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同时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居住区景观构成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绿化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几种趋势:(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道路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混凝土、沥青等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驳岸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入孩童脚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小品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1)雕塑小品。雕塑小品又可分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钢雕、铜雕、木雕、玻璃钢雕。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苏州“名都花园”活动广场中设计的三块屏风钢板,上面镂刻着百家姓,太阳光影的作用在地面映射出黑白字迹,宛如一幅书法作品,孩童在大人带领下寻找自己的姓氏,雕塑小品发挥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又如苏州安居工程“新升新苑”入口“年年有余”抽象雕塑,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心愿,贴切“安居乐业”的主题。(2)园艺小品。园艺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中,芭蕉、太湖石、花窗、石桌椅、楹联、曲径小桥等,是古典园艺的构成元素。当今的居住区园艺绿化中,园艺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一堵景墙、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处花架、一堆块石、一个花盆、一张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是供休闲使用的“小区家具”。(3)设施小品。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比如居住区灯具就有路灯、广场灯、草坪灯、门灯、泛射灯、建筑轮廓灯、广告霓虹灯等,仅路灯又有主干道灯和庭院灯之分。这些灯具的造型日趋美观精致,还可和悬挂花篮以及旗帜结合成为居住区精美的点缀品。上述小品如经过精心设计也能成为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体现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设计。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近年来,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概念地产(主题地产)开始出现,如景观主题地产、环保主题地产、文化主题地产、休闲主题地产、智能主题地产等,房地产营销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纵观楼市的风云变幻,我们发现景观是永恒的主题。与传统相比,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如杭州的“白荡海人家”、“江南山水”,苏州“锦华苑”、“佳安别院”等居住区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三、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探析规划设计过程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值得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基本上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又往往由园林绿化的设计师来完成绿化植物的配景,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但若得不到沟通就会割裂建筑、景观、园艺的密切关系,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不协调。美国设计纽约中央公园的“景观之父”阿姆斯德(Flederic Law Olmstead)于1957年首倡“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概念,此后,景观建筑成为专业的研究对象。这些年,境外事务所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时也带来这一概念。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即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与构思,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这样从一开始就把握住硬质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使景观设计的风格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规划设计原则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空间组织立意原则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居住区居民服务,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住户服务,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温馨的意旨。2.体现地方特征原则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3.使用现代材料原则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4.点线面相结合原则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1)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2)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3)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4)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爱、合作、冒险的精神。四、结语居住区硬质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浅析岭南住区环境设计和新地域文化论文
岭南住区外环境设计的研究必须置于岭南的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系统及其运行的时代背景中,关注它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即在岭南传统地域文化的背景下,结合新的时代信息,进行创作。只有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土壤的住区外环境设计,不断挖掘本土精神,才能使住岭南住区外环境设计文化在地域更新中得到动态的延续,也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一、岭南住区外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问题
地域文化的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地区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在建筑与城市中的物化结果,是作为一种地区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岭南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性的确立不再单纯来源于传统的文化积淀,外在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了它的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外来文化都将促使地域性发生新的转变,地域性的演化进程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而加快了。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的衣食住行已全方位向国际化靠近,而与此同时,空间环境互动性的日益加强,也使得原本与特定地域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地域性特征开始脱离地域与物质限制,表现出全球流动的趋势,地域性本身更多恢复了文化的流动、交融特征,从而出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全球拼贴现象。而由此带来的一些弊端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住区外环境的设计上体现在对欧陆风肤浅的模仿、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冷落、对乡土材料和乡土技术的摒弃、对聚落整体环境的漠视等现象。
有鉴于此,作为人居环境的设计者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师有必要提倡一种辩证地看待全球化与地方化问题的态度,既看到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矛盾一面,也看到二者的共生特性。只有从认识形成地域性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来审视特定的地域性特征,建立一种全球与地域的新连接关系,才更有利于当代地域性的形成与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将同时存在某种主流文化和多种地域文化长期共存的局面。在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主流设计文化的表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种设计文化间存在的撞击与交融,是实现主流设计文化交替的推动力,也是地域文化的更多存在的价值。基于这样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岭南地域文化的发展、更新、交流,无论是对于特定地域文化的生存或世界文化生态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的地域文化口号喊的很响,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确立,反而更多的表现出来一种弱势文化的味道,它自身的特色,在多种社会因素尤其是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容易被忽视,丧失文化上的识别性。另一方面,在设计中,传统的地域文化显示的过于符号性、图案性、表面性,精神上的内涵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深刻的表现。这样的传统地域文化,甚至在环境设计中迷失和变味。
新地域主义,是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的。新的地域主义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拨。它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熟悉的生活轨迹,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建筑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
二、岭南地区传统地域环境的共性特征和新地域主义的特性
1.岭南地区传统地域环境的共性特征传统地域环境系统植根于相近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在岭南地区的传统地域环境中有以下几点共性特征:
(1)、同一地域的建筑具有个体形式的相似性和整体环境的统一性。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较为炎热且雨季时间较长,由于岭南传统社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岭南住区建筑通风隔热要求甚高,建筑内部注重组织穿堂风,形成有利的小气候,建筑色彩多为明快、淡雅。建筑个体常选用相同的形制、材料、色调和艺术手法,这种相似性使岭南建筑与环境之间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轨迹按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更替,社会生产力在整体上不能超越自然力的限制,从而决定了传统地域环境观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同一地域的人群一般持有类似的环境观,即地域特殊的审美观、价伯观、评判准则、心理导向等。这是传统地域生活环境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心理上达成的一种共识,其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有本地区特有的价值趋向,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
(3)、同一地域的人居环境建构施工组织、施工程序、技术和工艺水平基木一致。传统古代匠人依靠薪火相传沿袭建筑知识和建筑技艺,是导致建筑施工和技术地域化的主要原因。从观念、技术、艺术上制约了新的人居环境的创作,使其难以突破性地摆脱传统地域环境建构模式的束缚、实现质的飞跃。
2.新地域主义的特性地域性不单是方位和区域的概念,其包括的气候、上壤、植被、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而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新的地域环境系统应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的能力。
(1)、新的地域环境系统具有开放性,即新地域环境系统具有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新的地域环境系统应具有兼容性。在多元化的今天,全球化与地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科技与传统手工艺等是不可忽视的现象。这就要求新地域环境系统能够包容这些矛盾因素,形成一个整体。
(3)、新地域环境系统具有多元化共生性。即新地域文化不是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人居环境本身是开放的系统,多样性的环境系统比单一的环境系统更具生机与活力。
新的地域主义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融入当地文化,服务地域感观,关注生活轨迹,这些最初引发我们对本土文化设计思考。我们在探讨新地域主义,同时如何用“抽象”的方法,把传统元素、理念提炼出来,融入到我们现代空间环境中。
三、岭南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地域性在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
物质的构成和精神文化的构成,两者不可分割,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体现,物质要素通过精神内涵更具独特性。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不同设计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地域主义主要体现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及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当地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同的设计风格肯定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具体来说岭南住区环境的新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的精神特性
(1)、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尊重与延续地域历史文脉的特性。住区是人的归宿,使住区环境融入地域的传统之中,可以增强归属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自古以来,作为人类生活的住宅环境都有地方特色,反映一种精神文化,为当地人们所喜闻乐见。就岭南地区而言,远儒文化是对岭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岭南园林环境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而同是岭南地区,广府民居与潮汕不同,客家民居与粤西有别,在布局上、造型上、家具陈设上都有明
显的'差异,这是由其文化背景、生活模式、地方爱好等原因所影响的。借鉴地域传统,吸其精华,是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品味。
(2)、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博采兼融的特性。既吸收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又采用西洋园林的手法。近代岭南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而且务实,注重现实的感观享受和身心娱乐,凸现其新、实、活、变、生猛、广博、开放等特征。
(3)、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美学追求。异质建筑环境文化的共处、融会和相得益彰,既有个体建筑的可识别性,又有环境群体和谐统一。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了岭南地区的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文化心理,显示契合环境、清新自然的审美理想。
2.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物质构成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包括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绿化设计、小品设计、设施设计等众多构成要素的设计,这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或多或少的反映着地域文化特征。
(1)、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岭南住区环境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在传统的设计的基础上,要更为注重住区外环境空间的多功能性、多义性、多元性和空间与时间的多维性、兼容性。通过仿真模拟技术手段,模拟场景,量化当地的自然条件,真正做到用其善避其弊。
在现在的住区环境中,高层住宅建筑取代了以往的合院住宅,在设计中可尽量将首层架空或作公共用地,既减少首层住宅的噪音、潮湿、安全等问题,也可使相邻的两边环境绿化空间相互联系,加强住区环境的生态延续性,有机地结合绿化软景和建筑硬景,改善架空层的环境,并且为居民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免除雨淋、通风、散气的理想场所。
(2)、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强调乡土植物种植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岭南地区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较小,加上丰富的光、热、水条件,因而分布着由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组成的常绿性森林,并具有丰富的乡土植物,是岭南地域景观的重要标志,同时在改善城市气候、保持水分平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自古海外引进众多的水果、花卉和农作物,如菠萝、番荔枝、木瓜、柚子、番茄、茉莉等。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的驯化栽培,已成为极富岭南特色的重要栽培作物。因此,岭南住区的环境绿化极具可塑性。
(3)、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水景文化的体现岭南地域环境属水性,有丰富的水资源,而岭南人又十分讲究风水,住宅往往依水靠山。岭南住区环境中理水自古就有多种格局:潭水、瀑布、泉水、湖景、水湾等形式多种多样。而水的美的体现关键在于理水。选园家周先生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重贴水,而最美关键在于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为主”,充分说明了园林理水的原则,十分重要。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
(4)、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材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岭南地区具有很多特色材料,但在现代社会能源危机日渐的显现的今天,作为设计师,不仅要用本地材料,还要创新性的使用本地材料,这也是新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点,通过合理、创新的设计,可以达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5)、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追求建筑、园艺、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岭南居住区环境设计始终要注重这些要素的协调搭配、完美综合,并更加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其中的场所次序,巧借自然、融于自然、丰富场所、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环境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能显示出新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结语新地域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它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对于岭南地区的住区环境设计,我们只有创造性的发展地域文化才能使其保持民族的魅力。
新地域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怀旧和复古,应积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支持下,结合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吸收地域环境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更加合理地分析出岭南地区的地域特性,用其长,避其短,总结出更为科学、更为适宜的人居环境建设方法。
五、参考文献
1.梁娟孙冰黄家平谢左章、期、试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州城市森林的建设、广东园林、广东园林编辑部
2.赵琳张朝晖、期、新地域建筑思考、新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刘庭风、2003.
3、岭南园林的文化特征、Garden园林、园林杂志社
4.沈福煦、期、造园手法——理水手法、园林
5.曼纽尔。卡斯特着夏铸九王志弘等译、2003、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刘管平孟丹、期、走向新文明的人居环境、建筑学报、中国建筑学会
7.雷翔欧阳东、期、人居环境的地域性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为例、建筑学报、中国建筑学会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廖德梅 司马列东“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1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1)规划: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2)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在这一秩序中,住区设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景观,也根据景观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景观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2 景观设计要素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3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3.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3.2 明确的功能要求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3.3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使得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3.4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3.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3.6 生态的设计原则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正如美国景观学者西蒙德所说:“应该把自然(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内、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4 结语居住区的建设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进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在经历文化导向上的转型,向更加理性、科学、开放、创新的文化主流发展,寻求人性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景观环境已成为居住区发展的追求方向,并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更大程度地考虑到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这就更多地表现为居民对住区环境营造和维护的参与性,使设计师和业主形成“互动创作”的方式,更大范围的遵循使用者的需求与情感体现,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建设更加体现精神特色的美好环境,是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参考文献:[1] 章祝联.浅谈现代城市与景观建筑[J].山西建筑,2007,33(6):42—43.[2] 张耕民.住宅郊区化及康城的市场定位[J].百年建筑,2002(3):3l一32.[3] 许亚文,鲁坤元,杨 慧.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J].住宅设计,1999(3):11.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332 浏览 4 回答
181 浏览 5 回答
152 浏览 3 回答
141 浏览 4 回答
339 浏览 2 回答
187 浏览 4 回答
117 浏览 4 回答
306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137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5 回答
231 浏览 2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266 浏览 5 回答
27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