标。 (一)发展趋势在我看来,一种理想的房地产融资体系是这样的:房地产前期开发所需的资金主要都是自有的,或者是通过合作开发、股权转让等权益型融资方式获得的;中期资金则通过混和型信托基金、债券、及少量的银行贷款等途径获得;在后期销售过程中,购房者的个人住房贷款则主要通过银行和住房公积金中心获得;在存量房市场中,银行资金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银行资金向风险相对较小的住房消费领域倾斜,信托基金、股权转让、企业债券则迅速补充银行在开发领域收缩所产生的行业发展资金不足。在这样一个融资体系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都实现了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这种体系具有一种自我调节和平衡机制,房地产业不会因为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而对自身经营产生太大的冲击,同时由于房地产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公众化,金融系统的风险也得到了保证。更重要的是,金融业的资金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房地产业也能够保持理性的发展,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这一融资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点:融资渠道多元化、价格指标市场化、产品形式证券化、资金来源公众化、收益风险对称化。融资渠道多元化指的是房地产融资渠道即包括股权融资,也包括债权融资,在债权融资中,既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方式,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进行,还可以通过房地产信托来实现,在股权融资上,既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也可以通过合作开发融资,还可以通过房地产基金来融资。价格指标市场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其价格指标(包括债务融资下的利率与证券化后产品的价格)会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财务状况以及项目自身的风险由市场决定,形成完全市场化的价格。产品形式证券化是指未来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更多地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证券(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ABS、MBS、收益权证等形式)来实现,而且这些证券也日益标准化,成为公开发行且可流动的权证。这些产品的形式不仅有直接参与房地产融资的产品市场,同时还会形成由房地产融资派生出的二级产品市场,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等等。 资金来源公众化是指房地产融资的资金来源逐渐由金融机构向公众个人转变,社会公众成为房地产融资来源的最主要渠道,金融机构成为中间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收益风险对称化是指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每种融资方式的收益都能够根据他所承担的风险不同而有所差别,风险与收益是种对应的关系。

浅谈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和相关性。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联系。从而理解了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在房地产业救市的举措。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和相关性。 1、房地产业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业生产总值是反映房地产业整体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论,其产业增长率快于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则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成为国家在这一时期内的朝阳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产和作用也不断提高。我国当前的房地产业呈现的就是这一状态,作为新兴产业,从长期来看它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会日益显著。 2、房地产业效率增长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产业效率增长率指标一般可以产业利润率作为基础,用投入产出比率进行调整后,通过基年和终年的比较,得出产业效率增长率。该指标能反映出房地产业运行的质量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不断提高房地产产业效率是我国房地产业在数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注重解决的关键方面。 3、房地产业信用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产业信用规模分为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两种。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房地产业的信用量占全社会信用量的比重。从中可以反映出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也反映了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金融支持的力度。房地产业信用相对规模发生变动,会导致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从而影响其作用力度。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房地产业的信用量的绝对值,该值通过同前期或基期相比较就能基本反映出房地产业投资规模的膨胀、停滞及收缩的趋势。房地产信用绝对规模的扩大,投资量增加,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反之,缩小规模,抑制投资,则会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4、房地产需求和供给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由于房地产业的关联效应强,其市场需求的扩大可以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一般而论,房地产业的高利润率,刺激投资量增加,供给水平提高,在市场畅销的条件下,会促进社会总供给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上升。可见对房地产供需水平状况的分析,不仅对房地产业自身,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房地产供需的平衡从房地产业自身看是一个总量概念,但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看,它作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又参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过程,从而对国民经济总体状况发生影响。我们看到,2009年即将过去,2009年房地产走过十分艰辛的一年,这种艰辛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房地产的销售迅速下降、房价逐渐回落、住房空转置率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政府房地产政策出现巨大变化,如要保持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核心就是自住需求的市场,就是民生的市场,就是根本上改善居民基本条件的市场。而这才是未来房地产健康发展根本所在。

提供一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经营取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写作参考。[1] 成蹊. 当前房地产形势判断和2009年市场趋势分析[J]. 住宅产业, 2009,(01) . [2] 孟昭莉.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J]. 中国中小企业, 2009,(01) . [3] 朱中一.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发展趋势[J]. 中国房地信息, 2008,(12) . [4] 张宏. 美国次贷危机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3) . [5]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启示[J]. 中国建材资讯, 2009,(01) . [6] 易宪容. 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与对策[J]. 理论前沿, 2009,(03) . [7] 张金娟.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探讨[J]. 当代经济, 2009,(04) . [8] 肖元真,夏惠干. 2009年,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对策[J]. 上海房地, 2009,(01) . [9] 正直. 房市降价可回春——对房地产市场购销现状及房价发展趋势的分析[J]. 价格与市场, 2009,(01) . [10] 冯国亮. 绿色地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 住宅产业, 2009,(01) .

昆明文旅地产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摘录整理 个人对商业地产与文旅地产的认识细化   关于商业地产的认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城市商业的现代化与商业地产紧密相连,一个商业项目要在经营上取得成功,无疑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从前期市场调研、商业规划及建筑规划等,到后期招商、销售及商业运营管理,每项工作都需要专业化的投入。 商业地产就是一个具有地产、商业与投资三重特性的综合性行业。它兼有地产、商业、投资三方面的特性,它既区别于单纯的投资和商业,又有别于其他传统房地产行业。 一、商业地产的概念: 广义上是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势,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势。 二、目前商业地产分类: Ø 从业内商业形态来分,可以分为商业广场、商业街、SHOPPING MALL、大型商铺、购物中心、步行街、商业广场、专业市场、社区商业等; Ø 按照投资价值来分,可分为“都市型商铺”、“专业街市型商铺”、“社区商铺”、“住宅底层商铺”等。 Ø 按照开发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商业街商铺、社区商铺、购物中心、百货中心、休闲广场、步行街、专业市场等。 三、商业地产经营模式: 商业项目的操作:由于我国的城市居住郊区化还不普遍,家庭轿车普及率也不高,因此大型购物中心普遍都选在市中心商业区,因为这里商业繁荣,消费能力好,交通便利,客流量大。比如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等。对于位置欠佳的区位操作商业地产,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只要目标消费人群的定位精准,街区商业、主题商业也可以作为操盘的选择。比如深圳的华南MALL。 项目市场定位一定要规划好,现代商业地产的开发实际表面,商业项目的市场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比选择地段更重要。 详细的调研,清晰的判断,宏观统筹,果断的决策,都是定位的要件。把握好市场脉搏,确定不同类别的经营模式,创造最大差异化,从而引领市场。 1 、位置定位。 商业地产的选址和商业地产的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商业地产的位置原则贵在一个“准”上。现在大型购物中心的选址中有一句名言:“成功的第一条件是选址,第二条件也是选址。” 购物中的选址三条件: Ø 地理位置能代表城市商业的新趋势; Ø 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 Ø 交通便利,停车方便。 2 、商业优先。 有很多人说“商业地产就是一半商业,一半地产。”个人认为商业地产虽然是地产的一种,但毕竟是商业经营场所,所以核心还是商业。所以在地产与商业的对接上一定要把握好。 把市场调查清楚,这个地方需要什么商业?需要什么业态?业态如何分配?有多大的消费体量?区域消费能力如何?通过商业调研、商业策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营销策划、广告策划的顺序合理进行操作。在营销策划的过程里也要“商业优先”的原则。   3 、策划思维逆向推广。 在营销推广中,重点从消费者着手,在消费的最终环节上加大力度。因为只有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业场所,生意才可能火爆。 Ø管理先行。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相信任何一个关注商业地产并意欲通过这种项目投资来创造经济收入。因此必须通过销售阶段的销售管理展示(类似于住宅销售的“样板间”、“示范区”),提前是客户感受商业为的管理模式,增强他们对商业地产经营前景的信心。 Ø反住宅策划思维。 做商业地产策划本着从“商业”出发的身份定位,时时刻刻从“商业”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战略制定,还是战术执行,都要苛守商业原则。 反住宅策划原则贯穿于商业地产策划的众多环节,从战略思想、形象定位、案名、 logo的制定、平面表现,到营销推广形式、推广渠道、卖场环境甚至销售人员的形象,处处都表现出与住宅策划的明显差异性,因此商业地产策划时时要注意一个“商”字! Ø   活动主导 商业地产推广应把重点精力放在商业活动的组织上,在着力组织大型商业活动的同时,利用平面媒体给予适当的宣传报道,加大活动的知名度和声势。 商业活动重点要围绕“商”字开展,充分提升项目前期的商业氛围,并通过一系列的前期活动来展现项目商业运营管理的成熟度和工作模式。增添整体商业的经营氛围,增强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该商业的信心。活动必须由策划人、招商人员和商业运营公司齐心合力的配合下共同完成。活动主导原则是商业策划的工作重点也是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环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Ø   战略协调 商业地产的操盘运做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相当可观,这些都是住宅操作不可企及的。在此且不谈商业地产操作中的其他环节,只营销策划一项工作所需要的工作量就比较惊人,因此要求策划团队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高度,用战略统筹的眼光看待每一项具体工作,各项工作必须协调统一、每个人的思想必须统一,有时工作频率都要保持统一。 在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全体成员必须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战略目标是大家共同的奋斗方向,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永远以大局为先,创造一支坚不可摧的“总预备队”,实现商业地产策划的最佳人力组合.二、商业地产招商思路: 商业项目的招商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商业地产的成功,离不开成功的系统招商手段。没有行之有效的招商手段,不能与商家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品牌同盟和沟通渠道,将直接导致整个商业物业的经营失败。 1 、要维护项目的经营比例。 商业项目中零售、餐饮、娱乐52:18:30,这种比例是商业项目经营的黄金比例。此比例特别适用于超大型综合性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招商要注意维护和管理好这个经营比例。(这个比例当然不是绝对的。)譬如广州天河的正佳广场和上海的虹桥购物乐园就是大致按照这个比例来招商的。 2 、要维护项目的统一主题形象、品牌形象。 大型的商业主题项目虽然是多业态组合的商业组织模式,但它却不是一个大杂烩,而是有一个明确的经营主题和巨大创造力的品牌形象企业。比如珠海长隆 3 、功能和形式上同业差异、异业互补。 同业差异就是市场有一定的承受力,不能盲目招同一品类的店。 异业互补就是要满足顾客消费的选择权,并能让顾客身心体验变化,提高消费兴趣。譬如百货、超市互补,零售与餐饮互补等。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香港的太古广场、广州的天河城广场等。 4 、经营方式的选择原则。 商业项目的经营方式基本有三种:自营、联营和租赁。核心主力店经历自营一部分或全部;其次可增强其他商户与之合作的信心,第三可以提高非主力店的提成或租金收入。对于非主力商店尽量以联营为主,租赁为辅。 5 、招商顺序原则 核心主力店先行,辅助点随后的原则;零售购物项目优先,辅助项目配套的原则。 6 、核心主力店招商布局原则 核心主力店适合放在经营轴线(或线性步行街)的端点,不宜集中放置在中间,这样才能打到组织人流的效果。 7 、特殊商户招商优惠原则 “特色经营,以点带面”是商业项目特别的超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经营特点。特殊商户是指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科技含量的经营单位,对他们给予优惠政策,邀请入场,能够增强文化氛围,活跃购物中心气氛作用。例如深圳华侨城购物中心就邀请三百砚斋,展示中国的砚文化。当然特殊商户的经营范围与购物中心的经营主题及品牌形象相吻合。 8 、租赁经营采用放水养鱼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先做人气,再做生意。” 购物中心具有长期性特点,采用合理租金与优质服务,将购物中心做热,稳步调租,与商户一同成长。 9 、统一招商的“管理”要充分体现和强调对商户的统一服务。 10 、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提供便利的服务。 便利各有不同:管理便利、财务核算便利、营销便利、经营决策便利、结算便利、消费便利等等。三、商业项目经营管理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物业和物业的管理与经营分工并不明确,经营管理很容易被忽略,易出现前期销售、租赁火爆,但坚持不了多久就人去楼空,惨淡经营。 1 、如何经营。 着重点在项目经营推广上,包括项目经营分区管理、整体形象的宣传、节假日促销活动的组织,商户经营品质的监管、商家的退租、转让等。应该招聘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成立自己的商业经营管理公司忙活着其他灵活方式,让项目的经营走上正规。 2 、商业项目经营管理基本思路。 项目要有精准定位:目标群定位、主题定位、商场定位、经营定位、经营品项、规划布局设计等。  开业后如何吸引人流到本商场(需要有效的推广活动) need-to-insert-img  如何将人流留在商场内(科学的人流导向设计和有效的引导措施) need-to-insert-img  如何增加人流停留在商场的时间(科学的商场规划) need-to-insert-img  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有效的促销措施、购物氛围环境的营造) need-to-insert-img  如何保持商场持续的吸引力、竞争力(长期有效的维护商场统一的主题形象和品牌形象、具吸引力和合理的货品组合、经营规划、定期的推广、优秀的经营管理等) need-to-insert-img 3 、推广 推广方式和活动可以多样化,与商户联办,配合一定的广告宣传(可借助于节假日)吸引消费者。 4 、做好管理工作: 强力打造和长久保持项目的“时尚坐标、资讯坐标”形象,维护好项目的主题形象和统一品牌形象。 5、将人流吸引过来是商业项目经营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人流导向是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与大型主力店联动,最大限度带来更多的人流。 6、做好充足准备工作,迎战项目开业后的三个重要时期。 一般来说商业项目开业后普遍会有三个重要阶段:头三个月、半年、一年。在这三个时期,管理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突然事件的应急处理准备。 7、长远来看,项目的经营管理者要考虑好成本问题。总结:综上所述,商业地产的核心问题除了选址与项目精准定位,然后就是经验管理与招商。   对于文旅地产的认知与理解   一、文旅地产的概念 文旅地产从字面上理解是“文化+旅游+地产”,其本质和核心是“文化旅游”而非“地产”。文旅地产蕴含着区域运营的概念,是当今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个新模式,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复合型房地产业,也是地产行业的新型转化和市场需求。 文旅地产发展的意义不仅是迎合市场需求,更多的是通过城市地位与优势资源的梳理,从而判断竞争能力。更有凝聚人心,聚集人群之说。把人和人之间链接起来,产生认同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来改变人的气质和内心,人气和客流量越大的地点,商业价值一定也会越大。文旅地产的意义就是把这些都聚集在一起。   二、文旅市场特点 近年来,文旅地产大多以特色小镇、特色文化为基点,依靠“镇旅融合”的概念在文旅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浙江龙泉青瓷小镇、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小镇、杭州西湖龙坞茶镇、丽江复华雪山小镇等,看似特色迥异、各具千秋,但深挖其经营理念就会发现,这些特色小镇大多是以树立独特旅游形象为出发点,依托原生态民俗文化,成功打造出了文旅项目。   三、 目前发展现状 1 、区域分布失衡 我国文旅地产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较好的区域,区域发展不均衡性明显。海南、环渤海、长三角三大区域的项目数量最多,分别占全国文旅地产总数量的21%、17%和16%;最近几年,西南、两广和闽东南地区文旅地产发展也非常迅速;六大区域占到全国文旅地产总数的78%,不同区域有其各自的特色标签特征。 ·海南: 文旅地产先行者。海南由于优渥的气候条件及滨海景观资源,是全国文旅地产开发量最大、最为集中区域,近两年开发已逐步回归理性; ·西南: 文化旅游为导向;集中于成都、重庆、贵阳和丽江等城市,项目注重文化特色的开发与打造; ·长三角: 大城市群落的5+2消费需求;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因此相对可利用的资源开发有限。区域内项目主要满足大城市群落的5+2的休闲度假需求,此外,长三角区域各类各具特色的文旅小镇近年来发展迅速; ·环渤海: 滨海度假向多元复合方向发展;环渤海区域满足北方客群就近度假旅游需求,该区域拥有滨海、滨湖、森林等珍稀度假旅游资源,目前旅游地产项目中规划有高山滑雪、温泉疗养、都市购物等多种复合业态组合; ·两广与闽东南: 后起之秀;两广区域气候宜人,滨海资源优渥,闽东南区域山体、湖海、温泉等自然资源丰富。这两个区域目前以滨海、山体、主题三大旅游地产项目为主,另有小部分滨湖、温泉、高尔夫和古镇项目,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 过度依赖自然资源 文旅地产核心卖点大多为山地、湖滨和滨海等自然资源,三者分别占全国文旅地产总数量的13%、29%、24%,合计达66%。随着我国文旅地产同质化现象逐渐严重,客户黏性不足的问题已开始显现。因此近年来纯粹以自然资源(滨海、湖滨、山地)为卖点开发的项目已有下降趋势——14年占比78%,15年占比64%。 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主题乐园、文旅小镇等文旅地产,销售依赖性相对较弱。前者具有拿地成本低、持续的门票收益以及配套商业和地产项目的快速回现等优势。后者的开发不需要巨大的硬件投入,关键在于开发者如何解读、升级项目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业态、建筑和运营服务等层面打造项目的独特之处。在城镇化趋势下,未来市场机会巨大。   3 、文旅地产发展回望   野蛮生长(2012-2014) need-to-insert-img 2012-2014年是我国文旅地产疯狂发展时期,年均新增项目近2200个,平均增速达83%。一些开发商打着 “文化”、“旅游”的幌子疯狂圈地,导致低层级、同质化项目遍地开花。截止至2014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文旅地产项目7965个,其中大型在售项目有589个,这些在售项目平均存量达到2043套,而平均去化速度为12套/月,完成存量去化需要14年。   转折(2015) need-to-insert-img 2015年,之前过快开发引起的问题逐步显现:之前一批盲目跟风、定位不清,以销售为主导的项目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市场存量过高,整体进入销售滞销期,导致我国文旅地产开发陷入低潮。15年我国仅有736个新增项目,增速大幅回落至9%。值得注意的是,这新增的736个项目由601家企业投资开发;另一方面,截止至15年底,我国开发和运营文旅地产项目的企业共有5297家,较2014年减少27家;这些数字表明,我国文旅地产行业集中度正在上升,行业洗牌调整正逐步拉开序幕。   增速回升(2016) need-to-insert-img 进入16年,我国文旅地产的发展逐步回归理性。2016上半年,新增项目1243个,增速有所回升。预计未来,一批实力雄厚且真正坚持深耕文旅地产的开发企业将成为行业主流,他们可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来获得资源条件良好的项目,从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四、文旅地产未来趋势   1 、旅游市场从观光、度假游向文化、体验游转变 中国消费者已全面进入旅居生活时代,综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主题游乐、冒险等体验为主的旅游需求产生,消费者对产品新意要求进一步提高。 预计未来,诸如生态游、探险、深度游将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住宿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各种健康Spa、健身活动、冥想场地和户外设施也将变得更为常见,通过传递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激励旅行者展开自我发现之旅。   2 、存量时代,营销模式向运营模式转变 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高杠杆、低投入、快速周转,现金流回正”传统以营销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逐渐难以为继,尤其是文旅地产,从几十万平米甚至到几平方公里的开发,周期一般需在3~5年以上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大部分项目前期基础设施落后,配套不完善,不能像市区住宅楼盘一样进行预售,文旅地产要找到全新的开发模式。   3 、逐渐回归旅游本质 随着在线旅游、分时度假等模式兴起,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度假方式可供选择,消费方式与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很多人不再愿意拿钱去买度假房。三亚、云南等区域的文旅地产项目均遭遇销售缓慢后续缺乏人气的问题,给开发商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以地产形式短线套取暴利”的发展模式正式宣告终结。 未来,文旅地产将回归旅游本质,主要开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旅游做到极致,通过旅游带动房地产价值的提升以及旅游本身实现良好的自我盈利能力。例如万达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深圳的东部华侨城等;另一种为旅游演艺模式,通过特色旅游带动模式,如《宋城千古情》与《印象西湖》系列。此类模式关键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化挖掘、创新形式、运用新颖的手法给游客产生震撼性的视觉享受,对于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而对于众多中小旅游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最好要按照一个“小而美”的方式去做突破,多把时间花在前期内容创新上,就像裸心谷一样,用品味和氛围赢得市场的追捧。 4 、盈利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   文旅地产从初期的资源与规模竞争到如今的产品及运营能力的竞争,相应的盈利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过去,企业盈利主要来源于地产销售,后期的物业管理、租赁服务等仅占很小比重。而未来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与持续稳定的收益,开发企业势必要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五、文旅地产的市场需求 在旅游业看似很火的背后也存在着各样问题,例如结构性供给不足和结构性过剩等问题。高品质、精品旅游产品的供不应求的同时旅游投资也过度集中在酒店、低品质景区导致旅游产业缺少情怀、特色,市场吸引力不足,从而造成了很多资源的空置,而文旅地产在这个时候就能及时的补充空置。据统计,城居生活时代真正过渡到了旅居时代,大量的旅游产业链也应运而生。都市人所追求休闲度假产品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种大众观光产品逐渐会发展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导向型。这个时候文旅市场就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六、文旅地产走向成熟的思考: 1、文旅地产的困局——“两难境地”: Ø 近了拿地难,远了销售难; Ø 短期升值难,长期周转难。2、文旅地产的客户特征: Ø 外来客户多,本地客户少; Ø 避寒需求多,避暑需求少; Ø 投资成分多,度假成分少; Ø 两极需求多,中间需求少; Ø 体验兴趣多,观光兴趣少。   总结:文旅地产现在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是: 1、 究竟是“旅游先行”还是“地产先行”? 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旅游先行”,从改造区域环境和配套的角度出发,提升人气和认知度,等区域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再进行地产开发。但是对于高杠杆、快周转的房企而言,坐等升值的方式并不现实。项目动辄几十亿元甚至是上百亿元的资金沉淀对于任何一个房企都是难以承受的。因此,现实中部分房企会优先采用“地产先行”的模式,追求最大的升值空间,首先将升值预期让利于客户从而快速回笼资金。 文旅地产前期投入大,属于重资产项目,必须依靠地产反哺,但是地产的后期溢价又需要旅游的成功运营来提升。因此,文旅地产项目长期发展考验的是房地产企业运营能力和智慧。2 、文旅地产成功的要素 文旅地产成功要素,简短概括为:  大盘:文旅地产往往地段偏远,交通生活配套不完善,消费者因为距离抗性明显。所以,要做好大盘长期开发的准备。 need-to-insert-img  大配套:文旅地产消费弹性大,因此都要重视配套建设。代表性项目:雅居乐清水湾。成功的文旅地产项目一般都会有:景区、高尔夫、主题公园、温泉、酒店、游艇等,满足住宿、观景、休闲、购物、特色体验。 need-to-insert-img  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比如复华的雪山小镇,依托丽江雪山;嫁接商务资源,会议驱动文旅地产,如博鳌论坛、昆明世博会等。 need-to-insert-img  大内涵:主题鲜明、当地特色文化鲜明,通过让历史、民俗等提升项目的价值品味。例如纳西族的火把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少数民族文化嫁接。 need-to-insert-img  大蓄客:大量蓄客、长期蓄销。如今文旅地产的蓄客是全国范围甚至是全世界的大蓄客,除了争取本地客户,更多是来自于其他各个地方的客户。广铺渠道,以老带新等多种可持续蓄客方式。 need-to-insert-img  大整合:为了确保长周期、高投入的安全性,可以整合多种强势资源一同开发。 need-to-insert-img  大运营:要注重长期开发中的后期李允价值,即不动产的租赁经营、旅游产品的门票和辅助收入、商业配套设施的收入等,要多元化盈利,从而达到长期收益。 need-to-insert-img  大布局:因为开发周期长,会导致投资回收期滞后,拉低资产周转率,因此需要搭配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提供现金流和短期利润。 need-to-insert-img

云南的文旅地产也是雅居乐做得最好,腾冲、西双版纳、大理都有他们的项目,今年郑伟峰运营互联网的方法论进行了全新的营销体系改造,引领国内文旅市场,打出了文旅地产行业营销标准体系。

对于地产行业的发展来说,文旅地产和房地产区别,其实目的是一样的,就是销售 房屋 ,一般地产就是选择好 地段 就行,但是文旅地产一般会选择有旅游景区,或者其他旅游资源的地方。文旅地产的特征有哪些,通常文旅地产针对的客户群体都是外地客户,主要需求就是投资,或者避暑避寒。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客户就是单纯的喜欢这个城市。

文旅地产和房地产区别

文旅地产与商业地产有何区别?内行表示:换汤不换药,目的一样,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有别于传统 住宅 项目的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置业项目,可称为旅游房地产。

与一般地产相比,旅游房地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 房地产业 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 配套 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商业本是生活配套,文旅地产中商业部分占比较大,其中每个景区消费标准不一,同时有着游客消费高、商家开店 租金 高的特点,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多会“吐槽”景区过于商业化!对此产生不少抵触情绪。

文旅地产的特征有哪些

1、外地客户多

文旅地产通常位于偏远地区,处于非传统居住区,单纯以居住属性覆盖的区域客群范围有限。数量不足,购买力和投资意识有局限。即使可通过本地客群实现部分前期走量,但是对于项目后期却无法形成足够支撑。所以文旅地产将目标锁定在更大范围内的外地客群。

2、避寒需求多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气候,夏季超过38度的高温天气较少,相对而言寒冬漫长。这决定了避寒的人群基数远远大于避暑人群。

3、投资成份多

文旅地产客户多持有度假兼投资的置业理念, 购房 的出发点是房价不会下跌,最注重产品是否有潜力。

4、两极需求多

文旅地产产品需求逐渐呈现两级化,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市场欢迎的是低总价的 小户型 产品,次之是200平米以上的大型 别墅 ,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大三居、大四居的平层产品反而市场反应惨淡。

5、观光兴趣少

旅游消费正处于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的过渡时期。虽然观光型旅游仍然是主流,但这已不能满足高端财富人群的休闲需求。文旅地产置业的财富人群多属于引领度假趋势的这少部分人。

6、市场混乱

文旅地产尚未形成专业的模式,市场中鱼龙混杂。

其实地产行业不管怎么换宣传方式,目的都是一样的,文旅地产和房地产区别,其实就是看该地产建设的房屋周边是否涉及到旅游资源。文旅地产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对于文旅地产的建设来说,依靠有旅游资源的城市和地段,能更好的宣传它们的房屋,并且文旅地产的房价一般不会过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