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分析论文

写作思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

正文:

时间一颗甜蜜的糖果,越吃越觉得有味道。时间是一种药,有点苦,有点涩。时间是一块木糖醇,偶尔会让你清醒。我的人生就像糖果,药,木糖醇。正因为它们,我的人生成长路充满缤纷的色彩。

时间,记录着我的成长路。小时候的我,很调皮。由于妈妈忙,我只好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习惯做农活,我就一直在她的身边玩玩。我喜欢玩土,把自己弄得黑黑的,这样大家就认不出我来咯!哈哈!我还喜欢弄花草,喜欢研究它们。

我经常把外婆家弄得不安宁。一不小心把碗弄破了,一不小心摔了。我可真不让父母他们省心啊!小时候的我因为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笑声,我的生活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就这样我慢慢的成长着。

时间,记录着我的成长路。从小学到初中,也许大家对我的印象是乖乖女。因为我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听父母的话,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我都不会去做。就这样,我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慢慢成长了。在小学里,我和同学们玩得很疯狂。我们经常一起去吃小吃,一起去海边玩。在初中,我开始学会要懂得如何读书。

我开始学会做更多的家务。甚至我学会了如何帮妈妈卖肉。在这阶段里,我学会的更多的东西。我学会了帮助爸爸妈妈,学会给他们按摩,学会和他们谈心,学会体谅身边的人,学会了如何照顾人。因为父母的教育,让我学会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宝物。我会一直利用和珍藏着。因为父母,我的生活充满缤纷的色彩,我继续慢慢的成长着。

时间,记录着我的成长路。上了高中,我才知道,原来我还是有人关注的。以前我总抱怨说,爸爸妈妈他们都太偏心了,哥哥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但我就不行。但父母让我读高中的做法,改变了我的想法。高一到高二两年了,父母的关心和老师的关心,让我逐渐东得我该如何学习。我更加学会了感恩!因为父母,我懂得我的人生梦想。

因为老师,我懂得问问题,懂得和老师交流,懂得如何努力去奋斗。现在的我是高三的学生了,我的感触挺多的。父母一天天的忙,我怕他们身体吃不消。哥哥在大学里,是否有好好照顾自己。外婆过得好不好。

他们是我最亲的人,他们的关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我会带着他们的爱一直努力到高考结束。也许大家都说高三很辛苦,但我觉得,因为有他们的爱,我并不孤单,即使再累,我也愿意,这也值得。因为高三,是我追逐梦想的奋斗年。我的高三,我奋斗!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人生充满缤纷色彩。

我走在路上,尝到了成长的辣。就像四川辣椒一样,辣得你够呛,辣得你直流眼泪。当我走到那段充满辣味儿的路时,正是小学六年级快要毕业的时候。那时,语文老师正在马不停蹄地给我们复习,只见他右手从粉笔盒中挑出一支完整的粉笔,折掉三分之二,接着转过身以刘翔式的速度把知识点用端正的字体“挥霍”在黑板上,嘴巴一张一合,同学们都在记笔记。

我的同桌和前桌的两个男同学却说得天马行空,心思都到宇宙上找外星人去了,而我总在认真听讲着。当时,我被他们的声音吵得无法听讲,虽不是震耳欲聋,但他们像苍蝇一样“嗡嗡”地在你耳边叫着,能不烦吗?

我便忍不住去劝他们停止演讲,而老师就在我开口的那个瞬间直盯着我,当我的目光和老师的目光像两条射线相交在一起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我自认坦荡,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我说话是为了能更好地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但老师怎么……他的眉头紧皱,目光死死盯着我,从他的眼神中透出几分愤怒,而我的脑袋仍打着个大大的问号。

下课后,老师“飘移”着来到我桌前,还是以同样的眼神盯了我许久,才面无表情地吐出一句:“去抄20次中小学生守则。”我愣了一下,当我回过神来时,老师的背影已远去。

我快速地穿过人群,在走廊才追上老师,我走到老师跟前,“老师,你听我说……”我才刚开口,没想到老师就狠狠地说:“你不要解释,有什么好解释的,说话就是说话,去抄!”老师给了我一块重重的“必死金牌”。我赌着气,委屈地抄着,边抄边哭了。那种感觉,像辣椒般的辣,把我的眼泪都辣出来了。

我仍继续地走着,也尝到了酸,尝到了苦,尝到了路上各种各样的滋味。我回头望去,这条路上有我留下的笑容,也有我撒下的泪水,但我喜欢这样的道路,这样丰富的人生。

阳光依然那么耀眼,丝丝的凉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我想远方望去:天上白云朵朵,路旁的树木挥动着几片叶子向我友好地招手。我挺起胸膛,微笑地继续走下去……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有快乐,有烦恼,更有收获,虽然有时我们并不想长大,不想承受成长的压力和责任,但是成长是避不开的,与其消极的对待,不如奋起,所以作为阳光少年,我一定要乐观的、快乐的成长,努力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时期,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摘 要】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特点、学习心理特点、人际交往特点、恋爱心理特点、择业心理特点等,希望能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心理特点 心理品质

新时期,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和择业等方面经常遇到一些挫折或逆境,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对于其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生活和学习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 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把大学生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入学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如下:

1.入学适应阶段

刚进入大学,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是全新的大学生活。面对新的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的方式、方法、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的环境,他们既感到新奇又感觉陌生,不适应。新的变化打破了他们习惯化的心理结构,心理定势被破坏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努力去适应,建立新的心理结构,才能实现新的心理平衡。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将对其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个适应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需要一个学期。如果一年的时间还不能适应,则说明心理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

2.稳定发展阶段

在适应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活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阶段,基本持续到邻近大学毕业前。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阶段,但也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要做出选择和判断。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得到充分展示,每个人都按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锻炼的机会,可能会有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能会遇到困惑、苦恼,难以自拔。然而,大多数学生正是经过了种种磨炼而成长起来的。

3.准备就业阶段

大学毕业前夕,大学生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又一次环境和角色变化,心理将有所波动。不过,此时的大学生已经历了大学生活的历练,自主感较强,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种种设想,尽管这些设想可能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一阶段大学生开始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进一步把握好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面对做毕业设计、做毕业后去向的决定,处理与恋人的关系等问题,大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考验的阶段,也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二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分析

1.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自我评价提高。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不断地学习知识,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成熟,趋向稳定,在这个时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但缺少自我认识的客观性。自我评价不再局限于外貌等生理自我,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第二,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时期,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波动性大。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大部分大学生能积极地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信。但是自我体验也比较复杂,在自我意识中具有敏感、闭锁的特点,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凡是涉及“我”的及与“我”相联系的许多事物,都常常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

第三,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愿望,大部分学生都勤奋学习、努力成才,能够进行自我设计目标及自我行为控制,能够积极地改造自我。同时,他们希望摆脱依赖和管束,强烈要求独立和自制。

2.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适应阶段的学习心理。首先,学习动因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美好憧憬产生了矛盾,大学生的学习动因不明确,没有了高考的目标,社会责任感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或精力转移的现象。其次,学习能力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学,自学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刚入校的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到,需要等到“碰壁”之后才有所领悟。

第二,稳定发展阶段的学习活动。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适应期后,便转入稳定发展阶段,开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大学目标和学习态度上表现出差异化。这段时间大学生要解决立志、定向,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提高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一生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时代。

第三,趋于成熟阶段的学习心理。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大学生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作岗位是紧密相关的。由于每个学生对自己未来社会职业的性质、环境的认识和设想不同,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就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顺利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独自完成了科研的过程,对于其智能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迫切。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较之中小学和成人时期,对人际交往都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拓宽视野,获得学生的接受、尊重和信任,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

第二,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大学生摆脱了对父母、老师的依赖,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往往是选择同乡、同班、同寝室等有相似性的同学进行交往,并且交往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如学习、娱乐、兴趣爱好、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而展开。

第三,大学生交往动机中功利性少,情感性多。大学生由于处于求学之中,父母给生活费,在经济方面的压力较小,因此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交往中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方面,并带有理想化的感情色彩,感情是纯真的,功利性较少。

4.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成了当代大学生普遍信奉的恋爱准则。大学生非常强调恋爱时的感觉,看重恋爱的过程,却不太注重恋爱的最后结果。他们不懂得如何培养和呵护爱情,轻易恋爱,轻易分手。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到婚姻,因而大多数大学生恋人在毕业后都选择了分手。

第二,恋爱出发点盲目。在恋爱动机上,大学生对此并没有很清晰的目的。不少在校大学生恋爱似乎是一种时髦,只是一种对恋爱情结的满足;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实际是在调侃爱情,把恋爱当成打发业余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独感的渠道。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以“将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人是为爱而爱;为满足虚荣心而爱;为摆脱孤独寂寞而爱;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而爱。

第三,自控力较差,对失恋的承受能力较弱。许多大学在感情挫折到来时常常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理阴暗期,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而处于热恋中的大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处于“脑疯期”的大学生,往往不善于控制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情绪失控、痛苦万分,甚至难以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5.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就业期望值较高。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对工作通常有很高的要求:高工资、高地位、高层次,此外,和单位的距离不能太远、工作条件不能太辛苦等等。不顾实际地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结果很多学生错失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工作机会。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衡量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才能明确自身定位,确立一个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第二,就业心态有待调整。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将专业看得过重,认为必须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产生一些悲观情绪,盲目放大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产生自卑情绪和畏难心理。相反,又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产生了“眼高手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心理的不成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与疏导。

第三,就业价值取向稍显功利。有些大学生将工作报酬和福利的高低作为评判一个工作好坏的标准,更多的是看重物质回报,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忽略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这一点不仅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刘亚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S1)

[3]杨贤芳.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

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自我成长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出发,指出了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3)35-0064-02

一、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在普通高校,不仅仅师范类院校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现在已有许多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也开始主动选修心理学这门课程,希望从中获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校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本科新生中开设了《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大学新生必须选择。课程主要分为以下8个章节: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 时间管理 以及意义与价值。设置该门课程的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让新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学既可以是一门高深的科学,也是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同时也让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听课同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的开设是有意义的,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但对课程的最大意见就是“学时无趣、学后无用”,这无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危及到了课程本身的价值。因此,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使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地谈心理,真实地讲自己,实用地指导生活,已成为当前这门心理学课程重要的课题。

二、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1. 教学 方法 单一化。目前,大部分授课教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单一途径。而对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互动教学则应用较少。即使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自说自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引导性欠缺。因此,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倦怠感,学习动机也不断弱化。

2.课程内容体系有待商榷。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的内容分为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时间管理以及意义与价值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的授课内容有重复的部分,且部分内容,如自主学习、学会共处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有所重复,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是在新生刚入学时讲授的,重复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3.考试方法单一化。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而成。平时成绩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小,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两部分,而期末考试则是提交一篇课程相关的论文。所以学生只要考勤过关、提交了论文就可获得较好的分数。特别是提交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同学绝大部分内容是在网上下载的,只有少数同学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形式的改革。改变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活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会共处一章中,笔者开展了互动游戏叠罗汉,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每组15名同学,从任一人开始作 自我介绍 :我是谁,来自哪里,性格怎样……后面的同学要将前面同学的话复述一遍后再开始自我介绍,如此类推,直到每一位同学都将其他所有组员的介绍记下为游戏结束,比赛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在情绪管理一章中,笔者通过音乐(欢快的和悲伤的)、动作(大笑、低头)、思考(想悲伤和快乐的事情)让每一位同学亲身感受情绪的变化会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压力管理中,笔者让每一位同学将最近最困扰自己的事情写在纸上,揉成团后一起放在纸袋子里,然后随机抽取一些,一一给予解答,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舒缓压力。笔者将这些形式和方法引入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以活动课程的方式方法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证明,这些形式既保证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心理学与人格形成的内容,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使学生了解到健全人格者的特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能够自知、自尊以及自我悦纳;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辅助自己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另外,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如可以通过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以 总结 性评价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等目标方面还存在欠缺,也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笔者认为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改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可以适量布置平时作业,如可布置学生撰写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案例 报告 ;对所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阅读、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之后的感想;组织或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等等一系列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小作业,便于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哪些知识,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作用的。最后,可按照生作业的完成程度、认真程度、主动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自我评价 的深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为降低作业难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上作业。此外,还要加大平时课堂互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在最后成绩评定中的比重,这样既可以活跃课程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互动,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至于期末考试的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应该降低比重,甚至可以予以取消。

综上所述,在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针对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从改革教学形式、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法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韧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我国有将近3000万的各类大学生,因此本研究希望简要的探讨一下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以使对大学生自我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陈礼灶(1984-),男,福建龙岩人,兰州大学 教育 学院,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2002年美国管理学家 luthans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并认为心理资本理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方面。为了与其他积极心理学的要素区分开来,luthans 把心理资本定义为:符合POB(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即积极性、以理论与研究为基础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类状态的个体特征、影响绩效的积极心理学要素。Luthans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心理资本定义为: 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2]。现在,心理资本已经逐步成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又一资本优势。

2008年前后,在我国李超平翻译了Luthans所著《心理资本》前后,心理资本也逐步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仲理峰[3]和王雁飞[4]等分别对心理资本进行引进性的介绍。柯江林[5]和张阔[6]等分别对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本土化的编制。

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意义。

1.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树立自信心

自信,又称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则说明他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自我效能感较低。

研究表明,自信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毕重增,黄希庭),自信有助于个体减少其人际困扰 (张继元,毕重增),自信的个体拥有积极的归因方式(秦东波等),自信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而非避免失败的动机(车丽萍)。研究同样表明,自我效能感(自信)与抑郁显著负相关(葛明贵),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李妲等),与特质焦虑和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李守龙,李晓芹),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负相关(张倩,桂守才)。由此可见,自信对自我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树立自信心。

2.在成长的道路上锻炼韧性

韧性,又称复原力,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高的人,不仅表现在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正常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从强度很高的正面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最后之所以发疯,跟未从强烈的正面情绪(高兴过头)恢复到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表明,复原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性作用(胡海利等),复原力与抑郁存在负相关(王秀希等),复原力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Kari),复原力有利于在逆境中成长(Sean)。由此可见韧性对自我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锻炼锻炼自己的韧性。

3.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心怀希望

堪萨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即希望=意志力+途径,希望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同样也需要明确目标的指引。

刘孟超,黄希庭在其《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的论文指出:希望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高,与生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等。Snyder等人认为,希望对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影响。Luthans等人研究表明,在 人力资源管理 领域上,希望与组织认同感显著正相关, 且只有希望与工作表现正相关。由此可见,希望对自我成长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心怀希望。

4.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学会乐观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提出者)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

研究表明,乐观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袁莉敏等),乐观的人更长寿(Matuuta),乐观的人更幸福(Taylor),乐观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袁立新)。气质型乐观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的未来,能够改善人们的心境,减少精神疾病,从而能保证适应现实生活(段海军,霍涌泉)。由此可见,乐观对自我成长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学会乐观。

5.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注重多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资本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多方面的正面心理学概念,与以往的单独研究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希望等研究,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总体心理品质。研究表明,在一个方面心理品质较高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的方面心理品质也较高。例如,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往往也较高,但是在韧性、乐观和希望三个方面并没有因此也高于其他同学,或者这表明了,为什么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容易造成更高强度的心理冲突(自信较高,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却不高)(彭贤、陈礼灶)。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子饿哦成长的道路上要注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uthans F ,Youssef CM,Avolio BJ,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2]Luthans Youssef C ,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Dynamic,2004,33( 2 ).

[3]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4]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5]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2009,41(9):875-88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考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大学生自我成长分析报告论文

成长是一种痛,很痛,我们曾天真的幻想过,就算会被现实击碎,可是却要勇敢的面对,这只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在此整理了自我成长分析报告论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自我成长分析

父母陪我一路走来,我感到开心而幸福,虽然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因忙于生计,无暇照顾我,将我送进一家幼儿园,每天我早早就被送出去晚上很晚才被接回家,虽然那时很渴望与母亲在一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但那时的很多家庭都是那个样子的。但在我的心灵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上了小学后,母亲每天都是目送着把我送进学校,中午晚上一到家就能吃到母亲为我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一次母亲听说我再越野赛中,名次被老师弄错了,而没有拿到奖的时候,曾去学校找过老师,从小到大,我都是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下长大的。

上小学后的头两年,由于贪恋和小朋友一起玩,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并找家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太喜欢上学,更不喜欢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我曾被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一度被老师逼着要降级,但终究没有,是因为另一个老师的阻拦,小学三年级以后,邻家的小朋友搬走了,没有人再同我一起玩了,我的心思一部分开始用到学习上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最后变成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刮目相看了,我感到很开心。

升入中学后,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稳中有升,学习对我来说是件开心又快乐的事情。

98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师范学校,对于要上师范还是高中,父母终究没有拗过我,我的选择注定了我将来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三年师范毕业之后,自然成了一名教师。成了教师之后,看着那些可爱的笑脸,听着那些稚气的声音,品味着毫无世俗的童心。我爱上了这个行业,就像媒妁之言定的婚姻一样,――本来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到了一起之后,感情却越来越深,――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行业。由于自己的热情,由于自己的认真,也由于自己的童心,我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成了很多学生的朋友,我所担班级的成绩也总是年年名列前茅。受到了家长、学生的好评。

一直到现在,我都享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带给我的幸福和快乐。我是一个积极,乐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我大部分的时间心情都是平和的。我认为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以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对一切,享受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我没明确的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善恶有报。而我学会淡然,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朋友们都说我初次接触有点冷酷,清高,少言寡语但做事不急,认真稳妥,能够保守秘密,是一个值得倾诉心声的朋友,我认为自己善良,宽容,真诚,理解他人,我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准应该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处事不惊,心态平和,看淡生活当中一些虚浮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生活激流中不乱自己的航向,在时尚流行前沿不迷失自己,不人云亦云,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自己的个性,从而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

我的个人奋斗目标是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帮助我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为家人创造更丰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让我的家庭和谐幸福,让我的女儿健康快乐,让我的父母安享晚年。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雷锋同志和那些在社会上生活中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平凡却伟大的人们,雷锋,一个普通的汽车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雷锋同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在人生富有意义的转折中,他毅然选择了正义,选择了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他一生最突出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毫无损人利己之心、自觉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人,让我们都向雷锋同志学习!

在我的朋友眼里,我永远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我乐于尝试并能很快地接受新事物。当日子归于平静的时候,我总是能为自己找到新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付出很多辛苦。因此,我最好的朋友向来是钦佩我,但从不会效仿我。有时,朋友和家人也会批评我凡事太过认真。我的确应该有所调整,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追求尽善尽美,重要的事情需要认真专注,小事情尽管放松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地应对生活。

如果用三个词来对我进行评价,我想用通情达理、乐观豁达、勤奋上进是比较恰当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优点,也会有缺点,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并接纳自己,才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二、职业行为分析

我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觉得他是高尚而伟大的,我觉得它能够走进人的心灵,为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使这些人能够快乐的生活,我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每当我想到因为我的工作,因为我的付出,而使他人得到的幸福,我就有说不出的快乐,其次,作为一名中学的英语教师,兼职班主任,我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时也知道班主任老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是多麽的迫切,掌握的科学的方法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让我们塑造一个又一个身心健全的学生。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入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了更自觉的把握,能够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情绪,使自己大部分时间的心境处于平和、安宁的状态。

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做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除了我们必备的专业知识外,我们还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心理咨询是门科学,更需要艺术,科学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如何将咨询的技术个性化的应用与每个来访者,是件值得探索的事,我认为要想真正的做一名出色的咨询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效的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一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在咨询的实践中学习、领悟、提高、完善。健康稳定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与其说决定心理咨询进程的是咨询理论与技术上的方法,不如说良好的咨询关系更能体现咨询的效果,而作为咨询的主体人物咨询师,一定要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它强调在整个咨询中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应始终坚信来访者本身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力,能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最终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有自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及时调整状态,不因自身的问题而影响工作。同时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还要善于容纳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咨询关系和安全,自由的咨询氛围,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当我们解决不了别人的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地告知他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我有信心成为一名好的咨询师,懂得如何用爱去理解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我为人妻、为人母。这一切可为我在咨询中奠定认同、共情的基础。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很容易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发挥这一学习优势,博览群书,积累经验,以便更有效运用于心理咨询。

当然在我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从事这项工作所具备的一些优势,如我在和求助者沟通的过程中,我能快速而准确地发现求助者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问题。如有时过于热心,这会使求助者产生依赖心理,发现一个问题后,容易忽略一些东西,关注点不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努力完善自己。

在工作中,我希望从大家那里得到理解,信任,支持和帮助,当然还有沟通和学习。当然,对于我的工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的评价,我都会以平和的心态合理认知并接受的。我相信,出色地工作、真诚地待人可以换得多数人的认可。

我的职业奋斗目标是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希望把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的我的实际工作中,为学校里的孩子们服务;如果有机会和时间,我希望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通过自己的工作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学会健康地享受生活。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后,我最希望接待的是青少年求助者。我现在的职业是一名中学教师兼班主任,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最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迅速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心理矛盾冲突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额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我愿意帮助青少年求助者克服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希望求助者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心理咨询,当然,作为咨询师,我们要用自己真诚友善的态度面对求助者,以精湛的业务取得求助者的信任。

我对自己的职业有这样一种期许,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能让那些求助者积极阳光地面对人生,健康快乐地享受生活,同时在工作和学习的道路上我自己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成长历程分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物,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几乎每个人都问过自己:“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无数次地问过自己,可是直到今天,我仍然还在探究这个问题,因为人本身就是个极其复杂的复杂体、矛盾体、发展体,要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也许需要一生的时间,尽管这样,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分析和探索。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小镇,父亲是镇上卫生院里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是家中的老幺,还有一个大我四岁的姐姐。我的家是个和睦的家庭,三代同堂,祖母虽然十分疼爱我们但是并不溺爱,父母对孩子们的管教既严格又宽松。父亲教育孩子的原则是:“我给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他们必须遵守做人的原则,一不干触犯法律的事,二不做受道德谴责的事,三是达到目的必须取之有道。”因此,记忆中父亲很少对我们进行说教,父亲的教导在我幼小的心中埋下了种子,我用做人起码的原则约束自己外,有了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当然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不论实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总是能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我的学习也从来没让父母操过什么心,在那期间我就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我母亲年轻时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可能是遗传吧,我也爱好文艺,时常在舞台上尽情地跳啊唱啊,这时的我是那么的快乐,我很享受在舞台上时别人羡慕的目光。小学阶段在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育下,我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小学成绩一直优秀。

刚入中学,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不变是,天仍那样的蓝、树仍那样的绿、花儿仍是那样的鲜艳。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一切都变得熟悉了,校园不再陌生,同学和老师也都成为了朋友。于是,走过了陌生,一切都变得快乐起来了!读中学时认识到了读书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了。母亲时常念叨:孩子呀,你可要努力读书呀,这可是你跳出农门的唯一一条出路呀。你长大了可不能向我一样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那样生活……喜欢我的老师也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我:姜兰同学,你是一个聪明乖巧的学生,很有潜力,只要你多加努力,一定能考一所好的学校,你可不能辜负父母和老师对你的期望呀!我自是很听话的,一心想要好好学习,可偏偏这个时候我迷上了武侠小说,当别的同学归寝后躲在被子里照着电筒复习的时候我却躲在被子里看小说;天刚蒙蒙亮,当别人借着微弱的路灯苦读时,我还赖在被子里呼呼睡大觉。直到中考前一个月,班主任没收了我的小说,还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通,才如当头一棒让我梦醒。一个月的冲刺让我勉勉强强跨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

远离父母三年的师范生活让我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里我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而且学习着怎样独立生活。师范学校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生活地更加充实。特别是被选为学校播音员,虽然每次播音时都会耽误自己吃饭休息的时间,但只要想到我的声音会传遍学校的每个角落就会不由得高兴起来。这番经历也为我参加工作后带来了很多好处。

真正认识到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还是工作之后,师范院校毕业后18岁,自己独立了,完全不是学生了,自己有了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了,并可以设计规划许多事情时,真正感觉到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一个人了。并有了责任感,包括对家人、对朋友和对待工作。成人后的感觉很舒畅,也有压力,但总的来说很适合我,让我更多的时候感到洋洋得意!尽管如此,我深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深懂人无完人的道理,深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价值,于是总是不断鞭策自己学习、完善、提高,我又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也为我的教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行为分析

在做教师的十几年里,我长期担任少先队辅导员这一职务。与学生的交往多了,学生们也比较信任我,喜欢我,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与我说,还时常向我倾吐她们内心的小秘密,想向我求助。可是,有时我也感到无能为力,因为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偏差,而我在这个方面涉及到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领导通知我参加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听到这个消息,我欣喜万分:我终于有机会接受培训了,以后给学生们进行疏导,方法会更加有效了。我顿感信心倍增,这也让我对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充满了期待,让我迫切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接受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原来学生的一些困惑可以这样容易就解决,让我感到更多的轻松。刚刚步入心理辅导培训的殿堂就被这样无穷的魅力吸引着。

几个月来,我第一次有针对性地、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心理辅导员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同时也感受着很多同学深埋于内心的伤痛与泪水;而且目睹着这份伤痛与泪水如何慢慢转化为勇气、力量与行动。

我自己的内心也在这段日子里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知道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员是我的一个梦想,我想用我所学宽解自己,让我的学生的心理都能够健康成长。

同事们常在一起议论:小学老师好当,优秀的小学老师难当,一个优秀的老师加上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员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不是弄懂了理论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尤其是在山村,社会上还不太了解、认可这项工作的情况下,做好就更难。但是我愿意当一个“垃圾桶”,毫无条件地接受学生们的“倾倒”,并且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排解心中的烦恼。当好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还得让自己努力成为她们心目中的偶像,因为孩子们的喜恶观是很直接、明显的,如果你在其它方面不能得到认可,心理辅导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因此,还得努力搞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树立在孩子心中的优秀形象。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对于造成我心理压力的问题,我将会正视它们的存在,积极寻求帮助,及时宣泄出来,寻求应对方法,永远乐观向上。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员老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不断学习和实践,相信我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

人生总是变幻无常,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人生总是充满喜怒哀乐,那曾经的种种心情是否还深藏心底;人生总是伴着酸甜苦辣,在过去的岁月中那一桩桩一件件或大或小的回忆是否还不能忘怀。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蓦然发现已度过了19个春秋。我从何而来,又将往哪里而去?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之中,每一步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迎接人生挑战的契机。在自我分析中也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1、兴趣爱好对自己的影响

我喜欢阅读、写作、音乐,但我并不是一个很有艺术细胞的人,甚至唱歌还会跑调,只是很喜欢,并从其中获得享受和快乐。

我喜欢做手工艺品例如刺绣、编制,没有原因,从小就喜欢,做手工让我非常有耐心还能陶冶情操。

我喜欢做饭,我喜欢学习各种各样的菜色,我甚至梦想过以后有机会出国学习各国的特色美食。我喜欢看到家人朋友吃到我的菜时开心享受的表情,也许是因为这样吧,我非常的恋家。

2、性格对自己的影响

类型:开朗、害羞、感性

我是一个热情开朗,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人。我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并尽力去改正。但是我也很害羞,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都不会主动去搭话,所以和我不熟悉的人都以为我是个很内向安静的人,但一旦熟悉起来,我的话还挺多的。我的心里素质还算过关,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我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但有的时候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为从小要学会照顾自己,所以我的个性比较独立,喜欢去照顾别人,但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又不愿去麻烦他人,喜欢自己解决。

3、能力与品质

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不错,但创造性很一般,有领导和组织能力。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强,能考虑集体和他人,做事认真。

4、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

有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务实、实事求是,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喜欢在执行前先完善计划。善于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维护集体。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

(2)不足

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现实,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创造性不强。多愁善感,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中而忽略现实。

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自我成长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出发,指出了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3)35-0064-02

一、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在普通高校,不仅仅师范类院校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现在已有许多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也开始主动选修心理学这门课程,希望从中获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校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本科新生中开设了《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大学新生必须选择。课程主要分为以下8个章节: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 时间管理 以及意义与价值。设置该门课程的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让新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学既可以是一门高深的科学,也是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同时也让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听课同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的开设是有意义的,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但对课程的最大意见就是“学时无趣、学后无用”,这无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危及到了课程本身的价值。因此,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使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地谈心理,真实地讲自己,实用地指导生活,已成为当前这门心理学课程重要的课题。

二、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1. 教学 方法 单一化。目前,大部分授课教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单一途径。而对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互动教学则应用较少。即使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自说自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引导性欠缺。因此,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倦怠感,学习动机也不断弱化。

2.课程内容体系有待商榷。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的内容分为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时间管理以及意义与价值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的授课内容有重复的部分,且部分内容,如自主学习、学会共处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有所重复,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是在新生刚入学时讲授的,重复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3.考试方法单一化。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而成。平时成绩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小,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两部分,而期末考试则是提交一篇课程相关的论文。所以学生只要考勤过关、提交了论文就可获得较好的分数。特别是提交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同学绝大部分内容是在网上下载的,只有少数同学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形式的改革。改变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活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会共处一章中,笔者开展了互动游戏叠罗汉,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每组15名同学,从任一人开始作 自我介绍 :我是谁,来自哪里,性格怎样……后面的同学要将前面同学的话复述一遍后再开始自我介绍,如此类推,直到每一位同学都将其他所有组员的介绍记下为游戏结束,比赛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在情绪管理一章中,笔者通过音乐(欢快的和悲伤的)、动作(大笑、低头)、思考(想悲伤和快乐的事情)让每一位同学亲身感受情绪的变化会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压力管理中,笔者让每一位同学将最近最困扰自己的事情写在纸上,揉成团后一起放在纸袋子里,然后随机抽取一些,一一给予解答,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舒缓压力。笔者将这些形式和方法引入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以活动课程的方式方法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证明,这些形式既保证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心理学与人格形成的内容,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使学生了解到健全人格者的特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能够自知、自尊以及自我悦纳;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辅助自己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另外,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如可以通过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以 总结 性评价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等目标方面还存在欠缺,也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笔者认为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改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可以适量布置平时作业,如可布置学生撰写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案例 报告 ;对所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阅读、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之后的感想;组织或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等等一系列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小作业,便于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哪些知识,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作用的。最后,可按照生作业的完成程度、认真程度、主动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自我评价 的深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为降低作业难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上作业。此外,还要加大平时课堂互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在最后成绩评定中的比重,这样既可以活跃课程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互动,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至于期末考试的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应该降低比重,甚至可以予以取消。

综上所述,在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针对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从改革教学形式、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法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韧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我国有将近3000万的各类大学生,因此本研究希望简要的探讨一下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以使对大学生自我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陈礼灶(1984-),男,福建龙岩人,兰州大学 教育 学院,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2002年美国管理学家 luthans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并认为心理资本理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方面。为了与其他积极心理学的要素区分开来,luthans 把心理资本定义为:符合POB(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即积极性、以理论与研究为基础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类状态的个体特征、影响绩效的积极心理学要素。Luthans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心理资本定义为: 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2]。现在,心理资本已经逐步成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又一资本优势。

2008年前后,在我国李超平翻译了Luthans所著《心理资本》前后,心理资本也逐步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仲理峰[3]和王雁飞[4]等分别对心理资本进行引进性的介绍。柯江林[5]和张阔[6]等分别对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本土化的编制。

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意义。

1.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树立自信心

自信,又称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则说明他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自我效能感较低。

研究表明,自信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毕重增,黄希庭),自信有助于个体减少其人际困扰 (张继元,毕重增),自信的个体拥有积极的归因方式(秦东波等),自信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而非避免失败的动机(车丽萍)。研究同样表明,自我效能感(自信)与抑郁显著负相关(葛明贵),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李妲等),与特质焦虑和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李守龙,李晓芹),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负相关(张倩,桂守才)。由此可见,自信对自我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树立自信心。

2.在成长的道路上锻炼韧性

韧性,又称复原力,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高的人,不仅表现在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正常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从强度很高的正面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最后之所以发疯,跟未从强烈的正面情绪(高兴过头)恢复到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表明,复原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性作用(胡海利等),复原力与抑郁存在负相关(王秀希等),复原力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Kari),复原力有利于在逆境中成长(Sean)。由此可见韧性对自我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锻炼锻炼自己的韧性。

3.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心怀希望

堪萨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即希望=意志力+途径,希望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同样也需要明确目标的指引。

刘孟超,黄希庭在其《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的论文指出:希望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高,与生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等。Snyder等人认为,希望对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影响。Luthans等人研究表明,在 人力资源管理 领域上,希望与组织认同感显著正相关, 且只有希望与工作表现正相关。由此可见,希望对自我成长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心怀希望。

4.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学会乐观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提出者)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

研究表明,乐观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袁莉敏等),乐观的人更长寿(Matuuta),乐观的人更幸福(Taylor),乐观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袁立新)。气质型乐观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的未来,能够改善人们的心境,减少精神疾病,从而能保证适应现实生活(段海军,霍涌泉)。由此可见,乐观对自我成长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学会乐观。

5.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注重多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资本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多方面的正面心理学概念,与以往的单独研究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希望等研究,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总体心理品质。研究表明,在一个方面心理品质较高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的方面心理品质也较高。例如,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往往也较高,但是在韧性、乐观和希望三个方面并没有因此也高于其他同学,或者这表明了,为什么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容易造成更高强度的心理冲突(自信较高,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却不高)(彭贤、陈礼灶)。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子饿哦成长的道路上要注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uthans F ,Youssef CM,Avolio BJ,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2]Luthans Youssef C ,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Dynamic,2004,33( 2 ).

[3]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4]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5]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2009,41(9):875-888.

最近正好也要写~ 就当给你参考一下好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哈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恰逢文革结束。我成长于一个干部家庭,父母均是单位上的领导干部。学龄前时期,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或加班加点,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只好将我送到市里一家全托幼儿园,每周只能回家同父母呆一天。或许是继承了父母的性格特点,我从小就比较开朗外向,虽然不像其他同龄人能和父母朝夕相处,但并没有感到孤单,寂寞,反而增强了自立能力,独立性也很强。上小学之后,父母虽然工作繁忙,但从不松懈对我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使我一直接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说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特别是我的母亲,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强人,不但事业有成,生活中更是一位贤妻良母。如果一定要我说出一个我最崇拜的人,那就是我的母亲。她坚强、乐观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激励着我。就这样,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始终是在掌声和鲜花中度过的,那时的成长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刚入中学,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不变是,天仍那样的蓝、树仍那样的绿、花儿仍是那样的鲜艳。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一切都变得熟悉了,校园不再陌生,同学和老师也都成为了朋友。于是,走过了陌生,一切都变得快乐起来了!中学的生活主要是学习,那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英语课,从第一节开始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讨厌上了这门课,还为自己找了个“满意”的借口:我相信我很爱国,所以我不学英语。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长大了还是得学。 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后才得知,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 中学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单纯的,不过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男女之间彼此并不怎么来往,往往喜欢一个人却老是和她作对,喜欢她却老在别人面前说她的坏话。现在看来,这也是青春期的一个特征,出现对异性的好感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中学的生活是忙碌的,又是单纯的,在开心中我结束了我的中学生活,结束了我的单纯生活。 经历了高考这个人生重大的转折点,迈进高等学府之后,接触的人和事大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在如饥似渴的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我开始学着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上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所谓成长吧!此后,我渐渐拥有了成人的感觉――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并非完全没有价值,相反它却隐含深远的意义。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本科毕业后,我进入了南航附属初级中学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了很多。 参加了教育实践工作,这也使我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了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在学校这个群体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但也有着共同的群体特征,比如文化水平较高等特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影响下促成个体社会化的领域。在一个组织中,群体是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基本单位。对于一个教育的管理者来说,仅仅了解单个学生个体和对个体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处在一定群体中的人以及对群体本身进行研究,才能对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观察、思考,不但我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逐渐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周围学生和朋友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还有些人由于不堪忍受心理重负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切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将会怎样毁坏自己的生活、消磨意志、降低自身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我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都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有能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都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种希望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是一名唯物主义者。我认为心理咨询的伦理要求做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恰恰符合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所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成为所有心理咨询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观和伦理要求。“以人为本”也许是最不强调咨询技术的心理咨询,但它是最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的,它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不是我们为求助者解决他的问题,而是求助者本身就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他是在我们的帮助下,自己最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根据这样的道理,其实心理咨询并非高深莫测,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和完善的咨询环境,相信他一定能够从痛苦中挣脱出来,解决自己问题。如此看来,与咨询理论和技能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是对来访者的理解、接纳、尊重。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其目的正是为了在咨询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以来访者为中心这一根本理念。 心理咨询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的道理是不难理解,而将咨询的技术个性化地应用于每一个求助者,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真正学好心理咨询,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咨询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在实践中边学习,边领悟,逐步提高与完善。特别是当我真正开始进行心理培训之后才发现,真正决定心理咨询进程的,不是理论、也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心理健康教师本身的人格,只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人格,才是心理健康教师取得咨询效果的根本保证。心理咨询师人格的健康度和完整度,决定和限制着心理咨询取得疗效的程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师对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成长,同样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身为一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殷殷期望与关怀,更感责任之重大。我的性格特质、教育背景、思维方式是我从事这项职业的优势所在。而业务水平、技能则是我尚需提高的方面,在这方面,我也期待各位老师能不吝给予我真诚的指教,使我更加胜任这项崇高的工作,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任重道远,我将肩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用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事业保驾护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篇四

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在自我分析中也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一、自我分析

(一)兴趣,偶像及对自己的影响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写作,音乐,但我并不是一个很有艺术细胞的人,只是很喜欢,并从其中获得快乐。

专业兴趣上,我比较喜欢贸易类的,也正是我现在所学的货运专业,我认为此专业可以让我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情。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我做过一次人格分析和职业分析,鉴于测评结果,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创业型。我认为这很符合我的专业需要。因为首先我是一个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目标;为人务实,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自己的朱镕基,海伦凯勒。我觉得他们的做事风格和对生活的忍受能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并且对我自己的影响非常大。

(二)性格及对自己的影响

类型:外向,开朗,但很感性。

我是一个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但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

(三)能力与品质

我的 人际交往 能力很强,但创造性很一般,有领导和组织能力。

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强,能考虑集体和他人,做事认真。

(四)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还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跟随党的脚步,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1.自身的优势

有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务实、实事求是,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善于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维护集体。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自己有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

2.自身的不足

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现实,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创造性不强。

3.我需要改进的人生五方面

性格的冲动性,耐心。

(六)自我奋斗目标

完成学校里所有的学习任务,并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的领导能力,专业学习能力。 最后实现自己的企业目标,成为一个专业人才。

二、我的成熟标准

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劳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 领导力 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

三、评价

同学评价:是一个开朗的同学,有领导才能,做事认真,尊重约定,维护集体。 批评:做事太过急躁和死板,没有什么创造性。考虑太多,太有原则性。

四、结束语

这一篇自我分析报告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想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吧!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非常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内对我们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大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篇五

人生,只有你自己想努力,才能真正的努力。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用逼迫让你达到的目的,它只能是出由你自己内心的意愿,你才会真正的着手去调整,去完善,去提升,去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大多数人做事没有成功,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做的魄力,缺少奋力拼搏的勇气。魄力,沉睡的人体内,一旦被唤醒,会做出许多神奇的事情来。你不要受自筑藩篱或禁闭的思想影响,而放弃追寻理想的魄力。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只要你肯奋斗,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地自我剖析和进步。

自我分析

一.我的成长轨迹和事与人对我的影响

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今年21岁,时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矣!时间正如小河里的水,看似不动,其实在淌。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七千多载日子已从身边经过。回想起以前有多少欢声笑语,又有多少悲愁垂涕。

小学是我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小学阶段,在父母的教导和关心下,我无忧无虑的健康快乐的成长着。他们教育着我,勤奋:积极进取,宽容:正直豁达,责任:认真负责。那时的我天真的如同天上的小鸟。同时他们对我严格管教,只希望我有一天能有所为,所以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他们从不松懈对我的监督和鼓励,可以说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而我从小就懂得了父母的苦心,多年来的努力也只为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让他们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时的我学习很好人比较活跃,老师非常关心我,我也常常积极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还记得数学老师举行的一次答题有奖活动,我积极踊跃的回答,得到了不少的奖品。在那时我明白了想要得到就要自己去争取。小学也有过一些不好的经历,那时班里还有一名同学成绩很好,而且他们家有钱有权,常常当着全班的面给老师送礼,他在班里就备受老师关心。在那之后班里也有一些同学效仿,这些同学也同样很受老师关心,我也就慢慢淡出了老师眼中。这件事也是我在上高一时偶然想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有能力是生存不下去的,还要有关系才能在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存活下去,走的更高更远。 上了初中,我依然是我,成绩虽然不是班里名列前茅的,但是我有很多的才能,朗诵、演讲、小品样样都有我。因此我在老师眼里还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初中三年我明白了:人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特长。

高中生活紧张而充实。高中阶段可以说是我最辉煌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我最黑暗的阶段。高中目的就是为了考一个理想的大学,一切的一切都是学习。所以在高中阶段,我没有参加任何个人活动,集体活动不算。把所有心思都放到了学习上,所以那时候的成绩名列前茅,为此我还挣得了一笔奖学金。可是艰苦的高中生活压迫着我的神经,尤其是高三时,压力已经快让我走不下去了。这时我非常感谢我的同桌,是她的开朗影响着我,让我坚持下来。我是一个独生子,从小除了父母长辈对我的关爱以外,没有体味过兄弟姐妹之间的关心与帮助。所以在那时候,是她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兴趣爱好对我的影响

我喜欢听歌,因为它能陶冶我的性情,能让我静静的思考人生;我喜欢打 羽毛球 ,因为它能让我尽情挥洒汗水;我喜欢旅游,所以我要比别人了解的多一些,知道的特色、地点、人文多一些,见过全国各地的人,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

性格及对我的影响

我性格古怪,有时乐观向上,能快速调整心情,让自己时刻开心。但有时却多愁善感,感叹世间沧桑。但大多时候我都乐观坚强,无论遇到多大的难事,我都能勇敢的面对,相信事情总会有办法解决掉的。

4.能力与品质

关于为人处事方面的品质,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要须知,自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要学会与人沟通,待人友善,重视与他人接触,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同时自认为动手能力强,能很快的做完一件事;学习能力强,对于陌生事物能很快的学会;适应能力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能很快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融入其中。

5.自身的优势、不足与改进

优势:喜欢挑战自我,勇于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组织,交流和创新能力,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细心,对事认真负责。

不足:遇事不够冷静,有时行事鲁莽,爱冲动。说话做事不加以细致考虑。

改进:以后遇事之前要冷静思考,学会分析,制定一定的计划。

6.自我奋斗目标

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增加自己的社交范围,积极参加各种场合各项有益的活动,使自己多一份自信、激扬,少一份沉默、怯场。人是更多的朋友,增加更多的经验。锻炼自己的组织,交际,领导能力,结交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加强对自我心理的控制,冷静处理遇到的任何事物。

二.职业期望及实现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立即行动。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从现在做起,才能完成人生的规划。我相信经历四年大学的洗礼,我会变得更有自信,我将会以最美丽的微笑来面对我所面临的每一个挫折。自信是我最强有力的盾牌。选择本专业对口职业将是我的有利因素。

三.自我总结

人不会因为做过什么而后悔,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没做过什么而后悔,只要尝试了,即使失败,那也是一种经历。所以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从自己的经历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收获不一样的精彩。想一件事就要立刻去做,不要想后果,也不要看结果,只体会其中做事的感觉,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会错,每天在生活,工作中,体会每天的充实,那样的人生才叫完美,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一生才能无憾。

大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篇六

我叫___,1994年出生,是一个帅气开朗的男孩,今年20岁了,不短不长的20年中,我快乐过、我骄傲过、我痛苦过,我绝望过、我也感动过,跟同龄的人相比我似乎更加的成熟,因为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决定、经历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蓦然回首,所有的不幸和不平、所有的喜悦和荣誉都让我有一种淡淡的感激,感激上帝在让我经历了很多之后依然热爱着生活,感激我的父母和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机会和力量。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跳动的音符编织着我美丽的梦想和绚丽的生活,我相信自己生命的底色是真、善、美,我相信我的脸上一直洋溢着青春的光彩。特别喜欢周弘老师的一句话:“生命如水,赏识人生。”

咿呀学说话,跌跌撞撞的学走路,认真的鞋子,读书。那些点点滴滴的成长记录早已在我的脑海变得零零碎碎甚至早已部记得了。但是他们是我这本人生阅历书的某一章节。它丰富的我的生活。它是我的调味剂,是我的生活变得有酸的甜的苦的辣的。 我懵懵懂懂地度过了小学的时代,成了一名初中生,同时自信心逐渐膨胀。我发现我很喜欢在老师和同学中爱表现自己。总是在意老师和同学对我的看法,我总是把每件事做到最好,使同学和老师肯定我。可是有时总是力不从心,总是想把事做到最好,可是总是做的很糟糕,总是受到很大挫败。但是那些挫败,总让我不尽如意。总是感到自责和失落,就如跌入深邃的低估,摔的粉身碎骨。记得一次期中考后的家长会,而且那次的考试成绩可以说非常失败,回想妈妈每天辛苦的工作,每天都是那么的疲惫,我的心时不时的一酸,那是我偷偷的流下了眼泪,我知道流眼泪是无济于事的。可是一看到妈妈,一想到她每天工作那么辛苦。还为我操心,好多头发变白了。有时就自问自己,为什么我努力了那么多却得到的确实这个结果。不断努力,鼓励自己。我相信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未来不是梦。

就这样,伴随着失败与成长,终于迎来了高考。不过高考挺让人失望的。没有自己理想的成绩,那时我很懊恼,和想不通,为什么命运要这样对待我。不明白,也想不通为什么,我还是来到了浙工院,这所魂牵我的梦想的学校。我的未来,将是怎样的,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只要自己那颗坚持和永不言弃的心仍存在,再怎么经历怎么的挫折都不会阻碍自己前进,不管有多恶劣的环境,都能闯出自己的天空。

现在的我,是一个大学生。或许我现在还不是很成熟,但是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一定能有属于自己一片天。因为我永远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路还没走完。

大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个人成长报告范文5篇

★ 大学生个人成长报告范文9篇

★ 大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6篇(2)

★ 大学生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精选4篇

★ 大一新生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精选

★ 大学成长心得5篇精选范文

★ 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精选5篇

★ 大学生成长报告范文3篇

★ 自我成长分析报告范文6篇

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分析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摘 要】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特点、学习心理特点、人际交往特点、恋爱心理特点、择业心理特点等,希望能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心理特点 心理品质

新时期,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和择业等方面经常遇到一些挫折或逆境,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对于其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生活和学习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 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把大学生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入学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如下:

1.入学适应阶段

刚进入大学,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是全新的大学生活。面对新的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的方式、方法、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的环境,他们既感到新奇又感觉陌生,不适应。新的变化打破了他们习惯化的心理结构,心理定势被破坏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努力去适应,建立新的心理结构,才能实现新的心理平衡。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将对其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个适应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需要一个学期。如果一年的时间还不能适应,则说明心理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

2.稳定发展阶段

在适应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活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阶段,基本持续到邻近大学毕业前。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阶段,但也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要做出选择和判断。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得到充分展示,每个人都按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锻炼的机会,可能会有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能会遇到困惑、苦恼,难以自拔。然而,大多数学生正是经过了种种磨炼而成长起来的。

3.准备就业阶段

大学毕业前夕,大学生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又一次环境和角色变化,心理将有所波动。不过,此时的大学生已经历了大学生活的历练,自主感较强,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种种设想,尽管这些设想可能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一阶段大学生开始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进一步把握好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面对做毕业设计、做毕业后去向的决定,处理与恋人的关系等问题,大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考验的阶段,也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二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分析

1.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自我评价提高。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不断地学习知识,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成熟,趋向稳定,在这个时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但缺少自我认识的客观性。自我评价不再局限于外貌等生理自我,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第二,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时期,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波动性大。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大部分大学生能积极地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信。但是自我体验也比较复杂,在自我意识中具有敏感、闭锁的特点,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凡是涉及“我”的及与“我”相联系的许多事物,都常常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

第三,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愿望,大部分学生都勤奋学习、努力成才,能够进行自我设计目标及自我行为控制,能够积极地改造自我。同时,他们希望摆脱依赖和管束,强烈要求独立和自制。

2.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适应阶段的学习心理。首先,学习动因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美好憧憬产生了矛盾,大学生的学习动因不明确,没有了高考的目标,社会责任感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或精力转移的现象。其次,学习能力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学,自学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刚入校的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到,需要等到“碰壁”之后才有所领悟。

第二,稳定发展阶段的学习活动。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适应期后,便转入稳定发展阶段,开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大学目标和学习态度上表现出差异化。这段时间大学生要解决立志、定向,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提高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一生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时代。

第三,趋于成熟阶段的学习心理。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大学生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作岗位是紧密相关的。由于每个学生对自己未来社会职业的性质、环境的认识和设想不同,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就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顺利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独自完成了科研的过程,对于其智能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迫切。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较之中小学和成人时期,对人际交往都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拓宽视野,获得学生的接受、尊重和信任,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

第二,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大学生摆脱了对父母、老师的依赖,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往往是选择同乡、同班、同寝室等有相似性的同学进行交往,并且交往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如学习、娱乐、兴趣爱好、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而展开。

第三,大学生交往动机中功利性少,情感性多。大学生由于处于求学之中,父母给生活费,在经济方面的压力较小,因此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交往中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方面,并带有理想化的感情色彩,感情是纯真的,功利性较少。

4.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成了当代大学生普遍信奉的恋爱准则。大学生非常强调恋爱时的感觉,看重恋爱的过程,却不太注重恋爱的最后结果。他们不懂得如何培养和呵护爱情,轻易恋爱,轻易分手。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到婚姻,因而大多数大学生恋人在毕业后都选择了分手。

第二,恋爱出发点盲目。在恋爱动机上,大学生对此并没有很清晰的目的。不少在校大学生恋爱似乎是一种时髦,只是一种对恋爱情结的满足;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实际是在调侃爱情,把恋爱当成打发业余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独感的渠道。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以“将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人是为爱而爱;为满足虚荣心而爱;为摆脱孤独寂寞而爱;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而爱。

第三,自控力较差,对失恋的承受能力较弱。许多大学在感情挫折到来时常常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理阴暗期,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而处于热恋中的大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处于“脑疯期”的大学生,往往不善于控制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情绪失控、痛苦万分,甚至难以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5.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就业期望值较高。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对工作通常有很高的要求:高工资、高地位、高层次,此外,和单位的距离不能太远、工作条件不能太辛苦等等。不顾实际地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结果很多学生错失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工作机会。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衡量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才能明确自身定位,确立一个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第二,就业心态有待调整。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将专业看得过重,认为必须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产生一些悲观情绪,盲目放大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产生自卑情绪和畏难心理。相反,又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产生了“眼高手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心理的不成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与疏导。

第三,就业价值取向稍显功利。有些大学生将工作报酬和福利的高低作为评判一个工作好坏的标准,更多的是看重物质回报,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忽略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这一点不仅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刘亚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S1)

[3]杨贤芳.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的复杂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出个体特殊心理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而且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而直接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分三个层次,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对策。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分析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和特点;第三部分,从校园物质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四部分,从校园制度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一长的具体对策;第五部分,从校园精神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内化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以结语的形式对全文做出总论。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1绪论

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的时代,所谓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领域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实践表明,要想有效地完成此重任,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而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关键一环,其重要性随着西方思想渗透、传播媒介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日趋凸显。高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更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保障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继而走向社会为国建功。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呢?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实践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大多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应对和处理,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个案的处理为主,仍然采取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文化环境对整个群体心理的优化。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表现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是社会文化中的在,是与社会文化相互创生的过程,文化对于心理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心理学研究也应该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研究,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那么,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作用,甚至因为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能够正确分析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必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介于此,本文选取了这样一个题目,希望通过对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具体表现的分析,找到对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益的东西。

研究意义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并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但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相联结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具体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浸染作用。由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理论综述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学分支还存在着争论和对立的地方,所以针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少见。但是,作为社会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成长显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综合有关“心理学文化转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锁定大学生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大学生理的产生、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了问题出现后的引导和处理上,即便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所关注,也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但介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处理心理问题上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利于这种“事后处理”型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则能借助其方式隐蔽、作用持久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深远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

国内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在众多的研究中,往往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表现论述较多,而对于如何才一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自我调适、心理咨询与引导上。例如,魏莉莉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五大问题即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性以及自我意识问题,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图从课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询和体育运动这四个方面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论述,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较为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熟,但涉及到应对往往更侧重于针对具体心理问题的调适与咨询、引导等,忽视了非病态的学生心理亦需要成长,需要完善。另外,随着“校园文化热”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校园文化,提出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但相关的研究往往是点到为止,对于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应对策略更是少有提及。例如,陈启文发表于《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3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在第四条防治对策中提出“应着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尤其要净化网络文化,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谐的环境”,但为什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具体如何优化都没有论述。李琳发表于《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的文章《试论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在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示范、感染、激励、调适功能,并提出从优化校园环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注重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此文的论述虽进了一步,但仍不够系统,并且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

国外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心理学尤其是技术心理学已经非常成熟,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往往更注重技术性的处理方法,以心理咨询、心理保健为主要手段来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美国在1940年前后就开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设有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类机构,并配有专职人员。’由于国外特别是西方对待心理问题远不像国内那么讳莫如深,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针对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更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作用,如校园选址、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例如,19世纪末,美国著名建筑师欧姆斯特()主持的伯克利校园的规划,主张学校应靠近城市,其环境应是自然的、公园式的,认为这种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和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以及自尊和自重。再如,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的校园入口被特意设计成聚合性较强的围合空间,周围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形成面向广场的灰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国外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偏重,多少与技术心理学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以及西方人追求个性发展有关,对于我国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里校园文化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园文化现象,涵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第二部分,介绍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文化特性,找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点。接下来,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的重点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搜集法,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学文化转向、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等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可资参考和借鉴的东西。

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两点:第一,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联系起来,分析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及特点;第二,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

概念说明

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应当是在“校园”出现时就存在了的,但“校园文化”一词在中国大陆的提出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讨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校园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其实,不同研究者对校园文化概念不同的界定并没有孰是孰非之分,而是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同一个问题的结果。本文认为,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必然具备作为文化组成要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主体所处的校园环境、校园的规划布局、校园主体的消费倾向等;制度文化涵盖校园主体应当遵从的各种管理、奖惩等的准则;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的精神、学风、师德教风、人际关系等。三要素之间并不是径渭分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精神文化,后者也要靠前两者及校园主体的行为表现出来,但归根结底三者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人的思想和精神创造。其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特殊载体或背景的文化,这一点决定了校园文化与其他种类社会亚文化的不同,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涵盖上述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据此,本文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内容以外,师生员工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总和。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

随着高校扩招,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迅速攀升,特殊的年龄段、简单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的生活背景,多重因素作用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复杂的状态。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实施积极正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成长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认识。

1、特殊年龄段体现出的特点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一23岁,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步入成人行列,但单纯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心理上还未真正成熟起来。

首先,大学生智力水平进一步发展,但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经历过高考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而大学期间,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猎奇心理的存在以及别能力、自控能力的相对缺乏,也让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表现出认知结构和思维的片面、肤浅及单纯,对真伪、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并且在有些时候即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执迷于错误的做法,无法完全自控。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或消极情绪中。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理解的加深,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个体需要的增长,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关注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并力图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生活阅历的有限、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也造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的偏差。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度的自我接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表现为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帮助、建议等。过强的自卑感和自我拒绝则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消极情绪中,自我放弃。

再次,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但也容易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其情感日趋复杂,并表现出强烈跌宕、不协调的特点。这种强烈情感的内容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生活空间的扩大、业余生活的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日臻多姿多彩。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自己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加之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自尊感强烈而敏锐,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既表现为热情奔放、勇往直前,又表现为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和盲目狂热,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特点

自我心理成长论文

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自我成长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出发,指出了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3)35-0064-02

一、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在普通高校,不仅仅师范类院校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现在已有许多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也开始主动选修心理学这门课程,希望从中获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校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本科新生中开设了《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大学新生必须选择。课程主要分为以下8个章节: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 时间管理 以及意义与价值。设置该门课程的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让新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学既可以是一门高深的科学,也是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同时也让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听课同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的开设是有意义的,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但对课程的最大意见就是“学时无趣、学后无用”,这无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危及到了课程本身的价值。因此,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使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地谈心理,真实地讲自己,实用地指导生活,已成为当前这门心理学课程重要的课题。

二、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1. 教学 方法 单一化。目前,大部分授课教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单一途径。而对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互动教学则应用较少。即使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自说自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引导性欠缺。因此,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倦怠感,学习动机也不断弱化。

2.课程内容体系有待商榷。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的内容分为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时间管理以及意义与价值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的授课内容有重复的部分,且部分内容,如自主学习、学会共处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有所重复,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是在新生刚入学时讲授的,重复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3.考试方法单一化。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而成。平时成绩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小,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两部分,而期末考试则是提交一篇课程相关的论文。所以学生只要考勤过关、提交了论文就可获得较好的分数。特别是提交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同学绝大部分内容是在网上下载的,只有少数同学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形式的改革。改变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活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会共处一章中,笔者开展了互动游戏叠罗汉,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每组15名同学,从任一人开始作 自我介绍 :我是谁,来自哪里,性格怎样……后面的同学要将前面同学的话复述一遍后再开始自我介绍,如此类推,直到每一位同学都将其他所有组员的介绍记下为游戏结束,比赛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在情绪管理一章中,笔者通过音乐(欢快的和悲伤的)、动作(大笑、低头)、思考(想悲伤和快乐的事情)让每一位同学亲身感受情绪的变化会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压力管理中,笔者让每一位同学将最近最困扰自己的事情写在纸上,揉成团后一起放在纸袋子里,然后随机抽取一些,一一给予解答,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舒缓压力。笔者将这些形式和方法引入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以活动课程的方式方法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证明,这些形式既保证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心理学与人格形成的内容,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使学生了解到健全人格者的特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能够自知、自尊以及自我悦纳;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辅助自己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另外,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如可以通过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以 总结 性评价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等目标方面还存在欠缺,也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笔者认为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改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可以适量布置平时作业,如可布置学生撰写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案例 报告 ;对所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阅读、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之后的感想;组织或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等等一系列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小作业,便于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哪些知识,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作用的。最后,可按照生作业的完成程度、认真程度、主动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自我评价 的深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为降低作业难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上作业。此外,还要加大平时课堂互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在最后成绩评定中的比重,这样既可以活跃课程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互动,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至于期末考试的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应该降低比重,甚至可以予以取消。

综上所述,在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针对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从改革教学形式、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法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韧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我国有将近3000万的各类大学生,因此本研究希望简要的探讨一下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以使对大学生自我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陈礼灶(1984-),男,福建龙岩人,兰州大学 教育 学院,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2002年美国管理学家 luthans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并认为心理资本理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方面。为了与其他积极心理学的要素区分开来,luthans 把心理资本定义为:符合POB(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即积极性、以理论与研究为基础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类状态的个体特征、影响绩效的积极心理学要素。Luthans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心理资本定义为: 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2]。现在,心理资本已经逐步成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又一资本优势。

2008年前后,在我国李超平翻译了Luthans所著《心理资本》前后,心理资本也逐步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仲理峰[3]和王雁飞[4]等分别对心理资本进行引进性的介绍。柯江林[5]和张阔[6]等分别对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本土化的编制。

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意义。

1.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树立自信心

自信,又称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则说明他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自我效能感较低。

研究表明,自信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毕重增,黄希庭),自信有助于个体减少其人际困扰 (张继元,毕重增),自信的个体拥有积极的归因方式(秦东波等),自信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而非避免失败的动机(车丽萍)。研究同样表明,自我效能感(自信)与抑郁显著负相关(葛明贵),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李妲等),与特质焦虑和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李守龙,李晓芹),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负相关(张倩,桂守才)。由此可见,自信对自我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树立自信心。

2.在成长的道路上锻炼韧性

韧性,又称复原力,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高的人,不仅表现在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正常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从强度很高的正面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最后之所以发疯,跟未从强烈的正面情绪(高兴过头)恢复到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表明,复原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性作用(胡海利等),复原力与抑郁存在负相关(王秀希等),复原力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Kari),复原力有利于在逆境中成长(Sean)。由此可见韧性对自我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锻炼锻炼自己的韧性。

3.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心怀希望

堪萨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即希望=意志力+途径,希望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同样也需要明确目标的指引。

刘孟超,黄希庭在其《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的论文指出:希望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高,与生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等。Snyder等人认为,希望对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影响。Luthans等人研究表明,在 人力资源管理 领域上,希望与组织认同感显著正相关, 且只有希望与工作表现正相关。由此可见,希望对自我成长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心怀希望。

4.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学会乐观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提出者)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

研究表明,乐观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袁莉敏等),乐观的人更长寿(Matuuta),乐观的人更幸福(Taylor),乐观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袁立新)。气质型乐观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的未来,能够改善人们的心境,减少精神疾病,从而能保证适应现实生活(段海军,霍涌泉)。由此可见,乐观对自我成长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学会乐观。

5.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注重多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资本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多方面的正面心理学概念,与以往的单独研究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希望等研究,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总体心理品质。研究表明,在一个方面心理品质较高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的方面心理品质也较高。例如,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往往也较高,但是在韧性、乐观和希望三个方面并没有因此也高于其他同学,或者这表明了,为什么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容易造成更高强度的心理冲突(自信较高,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却不高)(彭贤、陈礼灶)。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子饿哦成长的道路上要注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uthans F ,Youssef CM,Avolio BJ,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2]Luthans Youssef C ,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Dynamic,2004,33( 2 ).

[3]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4]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5]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2009,41(9):875-888.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成长环境,承受着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 范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全文如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 ,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 方法 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 反思 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相关 文章 :

1.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2. 1500字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5.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7.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咨询师之自我成长分析》

[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分析和自我分析报告,通过自我成长分析和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要求分析,概括评述了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学习成长历程、基本的人生观、性格类型,职业期望等,同时表达了希望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历程中有所作为,进而通过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能够尽心尽力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助人自助,帮来访者解开内心的症结。

[关键词]助人 善良 敏感 真诚 协作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20-02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成长背景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长年务农,一辈子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事业。虽然父母没见过大世面,但却都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为人正直,豁达,坚强。父母有三个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他们一直秉持着“宁愿累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心态,坚持供我们每个人上完大学。在父母的爱护和坚持下,我们姊妹仨都是在健康平静幸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21世纪初,通过努力,我成功地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校门,踏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门槛儿,这是我向理想跨出的第一步。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进入大学校门后,我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并没有放松。大学第一学期我顺利通过英语了四级考试,并通过国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在大学四年时间里,除了努力攻读心理学专业课外,大部门时间我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涉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二)成长记忆

回首我的成长之路,有过很多次成功与挫折,在我的人生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是刚进入初中开始的第一次寄宿生活。

开学初,父母带着行李和兴高采烈的我去镇第一中学报到,当时的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摆脱父母的监控了。漫长的一个礼拜过后,当父母再次站在我面前时,我竟然控制不住疯涌的泪水。首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不熟悉的同学群体、初次接触英语学科的咿呀懵懂,再加上自己性格上的些许孤僻,我既迷茫又无措。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热心同学的主动友好,同时又得到了她们在英语学习上的主动帮助,我对寄宿生活的不适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因为有了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在学习上,我不但克服了困难,而且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生活上,我也慢慢掌握了许多独立生活的技能。通过我的努力,慢慢的,我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成了主动给予者的角色。角色的转换,让我内心感受到,不同于接受者的感激心理,主动给予带给我的是更大的内心快乐和满足。这让我体会到——“付出比收获更快乐”。

进入大学之后,我不再面临高考的压力,摆脱了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除了学习之外,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意味着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做贡献。我和同学们经常去义务服务的场所,除了老人院、儿童村外,还有与专业相连的精神病院等,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收获着内心更大的充实感和价值感。套用某名人的话说,“忙并快乐着”。

记得我在图书馆看到过一则小故事,名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的确,收获是在自己心中播下快乐的种子,而付出就是把快乐的种子播向四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明白付出了给予自己也会有快乐。如果只懂得收获,就会失去快乐,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这样。

(三)性格分析

通过自我总结和别人的评价我认为我最好的五个品质是:善良热情、助人协作、做事负责、乐观积极、团结创新,我认为这应该是从事任何工作都应具有的品质特点,特别是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我也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对待那些个性比较自卑内向的人,我主张要善于帮助他/她发现自身的优点,发现他/她的长处,增强他/她的个人认同感,以正确的认知来认识世界。另外,我在幽默感、理性、易受暗示、适应性和稳定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要增强。

(四)内心至高的崇拜——特蕾沙修女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就是这个世界爱的化名词。

1901年Mother Teresa出生于前南斯拉夫,从12岁起,直到87岁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她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一生的奉献体现大爱精神的伟大,尽自己所能帮助困苦中的人,赢得世界的尊重。这种精神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政治,弥补了战争、贫穷、疾病带给人的伤害。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

(五)我的人生观

我的基本人生观是:真诚面对,勇于挑战,做个简单快乐的人,并把简单与快乐带给身边的人。

在我看来,压力过大,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害处,但适当的压力会对我们的学习成长非常有利。我喜欢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外,给自己一些压力,包括生活技能的提高、学历层次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扩展等。大部分时间,我的心态是平和的,喜欢稳中求进。但要自我反省的是,我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想在学业、生活、工作上都有所成就,希望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所以有时因此就会感到焦虑和压抑,需要寻求一些专业方面的疏通。

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显示,我的气质类型偏于多血质,胆汁质与粘液质共存。在朋友眼中,我是个朝气蓬勃的人,活泼爱交际、热情、富有同情心,但有时的决定也变化无常、缺乏一贯性等缺点。我一直相信自己是个善于创新自省的人,在不断的经历与成长历程中,不断前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二、职业行为分析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论文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自我的成长之路啊,你可以根据你,嗯,如果学习压力太大了指你就可以把你学习压力嗯太大这方面儿就写上,如果心里没什么嗯的话就写自己成长的路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考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就是写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个就相当于写你的生活理想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个人成长报告 文章题目:感恩生活 珍惜一切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个人成长报告摘要:本文结合自己不同生活阶段的经历,讲述了本人走向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通过自我成长经历和职业行为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和优势,以及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咨询机智,为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生活,珍惜一切. 关键词 :成长经历 职业行为本人今年21岁,由于自身的爱好和以后将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需要,我开始努力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 自我成长分析:(一)成长的故事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以时间为载体,以贡献的多少反映其价值,生命的境界取决于后者而非前者。”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是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或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我生长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四口人,父母和我,还有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妹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朴实。父母在做人方面的口碑都特别好。父亲在当地是比较有威望的,每当人们有什么矛盾都会请父亲出面调解,有什么红白事也都会找父亲帮忙。受父亲的影响我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父亲是个幽默、多才多艺、见识广、有责任感的人,是在我童年的成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母亲是个贤惠能干、心灵手巧的女强人,在我的成长中她一直充当着严母的角色,我做错了事大都是母亲批评我,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上了高中后才渐渐领悟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现在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特别融洽愉快,一家人很幸福。家中小妹,聪明活泼、懂事听话为我们家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我从她小时候就一直十分疼爱她,现在总是感觉她就是我的情感寄托,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也特别好,是全家人的骄傲,所以一家人倍加呵护她。由于父母为生活奔波忙碌,童年的我几乎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因此也锻炼了我非常独立的能力。姥姥的文化程度较高,很懂得育人之道,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小就锻炼我各种生活的技能和本领。当时并不觉的那样做事很有用处,长大以后才慢慢的体味出那其中的道理。在童年的记忆里,姥姥仿佛是一个永远不会累、特别厉害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能解决,总是让我特别佩服她,她就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与榜样。童年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二)、饱受磨难的求学之路 慢慢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有经历幼儿园的洗礼就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小学时,母亲对我要求很严,再加上姥姥在上学前的教授,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中学时,开始了住校的生活,深深感受到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很努力,成绩还可以。八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共青团,感觉无比光荣和自豪,此后在各方面的发展中都严格按照先进团员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勤奋努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九年级时,面临中考,可是由于自身经验积累的不足,中考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比别人多花了一万块钱才进入的河口一中,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对不能让父母的血汗钱白花。高中生活开始了,学习生活中有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每天一起过三点一线有规律的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是要想顺利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必须要舍得付出。所以,我们一起挤在集体宿舍,冬不畏严寒,夏不怕酷暑,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备战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以不错的成绩考到了赤峰学院。 (三)、充实的大学生活带着梦想和激情,开启了四年充实的大学生活。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一直为自己的幸运而努力。所以,大学里的学习成绩比较不错,入学以来综合测评名次都是班级第一名。各种奖学金也随之而来了,在2010—2011学年度分别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赤峰学院“一等学生奖学金”和“综合测评一等奖”,并在2011—2012学年被评为 “三好学生”和“文明大学生”。这些荣誉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同时也给了我继续向前的动力。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性格外向的我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我珍惜生活给予我的一切,努力奋斗着,为未来时刻准备着。二、职业行为分析(一)从业原因分析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有足够的储备和磨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秉持一种追求生命成长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能力以超越自己的局限。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我现在学习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以后要从事幼师方面的工作,我相信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我一定会很好的为小朋友排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心态,让多梦的青春充满阳光和喜悦,让我们未来的花朵放飞希望。我知道,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他们很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这更增强了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热情,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二)自身优势分析1、我性情温和喜欢孩子,尤其热爱教育事业,这种骨子里的东西能坚定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信念。2、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优点是善于倾听,能够感同身受,观察细致,有洞察力,有爱心和包容心,热爱学习,追求进步。我喜欢换位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在与别人交流中,我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迅速地在旁观者和当事人中间置换,从而更清楚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3、我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另外,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4、我的性格十分开朗,很容易和孩子融合到一起,这对我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很有帮助。(三)努力方向虽然我对这个行业热情无限,但深知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今后还要不断努力。1.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有些问题还不能给患者在心理方面给予有成效的帮助。2.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一些硬件条件不足,尤其缺乏比较完备的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相关软件,不能准确界定患者器质性疾病与心理性疾病。 3. 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未来的咨询和治疗工作可能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士,而目前个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生活的阅历都需要今后不断的学习,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4、今后的日子里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生活质量。5、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我理解他们内心的悸动,明白他们的想法,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代沟。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我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发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有独到之处,还给来求助的人一个美好的心境,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再不受烦恼和忧愁的牵绊!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成长报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滚滚长江东流水,都想流进大海这个快乐老家,水流向大海就有起有伏,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有称心就有不称心、有成功有就有失败、有欢乐就有痛苦、有顺利就有挫折,哪一段是不好的呢?哪一段是你能拒绝的呢?快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人生态度。用赏识的观点来面对你的人生,失败了请你不要放弃,那是你未来成功的垫脚石;痛苦时你不要绝望,那是你未来欢乐的基础;遇到挫折请你继续坚持,那是你通向未来的必经路;享受苦难、享受失落、享受烦恼、享受孤独、享受委屈就像享受黑夜是未来的黎明一样,因为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朋友,感恩生活,珍惜一切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