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是在辽宁师范大学海洋资源研究所基础上,吸纳校内外该领域高水准人员后组成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于 2000年1月成立。2002年7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第一家海洋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机构。 通过三代人2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海洋地缘政治与海洋地缘经济、沿海地下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由张耀光、李靖宇、韩增林、栾维新、孙才志、李悦铮等教授和一批青年科研骨干共同组成了老、中、轻结合的学术梯队(这种团队优势十分明显)。研究方向已经得到地理学界的认可(吴传钧院士评价我们是一支"陆军海战队")。中心现有区域经济硕士点一个,与城市与环境学院共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一个,经济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四个。 曾先后承担"六五"期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七五"期间《辽宁省海岛调查》、"八五"期间《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九五"期间《辽宁省集装箱运输环境研究》等国家、省、部委海洋开发方面重点研究课题。近些年,中心人员又主持完成研究课题——“中国海岛县经济类型与分区研究”、“集装箱枢纽港形成演化机理和空间网络模式研究”、“我国群岛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驱动机制及支撑系统研究”等 8 个国家自然科学基课题;“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浪儿机制及布局规划方法研究”等 6 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黄海海洋开发与保护研究”等 10 个国家部委课题;“辽宁省海岸带社会经济调查”等 44 个省、市和地方课题。学术著作——《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中国边疆地理(海疆)》等 24 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 342 篇。研究所设置中心现有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两个,与城市环境学院共有人文地理学博士后工作站一个,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博士点两个,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四个。中心下设海洋经济研究所等六个研究所。基地负责人中心常务主任:孙才志,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环境中心科研环境优良,目前拥有独立办公面积500平方米,图书资料用房200平方米(另与城市与环境学院共用资料用房200平方米),图像处理工作站1个,服务器2个,复印机1台,激光打印机2台,彩色A0幅大型打印机1台,彩色喷墨打印机3台,大型宽幅扫描仪1台,小型扫描仪3台,PIV台式计算机30台,笔记本电脑5台。每名研究人员均配有电脑、写字台、皮椅、书柜等设备。学校信息中心还协助中心不断提高网络建设水平,中心可以在校园网上可以比较方便地访问中国学术期刊网(电子版)、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万方数据、科学在线、Spring(外文期刊)、 ECO PSP电子期刊、世界科学出版社全文电子期刊等电子资源。中心常年订阅经济类核心期刊50余种,经济地理类核心期刊30余种,经济类外文期刊20余种。经过多年积累,中心现有1985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1994年以来《海洋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等,还拥有20世纪80年代1个时相、90年代2个时相、本世纪初期1个时相的TM/ETM等遥感影像资料。中心设有教授工作室、信息成果室、海洋信息室、图书阅览室、现期期刊室、过期期刊室、电子阅览室、研究生学习室、博士工作站等。并拥有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实验室、海洋区域发展模拟实验室、水环境实验室等,中心的海洋区域发展模拟实验室是国内该领域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的实验室之一,能满足本项目在资源处理和模拟方面的需求。在软硬件条件方面,拥有先进的数学化仪、大幅面彩色扫描仪、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海洋区域发展模拟专业软件及功能强大的高配置电脑等。研究领域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骨干研究人员,由博士生导师领衔,教授、博士研究员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科研团队,以从事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等的科学研究为主攻方向。主要的研究方向如下:1.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① 海洋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包括全国、省、市的海洋发展规划;② 在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把海洋产业与相关陆域产业统一规划,即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③ 研究我国海岛经济类型的划分和海岛经济发展规划理论;④ 近年来,中心科研人员如何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侧重研究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海上辽宁”等问题;⑤ 从水文地质、水文学、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沿海地区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运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海水入侵问题进行研究),并估算由此造成的环境损失,同时并应用现代系统工程理论进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研究。2. 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活动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事业(包括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新兴海洋产业等)展开研究。① 海洋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特点及调整方向;② 港口与海上运输问题;③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 以理论与区域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划分旅游类型、分析区域空间组织,阐述不同类型区旅游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不同区域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3. 沿海区域经济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搞清楚当前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搞清楚国内沿海区域经济关系中的发展潜力和导出因素,并且通过加强合作使之产生对内的带动性影响和对外的扩张性效应,进而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实现全面、持续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4. 海岸带海洋环境与经济的耦合关系研究本研究方向是针对海域污染已成为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现实,把海域污染与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海陆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集成化方法定量研究陆域经济系统对海域环境系统的动态影响和海陆一体化调控,以达到海洋环境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5. 海岸带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化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海洋资源与环境信息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包括对各种海洋资源与环境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处理、分析、表示、集成、建模和可视化,以海洋资源与环境评价、规划及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为基础,基于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并开发海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评价、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及平台支持。 学科建设目前,海洋中心初步实现了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的目标。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科研积淀,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于2003年成功获批人文地理学博士点,这是海洋中心学科建设史上的一个极大的突破。这标志着我们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人才,也显示出我校在该研究领域上真正进入到国家队,从而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基础上,海洋中心于2003年申报了人文地理(海洋经济方向)辽宁省重点学科,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这也是海洋中心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该重点学科与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相辅相成,目前已经进入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在成功获批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基础上,海洋中心联合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科研力量,凝练研究方向,于2005年成功获批自然地理学博士点,该博士点的获批为地理学一级博士点的建设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海洋中心研究团队于200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创新团队。此外,硕士点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00—2005年的五年时间里,海洋中心共获批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两个硕士点。海洋中心一直把制度创新作为基地建设的关键,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在辽宁师范大学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许多后成立的研究机构基本上也是按照基地的运行模式进行建设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