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论文,基本都是摘录(不算抄袭)
浅析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旅游专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体系建浅谈成人本专科函授生《计算机实用基础》教学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糖尿病专科护士考核与评定的实践研究外国文学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定位思考公安专科院校消防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专科生中知青子女的心理特点分析专科词典编纂的学科依托改革,而改革的基础是明确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应用型为主、理论性为辅的定位。
毕业论文是大学期间学习的结果,毕业论文的质量,决定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今天,我们强烈感知到毕业论文这个学习结果存在诸多问题,这其实是学习过程出了问题。所以,从结果“倒推”过程,从毕业论文存在的不足,反思整个教育过程的问题,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思考路径。
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与问题
法学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现阶段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问题,如言之无物、“假大空”、网络抄袭等现象在法学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论文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说到底是写作的积累不够,准备工作不足。
(一)知识积累不够
“法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法学知识辩证运用和实际运用的过程”[1],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不可能实现知识的运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的知识传授都是充足饱满的,三年半的教学进程,一百多个教学周,大量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人才培养的效果更强调知识的有效积累。不仅要建立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把各门课程知识勾连起来,将碎片化的知识构建成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知识的有效积累还应具有立体化特征。法学是一门有较强普遍联系性质的社会科学,一个领域的法律现象或问题,与周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相关。除法学专业知识外,相关专业知识也有必要纳入积累范围。
现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反映出明显的知识碎片化特征,就一个现象说现象,就一个问题说问题,法学各领域专业知识无法建立连接,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也不能有机结合。因此,毕业论文不可能有新颖的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读起来枯燥无味。知识积累不够,还会使学生陷入只有感觉和判断却无法论证的困境[2]。
(二)思想缺乏创新
一篇言之无物、人云亦云的毕业论文是如何“炼成”的?首先是互联网这一便捷工具提供海量信息,然后在短时间内学生用“剪刀+糨糊”方式复制粘贴出一篇所谓的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没有对研究问题进行基本的思考梳理,更没有对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本达不到锻炼提高能力的目的。指导教师每年看到的本科毕业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前后几届学生的论文题目也相差无几,论文内容更是看不到新颖、创意和特点,味同嚼蜡。
假如学生头脑中对某一专业问题有兴趣有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相信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来。而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文字的堆砌,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但往往深度不够。归根结底,是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展开独立思考,平时的学习不过是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背诵。因此,在论文选题时,毫无想法的学生才会从教师提供的备选题目中随意选择一个。在撰写论文时,学生不过是重复课堂上教师讲过的内容,缺乏自身主动的思考和论证,更不要说创新。
(三)写作训练不足
中国的学生比较习惯整齐划一,考试有标准答案,写作文有惯用套路。对于通过各抒己见探讨真知的学术性论文不甚了了。虽然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论文式作业或测验,但因缺乏有效监管,学生多是应付了事,这样,有的学生甚至到大四还觉得毕业论文很遥远很抽象。没有论辩性思维的基础,四年大学中的写作训练有限,毕业论文中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很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机械罗列概念、特征、原则,看不到作者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思路,不能建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结构,把论文写成了教材的体例;在论文层次安排上不会正确使用序号,引用参考文献时不遵循学术规范,不善于使用法言法语,对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作用一头雾水等等现象,也特别突出。所有这些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需要在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进行反复训练,否则不可能在最后的毕业论文撰写中写出一篇漂亮的论文来。
二、加强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对策
(一)教育观念:教育者要树立能力培养意识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者的改革。传授知识是教师职责之本,但仅仅做到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写作表达的能力。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所讲授课程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更应该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功力”必须也只能源自整个本科学习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理顺“知识点—知识脉络—知识体系”结构的关系。这样点面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该课程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该课程的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理想的教与学应该是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在头脑中搭起以基础课和专业课关键知识点为节点,相互有机联系组成的专业知识架构。”[3]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实现,必须有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考。学生的思考不是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之后学生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思考。法学知识是关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很多问题不是事实问题,也不是逻辑问题,而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即便是立法层面已经明确了的问题,教师仍然可以在阐明立法规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做价值层面的反思与探讨。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加上学生自身的积极思考,才能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和立体化。也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才有学生创新的可能。
最后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功在日常中,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就某个事件、观点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篇幅可以不长,但在论文规范方面要严格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论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引用参考文献的标准,使其学习撰写论文摘要和确定关键词,讲解如何就一个观点展开论证等。
毕业论文是法学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呈现,不可能靠本科毕业之前的“突击”一蹴而就。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延伸至整个法学本科教育培养过程,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建立教学工作的整体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领。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与能力,才能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二)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优秀的教学管理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离不开教学管理的积极调控。虽然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与就业时间重合只是毕业论文质量不佳的客观原因,但在就业压力巨大的现阶段,作为教学单位必须考虑这个现实问题。通常本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正是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的阶段。在就业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学生自然选择就业,对毕业论文得过且过。实践中也的确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教师疏于管理的现象。因此,合理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必要而迫切的。
建议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提前,第七学期开始毕业论文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始之前制定时间进程表,确定论文工作的主要时间点和工作任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阶段:一是准备开题阶段,需要每年更新毕业论文备选题目,论文题目应体现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建议将专业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列入备选题目;之后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说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主要注意事项,强调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后是开题,开题环节务必认真对待,对于不认真选题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也可以帮助其明确写作目的和内容。二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须与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对论文结构、观点、参考书目和形式等进行指导。其中设置论文的中期检查,统计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这也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三是评阅和答辩阶段。制定评阅和答辩标准,告知学生答辩方式和要求。四是论文总结阶段,对本轮论文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总之,要做到各个环节无管理真空,实现写作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务必严格执行管理规范。
(三)毕业论文形式:探索多种方式
所有教学环节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灵魂在于体现出学生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较强的资料检索整理能力,未来才能从浩繁的案件材料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应当具备较强的分析论证能力,未来才能对各种法律问题抽丝剥茧、以理服人;应当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和语言表达能力,“笔杆子”和“嘴皮子”是法律人的两大法宝,较好地掌握这两项能力,能够帮助法学专业毕业生准确表达观点,更好地解决法律问题。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既要反映国家法律规定的初步科研能力要求,也应围绕培养目标锻炼其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三、从结果倒推过程:明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即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问题,定位统领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改以改革及如何改革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从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最大的改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以从事知识传承创新的科研人员为主,而是遍布于各行各业运用专业知识从事基本专业事务的普通劳动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科学研究不再是大学的唯一任务或目标,甚至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培养和教育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4]。应用型人才成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处于法学教育金字塔底层的众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这类院校法学专业存在的社会价值所在。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不仅体现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研究能力,更应当体现他们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从事法学研究的理论型人才。“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是进行法学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开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前提。”[5]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换决定对本科毕业论文定位的重新认识。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众多问题为法学教育敲响警钟,提醒身处法学教育领域的人们反思问题根源何在。出现问题,固然是教学工作有怠惰,教学管理有疏漏,但更关键的问题也许是今天我们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已经不合时宜。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毕业论文被赋予科研导向的内涵,其理论性学术性的定位不言自明。今天教育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毕业论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有必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做出明确说明,帮助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尽快转变认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不应完全是理论型的,而应当定位于以应用能力型为主、理论型为辅。接下来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专业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积极推动和参与各个环节的改革。转变认识的意义,既在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切实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毕业论文是“果”,教学过程是“因”,对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个不令人满意的“果”,教学过程这个“因”虽不是唯一的却极为重要。从教学过程入手,建立体系化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充分理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内涵,做出合理定位,为毕业论文做充足准备,可以成为破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有效路径。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法治的未来。希望通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法律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演进。
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觉得是那么亲切。想一想,我们已经四十岁的这一代人,有几个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有几个不知道其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呢? 翻开当年的爱书,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心一下子跳动得剧烈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一个坚强的保尔又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自豪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段名言曾经唤起几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钢铁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保尔已经过时了,中国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时期,与保尔相比,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更欣赏他,甚至更崇拜他。还有人认为,保尔的意志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但他终究不过是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某些价值倾向。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努力让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们对自身的人生理想还有没有追求的必要呢?保尔精神还应该不应该弘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尔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保尔”不会过时,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 重读此书,获益非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前不久我们学了一篇叫做《落难的王子》的课文。它是寓言的体裁,很短小,但是精悍,或许寓言都是这样,短小的内容却总是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 文章 讲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王子,他只要一听到那些悲惨的 故事 ,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但是,当他后来受到了很多磨难,现在已经成为残废,靠行乞度日的时候,遇到了作者,他将故事告诉了作者,当作者听说后,对他说出了一句王子以前说过的同样的话:“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可是,那个王子对作者说出了一句让我们深思的话:“先生,别这么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是呀,记得有一位大师说过:“我除了双目失明,什么都受的了。”可是当他晚年的时候,他真的双目使命了,别人问他,他说:“年轻时以为失明是最痛苦的,可现在看来,其实也没什么。”确实,有的人多灾多难,很辛苦,但是,上帝是公平的,它为你关上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户,而那扇窗户就是坚强。人间的各种磨难能使人变的坚强,一块尖锐的石头在地上当然不能像轮子一样滚动,但当它被风霜磨平时,就算面对挫折,也会能从容面对。
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获得成功,记得朋友跟我说过一个他自己的故事:“我当时特别喜欢画画,并且已经在当地初露头角,所以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参加一个省级的美术比赛,经过一路的过关斩将,我终于获得进入决赛的资格。但那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当得知决赛在石家庄举行时,我选择了放弃。而那个邻居家的小男孩却坚定的走上了同往石家庄的车。我知道他有严重的晕车,后来听他妈妈讲,他在车上吐的昏天黑地,到了赛场却还硬撑着。我很不解。最后,我终究没有在美术这条道上得到什么成就。而他却考上了北京美院。”当时看朋友一脸无奈的笑,是啊,那个男孩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他最后却收到了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界是公平的。
其实,我们并不要以为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战胜脆弱。就算落难,也不一定会战胜落魄,振作起来。就算没有落难,也不会改变现有的一蹶不振。不经历磨难也一样可以变得坚强,一件小事其实就能磨练一个人,比如运动会上的 长跑 ,有的人到最后都跑不动了,死撑着却还坚持跑完全程,这不就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吗?他们比起那些放弃了的人,就更值得人们尊敬。
从这篇不足三百个字的文章里,却让我体会到了这么多深刻的另人内省的道理,果然,浓缩才是精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自苦寒来。”宝剑只有经过锤打磨炼才会有削铁如泥的锋利,梅花只有经历过严冬的寒冷才会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而我们人又何尝不是一样?人生就像宝剑和梅花一样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炼。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我想这场旅行中一定会有许多未知的困难等着我们去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会被一些困难所打败,有的人会选择放弃,而有的人绝不屈服,即使失败,也不轻言放弃,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这就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放弃的人,是的,他们不会失败,因为他们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而不屈服于困难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但他们至少努力过,奋斗过,经受过困难的磨炼,造就他们更为顽强的意志,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大海,只有经历过波涛汹涌才叫雄浑;大树只有经历过风吹雨打才叫挺拔;人生只有经历过种种磨难才叫完整。但是人们都希望生活中的磨难能少一点,漫漫人生路能好走一点,这也是人之常情,谁愿意承受失败的痛苦?谁愿意接受磨难的折磨呢?谁不愿意每天都开开心心,做什么事都称心如意呢?是的,我们都想,但是有些困难又不可能避免,于是我们就常常报怨:为什么我们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为什么我们每天只能睡六七个小时,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这样的报怨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们还是每天过着一样的生活。既然无法改变,还不如乐意接受。
我们都想得到快乐,其实,困难并不代表着会让我们不快乐,这两者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相反,当我们战胜困难之后,会收获到很多的快乐。这将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满头白发的时候,回忆起往事,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
但是,一个人究竟要经过多少次的磨难才能成功呢?我们总报怨生活给我们的磨难太多,人生之路太曲折、坎坷。但是,没有谁的人生是十全十美的。古往今来,哪一个伟人没有经历过种种磨难呢?正是因为他们经历的磨难比我们多,付出的努力比我们多,才成就了一代伟人。如果我们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来人间跑一个空趟,又有什么意义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正如保尔那坎坷的一生,才练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磨难可以让一个骄傲的人变得谦虚;可以让一个幼稚的人变得成熟;可以让一个愚昧的人变得聪明。年少轻狂的我们锋芒毕露,生活中的磨难一次次地打磨了我们的棱角,让我们锋芒渐收,心平气和。
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他的实力有多强,而是内心的强大。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我们真的强大到面对生活的磨难毫不畏惧的时候,我们会享受那个过程,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没有经历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又怎会得到心灵上的幸福。
我想我终于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给的磨难了,经历越多,收获越多。我不想成为一个不堪一击的弱者,我不想到老时可悲到连一点美好的回忆都没有,我想成为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我不羡慕那些生活中的成功者,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也可以做到。面对生活给的磨难,我只想说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
其实,一个人的一生都该是一个受难的过程,只有这样,生命的光彩才会得以焕发,人生才会有价值。海明威说过:“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所有人而鸣!”一个人只有濒临绝境,生命的潜能才会爆发。
海伦·凯勒,美国残障 教育 家,她在出生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说话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 毕业 于哈佛大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着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因为磨难,失聪的贝多芬奏出了脍炙人口的《命运交响曲》;因为磨难,瘫痪的霍金谱出了辉煌的《时间简史》;因为磨难,屈原唱出了千古绝唱之“无韵离骚”。
挫折不同于失败,它是成功与失败的连接点,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挫折能造就强者,也能吞噬弱者。少年英才丁俊辉虽然创造了 台球 史上一个美丽的童话,但是这个童话是他用曾经的努力和失败写来的,在成功的光环下有一道淡化的灰暗。
我们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在受到挫折后,决不心灰意冷,冷静分析原因,逐步培养我们承受挫折的能力。____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曾经说过:“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直前,义无返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不畏挫折的气概,才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时,要冷静地对待挫折,挫折对人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磨练。当你经历挫折后,应该冷静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把挫折看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一个磨砺的机会,正是这样,在斯诺克的故乡英国丁军徽再次夺得冠军,让世人震惊。
偶然,在晴朗的日子会出现彩虹,但颜色却单调淡薄而又模糊,只是那经历了狂风暴雨后,挂在天空的,才是最多彩,最诱人的彩虹,生活也如此,只是我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后,才会逐渐变得成熟,才会发现周围的世界如此精彩,生活如此美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黑龙江铁力市桃山中学初二:rzs圣尊
>>>下一页更多经历磨难才能成功1000字作文
写作思路:可以将保尔·柯察金的生平详细地介绍一下,再把保尔·柯察金的英勇事迹详细地阐述一下,通过了解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自己收获了什么样的道理。
正文:
保尔·柯察金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乌克兰工人家庭中。他小时候就读于本地的一所教堂,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惹到了脾气暴躁的神父,他被赶回了家。母亲又把他送到车站食堂打工,在那儿,他窥见了生活的底层与黑暗,他渴望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由于一次失误他被打了一顿,又被送回了家。哥哥阿尔焦姆重给他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成为一名工人,然后他结识了初恋冬妮娅。在小城动乱时期,保尔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朱赫来。朱赫来引导保尔参加共产党,正式开始革命斗争。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保尔被反革命分子抓进了监狱。出狱后,他离开了这里,继续革命。在接下来的经艰苦斗争中,保尔凭借钢铁般的毅力挺了过来。死神曾一次次逼近他,可他一次次扛了过来,化险为夷。在这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他和冬妮娅选择了分手。
后来保尔参加修路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紧迫的时间的锤炼下,他经历了痛苦,获得了重生,成了一块真正的钢铁。可不幸的是,过度的劳累摧毁了他强壮的身躯。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工作,可保尔痛苦地发现,他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成了重度残疾。
最终,保尔重拾工作的信心走出了疗养院,他用和以前相比毫不逊色的热情,发愤著书,企图用艺术创作的方式继续革命。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艰辛和痛苦,保尔用毅力将他们打败,最终获得了成功。
钢铁,永远是在痛苦的锤炼与考验中炼成的!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最使我感动的是下面的故事。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2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4保尔,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在战乱的时期,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最有利的办法——抗战! 在富人面前,他没有卑躬屈膝,他选择挺起胸膛,让别人知道——穷人不是好欺负的。贫贱不能移! 在暴力面前,他没有低下他的头,他选择直面强暴,让别人知道——穷人也有尊严。威武不能屈!有时,我好羡慕保尔他们两兄弟,无时无刻都是那么的团结,没有一点破绽。即使是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或者是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就每那么幸福了,从小,我就和哥哥“战争”在中度过直到他到外面读书。可能那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法吧。 保尔,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交到了真挚的友谊,拥有此致不渝的爱情,也算是不枉此生了吧,但,你有没有想过,保尔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我想,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拥有“钢”一般的意志、精神。在保尔被瓦西里神甫赶出学校之前,他和神甫的冲突就不断的发生,不是因为上次妈妈求情,保尔一早就被人赶出校门了,自从那次以后,神甫就一直想找个机会赶保尔出去学校,好让自己痛快一翻。而今次正好是机会,谁也不能怪,怪的就怪自己和神甫结怨了吧,大家一起干这件事,谁也没有事除了保尔,这次应该是“公报私仇”吧,不然哪能轮到保尔选中呢,他一向都很倒霉的。就算是他倒霉吧,妈妈也总算帮他找了一份工作,暂时安身吧。谢廖沙也算有点人性,在这时候,还能去安慰一下保尔,也不失为一个死党吧。有了谢廖沙的安慰,保尔也安了心,放心去闯出属于他的世界。在保尔用心工作的时候,一起工作的阿姨和同年人跟保尔也相处得很好,不过,晴天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这时候,一起工作的一些工人就眼红了,觉得保尔是来抢他们饭碗的,就四处刁难保尔,好让保尔知难而退。这时候,力量的象征--阿尔焦姆出现了,他为了维护弟弟的利益,他那沙煲般大的拳头就落在那帮人身上了。最后,保尔的利益被维护了,但,阿尔焦姆却被控告伤人送进了监狱。如果说阿尔焦姆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那是简单得不得了事了,就因为保尔是他的弟弟,两兄弟有困难的时候就应该挺出胸膛,告诉他,我们不是好欺负的!在保尔被送进监狱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年人,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她的每一处都深深地吸引着保尔。那个姑娘是被迫害送进监狱的,那些无耻的官兵迫害,他们想强暴她。但是,他们失败了,他们受到了姑娘的誓死反抗,最后她被送进来了。姑娘在和保尔交谈的时候,发现保尔是一个正人君子,她知道,如果过了今晚,她就会被那些可恶的官兵强暴,她宁愿把身体交给保尔也不愿被官兵玷污了她的身体。面对诱人的双唇、丰满的双乳保尔失去了力量,那是无法阻挡的诱惑,但是,当她靠近的时候,保尔没有失去理性,而是拒绝了她,保尔想到冬妮亚就无法接受别的一切,包括这诱惑。第二天,姑娘被送走了,她的眼里充满了水晶般的液体,既包含着失望又包含着绝望,那眼神使人难受,但是,保尔更不能背弃对冬妮亚的承诺,因为冬妮亚才是保尔的唯一。坐怀不乱,足以看出保尔对爱情的那种坚贞,这是值得让我们现代人借鉴的。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多,只是看了几章,但是我已经知道,保尔将影响我的一生,他给我印象总是那么伟大,就像是一座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帮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引导着我的前行。
解构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新解读摘要:近年来,关于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争论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引发了有关文学经典的讨论。文章从文化诗学的角度,通过对文学经典及其形成过程的思考,对这部小说做出新的解读,认为无论从思想深度上还是艺术审美上,它都算不上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抬高,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年代里,读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关键词:文学经典;解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意识形态;审美性1998年北京大学的任光宣教授与南京大学的余一中教授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在《俄罗斯文艺》杂志上展开的学术对话与争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延续至今。①几年来,从初出茅庐的中学生到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专家,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就《钢铁》是不是一部文学经典,它是否还可以作为文学经典被收入教科书等问题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见解,其间见性动情,绝非一般学术讨论的景观”[1]。从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以《钢铁》为代表的当年曾经盛行一时的红色经典能否进入文学经典的行列,屹立于神圣的文学殿堂,为人们世代传诵?本文试图站在文化诗学的角度,通过对文学经典及其形成过程的思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对《钢铁》做出新的解读。一经典和文学经典经典(canon)为经文之典,它最初起源于希腊文,指用于度量的一根芦苇或棍子,后来它的意义延伸,用来表示尺度。公元1世纪基督教出现之后,“经典”逐渐成为宗教术语。公元4世纪,它开始代表合法的经书、律法和典籍,特别与《圣经》新、旧约以及教会规章制度有关。后来它进入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范畴。[2]今天,经典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被引申运用于西方文学范畴,并在多元化的语境下引起争议。什么是文学经典,成为文学批评界讨论的热点。文学经典,一般指欧洲文学中获得批评家、学者和教师公认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它们在某个时期因需要而不断刊印,被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充分研讨,收编在选读本中,并作为文学名著列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从而得以保留,代代相传。一个作家的作品被社会认定为经典的过程相当复杂,根据刘意青教授的观点,应该有以下因素的介入:首先,它得到了持不同观点和情感的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广泛参与推动,比如经典的作品往往被其他作家引用和喻指,经常或较多地得到评论和介绍;其次,它经常出现在文化群体的话语中,成为该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知名度高;再次,它长期被纳入学校课程和教科书,通过教学和知识传授得到普及和延续,等等。[2]那么,面对浩瀚的文学星空,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批评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使它成为璀璨夺目、备受尊崇的经典?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生活中的主流话语,并且长期占据学校的课程和教科书?这些疑问也正是西方文学批评界关于文学经典争论的焦点。二西方文学经典之争文学经典问题的形成最早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文学理论及对史诗和悲剧的界定,自那时起,关于文学经典的问题,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是传统的西方文学理论界都一直强调内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把崇高的审美特征当作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解构主义终结、颠覆权威的呼声在西方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响起,各种观点的评论家,特别是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学者们坚信在经典的构成中总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并且“进一步提出经典构成的意识形态性,认为创造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行为”。[3](P16)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文学原理引论》中指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意识,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4](P28)。在他眼里,文学经典的形成被演化成了政治议题。所以,这些评论家们提出改变文学经典的要求,去除以往经典选取中的精英意识和等级意识,要求进一步拓宽经典。然而,仍有一部分学者难以苟同这种将文学政治化的观点,在这支捍卫传统经典的队伍中,美国当代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便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他认为,文学作品入典基本上是个文学现象,它的标准是美学的,“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这种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3](P20),而绝不是政治和短期功利可以左右的,所以“西方经典不管是什么,都不是拯救社会的纲领”[3](P21)。在他看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必须有原创性,即有不同于前人作品的独到之处。这种独到之处就是作家赋予熟悉的内容和形式以陌生感,使读者产生一种陌生的熟悉。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些反对传统经典的“憎恨派”①们的言行实际上才真正是在利用随时代变化的政治标准和小群体的功利考虑来取代美学和艺术永恒的尺度。双方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细细考虑似乎又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传统派坚持从文学内部结构入手,把审美价值看作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憎恨派”则坚持作用于文学外部的诸因素对文学经典的影响。如果我们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对双方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对于文学经典的评判就会更加的客观一些。其实这种对话的思维方式早在前苏联时期的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就已经确立。他在文学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寻求中介,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文化现象,主张文学研究应当从文学内部结构入手,但不能脱离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我们赞同巴赫金的对话观点,并且用这种观点对《钢铁》一书进行定位。三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定位如果说对文学经典及经典形成标准的探讨,为我们对《钢铁》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那么对《钢铁》的写作历史背景以及它在苏俄和我国的接受史的回顾,则更为我们对它的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持。众所周知,从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批评起,文学在俄罗斯一直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工具。无论是别、车、杜的美学理论,还是列宁的反映论,都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认为文学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教育功能。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一批文学经典就是突出的例子。十月革命后,尤其是斯大林政权走向相对巩固的20世纪30年代后,文学变成了“统一的党的机器的小轮子、小螺丝钉”[5](P391),于是,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文学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的文学不再用来客观地反映现实,而是用来反映主观特定的现实,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并且被斯大林钦定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七十多年过去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终在时间大潮的淘洗中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美化现实、虚构现实,它实际上创造的是一种符合意识形态指令的乌托邦现实。制造英雄和神话就是它虚构现实的具体形式。[6](P42)今天,我们回头观望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那些被制造的英雄和神话可以说无计其数。《钢铁》一书发表于1932年,在出版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无论在评论界还是在读者中都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1934年8月,拉普领导人在给代表大会做的介绍文学青年的成就的报告中才提到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们无法知道斯大林是通过什么渠道读到《钢铁》,但是他以政治家的敏锐意识到,这本书对前苏联文学来说是“重要的不可轻视的正面现象”[7]。于是,前苏联官方秉承领袖的意旨,在报纸上编发了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特写,在全苏联掀起了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高潮。评论界对《钢铁》也开始好评如潮,并且把它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加以推荐,小说被改编成剧本并拍成电影。很快,《钢铁》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如“整块金属铸成的钢铁般”[5](P398)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了前苏联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如今,“苏联”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在它的意识形态下编织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神话幻景也都一一破灭,高大无比的英雄也在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中轰然倒下。今天的俄罗斯,《钢铁》已经不再作为文学经典被放到各类教科书当中为学生学习,保尔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同样,《钢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也有类似的情形。著名翻译家梅益先生早在1942年就根据英译本将《钢铁》译成中文,到五六十年代它在中国的接受达到了顶峰,有消息报道文革前它在我国畅销书中排名第六位[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首先,《钢铁》在我国建国以后的17年(1949-1966)间的认同和我们自己的诗学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中国处于提倡理想、提倡献身的时代之中,黑暗与灾难刚刚过去,整个民族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此时,具有“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一级英雄形象的创作和英雄主义的基调”[9](P108)的革命历史小说为人们接受,与此相呼应的便是一批反映前苏联革命与建设的、表现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文学作品的译介,这其中当然包括《钢铁》。其次,在17年间,由于我国国内政策的限制和引导,使文学界几乎把俄苏文学作为唯一的接纳对象,读者的阅读范围狭小,即使这样,我们选取的也仅仅是丰富的俄苏文学中的很小一部分。这一小部分恰恰又多是被贴上无产阶级标签的作品,《钢铁》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相似的社会历史语境,使得保尔的形象对于中国读者感到十分的熟悉和亲切,他那种对敌人无比的恨、对布尔什维克党无比的爱,以及面对各种困难无比坚韧的精神,正符合我们17年文学创作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学生产机制发生了变化,在市场机制下,文学由政治文化的中心走向边缘。文学话语不再是单一的,它成功地解构了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于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再单单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其进行关照,我们开始回归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倡文学的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相互对话,提出文学的社会性一定要以审美为前提。其实传统的西方文学批评界一直强调内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即使别林斯基,这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在强调文学社会性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否认文学的艺术审美作用。他认为:“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够是社会精神和倾向在特定时期中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多么强烈地反映着时代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歌,那么它就不能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执行得很坏的美好企图而已。”[10](P415)所以,文学作品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利益,必须要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应该是真正被作家所理解和把握,已经情感化、人格化的,已经被作家的审美体验所融化的思想。具有这样思想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感染读者的灵魂。而《钢铁》从艺术审美角度看又是什么样的作品呢?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个只受过不完全小学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自12岁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劳动和革命生涯。凭着这样的教育水平和艺术修养写出来的《钢铁》,连斯大林也认为缺乏起码的文学知识。[7]小说的语言较为简单,作者不具备娴熟地驾驭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能力;小说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平铺直叙的表现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也是最基本的肖像描写,或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或使用对比的方法以反面人物衬托正面人物。[8]主人公保尔的性格一开始就基本上定型,而且自始至终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作者凭借自己的政治意念设计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英雄形象:富有敢于抗争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并不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创,在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同类作品中,这样的英雄比比皆是。显然保尔的个性不甚鲜明。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应该是丰富的艺术审美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统一体,而不应该成为某种意志的传话筒,俄罗斯经典的文学作品正是这样的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对广袤的俄罗斯黑土地的眷念、对苦难的直面、理想的向往、肉体的欲望、精神的追求、绵延诗意的流淌、焦灼心灵的奔逃等等,都被大师们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而《钢铁》在思想上、在艺术上显然都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总之,我的结论是:《钢铁》是一部好书,保尔是一位英雄,但是,《钢铁》的艺术性不足,英雄形象还不够丰满。因此,《钢铁》与文学大师笔下的经典著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称不上文学经典。参考文献:[1]吴泽霖.保尔:一个悲剧性命运的形象[J].探索与争鸣,2005(6):25-27.[2]刘意青.经典[J].外国文学,2004(2):45-47.[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5]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赵丹.多重的阅读与写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7]余一中.历史真实是检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J].俄罗斯文艺,2004(3):50-53.[8]赵育春.被延宕的反思[J].当代外国文学,2000(1):140-144.[9]洪诚子.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满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借花献佛 生命的风铃——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智者说:“生命是一条船。在烟波浩渺的长河中高高扬起风帆乘风破浪,驶向从未有人到达的海域......而我认为生命更像是一串串风铃只有当微风吹过,她才会发出“叮当”作响的和谐悦耳的声音。 多少次,我倚着窗,抬头嘹望夕阳,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近有幸捧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感受到了坚强的保尔面对悲惨人生,仍对生命的执卓,对生活的渴求,对学习的钻研,对朋友的真诚以及对敌人的疾恶如仇,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念。 保尔·柯察金,190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由于调皮戏弄了神父,而最终成为洗刷间的教工。此时的他正处于十月革命的背景之下。他和他的伙伴们受到了革命进步思想而参加了红军。成为光荣英勇的战士,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在革命,他历经了数以万计的挫折,失去亲朋好友的悲痛,在臂不听使唤的惨状,接着又是双目失明的痛楚。 是何种力量唤醒他13天的昏迷?是何种力量驱使他在右眼瞎了后仍忘我的工作,一心想奔赴前线,冲锋陷阵?是何种力量又让他在双目失明后不可思议地走上写作道路?无数的问题在脑海中徘徊。 我沉思了许久,对,就是保尔那比钢铁还硬的坚强斗志,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保尔的肢体虽然残缺不全,但他的生命是完美的,美丽的,永恒的。风铃正是因为风风雨雨的路程,才会奏出一曲生命之歌。只有经历无数磨练才会有精彩完美的人生。美国体坛巨星迈克尔·乔丹为追求奋斗,经历了无数挫败和艰苦的训练才将梦想成为现实。法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曾向出版社投过900次稿,当处于绝望时,他的妻子说:“为何不试试第901次稿?”果然第901次成功了。我想,每个人的生命就如涓涓细流,只有触击暗礁才会击起美丽的浪花。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也许,你会说,总有一天风铃会被撞得粉身碎骨,落下一片片紫色玻璃花瓣,但是,只要她能唱出那最动人的生命之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一段生命豪言: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生命燃烧直至灰烬。我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贝多芬这个遭受双目失明的打击的作曲家,硬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不朽乐章,激励了多少同他一样遭受挫败的人,使他们充实了信念与希望。与我们同样年轻的刘胡兰在侉子手面前仍坚贞不屈,心向革命,心向祖国,为国家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活的强者,没有因身残瘫痪而对生命失去希望,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奋发,自学成才,还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研究学习《人体解剖学》等十几中医学书,她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如此畅销,正因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对人生不言放弃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无法企及他们的精神境界,我也要做最好的我。我时常告戒自己:“一切都尽力完成,只要努力去做,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我们无法预见前面是坦途还是险峰,即使登上的是一面绝壁,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攀上顶峰,经历磨练的人会更加坚强。平凡孕育着伟大,“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倚着窗,望着天边那极天一线的曼妙身姿,她尽最大努力,放射出全部的余辉。我暗想:我要做一串风铃,随风曳出我精彩的人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觉得是那么亲切。想一想,我们已经四十岁的这一代人,有几个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有几个不知道其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呢? 翻开当年的爱书,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心一下子跳动得剧烈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一个坚强的保尔又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自豪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段名言曾经唤起几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钢铁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保尔已经过时了,中国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时期,与保尔相比,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更欣赏他,甚至更崇拜他。还有人认为,保尔的意志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但他终究不过是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某些价值倾向。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努力让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们对自身的人生理想还有没有追求的必要呢?保尔精神还应该不应该弘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尔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保尔”不会过时,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 重读此书,获益非浅!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 悔恨,也不会因为陆路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 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是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里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在 战乱和斗争的年代,它一度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座右铭。它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道理: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虚度了生命。对于我们或许没有保尔那样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因为我们只是平凡中的平凡。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 世界,没有了战乱,一片繁华,灯红酒绿,霓虹百转,金钱和权力是人们争夺的标把。享受成了一种必须 。我们忘记了什么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只把自己看做至高无上的中心。但尽管如此,每个人仍然有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却依旧是每个人必须的动力。一 如保尔所说,每当回首往事,你是否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悔恨呢?譬如现在,我看着旧的一年过去了,再看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时间过的就是这么快,冬去春来、夏至秋往 ,俯首是日仰头是月,日月如斯而年复一年。丝毫没有多少知觉,然而等忽然反应,它已经过去了。想想 自己又做了多少事情呢?这终究很难解释。玩乐是一种很好的麻醉剂,时间也就在麻痹中晃啊晃的走过了 。过后或许会去想:咦?真快呀!一下就放假了……哎,又开学了。就这么想了好几年,忽然发现曾经说 过的“我要成为XXXX”都是象梦一样的泡抹,经不起风吹,一碰就碎了。还是回到开头的那句话,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那样高尚的理想,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也 使自己在猛然回首往事时能安然自得的说:嘿,你看,我做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人!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钢铁般的意志是人类无形力量的源泉,哪怕艰难险阻,在它面前都将灰飞烟灭,我深刻地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时代赋予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它将给予我们启示,随着时间的车轮,继续演绎出一则则钢铁炼成的故事...... 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保尔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旗帜,其中有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保尔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他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是因为他那种为了人类的解放和进步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当中。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是一部灿烂人生的教科书,它曾鼓舞过无数人。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去细细品读,从其中涉及精神营养,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在当今的社会中,在如今物质丰足、金钱诱惑、人心浮躁之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鞑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我永远不会忘记书中那段不断鼓舞我奋勇前进的人生格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以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和他的其他的伙伴就很好的用全部的生命去诠释着种对生命价值。难道,我们也不应该像这样吗?难道,我们也不应该学习他们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和他们一样吗?人生,就仿佛像是一条坎坷弯曲不平坦的路。路上,你总是会遇上一些凶猛的“拦路虎”;路上,你总会走着走着出现一些杂草,枯枝败叶;路上,你总会遇上阴晴不定的天气。但是,成功的道路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人的成长历程和优秀品质的小说。曾经有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事实确实如此,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于谦曾说过:“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还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好书吧!你将受益终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了苏联人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让我学到了保尔不屈不挠的精神。 保尔小时候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有几次被老师拽着耳朵要退学,后来,保尔当上了一名洗刷工,他一直在这家饭馆干了2~3年的活,这个期间他受到了很多人的侮辱,但他还是忍耐忍耐再忍耐,最后终于让他的哥哥——阿尔焦姆把他调到工厂当了个伙夫。但好景不长,德国的游击队打来了,防守这个小镇的游击队决定逃离,可小镇上存有数万只枪,他们决定发给老百姓,这样可以提防安全。当天保尔回到家,听见外面大吵大闹,就去凑热闹,原来是游击队的人在发枪,于是就拿了一支。 德国人来了,大家都提心吊胆,这样的日子延续了很久,处处都有子弹擦身而过,小镇就成了德国鬼子、土匪和强盗们的天堂。不过共产党来了,他们只好逃跑了,于是保尔参加了共青团,他们曾经一起打过仗、修过铁路等等工作。因为保尔一心为人民服务,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被共产党提升为书记了,他的工就越来越忙了,因为过度疲劳,得了一种病,医生叫他去海边玩一玩,休息休息,但保尔坚持工作,病情就越来越严重了,当他实在撑不住了,才来到海边,但医生说要赶快治疗,保尔来到海边的医院,这里的医生说要做手术,一连几天做了3个手术,保尔实在不想做了,就离开医院去找工作。好景不长,他的脚完全瘫痪了,他成了一个瘸子了。又过了几天,他的双眼感觉到疼痛,他的双目失明了,可他希望在获得知识,于是他又用听觉来获取知识。最后保尔又戴上武器,投入写作战争之中。 保尔对革命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要实现自己的崇高的理想也是要经过艰苦奋斗才会有回报的。俗话说得好“做一件大事,要从做一件小事做起”,保尔做一件事情都非常认真,哪怕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的事,他都做得精细无比。保尔他对学习和革命都作了大贡献,当他年轻时又有力气又能抵住风寒,当他成为年老的人了,就投入了写作的生活之中。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禁陷入了思索:我们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没有战乱的年代。但我们却缺少保尔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很多人,因为一次巨大的打击、挫折,而放弃了人生的希望,离开了希望的曙光,一生终碌碌无为,更甚者竟自暴自弃。人生就是一条曲折、坎坷的路。在人生旅途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重重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咱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坚持不懈的伟人:潜心学画的唐伯虎;弃佛从文的陆羽;忍辱苦读书的陈平;警枕励志的司马光;闭门苦读的万斯同;拜师谦学的叶天士;放牛读书的朱元璋......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美德。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梦想,有着坚持不懈的品格和优良的素质,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被不幸所打败。才能在熊熊烈火当中“浴火重生”,才能充实自己,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这本书把自己的朋友——保尔·柯察金——保夫鲁沙参加革命和坚持写作的动人故事,说明了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要经过千辛万苦和挫折才能成功的,我们应该踏过一个个陷阱,就会进入成功之门。 一句话“有了挫折才有成功,没有挫折就没有成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最使我感动的是下面的故事。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2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4保尔,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在战乱的时期,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最有利的办法——抗战! 在富人面前,他没有卑躬屈膝,他选择挺起胸膛,让别人知道——穷人不是好欺负的。贫贱不能移! 在暴力面前,他没有低下他的头,他选择直面强暴,让别人知道——穷人也有尊严。威武不能屈!有时,我好羡慕保尔他们两兄弟,无时无刻都是那么的团结,没有一点破绽。即使是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或者是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就每那么幸福了,从小,我就和哥哥“战争”在中度过直到他到外面读书。可能那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法吧。 保尔,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交到了真挚的友谊,拥有此致不渝的爱情,也算是不枉此生了吧,但,你有没有想过,保尔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我想,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拥有“钢”一般的意志、精神。在保尔被瓦西里神甫赶出学校之前,他和神甫的冲突就不断的发生,不是因为上次妈妈求情,保尔一早就被人赶出校门了,自从那次以后,神甫就一直想找个机会赶保尔出去学校,好让自己痛快一翻。而今次正好是机会,谁也不能怪,怪的就怪自己和神甫结怨了吧,大家一起干这件事,谁也没有事除了保尔,这次应该是“公报私仇”吧,不然哪能轮到保尔选中呢,他一向都很倒霉的。就算是他倒霉吧,妈妈也总算帮他找了一份工作,暂时安身吧。谢廖沙也算有点人性,在这时候,还能去安慰一下保尔,也不失为一个死党吧。有了谢廖沙的安慰,保尔也安了心,放心去闯出属于他的世界。在保尔用心工作的时候,一起工作的阿姨和同年人跟保尔也相处得很好,不过,晴天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这时候,一起工作的一些工人就眼红了,觉得保尔是来抢他们饭碗的,就四处刁难保尔,好让保尔知难而退。这时候,力量的象征--阿尔焦姆出现了,他为了维护弟弟的利益,他那沙煲般大的拳头就落在那帮人身上了。最后,保尔的利益被维护了,但,阿尔焦姆却被控告伤人送进了监狱。如果说阿尔焦姆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那是简单得不得了事了,就因为保尔是他的弟弟,两兄弟有困难的时候就应该挺出胸膛,告诉他,我们不是好欺负的!在保尔被送进监狱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年人,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她的每一处都深深地吸引着保尔。那个姑娘是被迫害送进监狱的,那些无耻的官兵迫害,他们想强暴她。但是,他们失败了,他们受到了姑娘的誓死反抗,最后她被送进来了。姑娘在和保尔交谈的时候,发现保尔是一个正人君子,她知道,如果过了今晚,她就会被那些可恶的官兵强暴,她宁愿把身体交给保尔也不愿被官兵玷污了她的身体。面对诱人的双唇、丰满的双乳保尔失去了力量,那是无法阻挡的诱惑,但是,当她靠近的时候,保尔没有失去理性,而是拒绝了她,保尔想到冬妮亚就无法接受别的一切,包括这诱惑。第二天,姑娘被送走了,她的眼里充满了水晶般的液体,既包含着失望又包含着绝望,那眼神使人难受,但是,保尔更不能背弃对冬妮亚的承诺,因为冬妮亚才是保尔的唯一。坐怀不乱,足以看出保尔对爱情的那种坚贞,这是值得让我们现代人借鉴的。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多,只是看了几章,但是我已经知道,保尔将影响我的一生,他给我印象总是那么伟大,就像是一座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帮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引导着我的前行。
解构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新解读摘要:近年来,关于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争论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引发了有关文学经典的讨论。文章从文化诗学的角度,通过对文学经典及其形成过程的思考,对这部小说做出新的解读,认为无论从思想深度上还是艺术审美上,它都算不上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抬高,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年代里,读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关键词:文学经典;解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意识形态;审美性1998年北京大学的任光宣教授与南京大学的余一中教授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在《俄罗斯文艺》杂志上展开的学术对话与争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延续至今。①几年来,从初出茅庐的中学生到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专家,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就《钢铁》是不是一部文学经典,它是否还可以作为文学经典被收入教科书等问题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见解,其间见性动情,绝非一般学术讨论的景观”[1]。从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以《钢铁》为代表的当年曾经盛行一时的红色经典能否进入文学经典的行列,屹立于神圣的文学殿堂,为人们世代传诵?本文试图站在文化诗学的角度,通过对文学经典及其形成过程的思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对《钢铁》做出新的解读。一经典和文学经典经典(canon)为经文之典,它最初起源于希腊文,指用于度量的一根芦苇或棍子,后来它的意义延伸,用来表示尺度。公元1世纪基督教出现之后,“经典”逐渐成为宗教术语。公元4世纪,它开始代表合法的经书、律法和典籍,特别与《圣经》新、旧约以及教会规章制度有关。后来它进入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范畴。[2]今天,经典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被引申运用于西方文学范畴,并在多元化的语境下引起争议。什么是文学经典,成为文学批评界讨论的热点。文学经典,一般指欧洲文学中获得批评家、学者和教师公认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它们在某个时期因需要而不断刊印,被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充分研讨,收编在选读本中,并作为文学名著列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从而得以保留,代代相传。一个作家的作品被社会认定为经典的过程相当复杂,根据刘意青教授的观点,应该有以下因素的介入:首先,它得到了持不同观点和情感的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广泛参与推动,比如经典的作品往往被其他作家引用和喻指,经常或较多地得到评论和介绍;其次,它经常出现在文化群体的话语中,成为该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知名度高;再次,它长期被纳入学校课程和教科书,通过教学和知识传授得到普及和延续,等等。[2]那么,面对浩瀚的文学星空,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批评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使它成为璀璨夺目、备受尊崇的经典?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生活中的主流话语,并且长期占据学校的课程和教科书?这些疑问也正是西方文学批评界关于文学经典争论的焦点。二西方文学经典之争文学经典问题的形成最早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文学理论及对史诗和悲剧的界定,自那时起,关于文学经典的问题,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是传统的西方文学理论界都一直强调内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把崇高的审美特征当作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解构主义终结、颠覆权威的呼声在西方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响起,各种观点的评论家,特别是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学者们坚信在经典的构成中总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并且“进一步提出经典构成的意识形态性,认为创造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行为”。[3](P16)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文学原理引论》中指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意识,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4](P28)。在他眼里,文学经典的形成被演化成了政治议题。所以,这些评论家们提出改变文学经典的要求,去除以往经典选取中的精英意识和等级意识,要求进一步拓宽经典。然而,仍有一部分学者难以苟同这种将文学政治化的观点,在这支捍卫传统经典的队伍中,美国当代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便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他认为,文学作品入典基本上是个文学现象,它的标准是美学的,“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这种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3](P20),而绝不是政治和短期功利可以左右的,所以“西方经典不管是什么,都不是拯救社会的纲领”[3](P21)。在他看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必须有原创性,即有不同于前人作品的独到之处。这种独到之处就是作家赋予熟悉的内容和形式以陌生感,使读者产生一种陌生的熟悉。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些反对传统经典的“憎恨派”①们的言行实际上才真正是在利用随时代变化的政治标准和小群体的功利考虑来取代美学和艺术永恒的尺度。双方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细细考虑似乎又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传统派坚持从文学内部结构入手,把审美价值看作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憎恨派”则坚持作用于文学外部的诸因素对文学经典的影响。如果我们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对双方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对于文学经典的评判就会更加的客观一些。其实这种对话的思维方式早在前苏联时期的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就已经确立。他在文学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寻求中介,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文化现象,主张文学研究应当从文学内部结构入手,但不能脱离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我们赞同巴赫金的对话观点,并且用这种观点对《钢铁》一书进行定位。三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定位如果说对文学经典及经典形成标准的探讨,为我们对《钢铁》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那么对《钢铁》的写作历史背景以及它在苏俄和我国的接受史的回顾,则更为我们对它的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持。众所周知,从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批评起,文学在俄罗斯一直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工具。无论是别、车、杜的美学理论,还是列宁的反映论,都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认为文学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教育功能。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一批文学经典就是突出的例子。十月革命后,尤其是斯大林政权走向相对巩固的20世纪30年代后,文学变成了“统一的党的机器的小轮子、小螺丝钉”[5](P391),于是,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文学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的文学不再用来客观地反映现实,而是用来反映主观特定的现实,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并且被斯大林钦定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七十多年过去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终在时间大潮的淘洗中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美化现实、虚构现实,它实际上创造的是一种符合意识形态指令的乌托邦现实。制造英雄和神话就是它虚构现实的具体形式。[6](P42)今天,我们回头观望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那些被制造的英雄和神话可以说无计其数。《钢铁》一书发表于1932年,在出版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无论在评论界还是在读者中都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1934年8月,拉普领导人在给代表大会做的介绍文学青年的成就的报告中才提到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们无法知道斯大林是通过什么渠道读到《钢铁》,但是他以政治家的敏锐意识到,这本书对前苏联文学来说是“重要的不可轻视的正面现象”[7]。于是,前苏联官方秉承领袖的意旨,在报纸上编发了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特写,在全苏联掀起了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高潮。评论界对《钢铁》也开始好评如潮,并且把它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加以推荐,小说被改编成剧本并拍成电影。很快,《钢铁》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如“整块金属铸成的钢铁般”[5](P398)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了前苏联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如今,“苏联”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在它的意识形态下编织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神话幻景也都一一破灭,高大无比的英雄也在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中轰然倒下。今天的俄罗斯,《钢铁》已经不再作为文学经典被放到各类教科书当中为学生学习,保尔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同样,《钢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也有类似的情形。著名翻译家梅益先生早在1942年就根据英译本将《钢铁》译成中文,到五六十年代它在中国的接受达到了顶峰,有消息报道文革前它在我国畅销书中排名第六位[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首先,《钢铁》在我国建国以后的17年(1949-1966)间的认同和我们自己的诗学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中国处于提倡理想、提倡献身的时代之中,黑暗与灾难刚刚过去,整个民族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此时,具有“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一级英雄形象的创作和英雄主义的基调”[9](P108)的革命历史小说为人们接受,与此相呼应的便是一批反映前苏联革命与建设的、表现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文学作品的译介,这其中当然包括《钢铁》。其次,在17年间,由于我国国内政策的限制和引导,使文学界几乎把俄苏文学作为唯一的接纳对象,读者的阅读范围狭小,即使这样,我们选取的也仅仅是丰富的俄苏文学中的很小一部分。这一小部分恰恰又多是被贴上无产阶级标签的作品,《钢铁》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相似的社会历史语境,使得保尔的形象对于中国读者感到十分的熟悉和亲切,他那种对敌人无比的恨、对布尔什维克党无比的爱,以及面对各种困难无比坚韧的精神,正符合我们17年文学创作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学生产机制发生了变化,在市场机制下,文学由政治文化的中心走向边缘。文学话语不再是单一的,它成功地解构了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于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再单单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其进行关照,我们开始回归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倡文学的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相互对话,提出文学的社会性一定要以审美为前提。其实传统的西方文学批评界一直强调内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即使别林斯基,这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在强调文学社会性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否认文学的艺术审美作用。他认为:“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够是社会精神和倾向在特定时期中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多么强烈地反映着时代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歌,那么它就不能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执行得很坏的美好企图而已。”[10](P415)所以,文学作品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利益,必须要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应该是真正被作家所理解和把握,已经情感化、人格化的,已经被作家的审美体验所融化的思想。具有这样思想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感染读者的灵魂。而《钢铁》从艺术审美角度看又是什么样的作品呢?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个只受过不完全小学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自12岁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劳动和革命生涯。凭着这样的教育水平和艺术修养写出来的《钢铁》,连斯大林也认为缺乏起码的文学知识。[7]小说的语言较为简单,作者不具备娴熟地驾驭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能力;小说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平铺直叙的表现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也是最基本的肖像描写,或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或使用对比的方法以反面人物衬托正面人物。[8]主人公保尔的性格一开始就基本上定型,而且自始至终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作者凭借自己的政治意念设计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英雄形象:富有敢于抗争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并不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创,在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同类作品中,这样的英雄比比皆是。显然保尔的个性不甚鲜明。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应该是丰富的艺术审美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统一体,而不应该成为某种意志的传话筒,俄罗斯经典的文学作品正是这样的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对广袤的俄罗斯黑土地的眷念、对苦难的直面、理想的向往、肉体的欲望、精神的追求、绵延诗意的流淌、焦灼心灵的奔逃等等,都被大师们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而《钢铁》在思想上、在艺术上显然都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总之,我的结论是:《钢铁》是一部好书,保尔是一位英雄,但是,《钢铁》的艺术性不足,英雄形象还不够丰满。因此,《钢铁》与文学大师笔下的经典著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称不上文学经典。参考文献:[1]吴泽霖.保尔:一个悲剧性命运的形象[J].探索与争鸣,2005(6):25-27.[2]刘意青.经典[J].外国文学,2004(2):45-47.[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5]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赵丹.多重的阅读与写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7]余一中.历史真实是检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J].俄罗斯文艺,2004(3):50-53.[8]赵育春.被延宕的反思[J].当代外国文学,2000(1):140-144.[9]洪诚子.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满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借花献佛 生命的风铃——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智者说:“生命是一条船。在烟波浩渺的长河中高高扬起风帆乘风破浪,驶向从未有人到达的海域......而我认为生命更像是一串串风铃只有当微风吹过,她才会发出“叮当”作响的和谐悦耳的声音。 多少次,我倚着窗,抬头嘹望夕阳,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近有幸捧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感受到了坚强的保尔面对悲惨人生,仍对生命的执卓,对生活的渴求,对学习的钻研,对朋友的真诚以及对敌人的疾恶如仇,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念。 保尔·柯察金,190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由于调皮戏弄了神父,而最终成为洗刷间的教工。此时的他正处于十月革命的背景之下。他和他的伙伴们受到了革命进步思想而参加了红军。成为光荣英勇的战士,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在革命,他历经了数以万计的挫折,失去亲朋好友的悲痛,在臂不听使唤的惨状,接着又是双目失明的痛楚。 是何种力量唤醒他13天的昏迷?是何种力量驱使他在右眼瞎了后仍忘我的工作,一心想奔赴前线,冲锋陷阵?是何种力量又让他在双目失明后不可思议地走上写作道路?无数的问题在脑海中徘徊。 我沉思了许久,对,就是保尔那比钢铁还硬的坚强斗志,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保尔的肢体虽然残缺不全,但他的生命是完美的,美丽的,永恒的。风铃正是因为风风雨雨的路程,才会奏出一曲生命之歌。只有经历无数磨练才会有精彩完美的人生。美国体坛巨星迈克尔·乔丹为追求奋斗,经历了无数挫败和艰苦的训练才将梦想成为现实。法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曾向出版社投过900次稿,当处于绝望时,他的妻子说:“为何不试试第901次稿?”果然第901次成功了。我想,每个人的生命就如涓涓细流,只有触击暗礁才会击起美丽的浪花。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也许,你会说,总有一天风铃会被撞得粉身碎骨,落下一片片紫色玻璃花瓣,但是,只要她能唱出那最动人的生命之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一段生命豪言: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生命燃烧直至灰烬。我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贝多芬这个遭受双目失明的打击的作曲家,硬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不朽乐章,激励了多少同他一样遭受挫败的人,使他们充实了信念与希望。与我们同样年轻的刘胡兰在侉子手面前仍坚贞不屈,心向革命,心向祖国,为国家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活的强者,没有因身残瘫痪而对生命失去希望,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奋发,自学成才,还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研究学习《人体解剖学》等十几中医学书,她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如此畅销,正因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对人生不言放弃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无法企及他们的精神境界,我也要做最好的我。我时常告戒自己:“一切都尽力完成,只要努力去做,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我们无法预见前面是坦途还是险峰,即使登上的是一面绝壁,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攀上顶峰,经历磨练的人会更加坚强。平凡孕育着伟大,“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倚着窗,望着天边那极天一线的曼妙身姿,她尽最大努力,放射出全部的余辉。我暗想:我要做一串风铃,随风曳出我精彩的人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文保尔,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在战乱的时期,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最有利的办法——抗战!在富人面前,他没有卑躬屈膝,他选择挺起胸膛,让别人知道——穷人不是好欺负的。贫贱不能移!在暴力面前,他没有低下他的头,他选择直面强暴,让别人知道——穷人也有尊严。威武不能屈!有时,我好羡慕保尔他们两兄弟,无时无刻都是那么的团结,没有一点破绽。即使是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或者是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保尔,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交到了真挚的友谊,拥有此志不渝的爱情,也算是不枉此生了吧,但,你有没有想过,保尔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我想,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拥有“钢”一般的意志、精神。在保尔被瓦西里神甫赶出学校之前,他和神甫的冲突就不断的发生,不是因为上次妈妈求情,保尔一早就被人赶出校门了,自从那次以后,神甫就一直想找个机会赶保尔出去学校,好让自己痛快一翻。而今次正好是机会,谁也不能怪,怪的就怪自己和神甫结怨了吧,大家一起干这件事,谁也没有事除了保尔,这次应该是“公报私仇”吧,不然哪能轮到保尔选中呢,他一向都很倒霉的。就算是他倒霉吧,妈妈也总算帮他找了一份工作,暂时安身吧。谢廖沙也算有点人性,在这时候,还能去安慰一下保尔,也不失为一个死党吧。有了谢廖沙的安慰,保尔也安了心,放心去闯出属于他的世界。在保尔用心工作的时候,一起工作的阿姨和同年人跟保尔也相处得很好,不过,晴天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这时候,一起工作的一些工人就眼红了,觉得保尔是来抢他们饭碗的,就四处刁难保尔,好让保尔知难而退。这时候,力量的象征--阿尔焦姆出现了,他为了维护弟弟的利益,他那沙煲般大的拳头就落在那帮人身上了。最后,保尔的利益被维护了,但,阿尔焦姆却被控告伤人送进了监狱。如果说阿尔焦姆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那是简单得不得了事了,就因为保尔是他的弟弟,两兄弟有困难的时候就应该挺出胸膛,告诉他,我们不是好欺负的!在保尔被送进监狱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年人,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她的每一处都深深地吸引着保尔。那个姑娘是被迫害送进监狱的,那些无耻的官兵迫害,他们想强暴她。但是,他们失败了,他们受到了姑娘的誓死反抗,最后她被送进来了。姑娘在和保尔交谈的时候,发现保尔是一个正人君子,她知道,如果过了今晚,她就会被那些可恶的官兵强暴,她宁愿把身体交给保尔也不愿被官兵玷污了她的身体。面对诱人的双唇、丰满的双乳保尔失去了力量,那是无法阻挡的诱惑,但是,当她靠近的时候,保尔没有失去理性,而是拒绝了她,保尔想到冬妮亚,就无法接受别的一切,包括这诱惑。第二天,姑娘被送走了,她的眼里充满了水晶般的液体,既包含着失望又包含着绝望,那眼神使人难受,但是,保尔更不能背弃对冬妮亚的承诺,因为冬妮亚才是保尔的唯一。坐怀不乱,足以看出保尔对爱情的那种坚贞,这是值得让我们现代人借鉴的。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多,只是看了几章,但是我已经知道,保尔将影响我的一生,他给我印象总是那么伟大,就像是一座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帮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引导着我的前行。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最使我感动的是下面的故事。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用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自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毅力也是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是一种积累。荀子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它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力量,有了毅力,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而会更坚强地去面对。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小时候的生活十分艰苦,不是被母亲责骂,就是受神父冤打。但他凭着毅力,仍然坚持生活,并立志要从军。保尔柯察金长大后,终于实现了他的志向——当一名军人。从军期间,受到了老一辈的栽培和教育。自身又长期实践,他凭着毅力,在劳动、战斗、工作各方面刻苦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终于锻炼成具有崇高理想、坚毅的意志和刚强性格的革命战士。他把整个生命和所有精力毫无保留的地奉献给世界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努力使世界和平!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如果保尔柯察金没有凭着毅力,他怎么会炼成一个有崇高理想、坚毅的意志和刚强性格的革命战士呢?读了这本书,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是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拿这本书的主人公来说吧,他一生的命运非常坎坷,然而他凭着什么让自己活下去呢?是毅力,是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像他这样,十几岁就立足沙场,奋勇杀敌,在沙场上,他被砍了好几刀,仍然大难不死,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毅力,年轻的他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依然忘我的工作着,有休假的机会仍然工作着,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遇到困难,只要勇敢地去面对,我们就会发觉,我们也是有毅力的。人的一生很精彩,有着酸甜苦辣,也有离别时的伤心,不然,怎么会有重逢时的喜悦呢?在我们的人生中,要想一步登天,那永远是不可能的——从古自今,有哪一个名人志士是一步登天的呢?没有,他们都是在挫折中锻炼了自己,使自己成为千古佳话。我们不要以为当一名作家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在写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只有这坚强的毅力才能够克服这困难和挫折。例如: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的时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司马迁编《史记》历史用了20多年……古今中外,有谁能够一步登天呢?毅力也需要坚持,在坚持的同时也需要毅然断然的决断,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害”。有毅力的人面对考验能断然初之,又有利于持之以恒。为什么说毅力也是成功之本呢?因为,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坚强的毅力是通向成功的捷径。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保尔已经过时了,中国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时期,与保尔相比,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更欣赏他,甚至更崇拜他。还有人认为,保尔的意志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但他终究不过是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某些价值倾向。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努力让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们对自身的人生理想还有没有追求的必要呢?保尔精神还应该不应该弘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尔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保尔”不会过时,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