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土壤学报优秀

发布时间:

土壤学报优秀

早期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有效性和各种因子,提出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晶格结构效应等概念。对土壤和水稻营养障碍化学诊断的理论、方法及标准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朱祖祥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院从事硕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时,发现在密执安沿湖区桃树生长的优劣,同土壤中交换性钾的含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朱祖祥根据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植物(燕麦、桃树)栽培试验,结合粘粒矿物类型,进行了土壤胶体对离子吸附能和交换性阳离子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以及植物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元素状况等方面的测定,系统地证实了土壤胶体上的离子饱和度,以及胶体上与植物营养离子共存的其他吸附离子(特称陪补离子)的状况,同土壤养分有效度密切相关。这就是土壤中离子“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这两种概念可深刻阐明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60年代以来,朱祖祥指导他的研究生从事土壤磷化学、土壤有效养分及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都取得新成果。朱祖祥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现通称激发效应)的论点以及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等,对研究农田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对研制测定养分有效度的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拓宽研究的思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美国50-60年代所出版的著名教科书(如1960年和1962年出版的Brady所著的《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在第6版及附注(23)指名引文,该书第8版引用了饱和度数据以及粘粒矿物影响的例子;又如,Millar所著的《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1955年版中也曾引用)以及专著论述(如《Advances in Agronomy》Vol.Ⅳ。1952,提名引用有10余处)都曾大量引用。发表论文、著作、译著90 余篇(部) C,Chu TS,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Powdery Iidicator forRapid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Soil Reaction,(美)Soil Science,1945,57:367~369 TS,Some Chemical Studies of Soil in Relation to Satisfactory andUnsatisfactory Growth of Peach Trees,(美)Quarterly Journal of Michigan Agri,1946 TS,Turk LM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 Degree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美)Mis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No 214,1948 Zu-xiang,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Degree 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Mic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1949,214:1~47 5.朱祖祥、俞震稼、周鸣铮,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6.朱祖祥、袁可能,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土壤反应混合指示剂在使用上的探讨,土壤学报,1956,4(1)。 7.朱祖祥,合成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试验初报,浙江农业科学,1961(1)。 8.朱祖祥,影响磷矿粉肥效的土壤化学因素,浙江农业科学,1962(12)。 9.朱祖祥,从绿肥的起爆效应探讨它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3(3)。 10.朱祖祥,再论绿肥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4(1)。 11.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数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12.熊毅、朱祖祥(主编),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科学出版社,1965。 13.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料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14.朱祖祥等,早稻缺磷发僵的化学诊断,土壤,1974(创刊号):9—13。 15.朱祖祥、洪顺山,从磷酸盐位探讨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及其有效度问题,土壤学报,1979,16(2):94~109。 16.朱祖祥,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土壤学报,1979,16(2):190~202。 17.朱祖祥,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意义,土壤学进展,1979(创刊号):1~21。 18.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土化专业用),农业出版社,1983。 Jian-cheng,Yu Jin-yan,Zhu Zu-xiang,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 Transport of Potasium Ions Is A Saturated Soil,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53~59 Zhengli,Zhu Zuxiang,et al,Potential Phosphate Sortivity Value from Langmuir Eg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hosphate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 21.王光火、朱祖祥,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一解吸特性比较,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7,13(2):129~136。 22.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砷的吸附和转化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3):345~352。 23.王光火、朱祖祥,土壤和高岭石与磷酸根反应动力学,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64~370。 24.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环境中砷污染防治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71~375。 25.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磷酸离子在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机制的初步探讨,土壤通报,1988(5):211~212。 26.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土壤溶液pH与磷酸根吸附的关系,土壤,1988(6):305~309。 27.何振立、朱祖祥等,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及其与土壤供磷指标之间的关系,土壤学报,1988,25(4):371~404。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1 Hysteresis of Sorption and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456~469. Zha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2 Effect of pH on Phosphate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15(4):441~448 30.谢正苗、朱祖祥,土壤中二氧化锰对As(Ⅲ)的氧化及其意义,环境化学,1989,8(2):1~6。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Kineties of Phosphate Desorption from Variable-charge Soils,Transactions of 14th ICSS 1990,2:331~332 Kyoto,Japan 32.沈志良、朱祖祥、袁可能,铁铝氧化物吸附磷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1:7~13。 33.王光火、朱祖祥,pH对土壤吸持磷酸根的影响及其原因,土壤学报,1991,28(1):1~6。 34.谢正苗、朱祖祥,不同土壤中不同价态砷对水稻毒害临界值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1(2):105~108。 主要从事教育并主攻土壤化学的研究及研究生的导师工作。两度编写和主编《土壤学》教村,获全国优秀教材奖。6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了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18名,博士8名,指导博士后1名。1978年起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位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研究生的导师,朱祖祥在40多年教授生涯中,培养了大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和2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接受过由国家教委下达的外籍研究生(包括美国、联邦德国博士研究生)来华进修的指导任务。

主持、参加过各种科研课题17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潮土粘土矿物组成及释钾速率的影响,植物碳氮营养平衡及其环境效应);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主要农田生态系统中优化施氮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主持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蔬菜氮专家推荐系统在露地蔬菜上的应用),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项(无公害蔬菜氮肥调控技术的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型园艺作物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设施园艺退化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参加948项目1项(山东省主要作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参加省科委课题3项(硅元素对稻、麦产量品质影响及施用条件研究,新型生物菌肥的研究,黄瓜新品种“莱发二号”的选育);协作承担国际肥料合作项目2项(Perlka在寿光、莱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平衡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主持院级课题3项(鸡粪除臭技术及合理利用的研究,过量施用氮肥对蔬菜硝酸盐含量影响的综合评价,两种灌溉方式下露地菠菜的氮素管理研究);主持自选课题2项(花卉肥及花卉基质的研究,蔬菜水肥一体化的研究),研制并生产出高效花卉肥料,并且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课题研究经费累计达100多万元。目前在研课题项目16项。其中: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项目子课题1项(设施番茄/花生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79万;主持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兼顾水源地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负荷最大削减技术),45万;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4项(设施菜地土壤氮磷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工艺及产品示范、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设施园艺退化土壤修复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39万;主持农业部“十一五”948项目子课题1项(蔬菜持续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的引进与技术创新),15万;主持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果树蔬菜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技术研究与示范),30万;第二主持山东省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1项(果园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第三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对无石灰性潮土粘土矿物形成机制及钾素吸解位点的研究);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项(土壤改良产品在设施番茄生产中的应用);主持企业及推广单位横向课题5项(胶州“少海新城景观工程”水体与土体专项研究、液体有机肥谷玛特肥效研究、平度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化服务的应用、平度市配方施肥土壤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平度市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研课题经费300多万元。到位经费100多万元。在《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2000年“硅元素对稻、麦产量品质影响及施用条件研究”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3年“莱发二号”黄瓜新品种的选育,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多年来从事土壤化学、新型肥料研发、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指导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在“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Soil Science”、“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Geoderma”,“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lays and Clay Minerals”“Pedosphere”、“土壤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2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948”科技引进项目两个、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基金项目、国家科委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的科研项目已四次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和科技部高效农业技术与示范项目“农田地下水质监控及防污技术的研究”,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2001年受到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的表彰。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遴选为山东省青年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999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中青年科技专家。2000年入选人事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7年荣获泰安市“振兴泰安”“五一”劳动奖章。新型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主持完成的国家“948”项目“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制作技术及作物效应研究”课题,创建了新型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生产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研制出高效、环保、方便、省工、具有杀菌和营养双重功能的系列产品,核心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新产品。2004年12月29日通过专家鉴定,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控释肥料的制作技术和控释机理主持完成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和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系统地研究了控释肥料的制作技术和控释机理,创建了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热塑与热固性树脂多层复合包膜四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的包膜控释肥生产线,制订了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定型了12个包膜控释肥系列品种,核心技术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于2007年12月23日在山东农业大学通过了专家鉴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南京农大、清华大学等单位的13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为控释肥料在大田作物上的推广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在回收废旧热塑性树脂、硫加改性树脂、热塑与热固性树脂多层复合包膜、溶剂高效回收、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及大规模产业化开发等6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包膜控释肥生产线主持完成并已获授权的5项国家专利已转让到有关的5个生产企业,已给学校带来近1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四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的年总生产能力65万吨以上的包膜控释肥生产线已在山东金正大集团建成投产,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控释肥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20万吨的生产线已在山东农大科技肥业有限公司和大庆市谷丰复合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实现了控释肥料的大规模生产。到2007年已累计示范推广达万亩,产生了极其显著的增产和增效作用,同时减少了因化肥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土壤学学报

土壤学报初审淘汰率10%。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土壤学报》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贯彻正确的办刊宗旨,刊登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该刊发表的论文直接或间接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的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指出了新途径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丰富和发展了土壤学科内容,有的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基础资料。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研究员;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研究员;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研究员;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研究员;1996~2003年主编是季国亮研究员。现任主编是蔡祖聪研究员。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1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2土壤中国 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土壤通报 中国土壤学会4中国水土保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5土壤肥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院、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6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改名为: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杨陵镇西北农业大学9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还有:PNAS ,SBB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

土壤学报英文

1.期刊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期刊名称:CHINESE MEDICAL JOURNAL3.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ISSN:2094-4344 CN: 21-1581/R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主编:王岩 并列主编:王满宜、曾炳芳、唐佩福 4.期刊名称: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5.期刊名称: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6.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7.期刊名称:兵工学报英文刊名:ACTA ANMAMENTARII8.期刊名称:材料导报英文刊名:MATERIALS REVIEW9.期刊名称:草业学报英文刊名:ACTA AGRESTIA SINICA10.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1.期刊名称:大气科学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12.期刊名称:地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13.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PHYSICA SINICA14.期刊名称: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15.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英文刊名:Act a Academia Medicine Militaries Tertian16.期刊名称:电力系统自动化.英文刊名: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17.期刊名称: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18.期刊名称:电子学报英文刊名:ACTA ELECTRONICA SINICA19.期刊名称:分析化学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期刊名称:管理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1期刊名称:光学学报英文刊名:ACTA OPTICA SINICA22期刊名称:硅酸盐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3期刊名称:航空学报英文刊名: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4期刊名称:湖泊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5期刊名称:化工进展英文刊名: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6期刊名称:化工学报英文刊名: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27期刊名称:环境科学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28期刊名称:机械工程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9期刊名称: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30期刊名称:科学通报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1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32期刊名称:林业科学英文刊名:SCIENTIA SILVAE SINICAE33期刊名称:煤炭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34期刊名称:摩擦学学报英文刊名:Teratology35期刊名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36期刊名称:农药学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37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英文刊名: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38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39期刊名称:软件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ftware40期刊名称:色谱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41期刊名称:生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PHYSIOLOGICA SINICA42期刊名称:生态学报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43期刊名称:生物多样性英文刊名:Chinese Biodiversity44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刊名: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45期刊名称:石油学报英文刊名:Act a Petrolia Sonica46期刊名称:食品科学英文刊名:FOOD SCIENCE47期刊名称:数学学报英文刊名:ACTA MATHEMATICA SINICA CHINESE SERIES48期刊名称:水利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49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50期刊名称:土壤学报英文刊名:ACTA PEDOLOGICA SINICA51期刊名称:外科理论与实践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52期刊名称:无机材料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53期刊名称:物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PHYSICS SINICA54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55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56期刊名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57期刊名称: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ERNG--THEORY & PRACTICE58期刊名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59期刊名称:岩土工程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GECHNICAL ENGINEERING60期刊名称:岩土力学英文刊名:Rock and Soil Mechanics61期刊名称:遥感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62期刊名称:药学学报英文刊名: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63期刊名称:仪器仪表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64期刊名称:宇航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65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英文刊名: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66期刊名称:植物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67期刊名称:中草药68期刊名称: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英文刊名: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Engineering69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70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71期刊名称:中国公路学报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72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73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英文刊名: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74期刊名称:中国激光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75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76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刊名:SCIENTIA SINICA ECHNOLOGICA)77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英文刊名:Sciatica agriculture silica78期刊名称:中国沙漠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79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80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81期刊名称: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英文刊名: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82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83期刊名称:中国烟草科学英文刊名:CHINESE TOBACCO SCIENCE84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英文刊名: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85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86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87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88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89期刊名称:中华儿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90期刊名称: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91期刊名称:中华骨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92期刊名称:中华护理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93期刊名称: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TECHMOLOGY94期刊名称: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95期刊名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96期刊名称:中华神经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97期刊名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98期刊名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99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EDICAL SCIENCES)100期刊名称:作物学报英文刊名: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你想找工作吧?建议你先上第一职场论坛做个职业规划,看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然后再找工作,不是更好嘛?补充:如果你保研的话,先恭喜你!不过你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自己将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否则的话,研究生也是浪费时间。建议你看看第一职场论坛(百度一下即可看到,career001那个地址就是)《80后小硕毕业后失业一年的惨痛经历和成功职业规划》,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对于你读研非常有借鉴意义。如果你想多了解的话,下面是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该所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针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土壤学的发展需要,面向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为我国食物安全、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土壤科学前沿的竞争,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理论,建成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固定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人。研究员:32人(含院士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8人,中初级人员:9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4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博士后流动站及学位授予点: 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硕士94人。在站博士后18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现设有9个研究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 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 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 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 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 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其中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包括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 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 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 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 此外,该所还主办被SCI收录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中英文学术期刊;图书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籍和期刊23万册;土壤标本馆保存和陈列了我国不同类型及部分其他国家的近6万号土壤标本;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拥有20多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 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均挂靠在该所。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中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瞄准国际土壤学发展前沿,强化现代土壤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发挥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产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台站功能,提高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把研究工作整合为8个主要研究方向,并组建了相应的8个研究团队,形成新兴学科领头、传统学科发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研究体系。 方向1 土壤资源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 方向2 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调控 方向3 土壤污染机制及其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方向4 土地利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 方向5 土壤生物功能与食物和环境安全 方向6 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方向7 农业与环境技术研发 方向8 现代土壤学理论研究目前该所正主持承担着"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演变机制与调控原理"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太湖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一批国家和有关部门下达的重大科研任务。沈仁芳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萧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95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获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学获JSPS支持工作2年。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耐逆境(养分胁迫和毒害元素胁迫)的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主持的主要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重要方向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林先贵林先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南京土壤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菌根真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污染农田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基金会(IFS)的资助,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所主持的开发项目主要有灵芝等药用真菌的系列保健产品、生物肥料、设施渔业水质净化工艺与设备等,大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商品。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和三等奖(2006)各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环境微生物及其应用。熊毅熊毅,1910—1985年,土壤学家,贵州贵阳人,曾名其毅。 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从事土壤研究工作,首先发现水稻土的淡色层是铁锰还原淋溶的结果,提出了水稻土形成与灰化过程和区别;在中国开创了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的研究;组织并领导了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危害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在国内首次采用“井灌井排”法治理盐碱地取得了重大成就。晚年从事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主编了《土壤胶体》、《华北平原土壤》,合编了《中国土壤》等专著,先后发表科学论著、学术报告等二百余篇。赵其国赵其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红壤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的论据,以及红壤相对与绝对年龄的范围。指出运用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并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中国土壤学界第一个开放实验室-“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长期从事中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土壤调查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沈仁芳研究员,副主任是周东美研究员和徐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周健民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4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26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4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名。 实验室重点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原理与方法;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理论和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土壤生物过程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及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 200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项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SCI刊物论文400多篇。 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实验室设有开放基金,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工作平台和经费资助。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是于2007年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的。 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发展目标是综合地运用地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国家迫切需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和修复技术,围绕土壤环境监测与安全、土壤环境过程与健康、土壤环境修复与管理等三大研究领域,以环境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尺度地重点研究土壤内部、界面与相邻环境介质的物质功能、过程预测、监测评价、污染修复和风险管理等内容,旨在建立现代土壤环境学和土壤修复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的土壤环境科学和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究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实验室运用土壤学、土壤地球化学、信息科学的手段研究土壤资源的形成、分类、演化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资源质量演化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3S”技术等研究土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和建立土壤-地体数据信息系统。从事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恢复、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民经济有关决策和评价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从事农业、环境、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先进技术。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人。该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同如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设有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资助的"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的"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是"全球土壤修复网络(GSRN)"亚洲分中心的挂牌单位。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实施期间,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项“十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863计划)专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11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研究所共被SCI收录论文251篇,被EI收录论文63篇,被ISTP收录论文11篇,被CSCD收录论文857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1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多项有关组织颁发的专项科技奖励。《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教授;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教授;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教授;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教授。现任主编是季国亮教授。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以下是相关的期刊名称:希望能够帮到你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 土壤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水土保持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粮油学报 作物学报 茶叶科学核农学报 棉花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昆虫学报(中、英文版)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菌物系统(真菌学报)昆虫分类学报 园艺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果树学报(原名:果树科学) 林业科学 水产学报中国兽医学报 蚕业科学 自然资源学报水生生物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英文版)(S)农药学学报(S) 中国畜牧杂志(C) 中国食品学报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动物营养学报

问面太面先看看 畜牧、物医、狩猎、蚕、蜂: 畜牧兽医报 兽医报 预防兽医报 兽医 兽医科技(改名:兽医科) 兽医杂志 草业报 草(改名:草报) 草报 物营养报 蚕业科技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 家禽 物医进展 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畜牧杂志 饲...

土壤学报官网

不晚不晚,我以前也是大三暑假之后开始复习的,不过是十年以前的事了。。。。当年印象里英语最重要,其他按规定的教材看就可以。我当时考了英语、数学四、土壤学,前两个都是统一考试,土壤学是土壤所出题,政治不做评价。为了考土壤学看了要求的一本土壤学教材和《中国土壤》,我不是资环专业的。跟土壤所研究生处联系可以获得2年的专业课真题(现在是不是这样不知道),研究真题,你本来就是土壤学专业的,专业课应该没问题。做好这些可以保证笔试成绩。如果再想锦上添花的话,建议抽时间到图书馆翻有关的期刊,中文的就可以,比如《土壤学报》《土壤》《土壤通报》以及农业、环境类的期刊,不用要求彻底明白,有兴趣的就看全文,没兴趣就看摘要,如果能找到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深入检索这方面的文章,看多了自然就知道土壤所在哪些方面有哪些老师在作,然后文章上有老师的邮箱,可以先打听一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术怎么样,对学生如何,脾气如何等八卦),确定以后可以通过邮箱跟老师联系,老师们都会欢迎的,如果你是男生还是来自一个不错的学校的话。。。。那就更会被欢迎(此处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我就是女的,从未遭遇这种歧视,只是客观说明情况)。如果你来自与土壤所合作比较多的学校,很熟悉土壤所的情况的话锦上添花这步省略,直接联系看好的老师就可以,当然知道自己笔试通过以后,多看相关领域文献还是对面试很有好处的,谁都喜欢爱思考有想法的学生,不要担心想法幼稚会被笑,敢说就会有人欣赏。另外,如果你现在学校的老师跟你想要考的土壤所老师熟悉的话,也可以请老师帮你推荐,加上你自己的联系。这不算是走后门,就像申请国外学校也要有推荐信一样,如果你的老师肯为你推荐,说明你有可取之处,这会给你加分。但认真复习还是必须的,笔试不够的话谁都帮不上忙。

我认为草业学报更好。草业学报是由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于1990年创刊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专门刊登国内外草业科学及相关领域创新性研究论文、学科动态、研究简报等报道的月刊。

土壤学报投稿后会收到邮件。投稿后不论是否录用都会受到来自出版商的邮件通知,如有望录用则需要根据邮件内容及时进行相关内容的整改与提交,及时与出版商进行联系。

土壤学报地址

你想找工作吧?建议你先上第一职场论坛做个职业规划,看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然后再找工作,不是更好嘛?补充:如果你保研的话,先恭喜你!不过你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自己将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否则的话,研究生也是浪费时间。建议你看看第一职场论坛(百度一下即可看到,career001那个地址就是)《80后小硕毕业后失业一年的惨痛经历和成功职业规划》,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对于你读研非常有借鉴意义。如果你想多了解的话,下面是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该所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针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土壤学的发展需要,面向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为我国食物安全、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土壤科学前沿的竞争,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理论,建成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固定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人。研究员:32人(含院士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8人,中初级人员:9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4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博士后流动站及学位授予点: 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硕士94人。在站博士后18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现设有9个研究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 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 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 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 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 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其中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包括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 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 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 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 此外,该所还主办被SCI收录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中英文学术期刊;图书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籍和期刊23万册;土壤标本馆保存和陈列了我国不同类型及部分其他国家的近6万号土壤标本;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拥有20多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 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均挂靠在该所。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中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瞄准国际土壤学发展前沿,强化现代土壤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发挥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产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台站功能,提高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把研究工作整合为8个主要研究方向,并组建了相应的8个研究团队,形成新兴学科领头、传统学科发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研究体系。 方向1 土壤资源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 方向2 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调控 方向3 土壤污染机制及其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方向4 土地利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 方向5 土壤生物功能与食物和环境安全 方向6 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方向7 农业与环境技术研发 方向8 现代土壤学理论研究目前该所正主持承担着"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演变机制与调控原理"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太湖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一批国家和有关部门下达的重大科研任务。沈仁芳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萧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95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获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学获JSPS支持工作2年。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耐逆境(养分胁迫和毒害元素胁迫)的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主持的主要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重要方向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林先贵林先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南京土壤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菌根真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污染农田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基金会(IFS)的资助,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所主持的开发项目主要有灵芝等药用真菌的系列保健产品、生物肥料、设施渔业水质净化工艺与设备等,大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商品。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和三等奖(2006)各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环境微生物及其应用。熊毅熊毅,1910—1985年,土壤学家,贵州贵阳人,曾名其毅。 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从事土壤研究工作,首先发现水稻土的淡色层是铁锰还原淋溶的结果,提出了水稻土形成与灰化过程和区别;在中国开创了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的研究;组织并领导了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危害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在国内首次采用“井灌井排”法治理盐碱地取得了重大成就。晚年从事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主编了《土壤胶体》、《华北平原土壤》,合编了《中国土壤》等专著,先后发表科学论著、学术报告等二百余篇。赵其国赵其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红壤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的论据,以及红壤相对与绝对年龄的范围。指出运用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并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中国土壤学界第一个开放实验室-“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长期从事中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土壤调查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沈仁芳研究员,副主任是周东美研究员和徐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周健民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4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26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4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名。 实验室重点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原理与方法;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理论和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土壤生物过程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及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 200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项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SCI刊物论文400多篇。 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实验室设有开放基金,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工作平台和经费资助。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是于2007年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的。 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发展目标是综合地运用地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国家迫切需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和修复技术,围绕土壤环境监测与安全、土壤环境过程与健康、土壤环境修复与管理等三大研究领域,以环境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尺度地重点研究土壤内部、界面与相邻环境介质的物质功能、过程预测、监测评价、污染修复和风险管理等内容,旨在建立现代土壤环境学和土壤修复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的土壤环境科学和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究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实验室运用土壤学、土壤地球化学、信息科学的手段研究土壤资源的形成、分类、演化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资源质量演化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3S”技术等研究土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和建立土壤-地体数据信息系统。从事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恢复、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民经济有关决策和评价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从事农业、环境、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先进技术。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人。该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同如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设有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资助的"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的"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是"全球土壤修复网络(GSRN)"亚洲分中心的挂牌单位。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实施期间,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项“十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863计划)专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11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研究所共被SCI收录论文251篇,被EI收录论文63篇,被ISTP收录论文11篇,被CSCD收录论文857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1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多项有关组织颁发的专项科技奖励。《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教授;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教授;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教授;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教授。现任主编是季国亮教授。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订阅网上可以订啊,订阅全年的话还有优惠的

1)吴华勇,蒋代华,蔡鹏,荣兴民,黄巧云, 低分子量有机配体对黏粒矿物吸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影响,土壤学报,2011,48,(6):)荣兴民, 黄巧云, 陈雯莉, 蔡鹏, 梁巍. 细菌在两种土壤矿物表面吸附的热力学分析. 土壤学报, 2011, 48 (2): 331–) 陈寒松 刘丽娜 黄巧云* 蔡鹏 梁巍 2008 堆肥修复土壤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接受)4) 周学永, 高建保,蔡鹏,黄巧云* 2008 Bt毒素在三种矿物表面的吸附与解吸 应用生态学报,19(5):) 路延笃,黄巧云*,陈雯莉,雷磊,何小川 2008 猴金属硫蛋白α域(MT-α cDNA)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工程菌对重金属的吸附 环境科学学报,28(9):) 方临川 黄巧云* 蔡鹏 梁巍 2007 XAFS技术在重金属的界面吸附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接受)7) 荣兴民,黄巧云*,陈雯莉,梁巍 2007 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 生态学报, 28(1):) 朱俊 蔡鹏 黄巧云 荣兴民 梁巍 2007 磷酸盐和低分子量有机酸盐对红壤胶体和矿物吸附DNA的影响 土壤学报,44: 印刷中。9) 曾军 黄巧云* 陈雯莉 2007 基于luxAB标记菌株的发光定量分析及其在镉毒性检测方面的应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1):) 蒋代华黄巧云*蔡鹏荣兴民陈雯莉 2007 粘粒矿物对细菌吸附的测定方法的建立 土壤学报, 44(4):656-66211) 赵振华 黄巧云 廖丽霞 夏立玲 李学垣2007 酒石酸对粘粒矿物上酸性磷酸酶吸附及活性的影响。土壤学报,44(5): 867-87212) 路延笃 黄巧云* 陈雯莉 李林 2006 细菌表面展示技术及其在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意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2(4):74-) 张学文 蔡鹏 黄巧云* 胡红青 2006 抗重金属细菌对土壤胶体和矿物比表面积的影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5(4):393~39614) 谢朝阳, 黄巧云, 黄敏, 韩红梅 2006 耐重金属细菌对土壤胶体矿物体系吸附铜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45(5):587-592。15) 周学永 陈守文 吴新世 黄巧云 2006 苏云金芽胞杆菌原毒素在蒙脱石上的吸附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5(4):) 黄敏 苏以荣 黄道友 吴金水 黄巧云 2006 土壤养分循环实地采样调查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17(2):205-209。17) 赵振华 黄巧云 蒋新王代长 郜红建 李学垣 2005 草酸对土壤胶体与矿物表面酶的吸附及活性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16(3):533-538。18) 冯雄汉 谭文峰 刘凡 黄巧云等 2005 碱性介质中水钠锰矿的生成途径 中国科学 (D辑) 35(4):) 潘园园 陈雯莉 黄巧云 2005 一株抗重金属铜镉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的序列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32(3):68-72。20) 徐磊辉 黄巧云 陈文莉 2004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细菌修复与检测,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0(2):) 黄敏 肖和艾 黄巧云 李学垣 吴金水 2004 有机物料对水旱轮作红壤磷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土壤学报 41(4): ) 赵振华 黄巧云 蒋新 余贵芬 王芳 李学垣 2004 乙酸对土壤胶体矿物吸附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482-48623) 郭学军 黄巧云 陈雯莉 2002 微生物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8(1):) 赵振华 黄巧云 李学垣 2003 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胶体矿物吸附磷酸酶的影响. I 醋酸的影响. 土壤学报, 40(2): ) 赵振华 黄巧云 李学垣 2003 磷酸对土壤胶体矿物吸附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土壤学报, 40 (3): ) 赵振华 黄巧云 陈文莉 2002 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磷酸对土壤胶体和矿物吸附酸性磷酸酶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5(11):) Huang, Qiaoyun, W. Chen, L. Gianfreda and A. Violante 2002 Adsorption of acid phosphates on minerals and soil colloids in presence of citrate and phosphate. Pedosphere, 12(4):) Huang, Qiaoyun; J. Wu; W. Chen and X. Li 2000 Adsorption of cadmium on soil colloids and minerals in presence of rhizobia. Pedosphere 10(4):) 黄巧云 吴剑媚 陈雯莉 李学垣 1998 根瘤菌与土壤胶体、氧化铁对重金属的吸附:I.铜的吸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7(1):29-34。30) Huang, Qiaoyun; and 1998 Effects of iron and aluminum oxides and kaolinite on the adsorption and activity of invertase. Pedosphere 8(3):251-26031) 秦天才 吴玉书 黄巧云 胡红青 1997 镉、铅单一和复合污染对小白菜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生态学杂志,16(3):31-34。32) 黄巧云 李学垣 徐凤琳 1995 硅对酸性土壤铝毒的缓解作用,环境科学,16(6):11-13。33) 黄巧云 李学垣 徐凤琳 1995 土壤酸化过程中铝的形态与小麦缺钙和铝毒发生的条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4(2):147-153。34) 黄巧云 李学垣 1995 粘粒矿物、有机质对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学进展, 23(4):12-18。35) 胡红青 黄巧云 李学垣 1995 磷矿粉缓解酸性土壤铝毒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8(2):51-57。36) 李学垣 黄巧云 徐凤琳 1995 Forms of active aluminum in acid soils and aluminum phytotoxity.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4(4):356-361。37) 胡红青 黄巧云 李学垣 1995 不同铝浓度对小麦根系分泌氨基酸和糖类的影响, 土壤通报, 26(1):15-17。38) 黄巧云 李学垣 徐凤琳 1994 铝对小麦幼苗生长和某些生理性质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30(2):97-100。39) 徐凤琳 李学垣 黄巧云 1992 莽山北坡土壤的粘粒矿物,土壤学报,29(1):48-56。40) Li, X.; F. Xu; Qiaoyun Huang and 1991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soils with variable charg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 J. Central China Agri. Univ. 10(4):) 徐凤琳 黄巧云 李学垣 1991 中南地区地带性土壤中的矿物与胶体表面性质,土壤学报,28(2):) 黄巧云 徐凤琳 李学垣1989 中南地区地带性土壤的粘粒矿物组合与矿物,华中农业大学学报,8(1):) 徐凤琳 李学垣 黄巧云 曲晨曦 周家武 1990 大别山南坡土壤的粘粒矿物,土壤学报,27(3): ) 陈文莉 黄巧云 郭学军 2003 根瘤菌对红壤和褐土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14(8):) 黄敏 吴金水 黄巧云 李学垣 2003 土壤磷素微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 12(3):366-370。

香度香生北京东路馆地址:北京东路71号电话: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地址:北京东路71号电话:义工文化基地地址:南京北京东路71号10楼西电话:南方科学仪器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办事处)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土壤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宿舍区地址:北京东路71号南京元点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址: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电话:南京传滴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电话: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地址:中国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南京骄远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院内)电话:惠联学术交流中心地址:北京东路71号惠联大楼 江苏华信标牌印刷有限公司地址:北京东路71号电话:中国科学院土壤所图片摄影部地址:北京东路71号电话:惠联大楼地址:北京东路71号亿锦服饰天然蚕丝品牌专卖地址:北京东路71号周道花店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14幢101(司空对面)电话: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电话: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址:北京东路71号南京英语培训机构地址:北京东路71号26梇102室(南外附近)中国土壤学会地址:北京东路71号惠联大楼电话:惠联宾馆地址:北京东路71号惠联大楼电话:, 香港浸会大学地址:北京东路71号南京德众标牌销售部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电话:《土壤学报》编辑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所内电话:中国香根草网络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紫台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三佳摄影图片社地址:北京东路71号静逸书法培训(玄武点)地址:北京东路71号大院社区居委会1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