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的吐槽,观众朋友信一半不信一半就好,千万不要太当真。如果你认为那里面那些吐槽是针对到场明星在现实生活里的真实状态,那你就输得很彻底!
虽然第一季第一期的节目为了收视率和噱头吸引观众的劲爆点,颇有一些又污又戳中痛点,真实有料的段子。虽然事后被观众质疑,是从一些网络论坛搬过来的精华骂人帖,但是当时那种一般在影视圈里不能提到明面上的尺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吸引眼球,制造劲爆点打开局面,创造节目的观众关注度的目的。
或许是第一集太过于劲爆,因为言论太过于露骨被审查部门约谈了,或许本身就是编导组的宣传策略,用第一集的露骨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毕竟是面对广大观众的主流价值观节目,不能太过于宣扬网络上流传的负面情绪。所以,第二集整体水平就变得平和与和谐了。
所以可以说,在达成开播集的宣传效果之后,为了适应舆论和审查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版,使得整体水平变得平和,失去了该有的犀利程度,变成了一个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和真实爆点的明星谈话逗趣儿的综艺节目!
因为,作为一档要上网面对广大观众的综艺节目,再怎么标榜着吐槽对手,实话实说,它都得考虑到——吐槽的对象是有庞大受众群的明星人物,你要太揭露他个人的实际短处或者缺陷,对于爱惜羽毛的公众人物而言,破环明星竭尽全力维护的公众形象,是致命而且极端令人难堪的。
所以,所谓毫无情面的吐槽,背后也是有底线的。既要估计明星嘉宾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到有关部门审核的细节,所以,还是相互打趣,互相吹捧,开些无关痛痒的玩笑最保险!
其实《吐槽大会》看起来是个重视现场效果的脱口秀节目,但是,前期编导组还是有基础剧本的。每一期节目所要邀请的明星,要吐槽明星的那些点,由什么样的对手来吐槽这些点,保持颜面不至于让明星翻脸……这样要考虑到的尺度,都是编导组要考虑和计算的。他们要考虑里面出现的言论不至于让参与的明星造成反感,免得影响明星的公众形象,所以,只能拿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老梗儿来相互调侃。最后,就成为了强调明星放得下偶像架子,凸显他们平民气质和接地气的炒作手段。所谓的相互吐槽,也就成了变相的相互吹捧!
所以,《吐槽大会》变成宣传明星接地气,生活化的综艺节目,所谓的“吐槽”就仅仅是吸引观众的噱头,实际上,现在的“吹捧”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