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因为量子纠缠的速度非常快,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那么是可以实现瞬间移动的。
量子纠缠可以导致瞬间转移。在我国现阶段公布出来的量子科技研究是由生物学家潘建伟组织的量子通讯及结构力学研究,他曾在港大的一次演说中提起过量子纠缠对身体瞬间转移的想象。他觉得,身体瞬间转移最先要具有一台超强劲的电脑可以扫描仪身体的纠缠不清颗粒,可以上传和接受量子科技动能,而且可以将信息内容再次构型的工作能力。量子纠缠,或称量子科技缠结,是一种物理学状况,是1935年由牛顿、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明确提出的一种波。
简易的说,量子纠缠便是在两种或两个以上颗粒构成系统软件中互相影响的状况,尽管颗粒在区域上很有可能分离,但危害不会改变。纠缠不清是有关物理学基础理论最广为人知的预测分析。它叙述了两种物体相互之间纠缠不清,即使距离遥远距离,一个颗粒的个人行为可能影响到另一个的情况。当在其中一颗被实际操作(例如量子科技精确测量)而情况产生变化,另一颗也会马上出现对应的模式转变。
随着着这种探索与发现的发生,那时候的物理问题已经不能对他们开展表述,当然,也就必须新的专业知识,这个时候,意大利人海洋之灾明确提出了“量子论”,打开了物理的新大门口,根据量子论,大家也发觉原来的物理问题,许多都被刷新了。此外,构成世间的分子和原子逐渐变的更为栩栩如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新状况,也随着物理学的发生,而逐渐一一拥有新的回答。
可是,由于物理学具备可变性,这也致使许多研究者在完成有关研究的情况下,发生了许多的异议见解,自然,关键势力分成两派,一派是适用物理学的,另一派是坚决反对的,牛顿便是反对党的知名人物。除开牛顿,许多生物学家也对量子纠缠有兴趣,比如说,在2015年的情况下,国际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布了一篇有关于量子纠缠的研究毕业论文,来源于西班牙技术性高校的研究人员表明,她们进行了无系统漏洞的贝尔不等式认证实验,这也证实,量子纠缠确实存有。并且在牛顿研究量子纠缠的历程中,牛顿也觉得,量子纠缠是可以让人们完成瞬间移动的,是啥意思呢?简易而言,便是人们可以不会遭受速率的拘束,可以前往一切一个想要去的地区
假设一个零自旋中性π介子衰变成一个电子与一个正电子。这两个衰变产物各自朝着相反方向移动。电子移动到区域A,在那里的观察者“爱丽丝”会观测电子沿着某特定轴向的自旋;正电子移动到区域B,在那里的观察者“鲍勃”也会观测正电子沿着同样轴向的自旋。
在测量之前,这两个纠缠粒子共同形成了零自旋的“纠缠态” ,是两个直积态(product state)的叠加,以狄拉克标记表示为
其中,
分别表示粒子的自旋为上旋或下旋。在圆括弧内的第一项表明,电子的自旋为上旋当且仅当正电子的自旋为下旋;第二项表明,电子的自旋为下旋当且仅当正电子的自旋为上旋。两种状况叠加在一起,每一种状况都有可能发生,不能确定到底哪种状况会发生,因此,电子与正电子纠缠在一起,形成纠缠态。
假若不做测量,则无法知道这两个粒子中任何一个粒子的自旋,根据哥本哈根诠释,这性质并不存在。这单态的两个粒子相互反关联,对于两个粒子的自旋分别做测量,假若电子的自旋为上旋,则正电子的自旋为下旋,反之亦然;假若电子的自旋下旋,则正电子自旋为上旋,反之亦然。
量子力学不能预测到底是哪一组数值,但是量子力学可以预言,获得任何一组数值的概率为50%。
粒子沿着不同轴向的自旋彼此之间是不相容可观察量,对于这些不相容可观察量作测量必定不能同时得到明确结果,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础理论。
在经典力学里,这基础理论毫无意义,理论而言,任何粒子性质都可以被测量至任意准确度。贝尔定理意味着一个事实,一个已被实验检试的事实,即对两个不相容可观察量做测量得到的结果不遵守贝尔不等式。因此,基础而言,量子纠缠是个非经典现象。
不确定性原理的维持必须倚赖量子纠缠机制。例如,设想先前的一个零自旋中性π介子衰变案例,两个衰变产物各自朝着相反方向移动,分别测量电子的位置与正电子的动量,假若量子纠缠机制不存在,则可借着守恒定律预测两个粒子各自的位置与动量,这违反了不确定性原理。由于量子纠缠机制,粒子的位置与动量遵守不确定性原理。
由于量子纠缠机制,粒子的位置与动量遵守不确定性原理。
从以相对论性速度移动的两个参考系分别测量两个纠缠粒子的物理性质,尽管在每一个参考系,测量两个粒子的时间顺序不同,获得的实验数据仍旧违反贝尔不等式,仍旧能够可靠地复制出两个纠缠粒子的量子关联。
历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 1935 年在与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内森·罗森的联合论文中首次讨论了量子力学关于强相关系统的违反直觉的预测。
在这项研究中,三人制定了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悖论(EPR 悖论),这是一个思想实验,试图表明“波函数给出的物理现实的量子力学描述是不完整的”。
然而,三位科学家并没有创造纠缠这个词,也没有概括他们所考虑的状态的特殊性质。
根据 EPR 论文,Erwin Schrödinger用德语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使用Verschränkung这个词(他自己翻译为纠缠)“来描述相互作用然后分离的两个粒子之间的相关性,就像在 EPR 实验中一样。”
此后不久,薛定谔发表了一篇定义和讨论“纠缠”概念的开创性论文。
在论文中,他认识到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并表示: “我不会称 [纠缠] 为一种,而是量子力学的特征,强制其完全背离经典思想的一种。” 和爱因斯坦一样,薛定谔也不满意纠缠的概念,因为它似乎违反了相对论中隐含的信息传输速度限制。
爱因斯坦后来著名地嘲笑纠缠为“ spukhafte Fernwirkung ”或“幽灵般的远距离动作”。
EPR 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的极大兴趣,这激发了关于量子力学基础的许多讨论(也许最著名的是玻姆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但其他已发表的工作相对较少。
尽管引起了兴趣,但直到 1964 年,约翰·斯图尔特·贝尔 (John Stewart Bell)证明了他们的一个关键假设,即局部性原理,应用于 EPR 希望解释的隐藏变量类型时,才发现 EPR 论证中的弱点在数学上是不一致的与量子理论的预测。
具体来说,贝尔证明了一个上限,见于贝尔不等式,关于在任何服从局部实在论的理论中可以产生的相关强度,并表明量子理论预测某些纠缠系统会违反这个极限。
他的不平等是实验可测试的,并且已经有不少相关的实验,开始的开创性工作斯图尔特·弗里德曼和约翰·克劳泽在1972年和阿兰·阿斯佩在1982年的实验中早期的实验突破是由于卡尔·科赫;
谁已经在 1967 年提出了一种装置,其中从钙原子连续发射的两个光子被证明是纠缠的——这是可见光纠缠的第一个例子。
这两个光子以比经典预测更高的概率通过径向定位的平行偏振器,但与量子力学计算在定量上具有相关性。他还表明,相关性仅随偏振器设置之间的角度(作为余弦平方)而变化,并且随着发射光子之间的时间滞后呈指数下降。
Kocher 的装置配备了更好的偏振器,被 Freedman 和 Clauser 使用,他们可以确认余弦平方相关性,并用它来证明对一组固定角度的贝尔不等式的违反。所有这些实验都表明与量子力学一致,而不是局部实在论原理。
几十年来,每个人都至少留下了一个漏洞,可以通过这个漏洞质疑结果的有效性。然而,2015年进行了一项同时堵住检测漏洞和局部漏洞的实验,被誉为“无漏洞”;这个实验肯定地排除了一大类局部现实主义理论。
Alain Aspect指出,“设置独立漏洞”——他称之为“牵强”,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残余漏洞”——尚未关闭,自由——意志/超决定论漏洞是不可关闭的;俗话说“没有实验,再理想,也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贝尔的工作提出了使用这些超强相关性作为交流资源的可能性。它导致了1984年发现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最有名的BB84由查尔斯H.贝内特和吉勒臂章通过阿尔图尔·埃克特。尽管不使用纠缠,但 Ekert 的协议使用违反贝尔不等式作为安全性证明。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量子纠缠
是关于量子力学理论最著名的预测。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量子纠缠的本质就是量子的关联性。
那量子为什么会纠缠,其本质又是什么呢?
要想了解这一点,还是得提一下相对论,大家都知道当代物理学有两大基础 -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提出到现在这两个理论经受了很多严格的实验,其正确性是毫无疑问的。
而目前两个理论在根本架构上的冲突之处是:量子场论是建构在广义相对论的平坦时空下基本力的粒子场上。如果要透过这种相同模式来对引力场进行量子化,则主要问题是在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架构,无法一如以往透过重整化的数学技巧来达成量子化描述,没办法用数学技巧得到有意义的有限值。
相对地,例如量子电动力学中对于光子的描述,虽然仍会出现一些无限大值,但为数较少可以透过重整化方法可以将之消除,而得到实验上可量到的、具有意义的有限值。
所以说广义相对论的修改方向是这两点:
1、引力的成因不是时空弯曲的。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背景是弯曲的时空,但不是引力的成因。
2、引力的本源是时空。且描述引力量子化的时候一定要用“微分”思维来化解时空弯曲的尴尬。但引力不是时空弯曲造成的。引力可以说是一种时空性质。它反过来又会影响时空构建。且引力的作用是以光速传递的。
那么量子纠缠所引发的“超光速”的讨论是否对相对论理论构成了挑战呢?答案又是否定的!
别忘了量子力学的两大支柱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和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
所以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一种行动诡异的“概率云”。这些粒子不会只存在一个位置上,也不会只从一个路线到达另一个位置。我们一般用波函数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行为和特征。而两个有共同来源的微观粒子之间,只要有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立刻发生的,这就是量子纠缠。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量子纠缠发生的机制是有限制的。并不是说随便两个粒子相距N千米距离远,都能发生量子纠缠。比如说地球上一个粒子不可能和100光年以外的一个粒子发生量子纠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发生量子纠缠必须在一个系统中,而且粒子是有共同来源的。
〈双光子系统〉比如:同一激光器产生光子场进行双偏分光,由于本身由同一激光器产生属`相干态'',那这二个分光产生的光子系统属〈相干纠缠态〉然后我们测量一个光子态某物理参量,会发现另一光子对应该物理参量也会同时改变,那么我们说对该〈双光子相干系统〉对该物理参量而言是一种量子纠缠态!
量子纠缠说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定粒子间,会有强的量子关联。例如在双光子纠缠态中,向左(或向右)运动的光子既非左旋,也非右旋,既无所谓的x偏振,也无所谓的y偏振,实际上无论自旋或其投影,在测量之前并不存在。在未测之时,二粒子态本来是不可分割的。
那这样量子纠缠态产生原因就不难理解了,其实我们只要认为该双光子系统在分光前后是一个整体,那量子纠缠效应就很好理解了但实际上是这样吗?有人会说光子空间分离为二部分,怎么可能还是一个整体?关键点在于〈量子纠缠态〉的先决条件,双光子系统是一种相关联态,在没有解除相关联态前,它就是一个整体!
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理论,这一点已被贝尔不等式【任何定域隐变量理论不可能重复量子力学的全部统计预言。】的实验结果所证实,因此,量子力学展现出许多反直观的效应。量子力学中不能表示成直积形式的态称为纠缠态。
纠缠态之间的关联不能被经典地解释。所谓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量子纠缠涉及实在性、定域性、隐变量以及测量理论等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并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体系的量子态的最普遍形式是纠缠态,而能表示成直积形式的非纠缠态只是一种很特殊的量子态。历史上,纠缠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5年薛定谔关于“猫态”的论文中。
其实从量子纠缠本身的系统就可以看出它与互补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有紧密关系。不确定性原理体现了“联系”,即位置和动量的联系。互补的原理体现了“矛盾与统一。”两者结合的必然结果就是“纠缠”。”而且贝尔不等式是永久成立了,不可出现爱氏思考的那样。即通过隐变量理论可以完整解释物理系统所有可观测量的演化行为,从而避免掉任何不确信性或随机性。
而且干涉量子纠缠的时候,量子纠缠态会立即消除,也就是这种关联态函数的描述现象终止。
这也是说明了,量子纠缠的“局域”性。它不会像引力那样,具有“广域”性。但整个量子力学的非定域,其实也是一种“广域”,在这种“光域”下量子纠缠遵从一定的法则存在。
再通俗一点举例解释可以这样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的量子纠缠态是一体的东西,在一个波函数描述之下,和距离无关。就好像是两个人坐一个跷跷板玩。A和B坐在上面的时候,就有了联系。A下去,B必然上来;相反B下去,A立刻上来。但我们不能说这种联系是超距的,也就是A和B之间的变化是超光速完成的。要知道这和A和B直接的距离“无关”,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态有关。
就是研发出来了量子计算,然后也可以证明量子霸权,之后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说量子线路,然后也包括量子随机行走,还有就是绝热量子计算等等。
杭州日报 我们生长于“经典世界”,而今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微观空间,它叫“量子世界”。 量子理论是20世纪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早在1900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提出了量子这个概念。“一朵云降生了量子论,另一朵云降生了相对论”。 当今“第二次量子革命”正在兴起。现代信息技术,量子力学是硬件基础,数学是软件基础。新华社10月18日报道说,具有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是 科技 大国重点抢占的战略技术高地。量子通信,是信息安全传输的“保护盾”,窃听者必然被察觉并被规避;量子计算,则是未来计算技术的“心脏”,谷歌研究人员发论文称,“基于一个包含54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计算系统,它花费约200秒完成的任务,传统超级计算机要1万年才能完成。” 在量子世界,最著名的原理就是“量子纠缠”——爱因斯坦于1935年最早提出了“量子纠缠”的概念。现在通俗地讲就是:两个不同量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处于纠缠状态,就像有“心灵感应”,无论相隔多远,一个量子状态变化,另一个也会随之改变。量子世界还真是“有你有我”。 我国有一位“光量子纠缠鬼才”,他叫陆朝阳,以研究量子纠缠闻名,被称为在量子世界里“打怪升级”的“超级玩家”。就在10月7日,“2021年度罗夫·兰道尔和查尔斯·本内特量子计算奖”授予陆朝阳,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青年才俊陆朝阳,1982年12月生于浙江东阳。1998年春节前,他在东阳中学读高中时,潘建伟教授前来所做的一场科普报告,为他揭开量子世界诡谲离奇的一幕,由此使他沉迷其中。潘建伟院士是我国量子研究的领军人物,同样是浙江东阳人,上个月他还来到西湖大学,讲了一课《从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 科技 》的公开课。“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就是他领衔的。 2000年,陆朝阳考入了中科大物理系,顺利进入了潘建伟团队实验室。2007年,24岁的他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六光子纠缠“薛定谔猫态”和“簇态”,刷新了光量子纠缠的两项世界纪录。2008年,经导师潘建伟建议,陆朝阳去英国剑桥读博。潘建伟自己是在维也纳大学完成博士学位的。与导师一样,陆朝阳学成归国,继续深入研究 探索 量子世界的奥妙,把这个领域做大做强,真正为国为民所用。这就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2010年,28岁的陆朝阳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建伟、陆朝阳他们带领团队,构成了中科大量子研究的“梦之队”。2020年2月,陆朝阳荣获美国2020年度“阿道夫·伦奖章”,也是国内第一人。
来自荷兰量子计算公司 QuTech 的一支研究团队,刚刚率先实现了包含三个量子处理器的多节点量子网络,并且获得了关键量子网络协议的原理证明。 在近日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篇题为《基于远程固态量子位的多节点量子网络实现》的文章中,他们已经介绍了这项通往未来量子互联网的重要里程碑式发现。
Matteo Pompoili 与 Sophie Hermans(来自:QuTech / Marieke de Lorijn 摄)
互联网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够联通地球上任意两台计算机,从而实现数十年前设计的应用程序都梦想不到的新功能。
现如今,世界各地的诸多实验室,都有许多研究人员在努力开发第一个量子互联网。该网络可在相隔极远的距离上,连接任意两台量子设备,比如量子计算机或传感器。
尽管当今的互联网仍在以 0 和 1 这“1-bit”来分配信息,但未来的量子互联网将可同时使用两种位态。
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博士研究生 Matteo Pompili 表示:“从无法破解的通信、到具有完全用户隐私的云计算、再到高精度计时等功能,量子互联网将开辟一系列新颖的应用”。
量子网络节点之一,反射镜与滤光片将激光束引导至钻石芯片。
过去十年,研究人员已经设法量两个共享直接物理链接的量子设备连到一起,从而迈出了通往量子互联网的第一步。
不过在实现可伸缩的量子网络之前,仍需搞定通过中间节点的量子信息传输,这点类似于传统互联网中的路由器。
与此同时,许多有前途的量子互联网应用,都依赖于纠缠的量子比特,但它们往往分布在多个节点之间。
所谓纠缠,特指量子尺度上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此前研究人员已经揭示过无论远近都能实现纠缠的特性。
除了算力强大的量子计算机,这项特性还为将来量子互联网的量子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视频截图(动画示意)
在 QuTech 的实验中,初始的量子网络由三个节点组成,它们在同一建筑物内相距一定的范围。为让这些节点能够组成一个真正的网络来运行,研究人员不得不发明一种新颖的架构,以使之扩展到单个链接之外。
据悉,被称作 Bob 的中间结点,与称作 Alice 和 Charlie 的两个外部节点都具有物理连接,从而允许与这些节点中的每一个都建立量子纠缠链接。
此外 Bob 配备了一个可用作存储器的额外量子比特,以在建立新链接时存储先前生成的量子链接。
在 Alice-Bob 和 Bob-Charlie 之间建立量子链接之后,Bob 可通过一组量子运算,将这些链接转换为 Alice-Charlie 的量子链接。
The Worlds First Rudimentary Quantum Network(via)
量子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通过“标志”信号来宣布完成了这些(本质上也是概率性的)协议。这点对于量子网络的可伸缩性至关重要,因为将来需要通过许多这样的协议来串称一个大网。
团队另一位成员 Sophie Hermans 表示:“一旦建立了连接,我们就能保持最终的纠缠状态,并保护其免受噪音的干扰。理论上,我们可以将这些状态用于量子密钥的分发、量子计算、或任何其它后续的量子协议”。
研究领队 Ronald Hanson 总结道:“这是首个基于纠缠的量子网络,可作为研究人员开发和测试量子互联网的软硬件及协议的独特平台”。
未来量子互联网将由无数的量子设备和中间结点组成,QuTech 团队已在研究将之与现有数据基础架构提供兼容的可行性。
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将在实验室外的电信光纤上对当前原理进行验证,预计 QuTech 的城际量子互联网演示线路可在 2022 年完成。
【新智元导读】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再次创造世界纪录!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以及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实现对其操控及全局纠缠!
又一项世界纪录!
继去年潘建伟团队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后,近日,由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共同合作,再次在 量子计算领域刷新了又一项世界纪录 —— 开发了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实现了全局纠缠 !
这一重磅成果刊登在了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
论文地址:
这项工作有多厉害?
只需要在短短187纳秒之内(相当于人眨眼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20个人造原子从“起跑”时的相干态,历经多次“变身”,最终形成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纠缠态。
20比特量子芯片示意图
正如人民日报所评论:
(A)由中央总线谐振器B(灰色)互连的假彩色电路图像显示20个超导量子比特(通过顺时针方向从1到20标记的青色线条)。每个量子比特都有自己的磁通偏置线(蓝色)用于Z控制,16个量子比特具有单独的微波线(红色)用于XY控制,而Q4,Q7,Q14和Q17共享相邻量子比特的微波线。每个量子比特都有自己的读出谐振器(绿色),它耦合到两条传输线中的一条(橙色),以便同时读出。还显示了代表性的量子比特-总线谐振器耦合电容器的放大视图,其中所示的点处具有不同的电容值,以及测量设置的说明性示意图。
(B)通过传输线的信号频谱,|S21|,其中量子比特读出谐振器的响应在下降时可见。
(C)Q20的交换光谱,通过将Q20激励到|1i然后测量其作为量子比特频率和延迟时间函数的|1i-state概率(彩色条)而获得。为消除测量误差而校正的概率数据(27)来自由垂直白色条纹分开的两个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其他19个量子比特在Z控制下按频率进行分类,可以通过人字形图案进行识别,这是由于Q20与总线谐振器B介导的量子比特之间的相干能量交换导致的。放大视图是Q20和B之间的直接能量交换。
图2:18个量子比特的GHZ态
(A)用于产生和表征N-qubit GHZ态的脉冲序列。
(B)N-qubit GHZ奇偶校验振荡。对于每个数据点(蓝色圆圈),通过重复脉冲序列大约30×2^N次,来找到原始的2^N占有几率,然后应用读出校正来消除测量误差(27),之后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来验证占有几率并计算奇偶校验值P。为了估计误差条(error bars),我们将完整的数据集划分为几个子群,每个子群包含大约5×2^N个样本,并且误差条对应于从这些子群计算的那些标准偏差。红线是正弦曲线拟合,条纹幅度对应于|r00...0,11...1|。对于N=16到18,在整个γ∈[-π/2,π/2]范围内,如果采样尺寸为30×2^N时,则重复测量花费的时间过长。用灰线连起来的灰点来自减小了~2^N采样尺寸的实验数据,没有误差条,作为视觉引导指示正确的N分段振荡周期。
图3显示在实验控制条件下,20 个人造原子集体从零时刻起跑后的相干演化动态过程的捕捉。
不到 200 纳秒的过程中,人造原子的集体状态历经多次变身,在不同时间点出现有不同组份数(对应球中红色圈的数量)的薛定谔猫态,最终形成 2 组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薛定谔猫态。
A 和 B 图分别为理论预测和实验观察结果。C 图为根据建议在新视角下对 5 组份薛定谔猫态的重新描绘,球中蓝色区域的出现更有力地证明了量子纠缠的存在。
在短短 187 纳秒之内(仅为人眨一下眼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20 个人造原子从 “起跑” 时的相干态,历经多次 “变身”,最终形成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纠缠态。论文标题中,团队用了 “薛定谔猫态” 来描述捕捉到的现象。操控这些量子比特生成全局纠缠态,标志着团队能够真正调动起这些量子比特。
电子测量技术是一本核心期刊。但是它并不是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属于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测量技术》由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统计源期刊。电子测量技术以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个技术是不错的是技术人员研究的最加技术为主。
《电子测量技术》创刊于1977年,半月刊,是由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类专业刊物。据2019年5月期刊官网显示,《电子测量技术》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19人、执行副主编1人、主编1人。
据2019年5月3日中国知网显示,《电子测量技术》总被下载1298269次,总被引42770次,出版文献共10095篇。
(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9年2019年5月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电子测量技术》载文量为6926篇,基金论文量为1256篇,被引量为34589次,下载量为263250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是比较专业的核心期刊,之前也发的这个。文章质量很重要,当时还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帮忙改的,专业的说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是由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协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 自1985年创刊以来,《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办刊风格和严格的审核程序著称,在国内外赢得良好的信誉和较高的知名度,成功地开展了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同行科技人员之间沟通了信息,促进了电子测量仪器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目前,《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是国家教委所列的286种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被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的《中国科学论文数据库》列为技术类“核心期刊”,被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入选由中国科协学会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共同主办的检索性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提供一些关于数字万用表安装实践的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写作参考。 [1] 秦辉,陈东风. HP-36B型数字万用表的原理与维修[J]. 仪表技术, 2006,(04) . [2] 蔡秀明. 指针式万用表的快速修理[J]. 上海计量测试, 2007,(03) . [3] 吕可. 废弃的数字万用表改装激光功率计[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23) . [4] 陈立方. 数字万用表多功能附加器[J]. 电子测量技术, 2003,(03) . [5] 宛杰,何文波. 数字万用表故障检测与排除的实用方法[J].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7,(01) . [6] baiyun_feng0230. 送你免费的示波器、数字万用表[J]. 电脑爱好者, 2003,(14) . [7] 吉时利. 2000系列数字万用表[J]. 电子测量技术, 2002,(01) . [8] 沙占友,刘阿芳,王科. 智能数字万用表的电路优化设计[J]. 电源技术应用, 2005,(10) . [9] 王长清. 万用表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与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7,(10) . [10]具有台式性能的手持型数字万用表[J]. 电子产品世界, 2003,(24) .
工程测量技术论文
测量也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测量学的学习和实习,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测量学的轮廓。如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工程测量技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工程测量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充分利用控制测量技术、地形图测绘技术、全站仪野外数字测图、摄影测量技术、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等等,把传统的手工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一、全站仪野外数字测图
全站仪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处理到绘图过程的自动化和一体化。国内已研制和开发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大比例尺野外成图软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清华山维公司的EPSW系统、南方测绘公司的CASS系统、广州开思测绘软件有限公司的SCSG系统。这些系统已在国内生产单位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论文参考网。
近年来测绘界提出的“高端全站仪”,要求它不仅能适用于各种测量工作,而且还能用作“单人全站仪”,即只需一人便可进行测图作业,而且在观测点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为获得高质量的观测成果,对仪器就要提出新的要求。
二、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中的应用
当测绘的面积较大或测区条件困难时,使用摄影测量技术包(括航空摄影测量和地面摄影测量进)行地形测绘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最近若干年来,摄影测量技术有了两个重大突破,第一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趋于成熟并实际投入应用;第二是GPS的出现使得摄影测量的外业控制变得简单。它们都使得摄影测量方法的经济性和效率大大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力进一步加强。
数字摄影测量也称为软拷贝摄影测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摄影测量对价格昂贵、光机结构复杂的专门测图仪器的依赖,是摄影测量领域的一次革命。论文参考网。基于微机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目前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自动定向、空中三角测量、自动数字地面模型生成、自动正射影像图制作和交互式数字测图以及三维景观模型采集等一系列作业,精度与通常的解析测图仪相当。虽然现在的系统尚存在不少缺陷,但数字摄影测量已成为摄影测量的技术主流。
三、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大比例尺测图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灾害监测、小比例尺制图等领域均有成功的应用。但由于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较低,难以用于大比例尺制图。近年来,由于新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片的出现,为城市或区域大比例尺制图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源。IKONOS卫星于1999年9月24日发射成功,是世界上第一颗提供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商业遥感卫星。可以提供地面分辨率达1m的IKONOS数字图像,该图像可以用于制作1∶10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地面模型和数字线划图。QuickBird是Digital Globel公司于2001年10月18日在美国发射成功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QuickBird在地面的分辨率为,能够满足更专业、更广泛应用领域的遥感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好、更快的遥感信息源服务。2007年9月18日,Digital Globel公司宣布在加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一颗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W:orldView-1,WorldView-1为当今世界最具敏捷性的一颗商业卫星,这是2007年波音航空公司为Digital-Globel公司继QuickBird后成功发射的第二颗商业卫星,该图像完全满足制作11∶0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地面模型和数字线划图,也可望在15∶000地形图的修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其它的地形测图技术
其它的地形测图技术主要是指将GPS与其它传感器集成于一定运载工具上而形成的数字测图技术及直接利用GPS测图的技术。主要包括:
1(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论文参考网。激光雷达技术是近数十年来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具革命性的成就之一,是目前最先进的对地摄影测量系统。在DGPS、IMU支持下,激光扫描系统通过激光扫描器和距离传感器,经由微计算机对测量资料进行内部处理,显示或存储、输出距离和角度等资料,并与距离传感器获取的数据相匹配,经过相应软件进行一系列处理来获取被测目标的表面形态和三维坐标数据,从而进行各种量算或建立立体模型。该技术的最初目的主要是获取困难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在这些困难地区,例如森林,沙滩等,使用常规摄影测量方法费时、费力,很难获取高精度的地面高程模型数据。使用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可以高效、高精度地直接获取地面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2(水)下测绘系统。该系统是一种移动测绘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自动测深仪、数据采集软件和通讯设备等组成,平面测绘精度取决于GPS的作业方式和接收机的性能,高程精度则与测深仪有关。它们已在大比例尺水下地形测量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代表的产品有中海达水下测绘系统、南方水下测绘系统。3(R)TK数字测图技术。随着实时动态差分RTK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人们提出了RTK测图的设想,就是将RTK当成全站仪,配置相应的支持软件直接用于测图,该方法在地物稀少、植被覆盖不厚的测区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五、结语
GPS已成为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一种常用手段。可以说,GP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本世纪测绘领域最辉煌的.成就之一。随着差分GPS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是高等级的首级网和加密网,就连图根点和航空摄影测量像控点的测定也广泛采用了GPS。在许多地形测量项目中,光电测距导线早已成为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测量方法。特别是当使用全站仪时,可以将低等级的图根控制与细部地形测量同步进行,从而提高总体作业效率。徕卡公司最新推出的全站仪与GPS完美结合,是集成了GPS功能的高性能全站仪(超站仪,)无需控制点、长导线和后方交会等工作,直接使用GPS确定该点的三维坐标,然后就可以使用全站仪进行测图、放样等工作。高程控制测量过去一直沿用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耗时费力,效率较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电磁波测距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国内外在这方面均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论证工作,目前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已可以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大部分规范也已采纳了这些成果。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无疑是几何水准测量很好的补充手段。同时,随着GPS在平面控制测量上日益广泛的应用,关于GPS在高程控制测量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掀起了热潮。大比例尺地形图主要指的是15∶00~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传统的地形图一般均是指线划图,这里不仅指线划图,而且还包括另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图种:影像图D(EM、DOM、DTM等。)目前,数字地形图包(括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等)已取代传统的模拟地形图,成为地形测量的主要产品。
参考文献
[1] 张冰,王铁生,高丽峰. GPS高程拟合模型在带状区域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 2009,(07) .
[2] 王颖,袁铭,严勇,凡亦文. 苏州市GPS水准拟合方法的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 .
[3] 熊小莉,吴迪军. GPS高程拟合模型的精度分析[J]铁道勘察, 2007,(02) .
[Epub ahead of print] 是印刷版前先行电子版发表,意思是文章还没有印刷成刊物出版前,就在网络上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表。就是2012年11月以电子版的形式发表,022是不是22号我就不知道了 2013 jan 7是这篇文章于2013年的 1月 7日以印刷版证实发表了。这里看不出接受到发表的间隔,因为没写明接受日期是什么时候,一般文章接收后还要作者提交一份正式版,如果作者拖拉,晚1两个月发表都正常。此外,Epub的速度不同刊物也是有区别的,有的1周内就Epub,有抢占学术前沿的感觉(万一有相同的研究同时被不同刊物接受,早Epub的就是第一个发表的咯);慢的1两个月甚至3个月都有可能。
DOI为英文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缩写,根据国际标准ISO 26324里的解释,它的意思是“一个对象的数字标识符”,而不是“一个数字对象的标识符”。这个标识符具有唯一性、永久性的特点。DOI最初是为了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所有者商业利益,由美国出版商协会(AAP)在1998年创立的非赢利组织国际DOI基金会(IDF)管理和运行的,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DOI目前已在国际出版界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对于DOI,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1.DOI是一种标识:DOI为数字信息提供了全球唯一持久的身份标识。2.DOI是一个系统:DOI系统为任何类型对象的唯一持久身份标识提供基础技术和设施,并为建立开放的知识链接系统服务。3.DOI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运营服务,包括DOI的注册、查询等服务。DOI作用如下:1.它为数字化信息提供永久和唯一的标识,有利于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和唯一识别。2.通过DOI之间的互相操作,实现动态的、开放式的知识链接,整体提升数字化资源的使用率,也就是说提升数字化资源的访问量和下载量。3.为中文数字化资源提供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唯一标识,有利于促进中外文信息融合,逐步实现中西文数字资源的链接,为建立统一的中英文知识链接系统提供技术标准和平台。4.它使全球性的知识互联系统成为可能。5.它延伸了行业中每个个体的链接空间和合作空间。
是的,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DOI】 cnki:ISSN: 从 看得出来
正在出版中的文章没有卷期和页码,这种文章往往已经挂在网上,doi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拓展资料: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