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沉闷的课堂必然低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自然不愿参与其中。二是所谓的问题都有唯一的固定答案,而标准答案早已掌握在老师手里,如果自己答对了还好,万一答错了,有可能会遭到同学的嘲讽。三是老师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大家只好回避。还有时候老师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屑回答。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是一种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胆量和心理素质,所以,还是别再沉默了。
不管是导师还是读者,评判论文的第一感是先审核题目,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奠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优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2英语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目录▼▼
本科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英语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 本科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1、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英语社团建设
2、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探析
3、 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 毕业 论文的语言错误
4、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5、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策略
6、 新晋本科院校学生 英语听力 现状分析及听力教学策略转变
7、 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听说模式下 商务英语 口语教学改革探究
8、 本科翻译专业“英语经典原着深阅读”实践模式探讨
9、 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0、 基于供需平衡理论对辽宁本科英语翻译专业发展问题的必要性研究
1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术失范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12、 职业本科英语 教育 教学研究
13、 形成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 英语学习 动机研究--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15、 财经 类院校商务英语本科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模式研究
16、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7、 后殖民文学在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探索
18、 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
19、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期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设计
20、 本科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21、 本科高校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22、 英语专业本科生如何在本科阶段建构英汉翻译的知识能力
23、 新建应用技术型院校英语本科翻译教学策略探究
24、 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实训式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探索
25、 本科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26、 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改革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7、 母语正迁移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8、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原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9、 基于大连地区本科毕业生英语能力社会需求调查的拓展课程建设研究
30、 背诵--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
31、 应用型本科自动化 专业英语 课程教改研究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专业英语 教学 方法 探索
33、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留学 生流行病学英语备课探讨
34、 浅谈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转型
35、 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导向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6、 美国“5C”标准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山西新晋本科院校为例
37、 地方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38、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需求分析
39、 应用型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下的“生态化”商务单证教学浅析
40、 本科优秀英语习作者元认知能力及其表征:个案分析
4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因素调查与研究
42、 学生满意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43、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改成效及修正策略
44、 教学型师范院校英语本科教学技能培养提升路径
45、 地方省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46、 大学英语读写中的语块运用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47、 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
48、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校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比较研究
49、 独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50、 本科职业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 反思
51、 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体系构建
52、 应用型本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途径探索
53、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探析
54、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精细化”指导“六步”模式探索
55、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应有的职业道德
56、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57、 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推广全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58、 医药类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59、 慕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0、 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
● 英语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浅探幼儿英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方法
粤北地区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低段 英语 故事 阅读教学实践--以牛津英语幼儿故事“Books!”为例
关键期假设视角下的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
全语言教学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省幼儿英语师资现状调研及分析
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导向及培养
高校《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民族地区农村幼儿英语教师培养策略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英语 儿童 绘本译作与中国幼儿文学的语言对比研究
浅谈幼儿英语教学的三个原则
幼儿英语教学之理性思考
中美幼儿英语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父母期待对幼儿英语学习行为的影响分析
幼儿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探讨
浅谈幼儿英语的教学方法
技能型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师资培养研究
大连市幼儿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游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模式
新课改视野下的幼儿英语教学初探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幼儿英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以河南省Z市J区为例
从整合教育的角度分析幼儿学前英语教育
活动教学法与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校企合作共建区域幼儿英语师资培养机制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探析英语教学方法
幼儿英语语音意识发展中教师多元角色的构建
幼儿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究
幼儿教师 英语口语 构成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运用
试谈幼儿英语教学方法
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的 英语写作 习惯漫谈
英语词汇类APP在幼儿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 学习英语 的兴趣
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法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英语浸入式下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途径
浅谈幼儿英语语音意识的培养
幼儿教师英语口语构成研究
幼儿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究
>>>
● 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
2、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本位”
3、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
4、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
5、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6、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7、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8、大学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9、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10、面向 文化 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
11、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
12、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的战略演变
13、教育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
14、教育实习对英语教育硕士教师信念的影响研究
15、英语教育硕士实习生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
16、乌鲁木齐市中学少数民族双语班英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17、中学生英语 学习态度 与情感教育研究
18、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
19、英语教育硕士项目的实效及改进策略研究
20、国外MOOC视频在专业英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学前儿童家庭英语教育的实践研究
22、《K-12STEM教育通用评估体系》翻译 报告
23、教育实习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24、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的理解
25、基于岗位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6、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7、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8、初中英语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状况的调查研究
29、赏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0、小学英语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
31、探析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研究
33、英语国际化形势下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史研究
34、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科教学知识
35、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反思
36、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英语语音教学个案研究
37、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8、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
39、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40、教育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新教传教士与晚清英语教育
42、以合作学习为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
43、英美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之比较研究
44、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5、论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翻译对策
46、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7、贵州农村地区中学英语教育观察
48、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化探索
49、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分析中美媒体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报道
50、养成教育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整理相关 文章 :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整理
★ 最新英语教学法论文题目免费参考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选题大全
★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英国文学论文参考题目
★ 高等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不喜欢出风头的多。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成人文学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成人文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成人文学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10).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优化教学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渐渐的凸显出来,本文就其优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增加了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方洁扬州大学2014-05-01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 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 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语文离不开阅读理解和写作。写作部分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常常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如何写好作文,和日常的积累分不开。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将作文与学生的人格构建、实际生活、阅读、口语交际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时指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构建自信心”,“更好地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主体地位,写其所思所想而非作业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写作潜力,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积累素材的途径。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为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写下来是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模仿文章的语言体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借鉴,构思写作思路和锻炼表达能力,从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在文章的选材上强调作者的立意和观点,从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文章实践中去,反复比较和揣摩,用手中的一支笔撰写生活的趣味,体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本文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描述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书本,有兴趣地学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场对话和沟通,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全新的空间和机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的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更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只要多读多写,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搭架一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练习写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就“教”的方面看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的基础现状。而且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 2.作文教学的地位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之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本来不多的作文课时往往又沦为阅读教学课时的后补;有时还存在随意压缩“综合性学习”及“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时间,使“以说助写”等环节成为形式。 3.割裂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讲阅读技巧,纯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做到阅读材料的“物尽其用”,而且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4.作文训练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家庭作业,但少有认真加以批改和讲评者。 5.因材施教做得不到位。据笔者观察,很少有老师考虑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与本班学生实际作文水平间的差距而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 (二)就“学”的方面看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 写作困难主要表现为:文章写不出新意;不知该写什么;知道该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作文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此外,部分学生觉得作文拟题和开头比较困难,更有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来应付作业,他们对作文训练不感兴趣。 2.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练笔次数和写作能力等息息相关。 首先,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辈们并不重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因此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其次,这些学生社会信息摄取量少,因而拥有的写作素材不够;阅读量少,而且少量的读往往又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再次,他们缺少有效的写作训练,没能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而这又往往打击了他们坚持写作训练的兴趣。最后,他们生活内容较为单调,思想和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期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呢?有人片面地强调阅读,似乎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提升。有人则片面地强调写,认为写能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只要多动笔便能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读写结合才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理想选择。 因为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写作现状得出的选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低,单纯强调读或单纯强调写,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会丧失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坚持仿写或是将阅读过程的点滴感悟通过诸如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在写的过程中常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写作,还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素材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对写作提供帮助。 关于读写要有机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又再次提到:“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强烈反对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目前,各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种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分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在读中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返回去阅读提高读的兴趣。 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须读写并重,统筹兼顾。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现状,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行文技巧,并充分给予学生大胆模仿练习的机会,加强作文训练。“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读后要督促学生多动笔写。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黄麟生教授说:“语文强,语文能力强,尤其写作能力强,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就强。”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备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读写应当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多读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1.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体现读是为写作储备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再分别加以训练。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赏析写作方法;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笔优美的文本,则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对诗词歌赋,则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空的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进行补写或续写,等等。这样设计的目标,一改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假以时日,便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 新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元素,要善于把阅读材料变成写作情境。这样,大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同时也是写作训练,不断地为作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3.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 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作文技巧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和能力。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它反过来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以上观点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作者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他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文学作品是优美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能博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笔者都有意引导读写相结合。 1.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 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外,课前的自我预习环节要把握好。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外,应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技巧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学后随笔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2.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当然,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材料,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课外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专题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尽管对有些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但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做读书卡,写好读书摘记随笔。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逐渐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1.竞赛、评比、展示、交流。创造多种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平时的积累。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帮困,提高整体水平。 2.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当堂朗读点评,这既可以激励优秀习作者,又能为写作困难者树立学习的榜样;选摘就是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经常从各类文章中摘录值得反复学习的内容,形成语文积累;选登就是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校刊、橱窗或其他刊物上刊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乐趣。 3.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校报、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及意识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对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练读,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6.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成人文学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成人文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成人文学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10).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优化教学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渐渐的凸显出来,本文就其优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增加了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方洁扬州大学2014-05-01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基础,对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过去相比,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小学教育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对于现有的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都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笔者作为小学教育一线工作者,围绕工作实际,分析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一些现实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育教学现状和问题
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特指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小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例如,小学教学设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舍也进行了修缮改造;小学师资也受到重视,给予一定学习机会,师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教学器材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教风学风得到相应改善。但是由于小学教育存在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一些顽疾人就存在,需要逐渐去努力改变。
1.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评判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一直是以应是教育为主,虽然近年来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是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教育者还是以成绩为核心来评判学生的优良好坏。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成绩评判系统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造力都受到了压制,从而形成了许多“书呆子”,只会读书,其他能力较弱,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均较弱,与社会当下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要求相悖。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小学教育新课改进行过程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小学教师队伍有部分人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无法与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相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其一,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与时代要求相悖。有部分教师始终以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有个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通过体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都会造成学生身心不健康发展。其二,现代专业知识不够完备。小学教师常年工作在一线岗位,虽然有一定学习机会,但是由于工作性质较忙,相对来说,培训机会还是较少,小学教师利用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小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引导方式都亟待改进。
3.家校联合亟待完善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一方面责任,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而大部分学校往往只注重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认为校园之外的生活和教育是与学校不相干的,因此导致了家校二者信息沟通的不对称。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仅限于小学生出现重大问题,而平时二者的沟通很少,这也间接导致了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充分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心理,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出来,对于新课改的充分实施有一定阻碍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传统应试观念的转变
针对部分教师单纯以学习成绩好坏定论学生,对学生进行评判评价的弊端,作为教育者应当及时对此种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进行转变。针对现行的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育者应该制定更为适合现代社会的评价体系,应把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标准,培养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小学时期,因学生年龄较小,无法拥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此时作为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社会经验。因此,学习成绩虽然可以作为其中一个指标,但是更多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小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部分小学教育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这一问题的解决,小学一线教育者应该随时更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多提供给一线教育者培训学习的机会,并提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手段,让教育者能够通过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快乐的教育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在广西部分地区,当地生活水平较低,教育条件有所制约,小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新鲜事物较少,其思想也较为落后,对于未来没有较大的理想,对于生活也缺乏较高的追求,而且留守儿童也较多,因此,小学教育者面对这一问题,更应该去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和理念能迅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难题。
3.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视
小学教育教学,并非是学校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可以这样说,校园是第一战场,家庭则是第二战场,两个战场相互支持配合,才能获得胜利。学校应该形成一个畅通的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转变传统的被动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座谈、家访等传统的`沟通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为小学生制定合乎其个人个体发展的具体教学计划。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家长与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同时教育者还可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网络阵地,开发教育者个人的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的教学信息,让家校两个战场真正联合,为学生学业保驾护航。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全面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小学教育教学的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只管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解决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小学教育者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家校联合的作用,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久安.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小学教育.2015(10).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12(04).
[3]赵娜.浅析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找xiaozhang
1,研究背景2,目的意义3,成员分工4,实施计划5,可行性论证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注释和参考,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完整注明出处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拓展资料: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学生选定课题后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第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首先需要具备的是研究国内的现状,需要举出一系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必须是来源于正规的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国家已经很多,中国知网是一个全国比较大家的数据库大家可以在这里查找,这个方法大家要记住。
第二,大家写国外研究的时候,需要明白的是国外的整体情况,需要了解具体国家的整体数据,同时对这个国家的文化要有了解,这样才可以引述正确。这些资料可以各大国际知名网站查找,美国的很多大学网站对外开放一部分,可以去那里研究一下。
论文的介绍如下: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办法》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论文一般由名称、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课题研究现状也叫“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即简述或综述别人在本研究领域或相关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做得如何,有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尚未解决,以便为自己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背景和起点。也有利于自己课题找到突破口和创新处。如果说格式的话,基本上就是先分门别类地梳理一下相关研究及其成果,注意最好是条理化、分门别类,这本身就是一项研究。分类是最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然后对这些研究和成果进行评论,共同点、不同点、优点、缺点,然后做一个总结。大概就是如此。
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2、目的意义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3、成员分工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4、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5、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小学科学学习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离不开师生、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然而,由于价值多元化的存在,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和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运用教育智慧合理地应对这些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地位日益凸显,课堂的开放程度更高,生成性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互动中,随机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内容之外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教学进程的即时信息。这些生成性问题一般都具有动态生成性、多样性、情境性和隐蔽性。那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生成性问题除了拥有这些一般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哪些独有的特点呢? (一)探究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然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能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得来的,它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不管是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科学实验的操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所以,即使教师的预设很充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实验去验证,所以这些问题都有探究性。 (二)创新性 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产生一般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的、超出教师预设的问题和想法,这说明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没有跟上教师的节奏,或者是没有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衔接上,或者是不能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或者是对科学实验的设计产生了新的、创新性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水平的一次飞跃。这都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教师应抓住这些生成性问题,结合�n程的三维目标,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挑战意识。 (三)假设性 小学科学课堂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假设性,有的并没有理论依据支撑,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这些问题对老师来说,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可知的,得到的结论也是未知的。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解决了提出问题者的学习难点,还可以促使其他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不可复制性 课堂生成性问题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由特定的人提出的问题,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那都是不可再来一次的,所以,教师要好好把握生成性问题,巧妙将生成性问题转换为生成性资源。 二、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现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合作共生的课堂。特别是小学科学的课堂更是强调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权利,问题的假设应该由学生而不是教师提出;注重学生思考推理的过程,并让学生学会有依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夸夸其谈、胡编乱造;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学生学会验证自己的假设,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这种办法可以是做实验,也可以是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等等。这些都是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中过于注重预设目标,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过于强调预设目标的完成,从而造成教师缺乏生成性问题意识。在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超出自己预设的问题一般都是直接忽略的,或者直接给予否定,特别是对新教师的教学来说,完成教学目标是顺利推进教学的捷径。还有一些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把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只是按照流程完成三维目标,只注重表象,没有掌握三维目标的实质要求,也会忽略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 (二)在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生成,忽略了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课前的预设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的底线,所以,教学目标是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生成是新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追求表现为,课堂要有灵动、要开放、要自由,要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教学的最高境界。灵动的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充分动起来,还要是为了目标而灵动,只有实现既定目标的灵动才是有价值的。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有时候为了生成而生成,不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断地让学生探究实验,却没有抓住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虽然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依然头脑空空,形成了一种课堂“繁荣”的假象。 (三)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当,让生成资源白白流失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当然这一系列活动的参与者并不只是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所以,教师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对课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它可以改变一个实验的研究方向,它甚至会影响学生科学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教师往往以教材为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讲授内容,而缺乏对教材的灵活运用,这种灵活运用是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材中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处理、变化能力。由于教师不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没有为我所用,导致这些资源白白流失。 三、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已经融入了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科学实验的操作中,教师不是放任学生探究,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但是大家的目标却是统一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关键性的启发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支撑。 (一)教师要增强生成意识,课前进行弹性教学设计 1.目标设置多元化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预设时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但是具体在每一节内容时,教学目标不能单一固定,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多元的,要符合学生多元化的价值需求。在设置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把获取科学知识、获取科学认识、掌握科学本领作为教育的一个中心部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2.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预设 教师在课前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充分研读教材和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还要考虑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的掌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所教授班级的特点等等。教师只有在充分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自主活动,研究学生自主活动中的问题,研究他们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研究老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方法。 (二)巧妙处理、积极应对生成性问题 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上。教育智慧从教学实践中来,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和提高。 1.接纳学生的生成性问题 应对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要有一种接纳生成性��题的意识,要尊重学生成的意愿、肯定学生创新的才能,允许学生提出异议,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反映了课程内容的关注点,教师就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 2.在探究体验中解决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采用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巧妙引导、适时点拨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动手操作机会,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整合现有资源,提出新的教学目标。这样做不仅鼓励了学生进行创新的欲望,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课堂,也使科学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勤于反思提升经验,优化生成 1.对备课进行反思,关注学生的需求 备课是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不断反思备课过程中的不足,促使教师能更加全面地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上课的时候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教师要反思备课中,是否把目光投放在全体学生身上,是否只考虑到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没有注意到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反思后,在备课中就能有多种预设的方案和多种教学方法,就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另外,在科学课堂上要准备充足的实验方案,以便在学生提出相应的生成性问题时,不会手忙脚乱。 2.反思课堂,提高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技能 对于教师讲课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好的课也有提升的空间和需要改进的不足,所以教师在课堂结束后,要及时反思自己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吸取教训,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只有一边反思自己的不足,一边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尝试完善,结合优秀教学案例,才能慢慢积累应对生成性问题的经验,掌握生成性教学的感性认识,并把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其中的规律。 3.课后在写教学经验论文和学习同伴经验中反思 在课堂上,过程性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很可能会忽略,但是这些资源对于教师成长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经过实践,教师们都会有自己对生成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文本反思则恰恰能将这些宝贵的动态镜头转换为静态的文字,供教师们学习、参考。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只是一部分,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对方法。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学习同伴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智慧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探讨更好地应对方法,一起进步、一同成长。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研究结 题 报 告白石小学科学课题组 付日亮执笔一、课题的提出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课堂形态、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给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自主和选择的空间,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开放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积累科学事实与现象,丰富探究经历。因此科学课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组织和调控上。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而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却缺乏自制力,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却盲目地急于操作,往往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他们随意玩乐创造了条件,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二、课题的界定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用。课堂调控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生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与调控意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的新的有效的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角色转换、课堂信息重组、课堂评价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地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符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2、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逐步构建起儿童的外部世界知识,从而使得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3、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理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在探究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主体的这种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而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放任自流。教师的“导”正是为了使学生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探究的主体。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科学课堂教学“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收获?这一切,取决于教师所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取决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科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准备好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非就能构建一堂好的科学课。只有合理、有效地对材料进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调控科学课堂,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如何使用有结构的材料呢?1、对材料进行适当处理。并非所有的材料取来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构建科学课堂,还需对材料加以适当处理,使之与教学实践更为紧密结合。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材料活起来?这就需要加上教师的智慧,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材料”。如教学科学五上《阳光下的影子》,通过测量竿子在阳光下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来掌握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扶着竿子,晒在太阳下,不适合;如果不扶,竿子又无法始终自行直立于地面。对这些材料加以处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细长筷子,插入装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处理后,就便于学生能长时间地进行准确观察与详细记录,从而了解有关影子的科学知识。又如教学科学三下《流动的空气》,按教材所示,通过花露水香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到空气在教室里的流动。而在实际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传播不是很快很明显,学生体会不深。对此材料进行处理,改用有较强挥发性,且气味明显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学生在短时内便能明显感受到汽油的气味在室内的传播。另一活动:通过观察香点燃后的烟的飘动,了解空气的流动。因香的烟细而淡,很多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对此材料进行处理,在点燃的香后挂上一块黑布,在黑布映衬下,烟的飘动相当明显,学生能有较形象地感知。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要使材料有结构,不仅要注意材料的种类、材料的组合,还要考虑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过对材料的控制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1)教师指定式。在科学教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动和调整,这时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指定的材料进行操作。如,酒精灯的使用、测量水温的方法等等。(2)自主选择式。课中有多个问题要研究,或者有多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只需要将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证明自己的设想。如教学科学五下《测量摆的快慢》,学生需要探究摆速与角度的关系,摆速与绳长的关系,摆速与摆重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因此课堂上重点让学生选择一个因素开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让学生选择研究哪一个问题,明确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后,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活动。而不是将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给学生,反而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造成干扰。通过提供几组实验材料供学生挑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有一种指导作用。学生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无形支配下,会有各种较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漫无边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从而使学生经历“选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创造力有了充分表现的时机。(3)依次呈现式。随教学进度依次提供给学生,材料的提供时机一定要恰到好处,切忌简单机械、整齐划一。有些课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每组材料之间就得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就得分阶段提供各类材料。这样,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同时,材料的依次呈现,也可在无形中调控课堂纪律,避免学生随意操作而影响教学活动。如教学科学五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材在编排上就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模模糊糊感觉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体积有关,在后续活动中又感觉到沉浮与轻重、体积无关,最后又感觉到与轻重、体积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历程,都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只有随着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呈现,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反而会因为学生随意瞎摆弄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又如在教科学四下《简单电路》一课时,给学生1个灯座,1个带电池的盒,2根导线,问学生你能用这些做什么?很快学生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我再发给学生1个灯座和1根导线,问:你能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加1个小灯座吗?学生依照我的提示和材料显示出的信息,动手组成了一个串联电路。接下来我再提供1根导线,问:你能在原有的电路基础上再用上1根导线,改装成一个新电路吗?学生会思考这根导线加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从而自己组装出一个并联电路。以上的实验材料,紧扣“你能利用它做什么”依次提供给学生,“它”就是结构材料,是“它”在调控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简单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改装,使学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避免那种盲目将已经装好的电路拆开再重装,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无暇顾及其他的事,避免课堂上“乱”而“无序”的现象出现,教师既调控了教学,又把握了课堂的“秩序”。综上所述,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精心的设计、选择、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调控学生的思维,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他们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完成,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探究学习的实质,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二)利用科学、有结构的语言调控课堂教学在科学课堂中,引导课堂教学开展的因素,除了有结构的材料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载体,那就是教师的语言。科学教师的语言,体现出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语言是指教师的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能够引导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它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思维过程。教师如何通过对语言的调控,突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气氛的渲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1、有结构的语言是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合理性。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语言,这样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环境,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求学与严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要使用科学专业术语。科学的语言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这样为学生学科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昆虫单元中,教师往往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昆虫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触角叫作“须”。这些微小的一个字、一个专业词能给学生带来点点滴滴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用词要准确。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性,科学课课堂上不应该是出现“语言味”,有些学生喜欢把语文课内学来的生动字词运用到科学课上,在这时教师就需要纠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概括的准确、简明,有一定的明确性、描述性。比如,在描述猫的脚掌时,可以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很小”,而有些学生会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无声无息”。同时,如果学生使用“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2、有结构的语言是必要的语言在科学课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叙述要有针对性,要层层推进有根有据。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去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智慧的“生活”。科学课课堂出示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少而精的,是最简单而且又能指向科学概念的。有研究者发现,在一堂课中,不合格的教师讲话的时间占到80%,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因此,科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少而精的,在关键的时候要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导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教师讲的越少,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探究活动开始以后,要尽量不向全班学生讲任何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学生停止探究和思维,迫使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讲解,不得不将教师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转移自己的积极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收。(三)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调控科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为重要。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阵地”,因此课堂的调控能力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素质之一。尽管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里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生一方而言),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们的思路。对于这些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科学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地调控科学课堂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师处理地好,教学的整体损失较小;有的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能处理好,且给全班同学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上较大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多么得重要。但是,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要讲方法和艺术的。该如何做呢?1、教师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灵活机动。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家庭背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活,自尊心很强;而有的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2、采取的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否则学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两下子”就会进行抵触式的“抵抗”。所以教师应尽量利用无声的眼神、表情、动作与有声的语言配合,方法多样进行教育,尽量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并要防止学生行为上的反复。3、教师的语言运用要恰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要做到“一针见血”,不能然学生抓住你的“不是”,并且使用的语言要恰当准确、严爱有加,切不可过多的使用非教学语言,更不能讽刺挖苦。评价也要恰当准确,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全体同学的反感。4、课下处理要即时到位。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则,一是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你产生一种“不严谨”、“好忘事”的印象。因此,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教师要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能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1、教师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要运用细致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并及时分析,正确判断,随时调整教学容量、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获得教学的主动权。2、教师要有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听讲状态和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教师的调控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控学生听课情绪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3、教师要有高超准确的解惑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甚至是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热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导。为了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信息,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不怕学生多问,深问,怪问。特别是对有“独到见解”或“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更应格外保护。总之,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可能会觉得学生很不好教。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五、课题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①制订实验方案。②成立课题组织。③确定实验班级。④收集资料,完善方案。⑤进行必要的实验前测。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09年7月)①依据方案制订分阶段工作计划。②制度化地开展和实施教师的学习研讨活动。③进行阶段性论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④撰写论文,深入组织研讨。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的资料和成果。②撰写实验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六、课题研究的成效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除以上归纳的几个调控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在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得到共同成长。 1、构建了动态的生成课堂(1)教学环节弹性控制。①提出弹性问题。“弹性问题”是指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地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②留下弹性时空。我们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甚至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大家趋同时,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因为他的发言是引发点,能触发更多的生成性资源。(2)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③“对话式”。“对话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3)教学评价多样结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2、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促进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首先,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在实践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分析等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运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较有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教研室专家的认可。再次,教师的研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从不懂科研为何物到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运用与日常教学研究中。可见,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课题研究课中,我们从典型的学生身上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讲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有独立的思想,善于总结学习经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既能表现自我的个性,有创造性,也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相互帮助,优化学习效果。从实验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对探究的问题有独立的选择性,在小组活动中善于讨论,善于总结归纳小组意见,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学习成绩也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七、研究反思 1、生成性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每天都在进步成长的学生,如果我们仍固守着陈旧的经验去操纵教学,那么课堂生成将成为难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反思,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加厚自身的专业底蕴,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2、“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在何时点拨等构成导学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3、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这就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4、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也不能一味地跟着学生的兴趣跑,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和发散那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也符合科学课价值观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无效生成。参考文献: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 (美)兰本达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4、《以结构性材料实现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的统一》 黄晓冬等 网络文章5、《科学究竟是什么》P46 张红霞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版6、《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215 喻伯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2005版7、《课堂掌控艺术》 蔡楠荣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在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中,常常会出现预设、教学预设、预设性教学等一些术语。许多相关的文章还提到预成、预成性教学等等。那么,什么是预设?什么是教学预设?什么是预设性教学? “预”。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这里,豫者预也,意思是说: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1) 预设: 最早出现在逻辑学里,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由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恰适性而必须满足的的前提。(2)20世纪60年代,预设进入语言学领域,并成为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斯特劳森完全抛弃语境提出语义预设的概念,认为一个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已富于句义之中。而斯塔奈克提出语用预设的概念,认为预设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3)当代德国学者布斯曼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将“预设”界定为:关于表达或话语含意的一种含蓄而不言明的设定。但笔者更倾向于中国本土的界定,所谓预设多指一项活动前的设想、规划、安排。 在许多专门的论述中,常将预设划分为固化预设与弹性预设两种类型。“固化预设”是将预设理解为前置的、最佳的、惟一的、确定的、刚性的计划或安排。这种预设的价值假设是:结果是可以预先设计出来的,好的预设是好的结果的直接基础与逻辑前提,预设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预设最终的结果就是转化成为“预成”。“弹性预设”是将预设理解为纲要的、信号的、多元的、开放的、情景的、动态的规划或设计。这种预设的价值假设是:预设只是假设,假设的可能性、目的性与计划性需要服从于过程的现实性、过程性和变化性。只有当可能性与现实性、目的性与过程性、计划性与变化性有机整合,才能产生真实、有效甚至超出预设的结果。因此结果与预设之间不是完全对应的逻辑关系,预设是影响结果的一个因素,但与结果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4) 在生成性教学的相关论文中,我们还常常看到“预成”的说法。什么是预成呢? 预成: 最先出现在胚胎发育学。《辞海》解释“预成论亦称‘先成论’、‘先成说’。关于胚胎发育的学说之一。认为生物从预先存在于性细胞(精子或卵)中的雏形发展而成。所谓的发育只不过是一种雏形生物的机械性扩大,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出来。”(5)预成论又将胚胎预成分为卵源预成及精源预成。卵源论认为微小的胚胎存在于卵子中,精液只是刺激胚胎发育的外物。马尔皮基(Malpighi)首先坚决支持预成的观点。18世纪中叶,邦内特(Ban-net)又将此论点发展形成套装理论,他认为动物卵里包含由它所生出的所有后代的胚芽,一个世代包含着下一个世代,由大到小地套在一起,生殖只不过是从成套的胚胎中脱去一个而成,使预成论思想发展到了极端。精源预成认为胚胎是存在于精子中,并绘出了一个微型人卷曲在精子头部的图,认为卵只是供给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从词源的角度来看“预成”,预者先之,就是预先、预料、预计,有计划或规划之义,成者结果也,就是完成、成全,成为,有已定、现成之义,所谓预成,就是在事物发展的结果已经在发展过程之前就可以被想到甚至看到,是先于事物发展过程而前定的,或者说事物是按照预先计划的路径或过程来运行或演化并达到预定状态的,预成与预设的涵义是有严格的区分的,预设是对事物发展的设想、计划和预期。而预成不仅有计划与预期,而且还包括使事物严格按计划演绎并达到预期状态之意。 教学预设: 在传统的教学论中,虽然预设的理念自夸美纽斯就已经产生,但没有采用教学预设的概念,更多的涉及的概念是备课、教案(常常也被称之为教学设计),因此老师们一般将教学预设与备课、教案不加区别,等同看待。这样的混淆,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待备课与书写教案之间产生误解,但不会影响教学观的误用,是基本可行的,但在生成性教学中,这种混淆可能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产生极大影响。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门课程的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的规律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程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备课的目的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备课的任务在多数教学论中被描述为八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备板书、备作业、备资源。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基础上,以课时或者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总认为,教学设计或教案是对教学的完整规划,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就是教学设计的演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案中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可随意变更的。 在生成性教学研究中,并没有否定教学预设之意,相反,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教学预设应该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宏观的规划,弹性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所遭遇的情境,随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将教学预设看成是一种投入,而将课堂生成看成中一种产出,树立预设的是教学计划,生成的是教学过程的意识。 在生成性教学中,我们可以给教学预设作这样的界定:“教学预设”是教师依据教学的社会性要求(教学目标),以课程资源及学生学情分析为基础,制定强指导性的、有操作性的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思路与方案,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个因素。方案所设计的教学系统不应该是机械的操作系统,而应该是具有某种组织功能,能够为课堂生成产生积极作用的、灵活的、弹性的系统。 教学预设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透视教材,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即从走进教材、理解教材、再跳出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还是一个了解学生的过程,即立足整体,兼顾差异,了解学生的“已知”、了解学生的“未知”、了解学生的“心智”的过程。 教学预设还是一个现实。请注意到笔者在界定教学预设时,没有用“教师在课前”来限定教学预设完成的时间,但确用“教师”来限定了教学预设的完成者,原因就在于此。教师是教学预设的主体是不用置疑的,但教学预设应该是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的全过程来完成的。因此教学预设是一个现实:它表现在课前,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性要求(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的思路。表现在课堂上是教师依据设计的教学思路,结合课堂遭遇的情景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表现在教学结果上,是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得到预期的发展。 教学预设更是一门技术。要在教学预设中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充分考虑到可能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的不同发展方向,从线性设计走向多元预设。要强调预设的弹性,讲究预设的“留白”艺术,为具体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学生可能的思维触角做准备。 预设性教学: 是教学“预成论”的体现,所谓的教学“预成论”是以“构成论”和“嵌入说”为认识论基础,把教学看成是一件由若干部件构成,可以拆散或还原的事物,从而把教学活动框定为一种“预成”式的对象化活动,认为学习就是预定内容的被动转化和知识的线性积累,教学目标就是看学生获得或者说掌握或者说记住了多少客观知识。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都是可以预期的、可以重复的,教学的过程就是遵循预先设计的和谐与步骤来实现“预成”的教学结果。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控制与塑造,忽视甚至压制学生内在的内发与能动,忽视教学的复杂与丰富,强调程序、规范与控制,关注接受、掌握与认同。以教学的线性化、确定性、他组织性为主要特征。 正是基于教学“预成论”,因此我们说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强调“规律和规则”的教学、强调“系统设计”的教学,其典型特征是规律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外在化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法定化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内容的封闭性,程式化的教学过程——构成教学过程的控制性,模式化的教学活动——遵循教学方法的程序性。表现出来的是按教学规律性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理念,实质是追求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在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教学的社会性决定着教学的规律性,昭示着教学是一门科学,应该是预设性的,人的生成性存在决定着教学的境遇性,昭示着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是生成性的。这表现出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二重性”,两都之间应该是“对应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预设性教学并不是我们应该摒弃的,而实现生成性教学与预设性教学的结合、互补,寻求二者之间转化,才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