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审美与人生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审美与人生论文文献

【摘要】

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艺术,是生活的美化、生活的充实、生活的发展、生活的创造等。生活之美是艺术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审美的主色调,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艺术审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得艺术审美一定散发出光彩的光芒。

【关键词】

艺术;审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张玉花,王树良,艺术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5]凌继尧.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什么是美如何提升审美论文如下: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可以考虑以下这几个方法:

1、从文学基础学起,博览群书。

同时多借鉴参考别人对艺术作品的探讨和评价,在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感受和发现美的东西。慢慢,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了。

2、想提高审美,多去一些展会。

例如画展,花展,艺术品展等等,这样对提高审美,提高品位都是会有很大的提高。

3、要有良好的学识。

博古通今,放眼全球。要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内在的修为。对行业有很高的认知。多学习,多经历,多观察,多比较,多体验,多了解。才能更多更好地提升自已的审美标准!

4、多留意身边细节。

审美是个人对美的看法和标准,要提高对美的认识的标准,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中的美。也可以多看看油画等等的艺术品,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对美的认知。

5、那就花钱学习化妆,穿搭。

多去高档场所观摩众人的消费模式!如果是说提高内在的审美能力,个人觉得没有任何捷径,多看书,多运动,多旅游。做一个有规律有原则少说多做的安静人。剩下的都交给时间,沉淀下来得都是你的内涵,和审美!

6、深入观摩了解时下流行的服饰。

的美的东西,美人,美景,美的设计,研究的多了,看得多了,对时下的审美就有更好地理解了,也就提高了审美标准了!

多多观察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物象和漂亮的画面,脑子里不断储存美的艺术形象和美术概念,才能提高审美的观念。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应该首先适应当前社会形势,认清时代提出的要求与使命,努力做到政治上、道德上、学科知识上、审美观念上的真实正确性,科学创新性,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与水平,从小事做起,为做好新世纪的接班人做好准备。第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价值观。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观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大学生是开创前进的一代新人,社会的进步和人生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和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然而,人生理想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社会和科学理解人生的基础上,并将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来思索和实现人生的未来。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并科学把握两者的关系,必须具有健康科学的审美观念。因为对人生理想目标的思考、选择、确立和追求,包含着许多自我因素和审美成份,如自我意识的全面、价值观念的正确、意志力量的坚强、社会情感的丰富、理性思维的发展等等。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对社会和自身具有正确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作出正确评价,才能不断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实现理想的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才能理智地面对社会,科学地思考人生,从而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标迈进。 实践证明,审美观念健康科学的大学生具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并以其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而带有审美标准障碍的大学生则缺乏切合实际的志向,理想信念不坚定,往往一遇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产生气馁,悲观地看待人生。因此,健康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和走上成才之路的基础和前提。

审美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人生要有审美的态度,审美需要人生的历练

审美与人生密不可分,审美是人在生活也即人生中对美的体验与把握。对人而言,审美就是让人生能够按照美的终极指向指导人生实践,激活生命主体,使生命的激情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血脉和审美要素,还是一种精神的酵母与生命创造力的催化剂,不断启迪人的心智,开启主体对客体的无限联想与审美想象力,是主体进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宇宙空间,创造人生的无限辉煌。否则,离开了审美,人生将像沙漠一样单调、刻板、枯燥、庸俗、缺少情趣,缺少生命创造力。人生失去美,就像失去终极关怀、终极信仰一样,使人的精神一无凭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归宿。没有美的人生,没有终极关怀的人生,让人感到生命太轻飘,不可承载任何重担。 (一)审美的几个方面 人在生活中有多个方面的审美,下面我简略阐述生活层面的审美、艺术层面的审美及精神层面的审美。第一,生活层面的审美,主要有美的手艺如美的饮食、美的服饰、美的居所等,及各种各样的美的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等。这一低层次的审美是进行更深层次审美的基础。第二,艺术层面的审美,即人对建筑、雕塑、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电影等方面进行艺术的审美。美的建筑使人领略和谐的空间比例与奇特的创造设计,如故宫的古朴、华丽,奥运鸟巢的独特、大气;著名的雕塑,如罗丹的《地狱之门》象征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米洛斯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女神的塑像;而一些文学名著则让人体会作家笔下表现的社会景象、人物的悲喜,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与感染力;美的音乐、歌声,让人的听觉得以美的享受,如古筝曲、琵琶曲使人欣赏中国的古典音乐美;美的舞蹈给人一种形态美与人体动感,如杨丽萍的孔雀舞;美的图片展现美的实景或抽象的事物,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如印象派的画作挑战人的视觉接受力;戏剧与电影则给人听觉、视觉上的美感。艺术上的审美使人生脱离低级的审美需求,具有高雅的情调与情趣,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从而萌发新的生命创造力。第三,精神层面的审美,即对自身与他人内心世界的体察与理解而生发的同情、痛感等,它是对人生世界的体察与感悟,是推己及人的感同身受,是跨越民族、种族等的大爱,如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精神层面的审美使人更定位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拥有更美的人生。 (二)审美与人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蜜蜂只是按照本能来建造它的巢,但人却能够每时每刻都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可以这样理解:人每时每刻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生活。而“按照美的尺度”指人是按照人作为人的方式去生活,以审美的眼光去诗意地生活,每时每刻都细细品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美即和谐,审美就是对和谐的追求与创造。为实现美好人生,人需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这使人达到主客体关系的和谐,使人在审美创造性的活动中充分获得创造和谐的审美愉悦。审美使人奥古斯特•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善于发现,我们会发现人生中时时有美、处处有美。这种审美建立在美好的心态上,即接受世界原本的样子,接受人生的经历,不抱怨、不气馁,善于从不美中追求美、创造美。人生的处境不可改变,但是自己的心态可以保持美好,在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对人生处境的超越。         综上所述,审美与人生具有紧密的联系:审美给人一种由美的感知和体验所生的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从而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以美的精神塑造人格,完成人的本体建构作用;人生时时处处有美的事物,人需要审美进行指导与创造人生,审美使人参与实践,实现美好的人生。

答:①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②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因此,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描述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审美每个人的审美观点都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人的审美观点还是基本上有共同点的,对于酶的要求不一样,美的要求是根据个人的条件经济基础而决定的,比如说我们看电视,在大赛选美节目中很多的美女上台,为什么有的人说这个模特好,有的人的人说那个模特好,大家都看的好的模特也有,但是有的人是看身条好,有的人看是五官好有的喊。是个头高倩正对他的眼光,所以说他看着就好,对于环境大自然讲当然是青山绿草画好月圆的环境是最令人向往的,一个清新的空气,一个好的环境,能影响人的身心情,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兴趣都有一定的好处。

美学与人生论文

内在美 心灵美

因为有了缺陷,才有了欲言又止的含蓄,才有了千变万化的自由,才有了包罗万象的内涵。人生也是这样。许多实现了无法实现的梦想,刻画出人生路上的山川海洋。热爱生命,包括热爱你的缺陷。缺陷也是一种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它包括外表美和内心美;有好的外表,并不代表有美的内心。风景美是美,人美是美,人心美也是美,但最重要的是,宽容,也是一种美。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误会或纠纷,它往往需要宽容。宽容、磨难、幸福是人生的必经之旅,所以,如果人们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谅解,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小偷,另一个是被偷钱的人,而那个小偷是第一次偷东西,我们跟他讲做人的道理,或许他以后就不会再误入歧途,他也许还会感激你,因为你给了他第二种做人和生活的方式,我们不追求完美无缺,但我们应尽量做到完美无缺,我们能这样就已足够,我们学会了宽容别人,也不枉费到这世上走一遭,我们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 多余的责备和打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它只会加深一个人的仇恨,有时,宽容别人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宽容别人能够挽救一个人的思想;宽容别人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宽容在人们自学成才中是多么重要。然而,宽容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多么的缺少。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我们现实中,往往有一些人为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这又是何必呢? 我们不应该总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而应该想想,我们有没有做到去宽容和体谅别人,我们不能事事先想到别人,但我们应该尽力,尽自己的能力去宽容别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 善待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我们都需要宽容,因为宽容能点石成金,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哪个人的心是石头做的,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需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需要呢? 所以说,宽容是一种美,这种美是真实的,可靠的,不容怀疑的。

本文针对目前“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即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使理论思辩与感悟相结合、在美学教学中贯穿审美人生、智慧人生的思想。“美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审美心胸的建立、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讲,理论思辩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能力,增强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从现实层面上讲,审美情怀的建立对每个个体的人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相对于传统美学的讲授,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即使从鲍姆加通算起(“美学”学科的命名者),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东方,至少从我国先秦的老一子开始就有了美学思想,在西方,至少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开始就有了美学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美学思想,而且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以来,18 , 19世纪的美学形态与20世纪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还没有最后完成。因此,在美学课教学中就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的表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现代美学的研究中仍然找不到一种成熟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课是一门知识确切性不够的学科,美学话语始终包含了探索、开放、召唤的姿态,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正在走向成熟、完善的学科。正因为美学学科这种不成熟的进行时态,在美学教学中就需要避免武断的结论性总结。在学科大的框架和局部细节都需要澄清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理论分歧及我们目前的一些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尝试新的探索思路。如传统美学开篇讲的就是“美是什么”这个本体论的问题,而对于美学研究中这一古希腊传统,就必然超越了归纳与综合,而进人了纯粹思辩的王国。对于中文本科学生来说,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就试图解决这一“千古之迷”,显然增添了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对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对“美是什么”和“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能做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的工作可以从中西美学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人手,帮助学生分析每一种理论的优长和缺陷,尝试做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在线型分析的基础上,重视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在这一点上是如何衔接的,如现代美学的研究核心由本体论、经验论向体验论的转型,从而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抛弃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和经验论对主客体的分割,使审美成为了一种自由的体验,成为主体与世界的沟通。在审美体验中,存在就是价值、价值也就是存在,这一点,现代体验论美学实际上又包含了传统美学中本体论和经验论的思考,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但仍需要明确的是,现代美学并没有排斥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本体论研究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最高的层次。以上只是以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例阐释了在教学中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结合,实际上不只是这一问题,而是在整个现代美学体系中,如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文化学等方面都需要对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做出分析和比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美学发展史的掌握,而且对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可以在现代和传统融合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美学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专门性、游移性和相互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当代美学已完全背离了传统美学,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回过头去从遗产中吸取营养,给当代美学灌注新的理论生气。二、理论思辩与感悟思辩美学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不论是传统的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和艺术哲学(黑格尔式的艺术哲学、而非丹纳式的艺术哲学),还是现代的体验论美学,都充满了理论思辩。由于东方人重感悟而轻思辩的文化传统,美学理论的抽象和思辩成为教学中的最大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美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对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进行线形输理,从它的渊源、发展、分化探索一种理论的基本走向。如本体论美学和经验论美学对一些基本理论的阐释。一个是从理性方面去演绎美,一个是从经验方面去归纳美,这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以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为主要源头的美学经验。到了18, 19世纪,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分别把这两个方向推向了一个制高点,“美的科学”这一概念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沿着理性美学的这一分支,则派生出源于柏拉图以及希伯来文化、中经普洛丁和哈奇生等的非理性主义美学,而这一非理性思潮则又与超越的体验紧密相关。到康德美学对经验、理性、非理性的调和,产生了一种新的集前人之大成的庞大美学体系,这种大一统的自律的思辩美学雄霸了整个19世纪。尽管谢林向右,强调了不可知的一面,黑格尔向左,强调了辨证法的一面,但他们都没有突破思辩形态,相反,巩固了思辩形态。同时,非理性美学也沿着克尔凯廓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美学等向前发展。通过对这样一个基本线索的输理,使学生不仅掌握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要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名词如本体论、经验论、价值论、理性、非理性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分析基本概念在不同美学形态和流派中内涵和外延的异同,增强理论思辩能力。其次,美学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学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这就要求对一些重要的美学流派的讲述中作到前后贯通,如康德美学、黑格尔美学等,既要重点突出、又能以点带面,这种综合性在美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审美人生研究现状论文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应该首先适应当前社会形势,认清时代提出的要求与使命,努力做到政治上、道德上、学科知识上、审美观念上的真实正确性,科学创新性,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与水平,从小事做起,为做好新世纪的接班人做好准备。第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价值观。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观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大学生是开创前进的一代新人,社会的进步和人生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和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然而,人生理想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社会和科学理解人生的基础上,并将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来思索和实现人生的未来。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并科学把握两者的关系,必须具有健康科学的审美观念。因为对人生理想目标的思考、选择、确立和追求,包含着许多自我因素和审美成份,如自我意识的全面、价值观念的正确、意志力量的坚强、社会情感的丰富、理性思维的发展等等。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对社会和自身具有正确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作出正确评价,才能不断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实现理想的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才能理智地面对社会,科学地思考人生,从而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标迈进。 实践证明,审美观念健康科学的大学生具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并以其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而带有审美标准障碍的大学生则缺乏切合实际的志向,理想信念不坚定,往往一遇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产生气馁,悲观地看待人生。因此,健康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和走上成才之路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针对目前“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即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使理论思辩与感悟相结合、在美学教学中贯穿审美人生、智慧人生的思想。“美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审美心胸的建立、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讲,理论思辩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能力,增强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从现实层面上讲,审美情怀的建立对每个个体的人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相对于传统美学的讲授,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即使从鲍姆加通算起(“美学”学科的命名者),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东方,至少从我国先秦的老一子开始就有了美学思想,在西方,至少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开始就有了美学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美学思想,而且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以来,18 , 19世纪的美学形态与20世纪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还没有最后完成。因此,在美学课教学中就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的表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现代美学的研究中仍然找不到一种成熟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课是一门知识确切性不够的学科,美学话语始终包含了探索、开放、召唤的姿态,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正在走向成熟、完善的学科。正因为美学学科这种不成熟的进行时态,在美学教学中就需要避免武断的结论性总结。在学科大的框架和局部细节都需要澄清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理论分歧及我们目前的一些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尝试新的探索思路。如传统美学开篇讲的就是“美是什么”这个本体论的问题,而对于美学研究中这一古希腊传统,就必然超越了归纳与综合,而进人了纯粹思辩的王国。对于中文本科学生来说,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就试图解决这一“千古之迷”,显然增添了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对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对“美是什么”和“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能做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的工作可以从中西美学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人手,帮助学生分析每一种理论的优长和缺陷,尝试做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在线型分析的基础上,重视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在这一点上是如何衔接的,如现代美学的研究核心由本体论、经验论向体验论的转型,从而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抛弃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和经验论对主客体的分割,使审美成为了一种自由的体验,成为主体与世界的沟通。在审美体验中,存在就是价值、价值也就是存在,这一点,现代体验论美学实际上又包含了传统美学中本体论和经验论的思考,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但仍需要明确的是,现代美学并没有排斥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本体论研究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最高的层次。以上只是以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例阐释了在教学中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结合,实际上不只是这一问题,而是在整个现代美学体系中,如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文化学等方面都需要对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做出分析和比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美学发展史的掌握,而且对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可以在现代和传统融合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美学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专门性、游移性和相互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当代美学已完全背离了传统美学,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回过头去从遗产中吸取营养,给当代美学灌注新的理论生气。二、理论思辩与感悟思辩美学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不论是传统的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和艺术哲学(黑格尔式的艺术哲学、而非丹纳式的艺术哲学),还是现代的体验论美学,都充满了理论思辩。由于东方人重感悟而轻思辩的文化传统,美学理论的抽象和思辩成为教学中的最大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美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对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进行线形输理,从它的渊源、发展、分化探索一种理论的基本走向。如本体论美学和经验论美学对一些基本理论的阐释。一个是从理性方面去演绎美,一个是从经验方面去归纳美,这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以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为主要源头的美学经验。到了18, 19世纪,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分别把这两个方向推向了一个制高点,“美的科学”这一概念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沿着理性美学的这一分支,则派生出源于柏拉图以及希伯来文化、中经普洛丁和哈奇生等的非理性主义美学,而这一非理性思潮则又与超越的体验紧密相关。到康德美学对经验、理性、非理性的调和,产生了一种新的集前人之大成的庞大美学体系,这种大一统的自律的思辩美学雄霸了整个19世纪。尽管谢林向右,强调了不可知的一面,黑格尔向左,强调了辨证法的一面,但他们都没有突破思辩形态,相反,巩固了思辩形态。同时,非理性美学也沿着克尔凯廓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美学等向前发展。通过对这样一个基本线索的输理,使学生不仅掌握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要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名词如本体论、经验论、价值论、理性、非理性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分析基本概念在不同美学形态和流派中内涵和外延的异同,增强理论思辩能力。其次,美学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学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这就要求对一些重要的美学流派的讲述中作到前后贯通,如康德美学、黑格尔美学等,既要重点突出、又能以点带面,这种综合性在美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美如何提升审美论文如下: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可以考虑以下这几个方法:

1、从文学基础学起,博览群书。

同时多借鉴参考别人对艺术作品的探讨和评价,在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感受和发现美的东西。慢慢,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了。

2、想提高审美,多去一些展会。

例如画展,花展,艺术品展等等,这样对提高审美,提高品位都是会有很大的提高。

3、要有良好的学识。

博古通今,放眼全球。要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内在的修为。对行业有很高的认知。多学习,多经历,多观察,多比较,多体验,多了解。才能更多更好地提升自已的审美标准!

4、多留意身边细节。

审美是个人对美的看法和标准,要提高对美的认识的标准,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中的美。也可以多看看油画等等的艺术品,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对美的认知。

5、那就花钱学习化妆,穿搭。

多去高档场所观摩众人的消费模式!如果是说提高内在的审美能力,个人觉得没有任何捷径,多看书,多运动,多旅游。做一个有规律有原则少说多做的安静人。剩下的都交给时间,沉淀下来得都是你的内涵,和审美!

6、深入观摩了解时下流行的服饰。

的美的东西,美人,美景,美的设计,研究的多了,看得多了,对时下的审美就有更好地理解了,也就提高了审美标准了!

多多观察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物象和漂亮的画面,脑子里不断储存美的艺术形象和美术概念,才能提高审美的观念。

美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审美活动使人由动物本能的感官的,外在的,低级的美升华为更精神的,内在的,与本性相呼应的,更高级的美。审美由惊异到体验再到澄明境界,由低级对美感性体验到高级对自性境界统一的领会和体悟。审美能力让人从外在的吸引诱惑,低级的欲望冲动向内在的精神的体验领悟转变升华。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改变自身的精神状态,改变增加人生趣味,并能指导人生实践活动向更广阔更更统一更具真善美的方向转变。所以审美教育对于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很重要,是一种心理成长课,也是心理疾病的预防课,也是一种人生对于美的感受提升课,应当普及。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当你走进大学的校门时,你是否感觉到你身上的责任?你是否认为你还是一个孩子,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现在应该停下手中的工作,重新考虑一下你的人生目的。恩格斯早年曾经说:“人只须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这样的话,他就会猜中现代的谜了。”同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对领悟人生真谛、造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世界观是以科学态度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及其方法,价值观是以合理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依据引导人的对象活动以及思考人生价值意义的话,那么世界观、价值观落实并体现在人生观上,就是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你要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它是人生动力的源泉,帮助你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当你成为一名医学生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是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还是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是游戏人生?相信你一定知道答案。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知道,我们需要奉献。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端正人生态度,我们今后会走上临床,走进医院,我们的工作会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当我们面对死亡,面对病魔时,是选择逃避,还是用积极的态度调节自己的心情?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又会如何去做?人生应乐观,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新技术的发现,这就要求新一代的北医人拥有更专业的技术,而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年轻的生命需要进取,需要用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为社会作贡献中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有了理论就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理想成为现实。而眼前最重要的是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内涵。缺课,不写作业是不可取的,从来到北医的那天起,我们身上就肩负着责任,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别人负责。人生要活得精彩,而选择护士,注定我的人生不会暗淡,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着我前进,让我成为一名有用的人。人生价值 人生的目的就是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入的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对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生的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人们生活的一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所享有的经济利益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目的。有的以追求享乐为人生目的,认为“不玩不乐,一生白过”,他们追的是声色犬马,求的是吃喝玩乐。这与正当的消费享受完全是两回事。合理正当的消费享受,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而且主张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让人们在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前提下,健康消费,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享乐主义则不同,它不顾生产发展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片面追求消费享乐;它以个人享乐为中心,不管是否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正当需要,往往有意无意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有的人则以追求权力为人生目的,认为有权就有一切,甚至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买官。权力本来是人民给的,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权力越大,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就越重。而以追求权力为人生目的的人,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朝权在手,便做人上人,甚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作威作福,这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民的利益。还有的以追求金钱为人生的目的,认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不仅可以买到各种商品,满足各方面消费的需要,还“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实际是拜金主义人生观在人生目的方面的具体表现,以赚钱捞钱为人生的根本目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为了钱,道德、良心、人格、信誉统统可以不要,甚至不惜践踏国家的法律,铤而走险。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金钱只是商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人们生活的经济条件和手段,并不是人生的目的。生活中,人们没有钱就会遇到种种困难,当然不行,但人生的手段,决不能异化为人生的目的。总之,上述种种人生目的,是病态的人生追求,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具体表现,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革命军人应该自觉抵制这些人生追求的腐蚀拉拢。 无产阶级的革命人生观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人生观,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的根本目的,为人民的利益而活着,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雷锋同志说得好:“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可见,只有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知行统一,努力实践,才会有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及其行为倾向和生存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端正人生坐标,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让我受益良多,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纵观历史风云进程中的苍苍足迹,一路上秦桧的遗臭万年、岳飞的彪炳青史、杨国忠的卑鄙善良、嵇康的崇高善良,他们留下了自己模糊的身影,后人心中自有标准给予他们评价——或瞻仰着学习或鄙夷着不屑。有一个同学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当我们死后,除了带给亲人短暂的悲伤后,我们都会被大家遗忘,又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曾经活生生地来过呢?”毋庸置疑,这就是世界的生存法则,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的地球仍在旋转,人类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卑微的脆弱。书上说“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在另一方面,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大卫的思考者的雕塑,历来为美学家所承认,那手撑着下巴的姿势造型,像在思考着自古而今人类发出的种种质疑的拷问,“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在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三个内容所组成的人生观话题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了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人生目的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取决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受制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取决与人们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而今在21世纪的新时代,以往历史的种种羁绊已成为泡沫,人们有更大的自由思考自己的人生目的,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世界上的人的能力、智商有三六九等分,并没有固定的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我们的人生目的往往只需要设定地比现在高一个台阶就好,留给自己一个向目的地前进的航向和期待,做到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不至于太过单调和迷茫。例如,一个教师可以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将园丁工程师的职业焕发出神圣的光辉,一个农民可以希望自己的田地里可以种出比别家更大的农作物,可以有更丰盛的收获,一个纯洁调皮孩子的希望是可以尽力做个乖孩子,希望自己有朝一日给予父母一个安宁的避风港……以上种种,当他们将自己的希望设定为此刻的人生目的,并为此奋发努力时,他们的人生也就呈现的清晰明朗起来了,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并不是单独的在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而奔走,无形之中,也为世界呈上了一份精彩的调剂色。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剩余,不是看他向这个社会索取了多少,而是看他向社会创造出多少倍值的产物。”人生价值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范畴,它是指个体满足社会需要的事实与程度,它是人生个体的一种属性。我们总说这个人他做了些什么,然后他实现了自己多少的价值。可见有时候,它代表一种结果,那么从这方面来说,人生目的代表着一个过程,我们在用身心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人生目的一直伴随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人生有潜在的目的,这也将持续一辈子。你不知道明天一定会发生什么事,但你大概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正因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人生才没那么枯燥。明天之后肯定有明天,但是你明天之后是否有明天还要受你自己的努力影响。人生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某一个目的活着,人总是在不断的了解自己,用几千年生命的延续去了解生命的真相,你不会是唯一的主角,但你是那股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活着是客观的,是自然给了我们生命,而怎样来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是主观的. 人生目的是一个主观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它不仅仅是活着这样简单,人生为追求许多东西,比如荣誉,成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大学时代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楼主,老是给你们留的作业?O(∩_∩)O~

本文针对目前“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即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使理论思辩与感悟相结合、在美学教学中贯穿审美人生、智慧人生的思想。“美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审美心胸的建立、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讲,理论思辩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能力,增强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从现实层面上讲,审美情怀的建立对每个个体的人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相对于传统美学的讲授,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即使从鲍姆加通算起(“美学”学科的命名者),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东方,至少从我国先秦的老一子开始就有了美学思想,在西方,至少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开始就有了美学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美学思想,而且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以来,18 , 19世纪的美学形态与20世纪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还没有最后完成。因此,在美学课教学中就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的表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现代美学的研究中仍然找不到一种成熟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课是一门知识确切性不够的学科,美学话语始终包含了探索、开放、召唤的姿态,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正在走向成熟、完善的学科。正因为美学学科这种不成熟的进行时态,在美学教学中就需要避免武断的结论性总结。在学科大的框架和局部细节都需要澄清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理论分歧及我们目前的一些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尝试新的探索思路。如传统美学开篇讲的就是“美是什么”这个本体论的问题,而对于美学研究中这一古希腊传统,就必然超越了归纳与综合,而进人了纯粹思辩的王国。对于中文本科学生来说,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就试图解决这一“千古之迷”,显然增添了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对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对“美是什么”和“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能做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的工作可以从中西美学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人手,帮助学生分析每一种理论的优长和缺陷,尝试做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在线型分析的基础上,重视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在这一点上是如何衔接的,如现代美学的研究核心由本体论、经验论向体验论的转型,从而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抛弃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和经验论对主客体的分割,使审美成为了一种自由的体验,成为主体与世界的沟通。在审美体验中,存在就是价值、价值也就是存在,这一点,现代体验论美学实际上又包含了传统美学中本体论和经验论的思考,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但仍需要明确的是,现代美学并没有排斥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本体论研究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最高的层次。以上只是以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例阐释了在教学中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结合,实际上不只是这一问题,而是在整个现代美学体系中,如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文化学等方面都需要对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做出分析和比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美学发展史的掌握,而且对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可以在现代和传统融合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美学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专门性、游移性和相互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当代美学已完全背离了传统美学,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回过头去从遗产中吸取营养,给当代美学灌注新的理论生气。二、理论思辩与感悟思辩美学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不论是传统的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和艺术哲学(黑格尔式的艺术哲学、而非丹纳式的艺术哲学),还是现代的体验论美学,都充满了理论思辩。由于东方人重感悟而轻思辩的文化传统,美学理论的抽象和思辩成为教学中的最大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美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对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进行线形输理,从它的渊源、发展、分化探索一种理论的基本走向。如本体论美学和经验论美学对一些基本理论的阐释。一个是从理性方面去演绎美,一个是从经验方面去归纳美,这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以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为主要源头的美学经验。到了18, 19世纪,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分别把这两个方向推向了一个制高点,“美的科学”这一概念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沿着理性美学的这一分支,则派生出源于柏拉图以及希伯来文化、中经普洛丁和哈奇生等的非理性主义美学,而这一非理性思潮则又与超越的体验紧密相关。到康德美学对经验、理性、非理性的调和,产生了一种新的集前人之大成的庞大美学体系,这种大一统的自律的思辩美学雄霸了整个19世纪。尽管谢林向右,强调了不可知的一面,黑格尔向左,强调了辨证法的一面,但他们都没有突破思辩形态,相反,巩固了思辩形态。同时,非理性美学也沿着克尔凯廓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美学等向前发展。通过对这样一个基本线索的输理,使学生不仅掌握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要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名词如本体论、经验论、价值论、理性、非理性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分析基本概念在不同美学形态和流派中内涵和外延的异同,增强理论思辩能力。其次,美学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学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这就要求对一些重要的美学流派的讲述中作到前后贯通,如康德美学、黑格尔美学等,既要重点突出、又能以点带面,这种综合性在美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