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论文

材料1:我国古代早由庄子的《逍遥游》等名篇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汉书五行志》中就有“自由”一词;汉朝郑玄《周礼》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到宋朝时,“自由”已成为流行俗语。然而,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我国历史上还不象古希腊、古罗马那样出现过“自由民”阶级。在古拉丁语中,“自由”( Liberta )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放”同义。英语中的 Liberty 即源自拉丁文,出现于14世纪。而 Freedom 则在12世纪之前就已形成,同样包含着不受任何羁束地自然生活和获得解放等意思。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决定当然是有条件的,是受到自己本身的能力、掌握的信息、外界环境的制约等限制。但是人的意识可以自己按照各种条件的约束,自主的选择如何行为。如果这种选择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就可以说是自由了。如果是受到了外界的强制和干涉,就是不自由了。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你自己求的,你想要的别人不愿干涉。”这个自由的准确称呼是自由意识,这是人的基本权利。自由意识下,无论自由意识会带来什么后果,人都会自愿承担,这就是人的如意选择和尊严。无论基于什么目地,对自由意识的干涉都是违反人的本性的邪恶行为。从社会学说,自由是不要侵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为。对于与他人无关的事情,是人自己的事情,那么人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与他人发生关系的事情,就必须服从不侵害的原则。否则,这个行为必然受到反击,至少是思想上的厌恶和不满。没有侵害他人的行为就是善行,就是自由的行为,而侵害他人的行为就是恶行,就是不自由的行为。正常的社会是鼓励善行,惩罚恶行的,并通过赏罚归正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相互侵害的发生,保护人们行善的自由。从法律讲,自由就是不违法。然而实际上更复杂,因为法律有善法和恶法之分,善法是符合社会学的要求,限制侵害他人的行为的。而恶法是限制人们的行为,规定只有按照其规定的行为才是允许的。因此,在实行善法的地方,社会学的自由和法律的自由是基本一致的。而实行恶法的地方,法律是限制自由的行恶的工具了。从政治方面看,自由是人们有权选择自己赞同的执政者,也有权不选择自己不赞同的执政者。就像《道德经》说的,执政者是要“以百姓心为心”,完全按照百姓的意愿管理国家。如果执政者不能做的时候,百姓有权更换,选择能够真正“以百姓心为心”的领导者。现代民主制度的本质就是保护人们的政治自由,尊重人们的自由意识,维护人们行善的自由,并制止侵害他人的恶行。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选择去爱周围的人,这是生而为人的天性。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上的脉络更复杂,阴暗,所以,这就注定人和人之间永远无法去真正的理解,我就是我,我注定不能用我的思维去理解别人。如果两个人真的硬要了解对方,因为爱或是别的原因,那么当我越是努力去理解,就会发现其实两个人的距离只有越来越遥远。因为越是了解,就越能明白我们之间的距离,心的距离,思维的距离,心的形状是多么的不同,爱会淡去,了解的欲望将会变成疏离的渴望,因而人注定是孤独的。我们渴望一个大同的世界,可是如果世界真的只有了一个思想,那又将是一个怎样可怕又阴冷的世界,就像EVA里人类补完计划所展示的那样。从1789年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拥有了自由的人高呼“ every man will be a king"。可是现代,我们却发现我们从不自由到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从一个怪圈进到又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或者我们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我不要自由,谁要自由!哈佛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中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不过是在自由价值观普及的社会里,无数个人活动的副产品。在个人自由得到最大保障的社会,民众的智慧空前活跃,创新的东西也会不断被提出,财富作为副产品也会像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管理则没有这样的功能,管理可以聚拢现有的智慧和力量,会创造一时的强盛,但会使智慧之源枯竭,为强盛的土崩瓦解埋下伏笔,而且无一例外地都导向亡。” 只瞩目科技与财富的繁花,却忽略了它赖以生存的自由土壤,甚至鄙视仇视自由,这是其他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屡败屡犯的通病。 材料2: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于存在自然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取向有时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自由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时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对自由的看法是不同的。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人们更看重感性意义上的自由,而感性的自由更容易和外部世界发生冲突。而理性意义上的自由和对这种自由的尊重,是人类个体、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走向文明和发展的必然的先决条件。所谓自由,不应该想要寻求谁的施舍,即使被束缚,只要心不被压制,对于自己而言随时都可称之为自由。 材料3:裴多菲 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 而裴多菲的不朽诗作《自由与爱情》,原文为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在1929年由“文联五烈士”之一的我国著名诗人殷夫翻译过来,译文如下: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殷夫的译诗,考虑到中国律诗的特点,把每一句都译成五言,且有韵脚,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最为人们所熟悉。不过,这种译法对原诗的面貌作了较大的改动。 后来,著名翻译家孙用曾对《自由与爱情》进行了重新翻译。译诗刊登在1957年第2期的《读书月报》上: “自由,爱情! 我要的就是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将爱情牺牲。” 当代著名翻译家、作家兴万生,曾翻译出版了《裴多菲抒情诗选》一书,他将这首小诗又作了如下的诠释: “自由与爱情! 我都为之倾心。 为了爱情, 我宁愿牺牲生命, 为了自由, 我宁愿牺牲爱情。”

篇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文明办《关于“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不断丰富我校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根据市教育局《如皋市中小学馆校衔接及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结合我校七彩德育工作实际,学校决定在4月份开展“致敬先烈,献礼青春”红色教育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致敬先烈,献礼青春

二、活动时间

x月x日(初定)

三、活动地点

中国红十四军纪念公园、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馆,城市规划馆、科技馆、博物馆

四、活动目的1、通过参观中国红十四军纪念公园、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馆,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了解红军历史,接受心灵洗礼,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并传承红军精神。

2、通过参观城市规划馆、科技馆、博物馆,让学生感受如皋近年巨变,了解皋城发展规划,使学生学成之后积极投身家乡的建设,为如皋的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活动对象

高二年级全体学生

六、活动流程

1、学校领导讲话

2、十八岁成人宣誓(或学生代表讲话)

3、“致敬先烈,献礼青春”活动倡议。

4、祭扫革命先烈(敬献鲜花)

5、参观红十四军纪念馆与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馆

6、参观城市规划馆、科技馆、博物馆

七、活动组织

1、x月xx日拟定活动通知,外出参观车辆联系并签署学生接送车辆交通安全责任协议书。

2、x月xx日活动申报

3、x月xx日召开活动预备会。

4、x月xx日出发前分两组召开学生大会。参观相关场馆。

八、活动分工

1、活动领导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xxx、xxx、xxx、xxx

2、活动策划组

责任人:xxx、xxx

职责:

①及时联系各场馆负责人,在规定时间段内对我校参观学生开放,并配好相关讲解员。(xxx)

②制定活动方案,策划相关活动,召开班主任会议,组织学习。(xxx)

3、活动安全组

组长:xxx

组员:xxx、各专业部主任、全体班主任

职责:

①及时联系相关车辆,组织车况好的汽车组织进行全程接送。(xxx)

②召开高一年级全体学生会议,明确活动意义,强调本次活动的纪律、分工、时点、家校对接、交通费用、活动流程等事项。(成军民、各专业部主任)

4、活动实施组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各专业部主任、政教干事、全体班主任

职责:

①做好参观各场馆前的准备工作。(xxx、xxx、xxx、政教干事等)

②组织各班主任根据车辆乘坐安排表,安排学生进行有序文明乘坐,不得超载。

(xxx、xxx、专业部主任、政教干事)

③根据安排做好本组学生的有序参观工作。(各班主任)

④组织旅游专业部分学生担当小小讲解员,利用本次参观进行实习培训,为其它三个专业部学生后面参观做好准备(吉宏兰)

⑤撰写相关新闻,做好活动对外宣传工作,

⑥组织学生参观结束后,各班学生填写《如皋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记载卡》,并以班级为单位,汇总专业部上交政教处,存入学生档案。(各班主任)

⑦各班学生以《致敬先烈,献礼青春》为主题,撰写600字左右的活动感悟,参加学校组织的征文评比。(xxx)

九、活动要求

1、各班主任自始至终随班级集体行动,维持纪律,保持参观队形(全过程)。

2、学生自备3个方便袋,以防晕车。

3、学生所乘车辆由政教处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安排,各专业部、班主任不得随意调整。

4、参观过程中以乘车编号分组,跟车老师必须始终与学生在一起,做好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

篇二

为激发全体学生“继承革命传统、赞美祖国繁荣、立志成人成才”的热情,在迎接建国60周年和2012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组织开展“唱响红色经典迎华诞”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展现校园文化风采,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传唱爱国歌曲

①活动规程:

2 每个班级必须全员参加,可邀请家长参与表演。

2 每个班级参赛曲目均为一首自选曲目,为建国以来红色经典曲目。

2 每个班级合唱形式至少加入一种以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

②比赛要求:

2 自选歌曲为建国以来红色经典曲目,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歌曲。

2 节奏整齐、音准正确、音色统一。

2 精神饱满、富有朝气。

2 人数齐全、全员参与。

2 学生指挥、节奏准确。

③评分标准:

2 节奏整齐、音准正确、音色统一(20分)

2 伴奏正确,合唱人员表演准确、恰当,表现形式富有创意(20分)

2 精神饱满、富有朝气、台风好、上下台纪律良好行动整齐(15分)

2 能够准确把握歌曲主题,通过唱、演进行体现,具有良好感染力(10)分

2 学生指挥,节奏准确、动作大方到位(15分)

2 自选歌曲积极向上,适合小学生演唱(10分)

2 每班全员参与,每少一人扣1分,服装统一(10分)

2 评分总分为100分,最低起评分为70分。计算得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综合其他的评委得分为参赛中队的最后得分。

2、观赏经典影片

根据“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及学生电影推荐影片,组织学生观赏优秀的爱国主义、励志、儿童等题材电影,开展相关影评活动。

3、走进教育基地

与秋游结合,以区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活动项目设计为指南,增强参观活动的吸引力;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

4、践行文明世博

根据区精神,推进“迎世博、懂礼仪”主题教育,开展“阅读世博、体验成长”世博记事本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世博会;以小学生十个礼仪指南为要求,践行相关的礼仪要求;参与迎世博“三五”(5日文明服务日、15日环境清洁日、25日公共秩序日)集中行动,继续开展“我微笑·我捡起”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争当“我是世博志愿者”;同时,为xx月实践活动做铺垫。

篇三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用红色文化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我校组织和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少年行动主题活动。

1、使我校的德育教育更加富有实效性,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2、使学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

3、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

4、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赞美祖国繁荣、立志成人成才”的热情。

二、活动步骤:

教育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参观海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第二阶段:()观看爱国主义革命教育的红色影片;

第三阶段:()参观海阳地雷战纪念馆;

第四阶段:()以“红色记忆”为中心开展主题班会。

三、活动内容:

1、参观海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由学校有关领导组织分配,合理安排时间,以级部为单位,班主任带领并组织本班级学生到海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开展“重温红色记忆”活动,让学生追溯海阳红色光辉历程,激发团员青年热爱、传承红色经典文化的激情。

2、观看红色教育影片、学唱红色歌曲

根据“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学生投票选出最喜爱的红色电影,教师将影片下载后,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全体学生统一观看,写一篇观后感并在班级内进行最美“红星少年”的评选活动;

3、参观地雷战纪念馆

由学校有关领导组织分配,合理安排时间,以级部为单位,班主任带领并组织本班级学生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参观,开展“重温红色记忆”活动,让学生追溯海阳红色光辉历程,激发团员青年热爱、传承红色经典文化的激情。

4、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中心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组织形式上、内容的选择上给予指导、点拨;学生周末放假期间查找一些与“红色”相关的资料(烈士介绍),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班会时进行活动汇报和展示;各班级要拍摄活动照片和视频资料。

四、活动要求:

1、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学校充分运用校会、班会等宣传阵地,突出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注重培养、树立典型。各班级在富有特色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中,注意发现、培养典型的人物和典型故事。挖掘、培育、宣传典型,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熟悉的典型影响熟悉人,营造浓厚的争创先进的氛围。

3、精心部署、抓好落实。各班级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明确活动目标,推动活动落实,要把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上报校团委,校团委对活动开展较好的班组织和个人给予表扬。

五、活动总结:

我校将以“施红色教育,育红色传人”为主旨,继续开展“红色文化”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突出红色教育功能的政治功能,力求通过团队活动引导、学科课堂渗透、校园文化熏陶等途径,整合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的德育力量,培养学生的“红色精神”,将红色文化植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貌似长征组歌就是 是什么 为什么 则么办

有继承有发展有真有加由你

红色艺术经典研究论文

你要写到1.红色与心理感受关系和象征意义,2.红色和材质的关系,3.红色与产品在光和环境中的关系,4.红色与人的关系,5.红色与企业的关系,6,红色的基本要素和特点以及和其它颜色的搭配应用。 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人们从色彩中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设计与色彩一样能够给人们带来激情,更好的结合色彩设计才能完美的体现,而在工业设计领域,色彩的设计和分析又有其特殊性,更好的理解产品理解色彩与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更好的进行设计。了解工艺、了解材质、了解环境、了解用户也对色彩的配合更有效。平面设计理论知识(色彩搭配)一:各种色彩的象征: 红色 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吉祥、危险...... 橙色 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 黄色 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 绿色 新鲜、平静、安逸、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 蓝色 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 紫色 优雅、高贵、魅力、自傲、轻率...... 白色 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柔弱、虚无...... 灰色 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忧郁、消极...... 黑色 崇高、严肃、刚健、坚实、粗莽、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 色彩的心理效应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 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 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 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色彩是人的视觉最敏感的东西。主页的色彩处理得好,可以锦上添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总的应用原则应该是"总体协调,局部对比",也就是:主页的整体色彩效果应该是和谐的,只有局部的、小范围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强烈色彩的对比。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根据主页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主色调。因为色彩具有象征性,例如:嫩绿色、翠绿色、金黄色、灰褐色就可以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其次还有职业的标志色,例如:军警的橄榄绿,医疗卫生的白色等。色彩还具有明显的心理感觉,例如冷、暖的感觉,进、退的效果等。另外,色彩还有民族性,各个民族由于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色彩的喜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充分运用色彩的这些特性,可以使我们的主页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从而提升主页的文化品位。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配色方案: 1.暖色调。即红色、橙色、黄色、赭色等色彩的搭配。这种色调的运用,可使主页呈现温馨、和煦、热情的氛围。 2.冷色调。即青色、绿色、紫色等色彩的搭配。这种色调的运用,可使主页呈现宁静、清凉、高雅的氛围。 3.对比色调。即把色性完全相反的色彩搭配在同一个空间里。例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这种色彩的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亮丽、鲜艳、喜庆的感觉。当然,对比色调如果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产生俗气、刺眼的不良效果。这就要把握"大调和,小对比"这一个重要原则,即总体的色调应该是统一和谐的,局部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小的强烈对比。 最后,还要考虑主页底色(背景色)的深、浅,这里借用摄影中的一个术语,就是"高调"和"低调"。底色浅的称为高调;底色深的称为低调。底色深,文字的颜色就要浅,以深色的背景衬托浅色的内容(文字或图片);反之,底色淡的,文字的颜色就要深些,以浅色的背景衬托深色的内容(文字或图片)。这种深浅的变化在色彩学中称为"明度变化"。有些主页,底色是黑的,但文字也选用了较深的色彩,由于色彩的明度比较接近,读者在阅览时,眼睛就会感觉很吃力,影响了阅读效果。当然,色彩的明度也不能变化太大,否则屏幕上的亮度反差太强,同样也会使读者的眼睛受不了。 网页色彩的搭配 网页的色彩是树立网站形象的关键之一,色彩搭配却是网友们感到头疼的问题。网页的背景,文字,图标,边框,超链接...,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色彩,应该搭配什么色彩才能最好的表达出预想的内涵呢?阿捷这里谈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色彩的基本知识: 1.颜色是因为光的折射而产生的。 2.红,黄,蓝是三原色,其它的色彩都可以用这三种色彩调和而成。网页html语言中的色彩表达即是用这三种颜色的数值表示例如:红色是color (255,0,0)十六进制的表示方法为(FF0000)白色为(FFFFFF), 我们经常看到的"bgColor=#FFFFFF"就是指背景色为白色。 3.颜色分非彩色和彩色两类。非彩色是指黑,白,灰系统色。彩色是指除了非彩色以外的所有色彩。 4.任何色彩都有饱和度和透明度的属性,属性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色相,所以至少可以制作几百万种色彩。 网页制作用彩色还是非彩色好呢?根据专业的研究机构研究表明:彩色的记忆效果是黑白的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彩色页面较完全黑白页面更加吸引人。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主要内容文字用非彩色(黑色),边框,背景,图片用彩色。这样页面整体不单调,看主要内容也不会眼花。 ●非彩色的搭配 黑白是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搭配,白字黑底,黑底白字都非常清晰明了。 灰色是万能色,可以和任何彩色搭配,也可以帮助两种对立的色彩和谐过渡。如果你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色彩,那么用灰色试试,效果绝对不会太差。 ●彩色的搭配 色彩千变万化,彩色的搭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学习一些色彩的知识。 一.色环。我们将色彩按"红->黄->绿->蓝->红"依次过度渐变,就可以得到一个色彩环。色环的两端是暖色和寒色,当中是中型色。(如下图) 红.橙.橙黄.黄.黄绿.绿.青绿.蓝绿.蓝.蓝紫.紫.紫红.红 |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 | | 暖色系 中性系 寒色系 中性系 二.色彩的心理感觉。不同的颜色会给浏览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红色---是一种激奋的色彩。刺激效果,能使人产生冲动,愤怒,热情,活力的感觉。 绿色---介于冷暖两中色彩的中间,显得和睦,宁静,健康,安全的感觉。 它和金黄,淡白搭配,可以产生优雅,舒适的气氛。 橙色---也是一种激奋的色彩,具有轻快,欢欣,热烈,温馨,时尚的效果。 黄色---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它的明度最高。 蓝色---是最具凉爽,清新,专业的色彩。它和白色混合,能体现柔顺,淡雅,浪漫的气氛(象天空的色彩:) 白色---具有洁白,明快,纯真,清洁的感受。 黑色---具有深沉,神秘,寂静,悲哀,压抑的感受。 灰色---具有中庸,平凡,温和,谦让,中立和高雅的感觉。 每种色彩在饱和度,透明度上略微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以绿色为例,黄绿色有青春,旺盛的视觉意境,而蓝绿色则显得幽宁,阴深。 ●网页色彩搭配的原理 1.色彩的鲜明性。网页的色彩要鲜艳,容易引人注目。 2.色彩的独特性。要有与众不同的色彩,使得大家对你的印象强烈。(参考设计思考第二篇网站CI的标准色彩一节) 3.色彩的合适性。就是说色彩和你表达的内容气氛相适合。如用粉色体现女性站点的柔性。 4.色彩的联想性。不同色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蓝色想到天空,黑色想到黑夜,红色想到喜事等,选择色彩要和你网页的内涵相关联。 ●网页色彩掌握的过程 随着网页制作经验的积累,我们用色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单色->五彩缤纷->标准色->单色。一开始因为技术和知识缺乏,只能制作出简单的网页,色彩单一;在有一定基础和材料后,希望制作一个漂亮的网页,将自己收集的最好的图片,最满意色彩堆砌在页面上;但是时间一长,却发现色彩杂乱,没有个性和风格;第三次重新定位自己的网站,选择好切合自己的色彩,推出的站点往往比较成功;当最后设计理念和技术达到顶峰时,则又返朴归真,用单一色彩甚至非彩色就可以设计出简洁精美的站点。 ○网页色彩搭配的技巧 文章写到这里,有心急的网友要问了:"到底用什么色彩搭配好看呢?你能不能推荐几种配色方案?"别急,这里有一点技巧,可以帮助你迅速成为调色大师:) 1.用一种色彩。这里是指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将 色彩变淡或则加深),产生新的色彩,用于网页。这样的页面看起来色彩统一,有层次感。 2.用两种色彩。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选择它的对比色(在photoshop里按ctrl+shift+I)。我的主页用蓝色和黄色就是这样确定的。整个页面色彩丰富但不花稍。 3.用一个色系。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感觉的色彩,例如淡蓝,淡黄,淡绿;或者土黄,土灰,土蓝。确定色彩的方法各人不同,我是在photoshop里按前景色方框,在跳出的拾色器窗中选择"自定义",然后在"色库"中选就可以了:) 4.用黑色和一种彩色。比如大红的字体配黑色的边框感觉很"跳"。 在网页配色中,忌讳的是: 1.不要将所有颜色都用到,尽量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 2.背景和前文的对比尽量要大,(绝对不要用花纹繁复的图案作背景),以便突出主要文字内容 参考资料:

红色经典的史诗性是影响深远,对社会、人民有启迪的、体现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史诗性”应具备如下特性:1)以对民族和时代意义深远的事迹及其过程为对象,通过描述社会的“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2)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3)对于作者来说,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去,但相隔不远,作者对那种生活及其观照方式和信仰完全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信仰、观念、意识与之是一致的。4)作者在创作时未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奴役,也不受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条桎梏,他在创作上自由独立,对所描述的世界了如指掌,他自己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作品里,使人读后感到亲切、心情舒畅。5)读者能从史诗中领会到“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诗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却又是完整的人。不应只表现人物的单一特征或欲望。主要英雄人物“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6)史诗的创作主体的因素完全退到后台,“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但作者已“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却是由一个具体作者来完成的。7)最适宜史诗表现的题材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8)用战争做情节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最理想的史诗情境。9)史诗在结构上应是有机的整体。

在论及被称作“红色经典”的1950~1970年代中国大陆长篇小说时,许多学者指出了其对“史诗性”的追求;还有不少论者谈到了“茅盾文学奖”的史诗情结。当前文学批评界更是将是否具有史诗性、是否称得上真正的史诗,作为评估长篇小说文学价值的重要尺度。关于“红色经典”是否能称得上真正的史诗性作品,目前学界否定意见较多;而当下研究“红色经典”的论著,多从其产生的政治文化机制以及其是否具有现代性方面着眼,从其文学审美价值本身角度研究的较少。因此,从“史诗性”角度来评价所谓“红色经典”,应当还不算一个过时的论题;重新评估其文学价值,也很有必要。先要说明,本文使用“红色经典”这一称谓,指代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以及《李自成》、《三家巷》、《艳阳天》① 等为代表的一批一度影响极其巨大的长篇小说,并非意味着已预先肯定或确认了这些作品的“经典”性,而是因它已约定俗成,所指比较明确,使用起来方便。一、怎样才算真正的“史诗”作品虽然将史诗性作为长篇小说评估标准几乎已是学界共识,但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的史诗性作品,却难以取得定论。我们不妨追本求源,看看美学史、文学史上得到普遍认可的史诗理论和创作。谈论小说作品史诗性的文章,理论上一般以黑格尔《美学》为依据,创作上则通常拿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作品为样本。黑格尔在提及“史诗”这一概念时,是作为与“抒情诗”和“戏剧体诗”并列的一种文学类型来理解的。如朱光潜所言,黑格尔“对小说显然没有下过工夫”,② 他主要是将荷马史诗作为“正式的史诗”,作为叙事类文学的最高范本来界定其性质与特征的。概括起来,他认为“真正的史诗”应具备如下特性:1. 以对民族和时代意义深远的事迹及其过程为对象,通过描述社会的“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2. 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以及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3. 对于作者来说,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去,但相隔不远。作者对那种生活及其观照方式和信仰完全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信仰、观念、意识与之是一致的。4. 作者在创作时未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奴役,也不受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条桎梏,他在创作上自由独立,对所描述的世界了如指掌,他自己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作品里,使人读后感到亲切、心情舒畅。5. 读者能从史诗中领会到“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诗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却又是完整的人。不应只表现人物的单一特征或欲望。③ 主要英雄人物“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6. 史诗的创作主体的因素完全退到后台,“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但作者已“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却是由一个具体作者来完成的。7. 最适宜史诗表现的题材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8. 用战争做情节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最理想的史诗情境。9. 史诗在结构上应是有机的整体。④ 在黑格尔之后,人们把某些具有史诗特征的散文体叙事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也称为“史诗”或“史诗性作品”。以这种标尺衡量,《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静静的顿河》虽然写的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是公认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但说司汤达的《红与黑》、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也属史诗型,就有些牵强。这里需要辨析目前学界的一个误区:史诗性虽是对长篇小说的一种褒扬性评价,却并非衡量长篇小说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只是长篇小说中一个类型的标准。比如,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就不属史诗型,因为它的题材不是时代的重大政治或军事事件,不着力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主人公也不是英雄;它是以细腻描述日常生活琐事取胜的。《三国演义》属“史诗性”长篇,《儒林外史》却不能算,尽管它写了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儒林中人。我们说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解放》是史诗性作品,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或《克莱默夫妇》不是,并不意味着后者的思想艺术水平就比前者低。但,无论如何,史诗性作品特有的审美价值、艺术震撼力,是决定长篇小说文学价值的一种重要因素。“红色经典”中,《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不属于史诗型,《红岩》虽然写的是英雄,似乎也不能算。虽然《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红日》、《三家巷》都具有一定的史诗性,但最合乎“史诗性”标准的,首推姚雪垠的《李自成》。二、《李自成》是“红色经典”中最具史诗性品格者《李自成》的史诗性并非学界公认。肯定的观点不少,1987年刘再复与姚雪垠论争之前持此论点者占多数,之后也有。⑤ 否定性观点,当以王彬彬《论作为“人学”的〈李自成〉》⑥ 为代表。概括起来,王文否定《李自成》史诗性品格的理由是:1. 作者不是全力写人,人物基本淹没在事件中;2. 《李自成》写人有欠缺:人物性格没有发展,没有深度,缺乏对人物心灵的洞察和灵魂的开掘,没有写出人物“心灵的搏战”;3. 全书结构支离破碎;4. “再现历史生活的风貌”、“反映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创作意图是错误的,是导致全书“支离破碎”的原因;5. 作者意图过于直白,不耐人咀嚼,无法形成“李学”。《李自成》作者在写人方面是不是尽“全力”了,这个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一般读者和评论家,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未感觉人物被“淹没”在事件中。且撇开有争议的李自成、高夫人等形象,起码刘宗敏、郝摇旗、牛金星、宋献策、张献忠性格鲜明,崇祯、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等明朝君臣的形象没有脸谱化,作者把他们当做“人”来写,比较细腻地剖析了其内心世界。崇祯借饷、杨嗣昌督师、洪承畴降清、卢象升殉国等单元应当说在中国现代小说里属于精彩篇章。至于说“人物性格没有发展”,这种判断并不客观。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主人公李自成从第一、二卷的处逆境而不气馁,到第三卷事业鼎盛时逐渐暴露缺点,再到第四、五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过程中自信发展为刚愎,对个人情欲从克制到逐渐放开而又并不特别放纵,与下属的关系从平等亲近到逐步拉开距离等明显变化。即使性格没有发展,也不影响其为史诗——《伊利亚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性格有几多发展?对怎样判定作品“灵魂开掘的深度”,不同的读者和批评家各有自己的理解。新时期以来似乎有一种倾向,似乎只有写出人的潜意识或突出人物灵魂的分裂才算有人性深度。确实,弗洛伊德理论产生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发现了以往小说不曾触及的领域,算是将心理描写深入了一步。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写了潜意识的作品肯定比没有写的深,不能说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就肯定比司汤达《红与黑》深刻,施蛰存《石秀》就肯定比施耐庵《水浒传》高明。再说,不一定非要写了“心灵的搏战”才能算史诗性作品,恰恰相反,按黑格尔的理解,由于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古典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如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心灵的搏战”,他们很坚定地按自己的既定信念行事,“他本来是那样人,就做那样人”。⑦《李自成》全书的结构经过作者精心设计,并不“支离破碎”,在4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其美学成就已被许多批评家肯定,即使否定《李自成》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与作者历史观念的,对这一点似乎也没有太多异议。先写第五卷再写第四卷,恰恰说明作者已成竹在胸。有意追求“再现历史生活的风貌”、“反映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几乎是史诗型作品的共同特点,与塑造人物并不矛盾。至于该书未能形成“李学”问题,容下文论及。还有论者认为,“红色经典”难称真正的史诗性作品,是因其依据主流意识形态,对正面人物的描写过于理想化,“缺乏对所表现历史的超越性把握”。⑧ 那个年代的作品都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框范,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理解那个年代的作家,但文学史是无情的,后世读者是无情的,他们判定作品是否具有文学价值、是否优秀之作,当然不会因理解体谅而给“感情分”;作品能否传世,还得凭自身。那么,我们就用“史”的眼光检验一下“红色经典”对人物的理想化描写,研究其“对所表现历史的超越性把握”问题。先谈理想化。《李自成》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现代化”与正面人物形象的完美化一直是其受到诟病的主要因素,有所谓“李自成太成熟、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老神仙太神、老八队像老八路”之说。笔者以为,单论“现代化”,须得区分两种情况:如果是让古代人物具有只有现代人才有的思想(比如阶级观点),说出只有现代人才能说的话,如果不是像鲁迅《故事新编》那样有意“油滑”或如现今某些“戏说”之作那样“恶搞”,无疑当属败笔;但如果是指从古代题材作品那里看到某些现代气息,则属正常。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人看历史,必然会站在今天高度“重读”,历史小说的作者虽然写的历史,却必会将自己的现实生命体验融汇进去。这不仅不是缺憾,反能给作品带来活力。中外文学史上此类例证很多: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12世纪的丹麦人,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16—17世纪之交英国的现实;《三国演义》、《水浒传》创作情况与之相似。至于正面人物的理想化,不只《李自成》,其他“红色经典”也普遍存在;不只“红色经典”,文学史上的名著以及当今某些文艺作品也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冉阿让,《还珠格格》中的紫薇,不都属于这种形象吗?那些有明显缺点的人物可能更具真实感、给人印象更深刻,但塑造理想化人物,也并不一定导致艺术上的失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股主要潮流,因为人类既要认识现实真相,又要追求比既存现实更美好的东西;现实不完美,人们就借助艺术,在幻想中塑造这种完美,把它作为追求的目标或现实缺憾的虚拟补偿。现在青年人喜欢看“青春偶像剧”,正是出于这种需求:现实中有漂亮的男女,也有心灵美好、善良、崇高的青年,但将出众的英俊漂亮与极致的善良、聪明、脱俗综合于一身的情况,一般只能在艺术世界中见到。现实中有阶级斗争,有爱情,有练功习武的人,但他们一般不会终生只搞阶级斗争,一辈子只追求爱情或练功比武。某些“红色经典”单突出阶级斗争与革命,是对现实的高度“提纯”,正如琼瑶小说里的人物毕生追求爱情、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只知练功习武一样。这类完美人物艺术上是否成功,取决于他的思想、语言、行为是否基本合乎情理,是否能从情感上打动人。如果真实反映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这类人物也自有其不可取代的认识价值。再看“红色经典”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作品的“超越性”问题。“红色经典”对主要人物的理想化无疑基本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⑨。这里需要辨析的是,作者的“具体感受的世界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⑩ 是否一致。也就是说,作者本人本然的生命体验或人生见解与这种意识形态是吻合还是游离乃至对立;如果吻合,是在多大程度上吻合。“红色经典”的作者大多1949年以前就参加了中共的军事或文化斗争,成为革命队伍的成员,浩然是新中国培养的作家。主流意识形态已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世界观。姚雪垠是抗战期间成名的作家,后来经过思想改造,也逐步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说,对于1949年以前“民主革命”阶段的历史,他们“具体感受的世界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这种一致性的取得,或因作者与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观点都代表了农民和农村知识分子的理想,或因作者本身原有的“五四”个性主义精神远不及要求政治进步、紧跟时代主流的欲望强烈,使其自愿对自己本然的精神世界进行改造,他们已经形成了以主流意识形态观点看人观物的习惯。因此,与茅盾、叶圣陶、沈从文等老作家不同,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对他们的创作思维形成太大阻碍,反使他们感到在把握历史时顿开茅塞,获得了他们自认为的“深度”。这正合乎黑格尔论史诗时说的“民族信仰和个人信仰还未分裂,意志和情感也还未分裂”(11) 的情况。但是,优秀作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程度的独立见解。这些独特之处,使得某些“红色经典”每每有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处。例如《红旗谱》对朱严两家关系的描写,对冯家父子关系的描写,《红日》、《李自成》对“反面人物”的描写,《林海雪原》对少剑波形象及其与白茹关系的描写,《青春之歌》对林道静爱情心理的描写等等。究竟“红色经典”是否“缺乏对所表现历史的超越性把握”,那要看对“超越性”如何理解。参照系不同,理解也会不同。比如,相对于普通的农民意识、相对于以往的农业题材作品,我们可以说《创业史》的思想观念具有明显的超越性;而若按新时期以后的意识形态,它就没有超越性,甚至明显“落伍”。那么史诗性作品是否必须与所表现的历史时期的观念拉开较大距离,乃至对之进行否定性反思批判呢?不见得!黑格尔的见解恰恰相反:如果当前现实强加于诗人的那种正起作用的信仰、生活和习惯观念和诗人以史诗方式去描述的事迹之间毫无亲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就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因为一方面是诗人所要描述的内容,即史诗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原来离开这内容而独立的诗人自己的时代意识和观念的世界,这两方面虽然都是精神性的,却依据不同时代的原则而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诗人自己的精神和他所描述的民族生活和事迹所由产生的那种精神根本不同,就会产生一种分裂现象,使人感到不合式乃至不耐烦。(12) “红色经典”作者的“信仰、生活和习惯观念”正是与其“所描述的民族生活和事迹所由产生的那种精神”是相通的。当然,黑格尔针对的是古典史诗:荷马倾情歌颂希腊英雄们的英勇智慧,并未反思战争的残酷。我们引证黑格尔的论述,并非要以之作为金科玉律,衡量一切作品的史诗性品格,现代史诗型作品可以具有不同的审美选择。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就属于具有历史反思意识的杰出现代史诗。笔者也并非认为《创业史》就是最典型的古典型史诗,因为它写的是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没有特别尖锐激烈的冲突或战争、暴力场面。但上面的引述,起码说明否定性反思并非史诗性作品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李自成》是中国当代小说中最具史诗品格者,是因它具备了古典型史诗作品的几乎所有特征。它选取的是明清之际对历史影响深远的最重大的社会政治及军事斗争事件,就反映生活之广阔、人物形象之众多、矛盾冲突之复杂尖锐、篇幅之宏伟而言,几乎无可匹敌;其人物性格之鲜明、人物语言之个性化、情节之曲折生动、结构之严谨、节奏之张弛相间富于变化,是普通读者和专家们都有体会的;全书既洋溢着英雄主义主旋律,又涂抹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既写了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又不乏饶有趣味的日常风俗画面。作者对历史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认真反思研究,既看出某种必然趋向,又没有排除偶然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作者重点突出了人的社会属性,对于生理本能因素没有过多渲染,但并非没有相关描写,例如对洪承畴降清前剃头时生理感觉的描写,就堪称精彩。《李自成》在新时期以后受到冷落,有多种原因,比如“宏大叙事”被“私人化叙事”代替,成为社会审美心理主流,文学界、史学界对以往正统历史观的反思,使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也不排除与作者本人性格的自负狂傲惹人反感,以及某些权威批评家为推出自己新的美学主张而以之为标靶进行贬低有关。1980年后出生的读者大多没有认真读过包括《李自成》在内的“红色经典”作品,他们的阅读选择主要受传媒影响,即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大多先接受教科书与课堂教学结论的影响;而以前读过《李自成》第一、二卷的年纪较大的读者,又大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完其余三卷,在出版物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读者又追新逐异的今天,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李自成》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正如我们“发现”了张爱玲之后不能反过来否定或抹杀茅盾一样。新时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但若拉开时间距离审视,它们的总体思想艺术成就,未必就能超越《李自成》。那些做历史翻案文章的作品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用历史眼光看,所谓“新”也是相对而言——谁能保证在它们不再显得“新”的时候仍然让读者关注而不被遗忘呢?要知道,《李自成》作者当年也是以挑战以往明史研究结论,以在当时看来属于“新”的历史观、美学观处理历史人物形象的!比如对崇祯形象的塑造、对李自成帝王思想的描写,在当时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君不见《红日》就因对敌师长张灵甫没有完全漫画化,被诬为“为蒋匪帮招魂”(13)。《李自成》在这方面也许可算“红色经典”中的特例,因为它的写作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支持。(14) 且不论《李自成》的文学价值如何,作为曾经为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因素的作品,文学史地位应当是没有疑问的。(15) 历史在发展,在前进,后代的人当然要有反思超越前代的意识。不过,别忘了,我们也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前人”,与我们自己的“前人”一同接受历史的检验。历史常常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发展,今天宣布“过时”的,以后未必不会“复活”。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三、构成“红色经典”文学价值的其他因素如前所述,史诗型作品只是长篇小说中的一个类型,它并非衡量长篇小说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那些非史诗型的长篇小说,其文学价值从其他方面体现出来。“红色经典”主题明确单纯,虽然个别作品近年也被一些学者读出了表层主题之下的另外含义,但无论如何,其文学价值毕竟不是体现在内涵深奥、丰富、复杂、可作无穷解读方面。我这里要特别指出,并非所有文学名著都是内涵深奥、丰富、复杂的,文学史上还有大量内涵并不复杂,甚至比较简单的经典。诗歌里面这类经典不少,比如《诗经》,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更遑论白居易的“新乐府”。这些诗可以让你展开丰富想象,每次阅读都可能有所共鸣,但并不需要专家们不断写出专著进行无穷阐释。小说中也有内涵相对简单的经典。《欧也尼·葛朗台》不就是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对人伦关系的破坏吗?《安娜·卡列尼娜》有两条情节线索,似乎复杂些,但也不太可能形成像“红学”那样的“安学”。以萨克·辛格指出:“在我看来,好的文学给人以教育的同时又给人以娱乐。你不必坐着唉声叹气读那些不合你心意的作品,一个真正的作家会叫人着迷,让你感到要读他的书,他的作品就像百吃不厌的可口佳肴。高明的作家无须大费笔墨去渲染、解释,所以研究托尔斯泰、契诃夫、莫泊桑的学者寥若晨星。”(16) 笔者当然决不认为需要“大费笔墨去渲染、解释”的作品就不是“好的文学”,但觉得现在有必要强调并不复杂艰深的作品也自有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小说中,你可以说废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的作品别具一格,但它们的内涵究竟有多复杂?是“说不完”、发掘阐释不尽的吗?你能总结出《竹林的故事》或《荷花淀》的七种八种主题吗?不属于说不完、阐释不尽的作品,不等于不值得反复阅读。反复阅读有时只是为了品味,品味其中的韵味、趣味、情调,或感受那种情感、氛围。马克思对古希腊艺术的叹赏早已是众所周知,可希腊神话并不艰深复杂。相反,它体现的是一种童趣。由于主客观原因,“红色经典”在人性开掘的深度方面有明显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人情美。“人性”和“人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指各种人伦情感、生命感受。“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被新时期批评界指为普遍概念化、缺乏“人情味”。确实,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正面主人公都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就小说而言,《金光大道》里的人物除了阶级感情,人伦情感已经淡而又淡:《艳阳天》中的萧长春还有与焦淑红的爱情线索、有韩百仲与焦二菊的夫妻情,而高大泉与妻子之间,已看不出多少自然的爱情因素,高二林也更主要是他的“阶级兄弟”。但,这并不是说那时期的作品都不能以情动人。京剧《红灯记》就每每催人泪下,因为它在“样板戏”中是少有的表现了感人的人伦情感的作品。尽管李玉和一家没有血缘关系,可观众从感性层面上感受到的,也并非单纯的阶级关系,他们一家三口三代之间体现了一种类似血缘亲情又高于血缘亲情的“义”——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幼儿含辛茹苦养大成人,这比普通的父爱母爱更动人!产生于“十七年”的“红色经典”,更不乏人情描写。《创业史》中表现梁生宝与养父梁三关系的片段,也是比较动人的篇章。《红旗谱》的作者对朱老忠的夫妻情、父子情、朋友情浓墨重彩予以表现;而运涛与春兰、江涛与严萍,以及《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林海雪原》中少剑波与白茹,《三家巷》中周炳与几位青年女性,《红日》中梁波与华静,《创业史》中梁生宝与改霞爱情关系的描写,成为那一时期读书界的沙漠甘泉。重视作品的故事性与情节设计,是“红色经典”吸引读者的又一个原因。《林海雪原》、《红岩》、《李自成》在这方面都很突出,它们在那个特定时期既发挥了政治教化功能或传播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又起到了优秀通俗小说所能给予普通读者的审美娱乐的作用。《艳阳天》矛盾冲突紧张激烈、环环相扣,假使读者对其中的意识形态观念不是特别反感拒斥,(17) 一旦读进去、进入小说的特定情境,也有可能被深深吸引,手不释卷。由于题材的原因,《青春之歌》在传奇性方面弱于《林海雪原》、《红岩》和《李自成》,由于创作观念的差异,《创业史》在矛盾冲突的剧烈紧张程度上不及《艳阳天》,但都还是有一个能吸引读者的故事,使读者关心人物的命运,与人物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红旗谱》则介乎情节小说与生活化小说之间,兼备两者之长。我赞同王蒙的观点:“一般认为故事起的是两个作用:载体作用与结构(主线)作用。这些看法并不错,确实故事是有这样的作用。但仅仅如此讲,实际上忽视了乃至抹杀了故事本身的文学价值。”他认为“做事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故事就是故事,而好故事就值得一看,就有文学价值。”好的故事可以吸引读者,使之产生审美愉悦,使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感受理解以文学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红旗谱》、《三家巷》以及《李自成》对日常风俗与生活环境的描写,《林海雪原》将对东北独特自然风光与神话传说结合,也是被许多读者和评论者津津乐道的。这是其文学价值的又一重要方面。现在,虽然“红色经典”风行的年代已经过去,但它还没有真正文学史化,因为与“红色经典”反映的那个年代的生活以及“红色经典”作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仍然在世。“红色经典”能否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红色经典”中哪些能传世、哪些会最终被文学史淘汰、被读者遗忘,还需要更长时段的历史的检验。也许需要50年,也许更长。

红色经典的文化生产看上去跟法兰克福学派所描述的“文化工业”的确有许多结构上 的相似,都具有大众性,都是大规模批量生产,都是由上而下地生产出来的。关键的区 别在于,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国家行为,以意识形态教育(或曰“洗脑”)为目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化工业生产 出的大众文化产品也是要达到洗脑的目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不是文化工业赚钱 的目的,而是对大众的洗脑。此外,法兰克福学派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和 精英文化或经典是泾渭分明的。法兰克福学派大师如阿都尔诺,就寄希望于经典和精英 文化,希望从现代主义精英创作的经典中激发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而中国的红 色经典完全打碎了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在批判传统经典、建立新经典的同时,对民间和 精英文化采纳了“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策略。旅美学者张旭东从中国现代性发展线索 中看出某种“后现代性”,正是对中国现代性不同选择的文化发展的一种颇具后现代意 味的解读。(注:Xudong Zhang,“Postmodernism and PostsocialistSociety—Historicizing the Present,”in Arif Dirlik and Xudong Zhang eds,Postmodernism and University Press,2000.)把红色经典与文化 工业和后现代相提并论,看起来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不过我们借此可以提醒自己,对文 化现象的分析解读离不开当时的特殊语境,而且红色经典在当代的再造,也的确是处于 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制造的后现代文化氛围之中。 二、话语体系与情感结构 在思考红色经典的当代再造之前,有必要重新回顾红色经典产生时的具体历史语境, 尤其是红色经典本身乃是当时那个语境的主要制造者。当时是革命文化霸权的语境,建 立一个革命的话语体系是当务之急。1949年建国后,中国人口中文盲的比例占五分之四 ,文字改革、消除文盲任务急迫。中国政(论文库)府在50年代初推出了简化字方案、汉语拼音方 案,对中国语言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和改造。简化字和普通话的推广是新的文化和话语体 系建设的基础。在更进一步的语义学和意识形态层面,则主要依靠革命文学作品尤其是 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和革命回忆录等。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随后衍生出一系列文化产品, 如改编成电影、戏剧、连环画等。加上媒体宣传、学校的语文教育和博物馆、画廊、报 刊杂志的广泛配合,使新的革命话语体系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融入中国民众日常公共话语和个人话语的方方面面。红色经典通过语言建构的英雄人 物和负面人物以及他们的语言表述,如革命理想主义的豪言壮语、警句格言等等,成为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象征符号。根据毛泽(论文库)东的不同选择的现代性方案,消除文盲和改造思 想、建设“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是其革命建国战略的核心目标。 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情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跟社会主流话语体系有密切关联。据英 国学者雷蒙·威廉姆斯的研究,话语体系或广义的文化和语义上的符号体系跟公众的情 感结构相关。威廉姆斯认为,情感结构是生活体验在感情上的表述,是思想、意识形态 、价值观,以至政治立场等的表征,“不是感情与思想的对立,而是感情即思想,思想 即感情,是实践的意识。”(注: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133.)他认为,情感结构由文艺作品的形式和 结构所展示,对文艺作品的形式和语义结构分析有助于了解社会的新的情感结构的形成 。中国红色经典作品在主题上大致分为革命战争、农村土改、城市暴动和地下工作等, 表现的是革命主体——农民、工人、革命党人(常常是知识分子形象,如《红岩》里的 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等)——自身觉醒成长的过程。这种主体意识萌 发的形成脱胎于欧洲启蒙文化中出现的“个人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但在中国 被嫁接到社会革命的“集体成长”语境之中。 更重要的是对启蒙现代性的中国化或民族化的改造。中国学者近年来许多卓有成就的 研究,深入分析了红色经典对现代意识的民族化转换和改造。孟繁华指出,中国传统通 俗小说的传奇形式对《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有深刻影响。陈思和、洪子诚等 也探讨了传统小说的模式在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对革命小说的影响和制约。传统、民间的 形式在现代转换中对红色经典的影响举足轻重,但也成为红色经典如样板戏成功的主要 因素。(注:参见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又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 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五四以来的激进启 蒙主义者如胡风等强调民间民俗形式和审美意识与欧洲传来的现代启蒙意识的矛盾性, 并站在启蒙的立场上顽强地批判传统与民间形式的“落后”和反现代性。但是中国这个 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更倾向于选择毛泽(论文库)东式的民族化和接近农民审美和情感的民族形 式。就连自身为激进启蒙知识分子的瞿秋白,也很有预见地严厉批判中国都市启蒙主义 知识分子的欧化倾向,大力鼓吹民间文化和民间形式。

红色经典论文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红岩》着力于塑造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华子良、老大哥、老袁、丁长发、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个个都以独具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使小说成为一部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光辉灿烂的无产阶级英雄谱。

《红岩》中的英雄人物,职业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他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不屈不挠;一旦革命需要,他们都能舍生取义,从容献身。

小说不仅展示了英雄们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还成功地刻画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其他英雄人物,如精警老练的齐晓轩,坚韧不拔的成岗,刻苦磨炼的刘思扬,颇富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等等,也都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岩》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它摒弃了那种从概念出发的简单化、漫画化、脸谱化的写法,而是极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着重从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去解剖他们的灵魂,揭示敌人的反动本质。

特务头子徐鹏飞,凶恶残忍,嗜血成性,“把杀人当作终身职业”。他顽固不化,又阴险狡猾,有一套反革命经验。他认为当特务,不仅要“胆大心狠,机警毒辣”,还要能“抓住对方心理的、生理的、家庭生活的、感情上的各种弱点”,瓦解其意志,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小说在充分揭露这个敌特“干才”的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同时,还深入他的内心,暴露了他濒临灭亡前的绝望和空虚。从而把这个反动残暴、色厉内荏的敌特头目,刻画得活灵活现。其他反面人物,如叛徒甫志高、看守所长陆清等,也都描绘得相当出色。

读书笔记 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 读后感 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 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 议论文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 ,供大家阅读参考。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1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红岩》中的这一段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当许云峰要被处死时,他没有一丝的畏惧。即将要走向鬼门关的他轻描淡写地动了动口:“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说完便从容不迫地赴死。许云峰面对死亡时毫无畏惧,死亡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对他而言,为了革命,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合上书,闭上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无数革命先烈的身影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许海峰、江姐、成岗,还有小小的萝卜头,他们虽然都已经牺牲了,但是这只代表他们的肉体倒下,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里,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

窗外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车水马龙,国泰民安。看着这美好的一切,我真想对烈士们说:“安息吧,山河至今仍无恙,你们的革命理想早已实现了!”

“圆圆,吃饭了!”外婆的一声呼唤,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外婆,我刚刚看了《红岩》。”

“是吗?这书外婆也知道,是写革命烈士的吧?”

“嗯,他们真伟大!”

“是啊,你们这些小孩,是要多看看这些书,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来得太不容易啦!”外婆往我碗里夹了块红烧排骨又接着说了起来,仿佛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外婆小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很穷。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直到穿不下了才给自己的弟弟妹妹穿。如果弟弟妹妹也穿不下了就在裤腿上再接几块破布继续穿。我们小孩子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服呢!”

看着我瞪大的双眼,外婆又夹了块排骨过来,“圆圆,喜欢就多吃点!我们小时候都吃自己种的蔬菜为主,哪有这么美味的排骨吃哦!要等啊,等啊,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点鱼和肉呢!那胖头鱼啊,你太婆会把它煮得烂烂的,炖一大锅的汤,第二天就结冻了,那鱼冻,太美味了……”

听着外婆讲她的小时候,《红岩》里狱中难友食用霉烂食物的镜头也从我脑海里跳了出来,想想自己平时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我不由得羞红了脸。跟外婆比起来,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跟《红岩》里的难友比起来,我们更是不知幸福了多少啊!我默默地把碗中的排骨夹给了外婆,怕她又夹回来,我特意往她碗底揿了揿。之后,我夹了些外婆面前的蒸萝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吃完中饭,我又从外婆手下抢过碗卖力地洗干净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乐意,把外婆给乐得呀!

当我再次捧起《红岩》走到落地窗前时,一缕阳光正好射进来,整个房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和书封面上的金色一模一样。外婆端着一盘削好的水果走了过来:

“圆圆,《红岩》是好书,你有空多看看!”

“嗯,我会的!”我毫不犹豫地点点头。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2

你明白祖国的山河为什么这样美丽如画吗?你明白红领巾为什么这么红吗?《红岩》,它会告诉你。

《红岩》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可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屈的斗争。《红岩》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我佩服江姐,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的时候,还是那么沉着冷静,不论有多疼,都一声不吭。还有许云峰,他在书店能敏感地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在茶园为保护同志,机智冷静地应对叛徒,在宴会上巧妙识破敌人的阴险陷阱等等,都显出他是那样机智勇敢。我更佩服华子良,即使写他的笔墨不多,可是他的形象却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那疯疯癫癫的样貌使每一个人都看不出破绽,不,应当说是一点破绽也没有!却没有想到他是共产党最重要的人。还有一个让我震惊的人物: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个十岁的孩子,虽然他的亲人都被敌人杀害,但他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还加入了共产党,凭自我的智慧帮忙了共产党员,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还有罗世文、杨虎城、陈刚、陈瑶、双枪老太婆等先烈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啊!我明白了!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也换来了新中国!烈士们的每一首首诗,每一句句话都深深震撼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我要感激《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将促使我成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接班人。我永远相信!在东方的土地上,红岩精神将放射万丈光芒,普照全世界!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3

应对着敌人的屠刀,他们没有屈服;应对着黑洞洞的枪口,他们毫不畏惧;应对威逼利诱,他们从容不迫;应对生死抉择,他们守口如瓶。他们就是党的红星——革命英烈!

在残酷危险的解放战争的地下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心为党,工作认真,灵活机动地与国民党周旋抗争。可是因为叛徒的出卖,他们相继入狱,可是他们忠贞的革命信念丝毫未变。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刘思杨……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了党的旗帜,他们使我们党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红岩’这部伟大的纪实小说,证明了革命先烈们的大义凛然,也证实了中华民族那宁死不屈和钢铁般的意志!如江姐所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是钢铁炼成的!革命先烈们如一颗颗闪闪红星般闪耀着无限的光芒!那是刘思杨最终一丝微笑;是江姐饱受苦难的坚强;是齐晓轩用鲜血染红的岩石;是许云峰就义前的慷慨陈词;是小萝卜头临行前的呼唤……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扞卫国土,用胸膛顶住机枪,应对敌人残暴的酷刑,他们宁死不屈,甘为祖国洒下一腔热血而去。他们是为正义而死,为国家而死,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正是有了这些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一点一滴,才造就了我们革命的永久胜利!

革命先烈们也曾有青春,有梦想,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他们还是勇敢地选择了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而努力奋斗,即使他们明白工作的危险和残酷性。难道他们不爱惜自我的生命吗?不是的,他们在国家的危亡与自我的生命相矛盾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生的期望!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革命先烈们舍生取义,他们是为国家而死,为民族解放而亡。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将如一颗颗闪闪的红星,永放光芒,为万人所敬仰!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4

当这本《红岩》拿在手上的时候,我感到沉甸甸的,不是因为那本书自身的重量,而是它那革命精神使我敬仰:孙明霞、李清竹、许云峰、余新江、彭松涛、成岗、胡浩……还有那嗷嗷待哺的”监狱之花“,从小在白公馆成长起来的小萝卜头,这些名字都深深的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印在我们的心上。从他们身上我会感到他们伟大的革命精神,这也激励着我。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两句话是多么的响亮。江姐在面对凶残的敌人时毫不畏惧的说出了这两句话。这正应证了许云峰说的那句:”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当敌人将粗长的竹签钉入江姐的指甲缝时,作为 文章 外的我都能感受到那刺骨钻心的痛,但江姐却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江姐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来保护党的准备。特务们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失败了。他们小瞧了中国共产党员在心底里所深深扎下的信念,小瞧了中国共产党员。他们以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和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人们的利益。

渣滓洞、白公馆,像地牢一样困住共产党员的肉 体,但是这两个地狱一般的地方却困不住共产党员的思想。纵然共产党员的肉 体已经受到了残忍的折磨,但这会使党员的精神更加坚定。

看到这里我不禁 反思 自己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做法,是和《红岩》中的共产党员一样吗?不,在现实生活中,我面对困难只有胆怯、害怕和沮丧。遇到困难时,我没有和共产党员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而是放弃自己所坚持的。学习上只要我遇到了困难、挫折,我的一腔热血就会被摧垮。以前我总是找借口,我是女生,一些事情不用坚持到底,但在《红岩》中我看到了江姐、孙明霞这样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女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会有许多荆棘,只有我们去开拓、去探索,才会获得成功,才会使自己获得坚定的意志,当再一次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信心去克服它。

以后每周一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心中会更加激动吧!因为我明白了那五星红旗是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用鲜血染成的,现在幸福的生活会使我们忘记那一位位的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所做的有声的、无声的斗争,认为这生活是理所当热的。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只有《红岩》这本不朽的作品会把我们带到那个残酷的时代。

当我们在生活中有困难时,想想江姐、许云峰、余新江、彭松涛、成岗……那些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许会使我们更有信心去解决困难。《红岩》会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坚定的人,会影响我的一生。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5

一九四八年,重庆。新年已经临近,各个商店张灯结彩迎接新春。地下党的工作人员正在策划办书店,建立备用联络站,谁知却被敌却盯上,机警的许云峰同志发现了这一切。紧急处理。不料令人不齿的叛徒甫志高出卖组织,让许多地下党员不幸被捕,重庆的党组织危在旦夕。

危难之际,李敬原同志力挽狂澜,组织起新的一批力量继续斗争;狱中的同志们坚强不屈,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也决不透露一点消息,死亡的威胁;甚至美国的高科技都对他们不起一点儿作用……

最终重庆解放,敌人企图破坏兵工厂、水电等重要目标的阴谋也被瓦解。

由此想到的第一是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的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在牢狱中忍辱负重,生存下来,在最后一刻越狱计划得以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是许云峰、江姐、成岗等所有受过酷刑的同志们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他们尽管受尽了中国式的、美国式的非人折磨,却仍然坚持原则,不向敌人透露一丝有关党的情报。为了让大家能够成功越狱,许云峰同志挖了一条通向牢外的隧道。在即将被敌人杀害的那一天,大家都劝他赶紧逃走。可他为了这条逃生的路线不被敌人发现而毅然走上了刑场,让大多数的人成功越狱。

第三就是那临危不惧的冷静与勇敢。未满二十岁的成瑶化名陈静直击敌特的记者招待会,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蒋介石“议和”的丑恶面孔。面对狡猾的特务头子徐鹏飞的问话,不紧不慢地回答着,丝毫不像十八岁的大学生。

《红岩》中让我们所能领悟到的高尚品质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再次翻开它的时候,我们必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建立之初那段光荣的岁月有更多的了解。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600字【5篇】相关文章:

★ 关于《红岩》读后感范文600字5篇

★ 《红岩》5篇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

★ 关于《红岩》读后感600字十篇

★ 《红岩》读后感600字作文10篇(2)

★ 《红岩》5篇读后感600字范文

★ 读《红岩》读后感600字10篇

★ 六年级《红岩》读后感5篇600字优秀范文

★ 关于《红岩》读后感5篇

★ 红色经典《红岩》读后感作文10篇

★ 《红岩》读后感初中600字10篇

写作思路:首选阐述一下先辈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染成了神州大地的红,然后再描述一下唯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力量才能步步稳进、兴盛强大,才能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等等。

正文:

红色,是一种信仰,然而他和其他的信仰不同,他不是少数人的信仰,不是个别国家或者民族的信仰。一般的信仰,更多的是教人为自己谋利,讲究的是个人的生前死后、因果宿命。只有红色,从不让人去为自己谋私,从不让人去沉迷于飘渺的虚无。

是十月的一场燎原大火烧出了天空的第一片红,是整整28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染成了神州大地的红,因此,这种红色的信仰绝不是虚无的,而是有无数的前辈用生命去检验、践行的,并且,在一代代的不懈努力中,他成为我们世代相承之意志,只要人们还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就决不停止追逐。所以,红色更是我们的基因,我们不能放弃,要好好地传承下去。失去这种基因,我们就会掉进资本主义的陷阱,被历史淘汰,苏联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

这不是上级要求,也不是政府要求,而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代人能否实现中国梦。当我们沉浸在缤纷繁复的物质世界,徜徉在灯红酒绿之边缘,我们会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迷失。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那就要让红色血液在全身流通,让头脑清醒,让行动坚定。这种血液的来源靠输送是不行的,要自己长出来才可靠。

近来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表现的__十位最普通的红军战士经过长征的跋涉、战斗与牺牲,以自己的生命,熔铸和诠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信念的历程。它生动地展示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艰苦奋斗、不惧牺牲、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凝结一体,__红色基因。我们传承红色基因__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将之融入血脉中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下去。当然,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当代革命军人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我党我军从来都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从一定的层次上讲,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同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新时代我们的全新追求,是以中国梦为中心的最高追求。

传承红色基因要求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秉承先烈之意志,高举红色之火炬,继往开来,走前辈们没有走完的路,走我们这代人特有的路。

其实,我们身边从不缺乏自觉走在时代前列的英雄模范。把研究做到最后一秒的戈壁之花林俊德,心里只装着别人的“当代雷锋”郭明义,不离不弃照顾养母十二年的孝心少女孟佩杰,造林22年永葆公仆本色的好书记杨善洲……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扬红色精神,用自己的红色基因生长全新的红色血液。这些人无愧为时代的榜样。新时代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如此越是应怀如履薄冰之谨慎,坚决听党指挥,围绕强军实践,筑牢军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官兵应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意味着“传承红色基因”不再是模糊的意识,而有纲领性的精神,意味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不再单纯靠自觉,而是受到党和人民的监督。这一转变,正犹如道德自觉向法律约束的转变,有理可依,有凭可持。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千秋伟业筚路蓝缕。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在风云暗涌的和平岁月里,唯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力量才能步步稳进、兴盛强大,才能实现中国梦、强军梦。

如此,也足以告慰先烈英灵。

追寻红色经典 重在传承革命精神 争优的工作热情,笔者不禁为之叫好!随着党的90华诞临近,神州大地掀起一股红色风潮,各地红色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城市乡村红歌嘹亮,革命圣地游人如织。一些单位为了让党员职工亲身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的艰辛,使心灵得到洗礼和震撼。集体组织或千里迢迢赴井冈山,脚蹬红军鞋,身穿红军服,肩扛红军旗,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或到白洋淀,驾起小木船,扛起“大抬杆”,穿行于芦苇荡,寻找抗日武装雁翎队的历史痕迹,一趟下来花费不菲。我们不否认这种近距离感受先辈精神,体验式接受红色教育的作用,但“路”可以重走,“船”可以再划,“场景”却难以复制。没有当年敌人封锁围困的威胁,没有四处游击,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境遇,没有生死悠关的枪林弹雨考验,心灵的洗礼和震撼只能全凭自己用心感悟。追寻红色经典的意义不单纯满足人们的好奇与渴望,更在于对先辈们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追寻红色经典,关键在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重走红军路”、“泛舟白洋淀”可以回味斗争历史,但对先辈精神的传承应该不仅停留在场景的模仿和身体的劳累感受上,更应当体现在价值观的校正和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身体力行中。毋庸讳言,在思想多元化和到处充满诱惑的当今社会,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奉献精神缺失,贪图享受,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与先辈的革命精神相去甚远,损害了党的形象。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以先辈为镜子,找差距,见行动,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艰苦奋斗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努力做一个无愧先辈、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好党员、好公仆。就开展纪念党的生日,进行党史教育而言,应该说追寻红色经典、聆听英雄报告、重温入党誓词、上党课、唱红歌等形式基本属于常态。纪念活动应遵循党中央有关通知要求,坚持既热烈隆重又务实节俭的原则。一方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前述市内某单位的做法值得倡导。另一方面,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防止形式主义、花架子。列宁曾经说过:“庆祝伟大节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还没有解决的任务上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我们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目的之所在,就是我们追寻红色经典,传承先辈精神之真谛。

红色经典文章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但又不同平时的朗诵课文。红色经典作品在认知结构、知识水平、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红色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下面就是我整理的红色经典 散文 朗诵6篇_红色经典美文2分钟朗诵,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红色经典散文”相关 文章 推荐↓↓↓

2021讲红色故事演讲稿【10篇】

2021迎接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10篇】

2021庆建党百年忆红色初心征文

2021七一红色党建活动方案

去年到庐山疗养,路经南昌,自然就想到去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看一看,于是一行人一路 说说 笑笑就奔将了过来。

可当大家远远望到这座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时,话语自发性的渐渐稀少,最后彼此都沉默了。广场听不到任何大声喧哗的声音,纪念塔散发着一种雄伟庄严的气势占据着整个广场,步入广场的人,自然而然就以一种肃然起敬的姿态仰望着他挺拔巍峨的身姿。

我迈着一种敬仰的步调向着纪念塔走去。越来越近了,那塔上高举的步枪直指苍穹,我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响彻云天枪声,随即而起的枪炮声、呐喊声、厮杀声,热血激昂,汹涌澎湃,交响汇聚成一首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无数革命军人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用鲜血染红了那塔上高高飘扬的红色军旗。军旗上那鲜艳的红色,那代表中国革命的颜色,从那一声枪响起,便慢慢染遍整个华夏大地。军旗上那醒目的“八一”,只在入目的那一瞬,便从我脑海里浮现出了那无比深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标志,以及八一出品的一系列革命题材电影,如《南昌起义》、《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等,还有电影里那些炮声隆隆的攻城壮景,那些斗智斗勇的搞笑场景,那些经典的 名人 名言 等等。这些电影我看过很多遍,一路伴随我的童年成长,是那个年代我们男孩子心中必看的科目,早已无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

我迈着一种沉重的步调踏上石阶。注目着宏伟的红色花岗岩 浮雕 ,慢慢沿着塔身而行。“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这一幅又一幅的壮景从眼前浮过,似乎那种舍生取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又从浮雕里演义了出来。用手触摸这坚硬的红色浮雕,那浮雕的红色渐渐渲染了我双手,我的全身,仿佛我成了浮雕的一部分。红色,血洒大地染得江山中国红的颜色,无数英雄魂,漫漫征程路,他们怀着一个信念,无惧无畏用生命谱写的颜色,如今成了屹立世界的颜色,根生于每个中国人的颜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今天,偶然翻到这些照片,突发感慨,于是 随笔 数语,借 清明 之际,以一种敬仰的心,缅怀无数的先烈们。我们向前,向着追求幸福的目标向前,偶尔的驻足回首,不忘那段历史,那段英雄辈出的历史。

八一——南昌——心中的红色记忆。

在红色的七月里,你从那灿烂的阳光中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你那重重的恩情歌唱。你从那党旗的引领下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你那红火的事业歌唱。在桃花盛开、鸟语花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建党 __周年华诞。在这伟大的日子里,山河舞动,大地欢歌。在这欢腾的时刻,我们热烈地为您高唱赞歌;在这烟花绽放的夜空,我们纵情地为您翩翩起舞。此时,镰刀和铁锤组成的旗帜在中国大地高高飘扬,这让我们欣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这我们振奋,为改革开放结出的累累硕果;我们举杯,为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激动,为今日中国的灿烂辉煌。

在红色的七月里,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南湖上的那一叶轻舟,她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仿佛又看到井岗山会师的时刻,是她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我们的思绪飘飞至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她创造了中国革命人类历史的奇迹;追忆至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她孕育的延安精神,穿越了历史的云烟,历经了时代的风雨,而今愈显醇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五星红旗在祖国的上空升起。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忘不了您让中国人民尝到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忘不了你让荒漠崛起的座座新城的惊喜;忘不了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祖国的大地;更忘不了今天您让百姓过上的幸福生活。

在红色的七月里,作为您的儿女,我们无比感动、无比自豪。你走过了世纪晨曦,走过了历史风雨。从您经历风雨沧桑永葆青春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您的坚强;从您关注民生实现人民幸福中,我们看到了你的博大;从您高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我们看到了您的强盛;从您圆了几代人统一的梦想中,我们看到了你的腾飞;从科学发展观引领的正确道路中,我们感受到了您的宽广。在您飘扬的旗帜下,我们的生命会升腾飞扬,我们的红歌会传递八方。我们愿化作蓬勃的秧苗,伴着你坚定的步伐结出秋日金黄的硕果;我们愿化作棵棵参天大树,紧系着您的根系形成绿色和谐的社会;我们愿化作淙淙小溪,沿着你的道路热情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

在红色的节日里,麦浪滚滚,稻花飘香,洋溢着欢乐,洋溢着幸福。在七月一日您的生日这一天,让我们放飞手中缤纷的气球,让她载着我们的希望,载着我们的祝愿飘过黄河长江,飘过长城内外;让我们将这一只只用心折出的小红船放入碧蓝的大海,让她将我们的红心,将我们的赤诚捎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我们尽情舞动手中的彩带,用我们的忠诚,用我们的双手去点缀这火红的七月。

第一次红色之旅

图牧吉劳教所劳教二大队李亚琴

春季,万物勃发,草绿了,花开了,鸟儿也欢快的鸣叫着。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感受着乍暖还寒、变化多端的春天气息。那一树一树的花已开始飘落,叶子已经成片成片地堆叠在树上了。树梢上,已是长满了新结的青果。图牧吉劳教所勤劳的人们怀揣着青果一样的甜蜜梦想,憧憬着那金灿灿香甜甜的收获季节。

忙完了田里的春耕,人们三五成群的踏春、郊游,闲谈中议论、想象着南方风景名胜此刻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倍感幸福的图牧吉人高兴地谈论着将赴红旅的喜悦心情。是的,为了隆重庆祝、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增强全体民警对革命老区的了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们的所领导积极组织、部署,全所民警分期分批赴湖南、广西两省(区)进行缅怀伟人,铭记党恩的红色旅游。

我作为第二批出游的一员于5月17日清晨5时启程了。此次出游成员共49人,是所里历届以来最大的一个旅游团队。所以,临行前,所部召开了团队会议,部署了此行红色之旅的政治任务:归来后每人一份红旅感想。强化了我们的团队精神。伴随着上升的春阳,我们一行50人(加上全程陪护的一名导游)踏上了红色旅行的征途。

单位组织的旅游我参加过好多次,像这样带着任务的红色之旅我还是第一次。游前准备中得知此次首站将是韶山冲毛主席故居,我心里憧憬又激动。说起憧憬和激动,我还真是感受多多。

从没坐过飞机的我,这次红旅可是过足了坐飞机的瘾,小时候至今一直憧憬飞上青天的美梦终于成真了,坐着飞机在蓝天上白云间穿行我好激动!2011年5月17日那一天,无风也无雨,朗朗的太阳明亮地照着春日的大地,树木泛出嫩嫩的绿意。我们从哈尔滨机场登机,13点30的飞机,提前一个小时安检,我们将托运旅行包从传送带输送过去,安检人员对我们的随身物品进行检查,在核实了我们的身份,确认我们没有携带非法物品后,我们就登机了。我们沿着长长的甬道直接步入了机仓,在飞机入口的地方,立着一位空姐,身着一套端庄秀美的工作装,一如她美丽的容颜,脸上带着亲人般的笑容,用甜甜的声音对我说:“欢迎您光临本次客机!”我被她的表情所感动,也非常真诚地回答:“谢谢!”因为这位小姐,让我的心情变得非常愉快。继而一位男乘务员走来,帮我们将行李放进了行李仓,然后扣上盖子,友好地说:“祝您旅途愉快!”每一位乘务员都这么和善,这么彬彬有礼,让人如浴春风,大家坐定后,本次班机的服务人员一一出来亮相,话务员将他们分别介绍给我们。“请大家系好安全带,飞机开始起飞!”飞机在话务员甜美的嗓音中缓缓升起。在突然升空的一刹那,我感到一阵晕眩,几分钟后,才稍有恢复。我将头贴近窗口,瞪大了眼睛盯着窗外,地面上的房子越来越小。一不留神,眼前什么都没了,原来飞机已升上云层,大团大团如棉絮一般的云朵向我们扑面而来,将飞机团团裹住。此时的我们,已经稳稳地坐于云端。鸟瞰大地视野开阔,爽极了。不由得感慨祖国景色之绚丽,疆土之辽阔。

飞机飞到千米以上的高度时,能看见大片大片的云海,犹如铺了一层雪白的棉花毯,当时我真的好想飞出窗外在云端遨游一番。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如今上天坐飞机,轻而易举!飞机在天上飞行很稳,感觉就象在平地上一样,不过遇到硬气流时会有明显的颠簸,第一次坐飞机的我其实心里是有点怕的,但我相信以后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总之坐飞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是啊,此次旅途,我没有遗憾,我感受到了滔滔云海的大气磅礴,我俯瞰了人间美仑美奂的万家灯火,又领略了空姐那秀外慧中的风采,我的心就像一只鸟儿一样快乐地飞翔在这广袤无垠的天空。年幼时的梦想今日得以实现,我孩童一样好奇地看着窗外,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飞机在飞行了五个多小时后,抵达湖南长沙黄花机场。我们的蓝天之旅宣告结束。

下了飞机,我们坐上了旅游大巴,湖南的土家妹子罗绮莉担任了我们的导游,她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讲的还算标准,在去往毛主席故居的途中,她给我们详细讲了有关主席铜像的奇闻轶事。 传说 这尊毛主席雕像有三大奇:当初那雕像运往韶山途中,路过井冈山时突然汽车抛锚,怎么查怎么弄车就是动不了。没奈何,过了一夜,早晨车况依旧,经当地百姓指点,才知道是毛主席留恋自己当初奋斗过的第二故乡的缘故,于是司机轻轻地对着毛主席的雕像说:“主席啊,我们的目的地在韶山,我们一起再往前走吧!”果然,车就可以发动了,一路无话直抵韶山,这谓之一奇;在举行雕像落成仪式那天,韶山当地恰是大风大雨。当主持人说到“落成仪式现在开始”时,突然之间风停雨停,晴朗的天空上日月同辉,而当主持人再说到“落成典礼到此结束”时,又是雨飘风急,这一情景证据确凿,有录象为凭,这是第二奇。第三奇更奇,落成之时正值隆冬季节,按理说韶山那著名的只在春天开放的映山红是不可能开放的,但落成当天在雕像方圆一千米的范围内,所有的杜鹃花(映山红)就开放了,不由得你不信……

2011年5月18日9时许,我们终于来到了主席故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感悟这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灵秀之气神圣之地。那一眼眼的回望中,仿佛还能看见主席年少苦读于煤油灯旁、土炉灶里似乎还冒着袅袅的青烟,静宁的观赏中人们感受着无言的伟大。让我领略到了这片圣土的神奇。

正午时分,终于来到了铜像广场,见到了充满神奇色彩的主席铜像,这尊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据罗导介绍: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徒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

她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运输、立像、揭红绸的全过程。那是1993年12月6日上午9时,毛泽东铜像行程一千三百多公里,历时5天,终于到达韶山地界。在韶山,人们早就带着鞭炮、敲锣打鼓,会聚在公路两旁,欢迎人群延绵达15公里之长。当铜像车队到达时,鞭炮齐鸣,欢声雷动,两百多名韶山青年以100辆摩托车组成护送队,一路护卫铜像进入韶山冲。近万名等侯在铜像广场的群众见到毛泽东铜像时,纷纷流下激动的泪水。人们喊着:“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家了!”这一天,韶山的天气格外晴朗,万里无云,艳阳高照,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连几天,韶山冲出现了两个奇特的现象:日月同辉和杜鹃盛开。在韶山,冬季12月上午10时出现日月同辉,以及映山红(杜鹃)满山开放,实属极为罕见的现象。在这一天铜像落成揭开红绸时,在毛泽东铜像边,又出现了一个奇特景观:6只鲜艳的彩蝶,围着铜像翩翩起舞。人们惊叹不已:莫非是毛家的6位英烈,化成蝴蝶,前来向毛主席贺寿?主席铜像前,我们一行49人怀着无比崇敬的情怀列队肃穆三鞠躬并敬献了大大的花篮。表达了我们不远千里而来的一份敬仰之心!

我们是上帝从天上撒下的银线;大自然将我们接住,用我们来美化山川。 我们是从阿斯塔特女神王冠一落下来的美丽的珍珠,早晨的女儿抢走了我们,将我们撒遍大地。

我在哭,一个个小山丘却在笑,我往下掉,花儿们却高高地昂起了头。 乌云和大地是一对恋人,我同情他们,并为他们传递书信。我倾注着,冲淡了他们俩中间的这一个强烈欲念,抚慰了另一个的受创的心灵。

雷声和闪电预报着我的到来,天空的彩虹宣布了我旅程的终结。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从海里升起,在天空的羽翼上翱翔。看到美丽的花园,我就下降,我去亲吻鲜花的嘴唇,拥抱树木的枝条。

万籁俱寂,我用纤细的手指敲着窗上的水晶玻璃,这声音组成了歌曲,使多

愁善感的心灵沉醉。

大气的炎热生育了我,我却要驱散这炎热的大气,正像女人一样,她们总是从男人那里取得了征服他们的力量。

我是海洋的叹息,是苍穹的眼泪,也是大地的微笑。爱情也是这样,它们是感情的海洋里发出的叹息,是深思的天空滴下的泪水,是心田里浮出的微笑。

山茶花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祥,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的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母亲,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荫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的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 故事 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红色经典散文朗诵6篇_红色经典美文2分钟朗诵相关文章:

★ 红色经典散文朗诵6篇

★ 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6篇

★ 4分钟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6篇

★ 红色经典散文朗诵

★ 经典朗诵散文3分钟6篇

★ 2021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6篇

★ 红色经典朗诵诗3篇

★ 红色经典文章朗诵

现在的书和以前的都有些变化了吧!

人教版?苏版?还是浙版?不同的版本不同吧

小学课本红色经典文章:《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

写红色艺术教育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红 色 记 忆

红色,代表着希望、和谐和美好,是中华名族的颜色。每当到春节,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对联,街头巷尾的红红的装饰。到处张灯结彩,节日气氛洋溢在邻里之间,但是欢乐背后的心酸,大概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懂得。

曾几何时,茫茫的沼泽地上,迸发红军义无反顾向前冲的精神;曾几何时,冰天雪地的夹金山上,驻扎着红军的营地;曾几何时,出现红军在枪林弹雨中飞奔的身影......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终于盼来了渴望中的胜利。

曾读过《红岩》这本书,书中的描写惟妙惟肖。那时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她看牺牲者的名单,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一定难以承受。书上是这样描绘的: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 *** 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这就是革命时代坚强的女子,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这就是红军坚强不屈的良好品德。

如今,我们传承龙的精神,不堪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努力开拓新的科技,研发更厉害的武器,奥运健儿开始在奥运场上展现我们的力量。红军留给后人,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我们要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勇往直前,我们现在还在过着绝望,担惊受怕,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他们用他们的血,换回了中国人民的快乐生活……

这尊敬留在我们心中最美丽的地方,各地还在传唱着红歌,家长们讲着红军的故事伴孩子入睡,牢记着中华名族的荣辱和先人的教诲,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代表着中国的国旗,在世界各地飘扬,教育我们应该从大局出发,以诚信为本,协调人际关系,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任何人都不会被忘记,任何事都不会被遗忘!”

硝烟早已散尽,伤痛不能忘却,珍惜和平吧!六十五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坚持了7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计15年,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赢来了抗战的胜利?1945年5月9日,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 *** 代表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 *** 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从程序上讲这才是正式的投降?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了日寇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日本将中国视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正式向中国投降?按照国际惯例,签字的次日,即9月3日,是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的日子?当时的国民 *** 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战争、硝烟,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是无尽的伤痛,是家破人亡,是流离失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九一八!!!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行为,令多少人们丧失生命,多少人无家可归,背井离乡!一首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就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红色记忆

小时候我问妈妈五星红旗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妈妈告诉我,是那些为了保卫祖国的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他们抛头颅、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

今天下午, “五老”报告团的何老先生来到我们学校,我又有幸听到了那段“红色记忆”,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段苦难的岁月。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同志在南山动员成立起了反革派,但是在大家的反对下失败了。正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才导致后来发生了南京大屠杀。那天,日本人开着飞机不间断的朝南京投下了许多炸弹,当炸弹“嗖”地一声落到地上时,顿时硝烟四起,一片狼籍,同胞们死的死,伤的伤,真是人间地狱,惨不忍睹,房子倒的倒,塌的塌,许多同胞无家可归,只能露宿街头。

听完何老先生的介绍,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为在抵抗侵略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感到悲哀,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感到庆幸。现在,我们的祖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再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欺凌了,就拿今年的钓鱼岛事件来说吧,小日本又想卷土重来,侵占我们的国土,我国 *** 采取强硬的措施,全国人民也发起了大规模的保钓游行,以此来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

现在,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更要牢记历史,为了让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加强盛起来!

以告慰先烈们的英灵。

一个人的长眠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遗忘。而与遗忘做斗争的过程却是最痛苦的过程。——题记回忆是座城,圈住了血肉亲情,圈住了苦难斗争。我总是会在一个奇妙的时刻,走进记忆深处,与灵魂对话。我拥有一个爷爷。以前我拥有他的一切,现在只拥有它的灵魂。在那一个矛盾的艳丽黄昏,爷爷就入睡了。星星也睡了,人们都困红了眼,困处了眼泪。天空寂静了,只有原野在讲述那睡前故事。一切都太普通了,如梦一般,若不是那冰冷冷的器械,我甚至不知道身处医院,身处这个抹杀了无知的地方……这段记忆是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最黑暗的地方被囚住了。我越忘记它,就又记的越深。以至我甚至在不知意识里在想什么的情况下都会想起爷爷,都会流出泪水。我第一次感受到生离死别时并没有如此伤感,而这回忆,却一次又一次的重启它,让人在这种无尽的回忆折磨中越陷越深,迷失自我。记忆是座迷宫,一好奇就会走进去,进去后就会迷失方向,这时你会后悔,自责,当终于走出后,却又进了一个更大的迷宫。所以,我们总是充满了矛盾地走入记忆深处。在我记忆深处,还有一个片段与黑暗相隔,成了我的希望和信仰。那是帮爷爷找放大镜。找到后爷爷总会说:“好孩子!”这也成了我获得自信的最好方式。每当听到这句话,身子就会不自觉的挺一挺,头也要昂一昂。那时的心情比做什么都开心。我也一直不知道为何一个如此小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了这么长时间,或许是太激动于爷爷夸我还是那一股让人参不透的亲情吧。这时我记忆深处的那一颗最明亮的星星。爷爷夸我时常常不禁露出笑脸。看爷爷笑莫过于最幸福的事情了。我多么想再见一次爷爷,再看一次爷爷笑啊。可能只有泪水才是启程,只有伤心才是成长吧。走进记忆深处,却又被记忆走入了灵魂深处,不知心头涌动的是暂时的甜蜜幸福还是真实的永久哀思……

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里的树木高大威猛,四季常青。那一棵棵树木就代表着一位位战士,赞扬了他们就不屈服,为了革命的斗争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他们就像这些树,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都还是一动不动的屹立着。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崇敬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一座座的墓碑,就代表着一份份的忠诚。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 中国人民的感谢者,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郑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

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

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

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向我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酿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让这座有着150多年辉煌壮丽的建筑在三日内只剩下几根残柱,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1937年12月13日日本又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当时四万万中国同胞强烈的爱国之情,有多少革命先辈奋起反抗,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和 强大的帝国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时过境迁,现在沉睡的雄狮早已觉醒,我们大步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青藏铁路延伸着你的智慧,神舟八号倾听着你甜美的鼾声,南海舰队护卫着你蓝色的版图,北京奥运展示着你自信的风采!金融危机袭来,你从容应对,所担负起的责任让西方强国都无地自容。汶川地震,山崩地裂。非典肆虐,冰冻雪灾。在危难时刻,中国人民没有害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勇敢地战胜了天灾人祸。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民这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当代的中国少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堕落而国堕落。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更加精益求精的学习,不怕吃苦,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这句话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象警钟长鸣一样激励我们更加刻苦学习,不畏艰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果时间是一册书卷,那么这些痕迹就是这书卷上的一纸墨香;如果时间是幽远的夜空,那么这些痕迹就是流星划过的美丽的弧线。而我对连州的痕迹虽是湿漉漉的记忆,却是暖暖的、红色的回忆。

罗定市中部偏西,距罗城27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4746人……这是互联网上搜索可得的资料,然而古人早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连州这种挥洒不去的特殊情感,是源于我的三次造访连州所留下深刻的痕迹。

那年单位党总支响应号召组织的“红色之旅”,连州便是其中的一站。作为我市的革命传统根据地——连州战斗纪念公园当然是要去的。

汽车带着我们的心情沿着怡人的乡村道路一路呼啸而过,路两旁的景色清新自然,连空气中仿佛都浓郁着奇异的芬芳。

是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喧闹的时代,我们一不小心就驱车复驱马,被拐带进名利场中,陷入欲望的误区。

汽车终于到达目的地,我们的心情亦益发自在,那是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悦;那是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写意;那更是一种

拾级而上,天空却下起了蒙蒙细雨,心情自然也随着周围的环境肃穆起来。“雨脚如麻未断绝”,那雨仿似要考验我们的诚心,也似要洗涤我们的浮躁,潇潇洒洒、密密麻麻。瞻仰、朝拜、参观,趁着雨势的减弱,我们一行人匆匆结束这次心灵之旅。

结缘连州,战斗公园成为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是这里,让我对罗定的革命传统有了初步认识,尽管步履匆匆,尽管时间流逝,却在心灵一角留下痕迹。

带着全年级师生到连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战斗公园,是我第二次到这里。说也神奇,几百人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老领导莫北水的介绍,雨便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师生们却不愿躲雨。也正是因为这次独特爱国主义教育课,让我们知道了连州战斗是解放战斗时期粤中地区恢复武装斗争后的一场规模最大山地战斗,是以小胜多、以弱胜强的地方战斗典范。

1949年2月22日,我三罗大进军部队及当地民兵共1500多人与保警十四、十九两团及国民党罗定自卫总队保警共1700多人展开一场震动西江、粤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战斗。战斗中,我军不畏强敌、机智英勇,取得了全胜。此战,歼敌伤敌6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我方除有五名战士受伤外,还有马志路、李金许、龙炳珍、雷林、廖源、陈南昌、黄荣等7名同志光荣牺牲。这场战斗是解放战斗时期粤中区武装斗争 *** 的又一次伟大胜利,它打出了军威,进一步推动武装斗争,为迎接三罗全境解放奠定了基础。

……

我们静静地听着,全场鸦雀无声,只有那雨点,劈哩啪啦打在伞上,打在地上,扯着泪的晶莹,牵动潮湿的心。雨中,远山隐去其形,树木抖擞它的精神,草更绿,碑更新。那雨声的沉吟,仿似是英雄回来的脚步声。

老领导的报告,让我们领略很多、很深。

是的,岁月能改变历史,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又一次在松柏叠翠、庄严肃穆的战斗纪念公园上驻足是最近,市作家协会响应市委宣传部提出的将“文化沃土工程”深入乡镇的号召,我们一行人在成熟干练的当地领导陪同下冒雨前进。

沿着石级一步步走上,心中默数着,无数革命先烈走过的风雨历程一一展现。虽说是三临其地,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罗定的解放长眠于此是这些革命先烈,而我们享受了和平与幸福,今天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即使在自身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应努力工作,勤奋耕耘。

在纪念公园向下俯瞰,连州镇尽收眼底,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是的今天的连州人,他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回味先烈的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牢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努力投入到另一个战场——把连州建设成为青山绿水,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在我记忆里,有很多事情让我难忘,但是电视剧《亮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亮剑》讲述的是我军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队在晋西北英雄抗击日寇开始,一直到他1955年受衔为止,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一部军事题材作品。

《亮

剑》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交相辉映。“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

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从这句话中,很容易看出是对英雄的评价标准,其实是相当传统的:血性、讲义气、豪爽。

《亮剑》是一个缩影,它浓缩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中国解放初期的所有事件。

实话,我对战争的事情不是很感兴趣,但是看了《亮剑》以后(虽然没有全部看完),却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我问爸爸很多关于战争的事情,

我也因此知道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发生了许多事情,让我感动的是,为了新中国胜利,很多勇士牺牲了。我也深深地明白了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

《亮剑》成为了我的记忆,更成为了我的红色记忆。

红色的记忆,永恒的心

有的时候,我曾想过,是否老天真的公平?有的时候,我曾经感触,是否分离就是结果?有的时候,我曾经迷茫,是否记忆真的永恒……

我喜欢把美好写在纸上,永远留做回忆!我喜欢把记忆留在脑海,永远当作亮丽的风景!我喜欢把暗香当作激励,永远闪动在眼帘!我喜欢把回忆当成现实,永远停留在快乐之中。

如风的岁月,匆匆而过,不知是吹走了记忆,还是带来了回忆的主旋律。

初中的生活,让我快乐不已,因为我遇到了你,记得初二快结束的时候,我们还在快乐的谈论着初三,傻傻地问了好几个老师:“分班吗?你们还教我们吗?”得到的回答是:“大概不分!”那种由心底产生的感动与兴奋,让我们坚信,并相约在初三的报名那天见。一种永恒的约定,却带来了无形中的忧伤。

当我得知要分班的时候,我感触很多:有对同学们的眷恋,有对老师的感激,有对未来的恐惧,也有对明天的迷茫。我一次次苍白的问自己:“为什么要分班?”真想你一直教我们到初三毕业,或许这个梦想老天爷不让我实现。

你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很优秀,那么,他们就没有把我们分开的理由。你知道吗?就是你的这句话,让我们整个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激动万分。每一个同学都努力着,为了初三,也为了我们珍贵的友谊,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有多么优秀,我们的班级有多好,让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我们最大的潜能!可结果呢,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每一个都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奋斗,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就怕期末考试考砸,就不能够在一块儿了,老天爷真的公平过吗?

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我们都很开心,因为我们班是最好的一个班。我们一个个老师,是否要分班,夏老师还很坚定的说:“不分!”我们在教室里一下子欢呼雀跃。还对吴老师说:“你还教我们吗?”他笑了笑说:“不知道啊!”李佳就说:“只要你争取,一定行的!”

一句句的话,在我的脑海只闪烁,一幕又一幕,在我记忆中定格。

暑假那天,我们一起到我家写论文,我们写完之后,李佳同学就说:“到了初三,我一定要换位子。”我也说了一句:“我也要换位子!”其实那只是我的无心之说,可屠叶强却反问我:“难道和我坐不好吗?”其实说实话,和他在一起学习很快乐,因为在学习上,他和我可以互相帮助并激励我,让我更加努力!听了他的疑问,我顿时很迷惑,就说:“好了,说着玩的,不换了,行吧!”

到了初三快报名的时候,我突然间得到一个确切的消息,我们分班了。我顿时傻了,怎么会这样呢,这简直出乎我的意料!我整天在那儿发呆,想着分班的事情,还在那儿和母亲聊,说我们班40多个同学,分成5个班,那么至少也有8个左右在一块儿吧!不知道还会不会和吴梦婷,陈飞,屠叶强,李玲燕还有王栩他们在一块儿了!

报名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老家,我和王梦迪一直在那儿发短信问消息,问老师们我们的分班情况,是谁教,在几班!我从来没有打电话给老师过,也没有这个勇气,只是发发短消息,那天,我就拿起爸爸的手机打电话给你。当我打电话给你的时候,我一个人走在小河边,那儿十分静谧,安静得连呼吸都可以听到。

当你告诉我,你不在教我的时候,我很快落下了眼泪,或许在电话的那端听不出来,但我仍然装做很无奈的样子,问着谁教我们语文,谁教我们什么其他的科目。其实,那无言的苦楚,让我已经无话可说,在不到一分钟之后,我很快忍不住了,就说“好了,就这样”打断了你的话。

我再次落下了眼泪,我感到真的很遗憾,母亲说着就说:“你们王老师教了你们两年的缘故!”瞬间我无语。

到了初三,我和陈飞在一块儿,还好,有一个和我在一块儿,但遗憾的是,全班只有我和沈依婷,是我们原来2班的女生。原本的802已经四分五裂了。那天,我们又谈论到王老师怎么样,说你教的好,不知说道了几次,我前面的陈敏就说:“你要学着面对,不可能你的王老师一直教你呀!到了高中不是一样吗?”她的话,令我呆住了。

但有的时候,相遇在校园,或街上的某个角落,又只是一个微笑或者是一声问候,那些话,却从未说出口。只有你一次次教我写好每一篇文章,让我参加作文比赛,虽然好多次都是徒劳,但你依然无怨,亦无悔!

真的希望,我依然是你的学生,听你讲评每一篇文章,那片记忆凝聚成红色的石头,变成了那颗永恒的“海洋之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红色记忆作文 求红色记忆的作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红色经典”作品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随着大量“红色经典”作品重印、再版以及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翻唱“红 色经典”歌曲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红色经典”作品业已成为中国文化消费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符码,并受到学术界和文 艺界的广泛关注。2、史诗性:1)以对民族和时代意义深远的事迹及其过程为对象,通过描述社会的“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2)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3)对于作者来说,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去,但相隔不远,作者对那种生活及其观照方式和信仰完全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信仰、观念、意识与之是一致的。4)作者在创作时未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奴役,也不受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条桎梏,他在创作上自由独立,对所描述的世界了如指掌,他自己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作品里,使人读后感到亲切、心情舒畅。5)读者能从史诗中领会到“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诗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却又是完整的人。不应只表现人物的单一特征或欲望。6)史诗的创作主体的因素完全退到后台,“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但作者已“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却是由一个具体作者来完成的。7)最适宜史诗表现的题材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8)用战争做情节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最理想的史诗情境。9)史诗在结构上应是有机的整体。

红色经典的史诗性是影响深远,对社会、人民有启迪的、体现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史诗性”应具备如下特性:1)以对民族和时代意义深远的事迹及其过程为对象,通过描述社会的“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2)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3)对于作者来说,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去,但相隔不远,作者对那种生活及其观照方式和信仰完全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信仰、观念、意识与之是一致的。4)作者在创作时未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奴役,也不受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条桎梏,他在创作上自由独立,对所描述的世界了如指掌,他自己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作品里,使人读后感到亲切、心情舒畅。5)读者能从史诗中领会到“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诗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却又是完整的人。不应只表现人物的单一特征或欲望。主要英雄人物“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6)史诗的创作主体的因素完全退到后台,“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但作者已“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却是由一个具体作者来完成的。7)最适宜史诗表现的题材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8)用战争做情节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最理想的史诗情境。9)史诗在结构上应是有机的整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