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遥感学报2021第8期

发布时间:

遥感学报2021第8期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代码是10869。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简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2010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1959年升格为安徽纺织工学院,举办过普通本科教育;1999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原安徽省轻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和安徽工业经济学校并入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并更名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2019年12月,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1298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设有14个教学院部,开设有近60个高职专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17000余人,现有教师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00多人,正教授38人。

2022年4月25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团总支入选安徽省直机关2021年度五四红旗团(总)支部拟表彰名单。

历史沿革

安徽纺织工学院

1958年秋,安徽省轻工业厅根据安徽省委批复精神,在“安徽省纺织技训班”的基础上建立“安徽省纺织工业学校”,隶属于省轻工业厅,校址在合肥市东门蚌埠路7号。由于原纺织技训班有棉纺、棉织、财会、统计4个专业4个班近200名学员尚在校就读,保留“安徽纺织技训班”牌子。

1959年,安徽工业专科学校的纺织科并入后,改称“安徽省纺织专科学校”,属省委工交部领导。设大专部和中技部,设有棉纺、机织、丝绸、印染、电气、机械、针织等专业,当年开始招生,在校生500余人。

1960年,经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纺织专科学校”升格为“安徽纺织工学院”;设有本科、专科、中专各专业共12个,在校生8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

1961年,根据安徽省委关于学校调整问题的批示,安徽纺织工学院停止招生。

安徽省轻工业学校

1962年,安徽纺织工学院中技部吸纳安庆、阜阳两所轻工学校,组建“安徽省轻工业学校”,继续招生。

1964年,学校共有4个专业10个班,在校学生500多人,教职工约10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69年秋,在校生全部毕业离校,教职工集体下放到安徽霍邱县,学校停办。

1973年下半年,停办4年的学校得以恢复,经省轻工业厅的安排,将原安徽交通学院转交给原省第二轻工业厅作为手工业管理干训班的地方定为学校复办的校址(即现学院东区校址),学校定名为“安徽省轻工业学校”,规模450人,隶属于省轻工业厅领导。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1979年,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建材工业学校,隶属安徽省建材工业局领导;该校筹建于1981年,校址在合肥市濉溪西路40号。

1983年7月,安徽省建材工业局报经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批准,重新选址于合肥市南郊葛大店。新校区于1984年春节后破土动工,1985年7月竣工。

2002年4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安徽工业经济学校

1979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开办安徽省化学矿山学校。

1985年,经安徽省劳动厅批准,成立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技工学校,与安徽省化学矿山学校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95年安徽省教育委员会同意安徽化学矿山学校更名为合肥化学工业学校。

2000年经安徽省编委办公室批准,合肥化学工业学校与安徽省职工电视中专学校合并,并更名为安徽工业经济学校。

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98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安徽省纺织工业学校”,校址选在南郊合巢路东侧(即现学院本部校址),占地80余亩,隶属于安徽省纺织工业局。

1999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安徽省纺织工业学校基础上组建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安徽省纺织总会。

2000年下半年,省直机构改革中,安徽纺织总会、安徽省轻工总会相继撤销。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轻工业学校也相继划归安徽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1月,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安徽省轻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安徽工业经济学校,同时更名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直属安徽省教育厅管理。

2007年,获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验收。

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与合肥学院联合培养“四年一贯制”应用型本科人才。

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2017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和安徽能源技术学校将三校合并。

院系专业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财经商贸学院、管理学院、铁道学院、基础教学部等13个教学院部,开设74个高职专科专业。

教学建设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国家精品和教改示范专业1个,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8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2个;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1个。

2015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省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应用化工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国家精品和教改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贸易与检验、纺织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染整技术、服装工艺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数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机械设计与制造、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化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纺织品设计。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服装纺织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代纺织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LTE通信工程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多媒体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服装实训中心、酒店管理实习实训中心、应用化工示范实训中心、LTE综合实训中心、光电缆接入网通信工程实训中心、物流实训(实验)中心。

省级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现代纺织技术开放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开放实训基地。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化工创新实践基地、“校中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高等职业教育工程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

科研成果

2015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得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1个;省级自然科学项目2个、人文社科项目5个;院级自然科学项目14个、人文社科项目5个。

学术资源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工、理、管、经、文等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多类型、多学科、多种载体的综合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截至2012年底,该馆馆藏纸质文献达70余万册,其中,人文书库主要收藏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语言、文学、艺术等类文献;科技书库主要收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服装、纺织、环境、材料、水利、电工、动力、土木建筑、机械、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大地测量、印刷技术、光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医学、自然科学、综合类图书、丛书等类文献。典藏书库主要收藏以采用“中图法”分类的中文样本图书、中文古籍图书、丛书、工具书、种类齐全、无复本及其它有特藏意义的文献。图书馆入藏有期刊种类达1100余种,其中专业期刊600余种,核心期刊(300余种,报纸近百份,外文资料30余种。

学术刊物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该刊为季刊,每年3、6、9、12月出版,以发表应用工程技术和高职研究方面的论文为主,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栏目有科学研究、技术与应用、高职论坛、经济与政治、哲学与法学、文学与艺术、教育教学探讨、学术争鸣、发展动态等。

2002年11月起,该刊先后加入了《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期刊服务(CEPS)》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3年10月,《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类院校学报优秀设计奖,2005年6月,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学报。

文化传统

校徽

1、标志组成外形为英文A字形象,表明学院为安徽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同时具有树的形状,传达了中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

2、标识的构成为书本托起齿轮、尖塔的图形,象征学院工科专业为主的职业教育特征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

3、标志采用象征理性、科技的蓝色,和学院理工科为主的背景相一致。

校训

团结、奋发、严谨、求实团结——赋予坚不可摧的力量奋发——坚守永不懈怠的执著严谨——激励一丝不苟地践行求实——指引兢兢业业地探索。

创新创业:学校在省高校中率先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SIYB,开创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河。2011年建成全省首家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得2012年合肥市示范创业孵化基地、2013年合肥市优秀创业培训机构称号,创建了安徽省首批“省级创业院”。学院在实践教育方面,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取得专利300多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项。为社会培养了各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奖助政策:学校积极实行“奖助贷补勤”措施,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对特困生按规定分类予以资助;学校积极协助贫困学生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学院承诺不让任何一位被录取的考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对外交流:学校先后与韩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20多所国外院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广泛合作。2018年获得留学生培养资格,率先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留学生教育。

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安徽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标兵单位、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体艺教改标杆校等多项荣誉。

遥感学报 当然是国家核心期刊!一直都 核心期刊。比较难发

根据教育局规定,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

学院简介:

天津城建大学是一所天津市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决定:天津自筹经费建立大学分校。在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任务外,全市再扩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进行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称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划归建工局主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0年7月14日,学校由单一的工民建专业,调整为三个专业,即:工民建、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标示着天津大学建筑分校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1980年9月,学校开始参加市高校统一招生。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处建议:“在办好现有建筑分校基础上,经过三至五年过渡成为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谭绍文联合签署文件:“从82年1月1日起建筑分校划归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双重领导。”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刘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领导视察学校,确定对建筑分校实行“由城建系统扶持,为城建系统服务”的办学方针。

1982年8月,增设建筑学、硅酸盐、燃气供热三个专业。

1983年8月25日,学校四个专业的首批487名毕业生,分配到市区及四郊五县约50个单位。

1984年9月24日,学校综合教学楼——“勤业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

1985年7月6日,副市长在市建委总工孙连溪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确认改建学院,并建议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岭同志批准移址新建。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决定:待市政府批准该校2700名在校生发展规模后,在市西郊侯家台外侧拨地二百七十亩作为发展学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万平米;校名定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决定,将天津理工学院土木系整建制划归建筑分校。

1986年8月28日,根据市城建工委及建工局党委通知,天大建筑分校党的关系归属市城建工委。

1986年9月18日,市长、顾问等领导,审查了该校新校址规划方案,通过了“一主二配带群楼”的设计方案。

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开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城市建设学院的论证会。建设部教育局副局长和高教处处长专程从北京来津听取论证。龚小道校长汇报了建筑分校的现状。经论证,与会的同志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一致同意将“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的结论意见。

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教计字第223号文件,批准在天大建筑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定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为三千人;

设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制品、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及城市燃气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从88年开始正式招生。

据此,经学院研究确定“12月15日”为校庆日。

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础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图书馆两项工程正式开工。

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首次招收的新生报到。共招学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1988年9月4日,学院举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暨首届新生入学典礼”大会。

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老市长李瑞环同志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题写院名。

1993年6月19日,学院新址工程通过验收。

1994年12月1日-5日,国家教委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该院进行以教学工作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核。1995年2月12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在电教馆举行。

1996年4月8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结论的通知》,批准该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顺利通过。

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2002年9月10日,第18个教师节之际,学校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新题“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

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党《关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党的关系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问题的批复》颁布:“同意将天津城建学院党的关系由市委规划建设工委管理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

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津教委[2005]91号文件《关于报送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做出批复,同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立项。

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13年4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升格为天津城建大学的申报获得通过。

2013年5月31日,举行更名仪式正式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与波兰两所工业大学联合申请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

2020年9月27日,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3月,该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2021年12月31日,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4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提升,20位教师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其中国家级工程项目人选2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省部级各类人才项目43人,其中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3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8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4人、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科技优秀人才3人、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4人。拥有15支天津市教学团队、6支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支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天津市“项目+团队”创新类B级团队、1支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支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拥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学位点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化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计算机控制与建筑智能化、建筑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测绘与3S技术、城市热能工程、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工程施工装备及其自动化、环境材料与技术、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管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5个):建筑学、风景园林、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工程管理。

重点学科

天津市一流学科(2个):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硬件设施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校园网用户为15561人、5个出口、总带宽6Gbps。敷设无线信息点4000余个,校园无线网覆盖了教学办公的主要楼宇及学生宿舍。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共获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2个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

该校拥有3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精品课程12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

天津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建筑电气智能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规划、网络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艺术设计

天津市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数据结构、结构力学、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系统工程与运筹学、传热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应用统计学、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桥梁工程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能源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

学生成绩

2012年,该校本科生实际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共2753人,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9篇,其中1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46名,同时评选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10名。其中1人获得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在2012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中,专家组针对“规章制度”、“网络管理”、“文本质量”和“整体印象”四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价成绩分别为:“好”、“良好”、“好”和“好”。

2008年至2013年4月,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3项;在历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均获得团体优胜杯;有46支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队获得天津市先进示范队荣誉。

拥有一支女子足球队,获得2010年、2011年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亚军,2012年全国女足足协杯冠军,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铜牌;2011年有4名队员入选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荣获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冠军。获得2008年度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荣获2007—2011年度天津市文明单位,获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先进单位,2012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个,包括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高校智库,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1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4个(地质环境与岩土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水质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部)、数字城市与虚拟现实实验室)。

该校拥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建筑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与保护研究所、绿色建材研究所、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复生态研究所、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智能化研究所、现代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历史城镇规划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个):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实验室和基础设施耐久性企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市工程中心(7个):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滨海软土技术工程中心、绿色住区建设技术工程中心、建筑智能化技术工程中心、燃气高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化工废水源头减排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机电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天津市高校智库(1个):城市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设成果

据2018年12月官网资料显示,该校近五年在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处理与环境治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2014年首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实现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9项。

该校先后有200名科技特派员受市科委委派进驻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市建委、武清区政府、津南区政府、天津住宅集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多家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开展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借助各类平台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决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建有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了包括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环境检测公司等12个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0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储备库》;被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研究成果20项,其中获市主要领导直接批示4项,获得市优秀咨询成果奖3项;开展科普活动20余次、文化成果展10余次、艺术成果展30余次,科技成果展10次。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共有纸质图书万册,纸质期刊963种,电子图书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万种,中外文数据库平台85个,试用库54个,本地数据量45T。

学术刊物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2—143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1995年公开发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为双月刊,每双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经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心审定,《学报》入选第二、第三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学报的主要栏目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地质与测绘、环境与市政、能源与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学科、建筑与规划、经济与管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市交通、城市艺术、人文与社会、教育与教学研究等。

《遥感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分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3-2014)收录。属于高层次的核心期刊。

江淮杂志2021第8期

《电脑报2021年第8期》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2020-2021学年英语周报高一课标版第8期答案及试题(第八期),将发布在下图中,扫码即可查看! The Yangtze River, __61__ (know) in China as the Chang Jiang,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Asia and the longest in the world to flow entirely within one country. Flow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East China Sea, the Yangtze is a natural division __62__ north and south. Driven by the __63__ (curious) in my heart, I came to China and took part in a cruise (巡航) along part of the river last year. Life on board was relaxed with plenty to occupy the time and mind. We passed Wuhan __64__ in 1966 Chairman Mao, then in his 70s, famously swam across the Yangtze. Glorious temples rise over industrial ports while, high above the rocks, ancient coffins are hung in caves, without being disturbed for __65__ (century). We also visited The Three Gorges Dam, __66__ symbol of Chinese pride and power. As well as enormous hydro­electric output, __67__ (it) increasing shipping ability benefits Chinese people quite a lot. As a foreigner, I __68__ (absorb) and charmed by the genuine warmth of welcome and unique culture during the trip. __69__ (rare), if ever, have I enjoyed such a culturally rich and historically interesting trip. Now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__70__ (visit) China again! 61.答案与解析:known主语The Yangtze River与know之间存在逻辑上的被动关系,故应用其过去分词形式known作状语。 62.答案与解析:betweenbetween... and...“在……和……之间”,为习惯搭配,故填between。 63.答案与解析:curiosity作介词by的宾语,且有冠词the修饰,故应填其名词形式curiosity。 64.答案与解析:where先行词Wuhan表示地点,关系词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故用where引导定语从句。 65.答案与解析:centuries根据句意,表示“数世纪的时间”,应用其复数形式centuries。 66.答案与解析:a表示泛指“一个象征”,应用不定冠词a修饰symbol。 67.答案与解析:its修饰名词ability,表示“它的”,应用其物主代词形式its。 68.答案与解析:was absorbed主语I与absorb和charmed之间存在被动关系,故应用被动语态,根据时间状语“during the trip”可知,应用一般过去时态,故填was absorbed。 69.答案与解析:Rarely空白后边有逗号,且句子主语、谓语“have I enjoyed”存在倒装现象,因此应用其副词形式Rarely作状语。 70.答案与解析:visiting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期望做某事”,为固定用法。其中,to为介词,故填visiting。

6-10k。省委江淮杂志社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省委党刊《江淮》杂志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平均工资在6-10k左右,员工享有五险一金福利待遇,每年还有奖金发放。

农学学报第8期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S 综合性农业科学1. 中国农业科学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 华北农学报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3. 西南农业学报 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 安徽农业科学 18. 上海农业学报 19. 中国农学通报 2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 西北农业学报 2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 江苏农业科学 25. 江苏农业学报 2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 浙江农业学报 2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广东农业科学 3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 湖北农业科学 33. 新疆农业科学 34.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36. 贵州农业科学 37. 河南农业科学 3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S1农业基础科学1. 土壤学报 2. 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 4. 土壤通报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 水土保持通报 7. 水土保持研究 8. 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 生态环境 10. 中国水土保持 1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S2 农业工程1. 农业工程学报 2. 灌溉排水学报 3. 农业机械学报 4. 节水灌溉 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 农机化研究 8. 中国农机化S3,5 农学,农作物1.作物学报 2.中国水稻科学 3.麦类作物学报 4.玉米科学5.杂交水稻 6.棉花学报 7.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8.大豆科学 9.种子10.核农学报 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中国棉花 13.作物杂志 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15.中国烟草科学 来源于:2008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华北农学报》(双月刊)《农业现代化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双月刊)

期刊介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主办单位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农业大学,已于1998年正式进入面向21世纪全国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行列。本刊已正式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2008年版(即第五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同时本刊也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学报主要反映植物生产(包括作物栽培、植保、土化、园艺等)、草业科学(牧草、草坪、草原)、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设有研究快报、专家论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论述、研究简报等栏目。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己任。热忱欢迎各级农业科研人员投稿,对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将优先录用,重大科研进展论文可优先安排发表。《四川农业大学学报》自创刊以来,由于坚持办刊方针,注重刊物质量,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曾荣获四川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获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获三等奖,在四川省第二届期刊质量评比中,被评定为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四川农业大学学报》为季刊,在出版印刷版的同时,每期内容全文在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服务。查阅我刊全部期刊请登录我刊以下平台:《四川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知网平台《四川农业大学学报》万方数据平台《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维普咨询平台热忱欢迎各级农业科研人员投稿,对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和重大科研进展论文将优先录用。欢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图书情报部门、农业科技基层单位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订阅。.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ISSN:1000-2650CN:51-1281/S周期:季刊语种:中文开本:16开期刊级别:08版北大核心

群言杂志2021年第8期

您好,根据我的研究,我可以推荐您以下几期三联生活周刊:第一期:《慢慢来》,探讨慢下来的生活,放慢节奏,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第二期:《深度游》,记录深度旅行的经历,探索不同文化,拓展视野;第三期:《美食家》,介绍各地美食,探讨美食文化,品尝美味佳肴;第四期:《健康家》,探索健康生活,关注健康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希望以上推荐能够帮助您。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2022年]第3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于2022年8月25日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获奖作品。现将获奖作品名单和各评奖委员会、纪律监察组及评奖办公室名单予以公布。特此公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2018-2021)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以作者、译者姓氏笔画为序)中篇小说奖《红骆驼》 王松《四川文学》 2019年第8期《荒野步枪手》 王凯《人民文学》 2021年第8期《过往》 艾伟《钟山》 2021年第1期《荒原上》 索南才让《收获》 2020年第5期《飞发》 葛亮《十月》 2020年第5期短篇小说奖《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十月》 2021年单月号-6《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收获》 2021年第3期《地上的天空》 钟求是《收获》 2021年第5期《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人民文学》 2019年第8期《月光下》 蔡东《青年文学》 2021年第12期报告文学奖《红船启航》 丁晓平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年7月《江山如此多娇》 欧阳黔森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张富清传》 钟法权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中国北斗》 龚盛辉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国家温度》 蒋巍作家出版社 2020年9月诗歌奖《岁月青铜》 刘笑伟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1年10月《山海间》 陈人杰西藏人民出版社 2021年9月《奇迹》 韩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天空下》 路也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1月《诗歌植物学》 臧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11月散文杂文奖《回乡记》 江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大春秋》 李舫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大湖消息》 沈念北岳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月光不是光》 陈仓安徽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小先生》 庞余亮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6月文学理论评论奖《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 杨庆祥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批评的返场》 何平译林出版社 2021年12月《小说风景》 张莉

您好,每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内容也不尽相同。比如,第一期的主题是“探索自然”,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二期的主题是“认识自我”,内容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的自我认知;第三期的主题是“探索社会”,内容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的发展历程。总之,每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都是非常有趣的,值得一看。

中小学教材教学期刊号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年72021年第7期中小学教材教学. 卷首语. 统编教材是体现国家事权的核心载体 / 余宏亮.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4 党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策略及建议 / 戴羽明. 8 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有效开展党史内容教学.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2021年第08期,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期刊)电子版。提供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年第08期杂志电子版订阅、杂志在线阅读、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文章阅读、文章。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创建于2015年,已经有多年历史,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双刊号的期刊。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年6产品中心 教材 教辅 期刊 图书 音像 数字 人教书评 培训服务 人教社公众号 教材培训公众号 产品中心 ... 2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童话文体的解读与教学/ 史晓荣课程研究 25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与对策/薛天涛 29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与矫正 ...

鸭绿江杂志2021年第8期

2.点击“在线投稿”。

3.然后点击“我要投稿”。

4.投稿提示:

编辑扣号 2834478155

2021年1月15日,40集史诗级抗美援朝战争戏《跨过鸭绿江》,已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过半。平均收视率达,豆瓣评分高达分,成为最火爆的跨年度大戏。

在《跨过鸭绿江》中,有这样一对父女:父亲扮演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女儿出演战地护士“金俊瓯”。穿越到战火纷飞的岁月,镜头后的感动与震撼,让这对父女一次次热泪盈眶……

40集战争剧《跨过鸭绿江》,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 历史 进程的电视剧。 场面恢弘,演员阵容达2000多人,有名有姓的角色就多达375个。整部剧共有50000多个炸点,堪称国内炸点最多的电视剧。

著名演员刘之冰,在戏里出演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他大气沉稳,温和中透着威严,能压得住场。这些年,刘之冰先后在影视剧中饰演过“刘伯承”“方志敏”“左权”“罗瑞卿”等多位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然而接到《跨过鸭绿江》的剧本,刘之冰还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他搜集阅读关于邓华的资料文献,多方找寻邓华的影像资料,力求在心理上最大限度地与角色贴近。

《跨过鸭绿江》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打造的主旋律作品,于2020年8月15日开机,总导演是董亚春。因为该剧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献礼大片,要赶在年底播出,留给剧组的时间不足4个月。

因此,剧组主创人员分为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等5个分剧组,同时拍摄。刘之冰第一时间进组,辗转北京、辽宁、黑龙江等多个剧组。

虽然有过40多年的从艺经历,但从没有哪部电视剧像《跨过鸭绿江》一样,让刘之冰震撼、感动。只要往剧组一走,目之所及,一朵朵都是让人感动的浪花。

在《跨过鸭绿江》中,有很多像刘之冰一样的资深演员,他们不搞特殊,将自己当成普通演员。他们住普通的招待所,吃廉价的盒饭。

剧组化妆师人手有限,每天凌晨3点,刘之冰就起来了,与主要演员一道去排队化妆。因睡眠不足,有的靠在门口小憩,有的抽烟,有的小声交流,以驱赶睡意。

特型演员的化妆有严格要求,为最大限度贴近角色,化妆师先拔掉刘之冰的一部分眉毛,再在他脸上贴人造胶片。 贴胶皮也相当痛苦,当时正值夏天,是北京最热的时候。刘之冰的眉毛和脸部都发炎了,痛苦不堪。

剧组转战黑龙江海林时,已是深秋,当地气温已降到零下,还开始飘雪了。每天天不亮,刘之冰就与演员们一道坐敞篷卡车去片场,风刮在脸上像刀割。有的地方积雪太深,卡车抛锚,刘之冰和工作人员一道跳下车,用铁锹铲去积雪,让车过去。

到了片场,刘之冰与主创人员一道,将笨重庞大的拍摄设备抬下来,然后进行安装。机械师站在铁架上用扳手拧螺丝,因手冻僵了,扳手几次掉下来。刘之冰和演员们站在下面扶铁架,差点被扳手砸到脑袋。

有时拍着拍着,突然风雪来了,演员们一个个倒在雪地里。大家爬起来,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冲上前去保护拍摄设备。

中午盒饭送来时,经常变凉了。年轻演员扛得住,还能吃下去。但刘之冰等一帮中老年演员,担心吃下去胃疼,不敢动筷子,只得饿着肚子拍戏。晚上回到宾馆,刘之冰经常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而且,他冻得手脚麻木,要在热水里泡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知觉。

经几个月的艰辛努力,刘之冰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拍摄任务,向剧组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在《跨过鸭绿江》中,当红女星奚望出演战地女护士“金俊瓯”。这是一位将青春绽放在战火中的革命青年,是“战地黄花”。

亭亭玉立、面容姣好的奚望,穿上军装,戴上军帽,英姿飒爽。

奚望1992年出生于杭州,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她是刘之冰的继女,虽然父女俩没有血缘关系,但20多年相处下来,两人早已情同亲生父女。

平时刘之冰一说起奚望,张口就是“我女儿”。奚望说起刘之冰,也张口就是“我爸”,丝毫没有违和感。

在《跨过鸭绿江》中,刘之冰是主角,饰演的角色级别高,戏份也多。而奚望是配角,戏份相对少。

因此戏刚开拍时,父女俩没在一个剧组。直到剧组转战到黑龙江海林时,奚望与父亲才有生活交集。

奚望此前拍过一些战争戏,但《跨过鸭绿江》展现出的战争残酷性,战场上生存条件的恶劣,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也让她一次次震撼、感动、泪奔。

该剧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30多场战斗、战役,光是烟火组就有3个,工作人员达70多人,火弹、汽油弹、土弹等齐上阵,大型的爆炸场面有40多个,小型的不计其数。

奚望有几场与同事跑炸点的戏,炸点腾起的热浪灼痛了她的脸,她的手背也受伤了。不少演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小伤,大家简单包扎后,继续拍戏,没有一个人中途下场,或是要求休息。

拍摄邱少云与10多位战友在烈火中牺牲那场戏时,演员们潜伏在1米多高的荒草里。烈火烧到身边,烟雾几乎将他们熏晕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奚望在现场目睹了这场戏的拍摄,哭得不能自已。

很多群众演员也被剧组的氛围感染了,经常站在寒风里等戏,没有人提前离开,没有要额外报酬。

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举世瞩目,数百名等待伏击的志愿军战士,在风雪中被冻成了冰雕,让世人泪奔。为还原这场战争的残酷和真实,演员们晚上趴在冰面上,手握钢枪,像钢铁一样纹丝不动,任凭风雪覆盖,结果演员们都被冻僵了。

奚望与父亲在一旁看这部戏的拍摄,父女俩一次次热泪盈眶。

奚望扮演的“金俊瓯”,有一场给伤员治眼睛的戏。因伤势过重,战友双目失明。扮演伤员的演员狂怒,将桌子踢翻了。 奚望入戏太深,心里满是自责,流着泪安慰战友。她的真情流露,让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奚望离开黑龙江后,还补拍了一场戏。为表现寒冷,嘴里哈出热气,她在嘴里含着冰块说话,结果导致两颗牙齿出现松动。

父女俩同在剧组,彼此互相照应。刘之冰年龄大,觉少了,早上起得早,就给女儿将早餐打好,放在她的窗台上。奚望早上去片场时,给父亲拎着道具箱,与他一起乘车去。

晚上拍戏结束,她会打来热水给父亲泡脚。

一次父女俩拍完戏,看着茫茫白雪壮美无边,奚望兴奋地站在雪地上,张开双臂高呼。刘之冰用手机给女儿拍了一张照片,并将此当成手机屏保。

虽然拍戏很辛苦,但与所有的演职人员一样,刘之冰与奚望在感动、震撼中,经受了精神和灵魂的洗礼,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共同打造、见证这样一部史诗大戏,父女俩感到很幸运,很激动,也觉得无上光荣。

2021年1月,《跨过鸭绿江》热播期间,刘之冰与奚望也在家里追剧。 父女俩看一次,流一次泪,那些难忘的剧组岁月历历在目。这段拍戏经历,他们会铭记一辈子,温暖、惊艳了父女俩的生命时光!

-END-

给《鸭绿江》杂志投稿发往杂志投稿邮箱即可。联系方式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 鸭绿江杂志社邮编:110041电话:024-88501314电子信箱:《鸭绿江》杂志简介: 《鸭绿江》杂志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纯文学期刊,自1946年创刊伊始,一直遵循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倡导现实主义风格,努力推举老、中、青作家高水准的艺术精品,刊登各种体裁的文学新作。刊社努力培养文学新人,并挖掘出大量优秀作品。1946年12月,《东北文艺》,即《鸭绿江》的前身诞生。刊物的宗旨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指引下,努力反映工农兵的火热斗争生活。《东北文艺》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这些作者中的很多人都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周立波、赵树理、罗烽、公木、肖军、塞克、舒群、白朗、严文井、刘白羽、西虹、周洁夫、范政、史松北、张东川、宋之的、戈宝权、金人、马加、雷加、谢挺宇等。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文艺》先后更名为《文学丛刊》、《文学月刊》、《处女地》、《文艺红旗》。许多50年代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诗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比如杨大群、浩然、胡昭、刘真、木青、厉风、刘文玉、陈玙、邓友梅、杨麦、阿红、李云德、李惠文、李敬信、胡景芳、崔德志等。受文革冲击,刚刚改名为《鸭绿江》的刊物停办。后来又更名为《辽宁文艺》。文革结束后,刊物重新命名为《鸭绿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如金河、熙高、李宏林、胡小胡、胡世宗、徐光荣、达理、邓刚、王中才、刘兆林、李松涛、李占恒、谢友鄞、马秋芬、于德才、林和平、孙慧芬、刘元举、田永元、张涛、边玲玲、吕永岩、柳沄等。为了鼓励文学创作,刊物从1980年开始设置了鸭绿江文学奖项。2005年的鸭绿江诗歌奖和小说奖的评选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六十年的历史里,《鸭绿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曾经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创新是《鸭绿江》一贯的精神,刊物不断适时改版,向更有益于文学发展的方向迈进。2007年,《鸭绿江》经过全新改扩版后,除原有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外,增添了“创作之履”、“文化辽宁”等栏目,推出后广受好评。同时,为了适应文学性期刊发展的需要,《鸭绿江》杂志社创办了下半月版,使《鸭绿江》杂志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进而步入了一个新的探索发展时期。《鸭绿江》下半月版在保持大部分上半月版的栏目的同时,更突出了通俗性和贴近生活性,所刊登的小说、散文等作品强调了故事性、可读性,并与中央振兴东北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刊登一些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对各种经济热点、各种经济团体的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探索和文学性宣传,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意识,达到以文化力助推经济发展的目的。本刊多次在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辽宁省期刊优秀作品奖,辽宁省文艺创作奖等各类评奖中获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