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艺术设计环境保护论文4000字

发布时间:

艺术设计环境保护论文4000字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概论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人们需要沟通。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老表现。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并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率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物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不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势,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1、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城市空间呈现出 “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2、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 3、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而进行公共空间艺术的设置。 4、设计时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有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满足人们经审核情感需求的装饰性和意向性特征。五、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种反应,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未来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他是公共空间艺术主要变现形式。此类作品的创作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但又收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艺术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处于疏离状态。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的价值非常大。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而且可以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营造和谐精神空间。人不仅是依靠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观来接收外界的刺激。显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对视觉的偏好,导致了对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视。对躯体觉的忽视无疑限制了人的空间,环境的意象不是惟一感觉的体验,忽略多种感知体验的空间设计理念已经制约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创新,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权利,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因此,人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更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美丽。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应该注重观者在作品场中不同方位的艺术感悟。总结;人的活动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师应该顾及了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在城市空间空间表现特征、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满足人类的需要,对空间美学意义等加以设计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人类需求。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价值。

环境保护论文 大家的生活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你我的生活都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谁都离不开谁的。 我校地处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塘镇农坝村,这里是镇里的工业园区。前几年,工厂像雨后春笋在农坝村安营扎寨,铸件厂、橡塑厂、印染厂等好多企业虽然是本村的一些老牌企业,也是村里的骨干企业,起步早,根底深,但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是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源的诞生地。在这里,以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工厂上空,出现一条条“黄龙”,据同学们后来查资料了解到这些“黄龙”里可能隐藏着剧毒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它的毒性约为众所周知的一氧化硫毒性的10倍。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硝酸酸雾,刺激人的呼吸器官,轻则引起慢性气管炎,重则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是产生癌症的发病因素。因此,人们称它为“污染大气的毒龙”。在农坝村的北面,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锡北运河,自从沿河造起了印染厂后,河水就一直没清澈过,河里的水经常脏得不能洗东西,也养不了鱼虾河蚌,老百姓为此没少埋怨过。 为了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当前人类所处的环境,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我校近几年不仅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还多次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宣讲,举办环保知识图片展,开展大中队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走访群众,实地调查和考察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我村的环境变化和整治状况。同学们也为此写出了多篇调查小报告、小论文,建议书,印发给家长和群众。表明了当今小学生对本地环保工作的关心和保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强烈愿望。 很多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主要是一些来自我国边缘山区的孩子,不仅通过上网了解,还在平时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无锡这个改革开放城市的现代发展气息,体验到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类居住环境被污染后所带来的事故隐患和后遗症。我校的一些外来学生以前因长期居住在西北、西南农村,有的来自偏远山区,那里虽然经济条件落后,但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所以一到我们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心目中的江南,除了人多车多钱多,就是工厂、高楼多,由于遍地都是工厂,各地都有“三废”的存在,有一阵子,市场上很难买到没有被污染过的大米、蔬菜水果,甚至连有的水产品也因水质关系,沾染了异味。就拿我村来说,当初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田野再也见不到了,水稻田面积从原来的一千多亩缩减到如今的二、三百亩。走在村道上,眼前见到的除了厂房还是厂房。就连我们的校园也已被周围的工厂几乎包围了起来,学生视野被阻不说,还要常年受噪音、废气的侵袭,人人苦不堪言。有的小学生也会说:“如果靠这样占用农田造厂,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那我们宁愿贫穷一些”。多么诚挚的感言啊!不知我们的一些企业领导听了有何感想?确实,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这里有,恐怕其它地方都有,是我国目前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当前已到了非化大力气整治的时候。 可喜的是近年来农坝村村领导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工作。在组织学生到村委和工厂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村里每年都要召开有关环保的座谈会,听取汇报,研究部署整治工作。还经常组织相关负责同志到工厂、家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现在村里不仅给多家企业签订了环境整治协议书,还和村里的几十家商店、摊贩签定了清洁卫生责任书。一方面减少了大气污染和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促使部分企业、店铺化本钱投资改造原有的旧设备,尽力降低污染源的毒性,将“三废”排放降到最低程度。村里还高度重视了本村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率先实现了家家通自来水,喝上清洁的太湖水;户户通有线电视和电话,方便老百姓了解新闻动态,及时反映问题。今年,又将条条道路浇上了柏油或水泥,两旁还安装了路灯,使得原本既窄又脏的村道变得既宽敞又整洁。现在村里有农贸市场、老年活动室、多家中型超市,人们出门购物娱乐既方便,又快速。难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外乡人,将它误认为是市镇呢。村领导还根据群众意见,在各自然村统一建起了数十只大花坛,里面种植了月季、海棠、紫荆、杜鹃、樱花、香樟、广玉兰等花木,一年四季,各个村落,鲜花不断,香味扑鼻,仿佛置身于公园一样。村里还每年出资对几条主干河道进行淤泥清理,使河道常年保持水流畅通,水质干净。村里还对家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作了统一规划,在全村布置投放了数百只垃圾箱和塑料粪桶进行集中处理。在村委门口,我们可醒目看到一排用不锈钢建的宣传橱窗,里面不仅经常张贴环保知识资料和图片,还定期公布各单位、各村民小组对于环境整治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现在农坝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老百姓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在农坝村工作多年的一份子,而且是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经历了农坝村这十多年来的变化发展,感慨万分。我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对一些主管领导来说,是不是太为难了?但通过农坝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从内心明白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否则是以小失大,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自食其果。综观历史上全球发生的多次特大灾难事故,那些热衷于靠毁田毁林来开发景观,靠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能人”,还不应该清醒吗?其实许多有识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坦言:从眼前看,重视环境保护,可能会影响当地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使群众增收。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途径就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联想到近几年中,我国各地因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自然灾难和人身伤亡事故,难道这不是血的教训吗?听说前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相关政策关闭小煤矿、停止小炼焦,健全和发展国有煤矿,扶持开发大机焦,这是煤炭和焦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税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可谓一箭双雕,地方和财政皆大欢喜。由此,我们的某些企业不值得借鉴吗? 现在的孩子虽然对环保的意识还比较朦胧,对周围一些涉及环保不力而引发的事故,也可能熟视无睹或者漠不关心,但并不能说明环保与孩子们无关。相反。我们的孩子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要从我们每个人身上做起。保护环境,清洁空气、水源,还大自然本来面目,这是所有孩子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童心是最宝贵的,童言是最真心的。我们不能让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阴影。从儿童身上,我们要看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全民动员,人人出力。,~~~~~~~~~~~~~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Research of Environment Art Design’s Trend姓名:张小玲学号:134181034系别:数字媒体与艺术系专业:图形图像制作1/6目录内容摘要1.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环境艺术―整合的关系艺术 环境艺术与建筑的关系2. 人.环境.自然自然与人环境与人3. 环境艺术的比较研究自然主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倾向“自然主义”的仿生化倾向“自然主义”的生态化、智能化、地区化倾向结语致谢2/6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下的走向,从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整合关系入手,探索该学科的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研究的内容涉及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范畴,并以全新的视角有比较、有选则地通过与邻近学科类比的方法,以寻求改善环境艺术设计的新途径。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 提出环境设计与城市建筑是有机整体;第二章 综述人与环境、自然、人居空间与人的关系,及设计中对美学、心理学的要求。以及人体工程学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功用。第三章 以纵向、横向对比的方法对环境艺术的发展进行深入地探讨。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 人; 环境 ;自然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环境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指经过艺术加工的环境。就环境本身而言,可将其分为自然环境、园林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环境艺术几乎包罗了所有具备物质形态的环境要素。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史从原始社会起,原始部族为了生存和信仰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表达自己对神的崇拜和理想的追求,建造了一些至今还没有被我们完全理解的纪念物,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艺术遗产。人类的生存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并不断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时时刻刻地都处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包容之中,因此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同时,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利用和改造环境同时还要保护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 环境艺术——整合的关系艺术环境艺术与建筑的关系环境艺术与建筑的关系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美学诸多学科的和谐统一,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依存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作为艺术创作的心理学基础,被广泛接受的是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概念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建筑的设计职能不仅在于创造某一具体形象,还要与环境相结合,追求整体的统一。2.人·环境·自然人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性使得人永远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生理与心理需求本身也是天的一部分,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真正成3/6 为可能的现实。 自然与人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人与自然又相互依存;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生存的前提条件;人类通过人工环境的塑造,从自然中界定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在人类对自然加以利用和诠释的过程中,使环境更具意义,从而更适宜人类的生活需要。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化的自然界。 环境与人有日益明显的迹象表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物的规模在超过自我更新的能量。时至今日,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空间正面临毁灭自己的危险。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太多而自然资源不足所造成的。城市发展的这种形势,既对自然系统有压力,同时在创造适合于人居住的环境方面,也使人不能够满意,所以要在人类居住空间的整体环境的规划和政策上加以改进,使整个城市系统成为人类可以居住的环境。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他指出:“我们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以此为基础,从动植物为主体开始,逐渐转向人类本身。城市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的建筑环境系统中,居住者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3. 环境艺术的比较研究 自然主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倾向环境艺术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晚期现代主义,发展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从环境艺术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全球意识取代人本意识成为人类的唯一选择。自然的关系从人居环境扩展到自然环境,从而恢复人与自然的互敬,运用适宜技术营造一种“自然设计”共生的人居环境,从人性设计走向自然设计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主义”的仿生化设计倾向仿生化是以高科技技术为手段,将生物界某些外部形式,内部结构与自然环境共生繁衍的特殊规律;以生态美学的法则应用到设计中,使设计形态在结构功能具有生物的多样性特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目的。仿生化设计是一种生物模拟的方法:从生物现象和过程中抽取出适宜于技术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作为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柏克斯顿(J.Paxton 1803―1865)为伦敦国际博览会会场而兴建的水晶宫,是受到王莲叶子的启示,用钢架和玻璃建成的。“自然主义”的生态化、智能化、地区化倾向生态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其表层的含义就是在现有条件下,以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发展,以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梦想。生态化的理念反映了大地的一种伦理责任;以地方材料、传统技术的构筑方式来反映地区气候、地域文化。反映自然景观的地区化设计,更尊重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整合,可以4/6消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智能化作为高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为解决人口爆炸提供了可能,传统空间的要领将不复存在,虚拟技术将使人类逐步向分散化的聚落扩散。在这种趋势中,人类的家园将坐落于自然景区内,人们即能与世界联系,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睦。地区化和生态化体现了低技术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纵深的衍生;智能化反映了高技术的晚期现代主义思潮向未来的演变,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以低技术的地区化来适应自然,与晚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一、概述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大致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这种技术美学的思想是本世纪室内装饰最大的革命。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起源于1919年包豪斯学派,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二、环境艺术设计之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包括居家环境和非居家环境,非居家环境设计又被分为商业环境、办公环境、零售、展览、饭店、酒店及文教卫生等,每一个方面又都包括人体工程学、特殊环境设计、设计处理过程(设计任务策划、设计构思、设计评估、空间组织、家具布置及选择、特殊用途设计、细节设计(色彩、材料、灯光、家具设备及纺织品)。从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正如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所说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西方国家建筑师们认为:21世纪重要发展并不是这个主义或者那个运动,而是对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普遍认同。

记者在采访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请她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张教授认为现代室内设计大致可归纳为;环境艺术设计,它包括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境艺术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三、环境艺术的内涵

设计师们认为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这一特性,使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培养了对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以及对探索和创造的兴趣。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

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环境艺术”中的“艺术”,是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三、 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

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 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环境艺术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环境艺术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结语

对室内设计发展前景的展望纵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

我们看到,对室内环境本质的研究就是室内环境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室内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提供艺术欣赏,而且更是一种集生活、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环境艺术 设计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上,在使用的基础上,还用更加重视环境艺术的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功能性,只有兼顾这方面的要求,才能为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可能。

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构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设计实践,它与人类其它的主动创造性行为一样,它不是单纯某个设计师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的共同体的行为。设计是规划未来,是规划未来的生活方式,规划人性的发展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将科技与人文恰当的融合,设计规划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环境与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应当吸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新成果,积极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成果运用于将低碳环保生活理念转入现实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以人和自然共赢为本,构建生态友好的宜居环境体系。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强雨水的收集与综合利用,采用渗水路面技术,利用雨水涵养地表水源;结合建筑、绿化和沿河湿地建设雨水收集净化设施,作为绿化用水和景观补充用水。这些都结合了环境景观建设和节水的要求,选择本地适生植物类型,使得规划绿地系统建成后,除满足城市景观、休憩功能以及隔音降噪等功能外,可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形成滞尘带,调温当地小气候环境,并结合各项生态环保管理措施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现代社会及人类对客观环境设计行为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思维意识的一种观念。同时也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决策性引导和科学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观念和设计的认识具有着渐变性的升华。古代社会,设计活动主要为神而存在。在漫长的中世纪,设计则是以为宗教和帝王皇族们服务为其主要目的。到了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历程实践。由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索取,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人口恶性增长,城市社区的极限扩张,生活垃圾污染等,给绿色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此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才能不断改善现状提高生存质量,创造出物质和精神充实亦具有文化品味价值的社会生活环境。可以说这是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使命。后现代工业化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真正使命和作用寄托希望和期盼。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在改善和创造人类生活空间环境,科学处理可持续发展的难解问题,建设理想的生存环境将肩负历史的重托。因而,设计与需求、价值与观念、物质与文明、现代与未来等因素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合理设计规划空间环境、再造设计文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和品位,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点。

三、色彩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建筑的功能,凸显设计的个性和特色,并能成功地被人们识别和记住。例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独特而优美的建筑造型运用了洁白的色彩,在蓝天和碧水的映衬下,酷似乘风破浪的帆影矗立着,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所有见过的人都过目不忘,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的色彩之美。

色彩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人们通常通过色彩来象征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色彩通常用来装饰,通过色彩的变换和应用对空间起到调节的作用、表达审美感受,甚至达到改善建筑物功能的目的。

色彩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在看到色彩的时候,除了能够直接受到色彩的视觉冲击外,也可能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环境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性。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性来改变环境空间的气氛

四、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地域的不同,会展示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山东给予世人的是温文儒雅,鲁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给予对自身文化的展现,运用现代的技术,把对地域文化的展示注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作为省会城市,济南依托泉水的自然条件,结合自身所处的盆地的地理位置,在环境设计中,添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趵突泉,大明湖,黑虎泉,在每个景观处都可以看到具有现代气息的发电设备和卫生设施,但是在从建筑和整体的风格上,不论是原来的建筑的修复上,还是现在植入的各种商店和名人画仿,都有着传统的气息,最为显著的是名人故居的修复和重现,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名人的生活现状,在喧闹和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宁。将中国的传统元素融合贯通,同时运用现代的艺术设计思路,互相结合,使得中国馆呈献给世界的是中国人的品质是热情而不张扬,沉稳而不狂野,让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国,接受一个正在强大的中国与世界的友好的理念,中国与世界共谋发展与和平。

五、水体景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灰色混凝土建筑感到疲倦,对现代景观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景观设计的水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人们观看,所以它必须能带来美丽,供人们美观,使所有旨在满足审美价值。景观水设计增加了人们的亲水性和休闲性。

在休闲的成人和儿童的喜悦是相同的享受。世界水溅水形式的人民公园的不同部分,是作为一个社会建设,人民充分享受冲厕,冲浪,滑水,游泳及所有水上运动。在城市中心的一条小溪,银像水柱,舞蹈和音乐喷泉,使城市人民幸福心理和精神的飞越自由。

六、自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现在的环境设计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自然中最原始最神秘的美学存在却需要我们去深究和利用。当我在众多书籍中寻找有关大自然创造的精髓时,我发现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粹的美是曲线。自然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曲线形式是自然规律作用下的结果,也是美的最原始形态。

自然中的曲线不仅仅是为视觉享受而存在的,它涉及到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建筑学、艺术诸多学科。从某种角度来说,曲线作为自然之美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美的规律是遵循事物的客观性,而我们的设计也是客观的反应出人和社会,更多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其中的"美”必然有共同之处。

总结: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空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参考文献

[1] 邬琦姝. 谈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发展. 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G4.

[2]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3):278.

[3] 李乐山.《设计调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艺术设计与环境保护论文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摘要: 浅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使设计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力求在其内部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分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设计风格 流派 装修 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本性的一种体现,是与人类生存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手段,从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半坡村的建筑群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建造的“筑土构木”的屋子就不难发现,即使最简单的建筑形式,也在力求其内容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 人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是跳动的音符,它将自己的感觉和知觉融入到了设计构思之中,用活动的艺术思维和凝固的技术手段,把它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空间[4] . 中国的室内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一般来讲是以木结构为主,其特点是梁柱承重,墙体起到围护的作用,室内空间较大,运用格扇门罩以及博古架等物件对空间进行多种划分,采用天花藻井,雕梁当柱,斗拱加以美化,并以中国字画和陈设艺术品等作为点缀,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高雅的氛围,特别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中国建筑室内固有的传统风格样式,其造型特征被称为中国“民族传统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1] .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大量的宫殿建筑中的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字画、装修等多方面因素中,均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组合得较为完美的一个整体空间设计。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对于组织空间起到了增加层次和厚度的作用。一般民居则较简朴、自由。在色彩的处理上,中国北方宫殿建筑室内的梁、柱常用红色,天花藻井并绘有多种多样的彩画,用鲜明吉祥的色彩取得对比调和的效果。中国南方的建筑室内风格则常用冷色调,白墙、灰砖、黑瓦,色调对比强烈,形成了江南特有的秀丽[2] . 中国室内设计流派 (1)新古典主义 采用民族传统的装饰手法,在现代结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高新技术的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处理和装饰,同时采用陈设艺术手法来进行分割空间,装饰空间的设计,使中国传统的室内样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1959年中国的十大建筑,特别是人民大会堂的室内设计和民族文化宫的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为基调的空间形象,都是运用新形式和古典风格结合的新古典主义作品。 (2)新地方主义 当今的建筑室内设计师在充分了解建筑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使原有的地方色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使设计师在创作中更加显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自然的韵味。1982年,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其外部环境和室内设计均具有中国江南园林以及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使人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南方建筑室内设计的高雅和浓厚的文化品味,是新地方主义现代宾馆的典型范例。 (3)新少数民族风格 在现代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象征性地表现少数民族建筑的人文文化特色内部空间形式,并在结构构件上较为直接地采用适当简化了的少数民族装饰图案,或以其图案所做的立题性标志,保持其民族色彩、家具饰品等特征,并选用少数民族陈设的艺术品装饰室内环境气氛,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文明特征,这一类设计风格被称为新少数民族风格。 (4)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风格的设计起始于19世纪下半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现代家庭装饰的主流。现代风格主张“功能第一”。为了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客厅特别强调它的实用功能,一般只需要沙发、茶几和组合电器装置,不再有观赏性强的壁炉或布艺窗帘等过分装饰。现代风格也是一种简朴淡雅式风格,它是以简洁明快为其主要特色。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应按功能区分的原则进行,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主张废弃多余的、繁琐的附加装饰,使室内景观显得简洁、明快,完美地反映出“少就是多”这一设计概念。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故为中国现代主义。 (5)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派的设计者们主张兼容并蓄,凡能满足当今居住生活所需的都加以采用。这种风格的室内设计,空间组合十分复杂,突破完整的立方体、长方体的组合,且多呈界限不清的状态。利用设置隔墙、屏风或壁炉的手法来制造空间层次感,使居室在不规则、界限含混的空间利用细柱、隔墙,形成空间层次的不尽感和深远感。他们还常将墙壁处理成各种角度的波浪状,形成隐喻象征意义的居室装饰格调。

中外传统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研究建筑群落关系、建筑物的形态、建筑景观、建筑的区域性构造、建筑小品以及建筑物的装饰各方面,它涵盖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内容 摘要:本文着重从中外 环境 艺术 教育 方面作了比较,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教育现状作了例项比较,在景观设计和教育方面作了较深的对比,对 现代 和未来的环境艺术教育 发展 趋势有了明确论述,相信此文对从事这方面 工作的同志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 键 词:环境艺术 中外设计 教育比较

一、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1.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相融合例项现象

20世纪初, 中国 的室内设计主要由 建筑师来完成。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陵藏经楼等建筑,室内采用传统八角形藻井装饰和梁枋彩画装饰,中山堂内装饰也是用传统民族色调构成色彩鲜明、富丽。当时在西方建筑和装饰风潮的 影响 下,也出现了兼合中西的折中主义的设计风格,在现代建筑结构和空间中,适当运用中国民族装饰元素如木构造型、彩画、纹样等。如1936年陆谦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的室内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处理手法和装饰元素 语言,做到了中西合璧,相得益彰。20世纪上半叶大量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吸收了西方环境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装修风格,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不仅高档宾馆、饭店、写字楼建设装修形成热潮,大型商场、一般商店也开始步入装修大潮中。随着住宅建设的加快,民用住宅的室内装修逐渐成为装修的主要领域。因此,室内设计从公共场所走向民众日常生活领域,不仅极大地扩充套件了设计范围,更使一般民众从室内设计中体验到了艺术设计的价值与审美情趣。可以说,室内设计是整个艺术设计中涉及面最广、涉及人群最多的一个专业领域。环境艺术教育也成为根本改变生活环境、迅速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开始于1957年。首先中央工艺 美术学院成立了室内装饰系,1988年因专业的拓宽而易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设立室内设计专业。至今已有100多所院校设立了本专业,室内设计的专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趋势。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发展空间很大;二是 历史 不长,基础不厚。在近2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虽然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但在 经济 利益驱使下,大量非专业人员从事这一行业致使其领域鱼龙混杂,许多设计处于抄袭模仿阶段,尤其是照搬港台地区及日本和欧美的设计,甚至不顾功能、不分场合地照搬。有的设计人员一味地迎合甲方低俗的要求,为求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有的堆砌材料追求所谓豪华高档,而缺少真正的设计。如果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相比,我们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优先发展环境艺术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已有设计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当代环境艺术教育就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的城区为中心,使之满足现代人的新需求,但要保持旧城市的尺度,旧的面貌,包括旧建筑的面貌和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保留旧城市的完整的面貌,赋予它新的功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将欧美环境艺术教育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设计,探索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商业潜力的环境艺术教育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2.环境艺术教育层面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在 实践层面还是在 理论 层面,关于“新”与“旧”的命题,总是被人们特别关注,追“新”本身就是设计思维的“卖点”。在绝大多数的设计领域中,几乎都是以追“新”为原动力的。其陈腐应归咎于传统 文化,欲求中国之新昌盛,必要求“新”意,要“现代化”,其深层的意思其实就是要“国际化”。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西边认为旧的,东边则以为新,只因中部隔着一条河。而在这条河上,缺的仅仅就是一座桥。于是,结论就大相径庭,其严重性不亚于瞎子摸象。在我们的生活经历里面,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变化 规律 之本质,难道不是更多地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吗?

设计的技术化倾向的教育思维已经成为设计开展的阻碍,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 *** 著 社会 的新的消费模式的产生,设计师疲于奔命或仅仅满足于客户的一般要求,中国的现代设计长时间内在低水平上重复。与之相应,现代设计教育也以培养市场需要的设计专业为目标。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离市场太近,缺乏理想,缺乏创意,已经使原本最有活力的中国设计停滞不前。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思考与人类对于“设计”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思考的主题结合起来,将广阔的人 文学科的内容带入设计教育学科,让环境艺术教育者成为具有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创作出对人类的今天及未来有益的设计。

二、中外现代环境艺术教育趋势

教育应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机制,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全方位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工程。抓住机遇,必须实现产业链上的突破,提高艺术设计和生产的总体水平。产业提升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它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稳步迈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持续不息的能源再生基地。

促进学科发展和教育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走向社会、宣传自我和提高社会影响的平台。通过学术论坛、大型比赛、大师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果,同时也将世界上最好的环艺设计成果和教育成果引进中国。

通过展览、比赛促使学生努力适应市场,融汇东西方文化和 时尚 ,促进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竞争意识,发掘人才和推荐人才,出版各个专业方向的作品集,向家长、学校、 企业 和社会各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压力与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学生 学习 和创造的 *** 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 教育 机制方面实行学分制。学生将在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等方面真正成为“上帝”,使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专业,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变成可能。这一举措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实惠,但也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式和办学条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学科淘汰机制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同时对各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警示”和促进作用。

实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由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任教老师进行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的评估打分,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两年内缓升 职称,情况严重的须限期调离。这种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的 管理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真正起到了推动作用。基本形成科研与 科学 紧密结合,立足为学科服务的宗旨,把教师按照功能 研究 、人体 工学、博物馆建设、市场营销等进行规划,每一个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合并的团员形式组成科研小组。科学意味着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深化的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精神。

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动传统教育机制的创新,以科学 文化的进步提升教育文化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树立 中国 环境 艺术 教育的新形象。走国际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中国环境艺术走品牌之路构筑了持续不息的人力再生资源的开发基地。

1.现在和将来的设计需要彻底转变对 自然 环境的态度,转变与使用者以及内在 科技 的关系。尽管有不断的尝试,但箭镞环境上生态与科技的落后状况总体上不应该成为保持箭镞环境艺术方式的连续性或者采用传统表现形式的借口。需要在真正合适经历过考验或者说从更长的时间概念上可以算作“正确”的方式与常常伴随“正确”出现,又通常不会受到质疑的其他现象和方式之间做出明确区分。

2.在找寻适合当代和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 语言方面,打破传统定型的设计概念,代之以对与“工程”全面的诠释。需要设计师与工程师理念一致及多区域的知识,如纺织工艺、仿生学、时装和飞机制造等。用比盘的思维、细致和付出成就了很多设计,记录我们至今的成果。

三、中外环境艺术教育新理念

中外环境艺术教学思想、形式、结果的比较,并非是中国的学生与外国学生的比较,而是中国教师与外国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所产生的现象,是环境艺术教育的观念、思想、教育 方法 和形式的差异的比较。对学生年龄、 心理等特点的不理解,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创造等的压制,是一种由非艺术技法训练***中国传统临摹***和非艺术设计 理论 体系所组成的非艺术设计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不能适应 社会 发展 对于人才素质的需要的。因此,学生只有被动地、盲目地再现可能,却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创造与审美的余地。

课堂教学不应是黑板***范画***——学生的眼睛——学生用手把样板设计下来,尽管这种拷贝、克隆的技术不断提高,这种没有心的参与而只是简单地从眼到手的过程,不能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流于形式。新世纪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环境艺术教师必须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和不同寻常的想法,教师要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教师要为学生自发地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教师要给学生 实践或 学习 提供一个宽松的、一般不被外界的评价左右自由想法的环境。

教师要认真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弄清环境艺术自主发展的模式与灌注式、放任式、参与式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搞清在指导学生怎样学的 问题 上,关键是弄清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清醒自觉与盲目糊涂、立学高校与低产尝试之间的区别。在“怎样指导著学生自主地学”的问题上,关键是教师要站准位置,扮好角色。站准位置就是教师要站在“侧位”,从旁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不要站到前位,“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那是“越位”,也不要站在“后位”跟着学生跑,那是“不到位”。做到“守位,及时补位,不越位”,合理把握导的“度”。教师要有善于培养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自发性与原创性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只去喂学生或让学生形成等你喂灌的意识。不能用“统一标准”培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的想象力、个性品质、艺术创造力,民主性、人文关怀精神,应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去适应社会变迁能力。

1.应给环艺设计学生一些宽松的学习氛围。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应是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制。

2.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实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人文、科技课程的整合作用,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关联,与 现代 新学科、文化、地域、 历史 、生活沟通起来。强化环境艺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思维能力。

3.中国环境艺术教育若要与世界环境艺术教育同步发展,应从加强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入手,促进校际间、地域间、国际间环境艺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达到加快我国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发展步伐的目的。

4.重视工艺 美术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扩充套件环境艺术教育的 内容 和表现手段,制定与终身学习、资讯化社会相对应的多元化的环境艺术教育目标。

5.重视跨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每个人出生以后所受文化薰陶对他有决定性的 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是其母文化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应逐渐开阔视野心胸,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态度,能用文化的观点把世界上所有大小新旧文化都平等看待。

6.开放式办学。在高科技产业区域内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这个设计中心主要负责举办展览,设立设计奖,安排设计 报告, 组织召开设计学术研讨会,出版设计专著、杂志等,并且聘请有关 企业 作为技术专业教学力量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保持领先的地位。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还应与周边 建筑规划、房地产等部门保持紧密 联络,这样可以直接掌握 时代 的脉搏,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鼓励学生到企事业长期 实习,让学生有目的选做课题,并由环艺专业的学生与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在互相协作中,了解企事业具体运作中的消费者的调整、市场 分析 、产品定位、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中的每一个过程,在市场商业竞争中获取最大的成功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广泛和基础学科的深入探索,崭新学科不断被发现……这一切,都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教师只能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点,不断地学习,同时又要不断去传授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为下一代当好“二传手”。

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是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者,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者和培养者。应该激发学生对环境艺术爱好和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水平。

参考 文献 :

[1]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 1995

[2]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商务印书馆 1997

【摘 要】世界最早的地铁标志在1918年的伦敦被正式使用并沿用至今,地铁寻路系统伴随着地铁的成长不断发展,有着悠久地铁历史的国家在多年的设计积累中使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更加合理。现如今,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不仅具有导向与指示功能,同时它还成为了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本文选取了伦敦、墨西哥、北京、南京四个城市,从城市文化这一视角对各城市的地铁环境视觉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地铁 环境视觉设计 城市文化 比较

环境视觉设计,被美国SEGD***环境图形设计协会***称为为环境图形设计是一门复杂性和融合性很强的设计门类,与许多设计学科相关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工业设计等所有与导向、资讯与特征传递、环境塑造相关的视觉形式。由于这一设计门类以视觉为主要传达媒介,所以也被很多人称为环境视觉设计。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主要涉及地铁站内、站与站之间的寻路系统,指示牌、标识图形、动态环境、形象设计、站内壁画、主题环境等。

1.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起源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起源于地铁初创时期。19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地铁在伦敦诞生,并一直是世界最发达的地铁网路之一,伦敦也被称作“建在地铁上的城市”。为了帮助乘客辨识地铁站的方位,地铁标志成为很多城市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起点。本文介绍的四座城市,他们的地铁标志各具特色,采用了不同的符号元素,墨西哥与南京地铁的标志由“Metro”中的字母M结合城市特色设计而成,北京地铁标志则由“北京”、“地铁”、“轨道”三个词的开头拼音字母组成,而伦敦地铁标志由于设计最早也最有故事。20世纪初的英国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具有大工业生产特色的几何图形成为很多设计师运用的元素。伦敦地铁运营总监弗兰克·毕克***Frank Pick***从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结合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组织规划了以简洁的小圆盘***Roundel***为主要元素的伦敦地铁标志,届时又聘请了著名字型设计师爱德华·琼斯顿***Edward Johnson***将其设计的“地铁体”融入到小圆盘标志,设计出了全新的伦敦地铁标志,并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正式使用,成为全球第一枚地铁标志。伦敦地铁标志的红色圆环即像车轮,又像地铁的圆形隧道,很好的突出了伦敦地铁的特征。随后,小圆盘标志通过改变蓝色横条内的文字,成为乘客快速辨识的站名牌;通过改变色彩成为伦敦不同交通工具的标志。如今,小圆盘标志完全成为了伦敦,甚至英国的象征。

伦敦地铁开创的另一个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先河是伦敦地铁地图。1933年电子工程师亨利·贝克***Henry C. Beck***突破了实际空间位置的束缚,设计了举世闻名的伦敦地铁地图。他不仅将蜿蜒的线路简化为规范、均衡的水平线、垂直线和45度折线,而且还利用不同的鲜艳色彩来区别每一条线路,结合“地铁体”的站名标注,帮助乘客快速识别每一个站点与线路,形成较为准确的伦敦地铁站点分布认知。伦敦地铁图标准化的视觉识别设计开创了现代地图设计的新模式,也成为环境视觉设计最早的典范。

2.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文化特色比较

伦敦地铁文化特色

伦敦地铁不仅是伦敦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与艺术的殿堂,从1908年首次推出地铁海报专案以来,伦敦地铁一直吸引著众多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为其创作。从精美的口袋版的地铁地图封面、活动海报、站点海报、壁画,到别具特色的文化纪念品,伦敦地铁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和路易丝·菲利***Louise Fili***在他们的著作《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一书中评价,英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开始于伦敦地铁系统,并由此向外扩充套件***Modern English graphic design began underground and surger upward***。[1]伦敦地铁由于建设年代跨度大,所以即便是在车站的建筑形象与装饰上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设计风格,这为乘客辨识站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早期的砖石拱形结构,后期的纯钢铁架构,现在钢化玻璃站台,相互之间看似缺乏统一性,但却很好的展现了伦敦地铁15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每条线路的环境视觉设计中不仅可以看到伦敦文化与历史的踪迹,同时也是英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历史。

墨西哥地铁文化特色

墨西哥城的第一条地铁线建成于1969年,在对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中,墨西哥城对城市文化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构想。由美国著名的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师兰斯·威曼***Lance Wyman***设计的墨西哥地铁站名符号,开创了地下交通空间导视符号运用的一个先河。每个车站根据站点特殊的历史文化或者外观形态进行图形化设计,形成独特的站名符号,并将其编入地铁地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理工学院站的标识是不远处国家理工学院的校徽,而萨帕塔站的标识则是1910年墨西哥农民运动领袖萨帕塔的头像。

图3 墨西哥城地铁独特的车站标识

墨西哥城地铁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浓郁的文化氛围。1984年墨西哥 *** 启动了“地铁文化空间”计划,定期在地铁站内举办不同主题与形式的展览,以及文化活动,使车站成为反映墨西哥各种文化的重要视窗。2004年开始的“地铁读书计划”也成为墨西哥地铁别具一格的地铁文化特色。地铁在营运的高峰时段向乘客免费提供书籍,不仅帮助乘客打发无聊的乘车时间,也有利于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北京地铁文化特色

北京地铁作为中国最早开通的地铁,对我国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有一定的表率作用。首都城市大气磅礴的文化特色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其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中。现在的北京地铁除了有精美的壁画、完善的寻路系统、指示牌之外,在环境视觉设计方面非常注重车站建筑设计与主题环境的塑造,从细节到整体格调与文化气息的营造都有了很多的思考。如,雍和宫站,在地铁出***建筑的设计上能结合站点文化特征采用仿古建筑形式朱墙青瓦,站厅与站台红色立柱、汉白玉栏杆都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2008年建成的地铁奥运支线采用“一站一主题”进行设计,演绎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森林公园站的“白色森林”, 奥林匹克公园站的“水世界”,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等都是以主题环境设计的方式进行环境视觉设计,展现站点文化特色。 南京地铁文化特色

南京地铁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人文地铁”的概念,在地铁二号线及一号线南延线打造了风格各异的、富有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墙。站内的文化墙与周围环境呼应,起到文化导视的作用,乘客通过直观的视觉印象可以了解站点所处的区域环境。如,夫子庙附近三山街站的壁画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以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场景,点名了站点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区域文化。南京地铁二号线文化墙的创作则打破了以往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一站一景”,主题与所在站点历史文脉、环境特点或重大事件相连的创作方法,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设计主题。通过将传统节日与车站站名组合产生谐音寓意,或节日与地域特点结合的方式对整条线路的壁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如,兴隆大街站对应“国庆节”设计了以载歌载舞的56个民族人物为元素的巨幅壁画;苜蓿园站讲述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的故事;莫愁湖站是“端午节”赛龙舟。

3.总结

由于我国很多城市的地铁建设相对较晚,所以不如像伦敦这样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地铁,具有浓厚的地铁环境视觉文化积淀,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借鉴了很多城市的优秀案例后,拥有了较高的设计起点,从而发展迅速。随着时代的转变,设计师们也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对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追求寻路与资讯传达功能有效实现的基础上,各个城市开始思考更加人性化,并具有一定城市文化特色的地铁环境塑造。很多城市在地铁线路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文化”这一命题,从车站建筑设计、主题环境、公共艺术、寻路系统、指示牌、APP等多个角度对城市地铁进行环境视觉设计。

事实上,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成为了地铁文化塑造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自然的将城市文化引入地铁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一个城市与国家的标志。

参考文献:

[1]Steven Heller, Louise Fili. 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M]. San Francisco:Chronicle Books,1998:58

[2]马伶伶,李得伟. 墨西哥城地铁的特点及其对北京地铁的启示[J]. 都市快轨交通,2012,2***5***:139-142

[3] 奚协. 伦敦与南京地铁的视觉传达设计比较研究[J]. 艺术百家,2008,105***06***:140-150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4000字

学园部落3000左右得读后感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论文 大家的生活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你我的生活都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谁都离不开谁的。 我校地处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塘镇农坝村,这里是镇里的工业园区。前几年,工厂像雨后春笋在农坝村安营扎寨,铸件厂、橡塑厂、印染厂等好多企业虽然是本村的一些老牌企业,也是村里的骨干企业,起步早,根底深,但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是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源的诞生地。在这里,以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工厂上空,出现一条条“黄龙”,据同学们后来查资料了解到这些“黄龙”里可能隐藏着剧毒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它的毒性约为众所周知的一氧化硫毒性的10倍。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硝酸酸雾,刺激人的呼吸器官,轻则引起慢性气管炎,重则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是产生癌症的发病因素。因此,人们称它为“污染大气的毒龙”。在农坝村的北面,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锡北运河,自从沿河造起了印染厂后,河水就一直没清澈过,河里的水经常脏得不能洗东西,也养不了鱼虾河蚌,老百姓为此没少埋怨过。 为了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当前人类所处的环境,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我校近几年不仅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还多次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宣讲,举办环保知识图片展,开展大中队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走访群众,实地调查和考察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我村的环境变化和整治状况。同学们也为此写出了多篇调查小报告、小论文,建议书,印发给家长和群众。表明了当今小学生对本地环保工作的关心和保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强烈愿望。 很多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主要是一些来自我国边缘山区的孩子,不仅通过上网了解,还在平时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无锡这个改革开放城市的现代发展气息,体验到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类居住环境被污染后所带来的事故隐患和后遗症。我校的一些外来学生以前因长期居住在西北、西南农村,有的来自偏远山区,那里虽然经济条件落后,但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所以一到我们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心目中的江南,除了人多车多钱多,就是工厂、高楼多,由于遍地都是工厂,各地都有“三废”的存在,有一阵子,市场上很难买到没有被污染过的大米、蔬菜水果,甚至连有的水产品也因水质关系,沾染了异味。就拿我村来说,当初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田野再也见不到了,水稻田面积从原来的一千多亩缩减到如今的二、三百亩。走在村道上,眼前见到的除了厂房还是厂房。就连我们的校园也已被周围的工厂几乎包围了起来,学生视野被阻不说,还要常年受噪音、废气的侵袭,人人苦不堪言。有的小学生也会说:“如果靠这样占用农田造厂,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那我们宁愿贫穷一些”。多么诚挚的感言啊!不知我们的一些企业领导听了有何感想?确实,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这里有,恐怕其它地方都有,是我国目前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当前已到了非化大力气整治的时候。 可喜的是近年来农坝村村领导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工作。在组织学生到村委和工厂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村里每年都要召开有关环保的座谈会,听取汇报,研究部署整治工作。还经常组织相关负责同志到工厂、家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现在村里不仅给多家企业签订了环境整治协议书,还和村里的几十家商店、摊贩签定了清洁卫生责任书。一方面减少了大气污染和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促使部分企业、店铺化本钱投资改造原有的旧设备,尽力降低污染源的毒性,将“三废”排放降到最低程度。村里还高度重视了本村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率先实现了家家通自来水,喝上清洁的太湖水;户户通有线电视和电话,方便老百姓了解新闻动态,及时反映问题。今年,又将条条道路浇上了柏油或水泥,两旁还安装了路灯,使得原本既窄又脏的村道变得既宽敞又整洁。现在村里有农贸市场、老年活动室、多家中型超市,人们出门购物娱乐既方便,又快速。难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外乡人,将它误认为是市镇呢。村领导还根据群众意见,在各自然村统一建起了数十只大花坛,里面种植了月季、海棠、紫荆、杜鹃、樱花、香樟、广玉兰等花木,一年四季,各个村落,鲜花不断,香味扑鼻,仿佛置身于公园一样。村里还每年出资对几条主干河道进行淤泥清理,使河道常年保持水流畅通,水质干净。村里还对家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作了统一规划,在全村布置投放了数百只垃圾箱和塑料粪桶进行集中处理。在村委门口,我们可醒目看到一排用不锈钢建的宣传橱窗,里面不仅经常张贴环保知识资料和图片,还定期公布各单位、各村民小组对于环境整治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现在农坝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老百姓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在农坝村工作多年的一份子,而且是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经历了农坝村这十多年来的变化发展,感慨万分。我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对一些主管领导来说,是不是太为难了?但通过农坝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从内心明白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否则是以小失大,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自食其果。综观历史上全球发生的多次特大灾难事故,那些热衷于靠毁田毁林来开发景观,靠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能人”,还不应该清醒吗?其实许多有识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坦言:从眼前看,重视环境保护,可能会影响当地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使群众增收。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途径就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联想到近几年中,我国各地因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自然灾难和人身伤亡事故,难道这不是血的教训吗?听说前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相关政策关闭小煤矿、停止小炼焦,健全和发展国有煤矿,扶持开发大机焦,这是煤炭和焦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税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可谓一箭双雕,地方和财政皆大欢喜。由此,我们的某些企业不值得借鉴吗? 现在的孩子虽然对环保的意识还比较朦胧,对周围一些涉及环保不力而引发的事故,也可能熟视无睹或者漠不关心,但并不能说明环保与孩子们无关。相反。我们的孩子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要从我们每个人身上做起。保护环境,清洁空气、水源,还大自然本来面目,这是所有孩子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童心是最宝贵的,童言是最真心的。我们不能让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阴影。从儿童身上,我们要看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全民动员,人人出力。,~~~~~~~~~~~~~

1、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2、保护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3、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4、199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5、保护蓝天碧水。 6、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7、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8、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9、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10、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2、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3、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减少水土流失。 14、环境与人类共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 15、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16、保护戈壁植被,防止沙尘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17、环保不分民族,生态没有国界 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 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18、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19、用行动护卫家园,用热血浇灌地球。 20、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21、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22、拣回垃圾分类老传统,倡导绿色文明新时尚。 23、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24、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1000字

环境艺术设计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从历史方面,从历史中的某个时期,室内的,室外的,技术的,美学的,市场的,发展前景的等等,很多立足点你都可以写。从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艺术的发展史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艺术形成的思想与文化背景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与特点,剖析了我国园林山石造景现状以及现代园林环境中山石造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提炼中国园林叠石掇山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叠石掇山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对现代园林山石造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在新形式下中国当前山石造景的发展趋势。我的毕业论文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2]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师们认为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这一特性,使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培养了对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以及对探索和创造的兴趣。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共识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二)“环境艺术”中的“艺术”,是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三)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四)环境艺术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五)环境艺术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视觉传达是当代新兴起的一个学术概念,视觉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传达则是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从大的方向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画设计,装饰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一、概述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大致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这种技术美学的思想是本世纪室内装饰最大的革命。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起源于1919年包豪斯学派,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二、环境艺术设计之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包括居家环境和非居家环境,非居家环境设计又被分为商业环境、办公环境、零售、展览、饭店、酒店及文教卫生等,每一个方面又都包括人体工程学、特殊环境设计、设计处理过程(设计任务策划、设计构思、设计评估、空间组织、家具布置及选择、特殊用途设计、细节设计(色彩、材料、灯光、家具设备及纺织品)。从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正如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所说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西方国家建筑师们认为:21世纪重要发展并不是这个主义或者那个运动,而是对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普遍认同。

记者在采访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请她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张教授认为现代室内设计大致可归纳为;环境艺术设计,它包括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境艺术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三、环境艺术的内涵

设计师们认为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这一特性,使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培养了对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以及对探索和创造的兴趣。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

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环境艺术”中的“艺术”,是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三、 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

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 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环境艺术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环境艺术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结语

对室内设计发展前景的展望纵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

我们看到,对室内环境本质的研究就是室内环境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室内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提供艺术欣赏,而且更是一种集生活、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环境艺术 设计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上,在使用的基础上,还用更加重视环境艺术的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功能性,只有兼顾这方面的要求,才能为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可能。

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构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设计实践,它与人类其它的主动创造性行为一样,它不是单纯某个设计师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的共同体的行为。设计是规划未来,是规划未来的生活方式,规划人性的发展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将科技与人文恰当的融合,设计规划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环境与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应当吸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新成果,积极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成果运用于将低碳环保生活理念转入现实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以人和自然共赢为本,构建生态友好的宜居环境体系。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强雨水的收集与综合利用,采用渗水路面技术,利用雨水涵养地表水源;结合建筑、绿化和沿河湿地建设雨水收集净化设施,作为绿化用水和景观补充用水。这些都结合了环境景观建设和节水的要求,选择本地适生植物类型,使得规划绿地系统建成后,除满足城市景观、休憩功能以及隔音降噪等功能外,可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形成滞尘带,调温当地小气候环境,并结合各项生态环保管理措施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现代社会及人类对客观环境设计行为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思维意识的一种观念。同时也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决策性引导和科学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观念和设计的认识具有着渐变性的升华。古代社会,设计活动主要为神而存在。在漫长的中世纪,设计则是以为宗教和帝王皇族们服务为其主要目的。到了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历程实践。由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索取,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人口恶性增长,城市社区的极限扩张,生活垃圾污染等,给绿色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此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才能不断改善现状提高生存质量,创造出物质和精神充实亦具有文化品味价值的社会生活环境。可以说这是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使命。后现代工业化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真正使命和作用寄托希望和期盼。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在改善和创造人类生活空间环境,科学处理可持续发展的难解问题,建设理想的生存环境将肩负历史的重托。因而,设计与需求、价值与观念、物质与文明、现代与未来等因素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合理设计规划空间环境、再造设计文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和品位,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点。

三、色彩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建筑的功能,凸显设计的个性和特色,并能成功地被人们识别和记住。例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独特而优美的建筑造型运用了洁白的色彩,在蓝天和碧水的映衬下,酷似乘风破浪的帆影矗立着,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所有见过的人都过目不忘,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的色彩之美。

色彩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人们通常通过色彩来象征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色彩通常用来装饰,通过色彩的变换和应用对空间起到调节的作用、表达审美感受,甚至达到改善建筑物功能的目的。

色彩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在看到色彩的时候,除了能够直接受到色彩的视觉冲击外,也可能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环境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性。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性来改变环境空间的气氛

四、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地域的不同,会展示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山东给予世人的是温文儒雅,鲁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给予对自身文化的展现,运用现代的技术,把对地域文化的展示注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作为省会城市,济南依托泉水的自然条件,结合自身所处的盆地的地理位置,在环境设计中,添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趵突泉,大明湖,黑虎泉,在每个景观处都可以看到具有现代气息的发电设备和卫生设施,但是在从建筑和整体的风格上,不论是原来的建筑的修复上,还是现在植入的各种商店和名人画仿,都有着传统的气息,最为显著的是名人故居的修复和重现,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名人的生活现状,在喧闹和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宁。将中国的传统元素融合贯通,同时运用现代的艺术设计思路,互相结合,使得中国馆呈献给世界的是中国人的品质是热情而不张扬,沉稳而不狂野,让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国,接受一个正在强大的中国与世界的友好的理念,中国与世界共谋发展与和平。

五、水体景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灰色混凝土建筑感到疲倦,对现代景观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景观设计的水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人们观看,所以它必须能带来美丽,供人们美观,使所有旨在满足审美价值。景观水设计增加了人们的亲水性和休闲性。

在休闲的成人和儿童的喜悦是相同的享受。世界水溅水形式的人民公园的不同部分,是作为一个社会建设,人民充分享受冲厕,冲浪,滑水,游泳及所有水上运动。在城市中心的一条小溪,银像水柱,舞蹈和音乐喷泉,使城市人民幸福心理和精神的飞越自由。

六、自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现在的环境设计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自然中最原始最神秘的美学存在却需要我们去深究和利用。当我在众多书籍中寻找有关大自然创造的精髓时,我发现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粹的美是曲线。自然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曲线形式是自然规律作用下的结果,也是美的最原始形态。

自然中的曲线不仅仅是为视觉享受而存在的,它涉及到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建筑学、艺术诸多学科。从某种角度来说,曲线作为自然之美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美的规律是遵循事物的客观性,而我们的设计也是客观的反应出人和社会,更多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其中的"美”必然有共同之处。

总结: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空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参考文献

[1] 邬琦姝. 谈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发展. 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G4.

[2]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3):278.

[3] 李乐山.《设计调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论文1500字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概论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人们需要沟通。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老表现。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并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率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物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不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势,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1、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城市空间呈现出 “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2、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 3、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而进行公共空间艺术的设置。 4、设计时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有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满足人们经审核情感需求的装饰性和意向性特征。五、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种反应,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未来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他是公共空间艺术主要变现形式。此类作品的创作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但又收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艺术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处于疏离状态。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的价值非常大。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而且可以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营造和谐精神空间。人不仅是依靠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观来接收外界的刺激。显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对视觉的偏好,导致了对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视。对躯体觉的忽视无疑限制了人的空间,环境的意象不是惟一感觉的体验,忽略多种感知体验的空间设计理念已经制约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创新,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权利,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因此,人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更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美丽。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应该注重观者在作品场中不同方位的艺术感悟。总结;人的活动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师应该顾及了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在城市空间空间表现特征、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满足人类的需要,对空间美学意义等加以设计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人类需求。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一、概述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大致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这种技术美学的思想是本世纪室内装饰最大的革命。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起源于1919年包豪斯学派,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二、环境艺术设计之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包括居家环境和非居家环境,非居家环境设计又被分为商业环境、办公环境、零售、展览、饭店、酒店及文教卫生等,每一个方面又都包括人体工程学、特殊环境设计、设计处理过程(设计任务策划、设计构思、设计评估、空间组织、家具布置及选择、特殊用途设计、细节设计(色彩、材料、灯光、家具设备及纺织品)。从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正如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所说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西方国家建筑师们认为:21世纪重要发展并不是这个主义或者那个运动,而是对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普遍认同。

记者在采访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请她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张教授认为现代室内设计大致可归纳为;环境艺术设计,它包括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境艺术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三、环境艺术的内涵

设计师们认为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这一特性,使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培养了对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以及对探索和创造的兴趣。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

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环境艺术”中的“艺术”,是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三、 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

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 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环境艺术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环境艺术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结语

对室内设计发展前景的展望纵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

我们看到,对室内环境本质的研究就是室内环境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室内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提供艺术欣赏,而且更是一种集生活、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环境艺术 设计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上,在使用的基础上,还用更加重视环境艺术的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功能性,只有兼顾这方面的要求,才能为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可能。

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构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设计实践,它与人类其它的主动创造性行为一样,它不是单纯某个设计师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的共同体的行为。设计是规划未来,是规划未来的生活方式,规划人性的发展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将科技与人文恰当的融合,设计规划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环境与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应当吸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新成果,积极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成果运用于将低碳环保生活理念转入现实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以人和自然共赢为本,构建生态友好的宜居环境体系。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强雨水的收集与综合利用,采用渗水路面技术,利用雨水涵养地表水源;结合建筑、绿化和沿河湿地建设雨水收集净化设施,作为绿化用水和景观补充用水。这些都结合了环境景观建设和节水的要求,选择本地适生植物类型,使得规划绿地系统建成后,除满足城市景观、休憩功能以及隔音降噪等功能外,可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形成滞尘带,调温当地小气候环境,并结合各项生态环保管理措施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现代社会及人类对客观环境设计行为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思维意识的一种观念。同时也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决策性引导和科学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观念和设计的认识具有着渐变性的升华。古代社会,设计活动主要为神而存在。在漫长的中世纪,设计则是以为宗教和帝王皇族们服务为其主要目的。到了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历程实践。由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索取,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人口恶性增长,城市社区的极限扩张,生活垃圾污染等,给绿色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此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才能不断改善现状提高生存质量,创造出物质和精神充实亦具有文化品味价值的社会生活环境。可以说这是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使命。后现代工业化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真正使命和作用寄托希望和期盼。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在改善和创造人类生活空间环境,科学处理可持续发展的难解问题,建设理想的生存环境将肩负历史的重托。因而,设计与需求、价值与观念、物质与文明、现代与未来等因素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合理设计规划空间环境、再造设计文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和品位,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点。

三、色彩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建筑的功能,凸显设计的个性和特色,并能成功地被人们识别和记住。例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独特而优美的建筑造型运用了洁白的色彩,在蓝天和碧水的映衬下,酷似乘风破浪的帆影矗立着,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所有见过的人都过目不忘,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的色彩之美。

色彩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人们通常通过色彩来象征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色彩通常用来装饰,通过色彩的变换和应用对空间起到调节的作用、表达审美感受,甚至达到改善建筑物功能的目的。

色彩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在看到色彩的时候,除了能够直接受到色彩的视觉冲击外,也可能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环境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性。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性来改变环境空间的气氛

四、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地域的不同,会展示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山东给予世人的是温文儒雅,鲁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给予对自身文化的展现,运用现代的技术,把对地域文化的展示注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作为省会城市,济南依托泉水的自然条件,结合自身所处的盆地的地理位置,在环境设计中,添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趵突泉,大明湖,黑虎泉,在每个景观处都可以看到具有现代气息的发电设备和卫生设施,但是在从建筑和整体的风格上,不论是原来的建筑的修复上,还是现在植入的各种商店和名人画仿,都有着传统的气息,最为显著的是名人故居的修复和重现,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名人的生活现状,在喧闹和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宁。将中国的传统元素融合贯通,同时运用现代的艺术设计思路,互相结合,使得中国馆呈献给世界的是中国人的品质是热情而不张扬,沉稳而不狂野,让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国,接受一个正在强大的中国与世界的友好的理念,中国与世界共谋发展与和平。

五、水体景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灰色混凝土建筑感到疲倦,对现代景观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景观设计的水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人们观看,所以它必须能带来美丽,供人们美观,使所有旨在满足审美价值。景观水设计增加了人们的亲水性和休闲性。

在休闲的成人和儿童的喜悦是相同的享受。世界水溅水形式的人民公园的不同部分,是作为一个社会建设,人民充分享受冲厕,冲浪,滑水,游泳及所有水上运动。在城市中心的一条小溪,银像水柱,舞蹈和音乐喷泉,使城市人民幸福心理和精神的飞越自由。

六、自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现在的环境设计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自然中最原始最神秘的美学存在却需要我们去深究和利用。当我在众多书籍中寻找有关大自然创造的精髓时,我发现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粹的美是曲线。自然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曲线形式是自然规律作用下的结果,也是美的最原始形态。

自然中的曲线不仅仅是为视觉享受而存在的,它涉及到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建筑学、艺术诸多学科。从某种角度来说,曲线作为自然之美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美的规律是遵循事物的客观性,而我们的设计也是客观的反应出人和社会,更多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其中的"美”必然有共同之处。

总结: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空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参考文献

[1] 邬琦姝. 谈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发展. 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G4.

[2]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3):278.

[3] 李乐山.《设计调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Research of Environment Art Design’s Trend姓名:张小玲学号:134181034系别:数字媒体与艺术系专业:图形图像制作1/6目录内容摘要1.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环境艺术―整合的关系艺术 环境艺术与建筑的关系2. 人.环境.自然自然与人环境与人3. 环境艺术的比较研究自然主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倾向“自然主义”的仿生化倾向“自然主义”的生态化、智能化、地区化倾向结语致谢2/6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下的走向,从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整合关系入手,探索该学科的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研究的内容涉及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范畴,并以全新的视角有比较、有选则地通过与邻近学科类比的方法,以寻求改善环境艺术设计的新途径。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 提出环境设计与城市建筑是有机整体;第二章 综述人与环境、自然、人居空间与人的关系,及设计中对美学、心理学的要求。以及人体工程学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功用。第三章 以纵向、横向对比的方法对环境艺术的发展进行深入地探讨。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 人; 环境 ;自然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环境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指经过艺术加工的环境。就环境本身而言,可将其分为自然环境、园林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环境艺术几乎包罗了所有具备物质形态的环境要素。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史从原始社会起,原始部族为了生存和信仰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表达自己对神的崇拜和理想的追求,建造了一些至今还没有被我们完全理解的纪念物,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艺术遗产。人类的生存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并不断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时时刻刻地都处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包容之中,因此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同时,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利用和改造环境同时还要保护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 环境艺术——整合的关系艺术环境艺术与建筑的关系环境艺术与建筑的关系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美学诸多学科的和谐统一,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依存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作为艺术创作的心理学基础,被广泛接受的是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概念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建筑的设计职能不仅在于创造某一具体形象,还要与环境相结合,追求整体的统一。2.人·环境·自然人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性使得人永远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生理与心理需求本身也是天的一部分,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真正成3/6 为可能的现实。 自然与人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人与自然又相互依存;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生存的前提条件;人类通过人工环境的塑造,从自然中界定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在人类对自然加以利用和诠释的过程中,使环境更具意义,从而更适宜人类的生活需要。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化的自然界。 环境与人有日益明显的迹象表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物的规模在超过自我更新的能量。时至今日,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空间正面临毁灭自己的危险。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太多而自然资源不足所造成的。城市发展的这种形势,既对自然系统有压力,同时在创造适合于人居住的环境方面,也使人不能够满意,所以要在人类居住空间的整体环境的规划和政策上加以改进,使整个城市系统成为人类可以居住的环境。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他指出:“我们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以此为基础,从动植物为主体开始,逐渐转向人类本身。城市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的建筑环境系统中,居住者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3. 环境艺术的比较研究 自然主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倾向环境艺术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晚期现代主义,发展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从环境艺术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全球意识取代人本意识成为人类的唯一选择。自然的关系从人居环境扩展到自然环境,从而恢复人与自然的互敬,运用适宜技术营造一种“自然设计”共生的人居环境,从人性设计走向自然设计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主义”的仿生化设计倾向仿生化是以高科技技术为手段,将生物界某些外部形式,内部结构与自然环境共生繁衍的特殊规律;以生态美学的法则应用到设计中,使设计形态在结构功能具有生物的多样性特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目的。仿生化设计是一种生物模拟的方法:从生物现象和过程中抽取出适宜于技术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作为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柏克斯顿(J.Paxton 1803―1865)为伦敦国际博览会会场而兴建的水晶宫,是受到王莲叶子的启示,用钢架和玻璃建成的。“自然主义”的生态化、智能化、地区化倾向生态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其表层的含义就是在现有条件下,以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发展,以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梦想。生态化的理念反映了大地的一种伦理责任;以地方材料、传统技术的构筑方式来反映地区气候、地域文化。反映自然景观的地区化设计,更尊重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整合,可以4/6消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智能化作为高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为解决人口爆炸提供了可能,传统空间的要领将不复存在,虚拟技术将使人类逐步向分散化的聚落扩散。在这种趋势中,人类的家园将坐落于自然景区内,人们即能与世界联系,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睦。地区化和生态化体现了低技术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纵深的衍生;智能化反映了高技术的晚期现代主义思潮向未来的演变,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以低技术的地区化来适应自然,与晚

同学你真的是高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