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避讳始于周朝,《左传》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但当时同音或近音的字不用回避。名讳两字中,只有一个字相同,也不用回避。到了汉朝,这种要求变得非常严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回避当朝天子甚至皇帝祖先的名字。到了唐朝,有一个字相同也必须回避了,当时著名诗人李贺就是因为其父名“晋肃”,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致使终身不得志,韩愈为此事非常生气,为之作《讳辩》驳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二、种类:1、回避君主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国讳。一般适用于过去七世代以内。2、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叫做避家讳。3、回避圣人的名字,叫做避圣人讳,例如邱姓就因避讳孔子的名字“丘”而产生。三、方法:1、改字,就是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2、减笔划,就是把应避讳的字减去若干笔划;3、空格不写,如唐代为避李世民的讳,写观世音时,世字空掉不写,因此就成了“观音”。4、皇帝在即位后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改下,改成罕用字,这样可以让臣民不因避讳而产生诸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