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屈原时代的楚国风物以及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屈原的投江动机如今在认识了美国民俗后,很多人不禁惊叹童年被当成动画的猫和老鼠很多地方其实更像一部纪录片,反过来想,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其实也很难理解两千多年前的行吟诗人屈原所描绘的景象。三千年前河南的气候还非常温暖,不仅有大象存在,犀牛、虎豹也众多。战国时期洞庭湖周边的湿地还到处都是自由生活的麋鹿。屈原时代的楚国是什么样子,目前我们所见得环境中长满了从外界带来的入侵植物,原本平缓柔软的草地可能被半人高的野蒿草占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景象现在可能变成浮满水葫芦的河面。同时因为人类大规模地开垦农田和开发建筑用地也很大程度改变了地表面貌,远远不是屈原时代楚国那个香草美人的时代。湘西有很多原始森林,沈从文曾深有感触地说道:“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两千年前中国会产生一个屈原,写出那么一些美丽神奇的诗歌,原来他不过是一个来到这地方的风景记录人罢了。屈原虽死了两千年,《九歌》的故事还依旧如故。日本的青木正儿这样论述中国南方气候环境对作家的影响:“南方气候温暖,土地低湿,草木繁茂,山明水秀,富有自然资源。所以,南方人生活比较安乐,有耽于南国幻想与冥思的悠闲。因而,民风较为浮华,富于幻想,热情,诗意。而其文艺思想,则趋于唯美的浪漫主义,有流于逸乐的华丽游荡的倾向。” 但是楚国的自然环境远不止影响了屈原的文风,在地理上它当时是不同民族的分界线,从资源环境上更是深刻的影响了楚国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在生产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又产生出了楚人独特的道法自然的意识形态。 从民族上讲,先引用一段资料,2020年4月30日,瑞金医院内分泌科领衔的ChinaMAP(中国代谢解析计划)联盟携全国29家研究机构和医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Cell Research》杂志首次报道了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和直辖市,8个民族,超过1万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表型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汉族人群可显著分成7个亚群:北方汉族(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西北汉族(甘肃、陕西),东部汉族(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中部汉族(湖北),南方汉族(贵州、四川、重庆、湖南、云南、江西),东南汉族(福建)和岭南汉族(广东、广西)。屈原在橘颂中早就写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借以表达自己的坚定志向和对楚国国土的热爱,同样楚人也是受命不迁的橘树,当时的战争不仅是诸侯争夺霸权的战争更是民族之间的战斗。从自然资源上讲,《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也就是说楚国凭借相对优渥稳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广种薄收的混合型农业,彼时更加接近西欧形成的农牧业而不是当时中国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 当时的战争更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抗。北方有限的平原支持不了众多的人口,导致井田制瓦解演变为一种以种粮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对种粮来说,投入劳动力数量增多,单产会缓慢增加,从而刺激人口增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就是战斗力,稳定的粮食供给也是战斗力,所以当时的楚国在生产力上难以赶超。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根据陈平老师《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的观点,当时北方发展的小农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开发自然的土地资源来发展生产的办法。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光是造成自然生态破坏,黄土高原从森林变成了荒漠,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递减。也造成了周期性的土地危机和社会动乱,直接造成周期性的改朝换代,人口死亡三分之1到2分之一的破坏在中国2000年间至少发生了十次,战国末年,人口总共2000万,秦末农民战争后仅余1/10,西汉人口高达6000万,三国时仅剩1%,此后到盛唐的1000年间都不能恢复到西汉的数目。西欧仅发生了两次,一次是蛮族入侵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导致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另一次就是黑死病。其次就是小农经济具有的超稳定经济结构阻碍分工,抑制交流。存在了几千年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是长期阻碍中国发展分工协作的大生产方式和阻碍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 从楚国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也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意识形态。屈原不光在自己的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写了《山鬼》写了《招魂》,丰富瑰丽的想象让他可以筑室兮水中,也可以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他也可以写下《天问》中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表现他的实证主义和怀疑精神,而这正是现代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素养。这种对于科学规律的求证主义和老子的道法自然也是相互贯通的。《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在道德经里写下自己的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正贴合了货殖列传中对楚国的描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 当时的屈原正是站在这种民族对抗生产生活方式对抗意识形态对抗的战场上面,离骚开篇就是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介绍自己是楚国的贵族。整个一战中,有600万奔赴战场的英国成年男性,死亡率为。当时入伍的英国贵族及贵族子弟伤亡率,则高达45%。英国贵族大多担任军官,但是因为他们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对于他们来说,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斗,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在和平时期接受百姓的优待,在战争时期为国家奉献生命,这在屈原看来,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那一场战争的失败,对屈原来说不光是自己效忠的国家,将要被灭亡,更是自己所喜爱的国土,喜爱的民族,喜爱的自然环境,自己信仰的道法自然的意识形态也将要一同覆灭正如屈原在九歌国殇中写下的诗句一样,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用自己的死完美的诠释了终刚强兮不可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风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早已经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之中,唯独屈子的风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要被世人所传颂!我想这便是毛主席所说的在辩证法上的胜利吧在楚人的宗教意识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河,皆是神灵,他们崇拜的是自然的神。屈原信仰的是楚人信仰的众神,而楚王只不过是楚人之中的一个代表。屈原的死不光是因为他无法在一个失去自由的国家生活下去,想要警示后人保卫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也是他为自己没有保卫好神灵居住的环境从而选择将自己祭奠。屈原的死实际上是相当于将自己献祭给了自然之神,用来祭奠今后两千多年将要发生的生灵涂炭。从这个纬度上来说,屈原不光是想要帮楚人维护他们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保卫他们信仰的自然众神,更是为了保卫实证主义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保卫华夏民族从此往后数千年的发展福祉,使之免受周期性的战争和灾荒。屈原自己在离骚中也有两次披露投江的想法,想要效仿商代因为上谏不成投江的贤大夫彭咸。一次是在文章中段写下,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认为自己虽然不能被现在的人所理解,但像彭咸一样以死明志后人也能像自己读懂从前的彭咸一样读懂他。另一次就是离骚结尾的两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写自己不能实现改善楚国政治的理想,又身受党人的加害,加上国家在战争的失败让他无法再生活在原来那个自由的国家,屈原最终决定到彭咸所生活的地方去与他为伴。现在的人难以理解并不奇怪,但是在楚人的宗教意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即便肉体消散人的魂魄也不会消散。另外当时的水肯定是比现在的水要清澈很多的,屈原或许认为混浊的陆地不能寄存他的躯体,只有洁净的水中世界才可以吧。《湘夫人》里也曾经写下,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早已打算为自己构建起理想的居所,将自己的袂和褋扔到江中顺流而下送给远方的人,我们可以看作他比喻将自己的精神和思考精简为文字使之飘浮与时间长河之上送给后世之人。而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则自己的大厦已经落成,先世的神灵从云天之上纷纷为他的即将到来前来迎接,而自己的灵魂也将在这纯净的江水和神室中得以升华。让自己的生命灵魂重新回归自然众神,肉体元素重新融入宇宙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