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幼儿入园前适应性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幼儿入园前适应性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进行考核,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学毕业论文答辩,供大家阅读参考。范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第XX号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教材二次开发研究》,指导老师是XX老师。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考虑:其一,自去年9月份至今我一直在XX中学的高一年级担任地理教师,为了更好的教学,必须对人教版必修1进行研究。其二,湖北自20xx年开始全面推广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改理念在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怎么落实这些理念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的论文选取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作为研究切入点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研究,旨在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指导。确定题目后,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第二章的教学中,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主要有新旧教材,课标,教案,以及对学生做的地理学习调查问卷。接着,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文献,了解了教材二次开发的概念,模型,教材分析维度,二次开发实施的方法维度等。后来,又研读了新课改解读(湖北省),对新课改理念和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必修1第二章教材二次开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最后,XX老师给予我多次悉心指导,并促使我不断思考、修改和完善,论文最终得以完成。接着,我要谈谈我的论文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思路。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二次开发”的研究背景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二次开发”的基本理论,包括“二次开发”的概念和本质,“二次开发”的意义和高中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需求。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地球上的大气”进行教材分析,包括课标解读,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以及教材评价。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地球上的大气”进行二次开发实践,包括开发程序,开发策略和案例实施。其中开发策略针对第三部分教材的不足提出处理方法。第五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本文的不足并致谢。本论文的主要特别之处在于斧正编辑Q1366273999对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进行二次开发并进行研究,为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教研提供范例研究。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我能力的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XX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谢谢!范文二: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XX学前的李燕,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曾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这次论文的任务,目的,意义,所选用的资料文献,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作汇报:这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仔细搜集有关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资料,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数学教育等理论,结合自身幼儿教育实践对当前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方面的资料,写出一篇合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文章。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所去过的几所幼儿园中,幼儿数学学习现状并不尽人如意。集中教学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致并不高,情绪不愉悦。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试想,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慢了一步,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又怎能做到让幼儿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最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选用的资料主要有黄谨编写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编写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等文献,还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这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由学习兴趣的含义,幼儿学习兴趣的特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构成。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教师方面,幼儿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是让幼儿在游戏期刊编辑Q993383282操作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2是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是幼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4是融入美术元素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的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我在培养育儿数学学习兴趣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论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本文比较早的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并受条件限制,尚未采用问卷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待在今后进一步改进与验证。最后,我的论文是在XX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学前教育论文答辩三分钟自述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答辩三分钟自述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xx学前的李燕,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曾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这次论文的任务,目的,意义,所选用的资料文献,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作汇报:

这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仔细搜集有关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资料,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数学教育等理论,结合自身幼儿教育实践对当前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方面的资料,写出一篇合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文章。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所去过的几所幼儿园中,幼儿数学学习现状并不尽人如意。集中教学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致并不高,情绪不愉悦。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试想,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慢了一步,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又怎能做到让幼儿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最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选用的资料主要有黄谨编写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编写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等文献,还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这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由学习兴趣的含义,幼儿学习兴趣的特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构成。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教师方面,幼儿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是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是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是幼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

4是融入美术元素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的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我在培养育儿数学学习兴趣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论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各位老师好!我叫XX,来自学前教育专业,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在这里,请允许我向为我指导论文的XXX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从论文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坚信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过程,构建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延伸到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领域,不少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抱以较高的期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没有像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成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入园难”的问题都很突出。如果连基本的“入园”都得不到保证,那么所谓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也就只能被搁浅。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1、法律法规方面,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成效,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文件都显示出了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与倾斜。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着。我们应参照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根据幼儿园的不同等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逐级展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着的现状。

3、资源建设方面,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

4、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培训。

5、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以上是本人论文的基本情况,请各位专家批评指导。

各位老师好!我叫XX,来自XX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我的论文题目是《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研究》。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崔惠民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目的、研究内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第一,在目的和意义上,现如今,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起点,因此,在许多国家学前教育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得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相匹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发展问题,目的是探索适合安徽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为安徽省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学前教育普惠性,可以让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内容。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平等及权利平等,即每个公民不论其背景、种族等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且能力相当的人有接受相同教育的机会。学前教育普惠性就是学前教育必须做到公平,强调的是起点公平,而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因此,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性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有力手段,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丰富了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普惠性还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学前教育的正外部性巨大且回报率与收益率最高,理应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性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必要措施,因此,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通过对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帮助发现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发达地区的比较找出差距所在;其次,通过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安徽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也为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学前教育普惠性”为基础论题,对安徽省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分析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可行之路,为建立适合安徽省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第二,在结构框架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导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文章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界定了文章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并且介绍了本文的四大理论基础: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及政府职能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限制安徽省学前教育普惠性实现的因素,主要从财政投入、资源分配、师资建设及公办园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四部分是对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借鉴,本文借鉴的是tk邻安徽省的江苏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经验,从而对安徽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五部分提出了推动安徽省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建议,结合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借鉴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出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三,在不足之处上,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及教育发展公报,政策性文件主要来源于教育部、财政部及教育局网站,数据及政策文件都不够全面,且主要分析的是近几年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及学前教育普惠性的推进情况,并未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对于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本文主要是以总结、比较分析为主,没有进行深入的专业数据分析。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论文

新生幼儿入园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孩子是刚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这是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有的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就可能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不适应。也就是离开父母以后的分离焦虑,针对这种情况,其实父母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熟悉环境,同时可以让他们多去结交一些小朋友,这样就可以消除他们的焦虑,就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

问题的提出 新的学期的开始,幼儿要从熟悉的家庭进入到陌生的幼儿园,要和朝夕相处的父母及亲人分离,面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伴,再加上在家生活的随意变成活动的不自由和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等,幼儿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害怕和不安全感,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随之而来。 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是指幼儿从家庭环境转移至幼儿园环境,通过自我调节及幼儿园环境的相互作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理解集体生活规则,形成人际交往等的过程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情绪的恶化。家长送幼儿入园时,不愿与父母分离,哭喊着要妈妈,哭喊时间较长;喜欢独处,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有什么需求,不敢向老师说,也不和老师有言语上的交流;情绪激动,不稳定,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对集体活动兴趣不高(2)身体状态的变化,不敢大小便,更不敢求助于老师或频繁的上厕所;入睡困难,幼儿在家午睡的时候有父母陪伴,或午睡时间较自由,在幼儿园入睡时间规定必须在那一段时间,幼儿很难很快的入睡或要求陪睡。幼儿有时还会出现发烧,咳嗽等身体不适应现象,有的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对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不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现在,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已经受到了重视,许多幼儿园针对幼儿入园适应困难这一问题做了许多工作,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幼儿入园适应问题还是广泛的,在引导幼儿入园适应上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如认为幼儿不哭不闹就是幼儿适应了幼儿园;还有就是只让幼儿适应幼儿园教学方面而忽视保育方面等,非常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  幼儿入园适应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家长的问题:有些家长过于保护孩子,怕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陪读”,或者很迟的时候才送幼儿入园,很早的时候来接,这会使幼儿不重视入园;而有的家长却与此相反,在送幼儿进入班级时,不管幼儿是否哭闹,立即就走,让幼儿没有整理自己情绪的缓存时间;有的家长没和孩子正式告别,她们往往趁孩子刚进幼儿园新鲜感好奇四处张望时,赶紧离开,以为“长痛不如短痛”,会让孩子更快适应环境,没想到孩子回头找不到妈妈,仿佛来幼儿园不要他了一样,哭的厉害,再也不相信妈妈了。 幼儿园及教师的问题:不少幼儿园规定家长只能接送孩子到校门口,有些小朋友不愿进去,是被老师或阿姨强行抱进去的,在幼儿园的时候,我目睹过好几次孩子被抱着一路挣扎哭喊的场景,真是让人心颤。老师方面:在幼儿哭泣的时候只是安慰。在幼儿因为新的环境和分离焦虑而哭泣的时候,安慰只会让幼儿信任你一个人而对你产生依赖,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就是对不停哭闹的幼儿不理睬,有些幼儿在入园时适应期会很长,在此期间会一直的哭闹,有些教师在开始还会关心,但是久了就会不耐烦,会觉得只要时间长了幼儿就会自己适应,就不会哭闹,所以会对哭闹不止的幼儿“冷处理”。更甚的是欺或恐吓幼儿,有的幼儿一直哭着要妈妈,而有些教师为了让幼儿不哭闹,就会幼儿说“妈妈快来接你了,只要你不哭”或者“只要你不哭,我就打电话给你妈妈,然后来接你”;有些教师直接吓唬哭闹的幼儿,“你再哭就不让你妈妈来接你了”等。这类行为可能会让幼儿暂时的停止哭闹,但是对幼儿的伤害是很大的。 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过于宠溺,事事都顺着幼儿,导致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而且这类幼儿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就是有的家长对幼儿太过专制,什么事都过问,可能导致幼儿软弱或具有攻击性,这类幼儿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有的家长对幼儿实行放任不管或忽视幼儿,这类幼儿对于规章制度的适应性也很差,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差。 幼儿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幼儿自身的性格。如果幼儿性格内向,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强,很少单独活动,也会使得适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林一方面,幼儿的自理能力差。由于自身的自理能力差,有的不会灵活的使用汤匙,有的不会自己穿脱衣服,又不敢求助于老师,幼儿会出现更多的适应性问题。 让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策略。 家长方面: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园前带幼儿到幼儿园玩,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提前感受与同伴玩耍的乐趣,激发对幼儿对幼儿园的热爱;家长还可以到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尽可能的复原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学会自己脱裤子上厕所,会自己使用汤匙,能够独立完成进餐,养成午睡的好习惯;幼儿开始上学时,家长要每天坚持按时接送幼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园习惯。 幼儿园方面: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师进行环境创设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俩方面着手,创设出适合幼儿让幼儿喜欢的环境,使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能够喜欢上这个新环境,从而激发幼儿入园的积极性。在环境创设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创设有序,温馨的物质环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简单的环境,能够让幼儿很快的接受并适应,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可以让幼儿感到这儿是安全的,让幼儿有一个家的感觉,这样幼儿才能安心的置身于环境中;其次,教师应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表现出对幼儿的理解,并且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幼儿于同伴的友好互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尝试换位思考,对幼儿的问题给予适宜的回应。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幼儿的情绪状态,对于情绪不佳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拥抱或轻声交谈等给予其鼓励,让幼儿在新环境中感受到关注和温暖;正式入园前,幼儿园可以让幼儿与家长体验幼儿园生活,让幼儿提前对幼儿园有一个熟悉的心理准备环境;幼儿园对于新入园的幼儿可以适当缩短幼儿在园时间,迟入园,早离园等。幼儿园还要做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对幼儿园的适应离不开家长的配合。针对入园适应困难的幼儿,应由带班老师与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会晤,针对幼儿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幼儿入园后,教师要及时向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也要向家长反应幼儿的在园情况,彼此共同合作,让幼儿更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作者:冬海i链接:来源:简书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当幼儿的年龄达到三周岁左右,不少的家长都会选择,送到幼儿园里面接受教育,这样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能交到同龄的朋友,对幼儿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家人也能腾出时间,那么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原因有哪些?1、幼儿在家里有父母或者家人的精心照顾来,到了陌生的环境里难以适应,所以家长就要提前一段时间,给幼儿从心理上进行引导,说明幼儿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那里面有很多的同龄朋友,有好玩的玩具,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父母会按时的接回家,这样就缓解了幼儿的焦虑。2、同时父母还要和园长以及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这样方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面的生活和其他的动态,每天早上要坚持的送幼儿上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幼儿就会喜欢上这种集体的生活。3、可以给幼儿购买一些颜色好看的书包,和操作简单的文具,并且穿上方便舒适的衣物,因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非常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肢体上的接触,就算是有了矛盾,家长也要第一时间的问清原因,帮助幼儿进行很好的分析,千万不要偏袒,更不能打骂幼儿。

幼儿园小班入园适应性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篇二 《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 家庭教育 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__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

毕业论文幼儿入园适应性结束语

幼儿园毕业结束语参考:1.幼儿园毕业了!马上就要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祝宝贝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2.三年孩子的变化太多了,高了!壮了!漂亮了!也懂事了!我真心的希望你们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好!3.这天我们就要依依惜别,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愿可爱的孩子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大有作为。4.不管未来有多长久,请珍惜相聚的每一刻;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1、本学期,通过我班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己经形成了班风比较正,学风比较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刻苦学习、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良好局面,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核心力和向心力的集体。

本学期我班在班级布置比赛中获一等奖,广播操比赛中获二等奖,大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但在本学期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有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强,学生课堂习惯不太好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学习成绩差,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这都有待于下学期班主任工作的加强。

2、总之本学期非常忙也非常累,收获当然也不小。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思想及业务素质,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对幼儿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幼儿常规教育,注重幼儿自身能力的培养。

并与家长密切联系,实现家园同步。与班长老师团结协作,共同确定教育活动主题。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针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及业务素质,积极的参与各种竞赛学习活动,力求把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3、总之,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我们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我对学生很严,但不是无限严,我觉得教育学生抓住学生的心是很重要的。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关爱,与家长多一些交流,把我们的学生教得更优秀。

4、我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我深深体会到幼教工作的崇高,责任的伟大!体会到实践工作中的意义与欢乐! 总之,这学期来,我努力做好本工作。但在工作中也难免存在不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扬长避短,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好,力争更上一层楼!

5、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相比于上学期,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适应了学校生活,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已十分了解,大部分也能够做到,应该说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但下学期我和孩子们要不断努力,把班级的方方面面建设得更好。

幼儿园毕业结束语可以参考下列内容:1、再见了,孩子们,带上我们的期盼和祝福,自信地走进小学,迈上一个新的阶梯。2、老师不会忘记,和你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你们带给我的快乐,是我最珍贵的记忆。3、宝贝,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4、一个最甜美的微笑给你,一个最深情的拥抱给你,一个最温柔的吻给你,你是我最爱的宝贝。5、宝贝,你是一个美丽童话,以后的故事也许包含百味,但一定美不胜收,老师祝愿你健康、快乐、聪明。6、手拉手握成纪念,肩并肩站成勇敢,心贴心生出温暖,爱连爱汇成永远。亲爱的小朋友们,毕业是友谊的起点,愿未来彼此牵挂,互相惦念。7、孩子,你飞得越高越远,老师就越开心。

亲爱的各位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将结束我们幼儿园的一天喽,大家回去以后要听话呦

论文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研究

导语:新入园孩子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前教育的“序曲”,教师和家长要根据这一时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孩子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那么,关于幼儿园入园适应性问题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般来说,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对幼儿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全,适应能力差,绝大多数幼儿入园时都会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哭闹,焦虑,不吃不喝,想家,发脾气等情绪问题上。造成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让教师,家长感到十分棘手,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孩子适应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种种入园的不适应,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幼儿园不适应的诸多因素,并针对这些不适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新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以及入园焦虑的表现

1、幼儿与养护者分离导致的不适应引发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坐立不安,恍惚,低声啜泣,失声哭闹,恋物,暴躁,生气,恐惧,紧张等。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会紧紧抓住养护者的手不放,边哭边喊:“我要妈妈”等。这种分离焦虑严重影响着儿童情绪,对于陌生的环境,他们非常容易怯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焦虑的表现。这是幼儿入园时普遍出现的分离焦虑。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引发的生理问题:喂食困难,食欲下降,遗尿等。大部分幼儿在入园前的生活都是家人一手包办的,本身自理能力就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脱裤子,有了需要也不会告诉老师。也有的孩子是由于进入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焦躁不安,对一些生理需要忽略而出现食欲不降,遗尿等现象。这就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的不适应。还有的幼儿在家里形成的作息制度与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不一致导致的不适应。有的孩子在家里晚睡晚起,别人游戏时他瞌睡,别人午睡他精神十足,要玩要闹,弄得全班不安宁,因此这样的孩子也不想入园。

3、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不适应引发的行为问题:胆怯,害羞,缄默,孤僻,打人,抢玩具,拒食,拒绝拥抱,扔玩具,拒绝脱衣服,自虐。皮亚杰在提出幼儿思维发展时,提到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性使他们在游戏时有着各自对游戏的理解与规则,常常导致幼儿在游戏时的冲突性。现在的幼儿在家几乎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交往。进入幼儿园之后一切都要与小朋友分享。同时还要遵守幼儿园这个大集体的一定的规则。这些变化和要求,就会使得一些幼儿感到陌生,不安和恐惧,进一步导致幼儿入园的不适应性。换了新环境,失去安全感,孩子的行为会发生变化。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1、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与恐惧心理

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要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因。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5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需要,是其它高级需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这是幼儿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使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由于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伴之而来的是幼儿心理上的恐惧,这样就产生了幼儿对上幼儿园的抗拒。

2、情感依恋的迁移和分离焦虑

孩子与父母或养护者朝夕相处,建立了坚固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构筑了幼儿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幼儿突然离开了原有的依恋对象,而与教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还需假以时日。此时,幼儿面临情感迁移的心理,陷入极度的心理焦虑中。另一方面。现在多数孩子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进入幼儿园后,众星捧月的感觉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其失落的心理。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以及恐慌等情绪体验。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幼儿不爱上幼儿园的重要原因。

3、心理防御机制

入园前,幼儿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长负责,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来到幼儿园后,他们开始真正接触社会,也开始学习独立。幼儿必须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己吃饭,穿衣等,这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幼儿入园后还要面对熟悉新环境,生活自理,认识新朋友等一系列的新任务。这些都需要相当多的心理能力才能完成。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大脑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中,造成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适应能力较差,这也加剧了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障碍。

三、提高幼儿入园适应性策略

1、做好入园的准备

(1)预入园与延时分离,消除陌生感与恐惧心理。

家长可在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玩,感受幼儿园的趣味性,使幼儿对幼儿园有初步的印象,消除陌生和恐惧。预入园的那几天,可安排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丰富的亲子游戏会让幼儿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快乐。对幼儿园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还有以往在幼儿与父母分离时,为了防止幼儿哭闹不休常常会催促家长马上离开,或者趁幼儿不注意时悄悄离去,但这种“强迫分离法”却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了幼儿的分离焦虑。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家长与幼儿间运用“延时分离法”。入园后允许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游戏,再自然地互相道别。减轻幼儿对入园的恐惧,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

(2)扩大幼儿社交范围,减少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时就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

(3)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分离焦虑的产生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适应幼儿园的要求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入园前,家长应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指导幼儿会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自己睡觉等等。

2、运用教育技巧,逐步完善幼儿入园行为。

幼儿入园前教师可在报名时让家长填写有关幼儿生活规律的表格,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素养和对待幼儿教育问题所持的观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幼儿的好恶,了解幼儿个性。其次要充分理解初入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尽量设法让他们放松,以积极的情感代替消极的情绪。再次,运用小班幼儿喜欢的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注意。多安排一些时间让幼儿在户外自由玩耍,玩沙,玩水,滑滑梯,做集体游戏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活动。

3、家园合作,促进幼儿适应新生活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的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在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问题,这无形中会让幼儿对上幼儿园产生不好的印象。家长应在和教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幼儿和教师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一、幼儿初入园不适应的表现

1.入园焦虑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主要表现是入园焦虑,通常出现在幼儿入园之初。美国心理学家希克斯认为:“焦虑是一种心理压力的体现。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觉察到有威胁时的反应,它伴随某些特定的感情(如恐惧、焦虑、愤怒)一起出现。”入园之初,多数幼儿都会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哭闹、躲避教师和同伴、重复话语、独自发呆、依恋自带物品和教师、生病缺席等行为表现。

幼儿新入园时表现出的分离焦虑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声哭和哭泣是最普遍的分离焦虑表现,依恋自带物和依恋老师也是出现较多的分离焦虑表现,其他的分离焦虑表现多属于一些幼儿的个别行为;但是不能就此说明默坐的幼儿分离焦虑不如大哭的幼儿严重,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表现,强烈的表达与缓和的表达都是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释放。初入园的幼儿大多较强烈地表现自己的分离焦虑情绪,比如用大声哭引起教师及家长的注意,或以哭闹的行为强烈地表现自己不愿意上幼儿园或不愿意呆在幼儿园的情绪。当感到强烈的情绪表达不能改变要继续生活在幼儿园的事实后,大部分幼儿会转为舒缓地表达分离焦虑情绪,比如哭泣、默坐等。

幼儿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情绪出现的时间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分离焦虑情绪最严重的时段是早上入园时,这一时段里幼儿面临着与家长的直接分离,主要表现为大哭、哭泣和过分依恋老师;午餐及午睡前后也是幼儿分离焦虑情绪比较明显的两个时段,主要表现为哭泣、不正常进餐和不正常午睡;其他时段幼儿分离焦虑情绪表现较少。

有些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一直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前一阶段表现得突出,后一阶段趋于正常;有些幼儿分离焦虑情绪前一阶段表现得相对平静,后一阶段表现得较为强烈。

幼儿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情绪在表现上存在性别差异性,也存在趋同性。差异性体现在分离焦虑情绪出现的次数及表现形式的强烈程度方面,女孩分离焦虑情绪出现的人次较男孩多,且多为强烈的表现形式;趋同性则表现为幼儿分离焦虑情绪出现及消失的总体趋势上,绝大部分幼儿分离焦虑情绪大约持续两周,个别幼儿会持续较长时间。

总体上看来,年龄小的幼儿与较年龄大的幼儿相比分离焦虑程度更重;年龄小的男孩与年龄大的男孩之间的这种差异表现较为明显,而女孩的分离焦虑程度受年龄影响,表现较男孩而言不够明显。

2.同伴交往能力差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获得友情,拥有自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能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如何跟同伴相处,因此,从孩子入园开始,家园就应该携手并进、相互配合,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心态,在园内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自私霸道、固执己见、不顾他人的个性表露明显,不但不会关心同伴,不能跟同伴和睦相处,而且还会发生侵害攻击性行为。一些孩子行为孤僻,刚入园时不哭、不闹、不爱说话,常常闷闷不乐,爱做撕咬衣角、指甲或乱摸身体某一部位等小动作,不愿让同伴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接近别人。一些孩子静静地站在一边,想参与活动却因胆怯或内向而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无论在哪儿都要主动跟小伙伴打招呼,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提醒孩子遇到问题要告诉老师,还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从而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会产生一种离开家人的不安全感,也会对教师怀有很大的依赖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及时抚慰和引导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幼儿园环境与家庭环境区别很大,孩子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仅依靠教师或家长单方面的努力是绝对不够的。只有当家园协调、配合一致时,对孩子的培养才能更有成效。

二、幼儿初入园不适应的原因

2~3岁幼儿在入园之初,面临着与亲人的暂时性分离,环境、人员、活动方式、行为规则的变化以及自身低水平的认知和基本生活技能的缺乏等,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1.生理因素

新入园幼儿正处于婴儿期向幼儿期过渡的阶段,其行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都相对很弱,且带有很大的依附性。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包办代替,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由家长打理,以致于有些孩子入园时不会穿脱衣服,不会拿勺吃饭,不会系鞋带,不会自己上厕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2.心理因素

焦虑是小班新入园幼儿最大的心理障碍。与亲人的分离引起幼儿强烈的不安情绪,严重的甚至还影响到自身的健康。一般说来,一周之内多数幼儿在老师亲切、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下能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并能主动向老师问好、与家人说再见。而有的幼儿却较难适应,始终哭闹不停,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消瘦甚至生病。有些幼儿比较在意环境的变化,有时很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入园后环境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刺激,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因此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

3.社会因素

幼儿的社会属性还不完善,情感功能也不健全,因此无法主动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幼儿园有严格的作息制度,这一点与大多数家庭大相径庭。幼儿在家里很自由,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游戏都可以自己决定,而在幼儿园进餐、如厕、参与游戏活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刚入园的孩子很不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

小班幼儿新入园时表现出的分离焦虑情绪是幼儿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以母亲般的爱心、耐心与细心,帮助孩子们减轻痛苦的煎熬,引导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用温暖的手牵着孩子们迈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作为家长,应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尽早地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幼儿早睡早起、每天午睡、专心吃饭、独自睡觉等习惯。在入园之前要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看看玩玩,使幼儿近早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之情。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幼儿入园时承受的压力,使幼儿避免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表现出种种问题。

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庭给予孩子太多的溺爱,使孩子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父母应该提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家庭与幼儿园也应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消除幼儿新入园产生的“阵痛”现象,让幼儿更容易适应周围的变化。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走向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幼儿会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在刚开始入园会出现哭闹、逃跑、不进教室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帮助幼儿克服由于环境的转变而带来的不安,尽快地稳定情绪,快速而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不仅是家长们的愿望,也是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要做好的工作。通过开校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在幼儿入园前教师要做好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1.小班新幼儿报名可以提前几天,在新生幼儿报名时教师要和幼儿、家长做一些简单的交流,初步了解幼儿的一些基本情况,还要告知新生幼儿家长及早为幼儿做好幼儿所需的物质准备,并及早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2.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入园前,可让家长带幼儿来幼儿园,玩玩幼儿园的大型玩具,熟悉幼儿园;到班里看看、玩玩,熟悉老师;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之情,消除幼儿入园时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心理。3.在幼儿入园前一天班里要召开小班新入园幼儿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家长须知。告知家长在幼儿来园前,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不要采用强迫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愉快地来园,并允许幼儿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在幼儿园里玩耍。强调家长早上送幼儿时,必须把幼儿交给本班老师,无论幼儿怎样哭闹,希望家长信任老师,下决心与幼儿分手,不要在园内逗留。离园时请家长按时来接幼儿,以免让幼儿感到不安。二、教师要在新幼儿入园前做好一切物质准备和迎接新幼儿的思想准备新幼儿来园前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像家一样温馨又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幼儿的小床上、水杯上、毛巾上、晨检表上贴好幼儿的照片,填写好幼儿接送卡,为幼儿准备好玩具等,还要有应对幼儿哭闹、逃跑的思想准备。这样,教师才能管理好什么都不懂的幼儿,正常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三、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老师要适当地进行教育,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这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荡荡椅、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玩滑梯、荡椅,教一些幼儿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动、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四、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幼儿来园与离园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这两个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老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前的了解准备,在幼儿入园时能叫出每一个幼儿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儿的小名,这样能让幼儿感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亲切,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在离园时,老师可抽出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幼儿焦虑的心情,让幼儿感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道别,比如抚摸幼儿的头、点头微笑着说再见、对当天幼儿的进步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对第二天幼儿的入园就会有很大的好处。五、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小班新生幼儿进餐是比较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还不是很协调,进餐时掉饭粒、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惯极不好的幼儿,老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地教给他正确的进餐方法,鼓励幼儿自己进餐,不时地提醒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和良好的进餐习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六、幼儿午睡时的照顾和习惯的养成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时间,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老师的排斥使幼儿不愿午睡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使幼儿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午睡。刚开始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幼儿在他的小床上自由玩一会儿,有点困了,再由老师抚拍着使其入睡;还可以让幼儿抱着自己喜爱的玩具入睡;也可以为幼儿讲故事或者播放摇篮曲,让幼儿安静入睡。七、幼儿入厕习惯的培养幼儿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等情况,有的幼儿是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幼儿则是害怕老师不敢说要入厕,有的幼儿到了幼儿园里不会蹲便池,有的幼儿睡得太沉等,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首先,应定时组织幼儿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幼儿和睡得较沉的幼儿,应个别提醒。其次,对于不会蹲便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地教幼儿怎样蹲便池,还可以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幼儿给其鼓励。总之,小班幼儿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总之,新生幼儿入园教师一定要亲切地接待,对幼儿的照顾要细心,组织幼儿的活动准备要充分,这样幼儿就会很快地将哭闹情绪转移到老师的活动上,他们就会天天喜欢上幼儿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