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文件

发布时间: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文件

自1897年清朝政府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师范学院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历经百余年,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逐渐成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教师教育也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教育政策决定并推动着我国教师教育的步伐和走向。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未来十年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进一步的政策创新。一、教师教育发展与政策创新的关系教育政策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1]教育政策对于一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教育政策的定义可以知道,教育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措施,它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领域中社会政治和教育政治活动的形式和结果,教育政策活动是社会政治行为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2],在现代社会,国家或政党通过教育政策活动来规定、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其次,教育政策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及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关系进行调节的过程。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资源如何配置、利益如何调整,依赖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再次,现代社会的教育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教育成为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公共事业,国家通过“规定全面的教育政策和目标、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计划、筹措教育经费和分配教育资源、编写和审定教科书、审批和设置教育教学机构等等来控制教育活动”[3],进而实现教育的发展。教育政策的目的在于引导教育的不断发展,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对原有的不适应或阻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进行改革,确立合理想、合目的、合规律的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与途径安排,它要求教育政策本身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等变化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具体来讲,教育发展对于教育政策创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发展目标的创新性。教育的发展要求有明确合理的目标,这一目标较之原有目标必然具有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教育发展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一种政策行为,通过合法性或合法化程序确立的教育发展目标即是政策目标,它必须具有一定创新性。其次,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确立以后,为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保障,这就意味着对教育资源要进行新的调整与组合,这种新的调整与组合又要求得到政策的确认与支持,因而也是对政策创新的需求。再次,教育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与新的矛盾,其中不少问题会提到政策层面并成为政策性问题,面对新问题、新矛盾也需要有新的政策解决方案。从更广泛的层面上看,教育发展需要构建更良好的政策环境,这种政策环境应更加民主、开放,因而也更加激励发展、创新的氛围与特征。综上所述,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的创新有着本质的联系,教育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政策的创新,而教育政策的创新又紧紧指向教育的发展。[4]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需要教育政策的引导,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也要求教师教育政策不断创新。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策创新我国师范教育自产生以来便因受到外界环境的不断干扰而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得以恢复和重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促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其他纲领性文件,保障和推动了教师教育在法制轨道上不断前进,促进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实践探索,在教师教育体系转型、教师教育层次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教师教育体系由独立封闭转向灵活开放新中国成立后,以前苏联师范教育模式为借鉴,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力资源调节的市场化、义务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需求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传统的教师教育体系也表现出独立封闭的弊端,培养的教师学术性较低、缺乏竞争意识,难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及时调整教师教育发展策略,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引导教师教育体系由独立转向开放。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健全和完善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院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沟通的师范教育体系”,[5]指明了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1999年颁布的《关于师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又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同时进一步拓宽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鼓励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6]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为了适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要求,“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7]这一决定颁布之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后,在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都不断强调变革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从法律与政策上明确了“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目标,确立了“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学校及其他非师范类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战略取向,构成了我国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二)教师教育结构调整和层次提升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中师(幼师)-师专-师范大学(学院)三个层次构成,分别负责培养小学(幼儿园)、初中和高中师资。应该说,这一结构在一段时间内是符合我国国民教育水准较低、基础教育规模庞大、教师缺口大基本国情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教师学历水平低、师范学校教师培养目标低、师范教育结构重心偏低的问题日渐凸显,调整师范教育结构、提高教师教育层次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针对我国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的情况,提出要开展对现有的中小学校长与专任教师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争取“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8]。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有条件的地区要培养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和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逐步提高高中教师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9]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合理收缩并逐渐淡出教师教育体系,高师本科院校逐渐增加,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培养规模日渐扩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基本完成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部分条件具备的经济发达地区已转向一级师范的过渡。教师教育体系调整及层次提升政策的创新意义,不仅在于使得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有所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在于它优化了我国师范学校结构,推动了21世纪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三)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它规定着国家对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资格、学历、能力等的基本要求,是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障。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是教育教育政策创新的又一大体现。在教师资格制度建立之前,我国教师管理较为混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入职资格缺乏统一标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没有受到重视。随着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性的转变,教师资格法制化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一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由此建立起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依据。而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取得教师资格的标准和条件、申请认定程序、资格考试、在职教师资格认定、确认教师资格的机构及教师资格丧失的条件等做出详细规定之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对教师资格认定做出了操作性的规定,并开展对在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2000年,教育部在总结教师资格过渡工作和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面向全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进步,体现了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它从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面向整个社会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来源多样化等方面保障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化进程,是促进教师任用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也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师地位,实现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进程加快和教师专业化程度提高,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现成理论知识的接受者、传播者,还必须是知识及教育活动的反思者、研究者和创造者。而且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与此同时,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从量的满足开始转向对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新课程全面推进。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都要求必须提高教师执业标准,革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及时对这一要求做出反应,通过制定一系列新政策推动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要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养规格和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身发展能力。”2002年,《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大教师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此外,教育部还提出要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标志着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展开。在新的政策的推动下,各师范大学纷纷开展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3+1”(即在接受一般本科教育时选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4+1”(取得本科学历后再到教师教育机构接受专业训练)、“4+2”(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直接招收教育硕士学生)等培养模式。[10]教师教育课程也从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嵌入“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转向二者相对分离的独立设置模式。这一变革顺应了世界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强调教师培养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体现了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创新性发展。(五)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并轨招生、全额收费制的实行以及我国师范教育结构调整,教师教育体系转向开放,师范院校面临一系列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各师范大学(学院)为了增强竞争力,纷纷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扩大非师范专业招生,这种盲目的综合化导致师范性被淡化;另一方面,受高等学校全额收费,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取消,教师地位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人数下降,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差,教师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削弱的状况。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于2007年重新制定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创新。2007年5月,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1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同年9月,部属6所师范大学招收第一届免费师范生。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它的创新意义不仅囿于教师教育本身,更对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社会公平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有利于扭转当前师范教育的颓势,引导师范院校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其次,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院校,将优秀人才纳入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再次,对于免费师范生“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这一规定,有利于改变当前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匮乏的局面,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此外,以部属6所师范大学为试点进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利于结合各种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探索新时期师范生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的改革与创新,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总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是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是对教师教育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战略地位的充分肯定,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着重大意义。三、未来十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创新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在不同领域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教育体系在开放化的同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又体现出回归封闭式的趋势;教师职后培训不够重视,缺乏经费保障,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尚未形成,教师资格制度不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缺乏;高校教师培养与发展不够重视等。未来十年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打破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中的阻碍因素,建立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要求,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应并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成熟的教师教育模式,推动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要进一步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一)在坚持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教师教育体系历史经验表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特点。当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为数量不足时,往往采取封闭型教师培养体系;而当质量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时,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则能发挥更明显的作用。当前,我国城乡教育还存在巨大差异,城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农村合格教师数量不足则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城镇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开放化教育培养的道路,将职前与职后、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结合起来,而为了解决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则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鼓励、引导。所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轨制的现实,把坚持教师教育逐步走向开放的目标与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教师教育体系。(二)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高质量教师为目标,重构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教师培养制度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为条件的教师教育者应该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则[11],它是教师教育有效运行并实现其最终培养目标、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条件与保证。虽然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已有十余年,但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偏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终身有效;教师资格认定权限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等。因此,必须改革以教师数量满足为目标的粗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把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心由应付教师数量短缺转变为保障和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质量。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高质量教师为目标,重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模式。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新的历史时期的我国教师与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首先,建立面向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包括普遍性的教师标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标准和各学科的教师标准,以及面向新时期的教师素质目标。其次,依据面向新时期的我国教师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多层次的教师资格标准、教学标准和评估标准,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的课程鉴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这是培养和管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基本依据。最后,以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为核心建立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制度。包括:以教师资格标准为指导,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实现教师的证书化管理和推进教师终身化的专业发展;以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为指导,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以保障教师教育机构具有符合教师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教育品质,适应未来我国教师教育机构多样化的状况;以教师教育课程鉴定标准为指导,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制度,以保障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质量。(三)创新教师教育内容、课程及教师培养模式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已从技术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教师教育的训练方式由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被动接受转向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教师职业发展性质也由半专业发展到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由分离走向整合。[12]面对这种转变趋势,我国教师教育的内容、课程及培养方式也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摒弃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的“老三门”模式,代之以观念新、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学生自由选择度大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要并重,学科课程的学习要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强调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再次,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增加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总之,要着重从教育理念、思想、教学手段、学科知识更新、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等方面来培养和培训教师。对于这一任务,需要教师教育政策加以引导和推动,从而以法律或政策的形式保障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等的创新。(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13]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提出了要建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但迄今为止,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割裂的状况仍未彻底改善。当前,我国教师职前培养通常由师范学校或大学负责,职后培训则由地方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二者之间不仅缺乏沟通,且职后培训机构与内容层次明显低于职前培养,难以满足教师专业的终身化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双轨制的改革,真正建立起职前与职后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另外,要特别重视教师职后教育的政府责任,完善教师培训的政府经费投入机制,切实保障教师公用经费的3%-5%用于教师经常性培训。(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管理师范院校转变为管理教师教育事业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政府、市场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体现在教师教育管理方面,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对于教师教育的管理应从包办一切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管理师范院校转变为管理教师教育事业。首先,要剥离师范院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与寄生关系。改变政府直接管理和包办师范院校的状况,实行政府主管部门对所有教师教育机构的全口径的事业管理;赋予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机构以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之成为面向社会和市场自主办学的教师教育实体。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是唯一的教师教育供给者的状况,使政府由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提供者,成为教师教育的管理者、质量评价者和监督者。政府应主要负责制定教师教育的政策、提供质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教师教育活动实施全程监管,保障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对教师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如农村教师的教育培训给予保障等。再次,要改革教师教育的投入方式,实行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学生缴费的教师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本实行政府、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三方分担机制。实行新教师奖学金制度、教师“培训券”制度,在继续教育方面给予教师个人一定的选择权;同时还要完善教师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建设。政府要强化其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六)关注高校教师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主要强调为培养培训基础教育教师服务,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则一直受到忽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职业发展等诸多问题令人担忧。[14]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解决这一教师群体的职前、职后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促进高校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也是未来教师教育政策创新须予以关注的重点领域。【参考文献】[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2]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38页。[3]劳凯声:《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4]张乐天:《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策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5]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1996),http://vip. SLC. asp? Db= chl&Gid=19668. 2010-4-23。[6]教育部:《关于师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1999),http:// 206007199901. html. 2010-4-23。[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http:// lev el3. jsp? tablenam e= 208&infoid= 3314. 2010-4-23。[8]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http:// 3337. 2010-4-23。[9]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http:// 825&infoid= 7335. 2010-4-23。[10]梅新林:《聚焦中国教师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11]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2), tablename= 126&infoid=1006. 2010-4-24。[12]朱旭东:《我国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期。[13]刘复兴:《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政策导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14]陶学文:《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十年之回顾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接到投稿后将以e-mail方式通知作者,稿件依领域分类、编号、建档。本刊将在收稿后尽速回复审查结果。 来稿若经采用,本学报因编辑需求,保有文字删修权。 作者应负论文排版完成后的校对之责,编审委员会仅负责格式上之校对。 该刊采三审制度,先由编辑审稿,再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匿名审稿,最后由主编终审。 论文一稿多投、已接受刊登或修正后刊登却撤回稿件者,学报一年内将不接受该篇文章所有作者之稿件。经学报录用之论文,请授权本校以纸本、光盘片及网络出版方式发行。大标题不得多于20个字,标题下写作者姓名。写摘要,200字以内,浓缩全文精华。不得出现“本文”等介绍性词句。写关键字3-8个。将以上内容全部用英语写出,置于全文末。文中图表必须有序号和图题或表题。如:表1 1996年出生人数统计表。尽量使用三线表。在首页地脚列出作者简介。规范如:作者简介:刘小里(1957-),女,湖南邵阳县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中引文出处应标明序号,出自著作的应标明页码。出自同一本书的引文用同一序号。如:“……占绝大多数”[1](p115)。如属课题论文,请在首页地脚说明。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地域科学发展研究”(96BJL001).

期刊信息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出刊周期:季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言种类:中文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16X国内统一刊号:CN 43-1449/R现用刊名: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曾用刊名: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时间:2004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现为CSSCl来源期刊,全国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主要反映该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学校现有7个校区,占地2700余亩,建筑面积119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3个教学部,开设89个本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

学校拥有发育生物学、伦理学等6个“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物理、数学中的分析基础研究及应用、英语语言文学比较与研究、化学和哲学等22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3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是一份很好的期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现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期刊信息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出刊周期:季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言种类:中文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16X国内统一刊号:CN 43-1449/R现用刊名: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曾用刊名: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时间:2004

湖南师范大学报录比2020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考研报录比为: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等。学习成绩: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包括哲学专业课程的成绩,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成绩。研究能力: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包括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良好的研究设计能力、良好的研究分析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社会实践经历、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等。综合考虑: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学习成绩、良好的研究能力、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等,以及其他相关能力。

根据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统计数据,310/311两科合计报考人数为7162人。

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考研报录比为1:,也就是说每入学的考生中有1人是招收的,而有人是被录取的。换句话说,报录比是衡量招生入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报录比低则意味着招生入学水平高。此外,报录比还可以衡量招生者的竞争程度,报录比高意味着竞争较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在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未出版之前,还是以目前还是2011版为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目前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不是,含有“哈尔滨”的中文核心期刊只有三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这3个是中文核心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现为CSSCl来源期刊,全国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主要反映该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学校现有7个校区,占地2700余亩,建筑面积119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3个教学部,开设89个本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

学校拥有发育生物学、伦理学等6个“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物理、数学中的分析基础研究及应用、英语语言文学比较与研究、化学和哲学等22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3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思维导图 是一种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本文试图将思维导图用于辅助 英语单词 的识记。思维导图在小学 英语写作 中的运用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中的运用的资料,仅供参考。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 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极其重视学生“听、说、读”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的教学,或者说只是停留在“抄写”“改编”的阶段,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笔者在近两年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实践中,开始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初步探索。 在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写作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虽然教师和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乐观。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水平上,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在笔者所任教的小学五年级中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用英语表达简单的语言时总力不从心,考试时没时间就不写,有时间就用几分钟搞定一篇 作文 ,想到哪就写到哪里,根本不存在什么整体构思和技巧。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文体及格式错误, 文章 无重点,卷面书写不整洁,单词拼写错误, 句子 不完整,基本语言知识错误,缺乏逻辑性等问题,写出来的文章漏洞百出,致使他们讨厌写作,害怕写作。鉴于这种情况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表达知识结构和知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一个重点句型进行反复强调,加深学生的映象,如果大脑中的句子多了,那么小学生也能轻松写出自己的小作文,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探究结题 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听、说、读”,轻“写”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抄写”和“改编”的层面,并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在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写作能力是最难培养的,教师和学生往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两级分化极其严重。以我曾经任教的小学五年级为例,大部分学生用英语表达简单语言时表现为力不从心,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整体构思,更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写作技巧。在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文体及格式错误、文章无重点、句子不完整、缺乏逻辑性、单词拼写错误、基本语法混乱等问题,写出的文章是漏洞百出。 为此,我在近几年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实践中,借助思维导图对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做了深入探索。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研究,初见成效,现将实验研究情况 总结 如下。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课堂英语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英文写作对于刚刚接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众所周知,写作之前要有思路才能把文章写好,而大多数小学生面对英文写作没有思路,甚至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形成高效轻松的 教学方法 。 (一)研究内容: 1.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单词识记的数量和质量,激发兴趣,化解难点,为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小学生好奇心强、耐力差,对词汇学习、机械记忆等多持排斥心理,因此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显得格外重要。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特征,能增添小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可以为小学生创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 2.加强阅读,丰富和积累写作素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素材的收集和梳理,以提高写作水平。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收集 好词好句 的习惯。众所周知,在写作的时候,收集和梳理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借助思维导图,对搜集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另外还可加入形象的图片,这样一张融合了知识与趣味的思维导图必会为枯燥无味的收集过程增加乐趣。 3.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新型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能够对作文进行整体构思,使写作更有逻辑性。利用思维导图直观性、结构性的特点对写作进行整体布局。在把握写作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搭建写作的框架结构。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布局能力的把握,恰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抽象 逻辑思维 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个案调查,问卷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 2.案例研究法:对某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分类阅读有关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行动中研究。 5. 经验 总结法: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不断的 反思 进行总结。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2.运用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当前学生 英语学习 中存在的写作障碍进行先期调查,对本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借助思维导图,提出对策并进行改进。 第二阶段:() 1.运用行动研究法,对课题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学困生不会写作,在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障碍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第二步,对产生障碍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消除障碍的方法,探究这部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最终完成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再培养。第三步,对英语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倡导写作方法互相交流与分享。第四步,让两种情况不同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全面提高所有学生写作能力。 2.在教学中,定期举行写作小练笔,展示同学们积累的优美词句。 3.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 – )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题。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具体做法: 1. 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文献资料法:分类阅读和收集有关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调查法:通过个案调查,问卷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案例研究法:对某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行动中研究;经验总结法: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2.在班级里进行思维导图的学习与训练,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3.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邀请全区英语老师来我校进行观摩课研讨,通过现场观摩课考察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撰写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实践经验: 1.加强阅读,丰富和积累写作素材,运用思维导图对写作素材 进行学习和梳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2.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新型学习工具,让学生能够对作文进行整 体构思,使写作更有逻辑性。 3.要经常性反思,做阶段性小结。同时,认真听取市、区教研员以及全区英语老师对观摩课的意见反馈,使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 五、研究成效 初期研究阶段,我们课题组老师达到共识,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组织学生课堂写作训练,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查找原因并寻求改进。以此,借助思维导图把新单词和储存在自己记忆中的单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框架,迅速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此外,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让了学生认真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发现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借助思维导图,组织学生集中进行了三个月的词汇知识梳理,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的基础。 深入研究阶段,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借助思维导图,设置不同的主题,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好词好句的整理和汇总,对优秀的作品进行班级展示。学生在此阶段创作出大量的思维导图作品。其次,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了关于“如何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摩课,全区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不断改进我在写作教学中的方法。最后,我还撰写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小结反思,不仅充实了自己的课题研究,还让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得到了提升。最终在思维导图的借助下,学生能对所学词汇进行综合和发散式学习,效果良好,也积累了大量的好词好句。 结题阶段,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创作出了更多的思维导图作品,,能够写出一篇完整的英语小作文。同时,我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撰写了结题报告。 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单词识记的数量和质量,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化解难点,夯实英语写作的基础,从而树立起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热情和自信心。 2.学生真正掌握了利用思维导图对优美词句进行学习和梳理的方法。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学得大量的英语单词、句子,形成较好的语感,为学生更好地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对写作进行整体构思,使其更具逻辑性。学生会使用关键线索来串联各种材料,用合理的方式来安排材料。在小学英语写作中,如何开头和结尾,怎样分自然段,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整体布局。 六、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认真查找问题并针对性存在的问题,设想下一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持久的研究,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较大,搜集整理信息量很大,耗工费时,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教学任务。所以应当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的学习成果,组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最终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制作的成果往往出现差异,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分歧较大。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筛选,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用彩色的画笔来画思维导图,虽然没有软件做出来的规整,也没有软件所持有的一些特性,但是徒手画法是非常实用的,不仅不受软件、地点的限制,而且画出来的导图很有个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涉及到多个方面。思维导图作为一种 思维方式 ,应该是逐渐养成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思维导图”将引发一场思维习惯的革命。 七、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 [2]欧阳苹果,陈清. 2008.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8(3):17-19. [3]2005. 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6A(供一年级 起始用)[T].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张慧子.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03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探究 ---以Go for it! 八年级 英语Unit7 SectionB为例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致的方法,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 增强 记忆力 、组织力与创造力。此论文建立在日常初二英语教学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在教学反思的前提下,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写作中,以期有效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应用英语的能力,提升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思维导图;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学习效果 一、引言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巴赞认为,人类大脑接收信息之后,以中心球体立体结构呈放射性兴庄村如记忆库中,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呈现。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可以是抽象的记忆和思维可视化,两者产生和谐的“共生现象”,因而记忆内容就比较深刻、快速、有效。思维导图的绘制并没有定式,能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展开各种想象的逻辑平衡,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因为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所以学习者能把精力迅速集中到主题上。每个人想问题时,思维都有跳跃性,产生丰富的分岔,如果把内容按顺序列出来,思维很可能被打断,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而采用画图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彩色图标来愉悦学习者的心情,还能在每个所能想到的分支上增添新的内容。在画思维导图时,人会不断有新思想、 新发现和新感受,这会鼓励思想的潮流无止境地涌动。大脑在不断的刺激下,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容易接受新事物。通过训练,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力达到巅峰状态。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必须建立在轻松理解,快乐应用的基础上,如果一味地进行语法或句法讲解,只会使学生徒添伤悲,对于提高英语兴趣毫无益处。因此,思维导图与英语写作相互结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其创新能力,更好的做到个性化学习,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些方面的改变最终会带来英语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对话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成功转变。 二、思维导图在Unit7 Section B写作中的应用 本节课在讲解Unit7 Section B的过程中,利用如上的思维导图,画出制作三明治的过程,并将与之相关的词汇展开联想,创设真实语境,增加语言输入,开发 发散思维 ,做到有话可说,有词可用,提高写作能力,加快写作速度。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基础,下面就从这节课的三点反思进行简单分享。 (一)创设真实语境,扫清词汇障碍。本节课主要是做三明治,在讲到原料的时候,能够展开联想,分别从三大方面进行词汇补充。vegetables到用tomato, onion和lettuce,说道meat能想到用chicken和ham。在others方面,bread, relish, butter和jam。边用实物,边进行单词讲解,这样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能够更容易将词与物对应起来,使词汇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但是如果将与之相关的词汇孤立地进行教授,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另外,学生的思维过度就会很自然,摆脱孤立记单词的缺陷,加强了词汇教学的效果,为顺利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导出整体框架,理清写作思路。以往的写作非常繁杂,学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追寻,也不知从何写起,所以会犯很多错误。尤其是在没有理清思绪的情况下,很容易跑题偏题。本节课在如上思维导图的带动导学下,学生能够清晰的理出本文的大框架,知道make sandwiches的各个步骤,明确相关的动词操作:put…on, cut up, add…to和 put…on the top,另加上上面词汇的充实,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只需添词或是改词。围绕做三明治的主线,一步一步叙述下去。第一步,将果酱抹在一片面包上;其次,切洋葱和西红柿放在面包上;然后,放生菜和鸡肉丝,并抹上调料;最后,将另一片面包盖在上面。依照本图,学生的写作思路明了清晰,遇到类似作文,便能“照猫画虎”,反复训练,写作能力便会逐步提高。 (三)开发发散思维,提高写作速度。通过上面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利用中心词Make Sandwiches,尽可能多地联想与之有关的其他词汇与句型。这样既能培养发散思维,又能联想以前所学的单词。比如,看到vegetables除了那些做三明治要用的此外,无形中学生会想到与蔬菜相关的很多其他词。这在心中就产生了强大的词汇网,在这个网的支撑下,学生便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会空板,这也就间接加快了写作的速度。即使是对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从图形中增加语言输入,把握中心思想,让学生有所收获,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总结 本文以Unit7 SectionB为例,阐述思维导图与英语写作结合的实际应用,通过其在初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将教学的过程及结果呈献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词文结合,避免孤立片面,使与做三明治相关的词汇源于生活,并能够用于生活。正如初中英语课标规定的那样“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来设定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再者,《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义务教育)在语言技能方面中有一条关于“写”的规定: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第5条)。所以,在思维导图的指示下,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绪,给出写作框架,以便抓住中心,不偏题跑题。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运用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独立创作语篇提供直接的语言输入。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力,也可以帮学生将琐碎凌乱的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化知识为能力,应用到写作中。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为充实及丰富话题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表达的技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相长。开动学生的左右脑,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加大了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O’Malley J. M.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 [M]. Mano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3]陈素萍. 输入方式对初中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研究. [J]. 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1(1): 23-29. [4]纪曼然.思维导图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J].外语教学研究, 2010(1): 70-71. [5]托尼. 巴赞。开动大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6]周艳飞.“思维导图”与英语“任务型阅读”. 中学教学参考, 2010 (9上). 猜你喜欢: 1. 思维导图助高考通关的技巧 2. 关于思维导图的一点自己的感想 3. 思维导图《买个奇迹》 4.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5. 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上的优势 6.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7.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是。在选择刊物之前,需要确定刊物的级别,毕竟要和自己的条件相匹配,避免因不符合期刊的要求直接被拒。期刊是一般是期刊中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的指标。作者如果要查询刊物级别,可以通过杂志的官网还有万方、知网这些权威网站查询,这样搜出来的结果也比较准确。

不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目前只是省一本,如果你是省外的学生,那是二本线,省内的便是一本,毕业发证书也是一本的,今年招生分数肯定是一本线的水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湖南“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合作院校,2014年,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8年7月,成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予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书生数字期刊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先后被湖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特色栏目“基础教育研究”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栏目”、“全国优秀栏目”。

湖南一师的校训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一师全体师生、对全国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他本人谦逊、勤勉和朴素的作风,还是湖南一师多年办学思想的高度浓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现代精神的巧妙对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