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经典题材有十二孝,比如有人割肉煮汤喂他母亲的故事,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人,那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自己把俸禄的大米,不远千里背回家给父母吃,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吃着野菜过日子。当然还有三字经中间的“香九龄能温席”,利用这些题材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孩子对于父母的孝心。
羊羔跪乳,乌鸦反乳,陈毅探母,一只木碗的故事,子路借米,老莱娱亲,二十四孝中的劝姑孝祖和孝感继母,曾国潘孝敬父母的故事,包拯辞官回家照顾父母等很多历史典故都是孝敬父母的经典作文素材。
高中关于孝顺的作文素材非常多,我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每个人都应该必须履行的。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外面玩,那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也是我和妈妈在一起最开心的一天。挽着妈妈,边走边笑,心里暖暖的。心想;‘世上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此吧。妈妈一年四季都在忙,很少陪我聊天,谈心事,更别说出来玩了。所以正好有这样的机会,我就抓得很紧。倍感珍惜。
关于孝顺的作文素材
她,在我的眼中,是一位标准的中国妇女,态度永远是那样的温和。家中只要有了她,我们的家就会永远整洁、干净,就像一只迷航的船看见了一座灯塔。她,便是我的母亲。
为了孝敬妈妈,我就准备在今天三八妇女节这个机会,给妈妈一个特大的惊喜。
时间飞快而过,一看钟,“啊!已经五点二十八分了,我赶快跑到门外等妈妈回来,没过多久,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妈妈,我连忙跑过出去对妈妈神秘的说:“你知道吗?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今天要给一个惊喜。”我拿出礼物,妈妈先是一楞,后来突然明白过来,抱着我说:“婕婕,你真乖。”其实,我送妈妈的只是十只千纸鹤,按道理应该是一千只,但我并不在意这些,我只要把她永远放在我的心中。
没过多久,结果、妈妈捞掏出了一大包德夫巧克力,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天是妈妈的节日,而妈妈竟然还送给我礼物,我心想:妈妈对我可真好。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必须以我的全力为她奉献。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会自立、自强的,让妈妈能不为我操太多的心。
1.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亚米契斯)
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
6.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7.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狄更斯)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二十四孝--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二十四孝--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孝,xiao,从耂,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1) 形声。从耂,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2) 同本义 [filial;dutiful]读作xiào。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耂,lao,同老,用于偏旁部首。老,象形字,一个驼背人、一缕稀疏的头发垂下来、手持拐杖而行的样子。“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所谓“普世伦理”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群体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儒家礼教——孝道推行的实质包含着不平等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伦理特殊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上位霸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参见:自我中心、内圣外王、权力意志)没有平等——公平正义,就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真理和人权、人类尊严的尊重,也就没有真爱和博爱。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核心的传统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婆媳循环、轮流坐庄、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有的人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恶与孝道之本质)。中国的家庭暴力与社会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淫情暴孝,从小训练;有礼有众,无法无天。)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没有正常的家庭结构(包括父爱和家庭教育)。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这样看待“礼教圣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指出:“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儒家孝道思想及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终根除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先生曾撰文《二十四孝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深入揭批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孝道对国民性的巨大危害,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不守后代之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摘要:传统孝伦理内涵丰富,其自然本质在于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它既有对于祖先生命的敬畏,也有对自己生命的爱护,更有对未来生命创造的热忱;其宗法本质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并表现为对权威的服从,也即亲疏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何为孝?《尔雅•释训》释:“善事父母为孝”;《说文》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汉语大字典》说:“金文‘孝’字上部像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由此可知,孝的基本内涵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善行。但如果我们继续对孝这一传统伦理观念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其内涵丰富,远不止此。 1孝伦理的自然本质 孝伦理的自然本质在于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它既有对于祖先生命的敬畏,也有对自己生命的爱护,更有对未来生命创造的热忱。可以看出,儒家孝伦理的自然意蕴充分展示了生命的本源、归宿与延续,体现了对生命的敬意。台湾学者曾昭旭先生把孝定义为:“吾人一切所作所为,都愿对往古来今的祖宗与子孙负责,以护持此继世不绝的大生命的心情,便叫做孝。”①孝伦理表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为家庭、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子孙万代造福的精神。一个人的生命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了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自己看作是祖先文化理想的承载者。 孝伦理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孝伦理对生命的肯定体现在它对生命逝者的祭奠、对生命老者的尊敬、对生命壮年的珍视和对生命幼者的抚养。在对生命的现实肯定中,血缘凝结成了永远都割不断的文化情结和思乡情怀。这生命的长河奔腾不息,由此孕育出宗族的血脉和华夏不朽的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孝伦理是人类亲代之间(或者说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具有普遍意义的相互保护机制。若将下辈报上辈养育之恩转换成年轻人报老年人养育之恩,则所谓下辈对上辈之还报不过是生命个体自身不同阶段之间的互助而已,或者说是生命个体的青春之健壮对幼年之弱和老年之衰的弥补方式。可见,孝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生命个体相互保护的手段和机制。最后,孝伦理是贯穿传统社会人伦关系的精神纽带。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对生产和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这是人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父子之道,天性也”,②“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③当然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父子之情,还有夫妇关系。夫妇关系不是基于二者的情爱关系,而是基于传宗接代的目的,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子的关系在承先,夫妇的关系在启后,承先启后,一以贯之,可以说是生命之轴的意义。同时,兄弟关系仍是由尊重生命的来源而引出的,因为兄弟的生命均从父母的生命而来。我们敬爱父母的生命,也应敬爱父母生命所创造的生命。亲亲,即孝,为仁也;敬长,即悌,为义也。仁所代表的是上下关系的纵轴,义所代表的是左右关系的横轴,把握住孝悌也就把握住了人伦关系的坐标系。④ 2孝伦理的宗法本质 孝伦理的宗法本质是等级制度的精神支柱。⑤古代的宗法制孕育了孝伦理,同时孝伦理也成为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宗法传统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对祖先的祭祀是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而对祖先的崇拜已体现出对于长者、老者的尊重与敬畏,这时长幼有序的思想萌芽得以展现。同时,宗法制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又提出了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大宗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其它旁支无权祭祀,这就出现了尊卑有等的思想,为以后在政治上建立宗法等级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成为日后封建宗法等级的精神基石。以周朝为例,周朝的分封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宗法组织与国家建构紧密结合,家就是国的缩小,国就是家的放大,宗法制成为君主政体的母本和原型。祖先崇拜、血缘亲情、宗法等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尊祖敬宗的孝伦理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孝经•纪行章》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可以看出,孝伦理的宗法本质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并表现为对权威的服从,也即亲疏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 西周祀祖之实质在于尊祖,从而获得庇护,保佑本族的繁荣昌盛。殷人“尚鬼”、“尊神”而敬天,而周代较之商代的敬天更为尊祖。殷人的意识中祖宗神与至上神合而为一,孝的思想尚未从宗教意识中分离出来,周人则完成了至上神与祖先神的二元分离,二者的分离使周人把视野从神界转向人间,所以如果说商代的敬天、尊神、祭祖之孝是宗教伦理的话,那么西周的尊祖、祭祖、敬宗之孝则是宗法伦理。在西周,仍然存在着德孝并称的情况,所谓德以对天,孝以对祖。崇敬上天、唯天命是从谓之德,敬祖祭祖、追祀祖先是孝,但德的实质是对上天克尽孝道。周人认为,祖宗神常在上天左右,是沟通天庭与人间的桥梁,故将祖宗神与天神联合起来进行祭祀。但周人认为祖宗神更重要,尤其经历周初建国以来的艰难创业,更知天命无常,故周人一方面报答天恩而敬天行孝,一方面则力尽人事而褅祖行孝。⑥ 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一生下来,就被置于特定的位置上,置于无法逃脱的等级关系的复杂网络中。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等级关系并使之达到和谐,这可以说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在传统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伦理的教化和熏陶,他只是无精神、无目的、无归属的游离单子,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人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染:在家族中早已为他预备好了各种礼教和习俗,在学堂教育中文化的传承更是从学理上教导他如何安伦尽分、安分守己,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刻刻也逃脱不掉上尊下卑,尊卑有等的秩序安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孝伦理的教化使道德个体不仅很好地回归了家庭、宗族伦理实体,而且在伦理政治的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了向国家、社会伦理实体的复归,这有助于构建稳固的伦理生活秩序和伦理政治秩序。注释 ①曾昭旭.中国文化论集[思想篇2][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223. ②孝经•圣治章. ③孟子•尽心章句上. ④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55-159. ⑤肖群忠.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 ⑥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5-16.(该文刊发于《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11期,作者:王健崭 )中国慈孝网
孝敬父母的作文素材有:芦衣孝母的故事、陈毅帮母亲洗尿裤的故事、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这些都可以当做写作素材。
陈毅孝顺父母、子路借米孝顺父母、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素材,可以在作文中用到,很经典的素材。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今之孝者,是谓能。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说,如果认为孝敬就是养活父母,让父母吃好穿好,而没有用心孝敬他们,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何区别呢?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以孝敬闻名。他九岁是母亲去世了,从此他就更加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杂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进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了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席子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像黄香这样无微不至照顾父母,根据不同的季节,给予不同的关怀,才是子女应当做的。
三国时期,有个叫陆绩的孩子。他六岁的时候,一次到袁术的家里做客,袁术命人端出蜜桔来招待他,他没有吃,而是偷偷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起身行礼告辞,口头致谢时,不小心怀里滚出了三个蜜桔。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陆绩回答道:“这么好的蜜桔,我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震惊,一个六岁的孩子便懂得克制自己的食欲,孝敬长辈,实在是难能可贵。
子女用钱和物质孝敬父母固然重要,但也要在精神上对他们给予安慰。父母晚年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始终觉得自己遭人嫌弃、没人理睬。
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也应该像黄香那样无微不至、像陆绩那样时时把父母挂在心上,而不是仅仅用物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就要真正关心他们,常常想着他们,就像父母始终牵挂自己一样。
孝敬父母的经典题材有十二孝,比如有人割肉煮汤喂他母亲的故事,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人,那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自己把俸禄的大米,不远千里背回家给父母吃,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吃着野菜过日子。当然还有三字经中间的“香九龄能温席”,利用这些题材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孩子对于父母的孝心。
世界是美好的,但这美好不仅要个人的努力,还要许多人的团结,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不就是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世上就要团结。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好的成绩,同学们欢呼啊,跳跃啊!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的真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她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友善,古往今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当然也是现在社会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议论文 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友善的议论文 作文 素材,欢迎阅读。
愚人说:“友善是道德中最大的机密。”
――题记
什么是友善?曾经读过这样一则 故事 :一个少年在打算行窃时,被躺在床上的一位女孩发明了。女孩并没有报警,而是假装并不晓得他是小偷,热忱地邀请他与自己聊天。他们聊得挺开心。少年临走前,女孩用自己的阿马提小提琴为他拉了一首曲子,而后又把琴送给了少年。后来,当少年再去找女孩时,女孩因患骨癌已分开了人间,在她青色的墓碑上镌刻着“把友善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活”。少年从此变了样,他在贫苦和苦难中重拾自尊,心中燃起了走出逆境的熊熊烈火!终极,昔日的少年景材了,在世界第一流的悉尼大剧院,他蜜意地拉起了婉转的曲调――把它献给那位女孩。
小女孩善待少年,是为了体面地保护他的尊严。她兴许永远不会心识到,她的友善、宽容和爱心――就如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底上,怎么震动了一个迷途少年的心,让他从新建立了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一次友善的交谈,一首精美的曲子,就这样转变了人的毕生!实在,温和与友善在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也曾逼真地感触过。
有一次,我在推自行车时,不留神到路边的行人,一不警惕,把一位老太太的裤子给扯了个大口子。我一时手足无措,只能一个劲地报歉。我该怎么办呢?我本认为这次我将难以脱身了。
我摸着口袋里的钱,盼望那仅剩的30元能解决问题。我抬开端,刚想说出“赔钱给你”,不料老太太淡淡地对我一笑:“看看,我都老糊涂了,走路也没小心,小姑娘,别在意,别在意啊。”我登时愣在那儿,眼看着老太太转过身,匆匆走远了„„从那当前,我养成了推自行车时先看看旁边是否有人的习惯,由于那淡淡的一笑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
友善是什么呢?我想说,友善是天空,容纳天地间的万物;友善是氧气,孕育新的性命;友善是阳光,是雨露,照射、津润着美德的生成。
友人,请贡献你的友善,那是人与人协调相处的光滑剂,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爱的储蓄;它让你和你身边的人情感更纯挚,也让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涯更加美妙。
友善是一轮红日,消融心里的冰封;友善是一杯清茶,冲走淡淡的愁绪;友善是一阵春雨,滋润干涸的大地;友善是东方鱼肚白打碎黑暗的一屡阳光,照耀万物„„。
一颗落在阴暗的狭窄的山缝里饱受着永无见天之日,永无阳光普照的痛苦的种子,是什么让它顽强地生存下来,并长成参天大树的呢?是风妹妹那友善的肯定,是水弟弟那友善的话语。 啊,友善,你是冲破阴霾的动力,你是生命的源泉!
记得有一次,罗斯福总统家被盗了,他对此并不十分恼火,而是十分亲和友善地说:“那个贼一定是万般无奈才会这样做的,我非但不恨他,我还要感谢他,我感谢他只偷走了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我要感谢他只偷走了我的财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要感谢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友善与感激使罗斯福总统很快地处理好了这件在很多人看来是倒霉的、烦恼的事情。
啊,友善,你是冲破阴霾的动力,你是乐观面对事情的源泉。
有一个人,他无论严寒酷暑,疾病不适,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为同学开好门,扫好地,擦好黑板。是什么促使他这么做的呢?是友善!是他的友善之心,使他不顾严寒,不畏酷暑,为同学提供便利!是友善,使他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甘于为集体服务!
当你遭遇尴尬时,是老师同学的一句友善的话为你解围;当你成绩不理想时,是同学,老师的友善的鼓励,使你乘风破浪,奋起直追;当你取得成功时,还是老师同学那一句友善的提醒,使你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再创辉煌!啊,友善,你如春风拂过,催百花竞放,你如晶莹的露珠,滋润花朵;你如快乐的源泉,使人愉悦!
友善,你能使两个曾争得面红耳赤的人冰释前嫌;友善,你能使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握手言和;友善,你能使一触即军火交锋的两国和睦相处继而共同谋发展! 友善,人世间有你而欢乐,世界有你而精彩!
记得多少年前,语文老师给咱们读过一篇题为《好言一句三冬暖》的 文章 ,其中有一个片断,至今历历在目。
美国有名的试飞驾驶员胡佛,有一次飞回洛杉矶,在距地面九十多米高的空中,恰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失灵,幸好他技巧高明,飞机才奇观般地着陆。胡佛即时检讨飞机用油,正如他所预感的,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当他召见那个负责颐养的机械工时,对方已吓得直哭。这时,胡佛并没有像大家料想的那样暴跳如雷,而是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信念十足地说:“为了证实你能干得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飞机做维修工作。”从此,胡佛的飞机再也没有出过差错,那位随随便便的维修工也变得 爱岗敬业 ,精打细算了。 这个故事令人激动。固然维修工的错误险些使自己丧命,但心肠仁慈的胡佛深深理解有差错者的心理。当对方因出了重大错误而苦楚不堪时,善解人意,自我抑制,出乎意料地给予宽慰,使其恢复自负和自尊。这,就是友善的巨鼎力量。试想,假如胡佛恼怒叱责这位维修工,甚至不依不饶地查究他的义务,那么很可能会彻底地毁了他。可见,面对统一件事,以两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就会有迥异的终局。友善,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仅善待了别人,也能使自己得益――胡佛的飞机不是从此就没出过任何差错吗?而以愤怒乃至暴力来应答,成果往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是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岂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程度,有时甚至是一个民族素质高下的反应。有一则报道说:同样一起交通事故,在加拿大,能够不到2分钟就顺利解决,司机遇很快下车,视事变的实际情形,以一种友善的立场来协商解决,双方都会向对
方认错、道歉,于是不到2分钟,便各自开着车离开了。而在中国,不花上一个小时是很难解决争真个。起因很简略,一旦撞车,司机就放下车窗,不论自己是否有错,便扬声恶骂,在车内骂得不爽,又走下车相互责备。于是后面的车辆不能前行,司机们一个个在车内使劲地按喇叭。直至交警露面,剖析事故双方的责任,一场风波才会作罢,但当事人经常还要互骂上几句,以泄心头之恨。如斯一来,不消耗一两个钟点才怪呢。有位资深研讨人士曾撰文指出:“在21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在出产、经济方面遇到的艰苦仍是能战胜的,也是可以遇上去的,„„但公民素质不必说与发达国度比,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拟也是不容乐观的。”我感到,不能平和待人、自我省察和友善相处,恰是我们国民素质不高的一个详细方面。
生活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鲁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动拳头。人生在世,请领有一颗友好之心,保存一份友善之情吧!
什么是友善?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少年在企图行窃时,被躺在床上的一位女孩发现了.女孩并没有报警,而是装作并不知道他是小偷,热情地邀请他与自己聊天.他们聊得挺开心.少年临走前,女孩用自己的阿马提小提琴为他拉了一首曲子,然后又把琴送给了少年.后来,当少年再去找女孩时,女孩因患骨癌已离开了人世,在她青色的墓碑上镌刻着“把友善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少年从此变了样,他在贫困和苦难中重拾自尊,心中燃起了走出逆境的熊熊烈火!最终,昔日的少年成材了,在世界第一流的悉尼大剧院,他深情地拉起了悠扬的曲调——把它献给那位女孩.小女孩善待少年,是为了体面地维护他的尊严.她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她的友善、宽容和爱心——就如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底上,怎样震撼了一个迷途少年的心,让他重新树立了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一次友善的交谈,一首优美的曲子,就这样改变了人的一生!其实,温和与友善在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也曾真切地感受过.有一次,我在推自行车时,没有注意到路边的行人,一不小心,把一位老太太的裤子给扯了个大口子.我一时不知所措,只能一个劲地道歉.我该怎么办呢?我本以为这次我将难以脱身了.我摸着口袋里的钱,希望那仅剩的30元能解决问题.我抬起头,刚想说出“赔钱给你”,不料老太太淡淡地对我一笑:“看看,我都老糊涂了,走路也没当心,小姑娘,别在意,别在意啊.”我顿时愣在那儿,眼看着老太太转过身,渐渐走远了……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推自行车时先看看旁边是否有人的习惯,因为那淡淡的一笑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友善是什么呢?我想说,友善是天空,包容天地
1、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2、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4、威廉·麦金利和记者的故事
在一次国会选举期间,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经常被一个记者如影随形地跟踪。因为此人效力的报纸与麦金利政见相左,他经常发表一些于其不利的报道。麦金利对这个人感到很是恼火,可内心倒是禁不住暗暗“钦佩”其攻击自己的那种执著劲儿。
一天,麦金利坐着马车去附近一个小镇演讲。天气异常阴冷,没走多远,麦金利就听见后面传来熟悉的咳嗽声,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正患感冒且衣着单薄的记者,坐着简陋的马车尾随而至。
麦金利吩咐车夫停下,下车走到记者跟前,说:“年轻人,从你的座位上下来。”记者走下车,心想这个政敌报仇的时机到了。“拿着,”麦金利脱下自己的大衣递给记者,“这件大衣你穿上,坐进我的马车里去。”
“可是,麦金利先生,”记者颇感意外地说,“我想你大概不知道我是谁。这次竞选我一直对你紧追不放,每次只要你一发表演说,我就会在报上骂你,我今天过来就是要尽我所能将你置于死地的。”
“我知道,”麦金利微笑着说,“不管怎么说,你穿上这件衣服,先坐进那辆车里暖和暖和,等会儿你好打个漂亮仗。”结果,从那以后,这个记者再也没有发表过一篇诋毁麦金利的文章。
5、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张英看后,淡然的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到信后,起初不明白,以为张英会用什么手段可以摆平吴家,谁知道写了这么一封信,不过也只好照办。谁知吴家竟被感动了,也让出三尺来。
于是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成为佳话。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邻居之间和睦相处的不二法门。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孝的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3、长幼有序。——孟子
4、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5、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7、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8、母亲,是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9、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1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1、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薄,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3、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4、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5、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6、世间最庄严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好事?——佚名
7、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8、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10、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
11、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12、要想赢得女儿的欢心,必须先从她母亲着手。
13、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14、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孟子·尽心上
15、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16、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17、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前苏联谚语
1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9、母勤女懒。
20、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
2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22、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箴言》
23、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4、当照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申命记〉
25、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2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
27、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28、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以弗所书〉
29、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
30、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2、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3、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4、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7、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8、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9、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0、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11、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13、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14、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15、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16、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17、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18、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9、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20、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道的 议论文 ,欢迎阅读。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一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 文化 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 教育 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 广告 :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三 当你把面包吃下去的时候,你是否想起已经饥肠辘辘的父母?当你把一杯热乎乎的水喝下去时,你在意过父母已经干裂的嘴唇吗?当你把好玩得玩具买下,你明白不明白买玩具的钱从哪里来?在生活中德点点滴滴,父母对我们十分照顾,而我们要做到的,则是孝敬。 说到孝,同学们会不屑一呼:切!孝算什么?可是有人把孝当成神圣的使命:2011年的孝模冉子朋,为了母亲的病,一口气走100多里的路请医生看病;古代人狄仁杰,为了找到生母,不顾自己身居重职,去遥远的故乡接母亲来享清福;古代人王祥不论后母怎么打他,怎么骂他,他不仅不埋怨,还为她“卧冰求鲤”……孝是什么?孝是天底下最纯洁的感情,是无可代替的亲情,是世界上令人垂泪的不朽传奇!你说呢? 以上这些都是感天动地的孝 事迹 ,还有我亲身经历的,就说爷爷过生日吧!爸爸忙着买东西,因为爷爷牙齿不好,爸爸怕爷爷吃得不顺心,还特地买些松软可口的东西。回家时,爸爸还不闲着,忙着炒各种菜。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上桌了,看着爷爷吃的很开心,爸爸会心地笑了。我想着爸爸忙碌的身影,十分感动:爸爸太孝顺了! 来吧!朋友们,行动起来吧!一次洗脚,一次开门,一次帮忙,都将是一种孝的表现!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四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 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孝”字占据着几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识。不论年长、年幼,都遵循着“孝”。古时候的“孝”便为“顺”,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一家之中,父亲为一家之主,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陪老人谈天,孙子们也向老人汇报好成绩,逗老人开心,这是新时代孝的体现。 社会在一天天地进步,从古时的一味顺从发展到今天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尽孝,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 而国外与我们不同,他们那里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只是金钱关系,家长只负责把儿女抚养成人,其余则撒手不管,全无关系了。而家长到了晚年,纵使儿女成群,也不会出现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情景,他们是冷漠的金钱关系。我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当邮差来送养老金清单时,发现这个老人已死去多时了。是由于突发心脏病而亡。据了解,她有九个儿女,个个生活得都不错,还有一个是大资本家。可她在这九个儿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顶多在 圣诞节 时收到几份小礼物。而在她死后,她的儿女也未曾表示过什么。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异。无怪乎有人这么评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 儿童 的天堂,成人的战场和老人的地狱。 可见,讲“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可见,上至领袖,下到百姓,无一不在遵循着“孝道”,孝道是我们中国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为大家找来了一则有关孝心的故事,还为大家找来了有关孝心的诗句,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1、《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1、天空,比不上母爱之广;大海,比不上母爱之深;太阳,比不上母爱之暖;清泉,比不上母爱之纯;星星,比不上母爱之真。
2、最动听的,是母亲呼唤;最难舍的,是母亲惦念;最镌刻在心的,是母亲容颜。任他风雪严寒,母爱时刻散发温暖。
3、母爱是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她能融化冰川、净化心灵、蓬勃生机。她以博大的襟怀哺育生命、呵护万物。
4、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5、妈妈的呵护,跨过时间的长河,一直陪伴在身旁;妈妈的关爱,穿过空间的阻隔,一直回响在耳旁。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大家找来的关于孝的素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二十四孝--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二十四孝--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孝,xiao,从耂,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1) 形声。从耂,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2) 同本义 [filial;dutiful]读作xiào。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耂,lao,同老,用于偏旁部首。老,象形字,一个驼背人、一缕稀疏的头发垂下来、手持拐杖而行的样子。“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所谓“普世伦理”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群体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儒家礼教——孝道推行的实质包含着不平等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伦理特殊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上位霸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参见:自我中心、内圣外王、权力意志)没有平等——公平正义,就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真理和人权、人类尊严的尊重,也就没有真爱和博爱。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核心的传统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婆媳循环、轮流坐庄、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有的人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恶与孝道之本质)。中国的家庭暴力与社会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淫情暴孝,从小训练;有礼有众,无法无天。)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没有正常的家庭结构(包括父爱和家庭教育)。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这样看待“礼教圣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指出:“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儒家孝道思想及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终根除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先生曾撰文《二十四孝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深入揭批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孝道对国民性的巨大危害,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不守后代之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摘要:传统孝伦理内涵丰富,其自然本质在于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它既有对于祖先生命的敬畏,也有对自己生命的爱护,更有对未来生命创造的热忱;其宗法本质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并表现为对权威的服从,也即亲疏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何为孝?《尔雅•释训》释:“善事父母为孝”;《说文》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汉语大字典》说:“金文‘孝’字上部像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由此可知,孝的基本内涵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善行。但如果我们继续对孝这一传统伦理观念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其内涵丰富,远不止此。 1孝伦理的自然本质 孝伦理的自然本质在于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它既有对于祖先生命的敬畏,也有对自己生命的爱护,更有对未来生命创造的热忱。可以看出,儒家孝伦理的自然意蕴充分展示了生命的本源、归宿与延续,体现了对生命的敬意。台湾学者曾昭旭先生把孝定义为:“吾人一切所作所为,都愿对往古来今的祖宗与子孙负责,以护持此继世不绝的大生命的心情,便叫做孝。”①孝伦理表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为家庭、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子孙万代造福的精神。一个人的生命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了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自己看作是祖先文化理想的承载者。 孝伦理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孝伦理对生命的肯定体现在它对生命逝者的祭奠、对生命老者的尊敬、对生命壮年的珍视和对生命幼者的抚养。在对生命的现实肯定中,血缘凝结成了永远都割不断的文化情结和思乡情怀。这生命的长河奔腾不息,由此孕育出宗族的血脉和华夏不朽的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孝伦理是人类亲代之间(或者说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具有普遍意义的相互保护机制。若将下辈报上辈养育之恩转换成年轻人报老年人养育之恩,则所谓下辈对上辈之还报不过是生命个体自身不同阶段之间的互助而已,或者说是生命个体的青春之健壮对幼年之弱和老年之衰的弥补方式。可见,孝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生命个体相互保护的手段和机制。最后,孝伦理是贯穿传统社会人伦关系的精神纽带。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对生产和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这是人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父子之道,天性也”,②“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③当然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父子之情,还有夫妇关系。夫妇关系不是基于二者的情爱关系,而是基于传宗接代的目的,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子的关系在承先,夫妇的关系在启后,承先启后,一以贯之,可以说是生命之轴的意义。同时,兄弟关系仍是由尊重生命的来源而引出的,因为兄弟的生命均从父母的生命而来。我们敬爱父母的生命,也应敬爱父母生命所创造的生命。亲亲,即孝,为仁也;敬长,即悌,为义也。仁所代表的是上下关系的纵轴,义所代表的是左右关系的横轴,把握住孝悌也就把握住了人伦关系的坐标系。④ 2孝伦理的宗法本质 孝伦理的宗法本质是等级制度的精神支柱。⑤古代的宗法制孕育了孝伦理,同时孝伦理也成为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宗法传统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对祖先的祭祀是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而对祖先的崇拜已体现出对于长者、老者的尊重与敬畏,这时长幼有序的思想萌芽得以展现。同时,宗法制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又提出了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大宗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其它旁支无权祭祀,这就出现了尊卑有等的思想,为以后在政治上建立宗法等级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成为日后封建宗法等级的精神基石。以周朝为例,周朝的分封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宗法组织与国家建构紧密结合,家就是国的缩小,国就是家的放大,宗法制成为君主政体的母本和原型。祖先崇拜、血缘亲情、宗法等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尊祖敬宗的孝伦理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孝经•纪行章》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可以看出,孝伦理的宗法本质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并表现为对权威的服从,也即亲疏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 西周祀祖之实质在于尊祖,从而获得庇护,保佑本族的繁荣昌盛。殷人“尚鬼”、“尊神”而敬天,而周代较之商代的敬天更为尊祖。殷人的意识中祖宗神与至上神合而为一,孝的思想尚未从宗教意识中分离出来,周人则完成了至上神与祖先神的二元分离,二者的分离使周人把视野从神界转向人间,所以如果说商代的敬天、尊神、祭祖之孝是宗教伦理的话,那么西周的尊祖、祭祖、敬宗之孝则是宗法伦理。在西周,仍然存在着德孝并称的情况,所谓德以对天,孝以对祖。崇敬上天、唯天命是从谓之德,敬祖祭祖、追祀祖先是孝,但德的实质是对上天克尽孝道。周人认为,祖宗神常在上天左右,是沟通天庭与人间的桥梁,故将祖宗神与天神联合起来进行祭祀。但周人认为祖宗神更重要,尤其经历周初建国以来的艰难创业,更知天命无常,故周人一方面报答天恩而敬天行孝,一方面则力尽人事而褅祖行孝。⑥ 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一生下来,就被置于特定的位置上,置于无法逃脱的等级关系的复杂网络中。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等级关系并使之达到和谐,这可以说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在传统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伦理的教化和熏陶,他只是无精神、无目的、无归属的游离单子,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人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染:在家族中早已为他预备好了各种礼教和习俗,在学堂教育中文化的传承更是从学理上教导他如何安伦尽分、安分守己,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刻刻也逃脱不掉上尊下卑,尊卑有等的秩序安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孝伦理的教化使道德个体不仅很好地回归了家庭、宗族伦理实体,而且在伦理政治的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了向国家、社会伦理实体的复归,这有助于构建稳固的伦理生活秩序和伦理政治秩序。注释 ①曾昭旭.中国文化论集[思想篇2][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223. ②孝经•圣治章. ③孟子•尽心章句上. ④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55-159. ⑤肖群忠.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 ⑥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5-16.(该文刊发于《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11期,作者:王健崭 )中国慈孝网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采用了很多好的方法,以帮助其积累 作文素材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孝心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子路不远万里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之代表—李密
孝的代表就是李密,体现在他给晋武帝的《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