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勾股数和研究小论文

发布时间:

勾股数和研究小论文

关于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在国外,尤其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由于,他们认为最早发现直角三角形具有“勾2+股2=弦2”这一性质并且最先给出严格证明的是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公元前500). 实际上,在更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我国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发现勾股定理外,据说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则来确定直角.但是,这一传说引起过许多数学史家的怀疑.比如,美国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认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知道他们有拉绳人(测量员),但所传他们在绳上打结,把全长分成长度为3、4、5的三段,然后用来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说,则从未在任何文件上得到证实.”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几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的泥版书,据专家们考证,其中一块上面刻有如下问题:“一根长度为30个单位的棍子直立在墙上,当其上端滑下6个单位时,请问其下端离开墙角有多远?”这是一个三边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专家们还发现,在另一块版板上面刻着一个奇特的数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这是一个勾股数表:最右边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而左边三列则分别是股、勾、弦的数值,一共记载着15组勾股数.这说明,勾股定理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证明方法: 先拿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入一个(a+b)的正方形中,中央米色正方形的面积:c2 。图(1)再改变三角形的位置就会看到两个米色的正方形,面积是(a2 , b2)。图(2)四个三角形面积不变,所以结论是:a2 + b2 = c2 勾股定理的历史: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 西汉的数学著作 《周髀 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 ,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 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 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赵爽: •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 •为《周髀算经》作注,并著有《勾股圆方图说》.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 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后的数学家大多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代有发展.例如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 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 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正 是数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如当代中国数学家吴文俊所说:"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 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地并肩发展着的......十七世纪笛卡儿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 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 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 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 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两个最为精彩的证明,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1.中国方法 画两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如图,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 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a、b为边。右图剩下以c为边的正方形。于是 a2+b2=c2。 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腊方法 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如图。 容易看出, △ABA’ ≌△AA’’ C。 过C向A’’B’’引垂线,交AB于C’,交A’’B’’于C’’。 △ABA’与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积为后者面积的一半,△AA’’C与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积也是后者的一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积等于矩形AA’’C’’C’的面积。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积等于矩形B’’BC’C’’的面积。 于是, S正方形AA’’B’’B=S正方形ACDA’+S正方形BB’EC, 即 a2+b2=c2。 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请读者自己证明)。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 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 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 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 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 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我国历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为勾股定理作的图注也不少,其中较早的是赵爽(即赵君卿)在他附于《周髀算经》之中的论文《勾股圆方图注》中的证明。采用的是割补法: 如图,将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涂上朱色,把中间小正方形涂上黄色,叫做中黄实,以弦为边的正方形称为弦实,然后经过拼补搭配,“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他肯定了勾股弦三者的关系是符合勾股定理的。即“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也”。 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显示了我国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较为简明、直观。 西方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勾股定理,给出了很多证明方法,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 下面介绍的是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如图, S梯形ABCD= (a+b)2 = (a2+2ab+b2), ① 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 ab+ ba+ c2 = (2ab+c2)。 ② 比较以上二式,便得 a2+b2=c2。 这一证明由于用了梯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从而使证明相当简洁。 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把这个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为D。则 △BCD∽△BAC,△CAD∽△BAC。 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 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 我们发现,把①、②两式相加可得 BC2+AC2=AB(AD+BD), 而AD+BD=AB, 因此有 BC2+AC2=AB2,这就是 a2+b2=c2。 这也是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简洁。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在对勾股定理为数众多的证明中,人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如有人给出了如下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设△ABC中,∠C=90°,由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因为∠C=90°,所以cosC=0。所以 a2+b2=c2。 这一证法,看来正确,而且简单,实际上却犯了循环证论的错误。原因是余弦定理的证明来自勾股定理。 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 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 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 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如此等等。 【附录】 一、【《周髀算经》简介】 《周髀算经》算经十书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原书没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证明是三国时东吴人赵爽在《周髀注》一书的《勾股圆方图注》中给出的。 《周髀算经》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二、【伽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 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出的难题。他经过反复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在国外,尤其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由于,他们认为最早发现直角三角形具有“勾2+股2=弦2”这一性质并且最先给出严格证明的是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公元前500). 实际上,在更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我国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发现勾股定理外,据说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则来确定直角.但是,这一传说引起过许多数学史家的怀疑.比如,美国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认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知道他们有拉绳人(测量员),但所传他们在绳上打结,把全长分成长度为3、4、5的三段,然后用来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说,则从未在任何文件上得到证实.”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几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的泥版书,据专家们考证,其中一块上面刻有如下问题:“一根长度为30个单位的棍子直立在墙上,当其上端滑下6个单位时,请问其下端离开墙角有多远?”这是一个三边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专家们还发现,在另一块版板上面刻着一个奇特的数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这是一个勾股数表:最右边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而左边三列则分别是股、勾、弦的数值,一共记载着15组勾股数.这说明,勾股定理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证明方法: 先拿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入一个(a+b)的正方形中,中央米色正方形的面积:c2 。图(1)再改变三角形的位置就会看到两个米色的正方形,面积是(a2 , b2)。图(2)四个三角形面积不变,所以结论是:a2 + b2 = c2 勾股定理的历史: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 西汉的数学著作 《周髀 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 ,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 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 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赵爽: •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 •为《周髀算经》作注,并著有《勾股圆方图说》.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 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后的数学家大多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代有发展.例如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 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 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正 是数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如当代中国数学家吴文俊所说:"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 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地并肩发展着的......十七世纪笛卡儿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 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 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 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 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证法1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 把它们拼成如图那样的一个多边形,使D、E、F在一条直线上。过点C作AC的延长线交DF于点P. ∵ D、E、F在一条直线上, 且RtΔGEF ≌ RtΔEBD, ∴ ∠EGF = ∠BED, ∵ ∠EGF + ∠GEF = 90°, ∴ ∠BED + ∠GEF = 90°, ∴ ∠BEG =180°―90°= 90° 又∵ AB = BE = EG = GA = c, ∴ ABEG是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 ∴ ∠ABC + ∠CBE = 90° ∵ RtΔABC ≌ RtΔEBD, ∴ ∠ABC = ∠EBD. ∴ ∠EBD + ∠CBE = 90° 即 ∠CBD= 90° 又∵ ∠BDE = 90°,∠BCP = 90°, BC = BD = a. ∴ BDPC是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 同理,HPFG是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 设多边形GHCBE的面积为S,则 A2+B2=C2 证法2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 ,斜边长为c. 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多边形,使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过点Q作QP∥BC,交AC于点P. 过点B作BM⊥PQ,垂足为M;再过点 F作FN⊥PQ,垂足为N. ∵ ∠BCA = 90°,QP∥BC, ∴ ∠MPC = 90°, ∵ BM⊥PQ, ∴ ∠BMP = 90°, ∴ BCPM是一个矩形,即∠MBC = 90°。 ∵ ∠QBM + ∠MBA = ∠QBA = 90°, ∠ABC + ∠MBA = ∠MBC = 90°, ∴ ∠QBM = ∠ABC, 又∵ ∠BMP = 90°,∠BCA = 90°,BQ = BA = c, ∴ RtΔBMQ ≌ RtΔBCA. 同理可证RtΔQNF ≌ RtΔAEF.即A2+B2=C2证法3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 ,斜边长为c. 再作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多边形. 分别以CF,AE为边长做正方形FCJI和AEIG, ∵EF=DF-DE=b-a,EI=b, ∴FI=a, ∴G,I,J在同一直线上, ∵CJ=CF=a,CB=CD=c, ∠CJB = ∠CFD = 90°, ∴RtΔCJB ≌ RtΔCFD , 同理,RtΔABG ≌ RtΔADE, ∴RtΔCJB ≌ RtΔCFD ≌ RtΔABG ≌ RtΔADE ∴∠ABG = ∠BCJ, ∵∠BCJ +∠CBJ= 90°, ∴∠ABG +∠CBJ= 90°, ∵∠ABC= 90°, ∴G,B,I,J在同一直线上, A2+B2=C2。证法4作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H、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 BF、CD. 过C作CL⊥DE, 交AB于点M,交DE于点L. ∵ AF = AC,AB = AD, ∠FAB = ∠GAD, ∴ ΔFAB ≌ ΔGAD, ∵ ΔFAB的面积等于, ΔGAD的面积等于矩形ADLM 的面积的一半, ∴ 矩形ADLM的面积 =. 同理可证,矩形MLEB的面积 =. ∵ 正方形ADEB的面积 = 矩形ADLM的面积 + 矩形MLEB的面积 ∴ 即A2+B2=C2证法5(欧几里得的证法)《几何原本》中的证明 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书中提出勾股定理由以下证明后可成立。设△ABC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A为直角。从A点划一直线至对边,使其垂直于对边上的正方形。此线把对边上的正方形一分为二,其面积分别与其余两个正方形相等。 在正式的证明中,我们需要四个辅助定理如下: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应边和这两组边所夹的角相等,则两三角形全等。(SAS定理) 三角形面积是任一同底同高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任意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其二边长的乘积。任意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等于其二边长的乘积(据辅助定理3)。证明的概念为:把上方的两个正方形转换成两个同等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再旋转并转换成下方的两个同等面积的长方形。 其证明如下: 设△ABC为一直角三角形,其直角为CAB。其边为BC、AB、和CA,依序绘成四方形CBDE、BAGF和ACIH。画出过点A之BD、CE的平行线。此线将分别与BC和DE直角相交于K、L。分别连接CF、AD,形成两个三角形BCF、BDA。∠CAB和∠BAG都是直角,因此C、A 和 G 都是线性对应的,同理可证B、A和H。∠CBD和∠FBA皆为直角,所以∠ABD等于∠FBC。因为 AB 和 BD 分别等于 FB 和 BC,所以△ABD 必须相等于△FBC。因为 A 与 K 和 L是线性对应的,所以四方形 BDLK 必须二倍面积于△ABD。因为C、A和G有共同线性,所以正方形BAGF必须二倍面积于△FBC。因此四边形 BDLK 必须有相同的面积 BAGF = AB²;。同理可证,四边形 CKLE 必须有相同的面积 ACIH = AC2;。把这两个结果相加, AB2;+ AC2;; = BD×BK + KL×KC。由于BD=KL,BD×BK + KL×KC = BD(BK + KC) = BD×BC 由于CBDE是个正方形,因此AB2;+ AC2;= BC2;。此证明是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书第节所提出的证法6(欧几里德(Euclid)射影定理证法)如图1,Rt△ABC中,∠ABC=90°,BD是斜边AC上的高 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则有射影定理如下: (1)(BD)2;=AD·DC, (2)(AB)2;=AD·AC , (3)(BC)2;=CD·AC。 由公式(2)+(3)得:(AB)2;+(BC)2;=AD·AC+CD·AC =(AD+CD)·AC=(AC)2;, 图1即 (AB)2;+(BC)2;=(AC)2,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结论。 图1证法七(赵爽弦图)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懂得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2)+(b-a)2 =c2; 化简后便可得:a2 +b2 =c2; 亦即:c=(a2 +b2 )1/2 勾股定理的别名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正因为这样,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已发现并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有许多名称。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在公元前1000多年,据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又称“商高定理”。在公元前7至6世纪一中国学者陈子,曾经给出过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在法国和比利时,勾股定理又叫“驴桥定理”。还有的国家称勾股定理为“平方定理”。 在陈子后一二百年,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庆祝这一定理的发现,毕达哥拉斯学派杀了一百头牛酬谢供奉神灵,因此这个定理又有人叫做“百牛定理”. 前任美国第二十届总统伽菲尔德证明了勾股定理(1876年4月1日)。 1 周髀算经, 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据宋代嘉定六年本影印,1-5页。 2. 陈良佐:周髀算经勾股定理的证明与出入相补原理的关系。刊於《汉学研究》, 1989年第7卷第1期,255-281页。 3. 李国伟: 论「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章。刊於《第二届科学史研讨会汇刊》, 台湾,1991年7月, 227-234页。 4. 李继闵:商高定理辨证。刊於《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12卷第1期,29-41页。 5. 曲安京: 商高、赵爽与刘徽关於勾股定理的证明。刊於《数学传播》20卷, 台湾,1996年9月第3期, 20-27页证法8(达芬奇的证法) 达芬奇的证法三张纸片其实是同一张纸,把它撕开重新拼凑之后,中间那个“洞”的面积前后仍然是一样的,但是面积的表达式却不再相同,让这两个形式不同的表达式相等,就能得出一个新的关系式——勾股定理,所有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都有这么个共同点。观察纸片一,因为要证的事勾股定理,那么容易知道EB⊥CF,又因为纸片的两边是对称的,所以能够知道四边形ABOF和CDEO都是正方形。然后需要知道的是角A'和角D'都是直角,原因嘛,可以看纸片一,连结AD,因为对称的缘故,所以∠BAD=∠FAD=∠CDA=∠EDA=45°,那么很明显,图三中角A'和角D'都是直角。 证明: 第一张中多边形ABCDEF的面积S1=S正方形ABOF+S正方形CDEO+2S△BCO=OF2+OE2+OF·OE 第三张中多边形A'B'C'D'E'F'的面积S2=S正方形B'C'E'F'+2△C'D'E'=E'F'2+C'D'·D'E' 因为S1=S2 所以OF2+OE2+OF·OE=E'F'2+C'D'·D'E' 又因为C'D'=CD=OE,D'E'=AF=OF 所以OF2+OE2=E'F'2 因为E'F'=EF 所以OF2+OE2=EF2 勾股定理得证。证法9从这张图可以得到一个矩形和三个三角形,推导公式如下: b ( a + b )= 1/2c2 + ab + 1/2(b + a)(b - a) 矩形面积 =(中间三角形)+(下方)2个直角三角形+(上方)1个直 角三角形。 (简化) 2ab + 2b2;= c2; + b2;- a2;+ 2ab 2b2 - b2 + a2 = c2; a2 + b2 = c2; 注:根据加菲尔德图进一步得到的图形。证法10在Rt三角形ABC中,角C=90度,作CH垂直于AB于H。 令a/sinA=b/sinB=c/sinC=d 1=sin90=sinC=c/d=AH/d+BH/d=cosA×b/d+cosB×a/d=cosA×sinB+cosB×sinA=a/c·a/c+b/c·b/c =(a^2+b^2)/c^2=1 所以a^2+b^2=c^2 得证。编辑本段习题及答案将直角三角形ABC绕直角顶点C旋转,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利用阴影部分面积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ACB=90°,BC=a,AC=b,AB=c;求证:a2+b2=c2. 答案 证明:作△A'B'C'≌△ABC使点A的对应点A'在BC上,连接AA' 、BB', 延长B'A'交AB于点M。 ∵△A'B'C是由△ABC旋转所得 ∴Rt△ABC≌Rt△A'B'C ∴∠A'B'C=∠ABC 延长B'A'交AB于点M 则∠A'B'C+∠B'A'C=90° 而∠B'A'C=∠MA'B(对顶角相等) ∴∠MBA'+MA'B=90° ∴B'M⊥AB ∴Rt△ABC∽Rt△A'BM ∴A'B/AB=A'M/AC 即(a-b)/c=A'M/b ∴A'M=(a-b)·b/c ∴S△ABB'=(1/2)AB·B'M=(1/2)AB·[B'A'+A'M] =(1/2)·c·[c+(a-b)·b/c] =(1/2)c2+(1/2)(a-b)·b =(1/2)[c2+ab-b2] S△B'A'B=(1/2)A'B·B'C=(1/2)(a-b)a=(1/2)(a^2-ab) 而S△ABB=2·S△ABC+S△B'A'B ∴(1/2)[c2+ab-b2]=2·[(1/2)ab]+(1/2)(a2-ab) 则c2+ab-b2=2ab+a2-ab ∴a2+b2=c2. 勾股数

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毕氏定理,或称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即α*α+b*b=c*c推广:把指数改为n时,等号变为小于号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就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相折所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边)为3,股(长直角边)为4,那么弦(斜边)必定是5。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在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实际上,在更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上述两个例子外,据说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则来确定直角。但是,这一传说引起过许多数学史家的怀疑。比如说,美国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认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知道他们有拉绳人(测量员),但所传他们在绳上打结,把全长分成长度为3、4、5的三段,然后用来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说,则从未在任何文件上得证实。”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几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的泥板书,据专家们考证,其中一块上面刻有如下问题:“一根长度为 30个单位的棍子直立在墙上,当其上端滑下6个单位时,请问其下端离开墙角有多远?”这是一个三边为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专家们还发现,在另一块泥板上面刻着一个奇特的数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这是一个勾股数表:最右边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而左边三列则分别是股、勾、弦的数值,一共记载着15组勾股数。这说明,勾股定理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人类知识的宝库。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画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又实用,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关于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由于证明过程较为繁杂,不予收录。) 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 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 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 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如此等等。

勾股数毕业论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自我反思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当生物卷交上的那一瞬,我终于放松了心弦。但随之而来的,是轻松加紧张的混杂心情。考完试的轻松,担心某一科考试失利的紧张。

这次考试,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超能力发挥,反倒对某些寄予厚望的科目感到或多或少的失望。

首先是语文,我曾分析过月考试卷的错题。“只要文言文翻译不扣分,我就能取得一个更好的成绩!”我常常充满骄傲地在心内想。可我还真应了“福无双至”,选择题和阅读理解又失去了较多的分数,估的分还不到100!甚至我感到我还有点高估自己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啊!

其次,英语。看着听力上的三张图片,我拼命地想悉尼在哪个国家,考后才突然想起A项是悉尼歌剧院。补全对话是课本上的对话改编,所以我就按课本原话去填,没有加地点,可答案上没有加了地点,又两分失去了!算下来最多只能拿110分了!

政治、历史为闭卷,考得还可以,算是正常发挥吧!地理、生物还需提高,题目很简单、几乎都是源于书本上的重点知识,但这次没有细心地记忆复习,成绩应该很一般。

最后一个科目:数学。总而言之,它不会再过多拉下分数啦,发挥得还行,除去细节分数,至少能考110。唯一失望的是我将一组勾股数记错了,至少要扣3分吧,多则整道题几乎就没有分了。不过,重要的是突破自己,而不是因为一时对题目的不细心而沮丧半天。“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嘛!

各科反思 整理一下,如果体育不计入总分,应该会进步许多。可是,看着体育成绩单,看着年级最低分那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总感觉过意不去。我还需要努力弥补啊!

期中考已尘埃落定,期末考又向我们走来。向着目标出发,继续备战期末!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三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已经学完了,我又学了不少新的数学知识。学完后老师给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我综合检测,这次检测我考得还可以,我心里很高兴。我想通过检测,我应该对这个学期数学课的学习有个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能把数学知识学会弄懂掌握好,以致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首先有个好的学习态度。不学就不学,学就学好。老师讲课那么好,我更应该认真听讲,学好数学,喜爱数学。只要这样明确了目标,努力去做,一定会学好。

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课一定认真听讲,千万不能精力不集中。这样才对得起老师的辛勤劳动,才能把新知识变成自己的。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可以去应付,一定要认真完成,平时写作业应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数学要多动脑,勤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的新内容要多琢磨,搞明白。如果真不懂,就去请教老师,直到明白为止。平时还要多复习,多练习,这样才能掌握好数学知识。

再就是综合检测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紧张,就像平常一样,只要不马虎,认真去做,保证能考好。

这次考评我应该比原来有一点进步,但我知道一次考好并不等于永远考好,我应该再接再厉,更加努力付出,吸取同学们的长处,把数学学好,一定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千年回眸,历数无数功与过;晨昏内省,独具谦谦君子风。当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片死寂黯然,当恒河上下破败不堪,当尼罗河四周危机暗潜,黄河、长河依 然迈着稳健的步伐奔流入海。是什么让黄河与长江的前进如此激昂有力?是什么支持了它们孕育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屹立不倒?太多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而我想说的是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性使文明有了更多的生命力。这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寻求发展,而且来源于懂得高效发展,懂得反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发展进步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时常反思自省的习惯却并非人人具备。而恰恰是这自我反省是长盛不衰的秘诀。

试问:刘邦若不谙其中之道,逢战便亏的他如何成就汉家天下?唐太宗如不纳魏征之言,一意孤行,怎能开创大唐盛世?没有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催人自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此番又该是何等模样?

反省,让发展踏入了正确的道路;反省,给人生指引了方向;反省,令民族更新完善,渐臻完美。但作为年少者,放荡轻狂,无所羁绊,常常使我们忽略了反省,只 一味地向着理想前进,跌得头破血流。孰不知,停在原地的反省有时比向前猛冲重重要。它给予我们冷静思考后的智慧灵泉,冲开路上的层层阻挠,而不必经历盲目 前进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反省绝不是墨守成规,将自己罩在经验的框架之中,而是一样修炼自我的工具。华夏子孙正是凭此培道育德,深化涵养,积淀为闪耀千年的君子风度,延续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我们又何尝不能保留下这份谦和礼让,让唐装的翩翩衣衫拂过史册时,漫开一片懂得自省的德行馨香?

抛开浮燥,别让反省成为嘴上虚词。就从现在开始,轻轻地问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世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在这个月中我学到了什么?我的成绩怎么样了?

当考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看见试卷上醒目的分数,虽然是92分,但是仔细看试卷就能看出来,我十分的不认真连题目容易的都会做错,还有的题目我虽然不会做,但是在平时我却遇到了,这样的都错了,实在是不应该啊!

联想起来,题目做错这可是平时学习不认真,做作业马虎,不把它当作一回事积累不好,造成的。细细想来,在这个月中,我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我也积累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对那些古诗词背的非常的熟练,但是对那些诗词的翻译不是非常的灵活。我觉的这次的作文我写的非常的不如意,我这是我平时的习惯不好,不爱看作文书对课文中的短文也不留意通过这次的考试,我想我就以这次的成绩为标准,下次争取考的更好。

在这个月中,我要更努力的学习,每天背课文,把学习搞好。

这次期末考试语文卷发下来后,我考的成绩大吃一惊,是84分,我看了看卷子错在了哪儿。我才发现我错的都是填空题和阅读题,还有作文扣了五分。

虽然阅读题和填空题没有完全错完,阅读题我很少练它,我还以为里面的问题都是在课文里就找到了没想到里面还有动脑筋的题,填空题也不是原句填空,也是自己动脑填,我还以为是明天考试的填空题是原句填空,结果考试我不知道了。作文题我写完时没有去检查作文,我去检查前面的了,没有看到重复的句子,也没有看到病句,所以扣了五分。

我以后一定要多做阅读题、填空题和作文题。

三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紧密结合,由于在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已对如何“介绍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把引导学生如何写具体作为贯穿课堂的主轴,课堂先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教师的“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特点进行写作练习。导“析” 、导 “评”环节则以例文的形式,让学生在品析中掌握把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方法。使学生下笔时有章可循。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通常是“无话可说”,甚至“无材可写”,仅仅靠教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在这节课上概念清楚,方向明确,笔下的文章语句优美,事例真实,但这堂课我觉得安排内容太多,解决的问题多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再有就是学生写作结构上有千篇一律之嫌,形式拘泥,如何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心中有法,表达多样”在写作结构千篇一律的基础上百花齐放是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至于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上面已经谈了认识,在这节课上虽然只是几张幻灯片,但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姓“语”,信息技术能为作文课插上腾飞的翅膀,但启航时却必须有方向,否则会喧宾夺主,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总之,作文教学没有止境,我会在教学实践中踏踏实实努力,觅得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快乐幸福地生活,轻松愉快地习作。

反思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其中的错误。而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自己的错误。

一段过后,自己的错误也逐渐浮出了水面,毕竟成绩实践这段时间的标准,不管学的如何,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自己的成绩在班上没有进步也没有后退。可也退了三十多名,说明自己的成绩不稳定,也不过扎实。如果自己在勤奋一点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是不是可以挑战自己的目标。这段学期,自己学的很浮躁。上课变得有点懒散。虽然,也经常举手,但是爱分神了。有些不在状态,过了一段过后,应该提起精神不再分心。不管用什么方法,自己也该学好。

在学习方法上,自己也应该学着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上课认真听讲是对的,但是也要结合课后复习。不然人的遗忘速度很快一下就忘了。还有,在老程的小办公室里听数学老师说:“要多练题和多复习自己薄弱的的地方,明天练一道题,一个星期七道题,一个月三十道,日积月累,不是很多吗。”

自己不够努力,自己不够勤奋,就怪不了别人。如果自己努力一点结局都会不一样。不要把学习任务终是拖欠到考试的前一天,治标不治本。这样会使自己很累,也会使自己的任务加重。

周末,把自己合理安排,合理规划,自己的任务就有时间做了。每个星期都有每个星期的任务。这样到最后一个星期就不会劳累了。

经过了一段的反省,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但是错误是可以改正的。是可以修改的。希望耳洞二段可以继续努力,继续加油,让自己变得不后悔。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加油!

感谢所有欺你,骂你,打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更加警觉,不断超越自我,痛恨所有帮你写作业,帮你拿东西的人,因为他们使你更加懒惰,更加不能自理。走进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之前,你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更上一层楼。

成功就在对岸,而有的人却站在海边打咳嗽——望洋兴叹,不努力学习,你只图到了一时偷懒的快乐,而后几十年的幸福美满,却化为乌有。人生就像一场戏,你若以光辉灿烂的出场,光彩夺目的落幕,台下观众便会为你掌声雷动,欢声雀跃,你若恰恰相反,你只会一败涂地。对于任何努力学习的人来讲,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而对于偷奸取巧的人来说,懒惰便是荣耀之母。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要我们寒窗苦读十二年,换来的事以后几十年的安居乐业。之前的我认为,班中第一的宝座永远是叶礼齐的,最后一名的垃圾堆永远是张洪基的,可是,我想错了,如今的荣耀宝座归属刘欣悦,倒数第一的坟墓是张月的,从这我觉得:世事难料,如果你付出比别人多出十倍的努力,换来的是十倍的荣誉,如果你自甘堕落,更加骄傲,失败的怀抱便会向你张开。

时间,也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只有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你知识的空缺,才会进步,正如一句话:对时间付出,你的辉煌时刻将会来临,浪费时间,你的天下即将毁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的工夫,一个学期就很快就过去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又有新的工作等着我们来学,等我们来消化,去理解。

在上个学期,我没有好好去学习,去理解,所以在上个学期的考试才会考得那么糟糕,那么差。不过,现在又是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我要整装待发,要以一个全新的我去迎接这个学期的起点站,奋发图强,永不停步。

在这个学期里,我不能像上个学期一样浪费时间,不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我要在这个学期里自我反思,要珍惜现在的时间,不会再浪费时间了。如果老师讲的课我没有听懂或者是没有听清楚,下课后,我要马上跑去问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在家里,先把老师讲过的课温习一遍,再讲给爸爸听没,要是我将得很流利,很舒畅的把老师讲过的重点说一遍,证明我把这一天老师上课所讲的我全都注意听了,没有讲小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不可以跟前后左右讲小话,要勤做笔记,把老师讲过的重点记下来。回到家里,把今天老师讲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作业,找一些有关今天的资料看一看,做一做,这样就不会忘记今天老师所讲过的课,还可以顺便预习明天老师所要讲的课,做好一个预习的准备。

在作业上,我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作业。要把作业写得工工整整,先把算是或者是把答案写在草稿纸上,确定对了以后才抄到作业本上。要是作业有弄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同学老师,也可以恩爸爸妈妈。

我会在这个学期里好好学习,争取用优秀的成绩汇报爸爸妈妈。

这次期末考试,是我上学以来最失望的一次,这或许是考前思想过度紧张的缘故吧。我的成绩很不理想,语文考了分,数学考了99分,英语考了96分。

拿着语文试卷我心里沉沉的,因为每次语文失分都是因为近义词或反义词,还有阅读题。我一丝不苟地找着错误的题,慢慢的分析着错题原因。又是阅读题,短文的要求是老芭蕉和小芭蕉分别比喻什么?很简单,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可我由于想得太复杂而导致错误,我自己反问自己:“是你不理解意思吗?”“理解。”“为什么答错呢?”“想得太多了。”我以后一定要多读课外书,多做阅读题,使脑子变得“活”起来,还要学会放松自己哦。

数学试卷完全是老毛病缠身,太粗心,“小马虎”像小尾巴一样紧跟不掉队,因为马虎而把写成了,只错了一个“0”,100分就和我分手了。哎,都是粗心惹的祸,现在,我要向马虎说“bye bye”了,一定要做到认真、细心。

平常我觉得英语最好了,可在考试英语时,由于听力题听不清,使我思想过度紧张,突然记不清when是什么意思,now是什么意思,所以写错了,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单词,我竟然不认识呢?还是掌握得不够牢固吧。以后我一定要把单词牢固记会,不能再出差错。

经过这次反思,我一定要化缺点为优点,争取下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反,反复;思,思考。反复思考过去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进行查漏补缺。

在过去的七天里,我认识到自己在成长,平日里在家从不做家务但在这样的集体生活的环境下,我开始自己打水,自己洗衣服,帮助舍友倒垃圾……我进步,所以我快乐了。

但上午的课,我才意识到我忽略了太多太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小环境却破坏大环境而让爷爷奶奶和如此辛劳的为我们打扫呢?水知道答案,告诉我们人所做的一切都会从物到人反转给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却是事实的解释通道。也许,正是我们太小太幼稚而导致了这种不能相信的事,事在人,人不得不变,能化解烦恼的方式——就是成长。所以,我们的成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

人都有一样的思想倾向——不想被骂,那我们需要做到的是静心,不然成长是不足的。当浮躁变成安静,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而做到戒躁,只有在白云之上思考才能做到,这就需要把环境打扫干净。

语文就像是军衔标志,语文水平最高,军衔等级就越高。往往高地位的人,为人素质也不会差,同理可得,学语文就是在学做人。做人的素质体现在爱护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并带着感恩心去用它们,是它们承载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思想,它们包容我们的一切,而我们思考过它们吗?

没有思考就没有改变,我们都是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就要想着大家,这样就能成为“躁”的相对面“静”。

由安“静”变为干“净”变为心“境”变为心“经”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境界。

叶落是思考,花谢是思考,人生是思考。世界的一切细节都要思考。

面对自己的'不足,我思考了。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1500字自我反思1500字自我反思。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江苏省的一个特殊学习班————“上访学习班”。一时间,网海沸腾,出于义愤的朋友们群情汹涌,评论如潮。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关注某一件事时,出于民意,本来可能不会有什么起色的事会重新有了生机;而且,对受害者无论是道义上还是行动上的支援,都会产生一种震慑力量,使得某些诸如“上访学习班”的恶瘤得到控制,乃至消除。这样,于人于已于社会,都是有利的!

只是,当这一种对事件的关注从义愤异化成了一种于已无关的调侃时,所谓的共同关注,可能就沦为了只是某些人有狂欢。这样,以上我所说的那些作用也就失之大半!

以此事为例。看到不少评论文章,的确,有不会人很冷静客观地评述,写得中肯而切中实际,比如晏扬的《信访学习班是法治社会之耻》;但也有些评论实在是扯远了。譬如有的人从“上访学习班”出发,明知这所谓的学习班的可恶,却还要求也让某些官员去“学习班”学习学习。言下之意仿佛是要某些官员也去那里面试一下个中滋味,去让人打,去让人揍,乃至于还可能给人玩个“躲猫猫”,整个人都消失不见!

实话说,这样的观点过于偏激了!当我们面对一个错误的机制时,我们应做的,是消除掉它,而不是让当初的缔造者也去这个错误的机制里受同样错误的罪。“缔造者”错了,自有法律来问责,以暴力来对付暴力,终究不是上策!

窃以为,对于一件事件(并不局限于新闻),有一些话,我们可以在茶余饭后玩笑着说,但绝不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而将它当作一种主张提出。一个观点的陈述,认真与调侃,还是分清楚些好!!

爱默生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诚然,唯有在经历中不断反省自我,不断思考人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使人摆脱肤浅,走向智睿。

反省自我是对自身错误的认识,也是想要进步必备的条件。

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做事总是很冲动,完全不考虑后果,总是自以为是,就像前人议说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错误与不满,永远也看不到自身的缺点。”有人说:人不怕犯错误,重要的是会反省自我,从而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而如果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不会自我反省,那么只会让错误一直蔓延下去。

一个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自我反省的人,必会不断完善自己,取得进步。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绘画,诗歌,学识等可谓独一无二,卓然超群。然而,他曾有一段时间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所以,他的学识曾一度徘徊不前。直到他看到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彻底震撼,开始反省自我,并通过自己的勤学和不断努力,终于奠定了“第一才子”的地位。

很多名人在走向梦想的途中,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发现自身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对于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教训,学会反省自我,改正自己的错误,补不足。

在人生的道路上,反省自我是进取的必备条件,所以,反省自我吧。“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要比从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的知识多。”过去的总要翻篇,现在让我们记录美好的每一天,让我们在求知的路上,养成反省自我的好习惯,实现理性升华,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变得多彩!

又有好长时间没有来,这里写作文了,之所以没有来这里写文章的原因,也有好多,第一是因为自己感觉自己有理想中的固定收入,像自己这种特别容易满足,走一步看半步的人来说,确实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在自己挣的这点钱够自己花的时候,或者哪怕不够自己花,只要能够挣一点钱,也就满足了!

因此,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大富大贵吧,自己也总是这样想着!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好多时候自己感觉自己在闲忙着,所谓的闲忙,就是感觉到自己忙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可却感觉自己的时间严重不够用!以至于最后的结果就是,每天空虚的忙碌着!其实不管是来这里写作文或者是,不来这里写作文,最根本的根源都是因为钱吧,没钱的时候总觉得这里算自己的一个小退路,如果自己特别努力,特别勤奋,特别刻苦的话,那么也是可以简单的赚取个零花钱的!

虽然有的时候感觉自己脑海中也有太多想要说的话,可是很多时候,宁愿和好友去叨叨,大概只是觉得那样没有什么心里负担,没有什么压力吧!很多时候自己也在想,大把大把的时间给自己浪费了,如果要是继续坚持写作文的话,收入或许会更好一些吧!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如果,今天可能是自己的心情不怎么好,或者是一些别的原因,让自己再一次打开作文库,记录自己的一些小小的心思,同时也反思一下自己,确实最近差劲了好多!

尤其是今天的写作,确实连自己都不满意,想一想也真的是值得反思了!希望明天可以更加的认准一点,更加的努力一点吧!

反思只是为了更好的进步!

啊!已经8月份了!都8月份了!该努力啊!放完暑假就已经上了6年级了!难不成你还要那样吗?你这学期表现的一点也不好!反省反省了!

高雅宁啊!你呢又不是不聪明!为什么就不好好干呢?

自我反省,上课好做小动作!为什么呢?自己说说:因为自己很骄傲!有了一定的进步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不谦虚,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所想所做的都是对的,对于别人而言,其实自己做了是错上加错,我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得到别人的讨厌!任性,因为:自己有什么想要的东西都会尽可能的要,不管是什么!贵的,廉价的,都不管,只管自己喜欢,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半途而废,为什么呢?我这个人吧!总是做着一件事情,去想着另一件事情,就拿今天大扫除来说吧!我明明在擦桌子却跑去切冰,你说说我一个小女孩家家的,怎么可以干出这种事情呢?

高雅宁啊!高雅宁!你要记住一条哦!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半途而废“一个小聪明,变成一个大笨蛋,这样好吗?”你要遗传就要遗传爸爸妈妈的好地方啊!比如说:妈妈勤劳,爸爸脑袋聪明,而我除了会古筝,会写字……还有哪些地方遗传了我的爸爸妈妈呢?

高雅宁!记住哦!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不可以任性……你要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女孩哦!不能做一个让人讨厌的小女孩哦!

思路:三村修路比是8:7:5,三村应请工人和为100人(60+40),那么丙村应请25人(100×5/20)。25人的工资是1350元,可求出每名工人工资。再根据甲乙两村多请工人人数求出分配金额。解:丙村应请100×(5/20)=25人,每人工资1350/25=54元。甲村多请人数60-100×(8/20)=20人,应获金额20×54=1080元乙村多请人数40-100×(7/20)=5人,应获金额5×54=270元答:略。

告诉你一个公式,你就知道了!1/2*3=1/2-1/3.其他都是用这个!现在知道了吧,把所有的都用这个公式展开,然后消式子,最后只剩下1/2-1/100,结果就是49/100.

我也提问了这个问题,有一个人给了我答案,我很满意,即使你不给我奖励分数也行。只想帮你。 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与之间.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泰勒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来到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就问他是否能测量金字塔高度.泰勒斯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必须在场.第二天,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秦勒斯来到金字塔前,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每过一会儿,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身高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再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他就报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在法老的请求下,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到“塔影等于塔高”的原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相似三角形定理. 阿基米德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关于无理数的发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间任何数都可以用整数或分数表示,并将此作为他们的一条信条.有一天,这个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伯斯(Hippasus)突然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个奇怪的数,于是努力研究,终于证明出它不能用整数或分数表示.但这打破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于是毕达哥拉斯命令他不许外传.但希伯斯却将这一秘密透露了出去.毕达哥拉斯大怒,要将他处死.希伯斯连忙外逃,然而还是被抓住了,被扔入了大海,为科学的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希伯斯发现的这类数,被称为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数学史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的。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九章算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采用按类分章的数学问题集的形式;算式都是从筹算记数法发展起来的;以算术、代数为主,很少涉及图形性质;重视应用,缺乏理论阐述等。 这些特点是同当时社会条件与学术思想密切相关的。秦汉时期,一切科学技术都要为当时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以及发展社会生产服务,强调数学的应用性。最后成书于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排除了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名家和墨家重视名词定义与逻辑的讨论,偏重于与当时生产、生活密切相结合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生活中的处处存在的数学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趣味的数学题目1.用1,2两个数总共可排出11,12,22,21四个两位数。 2.用1,2,3三个数字总共可排出__27___个三位数。 3.用1,2,3,4四个数字总共可排出___4^4_____个四位数。 4.家用弹子锁的锁心是用5根长短不一的金属圆柱棍制成的,试问:用这种金属圆柱棍制作的门锁中,没有相同钥匙的门锁共有__5^5__把。 5.若锁心是用10根长短不同的金属圆柱制成,那么没有相同钥匙的门锁有___10^10___把。观察下列各组算式,探求其中规律,用含有自然数n的式子表示你的发现。 (1)2×2=4 1×3=3 (2)5×5=25 4×6=24 ... (3)(-2)(-2)=4 (-1)(-3)=3 .... ____n*n=(n-1)*(n+1)+1________________(-n)*(-n)=(2-n)*(1-n)+1____________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60°,∠B=∠D=90°,BC=11,CD=2,求对角线AC的长。 ∠CAD=β,∠CAB=60°-βDC/AC=sinβ,BC/AC=sin∠CAB=sin(60°-β)AC=DC/sinβ=BC/sin(60°-β) 代入BC=11,CD=2通分(子)得 22/11sinβ=22/2sin(60°-β)11sinβ=2sin(60°-β)=√3cosβ-sinβ得tanβ=√3/12,又CD=2,得AD=8√3由勾股定理得AC=14 太难了可以删一些嘛!(我也着急写初一的数学小报哦)我说过了这是我提问的时候我给评选的最佳答案哦!!! 还有,二楼的那位是抄袭的!我不希望大家只是复制贴一下就是为了得到分数,真正的目的是帮助所有有需要帮助的人啊!

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小论文

思路:根据题目勾股定理证明展开,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在初二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种很实用并且很容易理解的定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就是把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特性,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或毕氏定理。

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棵毕达哥拉斯树,它是由勾股定理不断的连接从而构成的一个树状的几何图形。两个相邻的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相邻的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它看起来非常别致、漂亮,因为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它将会使人们再算一些问题时变得更方便。

你如果把勾股定理倒过来,它还是勾股定理逆定理,它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证明某些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点在我们几何问题中是有很大价值的。

我国古代的《周髀算经》就有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而且它还记载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同时发现勾股定理的还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但是从很多泥板记载表明,巴比伦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由此可见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聪明、细心和善于发现!

法国和比利时称勾股定理为驴桥定理,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所以它又叫勾股弦定理。

勾股定理流长深远,我们不能败给古人,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将勾股定理灵活地运用在生活中,将勾股定理发扬光大!

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於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又据记载,现时世上一共有超过 300 个对这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勾股定理的证明: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两个最为精彩的证明,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1.中国方法:画两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 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a、b为边。右图剩下以c为边的正方形。于是 a^2+b^2=c^2。 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腊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 容易看出, △ABA’ ≌△AA'C 。 过C向A’’B’’引垂线,交AB于C’,交A’’B’’于C’’。 △ABA’与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积为后者面积的一半,△AA’’C与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积也是后者的一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积等于矩形AA’’C’’C’的面积。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积等于矩形B’’BC’C’’的面积。 于是, S正方形AA’’B’’B=S正方形ACDA’+S正方形BB’EC, 即 a2+b2=c2。 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请读者自己证明)。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 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 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 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 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 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我国历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为勾股定理作的图注也不少,其中较早的是赵爽(即赵君卿)在他附于《周髀算经》之中的论文《勾股圆方图注》中的证明。采用的是割补法: ,将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涂上朱色,把中间小正方形涂上黄色,叫做中黄实,以弦为边的正方形称为弦实,然后经过拼补搭配,“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他肯定了勾股弦三者的关系是符合勾股定理的。即“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也”。 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显示了我国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较为简明、直观。 西方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勾股定理,给出了很多证明方法,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 下面介绍的是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 S梯形ABCD= (a+b)2 = (a2+2ab+b2), ① 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 ab+ ba+ c2 = (2ab+c2)。 ② 比较以上二式,便得 a2+b2=c2。 这一证明由于用了梯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从而使证明相当简洁。 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把这个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为D。则 △BCD∽△BAC,△CAD∽△BAC。 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 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 我们发现,把①、②两式相加可得 BC2+AC2=AB(AD+BD), 而AD+BD=AB, 因此有 BC2+AC2=AB2,这就是 a2+b2=c2。 这也是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简洁。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在对勾股定理为数众多的证明中,人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如有人给出了如下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设△ABC中,∠C=90°,由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因为∠C=90°,所以cosC=0。所以 a2+b2=c2。 这一证法,看来正确,而且简单,实际上却犯了循环证论的错误。原因是余弦定理的证明来自勾股定理。 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 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 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 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如此等等。

勾股定理 最近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它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定理虽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它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它那“形数结合”、“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启迪和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的数学发展。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要早得多。在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有一段周公与商高的“数学对话”: 周公问:“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我们一没有登天的云梯,二没有丈量整个地球的尺子,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之间的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我们已经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了解天地的好方法。如当直角三角形(矩)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就叫做勾股弦定理,是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一个定理。”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这就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 现总结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如下: 证明方法一:取四个与Rt△ABC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 =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 正方形PQRS的面积 ∴ ( a + b )2 = 1/2 ab × 4 + c2 a2 + 2ab + b2 = 2ab + c2 故 a2 + b2 =c2 证明方法二: 图1中,甲的面积 = (大正方形面积) - ( 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 图2中,乙和丙的面积和=(大正方形面积)-( 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 因为图1和图2的面积相等, 所以甲的面积=乙的面积+丙的面积 即:c2 = a2 + b2 证明方法三: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 +小正方形的面积 =大正方形的面积, 2ab + ( a -b ) 2 = c2, 2ab + a2 - 2ab + b2 = c2 故 a2 + b2=c2 证明方法四: 梯形面积 = 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 1/2 × ( a + b ) × ( a + b ) = 2 × 1/2 × a × b + 1/2 × c × c (a + b )2 = 2ab + c2 a 2 + 2ab + b2 = 2ab + c2 故 a2 + b2=c2 这是常用的四种方法,下面是另外的四种方法: 【证法1】(梅文鼎证明) 做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 把它们拼成如图那样的一个多边形,使D、E、F在一条直线上. 过C作AC的延长线交DF于点P. ∵ D、E、F在一条直线上, 且RtΔGEF ≌ RtΔEBD, ∴ ∠EGF = ∠BED, ∵ ∠EGF + ∠GEF = 90°, ∴ ∠BED + ∠GEF = 90°, ∴ ∠BEG =180º―90º= 90º. 又∵ AB = BE = EG = GA = c, ∴ ABEG是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 ∴ ∠ABC + ∠CBE = 90º. ∵ RtΔABC ≌ RtΔEBD, ∴ ∠ABC = ∠EBD. ∴ ∠EBD + ∠CBE = 90º. 即 ∠CBD= 90º. 又∵ ∠BDE = 90º,∠BCP = 90º,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数学勾股定理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勾股定理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首先,老师在授课导入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下勾股定理的背景资料,如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勾股定理的相关故事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知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具体授课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题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勾股定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也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光有兴趣是不行的,还需要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基本特征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要知道:初二学生已经对三角形及实数等一些知识有了些了解,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有了一些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对勾股定理有所耳闻,但不具体。

二、设置勾股定理的教学情景

问题1:你们能求出我们常见的边长为单位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多长吗?问题2:a2+a2=b2这个式子中,你们知道a2、b2在几何中有什么意义吗?

最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能表达式子的图形。这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并建立数与形结合的概念。

三、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折纸的方法来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勾股定理的证明。如图:

(a+b)2=■ab・4+c2

化简得:a2+b2=c2

四、学以致用

既然学习勾股定理,那么我们还要能对它进行灵活运用,但是在运用中一些学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学生在审题时由于马虎会发现不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在直角△ABC中,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B为直角,如果a=6 cm,b=8 cm,求边c的长。错误解法:∵△ABC是直角三角形,∴a2+b2=c2,即62+82=c2,解得c=10 cm。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学生在审题时忽视了题目中∠B才是直角,也就是b才是斜边。所以,正确的应是:∵∠B是直角,∴a2+c2=b2,即62+c2=82,解得c=2■。当然学生有时还会在做题中忽略勾股定理成立的条件,对一些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也运用勾股定理。我们在具体的做题中要让学生把好审题这一关。

总之,只要我们能在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道路上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何谓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已经超过了4000年。据史料记载,世上有300多个对此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20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数学中任何定理都无法比拟的。

本文中仅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中最为精彩的两种证明方法,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1、中国方法:画两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如图,其中 为直角边, 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 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 为边,右图剩下以 为边的正方形。 于是得 。

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腊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

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

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 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几何原本》的广泛流传,欧几里得的证明是勾股定理所有证明中最为著名的。 为此,希腊人称之为“已婚妇女的定理”,法国人称之为“驴桥问题”,阿拉伯人称之为“新娘图”、“新娘的坐椅”。 在欧洲,又有人称之为“孔雀的尾巴”或“大风车”等,这些可能是从其几何图形得到的灵感吧

总之,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道路上,我们走向了数学殿堂,并且会越走越远……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这种转变的有效性仍值得检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以特色的教学模式为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欲望,不拘一格地带动学生对知识敢想、多想,以达到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使其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就数学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课堂被认为是学生构建知识,老师组织学习最重要的现实环境,它被喻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实验室之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在课堂中带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对我们所教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认为是教条式的填鸭,显得至关重要。勾股定理是中国几何的根源,是中华数学的精髓。在此,作者以初中二年级数学课程“勾股定理”作为课程实践案例,进行了一次简单尝试。

一、以历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改变了以往“勾股定理”教学中照书念的本本模式,而是不惜用去10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讲勾股定理的起源。在引领学生将书翻到勾股定理章节后,告诉学生,大家书本上看到的这位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四百多年前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最早有关该定理的文字著作出自我国商朝约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周髀算经》,由商高发现。并在三国时代由赵爽对其做出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引,我们的祖先是不是也很智慧呢?此时,全班几乎所有学生目光都从书本移开,极为专注地看着笔者,眼神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转而引导学生开始上课,每个孩子都带着浓厚的兴趣想要学好我们祖先发现的伟大定理。

二、数形结合,形象理解抽象概念

通过带领学生从看图中快速计算正方形ABC、A’B’C’面积,并展开猜想,引出“勾股定理”的命题。随后,将学生分组,一组4人,给每组分发下去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板,短直角边标有a(勾)字样,长直角边和斜边分别标有b(股)及c(弦)。让每一位同学都在仔细观察“赵爽弦图”的同时,用纸板摆出“赵爽弦图”,使学生对赵爽的证明过程有一个初步形象的直观认识,然后给学生做出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详细推导。学生们在小组参与弦图旋转、摆放的过程中,个个乐此不疲,相互提醒。虽然,教室中看似多了点吵闹,但笔者发现,在学生眼、手、口并用的实际操作中,勾股定理的学习少了许多课本填鸭式的枯燥,换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积极的参与、激烈的讨论和更为浓厚的兴趣。

三、举一反三,调动思维

在定理证出后,笔者立即向学生提问:谁能给出快速说出更多的均以整数为边的勾股数的方法?底下同学开始议论,一位同学的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上网!笔者也忍俊不禁,告诉他很会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算是一项能力,但不是独立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此时,已有学生说出6、8、10,9、12、15等等。笔者微笑点头肯定,整数勾股数三遍等量放大比例同样也是勾股数,三边不可约分的整数勾股数是以质数为最短边,并且只有一组以其为最短边的勾股数。至于原因,不过该内容已超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研究、探讨。

四、课后总结,课外拓展

重点内容“勾股定理”授课完毕,继而启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做门框、湖水等实际应用题对勾股定理的实用性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也有了数学建模的简单概念。邻近下课时,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观察生活中有关勾股定理应用的现实例子,并加以简单介绍。之后腾出一节课给学生自由发挥,介绍自己对勾股定理的实践观察,学生们积极上台发言,表达欲望强烈,在其他同学获取知识的同时,讲述的同学也在大家肯定的掌声中增强了自信心,课外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语

勾股定理论文小学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在国外,尤其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由于,他们认为最早发现直角三角形具有“勾2+股2=弦2”这一性质并且最先给出严格证明的是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公元前500). 实际上,在更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我国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发现勾股定理外,据说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则来确定直角.但是,这一传说引起过许多数学史家的怀疑.比如,美国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认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知道他们有拉绳人(测量员),但所传他们在绳上打结,把全长分成长度为3、4、5的三段,然后用来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说,则从未在任何文件上得到证实.”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几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的泥版书,据专家们考证,其中一块上面刻有如下问题:“一根长度为30个单位的棍子直立在墙上,当其上端滑下6个单位时,请问其下端离开墙角有多远?”这是一个三边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专家们还发现,在另一块版板上面刻着一个奇特的数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这是一个勾股数表:最右边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而左边三列则分别是股、勾、弦的数值,一共记载着15组勾股数.这说明,勾股定理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证明方法: 先拿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入一个(a+b)的正方形中,中央米色正方形的面积:c2 。图(1)再改变三角形的位置就会看到两个米色的正方形,面积是(a2 , b2)。图(2)四个三角形面积不变,所以结论是:a2 + b2 = c2 勾股定理的历史: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 西汉的数学著作 《周髀 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 ,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 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 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赵爽: •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 •为《周髀算经》作注,并著有《勾股圆方图说》.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 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后的数学家大多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代有发展.例如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 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 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正 是数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如当代中国数学家吴文俊所说:"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 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地并肩发展着的......十七世纪笛卡儿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 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 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 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 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具体如下:

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并且直角边中较小者为勾,另一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所以称这个定理为勾股定理,也有人称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

在中国,周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西方,最早提出并证明此定理的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

公元前十一世纪,数学家商高(西周初年人)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编写于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的《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与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意为: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勾)和4(股)时,径隅(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根据该典故称勾股定理为商高定理。

公元三世纪,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记录于《九章算术》中“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数形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后刘徽在刘徽注中亦证明了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数学勾股定理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勾股定理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首先,老师在授课导入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下勾股定理的背景资料,如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勾股定理的相关故事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知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具体授课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题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勾股定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也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光有兴趣是不行的,还需要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基本特征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要知道:初二学生已经对三角形及实数等一些知识有了些了解,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有了一些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对勾股定理有所耳闻,但不具体。

二、设置勾股定理的教学情景

问题1:你们能求出我们常见的边长为单位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多长吗?问题2:a2+a2=b2这个式子中,你们知道a2、b2在几何中有什么意义吗?

最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能表达式子的图形。这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并建立数与形结合的概念。

三、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折纸的方法来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勾股定理的证明。如图:

(a+b)2=■ab・4+c2

化简得:a2+b2=c2

四、学以致用

既然学习勾股定理,那么我们还要能对它进行灵活运用,但是在运用中一些学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学生在审题时由于马虎会发现不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在直角△ABC中,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B为直角,如果a=6 cm,b=8 cm,求边c的长。错误解法:∵△ABC是直角三角形,∴a2+b2=c2,即62+82=c2,解得c=10 cm。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学生在审题时忽视了题目中∠B才是直角,也就是b才是斜边。所以,正确的应是:∵∠B是直角,∴a2+c2=b2,即62+c2=82,解得c=2■。当然学生有时还会在做题中忽略勾股定理成立的条件,对一些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也运用勾股定理。我们在具体的做题中要让学生把好审题这一关。

总之,只要我们能在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道路上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何谓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已经超过了4000年。据史料记载,世上有300多个对此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20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数学中任何定理都无法比拟的。

本文中仅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中最为精彩的两种证明方法,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1、中国方法:画两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如图,其中 为直角边, 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 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 为边,右图剩下以 为边的正方形。 于是得 。

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腊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

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

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 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几何原本》的广泛流传,欧几里得的证明是勾股定理所有证明中最为著名的。 为此,希腊人称之为“已婚妇女的定理”,法国人称之为“驴桥问题”,阿拉伯人称之为“新娘图”、“新娘的坐椅”。 在欧洲,又有人称之为“孔雀的尾巴”或“大风车”等,这些可能是从其几何图形得到的灵感吧

总之,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道路上,我们走向了数学殿堂,并且会越走越远……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这种转变的有效性仍值得检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以特色的教学模式为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欲望,不拘一格地带动学生对知识敢想、多想,以达到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使其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就数学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课堂被认为是学生构建知识,老师组织学习最重要的现实环境,它被喻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实验室之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在课堂中带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对我们所教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认为是教条式的填鸭,显得至关重要。勾股定理是中国几何的根源,是中华数学的精髓。在此,作者以初中二年级数学课程“勾股定理”作为课程实践案例,进行了一次简单尝试。

一、以历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改变了以往“勾股定理”教学中照书念的本本模式,而是不惜用去10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讲勾股定理的起源。在引领学生将书翻到勾股定理章节后,告诉学生,大家书本上看到的这位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四百多年前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最早有关该定理的文字著作出自我国商朝约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周髀算经》,由商高发现。并在三国时代由赵爽对其做出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引,我们的祖先是不是也很智慧呢?此时,全班几乎所有学生目光都从书本移开,极为专注地看着笔者,眼神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转而引导学生开始上课,每个孩子都带着浓厚的兴趣想要学好我们祖先发现的伟大定理。

二、数形结合,形象理解抽象概念

通过带领学生从看图中快速计算正方形ABC、A’B’C’面积,并展开猜想,引出“勾股定理”的命题。随后,将学生分组,一组4人,给每组分发下去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板,短直角边标有a(勾)字样,长直角边和斜边分别标有b(股)及c(弦)。让每一位同学都在仔细观察“赵爽弦图”的同时,用纸板摆出“赵爽弦图”,使学生对赵爽的证明过程有一个初步形象的直观认识,然后给学生做出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详细推导。学生们在小组参与弦图旋转、摆放的过程中,个个乐此不疲,相互提醒。虽然,教室中看似多了点吵闹,但笔者发现,在学生眼、手、口并用的实际操作中,勾股定理的学习少了许多课本填鸭式的枯燥,换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积极的参与、激烈的讨论和更为浓厚的兴趣。

三、举一反三,调动思维

在定理证出后,笔者立即向学生提问:谁能给出快速说出更多的均以整数为边的勾股数的方法?底下同学开始议论,一位同学的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上网!笔者也忍俊不禁,告诉他很会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算是一项能力,但不是独立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此时,已有学生说出6、8、10,9、12、15等等。笔者微笑点头肯定,整数勾股数三遍等量放大比例同样也是勾股数,三边不可约分的整数勾股数是以质数为最短边,并且只有一组以其为最短边的勾股数。至于原因,不过该内容已超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研究、探讨。

四、课后总结,课外拓展

重点内容“勾股定理”授课完毕,继而启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做门框、湖水等实际应用题对勾股定理的实用性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也有了数学建模的简单概念。邻近下课时,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观察生活中有关勾股定理应用的现实例子,并加以简单介绍。之后腾出一节课给学生自由发挥,介绍自己对勾股定理的实践观察,学生们积极上台发言,表达欲望强烈,在其他同学获取知识的同时,讲述的同学也在大家肯定的掌声中增强了自信心,课外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语

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毕氏定理,或称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即α*α+b*b=c*c推广:把指数改为n时,等号变为小于号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就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相折所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边)为3,股(长直角边)为4,那么弦(斜边)必定是5。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在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实际上,在更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上述两个例子外,据说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则来确定直角。但是,这一传说引起过许多数学史家的怀疑。比如说,美国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认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知道他们有拉绳人(测量员),但所传他们在绳上打结,把全长分成长度为3、4、5的三段,然后用来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说,则从未在任何文件上得证实。”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几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的泥板书,据专家们考证,其中一块上面刻有如下问题:“一根长度为 30个单位的棍子直立在墙上,当其上端滑下6个单位时,请问其下端离开墙角有多远?”这是一个三边为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专家们还发现,在另一块泥板上面刻着一个奇特的数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这是一个勾股数表:最右边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而左边三列则分别是股、勾、弦的数值,一共记载着15组勾股数。这说明,勾股定理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人类知识的宝库。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画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又实用,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关于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由于证明过程较为繁杂,不予收录。) 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 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 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 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如此等等。

勾股定理证法研究论文

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毕氏定理,或称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即α*α+b*b=c*c推广:把指数改为n时,等号变为小于号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就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相折所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边)为3,股(长直角边)为4,那么弦(斜边)必定是5。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在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实际上,在更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上述两个例子外,据说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则来确定直角。但是,这一传说引起过许多数学史家的怀疑。比如说,美国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认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知道他们有拉绳人(测量员),但所传他们在绳上打结,把全长分成长度为3、4、5的三段,然后用来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说,则从未在任何文件上得证实。”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几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的泥板书,据专家们考证,其中一块上面刻有如下问题:“一根长度为 30个单位的棍子直立在墙上,当其上端滑下6个单位时,请问其下端离开墙角有多远?”这是一个三边为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专家们还发现,在另一块泥板上面刻着一个奇特的数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这是一个勾股数表:最右边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而左边三列则分别是股、勾、弦的数值,一共记载着15组勾股数。这说明,勾股定理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人类知识的宝库。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画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又实用,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关于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由于证明过程较为繁杂,不予收录。) 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 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 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 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如此等等。

具体如下:

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并且直角边中较小者为勾,另一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所以称这个定理为勾股定理,也有人称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

在中国,周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西方,最早提出并证明此定理的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

公元前十一世纪,数学家商高(西周初年人)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编写于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的《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与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意为: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勾)和4(股)时,径隅(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根据该典故称勾股定理为商高定理。

公元三世纪,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记录于《九章算术》中“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数形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后刘徽在刘徽注中亦证明了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在国外,尤其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由于,他们认为最早发现直角三角形具有“勾2+股2=弦2”这一性质并且最先给出严格证明的是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公元前500). 实际上,在更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我国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发现勾股定理外,据说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则来确定直角.但是,这一传说引起过许多数学史家的怀疑.比如,美国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认识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知道他们有拉绳人(测量员),但所传他们在绳上打结,把全长分成长度为3、4、5的三段,然后用来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说,则从未在任何文件上得到证实.”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几块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的泥版书,据专家们考证,其中一块上面刻有如下问题:“一根长度为30个单位的棍子直立在墙上,当其上端滑下6个单位时,请问其下端离开墙角有多远?”这是一个三边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专家们还发现,在另一块版板上面刻着一个奇特的数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这是一个勾股数表:最右边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而左边三列则分别是股、勾、弦的数值,一共记载着15组勾股数.这说明,勾股定理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证明方法: 先拿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入一个(a+b)的正方形中,中央米色正方形的面积:c2 。图(1)再改变三角形的位置就会看到两个米色的正方形,面积是(a2 , b2)。图(2)四个三角形面积不变,所以结论是:a2 + b2 = c2 勾股定理的历史: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 西汉的数学著作 《周髀 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 ,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 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 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赵爽: •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 •为《周髀算经》作注,并著有《勾股圆方图说》.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 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后的数学家大多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代有发展.例如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 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 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正 是数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如当代中国数学家吴文俊所说:"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 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地并肩发展着的......十七世纪笛卡儿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 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 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 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 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勾股定理的证明初二九班:李露阳勾股定理的证明: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两个最为精彩的证明,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1.中国方法:画两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如图,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a、b为边。右图剩下以c为边的正方形。于是a^2+b^2=c^2。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2.希腊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如图。容易看出,△ABA’ ≌△AA'C 。过C向A’’B’’引垂线,交AB于C’,交A’’B’’于C’’。△ABA’与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积为后者面积的一半,△AA’’C与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积也是后者的一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积等于矩形AA’’C’’C’的面积。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积等于矩形B’’BC’C’’的面积。于是, S正方形AA’’B’’B=S正方形ACDA’+S正方形BB’EC,即 a2+b2=c2。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请读者自己证明)。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我国历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为勾股定理作的图注也不少,其中较早的是赵爽(即赵君卿)在他附于《周髀算经》之中的论文《勾股圆方图注》中的证明。采用的是割补法:如图,将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涂上朱色,把中间小正方形涂上黄色,叫做中黄实,以弦为边的正方形称为弦实,然后经过拼补搭配,“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他肯定了勾股弦三者的关系是符合勾股定理的。即“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也”。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显示了我国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较为简明、直观。西方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勾股定理,给出了很多证明方法,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下面介绍的是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如图,S梯形ABCD= (a+b)2= (a2+2ab+b2), ①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ab+ ba+ c2= (2ab+c2)。 ②比较以上二式,便得a2+b2=c2。这一证明由于用了梯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从而使证明相当简洁。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把这个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为D。则△BCD∽△BAC,△CAD∽△BAC。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我们发现,把①、②两式相加可得BC2+AC2=AB(AD+BD),而AD+BD=AB,因此有 BC2+AC2=AB2,这就是a2+b2=c2。这也是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简洁。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对勾股定理为数众多的证明中,人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如有人给出了如下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设△ABC中,∠C=90°,由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因为∠C=90°,所以cosC=0。所以a2+b2=c2。这一证法,看来正确,而且简单,实际上却犯了循环证论的错误。原因是余弦定理的证明来自勾股定理。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