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工程结构加固与检测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

工程结构加固与检测课程论文

工程硕士论文: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分析

引言

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一些建筑过于破旧,因此我们对建筑发展趋势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原来的大规模的新建逐渐转向了新建和维修并存的时期。对于很多重要的建筑物,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如文化、建造地段等因素),老旧的建筑物不能轻易拆除,为了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必要的鉴定与加固工作。维修改造的基础便是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在对加固设计时,我们应选取适当的加工方法,以确保加固工作的经济可靠。因此,对已有建筑物结构的鉴定及加固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

1 建筑结构加固的目的

有些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的可靠性可能会丧失或者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施工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其建筑结构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建筑物的可靠性进行恢复或者提高,这便用到了加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会使建筑物的可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结构的抗力性能提高、构件的承受负载能力增强以及结构其他的性能的改善。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结构的承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结构的刚度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移与变形。通过对建筑结构加固处理,构件的局部稳定性将会得到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可以及时有效的减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裂缝的宽度,并对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2 建筑结构加固的步骤

一般建筑结构的加固步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之前,我们必须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全面的鉴定工作,然后对鉴定出的结果做出必要的分析,对该建筑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加固做出决定。如果该建筑需要进行结构的加固,我们必须严格的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规定以及相关的加固规则进行加固。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时,由于在加固的过程中对一些结构的拆除或者更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对加固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没有经过相关研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鉴定部门的许可,不能对该建筑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进行擅自更改。必须确保结构加固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建筑结构加固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混凝土结构加固步骤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我们必须对该结构进行充分分析,然后从该结构的条件要求以及使用要求方面出发,对加固的方法与加固的技术做出决定。结构鉴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结构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如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对预定功能(如刚度、强度、耐久性、抗裂性以及稳定性)的完成能力。下面对相关的规定做以简要的介绍:

规定的时间是指在对加固设计时,所设置的基准的使用期限;规定的条件是指结构必须在正常的使用、施工以及设计等条件下,进行鉴定。其基本的功能主要分为耐久性功能、适用性功能以及安全性功能。

在设计好加固方案之后,必须和业主、原设计单位以及相关单位,就该建筑在加固后是否对其原有的使用功能有影响以及在加固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做出相关的讨论,然后共同对所设计出的加固方案做出决定。

一般我们对建筑结构的鉴定时可以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别是实用鉴定法、传统经验法以及概率法。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必须充分的对原建筑的相关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的加固设计。在进行加固施工之前,我们还要对施工组织进行详细的设计,这不仅可以让施工顺利进行,而且还对工序和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施工方、业主以及监理对加固的施工过程必须共同协调进行。当施工工作完成后,要求业主和验收部门对该结构的施工进行验收。

3 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与技术

在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施工方法全面考虑,并对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说明, 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迅速发展,在对新材料的科学研究的投入下,材料方面的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所以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也会不断出现在加固工程中,通过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一般对加固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

例如,近几年有一种用高科技研制而成的粘碳纤维新材料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它在加固工程中所表现出与其它传统的加固工艺所不同的特点如下:这种新材料表现出很好的耐湿和耐潮的性能、有着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强度较高、本身的自重比较轻、产品的质量较好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给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由此可见其加固性能比其他的加固方法都好。

由此可知,在对加固工程的方案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的加固工程,要应用不同的加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目前加固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对常用的加固方法做以简单的分类,其方法如下:锚栓技术、外加预应力法、增大截面法、增设支点法、粘贴碳纤维法、外粘型钢法、置换混凝土法、植筋法、粘钢板加固法、裂缝修补法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对各种的加固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种方法的优势,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这样可以取得优良的效果。

一般对加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笼统的分为间接加固和直接加固。下面将为直接加固相关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下列出最为常用的加固方法:

(1)通过加大截面的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的适应性比较强且其施工工艺比较简单,而且对于这种加固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施工经验以及较成熟的设计理论;对于一般的混凝土构造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基本上均采用此种方法,如墙、梁、柱、板等。但是这种加固方法现场施工的湿作业的时间比较长,这对生产与生活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变化。

(2)通过置换混凝土的加固法。运用这种加固方法,不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净空高度,其施工的湿作业时间也比较长;对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偏低或者有很大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的构件,其加固工程一般使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3)有粘结的外包型钢的加固法(如图2)。此中加固方法具有受力可靠、施工简便以及现场工作量较小等优点。但是它的用钢量比较大,当这种加固方法用于一些特殊场所时,必须具有一些防护措施;这种加固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对构件的截面尺寸要求比较严格且对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对建筑也有更高的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当中,建筑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建筑结构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的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字】 建筑;结构;设计;型式

引言

结构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和材料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的作用如风力、重力、地震等,合理的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即可满足建筑物的美学原则,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一、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由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性质不同,除满足空间尺寸要求外,还要满足某些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温、通风、隔热、吸声等,在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优化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 措施 ,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安全

正确的结构计算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除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计算外,对阳台栏杆、楼梯扶手、构件接缝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

3.注重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

建筑构造设计要处处考虑经济合理,采用合理的构造方案,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并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施工技术的进步、结构分析 方法 的发展,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灵活性并不排除现代建筑结构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其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稳定。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陷或基土的滑移,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2.平衡。平衡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结构和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来看,建筑物总是静止的。平衡的要求是结构与“机构”即几何可变体系的根本区别,因此建筑结构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是几何不变的。

3.经济。现代建筑的结构部分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30%,因此,结构的采用应当是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指单纯的造价,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的维护费用的影响。

4.美观。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和经济要求,尤其是象征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更是如此,应当懂得,纯粹质朴和真实的结构会增加美的效果,不正确的结构将明显的损害建筑物的美观。

5.优化。应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结构设计,必要时应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物的自身荷载,减少主要材料的消耗,通过工程概算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结构设计的优化程度。

结构专业的优化设计,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而是以结构理论为基础,以工程 经验 为前提,以对结构设计规范实质内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指导,以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为手段,对设计进行深入调整、改善与提高,对成本进行审核和监控,是对结构设计再加工的过程。“优化”工作是以原设计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原设计的基础上,着眼于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优化”的过程也是发现差错、纠正不足的过程,通过优化降低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项目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结构设计优化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将会带来合理的设计、带来经济技术效益。

实现上述各项要求,在结构设计中就要贯彻“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保证结构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三、建筑结构选型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型式去实现。而结构型式的最佳选择,要考虑到建筑上的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安全合理、艺术上的造型美观、造价上的经济,以及施工上的可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

以下针对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适用范围进行简单分析。

多层和高层房屋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体系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1.混合结构体系

这是多层民用建筑房屋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其墙体、基础等竖向构件采用砌体结构,而楼盖、屋盖等水平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结合抗震要求,在进行混合结构房屋设计和选型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层高和房屋最大高宽比

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是为了保证房屋的刚度和房屋的整体抗弯承载力,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制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中的规定。显然,采用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混合结构,其层数和总高度均比其他砌体的要好,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应比表中规定的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3)纵横墙布置

在进行结构布置时,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齐,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2.框架结构体系

与混合结构类似,框架结构也可分为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及纵横双向框架共同承重等布质形式。一般房屋框架采用横向框架承重,在房屋纵向设置连系梁与横向框架相连;当楼板为预制板时,楼板顺纵向布置,楼板现浇时,一般设置纵向次梁,形成单向板肋形楼盖体系。当柱网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或者楼面活荷载较大时,也往往采用纵横双向布置的框架,这时楼面长采用现浇双向板楼盖或井字梁楼盖。

框架结构体系包括全框架结构、内框架砖房和底部框架上部砖房几种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分别为60m、55m、45m和25m。现浇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都较好,建筑平面布置也相当灵活,广泛用于6――15层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如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其经济层数为10层左右、房屋的高宽比以5――7为宜)。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整体变形为剪切型。

四、结束语

建筑住宅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适用、经济、美观等几方面的关系。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正确的把握好结构的类型,更不能忽略建筑设计的经济性,要在满足使用要求下,用较少的投资建造美观、简洁、大方的建筑,让人们居住的更加舒适、健康。

参考文献

1.熊丹安,建筑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浅析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摘要:抗震,是当前建筑施工必须要关注的话题,建筑结构的抗震也就成了房屋设计必须要考量的核心环节。 文章 将就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目标、原则,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如何能够让建筑在地震中保持安全,不受严重的损害,是当前建筑施工设计必须要考量的一个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地震频繁,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建筑安全则成了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保证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相关标准,设计出具有相当抗震能力的房屋。

1.抗震设防的目标

我们所说的抗震设防,指的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的措施,最终实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一般来说,抗震设防主要依据的是抗震设防烈度。而抗震设防烈度的依据,是以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的,其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标准。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的。从当前内外抗震设防目标的发展总趋势来看,其基本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可以应对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是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设防的目标如下:1)如果所遭受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多遇的常规地震,建筑物不受损坏,不需 修理 仍可继续使用;2)如果遭受到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建筑物,包括结构和非结构部分,可能损坏,但不会对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经修理仍可使用;3)如果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尽量保证建筑物不倒塌。

也就是说,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上,设计方可以按照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这三个层次进行考虑。从概率上看,多遇地震烈度是发生机会较大的地震级别。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建筑,在设计上要达到这样的防震效果:当遭遇多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处于弹性阶段,通常不会损坏;当遭遇相应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将进入弹塑性状态,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当遭遇罕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可能会有严重破坏,但不至于倒塌。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要点

我国所颁布的《抗震规范》提出了两阶段设计方法,以实现上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阶段的设计方案,必须要符合抗震设计原则,同时根据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相当于小震)的地震动参数,通过采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接着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同时对结构构件截面,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承载力验算,如果建筑物较高,还必须要进行变形验算,以保证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这样,一方面满足了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同时也满足第二水准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当然,最后还必须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对于非地震高发区的大多数建筑结构而言,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已经足够了,但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地区的特征,少部分结构诸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还必须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设计,也就是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相当于大震)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不发生倒塌)。如果发现有变形过大的薄弱层,那应该积极修改设计,或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也就是大震不倒。

3.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结构材料的选择

选择哪一种材料对建筑的结构抗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建筑的方案设计同步,在研究建筑形式的同时进着手进行研究。同时还应该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根据工程的各方面条件,选择既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类型。结构选型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在选择时必须要考虑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再加上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后再确定。如果我们单从抗震角度考虑,好的结构型式,应具备以下特点:1)延性系数高;2)“强度/重力”比值大;3)匀质性好;4)正交各向同性;5)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能发挥材料的全部强度。如果只从数据上看,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常见建筑结构类型,理论上的抗震性能优劣顺序是:1)钢结构;2)型钢混凝土结构;3)混凝土一钢混合结构;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当然,在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抗震最好的钢结构,其优越性是相对性的,从优点看,其延性,连接较好,具有可靠的节点,同时拥有在低周往复荷载下有饱满稳定的滞回曲线,从实际的经验看,钢结构建筑的表现都不错。但是,我们说的相对性,是只设计理念即施工方法的到位如果不到位这些建筑同样会在地震中受损。

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使用效果和经济指标等方面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确定适合的抗震结构体系至关重要。《抗震规范》的基本要求:1)必须具备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形成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3)必须具备必要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4)应该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总之,在选择确定建筑的结构体系时,建筑物刚度与场地条件的关系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建筑物自振周期与地基土的卓越周期接近一致,那就说明建筑可能会产生共振,进而加重建筑物损害。一般来说,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结构本身刚度有关,所以在设计房屋之前,设计单位必须要掌握场地和地基土及其卓越周期,以便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调整结构刚度,最终避开共振周期。

当然,在选择结构体系时,还应该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基础应该有足够的埋深,如果是多层房屋,就应该设置地下室。根据实践调查,设置地下室的房屋,可以减轻整个结构的震害。至于那些地基软弱的,就应该考虑选用桩基、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而针对岩层高低起伏不均匀的情况,则可以考虑选择桩基,桩基可以穿入非液化土层,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如果建筑物层数不多、地基条件又较好时,也可以采用单独基础或十字交叉带形基础等。

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平面布置力求对称 通常情况下,对称结构在地面平动作用下只会发生平移振动,各构件的侧移量相等,这样就使得水平地震作用按构件刚度分配,所以各构件受力比较均匀,不会导致力的分布失衡。如果是非对称结构,刚心会偏在一边,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即便只是发生地面平动也可能出现扭转振动。最终会导致远离刚心的构件,侧移量大,承担过度的水平地震剪力。这就很容易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结构因一侧构件失效而倒塌。

竖向布置力求均匀 结构竖向布置均匀,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其竖向刚度、强度变化均匀,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薄弱层。从建筑结构的特点看,临街的建筑物,往往会因为商业的需要,底部几层有大空间的设置。非临街的建筑物,底部也可能门厅、餐厅或停车场,而出现大空间。在这种结构中,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竖向支撑或砌体墙体到此被中止,而下部须采取框架体系。也就是说,上部各层为全墙体系或框架一抗震墙体系,而底层或底部两三层则为框架体系,整个结构属“框托墙”体系。地震经验指出,这种体系很不利于抗震。因此,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中,应该要保持结构竖向布置的均匀。

也就是说,同一楼层的框架柱,必须要具有大致相同的刚度、强度和延性,以此避免地震时,因受力大小悬殊而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此外,还必须注意的是,在采用纯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中,楼梯踏步斜梁和平台梁直接与框架柱相连时,应该避免该柱变成短柱的情况,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地震时发生剪切破坏。

4.结语

总之,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环境,在经济与安全的综合考量下,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防震方案,保证建筑物在相应的防震标准下进行施工,保证建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寇秀梅.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8(06).

[2]李智建,石延明.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资讯,2009(12).

[3]王翠坤,杨沈.汶川地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J].震灾防御技术,2008(03).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程度日益加深,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房屋建筑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全面,如舒适性、功能性、节能型等性能都成为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重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找出适合的加固方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现状;方法

一旦建筑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能够继续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或者对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或者建筑物结构的某一部分进行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测的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时,就需要对该建筑物进行一定的加固处理,严重时甚至要进行拆除重建。在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城市都处于地震区,每次发生地震时都会对当地的建筑物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发生火灾的频率也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后果日益严重,这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应用是时代背景下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对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给予了相对较高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为规范,包括《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等,都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固方法、所遵循的加固基本原则、所使用的加固材料、以及施工安全和工程验收等环节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由于人们大多都习惯了使用传统的加固经验,在混凝土结构加固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做出改变,也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对加固技术进行探索分析,导致我国的加固技术进步缓慢。这使得我国建筑工程加固技术仍然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传统工艺阶段,技术含量较低。

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和原因

所谓建筑工程加固技术,就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使建筑物能够满足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等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在于满足对建筑结构强度的要求,依据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应该遵循极限状态设计的原则,混凝土结构必须满足结构应用要求,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的刚性、强度和耐久性标准。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建筑物难以完全符合人们的需求,建筑结构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在我国常见的加固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过程中存在缺陷。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虽然已经综合考虑了建筑结构安全及使用的各种影响因素,但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各个结构的独特性,使其难以将所有的因素都通过设计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表现出来。第二,勘察造成的缺陷。勘察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会对建筑场地进行实地勘察,收集建筑基地的实际地形资料,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施工方法,保证建筑物的质量。但是,若不能真实反映勘察过程中的地基土和地下水情况,那么,将极可能造成建筑工程的缺陷。第三,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缺陷。主要包括了施工队伍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人员素质低下、施工管理混乱等原因。此外,建筑物的不当使用、恶劣的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使其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

三、我国目前常用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方法

(一)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的加固原理是:通过在建筑构件的两角或四角外包上型钢,使建筑构件的受力性能大大增强,从而实现加固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有湿式和干式两种,一般湿式加固法效果更好。外包钢加固法具有操作简便,现场工作量小的优点,适用于不能增大建筑构件截面积却又要较大程度增强承载力的情况,例如钢筋混凝土柱、梁、腹杆的加固等。

(二)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构件的外面外包混凝土,从而使建筑构件的横截面积大大增加,配筋量也大幅度提升,进而使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的一种加固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较为传统,加固工艺也十分简单,因此应用范围极广。一般在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都可使用这种方法。

(三)粘贴钢板加固法

这种加固方法的原理是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粘贴钢板,令它们能够共同工作、整体受力,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结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粘贴钢筋加固法对建筑结构胶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必须要满足粘结力强、强度高、耐老化、线膨胀系数小、弹性模量高等要求。

四、建筑工程加固方法的选择要点

目前,在我国常见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有很多,它们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加固情况,对此,在进行加固方法的选择时,要仔细分析,进行可靠性鉴定,依据鉴定的结果和结构功能降低的原因,并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布置特征、建筑主体结构传力承力特征、新增功能要求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加固技术应用的结果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安全,是社会民生的一个 热点 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建筑结构的科学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加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能够符合设计要求。最后,还要注重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在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钢,饶亚飞.探讨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912-913.

[2] 楚百磊,李智勇.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133-133.

[3] 李江涛.简述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57-57.

【摘 要】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土建类高等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土建类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从教与学的现状出发,对土建类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土建土建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教学任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必须还要借助于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来完成。针对专业教学特殊性,作为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实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提示出的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土建类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最初的木结构、毛石砖砌体结构发展到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等;土建类专业技术不断进步。跟随结构和技术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应该变化发展。教学手段日益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深入,这些都促成土建类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发展。一、教学方法的定义和土建类教学的特点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的总称。它具有双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法与“学”法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土建类课程的特点是难、繁,对数学、力学的要求高,专业课程的相关性和延续性很强,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强调的是教师“教”,对学生“学”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课后练习来检验。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程效果还好。但是在土建类专业课教学中,传统教学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要求。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1、教师的个因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技能技巧,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好。因此,加强高校教师教学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关键性任务。教师的教学风格、对不同课堂气氛的好恶、与学生的亲疏程度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在我们的教学课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讲授,教学效果完全不同。当我们要求一个老师去改变学习另外老师的教学方法时,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什么?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不重点对教师的个因进行分析。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学生的群因作为教学的另一个主体,学生的群因,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面、学习的动机、对知识需求的个体差别越来越大。采用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特别是对土建类学科,学生个体差异更大。信息时代下,更强调个性化,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呈现多样性。单纯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即使加入现代多媒体教学也不能满足要求。要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a) 增加网络学堂,在线解答。同学可以单独与老师交流,根据自己的个人要求,向老师请教不同的问题;b)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这对于土建学科的教学很重要,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c)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要。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思路1、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技术进行授课。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优点是:节约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知识面。能挖掘出文字无法表达的直观、动态效果,通过计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钢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制作了螺栓连接破坏的视频,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螺栓连接每一阶段的受力特点、破坏发生的部位、破坏形式等。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节奏变快、知识量加大,对学生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讨论课是课堂教学在平等讨论中进行,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在讲授《钢结构设计原理》稳定知识时,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这次讨论课,认真地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稳定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还查阅了很多的参考书。通过讨论课这种形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普通教学要好。《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中,也是设置一个专题,让全班学生分组展开设计讨论,让他们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方案制定、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方案的讨论、分析,比较优缺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最优的方案。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将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分析与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结构检测与加固》课程应用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工程事故实例,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再现实际工程事故,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使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建筑法规》、《合同管理与索赔》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事物变化。另外在《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提供实际管理情况两难的情境、待解决的问题、危机的处理等的描述。让学生分析、讨论并研究解决办法。案例分析不求“唯一”结论,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问题,提升判断能力。4、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能动摇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教师权威观和求同思维方式,学生很难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结构力学》教学中采用了质疑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一种解题方法,让学生来判断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并阐述原因。如果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进行求解,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常见的错误学生犯得少了,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对知识举一反三的的学习习惯。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己有结论,敢于怀疑己有的各种结论,对问题进行创造性求解。5、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土建类高等教育,要跳出传统的学校课堂,将课堂放到工程实践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快适应社会需求。《测量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会用仪器,还安排了两周以上的测量实习,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简单的地形测绘。再利用假期,安排学生社会实践,走进工程,在简单的熟悉培训之后,就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将学习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除此以外,我们在《结构综合实验》这门课程教学时,也跳出了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是在实验室简单的给学生讲解仪器的使用,而是让学生在工程中实地操作怎样进行裂缝宽度、深度的测量,怎样进行结构的无损检测、怎样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等等。在当前的条件下,在土建类高等教育中引入实践性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土建类高等教育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全面发展。转

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论文

工程硕士论文: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分析

引言

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一些建筑过于破旧,因此我们对建筑发展趋势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原来的大规模的新建逐渐转向了新建和维修并存的时期。对于很多重要的建筑物,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如文化、建造地段等因素),老旧的建筑物不能轻易拆除,为了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必要的鉴定与加固工作。维修改造的基础便是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在对加固设计时,我们应选取适当的加工方法,以确保加固工作的经济可靠。因此,对已有建筑物结构的鉴定及加固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

1 建筑结构加固的目的

有些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的可靠性可能会丧失或者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施工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其建筑结构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建筑物的可靠性进行恢复或者提高,这便用到了加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会使建筑物的可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结构的抗力性能提高、构件的承受负载能力增强以及结构其他的性能的改善。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结构的承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结构的刚度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移与变形。通过对建筑结构加固处理,构件的局部稳定性将会得到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可以及时有效的减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裂缝的宽度,并对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2 建筑结构加固的步骤

一般建筑结构的加固步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之前,我们必须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全面的鉴定工作,然后对鉴定出的结果做出必要的分析,对该建筑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加固做出决定。如果该建筑需要进行结构的加固,我们必须严格的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规定以及相关的加固规则进行加固。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时,由于在加固的过程中对一些结构的拆除或者更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对加固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没有经过相关研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鉴定部门的许可,不能对该建筑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进行擅自更改。必须确保结构加固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建筑结构加固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混凝土结构加固步骤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我们必须对该结构进行充分分析,然后从该结构的条件要求以及使用要求方面出发,对加固的方法与加固的技术做出决定。结构鉴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结构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如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对预定功能(如刚度、强度、耐久性、抗裂性以及稳定性)的完成能力。下面对相关的规定做以简要的介绍:

规定的时间是指在对加固设计时,所设置的基准的使用期限;规定的条件是指结构必须在正常的使用、施工以及设计等条件下,进行鉴定。其基本的功能主要分为耐久性功能、适用性功能以及安全性功能。

在设计好加固方案之后,必须和业主、原设计单位以及相关单位,就该建筑在加固后是否对其原有的使用功能有影响以及在加固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做出相关的讨论,然后共同对所设计出的加固方案做出决定。

一般我们对建筑结构的鉴定时可以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别是实用鉴定法、传统经验法以及概率法。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必须充分的对原建筑的相关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的加固设计。在进行加固施工之前,我们还要对施工组织进行详细的设计,这不仅可以让施工顺利进行,而且还对工序和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施工方、业主以及监理对加固的施工过程必须共同协调进行。当施工工作完成后,要求业主和验收部门对该结构的施工进行验收。

3 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与技术

在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施工方法全面考虑,并对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说明, 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迅速发展,在对新材料的科学研究的投入下,材料方面的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所以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也会不断出现在加固工程中,通过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一般对加固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

例如,近几年有一种用高科技研制而成的粘碳纤维新材料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它在加固工程中所表现出与其它传统的加固工艺所不同的特点如下:这种新材料表现出很好的耐湿和耐潮的性能、有着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强度较高、本身的自重比较轻、产品的质量较好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给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由此可见其加固性能比其他的加固方法都好。

由此可知,在对加固工程的方案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的加固工程,要应用不同的加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目前加固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对常用的加固方法做以简单的分类,其方法如下:锚栓技术、外加预应力法、增大截面法、增设支点法、粘贴碳纤维法、外粘型钢法、置换混凝土法、植筋法、粘钢板加固法、裂缝修补法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对各种的加固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种方法的优势,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这样可以取得优良的效果。

一般对加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笼统的分为间接加固和直接加固。下面将为直接加固相关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下列出最为常用的加固方法:

(1)通过加大截面的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的适应性比较强且其施工工艺比较简单,而且对于这种加固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施工经验以及较成熟的设计理论;对于一般的混凝土构造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基本上均采用此种方法,如墙、梁、柱、板等。但是这种加固方法现场施工的湿作业的时间比较长,这对生产与生活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变化。

(2)通过置换混凝土的加固法。运用这种加固方法,不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净空高度,其施工的湿作业时间也比较长;对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偏低或者有很大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的构件,其加固工程一般使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3)有粘结的外包型钢的加固法(如图2)。此中加固方法具有受力可靠、施工简便以及现场工作量较小等优点。但是它的用钢量比较大,当这种加固方法用于一些特殊场所时,必须具有一些防护措施;这种加固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对构件的截面尺寸要求比较严格且对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

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及加固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检测的作用才能理解加固的效果,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很关键。中达咨询就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及加固措施和大家说明一下。1、引言我国在刚刚建国之时建造的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至今为止使用的时间大都超过了50年,因为时间较长,所以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建筑结构试验检测技术指的是使用相应的现行规范为依据、用实验作为技术手段,测量有关参数并且能够反映结构或构件的实际工作性能,并为判断结构的安全储备和承载能力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理论依据。建筑物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包括正常施工、正常设计、正常使用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满足安全性、耐久性适和用性的设计要求。同时在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配筋的不足混凝土质量的问题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增加载荷以及改建的原因从而引起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出于这样的原因就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充分考虑到加固的安全、快捷以及经济施工等方面的需要,确定好加固设计的最佳方案,同时能够将设计方案实际运用到加固施工中去,这样的话就达到了建筑工程加固效果。同时方案的确定应该遵循经济、便捷、安全以及方便施工这样的原则。这样的话,才可以实现加固工程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建筑工程结构检测结构检测概述结构检测是对建筑物进行鉴定与评估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建筑物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事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建筑工程结构验测技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完善、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历程,他的发展与应用可以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节省国家与企业的资金、保障企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了积极的影响。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和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送样之间质量检查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前者通常表现为事后的检验与测试,如在浇注好混凝土后,测定钢筋的配置情况等。从这个角度讲,这项工作具有难度更大,技术复杂的特点。同时也是是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项学科结合的产物。几种主要的结构检测混凝土结构检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实用、安全、经济,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主要可以为构件检测、混凝土材料检测、混凝土强度检测等。对混凝土材料、构件的检测通常是用超声波检测技术来进行的,它的主要目标是检测混凝土材料内部出现的缝隙以及空洞等。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非均质材料,这对超声脉冲的吸收、散射衰减比较大,因此,当混凝土的材料、检测距离和内部质量处于定值时,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速度、首波幅度等声学参数的数值应该保持基本的一致。一旦混凝土内部出现空洞或者裂缝时,超声波的声速、信号频率将会有所变化,且由于超声波在缺陷的层面产生复杂的反射、折射等现象,极容易导致信号波形畸变,超声波测试正是根据这些明显的变化,从而来测定混凝土内部的缺陷。我国的工程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是超声波检测技术。同时与2000年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颁布了《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砌筑结构检测因为受我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影响,大部分建筑的承载主要采取的是砌体承载,因为具有取材方便、保温、隔热、隔音等方面的优点,所以一直使用至今,并且使用范围相当的广泛。砌体结构的缺点在于自重大、强度较低、砂浆与块体之间的粘接力度较弱等方面,当遇到外部的强力作用,则极容易出现损坏。因为砌体承担着建筑物的承载作用,所以他损坏程度对建筑物的使用影响将会很大。所以在对建筑物结构检测时,对砌筑结构的检测将是不可缺少的。砌筑结构检测通常就会对块材强度、砂浆强度、砌体强度等方面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检测与动态检测等方法。对块材强度的检测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回弹法、取样结合回弹法以及钻芯法。检测方法对检测的条件有限制,要求检测时块材的品种应当相同,强度等级相符,所以在质量上应当保持同等级,且砌筑构件的环境应当有相似之处。根据实际条件对不同的块材材料,回弹法与钻芯法两种方法的应用同样将会不同,而块材如果是石体,则多采用钻芯法对块材强度进行检测,当块材是砖体时,多采取回弹法和取样法结合的方法。钢结构检测同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相比较而言,工程建设中钢结构的数量相对较少,由于钢结构的材质比较均匀,因此具有强度、塑性以及韧性均能较方便地进行测试的优势,同时因为冶金、交通、航空石油、机械、化工等工业部门对钢材物理力学性能、内部缺陷、焊缝探伤等检验方法比较完善,所以他的检验测试技术发展之路基本是学习、借鉴国内其他行业的先进方法,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超声波无损检测、涡流检测、渗透检测、钢材锈蚀检测、磁粉检测、射线检测及涂层厚度检测等方法。3、建筑工程的加固措施建筑结构检测在我国的现状当需要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时,或者因为当建筑物的某种原因而不能满足某项功能之时,以及对建筑物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产生异议时,就需要对其整体结构或结构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些构件进行检测,当如下情况出现时就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和加固处理,对地基承载力有过高的估计,从而少算或漏算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因设计不周或,如对建筑工程的地质、水文、地基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设计人员受力分析概念不清、结构内力计算错误等情况;因为施工质量不高,如混凝土强度就低于设计等级的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往往就有孔洞、蜂窝、露筋现象的发生,钢筋力学性能与设计要求不符合等;因砌体砌筑方法不当,而造成通缝、空心砌块不按设计要求灌筑混凝土芯柱。同时对于一些具有的历史意义的建筑时、对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需要进行保护,则就要对结构进行鉴定和加固;同时当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扩建和加层时,就需对原结构进行鉴定和加固。在对建筑物进行装修中需对结构构件布置有重大改变从而影响原到结构受力体系时,应该对结构进行鉴定和加固。同时在已有建筑附近进行深大基坑开挖,这种开挖则就会而引起土体位移进对基坑周围的已有建筑产生有害影响,就应该对这些建筑进行鉴定以及加固工作。这也是保证基坑周围已有建筑的安全、确保基坑工程和新建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之一。通常我们把建筑结构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比如:结构性能实荷检测、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强度回弹法、取芯法、拉拨法等方法、砌体结构检测比如: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筒压法、推出法、点荷法、回弹法、砂浆片剪切法、射钉法,钢结构检测的方法有:结构性能实荷检测与动测、超声波无损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涂层厚度检测、钢材锈蚀检测以及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检测的后续——补修与加固的措施加固连接方法的选择这应该充分考虑到的加固连接方法的选择应该目的受力状态、构造及工作条件、综合考虑结构加固的原因、以及原有结构采用的连接方法。在钢结构常用的连接方法中,连接的刚度,破坏时抵抗变形能力的大小排列,依次分别是焊接、摩擦型高强度螺栓、铆接。一般应用刚度较大的连接加固比其刚度小的连接,在同一受力部位连接的加固中,不适合采用刚度相差较大的,譬如焊缝与铆钉或普通螺栓共同受力的混合连接方法,同时刚度较大的连接比如焊缝这样承受全部作用力时除外。如有根据可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共同受力的混合连接。焊缝连接的加固要做到焊缝连接的加固可依次采用增加焊缝长度、有效厚度或两者同时增加的办法来做到。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对施焊前后和过程中焊缝连接强度进行计算。当负荷下用焊缝加固结构时,同时应该尽量避免采用长度垂直受力方向的横向焊缝,如果在负荷下加固垂直于受力方向的横向焊缝时,就必须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及适当施焊工艺,这样就可以避免施焊中因焊件过热引起的构件和其连接的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如果一旦出现增加焊缝长度、有效厚度或两者共同的办法都不能满足连接加固的要求时,就采用附加连接板的办法,附加连接板可以用角焊缝与基本构件相连,也可以用附加节点板与原节点板对接,然而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进行连接的受力分析,保证连接可以承受各种可能的作用力。螺栓和铆钉连接的加固螺栓或铆钉因为松动、损坏失效或者连接强度不足就需要更换以及新增加固其连接之时,首先考虑的是应该采用适宜直径的高强度螺栓将二者之间连接起来。同时当负荷下进行结构加固,就需要拆除结构原有铆钉、受力螺栓或增加钉孔时,除应设计计算结构原有和加固连接件的承载能力之外,还必须校核板件的净截面面积的强度。当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部分更换结构连接的铆钉,组成强度较高的螺栓以及铆钉的混合连接时,同直径的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承载力一般仅为铆钉连接抗剪承载力的85%,确保连接受力的匀称,所以应对称地更换松动、受到损伤的铆钉,即就是把缺损铆钉和与其相对应的非缺损铆钉同时更换。4、结束语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中非常重要的是建筑结构试验检测,同时要真正科学而有效地对建筑物结构进行检测以及加固,在充分了解了建筑物结构损害程度及受损部位,评估建筑受损程度,更加重视施工监测,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想知道更多关于“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及加固措施”等建筑施工方面的信息,可以在中达咨询建设通进行搜索。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对建筑也有更高的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当中,建筑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建筑结构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的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字】 建筑;结构;设计;型式

引言

结构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和材料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的作用如风力、重力、地震等,合理的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即可满足建筑物的美学原则,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一、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由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性质不同,除满足空间尺寸要求外,还要满足某些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温、通风、隔热、吸声等,在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优化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 措施 ,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安全

正确的结构计算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除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计算外,对阳台栏杆、楼梯扶手、构件接缝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

3.注重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

建筑构造设计要处处考虑经济合理,采用合理的构造方案,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并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施工技术的进步、结构分析 方法 的发展,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灵活性并不排除现代建筑结构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其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稳定。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陷或基土的滑移,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2.平衡。平衡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结构和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来看,建筑物总是静止的。平衡的要求是结构与“机构”即几何可变体系的根本区别,因此建筑结构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是几何不变的。

3.经济。现代建筑的结构部分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30%,因此,结构的采用应当是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指单纯的造价,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的维护费用的影响。

4.美观。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和经济要求,尤其是象征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更是如此,应当懂得,纯粹质朴和真实的结构会增加美的效果,不正确的结构将明显的损害建筑物的美观。

5.优化。应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结构设计,必要时应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物的自身荷载,减少主要材料的消耗,通过工程概算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结构设计的优化程度。

结构专业的优化设计,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而是以结构理论为基础,以工程 经验 为前提,以对结构设计规范实质内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指导,以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为手段,对设计进行深入调整、改善与提高,对成本进行审核和监控,是对结构设计再加工的过程。“优化”工作是以原设计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原设计的基础上,着眼于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优化”的过程也是发现差错、纠正不足的过程,通过优化降低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项目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结构设计优化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将会带来合理的设计、带来经济技术效益。

实现上述各项要求,在结构设计中就要贯彻“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保证结构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三、建筑结构选型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型式去实现。而结构型式的最佳选择,要考虑到建筑上的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安全合理、艺术上的造型美观、造价上的经济,以及施工上的可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

以下针对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适用范围进行简单分析。

多层和高层房屋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体系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1.混合结构体系

这是多层民用建筑房屋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其墙体、基础等竖向构件采用砌体结构,而楼盖、屋盖等水平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结合抗震要求,在进行混合结构房屋设计和选型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层高和房屋最大高宽比

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是为了保证房屋的刚度和房屋的整体抗弯承载力,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制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中的规定。显然,采用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混合结构,其层数和总高度均比其他砌体的要好,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应比表中规定的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3)纵横墙布置

在进行结构布置时,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齐,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2.框架结构体系

与混合结构类似,框架结构也可分为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及纵横双向框架共同承重等布质形式。一般房屋框架采用横向框架承重,在房屋纵向设置连系梁与横向框架相连;当楼板为预制板时,楼板顺纵向布置,楼板现浇时,一般设置纵向次梁,形成单向板肋形楼盖体系。当柱网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或者楼面活荷载较大时,也往往采用纵横双向布置的框架,这时楼面长采用现浇双向板楼盖或井字梁楼盖。

框架结构体系包括全框架结构、内框架砖房和底部框架上部砖房几种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分别为60m、55m、45m和25m。现浇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都较好,建筑平面布置也相当灵活,广泛用于6――15层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如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其经济层数为10层左右、房屋的高宽比以5――7为宜)。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整体变形为剪切型。

四、结束语

建筑住宅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适用、经济、美观等几方面的关系。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正确的把握好结构的类型,更不能忽略建筑设计的经济性,要在满足使用要求下,用较少的投资建造美观、简洁、大方的建筑,让人们居住的更加舒适、健康。

参考文献

1.熊丹安,建筑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浅析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摘要:抗震,是当前建筑施工必须要关注的话题,建筑结构的抗震也就成了房屋设计必须要考量的核心环节。 文章 将就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目标、原则,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如何能够让建筑在地震中保持安全,不受严重的损害,是当前建筑施工设计必须要考量的一个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地震频繁,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建筑安全则成了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保证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相关标准,设计出具有相当抗震能力的房屋。

1.抗震设防的目标

我们所说的抗震设防,指的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的措施,最终实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一般来说,抗震设防主要依据的是抗震设防烈度。而抗震设防烈度的依据,是以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的,其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标准。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的。从当前内外抗震设防目标的发展总趋势来看,其基本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可以应对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是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设防的目标如下:1)如果所遭受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多遇的常规地震,建筑物不受损坏,不需 修理 仍可继续使用;2)如果遭受到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建筑物,包括结构和非结构部分,可能损坏,但不会对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经修理仍可使用;3)如果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尽量保证建筑物不倒塌。

也就是说,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上,设计方可以按照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这三个层次进行考虑。从概率上看,多遇地震烈度是发生机会较大的地震级别。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建筑,在设计上要达到这样的防震效果:当遭遇多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处于弹性阶段,通常不会损坏;当遭遇相应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将进入弹塑性状态,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当遭遇罕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可能会有严重破坏,但不至于倒塌。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要点

我国所颁布的《抗震规范》提出了两阶段设计方法,以实现上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阶段的设计方案,必须要符合抗震设计原则,同时根据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相当于小震)的地震动参数,通过采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接着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同时对结构构件截面,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承载力验算,如果建筑物较高,还必须要进行变形验算,以保证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这样,一方面满足了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同时也满足第二水准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当然,最后还必须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对于非地震高发区的大多数建筑结构而言,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已经足够了,但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地区的特征,少部分结构诸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还必须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设计,也就是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相当于大震)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不发生倒塌)。如果发现有变形过大的薄弱层,那应该积极修改设计,或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也就是大震不倒。

3.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结构材料的选择

选择哪一种材料对建筑的结构抗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建筑的方案设计同步,在研究建筑形式的同时进着手进行研究。同时还应该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根据工程的各方面条件,选择既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类型。结构选型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在选择时必须要考虑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再加上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后再确定。如果我们单从抗震角度考虑,好的结构型式,应具备以下特点:1)延性系数高;2)“强度/重力”比值大;3)匀质性好;4)正交各向同性;5)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能发挥材料的全部强度。如果只从数据上看,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常见建筑结构类型,理论上的抗震性能优劣顺序是:1)钢结构;2)型钢混凝土结构;3)混凝土一钢混合结构;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当然,在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抗震最好的钢结构,其优越性是相对性的,从优点看,其延性,连接较好,具有可靠的节点,同时拥有在低周往复荷载下有饱满稳定的滞回曲线,从实际的经验看,钢结构建筑的表现都不错。但是,我们说的相对性,是只设计理念即施工方法的到位如果不到位这些建筑同样会在地震中受损。

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使用效果和经济指标等方面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确定适合的抗震结构体系至关重要。《抗震规范》的基本要求:1)必须具备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形成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3)必须具备必要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4)应该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总之,在选择确定建筑的结构体系时,建筑物刚度与场地条件的关系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建筑物自振周期与地基土的卓越周期接近一致,那就说明建筑可能会产生共振,进而加重建筑物损害。一般来说,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结构本身刚度有关,所以在设计房屋之前,设计单位必须要掌握场地和地基土及其卓越周期,以便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调整结构刚度,最终避开共振周期。

当然,在选择结构体系时,还应该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基础应该有足够的埋深,如果是多层房屋,就应该设置地下室。根据实践调查,设置地下室的房屋,可以减轻整个结构的震害。至于那些地基软弱的,就应该考虑选用桩基、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而针对岩层高低起伏不均匀的情况,则可以考虑选择桩基,桩基可以穿入非液化土层,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如果建筑物层数不多、地基条件又较好时,也可以采用单独基础或十字交叉带形基础等。

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平面布置力求对称 通常情况下,对称结构在地面平动作用下只会发生平移振动,各构件的侧移量相等,这样就使得水平地震作用按构件刚度分配,所以各构件受力比较均匀,不会导致力的分布失衡。如果是非对称结构,刚心会偏在一边,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即便只是发生地面平动也可能出现扭转振动。最终会导致远离刚心的构件,侧移量大,承担过度的水平地震剪力。这就很容易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结构因一侧构件失效而倒塌。

竖向布置力求均匀 结构竖向布置均匀,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其竖向刚度、强度变化均匀,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薄弱层。从建筑结构的特点看,临街的建筑物,往往会因为商业的需要,底部几层有大空间的设置。非临街的建筑物,底部也可能门厅、餐厅或停车场,而出现大空间。在这种结构中,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竖向支撑或砌体墙体到此被中止,而下部须采取框架体系。也就是说,上部各层为全墙体系或框架一抗震墙体系,而底层或底部两三层则为框架体系,整个结构属“框托墙”体系。地震经验指出,这种体系很不利于抗震。因此,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中,应该要保持结构竖向布置的均匀。

也就是说,同一楼层的框架柱,必须要具有大致相同的刚度、强度和延性,以此避免地震时,因受力大小悬殊而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此外,还必须注意的是,在采用纯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中,楼梯踏步斜梁和平台梁直接与框架柱相连时,应该避免该柱变成短柱的情况,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地震时发生剪切破坏。

4.结语

总之,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环境,在经济与安全的综合考量下,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防震方案,保证建筑物在相应的防震标准下进行施工,保证建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寇秀梅.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8(06).

[2]李智建,石延明.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资讯,2009(12).

[3]王翠坤,杨沈.汶川地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J].震灾防御技术,2008(03).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程度日益加深,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房屋建筑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全面,如舒适性、功能性、节能型等性能都成为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重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找出适合的加固方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现状;方法

一旦建筑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能够继续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或者对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或者建筑物结构的某一部分进行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测的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时,就需要对该建筑物进行一定的加固处理,严重时甚至要进行拆除重建。在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城市都处于地震区,每次发生地震时都会对当地的建筑物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发生火灾的频率也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后果日益严重,这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应用是时代背景下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对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给予了相对较高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为规范,包括《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等,都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固方法、所遵循的加固基本原则、所使用的加固材料、以及施工安全和工程验收等环节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由于人们大多都习惯了使用传统的加固经验,在混凝土结构加固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做出改变,也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对加固技术进行探索分析,导致我国的加固技术进步缓慢。这使得我国建筑工程加固技术仍然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传统工艺阶段,技术含量较低。

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和原因

所谓建筑工程加固技术,就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使建筑物能够满足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等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在于满足对建筑结构强度的要求,依据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应该遵循极限状态设计的原则,混凝土结构必须满足结构应用要求,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的刚性、强度和耐久性标准。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建筑物难以完全符合人们的需求,建筑结构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在我国常见的加固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过程中存在缺陷。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虽然已经综合考虑了建筑结构安全及使用的各种影响因素,但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各个结构的独特性,使其难以将所有的因素都通过设计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表现出来。第二,勘察造成的缺陷。勘察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会对建筑场地进行实地勘察,收集建筑基地的实际地形资料,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施工方法,保证建筑物的质量。但是,若不能真实反映勘察过程中的地基土和地下水情况,那么,将极可能造成建筑工程的缺陷。第三,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缺陷。主要包括了施工队伍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人员素质低下、施工管理混乱等原因。此外,建筑物的不当使用、恶劣的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使其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

三、我国目前常用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方法

(一)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的加固原理是:通过在建筑构件的两角或四角外包上型钢,使建筑构件的受力性能大大增强,从而实现加固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有湿式和干式两种,一般湿式加固法效果更好。外包钢加固法具有操作简便,现场工作量小的优点,适用于不能增大建筑构件截面积却又要较大程度增强承载力的情况,例如钢筋混凝土柱、梁、腹杆的加固等。

(二)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构件的外面外包混凝土,从而使建筑构件的横截面积大大增加,配筋量也大幅度提升,进而使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的一种加固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较为传统,加固工艺也十分简单,因此应用范围极广。一般在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都可使用这种方法。

(三)粘贴钢板加固法

这种加固方法的原理是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粘贴钢板,令它们能够共同工作、整体受力,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结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粘贴钢筋加固法对建筑结构胶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必须要满足粘结力强、强度高、耐老化、线膨胀系数小、弹性模量高等要求。

四、建筑工程加固方法的选择要点

目前,在我国常见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有很多,它们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加固情况,对此,在进行加固方法的选择时,要仔细分析,进行可靠性鉴定,依据鉴定的结果和结构功能降低的原因,并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布置特征、建筑主体结构传力承力特征、新增功能要求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加固技术应用的结果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安全,是社会民生的一个 热点 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建筑结构的科学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加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能够符合设计要求。最后,还要注重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在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钢,饶亚飞.探讨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912-913.

[2] 楚百磊,李智勇.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133-133.

[3] 李江涛.简述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57-57.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课程论文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对建筑也有更高的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当中,建筑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建筑结构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的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字】 建筑;结构;设计;型式

引言

结构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和材料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的作用如风力、重力、地震等,合理的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即可满足建筑物的美学原则,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一、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由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性质不同,除满足空间尺寸要求外,还要满足某些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温、通风、隔热、吸声等,在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优化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 措施 ,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安全

正确的结构计算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除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计算外,对阳台栏杆、楼梯扶手、构件接缝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

3.注重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

建筑构造设计要处处考虑经济合理,采用合理的构造方案,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并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施工技术的进步、结构分析 方法 的发展,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灵活性并不排除现代建筑结构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其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稳定。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陷或基土的滑移,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2.平衡。平衡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结构和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来看,建筑物总是静止的。平衡的要求是结构与“机构”即几何可变体系的根本区别,因此建筑结构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是几何不变的。

3.经济。现代建筑的结构部分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30%,因此,结构的采用应当是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指单纯的造价,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的维护费用的影响。

4.美观。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和经济要求,尤其是象征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更是如此,应当懂得,纯粹质朴和真实的结构会增加美的效果,不正确的结构将明显的损害建筑物的美观。

5.优化。应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结构设计,必要时应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物的自身荷载,减少主要材料的消耗,通过工程概算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结构设计的优化程度。

结构专业的优化设计,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而是以结构理论为基础,以工程 经验 为前提,以对结构设计规范实质内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指导,以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为手段,对设计进行深入调整、改善与提高,对成本进行审核和监控,是对结构设计再加工的过程。“优化”工作是以原设计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原设计的基础上,着眼于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优化”的过程也是发现差错、纠正不足的过程,通过优化降低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项目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结构设计优化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将会带来合理的设计、带来经济技术效益。

实现上述各项要求,在结构设计中就要贯彻“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保证结构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三、建筑结构选型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型式去实现。而结构型式的最佳选择,要考虑到建筑上的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安全合理、艺术上的造型美观、造价上的经济,以及施工上的可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

以下针对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适用范围进行简单分析。

多层和高层房屋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体系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1.混合结构体系

这是多层民用建筑房屋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其墙体、基础等竖向构件采用砌体结构,而楼盖、屋盖等水平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结合抗震要求,在进行混合结构房屋设计和选型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层高和房屋最大高宽比

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是为了保证房屋的刚度和房屋的整体抗弯承载力,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制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中的规定。显然,采用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混合结构,其层数和总高度均比其他砌体的要好,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应比表中规定的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3)纵横墙布置

在进行结构布置时,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齐,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2.框架结构体系

与混合结构类似,框架结构也可分为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及纵横双向框架共同承重等布质形式。一般房屋框架采用横向框架承重,在房屋纵向设置连系梁与横向框架相连;当楼板为预制板时,楼板顺纵向布置,楼板现浇时,一般设置纵向次梁,形成单向板肋形楼盖体系。当柱网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或者楼面活荷载较大时,也往往采用纵横双向布置的框架,这时楼面长采用现浇双向板楼盖或井字梁楼盖。

框架结构体系包括全框架结构、内框架砖房和底部框架上部砖房几种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分别为60m、55m、45m和25m。现浇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都较好,建筑平面布置也相当灵活,广泛用于6――15层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如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其经济层数为10层左右、房屋的高宽比以5――7为宜)。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整体变形为剪切型。

四、结束语

建筑住宅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适用、经济、美观等几方面的关系。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正确的把握好结构的类型,更不能忽略建筑设计的经济性,要在满足使用要求下,用较少的投资建造美观、简洁、大方的建筑,让人们居住的更加舒适、健康。

参考文献

1.熊丹安,建筑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浅析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摘要:抗震,是当前建筑施工必须要关注的话题,建筑结构的抗震也就成了房屋设计必须要考量的核心环节。 文章 将就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目标、原则,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如何能够让建筑在地震中保持安全,不受严重的损害,是当前建筑施工设计必须要考量的一个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地震频繁,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建筑安全则成了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保证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相关标准,设计出具有相当抗震能力的房屋。

1.抗震设防的目标

我们所说的抗震设防,指的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的措施,最终实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一般来说,抗震设防主要依据的是抗震设防烈度。而抗震设防烈度的依据,是以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的,其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标准。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的。从当前内外抗震设防目标的发展总趋势来看,其基本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可以应对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是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设防的目标如下:1)如果所遭受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多遇的常规地震,建筑物不受损坏,不需 修理 仍可继续使用;2)如果遭受到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建筑物,包括结构和非结构部分,可能损坏,但不会对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经修理仍可使用;3)如果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尽量保证建筑物不倒塌。

也就是说,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上,设计方可以按照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这三个层次进行考虑。从概率上看,多遇地震烈度是发生机会较大的地震级别。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建筑,在设计上要达到这样的防震效果:当遭遇多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处于弹性阶段,通常不会损坏;当遭遇相应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将进入弹塑性状态,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当遭遇罕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可能会有严重破坏,但不至于倒塌。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要点

我国所颁布的《抗震规范》提出了两阶段设计方法,以实现上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阶段的设计方案,必须要符合抗震设计原则,同时根据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相当于小震)的地震动参数,通过采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接着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同时对结构构件截面,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承载力验算,如果建筑物较高,还必须要进行变形验算,以保证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这样,一方面满足了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同时也满足第二水准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当然,最后还必须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对于非地震高发区的大多数建筑结构而言,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已经足够了,但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地区的特征,少部分结构诸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还必须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设计,也就是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相当于大震)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不发生倒塌)。如果发现有变形过大的薄弱层,那应该积极修改设计,或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也就是大震不倒。

3.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结构材料的选择

选择哪一种材料对建筑的结构抗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建筑的方案设计同步,在研究建筑形式的同时进着手进行研究。同时还应该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根据工程的各方面条件,选择既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类型。结构选型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在选择时必须要考虑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再加上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后再确定。如果我们单从抗震角度考虑,好的结构型式,应具备以下特点:1)延性系数高;2)“强度/重力”比值大;3)匀质性好;4)正交各向同性;5)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能发挥材料的全部强度。如果只从数据上看,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常见建筑结构类型,理论上的抗震性能优劣顺序是:1)钢结构;2)型钢混凝土结构;3)混凝土一钢混合结构;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当然,在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抗震最好的钢结构,其优越性是相对性的,从优点看,其延性,连接较好,具有可靠的节点,同时拥有在低周往复荷载下有饱满稳定的滞回曲线,从实际的经验看,钢结构建筑的表现都不错。但是,我们说的相对性,是只设计理念即施工方法的到位如果不到位这些建筑同样会在地震中受损。

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使用效果和经济指标等方面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确定适合的抗震结构体系至关重要。《抗震规范》的基本要求:1)必须具备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形成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3)必须具备必要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4)应该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总之,在选择确定建筑的结构体系时,建筑物刚度与场地条件的关系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建筑物自振周期与地基土的卓越周期接近一致,那就说明建筑可能会产生共振,进而加重建筑物损害。一般来说,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结构本身刚度有关,所以在设计房屋之前,设计单位必须要掌握场地和地基土及其卓越周期,以便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调整结构刚度,最终避开共振周期。

当然,在选择结构体系时,还应该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基础应该有足够的埋深,如果是多层房屋,就应该设置地下室。根据实践调查,设置地下室的房屋,可以减轻整个结构的震害。至于那些地基软弱的,就应该考虑选用桩基、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而针对岩层高低起伏不均匀的情况,则可以考虑选择桩基,桩基可以穿入非液化土层,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如果建筑物层数不多、地基条件又较好时,也可以采用单独基础或十字交叉带形基础等。

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平面布置力求对称 通常情况下,对称结构在地面平动作用下只会发生平移振动,各构件的侧移量相等,这样就使得水平地震作用按构件刚度分配,所以各构件受力比较均匀,不会导致力的分布失衡。如果是非对称结构,刚心会偏在一边,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即便只是发生地面平动也可能出现扭转振动。最终会导致远离刚心的构件,侧移量大,承担过度的水平地震剪力。这就很容易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结构因一侧构件失效而倒塌。

竖向布置力求均匀 结构竖向布置均匀,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其竖向刚度、强度变化均匀,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薄弱层。从建筑结构的特点看,临街的建筑物,往往会因为商业的需要,底部几层有大空间的设置。非临街的建筑物,底部也可能门厅、餐厅或停车场,而出现大空间。在这种结构中,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竖向支撑或砌体墙体到此被中止,而下部须采取框架体系。也就是说,上部各层为全墙体系或框架一抗震墙体系,而底层或底部两三层则为框架体系,整个结构属“框托墙”体系。地震经验指出,这种体系很不利于抗震。因此,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中,应该要保持结构竖向布置的均匀。

也就是说,同一楼层的框架柱,必须要具有大致相同的刚度、强度和延性,以此避免地震时,因受力大小悬殊而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此外,还必须注意的是,在采用纯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中,楼梯踏步斜梁和平台梁直接与框架柱相连时,应该避免该柱变成短柱的情况,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地震时发生剪切破坏。

4.结语

总之,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环境,在经济与安全的综合考量下,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防震方案,保证建筑物在相应的防震标准下进行施工,保证建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寇秀梅.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8(06).

[2]李智建,石延明.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资讯,2009(12).

[3]王翠坤,杨沈.汶川地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J].震灾防御技术,2008(03).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程度日益加深,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房屋建筑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全面,如舒适性、功能性、节能型等性能都成为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重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找出适合的加固方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现状;方法

一旦建筑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能够继续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或者对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或者建筑物结构的某一部分进行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测的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时,就需要对该建筑物进行一定的加固处理,严重时甚至要进行拆除重建。在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城市都处于地震区,每次发生地震时都会对当地的建筑物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发生火灾的频率也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后果日益严重,这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应用是时代背景下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对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给予了相对较高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为规范,包括《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等,都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固方法、所遵循的加固基本原则、所使用的加固材料、以及施工安全和工程验收等环节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由于人们大多都习惯了使用传统的加固经验,在混凝土结构加固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做出改变,也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对加固技术进行探索分析,导致我国的加固技术进步缓慢。这使得我国建筑工程加固技术仍然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传统工艺阶段,技术含量较低。

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和原因

所谓建筑工程加固技术,就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使建筑物能够满足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等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在于满足对建筑结构强度的要求,依据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应该遵循极限状态设计的原则,混凝土结构必须满足结构应用要求,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的刚性、强度和耐久性标准。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建筑物难以完全符合人们的需求,建筑结构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在我国常见的加固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过程中存在缺陷。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虽然已经综合考虑了建筑结构安全及使用的各种影响因素,但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各个结构的独特性,使其难以将所有的因素都通过设计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表现出来。第二,勘察造成的缺陷。勘察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会对建筑场地进行实地勘察,收集建筑基地的实际地形资料,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施工方法,保证建筑物的质量。但是,若不能真实反映勘察过程中的地基土和地下水情况,那么,将极可能造成建筑工程的缺陷。第三,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缺陷。主要包括了施工队伍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人员素质低下、施工管理混乱等原因。此外,建筑物的不当使用、恶劣的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使其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

三、我国目前常用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方法

(一)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的加固原理是:通过在建筑构件的两角或四角外包上型钢,使建筑构件的受力性能大大增强,从而实现加固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有湿式和干式两种,一般湿式加固法效果更好。外包钢加固法具有操作简便,现场工作量小的优点,适用于不能增大建筑构件截面积却又要较大程度增强承载力的情况,例如钢筋混凝土柱、梁、腹杆的加固等。

(二)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构件的外面外包混凝土,从而使建筑构件的横截面积大大增加,配筋量也大幅度提升,进而使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的一种加固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较为传统,加固工艺也十分简单,因此应用范围极广。一般在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都可使用这种方法。

(三)粘贴钢板加固法

这种加固方法的原理是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粘贴钢板,令它们能够共同工作、整体受力,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结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粘贴钢筋加固法对建筑结构胶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必须要满足粘结力强、强度高、耐老化、线膨胀系数小、弹性模量高等要求。

四、建筑工程加固方法的选择要点

目前,在我国常见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有很多,它们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加固情况,对此,在进行加固方法的选择时,要仔细分析,进行可靠性鉴定,依据鉴定的结果和结构功能降低的原因,并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布置特征、建筑主体结构传力承力特征、新增功能要求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加固技术应用的结果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安全,是社会民生的一个 热点 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建筑结构的科学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加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能够符合设计要求。最后,还要注重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在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钢,饶亚飞.探讨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912-913.

[2] 楚百磊,李智勇.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133-133.

[3] 李江涛.简述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57-57.

在对新城市进行建设的大度的加大,建筑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原有建筑进行结构的检测和鉴定以及进行适当的加固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需求。在城市的建设中利用新技术对原有建筑进行维护和加固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对老建筑进行结构的鉴定工作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固以及改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一、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的重要性 建筑结构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它自身的稳定可靠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再加上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设计、施工以及使用等,它的可靠性最终可能会变得很小或者是消失,建筑自身的结构也可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所以要想持续保证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就需要对它们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对这些建筑结构采取一些加固和改造手段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物的可靠性增加,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建筑结构在使用中所发生的变形和位移程度。通过对结构的加固处理技术,可以使得建行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得到质的飞跃,进而提升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增加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1]。不过要想能够做好对建筑结构的加固和改造是需要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需要预先对建筑结构进行一定的检测和鉴定工作,然后根据相应的检测报告确定在什么地方进行加固或者是改造。建筑结构的鉴定对于施工20以上的建筑来说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不过在现阶段对建筑进行加固的时候往往都是进行的盲目性的加固,施工人员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进行施工,对施工前的鉴定没有给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认识都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其实在到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以及改造的时候科学准确的检测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这一环节的检测工作才能确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能够进行加固改造。 二、建筑结构鉴定技术 (一)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的定义 在对建筑进行鉴定的时候,一般来讲所进行的鉴定就是可靠性的鉴定,所谓的结构可靠性鉴定其实就是指建筑结构在一定的设计基准期内,这一基准期通常的时间为50年,并且在正常设计、合理施工、良好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完成预期所设计的功能的能力。结构的可靠性它是结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耐久性的总称。其中的安全性它是指建筑结构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承受各种偶然事件,并且还能够保持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适用性是指建筑结构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需要,并且还不会重大的变形以及裂缝;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它是指,建筑结构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在基准期内,建筑的材料和结构仍然能够满足建筑使用的基本要求。 (二)建筑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 在我国,建筑结构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传统经验法、概率鉴定法以及概率极限状态鉴定法。传统的经验法进行建筑结构鉴定的时候,不具备较强的科学性,鉴定的结果不能够得到人们的充分信服;概率鉴定法它本身不具备很强的准确性,综合分析来看概率极限状态鉴定方法是现阶段最科学最准确的建筑结构鉴定方法,它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鉴定的时候根据具体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混凝土钻芯取样检测方法和统一回弹检测两种。所谓混凝土钻芯取样检测就是从建筑结构中,利用某种手段,获取混凝土芯样,然后把获取的样本加工成规定的试验形状,通过对所制成的样品进行强度应力的测试实验之后,就能够得出鉴定的结果[2]。在进行这一实验操作的时候,一般广泛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保证所抽取样品的随机性,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统一回弹检测技术它主要利用化学仪器——统一回弹仪,对建筑结构进行相应的测试工作,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采取对应的施工操作,它本身具有操作方便快捷、所需时间短以及测试的准确性比较高等的优点,为保证建筑结构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三、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 (一)加固工作的一般原则 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操作无非就是为了提升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并且使那些失去部分抗力的结构或者是部件重新获得抗力,使得建筑结构能够继续为人们所用。结构加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的工作内容:提升结构的承载能力,增强结构本身的刚性以便减少它们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程度,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等。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加固规则。在进行结构加固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的经济效果,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拆除和更换,能进行修补就不要更换原有的材料,最大程度减少施工成本。如果建筑结构所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安全,或者说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时,但是在对具体有修复和保存价值的结构进行加固的时候就一定要及时进行加固处理,确保加固后的效果。对于在加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倾斜、坍塌、断裂等现象,要在进行施工之前就要考虑到,并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且要明确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安全要求进行施工操作。在进行加固施工之后,没有得到技术鉴定或者设计变更许可的时候,不得对设计好的加固方案进行随意的更改,要保证要个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操作。 (二)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分类 传统的加固技术存在很多的弊端,不能够适应人们对建筑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新的加固技术逐渐完善和取代了那些传统的加固技术,以便更好的提升建筑结构的质量和适用性。一般来讲加固技术笼统上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技术,具体分类如下:第一、增大截面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适用于对梁板柱墙以及一般混凝土的加固,不过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加固的话,会压缩建筑结构的空间。它是现在最可靠的一种常规的加固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中小城市的混凝土加固中。第二、替换混凝土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相比于上一中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来讲,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减少建筑结构的空间。它广泛应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出现比较低的情况以及梁柱有缺陷的情况,它的施工难点在于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的处理上。第三、混凝土周围外包钢加固法[3]。这种加固方法他是指在混凝土构件的周围包上一层钢皮进行加固的方法,它主要使用于混凝土构件的截面不用增大,承载力需要提高的情况下。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够确保给结合面传递切力,施工的过程比较复杂,同时施工后对钢材的防腐工作要求比较高。第四、增加支点进行加固。这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增设建筑结构的受力支点,分散结构的受力情况,达到减少被加固结构位移和断裂等不利状态的目的。按照支点的受力情况,它可以分为刚性支点加固和弹性支点加固两种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征途中,做好对原有建筑的鉴定和加固以及改造工作是显得非常必要的,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切实做好对原有建筑的结构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并且针对检查出的问题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争取做到能够将出现的问题尽早处理和解决好,为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安全保障。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建筑结构的检测现状与趋势浅析任晓伟1,任洪伟2 (1.上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2.浙江中富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上虞 312300)2009-3-30摘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的检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正是基于此,对建筑结构的检测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浅析。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检测的工程背景,其次分析了鉴定方法和检测技术,最后对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技术;鉴定方法中图分类号:TU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35-02一、建筑结构检测的工程背景20世纪70年代,建筑物检测鉴定与维修改造业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各国相应加大了建筑物维修改造的投资比例,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建筑物检测鉴定与维修改造业能够在当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与以下原因有关:(一)建筑物要遭受各种灾害的侵袭1.地震。这是迄今对建筑物破坏性最大的灾害,我国基本设防烈度达到7度、8度和8度以上的县市分别有700、200和30个左右,46%的城市分布在地震带上,2/3的大城市处于地震区。2.火灾。在各类火灾中建筑火灾占80%左右,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建筑火灾约3万起,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3.水灾。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km,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带,每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4.风灾。全球1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有热带暴风雨危险的地区,包括美国东南部、日本、菲律宾、我国沿海等地区。此外,还有爆炸、冰灾等灾害。这些灾害都会遗留下来大量遭受破坏或损坏的建筑物,它们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可靠性检测、鉴定与维修改造加以修复和加固。(二)工程建筑质量事故难以避免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工程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但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工程建设质量严重下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程建设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建设队伍膨胀迅速,但建筑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法制尚不健全,市场竞争中不规范和不正当行为突出,工程建设质量一直成为人们关心的内容。工程建设中所出现的质量事故同样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分析和评定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三)老旧建筑物的功能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建筑空间、光照、通风、节能等方面的要求更是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将导致相当数量的老旧建筑物功能标准滞后。一定数量的建筑物的功能滞后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时期都必须面对的普遍问题,其解决途径之一是对老旧建筑物经检测、分析、鉴定后进行技术改造。二、鉴定方法和检测技术(一)鉴定方法一般将建筑物的鉴定方法划分为三种:传统经验法、实用鉴定法、概率鉴定法。1.传统经验法。由有经验的专家通过现场观察和简单的计算分析,以原设计规范为依据,根据个人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直接对建筑物的可靠性作出评价。该法鉴定程序简单,但由于受检测技术和计算工具的制约,鉴定人员难以获得较准确和完备的数据和资料,也难以对结构的性能和状态作出全面的分析,因此评判过程缺乏系统性,对建筑物可靠性水平的判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鉴定结论往往因人而异,而工程处理方案多数偏于保守,造成浪费。2.实用鉴定法。应用各种检测手段对建筑物及其环境进行周密的调查、检查和测试,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和方法分析建筑物的性能和状态,全面分析建筑物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以现行标准规范为基准,按照统一的鉴定程序和标准,从安全性、适用性多个方面综合评定建筑物的可靠性水平。与传统经验法相比,该法鉴定程序科学,对建筑物可靠性水平的判定较准确,能够为建筑物维修、加固、改造方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3.概率鉴定法。在实用鉴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统计推断方法分析影响特定建筑物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更直接地利用可靠性理论评定建筑物的可靠性水平。概率鉴定法是针对具体的已有建筑物,通过对建筑物和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评定建筑物的可靠性水平,评定结论更符合特定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二)检测技术检测技术是建筑物可靠性鉴定所依赖的重要工程技术,当前建筑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检测内容趋于系统和深入。除了材料强度、构件尺寸和破损状况、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当前检测技术所测试的内容已扩展到材料、构件、结构的其他几何、力学性状以及物理、化学性状,如混凝土材料的含水率、水泥含量、氯离子含量、PH值和抗渗性,混凝土内部钢筋的位置、直径和锈蚀状态,构件内部裂缝、缺陷的发展,构件表面温度,构件的工作应力和静态、动态应变,结构动力特征和动力反应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也涉及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检测内容的完善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的性能和状况,为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提供更充足的依据。2.检测方法日益先进和丰富。建筑物的检测方法发展较快,有很多技术已相当成熟,进入工程实用,如测试混凝土的回弹法、钻芯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和后装拔出法,测试混凝土缺陷的超声法,测试钢材和焊缝缺陷的超声法、射线法、磁粉法、渗透法和涡流法,测试构件表面稳定的辐射测温法等。目前仍有许多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检测方法处于研究、开发之中,较为突出的包括测试混凝土强度的贯入阻力法和测钉压入法,监测混凝土裂缝、缺陷发展和测试混凝土强度、工作应力的声发射法,测试混凝土缺陷和钢筋位置的电磁法和放射线法,测试混凝土缺陷的红外线摄影法,测试混凝土含水率的电阻法、电容率法和中子散射法,测试混凝土水泥含量的中子活化法,测试钢筋锈蚀状态的自然电位法和线性极化等。3.检测仪器集成化和智能化。集数据采集和分析于一体、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的检测仪器更多地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如可自动对建筑物进行多踪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动测设备,根据温差探测混凝土的龟裂、破损部位的红外热摄像仪,采用轮式电极测试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状况的电位差式钢筋腐蚀检测仪,自动确定混凝土裂缝分布、宽度、长度等的彩色图像分析系统等。检测仪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不仅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测试、分析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和误差。三、鉴定标准现有建筑物多数是依据过去的标准规范设计的,所隐含的可靠度水平和现行的标准规范不同,可靠度是否满足要求应以现行公认的可靠指标限值为基准制定建筑物可靠性评定的标准,遵循当前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建立结构力学分析和构件校核的方法,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可靠度符合现时的要求。较为合理的方法是赋予评定标准以一定的弹性;如果现有建筑物的可靠指标仅在较小程度上低于当前规定的可靠指标限值,原则上予以接收,不必进行将加固或仅需局部处理;而不可接受的是那些可靠指标相差较大的建筑物,它们是加固改造的重点对象。四、检测鉴定的方法建筑物可靠性鉴定的对象是现实、特定的空间实体,所处的环境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和当前信息,有效地描述了建筑物和环境过去的变化轨迹和当前的性状。如混凝土材料当前的强度、构件当前的使用状况、结构曾经遭受到灾害、屋面构造层的实际荷重等,它们对于合理预测建筑物未来时间里的性能和各种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应以建筑物和环境自身的信息为依据,与检测工程相结合,这是建筑物可靠性鉴定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建筑物是空间实体,并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使用,结构材料、结构构件和结构体系实际的性能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建筑物实际的状态表现出来。如变形、外观等状况。可直判定建筑物在目标使用期里的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这是一种基于状态评估的评定方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基于载荷试验的评定方法,即通过现场或室内载荷试验直接判定结构构件的挠度、裂缝宽度。抗裂度或承载力等是否满足要求。这两种评定方法完全是在建筑物和环境提供的实证信息上的,是建筑物可靠性评定特有的方法。总之,在现有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中,应明确其目标使用期和前提条件,着眼于建筑物和环境未来可能的变化,以现行标准规范为评定的基准,并赋予评定标准以一定对弹性,采用基于性能分析、状态评估或荷载试验的方法评定建筑物的可靠度水平。参考文献[1]范锡盛,曹薇,岳清瑞,等.建筑物改造和维修结构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2]吴慧敏.结构混凝土现场检测技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3]周详,刘益虹.工程结构检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工程检测加固论文

工程硕士论文: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分析

引言

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一些建筑过于破旧,因此我们对建筑发展趋势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原来的大规模的新建逐渐转向了新建和维修并存的时期。对于很多重要的建筑物,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如文化、建造地段等因素),老旧的建筑物不能轻易拆除,为了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必要的鉴定与加固工作。维修改造的基础便是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在对加固设计时,我们应选取适当的加工方法,以确保加固工作的经济可靠。因此,对已有建筑物结构的鉴定及加固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

1 建筑结构加固的目的

有些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的可靠性可能会丧失或者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施工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其建筑结构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建筑物的可靠性进行恢复或者提高,这便用到了加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会使建筑物的可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结构的抗力性能提高、构件的承受负载能力增强以及结构其他的性能的改善。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结构的承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结构的刚度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移与变形。通过对建筑结构加固处理,构件的局部稳定性将会得到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可以及时有效的减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裂缝的宽度,并对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2 建筑结构加固的步骤

一般建筑结构的加固步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之前,我们必须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全面的鉴定工作,然后对鉴定出的结果做出必要的分析,对该建筑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加固做出决定。如果该建筑需要进行结构的加固,我们必须严格的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规定以及相关的加固规则进行加固。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时,由于在加固的过程中对一些结构的拆除或者更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对加固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没有经过相关研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鉴定部门的许可,不能对该建筑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进行擅自更改。必须确保结构加固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建筑结构加固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混凝土结构加固步骤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我们必须对该结构进行充分分析,然后从该结构的条件要求以及使用要求方面出发,对加固的方法与加固的技术做出决定。结构鉴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结构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如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对预定功能(如刚度、强度、耐久性、抗裂性以及稳定性)的完成能力。下面对相关的规定做以简要的介绍:

规定的时间是指在对加固设计时,所设置的基准的使用期限;规定的条件是指结构必须在正常的使用、施工以及设计等条件下,进行鉴定。其基本的功能主要分为耐久性功能、适用性功能以及安全性功能。

在设计好加固方案之后,必须和业主、原设计单位以及相关单位,就该建筑在加固后是否对其原有的使用功能有影响以及在加固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做出相关的讨论,然后共同对所设计出的加固方案做出决定。

一般我们对建筑结构的鉴定时可以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别是实用鉴定法、传统经验法以及概率法。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必须充分的对原建筑的相关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的加固设计。在进行加固施工之前,我们还要对施工组织进行详细的设计,这不仅可以让施工顺利进行,而且还对工序和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施工方、业主以及监理对加固的施工过程必须共同协调进行。当施工工作完成后,要求业主和验收部门对该结构的施工进行验收。

3 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与技术

在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施工方法全面考虑,并对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说明, 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迅速发展,在对新材料的科学研究的投入下,材料方面的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所以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也会不断出现在加固工程中,通过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一般对加固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

例如,近几年有一种用高科技研制而成的粘碳纤维新材料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它在加固工程中所表现出与其它传统的加固工艺所不同的特点如下:这种新材料表现出很好的耐湿和耐潮的性能、有着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强度较高、本身的自重比较轻、产品的质量较好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给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由此可见其加固性能比其他的加固方法都好。

由此可知,在对加固工程的方案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的加固工程,要应用不同的加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目前加固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对常用的加固方法做以简单的分类,其方法如下:锚栓技术、外加预应力法、增大截面法、增设支点法、粘贴碳纤维法、外粘型钢法、置换混凝土法、植筋法、粘钢板加固法、裂缝修补法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对各种的加固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种方法的优势,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这样可以取得优良的效果。

一般对加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笼统的分为间接加固和直接加固。下面将为直接加固相关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下列出最为常用的加固方法:

(1)通过加大截面的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的适应性比较强且其施工工艺比较简单,而且对于这种加固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施工经验以及较成熟的设计理论;对于一般的混凝土构造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基本上均采用此种方法,如墙、梁、柱、板等。但是这种加固方法现场施工的湿作业的时间比较长,这对生产与生活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变化。

(2)通过置换混凝土的加固法。运用这种加固方法,不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净空高度,其施工的湿作业时间也比较长;对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偏低或者有很大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的构件,其加固工程一般使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3)有粘结的外包型钢的加固法(如图2)。此中加固方法具有受力可靠、施工简便以及现场工作量较小等优点。但是它的用钢量比较大,当这种加固方法用于一些特殊场所时,必须具有一些防护措施;这种加固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对构件的截面尺寸要求比较严格且对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

工程检测技术论文篇二 浅论工程质量检测 摘 要:对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全面完善,有关部门和机关应贯彻落实好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不断加强质量检测的管理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绝虚假检测报告的产生,进一步制止弄虚作假的质量检测行为,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法律条例实行全方位检查。对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的具体工作责任和实际检测结果要确保真实性,明确实际的工作职责,以实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完善。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 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一方面要完成自身的体制改革,尽快的适应市场竞争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质量,完善施工质量监理和检验体系,狠抓质量控制,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轻则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成本;重则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险工程,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会引起工程建筑物的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二、我国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垄断的市场环境下,不是通过提高检测质量和服务等正当手段来参与竞争,而是通过垄断,牺牲行业整体利益,捏造虚假数据、收受红包、吃请篡改数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检测人员大部分是单位及上级领导亲属,而非专业人士,还有人用假职称、假资格证书,部分人员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均达不到检测要求,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松散,制度不健全,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1、深化改革,进退两难 一些检测站虽在工商主管部门取得了独立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基本上维持原来的组织机构形式,与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站明脱暗不脱,检测费必须上交,仍然属行政事业单位性质。而企业试验室就位的检测机构,大部分还是由原企业投资控股,也没有完全脱钩。主要原因是:检测机构与原主管部门或施工企业脱钩改制涉及国有资产的剥离及流失问题,造成目前湖北省的检测市场运行和监管模式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进一步深化检测机构改革显得进退两难。 2、市场运行,模式依旧 目前,我省检测市场的运行比较稳定,工程质量检测业务仍然由施工方委托和交费,监理方见证取样,委托方与检测机构�用委托单代替检测合同的方式。就位后,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级检测站仍然控制着全省检测市场,就位后的企业检测机构主要承担着本控股企业工程的部分检测业务,而工程所在地的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检测站要从中抽检30%,并收取检测费。 3、综合监管,存在缺失 首先,我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规范检测行为,防止假报告的发生,定期重点对中介检测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但是,对其所属检测机构、施工方和监理方的检测行为监管不够到位,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更不能及时处理问题。其次,各级质量监督站,对监理方、施工方及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显得很不够,也缺乏有效的科技监控手段,另对其所属检测机构的行为还没有形成有力监督。 4、内部运行,尚待规范 资质就位后,我省的检测机构健全了规章、更新了设备、改善了环境、培训了人员,普遍增强了质量意识,提高了检测能力和水平,检测工作质量整体是稳定的。然而,还是有部分检测机构未�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来控制检测的全过程,自身的行为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规范。 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对策 1、充分发挥检测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协会应从组织制度上、组织结构上确保检测行业的权益。行业协会应向有关部门建议制定有助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整合检测资源配置,杜绝压级压价、恶性竞争、出具假报告、提供假数据等现象的发生,增强行业协会抵抗风险的整体实力,促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有序发展。 2、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素质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其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素质。检测机构应当不断地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激励机制,不断地优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提高各个岗位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检测机构整体的检测管理水平。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扩大技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可以外派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访问学习,聘请相关专家对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操作技能的培训,邀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学者专家前来讲学。加强培养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综合水平,从而促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提升。 3、加强诚信建设,实施诚信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服务特性和工作性质,决定了检测机构应以诚信为本,加强诚信建设,实施诚信管理,自觉摒弃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诚信对政府监督部门执法和其他责任主体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通常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主要包括:委托检测、见证送样、检测以及报告出具四个环节。建设工程检测工作的质量一般由委托检测、见证送样、检测三个环节中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的行为共同决定的,综合体现了各个单位的工作规范性。 4、联管机制和信息化管理并用 在联管机制中运用信息化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公正性与真实性。信息化管理是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运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等手段,综合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检测业务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能够为检测机构的运行提供自动化的、全面的管理。信息化管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之间建立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利于深度挖掘、利用检测信息资源,打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各自为战的局面。各自为战的检测方式不利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进一步发展,要提高检测质量,就应当完善相关部门的联管机制,加强工商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检测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结束语 检测所得出的报告广泛应用于多个对象中,如施工单位、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设计部门、建筑质量监察督促部门、开发商、监督施工方等。综上所述,对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全面完善,有关部门和机关应贯彻落实好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不断加强质量检测的管理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绝虚假检测报告的产生,进一步制止弄虚作假的质量检测行为,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法律条例实行全方位检查。对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的具体工作责任和实际检测结果要确保真实性,明确实际的工作职责,以实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鹏,周元.住宅工程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才智,2011,(02):468-469. [2]于佳君.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应注意的问题及责任制度的建立[J].今日科苑,2010,(02):89-90. [3]王秀峰,蒋国涛,高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概况及发展对策[J].山西建筑,2011,(06):102-103. [4]金帮琳,刘文,曹永梅.强化工程质量检测管理 提高检测成果质量水平[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02):135-136. 看了“工程检测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 2. 道路工程检测技术论文 3. 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论文 4. 电气测量技术论文 5. 材料工程技术论文

工程结构检测与鉴定结课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发展状况探讨-摘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中的主要结构检测技术,并着重介绍了在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完善损伤判别的指标,提高检测正确性、优化传感器的布置,提高检测的可靠度以及非线性诊断技术的应用,满足实际情况等具体的应用发展趋势。希望有关人员加以借鉴和思考,对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探讨出更多优化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方案,保障整个土木工程的质量。Based on work practice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ivil engineeringmajor structural testing technology, and highlights detection technology in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mprovementdiscriminant injury indicators, to improve detection accuracy, optimizing thesensor layout, improve the detection of reliability and nonlinear diagnostictechnology, to meet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other specific applicationstrends. I hope to learn and think about personnel,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in-depth study, so as to explore a more optimized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s,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heentire civil engineering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发展状况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al Test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土木工程结构检测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构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涵盖了工程地质学、结构力学和建筑材料学等理论,还和工程的施工工艺、评估标准以及质量要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在土木工程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检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就主要从三种结构的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并简要探讨整个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结构的主要检测技术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通常是采用钻芯法、超声法和回弹法。钻芯法比较可靠直接,但是对整个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存在一定的损伤,通常没有得到业主认可和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前提下,都不会采用这种检测方法。而超声法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它是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传播参数来对整个混凝土的结构进行检测,由于混凝土中的材料成分复杂,对超生波的衰减和吸收的差异性较大,当整个混凝土结构对整个超声波传播中产生的具体参数变化情况一定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监测数据进行内部结构是否出现裂缝或空洞的情况进行确定,检测出内部结构的缺陷状态。钻芯法则是目前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它是通过回弹仪来测定整个混凝土的强度。一般都是采用专门的水冷式钻机,在整个混凝土结构构建上进行采样,然后在开始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的实验,进而推断出整个混凝土内部的结构缺陷情况。砌体结构检测国内很多的土木工程都是采用的砌体结构,由于它本身的自重较大,加上强度和粘结度较低的缺点,当收到强大的外力作用时很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因此对砌体结构进行检测对整个砌体建筑的质量保证有着积极的意义。砌体结构的检测技术主要分为动态检测和静态检测。同时材料的不同也决定了砌体结构检测技术的不同,当砌体是石块,通常采用钻芯法进行检测,当砌体是砖体是通常采用回弹法以及回弹发和钻芯法结合的方法。自重砂浆轻度是整个砌体结构检测中的重要参数,一般都是采用的筒压法和推出法。筒压法通常是将样本砂浆进行碾碎、烘干,然后分成具有级配的砂浆颗粒,然后装到承筒中进行筒压法,然后再断定砂浆的强度是否达到质量的要求。推出法则是利用推出仪在砌体结构的墙体上面推出砖块,然后结合水平推力和推出砖块西表面砂浆的饱满度来进行检测,进而达到检测砌体结构的目的。钢结构检测钢结构的检测通常都是指钢构件的性能会质量的检测。另外,钢结构的检测可以细分至构件的变形损伤。尺寸偏差以及构造和涂装还有构建材料的连接和性能测定等项目,在检测过程中必要时可以对钢构件的性能进行实载检测和动力测试。和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材质均匀且韧性和塑性良好的优点,这样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就更加具有优势。随着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目前,钢结构的主要检测技术有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渗透检测、磁粉检测以及涡流检测等,结合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整个钢结构内部的缺陷情况能够比较精准地检测出来。但是钢结构检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还在不断前进中,不具备成熟的检测技术,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完善损伤判别的指标,提高检测正确性现有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在损伤指标的判别上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体系,在主要检测参数的设置和分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国内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和国外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损伤判别的指标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提高整个结构检测的全面性和正确性。在选择特征量方面,通常都利用一些在损伤情况时结构中的一些变化参数来来进行诊断的,这些特征量能够反映出整个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压、抗剪以及材料的结合力等变化情况,进而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来诊断结构内部是否出现了裂缝或者空洞情况。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技术不断进步,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整个检测技术应该围绕着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来进行改进,在损伤判别的指标选定和完善上面,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满足整个土木工程的建设要求,提高检测技术的科学性、准确性。优化传感器的布置,提高检测的可靠度传感器的数量、位置和类型对整个土木工程的检测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土木工程的建设复杂性与日俱增,在结构检测的诊断过程中对传感器的优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今后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传感器的布置应该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提高整个检测技术的可靠性。传感器的优化应该在结构总体分析的模型基础之上,利用广义的遗传算法来进行,从而确定传感器的优化布置工作。另外,在传感器的数量布置上,也应该进行科学的优化,利用噪声信号系统的正确运作来实现信息的最有采集工作,将优先的传感器数量设置进行最佳的合理安排,进而实现传感器优化布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在传感器的优化布置上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检测技术的精良应用。非线性诊断技术的应用,满足实际情况土木工程的结构大体上都是非线性的结构,在检测技术的应用上应该结合整个结构的非线性特点进行非线性诊断技术的应用,从而体现整个结构检测技术的科学性。虽然目前在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中非线性诊断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相较于线性诊断而言,这种技术更加需要复杂的计算算法和技术操作,但是非线性诊断技术更加贴近实际。在今后的结构检测技术发展中,非线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该成为一个重点,考虑到遗传算法、小波分析和经网络在非线性分析和数据处理上所具有的优势,在结构损伤的辨识上面非线性结构诊断技术有着很大发展空间和前景。非线性结构检测技术在发展中应该不断针对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作出调整和优化,改进和完善整个非线性结构诊断技术的应用。结语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在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检测技术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针对这些结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拓展整个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空间。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能够为整个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带来很大的影响,能够更好地保障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参考文献:[1] 叶文亚;李国平;;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服役期性能退化相关性定性的分析[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2] 李兆霞,李爱群,陈鸿天,郭力,周太全;大跨桥梁结构以健康监测和状态评估为目标的有限元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3] 赵顺波;曲福来;程远兵;李晓克;;论课程组建设在实现教学团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本文转自:][4] 唐天国;鲍华;朱以文;蔡德所;刘浩吾;;光纤传感技术在工程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 论文 班级:XXXXXXX 姓名:XXXXXXX 学号:XXXXXXX 结构试验铰支座试验在建筑试验中,很多的数据、理论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在做试验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试验的环境、装置的固定、现场环境的条件模拟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谈及到试验装置的固定时,人们通常会根据结构试验的目的的不同,根据不同的思路设计试验装置的支座。其中的一种思路就是结构试验的铰支座。结构试验中的支座是支承结构、正确传递作用力和模拟实际荷载图式的设备,通常还要承受操作时的振动与地震载荷。铰支座即为物体与所需固定位置连接方式为铰接的支座。在结构设计中,常见的支座或边界条件为简支边界条件采用铰支座实现,一般铰支座有如下的几种形式。1.活动铰支座活动铰支座容许架设在支座上的构件自由转动和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它提供一个竖向的支座反力,不能传递弯矩,也不能传递水平力,不能阻止物体沿支承面方向移动,也不能限制物体绕销钉转动,但能限制物体沿支承面负法线向运动。它比下面要介绍的固定铰支座更加精确,因为简单滚轴支座在水平方向滚动时,在与试件接触的位置时刻变化着,导致了试件的支承位置变化,即支座反力作用点发生变化。活动铰支座的支座反力是通过销钉中心,垂直于支撑面,但由于其上所受的力不能确定,所以具体指向还是不能确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图就是活动铰支座的简图。2.固定铰支座容许架设在支座上的构件自由转动但不能移动的支座叫做固定铰支座。从理论上来讲,固定铰支座应能承受水平力,但在梁类构件的试验中,只要一个支座为活动铰支座,另一个支座的水平力通常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实际情况中它提供一个竖向的支座反力,不能传递弯矩,也不能传递水平力。在连续梁的静载试验中,只有一个支座为固定铰支座,其余均为活动铰支座。为了避免试件制作误差和支座安装误差引起初始沉降,连续梁的铰支座高度应可调。固定铰支座的受力是通过销钉中心,但力的指向不能确定。所以,一般在计算中我们习惯用两个正交的力(通常都是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来代替这个力。3.梁柱试件的铰支座除了上面说的活动铰支座和固定铰支座这两种形式外铰支座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柱式试件的铰支座。柱或墙的试验所采用的支座也属于固定铰支座。在柱受压实验中,对压力作用点有比较高的定位要求。在长柱试验机上进行偏心受压的静载试验,偏心距是试验中的一个主要控制因素。试验机的压板采用大曲率半径的圆弧支座,不能满足柱式试验机的压板上还要安装铰支座。铰支座的分类还很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构造形式。例如作用方式不同有滚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球铰支座和刀口支座(固定铰支座的一种特定形式)几种。一般都用钢制。 4.简支构件和连续梁支座 这类构件一般一端为固定铰支座,其他为滚动支座。安装时各支座轴线应彼此平行并垂直于试验构件的纵轴线,各支座间的距离取为构件的计算跨度。为了减少滚动摩擦力,钢滚轴的直径宜按荷载大小根据下表选用。但在任何情况下滚轴直径不应小于50mm. 钢滚轮的上、下应设置垫板,这样不仅能防止试件和支域的局部受压破坏,并能减小滚动摩擦力。垫板的宽度一般不小于试件立承处的宽度,垫板的长度按构件挤压强度计算且不小于构件实际支承长度。垫板的厚度h可接受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的悬壁梁计算且不小于6mm.当需要模拟梁的嵌固端支座时,在试验室内,可利用试验台座用拉杆锚固。只要保证支座与拉杆间的嵌固长度,即可满足试验要求。 5.四角支承板和四边支承板的支座 在配置四角支承板支座时应安放一个固定滚珠,对四边支承板,滚珠间距不宜过大,宜取板在支承处厚度的3-5倍。此外,对于四边简支板的支座应注意四个角部的处理,当四边支承板无边梁时,加载后四角会翘起,因此,角部应安置能受拉的支座。板、壳支座的布置方式如图所示。 6.受扭构件两端的支座 对于梁式受扭构件试验,为保证试件在受扭平面内自由转动,支座形式可如图所示,试件两端架设在两个能自由转动的支座上,支座转动中心应与试件转动中心重合,两支座的转动平面应相互平衡,并应与试件的扭轴相垂直。 7.受压构件两端的支座进行柱与压杆试验时,构件两端应分别设置球型支座或双层正交刀口支座。球铰中心应与加载点重合,双层刀口的交点应落在加载点上。目前试验柱的对中方法有两种:几何对中法和物理对中法。从理论上讲物理对中法比较好,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整个试验过程中永远处于物理对中状态。因此,较实用的办法是,以柱控制截面处(一般等截面往为柱高度的中点)的形心线作为对中线,或计算出试验时的偏心距,按偏心线对中。进行柱或压杆偏心受压试验时,对于刀口支座,可以通过调节螺丝来调整刀口与试件几何中线的距离,以满足不同偏心矩的要求。 在试验机中做短柱抗压承载力试验时,由于短柱破坏时不发生纵向挠曲,短拉两端面不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当试验机上下压板之一已有球铰时,短往两端可不另加设刀口。这样处理是合理的,且能和混凝土棱柱强度试验方法一致。

工程硕士论文: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分析

引言

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一些建筑过于破旧,因此我们对建筑发展趋势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原来的大规模的新建逐渐转向了新建和维修并存的时期。对于很多重要的建筑物,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如文化、建造地段等因素),老旧的建筑物不能轻易拆除,为了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必要的鉴定与加固工作。维修改造的基础便是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在对加固设计时,我们应选取适当的加工方法,以确保加固工作的经济可靠。因此,对已有建筑物结构的鉴定及加固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

1 建筑结构加固的目的

有些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的可靠性可能会丧失或者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施工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其建筑结构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建筑物的可靠性进行恢复或者提高,这便用到了加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会使建筑物的可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结构的抗力性能提高、构件的承受负载能力增强以及结构其他的性能的改善。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结构的承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结构的刚度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移与变形。通过对建筑结构加固处理,构件的局部稳定性将会得到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可以及时有效的减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裂缝的宽度,并对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2 建筑结构加固的步骤

一般建筑结构的加固步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之前,我们必须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全面的鉴定工作,然后对鉴定出的结果做出必要的分析,对该建筑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加固做出决定。如果该建筑需要进行结构的加固,我们必须严格的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规定以及相关的加固规则进行加固。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时,由于在加固的过程中对一些结构的拆除或者更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对加固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没有经过相关研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鉴定部门的许可,不能对该建筑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进行擅自更改。必须确保结构加固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建筑结构加固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混凝土结构加固步骤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我们必须对该结构进行充分分析,然后从该结构的条件要求以及使用要求方面出发,对加固的方法与加固的技术做出决定。结构鉴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结构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如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对预定功能(如刚度、强度、耐久性、抗裂性以及稳定性)的完成能力。下面对相关的规定做以简要的介绍:

规定的时间是指在对加固设计时,所设置的基准的使用期限;规定的条件是指结构必须在正常的使用、施工以及设计等条件下,进行鉴定。其基本的功能主要分为耐久性功能、适用性功能以及安全性功能。

在设计好加固方案之后,必须和业主、原设计单位以及相关单位,就该建筑在加固后是否对其原有的使用功能有影响以及在加固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做出相关的讨论,然后共同对所设计出的加固方案做出决定。

一般我们对建筑结构的鉴定时可以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别是实用鉴定法、传统经验法以及概率法。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必须充分的对原建筑的相关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的加固设计。在进行加固施工之前,我们还要对施工组织进行详细的设计,这不仅可以让施工顺利进行,而且还对工序和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施工方、业主以及监理对加固的施工过程必须共同协调进行。当施工工作完成后,要求业主和验收部门对该结构的施工进行验收。

3 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与技术

在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施工方法全面考虑,并对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说明, 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迅速发展,在对新材料的科学研究的投入下,材料方面的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所以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也会不断出现在加固工程中,通过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一般对加固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

例如,近几年有一种用高科技研制而成的粘碳纤维新材料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它在加固工程中所表现出与其它传统的加固工艺所不同的特点如下:这种新材料表现出很好的耐湿和耐潮的性能、有着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强度较高、本身的自重比较轻、产品的质量较好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给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由此可见其加固性能比其他的加固方法都好。

由此可知,在对加固工程的方案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的加固工程,要应用不同的加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目前加固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对常用的加固方法做以简单的分类,其方法如下:锚栓技术、外加预应力法、增大截面法、增设支点法、粘贴碳纤维法、外粘型钢法、置换混凝土法、植筋法、粘钢板加固法、裂缝修补法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对各种的加固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种方法的优势,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这样可以取得优良的效果。

一般对加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笼统的分为间接加固和直接加固。下面将为直接加固相关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下列出最为常用的加固方法:

(1)通过加大截面的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的适应性比较强且其施工工艺比较简单,而且对于这种加固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施工经验以及较成熟的设计理论;对于一般的混凝土构造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基本上均采用此种方法,如墙、梁、柱、板等。但是这种加固方法现场施工的湿作业的时间比较长,这对生产与生活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变化。

(2)通过置换混凝土的加固法。运用这种加固方法,不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净空高度,其施工的湿作业时间也比较长;对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偏低或者有很大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的构件,其加固工程一般使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3)有粘结的外包型钢的加固法(如图2)。此中加固方法具有受力可靠、施工简便以及现场工作量较小等优点。但是它的用钢量比较大,当这种加固方法用于一些特殊场所时,必须具有一些防护措施;这种加固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对构件的截面尺寸要求比较严格且对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