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教育与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在解决各个学龄段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并未得到广大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希望通过阐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义来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儿教育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6]陈莉亚.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Z].研究与探索.2004
[7]清风.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课程研究.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园长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人们常常说:一个好园长就意味着一所好的幼儿园。园长在幼儿园就是最高长官,是ceo(最高执行官),幼儿园就是你说了算,是最有权威的,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园长的威信不能单纯靠权力去建立。所以,园长应注意培养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那么,作为园长,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用人授权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修炼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如: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不懈的进取精神、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感、 豁达宽容的胸怀、广泛的兴趣 等等。园长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教师的认同、敬佩,进而凝聚园长的威信,使教师人人亲而近之。 由于时间关系,我仅仅择其重点,简要概诉。园长应具备素质和能力的第一个方面: 1、恪尽职守,爱园如家 。这是园长应具备的最起码最必要的条件,这一点,很多私立园园长会说,幼儿园是我的,我肯定会做到爱园如家 ,我们这里说到的“恪尽职守、爱园如家”除了这种对家的责任感之外,还特指对事业的追求,就是对教育的使命感。是的,幼儿园是你的,你会很爱她,从心底里去爱她,老师呢,有没有从心底里爱幼儿园的情感呢,只有调动教师爱事业,爱孩子的强烈的使命感,才能激活教师的奉献之情,做到爱幼儿园。而教师这种使命感是取决于园长的教育使命感,倘若园长的教育使命感非常强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理想和抱负,兢兢业业工作,工作作风上精益求精。管理科学,评价公正,那么,全园就会是一个风气纯正,奋发向上的育人阵地,教师就会自觉的形成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教育使命感。2.公正豁达,尊师爱师。我们管理着的幼儿园这一群体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教师、且都是女教师,女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自尊、清高、爱面子,但有时话多,心胸较陕窄;而一园之长,有时更象是一位大家长,园长如果没有公正豁达、尊师爱师的作风的话,是很难为幼儿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园长要有宽以待人的胸襟,遇事能心里换位,设身处地的为教师们着想,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尤其对犯错误的教工,要有责人先责己的风度。平时工作再忙,园长都要深入到教师和员工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知音,了解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与成长,尊重他们的人格,尽力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为教师创造用武之地,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例如:创造机会送出去学习等等。3.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座的大多数是女园长,性别决定了我们的园长都会具有感性的一面,遇到事情,都会把事情写在脸上。成功了我们快乐,失败了我们沮丧。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面对成功和失败,还是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论文怎么写 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论文编写的话可以根据他一些相关的游戏规则 优秀的游戏规则来进行编写就可以的
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豆芽”的故事导读:这是一个发生在娃娃家游戏中的系列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名叫“毛豆”的女孩。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女孩是怎样结合已有经验,生成这个游戏并推动游戏发展的,同时体会教师在游戏指导中是如何追随孩子的脚步,聆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帮助的。▌一、活动背景这是一个发生在娃娃家中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名叫“毛豆”的六岁零两个月的女孩,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主要由幼儿生成及推动。在一个学期的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生成了许多不同的游戏内容和情节,它们相互交融,也相互影响。“豆芽”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向我们展现了教师倾听幼儿声音、判断幼儿兴趣、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幼儿需要的重要意义。幼儿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生成新的游戏内容和情节,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不断巩固和提升新的经验,游戏水平也随之提高。▌二、活动内容与过程●故事一:“豆芽”出生了一天,在娃娃家,孩子们一边布置环境,一边讨论宝宝是从哪里来的。毛豆说:“当然是妈妈生出来的!”说着,毛豆就把布娃娃塞进衣服,指着鼓鼓囊囊的肚子说:“我要生宝宝了。”(见图1)她用两只手捂着鼓起的肚子,慢慢地走向“医院”。“医生”正在忙碌着,没有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病人。毛豆拍打着鼓起的肚子,大声喊:“我要生宝宝了!”“医院”里所有人都围了过来,有的捂着嘴笑,有的伸出手轻轻抚摸毛豆的肚子,还有的在小声议论……毛豆把肚子挺得更高了,似乎在提醒“医生”“我要生孩子了”。头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人,所有“医生”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帮助她。毛豆只好推开“医生”,自己躺到了地垫上,一字一顿地说:“我、要、生、宝、宝、了!”“医生”们围了过来。“快开刀吧!”毛豆提高嗓门说。图1 要生宝宝了“医生”拿起塑料小刀在毛豆的衣服上划了一下(见图2),毛豆提醒道:“你忘记给我吃药了。”“医生”立刻递给毛豆一个药瓶,毛豆接过药瓶假装喝药。这时随着药瓶倾倒,里面的彩色绉纸球(游戏时当作药丸用的)掉落下来。“医生”把绉纸球塞进毛豆衣服里说:“这个可以止血。”接着,“医生”从毛豆衣服里取出布娃娃。“宝宝生出来了!”所有人都拍手欢笑(见图3)。图2 去医院生宝宝图3 宝宝从肚子里生出来毛豆躺在地垫上,“医生”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小方桌上,三位“医生”全都站在桌子旁,有的给“宝宝”打针,有的用听诊器给“宝宝”检查身体。毛豆躺在地垫上喊:“我还躺在这里呢,你们没人来给我看病吗?”活动室里比较嘈杂,“医生”们继续围着“宝宝”忙碌着,没人回应毛豆。游戏分享环节,毛豆借助我在孩子游戏时拍摄的照片,向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生孩子的故事。她还告诉大家:“我的宝宝叫豆芽。因为我是毛豆,毛豆的孩子就是‘豆芽’。”从这一天开始,我的游戏观察记录本上就开启了对“豆芽”故事的连续记录。因为幼儿的学习就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探索世界的过程,值得我们去记录、分析、反思。教师的思考:
《幼儿园游戏案例记录》
摘 要:学龄前阶段是幼儿合作、分享等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学前教育成果表明: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观察幼儿行为背后潜在心理的一种手段,本案例分析通过记录一次角色游戏中的常态现象,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行为方式,尝试找出此现象发生的主因并采取措施。
关键词: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4-02
案例背景:
新娘是美丽的,对于许多女孩来说,那是一生中最美的一天。而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婚礼的举办,其中温馨与感人的画面,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随父母参加婚礼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视角,而角色游戏正是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它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案例记录:
孩子们选择好自己的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娇娇如箭一般地挂上了顾客的游戏牌,冲到了理发店里,她大叫着“怎么还没有理发师上班呀?我要弄一个新娘头”,“来啦来啦,我是理发师,我来为你服务”这时,俊杰拿起了水管,让娇娇低下头。娇娇说“我不用洗头,你帮我做一个新娘头”。俊杰大声回应“好的”后,开始在娇娇的头上不停地摆弄,夹子反复拿下又夹起,几个来回后,娇娇站起来照了照镜子说:“真难看,我要弄新娘头,头发松松的卷在一起,可漂亮了”,“我不会弄,要不我们戴个假发试试看吧?”俊杰试探性的问着。于是娇娇又坐了下来,俊杰将娇娇头上的大蝴蝶结拿了下来,带上爆炸式假发,又将蝴蝶结夹在了假发上,弄好后,他咧着嘴问道“这次你满意吗?”娇娇看了一眼镜子后,两人突然一起大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娇娇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俊杰给我弄的新娘头,我觉得好搞笑呀!”“是的,我觉得你还可以试试更多的发型”,我回答道。她的笑声吸引了更多的孩子看向她,大家都笑了起来。然然看见后,立刻走出了他的柜台,飞一般地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大叫“俊杰,帮我也弄个发型”其他孩子看见后,纷纷挤到理发店,一时理发店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案例分析:
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案例中的娇娇是我班的“小公主”,较爱美,能干,而俊杰的个性则相对温和,班级的氛围一直较轻松愉快。由此背景,我有以下分析:
1、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
不难发现,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随着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活动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他们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在本案例中,娇娇是对游戏有规划的,她已经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漂亮新娘头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并且在游戏前简单地安排好情节,在游戏情节按她的想法发展时,一直满足他要求的理发师生成了戴假发后夹发夹这一创造性的游戏内容,从而两人一起收获快乐。
2、尝试解决问题,共同协商
中班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思维,讨论、协商自己的角色以及任务,游戏时能够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本次案例中,第一次娇娇并不满意俊杰给她做的发型,因为这与原来的她没有什么不同,在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面对并不是真正新娘头的“爆炸头”,她并没有不满,相反,这种形象的反差,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她觉得快乐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她愿意与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3、社会性发展差异大、对角色理解肤浅
案例中的娇娇说话蛮横与直接,控制欲较强。而俊杰的个性温和,在同伴提出想法并用质问与命令的语气和他交流时,他还是非常礼貌地、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之间的社会性发展是有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与人沟通时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还较为肤浅,本案例中就出现了小问题:由于对奇怪发型的喜爱,然然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游戏,但他暂时还不能理解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何等重要。
4、面对新鲜事物易兴奋、材料玩法单一
理发店中的假发已经放置了一段时间,对于假发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正是因为这样,爆炸头与蝴蝶结的滑稽模样才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可见,孩子们面对新鲜事物时,会暂时性地忘记了游戏规则。“爱热闹”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这常常是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平时的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一方面,单一的材料如何玩出多样性的游戏,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方法措施:
孩子的行为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玩得自主、快乐,却不一定玩得有价值,更多时候,游戏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与帮助。本案例有以下解决措施:
1、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善于挖掘各种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将游戏材料合理地投放,并积极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生成新玩法。
3、游戏中应该有意识的介入与指导,在发现幼儿的行为偏离正常游戏情境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引导。
4、正视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让幼幼之间互相学习,比如在娇娇以命令式的语气说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她:“我觉得俊杰说话特别有礼貌,他从来不大声喊叫,说话喜欢用请、谢谢,这样的孩子人人喜欢。”
5、向幼儿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理解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坚守工作岗位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Z1期:30-34.
[2] 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刘 源.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质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要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主能力和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参加各种学习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我们应该有大教育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教师 幼儿
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变化,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认为要提高幼儿教育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素质培养方面
(一)、—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
幼儿教育是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对于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我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⒈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⒉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3.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⒋注意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
⒌注意合理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重视加强幼师的道德与专业教育。
为了加速师资培养,提高师资素质,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继续教育是各类幼儿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拓宽的一种追加教育。为了适应幼师发展社会化的需求,幼儿教师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1、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补偿教育;
2、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更新教育;
3、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提高教育;
(三)、具备大教育观念。
大教育观,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它强调,对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学校,而应是家庭、社区和社会配合学校一起进行,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合力效应。强调这一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和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文化环境,或者作为对幼儿产生作用的最“亲近”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相当大;
2、幼儿园是人生启蒙的第一站,是人性真善美体学构建的发端,而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基础,其本身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幼儿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我们要引导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认识事物,培养情感,促进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可以说,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完全的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
3、家庭、幼儿园、社区和社会构成的大环境是一种大体系,对幼儿进行教育必须依赖于这种大体系,而且在这种大体系中,幼儿园和其它两者之间发生着交换和融合,幼儿园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环境;
二、幼儿素质培养
我们经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打基,教师为本。根据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迎接挑战,把握现实,下功夫抓好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应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素质,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让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其自觉性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们常常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事事都想占上风。如两个男孩上体育课,同时去抢一个皮球。他们都会说自己最先拿到皮球,因此互不相让,都抱着皮球不放并用脚踢对方。为了解决争端,我们应该说:“请把皮球给我,你们商量好谁先玩,或一起玩后我再给你们。“在这里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诸如“好朋友,不该打架“或“你们谁让一让,等一会儿再玩不可以吗?“这类的说教。因为那样做并不能解决争端,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来制定某些规则,老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使规则更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实际,且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体验到在幼儿园交往与生活是有纪律、有规则的,如果不遵守它们,自己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而自己愿望的实现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从而加深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提高自觉性,逐渐改掉蛮横,任性,自私自利的毛病。
2、尊重幼儿自尊、多说“悄悄话”
如果对常违反纪律的幼儿高声训斥或对其进行惩罚(如罚站、罚收拾玩具、与群体隔离),这会严重挫伤幼儿的自尊,甚至可能会从内心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会使幼儿成为“油盐不进的四季豆”,对纠正幼儿不良行为极为不利。有个女孩上课不听讲、爱讲话,老师叫她站起来改正了再坐下。她才不理这一套呢,偏不站起来。老师生气地拉她起来,没想到她竟歇斯底里地大叫大哭起来。老师拿她真没办法,只好随她。有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她手里拿着玩具并和旁边的幼儿讲得津津有味,老师连续提醒了三次她也没听见,于是,老师轻轻走到她身边俯下身子温和地对她说:“你看,小朋友都坐得端端正正,也没讲话。把你的玩具给老师玩一玩,放学后再给你,好吗?”她愉快地把玩具给了老师,而且马上坐得端端正正。教师应知道自己的作用不是指责、批评,更不是惩罚,而在于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努力,使幼儿掌握是非的标准。老师不妨俯下身子对犯错误的孩子说说“悄悄话”,孩子定会认真听你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老师所讲的道理,愉快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3、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每个幼儿都有优点,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伙伴的喜欢,任性、淘气的幼儿也不例外。老师要透过幼儿的任性、淘气、不听话的表面:去寻找他们内心隐藏着的美好品质,及时鼓励、表扬,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
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走入社会的第一站。我们作为老师就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创造每个儿童的适应环境,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指导幼儿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进行身心活动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既有初浅的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趣;有爱心、关心人、意志加强、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做好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社会这个大家庭对幼儿的的影响,社会是个大课堂,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孩子的环境。都有杰出的人才让幼儿模仿、敬仰。同时社会又是复杂的,有好人坏人,有好事,有坏事,孩子一时难以分清,一旦步入误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明天,让全社会都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使我们的幼儿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作者:程阳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教育与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在解决各个学龄段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并未得到广大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希望通过阐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义来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儿教育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6]陈莉亚.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Z].研究与探索.2004
[7]清风.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课程研究.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
【摘要】 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一周内已经基本学会一日生活常规,而且情绪稳定。一个月后,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初步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利的环境,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 】幼儿 幼儿园 入园适应
一、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幼儿园教研组曾经研究并撰写了《3-6岁幼儿适应行为分析》,他们为了解幼儿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制订适合不同年龄组别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而为下一步开展幼儿挫折教育作理论与数据上的准备,对本园部分3-6岁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3-6岁幼儿适应行为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年龄越小百分比越高,反映了在此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适应性越差。
由此可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就可能表现为哭闹,产生分离焦虑。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应重视、加强和全面培养刚入园幼儿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机会,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家长和幼儿的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例如有些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他们在幼儿园里特别划出一小区域,为新生适应区,并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与招生工作紧密结合,并有序开展的。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三、个案分析:
人物:陈家仪,女,出生于2003年5月10日简历:出生在苏州,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仪被送到老家江苏海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仪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第一周:逐渐熟悉环境第一天:惶恐、新奇案例:因为我园是常年招生,小仪是学期中途入园的。
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教师来园接待时蹲下身子与小仪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教师牵着小仪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器械旁,鼓励她与幼儿一起游戏。小仪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小仪要离开了,教师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教师他们说:"再见!"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感觉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走向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幼儿会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在刚开始入园会出现哭闹、逃跑、不进教室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帮助幼儿克服由于环境的转变而带来的不安,尽快地稳定情绪,快速而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不仅是家长们的愿望,也是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要做好的工作。通过开校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在幼儿入园前教师要做好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1.小班新幼儿报名可以提前几天,在新生幼儿报名时教师要和幼儿、家长做一些简单的交流,初步了解幼儿的一些基本情况,还要告知新生幼儿家长及早为幼儿做好幼儿所需的物质准备,并及早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2.让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入园前,可让家长带幼儿来幼儿园,玩玩幼儿园的大型玩具,熟悉幼儿园;到班里看看、玩玩,熟悉老师;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之情,消除幼儿入园时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心理。3.在幼儿入园前一天班里要召开小班新入园幼儿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家长须知。告知家长在幼儿来园前,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不要采用强迫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愉快地来园,并允许幼儿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在幼儿园里玩耍。强调家长早上送幼儿时,必须把幼儿交给本班老师,无论幼儿怎样哭闹,希望家长信任老师,下决心与幼儿分手,不要在园内逗留。离园时请家长按时来接幼儿,以免让幼儿感到不安。二、教师要在新幼儿入园前做好一切物质准备和迎接新幼儿的思想准备新幼儿来园前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像家一样温馨又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幼儿的小床上、水杯上、毛巾上、晨检表上贴好幼儿的照片,填写好幼儿接送卡,为幼儿准备好玩具等,还要有应对幼儿哭闹、逃跑的思想准备。这样,教师才能管理好什么都不懂的幼儿,正常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三、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老师要适当地进行教育,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这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荡荡椅、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玩滑梯、荡椅,教一些幼儿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动、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四、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幼儿来园与离园是初入园幼儿哭闹的重点时段,这两个阶段会对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老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前的了解准备,在幼儿入园时能叫出每一个幼儿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儿的小名,这样能让幼儿感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亲切,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在离园时,老师可抽出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幼儿焦虑的心情,让幼儿感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道别,比如抚摸幼儿的头、点头微笑着说再见、对当天幼儿的进步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对第二天幼儿的入园就会有很大的好处。五、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小班新生幼儿进餐是比较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还不是很协调,进餐时掉饭粒、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惯极不好的幼儿,老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地教给他正确的进餐方法,鼓励幼儿自己进餐,不时地提醒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和良好的进餐习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六、幼儿午睡时的照顾和习惯的养成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时间,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老师的排斥使幼儿不愿午睡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使幼儿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午睡。刚开始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幼儿在他的小床上自由玩一会儿,有点困了,再由老师抚拍着使其入睡;还可以让幼儿抱着自己喜爱的玩具入睡;也可以为幼儿讲故事或者播放摇篮曲,让幼儿安静入睡。七、幼儿入厕习惯的培养幼儿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等情况,有的幼儿是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幼儿则是害怕老师不敢说要入厕,有的幼儿到了幼儿园里不会蹲便池,有的幼儿睡得太沉等,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首先,应定时组织幼儿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幼儿和睡得较沉的幼儿,应个别提醒。其次,对于不会蹲便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地教幼儿怎样蹲便池,还可以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幼儿给其鼓励。总之,小班幼儿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总之,新生幼儿入园教师一定要亲切地接待,对幼儿的照顾要细心,组织幼儿的活动准备要充分,这样幼儿就会很快地将哭闹情绪转移到老师的活动上,他们就会天天喜欢上幼儿园。
《幼儿园游戏案例记录》
摘 要:学龄前阶段是幼儿合作、分享等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学前教育成果表明: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观察幼儿行为背后潜在心理的一种手段,本案例分析通过记录一次角色游戏中的常态现象,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行为方式,尝试找出此现象发生的主因并采取措施。
关键词: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4-02
案例背景:
新娘是美丽的,对于许多女孩来说,那是一生中最美的一天。而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婚礼的举办,其中温馨与感人的画面,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随父母参加婚礼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视角,而角色游戏正是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它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案例记录:
孩子们选择好自己的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娇娇如箭一般地挂上了顾客的游戏牌,冲到了理发店里,她大叫着“怎么还没有理发师上班呀?我要弄一个新娘头”,“来啦来啦,我是理发师,我来为你服务”这时,俊杰拿起了水管,让娇娇低下头。娇娇说“我不用洗头,你帮我做一个新娘头”。俊杰大声回应“好的”后,开始在娇娇的头上不停地摆弄,夹子反复拿下又夹起,几个来回后,娇娇站起来照了照镜子说:“真难看,我要弄新娘头,头发松松的卷在一起,可漂亮了”,“我不会弄,要不我们戴个假发试试看吧?”俊杰试探性的问着。于是娇娇又坐了下来,俊杰将娇娇头上的大蝴蝶结拿了下来,带上爆炸式假发,又将蝴蝶结夹在了假发上,弄好后,他咧着嘴问道“这次你满意吗?”娇娇看了一眼镜子后,两人突然一起大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娇娇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俊杰给我弄的新娘头,我觉得好搞笑呀!”“是的,我觉得你还可以试试更多的发型”,我回答道。她的笑声吸引了更多的孩子看向她,大家都笑了起来。然然看见后,立刻走出了他的柜台,飞一般地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大叫“俊杰,帮我也弄个发型”其他孩子看见后,纷纷挤到理发店,一时理发店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案例分析:
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案例中的娇娇是我班的“小公主”,较爱美,能干,而俊杰的个性则相对温和,班级的氛围一直较轻松愉快。由此背景,我有以下分析:
1、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
不难发现,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随着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活动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他们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在本案例中,娇娇是对游戏有规划的,她已经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漂亮新娘头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并且在游戏前简单地安排好情节,在游戏情节按她的想法发展时,一直满足他要求的理发师生成了戴假发后夹发夹这一创造性的游戏内容,从而两人一起收获快乐。
2、尝试解决问题,共同协商
中班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思维,讨论、协商自己的角色以及任务,游戏时能够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本次案例中,第一次娇娇并不满意俊杰给她做的发型,因为这与原来的她没有什么不同,在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面对并不是真正新娘头的“爆炸头”,她并没有不满,相反,这种形象的反差,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她觉得快乐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她愿意与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3、社会性发展差异大、对角色理解肤浅
案例中的娇娇说话蛮横与直接,控制欲较强。而俊杰的个性温和,在同伴提出想法并用质问与命令的语气和他交流时,他还是非常礼貌地、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之间的社会性发展是有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与人沟通时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还较为肤浅,本案例中就出现了小问题:由于对奇怪发型的喜爱,然然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游戏,但他暂时还不能理解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何等重要。
4、面对新鲜事物易兴奋、材料玩法单一
理发店中的假发已经放置了一段时间,对于假发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正是因为这样,爆炸头与蝴蝶结的滑稽模样才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可见,孩子们面对新鲜事物时,会暂时性地忘记了游戏规则。“爱热闹”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这常常是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平时的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一方面,单一的材料如何玩出多样性的游戏,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方法措施:
孩子的行为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玩得自主、快乐,却不一定玩得有价值,更多时候,游戏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与帮助。本案例有以下解决措施:
1、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善于挖掘各种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将游戏材料合理地投放,并积极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生成新玩法。
3、游戏中应该有意识的介入与指导,在发现幼儿的行为偏离正常游戏情境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引导。
4、正视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让幼幼之间互相学习,比如在娇娇以命令式的语气说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她:“我觉得俊杰说话特别有礼貌,他从来不大声喊叫,说话喜欢用请、谢谢,这样的孩子人人喜欢。”
5、向幼儿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理解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坚守工作岗位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Z1期:30-34.
[2] 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刘 源.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教育与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在解决各个学龄段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并未得到广大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希望通过阐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义来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儿教育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6]陈莉亚.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Z].研究与探索.2004
[7]清风.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课程研究.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
幼儿园的“小帮手”现象的实例与分析在幼儿园里“小帮手”现象很常见,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请班上个别小朋友帮忙做事情,孩子们都很 乐意做老师的“小帮手”。正是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才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它,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在这一现象当中,教师是怎样想的,孩子又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进行解析,以便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案例描述案例一休息时间,老师对一名幼儿说:“清清,你到前面来,看谁坐的好,不说话,就让他玩玩具。”被点到名的小女孩立刻离开座位,走到全班幼儿的面前,看了一下大家,说:“壮壮,自己去选一个玩具。”然后,她又继续巡视,一一走到每名幼儿的前面,停下来看看,在继续走,双手叉在腰间,一副小老师的样子。看了一会儿,她说:“比比去。”接着,她有分别拍了两名小朋友的肩和头,然后用手指了指教室一角放玩具的地方,示意他们可以去玩了。清清走了一圈后,开始点剩下的幼儿的名字让他们去玩。再整个过程中,其他幼儿都表现的很听话,很配合。案例二吃午点时间,三名幼儿再打闹,老师让三个人中的一人坐到前面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吃午点。坐在前面请小朋友吃午心的这名幼儿点了好多其他幼儿的名字。点名的过程中,他还向刚刚和他打闹的两名幼儿挤眉弄眼,刚刚和他打闹一名幼儿小声说:“我就知道他不会请我的。”到了最后,被老师点名的这名幼儿才叫那两名幼儿去吃午点。二、案例解析这两个案例都是在幼儿园观察到的,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教师选取“小帮手”的标准及动机一般说来,教师选取的“小帮手”是两类孩子:一类是在老师看来表现好的、乖巧听话的、能力强的幼儿,另一类是调皮捣蛋的幼儿,以前一类为主。案例一中的“小帮手”就属于表现好、能力强的孩子,案例二中的“小帮手”属于后一类调皮的孩子。老师选取前一类孩子做“小帮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对他们的喜爱,并且认为他们表现突出,因此有资格去管理班级其他幼儿。老师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所以会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代替自己去行使一些职责,从中也锻炼了这些幼儿的能力。老师让后一类孩子做“小帮手”的主要原因是希望他们不要再调皮捣蛋,用这种方式制止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可能比一味的批评要明智一点。(二)“小帮手”的行为表现案例一中那个小女孩在做“小帮手”前后的言语行为判若两人。在做“小帮手”之前,她的言行就像个孩子,和其他幼儿没什么两样,符合她的身份和年龄特点。但是,在她被老师要求到前面来请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之后,即这个孩子成为“小帮手”之后,她的一言一行俨然就变成了一副小大人、小老师的模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以老师代言人的姿态自居的味道。或许与其说是老师的代言人,不如说是“权威”的代言人。她的言行中多了一份成人的成熟,多了一份居高临下的姿态,也多了一份拥有权威的权力感和优越感。从她的动作看,突然间多了叉腰、拍拍其他幼儿的肩部或头部等成人会对孩子做的动作;从她的神情看,刚才还是一脸稚气,此时却多了一种严肃和优越感;再看语气,比之前多了一份命令指派的口气。在她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她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她的这种行为表现不由得让我们猜想:这会不会是她班上老师平时对待幼儿的言行的翻版?案例二中的那个男孩被要求来请其他幼儿吃点心是老师让他不要再打闹的一种手段。但是客观上他做了“小帮手”,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履行了一定的职责。他做了“小帮手”之后,不再打闹了,而是坐在前面选表现好的幼儿去吃点心。但是不管之前和他打闹的同伴表现得再好(这里特指老师要求的不讲话、坐端正),他都没有请他们,而是请完其他小朋友,再来点他们的名。(三)对“小帮手”现象的反思案例一中的小女孩成为“小帮手”之后,她的角色也上发生了转变,她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做“小帮手”就意味着老师赋予了她一定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其他幼儿所不能拥有的。这个时候,她和班级里其他幼儿的关系再也不是刚开始时的平等的同伴关系了。此时的她占有优势,比其他孩子更高一等,她与其他孩子变成了一种上下级的支配一服从的不平等的关系,是一般幼儿与老师代言人的关系。“小帮手”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 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管理者”或者“教师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往往是把自己的制度性权力下放给了充当“小帮手”的幼儿。在“小帮手”待命老师赋予的权力,帮老师做事、支配其他幼儿的过程中,他们会渐渐体验到其中的滋味,了解手中拥有的权力所带来的无上地位,这或许会意外地滋长这部分幼儿的权力欲。对于幼儿尤其是大班的幼儿,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种莫名的“自我力量感”在支撑着他们,有强烈的想支配别人、统治别人的愿望。从案例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帮手”的管理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复制老师的管理行为。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惟妙惟肖地加以模仿,并准确无识别码地加以迁移。这就给我们的老师们提了个醒,要求老师要将尊重、爱护每一名幼儿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幼儿作个好榜样。不适当的措施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在无意间给孩子造就了一个“独裁者”的榜样。相信请“小帮手”带来的某些不良后果也是和老师请“小帮手”的初衷相背离的,老师的初衷绝对不是为了助长他们的“独裁者性格”。案例二中的那个小男孩虽然只是在客观上做了“小帮手”,但是他也同样被赋予了权力,并且他行使了这个特权,甚至有点“滥用职权”,知道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达到个人的目的,在选表现好的幼儿去吃点心时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因此,我们的老师在选这些孩子做“小帮手”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他们的做法对于别的孩子的影响,也许不能因为让他一个人能安静下来,而牺牲和忽视了其他幼儿的需求、权力和利益。这两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幼儿园中存在的“小帮手”现象,由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教师应该如何恰当地赋予幼儿权力?应该如何让幼儿合理、正确地行使权力?在实践中,教师又该如何对幼儿的观念和言行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等等。因此,基于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更应该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给幼儿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权利。要让幼儿清楚地意识到做“小帮手”没有什么特权和特殊待遇,“小帮手”不意味着权威、支配;“小帮手”不意味着权威;“小帮手”是为大家服务的,是要去帮助老师、帮助其他幼儿的,而不是去控制、支配、管理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