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觉得武汉这边没什么特别好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好像还看到蛮多关于纽特思特的专业报道,我也是学心理学的,与家长沟通不畅的问题好像蛮多,作为家长先不要太急,也许只是孩子这次应激事件的正常反应。如果不改善可能就要正视了,必要的家庭心理辅导是有帮助的,关键还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感而不是敌对感。
论文答辩ppt范例模板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论文答辩ppt范例制作要点:
1、首先,PPT封面应该有:毕设题目、答辩人、指导教师以及答辩日期。
2、其次,需要有一个目录页来清楚的阐述本次答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接下来,就到了答辩的主要内容了,第一块应该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之后,是对于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做一个介绍,这一部分简略清晰即可。
4、最后,是对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展望。
5、结束要感谢一下各位老师的指导与支持。
在隔代教育中,虽然祖辈对幼儿的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与父母亲子关系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会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隔代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试析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摘 要:在我国幼儿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需要工作,没有时间教育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便是隔代教育。在隔代教育中,虽然祖辈对幼儿的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与父母亲子关系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会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隔代教育现状,分析了隔代教育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HAO Xue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n our early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because parents need to work, and they have no time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the main bearer of family education grandparents or grandparents, this family education i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s a form of grandparents parenting, but parents still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ld the differenc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would be adversely affec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mpact on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children; social skills
在当前的幼儿父母结构组成中,多为80后,而这个群体又多为独生子女,由这种“双独”家庭生育的幼儿一出世就同时面临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方面的疼爱。而且随着80后父母工作节奏的加快,也没有时间照顾幼儿,在这种情况下,由祖辈照顾孩子,并承担家庭教育便造成了隔代教育现象。
1 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在当前超过75%的幼儿与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隔代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在幼儿时期,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始,而隔代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教育,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就会给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隔代教育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使幼儿养成自私的习惯,不利于幼儿语言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等等。
2 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的习惯
在“双独”家庭中,幼儿的祖辈们一般都会对幼儿特别宠爱,甚至是溺爱,对于幼儿的各种要求都会满足,幼儿祖辈们众星捧月般地宠爱幼儿,往往就会养成幼儿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自私、自负、霸道等。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其社会交往能力便存在着一定缺陷,例如一些幼儿在和其他同伴交往中,就经常会有各种自私的表现,可能会霸占玩具、食品等等。而且隔代教育同父母教育有所不同,隔代教育中祖辈很少对幼儿进行严厉的管制,即使幼儿犯了一些错误,祖辈也往往并不对其进行惩罚,使得幼儿很难明辨是非,反映在社会交往能力中,便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
语言交流的不足抑制幼儿语言发展
语言交流方面的不足主要是指祖辈往往并没有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在语言组织上有着较大的缺陷,祖辈在同幼儿语言交流中也就会影响幼儿,使得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抑制。同时,很多祖辈对于新鲜事物并不了解,在与幼儿交流中很难涉及到新鲜事物,所用词汇也比较陈旧,幼儿受到这种影响,在语言发展上也会呈现出一些特点,因而当幼儿与其他幼儿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时,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就很难理解。由此可见,这种语言交流上的不足主要是由代沟产生的,很难进行改变,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幼儿受到这种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普通话学习中也可能会面临着一些困难。
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应当指出,在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与父母教育是有着较大差别的,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们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幼儿在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祖辈与幼儿之间的亲情和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情有着较大差异,祖孙情并替代不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子情,当幼儿缺少父母陪伴时,其感情上的相关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继而影响幼儿健全人格方面的发展。同时,由于祖辈年纪较大,本身也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幼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长期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也会给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扼制了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幼儿的依赖性
由于祖辈往往会溺爱幼儿,所有的事都会“代劳”,这就使得幼儿独立性较差,对于家庭和祖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反映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上,便是缺乏自主交往与独立性。据调查统计,祖辈对于幼儿的溺爱率比父母对于幼儿的溺爱率更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也与祖辈的心态有着重要关系。诚然,从对幼儿的关爱这一角度来说,祖辈们百般呵护无可厚非,但是过于溺爱的话就可能使得幼儿丧失独立能力。例如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其适应期将可能比其它幼儿更长,甚至一些幼儿还会长时间地哭闹,无法适应新环境,这些都是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具体表现。
3 提高隔代教育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父母应加强亲子教育
作为幼儿父母,应当积极承担起对于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将幼儿“丢给”祖辈,隔代教育相对于父母的亲子教育而言有着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不利影响。因而父母应当定期与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果条件允许,应当每天都进行交流,加强亲子教育,应当让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不能被隔代教育所取代。同时,在亲子教育中,受限于时间的限制,父母应当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采取适宜的方式,提高家庭教育中的效率,在关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采取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因而也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祖辈应当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也要避免对于幼儿的过度溺爱,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因此应当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积极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活泼、独立、自信、开朗等方面的性格。为了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祖辈可以在家中与幼儿进行更多、更加适宜的交流,多使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详细讲解,让幼儿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受到熏陶。
父母和祖辈进行充分沟通
要改变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作为幼儿父母也应加强与祖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幼儿和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的措施,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弥补隔代教育的缺点,给幼儿提供一个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所谓扬长避短,就是可以发挥祖辈在照顾幼儿方面的细心、有经验、有耐心等优点,这对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而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父母则可以和祖辈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弥补隔代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应当避免祖辈自身的负面情绪影响幼儿,让祖辈充分了解到负面情绪对于幼儿的不利影响,尽量进行负面情绪控制,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
幼儿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幼儿园也应当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温馨、更加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这个环境下积极同其他幼儿和教师进行交往,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事实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场所。在这里,幼儿能够认识更多的同伴和教师,在这种社会交往中,幼儿也能获得心理需求上的满足,这对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幼儿交往活动,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利用幼儿的游戏天性,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和同伴交往。对于一些由于隔代教育而存在社会交往障碍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并且进行正确的引导,改变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些“毛病”。由此可见,幼儿园所提供的学校教育,也是消除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随着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形式,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受关注,而且这对于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作为幼儿的父母、祖辈以及幼儿园应当积极重视隔代教育在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问题,提高重视程度,针对隔代教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进行解决。父母和祖辈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更加适宜的方法,幼儿园也应当为幼儿创设出更好的交往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思强.家长教养态度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及转变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81-82.
[2] 王莹莹,马琳,任珊珊.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学理论,:102-103.
[3] 陈扬.幼儿社会交往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J].职业时空,:168-171.
[4] 梁军,刘玲.浅论隔代教育的“相隔”与“相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21+24.
[5] 王娅霜.隔代教育问题浅探[J].科技创新导报,:140-14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隔代教育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亲子沟通技巧发挥了关键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教养子女也变得更轻松。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大叹和孩子难以沟通,或是已经尽力去和孩子“沟通”,但亲子关系还是不太融洽。那么,家长怎样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呢?一、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朋友,平等地对待孩子,这是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基本要求,如果父母高高在上,摆尽做家长的威风,板着面孔说话,那么,还怎能要求孩子向你说心理话。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他一天经历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训斥也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和孩子做朋友,还要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二、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孩子不管是有意或无意那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以表扬,家长不妨感谢孩子的进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享受,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重感和责任感,他会更加再接再厉。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的批评孩子。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三、与孩子一起做事。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实现沟通,这点也很重要。比如说,父亲和孩子一起玩玩球,母亲和孩子一起布置布置房间,一块给家里做一个梯子搭一个架子什么的,家长一定要充分利用跟孩子一起做事的机会。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 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性格;影响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也有不同表述。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起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上述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表述,抓住了家庭教育的主线,强调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重要作用。但是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和实质,必须结合现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认识家庭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期望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数十年来,家长们在反对封闭观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将期望的重心从原来较多地关心子女的行为规范转移到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上。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出了各种美丽、壮观的蓝图。目前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各种投资,过早地将幼儿进行定向培养。从来不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家长的期望太高了,所以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而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会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隔代教育及父母教育在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双职工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在对孩子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让祖辈们便于照顾孩子通常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这种家庭中的三代同堂,是与我国实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几代人打交道从而扮演多种角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差异、思想差异,使家庭中不同辈分的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将来能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和补偿,往往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恐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对孩子一味地迁就、事事包办。甚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就形成了不同辈分之间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矛盾。
3.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幼儿模仿角色的混乱
幼儿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所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往往最开始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家长一方面教育幼儿要诚实、有礼貌、待人要诚实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做出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使得幼儿的模仿角色放生混乱,不利于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幼儿做好榜样。
4.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他是人的整个生活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虽然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较多的采用游戏教学法,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却相当缺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于工作、经营,下班又要忙于家务,就很少陪幼儿游戏。还有些家长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也是亲子游戏缺乏的关键。幼儿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的缺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铺垫好了以后的路,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从来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心情、想法,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二)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三)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四)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教育
1.父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教育人者先受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的人。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而是指平时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收集生活中良好的范例。这样不仅会丰富自身的生活,更能较好地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父母不仅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尝试,更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改进。
2.多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孩子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家长平时如何对待工作、安排娱乐,如何对待他人,甚至如何穿、说、走、发脾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何等重要,家长若想使孩子具有某种好的习惯和特点,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习惯和特点。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幼儿乐观与自信
家庭气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幼儿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和自信的性格特点,而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幼儿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心。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的活泼和谐,充满欢笑声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形式。父母适时合理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用物质奖励幼儿也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惩罚也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只有将奖励和惩罚运用得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性格的发展。奖励惩罚不要过度,适当的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及惩罚。
(四)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育
家长在做好家庭方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除了接触父母外还会跟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性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幼儿大多时间是跟家长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我们不排除他在外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园合作为幼儿性格的形成一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性格雏形,如果今后的日子没有发生很大变故的话,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不会与幼年有很大差异。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因此,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汪冬梅.论当代幼儿家庭教育问题[J].知识经济,2011(13).
[4]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7).
[5]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
[6]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7]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亲子沟通技巧发挥了关键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教养子女也变得更轻松。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大叹和孩子难以沟通,或是已经尽力去和孩子“沟通”,但亲子关系还是不太融洽。那么,家长怎样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呢?一、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朋友,平等地对待孩子,这是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基本要求,如果父母高高在上,摆尽做家长的威风,板着面孔说话,那么,还怎能要求孩子向你说心理话。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他一天经历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训斥也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和孩子做朋友,还要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二、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孩子不管是有意或无意那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以表扬,家长不妨感谢孩子的进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享受,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重感和责任感,他会更加再接再厉。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的批评孩子。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三、与孩子一起做事。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实现沟通,这点也很重要。比如说,父亲和孩子一起玩玩球,母亲和孩子一起布置布置房间,一块给家里做一个梯子搭一个架子什么的,家长一定要充分利用跟孩子一起做事的机会。
《浅谈幼儿园对家庭亲子教育的指导》
【摘 要】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是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当前家庭亲子教育有一定亮点,但仍存在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亲子关系应日趋多元化、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指导力度、改善亲子关系、优化教养方式、树立一体化教育观加以改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家庭亲子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亲子教育;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成为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庭仍然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对幼儿知识的巩固、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的建立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家长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亮点,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年轻的幼儿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亲子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家庭亲子教育的认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些家长存在以训斥、责打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包办替代等,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家庭亲子教育存在教育误区;因为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很多家庭保持着传统单一的亲子关系模式,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游戏,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方式单调。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幼儿家庭亲子教育的重心应由幼儿转向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的父母身上。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孩子,首先父母就应转变家庭亲子教育观念,提高家庭亲子教育能力,掌握有效的家庭亲子教育方法。
二、幼儿家庭亲子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亲子教育的热情高,但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
由于家长受高智能人才观的影响,家长较重视知识学习,家长较多或经常对幼儿进行阅读、数学等亲子教育,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寻找各类学习、兴趣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很高,但多数家长不具备亲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仅停留在幼儿园教育的延伸阶段,不能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孩子主动的进行家庭亲子教育,家长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家教知识,缺乏对幼儿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了解,实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较差。
2.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应日趋多元化
在日常教育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做错事情时,多数家长能够采取比较适当的方法,讲清道理,与孩子商讨办法,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但仍有部分家长以训斥、责打、冷淡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过于照顾,包办替代等。21世纪的家庭教育趋势是“亲子互动”模式,倡导“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多数家长能够保持“家长+朋友”的家庭亲子教育交流方式,但是依然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家长式”的亲子教育交流方式,幼儿期是发展敏感期,长此以往使幼儿逐渐形成依赖、缺乏主动性、适应能力差等性格特点,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妨碍了和谐亲子教育的形成,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3.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教育价值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事业有了更多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亲子交流机会少,孩子缺乏关注。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能够经常与孩子共同游戏,多数家长只是偶尔与孩子一起玩。多数幼儿在家庭中保持着独自玩玩具、看书、看电视、玩游戏。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游戏、交谈,所以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方式、教育价值都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了幼儿语言、动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家长一方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但在精神方面孩子显得“营养不良”。
三、幼儿家庭亲子教育改进的方法
1.提升家庭教育理论,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缺乏必要的早期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行为多半属于自发性状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为家长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家长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克服溺爱、过分保护、包办代替等心理。同时,幼儿园和班级教师可以分析不同类别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幼教宣传栏等活动形式,组织有关专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对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家长亲子教育水平,使孩子们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教育关系
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幼儿,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发展。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幼儿,不给孩子太大的期待压力,否则难以形成孩子良好的自我评价,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要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做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孩子学习做人为主要内容,教孩子学习怎样正确对人、对事、对己、以物等,在婴幼儿期,自觉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教育机会,及时进行教育。
3.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优化亲子教养方式
很多家长不理解亲子活动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加强亲子教育的指导,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亲子活动质量,如开办亲子教育研究中心、亲子俱乐部、亲子热线等,通过组织家长亲自参与亲子游戏活动,指导人员现场分析、指导、评价,使家长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拓展教育视野,使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提高水平,增强素质。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吸取教育知识,懂得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和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才有使家长教育有的放矢。
4.树立幼儿园——家庭一体化教育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幼儿园要树立家园共育意识,转变家长工作思路,扩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举办开放活动、家园同乐、聘请家长作幼儿园义务教师等,通过家长的亲身参与,让家长了解、观察保教人员的教育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借鉴方法。幼儿园要成立家长学校,组织专门人员根据家长需求,制定计划,聘请专家有目的地帮助家长学习幼儿教养知识。另外,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幼儿园自办幼儿教育报、利用幼儿园网站论坛、班级教师微博等多种形式,丰富家长的教育经验。家长要更多地向幼儿园学习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园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 教育 “小学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也必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问题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当然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论述却不断在展开,各种教育理念都在自述各自的观点。因此在不同幼教理念面前家长却存在各种担心与质疑,家长们分为几个派别的担心,其一就是认同孩子玩,不需要过早接触 文化 知识,害怕过早的 智力开发 。其二,担心只玩不学,是否影响孩子以后,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0到6岁的表现,就可以奠定终身,孩子的成长是通过各个敏感期来发展的。
在3-6岁之间,孩子的敏感期包括:空间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完美和审美的敏感期、音乐和绘画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婚姻的敏感期、语言与朗读的敏感期、执拗(孩子的成长与妈妈期待不一致)的敏感期、情感(表现欲)的敏感期、身份确认(奖励和赞美)的敏感期、数学及符号与自然的敏感期、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
如果家长把每个敏感期所需的东西赋予实践并参与这些实践,您的孩子肯定与别人的孩子不同。尤其到了上小学,您就会发现孩子的心理、情绪、感觉、精神,都是非常健康而且出众。
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论述“去小学化”
一学语言:
早期语言技能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水平对后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水平。但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不能错误地等同于识字、算数。有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语言技能(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因此,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 故事 ,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会算多难的加减法,会做多少题目,而是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习惯:
培养行为习惯,孩子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家庭教育 ()要有意识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 人际交往 等行为习惯的养成。亲子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也是注重培养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活,其中的学习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听得懂任务要求、能自始至终完成一项任务),会遵守规则等。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将会为孩子后续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有研究发现,入学后,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被拒绝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学习成绩不佳等现象。因此,入学准备很重要,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三学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 儿童 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儿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好奇心强的幼儿接触新事物时注意力集中、爱提问、爱探索。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开等“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四学独立性:
3-4岁是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阶段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 自我评价 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五学运动能力:
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读汉字和感受数学、使用数学解决问题,选择图文并茂、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图书,通过讲故事、亲子共读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同时,可以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绘画、音乐与 体育运动 能力。并采用图片、画报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加强孩子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后果的认识,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另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在鼓励与同伴交往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处理同伴矛盾,学会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发展友谊。
因此许多孩子的家长错误的认为“去小学化”是不学习任何文化知识,只是让孩子玩。真正的“去小学化”是:孩子在玩中学(各种竞技比赛游戏),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朗读唱诵歌谣、复述故事(锻炼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以及语言理解的能力。通过各种学习型的游戏以及竞技比赛,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语言能力,独立性。通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不断自我探索世界发现世界。同时家长们通过亲子训练、亲子竞技、亲子关系能够形成亲子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鼓励、相互欣赏、共同加油的成长方式和成长习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你对孩子的一次小小表扬与认同感之后孩子是表现的多么开心。希望在有正确认识的同时家长们也能付之行动,带领孩子健康的发展。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问题探讨论文”
《浅谈幼儿园对家庭亲子教育的指导》
【摘 要】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是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当前家庭亲子教育有一定亮点,但仍存在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亲子关系应日趋多元化、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指导力度、改善亲子关系、优化教养方式、树立一体化教育观加以改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家庭亲子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亲子教育;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成为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庭仍然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对幼儿知识的巩固、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的建立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家长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亮点,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年轻的幼儿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亲子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家庭亲子教育的认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些家长存在以训斥、责打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包办替代等,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家庭亲子教育存在教育误区;因为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很多家庭保持着传统单一的亲子关系模式,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游戏,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方式单调。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幼儿家庭亲子教育的重心应由幼儿转向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的父母身上。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孩子,首先父母就应转变家庭亲子教育观念,提高家庭亲子教育能力,掌握有效的家庭亲子教育方法。
二、幼儿家庭亲子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亲子教育的热情高,但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
由于家长受高智能人才观的影响,家长较重视知识学习,家长较多或经常对幼儿进行阅读、数学等亲子教育,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寻找各类学习、兴趣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很高,但多数家长不具备亲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仅停留在幼儿园教育的延伸阶段,不能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孩子主动的进行家庭亲子教育,家长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家教知识,缺乏对幼儿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了解,实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较差。
2.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应日趋多元化
在日常教育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做错事情时,多数家长能够采取比较适当的方法,讲清道理,与孩子商讨办法,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但仍有部分家长以训斥、责打、冷淡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过于照顾,包办替代等。21世纪的家庭教育趋势是“亲子互动”模式,倡导“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多数家长能够保持“家长+朋友”的家庭亲子教育交流方式,但是依然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家长式”的亲子教育交流方式,幼儿期是发展敏感期,长此以往使幼儿逐渐形成依赖、缺乏主动性、适应能力差等性格特点,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妨碍了和谐亲子教育的形成,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3.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教育价值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事业有了更多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亲子交流机会少,孩子缺乏关注。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能够经常与孩子共同游戏,多数家长只是偶尔与孩子一起玩。多数幼儿在家庭中保持着独自玩玩具、看书、看电视、玩游戏。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游戏、交谈,所以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方式、教育价值都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了幼儿语言、动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家长一方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但在精神方面孩子显得“营养不良”。
三、幼儿家庭亲子教育改进的方法
1.提升家庭教育理论,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缺乏必要的早期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行为多半属于自发性状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为家长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家长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克服溺爱、过分保护、包办代替等心理。同时,幼儿园和班级教师可以分析不同类别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幼教宣传栏等活动形式,组织有关专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对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家长亲子教育水平,使孩子们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教育关系
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幼儿,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发展。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幼儿,不给孩子太大的期待压力,否则难以形成孩子良好的自我评价,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要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做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孩子学习做人为主要内容,教孩子学习怎样正确对人、对事、对己、以物等,在婴幼儿期,自觉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教育机会,及时进行教育。
3.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优化亲子教养方式
很多家长不理解亲子活动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加强亲子教育的指导,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亲子活动质量,如开办亲子教育研究中心、亲子俱乐部、亲子热线等,通过组织家长亲自参与亲子游戏活动,指导人员现场分析、指导、评价,使家长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拓展教育视野,使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提高水平,增强素质。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吸取教育知识,懂得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和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才有使家长教育有的放矢。
4.树立幼儿园——家庭一体化教育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幼儿园要树立家园共育意识,转变家长工作思路,扩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举办开放活动、家园同乐、聘请家长作幼儿园义务教师等,通过家长的亲身参与,让家长了解、观察保教人员的教育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借鉴方法。幼儿园要成立家长学校,组织专门人员根据家长需求,制定计划,聘请专家有目的地帮助家长学习幼儿教养知识。另外,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幼儿园自办幼儿教育报、利用幼儿园网站论坛、班级教师微博等多种形式,丰富家长的教育经验。家长要更多地向幼儿园学习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园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