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荷塘月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荷塘月色研究论文

【素材清单】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自欺欺人是努力的超然。凶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个世界”,来安慰与慰藉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写作素材】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2、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用生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一外侮的铮铮铁骨,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素材激活】散文泰斗和骨气英雄——朱自清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踌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确良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您又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超然的态度”“和谐”“寻求生活的真谛”“心灵的轻松”“自然与心灵”“人与自然”“审美”“情感”“心灵世界”“人格和国格”“人品与人生”“文品与人品”“骨气”“信念”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运用范例】(一)心灵一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的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批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心灵的荷塘》)(二)西汉刘向云:“书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捧读他的散文,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朱自清更是我们精神家园里一颗耀眼的明星。读着他的故事,我心潮澎湃——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不仅是高贵人格的体现,更是伟岸国格的展现。“贫贱不能移”的骨气铸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三)朱自清先生曾说:“做人要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人。”可谓一语中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正是他无愧人生的光辉写照。即使饿死他也要对得起三尺讲台的庄严肃穆,也要对得起他毕生的精神追求,更要对得起祖国、人民。所以,他是快乐的。(《无愧,方可有乐》)请采纳,谢谢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一、结构严谨自然:(请参看《荷塘月色》结构分析)《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二、描写精细传神: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例如以“舞女的裙”比况荷叶,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景象,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对于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本文景物描写特色⑴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⑶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三.本文的写作特色,具体说来有三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望采纳~

关于荷塘月色论文范文资料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心得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描述了我晚上沿着荷塘散步时看到的美景。

荷塘月色静谧,却不乏刺激,让人轻易遐想,让我深深陶醉。那天晚上,荷塘美如仙境,但大家都想亲眼看看——。毕竟他们只是想想而已。

荷塘不是著名的5A级旅游景点,但为什么朱粲紫青会发现并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呢?我认为有两点:

首先,朱自清是一个感情细腻,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正因为他善于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风景,才能够捕捉到如此美丽的风景。

其次,朱自清从小诗书林立。面对如此美丽的风景,他怎么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描写荷塘的古诗呢?因此,他给荷塘的风景增添了一点趣味和优雅。

我以前觉得生活很无聊。但是看了《荷塘月色》,我才发现,我的生活中也有这么美好的事情。我想:为什么我观察生活不能像朱自清那样细致?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风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

乐观的看待生活,平凡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美好的风景,这样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热爱生活。

让我们一起寻找风景和美丽!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不仅是诗人,还是散文家,是叙事领域的学者。

《荷塘月色》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就是写风景的。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路。"读到这里,脑海里不知不觉出现了一条小路,曲折。

"我喜欢活泼、平静、合群和独处。"这句话好像是矛盾的,不是矛盾的。朱自清老师从不同角度描述,让人深思。

"月光像流水一样,静静地倾泻在这片叶子和花朵上。"谢这个词用得很好。如果是我们,用一个零散的词就好了。值得学习。

“高高的灌木,落在参差不齐的斑驳阴影里,像幽灵一样;……”这一段使用了对比手法。人们不禁想起夜空中悬挂的月亮。月光使影子斑驳。

《荷塘月色》中有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连梁的《采莲赋》都被朱自清用得恰到好处,最后还用了夸张的说辞。

《荷塘月色》写得好。

朱自清老师的散文写得很好。虽然他只活了50年,但在散文领域留下的遗产是值得学习和继承的。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荷塘月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得很漂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朱自清晚上在清华校园芦苇荷塘边散步的。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犹豫和躁动,内心也随之波动。作者描写的是静夜的月色,与现实中荷塘月色不同。通过荷花和冷月的描写,象征着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个月他独自静静地欣赏着荷塘的风景。

“散步”“散步”“我在荷塘田野里看到荷叶、散落的荷花、风中的花,让人心旷神怡”。作者把荷塘月色描写得生动形象。“我在月光下欣赏美丽的风景”,我陶醉了。看着看着,美丽的月光突然消失,我有点失落,总觉得自己还在意犹未尽。

看着作者走进家门,我读完了书,总是舍不得合上,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望,想脱离现实却又做不到的复杂心情,体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行的渴望,寄托了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生活在这样美好舒适的环境里,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我走近写字台,放上CD,听着长长的小提琴曲,听着钢琴的轻柔,听着音乐的`忧伤,这让我打开《荷塘月色》,走进书里。“这几天,我的心不平静……”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他对黑暗现实的“超脱”和“挣扎”心态。

“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走路……”读书的时候,我也仿佛走进了清华大学的僻静角落,和作者一起欣赏荷塘里美丽醉人的月色。昏暗的小路在柔和的月光下不再令人恐惧。爱热闹爱合群——当然是和人一起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要淡定,要独处。当然,在这个“白色恐怖”中,我想生活在一个“天堂”。从名字上感觉到作者内心的躁动和彷徨,心情也随之波动。

《散步》《散步》《我看见荷塘了》,荷叶散落在荷花里,风中花香真沁人心脾。淡淡的月光带着薄薄的云洒在树叶和花朵上,漂浮在荷塘上,这简直是一幅用完光和莲花的美丽画面。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月光和月光下的荷塘。我欣赏着作者笔下的花和月,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那美丽的、柔和的、微弱的月光消失了,四周树木葱郁,树间有光,但光是那么的无精打采。这一刻主角几乎变成了一只活泼的蝉和青蛙,作者却一无所有。文章《采莲赋》和《西洲曲》节选,和作者一起冷却了我的心,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奈和彷徨。它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躁动不安。

CD机的小提琴音乐渐渐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转到文章结尾。我“看”着作者进了房间,写完了文章,却没有合上书。这篇文章让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之美,能让人一时忘忧,可见其美,让我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我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憎恨。我很佩服作者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与“白色恐怖”的斗争。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所以我应该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慢慢合上书,闭上眼睛,想起了书中伟大的民主斗士朱自清。慢慢的,我就睡着了,希望能在梦里再见到荷塘。

在休闲的午后,在夕阳的黄昏,一杯绿茶,打开卷轴—— 《朱自清散文精选》。我很爱朱自清老师的文章。它们清新优雅,读起来很美。人们沐浴在柔和的春风中,空气清新怡人。

欣赏《荷糖月色》就像在月夜欣赏一幅加了糖的长卷,淡淡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在宽大的荷叶上。我仿佛轻轻的捧着它,满满的月光可以悄悄的从指缝间溜走。婀娜多姿的白鹤,在微风中荡漾,像仙女降临人间,在夜色中翩翩起舞,呢喃低语。

生动的比喻和意味深长的文字向我展示了“芙蓉出水,自然雕琢”的自然美,一种优雅的美,它能冲走我心中的尘埃,让我时时感到感动,体味每一个平淡而真实的日子,让我在喧嚣的生活中安身立命,内心会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静感。

《背影》总是让我感动得流泪。文章委婉含蓄,选材独特。而是作者写了养父给儿子买橘子的小事,到处写父爱。但文章中没有“爱”字,足以巧妙自然地将字里行间强烈的父爱交融,引领读者感受。

”我看见他戴着一顶黑布帽,穿着一件大黑布夹克和一件深蓝布棉袍,摇摇摆摆地走到铁路边,慢慢俯下身。这并不太难。但是他过了铁路,爬那边的站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双手爬上去,脚又缩了起来;他肥胖的身体微微向左倾斜,显出努力工作的样子。”父爱真伟大!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会倾其所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孩子身上。他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为我们做了多少事,流了多少眼泪和汗水!

这就是父爱,需要我们敞开心扉,体会到他们的爱是深沉厚重的。

朱自清老师的文章也流露出哲学的气息。我记得他说过:“过去的日子像轻烟,被微风吹散,像薄雾,被楚阳蒸发。”所以,我学会了珍惜时间。

我不想过“热泪盈眶”的生活。我更珍惜时间。有句歌词:“昨日的太阳照不到今日的树叶。”昨天,不管是好是坏,都像流水一样消失了。宝贵的时光就在今天,青春逝去的时候,感叹岁月太难过。

一股淡淡的墨香迎面扑来,读朱自清老师的散文就像喝了一杯绿茶。每一口都是那么安静,就像和一个智者交谈,受益匪浅。

让我们尽情享受这本书吧!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

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曾一度被剪除。但现在课本中已恢复其原来内容。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扩展资料:

《荷塘月色》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第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段(7~11):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一、荷塘月下的美景 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这一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紧扣标题,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密密层层的荷叶推出各色各样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是实写,写荷塘中的静态。这时候微风来了,风带来了动,于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颤动以后荷塘则出现了短暂的变化。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幽雅宁静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独处荷塘的环境中才能拥有。在这里,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还要有周围环境的衬托,所以第6段接下来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三段写荷塘,写塘中的月色,写月下荷塘的周围景致,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蕴含的情思 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认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过去多家评论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有忧愁,因为全文处处笼罩着低调的情绪。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本身出发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为预想月光下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毋宁说是作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以上种种,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也可能让我们喜,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事。这样看来,朱自清只不过是写出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而已,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他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传世作品而已。 对于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从文章本身出发,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求统一的答案,只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表述清楚,说出一定的道理即可。 三、语言的巧妙运用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分析理解能力,有理有据地认识文本中的自我。题目中提供的两种看法供参考,学生也可以有别的看法。但不管持哪种看法,都要从文本出发做点分析,说出一定的道理。教师可参照课文分析做一些说明。下边是提供写作本文的一些背景材料: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够辨认、说明,并做点具体分析。注意,本题将通感也作为比喻的一种,其实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和一般的比喻有着本质的不同,老师可结合课文说明,适当给学生做些讲解,帮助他们理解这种修辞现象。 本体 喻体 完整句子 相似点 叶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白花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清香 渺茫的歌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月光 流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笼着轻纱的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悠扬,温馨,和谐 树色 一团烟雾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迷茫,朦胧 灯光 渴睡人的眼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没有精神 1.比喻恰当。因为人的各种感官是相互联系的,感觉之间本来就是互通的。这里先是将花香比成远处渺渺茫茫的歌声,二者都具有缥缈、不确定、若有若无的特点;后又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比喻光与影的和谐,不仅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而且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2.对比喻的看法,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因不同的设喻而有不同的理解,不求统一答案,可让学生自由地交流看法。 三、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揣摩作者用词的巧妙,其中一些是叠词的运用,一些是修饰词语的巧妙运用,一些是动词的恰当使用。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四、这是背诵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能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名言名句、优美的语段,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为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建议 一、本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朗读。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文中的“我”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师再适当补充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学生可各抒己见,不求统一答案。当然,老师可以有倾向性指导,可结合课文说明,适当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处处流露出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 三、本文语言优美、生动,恰到好处地配合了写景的需要。如准确的炼词,恰当的修饰语,叠词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适当讲解,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言,说说好在哪里,然后积累相应的语句。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三、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封先勇)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清华园写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它诞生到现在已七十年了,其魅力却历久不衰,见仁见智的分析鉴赏文章也层见叠出。对《荷》文,笔者中学读过,大学读过,工作后多次讲授过,闲来无事还品玩过。对品评《荷》文的文章,每每看见均激动不已。但激动以后却发现,对关涉全文痛痒的几处,论者多轻描淡写,“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即或论及,也语焉不详,大而化之,而对文后“1927年7月”这一时间概念却深挖细掘,极尽想像,附会到政治层面上去。朱先生有没有对蒋介石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不满?作为身处非常时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仅此而已呢?我看未必! 摩挲玩味全文,我以为《荷》文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似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而不被人理解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 支持我的观点的有两处:一处是《荷》文开头和结尾处对“妻”的叙写;一处是对古诗文《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大段引用。而这两处,恰恰被多数论者忽略。 (一)关于对“妻”的叙写 《荷》文对“妻”的叙写有两处:开头因“心里颇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处“我”受用完无边的荷香月色,精神跨跃时空局限,畅游于古诗热闹风流而又幽美的意境中,最后返回家,“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前呼后应的两笔,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串结文章,使文章圆满?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朱先生写文章是很注重结撰艺术的,朱先生撰文也很吝惜笔墨,他不会在短短的一千余字的散文结构中构思安排“妻”这一人物而没有深意! 我读《荷》文中的“妻”,每次均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欧阳修《秋声赋》里的“童子”。在《秋声赋》里,欧阳文忠公对秋声发了一通高论,寓慨甚深。但结果呢,“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是渴望宣泄的时候没有人共鸣。寂寞的极致是连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智者的孤独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童子”对欧阳修的外形是熟悉的,但对欧阳修的遭际和因一贬再贬而产生的满怀的伤秋情绪却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想像,当欧阳修落笔“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时候,那心中深沉的孤独只有当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 同样,《荷》文中的“妻”(朱先生实际生活中的妻是陈竹隐女士,但《荷》文中的妻显然超越了实际生活中的妻的含义,她只是一个用以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符号,一个意象而已。)对“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为举止也形同路人——“我”“心里颇不宁静”,“妻”一概不知,“迷迷糊糊哼着眠歌”;“我”出门走向荷塘,一路感慨,“妻”大约已渐入梦境了;“我”在荷塘边对良辰美景,激赏美妙荷塘和无边月色,“妻”大约早已畅游梦乡了;而“我”被蛙声蝉声带入现实,转而自由的思想沉醉于《采莲赋》和《西洲曲》描写的美妙、风流热闹的境界里时,“妻”更不知道了;当“我”经历了感情的波波浪浪,推门返家时,“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这里,虽然笔者对“妻”睡觉的过程作了大胆推测,但细细一想这个推测是站得住脚的,因为由“迷迷糊糊”到“睡熟好久”必然有个时间衍进过程。文中,“我”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妻”不能与“我”同甘共苦的不满,(“苦”即是“不宁静”,“甘”则是面对荷塘月色美景的陶醉和对古诗文里风流热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但字里行间对“妻”的责备和不满我们会处处感受到:“我”在“不宁静”,“妻”却“迷迷糊糊”,此其一;其二,“我悄悄披了大衫”出门后,“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独处,这“独”字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字,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寂寞的多少无可奈何的感慨啊!其三,“我”独赏荷塘月色以后,表达了对独处的无奈和对热闹风流的强烈渴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而这热闹风流,“妻”本是可以给“我”的,她却独自享受睡眠!其四,结尾处一句“妻已睡熟好久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有万千感慨,情味邈长。这绝不是如有些论者所说的写妻是为了烘托静谧的夜景,作者也绝不是对“妻”酝酿的静谧夜景报以欣赏的口吻,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的责备! 总之,《荷》文写“妻”虽只有两笔,但因处全文机扃,所以绝非闲笔。看似两处写“妻”,实则处处有“妻”。只写两笔,一可省却许多笔墨,见出朱先生“惜墨如金”的功夫;二可表现作者独运的构思匠心。真可谓“寥寥两笔,关涉全篇”啊! (二)关于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 关于朱先生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目的,历来论者看法不同。江泽纯在《荷塘寄苦情》中说:“这种含蓄的描写,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莲自况,和自觉怀才不遇而向往那熟悉的故乡了。”吴周文《读〈荷塘月色〉》认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条路’……诗人幻想着黑暗的天空能够自行的烟消云散,希望江南时期那种以文会友、呼朋引伴的斗争生活能够重新回到现实中来。”;还有人以为作者借花草美人表达了他对南方革命战友和革命形势的关心……这些都未能切中肯綮,有戴政治有色眼镜观照文章的嫌疑。 要真正弄懂《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共鸣?引用这两处古诗文究竟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 ——由此可见,《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它和关心南方革命战友和革命形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和以莲自况和思念故乡也关系不大。 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那么,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呢?有的是“什么声息也没有”。 所以我认为,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再回过头来,一般人认为“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文眼,这似乎是没错的。但如果硬要说“不宁静”是因为朱先生对国民党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不满,那就有点“以己之心,揣他人之腹”了。实际上朱先生在当时是奉行“暂时超然的好”的生活态度的,他很少关心共产党国民党,只是一个钻故纸堆的教授。他的“不宁静”实际上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具有高洁品格的孤独的智者的“不宁静”,是一个渴望青春活力、美好快乐的孤独的智者的不宁静。这才是还原了的真实的朱自清,而不是被人为拔高了的朱自清。 (选自《名作欣赏》1998年第2期。有删节) 四、孤独知为何生——关于《荷塘月色》主题“再思考”的思考(张福霞)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问世已逾七十年,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历久而不衰。 然而,关于此篇千余字散文(以下简称《荷》文)的争论,也同样历久而未衰。朱先生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竟使鉴赏者、评论家“不宁静”了几十年。大家以种种“独家”视角,“科学”方法,深挖穷究那“不宁静”中的内涵,试图由此晓明《荷》文的主题。近读《名作欣赏》,又见到关于《荷》文主题的一种新说法:《荷》文“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似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芸芸众生而不被人理解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封先勇《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载于《名作欣赏》1998年第2期。以下简称封文。)《荷》文流露出的孤独情绪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这里引起笔者注意并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孤独缘何而生? 在封文看来,朱先生孤独情绪的产生“是因自己高出芸芸众生”而“曲高和寡”。其依据有两处:一处是对“妻”的叙写;一处是对古诗文的引用。封文认为,朱先生在《荷》文开头结尾处安排“妻”这一人物是大有“深意”的。文中的“妻”对“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为举止“形同路人”,“我”苦闷不宁,独自漫步荷塘,“妻”却全然不晓,“独自享受睡眠”。因而“我”虽没有直接表达对“妻”的不满,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不满和责备”。一一开列出来,共四处。为使自己论证更具说服力,封文还把“妻”这一人物,一厢情愿地抽象为“表情达意的符号”,使其“超越了实际生活中妻的含义”。这样,既不开罪陈竹隐女士(笔者注:封文将“妻”注为陈竹隐女士,有误。《荷》文中的“妻”是指朱先生原配夫人武钟谦。武1929年病逝,1932年朱才与陈结婚,而《荷》文作于1927年),又使“妻”具有了典型意义而代表“众生”。关于《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封文认为,除去具有一般鉴赏者认可的意义(赞美青春,向往快乐)外,还反映了朱先生对“麻木不仁”、与自己完全隔膜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概言之,封文的论证逻辑为:我满腹苦闷,妻却不能理解,我便“孤独寂寞到了极致”,对妻会有所怨责,并进而对其生活态度给予否定;妻不理解,便证明我之心曲高于“众生”,我之孤独便是“智者的孤独”。——似是有“理”有“据”,因果圆通。 然而,恐怕也只能是主观上的自圆而已。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鉴赏过程必须以审美客体(即原作,辅之以作者、背景资料)为基础。而封文论证中,在问题的两个关键方面,客观上难以立论,从而导致主观审美判断失当。 首先,“我”对“妻”的态度。 在品读《荷》文时,我们很难感受出如封文所云“处处存在”的“不满和责备”。原文对“妻”的叙写只两处,一处在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乘凉忽然想起荷塘,待夜深人静后,“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另一处在结尾:“我”受用完荷香月色,又忆起江南采莲趣事,沉思中返回家,“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笔者认为,作者在首尾两处写到“妻”,除去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外,确有感情表达上的作用。结合全文,这两处描写让人感到,“我”,苦闷之深而又孤寂至极,连朝夕相处的妻子也难于理解自己。开首一次意在表现、交待这种情绪基调,结尾处意在强化、延展这种内心深处不可解脱的寂寥。总之,“妻”这一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将朱先生的孤独无奈渲染到了“极致”,正如封文所说,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含“万千感慨”。

与荷塘月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唐弢在《晦庵书话朱自清》评价说:

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

二、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评论说: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三、吴周文在《谈〈荷塘月色〉》中评论说:

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

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摘要:关键词:导演导语多媒体激励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把认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的对象。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把舞台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套子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就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套子式的过程。而要打破这种机械、沉闷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例如我在讲《雷雨》时,课前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进去;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②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③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④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让学生们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就避开了那种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注重导入,激发兴趣教学之道,贵在善导。一个良好的导语,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肃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导入,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荷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这样引用诗句来导入,无疑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学非常认真,都努力去品味夏夜荷塘的风韵。我曾在教授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来引入课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三年后就要考大学了,如果是考广东省的学校,要考就考广东最好的大学——中山大学。同学们知道中山大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广东省历史名人中最有影响力,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孙中山。提起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倡导了三民主义。那么,孙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来看看孙中山的日常生活怎么样。事实证明,注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三、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电教媒体可听可视,形象直观,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利用软件和录像展现宁静幽美的荷塘,淡雅朦胧的月色,“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学生。又如我教学《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厚嘴辱”、“英子”的形象,我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关视频文件。学生看后都作品的内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学习兴趣大增,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四、注意激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爱护体贴,在思想行为上理解尊重,在学习方面培养指导,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形成一种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以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在作文评讲中,决不放过学生的每一处“优点” ,例如“你的作文语言活泼自然,如同你的人”,“读你的作文,简直是一种享受,谢谢你”,“你的文采真棒!”等等。在语文活动中,我及时地表扬、鼓励,“你的记忆力惊人”,“你的字好漂亮”,“你的音质真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在具体教学中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参考文献[1]《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3]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4]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版。

作者朱自清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读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

自创: 《夜景》 皓月当空明如镜 碧水映衬照繁星 轻舟湖畔采莲忙 一曲清歌荡回肠 作者:范殿珺

荷塘月色》宁静的表面下隐藏著作者一颗“热闹”的心,“热闹”是贯穿前后的感情线索。“荷香月色”的“热闹”蕴含在华丽丰富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笔法后面。《荷塘月色》的“热闹”体现了作者精神的活跃与自由,是对现实“压抑”的补偿。 关键词 以动写静 “热闹” 活跃 自由 压抑 补偿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前面的“幽雅、宁静(参见《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必修2)》)”同后面的“热闹、风流”表面上互相矛盾。评论者大多意识到这点,但只是围绕着“宁静”与“不宁静”,游移于“喜悦”与“忧愁”之间,做皮相之论,缺乏深入的分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互动过程。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是作家创作意图和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艺术作品用“描述性”的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意识”,召唤著读者去发挥想像力,去重新建构,去再创造。《荷》的“召唤意识”就在于前后看似矛盾的描写。这种由矛盾而产生的“意义空白”,正是我们解读《荷》的关键。只有解决、弥补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刻领会《荷》所传达的主题。 原文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是前后部分的过渡句,更是理解前后矛盾的关键句,而“热闹”是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请注意,“热闹”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这里的两次外,另两次分别出现在第三自然段(“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和第七段(“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四次“热闹”的出现,都显得很不经意,以致被大多数评论者忽略了。作者下意识的流露以及“热闹”的反复出现,暗示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借姚敏勇先生一段话:“……文章一发表,有读者马上指出,说蝉在晚上不鸣叫。朱自清先生自感不妥,公开表示以后文章在重版时加以纠正。我们知道,‘蝉鸣’的文字后来并没有修改,那是因为他一面向专家请教,一面亲自在月夜实地观察,结果验证了蝉在月光下会鸣叫的。这一‘史料’确证了朱自清先生下笔为文时是完全凭着想像虚构的。”①蝉声是虚构的,“热闹”是不是虚构的?朱自清为何要以“热闹”修饰虚构的蝉声? 作者在描写完“荷香月色”后,把落脚点放在了“最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上。以作者当时“不宁静”的心情,蝉声和蛙声本该让作者感到烦躁的。但作者却用了一个与“烦躁”感 *** 彩相反的词——“热闹”。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简单地以为这儿的“热闹”不过是 “烦躁”的一种说法。请注意“热闹”前的“最”字。正是“最”肯定了“热闹”一词的正面意义,当不是“最烦躁”。我们再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与“这时候热闹的”有区别吗?反复品味会发现,“最”在这侧重的不是“热闹”的程度,更多是强调一种语气的、意脉的连贯,强调了这一句同前面四、五、六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在“热闹”上的联络。四、五、六自然段因了“最”而笼罩上“热闹”的氛围。后面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兴尽悲来”:现实中是“不热闹”的,只能在独处时享受“刹那”的“热闹”。至此我们明白:“蝉声”是主观想象,“热闹”应是当时作者真实心境的流露,“蝉声”是“虚写”,“热闹”是“实写”。 “荷香月色”怎么就体现了“热闹”呢?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解读的“盲区”。 “荷香月色”,只这四个字就给我们一种“宁静”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这先入为主的“宁静”所影响,然后又将“宁静”想当然的移植到作者对“荷香月色”的描述上。于是,在我们带有“偏见”的阅读与解读下,“荷香月色”的宁静被夸大,进而遮蔽了我们的眼界。我们拘泥于“宁静”不能再深入下去。笔者并不否认“荷香月色”客观上的宁静,但只要深入分析会发现作者的描述并没有围绕和突出这种“宁静”。相反,却通过一系列的手法写出了“荷香月色”的“热闹”和“动感”来。当然,这里的“热闹”不同于一般听觉意义上的热闹,而是无声之“闹”。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说:“宋人常把‘闹’来形容无‘声’的境界,不必少见多怪。”②并引用了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中的“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来说明视觉和听觉的沟通,这种“沟通”钱先生引用了“六根互相为用”和“感受之共产”来进一步说明(见《管锥编》三,P1700,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在宁静的表面下流动着无声的“热闹”。视觉上,有“亭亭的 *** 的裙”,有“刚出浴的美人”,有“峭楞楞”的“鬼”……听觉上,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这些都因“感受之共产”共同服务于作者 “热闹”的心境。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外, “荷香月色”的“闹”还表现在作者“化静为动”的描写上。第四自然段描写月下荷塘。荷叶是“出水很高”,荷花是“零星地点缀”、是“嫋娜地开着”、是“羞涩地打着朵儿”,荷叶与荷花是“颤动”的、又“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又“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著轻纱的梦”,都是用动态描写静态的事物,给人以动感。第五自然段写荷塘上的月光。写“月光”用“流水”、“泻”,“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见《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必修2)》P5)”;“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照”、“落下”亦具动感;写杨柳的倩影“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见,同上)”。第六自然段写荷塘周围的景色依然充满动态。除了蝉声、蛙声的热闹外,作者用“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来比喻静态的灯光。总之,这些动态的描写使行文活跃,表现出作者“热闹”的情绪。宁静的是荷塘,热闹的是作者的心。 姚敏勇先生在《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一文中也注意到作者动态的描写,但后面却说动态描写的目的是“以动写静”,并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以动衬静的传统手法,认为朱自清动态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荷塘的一派宁静”。《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必修2)》在谈到两个通感修辞的运用时,也肯定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同姚敏勇先生一样,最后也归结到“幽雅、宁静”上。以上两种说法都很表面,没有深入下去,没有发现宁静的荷塘下面作者“热闹”的心。如果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宁静”,那么当作者乐极悲来,回到现实时,作者应该说“但宁静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姚先生也引用了古典诗词中典型的以动衬静的诗句“蝉噪林欲静”来证明,却没有注意到“噪”和“热闹”的区别。前面笔者已强调了“热闹”的正面意义和重要性,“热闹”绝不是作者随意拿来应付“蝉声”的。它是作者“潜意识”的流露。正因为前面“荷香月色”的“热闹”,才成就了后面的“最热闹”,否则,蝉声该是烦躁、凄凉了。 又,如果是为了表现“宁静”,与后面的“热闹、风流”的气氛就无法形成有机的统一,反而造成割裂,体现不出 “形散而神不散”文体特点。最后一自然段作者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让作者“惦著”的正是江南的热闹,此时此地的荷塘因“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而不够“热闹”。这句话在证明作者对“热闹”向往的同时也证明了作者是一直以“热闹”的心情来观照荷塘的。“幽静论”始终不能自圆其说。 总之,作者描写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幽雅、宁静”的气氛,而是“化静为动”,是为了表现那份“热闹”。这里的“热闹”是作者在宁静的荷塘下诉诸心灵的“热闹”。宁静是“表”, “热闹”是“里”。 如果说“荷香月色”是无声之“闹”,那接下来关于“采莲”的联想就是有声有色的“热闹”了;如果说“荷香月色”是自然之“闹”, 那接下来的联想就是人事的“热闹”了。虽然两处“热闹”的表现不一样,但在体现活跃与自由的精神上是一致的。作者终于在后部分直接道出了“真情”——“这真是有趣的事”,表明了作者对“热闹”的向往。 后一部分的“热闹”有目共睹,兹不赘述。 作者何以钟情于“热闹”?“热闹”又具有怎样的暗示和象征意义? 高远东在其论文《〈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字》③中指出:《荷》“呈现了一个主人公借助美的自然和文化平息内心的爱欲骚动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骚动”源于“人的本能——‘生物的素质’”与理性的冲突。这一点在朱自清1923年写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反映:面对歌妓的主动,作者本想一听,但由于“理性的指导”,拒绝了,然后内心矛盾、压抑、郁闷。但是,我们不能把作者的“骚动”和“压抑”只归于“爱欲骚动”和“性压抑”。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说:“在内有想要动弹的个性表现的欲望,而和这正相对,在外却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的压迫著。在这两种的力之间,苦恼挣扎着的状态,就是人类的生活。……这样的两种力的冲突和纠葛,无论在内底生活上,在外底生活上,是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们都曾经验的苦痛。纵使因了时代的大势,社会的组织,以及个人性情,境遇的差异等,要有些大小强弱之差,然而从原始时代以至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不为这苦痛所恼的人们……想要飞跃突进的生命力,因为被和这正反对的力压抑了而生的苦闷和懊恼。”④人生在世都有 “压抑”的苦恼。朱自清的“骚动”与“压抑”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力的冲突”和“生的压抑”。只不过这种“压抑”因了朱自清的身份和性格,可能更多一点。“道德的”“礼的”约束了现实中作者的生命,让作者感到了更强烈的压抑和不自由。厨川白村又说:“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⑤现实社会受压抑,作者只有在文学创作的精神世界中去获得安慰。如果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出了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压抑与不自由,那么《荷》则表现了作者独处时精神世界的活跃与自由。这种“活跃与自由”正是通过“热闹”表现出来的,以此抵消现实的压抑。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的“骚动”与“压抑”因了文学的补偿作用而升华为和谐的、美的“热闹”。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现实意义上来说,没人喜欢真正的“冷静”、“独处”,除非迫于外界的压制,才会转而诉诸自身。并且这儿的“冷静”、“独处”并不是“死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我们知道了作者喜欢的“冷静”、“独处”就是摆脱社会“压抑”后一个人的“自由”和“热闹”。所以,这几句流露两层意思:一是表明作者喜欢“热闹”,二是表明作者在现实中的压抑。作者只能在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夜晚做一些白天不能做的事,说一些白天不能说的话,来补偿现实的压抑。于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无边”当不是指“荷香月色”的无边,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精神的无边自由与生命的无边活跃。余光中先生在评朱自清《春》中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一句时认为:“小姑娘是朴素天真的,不宜状为‘花枝招展’。”⑥笔者认为,“花枝招展”正透露了作者对心灵的舒展和自由的向往,是对“不自由”的现实的抵抗。 至于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的有关“妻儿”的内容,笔者认为它只起 “起兴”一般的作用和使结构圆满的作用。 至此,我们明白了贯穿于文章内部的、被“宁静”掩盖的“热闹”一词的暗示意义:透漏出作者独处时生命的活跃和精神的自由,以此抵消现实世界的“压抑”。 根据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热闹”正是作者 “潜意识” 的流露。这种现实的“压抑”与“不自由”的意识普遍的、始终的、或多或少地、或隐或现地存在我们的生命中。《荷》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正是在于无形中引起我们来自生命深处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的共鸣。

形容荷叶和荷花相依相偎

第四段:“月下荷塘”运用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意象有:荷叶、荷 花、流水,视听结合 第五段:“荷塘中的月色”巧用动词,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描写了月光与月影 第六段:“周围景色”,描写的有树与远山,分别是中景与远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热闹 的是他们 我什么都没有 这样的标题,并不是重复著当年和秉实老师杜撰出的一句玩笑话,现在的我确实深深感受到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此淡定的一句话说出口,其实心是凉的。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依然有这么一方天地,没有太多人注意,可以让我尽情抒发自己的一切感情。仿佛懂我的人就在电脑的那一端,静静地倾听着,虽然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正如同现在,压力、难过、委屈缠绕一身的时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候,爬下来写点什么,总归是好的。 谁说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但同样地,在一个偌大的大学校园中,知己和爱人,总归也要有一个在身边。现在的我,之所以寂寞,正是因为这两个生命中不可之或缺都不在我的身边,所以如同阵痛期一般,在较少的快乐时光之外,更多地让噙满泪水的心一点点掏空着。 现在的生活,有苦说不出。每天早晨都要爬起来上第一节课,周围的其他室友和几乎大半个班男生都已经习惯了第一节课就这样睡过去,可我依然坚持着爬起来去上课,也许并不是什么值得一提,但却对于我来说是无以复加的疲劳。为什么呢?每天晚上,都会有两个曾经和秉实老师一个宿舍的老师,都把我们宿舍当做自己宿舍一样,每天晚上睡前,或是说几乎每天整个晚上,都在我们宿舍,找黎曦老师叽叽喳喳,我向来不喜欢揣度别人的任何想法,也不喜欢对脑残的行为做出任何解释。但是有时候真的难以忍受,人都应该学会去换位思考。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所谓第二天几点起,因为不怕秉实老师笑话,几乎没有男生去上第一节课了,但是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不想去让自己有懈怠的理由和可能。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我的感受,反思过我和他们同样在深夜才能睡觉,因为即使我早睡也会被他们的叽叽喳喳吵醒,但是我不是和他们一样可以睡到中午吃饭,我还要上第二天早晨的课,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想过。当然没有,因为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 我向来不想对WD 老师有任何评论,不过今晚确实无人入眠以及印象深刻。他悠然自得地来到我们宿舍,在熄灯之后,不停地说着他有什么什么移动的账号能以超快的网速随便上网。跟他的一比我们用校园网的确是捉襟见肘了。但是我觉得,有时候重复就是一种愚昧,何况这也不是跟大家分享的事,问老师你怎么上的也不能告诉我们,毕竟这么牛逼的上网账号只有他一个人有。那我 真是飘飘然欲仙,为何老师您不速速回宿,去体验急速上网的 *** ,而是在我们宿舍一如既往地老牛拉破车,磨磨唧唧的。我向来也不喜欢搞任何群体效应,但是确实我承认只有宿舍老汉DJ 黎曦在的时候我是最轻松的,最想去聊天的。虽然我也知道,黎曦阿狸和王老师总是一拨,老汉老师也从来都是把DJ 放嘴边的,正如我所阐述的一样,我是什么都没有的,因为我什么都不属于,我也不想去属于任何一拨。想来秉实老师是有些疑惑我和阿狸老师是不是应该和你想象一样,像咱们三个刷夜唱歌那样熟络,却也不是的,因为阿狸老师,也是有自己的归属的,而这也是为何我现在想找人说话,确实不知道找谁的原因。 我打开了我的手机,放起了音乐,本以为这是一个小小的暗示,他们可以理解我是要睡了。可有时候别人的思想真不能够太乐观地高估著,他们以为我是不困了,王老师更加欢乐地自言自语他的急速上网套餐了,老汉也继续着他的大嗓门。我笑了, *** 脆把小清新换成TELEPHONE 了,因为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 我想这样的生活我确实也该习惯了,只是在这里还想继续吐槽一下,其实我对他们都是很友好的,我也觉得男生们真的都是心眼儿特别好的人。但我 LHW 真是在这里无依无靠著,谁不需要点儿安全感呢,所以我难过着我的难过,寂寞着我的寂寞。其实最难过的不是独在异国他乡对着电脑萤幕守望家乡,是在家乡却找不到那种踏实的感觉,你说是么秉实老师?所以,我们都是稻田里的稻草人。 也许是我有些对自己的生活太没有信心了,也许是我自己的感情太过于细腻了,也许是我太过于悲观。但事实确实摆在这里,我确实是一个心无归属的人。所以为何我会在上一周频频发状态,上Q。因为我自己都无法想象自己网恋着,而且被欺着,在虚拟的世界里,有时候文字的对话让人真的有一种踏实感,但是我从来不是一个让情感冲昏头脑太久的人,所以我不断地想要剥开现实的那层皮,最后必然是我受伤了。在网路的世界里找到如此踏实的归属感,但当我想彻底将美好的感觉移交现实的时候,势必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我也不后悔,我其实没做过什么后悔的事,哪怕之前的经历颇有坎坷,我也不曾后悔。只是,我还是太年轻,我还是想要那份有人陪伴的踏实,可偏偏,我不是一个容易踏实的人,所以注定,我会比较辛苦。 不过,写到这里,我舒服很多了。其实最悲哀的是真的写出来的文章只有自己看,那样说明真的没有人懂你。不过我庆幸著还是有人可以理解我的,而且我还是确信我最后是成功的,这份自信从来没有消失过。说道这里不如提一提网路上那位情感伙伴不愿继续的理由,是我80KG 的体重不能接受,这样的理由确实让我自己都觉得,天雷滚滚。哈哈,其实说出口来我自己都有点想笑,结果竟然因为我是个胖子就不愿意接触了!不过我还是确实发现到了必须减下来的时候了,所以寒假会再次努力一会,希望有所见效。我希望自己真的可以遇到一个合适的另一半,也是我经历了 *** 一样的网恋后真正涌起的一种对爱的渴望,这是高中和那个善良的女孩、大一和那个狐狸精从来没有过的。

《荷塘月色》一文中三次提到“流水”,第一次在第4段描写月下荷塘时:“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第二次在第5段的开头描写塘上月色的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第三次在最后一段,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之后:“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你自己走不出来 别人也走不进去 而你自己又放弃了 还能说什么呢

那是因为,1,性格使然,喜欢独处,好静,不喜热闹。2,有心事,有为难的事,外在环境怎么欢乐,也感染不了自己。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一、结构严谨自然:(请参看《荷塘月色》结构分析)《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二、描写精细传神: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例如以“舞女的裙”比况荷叶,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景象,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对于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本文景物描写特色⑴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⑶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三.本文的写作特色,具体说来有三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望采纳~

薄荷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历史时期的水产加工与保鲜这一领域,以往学者涉及相对较少,除渔业通史著作中的相关篇节有所论及外[1],专题论述者多涉及冰鲜鲥贡等,专文论及明清时期水产加工与保鲜者较为少见。事实上,由于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河湖水域渔业生产的兴盛,而鱼鲜之类极易腐败变质,故水产品的加工业颇为发达,加工方式多种多样,加工数量巨大。本文即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代贮冰技术虽应用很早,但在渔业生产上很难得到普及。入秋鱼类肥美、正当捕捞旺季之时,渔获数量甚巨,未进入贸易市场、没有被及时消费的鲜鱼如不经加工处理极易腐坏。我国人民很早就把握了简单的鱼类加工技术,如将鱼用盐腌制、或将鲜鱼晒制成干鱼贮藏,“鲍鱼之肆”即为咸鱼加工工场。发展至明代,由于官方对渔业的重视,渔业生产大为发展,水产加工产品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质量越来越好,水产加工工艺趋于多样化、精致化,饮馔加工工艺更为丰富多彩,这从官府征收的鱼课名目中可见一斑,除鱼课钞银之征外,还有干鱼、鱼油、鱼腺胶、各色鱼鲊、鱼鲊椒料和香料等本色之征。时至清代后期,渔获物的冷藏保鲜渐行,尤其是冰厂渐多以后,原多只用于进贡皇家的冷藏法逐渐推广。清代末期,又从海外引进水产品装罐加工技术。另外,人们对非食用类的副产品也予以加工利用,做到物尽其用。一传统加工1.腌制、糟制腌糟鱼主要有鱼鲊,鱼鲊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制作鱼鲊及鱼酱等法早见于《齐民要术》,至宋代技艺益高。据载有玉版鲊(即鳇鱼鲊)、鲟鱼鲊、荷包鲊、银鱼鲊、蟹鲊等十余种。南人以鱼为鲊技艺极高,有“经十年而不坏者”。鱼鲊封藏时间越长,质量愈佳而愈为人珍爱。不同的加工方法制品不同,如饭鲊、裹鲊、荷叶鲊等。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记载,上乘鲊品,选用何种原料,都有讲究,封藏方法和现在腌制咸菜极为相似。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均盛行鱼鲊制作,如湖广一带、安徽安庆地区及太湖流域均有生产。据史料记载,明代湖广一带还有专门从事鱼鲊加工的专业匠户——鲊户。湖广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各种鱼类加工特产如鲟鱼鲊、鳇鱼鲊、鲤鱼鲊、酱子鲊几小桶,估价银多少,加上桶柜物件、箍桶水竹、委官盘缠、鲊户盘缠银等共331两,递年详委首领官一员于先一年四月以里如法造办,侯次年带领“鲊户二名”进京朝贡[2]。可见湖广水乡此种鲊户不在少数,随同进京当差献技者当乃其中手艺最为娴熟之人。湖广地区自成化年间始进贡鱼鲊,其后鲊贡之征终明一代未稍宽,渔民负担愈来愈沉重,此在第二章及第八章均有述及,后者尤有详述,此不赘言。明清时期,鱼鲊制作工艺较前更趋精致。如太湖地区荷包鲊的制作,据民国《吴县志》卷51《物产二》转录《蔡宽夫时话》云:“吴中作鲊,多就溪池中莲叶包为之,后数日取食,比瓶中者气味特妙”。前志又载,“乡间取大鱼切作片,用米屑、荷叶三数重包之,谓之荷包”。但此法并不是直接在荷塘边制作。偶然也有用精肉作鲊者,直接在荷塘边用池中荷叶包裹,“数刻可供馐”;但因“荷叶性恶腻,多作能害荷”。史料记载中多见以红麴之类制作鱼鲊者多,如武昌地区之鱼鲊,其制法“以鱼为之,或拌以萝葡、或拌以红麴”[3]。又如安庆地区之鱼鲊“以红曲酿之,可生食”[4]。长江中下游地区制作鱼鲊,所用原料多采用鲟鳇鱼。这主要是因为鲟鳇鱼之骨松脆、肉质细嫩,最适于制鲊,故多被选用。清康熙吴县人沈朝初有《忆江南》一词云:“苏州好,密蜡拖油鲟骨鲊。”又如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卷5《物产》记载,“鳣鱼似龙,长丈余,大者千余斤。江东呼为鳇鱼,亦曰王鱼……可为鲊,骨松脆,皮亦肥美”;该地区之“货类”即出产之商品类中就有鱼鲊,“怀宁用鲟鳇、桐城用青鱼”。腌糟制鱼除上述制作工艺较复杂的鱼鲊外,还有较简单的直接用盐藏法防腐之腌鱼。盐藏法又可分为二种,一种为盐水渍法,即将鱼类浸渍于食盐水中,藉以防腐;另一种为盐渍法,即用食盐遍擦于鱼体,然后重重积叠于木桶等装盛器具中,盛器底面也撒布食盐。后一种方法保存时间较为长久。应用这二种方法所贮藏之鱼,鱼体中保持着相当之咸味。可以说,以盐藏法保存鱼货为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因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惟其保存时间不如鱼鲊长久,但鱼鲊保存必须密封,否则易变味。2.干制将鱼制作成鱼干以长期收藏是一种十分常见、应用普遍的传统加工方法,其制作历史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即有这种鱼类加工方法,干制之鱼称鱐,或称腊鱼、鱼腊。长江中下游地区各乡村至今仍多采用这种加工方法。干制法按干燥热源可分为晾制和薰制二种,“干制法者,或用日晒或用火焙,务使鱼体中之水分完全蒸散”;按是否先用盐渍又可分为素干和盐干二种,“其用淡水洗净后而干燥者曰素干品,鱼体用水煮熟,然后干燥者曰煮干品,经盐水一度之侵渍,再用淡水洗净而干燥者曰盐干品”[5]。将鱼体抹盐及干燥其所含之水分都是防止细菌的侵入而使鱼体腐败难食。晾制法:一般来说,在气温较高、阳光充足的夏秋季节多采用晾制法制作干鱼。因此,捕捞盛期在夏秋季节的各种鱼类也就多采用此法加工。晾制鱼干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多用之,如湖广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等地都有鱼干制作,只是规模大小不同、产量多少不一而已。明代湖广常德府“多干鱼。盐鱼日干,货于四方,颇以为珍。各县俱出,而沅江尤多”[6],由此可知,其加工工艺乃先用盐涂抹,然后在太阳下曝晒至干。又如明代岳州府华容县加工干鱼,“商人烘曝,贸易遍江淮间”[7],可见加工工艺既用烟熏,又用日晒。由此二例可知湖广岳州、常德二府干鱼加工产品数量之多。不单此二府,湖广其它府州肯定同样如此,如在湖北有大量中小型浅水湖,鱼利丰富的府州,其干鱼制作规模当较湖南岳州、常德等府州更甚。如武昌县“有白鱼,即阳鱎,肉白可为饼”[8],即剔除鱼刺以后压制晾干成鱼饼者。在安庆宿松地区,“银鱼一种为吾邑特产,捕取后向日光晒晾干洁,用布袋装置。……此外若虾米一种亦所出甚多,虾米者取鲜虾蒸煮旋即晒干去甲存肉即谓之虾米”,其地制作银鱼干及虾米都是利用日光晾晒;“贩干鱼之商人先将鲜鱼收买”,然后“以盐水腌透,就日光晒干”[9],营干鱼贩运之商人亦采用晾制法制作鱼干贩卖。太湖流域亦用日光晾晒银鱼干、鲚鱼干、螳螂子等。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记载:“鮆鱼,出太湖,一名刀鱼,俗呼为刀鲚,又名湖鲚,别于江产也,出常熟海道者尤大,四五月取其子曝干名螳螂子;小者曰黄尾鮆,鱐之可致远;银鱼,出太湖,色白,无鳞,鱐之可致远”。所谓“鱐之”,即压制晒干。鱼卵又称鱼子,所谓螳螂子即取鲚鱼之子晒成干。又如《太湖备考》卷6《物产》记载:“鮆鱼,一名刀鱼,俗呼为刀鲚,又名湖鲚,别于江产也;一种小者名梅鲚,渔人鱐之以鬻”;“银鱼,鱐之可以致远”。两种所记大体类似,也就是说整个太湖流域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形。日本人山本田芳1885年撰写的《清国水产辨鲜》中记载:“鲚鱼在江苏长江年产五百万斤,干鲚鱼年产约十五万斤运销各地”。沿海的川沙地区“制造鱼干,亦第用盐晒”,“堪供食品之需”[10]。晾制干鱼除上述先用食盐涂抹,然后利用日光晒干的盐干品外,也有不用盐抹而直接晒干者。据张耒《明道杂志》记载,早在宋时期,在汉阳武昌一带即有一种“淡鱼”,其法将数累千百之鱼剖开,不加盐,暴晒江岸之上,干后以物压作鱐载往江西出售。饶州、广信等地“尤重之”,“虽臭腐可恶而更以为佳”,“若饮食祭享,无淡鱼则非盛礼”。一船“淡鱼,其值数百千”。此虽为宋时情形,估计明清时期这种产品仍得流传。又如在安庆的宿松地区,“若鲚鱼、靠鱼亦系晾干贩卖,但无须用盐腌浸;鲚鱼、靠鱼之出以夏月为多,故朝出水而夕即晾干,每年贩运外出者亦称大宗”[11]。其制作鲚鱼干、靠鱼干即充分利用夏日的强烈日光照射而迅速蒸干鱼体水分,省却先用盐腌浸的一道工序,也使鱼干制品的品种更为丰富多样。薰制法:在气温较低的冬季和多雨水、空气湿润的春季,所捕捉的鱼类已无条件采用晾制法。在此情形下,人们便采用薰制法加工鱼干,即利用烟薰或火焙的方法将鱼体所含水分蒸干。如前述明代岳州府华容县加工干鱼,“商人烘曝”,其加工工艺便既用烟熏,又用日晒。薰制品与晾制品之风味完全不同,各地的薰制品又各有地方特色。不过,相比较而言,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利用人工烟薰或火焙的薰制法之规模要远远小于利用随处可采、随时都有的天然日光晾晒的晾制法,前者之产量也就远低于后者。然而,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惟其产量较少,则更见其珍贵。3.副产品加工与利用除水产品食用加工外,人们也进行一些副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如提炼鱼油,加工鳔胶,用介壳类水产之甲壳肥田等。提炼鱼油以为燃灯之用古以有之,如前引明人之诗云,“八尺长竿一具罾,前船相唤后船应。得鱼换米兼沽酒,更取鱼油作夜灯”[12]。又如“黄鲴鱼及鲹鱼肠腹多脂,并可取肠以熬油为燃灯之用,称为鱼油”[13]。此即为渔民充分利用渔获物,就地取材加工副产品以供日用之需之例。人们在历史时期也很早利用鱼鳔加工鳔胶或鱼线胶。加工鳔胶之例如:鱼腹中鳔“可作胶,谓之大胶。唐张彦远云吴中鳔胶采章之用,盖古画家取此”[14]。可见,至迟在唐代,人们已知将鱼鳔加工成鳔胶制作“采章”,即类似现代的印章,画家即有用这种鳔胶采章者。前文涉及渔业经济各章中曾论及各地区征收鱼课中大都有鱼线胶之征,可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鱼鳔加工成鱼线胶极为普遍,政府将其定为一种额征课税,且大多征收本色。万历《大明会典》中明确记载官方征收鱼线胶乃为造船之用,即做为一种粘合剂。前文述及虾米之制作乃将生虾蒸煮晒干后去甲而成,对其所剥下之虾甲,人们也予以回收利用,“凡干虾所去之甲并可买作粪田之用,虾甲亦名虾糠”[15]。虾蟹等水产之壳甲中富含磷元素,因此,可将其甲壳碾碎后用于田地中施肥,是一种很好的磷肥。即使是腌鱼后所剩之盐水,人们也能做到废物利用,如“腌鱼之水谓之滴卤,可助烹调,并可以供制豆货食品之用”[16]。更何况在明清二代,食盐均极为珍贵,官方对食盐征税极重,人们就更舍不得轻易丢弃尚可进一步利用的滴卤之水了。[1]丛子明、李挺主编《中国渔业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2]万历《湖广总志》卷21《贡赋志一》。[3]光绪《武昌县志》卷3《物产》。[4]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卷5《物产》。[5]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6]嘉靖《常德府志》卷8《食货志·物产》。[7]隆庆《岳州府志》卷11《食货考》。[8]光绪《武昌县志》卷3《物产》。[9]民国《宿松县志》卷18《实业志·渔业》。[10]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渔业及林业》。[11]民国《宿松县志》卷18《实业志·渔业》。[12](明)唐之淳《唐愚士集》卷1《淮上渔者》。四库1236-528(前为册序,后为页序,下同。)[13]民国《宿松县志》卷18《实业志·渔业》。[14]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15]民国《宿松县志》卷18《实业志·渔业》。[16]民国《宿松县志》卷18《实业志·渔业》。二冷藏与装罐1.冷藏冷藏即冰藏,冰藏法最为简单,即将鲜鱼埋藏于天然冰或人造冰中,用以保存鱼类短时间之鲜度。用冰藏法使鱼类保鲜的技术应用很早,但由于贮冰技术较复杂,在较长时期内其规模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冰鲜鱼大都限于奴隶主、贵族享用,或为进贡皇家的贡品,而较少应用于大规模的渔业生产。明清时期已出现较大规模的专业冰厂。明王鏊所修《正德姑苏志》中有“三伏市上卖凉冰”之语,可见苏州在明朝已有专业冰厂。清沈德潜所修《元和县志》记载:“冰窨在葑门外,设窨二十四座……每遇严寒,戽水蓄于荡田。冰既坚,贮之于窨,盛夏需以护鱼鲜,并以涤暑”。尤悼所作《冰窨歌》云,“葑溪门外二十四,年年特为海鲜置”,其诗进一步说明该专业冰厂主要是为海洋渔业保鲜兴办的。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记载:松江府“每夏初,贾人驾巨舟,群百呼噪网取”黄鱼,都是“先于苏州冰厂市冰以待”。清时,沿海一带食用冰鲜黄鱼已成一种习尚和爱好。清康熙吴县人沈朝初《忆江南》一词中就描写了食冰鲜的盛况:“苏州好,夏日食冰鲜,石首带黄荷叶裹,鲥鱼似雪柳条穿,到处接鲜船。”小船插上三角形红旗,鸣锣集市,曰贩冰鲜,吴俗最尚此鱼,每尝新时,不惜重价,故有典帐买黄鱼的谚语。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记载,吴地有谚云“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典卖冬具以买鱼也。[1]明清规模巨大的鲥贡,也是用冰长途护运的。为此,在南京燕子矶建有皇家专备冰窖和鱼厂。陆路运输,按15公里一站,由3000余匹驿骑接力飞奔传递,自长江边至北京1250余公里,限22个(44小时)时辰送达。保鲜的办法是逐尾用铅匣盛装,中间填以冰,泼上浓油密封,再以箬叶遮护。水路,则由快船日夜兼程沿运河北上,船上载冰护航,沿途并设有冰库,源源不断补充冰块,保证贡品到达京城还很新鲜。明清时期虽已出现较大规模的专业冰厂,但在清代后期以前,其在渔业生产上的应用仍不普遍。专业冰厂仍未大规模普遍兴建,冰鲜鱼因成本较高、数量少而价格昂贵,上述吴地典卖冬具以买黄鱼即为一证。又如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记载:“石首鱼,俗名大黄鱼。今惟出海中,味绝珍,夏初则至,吴人以楝花时为候。此时已渐热,鱼多肉败气臭,吴人既习惯视之,故有忍臭啖石首之讥。二十年来沿海人家始藏冰,悉收冰养鱼遂不败”。可见,在清道光以前,沿海藏冰养鱼者尚少;至咸丰、同治年间,渔获物冰藏保鲜法始渐盛。自此之后,冰厂之设渐多,地域亦逐渐推广普及。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渔业及林业》的一段记载清楚地反映了这一变化过程,该志云:“所获海鲜,近年均用冰制,以便运往远埠……。冰厂,夏获鱼鲜,须用冰制。向因购自上海,殊形不便。自清宣统元年,周兰村等集股,在八团北一甲白龙港南,租地建造冰厂一座。年来销路日广,在横沙各渔船,多向购用,获利颇丰。民国四年,复有人集资设厂,以谋扩张营业。十一年九月,邑人家曾等,又在八团南三甲海滩,股设冰厂,呈准县知事严森出示保护。”从这一段史料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其一,清代后期,沿海地区夏季的海洋渔业生产之渔获物已大都采用冰镇保鲜;其二,在清宣统元年以前,沿海的川沙及其它地区用冰以藏鱼大都尚须向沪镇上海采购;其三,自清宣统元年以后,沿海各地陆续集资建造冰厂,无须再购自上海,且其营业规模呈扩大趋势,冰厂之治理亦日益严密。以上即为水产品冰镇保鲜的大致发展过程,总之,时至清代后期,冰藏保鲜才在渔业生产上得到大规模应用。2.装罐水产品罐装加工法之应用较以上各种加工方式都要晚,可以说是一种“泊来品”,即为海外引进之加工工艺。晚至清代后期,水产品之装罐加工仍尚少,如沿海的川沙地区“制造鱼干,亦第用盐晒,并无装罐,堪供食品之需”[2]。但其究竟随着国门之开而逐渐走进国人的生活,据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记载,“罐诘贮藏之法甚多,适用于国人嗜好之鱼类罐诘约有三种”;其一为水渍制,即将生鱼处理适当后装入罐中,注入清水密封、加热而制;其二为调味制,其法将渔获物加以酱油、白糖、香料等,先行煮熟后装罐,加热杀菌而成;其三为薰炙制,其法将鱼类先行适当之调理,再经油炙及薰烟工作,然后封罐制成。用第一种方法制作的鱼罐头可用作庖厨中烹调的原料,用后面两种方法制成的成品可供家庭行旅随时取食,毋须再行调味。[1]参考丛子明、李挺主编《中国渔业史》,第67页。[2]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渔业及林业》。三饮馔加工水产品的饮馔加工历史几乎同人类史一样悠久,从有渔猎生产以来,其饮食即包括水产品饮馔加工。水产品饮馔加工的一般方法,早已为人们普遍把握。如苏轼《物类相感志》记载,薄荷去鱼腥,煮鱼羹临熟入川椒多能去鱼腥,用枳实或凤仙花子煮鱼则骨软等。又如河豚味极美,但有剧毒,宋代时吴人已把握了一整套河豚的加工方法,对其何部分及何时所捕最毒了如指掌。孔平仲《续世说》、张耒《明道杂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对此多有记载,如吃河豚的当天不能进服汤药,因河豚与中药乌头、附子相忌。如已中毒,解毒之法有催吐和药解。催吐系“亟饮秽物”,药解以龙脑水或至宝丹或橄榄,亦可炒槐花与干燕支(胭脂)等捣成粉末,用水调灌。饮馔加工可分风味鱼品和名特优产品。相对而言,太湖地区的水产饮馔加工工艺较其它地区更为精致,“吴地产鱼,吴人善治食品,其来久矣”[1]。民国《吴县志》卷51《物产二》转引(隋)《大业杂记》云,吴人作鲈鱼干鲙法,“五六月海中取此鱼,缕切晒干,盛以瓷瓶,密封泥。欲食开取,以新布裹大盆盛井底,浸久出布,洒却水,则敷然散著盘上”;又有以鲤鱼为原料所作者,其法亦“出太湖,纯以鲤醙为之;一瓶用鱼四五百头,味过鲟鳇”。又如作水晶鲙之法,“以赤尾鲤净洗去涎,用新水慢火熬浓,去鳞滓,待冷即缕切之,沃以五辛”[2]。可见,各种鱼鲙的制作从原料的挑选、火候的把握到佐料的调放都有一系列较复杂的加工工序。饮馔加工在都市中尤为讲究,如北宋汴京(即今开封)有因“南人不服北食”而开的南食店。一部分“南人”通晓南馔制作,如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记载,梅圣俞家中的老婢能制作以鲫鱼为主要原料的南馔生鱼片便是一例。又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等书记载,当时的名特优产品有用活鲟鱼唇割下制作的“鱼魂”;以河豚腹内腴白制作的“西施乳”;以及钱塘门外宋五嫂以菰为羹、以鲤鲫为鲙的“金羹玉鲙”等。以上所述均为明清以前即有的饮馔加工方法,毫无疑问,其加工工艺必代经流传并更趋精致。上引民国时期太湖地区的方志对其饮馔加工方式仍有具体记载即为明证。明人文集中亦有鱼类饮馔加工的具体记载,“吴人制鲈鱼鲊、鰿子腊,风味甚美,所称金虀玉鲙也。鲈鱼肉甚白,杂以香葇花叶,紫绿相间,以回回豆子、一息泥、香杏腻坌之,实珍品也。鰿子鱼腊亦然。回回豆子细如榛子肉,味甚美。一息泥如地椒,回回香料也。香杏腻一名八丹杏仁,元人《饮膳正要》多用此料。鰿子鱼今京师名鮆鰶鱼”[3]。可见其时鰿子腊这一名馔已从太湖地区传至京师,且另有别名。诗文歌赋中更多有提及者,如其一云:“日高湖冰解作块,水落旧痕出洲背。渔翁招摇沉网罟,上客游观缓裘带。跃青跳白举数尾,鲂鲤不言羊豕脍。取物还存爱物仁,半释况乃兼细碎。玉花行看登翠盘,素鬐早已扬清濑”;其二云:“平湖如席洲若块,渔子击水惊鱼背。一网数鳞如拾芥,骈头贯□相萦带。饔人挥刀飞雪花,座客停餐谈玉脍”[4]。清代的专门书籍如《随园食单》中记载了江浙一带烹调加工的菜肴,其中有石发、酱石花、石花糕、鱼翅、刀鱼、鲥鱼等多种水产珍品。除上述各种名特优产品外,亦有鱼杂之类风味产品,“凡腌干鱼者必先将鲜鱼剖开,去其腹内之肠肚各件谓之鱼杂,滨湖产鱼之地多取鱼杂调煮佐膳,称美味焉”[5]。明清时期,虾蟹等类水产的食用加工种类也甚多。蟹类有酱蟹、糟蟹、醉蟹等,加工的秘诀有所谓“雌不犯雄,雄不犯雌”、“酒不犯酱,酱不犯酒”、“蟹必全活,螯足无伤”等。虾类加工有醉虾、虾松、虾米粉等。综上所述,由于明代官方对渔业的重视,渔业生产大为发展。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产加工业颇为发达,水产加工工艺趋于多样化、精致化。水产加工方式多种多样,加工数量巨大,加工质量优良,饮馔加工工艺更是丰富多彩、精湛多样。这从官府征收的鱼课名目中可见一斑,除鱼课钞银之征外,还有干鱼、鱼油、鱼腺胶、各色鱼鲊、鱼鲊椒料和香料等本色之征。传统加工方法有腌制、糟制鱼鲊,曝晒、晾制、薰制鱼干等。时至清代后期,渔获物的冷藏保鲜渐行,尤其是冰厂渐多以后,以前难以普及,多用于皇家进贡等的冷藏保鲜技术逐渐推广,清代后期尤为突出。清代末期,又从海外引进水产品装罐加工技术,罐装加工数量也迅速上升。此外,人们对各类副产品也予以加工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如提炼鱼油,加工鳔胶,用介壳类水产之甲壳肥田等。[1]民国《吴县志》卷51《物产二》。[2]乾隆《长洲县志》卷17《物产》。[3](明)杨慎《升庵集》卷69《金虀玉脍》。四库1270-682。[4](明)孙承恩《文简集》卷21《腊月同霍渭厓诸公乌龙潭观打鱼用坡翁韵二首》。四库1271-264。[5]民国《宿松县志》卷18《实业志·渔业》。第二节水产商贸关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水产商贸这一领域,以往学者涉及相对较少,除渔业通史著作中的相关篇节有所论及外[1],专文论述者就笔者管见所及有张剑光先生的《唐代渔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商品化问题》[2]、日本中村治兵卫先生的《唐朝的渔业政策和鱼类的流通》[3],专文论及明清时期水产贸易者则少见。事实上,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河湖水域的水产贸易较为兴盛,无论是鲜鱼贸易还是加工产品的运销都颇为发达。本节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鲜鱼商贸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河湖水域产鱼地的鲜鱼货贸颇为发达,在明代前期渔业极为兴盛时期尤为如此。从其销售形式及交易规模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鲜鱼贸易可以分为零星售卖与商人转贩两种不同类型,以下分类叙述。1.零星交易在春夏非集中捕捞时期,均为各渔户单独生产所得,渔获产量不大,渔获物较少。因此,零星售卖是该时期鲜鱼货贸的较主要形式,由商人转贩者少。秋冬集中生产时期,除商人批量转贩外,零星交易的形式也仍然存在。从贸易额来看,零星交易额远低于商人大宗转贩的批量经营。但零星的鲜鱼贸易几乎全年都有,江滨水浒交通便利之地都有大小不等的鱼市、水市。专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大多一年四季,不论早晚朝夕都在进行生产。渔民四时放舟于五湖风浪之中,以船为家、以水为田,有诗为证:“大儿已长当门户,小儿十岁能摇橹。妇人终日坐篷窗,补却鱼网缝衣裳。衣食宁论厚与薄,人生无如生处乐”[4]。相关诗文可谓不胜枚举。从地域而言,明清时期的鲜鱼商贸以湖广地区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湖区及太湖流域最为繁盛。李东阳《怀麓堂集》卷3《捕鱼图歌》诗云:“江花夹岸江水深,此时尺鱼如寸金。……家家卖鱼向江浦,大船小船不知数”。出身长沙的李东阳对故乡楚地的渔业生产自是十分熟悉的,其所描述的江浦鱼市盛况当为写实之言。又有何景明《大复集》卷11《津市打鱼歌》诗云:“大船峨峨系江岸,鲇鲂鱍鱍收百万。小船取速不取多,往来抛网如掷梭。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夜来水长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鱼卖。”其所反映的亦是渔业生产和销售之盛况。其它地区的鲜鱼贸易规模也颇为可观,如太湖流域的大型六桅罛船在“船尾系三板小船,入市鬻鱼乘以往返”[5]。渔民是零星贸易的直接参预者――卖主,或者随捕随卖,或者早晚趁市出售。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为了提供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在介绍芳香疗法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出它在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仅用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局限性;归纳出芳香疗法具有疗效可靠、安全舒适、无副作用等特点及在防病疗疾、优化环境和精神方面的功效;提出了其在园林绿地中“芳香植物专类园”、“夜花园”、“盲人植物园”、“保健绿地”等应用形式;并探讨了芳香疗法在园林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芳香疗法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芳香植物;研究;应用;芳香疗法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环境和大气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由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导致的药源性病害有时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因而引起了医药界、科技界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寻求无毒、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芳香疗法以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对芳香疗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本文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芳香疗法的作用、应用形式等进行了探讨。从而为芳香疗法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1 芳香疗法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1. 1 芳香疗法的定义及特点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 是由法国化学家 于1928 年命名的,是指通过吸入香料或挥发性物质用于治疗、减轻、预防疾病、感染和不舒服等症状的方法[1 ] 。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称为芳香植物(Aromatic plant) 。芳香疗法本质上是植物的挥发性芳香油中某些单离的成分在人类嗅感之后产生生理和心理反应,以达到防病与保健的目的[2 ] 。该方法具有疗效可靠、安全舒适、令人快慰及无副作用等特点[3 ] 。 1. 2 芳香疗法发展过程与现状 芳香疗法的历史非常悠久。研究表明,最早利用芳香疗法的是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埃及人[2 ] ;中东、印度、希腊、罗马等古文明都有使用芳香疗法的记载。文艺复兴时代,因为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芳香疗法与芳香植物的知识得以大量的保存,例如所罗门的《药方大全》。我国有后汉名医华佗用丁香等制成香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和吐泻的记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列举多种清热、杀菌、镇痛的芳香植物[4 ] 。 芳香疗法作为一种治疗得到社会承认是在1964年法国医生Jean Valnet 出版了《Aromatherapie》一书之后[2 ] 。他将精油尝试用于病人并证明了它的效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芳香疗法的广泛使用。随后,芳香疗法盛行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并且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相继开设了“花香医院”,治愈了许多心血管病、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失眠的患者,尤其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治疗中效果明显。多年来,国内外对芳香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芳香油的提取技术、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应用主要局限于医药业、美容、化妆品工业、饮食制造业,香烟制造业等工业和服务业。 2 芳香疗法的功效 2. 1 防病疗疾 芳香疗法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 ①可以使神经体液进行相应调节,促进人体相应器官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及体液释放出酶、乙酰、胆碴等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改善人体神经系统、分泌系统等,从而达到和谐全身器官功能的作用。 ②许多芳香植物的挥发油本身就具有药效作用,现已被证明,芳香油分子同药理活性物质一样具有确切功效,可被人体吸收并转移进血液中,对人体产生显著作用[1 ] 。 研究结果表明芳香油有以下药理作用:抗菌消炎和防腐作用, 如桂花( Osmanthus f ragrans ) 、丁香( 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紫苏( Perilla f rutescens var. argut ) 、木香( Rosa banksiae) 等; 解热镇痛作用, 如茉莉( Jasminum sam-bac) 等; 安神镇静作用, 如香叶天竺葵( Pelargoniumgraveolens) 、薰衣草、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等;祛痰止咳作用,如薄荷;抗肿瘤作用,如香叶天竺葵等[5 ] 。 2. 2 优化环境 2. 2. 1 净化空气 芳香疗法中的挥发物可消灭周围的微生物, 如所挥发出的苯甲醇、芳樟醇、香茅醇、牛儿醇等,能杀死许多有害微生物, 有的物质具有强烈的杀灭细菌、消毒的作用,效果强于福尔马林、紫外线,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天然杀菌剂。如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分泌出的气体对白喉、结核菌、痢疾杆菌只5s 即可杀死[6 ] ;多种挥发物还对细菌、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杀灭或抑制活性之能力。同时芳香植物本身有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吸附灰尘, 使空气得到净化的功能,如米兰( Aglaia odorata) 可吸收空气中的SO2 ,桂花、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可吸收汞蒸气, 还有丁香、紫茉莉、含笑( Michelia figo) 等对SO2 、HF、Cl2一种或几种具有吸收能力,且具有吸收光化学烟雾、防尘降噪能力[6 ] 。 2. 2. 2 招蜂(鸟) 引蝶 芳香疗法中的挥发物可吸引蝴蝶等昆虫来采集花粉,而有些芳香植物的果实会吸引众多鸟类,可实现鸟语花香的理想景观效果。 2. 2. 3 驱蚊逐蝇 某些特殊挥发物能使蚊蝇、昆虫远遁,成为无毒、无污染、无残留的高效广谱的天然驱蚊(虫) 灵,如薄荷、罗勒( Ocimum basilicum) 、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薰衣草、灵香草( Lysimachia foenumgraecum)等。 2. 3 在精神方面的作用 医疗实践证明,气味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芳香物质会对人类产生心理作用,且呈现出规律性,所以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和实用价值。优雅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清爽,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给人一种愉快的感受,使情绪得到改善、消除疲劳从而调节免疫系统,如水仙花香味中含有酯酸苄酯等多种成分,在人们感受到脑疲劳时使用,顿时感到头脑清醒;茉莉花香气能刺激大脑,其兴奋功能强于咖啡;天竺葵花香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和催眠的功效;而吸入薰衣草油后会产生服用安定的镇定作用;桂花的香味有解郁、避秽之功,对某些狂躁型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疗效[2 ] 。 3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 目前,芳香疗法在国内外多在专门医院(或保健场所) 和化妆品工业上应用。而我国芳香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园林应用中的甚少。笔者认为,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下面就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形式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3. 1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①芳香植物专类园。以丰富芳香植物为主,加之其他园林设计要素的配合,来建造“芳香植物观光园”,提供观赏、食用、饮茶、美容、沐浴、按摩等服务,使之具有生产、旅游、服务、休闲等功能。 选择地上部分具有芳香气味、姿态优美或花形美丽的芳香植物。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搭配种植的原则,形成立体的观赏效果。同时结合配置一定比例的常绿植物,与气候、季象等条件统一考虑,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天天有香,并通过宣传栏、植物挂牌等形式向游人介绍芳香疗法与芳香植物的科普知识。通过配置可作蔬菜或果实可食用的芳香植物,让游人参与采摘、收割。可通过设置茶馆、美容厅、浴池等设施,将对芳香植物深加工的产品加以利用。茶馆可为游人提供香茶,如: 茉莉花茶、桂花茶、栀子花茶、含笑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美容厅可利用芳香油为客人按摩美容;浴池可进行芳香浴,即利用芳香植物的根、茎、叶进行沐浴,可洁净身体、滋润皮肤、消除肌肉酸痛、安定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可利用的植物有迷迭香( Rosmarinus of-ficinalis) 、薄荷、玫瑰( Rosa rugosa) 等。 ②植物保健绿地。植物保健绿地旨在利用芳香植物所挥发的香气,使其随着病人的吸气而进入终末支器官,通过与肺组织的接触,即有利于呼吸道病变的治疗,也有利于通过肺部的吸收,增强药物的全身性效应,其医疗过程避开了充斥着药味的医院诊疗室,可以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且由于病人置于景色宜人的园林空间,能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气息。这种对生理和精神上都良好的双重效应有利于病体的康复。 植物保健绿地也能为健康的游人提供具有高质量空气健身活动场地。在自然的香气中,放松神经,省思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来获得身心和谐的健康。所散出愉悦的芳香更能让人心情舒畅,消除疲劳,提高人体的自然免疫力,对生活节奏紧张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除压力的好方法。 植物园、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疗养院设置植物保健区(角) ;在居住区、敬老院、精神病院、劳教所、工读学校及其它单位附属绿地中,适当安排植物保健绿地。所选用的芳香植物以杀菌、防病治病、给人愉悦享受、观赏性强的为主。 ③盲人服务绿地。人通常情况下视觉所获得的信息量为最大,但盲人却失去了这一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界“以人为本”的今天,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怀。研究证明,视觉的丧失使其它器官的发展超过了正常人,特别是在嗅觉、听觉方面。因此,在盲人植物园等绿地中,芳香植物体现出巨大的优势。植物的花、果、枝、叶等所发出的芳香气息使盲人对植物界有了部分认识,同时在让其陶醉在香的世界中,心情舒畅,防病治病。 ④“夜花园”。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夜花园以其安宁、神秘、浪漫而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园林形式,尤其炎热的夏季,夜花园成为人们消暑、纳凉、赏景的好去处。而此时人们的视觉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幅下降。因此, 在“夜花园”中芳香植物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夜花园”中所用的芳香植物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仅在晚上开花的种类,如月见草( Oenothera erythrosepala) 、待宵草( Oenothera drummondii ) 、夜来香、晚香玉( Polianthes tuberosa) 、玉簪( Hosta plantaginea) 等; 可在晚上开花的种类, 如桂花、栀子花( Gardenia jasminoides ) 、白丁香( 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 、含笑、瑞香( Daphne odora) ;驱蚊逐蝇的种类;亮度强、明度大的白色系列花和黄色系列花。 3. 2 芳香疗法在园林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①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时,除通过嗅觉吸入香气外,应充分利用其它感官,如:视觉———观看自然景观或有疗效的色彩、听觉———聆听疗效音乐、味觉———品花草茶、触觉———泡浴,在多方面调节人体机能,尽快恢复健康。 ②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在“闹”的活动区, 应选择茉莉、百合( Lilium brownii) 等使人兴奋的种类; 而在“静”的休息区中,应选择薰衣草、水仙、紫罗兰( Matthiola incana) 等使人镇静的种类。不同人群对香味反应也有较大差异,如15 岁以前的青少年喜欢薄荷; 心脏病患者闻夜来香的香气会头痛;具过敏体质的人怕闻蒿类的味道。 ③香气浓度的控制。香气在室外易挥发,因此,必须通过地形、建筑物及植物的围合才能维持一定的浓度。同时应注意芳香植物所在地飘香季节的主风向,应将芳香植物布置在利用人群的上风向。 ④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应多以群植、片植形式为主,大面积栽植可构成壮丽的自然景观,可提供足量的香气,最能发挥其群体美。但不必成行成列,要疏密有致,应乔、灌、藤、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 格哈特·布赫鲍尔,著. 李宏,译. 芳香疗法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方法[J ] .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0 , (3) :35 - 39. [2 ] 欧阳杰,王晓东,赵兵,等. 香料植物应用研究进展[J ] .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 , (5) :32 - 34. [3 ] 王潮霞,陈水林. 芳香与纺织品[J ] . 纺织导报,2002 , (3) :78 - 79. [4 ]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 ] 黄玉山,傅建熙,许平安,等. 植物精油研究进展[J ] . 河南林业科技,1999 ,19(4) :23 - 26. [6 ] 陈学年. 香花有益于健康[J ] . 西南园艺,2002 ,30(4) :59.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关于植物配置的:

小学生科技论文关键注意三点: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其中科学性是重点,他要求选题科学、研究方法正确论据确凿、符合逻辑.而且文字简洁.创造性就是要有自己的新意见,新发现,这点可能较难.而实践性就是动手能力,能不能看出文章有别人带刀就从此看出.另外,小学生科技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薄荷的研究小论文

薄荷是常用中药之一。薄荷辛凉,入肺、肝经,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治风热诸疾最宜,治肝郁化热可投,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

具体如下 :1、薄荷的疏散风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证,临床上表现为发烧、怕冷、嗓子痛、头痛、咳嗽、咳吐黄痰或者咳痰不爽、大便偏干等感冒症状;2、薄荷有清利头目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者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引起的咽喉疼痛、头痛等症状;3、薄荷有解毒透疹的功效,对于麻疹疹出不畅,用薄荷可以使麻疹迅速透发出来,缩短病程;4、薄荷有通鼻窍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或者过敏引起的鼻塞、流鼻涕;5、薄荷有疏肝解郁、理气的功效,对于肝气不舒引起的胁肋疼痛、心情不畅、失眠多梦、郁郁寡欢等症状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也可煎汤洗或含漱。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1、局部作用:薄荷水局部应用有清凉、止痒、消炎、止痛的功效。

薄荷中含有薄荷醇,能够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让皮肤产生凉的感觉,然后会有轻微的灼热感缓慢地渗透到人体的皮肤之中,引起长时间的充血,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2、解热:小量薄荷能兴奋中枢神经,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散热;并促进汗腺分泌而发汗。因此有降低体温的作用。

3、抗炎:薄荷所含的8种儿茶萘酚酸是有效的抗炎剂,能抑制3a一羟类固醇脱氢酶而有弱抗炎作用。薄荷所含的蓝香油烃对烫伤有抗炎作用。

4、薄荷可以增加人体的呼吸道黏液的分泌。它能够祛除附着在黏膜上的黏液,减少泡沫痰,使得呼吸道的有效通气量增大很多,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5、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对胃溃疡有治疗作用;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还有保肝作用。

6、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鼻塞、头痛、咽痛等症状。

7、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鼻炎、球结膜炎。

8、治疗各种皮炎,如过敏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湿疹。

9、局部应用:薄荷中的薄荷醇的各种制剂,对于治疗头疼、牙疼、皮肤瘙痒,都有不错的效果。

1. 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薄荷叶。

2. 孕妇避免使用。又因薄荷有抑制乳汁分泌的作用,所以哺乳中的妇女也不宜多用。

4. 薄荷具醒脑、兴奋的作用,故晩上不宜使用,以免造成睡眠困扰。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知道薄荷有哪些功效吗? 薄荷的特性是什么呢?不如跟着我一起来学习薄荷的相关知识吧!薄荷的功效 1、减肥薄荷中含有薄荷醇,薄荷醇能起到燃烧脂肪,常食可以去除油腻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2、美容养颜薄荷能够提炼出薄荷精油成分,薄荷精油作为护肤品的材料,可以起到美容护肤的功效。 3、缓解压力薄荷中含有薄荷精,薄荷精具有特殊清香,可以帮助缓解疲劳,缓解压力,平复情绪。 4、杀菌薄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5、刺激和抑制神经薄荷可用作抗刺激剂和皮肤兴奋剂。 6、助消化薄荷对口腔粘膜有炮热感和刺激作用,能促进口腔流涎、增进食欲、增加胃粘膜的供血量,改进消化功能。 7、芳香调味主要利用薄荷所特有的清凉润喉而芳香宜人的气味来掩饰和改善一些具有异味和难以吞服的药物的不适感。 薄荷的特性 主要营养: 挥发油、I-薄荷醇、1-薄荷酮、薄荷酯 食疗功效: 补血养血、调理肠胃、 增强 记忆力 、开胃消食、养颜、抗衰老、减肥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者宜食;口疮口臭,牙龈肿痛,以及风热瘙痒者。 禁忌人群: 阴虚血燥体质,或汗多表虚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忌多食久食。 薄荷的作用 1、薄荷的医疗保健作用。薄荷的茎叶入药,辛,凉,气香,入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热解表、祛风消肿、利咽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疼痛、咽喉肿痛、麻疹疹透不畅等。 2、中医用薄荷作为发汗解热剂。中老年人吃些薄荷粥,可以清心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夏日,在家用薄荷给自己做份“凉汤”喝,既可解渴,又能解暑,不妨一试。 3、消炎止痛作用。从2003年医学界提出采用“饥饿疗法”医治癌症以来,科学家对大量药物进行了研究,发现薄荷叶能够阻止癌症病变处的血管生长,使癌肿得不到血液供应,最终“饥饿”而死。 4、夏季蚊虫较多,在卧室靠窗的地方放上薄荷草,每天傍晚喷一些水,让薄荷的香味充分散发出来,不堪忍受香味的蚊子就会逃跑。

小学生科技论文关键注意三点: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其中科学性是重点,他要求选题科学、研究方法正确论据确凿、符合逻辑.而且文字简洁.创造性就是要有自己的新意见,新发现,这点可能较难.而实践性就是动手能力,能不能看出文章有别人带刀就从此看出.另外,小学生科技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