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同学们的课堂发言,我认为很不错,在这里我又读了几位同学的发言,感觉有必要写这样一份提示。 1)不要盲目阅读英文文献(或中文文献)。因为,大多数发表了的文章,作者是为了发表文章而研究,不是为求解问题而研究,于是那些文章大多数是学术垃圾。我指定的阅读文献,要么是经典,要么取自MIT认知科学手册这样的权威著作。 2)阅读我指定的文献,不等于你们可以写出合格的作业和论文。因为,作业和论文,与课堂发言一样,要求批判性思考。我记得课堂发言的几位同学当中,陈云天同学的发言很不错,首先,他不知道他的见解可以归入何种经济理论,其次,他的见解主要基于他的观察或常识,第三,他基于观察或常识的见解与前面几位发言的同学的见解相当不一致,于是有了一番精彩的对话。dialogue - dia+logos 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讨论,对话的逻各斯(请用这一关键词查阅我以前的相关文章),这是培养每一个人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核心过程---注意,知识是过程,知识不是静止的(汪丁丁“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知识,是静止的和死亡了的知识。 3)学期论文主要不是文献综述,而是关于经济学家的幸福研究的批判性思考。记住,完全没有批判性思考的学期论文,得分不应高于30,这可能还算是宽宏的。若以我批判应试教育思维方式的激烈程度衡量,写了这样文章的同学,相当于浪费了一学期的时间来听我讲课。因为我第一节课已明确说了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和保护同学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也在第一节课为特别适应应试教育的同学们提供了一套最佳选择方法---在开学最初的两个星期里估算为拿到一张文凭所需的最少学分约束下付出最小努力的那些课程(几乎确定地不会包含我这门课)。 4)我讲过几次,我评价一位经济学家水平如何,几乎从来不看他发表了多少文章,也不看他在何种期刊发表过文章。如果我关注是根本问题,那么,凡触及到根本问题的文章和作者就是相关的。否则,不相关。 5)批判性思考的归依是问题---你只能围绕问题展开你的阅读和思考。应试教育的归依是教科书---你必须围绕教科书展开你的阅读和“思考”。 6)那么,关键的问题是何为“问题”?请用“丁丁”+“问题三要素”,查找我写过的文章。 7)问题源于真实生活,或者,我称之为“基于常识”。没有常识,也就没有问题。不认真生活的人,也就不会有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