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孩政策有望延缓人达峰,为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有利条件。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少子老龄化的演化速度和绝对水平深刻影响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败。对中国而言,虽然人力资本的质量持续上升,但人口数量的不利变化压力巨大。2020年,中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较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升至,根据人口学家的动态测算,这种自然趋势作用下,中国总人口可能于2025-2030年达峰并下降。生育政策的持续放宽虽然难以扭转乾坤,但对缓解趋势加速具有一定作用,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以来,中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三孩政策有望进一步巩固既有政策成效,延缓中国人达峰的进程,以时间换空间,避免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形成共振。第二,三孩政策有望提振生育率,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潜能。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正在践行双循环新发展理念,谋求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畅通内循环、构建消费主导的内生增长模式是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术研究表明,生育率影响储蓄率,家庭消费微观行为模式的转变决定着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中国的实际看,较低的生育率引致了较高的储蓄率,对消费长期增长起到了抑制性影响,而生育政策的放开能够发挥打破这一负面循环的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综合生育率为,低于的国际警戒线,和人口学家测算的的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子女数也存在差距。尽管生育率受到主观自愿因素和非自愿政策限制两方面的影响,但从实际情况看,生育政策放开的长期正面效应不容忽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从2013年的30%升至2017年的50%左右,随后虽有下降但依旧高于40%,根据张海峰(2018)严谨的学术测算,中国多子女家庭储蓄率比独生子女家庭低,粗略估算下二孩政策使社会消费水平增长约,三孩政策有望进一步发挥提振生育率和家庭消费倾向的长期作用。第三,三孩政策有望提升幸福感,为优化老有所养和性别比例创造更多可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最广大国民的效用满足感,而效用满足具有主观性,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复杂关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系列的交叉研究表明,子女数量对家庭长期行为模式和代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综合来看,家庭规模与赡养意愿、赡养能力和赡养效能显著正相关,子女数量增加产生的“正面示范效应”往往大于“责任推卸效应”,能够提升老年人在赡养过程中的物质获得和精神慰藉。此外,学术研究同样表明,家庭规模与性别均衡正相关,子女数量增加会明显化解性别失衡状况。2020年,中国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性别失衡问题虽较2010年有所缓解但依旧存在,性别失衡不仅催化了婚恋陋习,还推升了家庭预防性储蓄,对经济社会产生一系列综合负面影响,而生育政策的持续放开能够起到平衡性别比的长期作用,有助于优化社会风气、代际关系和家庭长期财务状况,进而在长期内提升民生福祉。
有以下标题:1、新时代背景下关于生育三胎意愿探究。2、全面三胎政策背景下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3、生三胎的益处。
大学生对三胎政策调查报告显示,多数认为教育孩子辛苦,其会影响职业发展,且经济能力有限会影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国家对开放三胎推进相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住房政策扶持,那很多大学生还是愿意并喜于接受的。现如今三胎开放了。所谓的三胎一般指三孩政策,三孩政策,该政策于2021年5月31日正式被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大学生对三胎政策的态度例如女博士在大众眼中应该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代名词,高学历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收入自然也没有太大问题,养育一个孩子也不是难事,而对于多数家长来说,教育学生的难关,高学历家长似乎也能解决,所以大众认为高学历人才养娃应该不难才对。但是当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升更高的眼界,思考的问题也会更独特,一位清华女博士在三胎政策开放后,就对“生娃”和“养娃”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法律分析:三胎开放了,其实这条政策,是开放、鼓励,并不是强制。想生的自然就生,不想生的也不会在意这条政策。“三孩政策”会给社会带来改变就是小孩越来越多,老龄化减少,女性在职场就比较少,随着三胎的实施国家也会有配套措施还有奖励。
出生率提高,老龄化现象得到缓解,人口总数增加,缓解用人荒,第五出台相关人口红利措施。
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有利于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有利于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有利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现就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以下简称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当前,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龄化是全球性人口发展大趋势,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将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释放生育潜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代际和谐,增强社会整体活力。
(二)有利于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未来保持适度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更好发挥人口因素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
(三)有利于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育,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有利于满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有利于提振生育水平。
(四)有利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脱贫地区以及一些生态脆弱、资源匮乏地区人口与发展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引导人口区域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暨南大学经济与 社会 研究院/余家庆 葛梦君
早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宋治平提议延长女性产假至3-6年就引起了广泛热议。虽然女性应当休产假已经成为共识,但产假的长短却存在争议。争论认为,过短的产假不利于女性的身心恢复与子女照顾,而过长的产假所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又会使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大的歧视。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产假、生育津贴与公共托育等生育配套支持政策即将成为今后改革的焦点。那么,在制定政策时,多长时间的产假才是最合适的?
产假:身心恢复到子女照顾
对此,早在1919年的《保护妇女生育公约》(Conventionon Maternity Protection for Women)中,国际劳工组织便呼吁保障女性产后六个月的休息权(ILO,C003:Article3)。最新一版(2000年)《保护妇女生育公约》中,提倡产假至少持续14个星期(约98天),并建议有条件的会员国可增加至18周(约128天),同时确保女性不会因为休产假失去相应的劳动权益与福利(ILO,C183:Article3)。
而伴随近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女性作为潜在的劳动力后备军被整合进城市的生产体制(production regime)。职业女性兼具母亲和劳动者角色,这使得女性面临照顾与就业上的双重冲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制度鼓励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在“企业办 社会 ”的指导下,城市的单位与街道普遍建立了哺乳室、托儿所和幼儿园等照顾机构。公办幼儿园体系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配套制度优先接纳城市职工家庭子女,并调整幼儿园开放时间、取消寒暑假以适应父母亲的工作需要。但随着198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单位”制度瓦解,国家快速退出家庭私人生活,儿童照料等责任重新回归家庭。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缺少儿童照顾方面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我国0-3岁的儿童照料机构几乎为空白,只有少数中产以上家庭可以转向市场购买服务来弥补托育需求。同时,人口流动使城市新组建的家庭与原有亲属网络分开,随着家庭的核心化,传统大家庭的代际支持被削弱。
当前,大多数的女性在生育时获得的公共支持和家庭支持不足。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更适合照顾小孩”等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大多数女性在生育时难以获得的配偶的帮助,甚至出现“丧偶式 育儿 ”的困境。根据第三期中国 社会 妇女地位调查显示,3岁以下的孩子基本由家庭承担照顾责任,其中母亲承担日间照顾责任的比例为。虽然我国女性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如2010年中国18-64岁女性的就业率为,但这些现实的障碍使得职业女性面临着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难题。
中国女性产假政策解读:1949-2021
中国的产假制度最早形成于1926年的民国时期,时长达到6-8周不等,但在当时的 社会 经济背景下并未普遍推行(李扬,2016)。1935年一项针对广州市60位已婚职业女性的调查显示,回答有产假的女性只有36人,产假天数主要(46%)集中在30-45日(陈慧贞,1935)。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明确了当时城市女性职工的56天的产假权:“女工人与女职员生育,产前产后共给假五十六日,产假期间,工资照发。”56天的产假制度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末期。1988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将女职工产假由原来56天增加至90天。直到2012年新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再次将中国女性的基础产假上调至98天。
目前,我国关于产假有关规定主要来自于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特别规定》和各省的《女职工劳动特别法律规定》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首先,全国女性享有基础产假98天。2012年的国务院颁发《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其次,根据不同省份的规定,各省的法定产假还可以在基础产假之上增加若干天数。例如,广东省的女性职工还可获得计划生育奖励假。《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80日的奖励假……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广东省女性职工,法定最低产假为98+80=178天。
然而有趣的是,我国各个省份关于女性法定产假天数的规定差异很大,有的省份产假长达1年,有的省份产假短则不足两个月。其中,台湾、澳门、香港、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等城市化率较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产假天数较短,多为3个月或4个月。相比之下,同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省产假政策更长。
除了法定最低产假,部分省份还制定了产假延长政策。北京、吉林、重庆、福建省允许有条件的雇主额外增加产假1至12个月不等;海南、陕西、广西增设了哺乳假,允许有条件的雇主给予女职工3至12个月不等的哺乳假;陕西则针对参加孕前检查的女职工奖励额外10天的产假;广东则针对剖腹产的女职工额外提供30天的休假。
表1 各省女性职工产假表
他山之玉:产假应该休多久?
女性应该休产假已经成为共识,但该休多久的产假还未达成共识。生育对家庭和国家有益,却由企业来承担女性职工的养育成本,因此企业在招聘时不仅会考虑到已生育的女性面临的家庭照料重担歧视已生育的女性,而且会考虑未生育的女性职工在未来生育时的成本。 太长和太短的产假都会对女性的工资、再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女性休产假时间太长,会导致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加剧。同时母亲脱离职场太久对女性人力资本积累造成负面影响,也这将降低母亲的职位或工资,使女性更容易面临“职场天花板”。中国学者於嘉和谢宇(2014)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每生育一个子女会造成其工资下降约7%,而且这一负面影响将随着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而变大。反之,如果女性没有产假或产假时间太短,只能驱使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或转向时间更为弹性能满足她们照料孩子需求但收入不稳定、权益缺乏保障的灵活就业。在德国和英国,个体户(英国将连续就业不足26周的职工也列入其中)无法享有带薪生育假期,这也是两国生育女性兼职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在意大利,15至34岁的女性中有25%处于临时就业状态,其中只有极少数女性能够享有带薪生育假期,同时这也是意大利女性生育率较低的原因。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产假的时间应当适中,6个月的产假最为合适。一项针对欧洲地区生育假期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表明,短期休假(少于6个月)对生育女性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小,而享受较长的产假(不少于6个月)对女性,特别是育龄女性的工资产生负面影响,9个月的有薪产假将会使女性收入降低3%。除了产假外,一些国家还规定了父母假,这是由父母共同可以享有的假期。学者们的研究表明,较长的父母假会降低母亲返回就业单位的工资或者更可能使母亲退出劳动力市场,这是因为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一些父权制国家,父母假通常由母亲申请使用。芬兰和丹麦的父母假较短,这些地区的母亲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很高,而且生育率也较高;意大利的生育女性产假和 育儿 假的时间都较长,但女性就业率和生育率都不高,说明生育假期长无助于提高女性就业率。
育儿 津贴也会对生育女性的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假期间提供津贴,更可能促使母亲在小孩1岁内选择在家陪伴孩子;没有提供 育儿 津贴,母亲为了有足够经济能力照顾幼儿的生活需要,更可能提早返回劳动力市场从事兼职工作。在瑞典,生育女性的产假期工资相当于产前工资的90%,由于有优厚的假期津贴,生育女性在父母假期间参加兼职工作的比例不到20%;英国和荷兰的生育女性 育儿 假是不带薪的,其在父母假期间参加兼职工作的比例分别为%和%,远高于瑞典,这意味着生育女性出于家庭收入的考量不得不在假期从事兼职工作,既不利于照顾孩子,还会造成母亲职位和收入降低。
谁能享受到产假权益?
此外,模棱两可的政策文本,导致了往往是企业组织具有对产假政策的最终解释权。例如,北京市的产假一般是128天,但如果女职工“经所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 团体和其他组织同意,可以再增加假期一至三个月。”这意味着女性职工的最长产假可休至218天,这就带来了企业、组织间的隐性福利差异。
文献参考
李扬.歧路纷出,何处是归程?——民国时期知识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上的两难选择[J].北京 社会 科学,2016(06):112-118.
杨玉臣.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分析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1996(02):24-29.
邱玉梅,田蒙蒙.“陪产假”制度研究[J].时代法学,2014,12(03):63-72.
陈慧贞.广州市已婚妇女与职业[C]//.程焕文、吴滔.民国时期 社会 调查丛编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卷上, 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
左际平.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中国城市夫妻的经历与感受[J]. 社会 ,2005(01):182-209.
於嘉,谢宇.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4,38(01):18-29.
刘闽峰,姜荣萍.提升女性就业和生育兼容性的路径选择——基于对国外家庭支持政策制度设计的分析[J].行政与法,2021(03):65-74.
杨雪燕,高琛卓,井文.典型福利类型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人口与经济,2019(02):1-16.
庄渝霞. 母职惩罚理论及其对女性职业地位的解释——理论进展、路径后果及制度安排. 国外 社会 科学. 2020;(05):140–9.
校对:栾梦
三孩政策重大意义优化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服务管理机制运转高效生育水平更加适度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具体如下:1、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2、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法律依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第九条 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取消社会抚养费,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加强宣传倡导,促进相关惠民政策与生育政策有效衔接,精准做好各项管理服务。第十条 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抚幼养老功能。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第十一条 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研判。完善国家生命登记管理制度,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依托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等平台,实现教育、公安、民政、卫生健康、医保、社保等人口服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动态更新。建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健全人口预测预警制度。
大学生对三胎政策调查报告显示,多数认为教育孩子辛苦,其会影响职业发展,且经济能力有限会影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国家对开放三胎推进相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住房政策扶持,那很多大学生还是愿意并喜于接受的。现如今三胎开放了。所谓的三胎一般指三孩政策,三孩政策,该政策于2021年5月31日正式被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大学生对三胎政策的态度例如女博士在大众眼中应该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代名词,高学历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收入自然也没有太大问题,养育一个孩子也不是难事,而对于多数家长来说,教育学生的难关,高学历家长似乎也能解决,所以大众认为高学历人才养娃应该不难才对。但是当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升更高的眼界,思考的问题也会更独特,一位清华女博士在三胎政策开放后,就对“生娃”和“养娃”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一、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1、 从“晚、稀、少”到独生子女首先让我大体上回顾一下人口研究的脉络。你们通过社会和书本得知的和我们经过研究所得知的会有所不同,因为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写在书本上的。最基本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包括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寅初《新人口论》以及新中国最早的非常聪明的一个政策——“晚、稀、少”。这个我认为特别科学的政策据说是周总理当年定的。 “晚”、“稀”、“少”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概念。一个公共政策在绝对化的情况下会出现问题,因此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之后人口政策被改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但这个政策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当时关于人口增长极限的研究影响很大,有学者认为假如人口不实现零增长,就会没法生存。他们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世界人口模型,用来模拟分析全世界的发展前景。当时认为到2000年,世界人口就不能再增长了,甚至经济、资源都不能再增长了。然而我们有幸活到了2000年以后,我们不用做任何的推导和证明,就可以证实我们都在,且人口数也在增加,所以他们的研究是错的。我想说的是,当你得出一个证明其正确与否都很难的结论,我们与其说有结论,还不如说没有结论。接着,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了。1980年9月25日《中央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一封公开信》中针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提倡”和“号召”,我觉得还可以接受。因为是“提倡”而非强制。而且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范围相对较小。后来独生子女政策由提倡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全国各地发生了非常多的恶性事件,政府又出台了“开小口,堵大口”政策 (注: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在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以后,争论非常之大。我们今天所有的努力其实当初就有人做过了,并不是我们今天突然地就做出了这些改变,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像有些人说的,人口学家都是十恶不赦、助纣为虐的,我认为在独生子女政策甫一出台时就是有争论的。2、几个政策口径的区分现在有一个时间节点很重要,那就是独生子女什么时候开始起算?普遍认为是1973年。以1973年国家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标志。有种讲法叫打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这里的“双非”不是这个意思——是指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的政策已经放开了“单独”,那就相当于只剩这些“双非”了。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不同的政策口径的概念,对应的目标人群是不一样的,千万要注意概念细微的差别,概念不同,涉及的人也不同。城镇和农村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不一样的,多数省份农业人口不是“一孩”政策,而是“一孩半”。如果第一个是女孩,就可以生第二个孩子,所以平均下来是一孩半。但有些省份,比如四川和江苏的农村也是一孩政策。所以单独二胎政策对应的目标人群主要是非农业人口,是很小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口这么多而单独却并不多的原因。人口政策的调整一直都在被研究和争论,很早之前,就有面向21世纪的人口政策研究,只是当时做课题时受了很多现在想起来都有点滑稽可笑的限制。比如,国家计生委曾一度要求人口学相关杂志不许发表和生育政策有关的学术论文,所以检索文献里面关于生育政策方面的研究很少。但这不是因为没人研究,而是不让发表。二、人口研究模型1、“全面二孩”的递进模型研究“全面二孩”的人群分类比较简单,因为不用考虑其他,只用关心母亲自身的生育。我们采用的是递进模型,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建的模型。在生育行为中,生双胞胎、多胞胎的比例很小,生育了一孩才能生二孩,生育了二孩才能生三孩。所以随着你生育的同时,你的年龄也在不断增长,一次生育行为基本上需要一年时间。所以在模型中既要增加年龄,也要增长孩子次数。我们把育龄妇女按照年龄和孩次区分才能真正和生育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模型跟政策是不相连的。2、“单独二孩”的微观模型而研究“单独二孩”时,没法用宏观模型,因为它涉及到代际独生和生育属性。很多研究用了宏观模型,研究结果忽高忽低,脱离实际。所以,为了解决多代人的生育行为和生育独生属性问题,我们采用的是微观模型。我做的微观模型的数据结构中,利用 Computer number——个案识别编号,性别,年龄,户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政策不一样),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生过几个孩子,和夫妻编号进行编程,相当于构建了一个人工社会。 三、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详细解读1、放开二孩政策是否需要分批次?2012年,我们回应了当时学术上对全面或单独二孩是否需要分批次开放的争论,我们认为就算同步放开也不会出现太多新增人口。我们做了2013至2015年的放开单独二孩后的新增人口数的预估,结果是:如果早放开一年,生育率曲线平坦,那么晚一年也平坦。当然不能晚太多,因为很多人就没有机会生育了。我们认为三年前后,也就是早三年和晚三年差不了太多。当时的结论,就是统一放开“单独”的话,全国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大概是100万左右,达到或超过200万的可能性很小,当然,学术研究不可能给出绝对精确的预测数字。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新增人口会突然有个冲击,我们当时预设这个冲击大概在600万左右,当时的参照对象是最早的独生子女政策。现在要比较的,是一下子全面放开二孩后,这个新政策会造成多少堆积?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要注意统计口径。如果有单独二孩政策在先再实施全面二孩,结果比我预设的数字变小了,即使是一步到位全面放开二孩,当年估计新增人口也不太可能超过3000万,大概在2800万左右。当时有学者认为新增人口在4600万到4800万之间,还有人认为立即放开会达到4995万,这是很吓人的。当年我认为今年政策放开新增人口的上限是3000万。国家卫计委当时“单独二孩”想分成三批逐渐放开,以期散开出生堆积。我认为按三年放开的话,每年也就是递增五六十万,肯定到不了一百万。当时各省给国家的压力很大,紧接着,半年之内“单独二孩”这个政策就放开了。发现没出什么大事,也没有几个人来申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全面二孩会如此快地放开的一个原因。2、开放时间的早晚是否会影响全面二孩的目标人群?关于全面二孩的政策,这次研究的重点第一个和目标人群有关,以期解答目标人数是否会因为开放时间的早晚而产生很大的差别,这是我研究的一个目标。其关键在于参数和模型,如果不搞清楚参数和模型而胡乱算一通,就说你的结论是可靠的,那么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就没法争论。2010年的数据显示基本上有一半的人是本来就可以生二孩的,目标人群(不含“单独”)现在大概有一个亿左右。这个数据是扣除农村“一孩半”家庭之后的,如果仅仅再扣除“单独”的一千多万的话,是不合适的,因为“单独”的数会变化,这两年是增加的。我认为现在至少有一千四五百万左右的“单独”,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扣除单独后,目标人群在九千万以内。2014年目标人群的数据中40岁及以上的有四千万,接近40%;总数(含单独)也是一个亿。所以2010年和2014年的目标人群其实差不多。可是这几年又走掉了一些40岁以上的基本没有机会生育的人,所以新增符合新政策的人口每年差不了太多。不过对于个人来说,晚这么几年,就变成抱憾终生了。2015年的数据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育龄妇女越来越老了,40岁以上的超过40%。 3、人们到底想生多少个孩子?怎么判断生育意愿也是关键的问题。到底人们想生多少个孩子?很多讨论和调查的结果忽高忽低。人口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比较的时候要进行标准化——年龄结构和实际情况一样,指标才能进行比较,如果不一样就需要换算。许多调查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进行年龄和孩次结构的标准化。也就是说,调查是有选择性的,你调查更多的是生过的还是没生过的,是刚生过还是生过多长时间,这都是不一样的。我对那些调查的结果进行双标准化——既进行了年龄结构的标准化,也进行了孩次结构的标准化,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农业人口虽然不同队列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有80%左右的人是一直想要二孩的,至于能不能落实到行为是另外的事情;非农业人口大概是40%-60%的人有生二孩的意愿。4、我国的人口数量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我的判断是,放开之后的生育行为会有一个自然的过程,有早的,有着急的,也有晚的和不着急的。所以我认为明年新增人口应该在230万左右可能性比较大。我觉得人口真正堆积的年份应该是2017年,明年新增的出生人口我认为不太可能超过360万。所以总的生育率会增加,但不会那么多。至于总人口数,我认为总人口峰值大概在亿左右,不大可能超过亿。这次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中,高峰在亿左右。基本上是采用了我的上限估计。5、几个关键问题的判断这里需要注意高龄产妇的体质特点导致的问题——她们恨不得提前一个月就住到医院里去,生完之后又恨不得半个月不走,一个人占用的医疗资源是那些正常年龄生育的妇女的好几倍。正常年龄的住院生孩子大概是三到四天,一周都算是很长了。而这些高龄产妇肯定都在八天以上,并且拼命地找最好的医院,这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大量攀升,也会使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变得非常紧张。另外,如果生育意愿落到实处,完全算数的话,那么大体上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会有所调整,当然,人们会有一些个性化的生育偏好。最后讲几个关键问题的判断,首先是关于出生意愿的不同调查。我经常批评国家卫计委的调查,他们的调查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生育意愿的问题答案——“说不清”。我发现如果把农村回答“说不清”的归为“不想生”,城市回答“说不清”的归为“想生”,结果就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样。这个不是巧合,而是有规律的,因为要规定统一的调查口径。由此得出结论:针对各种数据来源,我们往往只要数据不要算法,这样的话数据会帮助分析很多事情,即便它是有偏差的,也比你拍脑袋要强很多。你构建的历史,不如我们每个人现在实实在在的体验,就像任何一个特别好的幻想家写唐朝的故事,都不如直接找一个唐朝人来讲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这个历史的。还有一个是关于40岁以上妇女能生育的人数的争论,我的判断就是每年不超过1%。出生漏报我们也做了一些估计,如果说真的像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数据那么低,中国早就该调整生育计划了,如果像国家卫计委调查的那么高,调整政策也不会有多少人生,因为都生过了,这就是逻辑上的一个推演。四、结语我想大家都能够见证未来五年内到底会有多少人。单独二孩的时候,我们也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至少阶段性的实际情况基本上吻合了当时的估计。当然我非常庆幸的是,我们这个研究直接或间接的报告完成后,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如果出生的人比预期的多一点,我也好交代,因为非要一下子全面一起放开,的确会多一点。但我宁愿多一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生。我们政策的目标不是不让生,而是让能生的都生,因为“中国多那么几个人天塌不下来”。我跟我们院的同志争论的时候,个别非常激进的人认为要坚持计划生育三百年不动,天天喊人多。我直接反驳说,你嫌多,你为什么不先走?他立马不吭声了。●●●杨菊华——普二政策的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杨菊华现在有一种声音,觉得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中国的生育政策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在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特别是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年轻的男孩一个个都很帅,女孩都很靓,我认为这和过去多年提倡的“优生优育”政策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生育政策是非常严苛的,它在我国人口结构方面,比如说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上,埋下了隐患。这也是政策需要调整的很重要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普二新政有很多目的。包括要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地发展;要履行政府35年前所说的,生育政策只是“一代人”的政策的承诺,尽管这“一代人”长了一点;要提升我国家庭的发展能力;要回应人民群众普遍的想要生育一个以上孩子的意愿的关切。从政策的层面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革,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普二新政出台后,不仅引起了国内极大的讨论,国际上也进行了关注:奥地利有媒体认为全球的婴儿食品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法国达能食品公司的股市立刻上升了4个点;港股中生产儿童产品的公司股价暴涨;而生产避孕套的日本公司股价暴跌。所以对于普二新政,大家都有很多的预期,其有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引起了广泛报道和巨大争论。我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角度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层面谈一谈我的看法。一、 普二政策的宏观影响1、 对人口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人口方面。我的基本的看法是,即使推行了普二新政,中国的实际生育水平也不会有太明显和太大的提升。我按生育行为将国人分成了六大类:第一类是想生,且交得起罚款的人——他们已经生育了二孩,且更多的是多孩,比如张艺谋;第二类,是能争取到二孩指标的人,这些人已经生了二孩,放开后也不会再生了;第三类人是交不起罚款,而且也不打算交罚款的,他们也生了二孩;第四类,是因为生养成本太高而不打算要二孩的,那么哪怕现在放开了政策,他们因为成本也不会生育二孩;第五类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不想生的;最后一种是想生,但拿不到指标,因此不敢生的。前五类人,如果他想生,大部分已经生了,所以他没有很强的生育意愿。最后一类人是谁呢?主要是吃“财政饭”的人。这一部分人,我在2009年算过一次,大概在育龄妇女(15至45岁年龄段的妇女)中占6%到9%左右。另外一部分是比较老实的,不敢违反政策的老百姓。还有一部分是严格实施一孩政策省市的农村人口,比如江苏和四川两省。所以这样看来,普二以后,人口也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反弹。第二,普二政策对缓解老龄化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它能够提高生育水平,但是新出生的孩子只是缓解了金字塔底部的那一块,但金字塔顶端的在变老的人群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如说我,十年以后我就进入老龄阶段了,而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总量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一个顶部老龄化的问题,不会因为多了新出生的人口降低。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普二对缓解老龄化也是有限的。人口方面的第三点,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性别结构问题。出生性别比正常状态是大概100个女孩子,对应105到107个男孩子,这个是不论种族和民族的,岁月自然进化的结果。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从90年就明显失衡,而且在过去的数年中持续失衡。性别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性别偏好、生育政策和社会发展。性别偏好就不用说了;生育政策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积压,因为如果生育行为没有任何外界干预,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因为有了生育积压,使性别比自身的调节功能大大压缩,另外一个叫性别长视,或者叫性别短视。比如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的条件是,只有第一胎是女儿的家庭,才可以生第二个孩子,这就影响了性别比;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降低出生性别比,也可能会提高出生性别比。例如,温州和广东的出生性别比是非常高的,许多人就是需要一个儿子继承家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2、对经济的影响我想重点谈谈普二政策对商品市场的推升作用。总体来看,普二政策不管对人口总量还是对劳动力市场,短期内都不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却会更大地影响商品需求和商品市场。因为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多了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模式。例如,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商品以及托儿所、幼儿园、早期教育等等,这些需求都会大量增加。这样会极大地推升对婴幼儿服务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需求,还会促使一些新的职业的产生。另外,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也会更大。中国代际之间的互惠是非常明显的,年轻一代生了孩子,年长一代会要提供大量的支持,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家务劳动方面。但是很多女性生二孩的时候,父母亲年岁很可能已经大了,那么对外来社会化的服务就有更大的需求了。这个在普二政策推行之前就已经有显现了——很多地方的家政服务非常昂贵。此外,普二政策对地产市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过去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结构,都是70-90平米左右的一家三口的两居户型的设计。如果是需要三居室的一家四口呢?所以,一方面会对住房的面积有更大需求,另一方面对住房的结构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另外,第二胎的孕妇保险市场也会呈现出较大的需求。3、对社会的影响最后,我想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看普二政策在宏观层面的影响。首先,它会对人力资本有一定的推升作用。前面提过,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贯彻得最好的是吃“财政饭”的人群,比如国家公务员和大学老师。新加坡的生育政策就是鼓励高学历的女性多生孩子,他们认为这对国家的人力资本积淀是有好处的。在普二新政后,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进行生育,他们更有经济资本把孩子培养得更好一些。第二,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我们把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在我国的总量是比较大的。不过我想首先澄清一点:不是所有的失独家庭都是由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有些年纪较大的失独家庭是没有受到政策影响的。但是如果失独家庭和政策交叠的时候,政策无疑要承担这样的后果。所以普二后,会降低失独家庭的风险。同时,也就降低了社会的风险。另外,普二政策也会使曾经引起众多社会矛盾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问题得到解决。刚刚提到的都是正面的效果,我们再来看一看普二政策给未来的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资源,带来的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医疗卫生资源,妇幼保健方面首当其冲,成为了一个很大问题。第二,是大龄产妇的生育风险。大龄产妇各方面的风险比较大,占用床位的时间比较长,也会影响到周转以及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另外,在教育资源方面,比如托儿所、幼儿园等也很明显会受到挑战。二、普二政策对家庭的影响二孩以后,更多的家庭有了更大的决策空间,更有可能满足自己两个孩子的生育意愿,实现家庭计划。所以,我们认为普二可以改善家庭结构,提升家庭发展能力。《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亿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和子女三口之家是最主要的家庭形式,即“421”的家庭结构类型。当一个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以后,对于家庭的结构调整和降低失独的风险都会有比较大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家庭规模是小型化的家庭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普二后会带来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知道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空巢家庭的时间大大提前,比例大大上升。一方面,家庭的养老功能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离家后,父母亲会比较孤独。普二会使我们能更好地享受天伦之乐。另外,普二政策避免了超生处罚,降低了生育成本,促进了家庭的发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我国传统的亲属文化非常丰富,可是在独生子女的背景下,亲属文化的体系被极大地削弱了。普二以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拾这种家庭关系,能够更好地体验到相对复杂,但也更温暖的家庭人际关系。普二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孩子,更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除了众多好处外,它也会加大养育的成本,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西方家庭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资源稀释理论。因为家庭的资源是有限的,孩子越多,每个孩子得到的资源就越少。所以普二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养育模式,我觉得这个改变是好的。另外,放开二孩后,很多家庭就会面临是生还是不生、什么时候生、生儿子还是生女儿的问题,这有可能会引起夫妻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三、普二对个体的影响最后,我想从个体层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很多女性表示,普二政策会使得女性的入职门槛变得更高;职业前景变得更不稳定。这也是调查显示很多女性都在犹豫是否生二胎的原因。有研究表示,多生一个孩子,女性的收入会降低7%。当然,对孩子来说,有人分担后压力会小一些,对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会有帮助。四、总结综上,普二新政在宏观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都会有影响,其对宏观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方面,且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更大。最后,我想呼吁建立一种家庭友好型的政策,因为其实有很多人是想生二孩,但却不敢的。我们要有一种家庭友好的政策,让他们不仅仅想生,而且敢生,并且最终会把孩子生下来。当然,这意味着很多政策和服务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代之约”的时间已到。在计划生育政策主导下的早期出生者,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同时,中国的人口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结下硕果的同时,也酿下了苦果:男女比例失衡、民工荒、人口老龄化,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都给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是关于开放二孩感想作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闻放开二胎政策有感人到中年不自哀,却教老蚌结珠胎。悲欣交集独涕泪,进退失据共徘徊。尚想芝兰生庭院,应愁稗草登高台。无常世事殊难料,生且放歌死便埋。初闻放开二胎的新政,大概最感慨和纠结的当属60末70初四十不惑的这一代人了,尤其是喜欢多几个孩子却遵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抚养了一胎的父母亲们。作者此诗前四句深深表达了这种“本已心死突又似让死灰复燃,却已感力不从心”的矛盾纠结心理,如人到中年、老蚌生珠、悲欣交集、进退失据。一个孩子尚且发愁能否成长为高尚品格的芝兰玉树,而不是台阶庸庸俗草,何况再多一个。索性不如什么都不想,随遇而安最好。犹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说一个人这一辈子肯定会经历几次运动,我曾经笑回,那是你们那辈,我们不会。想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何尝不是一次全国性的几十年的也带些封杀人性的运动,还有全国大统一的房地产经济……。所以,世事真的是难料,想开了,自然也就顺了,权当是人生的一个经历和体验。不要抱怨,感谢生活,感谢生命即好。有感于全面施行二胎政策初闻放开二胎的新政,大概最感慨和纠结的当属60末70初四十不惑的这一代人了,尤其是喜欢多几个孩子却遵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抚养了一胎的父母亲们。作者此诗前四句深深表达了这种“本已心死突又似让死灰复燃,却已感力不从心”的矛盾纠结心理,如人到中年、老蚌生珠、悲欣交集、进退失据。一个孩子尚且发愁能否成长为高尚品格的芝兰玉树,而不是台阶庸庸俗草,何况再多一个。索性不如什么都不想,随遇而安最好。犹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说一个人这一辈子肯定会经历几次运动,我曾经笑回,那是你们那辈,我们不会。想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何尝不是一次全国性的几十年的也带些封杀人性的运动,还有全国大统一的房地产经济……。所以,世事真的是难料,想开了,自然也就顺了,权当是人生的一个经历和体验。不要抱怨,感谢生活,感谢生命即好。生不生二胎,这两天又刷屏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一个天大的问题。至于什么解决国家的老龄化问题,那不是我们上心的问题。楼主是80后,独生子,没有什么本事,只能找了一个企业,老老实实的上班,每月拿着微薄的死工资。12年结婚,11年买的房子,小产权房,没法贷款,七姑八大姨的凑足钱了,到现在还没有还完。没有车,也买不起,电动自行车代步。15年这大半年时间,家里老太太因病住了两次院了,老爷子年纪大了,媳妇还得在家照看满三岁的孩子(俺结婚晚),夜间陪床的任务就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出去上个厕所、买个饭,还都得跑着去,就怕不在的那一点时间,发生什么意外。连续熬了好几周,搞得是人困马乏,精神不济,单位还得请假,本来就不多的工资,又得少一半。如果,有个兄弟姐们的,轮换着来陪床,就不用这么熬了。医药费两个人分担点,也能轻松点。父母都是农民,只有新农合,报销后,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胎很有必要,从个人来看,两个人分担事情,诸如父母的养老、赡养、医护等等,是非常有利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两个人扶持着、帮衬着,都是极好的。但是,普普通通的我们真的养得起吗,别说以前五六个孩子不一样养得起来吗?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钱不是钱了。也别说什么混一辈子,混的不就是人丁兴旺吗,人是兴旺了,但是你是生活,还是活着,生活质量能保证吗??现在养个孩子,从怀孕开始,前期检查,后期住院,孩子的奶粉、看护。再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费用,各种兴趣班、爱好、生活费,有个病啊、灾的.. 好不容易长大了,要结婚了,买房子!呵呵....只能呵呵了....这个社会目前的趋势是,有钱人才生的起,养得起;生孩子也成了有钱人的权利了。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不抓紧时间解决,单纯放开二胎,是对普通人的嘲讽,阶层固化如此严重的今天(君不见,当官人家的孩子,不是公务员,就是银行、国企、有钱人家的孩子不是公务员,就是承继父业干企业。偶尔也有穷小子逆袭的,但是凤毛麟角),普通人生的孩子将来只能给富人打工,如此循环吗?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大问题!!
二孩政策对人口变化趋势的研究,可以从生育率、老龄化社会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二孩政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人口变化趋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11月,放开“单独二孩”政策。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单独二孩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对“单独两孩”政策的思考》
摘 要:政策是为了解决社会特定的矛盾或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政策在解决就问题的同时,都会引出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事都具有利与弊,政策也是如此。本文是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单独两孩”政策进行思考,分析提出的原因,在实施过程中,即将可能带来哪些挑战和新问题。
关键词:单独两孩;政策;人口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制度为了适应社会,也在不断改善。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都在调整。20世纪70年代,倡导“晚、稀、少”,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3年11月,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一经提出,就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提出“单独两孩”政策的背景分析
任何政策的提出,都具有它提出的意义。政策是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和解决现有的问题。因此每个政策都具有它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1.人口增长惯性趋弱,增加劳动力供给
近几年来,计划生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家庭出现了独生子女,包括农村也在内。原来养育小孩为了养老的传统思想也随着社保的加强而慢慢减弱。甚至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工作问题等原因,出现了丁克家庭,双方忙于工作,不愿要小孩。导致了我国生育水平稳中有降,人口增长惯性趋弱。1970年我国出生人口2739万人,净增2321万人;2012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净增仅669万人。
另外,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亿以上。预计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亿左右的峰值,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所以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改善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
2.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
我国人口总量峰值应控制在15亿人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在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至之间。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急剧影响着人们的身体状况。环境污染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来说,其影响不言而喻。但是不仅于此。如果女性受到装修及家俱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和厨房油烟污染等污染的伤害,很可能会影响到其生育健康,并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单独两孩”,为保持生育水平总体稳定,力在必行。
3.调整出生人口性别比
由于受到“男孩才是自己的,女孩是在为别人养”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孩严重受到鄙视与遗弃,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也发生了变化。2009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但仍严重偏离正常范围,目前已多生出2200万至3400万男孩。
对此,按照概率计算,在没有性别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家庭只想生1个孩子,且要满足95%的家庭生育的是男孩,平均需要生育次至次;如果一个家庭想生2个孩子,且要满足95%的家庭能够得到1个男孩,平均需要生育次。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是达到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唯一手段。“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但一定能使其下降。
4.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减,从1982年的人降至2010年的人,独居老人家庭比例有所升高。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亿多户,出现一些“失独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家庭的婚姻、生育、养老等传统功能有所弱化,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
‘单独两孩’从政策上终止了‘4-2-1’的家庭结构,避免出现‘独二代’家庭,即父母、子女两代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缓解家庭的代际结构,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二、“单独两孩”将带来的挑战
众所周知,每件事都具有两面性,任何事再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同时也会伴随着弊端。“单独两孩”政策亦如此。我们在解决旧的问题时,它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给我们的公共事业、家庭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1.为公共事业带来了挑战
“单独两孩”政策使得总人口在2030年达到峰值亿,峰值时间推迟4年,但峰值人口增加1500万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
一是加剧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竞争。单独两孩政策使得总人口在2030年达到峰值亿,峰值时间推迟4年,但峰值人口增加1500万人,2050年总人口为亿,比现行生育率至少增加5000万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
面对当今资源短缺,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原来人口基础上在增加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资源的竞争力将会剧增。对于现在还未就业的,缺乏资源的人来说,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强大竞争。
二是基层计生服务管理能力面临考验。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恰逢卫生、计生机构调整,按进度,省级卫生和计生机构合并今年完成,乡镇、街道一级机构整合明年完成。此间,应尽量减少基层计生人员受机构调整影响情绪波动,放松和削弱计生工作。
俗话说,梦想是美好的,道路确是曲折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单独两孩”政策的提出,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愿望,可是要实施此政策却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独身子女家庭,原先领了独身子女的奖金,然而“单独两孩”政策出来后,他们也希望生第二胎。可是对于已经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且领了独生子女奖金的家庭,又该如何处理。给卫生和计生机构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和挑战。
三是公共服务、管理和保障亟须跟上。新政实施后,三五年可见到效果,出生人口增长将对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公共资源造成一定压力。浙江湖州某妇幼保健院院长对在当地调研的乔晓春说:“单独两孩政策,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对我们而言,是个不利的讯息。大量高危人群集中生育,我们医院承受不了。此外,孕前免费优生检查的数量急剧上升,也给医院带来困难。”
原本我们公共服务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如今哪都还是人满为患的今天,医院排队挂号,车站购票排队,马路堵车等在原来有限的公共设施和保障的情况下,“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将会给现有的公共服务领域带来新的压力,将会给社会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2.对家庭带来的挑战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家庭的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以说家庭是孩子塑造健康人格,预防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一是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培养孩子的成本逐步提高。常听到大人说“现在的小孩,就是用钱垒起来的。”现在,在城市里养育一个小孩的成本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面对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学历也成了面试的门槛。为了给孩子有不错的未来,很多家长从胎教就开始教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幼儿园、小学、高中、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经济上就给家庭带来了压力。
如果再生第二胎,可想而知,负担至少将会增加一倍。对于两个原本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上面有四位老人,再加上两个孩子,总共要赡养和照顾六个人。不言而喻,这样的家庭负担有多重,除了教育外,还有生活上,吃穿住行等。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又将会给多少家庭带来新的,承重负担。
二是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挑战。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一个人的素养如何,与家教息息相关。原本就是独身子女的父母,他们小时候家里就他们一个人,习惯了对独身子女的教育。现在“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他们面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原本他们就是独身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已经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现在面对两个小孩,他们将如何教育。如果还是按照他们原来的经验来教育的话,他们将会成为两个孩子的孩奴。
‘单独两孩’政策试试的同时,面对‘4-2-2’的家庭,还应该开办家长学校,让所有家长都能到家长学校接受培训,并实行合格家长认证制度。通过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高建设文明家庭,全面提高家庭素质,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单独二孩”政策的提出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我国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的成果。如今“二孩”政策,体现了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都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它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也保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这一阶段的人口过渡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再给我们带来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弊端,对于社会与国家而言,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对于家庭而言,应该理性的对待,不要盲目地跟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要不要养育第二胎。作为自己的后代,我们都希望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们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们做不到,提供不了好的成长环境,那就选择放弃。这样不管对我们,还是对社会都是最好的交代。
参考文献:
[1]田茂勋.关于“单独二胎”政策实施问题的几点思考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观察2014年
[2]何方芳.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难现象应引起关注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3.
[3]王伟.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与思考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4.
[4]湛江中公教育网时事政治专栏.中央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作者简介:
殷慧1988~ ,女,傣族,云南德巨集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制教育。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房价、育儿成本高企背景下,生三孩不现实! 解决人口老龄化,其实是为了拉动经济、解决社保,对此,不只人海战术一条路, 从人口数量转向 人口质量,一样可以拉动经济,解决社保。 比如:10个低能力的人,给GDP的贡献可能只有100万,但1个高能力的人可能就会创造100万的GDP,一样的效果。 所以,重点应做从幼儿到大学的全面改革,才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一味强调人口数量,寄希望于人口红利,不可取。
法律分析:的居民对三孩政策非常了解,的居民对三孩政策有所耳闻,且大部分居民并无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打算,仅有的居民对再育一个孩子意愿强烈。汇总居民生育三孩的考虑因素后,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都是居民顾虑的范围。其中,经济条件因素方面,居民主要对教育成本、购房成本、育儿成本均有较多考虑;家庭因素方面,的居民考虑育儿时间精力,的居民考虑家庭关系,的居民考虑现有子女意愿,的居民考虑长辈意愿;社会因素方面,的居民认为不婚晚婚的流行会影响三孩政策,的居民认为女性职场歧视会影响三孩政策。关于三孩政策的积极影响,的居民认为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的居民认为该政策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关于三孩政策的消极影响,的居民认为该政策将导致社会资源分配更加拥挤,的居民认为该政策有可能会加剧就业压力。此外,在三孩政策配套措施方面,的居民支持推进教育公平、加强优质教育的资源供给,的居民提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我们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分别是新生儿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快这两大严峻的问题。而放开三胎政策从理论上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生育率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三胎政策并没有大面积实行的可能。因为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养育三个子女的。如果三胎政策不能够大面积实行的话,那么生育率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得不到最根本性的解决。
因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并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也因此很多人选择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孩子,而是拼命努力的工作。因为只有拼命努力的工作才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
从专家的角度来看,三胎政策能够增加新生儿的生育率,从而能够平衡人口老龄化的比例。但是人数众多的老年人并不会因为三胎政策的实施而凭空消失不见,只有给这些老年人带来优惠的福利政策,才能够解决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虽然三胎政策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顺利的推行下去,因为三胎政策可以让这些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免受计划生育的处罚,但是三胎政策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地区却很难得到实施。这是因为在高度发达的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会随之急速的增加。所以开放三胎政策并不能够实现全民受惠的情况。
其实除了新生儿生育率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之外,男女比例的失衡也是我们国家要面临的严峻问题。如果男女比例在未来出现进一步的失衡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新生儿的生育率问题将会进一步的加剧。
人口老龄化严重。现在的社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结婚生孩子,所以新生儿增长的比较缓慢,出现越来越多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