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文献

一、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家长要理智地施爱。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但是,家长的爱应是理智的,是爱和严相辅相成的,正如古人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幼儿,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要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的爱。现在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两代人)和三代人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在这种家庭结构里,极易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 的意识,养成“小霸王”、“小公主”的娇纵性格。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念,选择一种正确的教育类型,如:民主型,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并适当地教育引导幼儿更好地发展其亲社会行为。另外,一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他们关心的是幼儿的智力,忽略了非智力的因素,没有关心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关心身体健康多于关心心理健康,重视为幼儿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为幼儿树立榜样等等。所以,有些幼儿出现的一些反社会行为(也叫消极的社会行为)。幼儿与同伴之间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宽容、分享、合作、助人等意识,甚至有一些家长教育幼儿:“别人打了你一定要还给他”,存在“打要还手,骂要还口”。在这些幼儿和家长的意识和思维中,几乎从来没有想到要去“合作、分享、助人、宽容”等。二、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教师变工作中偏重关注幼儿的反社会为为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引导。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幼儿社会行为关注的重点多集中在攻击性,撒谎等方面,这些反社会行为比亲社会行为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扎实细致地研究每个问题,对于这些看似是年龄小,不会判断的问题不能忽视,如果是“利己”的思想占主导,幼儿是不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幼儿关心、帮助、支持、同情的亲社会行为更应逐渐受到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成长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会怎样进行社会交往,使自己适应别人和在群体活动中与人合作。促进幼儿合作、帮助、共享、礼貌、谦让、同情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使幼儿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而得以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我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创设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一)开展丰富的主题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在欣赏文稿学作品,引发幼儿情感共鸣。欣赏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听故事、散文、诗歌、观看木偶剧、动画片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喜欢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幼儿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节的情境中去,比较容易引发情感共鸣。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讨论活动,以一个中心内容开展讨论。将关爱、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识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例如开展了“谁对谁不对”、“我们都是好朋友”、“学会礼貌朋友多”、“假如我是他”、“关心朋友好事多”、“他怎么了”、“齐心合作力量大”、“谁有困难我来帮”等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不同情感达到各项目标。3、为幼儿提供关爱他人的交往机会。例如:每周五定为玩具分享日,孩子自由带玩具来,大家一起分享。定期的举行“关爱日”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多的体验关爱比自己小的伙伴的情感,学会关心照顾别人;例如给小班的孩子送礼物等,请他们分享自制的水果沙拉等。(二)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和榜样年龄较小的幼儿经常因为成人的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所以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成人的直接教育与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当年龄最小的幼儿观察慈善或助人的榜样时,他们自己一般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尤其这个榜样是他认识的尊敬的亲密的父母、老师时。如在使用一些物品时,成人要意识地将这些物品的使用过程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更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榜样即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而习得某种行为。幼儿喜欢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幼儿交往中时时表现出教师的关心。对有开心的事和幼儿一起分享,对有痛病的幼儿的关心,爱抚,做游戏时与幼儿友好协商共同合作,礼貌的对待每一名幼儿,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表现成为幼儿社会交往的直接表率。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但如果教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在这方面的感受甚深。有一次,我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

我能给你啊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早期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合作性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研究 都满足您的要求 可以给您参考

【关键词】幼儿 亲社会行为 培养【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96-01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互助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反映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是幼儿素质水平的一种体现。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我认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一、家长忌溺爱 现在大部分的幼儿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享受着四位老人和父母的爱,但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再加之一些家长只关心幼儿的智力发展,不关心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从而,有些幼儿表现出一些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包容、分享、合作、助人等意识。甚至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助长了幼儿的反社会行为。如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会说:“别人打了你一定要还手”等,造成孩子的情感世界里缺少“关爱、包容和分享”等情感成分。要改变这种状况,家长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只有家长的教育方式正确了,才能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二、教师善引导 在幼儿园里,不难发现有些幼儿表现出攻击性、撒谎等反社会行为,如果放任这些行为,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心理状况,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就忽视不管。 在园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在丰富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 利用故事、散文、诗歌、情景剧、动画片等文学影视作品来激发幼儿的真切情感。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幼儿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情境中去,比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2. 开展形式多样的 主题教育 活动,制定一个中心内容来开展讨论。例如开展“我爱我妈妈”、“朋友多多真快乐”、 “我来帮你”、“他为什么哭”、“分享的乐趣”、“团结力量大”等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3. 为幼儿提供关爱他人的机会。充分利用每年的母亲节、感恩节、重阳节等来引领孩子学会关爱身边的长辈。在幼儿园里,可以定每周一为分享日,让孩子带玩具和图书来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定期带领幼儿去小一级的班上帮助小伙伴,如给小班的孩子穿衣服,送礼物等,从中学会关心照顾他人。 (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前阶段的孩子年龄虽小,但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所作出的任何一个举动几乎都受到来自于大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成人要率先做出亲社会行为。如在坐公交车时,成人要有意识地主动让座给老人,并告诉孩子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等幼儿体验到礼让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对生病幼儿的关心、爱抚,跟孩子一起分享快乐的事情,与幼儿共同商量游戏时的一些规则,礼貌对待、尊重每一名幼儿,教师的这些行为都会引领幼儿直接学习模仿。幼儿的思维很单纯,他们的心理世界仿佛一张白纸,看到什么就跟着学什么。 老师的谈吐方式,老师的穿着打扮等,幼儿都喜欢模仿。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正面的形象来影响孩子。 (三) 以表扬鼓励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在启蒙教育阶段,表扬和鼓励是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积极的表扬鼓励中包含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信任、肯定,可以增长孩子的自信心,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也经常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去肯定幼儿的一些行为,但往往不够及时。例如,在一次手工活动中,部分幼儿的作品颜色搭配得很好,但我却只是简单点评了几句。课后写反思时,我发现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教学目的也没达到。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在一次吃点心的时候,孩子们陆续把手中的饼干袋子送到前面的垃圾篮子里,途中不知谁扔的一张纸巾被好几个孩子踩过去,个别孩子还故意把这张纸巾踢飞起来,只有雯雯一个人默默地捡起来送到垃圾篮子里。看到这一幕,我立即示意全班孩子安静下来,对雯雯进行了当众表扬,并请小朋友鼓掌以示赞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此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注意到大部分孩子都能及时把垃圾捡起放到垃圾桶里。教师及时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提高他们学习模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幼儿优秀人格的健全发展。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爱他们的家长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充满温暖、关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责编 黄珍平)

你好的!全是打酱油的!

还是我给你一篇吧!

====================================================================  ❶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创论文!  ❷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❸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❺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❻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顺就可以了!【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❶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❷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❸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❹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❺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❻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❼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幼儿园亲子关系培养的研究论文

幼儿 教育 “小学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也必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问题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当然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论述却不断在展开,各种教育理念都在自述各自的观点。因此在不同幼教理念面前家长却存在各种担心与质疑,家长们分为几个派别的担心,其一就是认同孩子玩,不需要过早接触 文化 知识,害怕过早的 智力开发 。其二,担心只玩不学,是否影响孩子以后,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0到6岁的表现,就可以奠定终身,孩子的成长是通过各个敏感期来发展的。

在3-6岁之间,孩子的敏感期包括:空间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完美和审美的敏感期、音乐和绘画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婚姻的敏感期、语言与朗读的敏感期、执拗(孩子的成长与妈妈期待不一致)的敏感期、情感(表现欲)的敏感期、身份确认(奖励和赞美)的敏感期、数学及符号与自然的敏感期、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

如果家长把每个敏感期所需的东西赋予实践并参与这些实践,您的孩子肯定与别人的孩子不同。尤其到了上小学,您就会发现孩子的心理、情绪、感觉、精神,都是非常健康而且出众。

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论述“去小学化”

一学语言:

早期语言技能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水平对后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水平。但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不能错误地等同于识字、算数。有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语言技能(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因此,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 故事 ,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会算多难的加减法,会做多少题目,而是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习惯:

培养行为习惯,孩子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家庭教育 ()要有意识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 人际交往 等行为习惯的养成。亲子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也是注重培养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活,其中的学习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听得懂任务要求、能自始至终完成一项任务),会遵守规则等。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将会为孩子后续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有研究发现,入学后,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被拒绝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学习成绩不佳等现象。因此,入学准备很重要,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三学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 儿童 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儿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好奇心强的幼儿接触新事物时注意力集中、爱提问、爱探索。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开等“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四学独立性:

3-4岁是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阶段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 自我评价 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五学运动能力:

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读汉字和感受数学、使用数学解决问题,选择图文并茂、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图书,通过讲故事、亲子共读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同时,可以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绘画、音乐与 体育运动 能力。并采用图片、画报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加强孩子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后果的认识,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另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在鼓励与同伴交往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处理同伴矛盾,学会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发展友谊。

因此许多孩子的家长错误的认为“去小学化”是不学习任何文化知识,只是让孩子玩。真正的“去小学化”是:孩子在玩中学(各种竞技比赛游戏),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朗读唱诵歌谣、复述故事(锻炼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以及语言理解的能力。通过各种学习型的游戏以及竞技比赛,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语言能力,独立性。通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不断自我探索世界发现世界。同时家长们通过亲子训练、亲子竞技、亲子关系能够形成亲子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鼓励、相互欣赏、共同加油的成长方式和成长习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你对孩子的一次小小表扬与认同感之后孩子是表现的多么开心。希望在有正确认识的同时家长们也能付之行动,带领孩子健康的发展。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问题探讨论文”

《浅谈幼儿园对家庭亲子教育的指导》

【摘 要】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是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当前家庭亲子教育有一定亮点,但仍存在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亲子关系应日趋多元化、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指导力度、改善亲子关系、优化教养方式、树立一体化教育观加以改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家庭亲子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亲子教育;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成为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庭仍然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对幼儿知识的巩固、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的建立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家长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亮点,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年轻的幼儿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亲子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家庭亲子教育的认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些家长存在以训斥、责打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包办替代等,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家庭亲子教育存在教育误区;因为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很多家庭保持着传统单一的亲子关系模式,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游戏,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方式单调。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幼儿家庭亲子教育的重心应由幼儿转向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的父母身上。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孩子,首先父母就应转变家庭亲子教育观念,提高家庭亲子教育能力,掌握有效的家庭亲子教育方法。

二、幼儿家庭亲子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亲子教育的热情高,但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

由于家长受高智能人才观的影响,家长较重视知识学习,家长较多或经常对幼儿进行阅读、数学等亲子教育,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寻找各类学习、兴趣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很高,但多数家长不具备亲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仅停留在幼儿园教育的延伸阶段,不能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孩子主动的进行家庭亲子教育,家长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家教知识,缺乏对幼儿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了解,实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较差。

2.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应日趋多元化

在日常教育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做错事情时,多数家长能够采取比较适当的方法,讲清道理,与孩子商讨办法,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但仍有部分家长以训斥、责打、冷淡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过于照顾,包办替代等。21世纪的家庭教育趋势是“亲子互动”模式,倡导“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多数家长能够保持“家长+朋友”的家庭亲子教育交流方式,但是依然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家长式”的亲子教育交流方式,幼儿期是发展敏感期,长此以往使幼儿逐渐形成依赖、缺乏主动性、适应能力差等性格特点,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妨碍了和谐亲子教育的形成,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3.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教育价值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事业有了更多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亲子交流机会少,孩子缺乏关注。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能够经常与孩子共同游戏,多数家长只是偶尔与孩子一起玩。多数幼儿在家庭中保持着独自玩玩具、看书、看电视、玩游戏。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游戏、交谈,所以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方式、教育价值都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了幼儿语言、动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家长一方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但在精神方面孩子显得“营养不良”。

三、幼儿家庭亲子教育改进的方法

1.提升家庭教育理论,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缺乏必要的早期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行为多半属于自发性状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为家长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家长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克服溺爱、过分保护、包办代替等心理。同时,幼儿园和班级教师可以分析不同类别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幼教宣传栏等活动形式,组织有关专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对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家长亲子教育水平,使孩子们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教育关系

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幼儿,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发展。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幼儿,不给孩子太大的期待压力,否则难以形成孩子良好的自我评价,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要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做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孩子学习做人为主要内容,教孩子学习怎样正确对人、对事、对己、以物等,在婴幼儿期,自觉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教育机会,及时进行教育。

3.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优化亲子教养方式

很多家长不理解亲子活动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加强亲子教育的指导,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亲子活动质量,如开办亲子教育研究中心、亲子俱乐部、亲子热线等,通过组织家长亲自参与亲子游戏活动,指导人员现场分析、指导、评价,使家长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拓展教育视野,使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提高水平,增强素质。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吸取教育知识,懂得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和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才有使家长教育有的放矢。

4.树立幼儿园——家庭一体化教育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幼儿园要树立家园共育意识,转变家长工作思路,扩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举办开放活动、家园同乐、聘请家长作幼儿园义务教师等,通过家长的亲身参与,让家长了解、观察保教人员的教育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借鉴方法。幼儿园要成立家长学校,组织专门人员根据家长需求,制定计划,聘请专家有目的地帮助家长学习幼儿教养知识。另外,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幼儿园自办幼儿教育报、利用幼儿园网站论坛、班级教师微博等多种形式,丰富家长的教育经验。家长要更多地向幼儿园学习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园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反社会行为研究论文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其进行鼓励。中班幼儿正处在模仿能力极强的年龄阶段,几乎是见什么学什么。如果教师或家长出现了不良的言谈举止,也很容易被幼儿模仿过去。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中班幼儿喜爱模仿这一特点,为其建立起积极的、正面的榜样,让其对榜样进行模仿和学习。这样就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纠正自己任性的习惯,改善自己的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我是好宝宝”的主题活动,与幼儿一起评选出班上表现最好的宝宝,为其颁发五角红星作为奖励。之后,让其他幼儿都细心观察这些宝宝的优良行为习惯,并将这些事例改编为故事在班上宣传。这样一来可以让班级内的大多数幼儿都积极模仿“好宝宝”的正确行为,改变自己任性的习惯。对于情况有改善的幼儿,教师还应予以及时的赞扬和鼓励,让其再接再厉。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纠正幼儿任性行为中班幼儿的思维仍是以直观形象为主要特点。这时的幼儿很容易受到感官刺激的影响,因此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教育,以达到纠正其任性行为的目标。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一系列形象化的活动,让其积极参与其中,并主动认识、了解和感知。教师应当挑选一些中班幼儿容易理解的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如果幼儿能够找出故事中角色与自己的共同点,就能够像照镜子一样,主动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任性行为。例如,教师为幼儿讲述《娇气的小狐狸》这个故事,告诉幼儿小狐狸吃饭挑食,又不肯专心做事等。然后询问幼儿:“小狐狸这样究竟对不对呢?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应该如何改正呢?”当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其开展相应的情境活动,如“小狐狸变了”,讲述小狐狸变好之后的行为习惯。这样就能使幼儿懂得哪些行为是不好的行为,应当怎样纠正等。由于故事情节直观而形象,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很容易理解,所以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与家长相互合作,一同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就是幼儿最主要的成长环境,会对幼儿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家长应当和学校、教师联合起来,以尊重、平等为基础,共同为幼儿打造出温暖、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家长是幼儿的启蒙教师,而家庭就是幼儿的心灵港湾。教师则是幼儿的引导者,是幼儿获取知识的来源。所以,教师和家长的努力缺一不可,双方都要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不能仅靠一方。比如有的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其在学校的时候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会把自己任性的一面展示出来。但回到家中以后,又会对家长闹脾气、使小性子等。因此,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中班幼儿可能存在的两面性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进行处理。比如有个中班幼儿在学校的时候表现尚可,但每次上学路上总会和家长谈条件,必须买点东西才肯上学。教师通过和家长沟通,了解到该幼儿的这一行为,于是和幼儿谈心,对其进行教育和开导。之后该幼儿的情况大有改善。

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本文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佑标准、注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对策

1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等,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由于年龄的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在儿童期(6岁一11岁),过失型问题行为最多(占),其他依次是品德不良型(占)、压抑型(64%)和攻击型(32%)。不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现象,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2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不同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对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也不同。有学者认为,儿童偶尔表现出来的、轻微的、对学习和生活影响不大的行为不属于问题行为,只有那些在儿童行为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对学习效率影响较严重、需要作耐心和长期教育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间发展的连续体,因此一般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虽然没有统一,但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统计学标准。在普通儿童中,其行为在统计学上显示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儿童行为属于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某儿童行为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正常状态相比,若明显不同于同龄人的一般行为则可以看作是问题行为。显然这里的“问题行为”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断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例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筛选儿童“问题行为”的常用量表。

(2)发展标准。着重对儿童的个体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即与儿童自身行为发展相比,若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则可能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出现。

(3)环境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相符的,若严重偏离了行为规范则属于问题行为。

(4)运用有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

3儿童“问题行为”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

客观性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的客观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实事求是的态度;(2)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即儿童周围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和生物条件;(3)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发展性

儿童是有着自己身心发展规律、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评估儿童问题行为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看儿童,而不能用眼前的表现武断地给儿童下一个发展的结论。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他们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知觉的持续性差,不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对事物的主次特点往往分辨不清,时间和空间知觉还比较模糊。在注意力方面,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具备思考深层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意志力方面,小学生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变性,道德情感在发展当中,但仍是狭隘模糊的。所以在小学儿童身上,常出现上学迟到、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为一块橡皮与同桌发生打架、偷拿别人物品等事情。

注意区分“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是心理学上两个不同的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间题儿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成为精神病性儿童,一种是形成怪癖性格,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社会适应不良,易做出越轨举动,走上反社会道路。

问题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提及问题行为时,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概念。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认为问题行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会出现。

要多方面搜集信息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与儿童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交友情况、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析要从多方面人手,收集社会、家长、各科教师、同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映,看问题行为的征兆、环境特点、表现形态,以克服所获信息的片面性。

此外,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考虑到行为发生的经常性、表现的稳定性、对他人或自身的扰乱性等因素。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得到及时纠正行为不能列为问题行为,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对儿童的发展影响较重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

总之,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慎重,要明确评估的目的不是给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儿童贴标签,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正强化法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

(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

(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

(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

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负强化法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惩罚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惩罚虽然可能造成儿童不良的心理影响,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等实际教育工作中,这仍然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的时间一般认为,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如果在儿童不良行为发生后较长的时间后惩罚,效果比较差,这就需要告诉儿童受罚的原因;

(2)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教育者对儿童的同一种不良行为的态度不确定少有时惩罚,有时不管,甚至有时纵容;或者教育者之间(如不同科目的教师、父母)意见不统一,惩罚就难以奏效;

(3)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与儿童情感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施惩罚的效果越好:这样可以使儿童深刻感受到情感疏远或剥夺带来的不快,并且有恢。复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及时改正问题行为;(4)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负强化等同于惩罚,这是不对的。因此,正强化、惩罚和负强化的关系是这样的:正强化是利用奖励来促进良好的行为,惩罚是利用不良刺激制止或减少不良的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促进良好的行为。

示范法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有品性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释社会交往信息方面有问题,他们更容易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敌视的、拒绝性的,因此更容易引发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例如,进人小学后,儿童对其他人的侵犯性行为的动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他们认为侵犯行为是故意进行的时候,更有可能用侵犯性行为加以报复。

行为契约法是指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与家长或教师达成一个协议,承诺自己为达到某一目标所实施的基本行为策略。同时又作为矫正评估的工具,以此改变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矫治方法。具体实施步骤为:(1)目标选择;(2)目标行为的监控;(3)改变环境事件;(4)建立有效的督促指标;(5)效果巩固。

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

家长、教师除了要掌握问题行为矫正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从而科学、有效地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近一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从生态系统角度来解释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要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应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具体地说,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技术:

(1)重拟技术。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如某学生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同意就抢答或插老师和同学的话。对此,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把它认为是学生在出风头或故意捣乱,而是重新拟定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的表现。如果老师将学生的抢答行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就容易对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而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等手段。反之,如果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是积极的行为,对学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和教育方式。

(2)积极动机内涵技术。即把学生的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例如,上面所举的学生抢答的例子,教师既可以把学生的行为动机看成是出风头和故意捣乱,又可以看成学生是出于喜欢教师,想急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经验证明,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家长和老师少从或不从消极的动机方面考虑,而是多从积极的动机方面去推测,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

(3)积极功能内涵技术。是指对学生的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比如,学生抢答或插嘴的行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认为学生的这种行为可以提示教师在提问方法上、讲课或组织教学上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起到促进教师进尸步改进提问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改变环境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及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儿童先天的身心发育状况,是不可控的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生活、学习、娱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是可控的因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网络,为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良好行为的塑造,营造和谐的环境。

摘要: 儿童是上天给予的天使,性格的形成是天性和养育互动过程的结果。问题儿童的背后往往都是问题家庭和身边环境教育的影响。若问题儿童不及时补救解决,不仅影响家庭和社会,还会毁了孩子的一生。这里主要分析了问题儿童的形成以及我们如何帮助和教育问题儿童。 关键词: 问题儿童  家庭教育  自闭症儿童  临界儿童    行为前言 孩子不是天使,只是个孩子。不是所有孩子从出生就和父母想要的乖宝宝一样,一点也不用父母操心,每个人都是从孩子时候过来的,会顽皮、会不理解父母……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为什么问题儿童却层出不穷,物质越来越高,却少了点陪伴、倾听和足够的安全感。我们都说孩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这没错,但是别用你自己的想当然强加于他。让我们对孩子多点爱和包容,给与他们一个健康的人生。 一、什么是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指具有经常扰乱他人或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不能遵守社会公认的儿童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参加学习与活动的儿童。所谓“问题儿童”也是指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而问题行为是“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问题儿童存在着两种表现行为,攻击型,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不遵守纪律、欺或偷窃等;退缩型,如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冷漠等。问题儿童有如下几种分类: 1. 自闭症儿童又称为儿童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四分之三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在某方面有较好的行为能力。有人给这类孩子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来自天堂的孩子,他们不敢轻易走出自己的世界,就好像他们的肉体存于现实,但灵魂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临界儿童它比自闭症儿童更难治愈而且他们的基本自理能力是有问题的,不管是三岁还是六岁,他们的智商始终停留在一岁宝宝的层面上,只会用哭和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走路需要人扶或声音指引。年龄越大,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     如果“问题儿童"的问题得不到矫正,顺其发展,不仅给家长造成烦恼,严重的还会危害社会如果对“问题儿童”针对的问题,引导有方、教育得法,同样可以把他们教育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有利于家庭,有益于国家。 二、问题儿童的行为特征 (一)儿童的外化性行为(反社会行为) 1. 儿童多动多动又称活动过度,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动作异常性增多。幼儿常表现为不安静、活动量大、奔跑蹦跳、见什么都要摸一下、在家里翻箱倒柜、破坏东西等。其中儿童孤独症患儿中多动行为异常也很常见,它也常见于儿童多动症。 2. 儿童攻击性指对他人或其他目标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可表现为具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语言、文字攻击,客观上使别人受到躯体或心理的伤害,如幼儿表现为打人、撞人、咬人、抓人、摔东西;学龄儿童多表现为争吵、斗殴、破坏物品,威胁、骚扰他人甚至虐待动物。违纪行为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窃、撒谎等。这些问题轻则造成品行障碍,重则害人害己,这个时候家长应找到原因解决这些问题。 (二)儿童的内化性行为问题 其中包括退缩、焦虑、抑郁、恐惧、强迫、躯体化症状等。 1. 退缩当遇到陌生的环境或意外遭遇时,表现短暂的退缩、胆小、害怕、局促或焦虑。部分个性内向的儿童在社交场合较为退缩,是因为他们还未能学会如何与人和睦交往的技能,对人际往来感到焦虑。 2.恐惧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恐惧的对家可以是某些具体事物,如怕动物、怕陌生人、怕水、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如:怕被丢失、帕死、怕被拐等。 三、问题儿童的形成   孩子身上的症状,正反映着父母双方或一方,甚至是社会环境的疾病。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个问题家庭或者问题父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研究问题儿童形成的原因: 1.父母关系、亲子关系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一段和谐、恩爱的夫妻感情,一段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这些不可避免的关系和环境都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它所带给孩子的可能是创伤,也可能是铭记一生的快乐童年。实然,据一些研究表明,问题儿童的形成与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或父母关系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这样的孩子极少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而心理不健康的父母则导致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这也存在着父母关系的不协调,如时常吵架,家暴等。   据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对周围家庭的观察,我可以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被家人期待,父母时常吵架甚至打算离婚,并且常用他来做出气筒,他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压抑和暴力的环境里,那么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有两条路,要么他会努力通过其他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内心里同样存在着心里问题;要么受父母影响,成为一个暴力的人,价值观扭曲,这也是我一开始说的攻击型人格,不及时引导,极有可能成为反社会型人格。如果一对父母关系不和谐,一方强势,另一方弱势。孩子不知道应该认同谁,就像内在的自己否定真实的自己一样。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们缺乏安全感,没有主见性,或变得强势,或变得懦弱,不愿与他人沟通合作,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亲密关系。   著名大咖温尼科特与一些问题儿童接触,并记录下了所有案例,其中大多数问题儿童的家庭里父母双方或者亲子关系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案例中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时常出现情绪混乱并伴随身体疼痛,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他有怯懦退缩的现象不愿意敞开心扉,在与他的母亲交谈后就发现,他的父母并不愿意接纳他(多手指)并且准备再生一个孩子,他总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来讨好父母,害怕被送走。其实许多因素都有迹可循,和谐的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是影响重大的。 2.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也因此家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之中,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养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父母如何教育、如何引导孩子都是作为父母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首先,在比较传统、父母权威、专制的家庭中,常会有自卑这类孩子的出现。因为现在他已经不能用自己优异的好成绩来博得家长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注,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被贴上了愚笨的标签。他们在学校感到似乎是在证实这些预言或谩骂,他们也缺乏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来纠正这种错误的看法和预言。因为他们甚至在做出努力之前,就已经放弃努力。他们力争通过一些怪异的搞坏行为,引起家长对他的重视,能够引起家长对他的关注。这也导致了孩子的错误观念和想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如自卑引起孩子封闭自我,不敢与外界接触等心理影响。   其次,幼儿的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处理不当会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种障碍,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中,其内心就会产生压抑和愤懑感,久而久之会导致幼儿产生不良的性格。其实造成这种现象,与孩子身边的环境以及身边长辈灌输的思想有关。调查中也发现,8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嫉妒心,看到小伙伴的职能、名誉、地位、成就或者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比自己优越时,就会产生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绪。当一个老师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鼓励时会偶然触发孩子的嫉妒心,如有一天,一个老师发现一个孩子穿了一双特别漂亮的新鞋,然后就夸赞了一下,但是被别的小朋友看见了,班级里就掀起了一股攀比之风,还造成了一些孩子因为嫉妒引发的攻击性行为;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就灌输一种比较的思想,尤其成绩是最多的比较因素,处理不当自然就打击许多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自卑。   另外,幼儿的模仿。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幼儿正处于一个不稳定易改变、好奇、爱模仿的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中不缺榜样,但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不健康行为的典范,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始终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例如,一个生活在家暴环境下的孩子,每天都是耳濡目染的争吵和打架,他在进入幼儿园后,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试图用暴力解决,语言行为都很过激;我们可以再看,电影《看上去很美》中就有一些片段是孩子会使用一些骂人的语言或者孤立其他孩子,这当然不是什么孩子天生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电影中幼儿老师也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会露出骂人的话语、讽刺的表情以及带头孤立孩子等都给了幼儿错误的引导。 3.儿童的个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孩子的个性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孩子个性外放,有的孩子个性内敛比较敏感,有的孩子坚韧……在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上也应是不同的。在面对一个家庭经济萧条的状况下,有的孩子早早就成熟独立,挑起大梁,但有的孩子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比如洪战辉因为家庭贫困还要完成学业,最后带着妹妹上大学;高智商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事件,觉得自己和母亲生活经济困难,引发杀心。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希波克利特提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这其中也看到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现实中也确实如此,有的孩子开朗,做错事骂他两顿也能自己缓解情绪,但有的孩子天性敏感,骂得重一点都可能影响到他们后天的性格和心理。张驰有度,因材施教确实是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四、如何拯救问题儿童 1.宣泄情绪,释放压抑   在一个限定时间内默许孩子的一些放任行为,内心冲实和情绪紊乱会导致儿童产生打斗寻衅等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的本质是恨的郁积,而放任正是对恨的发泄。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来释放孩子心中的压抑,如游戏气球爆炸游戏,主要处理情绪压抑型儿童;分离焦虑游戏,主要处理具有焦虑症的儿童等。 2.以身作则的熏陶   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的心理行为矫正方法,提出了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的榜样法。幼儿爱模仿,对什么事物都很好奇,确定幼儿的榜样,及时关注和鼓励幼儿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改正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小的时候都会觉得长辈说什么都是对的并且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更应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避免误导孩子 3.给予足够的爱和安全感,维护好幼儿的自尊心   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能分清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我想不管家长有多忙,都应该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对一点时间去倾听和陪伴,让你的爱能被他们看见而不是只有你自己觉得你爱他。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初的安全感便是来源于父母,如在婴儿时期,母亲喂奶的一个过程就是一种亲子交流。这也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会误入歧途缺少的因素。 4.必要时可选择儿童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也是一种拯救问题儿童的有效方式。在家长与老师做出努力下幼儿的情况不见好转,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进行儿童心理咨询,让咨询师来帮助解决问题。如温尼科特以引导幼儿画画来窥探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幼儿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给与帮助。 五、结语   这篇问题儿童研究,我通过查阅温尼科特的《涂鸦与梦境  儿童精神病学中的治疗》,莫源秋的《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还有原教材《学前家庭与社区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最后依据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所见总结了问题儿童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对待问题儿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对问题儿童也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但是不管幼儿还是成人,心理环境都是极其复杂的,若要深入研究,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实践对于我来说在这一方面是更重要的,也因此我在这篇论文中选择了许多经典案例或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情况。儿童的心里更直白,潜意识的行为和动作更能暴露他们心里的想法,问题儿童的行为更让人难以理解,他们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畏惧外面的世界,以一些不当行为去挣扎……我想,他们更需要爱和接纳,并做出改变。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论文文献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绘画活动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幼儿园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组织教育活动,科学辅导幼儿绘画就更显得重要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绘画这一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绘画活动,让幼儿将观察到的事物,赋予美好的情感去联想、加工,并以幼儿独有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活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的智力。如在何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呢?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以下几方面体会: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创造性绘画的基础。绘画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要引导幼儿在绘画中发展创造力,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做创造的基础,创造就成了无米之炊,闭门造车,孩子们除了模仿老师没有其他办法。生活中,我们带领幼儿接触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动物园、商店等地方,要让幼儿通过观察积累,在大脑中储存各种表象,要了解太阳、小草,大树、房屋、各种小动物等等,结合具体环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所感知的对象、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想象,引导他们有顺序地感知事物、景象的色彩、形态,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使幼儿在创造性绘画中能够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例如:我们在室外游戏时,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观察大树,了解树由树干、树枝和叶子组成,树叶是绿的,树干是咖啡色的。在讲完故事聪明的乌龟后,拿出乌龟的图片,让幼儿认识乌龟,知道乌龟的形状、特征和习性。只有孩子们的脑海里有了各种事物的生动表象,才能使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能依靠头脑中的这些事物,来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来表达出来。比如孩子想画小鱼,孩子知道小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小动物,脑海里有鱼的形态、特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创作绘画作品,不会一味的模仿范画,限制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亲近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和创作灵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丰富自己的视野,积累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各种美好的体验保存在头脑中,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基础。二、绘画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绘画内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所以,内容的选择要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创造性绘画的前提。我们遵循这一原则,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了"未来的汽车"、"小树叶的旅行"、"会变的图形"、"手的造型联想"等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效果都不错。如在"小树叶的旅行"这个内容中,一片小树叶随着风儿来到了天空、海洋、城市,绘画的内容便是请小朋友们帮助小树叶实现它的愿望-小树叶变成什么便可以停留在它旅行过的地方。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说变成云彩、小鸟、飞机、轮船、鱼、汽车、高楼......于是,一幅幅新奇的作品诞生在孩子们的笔下。在"未来的汽车"创作中,有的孩子给汽车装上了自动翅膀和螺旋桨,汽车可以在天空和海洋中自由行驶;有的孩子还设计了"我的房子汽车"可以把家安在任何地方......这种留有创造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依据,孩子不是凭空想象,不受物象的限制,可以自由的发挥,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更大胆地表现,发挥了幼儿的潜能。三、不设固定绘画模式,允许幼儿自由创作。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中却有很多人走入了热心教孩子画模仿画的误区。幼儿喜欢模仿示范也是幼儿绘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在幼儿绘画过程中面面俱到,先画哪一笔,后画哪一笔,让幼儿照抄的示范,不但会造成幼儿消极模仿和绘画依赖性,而且会形成画法上的保守,构图造型上的固定模式,抑制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多以意愿画形式为主,因为我们并不是用绘画去教幼儿画画,而应为他们提供用绘画工具进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在绘画活动中产生自主精神它将鼓励幼儿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如:在参观动物园之后,我组织幼儿绘画"可爱的动物",并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画笔颜料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一位幼儿画了一只长有很多腿的乌龟,他说这样乌龟就可以跑得很快了;另一位幼儿画了几只头在水里的天鹅,他说天鹅看见许多小朋友都在看她们,不好意思了,就把头伸进了水里;还有的小朋友把老虎画得很小很小,原因是老虎长得小,就不敢吃别的小动物了。多么有趣的想象呀!幼儿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所以,他们敢大胆地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绘画中,幼儿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夸张性,并常常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并适当给予必要的技能技巧的指导。

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 教育 ,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摘要: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并需要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 措施 ,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动手能力;幼儿教育;创造力;情境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 智力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 想象力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 教学 方法 ,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 经验 ,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辛利民 单位:公主岭市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田莉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2]王莉丽.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倪素霞.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创新智慧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从古至今有了很多的科学发明,涌现出了相当多的科学家,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却没有一个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中国的学生得过很多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冠军,至今却没有一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禁深深的思索,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的局面?我想这可能与中国的教育现状有很大的关系。笔者从事教育事业多年,也有一些小的体会。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真正的把素质教育的精髓领会、贯通、实施者却寥若晨星。说白了,科学研究靠的是创新力,而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的高分低能的现状,这当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 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人的能力,而在各种能力中,创造力的培养显然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相当重要的。而培养人的创造力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人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开发。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只要得到及时和科学的开发,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幼儿的创造性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发展起来。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幸运的是,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作为幼儿教师——孩子的启蒙教师,更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就更应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幼儿已具有思维能力,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有求知好奇、创造的需要,这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求。无视幼儿这种发展需求,则很容易使幼儿的想像和创造被抑制或弱化。幼儿的创新潜质是与生俱来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爱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正是有了这种好奇心,尽管他们的创新在成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种经常创新实践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成人的创新只是偶尔为之)。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微弱的,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和挖掘。 如今,虽然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都比较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只是重复原有经验,再现原有水平,缺少想象和创新,致使我们在进行《幼儿创新智慧游戏》课程时,只是一味的在原有水平上和幼儿讨论某个话题。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必须营造轻松愉悦,安全和谐的氛围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会有创新的可能吗?面对不信任的目光,耳听粗暴的训斥,孩子会变得胆战心惊、心慌意乱、忧心忡忡、惊慌失措,他们的大脑感受力会降低。因此,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如在幼儿园的游戏中,他们会无拘无束,轻松自在,穿上白大褂拿起听筒当医生,用积木轻轻垒起,堆砌出各种造型。究竟该如何去营建、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以激发孩子的创新灵感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不要一切教师说了算。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要给孩子充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孩子将来拥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训斥。当孩子在创新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他们非常需要得到成人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此时,教师切忌不闻不问、不屑一顾、甚至当头棒喝,这样做不仅会把孩子不成熟的想法堵回去,而且会丧失对创新的兴趣。教师应该深入其中,组织孩子,积极探究,寻找原因,帮助解决。当孩子在创新过程中讲错或做错事情时,教师不能加以训斥,粗暴对待,否则,你会就此堵住孩子再创新的源泉。 3、提供孩子安全和自由的空间。自由和安全是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教师要多开辟这样的小天地。为此,我们在创设各类游戏区域时,从名称、色彩、布局等尽可能地让幼儿感到温馨、亲切,还通过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鼓励孩子玩,玩出新方法、新花样,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何等重要。首先,允许孩子“异想天开”;其次,转变旧观念,淡化成人权威,正确评价好孩子。再次,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师应先开发自己的创造性。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满足与成功。当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理解幼儿的创造性,更能鼓励幼儿创造,并从中找到适合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方法。 二、必须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潜力 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安排,孩子执行;老师制定规则,孩子服从约束;老师判断对错,孩子服从判决……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最可贵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强调幼儿自身的发展,强调个体的发展价值。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要注重过程,即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强、自信,幼儿对创新的态度和热情,幼儿对创新的兴趣等,而不是追求结果。注重创新过程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应该充分激发孩子的创新 *** 。究竟该如何去走好这一步呢?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走好这一步的关键所在。孩子虽然想象力丰富,但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经验的不足和操作技能的不娴熟,其创新在成人眼里会显得稚拙、简单,但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标准和眼光来衡量孩子的创新,我们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惊人力量,选择有意义、积极、正面的语言,如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棒!真聪明!可以试一试,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简明扼要的对幼儿发出语言暗示,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会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 *** ,鼓励和赞扬是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精神动力,能帮助幼儿树立“我也能创造”的信念。面对幼儿的好奇、探索和冒险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保护,千万不能泼冷水或过多地加以干涉和限制,否则会扼杀幼儿的创新 *** ,幼儿的创新 *** 只有在成人的既大胆又精心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激发。 第三步,要善于捕捉创新的火花。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音乐活动时,幼儿会创编出鞋子穿在手指上,或袜子套在头顶上;又如在绘画教学中,一名幼儿把苹果画成了方形,老师发现后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幼儿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实际,而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幼儿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幼儿早日培育出方苹果;回答老师提问时会说出很有创意的答案,但与老师的标准答案有一段距离。这时,如果老师能给予肯定的评价,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夸奖孩子的求新求异,相信定会大大激发孩子的灵感,并及时捕捉到孩子创新的火花。所以在捕捉幼儿创新火花时教师应做到: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甚至是荒唐的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孩子在思考和钻研,教师要正确引导;通过提供富有幻想色彩的图书、半制品的游戏材料和开展一物多玩等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为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三、必须讲究创新方法 一旦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教给孩子多种创新方法,让他们建立有主见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方法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有帮助的。幼儿园最常用的有三种,第一:一物多玩法。在体育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组织类似的活动,如:教师会鼓励幼儿用一个圈玩出多种花样,滚、抛、跳……一个人玩或两两合作玩等,这种一物多玩法不仅能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锻炼身体,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第二:组合法。不同组合也是创新。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搭积木,同样是一套积木,不同的组合会变换出多种不同的造型,孩子在活动中能真正体验到创造出新“产品”的乐趣。由此可见,幼儿园可以通过搭积木、排列易拉罐等游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联想法。根据平时生活或学习中碰到的偶发事件,触发创新灵感,展开想象翅膀,通过联想而有新的突破。象牛顿推理出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平时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加以联想而形成的。由此可见,幼儿园应该多让孩子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我园就经常开展下列活动如:添画联想。教师可以画出三角形,让幼儿添上喜欢的点、线等,并说出象什么;观物联想。教师带领幼儿拾落叶,并有意引导孩子用落叶拼图案,赋予落叶一定的形象;又如教学折纸《滑稽小人》、《狗》、《宝塔》时,教师将幼儿摺叠好的小裤子、小褂子、小亭子提供给幼儿,提出问题“你能将它们组合成什么呢”?教师留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去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幼儿敢于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经过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幼儿能够讲出用小裤子、小褂子和小亭子可以拼接滑稽人,用三条小裤子可以拼接成猎狗,用好多小亭子可以拼接成宝塔……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创新智慧。 未来学家奈比斯说“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总之,每个幼儿生来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努力培养本世纪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时刻加强创新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用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路子,为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而努力。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一、 提供富含创造力因素的材料 幼儿对区角活动特别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可动手的材料,即提供的材料要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还应带有创造力,如:在活动“剪窗花”中,为了让幼儿能剪出形状、花样不同的窗花,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大量正方形纸张,这样做使幼儿有一定的创造机会和环境,剪出的窗花除了传统的正方形外,还有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花样,这正是幼儿创造行为的闪现,是将过去的知识、经验、形象重新改组、加工并形成新的构想,新的形象的表现,又一次提高了幼儿本身的创造力。又如:在桌面指偶活动“狼和小羊”中,除了故事中的原角色指偶外,我们还提供了其他小动物的指偶,让幼儿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地讲述和表演,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浓厚兴趣促进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 创设鼓励幼儿创造的环境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活泼好动,想象大胆,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事物,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若隐若现,有时会显露出独特的思想或表现出人们意想不到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和嘴,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如:在音乐区,幼儿准备好道具,穿上演出服装,手舞足蹈的自编自唱,雪紫萍派兴致勃勃;如:在社会区的餐厅里,幼儿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糕点和肯德基系列套餐,热热闹闹的场面,进进出出的客人以及文明礼貌的服务语。此时的幼儿在宽松、自由、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自由的思索,大胆的想象,主动的选择。正如陶行知老先生强调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缺乏民主作风的活动,不可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而区角活动就是把知识传授型改变为智慧型,采取的是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用的是商量的口气,讨论的形式去指导、组织。使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三、 利用感官进行启发性的创造 在以自愿学习为主的区角活动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使幼儿多看、多摸、多做,丰富幼儿知识,开阔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同时还应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启发 幼儿的创造力。如:在科学区里探索“风”活动中,启发问:气球现在是瘦瘦的,你能将它变胖吗?这一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幼儿想动手试一试的欲望,待变胖时又问:你知道气球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这一系列提问能使幼儿的思维层层展开自觉活动的创造能力也在发展,尽管有时幼儿在运用感官时显的不符合逻辑,不协调,不尽人意,但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加以引导,使他们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成为创造发展,同时配合运用欣赏(看、听)生活经验(讲)及语言描述等形式和手段在幼儿心理发展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逐渐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样幼儿对创造的意识就会升华,并在区角活动中表现出来,如:在结构区拼插“机器人”活动中, 幼儿通过欣赏佳作后,创造性思维也凭借感性欣赏而来,经过对旧表象的选择和改造,重新组合成自己创造设计的新式样“机器人”。 四、 个性的健康促进创造的发展 个性的健康在创造性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区角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得到较好发展。首先,应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自信的个性品质。如:在结构区拼插“大楼”的活动中,应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拼,尽量与别人不同, 教师不要用“不像”,“不好”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其实这是幼儿表现创造力的必然趋势,是他们眼中世界的再现,应多肯定,多认同,这样幼儿良好 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发展起来。其次,要注意幼儿的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区角活动的优势多为幼儿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音乐区创编舞蹈时,几位幼儿共同创编了“数鸭子”歌舞表演等。这些活动使幼儿体会到互相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共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幼儿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只有热爱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才能启发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自觉活动的创造力,同时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去亲自参加各种活动,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少一点“清规戒律”,多一点“自由民主”,让幼儿大胆地去探索和想象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援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而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为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本文笔者形象地以"搭房子"原理,提出了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些策略,旨在更好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人的一生中,幼儿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六大解放"来培养幼儿创造力。而绘画活动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赋予了幼儿发展创造力的机会。怎样在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笔者以"搭房子"的原理,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论述。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前提,如图纸是房子的化身。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过去只讲"形",不讲"神";只重"像",不重"美"的状况,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 另外,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还需具有创新意识,为幼儿搭建创造的平台。试问没有创新意识的老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呢? 在的教学中,在引导幼儿创作时,教师要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包括开放式的提问、表现手法、开评价方式等,采取尝试性教育,使幼儿最大限度的展现自我。 二、幼儿的兴趣是基础,如搭房子离不开建材。 据《幼儿心理学》关于幼儿注意的阐述,幼儿由于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而创造活动是一种需要有意注意的高阶思维活动,要想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必须使幼儿产生兴趣,包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创造的兴趣。 下面笔者针对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出了一些小策略。 (一)创设富有艺术感的活动空间与环境,在享受中激发兴趣。 根据《幼儿教育学》将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指宽敞的活动空间和操作台,富有艺术气息的室内环境和装饰;心理环境则是为幼儿播放美妙的音乐,结合适宜的自然光线或灯光,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富有艺术感的活动空间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帮助幼儿较快地找到创作感觉和艺术享受。 (二)生动地展示丰富多样的欣赏素材,在欣赏中激发兴趣通过提供多样的欣赏素材,不仅使儿童有机会欣赏各种美的实物,而且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另外让幼儿从小班接触一些美的图片,可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使他们对美的知觉和选择更加敏感,同时也可以积累美术素养,这些对他们的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在操作中激发兴趣多样化和富于视觉美感的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同时美的操作材料也有助于幼儿创作出美的作品,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兴趣就更浓厚了。 三、多样教学形式是催化剂,就如装修可以使房子更美(一)游戏教学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只有当自己的天性得以发挥时,幼儿才能更好地投入。同时根据《学前教育学》可以从玩具和想象两方面进行教育活动的游戏化。 (二)运用动作进行教学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动作往往比语言更易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运用移情法进行教学《学前教育学》指出:"主要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等基本训练技术。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提示,组织儿童的绘画、表演、唱歌等活动,帮助他们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面部表情"例如大班绘画《各种表情的人》。 四、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激励性,就如对房子进行精加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边霞教授曾提出:"一个完整的幼儿绘画活动一般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 这从理性的角度说明幼儿的绘画活动离不开"欣赏与评价"。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笔者从评价语言、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三方面进行了概述。 (一)采用"激励式"语言评价,引导幼儿正确创造第惠多斯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用激励式的语言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 *** ,让幼儿在快乐中激起他们创作的信心。 (二)采用 "层次评价"标准,鼓励幼儿的创造力过去我们或许常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划一的成人评价尺度和审美标准来衡量幼儿的美术作品,忽视幼儿绘画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更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以孩子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坚持"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的原则,激发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

儿童的创造力不需要培养,你只要多鼓励,少限制,创造力自然就来了。

可以先给孩子看一些立体,三维的图形,或者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寻找乐趣,明艳的颜色会 *** 孩子大脑,不否定孩子的创作,如果有帮到您,请采纳

折纸是幼儿园手工活动之一,我们以往的折纸教学通常是教师折一步,幼儿跟着折一步,幼儿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模仿,缺乏主动参与折纸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幼儿没有真正获得动手操作和表现能力的机会,限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创造精神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是非常高的,除了幼儿独自操作,教师也要关注幼儿之间的合作。在折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注意 一、激发幼儿折纸的兴趣。 二、注重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我们发现在以往的折纸活动中,通常采取教师示范,幼儿跟着学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重视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由于幼儿折纸水平不同,我们采用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们认为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小班幼儿的思维依靠行动,带有知觉行动性,而且随意性很强,教师可让孩子自由折,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中班幼儿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但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可尝试让幼儿学习看步骤示意图折纸。大班幼儿处于抽象思维萌芽阶段,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渐渐引导幼儿从看步骤示意图过渡到图示示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教给孩子一些折纸必须的本领。 三、注重交流 在折纸活动中应注重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孩子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许多新资讯、新经验,会发现和重新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通过交流可以对原有的经验进行综合、丰富和充实,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构建新观点。

一、为激发幼儿创造兴趣,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寓泥塑于游戏之中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兴趣能激发幼儿学习动机,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索事物的外部特征。从而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激发幼儿创造兴趣,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寓泥塑于游戏之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扮演角色,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娃娃家”“熊猫餐厅”“糖果加工厂”“小树叶商店”“动物园”“麦当劳餐厅”等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厨师”“面点师”“饲养员”等角色,通过捏、搓、团等方法,用彩泥做出香蕉、苹果、鸭梨、包子、饺子、面包等。幼儿在游戏中熟悉了泥性,又丰富了游戏内容和情节,更激发了幼儿学习泥塑的兴趣,为培养幼儿创造兴趣打下了基础。 二、善于捕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泥塑是具有三度空间(高度、宽度、深度)的造型艺术。要通过泥塑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幼儿泥塑的方法。幼儿在塑造物体造型时,我不断引导幼儿关心周围事物,学会观察方法和捕捉物体的主要特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所要表现的物体通过捏、搓、团、压等方法塑造出来。让人看得懂。幼儿在塑造物体的过程中,构思能力不断提高,能综合自己的知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如幼儿学会了整体塑造的方法后,想要表现老虎的皮毛色彩,自己动脑筋用棕色和黄色两种泥重叠到一起,运用重叠旋转的方法将两种色彩的泥扭成老虎的斑纹;有的幼儿将学会塑造小兔的方法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运用于塑造企鹅、山羊、海狮等动物上去。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瞬间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即使肯定幼儿的求异思维和创造精神,使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得到保护和壮大。

幼儿园常规培养论文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

实际上,常规它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它不应单纯是为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而更是应为幼儿主体服务。我们所提的常规教育,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用孩子心灵、想象的自由来换取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常规纪律。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学的误区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多考虑将常规用于教师管理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在常规实践中,就很容易在常规教学认识和实施上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常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是一句在教师口中常被提及的话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老师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所以,我认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内在自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不是常规。

(2)教育方法失当,常规被作为对幼儿行为进行限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班级常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老师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则过多地采取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却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常规教育不应是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

三、幼儿园常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1)尊重个性,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要知道,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2)赋予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3)给予赞美,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幼儿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要多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导入实践,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良好的常规习惯是靠练习而形成的。例如在饭后漱口时,我发现幼儿的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将水龙头只开一滴一滴的水,一节课下来,小朋友发现水早已经满了。通过实践,让幼儿从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开始,逐步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结论

我们需要充分给予幼儿展示个性的自由,多尝试使用“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等鼓励性语言,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得常规纪律能自发的从幼儿心中滋生,并被长效的遵守执行。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人民教育.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5]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拓展:

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 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符合各项活动要求。

教育中应注意:

(1)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

(2)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

(3)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基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具有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的特性,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即从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入手,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教育方法要针对幼儿特点,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常规教育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一名记者追问爱因斯坦人生哪个阶段的教育为其取得如此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既不是中学教育,亦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他认为正是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他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其最终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常规教育,才能够让中国的花朵能够更加灿烂的开放,才能让其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任性等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某一样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一切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有规矩靠边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家长要对其正确引导,否则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闭行为 幼儿的自闭行为是指一些幼儿经常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教师的要求也不怎么服从,也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幼儿都能坐着听讲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自闭行为的幼儿却常常沉默不语,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独生子女,皆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正是这种无条件任从致使幼儿养成了不懂自理的恶习。鞋子掉了找老师、裤子下滑不会拉,甚至鼻涕流出来了也不会擦。就餐毛病更是多,在家里,这些孩子“粒粒皆辛苦”,家长为能让孩子“吃上一口”想尽办法,使足“计谋”,加剧了幼儿形成这种“陋习”。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养成战略 1.以爱为名构筑起幼儿常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像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整体成长,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 (2)做到严爱有度 教师的表情或动作往往会牵制到幼儿的心情,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张弛有度。教师应该明白,一味欣赏、赞扬和放弃要求,后果会使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过于严厉,也会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多种 渠道 促成幼儿常规的养成 (1)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规行为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听,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要求。 例如,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基于儿歌通俗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记住和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其中要领。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就可以运用儿歌: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小鞋子,出洞子,小裤子,乘电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基本的步骤。 (2)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 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抗拒性的,教师可以把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故事化,让幼儿从 童话故事 中来理解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手指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的目光直接追随着成人手指所指向的画面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诸如“画面上有谁”“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等观察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在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含义。在幼儿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后,进行阅读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手点读一些简单的、幼儿常见的字,使幼儿在阅读故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幼儿年纪小,自制能力相对还不是很好,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适应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以方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认真地进行提醒。 比如,为了引导刚入园小班幼儿午睡时的小鞋子该如何摆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每一张小床的右下角,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盥洗室的水龙头墙上贴了如何洗手的步骤图,又为幼儿正确洗手作了指引。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头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随着幼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直观形象的标记图慢慢过渡过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这些创造性的形象标记不仅便于幼儿更好地学会和遵守规则,开发幼儿的大脑,也便于教师的常规管理,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水到渠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78.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 其它 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 言行举止 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0期.甄丽娜.仇晓春.[2].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郑三元.[3].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5期.陈纳.[4].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张玉敏.许卓娅.[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周榕.[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王春燕.林静峰.[7]."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9期.赵南.[8].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赵彩丽.[9].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2期.顾荣芳.[10].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刘慧.二、幼儿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范元涛.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2].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被引次数:18作者:陈维霞.学前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赵楠.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教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王芳芝.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9作者:何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6].言它与言我——幼儿园教学中师幼问答语研究.作者:吴婵.学前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7].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邵小佩.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8].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作者:魏婷.课程与教学论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数学活动》为例.作者:陈曼丽.学前教育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胡冬群.学前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幼儿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roblemsolvingby56yearsoldkindergartenchildreninacomputerprogrammingenvironment:《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2]《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被SCI收录[3]EverythingINeededtoKnowAboutTeachingILearnedinKindergarten:《SIGCSEbulletin:ACMSIGCSEAnneHaworthHeatherSimmonsLizSchimanskiPamMcGarvaEileenKennedy《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91[10]CountingSounds: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