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陶渊明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陶渊明论文文献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

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编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陶渊明的诗词特点理清,那么写作的思路就清晰了。

内容提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质朴,体现了自然质朴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然”的风格至今都可称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创新、抒情、形象、语言

学校(院系):*****

班级:*****

学号:*****

中国诗正文: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就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田园诗派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年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别号“五柳先生”。这是作者晚年,时适战乱频繁,作者为了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托名“五托先生”,写《五柳先生传》来表现他的志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虽他饱受困顿之苦,却不返官场半步。这种高洁的德操常人难以企及,也震撼着人心。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

提起陶渊明,人们便会谈起他的隐逸和他的田园诗。他的归隐,绝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踪难寻,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官,实实在在的躬耕田园。他不仅真正参加了劳动,而且讴歌着田园风光、劳动生活,为诗歌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其自然质朴的风格更为他获得了“田园诗人”的桂冠,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受到历代特别是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推崇,原因就在于其自然质朴的风格。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完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陶渊明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可以看出陶渊明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五柳先生传。根据查询今日头条得知,陶渊明人物形象参考文献有五柳先生传,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

陶渊明论文文献综述

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陶渊明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论陶渊明的诗歌美学风格[摘要] 陶渊明在对诗歌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思想渊源和古朴的文风。首先,他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是儒道美学思想在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提倡语言洒脱恬淡,诗化日常生活,用田园诗、山水诗表达诗人主体对田园山水客体的审美;再次,他崇尚“复得返自然”的心境,认为诗要有自然地基调、人要有自由的思想和人性归复的性情。这一审美原则源流于老子“和光同尘”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美学The theory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aesthetic style[Abstract] Tao Yuanming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poetr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origin and the style of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First of all, he stressed: "qualitative nature, not the proper and complete income", this is in pf of confucianism aesthetic thoughts; Second, he argued that "the clothes stained with solicitors, but would make no violations", advocating language is calm, free and easy, including daily life, express the poet in pastoral poems and landscape poems of aesthetic subject of rural landscape object; Again, he advocated "after return to natural" state of mind, that poetry will have naturally tone, people will have th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adapt to human nature of temperament.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rigin in Lao zi "bland" aesthetic thought. [Keywords] Tao Yuanming poetry aesthetics目 录引 言1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思想源流........................................................................1(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1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1(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1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1(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1(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1结 语1参考文献1谢 辞1引 言由于道家哲学观认知度的提高和大型电视剧《陶渊明》的摄制,一个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中国文人——陶渊明,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喜爱。他在散文领域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人们每当谈起陶渊明便会想起他的散文辞赋,却忽略了他的诗歌和其朴素的美学理论。晋宋以降,很多人对陶渊明诗歌做了搜集整理和考证的工作,到了近代人们逐渐从研究作品本身提升到体悟作家美学思想上来。只是研究作品本身不能完全汲取作品的养分,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的忽视和对作品认识上的不足。他是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哲人,在我看来陶渊明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在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上,陶渊明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古朴的诗文风格。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审美源流陶渊明具有朴素主义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在《形影神》中,他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精神对待文学和生活。可见,所谓“纵浪大化中”的目的在于思考和解释人生存在和生死等哲思问题。从而达到“不喜亦不惧”的功效。陶渊明晚年曾写一首《自祭文》,诗歌最后说:“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孰重后歌的原因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坚持诗歌的自然本色,与浮文妨要、虚谈废务的体例划清界限,不能一味地阿谀奉承、粉饰太平。陶渊明在向朝廷申诉辞官归隐的原由时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说明陶渊明确是彻底体悟到了世俗社会与自己崇尚自然地本性是不相符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社会的观念,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创作的朴素主义名篇。陶渊明在《答庞参军》中写道“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行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作者把道家隽永的哲思注输在文章的内容中,强调洒脱自然心性的重要性。“行迹滞江山”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道家朴素主义思辨观在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中的体现。(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陶渊明诗歌具有儒学审美形态,在于其年幼时外祖父给他提供了的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其阅读了大量的儒学典籍,使他具有了“猛志逸四海”、“匪道曷依,匪善奚敦”的志趣。陶渊明熟谙儒学,其诗歌中引用论语经典就达37处之多。陶渊明关于审美形态下的品德准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咏贫士》中:“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朝与任义生,夕死复何求。”在这里陶渊明本着“与仁义生”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安贫与求富在他心中的考量。人生过分追求富贵,则不能符合“与仁义生”的精神准则。作诗仅仅满足于对世俗的歌颂、阿谀奉承,则不能完全体现诗歌的审美效果。诗歌要有真性情、人要有不阿谀的品行,这就是陶渊明主张的诗歌与人性共同的本质特点。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关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所体现的风格,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创作的田园诗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中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这里,陶渊明本着语言洒脱,诗话生活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在审美上诗人主体和田园山水客体的关系。诗歌如果过分追求华美,则不能体现诗歌自然的情趣和风格,只有抓住客体意象的本质,才能达到诗人主体与诗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纯真的性情是陶诗之体、自然的语言是陶诗之用。钟嵘《诗品》曾叙述说诗歌的最高造诣,应该是“使味之者无极”,唯有陶渊明诗歌是这样的。对陶渊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对诗歌风格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其一,诗歌语言要洒脱恬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写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余天,因“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归乡时所作的。“虚室有闲”,意谓着语言洒脱恬淡,就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性,不粉饰、不浮夸,传达出作者对文学语言朴素的见解和要求。陶渊明以平实的生活写诗,诗话人生,从写庭院景色转笔写情,在虚静的居室中悠闲地生活,令人感慨万千。而过分追求社会名利的人,则被陶渊明讥之为乡里小儿,足见陶渊明对官利社会的厌恶,对民风不古的痛彻。而社会粉饰阿谀的文风又无法改变,所以只能借助于诗文,表达出对诗歌语言的内在心愿。陶渊明语言平实的观点,也体现在他其他的诗作中。在《拟古》中写道:“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春天到了,燕子翩翩飞回我的草庐,自从分别之后,门庭日渐荒芜。陶渊明在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日常之物,所用意象如燕子、草庐、门庭等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平淡中见绮丽,因此其诗作长久的被人提及,而那些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则被人们所鄙弃。其二,诗歌意象要准确得体。陶渊明的诗歌笔调宽旷,感情冷峻沉痛,同时包含了一颗爱国思民之心,大为后世推崇。陶渊明诗歌构思别致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诗歌所引用的意象精致深刻。他继承了我国自《诗经》《楚辞》以来比兴的手法,引用大量的比拟意象,如《诗经》中的《魏风·硕鼠》和《楚辞》中的《橘颂》就是用比体来写实的作品。陶渊明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和《楚辞》大量引用意象,运用比兴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鸟”这一意象,以归鸟喻自己回归田园。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四)的首句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用比喻的手法,暗喻自己从尘网回归到自然之乐,表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陶渊明以孤鸟自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从尘世解脱之乐,比直接叙述更加令人深思,意蕴绵长。他在《归鸟》四言诗中,也舒发了相似的情感,如“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同样抒发了作者倦而知返的情怀。这种借鸟之归栖来比喻世俗社会黑暗的诗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少见,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强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又如《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在引用“鸟”这一意象的同时,还采用强烈的对照手法,来强化所引用意向的效果。“酒”这一意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大致在魏晋之前,社会以儒学及儒家思想为主导和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天”的支配作用。这是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的绝对权威,但在东汉之后,遭到广泛质疑。于是个性解放由此产生,在文学层面,也就有了关于“以人为本”的主题。但旧的困境无法瞬间摆脱,新的背谬和问题又相继提出,因此诗人们不断发出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这是有限人生对无限存在的回应与感慨。在社会“大化”变迁之中,诗人无以找到“心远地自偏”的境地,因而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于是他们独钟于玄学,倾心于饮酒。在陶渊明作《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位微醺的,飘然如神仙的诗人在自己的庭院里采摘菊花,偶尔抬头远望,恰好与庐山相会,陶渊明所述的“悠然”不仅属于山,更属于人。陶渊明把日常生活琐事、平实意象,都写入诗歌当中,而又显得质朴率真,这是陶渊明诗歌的高妙之处,他借意象清晰地表达出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东晋以来,文人墨客喜欢用玄理写诗,然而大多诗作哲理浅陋、平乏无味,被后世之人大为鄙弃。唯有陶渊明的诗哲理意趣并在,情深意隽,大为后人赞赏。而后世对于陶渊明与文人玄士评论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对于理的追求以及对理表达的方式高于后者。陶渊明认为诗要有自然之理、有自己的风格。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中明确提出诗歌要体现真性情,“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这两句既点出饮酒的情由,又道出了作者性情的质朴。他在自然古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而在诗歌中的体现,即是淳厚质朴的文风;陶渊明对“自然之理”的追求,显然受到了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他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的后半部分写道“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在酒过三巡之后,自我意识已经消失,外物对于自己的羁绊更是无从谈起,诗人在醉意中达到了“超我”的心境,以酒中的“深味”收笔,浑然天成。诗人把玄理的表达与饮酒、复醉的生活情趣结合起来,使生活和玄思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陶渊明很赞美贫士的品行,他在《咏贫士七首》(其五)中说“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以袁安居前积雪映高士开笔,又书之“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寒长交战,道胜无戚颜。”一种穷且益坚的高昂之势跃然纸上。天降大雪,而袁安僵卧不去乞要,他对来巡视的县令说:“天下大雪,人们都饿着,我不能再去麻烦大家。”在这里作者把视觉、触觉、和感觉所产生的复杂作用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审美上的中和和心灵上的超脱,他的作品确是充满自然质朴气韵的佳作。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 (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歌与人生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陶渊明认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意谓出于质朴、无需人为雕饰。凡出自“自然”者,必体现作者的本心,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陶渊明在写作诗歌的时候,常常用古朴、自然作为其审美的标准。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归园田居五首》(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陶渊明看来,古朴自然的人生可以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古朴自然是诗的生命,是审美的最高准则。陶渊明提出的古朴、自然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情感质朴。陶渊明自道其田园生活的体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他又在《饮酒二十首》(其八)一诗中自述酒后生活的情境:“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寄情于精神世界,树立了一个挺立高尚的人格。陶渊明在很多诗文中,歌颂的莫不是具有质朴精神的人,他也把真我的性情作为写诗的重要标准。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写道:“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日入”二句最为真切,前句说的是结伴一起回家,后句写用壶浆来慰劳邻里的朋友。只有情真才可以感人,才能有所共鸣。陶渊明一生穷困潦倒,他那些怀古之作,如“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确是催人泪下。多次被举荐入仕,又多次辞官归隐,其在《归去来兮辞》中云:“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而在田园生活中,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其诗云:“谈谐终日夕,殇至辄倾杯。”(《乞食》)他确是一位敢于直言真情的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第九首中写道:“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田父劝他做官,他却表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苏轼评论陶渊明诗:“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他与陶渊明的心意不谋而合,陶渊明对那些虚情假意非常不满,对千古的士人社会评论说:“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岁九月九日》)其二,意境质朴。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它能引起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陶渊明的“复得返自然”概括了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自然超凡的意境。他称赞贫士的诗:“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陶渊明认为古代贤士像太阳一样,给他信心与希望,不汲汲于富贵,所以无论是早晨的太阳、秋天的白露或是冬天的明月,都是质朴美好的。质朴自然的审美意境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陶渊明对老庄深邃自然的思想有很深的层次的理解,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家园,达到诗歌与内心世界真善美的统一。陶渊明与他创立的田园诗派,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陶渊明的影响下,钟嵘成功地把庄子“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等美学思想引进到诗歌美学领域,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倡的“真美”与陶渊明提出的“自然”思想同出一辙。在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就是“道”和“自然”。唐代王维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批判地继承了陶渊明诗歌的灵魂和精髓,以诗入禅境,最终达到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的高度,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陶渊明诗歌对宋词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宋代诗词更加关注诗人内心较为抽象的矛盾和情感,以范成大为代表的农事诗便是对陶渊明别样的继承,宋代词人苏轼提出“是万物之盛衰于四时之间者,皆其自然,莫或使之。”苏轼提倡的“自然之数”、“文理自然”等理论也正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思想的理论创新。陶渊明追求的自然之理,实际正是以他最理想的“道”和“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标准。 结 语陶渊明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即具有文学性,又隐喻着深刻的哲思。年幼时家庭开始衰微,经历了晋宋易代之际的动荡时局,但外祖父给他提供了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他不仅学习儒学,而且熟谙老庄之道,能熟练运用《老》《庄》等各种典故,儒学功底在其诗作中可见一斑,使其具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志趣。陶渊明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典故,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变通修饰。他的创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隐士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社会的鄙夷,其深刻的文艺美学哲思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散文创作,达到了文学、哲学、文艺美学的高度统一,对儒道等中国古典文化兼收并蓄。作品中的“酒”、“月”、“菊花”等象征意象,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创作中的经典和典型的意象。其作品的文艺美学价值不言而喻,诗文源流广泛、影响深远。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创作意境深邃,而他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消极避世,而是受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历史、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在诗歌方面,沿袭魏晋古朴之风,使诗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不再是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使玄言诗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田园诗派,将“自然”提高到了一种美的至境。在散文方面,付之以大量的哲学思考,古为今用,展现了静瑟的散文之美,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之巢。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1首,但是诗歌简短精炼,立意深邃自然。其作品引用《论语》典故37处,引用《老》《庄》典故有77处之多,既展现了文学和文艺理论之美,又展现了他清高耿介、淳朴善良的人性美。陶渊明即是晋宋之际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思想深邃质朴,使之成为了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参考文献[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吴小如编.陶渊明诗文辞典鉴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袁行霈.陶渊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傅东华.陶渊明诗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5]陶渊明.陶渊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陶渊明.陶渊明集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陶渊明.陶渊明集[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6[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周璇,论王绩对陶渊明的接受[D].湖南大学,2013[12]李祯.陶渊明酒诗研究[D].兰州大学,2013[13]王传军.陶渊明饮酒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2[14]刘中文.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J].求是学刊,2003(3).[15]李心慧.陶渊明诗歌意象剖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16]周嘉惠.陶渊明的孤独与超脱[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9).

我眼中的陶渊明,他像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之间,清澈的泉水恰似他纯净的心灵。我眼中的陶渊明,它像一袭微风,他的田园诗,永远那么清新脱俗,拂去尘埃世俗,所及之所,虽只有枝叶轻舞,殊不知唤醒的是久久沉睡的心灵。我眼中的陶渊明,他像一朵淡菊,高傲地绽放在山间,散发独特的幽香,哪怕一辈子无人知晓,也要远离市嚣,追寻恬淡闲适的生活。我眼中的陶渊明,永远的白衣胜雪,衣袂飘飘,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郑燮笔下的青竹。他不在乎名利,而是用自己的笔描绘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佳句抒写归隐生活的闲适。有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的文章,不加雕饰,没有精致的修辞,华美的辞藻,一如他的粗茶淡饭,粗布短衣。似无意为诗,却处处流露出对污浊世风的厌恶和对安贫乐道,归因自然的生活的享受。

论文陶渊明参考文献

晕死,上这找研究论文。您是写大学学位论文?还是一般论文作业?自己到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部,或者宿舍有校园网直接进图书馆网站,找中国智网搜陶渊明啊,下个百十篇根本没问题啊。好多东西一般网络上没有的。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大杰《魏晋思想论》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

陶渊明论文题目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

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编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陶渊明的诗词特点理清,那么写作的思路就清晰了。

内容提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质朴,体现了自然质朴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然”的风格至今都可称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创新、抒情、形象、语言

学校(院系):*****

班级:*****

学号:*****

中国诗正文: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就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田园诗派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年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别号“五柳先生”。这是作者晚年,时适战乱频繁,作者为了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托名“五托先生”,写《五柳先生传》来表现他的志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虽他饱受困顿之苦,却不返官场半步。这种高洁的德操常人难以企及,也震撼着人心。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

提起陶渊明,人们便会谈起他的隐逸和他的田园诗。他的归隐,绝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踪难寻,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官,实实在在的躬耕田园。他不仅真正参加了劳动,而且讴歌着田园风光、劳动生活,为诗歌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其自然质朴的风格更为他获得了“田园诗人”的桂冠,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受到历代特别是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推崇,原因就在于其自然质朴的风格。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完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陶渊明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可以看出陶渊明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陶文为“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自然之致与其诗无二,不尚修辞,妙合自然,非深于文者不能为也”。郭预衡先生甚至认为,在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文章是最有成就的。陶渊明现存文章十二篇(明确是陶所作),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篇,传《五柳先生传》、《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篇。记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读史述》三篇,疏《与子俨等疏》一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三篇。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陶彭泽集题辞》对于他的文章有过比较全面的评价“《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卒}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指出陶渊明兼擅各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与古人类似,还有不同于古人的特色。这十三篇文章,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散文、韵文两类。除《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外,其他多是散文。此外,在我看来,陶渊明全集中那些情文并茂的诗序、文序,也应该并入陶文的研究范畴。这些陶渊明精心结撰的序言,或者表明作诗的目的,或者叙述作诗时的心迹,或者阐发诗文的主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像《游斜川·序》“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篇幅不短,空灵隽永,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山水游记,与《游斜川》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作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无疑是我们实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材料,因为它是除诗歌之外,作者个性、情感的另一种自由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为人和他的诗歌,我们还得从陶文人手,来进行一番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讨。一、“爱”的独立与文的自觉陶渊明诗文中“我”字随处可见,从《时运》“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到《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乃至《自祭文》中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我”、“余”、“吾”之类的词在他一百来首诗文中出现,至少不低于几百次。这种个性化语词的频繁使用,恰恰反映出陶渊明对自我的高度体认和不懈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道:“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的诗都是人格的焕发”,诗是如此,文也是这样。陶渊明本性洒脱、率真,加上深受魏晋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文无不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情趣与睿智,人格与风度。陶渊明早年抱负远大,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实现尧舜之治,在仕途蹉跎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间阀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三五道邈,淳风日尽,九流参差,互相推陨”(《扇上画赞》),理想无由实现。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于是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的感慨,辞官归隐。无论是“大济于苍生”还是“击壤以自欢”,为政或是归隐,他都“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任性而为,绝不委曲自己的心志。他好饮酒,“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也喜欢读书,“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在饮酒、读书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自我的快乐与适意,并以那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自励,坚定自己隐居的志向。陶渊明是个重感情的人,从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字中能看得出来,这类文字在陶文中占的比重不小,有叙述祖先经历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悼念兄弟姊妹去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也有教育儿子们的《与子俨等疏》等,情深意厚,言辞恳切,足以见陶渊明之性情。陶渊明深受儒家“三不朽”理论的影响,在“立德”、“立功”,无望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种鲜明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就是对于“立言”的重视。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自觉彻底摆脱了功利,文二、理想的高张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陶(诗)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熹虽然说的是陶诗,把这段话用来评论陶文同样中肯。作为“欲有为而不能”的隐士,陶渊明的文章归于真淳和淡泊,具有“语健而意闲”的特点。这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谈到了,他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人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是作者的一篇实录。全文以一个“不”字贯穿始终。“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结尾“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思还是一个“不”。全文自然平淡,自叙情怀。表现出陶渊明追求自然、自足、自适生活的人生理想,是他“自然”哲学的鲜明体现,可以和《归去来兮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表述互相参证。陶渊明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中虚构的“桃花源”,既有儒家宣扬的上古之世的淳朴风貌,也有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影子,其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十分相似。可以说,“桃花源”既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同时代表了动乱时代民众对清平社会的向往。如果说《五柳先生传》侧重表现的是尚渊明的人格理想。《桃花源记》侧重于作者的社会理想,那么他的另一篇奇文《闲情赋》则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理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爱情理想。据袁行霈先生考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从序言“抑流荡之邪心”和文本本身的描述来看,它应该是一篇较为纯粹的爱情赋。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为了防闲爱情流宕,但从客观上来看,后世的读者却从“十愿”大胆热烈的自自中感受到了作者爱情的真诚、痴迷、焦灼和不安,钱锺书先生说“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谏’而效反‘劝’耳”,它没有做到“有助于讽谏”,没有傲到“止情”,反而成为一篇“煽情”的美赋。联系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室无莱妇”的慨叹,明言自己的志愿不为妻子理解,苦闷异常。那么《闲情赋)里那个“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窈窕淑女,无疑是作者十分向往的理想伴侣了。三、陶文的诗意美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将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和辞赋创作中去,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采用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在这方面,当以《归去来兮辞>作为代表。正因为“心为形役”,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约束,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他的创作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大彻大悟的心境。无论是“犹存”的松菊,还是“盈樽”的浊酒,抑或是“无心出岫”的浮云,“倦而知还”的飞鸟,都已经被陶渊明染上了一层“自我”的色彩,成为寄托他高洁人格的意象,在文中构建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天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者通过写景,形象地展示了自己辞官后的心路历程,情与景的掺和极为自然、紧密,毫无斧凿痕迹。“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两句,渲染出作者回家途中的畅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更是托物言情,语意双关,回归的倦鸟便是隐居田园的诗人的象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又把野外的明丽风景同作者的陶醉之情融合得亲密无间。作者把抒情、写景和哲理融为一体,无意于雕饰却文采斐然,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这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自玄风煽动以来还没有达到过,陶渊明是第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元好问说陶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文何尝不是这样,缺少“豪华”之态,而有“真淳”之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陶渊明散文、辞赋中表现出的平易自然的风格,与陶诗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他的诗歌成就太高,因此在无形中遮盖了他文的成就。总的说来,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文章是独步当时的,与他的高洁人品互为表里,具有独立不群的风格,影响及于后世。学在他那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称“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有会而作·序>),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自觉撰述的使命感。他太爱写诗作文了,《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酣饮赋诗”(《五柳先生传>),甚至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晚年他曾感叹:“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序》)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与痛心。文学活动作为陶渊明自由、真实个性的积极表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作为诗人兼隐士的美名,以至于钟嵘的《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陶渊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可以采用APA(美国心理学协会)参考文献格式来写参考文献。例如: 陶渊明.(诗年不详).《定风波》. 取自中国古诗词数据库.http://

论陶渊明的诗歌美学风格[摘要] 陶渊明在对诗歌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思想渊源和古朴的文风。首先,他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是儒道美学思想在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提倡语言洒脱恬淡,诗化日常生活,用田园诗、山水诗表达诗人主体对田园山水客体的审美;再次,他崇尚“复得返自然”的心境,认为诗要有自然地基调、人要有自由的思想和人性归复的性情。这一审美原则源流于老子“和光同尘”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美学The theory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aesthetic style[Abstract] Tao Yuanming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poetr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origin and the style of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First of all, he stressed: "qualitative nature, not the proper and complete income", this is in pf of confucianism aesthetic thoughts; Second, he argued that "the clothes stained with solicitors, but would make no violations", advocating language is calm, free and easy, including daily life, express the poet in pastoral poems and landscape poems of aesthetic subject of rural landscape object; Again, he advocated "after return to natural" state of mind, that poetry will have naturally tone, people will have th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adapt to human nature of temperament.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rigin in Lao zi "bland" aesthetic thought. [Keywords] Tao Yuanming poetry aesthetics目 录引 言1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思想源流........................................................................1(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1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1(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1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1(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1(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1结 语1参考文献1谢 辞1引 言由于道家哲学观认知度的提高和大型电视剧《陶渊明》的摄制,一个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中国文人——陶渊明,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喜爱。他在散文领域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人们每当谈起陶渊明便会想起他的散文辞赋,却忽略了他的诗歌和其朴素的美学理论。晋宋以降,很多人对陶渊明诗歌做了搜集整理和考证的工作,到了近代人们逐渐从研究作品本身提升到体悟作家美学思想上来。只是研究作品本身不能完全汲取作品的养分,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的忽视和对作品认识上的不足。他是具有道家朴素辩证思想的哲人,在我看来陶渊明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在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上,陶渊明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古朴的诗文风格。一、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一)美学观形成的道家审美源流陶渊明具有朴素主义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在《形影神》中,他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精神对待文学和生活。可见,所谓“纵浪大化中”的目的在于思考和解释人生存在和生死等哲思问题。从而达到“不喜亦不惧”的功效。陶渊明晚年曾写一首《自祭文》,诗歌最后说:“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孰重后歌的原因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坚持诗歌的自然本色,与浮文妨要、虚谈废务的体例划清界限,不能一味地阿谀奉承、粉饰太平。陶渊明在向朝廷申诉辞官归隐的原由时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说明陶渊明确是彻底体悟到了世俗社会与自己崇尚自然地本性是不相符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社会的观念,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创作的朴素主义名篇。陶渊明在《答庞参军》中写道“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行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作者把道家隽永的哲思注输在文章的内容中,强调洒脱自然心性的重要性。“行迹滞江山”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道家朴素主义思辨观在陶渊明文艺美学理论中的体现。(二)美学观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陶渊明诗歌具有儒学审美形态,在于其年幼时外祖父给他提供了的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其阅读了大量的儒学典籍,使他具有了“猛志逸四海”、“匪道曷依,匪善奚敦”的志趣。陶渊明熟谙儒学,其诗歌中引用论语经典就达37处之多。陶渊明关于审美形态下的品德准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咏贫士》中:“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朝与任义生,夕死复何求。”在这里陶渊明本着“与仁义生”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安贫与求富在他心中的考量。人生过分追求富贵,则不能符合“与仁义生”的精神准则。作诗仅仅满足于对世俗的歌颂、阿谀奉承,则不能完全体现诗歌的审美效果。诗歌要有真性情、人要有不阿谀的品行,这就是陶渊明主张的诗歌与人性共同的本质特点。二、主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关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所体现的风格,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创作的田园诗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中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这里,陶渊明本着语言洒脱,诗话生活的原则,精炼地阐述了在审美上诗人主体和田园山水客体的关系。诗歌如果过分追求华美,则不能体现诗歌自然的情趣和风格,只有抓住客体意象的本质,才能达到诗人主体与诗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纯真的性情是陶诗之体、自然的语言是陶诗之用。钟嵘《诗品》曾叙述说诗歌的最高造诣,应该是“使味之者无极”,唯有陶渊明诗歌是这样的。对陶渊明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题材及对诗歌风格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歌审美形态下的语言意象其一,诗歌语言要洒脱恬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写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余天,因“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归乡时所作的。“虚室有闲”,意谓着语言洒脱恬淡,就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性,不粉饰、不浮夸,传达出作者对文学语言朴素的见解和要求。陶渊明以平实的生活写诗,诗话人生,从写庭院景色转笔写情,在虚静的居室中悠闲地生活,令人感慨万千。而过分追求社会名利的人,则被陶渊明讥之为乡里小儿,足见陶渊明对官利社会的厌恶,对民风不古的痛彻。而社会粉饰阿谀的文风又无法改变,所以只能借助于诗文,表达出对诗歌语言的内在心愿。陶渊明语言平实的观点,也体现在他其他的诗作中。在《拟古》中写道:“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春天到了,燕子翩翩飞回我的草庐,自从分别之后,门庭日渐荒芜。陶渊明在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日常之物,所用意象如燕子、草庐、门庭等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平淡中见绮丽,因此其诗作长久的被人提及,而那些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则被人们所鄙弃。其二,诗歌意象要准确得体。陶渊明的诗歌笔调宽旷,感情冷峻沉痛,同时包含了一颗爱国思民之心,大为后世推崇。陶渊明诗歌构思别致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诗歌所引用的意象精致深刻。他继承了我国自《诗经》《楚辞》以来比兴的手法,引用大量的比拟意象,如《诗经》中的《魏风·硕鼠》和《楚辞》中的《橘颂》就是用比体来写实的作品。陶渊明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和《楚辞》大量引用意象,运用比兴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鸟”这一意象,以归鸟喻自己回归田园。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四)的首句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用比喻的手法,暗喻自己从尘网回归到自然之乐,表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陶渊明以孤鸟自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从尘世解脱之乐,比直接叙述更加令人深思,意蕴绵长。他在《归鸟》四言诗中,也舒发了相似的情感,如“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同样抒发了作者倦而知返的情怀。这种借鸟之归栖来比喻世俗社会黑暗的诗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少见,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强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又如《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在引用“鸟”这一意象的同时,还采用强烈的对照手法,来强化所引用意向的效果。“酒”这一意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大致在魏晋之前,社会以儒学及儒家思想为主导和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天”的支配作用。这是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的绝对权威,但在东汉之后,遭到广泛质疑。于是个性解放由此产生,在文学层面,也就有了关于“以人为本”的主题。但旧的困境无法瞬间摆脱,新的背谬和问题又相继提出,因此诗人们不断发出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这是有限人生对无限存在的回应与感慨。在社会“大化”变迁之中,诗人无以找到“心远地自偏”的境地,因而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于是他们独钟于玄学,倾心于饮酒。在陶渊明作《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位微醺的,飘然如神仙的诗人在自己的庭院里采摘菊花,偶尔抬头远望,恰好与庐山相会,陶渊明所述的“悠然”不仅属于山,更属于人。陶渊明把日常生活琐事、平实意象,都写入诗歌当中,而又显得质朴率真,这是陶渊明诗歌的高妙之处,他借意象清晰地表达出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二)诗歌审美形态下体现的风格东晋以来,文人墨客喜欢用玄理写诗,然而大多诗作哲理浅陋、平乏无味,被后世之人大为鄙弃。唯有陶渊明的诗哲理意趣并在,情深意隽,大为后人赞赏。而后世对于陶渊明与文人玄士评论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对于理的追求以及对理表达的方式高于后者。陶渊明认为诗要有自然之理、有自己的风格。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中明确提出诗歌要体现真性情,“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这两句既点出饮酒的情由,又道出了作者性情的质朴。他在自然古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而在诗歌中的体现,即是淳厚质朴的文风;陶渊明对“自然之理”的追求,显然受到了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他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四)的后半部分写道“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在酒过三巡之后,自我意识已经消失,外物对于自己的羁绊更是无从谈起,诗人在醉意中达到了“超我”的心境,以酒中的“深味”收笔,浑然天成。诗人把玄理的表达与饮酒、复醉的生活情趣结合起来,使生活和玄思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陶渊明很赞美贫士的品行,他在《咏贫士七首》(其五)中说“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以袁安居前积雪映高士开笔,又书之“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寒长交战,道胜无戚颜。”一种穷且益坚的高昂之势跃然纸上。天降大雪,而袁安僵卧不去乞要,他对来巡视的县令说:“天下大雪,人们都饿着,我不能再去麻烦大家。”在这里作者把视觉、触觉、和感觉所产生的复杂作用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审美上的中和和心灵上的超脱,他的作品确是充满自然质朴气韵的佳作。三、崇尚“复得返自然”的真我性情 (一)人性归复观引导下真我性情的探究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歌与人生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陶渊明认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意谓出于质朴、无需人为雕饰。凡出自“自然”者,必体现作者的本心,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陶渊明在写作诗歌的时候,常常用古朴、自然作为其审美的标准。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归园田居五首》(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陶渊明看来,古朴自然的人生可以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古朴自然是诗的生命,是审美的最高准则。陶渊明提出的古朴、自然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情感质朴。陶渊明自道其田园生活的体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他又在《饮酒二十首》(其八)一诗中自述酒后生活的情境:“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寄情于精神世界,树立了一个挺立高尚的人格。陶渊明在很多诗文中,歌颂的莫不是具有质朴精神的人,他也把真我的性情作为写诗的重要标准。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写道:“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日入”二句最为真切,前句说的是结伴一起回家,后句写用壶浆来慰劳邻里的朋友。只有情真才可以感人,才能有所共鸣。陶渊明一生穷困潦倒,他那些怀古之作,如“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确是催人泪下。多次被举荐入仕,又多次辞官归隐,其在《归去来兮辞》中云:“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而在田园生活中,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其诗云:“谈谐终日夕,殇至辄倾杯。”(《乞食》)他确是一位敢于直言真情的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第九首中写道:“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田父劝他做官,他却表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苏轼评论陶渊明诗:“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他与陶渊明的心意不谋而合,陶渊明对那些虚情假意非常不满,对千古的士人社会评论说:“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岁九月九日》)其二,意境质朴。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它能引起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陶渊明的“复得返自然”概括了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自然超凡的意境。他称赞贫士的诗:“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陶渊明认为古代贤士像太阳一样,给他信心与希望,不汲汲于富贵,所以无论是早晨的太阳、秋天的白露或是冬天的明月,都是质朴美好的。质朴自然的审美意境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人性归复观对后世审美形态的影响陶渊明对老庄深邃自然的思想有很深的层次的理解,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家园,达到诗歌与内心世界真善美的统一。陶渊明与他创立的田园诗派,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陶渊明的影响下,钟嵘成功地把庄子“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等美学思想引进到诗歌美学领域,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倡的“真美”与陶渊明提出的“自然”思想同出一辙。在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就是“道”和“自然”。唐代王维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批判地继承了陶渊明诗歌的灵魂和精髓,以诗入禅境,最终达到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的高度,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陶渊明诗歌对宋词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宋代诗词更加关注诗人内心较为抽象的矛盾和情感,以范成大为代表的农事诗便是对陶渊明别样的继承,宋代词人苏轼提出“是万物之盛衰于四时之间者,皆其自然,莫或使之。”苏轼提倡的“自然之数”、“文理自然”等理论也正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思想的理论创新。陶渊明追求的自然之理,实际正是以他最理想的“道”和“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标准。 结 语陶渊明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即具有文学性,又隐喻着深刻的哲思。年幼时家庭开始衰微,经历了晋宋易代之际的动荡时局,但外祖父给他提供了阅读和了解历史的机会。他不仅学习儒学,而且熟谙老庄之道,能熟练运用《老》《庄》等各种典故,儒学功底在其诗作中可见一斑,使其具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志趣。陶渊明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典故,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变通修饰。他的创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隐士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社会的鄙夷,其深刻的文艺美学哲思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散文创作,达到了文学、哲学、文艺美学的高度统一,对儒道等中国古典文化兼收并蓄。作品中的“酒”、“月”、“菊花”等象征意象,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创作中的经典和典型的意象。其作品的文艺美学价值不言而喻,诗文源流广泛、影响深远。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创作意境深邃,而他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消极避世,而是受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历史、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在诗歌方面,沿袭魏晋古朴之风,使诗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不再是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使玄言诗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田园诗派,将“自然”提高到了一种美的至境。在散文方面,付之以大量的哲学思考,古为今用,展现了静瑟的散文之美,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可以使心灵得以宁静的精神之巢。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1首,但是诗歌简短精炼,立意深邃自然。其作品引用《论语》典故37处,引用《老》《庄》典故有77处之多,既展现了文学和文艺理论之美,又展现了他清高耿介、淳朴善良的人性美。陶渊明即是晋宋之际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文艺美学家,思想深邃质朴,使之成为了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参考文献[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吴小如编.陶渊明诗文辞典鉴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袁行霈.陶渊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傅东华.陶渊明诗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5]陶渊明.陶渊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陶渊明.陶渊明集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陶渊明.陶渊明集[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6[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周璇,论王绩对陶渊明的接受[D].湖南大学,2013[12]李祯.陶渊明酒诗研究[D].兰州大学,2013[13]王传军.陶渊明饮酒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2[14]刘中文.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J].求是学刊,2003(3).[15]李心慧.陶渊明诗歌意象剖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16]周嘉惠.陶渊明的孤独与超脱[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9).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