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新经济”“新经济”一词最初出现在1996年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上。原因是:(1)经济结构的调整。(2)美国政府的有效调控机制。(3)经济的全球化浪潮。 参考资料: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经济持续增长从1991年开始复苏至2001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 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到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近10年间,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美国新经济出现的原因(金融热点)“新经济”一词最初出现在1996年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上。该文分析了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同的特点,提出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的观点。此论一出,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轩然大波。(1)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从80年代开始,经历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以信息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传统产业也得到了有效改造,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再加上政策的有效实施,赢得了美国经济的繁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丰厚利润和高回报率造成了股市的繁荣,从而通过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了美国的个人消费,并对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美国的就业空间得到了深层次拓展,从而美国的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虽然投资巨大,但随着需求和产量的上升,高科技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都下降很快,从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带动物价上涨,这对于美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伴以低通胀起了很大的作用。(2)美国政府的有效调控机制。首先,财政赤字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顽症。克林顿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并且同国会达成协议,计划用10年时间消灭财政赤字。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注重财政结构性调整的政策举措,不是一味地减少支出,而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有增有减。由此,1998年美国实现了30年以来联邦财政的首次平衡。其次来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格林斯潘坚决摒弃相机抉择的传统做法,谨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稳定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对经济既非刺激也不抑制,从而使经济能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3)经济的全球化浪潮。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高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世界各国在全球化中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美国企业利用跨国购并或直接设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或其他成熟技术和产品生产线,利用他国廉价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使美国可以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并通过进口满足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日常消费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市场更加开放,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开拓销售市场更加便利,获取利润的渠道越来越广,这扩大了美国的世界市场份额及其贸易利益,也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此外,全球性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为美国资本谋求巨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计算特点: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
虚拟化概念:
虚拟化是通过软件手段对计算机硬件资源镜像整合管理和再分配的一种技术,常用的手段有基于虚拟机的虚拟化和基于容器的虚拟化。
虚拟化场景分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经济持续增长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 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 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新经济究竟是什么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称为“旧经济”。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参考资料:
美国《商业周刊》是全球销量第一的商业杂志,提供深入独到的见解和细致详尽的信息,帮助专业人士在商业、财务及事业发展方面作出更明智的决定。《商业周刊》是许多商业巨子的必读之物,它的读者群包括高层政府官员,以及制造业、通讯业、银行业、金融业的精英。通过《商业周刊》的报道,读者能掌握财经大事、金融趋势和预测、科技应用等的最新动向。 《商业周刊/中文版》《商业周刊/ 中文版》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本拥有国内刊号和合法发行渠道的国际版权商业杂志,由彭博资讯、中国商务出版社、现代传播集团三方联合出版和运营。《商业周刊/中文版》定位于“国际视野,全球商机”,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我们主张对普世价值、自由经济和公平正义的追求,期待中国社会重申商业启蒙精神,和国际社会能日益互相了解融合。 Businessweek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a is a business magazine authorized by GAPP with an internationalcopyright, jointly published and operated by Bloomberg, 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 andModern Media Businessweek/China i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Bloomberg Businessweek, produced byan international award-winning editorial team and high-level domestic Businessweek/China is an indispensable business information source for Chinesebusiness leaders and elites in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fields.
比较有名的财经类杂志报纸有: 1、《福布斯》(Forbes):是美国一本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 该杂志每两周发行一次,以金融、工业、投资和营销等主题的原创文章著称。 福布斯还报道技术、通信、科学和法律等领域的内容。福布斯杂志总部设于纽约市,它在美国商业类杂志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财富》和《彭博商业周刊》。 该杂志因其提供的列表和排名而为人熟知,包括最富有美国人列表(福布斯400)和世界顶级公司排名(福布斯全球2000)。 福布斯杂志的座右铭是“资本家工具”(TheCapitalistTool)。 2、《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创刊于1889年,以超过200万份的发行量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 这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 《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其中包括20万名的董事长、总经理。 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人员绝大部分订阅此报。 3、《巴伦周刊》:Barron's创刊于1921年,现在隶属于莫多克新闻集团,发行量超过30万份。 作为专业财经周刊,《巴伦周刊》以帮助美国专业及机构投资者把握金融市场发展方向为宗旨,以准确的判断和透彻的分析为特色。 4、《第一财经周刊》:创刊于2008年2月,是唯一一个商业媒体能够从商业信息、商业逻辑到生活方式、价值观全方位影响读者的财经周刊。 从2008年以来周刊举办各个商业类评选活动,包括炫商业大奖评选、年度公司人品牌调查报告发布、“这个设计了不起”商业设计大奖等,在各相关行业拥有极高的媒体话语权。 周刊以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口碑、巨大的市场反响被评为“中国邮政最畅销报刊”。 5、《经济观察报》:创刊于2001年4月16日,以理性、建设性为基本价值观,服务于中国主流商业人群,目前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商业信息提供者和媒体平台之一。 以客观、独到、深度、权威的高品质报道和分析,为商业人群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 报刊以中国社会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 6、《商界》:创刊于1994年,是由商界杂志社主办的财经类杂志,是一本以倡导优秀商业文化和创业精神为特色,以“报道商界动态形势,揭示商界深层问题,汇集商界经营
这是商业周刊的中文版订阅 但是你可以直接咨询订阅热线:86-10-64215625 86-10- fax 86-10-64219392来订阅英文版的!每月1日出版 (月刊) 内地零售价10元/期 港澳台零售价 HK $ 25 /期 其它地区零售价 US $ 5 /期订阅热线:86-10-64215625 86-10- fax 86-10-64219392在线订阅: 为更好的服务《商业周刊/中文版》的读者,我们开通在线订阅及为读者提供寄刊提示、续订提醒、样刊申请等多项服务。 下载:订阅单刊社优惠订阅:(不支持网上支付,港澳台及其它地区不享受此优惠)□ 订阅满一年期,享受8折。需汇款96元, 为您节省24元□ 订阅满二年期,享受8折。需汇款192元,为您节省48元并可获赠经济管理类图书一册《绩效管理》作者: Joh 《互愿营销》 作者:Eman Roman 更多优惠、赠书请查询在线订阅网站美国BusinessWeek (《商业周刊》),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著名经济类杂志。《商业周刊/中文版》(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商务出版社与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出版。《商业周刊/中文版》(月刊)内容主要选译自原版文章,旨在传播介绍世界经贸、金融,科技和新兴产业,企业管理经验等信息。定期刊登“全球1000强”、“全球最佳商学院”、“全球最佳品牌”、“全球最佳管理精英”等年度排行榜。是您不可多得的权威经济参考读物。订阅回执:订阅人 职务 传真 单位 部门 地址 邮编 电话 定期 份数 email (正确填写email方便确认您的订阅信息) 汇款单位 汇款人 此表连同汇款凭证一并传真至或立即发送至 .收款后,发票(挂号信)、杂志(平邮)陆续寄出刊社订阅汇款方法:邮局 汇款地址:北京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 100710 收款单位:期刊发行处 银行户名: 中国商务出版社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市东城区支行账号:807412425608091001(本刊发行量经BPA国际公司认证)
这些论文代发机构都是假的,请莫上当!名扬期刊网 邓编辑 ;二红太阳期刊 梁老师;新奇期刊网;同享期刊 韩老师。他们人银行账号有:建行 张胜 2879 260;邮政储蓄 刘宇 62179982 1000 4180 264;工行 王家宇 3665 904;工行 王振杰 8818 128
方法如下:
首先,你的专业是什么?核心期刊文章写作都不难,关键你要根据你的工作来考虑。发表文章首先要了解符合你工作内容方面的核心期刊,这个可在网上确定,了解中国的核心期刊目录。
然后确定你写的大致内容,确定方向,检索一些这方面的参考资料,然后完成这篇你自己的文章,在引用别人文章的地方标注,并在最后列出参考文献。
其次,在确定所要投稿的期刊后,投稿者可参照样刊,根据期刊的学术要求对论文进行整理,注意字数、注释和格式规范等,然后再向其投送稿件。另外,正规期刊一般都有稿费。所以,同学们在投稿之前务必认真弄清楚期刊的具体要求,根据自身能够承受的经济条件择优投稿。
再次,投稿也有学问,最规范的方式是按照所投期刊的格式要求撰写和编辑论文,并以邮寄的方式投稿时附上论文的相关说明。这样不仅形式严谨,方便编辑采用,还能防止因期刊编辑人员不慎泄露电子版本而造成的论文盗用事件。
在接到正式录用通知后,投稿者再将电子版本发送给编辑部,这样也能有效防止一稿多发的乌龙事件。根据经验,论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0000字左右最好,太短了说不清问题,太长了版面又有限。当然每个期刊的具体要求不同,具体还是以所投期刊的要求为准。
此外,一旦论文被录用,要与编辑保持联系,确保文章的发表不出问题。
最后,谈一谈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因为当下多重原因导致学术规范问题严重,学术腐败时有发生。学术论文严禁抄袭,特别是对于那将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学术造假可能结束你的学术生命。因此,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特别是那些将要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学一定要重视学术规范问题。
论文发表的一般程序
如何发表论文这是研究生、博士生、职称评定者很是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方法掌握得当,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想出钱的,可以直接投杂志社。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耐心,多投多等,这个方法很能体现时间就是金钱。
多耗些时间,换来的就是免费发表。优点就是不用出版面费。缺点是别人毕业了,你还在等文章发表出刊,等得让答辩的导师都为你着急。或者是别人已经评上高级职称了,拿高工资了,你还在那里苦苦等待,时间的浪费就是金钱的流失!
由于这些人非专业人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杂志是联系了,但发表的期刊出刊时间摸不准,目的是为了赚作者的几十元钱,连哄带地收钱办事,最后落得作者错过了用刊时间,或者作者多交了些许版面费。
最适合可靠的做法就是找专业的代理机构发表,这些机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越是诚信的公司,期网站上介绍公司的资料越详细。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 您可以通过一些期刊网站代理发表论文,那样会省点时间和精力。。。我去年评职称时,是通过一个叫爱投稿的网站发表的论文,那里的编辑帮我把论文审核了一下并确定了选题,到最后发表大约用了小半年。我觉得服务还可以,最重要的是他们那里先发表再付款,这样我感觉比较安全,您也可以去试下,希望您的问题早日解决。。。
如何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一般发表论文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一是自己投稿,优点选择范围比较大和极少数情况下可以不花钱。缺点审稿时间长、版面费高、有的风险、对于急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不适用。
二是选择专业的论文代理机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你去完成发表,帮助投稿者少走很多的弯路
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虽然最近几年,有很多刊物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提前准备为好。
Sci论文发表周期大概是多久了?我只看你的发表期限,也可以发表的刊物,还有发表的 有界限了,或者是国家级,省级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
这个主要看所选的目标期刊了,都是不一样的,半年一年的都有,主要是审稿周期的长短的问题,如何判断审稿周期,参考以下文章内容:
教你如何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
审稿周期是衡量出版社的重要标准,因此许多出版社会定期公布审稿周期,对于作者而言,审稿周期同样重要,学术研究具有时效性,每一个作者都希望所投期刊能快速完成审稿程序,并顺利发表。那么,该如何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呢?
查看期刊主页
大多数的作者会查看期刊的主页,在期刊介绍或投稿须知里一般都会找到该期刊的审稿周期,不过,即便是同一个期刊,审稿周期都不是固定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如遇一些特殊的情况,如补充实验等耗时比较长的情况,整个审稿周期会更长,所以,期刊会提供给作者一个平均的审稿时间。
自主推算
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查找该期刊最近发表的文章,一般会在文章的页脚处,有些期刊会在摘要里或参考文献后注明,如在文章的脚注上会有这样的信息:Received:1/1/2017 -Accepted: 4/4/2017 -Published:1/5/2017 ,这便是该篇文章从接收到见刊的时间,作者可以就此判断该期刊的审稿周期。
直接联系期刊
作者也可直接联系目标期刊,询问该期刊的审稿周期。
咨询图书馆
对于高校的学者,许多学校的图书馆很可能掌握着许多相关SCI期刊的信息,包括审稿周期,作者可向本校图书馆咨询。
期刊投稿系统
目前,大多数的期刊使用在线的投审稿系统,在你投稿的时候,系统会发送邮件告知下一步的时间,这样作者便可知道初审的时间。
审稿周期是作者考量目标期刊的标准之一,通过以上方式,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让文章尽量早日发表,作者也可结合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的曾发表的文章《目标期刊选择必备工具》来综合考量目标期刊。
参考资料: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网页链接
3-6个月,有的甚至更久,你要是赶时间的话,我久不建议投sci了,可以去选择一些见刊快的期刊,如汉斯出版社的,他们一般审稿周期是2周,每个月到月底都会邮寄上一月的期刊,所以见刊还是比较快的
书名: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ISBN:704016219 作者:钱初熹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30 页数:321 出版日期:2005-2-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 简介:本书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本书汇集了大量国内外美术教学理论及方法方面的素材,力求呈现美术教学的多元化面貌及发展趋势,给美术教师进行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很大的启示。本书使用范围广泛,除作师范院校本、专科,美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外,亦可为爱好美术教育的广大社会读者选用。目录: 引言 站在新旧百年的交界线上参考文献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第1章 美术教学的前提§1三个命题1.1美·艺术·美术1.2未完成的人1.3多元智能理论§2美育、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2.1美育2.2艺术教育2.3美术教育§3社会与美术教育的发展3.1全球化趋势3.2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3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小结参考文献第2章 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1教学理论的发展1.1教学的定义1.2教学理论演变的慨述1.3后现代教学理论§2美术观念的演变2.1现代主义美术2.2后现代主义美术§3视觉认知与美术能力发展的研究3.1视觉认知研究的进展3.2儿童美术发展研究的进展§4儿童世界的变化4.1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4.2“视觉文化”时代3.3“绘画·雕塑”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3.4“设计·工艺”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3.5“书法·篆刻”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3.6“现代媒体艺术”系列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小结参考文献第7章 美术教育评价§1美术教育评价概述1.1教育评价1.2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及特征§2美术教育评价方式2.1多样化评价2.2表现性评价§3美术教学评价案例3.1我国的美术教学评价案例3.2日本的美术教学评价案例3.3美术教育评价展望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第8章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1美术教育改革与课程资源开发1.1后现代教育思潮与美术教育改革1.2课程资源与课程扩展1.3外国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1.4我国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2美术课程的新资源2.1美术课程的资源2.2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方法2.3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3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3.1我国美术课程资源_开发的案例3.2外国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3.3两国共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案例小结参考文献第9章 美术教学研究§1美术教育研究1.1美术教育研究1.2美术教育研究的范围与原则1.3美术教育研究组织§2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2.1美术教育研究的分类2.2调查研究(又称描述研究法DescriptiveResearch)2.3实验研究(ExperimentalResearch)2.4历史研究(HistoricalResearch)2.5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2.6比较研究(ComparativeResearch)2.7质的探究方法的提出§3学校美术教学研究3.1学校美术教学研究3.2确定研究课题3.3文献检索3.4研究计划的设计和制订3.5研究方法的实施3.6研究结果分析§4美术教学研究成果表述4.1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类型与原则4.2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4.3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小结参考文献第10章 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1美术师资培育课程与教学1.1美术师资培育的现状1.2中小学美术师资培育的发展前景§2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与方法2.1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2.2美术教育实习的过程2.3微格教学2.4美术教育实习展望§3迎接挑战的美术教师3.1来自新课程的挑战3.2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小结参考文献结束语 新的视野与新的起点参考文献附录 美术教育文献索引后记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22条参考文献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