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文献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随时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于报端,我们惋惜这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以外,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大学更应该承载这种责任,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珍爱生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生命教育初探论文篇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大 热点 ,各高校的相关数据不断攀升。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死亡。大学生自杀的缘由主要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个人信仰的偏失以及心理素质脆弱。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并适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关键词:自杀;大学生;生命教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充满青春激情、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他们在“象牙塔”内一边忘我地吸纳人类知识精华、探寻社会发展真理,一边尽情展示活力四射的亮丽才华。毋庸置疑,担负着民族复兴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最宝贵、最紧缺的人才资源财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昭示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却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一名研三女生服毒轻生,第二天该校经济学院金融系又一名研一女生跳楼轻生[1];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毛巾系在一起自缢于宿舍的卫生间,从而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2010年3月,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属硕博连读的高才生)从该校本部主楼跳楼身亡;2012年3月,仅10天内,南京就有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2]。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吸引社会眼球的一大热点,其数据不断攀升。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5年,全国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存活72人,死亡209人,自杀死亡率为;2006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剧增到130起之多,被称为自杀“高发年”;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63起,其中上海、北京各23起;2009年,北京仅上半年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而上海这一年则发生了21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13人死亡;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新学期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仅上半年江苏高校学生自杀人数就超出了40人[3]。由于就业压力、 毕业 论文、恋人分合等因素的交织影响,每年5月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最多。故而,这个石榴怒放、热情似火的5月被称为大学生“黑5月”。 二、自杀现象的哲学省思 自杀,这一极具悲情色彩的沉重话题,不仅是教育家、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哲学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杀现象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瘟疫”,全世界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16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却是自杀“成功”者的20倍。就中国而言,自杀现象极其严峻,每年约23-25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高达200万人,每2分钟就发生8起自杀未遂事件,1人自杀死亡。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披露,自杀已成为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然而,在15-34岁的死亡人群中,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并非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而是令人震惊的自杀[4]。201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廖桂芳教授主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课题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重庆十余所高校的980名大学生中,针对“脑中是否有过自杀念头”这一问题,的学生选择“偶尔有”,的学生选择“经常有”;而在“是否有过自杀行为”一项中,的大学生选择曾经有过自杀行为[5]。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今社会,人们不再为果腹之食、蔽体之衣而终日忧虑与奔波,不少中产阶级女性为了追求“波澜起伏”的身材体形每天殚精竭虑地搜寻瘦身、整形与美容的最佳方法。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攀升的自杀率不得不让社会学家、哲学家们陷入沉思。 学术界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领域。就社会学领域而言,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是系统研究自杀的第一人,1897年他发表的《自杀论》可谓是研究自杀的第一本经典力作。他在该著中有力地反驳了有关自杀的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解释,深刻指出其解释的缺陷性,故而不能自圆其说。他认为自杀与心理状态、自然条件、种族、遗传素质、精神病、个人素质、气候变化等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婚姻变迁、经济危机、工作变更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将其概括为“自杀的社会性质”[6]。迪尔凯姆把自杀作为一项极其严重的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超越了以往或简单经验式归纳或主观臆想式的研究。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他只对与自杀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比如降职、失业、离婚等)进行线性描述,而没有对自杀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作出“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心理学家采取迥异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尤其是致力于精神分析学领域的学者们努力从人格特征、无意识、本能以及早年的经验等场域试图揭开自杀的神秘面纱。奥地利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个体极度的自我攻击。他认为当个体处于焦虑、忧伤、抑郁寡欢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释怀时,他就会采取自我惩罚、自我攻击的方式分散、转移心中郁积的愁怨。在此基础上,他把自杀解释为个体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身上皆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二者分别代表人格系统中的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当人格这架天平因破坏性倾向超重而失衡时,个体就会出现病态而走向或自杀或杀人的危险之极端。美国的卡尔·门林格尔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观并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破坏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途径,当这种宣泄对外受阻时他就会转过身指向自己,当自我宣泄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发生悲惨的自杀行为[7]。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主要认为自杀是个体人格障碍的结果。当自杀行为发生时,他们置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于不顾,总要追溯到自杀者患有某种程度的抑郁症;反之,当某人抑郁寡欢,人们就会担心他有朝一日会走上危险的自杀之路。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死亡本能”的角度解释自杀现象,虽然在逻辑结构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经验层面却难以得到证实。因为生命的本质是维系生命对永恒的追求,即活得越长越好。那么作为具有高级 理性思维 能力的鲜活的个体何以舍生求死?我们认为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的限度就产生死亡,因此痛苦的本质是死亡。失恋是精神上的痛苦,失业是因物质损失而产生的肉体上的痛苦,降职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当生命产生痛苦时,理性思维就会支配他寻找解除痛苦的良方。当没有别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主体摆脱痛苦时,死成了一种选择,于是就产生了自杀。当然,以献身为目的的自杀不在此讨论之列(比如公元前278年自投汨罗江的屈原,又如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的陈天华等,这样的自杀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转换,即以牺牲生物生命而换取社会生命)。 三、大学生自杀缘由探析 尽管从哲学的视角审视自杀,发现自杀源于个体对痛苦的解脱,即以死亡的方式解除痛苦的折磨。但是,我们从自杀者的遗书以及与自杀未遂者的深度交流中可以发现,每一个选择自杀的大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错综复杂的因素,只有解开这些扑朔离迷、催促自杀的“死结”才能唤醒每一个试图自杀的大学生热爱生活、抵制忧伤、拒绝自杀。 (一)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大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出生“草根”阶层、没有任何社会关系而又债台高筑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不能顺利就业,故而往往会助推走向不归的自杀之旅。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直到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统招统分”制度,在此期间,大学生只要能够顺利毕业,政府会给你安排一个相应的就业岗位。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甚一日。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万人,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并非热衷科学研究的本科生选择 考研 以缓解就业压力,当硕士毕业时由于就业岗位与理想岗位落差较大故而选择考博。博士研究生一般年龄较大,学业任务繁重,如果再叠加上经济拮据、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常常会使其走上不归路。 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13层楼上纵身跳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吴博士缘何自杀,其遗书明白显示,“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我在这里再怎么折腾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他多么希望年迈的母亲“不用再为了我去捡垃圾、拾破烂,不用再去给人家工地上做饭赚钱瞧人家白眼……”可是,毕业后的窘境使他不能回报含辛茹苦的母亲,在强烈的自责意识驱使下,他选择了以死谢罪。北邮吴博士因对前途隐忧而自杀一事令人扼腕叹息,而刘伟的自杀则直指就业受阻。石家庄学院的大三女生刘伟(专科),来自威县农村,2009年1月23日自溺于一个倾倒垃圾的狭小水池。刘伟自杀身亡后留下多达10万字的 日记 ,其日记显示,令刘伟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找不到工作——毕业前夕的就业压力,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8]。目前,中国高校每年有6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历年的累积,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逾700万。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素质较差、自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则会萌生出自杀轻身的念头。 (二)学业压力 在对自杀大学生轻生缘由的深度探讨与挖掘中,我们发现学业压力(尤其是女生)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很多跨入大学校门的“天之骄子”在此前接受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成绩优秀,出类拔萃,既得到教师的肯定、家长的夸赞,同时更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在伴随着鲜花与掌声的成长过程中自我优越感非常突出。然而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集体皆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昔日那些鹤立鸡群的优秀生变得不再优秀,成绩平平,故而心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落差遂萌发轻生之念。 另一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管理宽泛,自己或沉浸于网络游戏而荒芜学业,或广泛交友,成天穿梭于不同的校园,或盲目疯狂考证等,从而导致专业欠缺,“挂科”红灯频频闪亮,当自我良知发现后,悔恨交加,遂以死谢罪。2010年3月,西安某高校一男生因两度拿不到毕业证,遂服药自杀。2010年3月28日,南京林业大学一黄姓女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其死因与考研压力有关。2010年4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大三女生陈蕾从本校逸夫楼的九层跳下,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学校教务档案显示:截止到大三当年,陈蕾还有60多个学分没有修。大三时,陈蕾11门功课全部不及格(缺考两门)[9]。 (三)个人信仰偏失 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青年才俊,理应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运行发展。就个人的成长发展而言,必须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理性地辨别真仿,自觉地抵制歪理邪说,而不应该受社会上一些邪教组织所蛊惑。几年前,非法邪教组织——“”利用参与者强身健体的初衷而传播邪教,使部分是非观念不正确、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陷入消极厌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受蛊惑而成为牺牲品的人群中也不乏令人匪夷所思的大学生。 安徽中医学院一大四女生,在大学期间发现结肠脾区长有肿瘤,在安徽省著名的肿瘤专家直接指导下进行治疗,病情迅速好转。其后有人向该女生兜售“”,宣传只要练功,不用服药和做手术肿瘤就会自然消失,致使该女生停药而“练功”。当病情恶化痛苦难忍时,该女生从医院五楼病房自杀身亡。1999年7月4日,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常浩驰,为求“”,在村外堆积树枝,浇上汽油自焚身亡。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学生吕涛,1997年开始练习“”并深陷其中,1998年6月15日凌晨从该校第二教学楼8楼跳楼身亡,时年24岁。由于个人信仰的偏失,在歪理邪教的蛊惑下,自杀身亡的大学生委实可惜、可悲、可叹。 (四)心理素质脆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少部分属于“80后”。无论是“90后”还是“80后”,独生子女者占绝大多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除了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外,还有爷爷奶妈、外公外婆的呵护、溺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极不利于其个性的健全发展,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情几乎全被家人“承包”,实属不折不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层层关爱的包围下,孩子变得十分任性、唯我独尊,由于没有(很少)经历挫折的磨练故而其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家庭中的实际人口数进一步减少,家庭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传统的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迪尔凯姆指出,“在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共同的感情和怀念不可能十分强烈。在这种家庭中,不可能形成作为联系同一群体成员之间纽带的强大传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每当遇到挫折时,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而这样的大学生由于平常很少与同学交流、沟通,故而也难从同学那里获得真诚的帮助。为此,不得不承认心理素质脆弱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举措 (一)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个体科学认识生命,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生存能力,克服生命中所遇到的困难,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个体从出生到入学这一阶段家庭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在长达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期间学校则是主要承担者,个体成年后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高等教育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肩负着实施生命教育的重大责任。然而,自近代以来,高等学校在工具理性主义(Tool Rationalism)的强势冲击下而重理工轻人文,博雅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尤其是二战以来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现象。近年来,频繁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折射出高等学校对生命教育价值的低估与漠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深刻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生命个体的正常发展,教育是助长生命健康发展的一切作为。”[10]而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则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体的生命,归宿点是生命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爱生命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高等学校在引导学生探寻科学真理、剖析自然奥秘、不断创造新知识新科技的同时更应关爱生命(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点),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从而使个体愉快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由传统的稳健发展模式(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而驶进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高等教育扩招极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适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的持续推进,毕业生的就业率则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少高校都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导向,同时在课程设置中也增大技能性、操作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许多高职院校更是恣意削减人文社科课程,使个体全面发展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的任务、追求、价值与使命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不断发挖潜在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尚缺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而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理想。他认为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就教育追求而言,亚里士多德把体育、德育和智育分别与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对等重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等,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注解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追求。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强化技能技巧、操作训练的同时,更要夯实哲学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本源与心灵深处维护大学生的健康,使其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介于成熟与半成熟之间,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故而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他们常常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心理变化。此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学习成绩不佳、失恋等因素的叠加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推手。在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访谈、分析中,发现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引导。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实现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通过心理咨询与引导让大学生正视现实,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在失败、挫折面前能够保持理性、正确的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学科及其进程与安排的课程既是学校践履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又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跑道”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高等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且为数不少的国家在基础教育中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港、台地区很重视生命教育,中国台湾曾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大力推动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中国台湾当局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哲学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宗教与人生》等,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然而中国大陆由于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故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且课程体系很不完善,在现有的1280所高职(专科)院校中几乎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的第一本“生命教育”读本诞生于武汉大学,该校把生命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列为全校通选课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对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测试,其结果显示在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已经有8项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学院开设了生命教育必修课,强化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中国高校必须要提高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加强对生命课程的开发,使其系统化与科学化,把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从日常生活走进正式的课程与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海生,钟梓毅.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轻生:一人服毒一人跳楼[N].新快报,2012-04-18. [2]吴纪攀,黄昆. 南京10天内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EB/OL].[2012-03-09]. [3]黄永奎,张韵君.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转入快车道[J].高教研究,2011(2):31-35. [4]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45. [5]黄军.调查显示重庆17%大学生曾有自杀行为[EB/OL].[2012-03-16]. [6]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7]卡尔·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8. [8]杨继斌.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N].南方周末 ,2009-03-19 . [9]杨猛,姚欢.女大学生自杀:活着为何比死亡更痛苦[J].南都周刊,2010(19):62. [10]龙春平.新世纪大学生生命教育的 反思 [J].时代教育,2012(1):2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生命教育初探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 2.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 3. 生命教育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论文 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狭义的生命 教育 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初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摘 要: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取向交织,使得该群体“重生活不重生命”,“重生命不重生活”的现象较多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从生命知识、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

据学界通说,生命教育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在生命展开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重生活不重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比如:一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往往将生活中一时的挫折、痛苦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决定放弃生命。又比如:吸毒者为了体验短暂的“飘飘欲仙”的感觉,不惜损害生命机能。自杀者因为生活感觉不好而放弃生命,吸毒者为寻求生活感觉好而残害生命,其本质都是为追求某种生活感觉而漠视生命意义。另一种偏向是重生命不重生活。比如:有的人认识不到生命必须要由生活来表现,刻意抑制生活欲求。他们缺少人生动力、进取精神,生命色彩十分单一、暗淡。显然,这两种偏向都会导致人生的不和谐。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的人生沿着这两个方向走向极端。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 文化 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知识教育,重建生命的神圣感。人类自古以来就敬畏和崇拜生命现象,这使人的生命带有一种先验的神圣性。远古时代一些特别的东西,如:石头、树、鹰、虎、月亮、太阳等,都被人们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人的生命则更被视为神的恩赐。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各种神圣之物在人的认识中逐渐被“解魅”。人们发现,石头不过是由矿物质组成,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动物是有机体,而曾经那么神圣的月亮、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星体。至于人的生命,无非是一堆化合物罢了。人类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

生命神圣性的消解引发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人生危机。自杀,是对自我生命的作践;残杀他人,是对他人生命的作践。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虽然科学为我们提高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给我们提供了透视万物的捷径,但人类不能不保持对自然、宇宙尤其是生命神圣性的体认。我们必须对生命存有敬畏、崇拜,不悖逆生命的本质、不破坏生命的自然成长,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不为所欲为。

2.生命意识教育,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它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完整、正确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欣赏、珍爱、敬畏之情以及主动维护生命的神圣权利。具体说来,就是深入学习并体验生命知识,尊重生命的独特具体,欣赏生命的向善美好,珍爱生命的有限存在,敬畏生命的升华超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践踏生命现象。据分析,当前青少年面对的生命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等等。比如:与同学有不同看法,怎么办?与他人意见不和甚至吵架,怎么办?怎样与老师、父母更好地沟通?男孩子如何正确地向心仪的女孩子表达爱慕之意?女孩子又如何友好而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求爱?在社会上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处置?如何与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等等。二是如何正确对待物欲的问题。人是有理性和文化素养的,可以克制非分、过度的欲望。如何正确对待欲望;怎样克服嫉妒心理,等等。三是怎样面对学习压力的问题。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到好的 学习 方法 以减轻学习压力?如何正确对待分数的高低及排名顺序?如何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避免对分数近乎疯狂的、置生命于不顾的痴迷和追求?学校教育要让孩子们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四是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中的问题。要让孩子们懂得关注社会,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学会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摆出来,让孩子们比较、讨论、选择,最终达成一致,并内化为他们的品德习惯。

3.生命价值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意义,培养生命情怀,提升生命价值,并建立人与自然美好的和谐关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既了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 其它 生物形态的生命价值;既关注自身的生命,又关注他人、它物的生命;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又注重社会价值的提升。人应当自觉地从自我生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由自我的感觉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培养起对他人、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意识。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和社会;人的生命来自于父精母血,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教育他们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认识到与他人、社会的关联,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是必然的。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使其切实有所收获之目的。其次,幸福教育就是在生命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创造并鼓励学生充分享用各方面的幸福资源,过上比较实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在学生不断提升的幸福 经验 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包括努力创造、正确面对、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幸福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具体地说,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幸福是相对的、主观的、动态的,与心理失衡是不相容的,与攀比和超前消费为敌的,物质条件只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再次,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应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所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最后,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大学生若缺少诚信,不能保证获取知识,更谈不上内化外化。当前大学生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之普遍充分说明诚信教育之亟需。通过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构建协调的生命与生活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99-300.

[2] 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江苏高教,2007,1:148-1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初探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随时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于报端,我们惋惜这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以外,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大学更应该承载这种责任,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珍爱生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一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摘 要: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取向交织,使得该群体“重生活不重生命”,“重生命不重生活”的现象较多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从生命知识、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据学界通说,生命教育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在生命展开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重生活不重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比如:一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往往将生活中一时的挫折、痛苦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决定放弃生命。又比如:吸毒者为了体验短暂的“飘飘欲仙”的感觉,不惜损害生命机能。自杀者因为生活感觉不好而放弃生命,吸毒者为寻求生活感觉好而残害生命,其本质都是为追求某种生活感觉而漠视生命意义。另一种偏向是重生命不重生活。比如:有的人认识不到生命必须要由生活来表现,刻意抑制生活欲求。他们缺少人生动力、进取精神,生命色彩十分单一、暗淡。显然,这两种偏向都会导致人生的不和谐。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的人生沿着这两个方向走向极端。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知识教育,重建生命的神圣感。人类自古以来就敬畏和崇拜生命现象,这使人的生命带有一种先验的神圣性。远古时代一些特别的东西,如:石头、树、鹰、虎、月亮、太阳等,都被人们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人的生命则更被视为神的恩赐。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各种神圣之物在人的认识中逐渐被“解魅”。人们发现,石头不过是由矿物质组成,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动物是有机体,而曾经那么神圣的月亮、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星体。至于人的生命,无非是一堆化合物罢了。人类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

生命神圣性的消解引发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人生危机。自杀,是对自我生命的作践;残杀他人,是对他人生命的作践。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虽然科学为我们提高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给我们提供了透视万物的捷径,但人类不能不保持对自然、宇宙尤其是生命神圣性的体认。我们必须对生命存有敬畏、崇拜,不悖逆生命的本质、不破坏生命的自然成长,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不为所欲为。

2.生命意识教育,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它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完整、正确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欣赏、珍爱、敬畏之情以及主动维护生命的神圣权利。具体说来,就是深入学习并体验生命知识,尊重生命的独特具体,欣赏生命的向善美好,珍爱生命的有限存在,敬畏生命的升华超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践踏生命现象。据分析,当前青少年面对的生命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等等。比如:与同学有不同看法,怎么办?与他人意见不和甚至吵架,怎么办?怎样与老师、父母更好地沟通?男孩子如何正确地向心仪的女孩子表达爱慕之意?女孩子又如何友好而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求爱?在社会上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处置?如何与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等等。二是如何正确对待物欲的问题。人是有理性和文化素养的,可以克制非分、过度的欲望。如何正确对待欲望;怎样克服嫉妒心理,等等。三是怎样面对学习压力的问题。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以减轻学习压力?如何正确对待分数的高低及排名顺序?如何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避免对分数近乎疯狂的、置生命于不顾的痴迷和追求?学校教育要让孩子们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四是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中的问题。要让孩子们懂得关注社会,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学会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摆出来,让孩子们比较、讨论、选择,最终达成一致,并内化为他们的品德习惯。

3.生命价值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意义,培养生命情怀,提升生命价值,并建立人与自然美好的和谐关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既了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它生物形态的生命价值;既关注自身的生命,又关注他人、它物的生命;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又注重社会价值的提升。人应当自觉地从自我生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由自我的感觉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培养起对他人、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意识。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和社会;人的生命来自于父精母血,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教育他们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认识到与他人、社会的关联,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是必然的。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使其切实有所收获之目的。其次,幸福教育就是在生命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创造并鼓励学生充分享用各方面的幸福资源,过上比较实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在学生不断提升的幸福经验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包括努力创造、正确面对、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幸福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具体地说,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幸福是相对的、主观的、动态的,与心理失衡是不相容的,与攀比和超前消费为敌的,物质条件只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再次,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应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所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最后,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大学生若缺少诚信,不能保证获取知识,更谈不上内化外化。当前大学生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之普遍充分说明诚信教育之亟需。通过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构建协调的生命与生活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99-300.

[2] 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江苏高教,2007,1:148-150.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二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基于各种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当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健康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这既是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各种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将学习与考试看做是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在家长们看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来找份好工作。除此之外,他们不需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为了让大学生专心学习,家长们无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本来应该大学生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的问题由家长代为处理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遇事后的实际应变能力及处理能力。同时,家长的大包大揽,也使得大学生几乎做任何事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一些阻碍与困难,很容易就会变得情绪低落,产生挫败感。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由于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对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教育,使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缺乏同情心与责任心。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体,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远不如以前那么紧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这样,大学生的情感世界缺少滋养,他们的交往世界大大缩小了,对情感的认识与体验自然大大降低。

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大学生的父母这一代,大都经历着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及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使得他们大多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在无形中也使得大学生对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把生命的价值低级化、庸俗化。同时,由于部分家长对家庭、对婚姻的不负责,导致家庭的破裂,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对孩子的不负责,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不理解,心理的阴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婚姻,从而产生错误的婚恋观。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成果,以及将来的就业情况,才是学校最为重视的,他们生命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因此,大学生情感、心理、个性的发展受到忽视和压抑。这种忽视和压抑并不仅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大学生本身。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忽视,甚至压抑。他们所面对的是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学习和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无形间却丧失了承受生活挫折的能力,对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无暇顾及。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有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只是一味地被授予各种知识、技能,并被动地接受它们,大学生不仅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失去了人生乐趣,其知识增长是以情感麻木和冷漠为代价的。

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缺乏正确的情感体验,难以感受生活的幸福,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为目标,从不理会他人的感受,认为别人帮助、照顾自己是应该的,而不知心怀感恩。他们只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而不知道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他们就体会不到对家人、同学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心,如果说教育就是在培植未来,那么,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怎能把如此重担托付给一群没有生命情感,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学校不能只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的同时,也应正视大学生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教育大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三、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判断多元化。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速度加快,使大学生身处社会、文化、价值的流变之中。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虽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是心理发展却存在过渡性、矛盾性、可塑性。有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短信和网聊,缺乏现实社会交往能力。加之,大学生自身学业、经济和就业的压力,感情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迷茫感和无助感,进而产生挫折感。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化辅导,大学生迷茫、无助、挫折感无法及时宣泄和纠正,就可能发生蹉跎光阴甚至淡漠自己及他人或异类生命的现象。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价值的失落,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在教育方式的迅速交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特别是青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越来越狭窄,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对宽容、互助、怜悯、关爱他人、自省等等,越来越鄙视,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单纯。

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我们应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确保他们的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保证他们情感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玉. 关注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D].河南大学,2003.

[2]夏禹. 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析――由大学生轻生引发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丘文婷. 为生命喝彩为人生奠基――关注生命情感教育[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

《论如何加强社会生命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珍爱生命的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同时一些负面消极的文化也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我。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应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的监管力度,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大力宣扬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

一、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预力度

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地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总体计划,也没有形成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想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并得到顺利开展与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就必不可少。

首先,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大学生教育的正规教育课程中,规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课时,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时,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杂志、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证媒体导向的积极健康性,加强对娱乐节目的审查力度。现在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经常播放一些哗众取宠,暴力凶杀,低级趣味的影视节目或娱乐节目,将娱乐节目愉悦人身心。放松心情的初衷破坏殆尽,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对节目的审查力度,确保节目质量,节目应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保证节目导向的积极向上性。使大学生可以在休闲娱乐,舒缓压力的同时,可以紧追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巡查力度,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网络作为时下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已深入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它查找学习资料、增长知识见闻、快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但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法分子及国内外反动势力.也看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优点,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上传低俗视频、发布虚假信息、大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动言论。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由于过分沉迷于网络,他们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清查力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媒体及网络的引导力度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及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平台。‘电视网络等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见闻,使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动态。电视、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同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新闻广播及电视节目的播出上应以正面积极的报道为主,减少对凶杀、色情、暴力等的报道播出,注重对大学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及错误价值观的能力,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看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应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网络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身份,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抓住网络这一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通过与他们讨论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死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加强社会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力营造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大力开展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大型的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与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与健康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大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星.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知网

《论如何加强社会生命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珍爱生命的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同时一些负面消极的文化也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我。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应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的监管力度,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大力宣扬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

一、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预力度

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地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总体计划,也没有形成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想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并得到顺利开展与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就必不可少。

首先,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大学生教育的正规教育课程中,规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课时,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时,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杂志、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证媒体导向的积极健康性,加强对娱乐节目的审查力度。现在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经常播放一些哗众取宠,暴力凶杀,低级趣味的影视节目或娱乐节目,将娱乐节目愉悦人身心。放松心情的初衷破坏殆尽,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对节目的审查力度,确保节目质量,节目应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保证节目导向的积极向上性。使大学生可以在休闲娱乐,舒缓压力的同时,可以紧追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巡查力度,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网络作为时下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已深入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它查找学习资料、增长知识见闻、快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但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法分子及国内外反动势力.也看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优点,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上传低俗视频、发布虚假信息、大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动言论。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由于过分沉迷于网络,他们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清查力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媒体及网络的引导力度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及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平台。‘电视网络等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见闻,使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动态。电视、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同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新闻广播及电视节目的播出上应以正面积极的报道为主,减少对凶杀、色情、暴力等的报道播出,注重对大学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及错误价值观的能力,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看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应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网络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身份,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抓住网络这一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通过与他们讨论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死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加强社会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力营造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大力开展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大型的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与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与健康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大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星.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一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摘 要: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取向交织,使得该群体“重生活不重生命”,“重生命不重生活”的现象较多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从生命知识、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据学界通说,生命教育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在生命展开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重生活不重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比如:一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往往将生活中一时的挫折、痛苦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决定放弃生命。又比如:吸毒者为了体验短暂的“飘飘欲仙”的感觉,不惜损害生命机能。自杀者因为生活感觉不好而放弃生命,吸毒者为寻求生活感觉好而残害生命,其本质都是为追求某种生活感觉而漠视生命意义。另一种偏向是重生命不重生活。比如:有的人认识不到生命必须要由生活来表现,刻意抑制生活欲求。他们缺少人生动力、进取精神,生命色彩十分单一、暗淡。显然,这两种偏向都会导致人生的不和谐。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的人生沿着这两个方向走向极端。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知识教育,重建生命的神圣感。人类自古以来就敬畏和崇拜生命现象,这使人的生命带有一种先验的神圣性。远古时代一些特别的东西,如:石头、树、鹰、虎、月亮、太阳等,都被人们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人的生命则更被视为神的恩赐。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各种神圣之物在人的认识中逐渐被“解魅”。人们发现,石头不过是由矿物质组成,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动物是有机体,而曾经那么神圣的月亮、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星体。至于人的生命,无非是一堆化合物罢了。人类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

生命神圣性的消解引发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人生危机。自杀,是对自我生命的作践;残杀他人,是对他人生命的作践。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虽然科学为我们提高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给我们提供了透视万物的捷径,但人类不能不保持对自然、宇宙尤其是生命神圣性的体认。我们必须对生命存有敬畏、崇拜,不悖逆生命的本质、不破坏生命的自然成长,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不为所欲为。

2.生命意识教育,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它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完整、正确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欣赏、珍爱、敬畏之情以及主动维护生命的神圣权利。具体说来,就是深入学习并体验生命知识,尊重生命的独特具体,欣赏生命的向善美好,珍爱生命的有限存在,敬畏生命的升华超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践踏生命现象。据分析,当前青少年面对的生命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等等。比如:与同学有不同看法,怎么办?与他人意见不和甚至吵架,怎么办?怎样与老师、父母更好地沟通?男孩子如何正确地向心仪的女孩子表达爱慕之意?女孩子又如何友好而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求爱?在社会上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处置?如何与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等等。二是如何正确对待物欲的问题。人是有理性和文化素养的,可以克制非分、过度的欲望。如何正确对待欲望;怎样克服嫉妒心理,等等。三是怎样面对学习压力的问题。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以减轻学习压力?如何正确对待分数的高低及排名顺序?如何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避免对分数近乎疯狂的、置生命于不顾的痴迷和追求?学校教育要让孩子们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四是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中的问题。要让孩子们懂得关注社会,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学会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摆出来,让孩子们比较、讨论、选择,最终达成一致,并内化为他们的品德习惯。

3.生命价值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意义,培养生命情怀,提升生命价值,并建立人与自然美好的和谐关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既了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它生物形态的生命价值;既关注自身的生命,又关注他人、它物的生命;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又注重社会价值的提升。人应当自觉地从自我生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由自我的感觉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培养起对他人、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意识。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和社会;人的生命来自于父精母血,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教育他们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认识到与他人、社会的关联,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是必然的。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使其切实有所收获之目的。其次,幸福教育就是在生命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创造并鼓励学生充分享用各方面的幸福资源,过上比较实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在学生不断提升的幸福经验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包括努力创造、正确面对、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幸福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具体地说,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幸福是相对的、主观的、动态的,与心理失衡是不相容的,与攀比和超前消费为敌的,物质条件只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再次,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应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所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最后,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大学生若缺少诚信,不能保证获取知识,更谈不上内化外化。当前大学生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之普遍充分说明诚信教育之亟需。通过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构建协调的生命与生活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99-300.

[2] 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江苏高教,2007,1:148-150.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二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基于各种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当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健康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这既是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各种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将学习与考试看做是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在家长们看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来找份好工作。除此之外,他们不需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为了让大学生专心学习,家长们无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本来应该大学生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的问题由家长代为处理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遇事后的实际应变能力及处理能力。同时,家长的大包大揽,也使得大学生几乎做任何事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一些阻碍与困难,很容易就会变得情绪低落,产生挫败感。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由于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对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教育,使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缺乏同情心与责任心。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体,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远不如以前那么紧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这样,大学生的情感世界缺少滋养,他们的交往世界大大缩小了,对情感的认识与体验自然大大降低。

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大学生的父母这一代,大都经历着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及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使得他们大多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在无形中也使得大学生对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把生命的价值低级化、庸俗化。同时,由于部分家长对家庭、对婚姻的不负责,导致家庭的破裂,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对孩子的不负责,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不理解,心理的阴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婚姻,从而产生错误的婚恋观。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成果,以及将来的就业情况,才是学校最为重视的,他们生命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因此,大学生情感、心理、个性的发展受到忽视和压抑。这种忽视和压抑并不仅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大学生本身。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忽视,甚至压抑。他们所面对的是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学习和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无形间却丧失了承受生活挫折的能力,对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无暇顾及。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有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只是一味地被授予各种知识、技能,并被动地接受它们,大学生不仅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失去了人生乐趣,其知识增长是以情感麻木和冷漠为代价的。

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缺乏正确的情感体验,难以感受生活的幸福,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为目标,从不理会他人的感受,认为别人帮助、照顾自己是应该的,而不知心怀感恩。他们只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而不知道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他们就体会不到对家人、同学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心,如果说教育就是在培植未来,那么,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怎能把如此重担托付给一群没有生命情感,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学校不能只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的同时,也应正视大学生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教育大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三、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判断多元化。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速度加快,使大学生身处社会、文化、价值的流变之中。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虽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是心理发展却存在过渡性、矛盾性、可塑性。有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短信和网聊,缺乏现实社会交往能力。加之,大学生自身学业、经济和就业的压力,感情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迷茫感和无助感,进而产生挫折感。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化辅导,大学生迷茫、无助、挫折感无法及时宣泄和纠正,就可能发生蹉跎光阴甚至淡漠自己及他人或异类生命的现象。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价值的失落,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在教育方式的迅速交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特别是青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越来越狭窄,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对宽容、互助、怜悯、关爱他人、自省等等,越来越鄙视,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单纯。

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我们应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确保他们的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保证他们情感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玉. 关注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D].河南大学,2003.

[2]夏禹. 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析――由大学生轻生引发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丘文婷. 为生命喝彩为人生奠基――关注生命情感教育[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论文

在高校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观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懂得人类生命的意义,而且使学生理解只有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观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摘 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观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懂得人类生命的意义,而且使学生理解只有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重视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并通过可使学生接受的多种形式的生命观教育,使学校的公共课程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生命观教育 内容与途径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而且更应该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以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生命观教育包含:生命的演进、生命的关爱、生命的危险、生命的奇迹、生命的尊严等内容。我校自2009年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对众多高职院校来说,生命观教育尚在起步摸索阶段。现就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缺失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育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但公共课教育还应该承担起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任务,在许多高职院校这一内容往往是缺失的。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的缺乏,造成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学生轻生现象,与学校生命观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我校重视对新生开展生命观教育,加上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学生轻生现象已杜绝。

高职院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有:

1.让学生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

人类生命是地球生命的最高级形式,因为人类不仅能够改造世界,还能改造人类本身的意识形态。人的生命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这种特殊的存在价值表现在:(1)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2)人类个体存在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认识到人类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而是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3.让学生理解生命本身的超越性价值

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质具有超越性。纵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超越的历史。人类既要超越其他生命体,又要超越人类自我,只有不断超越,人类社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4.强调生命意识对行为的指导性作用

人的行为是由意识支配的。人的个体发展,就是要懂得掌握技能和技术是谋取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只有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才会珍惜生命,才会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

二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正确选择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是生命观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当缺乏。国外的学生生命观教育,主要是对生命的理解、生命的经营、生命的思考。相比之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任重而道远。

1.生命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教育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是整个生命观教育的核心。个体生命的存在是基础,生命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才能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充分认识个体生命的重要性,才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才能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

2.生命的独特性与整体性教育

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个体生命只有融入社会,才能使个体生命展示出无限的魅力,才能理解生命在展开和实现过程中的精彩。高职院校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整体性,才能懂得尊重和敬畏人类的生命。

3.生命品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呢?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命的价值。

4.生命超越观和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三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

生命观的培养,就是要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生命的存在价值和超越价值。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话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团体学习法、咨询辅导法、艺术陶冶法和情景教育法等几种。

2.改善社会环境

人类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社会;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是社会的职能。大学生的生命观培养和提升,培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社会意识。只有在一个重视生命的社会里,人才能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3.开展生命观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高职院校实施学生生命观的理论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存在及实现其价值;(2)选择适宜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生命的关爱、生命的危险、生命的尊重为主要课程内容;(3)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我校在开展学生生命观教育中认真把握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生命观教育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目前已有近二百名学生选修生命观教育课程。

只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把对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去做,必将使广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观教育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学院:电控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05—7 姓名: 学号:05050107这学期,我选修了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简谈一下本人的理解: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狭义的生命 教育 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初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

摘 要: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取向交织,使得该群体“重生活不重生命”,“重生命不重生活”的现象较多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从生命知识、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

据学界通说,生命教育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人在生命展开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重生活不重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比如:一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往往将生活中一时的挫折、痛苦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决定放弃生命。又比如:吸毒者为了体验短暂的“飘飘欲仙”的感觉,不惜损害生命机能。自杀者因为生活感觉不好而放弃生命,吸毒者为寻求生活感觉好而残害生命,其本质都是为追求某种生活感觉而漠视生命意义。另一种偏向是重生命不重生活。比如:有的人认识不到生命必须要由生活来表现,刻意抑制生活欲求。他们缺少人生动力、进取精神,生命色彩十分单一、暗淡。显然,这两种偏向都会导致人生的不和谐。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的人生沿着这两个方向走向极端。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 文化 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知识教育,重建生命的神圣感。人类自古以来就敬畏和崇拜生命现象,这使人的生命带有一种先验的神圣性。远古时代一些特别的东西,如:石头、树、鹰、虎、月亮、太阳等,都被人们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人的生命则更被视为神的恩赐。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各种神圣之物在人的认识中逐渐被“解魅”。人们发现,石头不过是由矿物质组成,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动物是有机体,而曾经那么神圣的月亮、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星体。至于人的生命,无非是一堆化合物罢了。人类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

生命神圣性的消解引发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人生危机。自杀,是对自我生命的作践;残杀他人,是对他人生命的作践。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虽然科学为我们提高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给我们提供了透视万物的捷径,但人类不能不保持对自然、宇宙尤其是生命神圣性的体认。我们必须对生命存有敬畏、崇拜,不悖逆生命的本质、不破坏生命的自然成长,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不为所欲为。

2.生命意识教育,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它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完整、正确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欣赏、珍爱、敬畏之情以及主动维护生命的神圣权利。具体说来,就是深入学习并体验生命知识,尊重生命的独特具体,欣赏生命的向善美好,珍爱生命的有限存在,敬畏生命的升华超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践踏生命现象。据分析,当前青少年面对的生命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等等。比如:与同学有不同看法,怎么办?与他人意见不和甚至吵架,怎么办?怎样与老师、父母更好地沟通?男孩子如何正确地向心仪的女孩子表达爱慕之意?女孩子又如何友好而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求爱?在社会上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处置?如何与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等等。二是如何正确对待物欲的问题。人是有理性和文化素养的,可以克制非分、过度的欲望。如何正确对待欲望;怎样克服嫉妒心理,等等。三是怎样面对学习压力的问题。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到好的 学习 方法 以减轻学习压力?如何正确对待分数的高低及排名顺序?如何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避免对分数近乎疯狂的、置生命于不顾的痴迷和追求?学校教育要让孩子们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四是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中的问题。要让孩子们懂得关注社会,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学会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摆出来,让孩子们比较、讨论、选择,最终达成一致,并内化为他们的品德习惯。

3.生命价值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生命价值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意义,培养生命情怀,提升生命价值,并建立人与自然美好的和谐关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既了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 其它 生物形态的生命价值;既关注自身的生命,又关注他人、它物的生命;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又注重社会价值的提升。人应当自觉地从自我生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由自我的感觉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培养起对他人、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意识。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和社会;人的生命来自于父精母血,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教育他们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认识到与他人、社会的关联,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是必然的。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使其切实有所收获之目的。其次,幸福教育就是在生命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创造并鼓励学生充分享用各方面的幸福资源,过上比较实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在学生不断提升的幸福 经验 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包括努力创造、正确面对、充分享用幸福资源的能力。幸福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具体地说,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幸福是相对的、主观的、动态的,与心理失衡是不相容的,与攀比和超前消费为敌的,物质条件只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再次,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应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所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最后,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大学生若缺少诚信,不能保证获取知识,更谈不上内化外化。当前大学生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之普遍充分说明诚信教育之亟需。通过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构建协调的生命与生活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99-300.

[2] 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江苏高教,2007,1:148-1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初探论文

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三、大学生不重视生命的原因分析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大部分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学业而努力,为了未来而奋斗的时候,一部分人却将自己的生命终止。在这一部分人中,有大部分还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大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就这样放弃生命?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方面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甚至还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的,理所当然,他们的受挫能力就比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差。也正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很高,处处给他们最好的,告诉他们要成绩好,考的好。而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这种过高的期望变成了孩子心理最大的压力,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中,一旦他们觉得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觉得自己没用,辜负了父母或是受不了父母的责备,其中就有可能会有人因此而选择自杀。 (二)学校方面 学校本是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命是可贵的,而“教育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可现在由于许多高校扩招的原因,一些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了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教育。这样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神圣性,以至于看轻生命,用放弃自己生命或残害别人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就算高校有一些有关于生命安全的课程,其内容的单调、形式的单一,都使得大学生们不愿意听这样的课,在课堂上说话、睡觉的现象经常可见。再者,就是现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系统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方面培训的教师更是稀缺。 (三)社会方面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与冷漠的社会文化都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压力。一是经济的压力。高校学费的提高,日常生活花销的增大,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如若他们再被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所嘲笑,那么就会造成他们心里的失衡,甚至是自杀。二是就业的压力。目前,就业难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绝大多数同学能理性的对待,可有少数同学却无法接受事实,无法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更无法接受自己一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的做法。 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塑造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是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生命教育要从小开始,在学生成长的家庭教育中努力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其中对孩子进行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教育是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从小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永不放弃、懂得感恩等生活态度和情感,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生活氛围,给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另外,家长还要做好珍惜和爱护生命的表率,有意识地引导子女认识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子女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接纳他人。再者,家长要尊重子女的自尊心,培养子女克服挫折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畏缩,以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减少他们遇到挫折而自杀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获得智慧、塑造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发挥生命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1)加强大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可复得,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维持生命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亵渎和践踏。倡导生命价值的存在及重要意义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根据。(2)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价值的失落和瓦解必然带来人精神的苦恼、意义的丧失和信仰的坍塌。生命价值是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内在价值的教育即是生命存在本身价值的教育,个体的人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它的价值,谈得上他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部分大学生不珍惜生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他们并不重视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认识到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容易轻易地处置和放弃自身的生命。通过生命教育,要使他们体悟到每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在价值的教育是指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求的教育。单独的某个人是没有外在价值的,或者说只有潜在的价值,只有当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需要的时候,外在价值才呈现出来,这时才会有成就感,才会觉得人生有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给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参加生产、技术发明和其他劳动实践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收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喜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使大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创新教育方法。回顾过去,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实践过程偏呆板化、政治化,使得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兴趣,感到乏味,收效甚微。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根据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生命教育的融入搭建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也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获得生命的意义,既要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要自觉提高生命的价值,实现幸福人生。大学是学生观念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时期,是他们性格培养的有效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的理论熏陶和实践锻炼,那么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遭遇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信念动摇,思想发生分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所以,只有将教育与情感、实践、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内化。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 生命教育还必须争取广泛而有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目前的生命观现状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政策,为生命教育的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全社会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注意抑制社会环境中不良的负面的诱导因素。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传媒宣传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认知。各类新闻媒体,要以正面积极稳妥的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全社会形成一股浓厚的珍惜和尊重生命的高尚风气,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5]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马艳玲.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调查分析及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7]姚月红,马建青.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5). [8]徐建军.挑战与对策:预防大学生自杀[J].现代大学教育,2004(2). [9]张建东.高校应努力建设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系统工程[J].高教论坛,2005(4).

一直以来,国家对 教育 事业都非常重视,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音、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位居素质教育的首位,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小学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德育论文 范文 一: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探讨

1中学政治课教师树立生命教育观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呼唤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种种 反思 :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力的经济动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对生命的漠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腐朽落后 文化 和有害信息也在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生命意识的薄弱

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不够,缺乏妥善处理 人际交往 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技巧;不会主动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 方法 保护自己,沉迷网络,对“黄、赌、毒”缺乏应有的抵制意识;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能正确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等等。因而,导致了诸如青少年轻生自杀、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现实教育的异化

生命自身有其价值所在,如果把生命之外的东西当作生命的价值,就是对生命认识的一种误解,是对生命价值的贬低,把生命异化为生命之外的东西。一方面表现在学习目标取向的偏差。许多学生被灌输学习的目标为以后的人生职业做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本身走向了僵化,对受教育者有损。不否认知识技能对人类 经验 的记载、传承和重构能够有利于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但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麻木地学习,就只会使学生“看上去很美”(分数很令人满意)。如果教育使学生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只是为了感知记忆僵化的知识,为了升学、考试等人的生命自身以外的东西,师生终日淹没在对分数追逐的劳累中,顾不上情感和生命的关怀,知识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前,在众多学校教育中,教育价值是取向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目的是就业谋生;而关于生命层面的教育,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永恒等观念的培养却很少。“成人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预测未来社会的需要,然后拿未来的要求来确定衡量现在学生的指标。”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中,不但抹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而且造成他们不懂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别说提高生命的质量了。

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师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者,中学政治课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 其它 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中学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政治课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旨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且它“蕴涵着生命灵魂”,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为生命成长指明了方向。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把意志和信念刻入生命之魂,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此外,在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初中粤教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就是“珍爱生命”。从这方面看,中学政治课教师该主动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为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开创新思路。

2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

增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1)提高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有效融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首先,教师要洋溢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其次,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学科现状,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态度,在配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同时,保持和激发自己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热爱,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但在于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在于能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增强对学生实行生命教育的意识。

在提高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落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把自己所想付诸课堂教学中,把生命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及课本中有意义的生命教育素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生命教育的内涵,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了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做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工作及教学中。

(1)生命教育是中学政治课的内在要求。

中学政治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 渠道 ,中学政治课教师需要把生命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述生命、呼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材。如前面谈过的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珍爱生命》;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成长中的我》、下册的《共同的责任》,九年级的《同在阳光下》;鲁教版七年级的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命》。高中政治课本虽没有明确的以生命教育命名的单元或课时,但可以利用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时事 热点 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劳动者的权利”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各地发生的煤矿坍塌等新闻材料谴责黑心矿主对劳动者的权利侵犯的同时,赞扬在事故中被埋井下但仍坚强求生的矿工的顽强求生意志;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2013年雅安发生后政府及时救助灾区获举国好评,同时让学生地震发生后被埋地下但顽强求生的感人 事迹 并让学生发表评论,这样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并让学生发表评论的过程中接受了生命教育;如在《哲学与生活》“矛盾的特殊性”部分知识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只有一次不可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用心经营生命。“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致性。”中学政治课教材是良好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只要稍稍留点心,就能在中学政治课程中发现蕴涵着无穷的生命教育资源。

(2)教学方式的生命化。

如果课堂教学中生命的隐退,透出的只会是疲惫、乏味、单调、厌烦和无奈,甚至是痛苦,这就会造成对生命的压抑和扼杀生命的活力。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把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实行“有生命的教学”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反映学生道德实践的典型生活情景、符合大多数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实际,设置的情景越真实,教育效果会更好。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使生命得到解放,个性获得自由,学生因此会乐学、爱学。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1)中学政治课教师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在进行着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而且进行着情感价值观的交流、灵魂的感召、人格的碰撞。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的情感会感染和传递给学生。富有机智感的教师总能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纵横联系,对内容、方式和途径做出最优化的应变选择,使应变 措施 与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动听、耐看、服人”的美感共鸣。教师除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应把握和利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应情绪饱满、亲切和蔼、真挚温和、乐观愉快,用满腔激情去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把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2)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和上心,对思想和情感上出现问题和偏差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沟通和疏导。当学生成功时,为学生喝彩、加油;当学生失败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安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帮助。还要留意生活中能成为生命教育素材的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案例和 故事 ,把一切能为进行生命教育的例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或是一本书,或是一个时事案例,或是一则小故事,让生命教育融入课堂。

(3)中学政治课教师是生命教育主题的倡议者和先行者。

思想品德课有许多生命教育内容(前文已有列举),应充分利用好中学政治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悟现实生话,与生话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使教育的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时代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因而应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帮助中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生命教育在中学政治课中的运用,还需要中学政治课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二:解析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但因为幼儿自身的年龄太小和经验有限,所以他们对于事物的特点不会归纳,因此,也就需要幼儿教师的及时介入和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1、在幼儿成长发展中充当桥梁。幼儿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桥梁。如:大班科学活动《螺丝刀》中,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螺丝松动的扶爬器提问导入,引导幼儿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主题,我还巧妙的设计了多次的操作,并且每次的操作都在原来的操作基础上加深难度,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2、学会并试着与幼儿合作。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十分稚嫩的,与幼儿平等的合作主要是指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意识,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幼儿在经验和情感上进行交流和共享。如:每次活动中,每个环节,每个提问都要与幼儿互动,幼儿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回答和肯定,并加以 总结 ,帮助幼儿知识的提炼。

3、幼儿教师做幼儿个性化、个别化发展的助跑。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的去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以及潜在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去解决在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做积极的引导,有效促进幼儿潜能发展。在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能力较强,有的较弱,教师应多鼓励每个幼儿。

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要突出趣味性和探索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首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觉学习不是一种负担,选择主动的去学习。如:在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可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伴随幼儿操作,促进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必须要满足幼儿的参与愿望,难度适中,要保持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的发展。如在活动中,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多种方式让幼儿自主探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的原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享的过程

幼儿教师要避免“独占讲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创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气,增强课堂的趣味,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要将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从幼儿知识的提供者向幼儿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转变。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在活动中调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主动的对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用以达到提高幼儿的求知欲望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应给予幼儿适当的点拨,与幼儿多交流,多讨论,多合作。

(四)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富有感染力,在教导幼儿学习的同时还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关于幼儿的梦想追求、情感 爱好 以及奇思妙想,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实现教学多元化,教无定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设备,结合自己的 创新思维 ,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孩子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学习得轻松愉快。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幼儿教育也由传统化向多元化转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幼儿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越有利与幼儿社会化,也越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论如何加强社会生命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珍爱生命的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同时一些负面消极的文化也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我。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应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的监管力度,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大力宣扬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

一、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预力度

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地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总体计划,也没有形成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想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并得到顺利开展与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就必不可少。

首先,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大学生教育的正规教育课程中,规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课时,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时,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杂志、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证媒体导向的积极健康性,加强对娱乐节目的审查力度。现在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经常播放一些哗众取宠,暴力凶杀,低级趣味的影视节目或娱乐节目,将娱乐节目愉悦人身心。放松心情的初衷破坏殆尽,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对节目的审查力度,确保节目质量,节目应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保证节目导向的积极向上性。使大学生可以在休闲娱乐,舒缓压力的同时,可以紧追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巡查力度,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网络作为时下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已深入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它查找学习资料、增长知识见闻、快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但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法分子及国内外反动势力.也看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优点,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上传低俗视频、发布虚假信息、大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动言论。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由于过分沉迷于网络,他们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清查力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媒体及网络的引导力度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及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平台。‘电视网络等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见闻,使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动态。电视、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同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新闻广播及电视节目的播出上应以正面积极的报道为主,减少对凶杀、色情、暴力等的报道播出,注重对大学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及错误价值观的能力,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看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应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网络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身份,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抓住网络这一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通过与他们讨论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死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加强社会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力营造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大力开展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大型的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与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与健康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大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星.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