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庄子人间世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发布时间:

庄子人间世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人间世》以义名篇,所谓“人间世”即指人间的社会。本篇主要是庄子对待人与人的关系的处世哲学。这篇文章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世故人情的难处,指出只有忘我才能处世,而忘我必须作到心斋。第二部分,通过仲尼告诫诸梁的对话,说明了庄子的义命观。这种义命观就是不得已而从之的忠君之德和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让人们达到不言不行的游世游心为主的极端消极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第三部分,通过颜阖与蓬伯玉的对话,说明了庄子厌恶暴君的思想、但又无能为力,只好以顺世代争,使自己返回到婴儿无疵的状态来对待人事。第四部分,通过匠石见栋树的寓言,阐明了无用是大用的观点。庄子主张以无用的避世态度来对待社会的一切,才是绝对的自由,才是神人、至人的最高境界。第五部分,通过南伯子紊游商之丘见大木和对支离疏长相的描绘以及孔子与接舆相会得到的讥讽,说明了有用之害和无用是大用的道理。但是,本篇有“与天徒”的平等思想和“心莫若和”而“和不欲出”的不走极端的辩证思维的极积意义。

通过对庄子《人间世》一篇的层层浅析,反映庄子主张“无己”、“无用”之用的处世之道并提出对这一处世之道的辨证看法,同时认为人们辨证地运用它以受益

《人间世》是庄子讲为人处世的一篇文章,全文都是故事,跟孔子有关的最多。这当然是有用意的。因为诸子中孔老夫子对于天下、政治、处世、治学等最积极。选孔子讲故事,自然是颇有意味的。而这些故事,语气,甚至孔子讲话的某些言语,都是极有孔子特点的,甚至本身就是孔子说过的话,但被庄子一通“编造解释”下来,意思完全是庄子所要表达的。所以这故事是庄子编的。孔子是被冤枉的。但也有不说孔子的。 其中一个故事就没说孔子,在几个孔子的故事之后,庄子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庄子借石匠人与栎树的故事告诉世人:有用亦无用,无用亦有用。只不过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对别人有用对自己却是无用,对自己有用对别人却是无用。有用的人或物处于险恶世间往往难以保全自己,而无用的人或物却能全身而退,柳暗花明。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所以对于有用和无用的判断要辩证而相对地看问题,说不定无用亦是大用,无用也是福呢?看你在哪个角度。庄子的角度,自然是树的角度。这个角度上,无用就是最大的用处。 从前有位姓石的木匠,他去齐国时途经曲辕之地,看见一棵超大的栎树被当地人当作神社供奉,经常去祭祀。 这棵树有多大呢?它的树冠可以供几千头牛在下面乘凉,并完全被它的树荫遮挡,测量它的直径可以百人围成一圈。它的树身比山还高,离地八十尺才有树杈。旁支造船,可以造十多艘大船。 这颗树确实很神奇,去这个地方旅游、膜拜和观赏的人群如赶集一般络绎不绝。但是这位匠人正眼都不瞧,继续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在树下看了个够才赶上他,问道:“自从我拿起斧子跟着师傅学手艺,从来不曾见过如此壮美的树木,师傅却不去饱饱眼福,而是马不停蹄地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 石匠人说:“算啦不要再说它了,这树根本就是没用的散木。用它造船立沉,造棺即腐,做器皿立毁;做门,门里很快会流出味道很难闻的树脂浆;把它做成房屋的柱子,几天就被蛀虫啃光。这是一棵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任何用处。就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才这么高寿,才能长这么大啊!” 石匠人回到家里做了一个梦,这棵树托梦对他说:“哎呀你算什么东西,你能拿什么来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用那种有用的树木来跟我相比吗? 那些山楂树、梨树、橘树、柚子树,他们都是质地细密的果树。成熟后被人打落一地的果子,打果子的人把树干、树枝都摧残坏了。大的树枝被折断,小的树枝连同果子一起被扯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的果实,才导致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所以这种树不能够终享天年往往是半途夭折,是其自身招来世俗之人的打击,恰恰都是因为它们有用能结出果实啊!世间万物实际上都是这个道理,而我所求不过是啥用都没有的办法,这种办法我已经学了很久了。 为了找寻这种办法我几乎被砍死,好不容易才保全了性命。现在我告诉你,就是因为没用才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真的有用,还能获得这样高的寿命,长得如此高大吗? 况且你不要以为你是人,其实你跟我一样都是天地间一个物。你怎么可以这样看待事物呢?你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接近死亡,没有用处的散人,你活到最后的结局也必须得死,你这个将死的没用之人,怎么会懂得无用的散木真正的用途呢?”石匠人醒来后就把这个梦告诉徒弟,徒弟说:“原来它的意思就是想求取无用,既然什么都不愿做那还做什么神社之树呢,人家供奉它不也是一种有用吗?” 石匠人说:“住嘴,你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借神社找一个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它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神社之树早就被人类砍杀了。况且它现在这样做只是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只不过这种办法有点特别、与众不同罢了,你不能用常理来议论它。你如果用常理去评判它,不是差得太远了吗?”

内篇 人间世第四书名:庄子 作者:庄周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已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之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剪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之。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之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摘要】《庄子·养生主》中庄子生命哲学的养神心法体现在“绝圣弃智”与“目无全牛”两路,海德格尔曾对庄子反认知、弃技法的路径进行了生存论结构的再阐释。生命的存在形式并非局限于自我认识与技术应用,而是对心神的养蓄与对生命的合理安顿。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生存论;《养生主》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谈讲养生之道的一篇文章,全篇以三个部分叙说了庄子养蓄生命、传讲承道顺道之心法,体现了庄子哲学润富游世的生命观。本文借助海德格尔哲学对《养生主》加以生存论分析,以发掘庄子生命哲学的理论向度,巩固学习成果。《养生主》以对生命与认识的对比开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比较将个体生命的时间性切近认识的无限性,“以有涯随无涯”,最终得出以寿循知的危险所在。这样的隐忧在《逍遥游》一篇中已见端倪:彭祖长生而众人意欲匹之,只会令人悲慨。因此在庄子的生命场域内,生命时间不再作为安置认知内容的容器,过度放纵认识的意志来征服外物反而会将生命置于险境。此境之中庄子论述又深一层,揭示出了更危险的境遇,即“已而为知者”愈进只会让有限的主体被无限者吞噬的险境。 “庖丁解牛”的寓言在《养生主》发挥了重要的隐喻功能。文中庖丁经年累月后扬弃掉技艺和观察的秩序性束缚,将剖牛之心法系于养神,经由心神中止感官的中介,从以眼御刀转向由心游刃,此处回扣了庄子在篇初“缘督以为经”的要求:剖牛之技艺唯手熟尔,但心神的生养存蓄才能使庖丁破筋骨如天籁般合乎道法。 那为何只有会神而非精于技艺才能与道生、通常达呢?此处庄子则将牛的肌理与道的行迹暗合一路,生命自身生养发展可能性亦应顺道而行。而庖丁在解牛收刀妥善保存,也体现了存养生命的主动性。正如郭庆藩所注:“以刀可养,故知生亦可养。” 海德格尔1930年于《论真理的本质》讲演会后在凯尔纳(Kellner)家中举行了学术讨论会。会中他突然凯尔纳说:“请您借我《庄子》的寓言集用一下!”这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后海德格尔开始了他对庄子的阐发。 海德格尔切入庄子的捷径是《庄子·秋水》中“濠上观鱼”之典:惠施与庄子二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终结于庄子“请循其本”的总结。此“本”一般解为话题之源,但在海氏这里亦可解为本源之境,即道体生源之本。而庄子坚持“掉知”的立场就是要中止对认知的痴迷,使得被认知的分别心蒙蔽的生源之本显露出来。 海德格尔同样把人的生命存在,即此在视作在世的存在(In-der-Welt-sein),因此此在的生命结构不能被视作认知意义上的客体来对待。但生存论中的海德格尔并非将时间性视作“殆而已矣”般的恶无限,反而把生命在“曾在——当前的将来”中生命绽放寄予时间性:时间便是此在的整体。 庖丁解牛的开始是从对于技艺的刻意训练开始的,而并非一个具体有形质的认识对象,如一头鲜活的牛、一口锋利的刀。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这些与生活世界共存的实用器具首先是作为上手(zuhanden)的事物呈现的。因而上手者的性质不是“知也无涯”的事物原初性质,而是这些存在者得以上手的存在论条件。 海德格尔面对的“全牛”是其场域论基础的大地,他梦乡中栖居在大地上的努力让他试图“确立大地,意指把大地带入自行退隐的敞开中。”但现代技术的入侵让他陷入深沉的反思之中。庄子以神解牛的养生法门被技术主义嘲讽地置于一边,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将自然静物对象化为可“解剖”的分析与拆解。现代厨师在面对牛体时不仅不是“目无全牛”,反而将牛的肌肉组织、骨骼结构透析得愈发细致透彻。生命像暴君般看着它统治的一切,却看不到技术意志对生命的更高统治:““新时代的人在这种意志中表明自己是这样的人:他在与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因而也在与他本人的一切关系中,作为贯彻的生产者出现,并把这出现建立为无条件的统治。”海德格尔悲观看到尼采式的权力意志反过来骑在生命的头上,并将生命自身修养的可能性消灭殆尽。 海德格尔将生存论的归宿置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庄子“缘督以为经”以修心而非假以外求在海氏生存论的结构中生命自身展开愿景中成为一种新的可能。本文在此略去对庄子工夫论与海德格尔方法论的比较,以展开新的研讨空间,专注分析《养生主》的生存论意蕴。 壬寅年五月初四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庄周.庄子集释[M]郭庆藩撰.中华书局. [if !supportLists][2] [endif][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M]郜元宝译本.2017-06 [if !supportLists][3] [endif][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本.三连书店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 “自然美”、“虚静、物化美”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关键词语 庄子 美学 核心《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一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二“虚静”、“物化”说;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⑩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德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三《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参考文献1.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9932.曹础基.庄子浅论.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一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陈鼓应.庄子浅说.第一版.三联书店,19994.张荣明.庄子说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王孝鱼.庄子内篇新解 庄子通疏证.第一版.岳麓书社,19836.童庆柄.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谈审美虚静

下面一文 愿有益于你! 试论《庄子》里的“道” ——读《庄子》 内容摘要: “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庄子的“道”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庄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是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 关键词 庄子 道 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部《庄子》。庄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 一、庄子“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不可见,不可摸,也无法用语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在《天地》篇里,庄子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万物,浩瀚广大。道是渊深幽隐,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兴衰的主宰,它无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处,因为“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那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那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有限的东西。 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创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但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 《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15个问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至于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庄子认为,气弥漫于宇宙,它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相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万物就产生出来。“阴阳错行,则天地大 ,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是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雷电交加,大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节,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庄子借老聃的口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在《则阳》篇,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讲阴阳相生之理:少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雌雄交合,所以万仪不绝。”这就是庄子气聚物生,实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舜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拥有道呢?”舜不解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丞说: “你的身体不过是天地委付给你的形体;生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交合在你身上;子孙也不是你所拥有的,那是受天地委托延续人世的。”这里又表现出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赋予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提出人的思想行为应顺应自然,这就和人定胜天的观念相对立了。 从以上论述可见庄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于无,实生于虚,气为万物的基始,宇宙万物自生自存,万物运行自有成理。这和现代科学探测、考证、推测得出的宇宙知识相比,确有接近之处。 三、为政之道 庄子在《应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说:“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这个帝王不如泰氏这个帝王。有虞氏还标榜仁义拉拢人心,这样做虽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还没有超脱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安适舒缓,醒着的时候逍遥自得,任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他的智慧见识让人可信,他的德性修养让人觉得真实,他从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质朴纯真,没有权谋智巧,也不假借仁义去笼络人心。接着,庄子往下编故事说: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舆,狂接舆听说肩吾向日中始学习了帝王之术,于是问:“日中始对你讲了些什么?”肩吾说:“日中始对我说,统治百姓的人,只要凭自己的好恶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听从的。”狂接舆听了后说:“这完全是自我欺的德性,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凿出一条河,要让蚊子负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约束他们的行动。应该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去行动,让他们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 庄子苦口婆心地告诫帝王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放弃求名的心思,放弃智谋的策划,放弃专断的行为,放弃智巧的作为,去息心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界,感受自然的本性,不矜持不夸耀,使心境空明。至人的用心有如镜子,物来物去从不迎送,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损伤。庄子心目中的圣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天地》) 庄子的理想国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马蹄》篇中,庄子又反复描绘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人民行为稳重,拙朴无心,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中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滋长。禽兽可以牵着游玩,鹊鸟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窥望。……至德之世,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何从区分君子与小人呢?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于离失,大家都不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所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圣人出来后急急地去求仁、求义、求乐,天下才混乱了。庄子用伯乐治马的故事猛烈尖锐地抨击政治权力对社会造成的灾害:伯乐说我善治马,于是用烙铁烧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笼头使绊脚把它拴起来,编在马厩里,这样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这还不算,伯乐又让马饿着渴着,还对它野蛮训练,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紧勒笼头的祸患,后边有凌厉皮鞭相威协,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苛政扰民害民的实质。 四、为人之道 得,因此他们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之后不忧愁,他吃饭感觉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众人用喉咙呼吸,真人的气能贯穿到脚后根。因为他虚静内敛,引气贯脉,故呼吸自深。真人,不喜欢活着,不害怕死掉,静悄悄来到人世,静悄悄离开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却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终。真人,内心未一,举止娴静,其额头宽广,他发怒就象秋天的风雨,他喜悦就象春天的阳光,他的喜怒哀乐就如四时季节的推移,莫不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庄子称呼他心目中人格修养达到理想境界的人为:至人、神人、真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称谓不同,都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 《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对神人的描绘,后来道家对天仙、地仙的描写,民间对神仙的描绘几乎莫不如此。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人格修养最高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功利、名声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写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弱小面前不横暴,在成功面前不张狂,做了错事不后悔,做了好事不自的,而是在世外高人的指点下修练成的。在《大宗师》第九章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名编了个寓言,说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修道,不断进步,最后达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颜回经过修练,高兴地向孔子说:我进步了,已经忘了礼乐。孔子说还不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颜回又高兴地对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不过还不行。再过了一段时间,颜回经过了极为严格的修练之后找到孔子说:我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做到了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离弃了自身的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和大道相通相融为一,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听后惊叹不已,感叹到:和万物一体就没有偏私,参与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执,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 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互相争执,作为太多,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看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本身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万物中的一类,更不愿承认单个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苍海一粟,是那样渺小不起眼。可人们对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却浑然不知,争相违抗自然之道,于是闹出很多烦恼与不幸。要解救人世的不幸,根本在于启发人消除种种心机杂念,使之合乎自然之性,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的以我为中心,起于人的种种偏执和陈见;只要进入忘我境界,这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看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弄得人非常疲困,但庄子并没有叫人毫无作为。庄子的观点是要人“缘督以为经”。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杯水只能芥舟;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还说过只到郊野,带三餐干粮就足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如果走百里路就必须准备一宿的粮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就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盘缠。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社会的极端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同时用庖丁的娴熟表明牛可顺解,世事可以认知并处理遂顺。 庄子反对的是对任何事物过分的人为因素,过分地汲汲以求。庄子是不愿看到过分地人为损伤物性,损害人的身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宇宙的运动是长流不息的,万物也在无声无息地变化,人是万物中的一类,自然也无可逃避地要参与变化。顺应天理、自然的这种变化,该生即生,该长即长,该老即老,该死即死,这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不在意外在形体是标致还是残缺。在《德充符》篇中,庄子着意描绘了一批形残而德全的德人,这些形残之人有的断足,有的无趾,有的跛脚,有的脚伛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于他们都有过人的德性,因此形体上的残缺倒被人遗忘或忽略了,都成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世俗之见完全不同。 结语 总之,庄子之“道”,无形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是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死变化无不体现它的存在。对这个存在,人可用内心去体验参悟,但却无法描绘和言传。故得道之人,首得高远广大无穷之境界,表现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万物相合的人格修养。这种人,治世则无为,无为则不扰民;处人则无争,无争则不伤人;养生则无执,无执则心静。当今之世,纷争四起,物欲横流,人或有为又偏执太甚,得先贤之境界,平淡人心,消解世道之争,或可有益。 参考文献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道论发微》 陶君 《道教论坛》 《试论庄子道的意象》 杨国强 韶关大学学报 《庄子“道”的哲学意义》 徐桂红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人间世论文范文参考2000字

《人间世》该片将目光聚焦于两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记录下她们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人间世》电影 观后感 5篇,希望大家喜欢。

《人间世》电影观后感1

生活总是要直面绝境的挑衅。活着就得和人生角斗,成功的意义就在于绝境向希望的逆转。

身处绝境,能够拯救自己的恰恰就只是自己。曾经有过一个令人无限钦佩的美国登山 爱好 者,他在独自攀登勃朗峰时右手被落石压住,面对绝境,他毅然将右手砍去下山寻求救援。陷入绝境时,等待兴许是不高明的选择,往往在被绝境消磨殆尽残存的意志后,只能坐以待毙。要学会在绝境时依靠自己,要自己寻找希望,就像落在枯井里的驴子一样。人生角斗的况味在于依靠自我证明自我,因为自己是走出绝境的唯一指路人!

还记得《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这个老渔夫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的话语简单但是充满坚强,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也就是他一连84天没捉到一条鱼,连唯一陪伴他的男孩也离他而去,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头会再有什么收获。可是他再一次出海了,他要靠自己走出这个绝境。他找到了大鱼,可是一个人却无法完全捕获。他忍着饥饿、伤痛,竭尽全力与马林鱼、鲨鱼搏斗。他要用自己去证明自己,更是要用自己的努力找到人生的希望。尽管桑提亚哥最终只是带回了一具鱼骨架,但是他证明了自己,顽强地与人生的困难角斗使他走出了绝境。他的乐观、自信、勇敢、坚韧是在陷入绝境时的一种完美释放,于是他在绝境中依然发出“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的誓言。桑提亚哥这个文学形象给予读者最大的震撼就在于他面对绝境时所激发出的斗志。人生角斗的况味在于面对看似无法克服的绝境时,爆发出潜在的斗志!

有人说绝境的可怕是它腐蚀了希望,曾经历历分明的希望在绝境散发的阴影中变得影影绰绰。人类伟大的精神是指引我们从困苦中走出的动力,这种精神却是源于那些似乎是山重水复的绝境中的。罗曼·罗兰说:“我要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它们是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魄。”绝境是激发希望的源动力。《名人传》里的米开朗琪罗、贝多芬、托尔斯泰他们都是敢于同人生角斗的勇士,米开朗琪罗的困苦绝望成就他艺术的灵感,贝多芬的多舛命运创造了他的《命运》,托尔斯泰对生命的惶惶不安诞生了《安娜·卡列尼那》。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们都遇到了绝境的拷问,但是绝境却成了他们艺术人生的一种伟大力量,使得对生命对艺术的信仰都是那么得令人赞叹。同人生的角斗的希望是在绝境中攫取的!

人生的况味是在于和绝境的奋斗,面对绝境时永不言弃,这就是人类不屈的伟大精神。更重要的是绝境创造了希望,是它将我们指引到更高的成就,也是它将我们历练成人生真正的角斗士!  《圣经》中有这样一则 故事 :两个旅人在沙漠迷途。其中一人去找水,留下枪给另一人,让他每隔一小时鸣一枪以指引自己归来的方向。六小时后,眼看同伴回来的希望渺茫,持枪者把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头部。而此时,他的同伴正捧着水往回赶……我深感遗憾,为这故事,更为有同样悲剧不停上演的现实。阮玲玉、三毛、海子……还有许多叫得出名和叫不出名的人,他们都觉得自己处在了某个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选择了同样的结局。的确,在人们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会很容易地把自己投入一个臆造的所谓“绝境”中。然而,谁能为“绝境”划一个明确的界限?谁又能确定处在“绝境”中就没有任何转机?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绝境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出口。在绝境中寻找出口,首先要始终坚信希望的所在。如果走在沙漠里,就告诉自己前方有一片绿洲;如果处于黑暗中,就告诉自己前方有一座灯塔;如果正饥寒交迫,那么,请告诉自己,前方一定有一缕炊烟。生活原本就是一个时常会冷场的玩笑,没有人可以一直微笑。只是,有的人哭过又笑了,有的人哭后就再也笑不起来。“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米勒为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艺术,放弃了艺术的金钱,以致一度陷入了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但他并没有在绝境中退缩,而是去了乡下,在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家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播种者》《拾穗者》便在绝境中诞生,米勒的艺术获得了新生。在绝境中寻找出口,更要用心探寻希望的所在。希望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却是隐蔽的,发现它需要超凡的智慧和勇气、过人的耐心和意志。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绝境中激发出蓬勃的创作欲望,雄浑悲壮的《第九交响曲》响彻了几个世纪而绵绵不息;梵高,在失去亲人与朋友理解的孤寂绝境中焕发出绚烂的生命之光,火一样的《向日葵》开放了几百年而经久不衰;马克思,在“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的绝境中高昂着奋发的斗志,《共产党宣言》终于击破了历史的阴霾。他们都是智慧和勇气的化身,更是耐心和意志的明证。人类前行的历史恰似在荒野中前进,随时可能陷入绝境。但请相信:黎明,终究会冲破黑夜的封锁;雨露,终究会滋润干涸的大地。用人类自身的力量一定能找到光明的出口!例文三:扭转生与死的力量没有一种挫折是伴着微笑而来的,但有一些挫折却可以在微笑中被征服。有人穷尽一生都无法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那是他们忘了:要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微笑。千百年前,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用乐观支撑而起的一种永不放弃的心情。十九年忍辱作俘可以算是一种挫折,但是,勾践却终于凭着坚韧的毅力东山再起。因尽忠直谏而被受以宫刑可以算是一种挫折,但是,司马迁却凭着非凡的意志完成了旷世大作《史记》。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挫折,有些人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面对挫折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正确的心态将之转化为激励自己成功的动力。韩信命人背水布阵,结果反而出奇制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往往在身处绝境时才会被激发出来。但这并不表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去思考,很多人往往会选择放弃。孙膑不幸丧失了髌骨,却因自知和自信而不曾放弃。他自知形体的缺陷不会影响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自信总有一天可以用君子之行替自己讨回公道。最后,他终于成功了。没有人有义务在任何时候都帮你一把,也没有人有必要在任何时候都以你为重,人生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是很多时候,外界的因素会对人产生干涉,使人不自觉地对其产生依赖。真正能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可以丢弃这些依赖,而靠自己实实在在努力的人。要做到直面危机而临危不乱,谈何容易又何其简单?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这里包含的玄机甚深,扭转死与生的强大力量的源泉,是一份乐观沉着的心态。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吧,生活也终将将同样的快乐赐予你!

《人间世》电影观后感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人生中总会遭遇绝境,但绝境中一定伴随希望!

厄运来袭,困难重重,请谨记绝境中仍充满希望。司马迁因言语而遭受宫刑,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行万里路、著绝代书以此来_自己。《史记》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那不惧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为后人所敬仰。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吗?遇到困难不要妄自菲薄,那样只会让世人嘲笑你的懦弱与无能。问问自己,难道我们会面对比司马迁更大的挑战吗?当然不会,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相信自己,从绝境中寻找希望,让绝境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当有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向长_ 之无穷”时,苏子的一句“惟_ 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_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让人如梦初醒;当世人磋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偏有人朗道“明年春_ 倍还人”;当人们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有人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世间永不会有真正的绝境,事物总有着两面_ ,也许绝境背后就有你成功的希望!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伊尔?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说道,那时我们家里很穷,有很长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的黑人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好在我有一位好父亲,他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的经历告诉我:“上帝不是这个意思!”这位布拉格也正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绝境中发现希望,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也应该如此,学会从另一方面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绝境,有时你会发现:那不是一个绝境,那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机遇!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_虹,没有人能能随随便便成功。绝境是成功路上逼人的关卡,请坚信绝境中一定伴随希望!

《人间世》电影观后感3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是有苦又有乐,是丰富多_ 又艰难曲折的,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快乐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快乐的人连路边的鸟儿都在为他歌唱,花儿都似专为他开放。痛苦时,落日西风,万念俱灰,睡梦中也在滴泪。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心往好处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满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虽然不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乐也有痛苦,就看我们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往好处想。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他刚对妇人说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着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便能离开人世前的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相信她死后能进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死后只能进入地狱。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满_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当我们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以接纳苦难;当我们痛苦时,不妨想到往昔的快乐。

心往好处想,才能帮我们冲破环境的黑暗,打开光明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人生乐趣。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颤抖于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只有从痛苦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才会深深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像火车过隧道,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看到前方的光明。

《人间世》电影观后感4

夜晚,独自倚栏,仰望着浩瀚无垠的夜空。一勾新月,斜悬于远方山顶黑糊糊的树梢上;漫天群星闪闪烁烁,炫耀着各自充满智慧的星辉。风儿轻轻地拂过,吹乱了我的发丝,挑拔着我的思绪。凝视着这溶溶的月光,我任思绪随风飘荡,起伏……

蹉跎岁月,往事悠悠。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度过灰_ 童年的。记忆中,在无数个夜里,独自一人来到户外呆望着星空,渴望那充满智慧的星辉能赐予我灵气。但幼小的我太疲倦了,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怅然睡去。醒时,眼角挂满行行苦_ 的泪水。真的,我不想哭,因为泪水似乎在朦朦胧胧的岁月中流尽,只留下那一双昏沉沉的干枯的眼睛。偶尔,抬头望天,只觉得天太灰暗;低头看地,大地也一片模糊,整个世界仿佛都充满着沉重的叹息。

时间似流水般地流过了。在这几年里,我每个夜晚都在祈祷茫茫天宇中能有颗流星划破这宁静的夜空,双手合拢,闭上双眸,虔诚地许下埋在心中已久的心愿。我知道那只是徒劳,但幼小的我还是天真的怀着一份_ 与希望,立于寒风中等待,等待……

走进六月的考场,我的心情如阳光般暖和。然而,七月的暴雨却淋得我好冷,好冷————分数合格,却不能上高中,因为家境贫困。面对如此的打击,我失眠了好几夜。从此,我再也强装不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也不敢奢望生活中能够出现七_的_ 虹。我的心好冷,冷如日本富士山的那一片白雪。

打工—————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任生命的种子随风飘落吧,一切早已注定!

2003年7月中旬,太阳如一个大大的火球,猛烈地炙烤着大地上的生灵。那时的我就像一只离岸的鱼,找不到生的希望,也找不到自救的 方法 。除了听天由命,我已无从选择。

也许一次冲动的举止,便酿就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但幸运的是:这个悲剧并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准备离开的当晚,我伴着无奈来到好朋友的家里玩。也许是心不在焉,我的手被打碎了的杯子的碎片割伤了。鲜红鲜红的血从我的血管里喷溅而出,如一柱柱喷泉。当时的我差一点昏过去,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进了医院,而且我的手还被缝了几针。至今,那伤疤还显赫地烙在我的胳膊上。也因为这次的意外,我便稀里糊涂地走进了高中的大门。

时间疯狂地向前奔跑,一转眼又过了几个月。今夜,没有月,没有星,也没有万家灯火,只有寂寞而又迷惘的风跟踪而来,吹动路旁的每一株杨树。没有人伴我,我不得不踽踽踯躅在这寂寞的夜里。再次受到同样的打击,那个念头又在我的脑子里盘旋,盘旋,犹如一个魔鬼把我的信念和理想吞噬得一干二净。我累了,真的累了。面对家里的负担,面对学习的压力,我已挺不直腰,抬不起头了。风,你为何跟踪而来,是来嘲笑我吗

我走入蓊密的森林里。一条路从山顶泻下,在山脚遭遇巨石被分割成曲折而又盘旋的两条小路。徘徊,彷徨,我在岔路犯了难。就像当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时,我却不知如何去选择,只是用迷茫的眼睛和更迷茫的心灵,踮起脚尖向那小路的尽头眺望,眺望那神秘的远方。

莫名的黑暗在林中徜徉,徜徉。恐惧随着黑暗扩散。风儿轻轻地刮。我对着流在石上的泉水深思:我就这样结束我的读书生涯了吗我就这样做了生活的懦夫吗我一定要找回那曾失落的梦!于是,我选择了继续我的读书生涯之路,驱散那曾困扰我的打工念头。

虽然,未来的路是一个难猜的谜,或许是坦荡如砥,或许是坎坷崎岖。但这些我都不在乎,因为人生路上本就充满或虚或实的艰_ 。

读大学一直是我的梦,尽管它或许是一个循环不尽的小数,但不管怎样,我新建起来的防线——求知的欲望决不会动摇。

现在,我又重新跨入了高二(4)班的大门,继续着艰难的跋涉之旅。我不再因自身家境贫困而畏惧前面的险阻。大脑的沉闷,就让知识的浪涛去冲洗;心灵的悲伤,就让知识的营养来滋润。我坚信希望离我并不遥远!

于是,伴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我迈着坚实的步伐,踏着轻快的脚步,昂着头向前走去……

《人间世》电影观后感5

带着希望出发,即使身处绝境,也不会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会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会因为生命的顺乎飘逝而惆怅莫名。怀揣希望,人生因此多彩,因此完美。

驴子即使身处枯井,也对生充满希望,最终潇洒的走出了枯井。是希望,让驴子走出绝境。

美国阿拉巴马州恩特曾颖镇矗立着一座纪念碑,深深感谢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所做的贡献。1901年,象鼻虫突袭了棉花田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窘迫境地。在绝望之余,人们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在棉花田 种植 玉米、大豆、烟草,是经济效益比种植棉花是提高了4倍,人们因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是希望,让这个城镇的人民走出了绝境。山穷水尽的地方,往往就会柳暗花明;绝望的那一刻往往是希望的开始;危机的尽头往往是转机。

英国国史学家克莱尔为作《法国大革命史》呕心历血,废寝忘食,但在即将完成之时,佣人的一个不小心将她的.心血付之一炬。克莱尔在倍感绝望,但是向后代讲述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希望是他重新拿起笔,第二次完成了这部巨作。是希望,让克莱尔取得了成功。

“我唯一不能缺少的东西就是希望。”西班牙思想家松苏内吉如是说。如果走在沙漠里就告诉自己前方有一片绿洲,如果出于黑暗中,就告诉自己前方有一座灯塔,如果正饥寒交迫,那么请告诉自己,前方一定有一缕炊烟……

《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而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古代的圣贤在面对绝境时,也是希望满怀,吟出世间绝唱。

有了希望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希望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

只要希望常在,处处都是花开。带着希望出发,如同在黑夜中点亮一盏小橘灯伴自己前行,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带着希望出发,曾经沧海的无奈消逝在彼此的心灵点滴里,而跨越千年的情感响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带着希望出发,便拥有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慷慨激昂;带着希望出发,梦想也变的甜蜜。

让我们带着希望出发,踏上寻梦的旅程。

《人间世》电影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人间世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 人世间观后感800字作文5篇

★ 人世间观后感范文6篇

★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范文

★ 2022年人世间观后感6篇

★ 电视剧《猎场》观后感

★ 2022年《中国医生》观后感及感悟

★ 《千与千寻》观后感精选范文

★ 电影《千与千寻》观后感

★ 学习强国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有感作文1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 作文 吧,作文可分为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我家的人世间 故事 优秀学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1

每个人都有个家,每个人的家中一定都有许多的趣事,接下来就让我来讲讲我家的故事吧!

我家有三口人。我,“著名”的小潘同志——和平使者兼法官;妈妈,“不怕事大”的老张同志——麻烦挑起者;爸爸,“沾火就着”的老潘同志——暴力制造者。三个人的脾气各不相同,所以发生一些“战争”也是所在难免的。

记得有一天,我们刚起床,一分钟前还是和平友好的一家人,一分钟后,“战争”就爆发了。小潘同志,老张同志和老潘同志计划去公园跑步,这是个好主意,全家人都同意。老潘同志有个习惯,要边跑步边听MP3 学习英语 ,这本来是个好习惯,可是今天却成了战争的导火索。MP3要放在上衣口袋中,但不巧的是,麻烦挑起者给暴力制造者买的运动上衣没有口袋。

我一听大事不妙,立刻清清嗓子,说:“怎么啦,怎么啦,吵死人了。老潘息怒,老张,你 说说 事情原委。”我先了解具体情况,而后坐在他俩中间,拿腔拿调地说:“这件事嘛,你们都要 反思 :老张,如果你说一句下次买衣服改进,老潘也不至于发火;老潘,如果你用手拿着MP3,边跑步边学习英语,不要抱怨,事情就好了。”我顿了顿,接着说:“老张,你下次买衣服时,征求一下老潘的意见。老潘,你态度不好,和老张道个歉。”麻烦挑起者答应给暴力制造者解决问题,然后暴力制造者也听话地给麻烦挑起者道了歉。就这样,一场战争平息了。

怎么样,我这个和平使者兼法官干得不错吧?我喜欢我这个吵吵闹闹的家,我爱这个家,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2

家,是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地方。在家中,发生过许多开心或伤心的事。今天,我和大家说一件使我终生难忘的事吧……

在四年级上学期的一天,我不幸吃错东西,晚上吐了。妈妈闻声赶了过来,发现我吐了,又是喂我吃药,又是给我喝水,然后把我扶到她房间去睡。但是,我发现,我房间的灯依然亮着,怎么回事呢?我坐起身子一看,原来妈妈还在帮我收拾床单。要不是那时我身体不舒服,我早就过去帮妈妈一把了。我甜甜地笑了,伴着洗衣机的'搅动声幸福地进入了梦乡……

但是,这一夜并没有过得那么顺利。半夜里,我又开始难受起来。整整一夜,妈妈都没有睡好,一直守护着我。第二天早上,我晕乎乎地起来了,妈妈替我请了假,带我去医院看病。医生看完后说我得了肠胃炎。我当时很害怕,心里想:肠胃炎很难受吗?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说:“孩子,不会有事的,吊几瓶针,再休息几天,就没什么大碍了。”我喘了一口气,看着妈妈那饱经风霜的脸,我再一次甜甜地笑了。

下午,妈妈陪我在家休息了一会儿,她就要去上班了。但爸爸又在银行工作,不能请假,妈妈只好请来了爷爷、奶奶照顾我。爷爷奶奶很疼我,知道我得了病,他们便放下手上的一切事情来照顾我。那时,我又笑了,是苦笑。虽然我很感激亲人来看望我,但我并不想那么多亲人看到我虚弱的一面。怎么说,我也是个男孩子嘛!

在那个下午,我遭到了病魔好几次的折磨,爷爷奶奶也忙了一个下午,妈妈知道了以后,很是心疼,不停地问我这里疼不疼,那里怕不怕不舒服。听到了妈妈那嘘寒问暖的声音,我幸福地笑了。

让病魔折磨了几天,终于挨到周末了,爸爸妈妈都有空了,他们决定带我去公园散散心。妈妈牵着我走,我仍有点晕晕乎乎的感觉。当快要到达公园时,病魔又来袭击我了。我的吐泄物撒了一地。爸爸妈妈见状,马上又把我背回家,接着又送到医院去打吊针。每一次打吊针的时候,我都不自觉地睡着。每当我睁开眼睛时,我都能看到妈妈专注地看着我的慈祥的目光,妈妈的手一直握着我的手。那时,我才明白:妈妈就像白衣天使一样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

两个多星期后,我的病终于好了。我等这一天很久了!我哈哈大笑。

经过了这一个小故事,我明白了:亲戚们是爱我的,妈妈更爱我。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一直都爱我或爱过我的人!

我竟从生病中得到了启发!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3

我相信每个人家里都发生过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我家也不例外。我今天也来列举一二,给你们讲讲我家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发烧了,躺在床上呻吟,妈妈知道后,赶忙拿温度计为我测量体温,在这个过程中,我看见妈妈满脸的担心。我本来想安慰妈妈告诉她我没事,但是发出的声音却低沉沙哑,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发烧的严重程度了。我觉得脑袋昏昏沉沉的,很想睡觉。妈妈为我抽出了体温计,惊讶的发现我竟然烧到了40。8度了。此时,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顾不得多想,拿起水盆和毛巾去卫生间打水。很快妈妈回来了,她将毛巾拧干放在我的额头上,就这样,这个动作一直重复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眼见毫无起色,妈妈给我裹上了我最厚的衣服,连拖鞋都来不及换,就把我抱起来背着我出了门。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了,所有公交车都停了。看着妈妈焦急万分的神情,我的心也跟着紧张了起来。终于,拦了一辆的士,我们赶到了医院。妈妈小心地放我下来,她去挂号。我刚从妈妈身上下来,就感觉自己像行走在空气中,全身软棉棉的,没有一点力气。妈妈挂完号之后,又背着我去测体温,温度是40度,终于降下一点了,但妈妈还是半点没有放松,马不停蹄地带着我去打针,买药,喂我吃药……直到清晨,我的温度才慢慢恢复正常,这时我才发现,妈妈已经为了照顾我整夜没有合眼,满脸憔悴。

回到家,妈妈又去忙碌地熬粥,还一口一口地喂我吃。到了中午,我差不多好了。这时,妈妈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充满了温暖的爱。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忘不了您对我的爱。”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4

我家的生活很平分,但很温馨,很美好,有时快乐,有时伤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家庭生活还是一样美好的。

我相信大家的家庭生活中都会发生个各种各样的事情。可我也不例外,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它让我懂得了要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道理。我家的故事

我家的生活很平分,但很温馨,很美好,有时快乐,有时伤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家庭生活还是一样美好的。

我相信大家的家庭生活中都会发生个各种各样的事情。可我也不例外,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它让我懂得了要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道理。

这件事发生在过节的时候。我非常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不但穿得好,玩得痛快,而且还能收到很多压岁钱,去年我一下子就收到了1500多元压岁钱,我拿着压岁钱,心里特别高兴,婆婆走过来对我说:“羽佳,以前的压岁钱都由爸爸妈妈替你保管,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今年的钱就由你来管了,”听了这话,我心里更是乐开了花,因为我有了属于自己的钱了。

我拿着钱,心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怎末才能把这钱花得有意义呢?我知道爸爸妈妈每天都很辛苦,爸爸离乡背井的为家里挣钱;妈妈每天为我们洗衣服,做饭,做家务,每当我想起这个,花钱就要更仔细了。新学期又要开始,我要用这钱买本子,买书,有时学校收费用自己出,或者订书报;或者卖礼物送给同学;或者……除了这些,我决不乱花一分钱。

我觉得这样做,不但可以从小学会勤俭节约,而钱还可以使我们学会管理,学会生活,这样才会使我们更快的才成熟起来。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5

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宁静的港湾.......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就让我介绍一下我的家吧!

装病

一次,我们一家吃完饭,妈妈就对我爸爸大吼道:“怎么还不去刷锅?快去!”爸爸突然捂着肚子,用被子蒙着头说:“哎呦呦,好痛啊,痛死我了,我快不行了,我都病成这样了,就别让我刷锅了!”说着,便在床上滚了起来。妈妈见此情景只好自己去刷锅了。妈妈刷完锅给爸爸冲了杯药,走到床前说:“唉,你快把这杯药喝了吧,都病成这样了。”爸爸猛然从床上跳起来说:“哈哈,我患的是‘刷锅恐惧症’,是不用喝药的!”妈妈火冒三丈的把冲好了的药往爸爸脸上一泼,爸爸灵巧地一闪,药泼到了地上。我对爸爸说:“高!姜还是老的辣啊!”

戒烟

最近老爸总是抽烟,我和妈妈拿他没办法。这一天,老爸又抽烟了,弄得家里浓烟四荡。妈妈火冒三丈:“你怎么又抽烟!不是给你说过了吗,吸烟有害健康,你还是不听!从现在开始,不许再抽烟!”从此,爸爸的戒烟行动就开始了。我时时刻刻跟着爸爸,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只要抽烟,立刻向老妈 报告 。几天后爸爸果然是不吸烟了。爸爸说:“不吸烟的感觉真好啊!”我和妈妈异口同声的说:“咡!戒烟成功了!”

“哈哈哈哈”爽朗的笑声充满了我们的小屋。我的家每天都是这么快乐幸福,这就是我的家。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6

家,因为有了爱才会幸福;因为有了互相的理解和沟通才会融洽;因为有了一路的相守,才会感受到家那浓浓的温馨气息。

每一个家庭的状况都有所不同,有贫穷的,有富有的;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的……不管怎样,我想:一路经历的风风雨雨都将是刻骨铭心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是和奶奶一起生活的,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家里所有事务都落在奶奶一个人肩膀上,爷爷在我爸爸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奶奶一人带大了爸爸、大姑、小姑,现在还要把我拉扯大。有一天晚上,奶奶刚下班回来,电话铃声就响起来了,只听见妈妈在电话那头对奶奶说:“妈,我又怀上了。”奶奶听后眉头渐渐舒展开,嘴巴也略略成了月牙儿状,说:“好,好,再生一个,我就盼着呢,这不,就怀上了吗?你明天赶快回来,在家好好休养。”妈妈在那头也答应了。

第二天的下午三时,妈妈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那几个月奶奶很少出去做事,一心在家照顾妈妈,可当妈妈怀胎八个月时奶奶去世了,辛苦劳累了一辈子的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没有了奶奶我们娘俩的生活就成了问题,爸爸只好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来到了常德,用所有积蓄买了一辆货车,把我们也接到常德寄居在姨妈家。那时妈妈没工作,只能靠爸爸挣钱养活我们,一个多月后,妈妈生下了一个弟弟,生活也越来越紧窘迫,姨妈就让妈妈在她那儿工作,随之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我也进了卫门口小学。去年,我们在常德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家。妈妈说:“光靠别人不行,得自己创业。”不久,就开了一个服装店。

从此,我们一家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7

在我老家旁有一条小河,每天都能听到它“叮叮咚咚”的歌声,伴我晚上入眠。

暑假里,我最爱去的地方是河边。那个时候,河水十分清澈,许多人都在水中 游泳 。

傍晚,我们几个小伙伴,还有一些大人在水里玩乐,享受夏天中的清凉。我躺在水中,落日染红了天边,我随着水流而去,红光透过水照在我脸上,水不再那么冰凉,使我冷静。清凌凌水,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抚我那颗躁动的心。冷静下来,享受这片刻的寂静。

忽然,我感到有东西碰了碰我的肚子,原来时光不知不觉从我身边飞逝而去,到了吃饭的点了,小伙伴摇了摇我,呼喊我。

我从水中爬出,就穿个泳裤,因为过一会我和小伙伴还会在这相遇。

路灯开始亮起来,我们四个在昏暗的月光下,在水中扑腾,玩闹一会儿后,岸边四个身影并排坐着,靠在一起,脚还在水中挥动,拍打水面,原本被月光照得像玉似的河面有了阵阵涟漪,向四周推开来。

夜晚,玩了那么久,免不了饿肚子,我们堆起火堆,各自从家里悄悄拿了点东西来填填肚子,有玉米,番薯,土豆,地瓜。

坐在河边,围着火堆,烤着玉米等食物,玉米中蒸发出来的水分,发出“滋滋”的声音,我们的口水都快滴落下来了。

闲不住的两个小伙伴又翻了几块石头,顿时,好几只小身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明显,它们向四周跑去,靠近一看,是几只小螃蟹,现在吃它们还不够塞牙缝的,还不如等它们长大一点再吃,于是,抓起的几只又被我们放生了。我们又去打扰了几只小伙伴,那几只刚出生的小狗,眼还睁不开,瑟瑟发抖地趴在角落显得十分可爱。

小河,夏天的宝地。我的童年,我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失,我已慢慢长大,而美好的以往却慢慢地远去了。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8

在我的心中,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芳香四溢的花园,家是一个充满欢乐、溢满爱的天堂。我的家庭成员是由三个健身达人组成的。

当爸爸戴着炫酷的耳机在跑步机上满头大汗地奔跑着,我便想起这么一个有趣的事:那天,我们一家人来到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美称的五里桥景区来呼吸新鲜空气。那天恰逢爸爸感冒,身体不舒服,本来不想来,但是在我和妈妈的“糖衣炮弹”轰炸下勉强地来了。

当我们来到五里桥时,一阵阵芳香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爸爸庆幸地说:“还好有来。”我们一家在桥上走了走,出了一身汗。爸爸感到有点疲劳,只好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爸爸顿时感到感冒有些缓解了,他语重心长地说:“跑步益处多多,可以治好感冒又能强身健体。”从此,爸爸就迷上了跑步,成为我家实至名归的“跑步健将”

而我则迷上了 篮球 ,当我看到电视上那球员在赛场上奔驰着,简直帅呆了。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学好篮球。可篮球却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单单靠投篮得分,还要有战术配合。当时,在听了学校教练的课后,我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想要放弃它。爸爸却对我说了一句话:“从哪儿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听了这句话,我又开始了我的篮球征程。我不断地超越自我,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得分后卫。

而天天忙得不可开交的妈妈,最近迷上了瑜珈,每天吃完晚饭,带上自己的装备,跑到运动俱乐部去运动。坚持了一段时间,妈妈不再肥胖,而是一个健康、身材苗条的妈妈,我和爸爸都是妈妈的小粉丝呢!

这就是我们的家庭,一个充满欢乐、时尚、热爱运动的家庭。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9

我的家,是一个幸福美满、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在这样的家里,每天当然少不了有趣的事发生,其中就有——家庭法庭事件。

咱们家的“家庭法庭”是由一起“关灯事件”成立的。

一天,不知为什么,外婆在我们吃饭的时候,突然来到饭厅,大声呵斥道:“都别吃了!”大家听后,都诧异地放下筷子,询问道:“怎么了?”外婆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双手叉腰,答道:“还能怎样?不知是谁去了卫生间,把地上弄满了水。不仅如此,走时还没关灯!是谁?快站出来认错!”大家都沉默不语,外婆急得直跺脚:“大家说话呀!”就在这时,妈妈推理道:“是不是张婧荣爸爸?他每次吃饭前都会去洗手。”爸爸直喊冤:“怎么可能呢?我在厨房洗的手!”“那是谁呢?”大家又陷入了沉思中。外婆没办法了,只好说:“再不出来认错,就要罚他做保洁一周了!”话音刚落,外公便马上站出来认错:“是我没关灯!饭前我去了洗手间,出来忘关灯了!我知道错了!”外婆立马批评道:“我说了多少次,‘人走灯灭’!一点也不听!下次再不关灯就罚保洁了!”外公听话地说:“我保证下次一定关灯!”外婆这才放过外公,并让大家继续吃饭。

从那次以后,“家庭法庭”便正式成立了,并立下规矩,只要家庭成员犯了错,并有人举报,有证据,就可以将此人告上“家庭法庭”。如果是大错,便罚保洁,若是小错,并有律师辩护,便可不接受惩罚。

之后,咱们家便都在“家庭法庭”中改掉了坏习惯,并养成的好行为,我爱我家的“家庭法庭”!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10

我家就像一个调色盘,调色盘里有红色、蓝色和绿色,这三种颜色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妈妈是热情的红色,每当客人来了,她从不怠慢,好吃好喝的统统上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井然有序地摆放在桌上,看的我眼花缭乱,还不停的招呼客人:“快吃!多吃点!”上次伯伯来我家,妈妈赶紧下厨房,三下五除二地切完菜,接着热好油,炒好菜,最后把自己的拿手好菜一一端上来让大家品尝,还会把她的烧菜绝技“传授”给大家。爸爸是深沉的蓝色,他深藏不露,碰到难题,他的思绪如泉涌般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一次,我遇到难题,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哈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脑袋瓜里蹦出一个解题 方法 ,可算了一会儿,又走入死胡同了,我只好请我家的“知识大王”——爸爸来帮我解题了!他滔滔不绝的讲着,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解题思路,心想:爸爸真厉害,这么难的题目都会,令人刮目相看。

当然,不止这一次,还有许许多多题目都是请教爸爸的呢!我是明亮的绿色。我喜爱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但最喜爱的要数风信子了!你瞧它的鳞茎像一个 乒乓球 ,正好卡在瓶口,那八片笔直的绿叶好似八把锋利的宝剑保护着中间还没开放的花蕊。花开时,朵朵小花犹如一串串风铃,微风吹来,仿佛还能听到阵阵铃声。我还养过“凌波仙子”——水仙,生命力顽强的芦荟,还有那芬芳扑鼻的茉莉花……你说我是不是非常喜爱绿色植物的“养花大王”呢?我们家的三种颜色各有各的亮丽,在调色盘上展示着各自的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学生作文10篇相关 文章 :

★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满分作文(最新10篇)

★ 学习强国“我家的‘人世间’故事”获奖作文素材10篇

★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活动征文10篇

★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作文素材(精选10篇)

★ “学习强国”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满分作文【十篇】

★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活动参考范文10篇

★ 2022“学习强国”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一等奖作文10篇

★ 2022学习强国“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优秀作文10篇

★ “学习强国”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主题作文十篇2022

★ 2022学习强国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作文十篇

论文庄子参考文献是什么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过的、对本文有启发的文献,一般标注在文章末尾。有的会在文章具体位置中标明具体的参考页码,有的不会。受文献启发的地方不一定要和原文完全一致,有时可同义转述或同义概述。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杂志社的参考文献格式会各不相同,因此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一切以杂志社的要求为准。

参考文献格式注意事项:参考文献虽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是有基本标准。

参考文献基本格式: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页码.

一、参考文献怎么引用才合理

(1)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较多,主要有专著[M], 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析出文献[A]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期刊文章。

(2)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

一般学术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以20-40篇为宜,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会比研究类参考文献数量多。除综述外,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超过40则说明相对于你的研究结果而言,讨论和前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可能过多,需要删减。

(3)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格式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不同的学校要求为准,但不外乎数字编号和人名。

数字编号比较简单,仅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给所出现的文献一一编号即可。万一中间需要添加或删除参考文献,后面的所有数字就会改变。如果我们手动录入参考文献,那是十分麻烦的。这时候就需要用到endnote软件或者其他相关参考文献引用的软件帮助。

还有一种正文引用是人名的引用。一般而言,文献是一位作者的,直接写这位作者的名字即可;如果是两位作者,则这两位作者中间用and连接;若是三位或三位以上作者,则输入第一作者的名字后面加et al.表示。由于et al.是拉丁文的“等”的意思,需要斜体,又是缩写,所以后面要加点号。

有时候正文中我们会提及作者的名字,此时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往往紧跟名字的后面。如It is reported by Li et al.[Li et al., 2010] that …….

(4)参考文献的内容与引文一致

引用之处的内容必须是出自所引参考文献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题目来大致判断是否正确引用。那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引用肯定是错误的,遇到这样的引用必须做出修改。

(5)尽量引用原始文献

好多学生为了省事,拿来一篇文献引用里面的句子的同时,再次引用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其他参考文献,这就是二次引用。二次引用的危害在于在引用过程中,肯定会有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一错再错,这跟以讹传讹的道理是相似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查阅二次引用的原始文献,看原始文献是如何描述的,看引用的这句话是否符合原始文献的内容。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再引用,才能避免错误引用。

(6)尽量选择较新的文献

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倘若我们写的这篇论文确实是早些年有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新研究。这时难免会引用早些年的文献。再者,有的文献确实是经典的,提出的理念至今都是说得通的,此时引用这些文献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毕竟这两种情况是少数,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基于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引用参考文献也必须有几篇较新的参考文献,才能显示我们的研究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引言部分的描述。

(7)参考文献的档次

参考文献的档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咱们所写文章的档次。我们的引文大部分都是2-5分左右的文章,那么我们的文章差不多也可以发2-5分左右,当然审稿老师并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没人会一一核实你所引用的文献的影响因子。

二、如何正确选用参考文献

(1)避免选用脱离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

选择参考文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和论证主题服务。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论文在运用参考文献时常常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参考文献与主题脱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甚至于有些论文只是为了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新颖,直接使用了与论文主题无关的最新参考文献,这不但没能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新颖,反而是内容累赘、多余。

(2)选择参考文献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参考文献,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围绕主题选材,但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都写进去,必须精选典型参考文献。

对于十分经典的参考文献,要考虑是否过旧,过旧的参考文献或者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我们应该简要概述。即便是十分典型的参考文献,太旧或者已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虽然能论证我们的主题但是却让文章的内容显得不够新颖。

(3)选择的参考文献不够真实

论文中用的参考文献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所谓真实,是指参考文献确是客观存在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论文中所运用的参考文献真实,论点才站得住,才有说服力。而有些论文选材不准,没有鉴别真伪,引用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没有认真地核对,出现误差。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于参考文献的详细内容,我们要细心做到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对于数字的摘写要绝对的准确,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原本准确无误的真实参考文献变成了错误参考文献或者非真实参考文献。

南宋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篇》。西晋王弼《庄子.语类训考》。等等。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抄录不必了吧。它们都属于理论论据,具体可根据它所在段落看它属于论述那个观点的吧。很简单的。

写庄子论文应参考的文献

【摘要】《庄子·养生主》中庄子生命哲学的养神心法体现在“绝圣弃智”与“目无全牛”两路,海德格尔曾对庄子反认知、弃技法的路径进行了生存论结构的再阐释。生命的存在形式并非局限于自我认识与技术应用,而是对心神的养蓄与对生命的合理安顿。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生存论;《养生主》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谈讲养生之道的一篇文章,全篇以三个部分叙说了庄子养蓄生命、传讲承道顺道之心法,体现了庄子哲学润富游世的生命观。本文借助海德格尔哲学对《养生主》加以生存论分析,以发掘庄子生命哲学的理论向度,巩固学习成果。《养生主》以对生命与认识的对比开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比较将个体生命的时间性切近认识的无限性,“以有涯随无涯”,最终得出以寿循知的危险所在。这样的隐忧在《逍遥游》一篇中已见端倪:彭祖长生而众人意欲匹之,只会令人悲慨。因此在庄子的生命场域内,生命时间不再作为安置认知内容的容器,过度放纵认识的意志来征服外物反而会将生命置于险境。此境之中庄子论述又深一层,揭示出了更危险的境遇,即“已而为知者”愈进只会让有限的主体被无限者吞噬的险境。 “庖丁解牛”的寓言在《养生主》发挥了重要的隐喻功能。文中庖丁经年累月后扬弃掉技艺和观察的秩序性束缚,将剖牛之心法系于养神,经由心神中止感官的中介,从以眼御刀转向由心游刃,此处回扣了庄子在篇初“缘督以为经”的要求:剖牛之技艺唯手熟尔,但心神的生养存蓄才能使庖丁破筋骨如天籁般合乎道法。 那为何只有会神而非精于技艺才能与道生、通常达呢?此处庄子则将牛的肌理与道的行迹暗合一路,生命自身生养发展可能性亦应顺道而行。而庖丁在解牛收刀妥善保存,也体现了存养生命的主动性。正如郭庆藩所注:“以刀可养,故知生亦可养。” 海德格尔1930年于《论真理的本质》讲演会后在凯尔纳(Kellner)家中举行了学术讨论会。会中他突然凯尔纳说:“请您借我《庄子》的寓言集用一下!”这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后海德格尔开始了他对庄子的阐发。 海德格尔切入庄子的捷径是《庄子·秋水》中“濠上观鱼”之典:惠施与庄子二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终结于庄子“请循其本”的总结。此“本”一般解为话题之源,但在海氏这里亦可解为本源之境,即道体生源之本。而庄子坚持“掉知”的立场就是要中止对认知的痴迷,使得被认知的分别心蒙蔽的生源之本显露出来。 海德格尔同样把人的生命存在,即此在视作在世的存在(In-der-Welt-sein),因此此在的生命结构不能被视作认知意义上的客体来对待。但生存论中的海德格尔并非将时间性视作“殆而已矣”般的恶无限,反而把生命在“曾在——当前的将来”中生命绽放寄予时间性:时间便是此在的整体。 庖丁解牛的开始是从对于技艺的刻意训练开始的,而并非一个具体有形质的认识对象,如一头鲜活的牛、一口锋利的刀。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这些与生活世界共存的实用器具首先是作为上手(zuhanden)的事物呈现的。因而上手者的性质不是“知也无涯”的事物原初性质,而是这些存在者得以上手的存在论条件。 海德格尔面对的“全牛”是其场域论基础的大地,他梦乡中栖居在大地上的努力让他试图“确立大地,意指把大地带入自行退隐的敞开中。”但现代技术的入侵让他陷入深沉的反思之中。庄子以神解牛的养生法门被技术主义嘲讽地置于一边,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将自然静物对象化为可“解剖”的分析与拆解。现代厨师在面对牛体时不仅不是“目无全牛”,反而将牛的肌肉组织、骨骼结构透析得愈发细致透彻。生命像暴君般看着它统治的一切,却看不到技术意志对生命的更高统治:““新时代的人在这种意志中表明自己是这样的人:他在与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因而也在与他本人的一切关系中,作为贯彻的生产者出现,并把这出现建立为无条件的统治。”海德格尔悲观看到尼采式的权力意志反过来骑在生命的头上,并将生命自身修养的可能性消灭殆尽。 海德格尔将生存论的归宿置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庄子“缘督以为经”以修心而非假以外求在海氏生存论的结构中生命自身展开愿景中成为一种新的可能。本文在此略去对庄子工夫论与海德格尔方法论的比较,以展开新的研讨空间,专注分析《养生主》的生存论意蕴。 壬寅年五月初四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庄周.庄子集释[M]郭庆藩撰.中华书局. [if !supportLists][2] [endif][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M]郜元宝译本.2017-06 [if !supportLists][3] [endif][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本.三连书店

下面一文 愿有益于你! 试论《庄子》里的“道” ——读《庄子》 内容摘要: “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庄子的“道”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庄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是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 关键词 庄子 道 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部《庄子》。庄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 一、庄子“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不可见,不可摸,也无法用语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在《天地》篇里,庄子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万物,浩瀚广大。道是渊深幽隐,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兴衰的主宰,它无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处,因为“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那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那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有限的东西。 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创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但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 《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15个问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至于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庄子认为,气弥漫于宇宙,它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相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万物就产生出来。“阴阳错行,则天地大,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是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雷电交加,大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节,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庄子借老聃的口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在《则阳》篇,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讲阴阳相生之理:少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雌雄交合,所以万仪不绝。”这就是庄子气聚物生,实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舜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拥有道呢?”舜不解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丞说: “你的身体不过是天地委付给你的形体;生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交合在你身上;子孙也不是你所拥有的,那是受天地委托延续人世的。”这里又表现出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赋予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提出人的思想行为应顺应自然,这就和人定胜天的观念相对立了。 从以上论述可见庄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于无,实生于虚,气为万物的基始,宇宙万物自生自存,万物运行自有成理。这和现代科学探测、考证、推测得出的宇宙知识相比,确有接近之处。 三、为政之道 庄子在《应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说:“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这个帝王不如泰氏这个帝王。有虞氏还标榜仁义拉拢人心,这样做虽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还没有超脱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安适舒缓,醒着的时候逍遥自得,任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他的智慧见识让人可信,他的德性修养让人觉得真实,他从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质朴纯真,没有权谋智巧,也不假借仁义去笼络人心。接着,庄子往下编故事说: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舆,狂接舆听说肩吾向日中始学习了帝王之术,于是问:“日中始对你讲了些什么?”肩吾说:“日中始对我说,统治百姓的人,只要凭自己的好恶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听从的。”狂接舆听了后说:“这完全是自我欺的德性,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凿出一条河,要让蚊子负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约束他们的行动。应该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去行动,让他们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 庄子苦口婆心地告诫帝王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放弃求名的心思,放弃智谋的策划,放弃专断的行为,放弃智巧的作为,去息心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界,感受自然的本性,不矜持不夸耀,使心境空明。至人的用心有如镜子,物来物去从不迎送,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损伤。庄子心目中的圣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天地》) 庄子的理想国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马蹄》篇中,庄子又反复描绘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人民行为稳重,拙朴无心,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中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滋长。禽兽可以牵着游玩,鹊鸟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窥望。……至德之世,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何从区分君子与小人呢?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于离失,大家都不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所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圣人出来后急急地去求仁、求义、求乐,天下才混乱了。庄子用伯乐治马的故事猛烈尖锐地抨击政治权力对社会造成的灾害:伯乐说我善治马,于是用烙铁烧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笼头使绊脚把它拴起来,编在马厩里,这样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这还不算,伯乐又让马饿着渴着,还对它野蛮训练,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紧勒笼头的祸患,后边有凌厉皮鞭相威协,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苛政扰民害民的实质。 四、为人之道 得,因此他们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之后不忧愁,他吃饭感觉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众人用喉咙呼吸,真人的气能贯穿到脚后根。因为他虚静内敛,引气贯脉,故呼吸自深。真人,不喜欢活着,不害怕死掉,静悄悄来到人世,静悄悄离开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却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终。真人,内心未一,举止娴静,其额头宽广,他发怒就象秋天的风雨,他喜悦就象春天的阳光,他的喜怒哀乐就如四时季节的推移,莫不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庄子称呼他心目中人格修养达到理想境界的人为:至人、神人、真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称谓不同,都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 《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对神人的描绘,后来道家对天仙、地仙的描写,民间对神仙的描绘几乎莫不如此。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人格修养最高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功利、名声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写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弱小面前不横暴,在成功面前不张狂,做了错事不后悔,做了好事不自的,而是在世外高人的指点下修练成的。在《大宗师》第九章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名编了个寓言,说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修道,不断进步,最后达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颜回经过修练,高兴地向孔子说:我进步了,已经忘了礼乐。孔子说还不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颜回又高兴地对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不过还不行。再过了一段时间,颜回经过了极为严格的修练之后找到孔子说:我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做到了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离弃了自身的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和大道相通相融为一,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听后惊叹不已,感叹到:和万物一体就没有偏私,参与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执,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 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互相争执,作为太多,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看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本身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万物中的一类,更不愿承认单个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苍海一粟,是那样渺小不起眼。可人们对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却浑然不知,争相违抗自然之道,于是闹出很多烦恼与不幸。要解救人世的不幸,根本在于启发人消除种种心机杂念,使之合乎自然之性,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的以我为中心,起于人的种种偏执和陈见;只要进入忘我境界,这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看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弄得人非常疲困,但庄子并没有叫人毫无作为。庄子的观点是要人“缘督以为经”。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杯水只能芥舟;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还说过只到郊野,带三餐干粮就足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如果走百里路就必须准备一宿的粮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就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盘缠。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社会的极端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同时用庖丁的娴熟表明牛可顺解,世事可以认知并处理遂顺。 庄子反对的是对任何事物过分的人为因素,过分地汲汲以求。庄子是不愿看到过分地人为损伤物性,损害人的身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宇宙的运动是长流不息的,万物也在无声无息地变化,人是万物中的一类,自然也无可逃避地要参与变化。顺应天理、自然的这种变化,该生即生,该长即长,该老即老,该死即死,这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不在意外在形体是标致还是残缺。在《德充符》篇中,庄子着意描绘了一批形残而德全的德人,这些形残之人有的断足,有的无趾,有的跛脚,有的脚伛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于他们都有过人的德性,因此形体上的残缺倒被人遗忘或忽略了,都成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世俗之见完全不同。 结语 总之,庄子之“道”,无形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是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死变化无不体现它的存在。对这个存在,人可用内心去体验参悟,但却无法描绘和言传。故得道之人,首得高远广大无穷之境界,表现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万物相合的人格修养。这种人,治世则无为,无为则不扰民;处人则无争,无争则不伤人;养生则无执,无执则心静。当今之世,纷争四起,物欲横流,人或有为又偏执太甚,得先贤之境界,平淡人心,消解世道之争,或可有益。 参考文献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道论发微》 陶君 《道教论坛》 《试论庄子道的意象》 杨国强 韶关大学学报 《庄子“道”的哲学意义》 徐桂红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抄录不必了吧。它们都属于理论论据,具体可根据它所在段落看它属于论述那个观点的吧。很简单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