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分享一下我近期投稿并被《自然灾害学报》录用的过程:
初次投稿是2021年5月11日,经过两天后通过了编辑部的初审,但由于论文格式以及结构不满足要求,编辑要求修改。同时要求缴纳审稿费200元。此时,还未送审。
2021年5月21日按照编辑部的要求修改稿件后再次投稿。由于未缴纳审稿费因此没有送审(个人认为是合理的)。2021年5月26日缴纳了审稿费。27日立即送了外审。至此,编辑部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审稿时间从5月27日至6月7日,不到一个月,可以说速度很快。送审了三个专家,其中两位的要求不多,基本上篇幅的问题。另一位专家的意见非常有建设性,意见多达20条。有细节方面的问题,也有可以让科研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意见。总之,非常感谢这位专家。
6月28日我修改完毕。
7月17日,那位负责任的专家,依旧提出了不足之处,恰是我偷懒没有好好改的地方。然后针对专家的意见认认真真的进行领会和修改。
大的问题没有了我以为会录取,专家依旧提出了一些细节和格式问题。至此,我对这位专家非常非常的敬佩和尊敬。认真修改完9月9日投稿后,10月1日收到了录用通知。
期刊比较重视创新点,会要求在文章的首页阐述创新点。因此,如果被拒稿可能是期刊中相似文章很多或者缺乏创新点。总的来说,期刊处理稿件的效率较高,审稿专家也比较认真负责和有水平。
审稿费的问题,大多数期刊都是收的,也大多数是200元。
我为什么花时间用这么长的篇幅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投稿之前在网上搜索了一样的问题,然后也看到该问题下的回答。以至于我直接筛除了这个期刊。后来导师建议我投稿自然灾害学报,我就投稿了。我发现并不是网络上说的诸如垃圾,有关系才可以发表等等。
仅以我的实例给同样困惑的小伙伴一个客观的角度。
补充:我的论文研究的雪崩灾害,算是灾害学中少有人关注的类别。
你要哪方面的,应该可以的
褚智源
灾害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全世界每年的灾害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的世界军费开支。我国的年灾害损失亦高达500亿元人民币。所以,研究和预防灾害,已成为人类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今年是“国际减灾年”,笔者采访了我国的灾害学专家陈荫祥教授,请他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荫祥教授是国家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的总工程师,他还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等职。1953年,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后留学苏联。1957年回国后,潜心于地质遥感方面的研究,在遥感信息的地质开发及扩大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1985年起,他开始致力于灾害问题的研究,成为我国灾害学创始人之一。
一见面,陈教授便开门见山切入了正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与各种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他说,历代农民战争爆发大多有自然灾害的背景,就这一点,可以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及对时代兴衰有重要控制作用。
谈到灾害的种类和危害性时,陈教授告诉笔者,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包括天文灾害(陨击、小行星碰撞、强粒子流、引力变化、电磁异爆、臭氧层破坏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面塌陷、土地沙漠化等)、气象水文灾害(超低温、特高温、干旱、洪涝、风灾等)和生物灾害(生态突变、蝗灾、病疫等)。社会灾害包括工业灾害(如工厂事故、大气污染等)、交通事故、战争及犯罪等。灾害是地球生态圈各种物质运动的伴生现象,在地质运动中,生物界发生过多次全球性、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灾难与绝灭。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这些灾难几乎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的,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浩繁的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无数惨痛的受灾记录:中世纪火山喷发毁灭了意大利庞培城;1908年6月30日,苏联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因自然原因引起的“通古斯大爆炸”,使欧洲几年天气不正常;美国每年的火灾、海岸灾害、滑坡、地震、火山灾害的损失总值达35亿~40亿美元;亚洲-太平洋地区近800年来28次大地震中一共死亡万人,经济损失达1325亿美元。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灾劫频繁。如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死伤83万余人;1920年宁夏大地震死18万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1985年青海南部大雪灾,使数十万头牲畜遭殃,等等。大大小小的各种灾害数不胜数。另外,我国每年从陆地流入海里的泥沙达50亿t,其中流失的氮磷钾总量等于我国每年生产的化肥总产量。陈教授还说,我国目前至少有30亿~40亿只老鼠,且繁殖能力极强,每年被它们吃掉的粮食相当于全国10亿人一个月的口粮。
“既然灾害种类那么多,危害又那么大,人类该怎样对付它们呢?”
陈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最重要的,是要重视科学,研究科学。”“纵观古今灾害,尽管类型繁多,但并非孤立的、无规律的偶发事件,而是有着强大的地球热动力背景、空间上的群发性和时序上的系列性。历史上的灾害事件往往是系列性进发,天大旱、地大震、火山喷发、雨暴淫、人大疫、战乱迁徙,形成一个灾害链。其总根源在于天文运动影响下的地球垂直热动力强灾变链活动。所以,必须研究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热动力学、气象学、水文学等各门科学。”
陈教授对笔者说,我国对灾害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1986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灾害问题。1986年11月,国家科协组织了地质、地震、天文、气象、空间、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古生物、地球物理、海洋、水利和地理等11个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天文、地质和生物”会议,讨论人和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的关系,钱学森、何泽惠等著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1989年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计划”发表后,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任委员会主任,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为副主任,统一组织协调我国的减灾工作和对外事务。
陈荫祥教授在灾害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后倡导研究灾害学理论,建立灾害的预报系统、预警系统和防卫系统。他认为,要研究灾害学,必须建立灾害数据库,这是基础,如果连必要的数据都没有,研究根本无从谈起;灾害可以预防,但难度很大,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逐步建立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必须加强灾害学的综合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当前的灾害防救及经验总结,聚集我国科研、信息、人才优势,发展前沿科学,探索灾变规律;应该在高等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培养一批专门研究灾害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必须研究救灾策略,把救灾的损失压缩到最低限度。陈教授说,解放后我国治理的灾害不少,但救灾付出的代价太大。
陈教授还特别提到,长期以来,世界科学研究力量主要是用于战争,今后应转到研究灾害上来,共同来对付这一人类的大敌。
陈教授强调:“灾害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弥补,研究灾害学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最新浪潮。在这方面,新闻界应该带一个好头。建议成立一个‘灾害新闻学会’,利用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为抗灾减害作贡献。”
———录自:北京科技报,1990-08-22(3)
[墨西哥]马卡尔山圆涌构造
[玻利维亚]拉巴斯对偶圆涌构造
分享一下我近期投稿并被《自然灾害学报》录用的过程:
初次投稿是2021年5月11日,经过两天后通过了编辑部的初审,但由于论文格式以及结构不满足要求,编辑要求修改。同时要求缴纳审稿费200元。此时,还未送审。
2021年5月21日按照编辑部的要求修改稿件后再次投稿。由于未缴纳审稿费因此没有送审(个人认为是合理的)。2021年5月26日缴纳了审稿费。27日立即送了外审。至此,编辑部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审稿时间从5月27日至6月7日,不到一个月,可以说速度很快。送审了三个专家,其中两位的要求不多,基本上篇幅的问题。另一位专家的意见非常有建设性,意见多达20条。有细节方面的问题,也有可以让科研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意见。总之,非常感谢这位专家。
6月28日我修改完毕。
7月17日,那位负责任的专家,依旧提出了不足之处,恰是我偷懒没有好好改的地方。然后针对专家的意见认认真真的进行领会和修改。
大的问题没有了我以为会录取,专家依旧提出了一些细节和格式问题。至此,我对这位专家非常非常的敬佩和尊敬。认真修改完9月9日投稿后,10月1日收到了录用通知。
期刊比较重视创新点,会要求在文章的首页阐述创新点。因此,如果被拒稿可能是期刊中相似文章很多或者缺乏创新点。总的来说,期刊处理稿件的效率较高,审稿专家也比较认真负责和有水平。
审稿费的问题,大多数期刊都是收的,也大多数是200元。
我为什么花时间用这么长的篇幅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投稿之前在网上搜索了一样的问题,然后也看到该问题下的回答。以至于我直接筛除了这个期刊。后来导师建议我投稿自然灾害学报,我就投稿了。我发现并不是网络上说的诸如垃圾,有关系才可以发表等等。
仅以我的实例给同样困惑的小伙伴一个客观的角度。
补充:我的论文研究的雪崩灾害,算是灾害学中少有人关注的类别。
自然灾害学报是一集学报,偏重灾害研究。比较权威!出版周期短一些!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审稿很快的,相对简单,1~2月就可以接受让交版面费。但是见刊需要一年左右!!!
重点 核心期刊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问过了,网站正在维护,过几天试试吧
垃圾期刊,现在就是敛财工具,编辑极其不负责任,收了审稿费连外审意见都不给,你说能好吗?
自然灾害学报是一集学报,偏重灾害研究。比较权威!出版周期短一些!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审稿很快的,相对简单,1~2月就可以接受让交版面费。但是见刊需要一年左右!!!
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金属材料方面比较好发的非核心期刊有哪些土木工程期刊目录全专业包括: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2、岩土工程学科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期刊名称—————种类—————专业东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清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湖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天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同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土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A——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B——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C——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D——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E——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科学通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自然科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全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全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东北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CSCD——全专业北方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中国科学基金——CSCD——全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建筑科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混凝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爆炸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学报——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噪声与振动控制——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和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计算结构力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与实践——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固体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实验力学——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勘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岩土工业建筑——核心期刊——结构、防灾、现代结构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SCD——防灾自然灾害学报——CSCD——防灾灾害学——CSCD——防灾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中国公路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桥梁建设——核心期刊——道桥公路交通科技——核心期刊——道桥现代隧道技术——核心期刊——道桥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核心期刊——道桥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核心期刊——道桥中外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河海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水利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力学——CSCD、核心期刊——岩土中国港湾建设——核心期刊——岩土港工技术——核心期刊——岩土长江科学院院报——核心期刊——岩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核心期刊——岩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学报——CSCD——岩土地质力学学报——CSCD——岩土工程地质学报——CSCD——岩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交通铁道工程学报——核心期刊——交通路基工程——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汇刊——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核心期刊——交通中国铁道科学——CSCD——交通管理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科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世界——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中国工业经济——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开发——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现代化——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工业技术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营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施工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仿真学报——CSCD——土木建管系统工程学报——CSCD——土木建管中国管理科学——CSCD——土木建管
你要哪方面的,应该可以的
退稿多。当论文存在重大缺陷或者不符合该期刊的要求时,甚至存在抄袭等问题,那么就可能被退回。自然灾害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关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学术研究论文。
共发表第一、二作者论著近一百篇。⒈ 李小军(1987)。粘-弹-塑性模型及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廖振鹏)⒉ 李小军、廖振鹏(1989)。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粘-弹-塑模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9,3⒊ Li Xiaojun,Liao Zhenpeng (1991). Dynamic Skeleton Curve in Soil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for Irregular Cyclic Load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7,4⒋ 李小军(1992)。土的动力本构关系的一种简单函数表达式。岩土工程学报,14,5⒌ 李小军、廖振鹏、杜修力(1992)。有阻尼体系动力问题的一种显式差分解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2,4⒍ 李小军、廖振鹏(1993)。非线性结构动力方程求解的显式差分格式的特性分析。工程力学,10,2⒎ 李小军(1993)。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廖振鹏、张克绪)⒏ 李小军、廖振鹏、张克绪(1994)。考虑阻尼拟合的动态骨架曲线函数式。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4,1⒐ Xiao-Jun LI,Zhen-Peng LIAO,Hui-Min GUAN(1995). 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Visco-elastic Local Topography on the Earthquake Motio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8,3⒑ 李小军、赵凤新、胡聿贤(1995)。埋设管网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自然灾害学报,4,增刊⒒ 李小军(1995)。生命线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合作导师:胡聿贤)。⒓ 李小军(1996)。地震工程中动力方程求解的逐步积分方法。工程力学,13,2⒔ 李小军、廖振鹏(1996)。时域局部透射边界的计算飘移失稳。力学学报,28,5⒕ Xiaojun Li (1996). Basic Problems of the Explicit Numerical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Inhomogeneous Local Site. Proceedings of 11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paper No. 313⒖ Xiao-Jun Li,Feng-Xin ZHAO and Yu-Xian HU (1997). Study on Simulation of Spatial Correlative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ield.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0,2⒗ 李小军 (1997)。地下隧道式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⒘ Xiaojun Li,Yuxian Hu and Fengxin Zhao (1998).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ield for Seismic Safety Analysis of Lifeline. Proceedings of Third China-Japan-US Trilateral Symposium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Kunming,China⒙ 胡聿贤主编(李小军,编委之一)(1999)。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地震出版社。⒚ 李小军、彭青(2001)。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1⒛ Li Xiaojun (2001). Earthquake input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water delivery system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ronti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Proceedings of the . Millennium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8-11 November 200021. . Li,. Thomas and Y. He (1999). An Explicit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 英国Wales 大学研究报告。22. 时振梁等(李小军,著者之一)(2004)。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中国电力出版社23. 李小军、阎秀杰、潘华(2005)。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5,124. 中华人民中和国国家标准,GB/T 19428-2003《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李小军,编委)25. 中华人民中和国国家标准,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国标准出版社(李小军,编委)26. 中华人民中和国国家标准,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中国标准出版社(李小军,副主编)27.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规程,JSGC-3《中国数字强地震动台网技术规程》。地震出版出版社(李小军,主要起草人)28. 李小军(2006)。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相关技术问题。震灾防御技术,1,129. 李小军、侯春林等(2006)。考虑压缩失效时埋地管线跨地震断层的最佳交角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4,230. 杜修力、李小军、尹之潜(1993)。极限后负刚度模型对RC框架结构地震倒塌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0,231. 廖振鹏、李小军(1995)。推广的多次透射边界: 标量波情形。力学学报,27,132. Yaqi LI,Xiaojun LI (2004).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Lead Alloy Absorber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s with Porcelain Bushing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Vancouver, 1-6,200433. 李亚琦、李小军(2004),导线对电瓷型电气设备地震反应的影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4,5,127-13034. Li Yaqi,Li Xiaojun,Liu Xihui(2005). Dynamic Behavior and Applicability of Lead Alloy Absorber.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8,135. 刘爱文、胡聿贤、李小军等(2005)。大口径埋地钢管在地震断层作用下破坏模式的研究。工程力学,22,336. 陈文彬、李小军等(2005)。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地震地质,27,337. 赵海宴、李小军、刘爱文(2006)。冀宁输气管道穿越活动断裂的抗震分析与设计。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7,638. Qi Xing-jun,Li Xiao-jun and Zhou Guo-liang(2006).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Seismic 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Seismic-active Control for Long-span Rigid-continuous Bridg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9,139. 亓兴军、李小军(2006)。确定桥梁半主动控制阻尼器位置的简便方法。钢结构,21,3,79-8240. 亓兴军、李小军(2006)。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对连续梁桥半主动控制的影响研究。振动与冲击,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