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增肌原理论文学术

发布时间:

增肌原理论文学术

简单的说,在同等身体条件下训练的质量以及营养的搭配以及适时的身体休息恢复决定了增肌速度的快慢,然而当两个人以上几点都是相同的,那么增肌速度的快慢则取决于身体天赋,健身同样是一项体育项目,拥有不同吸收,代谢,不同肌肉类型的人统称为不同天赋的训练人群,当然你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就像所有体育运动一样,天赋是不能改变的,而训练,营养,休息,以及你的训练耐心则往往是普通人增肌速度快慢的关键,有时候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大部分人还没有到拼天赋的水平,所以喜欢健身的话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才是关键。

健身训练的法则有分为许多种类,但肌肉预先疲劳(pre-exhausted)法则是最多人使用的训练方式,为何会这么受到欢迎?首先,我们都知道健身训练动作,基本上有分为复合式训练与孤立式训练这两种,一般而言,许多的健美好手都比较偏向采用复合式训练动作,主要是因为复合式训练能同时征召多个肌群参与发力,这也表示你能在这个训练动作上使用较大的重量,也意味着在增肌的效率上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但有许多人在执行复合式训练时,时常都会碰到无法将 *** 度集中在想要训练的肌群上头,例如我们做卧推动作时,最主要的是希望能 *** 胸大肌,但通常都会是肱三头肌先达到力竭而胸大肌还未达到,这时你不得不停下这个动作进入组间休息状态。要如何能解决的这问题?很幸运我们的健美前辈们发展出肌肉预先疲劳(pre-exhausted)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肌肉预先疲劳法则就是在复合式训练动作前,采用孤立式训练将较强的肌群,让它呈现出预先疲劳的状态,这样可以避免主动肌还没有完全被 *** 以前,协同肌优先没力的情况出现,接着再进行复合式训练,这时你想要 *** 的目标肌群就会先达到力竭,进而达成你所想要的训练目的,这个训练方式将大大的提升训练强度。

例如,我们要进行胸大肌的卧推训练,在卧推之前先针对胸大肌进行胸部肌群的孤立训练动作,比如使用蝴蝶机夹胸或哑铃飞鸟的动作,因为这个训练动作只 *** 到胸大肌,而不会 *** 到三角肌和肱三头肌,于是胸大肌就会得到预先疲劳的效果。接下来做卧推动作的时候,胸大肌就能在三角肌和肱三头肌达到力竭之前,最先达到力竭。

不过肌肉预先疲劳训练在2003年和200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表明,先做孤立训练动作再做复合训练动作,将会导致预先疲劳的肌群在做随后的复合训练动作时,肌肉活跃性会下降。简单来说明这段话,就是因为先做了孤立训练动作会导致目标训练肌群,在复合式训练动作时所受到的 *** 减弱。在2007年这个研究,就先采用蝴蝶机夹胸这个孤立式动作,优先将胸大肌预先疲劳,接着再进复合式的卧推训练,得出的结论与2003年一样,都是建议在复合式训练前先别做孤立式训练。

这两篇论文所研究的现象与方式都看似没错,但他们所研究出来的结论确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会采用预先疲劳训练法则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要让目标肌群在做复合式训练前先疲劳吗?而当目标肌群呈现疲劳时进行复合式训练,这时主动肌群的活跃度下降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因为,这将意味着在进行复合式训练动作时,主动肌群就会比协同肌群优先达到力竭,这样才是预先疲劳的用意。

上面所说的肌肉预先疲劳(pre-exhausted)不是取决于你的个人感官,而是在执行主动肌群孤立动作训练时,确保每一组都有做到力竭,绝对不是所谓的热身组或让肌群充血而已。如果你会合理善用肌肉预先疲劳这个训练法则,让最强的肌群在孤立动作时优先获得力竭,就能使得你较弱的肌群部位获得提升。

①关于自然训练者而言,训练组数指的是努力做的组数!什么是努力做的组数?就是距离绝对力竭还差4次到0次的这种组数,就是我们所说的RPE的值在6和10之间的时候。

在力量训练中,通常以1到10表示。

RPE为5,表示还能做五下

RPE为6,表示还能做四下

RPE为7,表示还能做三下

RPE为10,表示一下都做不了,完全力竭了

至于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可以说对健身的效果是没有多大用处的。RPE=7或8的时候增肌效果最好,也就是距离力竭还差3到2次的时候。绝对的力竭反而不利于增肌增力!Brad Schoenfeld(布拉德·舍恩菲尔德博士)这位博士的论文中有很多关于训练容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的总结

②对于自然训练者而言。一个星期真正努力做的组数控制在20组以内就好了,一般在10~18组这个范围内。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整体训练计划的安排

适当的增力训练也是很重要的!增长力量和增长肌肉,这两件事都是必须达到的!

1.如果您是新手,没有什么基础。那我建议您先试着每周训练四天。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周一周四练上半身,周二周五练下半身。至于训练量多少,控制在每周,10到14组。

2.如果您是中高级训练者,那么可以考虑一下三分化就是把身体分为胸背腿三部分来训练。每周的训练组数控制在,20组左右。

想要锻炼肌肉的话可以多做一些力量训练,比如说做卧推弯举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等都是可以锻炼肌肉的

增肌训练方法研究论文

增重增肌主要通过增加饮食,改善消化道功能,以及加强锻炼来完成。一、如何增肌增重:首先要明确一点,单纯地多吃东西只会让人增加脂肪,增加脂肪只会让你变成一个臃肿的胖子,身材一样难看。而锻炼+合理的饮食才是增肌增重的关键。二、以下为增肌增重的具体办法:1.高强度的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指的主要是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破坏肌肉纤维,令其重新生长,从而变得更加肥大。无氧运动一般都会比较累,也就比较难坚持,所以,每周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每次1个小时以上,效果也会更好。2.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果一味地做无氧运动,人会很快厌倦。在无氧运动后的第二天,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增强肺活量、加速血液循环。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让人能坚持更长时间的训练。3.适量碳水化合物对于减脂的人来说,碳水化合物的量要适度降低。但是为了增重的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碳水化合物对于增肌增重是非常重要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快速补充消耗的热量,并为肌肉生长提供能量,更有利于增肌增重。4.及时补充蛋白质高强度的无氧运动会使肌肉拉伸损坏,及时补充蛋白质能够快速修复受损的肌肉,从而达到增肌的目的。有增肌增重需求的人每日所需蛋白质量要比普通人更多,从食物中很难获取到足量的蛋白质。因此,可选用乳清蛋白粉来进行额外的补充。综上所述,增重增肌过程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取,这样不会增重反而会造成冠心病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①关于自然训练者而言,训练组数指的是努力做的组数!什么是努力做的组数?就是距离绝对力竭还差4次到0次的这种组数,就是我们所说的RPE的值在6和10之间的时候。

在力量训练中,通常以1到10表示。

RPE为5,表示还能做五下

RPE为6,表示还能做四下

RPE为7,表示还能做三下

RPE为10,表示一下都做不了,完全力竭了

至于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可以说对健身的效果是没有多大用处的。RPE=7或8的时候增肌效果最好,也就是距离力竭还差3到2次的时候。绝对的力竭反而不利于增肌增力!Brad Schoenfeld(布拉德·舍恩菲尔德博士)这位博士的论文中有很多关于训练容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的总结

②对于自然训练者而言。一个星期真正努力做的组数控制在20组以内就好了,一般在10~18组这个范围内。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整体训练计划的安排

适当的增力训练也是很重要的!增长力量和增长肌肉,这两件事都是必须达到的!

1.如果您是新手,没有什么基础。那我建议您先试着每周训练四天。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周一周四练上半身,周二周五练下半身。至于训练量多少,控制在每周,10到14组。

2.如果您是中高级训练者,那么可以考虑一下三分化就是把身体分为胸背腿三部分来训练。每周的训练组数控制在,20组左右。

科学的增肌,对外胚型体质的人是个难题,运动量如何把握,如何避免运动过度,是一个难题,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平台期的早晚也不一样,补给的使用也是个问题 超级组训练法     每个肌群完成一组训练,练习之间没有休息间隔,两组训练连续进行。复合组训练法   与超级组不同的是,复合组是针对同一个肌群的。复合组训练的强度很高,长期使用很可能会导致过度训练,所以你应该偶尔使用或短期使用三合组训练法 3个练习背靠背连续完成,没有休息巨型组训练法 4个练习背靠背连续完成,没有休息    维持时间,4-6周,  在非常小的训练量和非常高的训练强度的基础上。这种方法的训练强度与使用的重量无关,而与训练要超越的肌肉的力竭点有关。项目之间没有休息时间,因此很节约时间。       这个理论的依据是:如果进行多组训练,那么每组训练实际上都不可能达到最高强度;如果每种练习只做1组,那么你就有更多机会使训练强度达到最高。    减少组建休息时间,增强肌肉的组织恢复力,重量适当少量增加5次、10次、20次重复的可选练习按训练部位划分的5-10-20训练法这种方法训练要从大重量的基本练习    使用的重量可以让你一口气完成70次或稍多于70次的重复最为理想。可控的状态下。       如果选择的重量合适,你的肌肉会在完成60~70次重复时出现短暂力竭。此时你可以短暂休息,但休息的秒数应该与剩余的重复次数相同。       如果你完成了65次重复,那么可以休息35秒,之后要完成剩下的35次重复。如果你没有完成剩余的35次重复并再次力竭,那么可以继续用相同的原则安排休息时间——每剩余1次重复休息1秒,直到你完成100次重复。     使用百炼法的最佳方式是每个肌群每周训练2次。因此,上半身-下半身训练分割周计划或两天训练分割周过划与该方法最匹配。      按照50-50训练法,你要先选出落后的肌群,然后为其选择1种练习。这种练习你每天都要做,即使在并非重点锻炼该肌群的日子里也一样。       你要把每天的100次重复分两个时段完成,即每次完成50次重复,间隔8~12小时后再完成另一半。你选择的重量既要能带来挑战,又不能因为重量过大使肌肉在完成50次重复后力竭。     该方法使用时间为8周,采用的是每天两练训练计划      为了避免训练过度,使用21响礼炮训练法锻炼的身体部位应该减少1种练习,8周之后该方法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1拉力器夹胸 前7次重复:双手置于肩膀两侧,收缩胸肌直至手臂与躯干呈45° 中间7次重复:从手臂与驱干呈45°角的位置开始,双手向前环绕直至靠在一起。肘部始终保持与开始时相同的角度,并用力收缩胸部 最后7次重复:将前面两部分动作连贯起来,完成7次完整动作幅度的重复2背阔肌下拉 前7次重复:将背阔肌横杆向着上胸部拉,保持肘部向后,直至肘部呈约90° 中间7次重复:从肘部星90°开始,将横杆一路拉至上胸部 最后7次重复:将前面两部分动作连贯起来,完成7次完整动作幅度的重复3拉力器侧平举 前7次重复:手臂置于身体两侧向上抬起,保持肘关节略微弯曲并锁定,直至手臂与地而呈4° 中间7次重复:从手臂与地面呈45°角的位置开始,继续拉高配重直到手臂与地面平行 最后7次重复:将前面两部分动作连贯起来4坐姿腿屈伸 前7次重复:伸展膝关节,直到胫骨与地面量45° 中间7次重复:从小腿与地面呈45°角的位置开始,伸直双腿,在动作最高点用力收缩股 最后7次重复:将前面两部分动作连贯起来5俯卧腿弯举 前7次重复:弯曲膝关节,直至胫骨接近与地面垂直 中间7次重复:后半程动作就是尽可能地抬高小腿使滚筒衬垫靠近臀部 最后7次重复:将前面两部分动作连贯起来6拉力器肱三头肌下压   训练时你要加大动作幅度,先将双手放在胸部上端。从前臂与地面呈30°角的位置起始动作(正常起始动作是前臂与地面平行),锁定上臂,并将肘关节贴紧于身体两侧 前7次重复:伸展手臂,直至肘关节刚刚越过水平位置 中间7次重复:从水平位置开始,伸展手臂直至肘关节完全锁定,在顶峰努力收缩肱三头肌。 最后7次重复:将前面两部分动作连贯起来7单臂拉力器弯举 前7次重复:拉起配重直至前臂几乎与地面平行 中间7次重复:从水平位置开始,拉起配重片直到肘部完全弯曲,在动作顶峰用力收缩肱二头肌。 最后7次重复:将前面两部分动作连贯起来练习       将身体分为三个区域来训练。根据你的身体恢复能力,在四重奏训练中,你可以每周只为每个肌群安排1次训练。方法2       在某组训练完成时,在队友的帮助下,在力竭之后再完成2-3次重复,你应该休息4-7天才能开始下一次训练。无论哪个肌群,使用该方法训练的时间都不要超过4周。    在练习的离心收缩或反向部分抵制重量的下落会对肌肉造成一定的损伤。肌纤维受损后,随后引起的级联反应会促进肌肉生长,并形成离心阶段的过载保护机制。类似超等长练习中跳深过程       1~5秒爆发式完,5~10秒慢速完成,11~15正常完成。鉴于本计划的训练强度,你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阻力,它可以让你正常地完成20~25次重复。使用本方法应避开单侧练习(单臂或单腿练习),建议搭配训练机完成,特别是其中以极慢速度完成的部分。      选择一个可以在力竭之前完成15~19次重复的重量是关键,在4分钟内完成规定次组练习,组数自定。使用该计划时间为4~6周。       第一种练习(通常是一种基本练习或多关节练习)要使用大重量并完成很少的次数,而第二种练习(通常是一种孤立练习)要使用非常小的重量并重复复多次。或者是更换项目沙漏型:头尾轻中间重 最适合支架金字塔训练法的练习 肌群 练习 胸部肌群 哑铃推举(水平、上斜、下斜) 哑铃飞鸟(水平、上斜、下斜) 亚铃推举 三角肌 哑铃平举(前、侧、后) 哑铃直立划船 背部肌群 哑铃划船 斜方肌 哑铃耸肩 大腿肌群 哑铃弓步 肱三头肌 哑铃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 哑铃过顶肱三头肌臂屈伸 哑铃弯举(站姿、坐姿、上斜) 肱二头肌     这种方法与三角训练法相反。你要从使用大重量开始训练,逐渐减小重量,再逐渐恢复到初始重量。       牛津训练法全称为牛津递减金字塔训练法,一般使用这种方法训练4~6周,然后切换到其他训练方法。       注意:腹肌训练安排在任何一次训练的末尾进行。计划没有,需要自己按照经验增加。    该方法涉及三种不同的重复次数范围,分别用于3个训练组。     第一组使用大重量(使用该重量你只能完成4~6次重复,这样可以锻炼快肌纤维);     第二组使用的重量比第一组减小了15~20%,允许你完成10~15次重复,这样可以改善肌细胞的生化环境来刺激肌肉生长;       第三组使用的重量只有第一组的50%左右,一般完成25~30次重复,目标是锻炼慢肌纤维。组间休息2~3分钟。    无论每个递减组中间经历了多少次减重,都只算作1组训练。这个训练法的要点在于保持最少的组间休息时间。     计划起始时的组间休息时间为3分钟,你要在12周内逐步把组间休息时间减长得更多1。但是,如果你无法在休息时间少于2分钟的情况下完成相同的重复次数,那就不要继续减少组间休息时间。健身运动员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准备比赛。         适合四周的训练计划,选择每次可以完成6~8次的重量。在每种练习的最后一组,你要尽量完成更多的重夏次数,直至休息间隔最终只有1次重复。在每个联系的最后一组,你要尽量完成更多的重复次数。无论你完成何种练习,使用何种重量,优质 训练法都会把组间休息时间保持在1分钟以内。保持最短的组间休息时间会使乳酸水平相当高,而乳酸水平与生长激素水平是相关的。          每种练习只需完成一组即可进入下一种练习。最终,通过多次循环,你仍然可以每种练习完成多组。研究表明,无论你使用多大的重量,完成多少次重复,组间休息保持在30秒以下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热量。   将每种练习的时间控制在15秒以内。你的目标就是在15秒内尽量完成更多的重复次数,然后进入下一种练习,中间没有休息时间。理想情况下,一次爆发式循环训练不应超过25分钟。全身的爆发式循环训练每周可以进行2次,每次训练后至少要休息2天。注;1这里列出的完成次数是建议值;你要在15秒内完成尽量多的重复次数,并尽量完成每个循环要求的次数,以达 每种练习完成30次重复的目标。当达到目标后,就推出该循环,即到该练习时直接进入休息时间。 2在所有的负重填习中,要使用相当于IRM的75%-85%的重量(或通常每次可以完成8-10次重复的重量),比如 如果你卧推的IRM是200榜(千克),那么在爆发式循环训炼中你使用的重量应为150-170确(千党)       选择一个可以完成4~5次的重量,  除了最后一种练习,每种练习的重复次数不要超过4次。所有扩展组的最后一种练习你都要做到力竭。       扩展组的第一种练习应该是你的身体处于最弱发力位置的练习。随后的练习,你的身体都会处于比先前更容易发力的位置。扩展组之间的组间休息为3~4分钟。每个扩展组应包含1~3组练习。     扩展组训练一般进行4~6周,之后的训练计划需要把标准组与重复次数多的训练(比如泵感收尾训练法或三角训练法)结合起来。此后至少12周内不要再进行扩展训练。      肌纤维是否参与了动作不仅取决于使用的重量大小,同样依赖于完成练习的角度和特定的动作幅度。1周完成1~2次,使用不超过3周,可以在器材有限的地方使用。持续2~4周,之后恢复到正常的双侧训练法 1~2次训练分别训练上肢左右两侧,3~4则是下肢。        训练的末尾完成与开始时相同的练习项目,此时的第一组使用的重量要与开始时相同。之后的第2组每组需要完成12~15词反复。并且此时要严格控制组间休息时间在1分钟以内      推一拉训练划分对力量举运动员和很少涉及角度训练(孤立练习)的力量型运动员非常有效。     弹力绳拉力程度选择:第一周每组15-20次,第二周每组12-15次,第三周每组8-12次,第四周每组5-8次。      使用递减组可以充分利用训练机便于改变阻力的特性,并且在训练至力竭时可以保障你的安全。注:,1如果健身房没有这些器械,你可以用史密斯机练习。 2在做完最后一组练习肌肉力竭之后,你要再完成2~3次强制重复。(全部的拉力练习) 3在做完最后一组练习肌肉力竭之后,减少30%的重量完成1个递减组,使肌肉持续力竭。(全部的推力练习) 4如果没有这些器械,你可以做拉力器练习。 5如果健身房没有这些器械,你可以做自由重量练习。    组间休息不应超过60秒,一次这样的训练结束后,肌肉需要休息3~7天才能得到充分的恢复。使用一日两练法不要超过6周,时间过长反而会阻碍你取得进步

什么是努力做的组数?就是距离绝对力竭还差4次到0次的这种组数,就是我们所说的RPE的值在6和10之间的时候。

在力量训练中,通常以1到10表示。

RPE为5,表示还能做五下

RPE为6,表示还能做四下

RPE为7,表示还能做三下

RPE为10,表示一下都做不了,完全力竭了

至于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可以说对健身的效果是没有多大用处的。RPE=7或8的时候增肌效果最好,也就是距离力竭还差3到2次的时候。绝对的力竭反而不利于增肌增力!

所以不要去再盲目模仿健美选手的训练了!

Brad Schoenfeld(布拉德·舍恩菲尔德博士)这位博士的论文中有很多关于训练容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的总结

一个星期真正努力做的组数控制在20组以内就好了,一般在10~18组这个范围内。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整体训练计划的安排适当的增力训练也是很重要的!增长力量和增长肌肉,这两件事都是必须达到的!

那我建议您先试着每周训练四天。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周一周四练上半身,周二周五练下半身。至于训练量多少,控制在每周,10到14组。

(我所说的“组”,是你认真训练的组!就是说要控制在距离完全力竭,还有两到三个的力气。比如说你俯卧撑最多做12个,那么每组次数就不得低于9次。然后一周完成10到14组。)

这就是典型的两分化训练。适合新手,中级训练者。

那么可以考虑一下三分化就是把身体分为胸背腿三部分来训练。每周的训练组数控制在,20组左右。

美学原理艺术美论文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摘 要:随着建筑史的发展,从中可以体现出社会文明与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不同地域社会风貌的展现,能够从中发现审美和哲学观念。因此,充分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助于实现建筑艺术的美学化,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充分了解美学内涵。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 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络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络,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 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充套件,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络,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 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资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络[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永珍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 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资讯,2012,***25***:278. [8]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01-103. 篇2 刍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 摘要: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戏曲,将歌曲、舞蹈、杂技等很多艺术融为一体。戏曲通过特殊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生平经历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探讨戏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让戏曲演员们对戏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获得更好的表演领悟,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戏曲艺术也是为其他人研究戏曲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针对戏曲艺术的四个表演特性,本文将对此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以便让人们更轻松地熟识戏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戏曲艺术 表演特性 综合性 写意性 程式性 虚拟性 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剧种内容十分广泛,延伸发展的地方戏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剧、昆曲、越剧等等,虽然在具体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别,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中国戏曲有着这主要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高度综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程式性以及虚拟性。 一、高度综合的特性 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转换成一种新的表演方式,不仅仅只是在“听”上下功夫,在“视”上也是花样繁多。例如国外的戏剧,仅仅只是以对话动作来表演的,十分单调,与之相比,中国戏曲将歌、舞、剧三者结合,经历了历史的更替,吸取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优点来丰富自身,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了无比丰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视听双享受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器乐有着带动表演气氛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扬情景当时的氛围,或激动或悲伤或萧索或热闹。戏曲的声乐讲究声随韵转。戏曲里表演演员的脸谱绘画,讲究十足的功夫,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戏曲里的武打、滑稽等内容也是精彩至极,扣人心弦。另外,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中国戏曲吸收了很多明见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戏剧的形势来再现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话有鬼怪,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发展至今的戏曲在唱词上也有所扩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话、诗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复杂。总之,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艺术,这正是戏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二、写意性 写意性,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歌舞来描绘故事情节。大到历史神话故事,小到我们生活的细节,都成为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内容。戏曲演员们苦练“唱”、“念”、“做”、“打”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美地展现出来,戏曲演员必须将这“唱念做打”融会贯通,不能只精通其中几种,而是要样样精通。可见,一出戏曲从开幕到落幕,虽然短短的几小时,可是这些戏曲演员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大家看到完美的表演而更加刻苦练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演员们用玲珑妩媚的身段,华美绝伦的舞姿,真切感人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道白和犹如歌莺般婉转的唱腔在舞台上尽情表演,都只是为了描绘出故事中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戏曲的写意性贯穿着戏曲始终,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舞台布置的写意。我们通常看到舞台上背景很简单,只有一桌二椅,但是戏曲演员却能赋予这简约的舞台布景多样化,有时候一张桌椅可以幻化出身处书房、厅堂甚至是世外仙境等等故事环境。有时候桌椅却又不是桌椅,它变成了山,变成了石头等等。不管桌椅到底是代表什么,这都是考验演员的功底。心之所想,便能成真。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三、程式性 戏曲如果没有了规范,将是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我们把这种用来规范戏曲的制约称为“程式”。戏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戏曲当中人物的角色。我们俗知的“生旦净末丑”,正是对人物的表演特性的划分。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性格、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等。例如老生,老生通常是指中年以上,发音浑厚,站如钟鼎的人物形象,这类角色讲究端正刚直庄重肃穆,这都是有规范的。仅仅只是哭和笑,就分成了很多种表演形式,就算是一声咳嗽也要将人物的性格身份展现出来。在台上,这“生旦净末丑”各有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性的层面,从唱腔到呼吸都是有条例的。虽然中国戏曲没有那样逼真的模仿实际,它的表演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比较夸张的,但是这种夸张不能随心所欲的乱来,而是要有一个度。戏曲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是有制约的,例如在在表演身段上,凡是袖口有甩袖、抛袖、抓袖等;手有云手、穿手、三刀手等;足有正步、跑步、滑步、跌步等。程式化不仅是对人物神动作有所规范,对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同样也有制约。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戏曲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研究,创造出了脸谱、蟒袍、水袖、长胡子、兰花手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道具兵器。中国戏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界限,这正是体现了戏曲的程式性。 四、虚拟性 虚拟性在中国戏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戏曲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仅凭著一桌二椅就能描绘出故事中的环境,例如开门关门,跨门槛,上楼下楼,喂鸡喂鸭,穿针引线,上轿下轿等等,这里面的门、门槛、楼梯、鸡鸭、轿子都是虚拟的。可是戏曲演员必须表现出它们的实际存在,都是充分展现了戏曲演员的表演功底。这些虚拟的动作,都是让观众知道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跟随人物身临其境一般,并且在所描绘的虚拟环境中,实质性地表达人物感情心理,让观众受到感染。很多戏曲中会有骑马或骑驴千里赶路的情景,显然舞台上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来千里赶路的,所以演员通常会利用转圈来表示赶路的过程。另外在时间转换上,演员的进场退场,都标志著戏曲时间场景的转换,这都是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点明的。戏曲的虚拟手法很大程度上给了演员们极宽的演技表现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深厚的表演功底,都可以再现出翻山越岭,行舟过桥等等难以真实呈现的环境。不仅仅是需要演员们来联想,更是需要带动观众也能身临其境。 五、结语 除了以上这四个特性,中国戏曲还具有很多特点,这其中也需要戏曲演员和爱好者们去探讨,去学习了。只有对这些特性精通,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才能完美的展现京剧的灿烂夺目。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创造新的内容,给中国戏曲增加更多无与伦比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秀.浅谈戏曲艺术的虚拟性[J].戏剧之家,2010,***02***. [2]李素萍.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J].当代戏剧,2008,***05***. [3]王少群.论戏曲艺术表演的写意性[J].黄梅戏艺术,2005,***03***.

学术网论文查重原理

查重原理:

1、上传进行检测的论文内容都会与对比库中的资料进行对比来检测论文内容是否抄袭;

2、对于抄袭或者引用知网查重时是设定了一个阀值3%;

3、同样内容的论文可能会因为格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查重结果,因此论文分章最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做。

每个论文查重系统的原理都是经过计算机算法相似来得出的,内容都需要一个比对源,因为再厉害的检测技术都需要大量的比对文章数据源做一个支持。目前市面上的论文查重系统种类非常杂乱,并且每年都会更新数据库,同时在检测的时候也随时在与互联网的数据做对比。

如果我们参考的文章正好被论文查重系统的数据库所收录,那在查重时就会检测出抄袭。其实这种还只是简单的物理比对,还有更深层的语义比对,意思是相似的都能比对出来。

之前很多同学面临毕业论文查重时,面对免费论文查重网站的安全性有所担心,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为了防止某些学术不端的个人行为,因此学校规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在论文查重之后,通过要求才能毕业。那么如何降低毕业论文查重率

这时,许多人要应用论文查重免费系统开展论文查重。

1、在知网查重和paperfree论文查重报告里,黄色字体表示该内容被判定为“引用”,红色字体表示该内容被判别为“抄袭”。2、在知网查重的过程中,系统一般只能改识别文字部分,论文里的图片、代码、公式都是检测不到的。因为检测系统还无法识别这些内容的格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全选-仿制-选择性粘贴-只保存文字这样的过程来检测详细的查重部分。如果是修改公式、代码的时候。3、论文里的表格内容数据知网查重是可以识别到的,如果表格中的内容重复度比较高,那大家可以把表格截图,然后再放到论文里。

论文查重的原理如下:

1、查重系统一般是通过检索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来实现检索的。对比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英文论文全文数据库、港澳台学术文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PaperRight云论文库等。

2、论文提交检测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分段检测。

3、查重系统的灵敏度设置有一个阀值,该阀值为百分之五,以段落计,低于百分之五的抄袭或引用无法检测出来。

查重是毕设必经的一个环节,学校一般会提供一两次机会,但不建议只等学校的机会,建议在提交学校之前先到网上查查,避免学校检测时候不达标。

首先确定学校使用的检测系统,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采用知网、维普、万方三家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的,知网占90%以上的市场,建议最好直接用学校要求的系统进行检测,这样误差小,没有风险。

另外最好是用自己的描述来组织论文,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论文完成后进行一次查重,这样可以知道哪里有重复,跟谁的论文重复,然后可以进行有效的修改,降低重复率。

论文查重检测系统采用模糊算法,进行论文改重降重的时候尽量不要打乱论文的大纲结构,修改重复率高的部分即可。因为如果打乱了大纲结构,系统可能会识别成另一篇论文,标记颜色的位置就会出现差异。

一般查重系统设置灵敏度阀值为5%,高于该阀值就会检测为抄袭,所以借鉴文献时可以使用多篇文章,不要完全照搬一篇文章。

查重系统一般都有格式要求,所以需要整篇上传,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到查重结果。

以句子为最小单位检测,依次到到段落和全篇,句子可以使用转换句式,词语可以使用替换近义词等方法降低重复率。

参考文献及附录部分一般不参与检测,系统会自动识别出来。有引用尽量引用整段话,并标记好引用符号,内容太短系统可能检测不出。

学术期刊网工作原理

知网是一个知识网络平台,里面收录了很多国内外学术文献,学术论文,报纸,年鉴及工具书等,如果需要做学术研究或论文写作,知网帮助很大,里面有很多参考资料。

知网就是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收录系统里面收录了很多学术期刊论文等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参考。

知网项目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CNKI工程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

在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的大力支持下,社会各界经过多年努力,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

扩展资料:

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

在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等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和清华大学的直接领导下,CNKI工程集团经过多年努力,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

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中国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学术期刊网就是一个比较有权威的网站,上面可以下很多正规的权威论文,不过一般都是要钱的,功能就是查资料咯,一般都是写论文的时候查资料用的,比如说CNKI

知网查重系统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不断的升级和细分。我们最常见的5种中国知网版本分别是:知网硕博、知网小分解、知网大分解、知网本科PMLC、知网期刑系统AMLC,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几种知网检测系统的区别:一、知网小分解检测系统知网小分解适用于各类论文中稿查重,需将论文进行拆分,单篇论文字符限制在万内,知网小分解查重范围同知网期刊查重范围是一样的,但是与知网硕博系统和知网本科检测系统,会缺少近些年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库,因此知网小分解的论文查重结果一般会偏低。但是由于此系统检测价格较低,适用于论文创作与修改,检测结果还是比较具有参考意义。二、知网大分解检测系统知网大分解系统适用于中英文论文查重、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检测;适用于中、后期论文检测和定稿,采用知网SMLC系统,单篇字符限制万内最大区别是单篇最大可测万字符以内的论文。三、知网期刑系统(简称AMLC/SMLC)科技期刊检测系统(AMLC),社科期刊检测系统(SMLC),此系统是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论文中的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署名不当、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可供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适用于期刊发表,职称评定,是杂志社会喜欢使用的检测系统,系统单篇最大可检测万字符的论文。四、知网本科PMLC(简称pmlc)知网本科PMLC也称之为“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一般高校的本科毕业生都是使用的该系统!此系统拥有着“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对于检测的抄袭的本科论文非常有效!只有中国知网的PMLC系统才有“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数据库”。五、知网硕博(简称)该检测系统是学术文献检测系统(通常称为)。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论文检测系统。主要用于研究生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的检测。目前,它已在全国高校的研究生院投入使用,具有最高的检测精度。最严格的!最多可测18万符的论文。测试结果与学校一致!如果论文是初稿或仍处于修订的早期阶段,我们可以选择知网小分解或者是知网大分解检测系统,单次检测的成本较低。如果你写的论文已经到了中后期或者要定稿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知网PMLC系统和知网 系统; 如果是职称发表或者是投稿小论文,我们可以直接选择知识网络期刊检测系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