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从萌芽、成型到发展、壮大 ,总有与其相适应的民族精神相伴随。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不断推动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富于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科学研究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并把它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意识,自觉地用民族精神指导、规范、激励自己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在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中成为一种行为方式,对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从而在本世纪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和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具有恒久的魅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系统,它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理解民族精神的传统意蕴,又应领悟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特质,推动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一、弘扬爱国主义应突出开放性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民族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中华民族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弘扬和建构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