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出版格式要求在中图分类号的下面应标出文献标识码,规定如下:作者可从下列A、B、C、D、E中选用一种标识码来揭示文章的性质: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成果报告(科学技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科技);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的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D—一般性通讯、报导、专访等; E—文件、资料、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注:英文的文献标识码应与中文对应。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M——专著 Monograph ; C——-论文集Collection ; N——报纸文章 News; J——期刊文章 Journal;D——学位论文 Degree; R——报告 Report; S——标准 Standard; P——专利 Patent;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Article; Z——其它末说明文献1.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例如: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计算机程序[CP];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GB/T 7714:(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构成。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即发布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构成。示例: GB×××× GB/T××××。
MLA(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一般偏重人文学科的应用MLA。
APA(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偏重自然学科的应用APA。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格式代号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论文的代码是J。 附上: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论文的代码是J,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
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信息存储是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
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数据库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
计算机检索
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通过光盘和联机等现代检索方式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手工检索一样,计算机信息检索应作为未来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这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科技人员适应未来社会和跨世纪科研都极其重要;
一个善于从电子信息系统中获取文献的科研人员,必定比不具备这一能力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美国报道生活新方式的期刊POV也将交互网络检索专家作为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之一;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计算机文献检索越来越重要,故值得对这一技术予以重视。
论文的代码是J,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
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信息存储是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
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数据库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
计算机检索
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通过光盘和联机等现代检索方式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手工检索一样,计算机信息检索应作为未来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这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科技人员适应未来社会和跨世纪科研都极其重要;
一个善于从电子信息系统中获取文献的科研人员,必定比不具备这一能力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美国报道生活新方式的期刊POV也将交互网络检索专家作为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之一;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计算机文献检索越来越重要,故值得对这一技术予以重视。
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论文参考文献标志代码填写方法:E—文件、资料、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注:英文的文献标识码应与中文对应。 二、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 M——专著 Monograph
论文的代码是J。 附上: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 、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以上是经济的影响. 简要概述就是: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其实政治上很简单 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阶级上: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这时的阶级关系可以说已经稳定在了这一层面,因为过去的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消亡了. 社会矛盾: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矛盾的两个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还有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的改变, 因为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致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当然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使的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其实西方列强的入侵主要从鸦片战争开始,所以以上很多借鉴的是鸦片战争的材料,你自己整理下.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问题时需要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既曾认为英国在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版,第1卷,第766页),这是不是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东方社会的发展主要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文明的福祉呢?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同西方国家发生往来?这是否导致了对外封闭,影响了开放?应当怎样回答这类问题?怎样看待这种主张?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些分析。一、应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入侵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后果的科学论马克思是怎样估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历史后果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全面地研究一下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所阐发的思想。马克思的确讲过,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是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同上,第765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同上,第766页)在揭示这个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扯,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因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同上,第772、762页)第二,“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同上,第771页)因为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人侵,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将生长和发展起来,他们将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服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役、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因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同上,第771 -772页)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与东方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所作的分析是科学的。他不仅没有为殖民主义辩护,而且强调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摆脱外国的枷锁正是被摧毁的东方社会获得重建与新生的前提。这些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关系,也具有指导意义。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是促进而是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是不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中国依附于帝国主义而不进行反帝斗争,中国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已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己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这种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26、626—627页)这就是说,与英国在印度一样,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不过,这还“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帝国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上,第 627、627-628页)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所起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究竟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呢?毛泽东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第628页)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一个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一个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和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当然还会同它们打交道并发生经济文化往来,但那时的中国将作为主权国家同它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如同半殖民地时期那样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所不能容忍的。帝国主义列强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一个强有力的竟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同第679页)毛泽东的这个论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是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呢?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的部分区还变成了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正是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和凭借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土地上滥施横暴。他们残酷地镇压和虐杀中国人民,粗暴地践踏中国人民的尊严和人格,贪婪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役使中国的劳动者,他们还无情地毁灭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遭遇了深重的灾难。仅日本侵华期间,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中国即死伤3500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计算,中国遭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为5000亿美元。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扮演的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的角色;如同马克思当年揭露的英国在印度的行为一样,他们在中国也赤裸裸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马克思恩格集》,第2版 第1卷,第772页)第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地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它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海上的、陆上的、内河的和空中的)。因此它们便能够大量地推销它们的商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28—629页)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倾销商品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同上,第629页)。由此,它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主义1936年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铁工业的 95%,1936年掌握石油工业的 99%,发电量的 77%。在交通运输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掌握铁路总长度的88%:1930年即己掌握外洋航运和国内航运吨位的8l.2%。在轻工业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也已掌握纱锭的48.2%,织布机的%(北日本纱厂尚未计入); 在这前后还掌握了毛纺62%,毛纺机的 48%;1935年即掌握烟厂产值的 63%以上。在抗战前夕,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在银行方面,外国银行1936年华资产要比华商银行大1/3。这就是说,外国资本不仅断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重要的轻工业。它们“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必要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的最主要部分是商业掠夺性的资本,即投于进出口业以及与商品倾销相关的运输、银行、保险等事业的资本,而并不是工业资本。而且,这些资本的大部分并非由国外输入,而是在中国直接掠取的,如在中国取得的战争赔款、借款利息和强占的土地,以及积累的利润等。如1930年外国在华企业财产和房地产约值24亿美元,其中由国外输入的仅9.4亿美元。它们还把从中国榨取的巨额利润输往本国。“估计从1894年到1937年,帝国主义输进中国的资本和借款约合17.4亿美元,而同时期自中国输出的投资利润和借款本息达34.4亿美元,为输入资本的两倍。(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它们在中国积累的资本还没有计算在内。这就是说,帝国主义投资的增加,乃是对于中国生产资金的强盗式的占有,这对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束缚。第三,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毛泽东选集》 第2版,第2卷,第629页)为此,它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特别是在乡村),主要是封建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因为这些形式“是它的反动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础”(同上,第 629页)时,由于“帝国主义妨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使农村中的资本积累,不用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投到工业里面去,反而再投到土地和高利贷方面来,更加量的用半封建的形式剥削农民。”(《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页)中国农村受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于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第四,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主要是通过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的。国际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者支持后者,一是可以造成它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二是可以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成为消费国家,永远成为他们的市场;后者依靠前者,则是因为没有后者的支持,他们就很难上台,上台了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我们看到,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到国民党新军阀首领蒋介石,都无不是以外国帝国主义为靠山的。由于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与中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他们的统治只能依靠赤裸裸的暴力、依靠封建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样,外国帝国主义对他们的支持,就成了对中国独裁统治的支持,成了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严重的直接的障碍。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中国的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战争,支持中国各派军阀进行争夺中央政权或地方势力范围的斗争,这也使得中国战乱频仍,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从而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等项事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毛泽东选集》,第 2版,第 2卷,第 631页) 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在这少量的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按1952年人民币币值计算,不过亿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它们规模小,设备落后,多数为工场手工业。中国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加工工业门以外国的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和装配工业门以外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而已。自从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只是成了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历史经验表示,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要前提。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举起反帝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这完全是必要的、正义的,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而提倡中国依附于西方大国,这只能把中国引向灾难。这是违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反对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需要往来反对帝国主义这个口号,具有何种涵义?它是否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同发达资本主义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显然不是。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的封闭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有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要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争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的目前行动政纲草案》中就把反帝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归纳为以下7项:“A,反对列强武力干涉中国。全国民众应一致要求立即撤退驻华之外国海陆军。B,收回租界,由租界居民组织市民议会管理之。外人之居住租界者,均需受中国法律之约束,并负担同等之纳税义务。C,取消在华外国银行之一切特权,禁止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纸币。凡中国资本之银行,具有充分之担保金与合法之地位者,其纸币得通用于全国。D,无条件交还海关,建立减轻出口税增加入口税之保护税则。E,取消外国商轮自由航行中国内河及滨海各埠之特权,严禁私运军火及鸦片吗啡等类毒物。为发达本国航业计,应将招商局收归国有并加以扩充,得政府许可之私人航业,亦予以保护。F,外人投资于大企业如铁路、矿山之类,因而获得之管理权及政治权利,应一律取消,并重新厘定其经济权。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工厂,需重新登记,受政府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允许,外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自由开设工厂。G,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教会、学校、医院、报馆及其他以慈善为名之机关,均需受中国法律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许可,不得借口此等名义购置地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210页)显然,以上反对帝国主义的各项要求,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天经地义,不是搞封闭。毫无疑问,反对帝国主义并非是不需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这一点,我们党在成立初期就很明确。1945年 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提出过吸收外国投资的问题。1946年 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中更明确指出:“我应采取直接与美国及英法等国政府及其个别商人进行经济合作的方针,在两利的原则下,我们政府及商业机关应和外国商人以至外国政府直接订立一些经济契约,吸收外资来开发山东的富源,建立工厂,发展交通,进行海外贸易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只是要“避免不致因此而受垄断、受控制及受外间政治上的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事实上,只有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真正赢得了民族独立,我们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互利的往来,并使这种日益扩大的往来不致让中国陷于依附地位,而是促进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摘自《思想理论导刊》2003年第5期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篇一 《近现代中国救国道路探索》 摘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儿女们为救国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这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 总结 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 方法 ,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 关键字: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出路 历史必然性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而艰苦的斗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各条路线的主力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艰辛历史进程及其简略的发展规律。越是了解国史、国情,我们越是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在怎么是困境下经过怎么样的波折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的爆发,引起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改变。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到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残暴的民族压迫。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着在中国人的心头。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强成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渴望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都是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的。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间,中国各个不同阶级对于国家的出路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随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1851年初开始,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必定是会失败的,不过它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此,太平天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其本质只不过是以往朝代更替的老路,不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出路。同时,太平天国起义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却不具备先进性,是一支拥有巨大潜力的革命力量,是一支对历史产生巨大改变的力量。 地主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运动洋务运动。洋务派想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试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洋务运动从中央到主要的地方发展洋务。通过办实业、建海军、创学堂来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 不过,与太平天国起义一样,洋务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注定是要失败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究其根源是:一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本身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兴起的,这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充分地发展起来。二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是不可能让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变强的。三是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清政府的腐败官僚的作风的普遍性连洋务企业也不能避免。 综上所述,可知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弱小找到出路。 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清政府的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新式学堂的勃兴和 留学 教育 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不断传播;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清政府“新政”的破产,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清王朝是中国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扫除这个障碍,要获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但是,从历史看,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一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二是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三是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第二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探索救国道路的新变化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在对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长河中活跃着三种政治力量,推动着中国朝着三条道路的徘徊。 以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地主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并且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再过过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基本国情从客观上决定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当时的中国工业极度落后,农村自然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只限于沿海和河口发达地区。而从主观上看,民族资产阶级革命不够彻底,软弱妥协性,大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属于小资产阶级也注定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同时,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一成立就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章 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历史背景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开始了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驱使中国人民走上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道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近代中国,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1927年前主要是北洋军阀,1927年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作为社会支柱,把自己置于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集团无视中国人民建设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向饥饿和死亡,迫使他们奋起团结自救。所以中国人民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的革命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这些斗争都失败了;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曲折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客观决定的,也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单凭任何人的愿望或意志就能造成的。在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方案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他们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种方案由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代表。他们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种方案由共产党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三种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反复地受到检验。结果是:第一种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赞同,它的代表者的多数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只有第三种方案最终赢得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他们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章 结论 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总结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通过学校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对于国家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到很多的历史知识,让本人更深刻到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与厚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本人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格式封面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结构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题目1.题名规范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3.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摘要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1.关键词规范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论文正文要点⑴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标准论文格式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字母代表所引用的文献的类型,如【J】代表所引用的这篇文献来自期刊。
根据国家标准,参考文献的引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其中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的引用需要做出区分,即使用字母区分。常见的参考文献字母所表示的类型有:
1、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1、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2、C——论文集;
3、N——报纸文章;
4、J——期刊文章;
5、D——学位论文;
6、R——研究报告;
7、S——标准;
8、P——专利。
学术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许多学者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没有很好把握这一特性,就导致了使其失去价值。
扩展资料:
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来源:360医学网。
文献类型标识是标示各种参考文献类型的符号。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论文著者应用以下文献类型标示码,将自己引用的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及载体类型标示出来。根据GB 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常用文献类型以单字母标识,电子文献以双字母标识。
扩展资料:
格式
1、期刊:著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著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著者.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7、报纸:著者.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科技报告:著者.题名.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著者.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出版者或可获得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很简单的事,这个对不齐是制表符字节不一致,因为前面默认两位,到100就成3位了。
调整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鼠标全选中要进行编号的参考文献,然后右击鼠标右键。
第二步:在出现的下拉菜单中找到“编号”选项,点击进入。
第三步:在“编号”选项中,找到论文对应的编号格式,并选中编号库中相应格式。
第四步:点击参考文献的编号形式[1]这种,就会自动编号如下,但是会出现如下的空格。
第五步:在选中参考文献的状态下,点击鼠标右键,弹出下列的快捷选项。
第六步:点击“调整列表缩进”,在弹出的选项卡中将“制表符”转为“空格”。
第七步:点击“确定”后,之前的空格就会消失了!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设置页码步骤如下:1、菜单"插入一顶码”,打开顶码对话框,点击左下角的'"格式”,开"页码格式”对话框,在数字格式中选择|,II,Il,在“超始页码”后选择|,确定即可2、将光标定位于要开始编阿拉伯数字领码的页首位置,选择"插入一分隔符”,打开"分隔符"对话框,在"分隔符类型”下单击选中"下一页”选项,确定。此时,会出现一空页,不用管它。3、双击你将要编码为1的页脚,将光标定位于页脚处,在"页眉和页脚”工具栏中单击”链接到前一个”按钮。4、然后在"页眉和页脚”工具栏中选择“设置页码格式"按钮,打开“页码格式”对话框。在数字格式处选择1,2,3,“起始页码”后的框中键入相应起始数字1,确定。5、单击”关闭“按钮关闭”页眉和页脚”工具栏。6、回到刚刚插入分隔符出现的空白页,将光标定位到此页,空白处单击一下,按"Delete"键即可删除。毕业论文其他要求:文章标题(四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五号,宋体,居中)单位名称(五号宋体,居中,含地址邮箱)摘要:单个段落,字数不多于250个,五号字。摘要(三句话:1、文章意义;2、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思想,方法,结论;3、成果应用领域,意义)关键词:5号字小写,不超过5个词。英文名称:小四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内容与中文对应英文摘要:五号TimesNewRoman字体,内容与中文摘要对应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1.一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加粗,左对齐摘要(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中文摘要用第三人称编写,简短精炼,明确具体。摘要格式要规范,不能出现本文、论文等类似字样,不能出现数学公式、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序号等。摘要中应用黑体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等等),以便于创新性知识的发现,提取和评价。英文摘要同中文一致,创新点用斜体标出(宋体、小四)。关键词(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词1;词2;词3(宋体,小四,要求3-8个,用分号隔开)页眉:奇数页页眉,居中,宋体,五号,填写内容为“XXX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页眉居中,宋体,五号,论文中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