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啦!望采纳!谁乃真英雄——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作品评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兑,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国志》印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的。国寅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明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吁始,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魏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 决定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曹操是知己知彼,准确判断,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夷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人胜。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但另一方面,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佐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则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共描写了1230个人物,有名有姓者约千人,其中,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是小说所刻画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人物。 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 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小说从正统观念出发,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卜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诈。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借迎献帝而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居高临下的极大优势;他善于收买人心,笼络部属,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卓有才干的谋臣战将;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权术中的精妙人微处继承下来,并用以左右朝政,扩展势力,把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和道德一概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业的政治野心。 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烈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三国演义》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等等。
《三国演义》真英雄之高顺最早的载录中,当吕布在丁原麾下时,高顺就已经在营中效力了,甚至比张辽的资历更老(张辽是在董卓败亡后,才带兵投靠吕布的)。乃至于吕布叛杀丁原投奔董卓时,高顺也跟随前往,虽然没有张辽前前后后那般详细的资料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高顺远远比张辽更早在吕布军中,自然也身处高位。可就这样一个身处高位的人,平时并不喜言语,而且做人清白,从来不会接受别人的馈赠!非常注重个人修养,裴松之注《吕布传》引《英雄记》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短短十二字里,一位严毅威重,清廉自守,生活朴素严谨,善于自我克制的真正军人形象跃然纸上。高顺威严而有仪表,治军也很严格,也不饮酒,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提刀策马的武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汉末乱世,兵戈四起,朝不保夕,人多有世事无常,及时立业行乐之叹,加之汉人有豪饮之风,因此后汉三国人物多嗜酒无度,就连文人类的代表——孔融都是嗜酒如命,让他让个梨容易,但让他让壶酒就等于要了他的命。而像那些提刀策马在战场上杀人如杀鸡一样的武将,哪怕是此刻的现代人,喝一两壶小酒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鲜的是,还真有人不喝酒!还是一个古代武将(军人),放到现代,可是好男人一枚!只能说,高顺放弃了血战之后无节制的放纵与欢乐,而选择能够随时保持清醒与克制的道路。仔细想来,让人佩服的不仅是他的自律,更是为君主随时准备清醒状态的那一份忠义之心,换句话说是真正的“无我”。《素书》说:“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这一点,高顺做到了。同样,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这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比不饮酒更加难得!哪个人没有一点点私心?偏偏高顺就克制住了这一点点私心——我不要你的东西,所以你也别送来。我蛮想说:中国官员什么时候才能有像高顺这样的自觉,要把高顺当榜样学习!若能如此,壮我华夏大国指日可待啊!为人清白,不饮酒,不接受馈赠……这在骄悍暴虐,杀掠无度的吕布并州军团中,独善其身的高顺,使人感到分外的清新可敬,可能也正是这样,才造就出他日后的悲催人生。高顺也是一个忠臣。他死心塌地的跟随吕布南征北战,哪怕他已经知道吕布不会成就大事,但仍然紧紧跟随着,并没有像徐晃、张辽和关羽这样选择“转会”,最后被擒后一言不发凛然受死。忠心二字,在高顺的心中是无价的,甚至比命更重要,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如果是他,能做到这等水平么?不仅仅如此,还有: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高顺经常劝谏吕布说:“凡是破家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手下没有忠臣和能臣,只是因为君主不能用人。将军每次的言行举动,都不肯深思熟虑,动辄喜欢说失误,将军的这种失误太多了。”高顺这一段话堪称经典,不仅适用用于治兵理国,对现代企业用人也很有使用价值。诶诶,高顺的确是个武将,可我也没说他是个粗人啊?也没说他大字不识一个,相反,他是有文采的,也是懂得劝谏和建议的,只不过这样的劝谏太过于直接,感觉像是带着责骂的态度,但这又间接证明高顺敢于犯上,不惜触怒君主来劝谏!如果我是吕布,这样的忠心,就算触怒了我都会不忍杀他,这样的忠臣实在是太稀有了。高顺的忠心证明还有历史事例的记载!可不是我在乱掰,且来看看:【古文】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默舆性,送诣布”。【译文】建安元年196年6月夜半,吕布部将河内人郝萌发动叛乱,攻击下邳府的厅事合,吕布不知道谋反者是谁,急忙和妻子(罗氏)衣不蔽体地突破厕所的墙壁脱逃到都督高顺的营内,高顺主动让出督将位子给吕布然后称吕布为将军。高顺询问吕布有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用来判断敌人的线索,吕布只回答听到河内人的话,高顺马上就冷静判断出敌人是郝萌,并且立即带兵进入下邳府,弓弩并射郝萌和他麾下的士兵。这些士兵奔逃乱走,于天明回到自己的营地中,属于郝萌营帐下的小将曹性造反,与郝萌对战,虽被刺伤,却斩掉了郝萌的一只手臂,高顺赶来斩杀郝萌,把首级送到吕布面前,迅速平定了这一起叛乱。在当时情况,高顺其实就是最高指挥官,有着最高的权利,如果高顺要造反成为新主,他完全有机会也有能力!然而,他并没有,更没有像历代的权臣那样产生任何僭越之心,即使吕布终究无法成就大事,他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尽心尽力平定叛乱。深夜兵变这种险恶无比的形势下,吕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高顺不会背叛,于是逃往高顺营中。高顺确实没有辜负吕布的期望,详细询问了叛乱的细节后,迅速确认了叛乱主谋,严兵整甲,半夜之内就平定了叛乱,速度之快让人咂舌,并且亲手砍杀了叛乱主谋郝萌。明实果断之称,高顺受之无愧。个人修养高,资历老,能力强,还忠心不二,然而,就算是这样,吕布却不信任他——布知其忠,然不能用。飞将吕布虽然在打斗方面特别厉害,但是在御人统军这些方面他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还有翻覆无常、轻狡刚愎这一类的坏毛病,可这样一个人又对谁都不信任,猜忌诸将,其中也包括高顺。【原文】“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译文】吕布在郝萌兵变后,对高顺变得更加疏远,凭借和魏续有外内之亲,甚至把高顺的兵权给夺了交给自己的小舅子魏续打理,直到当要战争的时候,因此才令魏续还给高顺统领的陷阵营部队与交还兵符,高顺也从来没有恨意,依然为他冲锋陷阵从来不怠慢战机,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辅佐自己的君主。比较戏剧性的是,到最后这个小舅子绑着吕布献城投降了,不知当时那位驰骋中原的飞将会作何感想。也因为吕布的不信任,作为中郎将的高顺能指挥的兵力只有七百人而已,在三国乱世里,七百人根本什么都做不到,完全就是摆设。当然,这是对于正常的将领而言,可对于高顺来说,七百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士兵到了高顺的手里,可就“战”出了名堂。就算只有七百人也能屌起来,高顺是这样想的,他并没有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在阵后,他即将告诉你,什么才叫作名将的传奇。仅仅靠着这七百人,他创建出一支三国时期战斗力相当强悍的特种部队,一会儿就提到,正是因为这一支战斗力爆表的特种部队,让得以他名留青史,也靠着这一支特种部队,证明了高顺就是一个名将。高顺打造这一支特种部队也是吕布军中唯一一支特种部队,不但有统一的指挥系统,装备精良,而且士气高涨也非常注重气势,还时不时会喊几句口号,士兵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的英勇,相当有冲劲,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快准狠是他们的特点,移动机动性强,冲锋时机准确,且攻击够凶猛。同时,这一支部队也是这个三国时代里,仅次于“曹魏虎豹骑”的【骑兵制】特种部队,甚至数量比该兵种更稀少,只有区区七百人而已,然而其历史地位和战斗力竟可匹敌足足有五千人的虎豹骑,也就说这一支只有七百人的部队以一当五也不为过。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虎豹骑?骑着老虎和豹子出战的士兵吗?咳咳,别胡乱脑补,已经从《三国演义》跑到了《封神演义》了。虎豹乃是百兽中最为凶猛残忍的存在,取这样的名字刚好能凸显出该兵种的特性!虎豹骑可是三国时代里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特种骑兵,分为虎骑营和豹骑营。两营的最高长官以及大小头目均按武艺、智谋、战略战术等实力定夺。当然,“一把手”都是由曹操最信任也是最忠心的曹氏将领担任。先不妨从正史里看看“虎豹骑”的赫赫战绩: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南皮之战中,虎豹骑斩杀了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时,“纯部骑获单于首级”,其千里奔袭的能力可见一斑。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之战击破刘备,要不是关羽及时率兵前来,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建安十六年,曹操征马超时出战的又是虎豹骑,“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建安二十三年,虎豹骑在下辩击破张飞和吴兰……曹操几乎会在每场战役的最关键或者最危急时候,投入虎豹骑参战,并能扭转乾坤取得胜利。由此可见该部队的攻坚、奔袭和战斗能力到底有多强,战绩太辉煌了。高顺的特种部队呢?那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只有七百人的特种部队,也能知道高顺靠着这一支部队如何修炼成名将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记载:(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受到高顺直属指挥的部下,只有七百余人,却号称千人,多出来的三百人大概是后勤部队,并不是用于直接正面参加战斗。但是这一支部队,每个战斗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都精练齐整,每一名士兵都严守军纪,而且军备严整,作战时相当勇猛,可谓是我不怕死我怕谁?相当有战斗力,杀人跟杀鸡一样,谈不上怕。在战场上高顺每次率领这一支部队去攻击敌方阵营时,能非常快速地攻陷掉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高顺率领的部队就有为了“陷阵营”之美誉,也正是这一支特种部队的名称。那么主题来了!也是我们这些三国爱好者孜孜不倦的话题:那便是这一支部队的兵种。有人说,陷阵营是重装步兵,身披铠甲,防御力特别强,一手持铁盾,一手持大戟,攻击力也不落后。唯有如此,才能解释只有区区七百人的一支部队就敢冲锋敌军阵营,还每次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足够且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冲锋陷阵完全就是瞎扯。又有的人说,陷阵营其实是由轻骑兵组成的,身披皮甲,手持刺矛。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高机动性发动冲锋,并且在敌军阵营里来去自如,定是一支以速度见长的特种骑兵。也有人的说,陷阵营是由大刀兵、皮盾兵和弓弩手诸多步战兵种组成的多元化部队,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多变的战场环境,不同的兵种起到不同的作用,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个观点更加有力的证明莫过于:在郝萌兵变时,高顺只能指挥自己的部队去平叛,要以最高的速度解决,只能带领步兵,直接率众冲郝萌所在的将府,进行狭窄的巷战,所以不可能是骑兵,因为马怎么进府?反而还成了累赘。说真的,当时我看到了还真觉得是这样——陷阵营是由一支陆战型多元化步战兵种部队。直至今日才明白,陷阵营,其实是正面冲击的骑兵王者,它被高顺创建出来就是为了冲垮天下的。自古以来,骑兵都是战场上最具威力的兵种之一,在马的帮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为了具有高度突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在很多历史记载中所提到的中国“铁骑”,根据推测往往只是在要害部位装备金属护甲以高机动力为主的轻(型)骑兵,而西方的法兰西重(装)骑兵,则是在全身都被铠甲所覆盖,这正是该兵种装备异常高昂的原因,无法广泛建立制式军队,只有家境殷实的贵族才能拥有。而陷阵营就是参照该标准建立出来的,他们并不是铁骑,也不是多元化步兵,而是真正的重装骑兵!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1.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奸雄。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件事上:(1)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2)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有这样几件事能说明: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3)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4)杀粮官。当时袁绍的弟弟叫袁术,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因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为天命在我可以当皇帝了,就在寿春城自己称帝了。实际上你的实力不到,有这枚印管什么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寿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5)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割发:又名“髡” 是一种仅次于断头的刑罚)(6)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7)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2.刘 备: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张 飞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张飞重情义,武艺高,谋略上当然不能跟诸葛亮比,但偶尔也表现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细!遗憾的是没有战死在沙场,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这样的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4.关 羽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公”。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最后兵败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遗恨千古。5.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6.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肉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恨其智不能为东吴所用) 7.司马懿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司马懿早年任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臣。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国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人们中华 文化 文学创作中一颗灿烂的耀眼明珠。我整理了《三国演义》 读后感 高中800字 作文 精选5篇,欢迎参考借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800字作文一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就对它痴迷不已,它像一个知心朋友,与我一起成长。
翻开《三国演义》,我像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斗长坂坡。这一路上,我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勇无敌的关羽,疑心重重的曹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让我佩服。他是智与忠的典型,贤相的化身。他运筹帷幄,决战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首先 ,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才识过人。在茅庐时,他心系天下,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深入的观察与研究。走出茅庐后,他用兵如神,处事果断,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几乎战无不胜。在我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其次,诸葛亮的忠诚也堪称绝唱。他忠心耿耿帮助刘备白手起家,打出三分天下 。刘备死后他临危受命,励精图治,由于操劳过度,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也有失误,他错用马谡,大意失街亭。使蜀汉 受到了很大的损伤。他事无巨细,件件亲为,小事抓多了,势必会影响大事。最后,心力交瘁,劳累而死。
从诸葛亮的身上 ,我学会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和做人的道理。而他的失误使我想到了“吾日三省吾身。”连诸葛亮这样的奇能异士都有失误,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不要因为考试的一点失误而灰心,也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不要做最完美的,我们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好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800字作文二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 故事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
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800字作文三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让我深有感触。
我想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
不知道大家喜欢那个角色,我就喜欢诸葛亮。诸葛亮这人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诸葛亮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学习。 说说 国家吧,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最后到内容了,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其实我觉得,各个国家都应该和和睦睦,互相帮助,这样才会让世界安宁。不过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的活剧。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费尽心思,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看完三国演义,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要做到鲁肃的忠厚老实;刘备的珍惜人才;诸葛亮的聪明才干;徐庶的爱国;关羽的勇敢等等。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800字作文四 我终于把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看完了。我合拢了书,回忆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西晋统一为止,期间近百年的 历史故事 。他展现了东汉末年在黄巾军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的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及其相互间消长愈兴亡过程。
与此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与黑暗,社会的动乱,以及民生凋撇的图景,揭露了统治阶段武装集团镇压农民起义,相互争夺权力,制造乱战,使人民群众惨遭涂炭的暴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真实历史。
《三国演义》把蜀汉政权当作全书的主导方面,把蜀主刘备塑造成一个仁君的典范。刘备从桃园三结义起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在曹操大举南下,刘备从新野、樊城撤退时,虽然情势万分危急,他也不肯丢弃数十万随他赴难的百姓。刘备对部下也笃诚宽厚,“知人善任”,以德感人,以德服人,故如诸葛亮、五虎将等一代英豪能终身相随,君臣之间的关系“犹鱼之有水也“。
与刘备的“宽仁厚得”相反,小说中的曹操则是一个残暴的奸雄形象。刘备入川时,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作者渴慕由明君良臣一统天下,治理国家,创造一个清平世界,但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
现在的今天,我们过着幸福、平安的日子,你可曾想过我们的祖先曾九死一生地拼搏,想创造一个清平世界。现在,他们的愿望实现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分一秒,不要浪费。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800字作文五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白话版)时,才五岁。从那时到现在的八年中,《三国演义》被我翻了不下二十遍。
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一遍。随着浏览,我渐渐明白了故事情节,各种感情油然而生:我赞叹关羽的义、张飞的勇;我喜爱孔明的智、赵云的忠;我痛恨曹操的奸、董卓的暴……一切感情抒发完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只是本故事书。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逐渐形成了个认识,战争是智力的较量。怀着充实我的大脑的目标,我又开始读《三国演义》。那一次,我读得格外认真,它的字字句句都震撼着我,我的感情有了巨大的更新:关羽的水淹七军让我赞叹不已,吕蒙的白衣过江使我赞不绝口,孔明的火烧上方谷的小漏洞令我扼腕叹息……加上我读过的《长征》中毛泽东战时经常看《三国演义》,我更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是本兵书。
初中,我买了线订版《三国演义》。我一读这本“正版货”便陷入深思:关羽兵败蜀汉为什么没一兵一卒搭救?魏延为什么被杀了?……猛然我发现,其中问题这么多,其高度也跨越到政治上。慢慢地,答案清晰了。我反感诸葛亮对人的偏见,借东吴之刀杀关羽。我痛恨他用人的失败,排挤魏延……我又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这是一个惊雷,深深震撼了。这是一声警钟,告诫我们为人处事要低调……
突然,我又发现:一本书,永远无法彻底读懂。你读多少遍,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见解。读一本书,一个人读不到最懂的境界,但能读得更懂。
这次寒假,我又读了《三国演义》。我又想自豪地说: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可我究竟想起了什么,便默默地埋头进入书海中……
相关 文章 :
1. 《三国演义》读后感5篇精选高中范文
2.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优秀作文10篇
3.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5篇
4. 《三国演义》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
5. 《三国演义》5篇1000字读后感优秀高中作文
6.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7.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篇优秀作文
8.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高中作文
9. 最新2020《三国演义》高中寒假读后感800字大全5篇
10.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作文
去看前言吧。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读三国演义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心得800字1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中国历有一段三家分汉的 故事 ,这段故事不后各朝各代的文人都知道,就连现在的人们也不忘那分汉壮观的场面——这就是“三国”。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想起胸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皇叔——刘备;想起智谋超群,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先生——诸葛亮;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的关云长——关羽;还会想到武艺高强、正气凛然的张飞……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读者拍手叫好。
其中,在读到“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时,我再一次佩服诸葛孔明的计谋,而为周公瑾虽然才智出众,但因心胸狭窄而气绝身亡感到惋惜。这是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心胸狭窄,更不能瞧不起别人,如果想方设法去陷害别人,自己终会尝到苦果的。
三个国家的君主——刘备、孙权、曹操,为了争夺霸王,个个互不相让,经常出兵攻打别的国家,各国都伤亡惨重。关羽英雄无比,曾与刘备张飞三人战吕布;张飞虽性暴如火,但武艺惊人,曾一人在葭萌关大胜马超。
赵云跟随刘备,不让刘备受伤,曾独自伤五十员曹将,单骑救阿斗;张辽伤敌无数,曾和李典、乐进杀吴兵几十万人;陆逊武艺不佳,可身怀妙计,曾助吴兵,击退刘备七十万大军。
其次,里面的情节更为精彩。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并一起报效国家,斩黄巾首立功。后来,董卓夺取王位,他们三人战吕布。过了几十年,魏、蜀、吴成立,各国君登基。又经过征伐,司马昭、司马炎二人统一华夏,自立晋国,结束了多年的三国之争,使之成为历史。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仿佛就在三国时代,我为其中的英雄豪杰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学习英雄们的英勇,继承他们的精神,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读三国演义心得800字2
三国演义大家并不陌生吧,他可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啊。而每个人心中都有经典,我心中的经典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主要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东汉末年,汉灵帝腐败无能,老百姓们抱怨连连,于是就引起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而三国演义就是讲了黄巾起义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如:知人善任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生性多疑的曹操,沉着冷静的孙权……这些人为我们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悲欢离合、生死较量。
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火烧赤壁了。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显得更机智了,黄盖也体现出了他忠诚、勇敢的高尚品质,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营,随后周瑜在众大臣前打黄盖,然后黄盖假装向曹操投降,诸葛亮又请法师作了个法,要求后天刮东风,而到了后天,黄盖带来了二十条船放火烧了曹营,这时又刮起了东风,使火势越来越大。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计谋很完美呢?可是我并不觉得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因为当时曹操再谨慎一点,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了,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虽然最喜欢的故事是火烧赤壁,但是给我最大感触的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也许你们不知道,其实周瑜是中了毒箭,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气。诸葛亮一共气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见周瑜生气时我就觉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气还偏偏和自己过不去,凡事都要看开点,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还不是自己的损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么紧,到头来还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含怨而死,死时只有36岁。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这场“游戏”的结局是魏、蜀、吴三国统一了。可是,在我看来,这场游戏并没有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们在尔虞我诈的过程中都有在身体或心灵都有所损失。他们争皇位太像皇宫中的妃子们勾心斗角了,只不过皇宫中的妃子们每天是想着怎么讨皇上的欢心,当上皇后﹔而他们则是想着怎么打败对手,当上皇上。
三国演义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感触了,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如果你也要选择一本经典来读的话,你也来看三国演义吧!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读三国演义心得800字3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读三国演义心得800字4
我在这个寒假期里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三足鼎立,天下归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 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是忠、勇、义的化身。
诸葛亮:旷世之才,是智慧的化身。鲁迅的评价是“多智而近妖”。
赵云:三国中一流的武将,为人刚正耿直。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 反思 。
读三国演义心得800字5
三国啊,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时代,是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是中华民族由盛转衰的时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一个需要领袖的时代,也是一个诞生领袖的时代。在董卓废帝时,有多少人的野心重新复活,还有多少自持世家贵族的大夫欣喜若狂,觉得乱世来了,也意味这机遇到来。“这江山,有能者居之。”也催生了战争。
在三国里,我要敬佩的是刘备的坚毅性格。坚毅的性格让刘备每逢绝境都不放弃,是什么支撑这刘备呢?我想也有这那争霸一方的志气吧。还有曹操和孙权,这二人皆有相同之处,就是厚黑。其实在这三人之中,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在曹操一生中,能够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大局,在对待异族的态度是无情,不讲什么圣人道理。虽然说曹操做过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但是曹操是一个真性格的人。“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不足二十岁却执掌一方,可以说年少有为,虽然不是自己打的基业,但也是子承父业。只是守成之君而已。
刚看三国时,看到貂蝉一个弱女子让董卓尸首分家是,也没什么了不起,在上高中以后,仔细研究了一下三国历史,却猛然发现貂蝉的舍身为国的勇气是那么的让人敬佩,那么的让人惭愧,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士大夫一个响亮的耳光,巾帼不让须眉,只是伊人已逝,我们只能缅怀,让这一 事迹 永远的流传下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魏,蜀,吴三国。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统一天下,只能不断的内耗,不断的消耗中华民族的底蕴,以至于,在晋连灭三国后,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悲惨事件,只能躲在南方苟延残喘。幸运的是出现了
冉闵大帝,发出着名的杀胡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凡我汉人,皆可杀胡人”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国有太多的着名武将和文臣。武将如吕布,赵云,关羽,张飞,张辽,甘宁,颜良,文丑。典韦,夏候渊等。文臣如诸葛亮,郭嘉,庞统,荀攸,田丰,周瑜,法正,钟繇,贾诩,张昭,鲁肃,陆逊等。三国的人才太多了,导致三国的局面始终不能打破。
三国啊,你让人着迷,却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重回三国。三国时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
读三国演义心得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2020三国演义读书心得800字5篇
★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读书心得范文5篇
★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2)
★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800字作文精选5篇
★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
★ 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3篇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800字
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性格。我个人的关点是在三过演义中文诸葛他的性格是冷静机智。做事认真事先想好对策。个人评论他一生最有贾直的是他的空城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贾诩形象(一) 内容摘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记叙贾诩附李傕,投张绣,最后降曹操,成为曹操势力智囊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一系列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贾诩这一谋士形象。然而人们历来对贾诩的评论却众说纷纭,认为贾诩“乱武”,耍“小聪明”,“唯求自保与显达”,罪大恶极,“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些观点都是有违《三国演义》事件本质和三国历史事实的。贾诩是智慧的,在军事上能运筹帷幄,“料敌决胜”,在政治上能着眼未来,知人善谋,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有良、平之奇”;而且他心怀忠义,一心匡复朝廷,救国救民,是三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德才兼备的英雄。 关键词:《三国演义》;贾诩;智慧;忠义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颠峰之作,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作者罗贯中巧妙的艺术加工,塑造了一大批三国乱世的群英形象。贾诩在《三国演义》群英中的地位,远不如司马懿,诸葛亮一类,甚至不如刘晔,许攸之流。然而正是这个“配角”人物,对三国历史的发展却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不论是李傕郭汜长安之乱,还是官渡之战前夕的张绣降曹,亦或是曹操立储曹丕称帝,他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贾诩的评论众说纷纭,而其中颇多微词。那么,到底《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贾诩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一 贾诩与长安乱 《三国演义》中贾诩的“出场仪式”就在长安之乱,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贾诩的出场,造就了轰轰烈烈的长安乱。是时董卓被杀,其部将李榷、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说:“董卓跋扈,都是因为这四人的帮助,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于是李榷准备散伙各自逃命。这时贾诩发话了:“你们搞什么名堂,你们这样弃军单行,一个亭长这样的小官带几个人就能把你们捉住,找死呀!不如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如果不能取胜,再逃也不迟呀。”这话说得关键呀,李榷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于是结集人马,杀回长安,败吕布,杀王允,退马腾,诸侯莫敢谁何。这件事可成了贾诩一生最大的污点,历史学者也找得着人骂了:你贾诩坏呀,你这是“乱武”呀,好不容易才杀了一个董卓,被你一句话,却弄出几个董卓来了,“武士争端起于说士舌端”,太可怕了。“像你这种损国害民未必利己的点子都出的人,还是越少越好”。连史学态度严谨的裴松之也出来大骂一通:“传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人功难著,而乱源意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无恶既枭,田地始开,故始后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总之,你贾诩是罪大恶极。 贾诩冤啦,贾诩何罪之有,使天子蒙侮,百姓遭乱的可是李傕等人“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可没叫他们去胁迫皇上,谋害群臣和荼毒生灵呀。为什么要把李、郭的罪让贾诩来背呢?这件事其实恰恰体现了贾诩的智与义。贾诩的智当然也就是料事如神,李、郭攻长安获胜,贾诩为傕谋每每中款。这点大家没有争议,不管认为是“小聪明”,还是大智慧。至贾诩的义,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其实,我们只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长安之乱,不难发现贾诩的良苦用心,贾诩只不过想用自己的“良,平之才”指导李傕等“奉朝廷以正天下。” 首先,李傕是贾诩之主,贾诩出此“下”策,是不想让自己的主子自投罗网遭诛,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董卓之乱,元凶是董卓、李、郭、樊四人,是为什么?董卓的其他党羽都赦免了。只有此四人罪大恶极吗?好比逃跑五十步与逃跑了一百步,就赦免五十步的,诛杀一百步的,或许贾诩也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而且李傕是自己的主子,身为下属怎能见死不救?这样有违忠义之道呀。所以,贾诩这样做实为忠义之举。 其次,贾诩的目的一是为李傕等全身而退,二是为了匡复国家,这样一举两得的主意,难道不应该出吗?我们试想,如果没有李、郭杀回长安,长安在吕布、王允的把持下能不乱吗?贾诩当然当然也知道吕布、王允不是真能辅佐天子的人,吕布的为人天下皆知,此等人当设法除之,王允也非能济世的相才,所以贾诩冀希李傕等人能除此恶,然后“奉朝廷以正天下”,或者说是“奉国家以征天下”意思就是说,如果事情成功了,就辅佐朝廷平定天下。跟这差不多的说法还有郭嘉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两句话也有差别。“奉国家”,就是匡复祖国,辅佐朝廷,是忠国,是一切为了国家利益;“奉天子”,是辅佐天子,或者说是是侍奉天子,是忠君,听天子的话,不跟天子造反;“征天下”(或“正天下”),是为朝廷出力,是做事;“令不臣”,是发号施令,是用权;前者重在为国为民,后者重在玩弄权术,不可同日而语。是呀,为什么只许别人奉天子以令不臣,“我们西北军将士也是朝廷命官,又不是反贼,我们也能拥戴大汉天子。”如果说贾诩此计为护主只是小忠小义,那么他叫李傕等“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则显示了他救国图强的大忠大义。 但事与愿违,李傕等人却不知悔改,如此无药可救的人,贾诩再是良医也无可奈何。李傕等人攻陷长安,胁天子,杀群臣,乱境扰民。那问题就出来了,帮助李傕这样的“小董卓”,是没有“知人之明”,是不智;使国家遭乱,天下蒙侮,是不忠。李傕等人实非善类,但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我们也希望他改过自新,回头是岸,何况李傕是贾诩的主子,所以贾诩对李傕抱有一丝希望也是人之常情,希望他能借董卓之鉴,扶国安民。但李傕等人是朽木不可雕,最终成了地道的“小董卓”,这样贾诩也无能为力了,也后悔了,但他没有逃避“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罪过虽在李、郭,可贾诩不能袖手旁观。那贾诩能做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一是行善,二是除恶。 贾诩所行的善,包括安百姓,保群臣,护天子。《三国演义》记叙了贾诩力谏李、郭安抚百姓,辅佐朝廷,并尽力保住一大批朝廷大臣。包括赵温、王伟、周忠、荣邵、皇甫郦等。“此等举动,比之李儒劝杀百姓大不相同,惜其党恶,至今受人唾骂。”甚至连孙权也耻笑曹操后来用贾诩之谋。对于朝廷天子,贾诩也一心忠诚,竭力维护。《三国志》裴松之注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这件事出自于对贾诩不屑的裴松之注记,应当是真实的。贾诩绝不是小人,而是“义”士。此时的贾诩,不只是李傕的下属,而是辅国大臣,他的所作所为,不再是为了李、郭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天子、群臣和和黎民不受李、郭之间的内乱之苦,当“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 贾诩除恶就是削弱李傕,使他们最终走向败落。在李傕为非作歹,并召集羌人胡人,以御物宫人妇女诱之以为己用,皇帝想到了既忠义又智慧的贾诩。“使诩为之方计。诩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于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三国演义》记叙此事更加详尽,是由皇甫郦,贾诩合力完成。最终确如贾诩所料,李傕、郭汜等全部败亡。毛宗岗是这样评价贾诩的:“杨奉、贾诩始合而终离,是则独能补过者也,若郭阿多反复无常,与二人正自霄壤!”那么,贾诩所作所为是求自保与显达吗?不是,没人要杀贾诩,那何谈自保;那就是求显达了?也不是,李傕等受贾诩救命之恩,所以要封他的大官,贾诩说自己何德何能,“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其实正是因为贾诩忠义之德和知人识势之能,所以固辞不受。最后皇帝离开之时,要贾诩交还了印绶,可见他全不为名利所动,一心只为国家社稷。
问题一:三国演义每一回主要人物的性格及评价 35分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李[],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 *** 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 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董卓在长安任意杀戳. 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要借吕布杀董卓. 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 问题二:《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 研究报告3000字以上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主要的地位,它带我们领略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战乱年月,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性格各异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赤血丹心的赵子龙……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三国演义》中各处颂扬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国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余年历史,但在这段时代却呈现了许良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各展奇谋,争夺全国。但在最后只有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三分全国形成了三分鼎足,他们三人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值得让人思考的,他们三人有何过人之处呢?他们的性格有何异同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睁开切磋。 首先就是他们三人都拥有久远的目光和能够审时度势的能力。要知道,能够具备这两点的人可不多,具备了这两点的人必然会成为一个及格的政治家,因为有了久远的目光才能看清时局,从而为自己的成功寻找机缘。懂的审时度势才能发现所有对自己晦气的身分,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那时那么杂乱的年月,这两点就显的极为主要了。那么他们三人是怎么浮现这两点的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先说曹操,曹操在董卓入京往后自领了兖州牧,那时还打败了三十万黄巾军并篡夺了青州,在此时他知道了汉献帝亡命在外的动静,他马上就熟悉到这是一个千载一时的机缘,若是他在这时将皇帝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一来可以获得匡扶汉室的美名,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来投奔他,二来用皇帝的圣旨来伐罪此外诸侯,若是他们招架的话就定以谋反之罪,这样的话他也就师出有名了。于是他马上把皇帝迎奉到许昌,从此挟皇帝以令诸侯横扫全国。我认为这恰是他目光弘远的浮现,若是那时皇帝落入别人之手,那么曹操就不必然会有如斯的成就了。 刘备和孙权虽然没有曹操那样好的机缘,但在曹操将要灭失踪刘备时,他们两家都选择了连系对方抗击曹操,策动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年夜北曹操,从此破灭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胡想。在我看来,这恰是两人目光弘远,长于审时度势的浮现,他们两人都很是清楚的知道,若是对方被曹操覆灭失踪的话那么他们自己也会被覆灭,这对两人都是欠好的终局,于是刘备马上派诸葛亮向孙权求救,孙权也年夜白这一点,于是赞成和刘备结盟,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峙。 其次,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三人都知人善用而且长于听取别人的定见。在《三国演义》中众所周知最会用人的就是刘备了,他在幽州时和关羽张飞二人结为兄弟,从此之后关羽张飞就死心塌地的随从追随着刘备,甚至到后来关羽还对刘备来了个千里走单骑。这就说了然刘备这小我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后来诸葛亮出山,刘备录用他为丞相,让他治理国家,安抚苍生。法正和庞统投靠他,他让这两人随军出征算作军师,这都是他会用人的浮现。因为诸葛亮这小我是奇谋为短,治戎为长,长于治理国家,搞好君臣之间的关系,这都属于丞相的职务,而法正和庞统两人精晓盘算和兵书,这就是属于军师的职务了。刘备对于这几小我职务的放置都很是合理,每一小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都阐扬出了自己的才能,所以原本连一席之地都没有的刘备后来成为了可以和曹操孙权相抗衡的人物。 而曹操在这方面做的也很好,他不仅长于用人而且他还有一个利益就是他长于听取别人的定见,他在攻打袁绍的时辰听取了老伴侣许攸的策略,烧失踪了袁绍的粮草,最终得以打败袁绍,后来他又听取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统一了北方,这些都是他长于听取别人定见的功效。他在用人方面的利益就是他用人从不看对方职位的巨细,而注重的是对方的才能,只若是有才能的人......>> 问题三: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关羽、赵云、姜维……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J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曹操与杨修》、《曹操与蔡文姬》等影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的“三国热”。这些影视作品和随之产生的影评、剧评,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 为此,笔者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部分学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述后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园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顿;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在曹氏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问题四:三国演义里重要人物的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分析 诸葛亮:经典情节只说一个,就是隆中对。隆中对可以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场。在此之前,种种铺垫,徐庶的走马荐诸葛,水镜先生的卧龙凤雏论,以及对崔周平等人的描述,都深深的吸引了刘备,也深深吸引着读者,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终于千呼万唤的出来了,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有什么才能呢?他会不会像传说中的一样?或者会让刘备让读者失望呢?所以读者就像舌战群儒中张昭说的一样,睁大眼睛在盯着诸葛亮呢。所以,诸葛亮一出场,就是个神仙派头,羽扇纶巾,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种种描写,让人们认识到,起码诸葛亮相貌不输人(相貌在东汉末年也是评定人才的一个标准),接着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一通对话。这就要介绍诸葛亮的谋略了,刘备去找诸葛亮,不是让他搞公关,不是去发掘演员的,所以相貌,没有用,关键还要看谋略。于是诸葛亮就开始论述天下大势,当然,他说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就是“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典故了,其间诸葛亮指出了刘备现如今的最大难题,在于他没有地盘,之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的入情入理。到此,不止刘备,就是读者也会对这位未出茅庐的年轻人刮目相看了,他太厉害了!整个诸葛亮的形象也活了起来。至于表现出的性格,个人认为:第一表现了诸葛亮的超然脱俗。从形象到他所居住的环境都可以看出来。第二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确实惊人,谁都知道三国最终是三个国家,但是在当时,诸侯混战,曹操强大,孙权很弱小,至于刘备更是寒碜的到家,诸葛亮就敢说将来是个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敢说刘备可以与曹操、孙权这两个大军阀抗衡,确实了不起,基本把时事看透了!第三表现诸葛亮的务实精神。易中天先生说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一句空话,句句关乎刘备的切身利益,这也是为将来那个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做伏笔吧。第四表现了诸葛亮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终于正统的思想。否则他不会跟刘备。刘备在演义中是大仁的人,诸葛亮之所以辅佐他,主要还是因为这个,诸葛亮一来怀才,想成就不世之功,二来也确实为了解救苦难中的百姓,当刘备说出为了复兴汉室而不自量力时,我相信诸葛亮已经就同意出山了。第五表现了诸葛亮的出世精神。在随刘备走之前,他吩咐弟弟照看好农田,待功成后来此隐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思想。说明他不贪恋世俗,一心修身。 刘备:先说第一个经典情节。就是三英战吕布。刘备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一个只会哭只会跑,像是女人一样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了这场撼人心魄的“大比武”。吕布,三国第一勇士,武功无敌,这样一个人,普通人见了就得腿软,但是刘备和他的两个弟弟不是这样。他们都是英雄,所以敢于挑战对面这个“怪兽”。于是先是张飞,之后关羽,之后刘备,挨次冲上去,四个人走马灯似的战斗在了一起,旁边人都看呆了!吕布支持不住,最终败下阵去,刘关张看着败走的吕布,哈哈大笑,这是何等的豪气!这说明刘备是个英雄! 在说摔孩子。个人认为这说明了刘备有其狡猾的一面,看着满身鲜血的赵云,是在想不出安慰之辞,于是想这么个招。感觉刘备有些不地道,但是换了我们自己呢?摔孩子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在说永安托孤。这个不细说了。体现了刘备的大仁大义,竟能举国托于贤人,真不容易!即使他不是真心的,但起码也说明刘备是个英雄,是英雄他才不放心诸葛亮,是英雄他才想出这样的话来钳制诸葛亮。 张飞:先说当阳一吼。一声吼死曹操一个战将,真是把张飞的勇烘托到了极致。一个人,一匹马,一支枪,站在桥头,曹操数万大军楞是没敢往前走一步,不但没往前,在张飞吼过之后还掉头就跑,这是何等的气魄!真个张飞这个人物完全活在了读者眼前,也展现了张飞那种无畏的气魄,以及震慑寰宇的那种能量! 再说义释严颜。时候诸葛亮还对刘备说,翼德懂得......>> 问题五: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 夏侯,饥不择食。 问题六: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探究论文 谁帮忙写一个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贾诩形象(一) 内容摘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记叙贾诩附李啵投张绣,最后降曹操,成为曹操势力智囊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一系列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贾诩这一谋士形象。然而人们历来对贾诩的评论却众说纷纭,认为贾诩“乱武”,耍“小聪明”,“唯求自保与显达”,罪大恶极,“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些观点都是有违《三国演义》事件本质和三国历史事实的。贾诩是智慧的,在军事上能运筹帷幄,“料敌决胜”,在政治上能着眼未来,知人善谋,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有良、平之奇”;而且他心怀忠义,一心匡复朝廷,救国救民,是三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德才兼备的英雄。 关键词:《三国演义》;贾诩;智慧;忠义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颠峰之作,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作者罗贯中巧妙的艺术加工,塑造了一大批三国乱世的群英形象。贾诩在《三国演义》群英中的地位,远不如司马懿,诸葛亮一类,甚至不如刘晔,许攸之流。然而正是这个“配角”人物,对三国历史的发展却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不论是李喙汜长安之乱,还是官渡之战前夕的张绣降曹,亦或是曹操立储曹丕称帝,他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贾诩的评论众说纷纭,而其中颇多微词。那么,到底《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贾诩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一 贾诩与长安乱 《三国演义》中贾诩的“出场仪式”就在长安之乱,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贾诩的出场,造就了轰轰烈烈的长安乱。是时董卓被杀,其部将李榷、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说:“董卓跋扈,都是因为这四人的帮助,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于是李榷准备散伙各自逃命。这时贾诩发话了:“你们搞什么名堂,你们这样弃军单行,一个亭长这样的小官带几个人就能把你们捉住,找死呀!不如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如果不能取胜,再逃也不迟呀。”这话说得关键呀,李榷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于是结集人马,杀回长安,败吕布,杀王允,退马腾,诸侯莫敢谁何。这件事可成了贾诩一生最大的污点,历史学者也找得着人骂了:你贾诩坏呀,你这是“乱武”呀,好不容易才杀了一个董卓,被你一句话,却弄出几个董卓来了,“武士争端起于说士舌端”,太可怕了。“像你这种损国害民未必利己的点子都出的人,还是越少越好”。连史学态度严谨的裴松之也出来大骂一通:“传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人功难著,而乱源意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无恶既枭,田地始开,故始后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总之,你贾诩是罪大恶极。 贾诩冤啦,贾诩何罪之有,使天子蒙侮,百姓遭乱的可是李嗟热恕笆录茫奉朝廷以正天下”。可没叫他们去胁迫皇上,谋害群臣和荼毒生灵呀。为什么要把李、郭的罪让贾诩来背呢?这件事其实恰恰体现了贾诩的智与义。贾诩的智当然也就是料事如神,李、郭攻长安获胜,贾诩为嗄泵棵恐锌睢U獾愦蠹颐挥姓议,不管认为是“小聪明”,还是大智慧。至贾诩的义,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其实,我们只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长安之乱,不难发现贾诩的良苦用心,贾诩只不过想用自己的“良,平之才”指导李嗟取胺畛廷以正天下。” 首先,李嗍羌众贾主,贾诩出此“下”策,是不想让自己的主子自投罗网遭诛,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董卓之乱,元凶是董卓、李、郭、樊四人,是为什么?董卓的其他党羽都赦免了。只有此四人罪大恶极吗?好比逃跑五十步与逃跑了一......>> 问题七:求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论文 10分 【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而且并不【心胸狭窄】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看人们对它的描述:(来自百度百科)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可见他是一个【完美】的人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代文豪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 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胆略兼人,气度恢宏和雍容大雅得了大家,甚至是敌人的仰慕。但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浙,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一代懦将却在百姓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诸葛孔明在赤壁人战开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苏轼词中那位“羽扇轮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到底是谁。由此,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公瑾太不公平。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呢?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这段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贬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从《三国志》到《汉晋春秋》,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反反复复,众说纷纭。而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身处夹缝中的东吴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处于颇为尴尬的地位。 【三国演义】为了反衬【诸葛亮】的【才智】,让【周瑜】与【诸葛亮】斗,与他人斗纷纷获胜的【周瑜】,在【诸葛亮】面前却没有胜过,如此反衬【诸葛亮】的才智 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一个【精忠报国】【足智多谋】的【天才军师】,挥一挥【羽扇】,就能变出上万雄兵,自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自己,自比【管仲乐毅】,从不【以私废公】,一切时候都【顾全大局】。一个永远的【蜀汉丞相】。
诸葛亮:任人唯亲,太信任马谡关羽:猛将,但太自大张飞:暴力男,待下属太严肃刘备,普通人一个,没什么大志气曹操:奸雄,真正的战略家孙权:英雄,但太听部下的意见以上属于个人总结,不知是否正确
【作品评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兑,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国志》印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的。国寅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明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吁始,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魏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 决定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曹操是知己知彼,准确判断,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夷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人胜。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但另一方面,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佐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则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共描写了1230个人物,有名有姓者约千人,其中,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是小说所刻画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人物。 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 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小说从正统观念出发,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卜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诈。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借迎献帝而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居高临下的极大优势;他善于收买人心,笼络部属,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卓有才干的谋臣战将;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权术中的精妙人微处继承下来,并用以左右朝政,扩展势力,把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和道德一概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业的政治野心。 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烈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三国演义》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等等。
[1]蒋正冶: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述评2007(1)[2]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3]陈 辽:智谋精粹古为今用--读《“三国”智谋精粹》1993(4)[4]边 勋: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5]郭百秋:《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引言 《三国》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改编而撰写的一部气势磅礴、经天纬地的历史长篇文学巨作,书中美妙的语言、巧妙的智慧,都体现了作者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学识。读史使人明智,《三国》虽然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改编,但是却也算是一篇历史巨作,深刻反映了古人的处世哲学,在概括东汉末年数十年政治剧变的同时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叱咋风云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闪烁着巨大的人格魅力闪光点,为后世敬仰。 二、《三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国》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造的一座丰碑,反映了东汉末年那一段近百年的刀光剑影的战争历史。《三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内容进行了再发挥,又融合了明代社会现状,批古评今,宣扬了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汉文化。 在《三国》中共刻画了数百个人物形象,比较成功的有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人。这些都只是整个著作的冰山一角,三国时期的英雄,智勇双全,是小说的好题材。而罗贯中则凭借自己非凡的叙事才能,对近百年的战争进行了全景描述,赋予了人物艺术化的形象,成就了《三国》这部传世经典巨作。 三、《三国》中著名人物人格魅力分析 有上述解读可以看出,《三国》的学习,对大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三国》的解读,首先要从人物的分析入手,下面将结合《三国》中几个著名的人物的人格魅力、性格特征对这些英雄进行一次解读。 (一)刘备。刘备是《三国》中的核心人物,他一生可以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算是个古代成功的“创业者”。刘备其人,雄才大略,善于韬光养晦,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极深。刘备在《三国》一书中与曹操有着截然不用的特质,刘备宽仁、忠厚、善于笼络人心,从名士徐庶对曹刘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刘备人性散发的魅力。刘备此人知人善用,善于团结人。创业之初,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为左右臂,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也是其独特人格魅力的体现;而且刘备坚韧不拔,在其创业之初,曾经投靠公孙瓒、袁绍甚至一度屈居于吕布之下,在其投靠曹操、刘表时,曾多次险遭暗杀,但刘备却忍辱负重,多次死里逃生,最终成就蜀汉霸业。刘备在人们心中代表着仁义、坚韧的人格。 (二)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出现的,但却是《三国》中争议最多的人物,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曹操是一个奸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但从曹魏政权、天下大势来看,曹操却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具有君子风范的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曹操战将上千员,每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他的一生都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特别是曹操临死的遗嘱,对政治生涯提到很少,只是承认自己一生有过有失,但是功大于过,希望天下人不要效仿他的过失。为什么曹操作为一个奸雄却显得不是那么可憎,那是因为曹操身上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伟大的包容。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借鉴 从上文对这两个著名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曹操分别代表了坚韧、宽容的人格,除了他们之外,《三国》中其他人物的人格特点对当代大学生职场生涯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道德。大学生进入工作之后,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行业风气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的好坏有着决定作用。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有对企业极高的忠诚度,可以不选择去某家单位,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对集体,对团队忠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依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行事,防微杜渐,从道德习惯的形成入手。忠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创业。很多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尝试精神,选择创业,创业是好事,但是一些大学生往往很容易被眼前困难吓倒,一些人选择了放弃,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坚持。创业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学生创业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要有着坚强的创业信念,其次,还应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三国》分析就可以看出,刘备就是在信念的引领下,才能做到屡败屡战,最终成就霸业。一个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创业成功。虽然在创业阶段,大部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逆境中,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不要轻言放弃,虽然不能说有这些素质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没有他们成功就变得很难。 (三)处世。《三国》中处世哲学颇深,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宽容。曹操虚怀若谷,对待部下包容,对待曾经的敌人包容,这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精神值得每位进入社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学习。在今后工作中,大学生不仅要对待同事有一颗平和包容的心,而且对待竞争对手,也应有着包容的心态,学习他们的长处,在竞争中尝试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曾经的对手也许就是以后的盟友,这种故事在《三国》中不乏其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的人总是受人敬仰,其中隐藏的处世哲学值得每一位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思考。 五、结语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尽管时过千年,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但那些英雄们散发的人格魅力仍在吸引着我们,也在激励着后世。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1)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拉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作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的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2)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3)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智绝——诸葛亮。要说诸葛亮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义绝——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4)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郃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关羽大意失荆州,可细细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责任不应完全归罪于他,关羽攻打曹操时,曾经沿江设下烽火台以及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论) ,可谓心思缜密,用心良苦,但百(文) 密尚有一疏,虽然荆州之失关羽(帯) 的责任不可推卸,可是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泻) 也是有严重问题的。刘(请) 备自称汉中王以后,诸葛亮就建议被胜利冲(家) 昏了头脑的刘备去下达命令让镇守荆州的(尼) 关羽攻打曹操,促成两线夹(称) 击曹魏之势。(有人觉得关羽未经成都授意而擅自用兵发动襄樊之战,关二爷虽然性格孤傲,但是他还有个大哥刘备刘皇叔镇着他,且为将多年,熟读《春秋》,最起码军纪还是明白的吧,而且他在荆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引言 《三国》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改编而撰写的一部气势磅礴、经天纬地的历史长篇文学巨作,书中美妙的语言、巧妙的智慧,都体现了作者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学识。读史使人明智,《三国》虽然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改编,但是却也算是一篇历史巨作,深刻反映了古人的处世哲学,在概括东汉末年数十年政治剧变的同时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叱咋风云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闪烁着巨大的人格魅力闪光点,为后世敬仰。 二、《三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国》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造的一座丰碑,反映了东汉末年那一段近百年的刀光剑影的战争历史。《三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内容进行了再发挥,又融合了明代社会现状,批古评今,宣扬了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汉文化。 在《三国》中共刻画了数百个人物形象,比较成功的有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人。这些都只是整个著作的冰山一角,三国时期的英雄,智勇双全,是小说的好题材。而罗贯中则凭借自己非凡的叙事才能,对近百年的战争进行了全景描述,赋予了人物艺术化的形象,成就了《三国》这部传世经典巨作。 三、《三国》中著名人物人格魅力分析 有上述解读可以看出,《三国》的学习,对大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三国》的解读,首先要从人物的分析入手,下面将结合《三国》中几个著名的人物的人格魅力、性格特征对这些英雄进行一次解读。 (一)刘备。刘备是《三国》中的核心人物,他一生可以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算是个古代成功的“创业者”。刘备其人,雄才大略,善于韬光养晦,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极深。刘备在《三国》一书中与曹操有着截然不用的特质,刘备宽仁、忠厚、善于笼络人心,从名士徐庶对曹刘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刘备人性散发的魅力。刘备此人知人善用,善于团结人。创业之初,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为左右臂,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也是其独特人格魅力的体现;而且刘备坚韧不拔,在其创业之初,曾经投靠公孙瓒、袁绍甚至一度屈居于吕布之下,在其投靠曹操、刘表时,曾多次险遭暗杀,但刘备却忍辱负重,多次死里逃生,最终成就蜀汉霸业。刘备在人们心中代表着仁义、坚韧的人格。 (二)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出现的,但却是《三国》中争议最多的人物,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曹操是一个奸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但从曹魏政权、天下大势来看,曹操却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具有君子风范的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曹操战将上千员,每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他的一生都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特别是曹操临死的遗嘱,对政治生涯提到很少,只是承认自己一生有过有失,但是功大于过,希望天下人不要效仿他的过失。为什么曹操作为一个奸雄却显得不是那么可憎,那是因为曹操身上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伟大的包容。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借鉴 从上文对这两个著名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曹操分别代表了坚韧、宽容的人格,除了他们之外,《三国》中其他人物的人格特点对当代大学生职场生涯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道德。大学生进入工作之后,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行业风气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的好坏有着决定作用。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有对企业极高的忠诚度,可以不选择去某家单位,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对集体,对团队忠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依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行事,防微杜渐,从道德习惯的形成入手。忠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创业。很多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尝试精神,选择创业,创业是好事,但是一些大学生往往很容易被眼前困难吓倒,一些人选择了放弃,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坚持。创业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学生创业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要有着坚强的创业信念,其次,还应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三国》分析就可以看出,刘备就是在信念的引领下,才能做到屡败屡战,最终成就霸业。一个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创业成功。虽然在创业阶段,大部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逆境中,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不要轻言放弃,虽然不能说有这些素质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没有他们成功就变得很难。 (三)处世。《三国》中处世哲学颇深,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宽容。曹操虚怀若谷,对待部下包容,对待曾经的敌人包容,这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精神值得每位进入社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学习。在今后工作中,大学生不仅要对待同事有一颗平和包容的心,而且对待竞争对手,也应有着包容的心态,学习他们的长处,在竞争中尝试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曾经的对手也许就是以后的盟友,这种故事在《三国》中不乏其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的人总是受人敬仰,其中隐藏的处世哲学值得每一位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思考。 五、结语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尽管时过千年,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但那些英雄们散发的人格魅力仍在吸引着我们,也在激励着后世。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1)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拉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作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的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2)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3)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智绝——诸葛亮。要说诸葛亮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义绝——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4)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郃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1.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奸雄。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件事上:(1)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2)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有这样几件事能说明: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3)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4)杀粮官。当时袁绍的弟弟叫袁术,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因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为天命在我可以当皇帝了,就在寿春城自己称帝了。实际上你的实力不到,有这枚印管什么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寿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5)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割发:又名“髡” 是一种仅次于断头的刑罚)(6)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7)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2.刘 备: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张 飞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张飞重情义,武艺高,谋略上当然不能跟诸葛亮比,但偶尔也表现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细!遗憾的是没有战死在沙场,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这样的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4.关 羽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公”。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最后兵败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遗恨千古。5.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6.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肉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恨其智不能为东吴所用) 7.司马懿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司马懿早年任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臣。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国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