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6a5e0d7ad4f16a3ae17c85de5867fe840c310d90.jpg)
生产方法及其他:
水杨酸乙酰化而得:
在反应罐中加乙酐(加料量为水杨酸总量的倍),再加入三分之二量的水杨酸,搅拌升温,在81-82℃反应40-60min。
降温至81-82℃保温反应2h。检查游离水杨酸合格后,降温至13℃,析出结晶,甩滤,水洗甩干,于65-70℃气流干燥,得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治疗监测的主要实验室方法有:血小板聚集检测、血小板指数、尿液11-脱氢-TXB2检测、流式细胞术等。
拓展资料:
适应病症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中风的二级预防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其他用途: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
参考资料:阿司匹林-百度百科
产率为80%。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
1. 酯化在150 ml的锥形瓶中,依次加入水杨酸、醋酐后,滴加浓硫酸4滴,轻轻振摇使水杨酸溶解。
2、加热至70℃,并在此温度维持10~15min。
3、冷却至室温,待阿司匹林全部析出。
4、抽滤,用少量水(约18ml)洗涤,抽干,得粗品。
5、精制将所得粗品,置50 ml锥形瓶中,加入无水乙醇18 ml,于水浴上微热溶解,加少量活性炭脱色,趁热抽滤
6、将滤液慢慢倾入48ml热水(约60℃)中,自然冷却至室温,即析出白色结晶。待结晶析出完全后,抽滤,用50%乙醇3~6ml洗涤2次,抽干,置红外灯下干燥(温度不超过60℃为宜),即得精品。
7、测定溶点,计算收率。
扩展资料:
8、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
9、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
阿司匹林
导语: 这两种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都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和成就, 阿司匹林主要是消炎镇痛和对付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对各类肿瘤如结直肠癌有较好的疗效。他汀类药物主要在临床上用于调脂,比如病患有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很多医生都会率先使用他汀类药物,结果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这两种药物有各自的优势,使用后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副作用,有些疾病还会将二者联合使用。有人在用药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的副作用很大,身体产生了严重的抗性,比如说经常性疲乏,四肢无力,脑子混乱,恶心呕吐等等症状,假如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停药吗?其实我们应该根据医生的诊断去选择停药或者继续用药。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治疗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从前没有阿司匹林这种药物时,人们生病会经受较大的病痛,直到科学家们发现了阿司匹林,发现这种药物对治疗人体有非常大的用处,于是就开始了这种药物的研究。
其实从古时候开始就有人使用阿司匹林去治疗人的疟疾,肌痛,头痛,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也可以抑制环氧合酶,减少血栓烷生成 ,其中的成分还能够当做血管的收缩剂,还有刺激血小板聚集的因子。同时阿司匹林对于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都有非常好的奇效,从这里开始,人们就广泛将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了。
之前我们也说了, 他汀类药物能够调脂,很多动脉硬化冠心病的患者,在临床中会积极使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其成分不会带来太多的副作用,减轻患者治疗时的身体心理负担,被医学界认为是世界上当前最安全有效的血脂调节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以分为6种 ,主要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西立伐他汀,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病中会与其他药物联用, 有一些药物是不适合与他汀类药物进行连用的,这些药物是贝特类盐酸类,红霉素,维拉帕米,胺碘酮等等,他汀类药物一旦与这些药物联用,会加重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疗效也不见得这么好了。
在这些药物中,辛伐他汀的副作用发生率最高, 所以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当立即停止用药,让患者配合其他的方式去稳控病情。
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产生强大副作用时,可以停药。原因在于,患者的生命优先,考虑到副作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麻烦,所以副作用威胁到患者生命或生活质量时,会优先选择停药或使用其他可以代替的药物。
一般而言,停药也是遵循某种原则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药物引发了严重的毒副作用 ,治疗过程中发现可能会引起不可逆毒性反应,这种情况下需要停药。
②疾病症状得到了控制或者治疗成功 ,这意味着也就不用再继续用药了。
③停药方案个体化 ,这一原则说明的是停药药医学患者的实际情况去考虑,不能随意停药,随意用药。
④联合用药时停药应当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一些药物是会引起毒副反应的,当联合用药时产生了这一情况,应停止用药。
停药遵循着以上这4种原则,但是有一些情况是不能够随意停药的,这些情况包括治疗某些疾病时所用的药,停药之后原本的疾病会卷土重来,当患者陷入到病痛之中,这些药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癫痫药,降糖药,抗结核药,抗菌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糖皮质激素等等。
用药要医学科学的原则,这样药效才能够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减少用药的毒副作用,如果不按照科学用药原则,毒副作用可能要比治疗的药效高,这就得不偿失了,主要有以下4条:
Ⅰ制定详细的用药方案
可以依据药物的药理特性和知识,考虑药物使用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小的毒副作用可以采取某些手段消除,但是大的毒副作用也许需要时间慢慢代谢。制定用药计划,可以稳定住病人的病情,把用药发生的情况划定在一定范围内。
Ⅱ完善用药方案
一套详细制定出来的用药方案并不能说明这套用药方案是完美无瑕的,患者的身体状况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仔细观察病情,还应及时更新用药方案,这样才能够在必要时采取新措施。
Ⅲ确定诊断
要懂得用药的前提的是什么,这款药是否能够帮助到自己,有些药发挥的疗效的确很大,但是过于依赖,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Ⅳ精细和个性化
这说明每一位患者的身体都是不同的,他们也许患上了同一种病,但是病程和病症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用药的时候好充分考虑个体,解决好患者与药物之间的关系。
结语: 阿司匹林和他汀副作用太大,可以停药,停药和用药的原则我们已经在上边说的很明白了,总之就是记住, 可以停药,但不能随意停药用药 ,不能让药物代替身体正常的反应过程,所使用的药物应当根据医嘱进行选择。另外,在日常中,我们想要避免用药带来的麻烦, 就要学会预防,多运动,多 健康 饮食,少通宵熬夜,戒烟戒酒,精神放松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身体越来越 健康 。
参考文献:
[1]马长生.术后服用他汀注意什么[J].人人 健康 ,2016(09):71.
[2]姜春玲,原佺.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1):193-194.
[3]宋祖益.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的新作用及副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161-162.
[5]汪芳.纵览阿司匹林发展 历史 [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6):3129-3135.
阿司匹林哮喘 Gilbert于1911年首次报道阿司匹林可诱发哮喘样发作。1922年Widal等首次描述了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之间的关系,上述三者后来被称为阿司匹林三联症(aspirin triad)〔1〕。1928年van Leeuwen通过阿司匹林内服激发试验发现约16%的哮喘患者可因服用阿司匹林而诱发哮喘。随后的许多研究表明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即阿司匹林哮喘(AIA)。在AIA患者,除阿司匹林外,其它多种非皮质激素类解热镇痛药物(NSAIDs)亦可诱发哮喘发作。AIA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除具有特殊的诱发因素外,还因其多为重症、糖皮质激素依赖性难治病例,所以病死率较高。我们结合自己诊治AIA的经验就该病作一综述。 一、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美国心肺血液病研究院及世界卫生组织(NHLBI/WHO)的工作报告,全球范围内AIA占哮喘患者总数的4%~28%。日本AIA研究会的资料表明,日本AIA约为哮喘患者总数的。国内目前尚无系统流行病学资料。1985年张茸和张宏誉〔2〕报道,AIA患者约占同期哮喘患者的~。我们通过对85例连续哮喘患者行激发试验发现AIA患者6例,检出率为7%。有关AIA患病率的报道因调查对象及所用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国外资料表明,如仅根据病史或采用问卷调查,哮喘患者中AIA的检出率在~之间;而采用病史结合激发试验则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Spector等〔3〕工作表明,在无阿司匹林类药物不耐受病史的171患者中通过激发试验检出15例(9%)AIA患者,而在有阿司匹林类药物不耐受病史的41例中激发试验阴性者14例(34%)。显然,仅根据病史诊断AIA存在明显不足。儿童哮喘患者中AIA病例亦并不少见,通过激发试验调查,其儿童AIA在儿童哮喘患者中至少占10%。 二、临床表现 根据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的资料,AIA的临床特征包括:(1)女性患者稍多;(2)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左右;(3)一般无儿童哮喘史,哮喘家族史与特应性哮喘患者接近;(4)初诊(明确AIA诊断前)时重症患者占60%左右,确诊为AIA后通过自我管理的加强,重症患者例数可减少;(5)糖皮质激素依赖者近50%;(6)多合并有鼻部疾病,包括慢性鼻炎、鼻息肉、副鼻窦炎及嗅觉异常。其中鼻息肉与嗅觉异常在其它类型哮喘中较少见,因而较具特征性;(7)末梢血中嗜酸细胞比例与另两型哮喘无差异;约2%的AIA患者合并有特应性特征,血IgE水平增高。 三、发病机制 1977年Szczeklik等〔4〕提出环氧化酶(COX)假说,认为NSAIDs导致AIA的机制与这些药物对呼吸道COX的抑制作用有关。支持该理论的证据可归纳为以下4点: 1.对COX有抑制作用的NSAIDs无一例外均可诱发AIA患者哮喘发作。 2.对COX无抑制作用的NSAIDs亦无诱发AIA患者哮喘发作的作用。 3.NSAIDs在体外对COX抑制作用的强度与其诱发AIA患者哮喘发作的强度呈正相关。 4.经阿司匹林脱敏治疗后,可出现对其它可抑制COX的NSAIDs的交叉脱敏现象。 NSAIDs对COX的抑制作用似乎仅为诱发哮喘的第一步。问题在于COX被抑制后又通过什么途径导致哮喘发作?目前尚无确切的答案,但存在以下几种可能〔5,6〕: 1.前列腺素(PG)生成不均衡?亦即具有气管收缩作用的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血栓素(TXA2)生成增多,而具有气道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E2(PGE2)及前列腺素I2(PGI2)等生成减少,导致气道痉挛。 2.PGH2合成减少可刺激血小板或其它炎症细胞产生毒性介质。 3.大量证据表明,在AIA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脂氧化酶(5-LO)活动增强。最可能的机制为COX被抑制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由COX途径转到5-LO途径,导致具有气道收缩作用的白三烯(LTs)生成增多。COX途径的主要产物之一为PGE2。体外试验发现,在包括人类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炎症细胞,PGE2均可抑制白三烯(LT)的合成〔7〕。预先吸入PGE2可完全阻断阿司匹林导致的气道收缩及伴随的尿白三烯E4(LTE4)分泌增加〔8,9〕。因此,NSAIDs可能通过减弱肺内PGE2对LT合成的抑制作用而产生不良作用。但是,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非AIA哮喘患者,NSAIDs不引起LT的增加及哮喘发作?有作者表明,AIA患者LTC4合成表达亢进〔10〕。现在的观点认为,无论在AIA或是非AIA患者,NSAIDs均可导致相同程度的PGE2合成减少,但在AIA患者,上述反应可导致较多可生成LTC4的细胞的活化,因此仅在AIA患者上述反应可引起LT释放增加及支气管收缩。 4.因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存在分室效应,即COX途径与5-LO途径的代谢分别在不同代谢池中进行,所以抑制COX途径似不太可能直接导致脂氧化酶途径代谢增加;因此,除上述通过PGE2的作用途径外,NSAIDs还可能对5-LO代谢途径有直接刺激作用。 5.AIA患者对气道收缩性PG/LT的敏感性增高?现尚无证据表明AIA患者对PGF2α、白三烯C4(LTC4)及白三烯D4(LTD4)敏感性增大。有作者报道,AIA患者对LTE4气道收缩作用的敏感性增强〔11〕,但亦有作者得出相反的结论〔12〕。LT在AIA发病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证据表明,与非AIA哮喘患者比较,AIA患者的LT基础生成水平较高。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激发试验可导致AIA患者尿、鼻分泌物及肺泡灌洗液中LTE4水平一过性增高。应用抗LT药物进行的研究亦提示LT在AI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LT药物包括两大类,一类为LT合成抑制剂(通过阻断5-LO或5-LO激活蛋白);另一类为各种特异性LT受体阻断剂。有文献表明,抗LT药物可显著减轻阿司匹林引起的鼻部及气道症状。还有作者发现,抗LT制剂具有支气管舒张效应,提示在AIA患者LT具有维持气道平滑肌紧张性收缩的功能。 6.有作者认为〔13〕,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正常情况下该过程受到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的PGE2的抑制。由于NSAIDs的作用,PGE2生成减少,上述抑制作用减弱,呼吸道病毒感染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活化,通过氧自由基及毒性细胞介质的作用导致哮喘发作。 业已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COX的同功酶:基质型COX-1及诱导型COX-2,分别编码于不同的基因〔14〕。COX-1在体内大多数组织均有表达,具有在生理状态下生成PG的功能。COX-2可在炎性刺激作用下,包括肺泡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及血单核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内生成。阿司匹林及消炎痛等可以低浓度导致AIA患者哮喘发作的NSAIDs对COX-1的抑制作用远远强于其对COX-2的抑制作用。现已合成出选择性COX-2抑制剂,这些药物对COX-2的抑制作用较其对COX-1的抑制作用强近1 000倍。动物实验表明,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引入临床后可为AIA的治疗及AIA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四、诊断与治疗 如前所述,若仅根据病史来诊断AIA,则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激发试验为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激发试验包括口服、吸入、经鼻、经静脉及肺段激发等方法。口服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为一种经典的激发方法。其优点为方便易行、可观察到气道以外的全身反应。但该方法亦存在显著缺点:因是全身用药,剂量往往较大,在某些病例可导致喉头水肿、休克等严重的全身反应。另外,服药后至出现呼吸道症状的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不便于观察。我们认为气道吸入激发试验安全可靠,值得特别推荐。下面主要介绍我们所采用的气道吸入激发试验〔15〕。 1. 阿司匹林吸入激发试验:与其它许多NSAIDs一样,阿司匹林的水溶性差,25℃状态下最大溶解率为 g/L,因此最大吸入剂量受到限制,导致一定假阴性结果,敏感性不足。但特异性佳,一旦出现阳性反应即可诊断为AIA。另外,与sylprine吸入激发相比,出现阳性反应后,患者肺功能恢复较慢。 吸入激发试验:sylprine为水溶性,因此可配制成较高浓度,同时可以细小差别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以便进行反应阈值的测定。sylprine吸入后的阳性反应多于20~40分钟时达峰值,一般于60分钟以内回复正常。浓度达10%时AIA患者几乎均出现阳性反应。其缺点为部分患者对该药过敏,另外高浓度时可因非特异性刺激导致气道反应,因此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吸入激发试验:Tolumetin为极少数的水溶性NSAIDs之一。经气道吸入时非特异性刺激作用极少,特异性佳;敏感性稍逊于sylprine。吸入后20~40分钟反应达峰值,再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症状可迅速改善。 临床上可先根据病史对可疑病例作sylprine激发试验检查,出现阳性结果后再进行Tolumetin激发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从治疗角度上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免使用NSAIDs。如因病情需要而使用NSAIDs时,可选用对PG合成无抑制作用的制剂,或先行脱敏治疗。(2)认真处理鼻部疾病为AIA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可选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及手术治疗。值得指出的是,手术治疗后因并未解决鼻部的慢性炎症,故术后仍需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3)常规治疗支气管哮喘。AIA的基础治疗可参照NHLBI/WHO的治疗指南进行。需指出的一点为,AIA患者应避免使用琥柏酸盐制剂的糖皮质激素〔16〕。有作者报道〔17〕,使用琥柏酸氢化考的松100 mg静脉滴注治疗时,20例AIA患者中有2例出现鼻部症状及咳嗽,喘息及呼吸困难;当剂量增至500 mg时出现上述症状的例数增至15例。(4)脱敏治疗:在大多数AIA患者可通过脱敏治疗诱导产生并维持对NSAIDs的耐受状态。从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开始,在2~3天内将剂量增至600 mg。如能良好耐受,则维持每日600~1 000 mg的治疗〔4〕。脱敏状态能够维持的机制为一次服用阿司匹林后可产生2~5天的不应期,在此期间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COX抑制剂不会引起AIA发作。有作者总结了10项关于脱敏治疗的研究报告,发现经脱敏治疗后,31%的患者哮喘症状改善;68%的患者鼻部症状改善〔18〕。因此,脱敏治疗对治疗哮喘的价值并不大,其主要价值可能在于为那些必须使用阿司匹林的AIA患者(如同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服用阿司匹林的方法。另有作者报道,经鼻局部使用阿司匹林亦可达到脱敏作用。每周1次连续24个月经鼻局部使用阿司匹林脱敏可显著减少鼻息肉的复发。有趣的是,患鼻息肉的非AIA患者经局部脱敏治疗后亦可获得类似疗效,提示阿司匹林可能同时具有减轻鼻息肉内细胞浸润的作用。(5)LT受体拮抗剂及合成阻断剂:如前所述,这类药物具有减轻AIA患者支气管收缩及肺外症状的作用,可能尤其适合于AIA患者。 参考文献 1 Samter M, Beers RF. Intolerance to aspirin. clinical studies and consideration of its pathogenesis. Ann Intern Med, 1968, 68:975-983. 2 张茸,张宏誉.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5,8:187. 3 Spector SL, Wangaard CH, Farr RS. Aspirin and concommittant idiosyncrasies in adult asthmatic patient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79, 64:500-506. 4 Szczeklik A. Mechanism of aspirin-induced asthma. Allergy, 1997, 52:613-619. 5 Kowalski ML. Aspirin sensitive rhinosinusitis and asthma. Allergy Proc, 1995, 16:77-80. 6 Kowalski ML. Aspirin-sensitive rhinosinusitis/ asthma syndrom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ACI International, 1996, 8:49-56. 7 Tenor H, Hatzelmann A, Church MK, et al. Effects of theophylline and rolipram on leukotriene C4 synthesis and chemotaxis of human eosinophils from normal and atopic subjects. Br J Pharmacol, 1996, 118:1727-1735. 8 Szczeklik A, Mastalerz L, Nizankowska E, et al. Protective and bronchodilator effects of prostaglandin E and salbutamol in aspirin-induced asth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153:567-571. 9 Sestini P, Armetti L, Gambaro G, et al. Inhaled PGE2 prevents aspirin-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 and urinary LTE4 excretion in aspirin- sensitive asth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 153:572-575. 10 Sampson AP, Coburn AS, Sladek K, et al. Profound overexpression of leukotr iene C4 synthase in aspirin-intolerant asthmatic bronchial biopsies.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1997, 113:355-357. 11 Arm JP, O′Hickey SP, Grimaud C, et al. Airway reponsiveness to inhaled prostaglandin F2 alpha in patients with common or aspirin-sensitive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9, 140:148-153. 12 Togashi M, Suga T, Suetsugu S.アスピりン喘息のロ イコトリェンE4に する 道反 性について.藤田学医学会 ,1992,16:61-66. 13 Szczeklik A. Aspirin-induced asthma as a virus disease. Clin Allergy, 1988, 18:15-20. 14 Vane J. Towards a better aspirin. Nature, 1994, 367:215-216. 15 Sakakibara H, Suetsugu S.アスピリン喘息. 呼吸,1993,12:990-1001. 16 Judson MA, Sperl PL. Status asthmatics with acute decompensation with therapy in a 27-year-old woman. Chest, 1995, 107:563-565. 17 Taniguchi M. アスピりン喘息患者にみられるステロイ ド について.アレルギ-,1988, 37:639. 18 Kowalski ML. Management of aspirin-sensitive rhinosinusitis asthma syndrome: what role for aspirin desensitization? Allergy Proc, 1992,13:175-184. ----------------------------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综述 08药学1班:冉贤飞 阿司匹林片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原含量测定方法为酸、碱中和滴定法。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解热、镇痛药物中,含阿司匹林或以阿司匹林为主药的较多。除了中国药典的原含量测定方法以外,针对各个剂型有多种含量测定的方法。如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其含量,可消除其他含有酸、碱的物质对其测定的干扰,可更有效的控制制剂的质量。方法操作简便,专一性强,结果准确。也有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的如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其原理是根据标样集中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光谱特征值(如吸光度)与待测成分之间的数学关系(简称数学模型) 1.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制剂的含量测定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制剂的含量测定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药典所载的酸、碱中和滴定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法等。1.1阿司匹林酸碱滴定法:直接滴定:方法:取本品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20ml,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d,用氢氧化钠滴定液()滴定。每1ml滴定液相当于18。02mg 的C9H8O4水解后剩余滴定:方法: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混合,缓缓煮沸10min,放冷,加酚酞指示液,用硫酸滴定液()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钠。两步滴定法: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片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加中性乙醇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d,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至溶液显粉红色。加定量过量的氢氧化钠滴定液()40ml,置水浴上加热15min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滴定剩余的碱。根据消耗的滴定液体积及滴定度计算含量1.2阿司匹林制剂的电极法测定仪器与试剂:电极电位和溶液酸度测试均使用pHs—loC型数字式酸度离子计;参比电极为232型饱和甘汞电极;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经高锰酸钾处理后蒸馏而得。电极制备:将载体物质三苄基锡辛酸酯20mgl聚氯乙烯(PVC)0.33g和增塑剂邻硝基苯基辛醚o.65g溶解于四氢呋喃(THF)3g中,搅拌澄清后将其倾倒于40 mm×40 mm的水平玻璃板上。待THF挥发完后(约需l 2h)即得到具有弹性的PVC膜。用打孔器切下直径10 mm的圆片并用含5%PVC的THF溶液粘于PVC电极杆端,放置数小时,晾干后电极杆内充以/L的水杨酸钠溶液作为内参比溶液并以Ag/AgCl丝作为内参比电极导出至离子计。电极使用前需于/l水杨酸钠溶液中浸泡2h进行活化处理。电极及备用膜长期不使用时可洗净后.置于氮气氛围下保存。在此条件保存,电极的各项性能指标至少可于5个月内维持稳定。阿司匹林制剂的分析:待测样品的处理: 阿司匹林易水解得到水杨酸根离子,且反应定量。因此,通过对水杨酸根离子的测定即可得出样品中的阿司匹林含量。阿司匹林片(A)和复方阿司匹林片(B)均处理如下:将适量药品(10片)研制成粉状,精密称取1—1.5g.在/L NaOH溶液25m1中加热回流1h后过滤,定容至250 ml。吸取lOm1滤液,用稀硫酸调至pH 5.5,再用PH 5.5的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100 mI作为待澜液。使用所配电极通过标准溶液法和样品加入法.分别测定药品A和B经前述处理后所得试样中的水杨酸根离子浓度,通过换算得出药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1.3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仪器与试药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CLASS—LC工作站。色谱柱:ODS C18色谱柱(150mm x 4.6mm,填料:Kromasil,粒度:5um)。 试药 阿司匹林对照品,甲醇(色谱纯试剂),冰醋酸、盐酸(分析纯试剂)。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10mg),置100m1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适量,超声使阿司匹林溶解,放冷至室温,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1,置25m1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格匀,取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l m1中约含阿司匹林20ul的溶液,取20ul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1.4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乙酰水杨酸原理:碘对Ce4+和As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乙酰水杨酸和碘容易发生取代反应,使碘的浓度降低,导致碘的催化作用减弱,由此建立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乙配水杨酸的新方法。 仪器和试剂:721型分光光度计;PHS—3C酸度计;超级恒温水浴。0.01mol/lCe(SO4)2 0.013mol/L AS2O3,5mol/l H2S04 , 5mg/l KI用时稀释至0.25mg/l ;150mg/l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5%醋酸马钱子碱;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实验方法:于一系列25m1比色管中准确加入0.25mg/lKI溶液1.0m1,5mol/l H2S04溶液1.25m1,0.013mol/L AS2O3溶液,乙酸水杨酸标准溶液(或样品溶液),加蒸馏水至25m1刻度线。摇匀并放人35土0.1度的水浴中,恒温后加入 Ce〔S04)2 ,立即摇匀,迅速放回水浴中。反应10min后,加入%的醋酸马钱子碱终止反应并与Ce4+—显色,置于沸水浴中煮沸3min,取出冷却至室温。用1cm比色皿,在波长520nm处,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A。2.以阿司匹林为主药的含量测定虽然其成分组成有差异,但大多仍是根据阿司匹林的化学或色谱性质加以分离并测定其含量。2.1反相高效法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可待因片中阿司匹林含量仪器和试剂:Hp-1050液相色谱仪及UV检测器,HP3396积分仪。磷酸可待因对照品、阿司匹林对照品 。甲醇、醋酸钠、冰醋酸均为分析纯试剂,阿司匹林磷酸可待因复方制剂(试制品)。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ODS C18(10mm,300mm×4mm) 流动相:甲醇—0.03mol/L—l醋酸钠(冰醋酸调pH=3.5)(1:2.5);检测波长:280nm;流速:1ml/min.测定方法混合对照品溶液配制 准确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磷酸可待因对照品适量。用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的溶液。准确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约40ml置1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2—3mL,溶解,精密加入上述磷酸可待因溶液,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配制 精确称取样品细粉适量(约相当磷酸可待因8mg阿司匹林400m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入25%甲醇溶液50mL,超声溶解5min。用25%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格匀。经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测定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u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峰面积。根据混合对照品溶液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的峰面积,计算出供试品溶液中二者的含量.2.2小儿退热灵片紫外摺合光谱测定原理:摺曲线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它的数学属性是一种新的复合导数变换)。它根据谐波分析原理,将光谱吸收曲线看作是多个数学分量加权而成。由于它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以显示吸收曲线的细微差异,以减少相似组分的数学相关性,所以在物质定性和混合物定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仪器与试药:UV/VIS W型裙合光谱仪及裙合光谱软件;阿司匹林(1)对照品(含量99.89%)、苯巴比妥(2)对照品(含量99.92%)和辅料(佳木斯化学制药厂);小儿退热灵片方法与结果: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精密称取1、2对照品适量,用0.1mol/LNaOH溶液(溶剂)溶解稀释制成1mg/m1的储备液。再用溶剂稀释制成适当浓度的溶液(约120ug/m1,22.0ug/m1,使1和2的吸收度在—0.8),备用。模拟样品的配制 按原黑龙江地方标准药品处方比例称取1、2与适量的辅料混匀后,精密称取0.2g置小烧杯中,用溶剂溶解并定容至100m1,静置10min,再取5m1稀释至250m1。分别吸取16、17、18、19和20m1置各25m1量瓶中,用溶剂定容,得1浓度为20—25ug/m1、2浓度为2.0—2.5ug/m1的模拟样品溶液(使1和2的吸收度在0.2—1.2),共5份。样品测定:取本品12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细粉适量(约相当于10.110g,20.011g),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定容至50m1。按“2.3”项下方法选定的最佳摺合区间(245—295nm),经摺合光谱自动采集该区间的光谱信息,以两组分定量分析系统软件进行裙合运算,并计算得含量2.3近红外漫反射技术测定精氨酸阿司匹林的含量原理:近红外定量分析需要一个待测成分已知的标准样品集(简称标样集),根据标样集中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光谱特征值(如吸光度)与待测成分之间的数学关系(简称数学模型)。当测定未知样品时,只需测定该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然后用已建好的数学模型预测出待测成分的含量。与常规的光谱定量分析不同之处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时所用样品可以不经预处理,通过求解光谱矩阵与待测成分的浓度矩阵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检测固体样品一般采用漫反射技术,对于液体样品的检测用透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法、偏最小二乘法等。贴算法相对而言是一种较新的多元数据处理技术,它与逐步回归、主成分回归的显著差异在于考虑全谱区各波长是光谱参数的同时,还兼顾了被分析样品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NIR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仪器:Bruker公司VECTOR22/N近红外光谱仪,带漫反射光纤探头波长区间4000-11000cm-1样品: 精氨酸阿司匹林固体粉末含阿司匹林48.0%-53.0%, 蔗糖酯(片剂辅料,作为润滑剂)实验方法:用1/1000扭力天平准确称取不同比例的精氨酸阿司匹林与蔗糖酯,共10份,分别混合均匀,用压片机压片,得到精氨酸阿司匹林含量不同的片剂(以此含量做为精氨酸阿司匹林片的理论含量一真值),每种各100片。从每种100片中随机选取10片,用仪器的漫反射光纤探头压住药片,每片正反面各测1次,取平均光谱做为样品光谱。扫描区间为4000-11000cm-1,分辨率为8cm-1。用Bruker公司Bruker公司quant/2软件分析,光谱数据采用加性散射校正预处理,以消除药片表面不同引起的误差,即可得到测量值。2.4阿司匹林精氨酸盐注射液含量测定仪器与试药: 仪器 79—l电磁搅拌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精氨酸,阿司匹林,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阿司匹林结晶250.0 mg,悬浮于250mL蒸馏水中,在40一50度水浴中不断搅拌至溶解,冷却后移入50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l,2,3,4,5mL分别置于50 mL量瓶中,加25mL蒸馏水,用o.1mol/LNaOH溶液调节pH至9一10,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冷却后,用盐酸溶液调节pH至一,加5滴硫酸铁铵指示液,再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在53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线性回归得方程.测定含量:精密称取阿司匹林精氨酸盐400.0 mg置l00mL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取续滤液5mL,置50 mL量瓶中,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冷却,加25mL蒸馏水,以下同标准曲线项下处理,在53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计算阿司匹林精氨酸盐的含量。阿司匹林精氨酸盐的含量=(测定值/称量值)×loo%,代入数据求得阿司匹林精氨酸盐的含量.3.阿司匹林体内药物分析:3.1反相高效波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血药浓度1 仪器与试药:Waters2690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置有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及Millennium数据处理系统;旋涡混合器(上海青浦沪西仪器厂);TGL—16高速离心机(上海医用仪器厂)。 水杨酸、苯甲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磷酸为分析纯,乙睛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4.6mm×250mm,5um),流动相为甲酵—乙睛—0.2%磷酸(18:32:50),检测波长为237nm,流速为/min。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10.10mg水杨酸对照品,用甲酵溶解,并定容至10ml,得到1.010mg/L水杨酸的储备液,并用甲醇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系列溶液。精密称取10.44mg苯甲酸,用甲酵溶解,并定容至10ml,得到1.044mg/l苯甲酸的储备液。取lml储备液,用甲醇稀释至loml,得到104.4ug/ml的内标工作液。样品处理与测定:精密量取血清样品0.5nl,加入内标苯甲酸溶液(104.4ug/m1)50ul,乙睛2ml,旋涡振荡2min,15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夜20u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分别记录内标与样品的色谱图与峰面积。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讨论阿司匹林及其制剂有多种分析方法,但有其共同点。HPLC分析中,检测柱一般多采用C18柱,检测波长为280左右。滴定法都是根据药物中含游离羧酸的酸性进行滴定,或水解后用酸回滴。其他以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的测量,也都是基于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参考文献:刘 冬,阿司匹林制剂的电极法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28(11):512王晓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9(1):31杨 军,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乙酰水杨酸,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2):77南 楠,反相高效法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可待因片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1999,19(1):7侯 巍,小儿退热灵片中两组分的紫外裙合光谱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3):162 乔 梁,应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测定精氨酸阿司匹林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1998,18(5):297张晓云,阿司匹林精氨酸盐注射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04,19(2):71张 丽,反相高效波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血药浓度,中国药房,2003,14(5):289
113 浏览 4 回答
83 浏览 5 回答
240 浏览 4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2 回答
163 浏览 7 回答
250 浏览 5 回答
258 浏览 3 回答
223 浏览 4 回答
240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108 浏览 2 回答
321 浏览 5 回答
140 浏览 2 回答
353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