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有着江河发源地的水资源优势,在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育和流淌着分属长江、珠江流域的湘江、资江和漓江等著名的河流。全市484万人口
水污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篇一
[1] 李昂. 污泥堆肥过程中污染物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D]. 沈阳大学 2014
[2] 邵雪. 耐盐菌的特性强化及其研究[D]. 东北大学 2012
[3] 梁晨. 紫外诱变毒死蜱高效降解菌的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 2013
[4] 张芷毓. 厌氧产酸相中产酸菌与硫酸盐还原菌协同产酸脱硫试验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 2013
[5] 张连杰. 金属矿山开采引起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6] 周杰. 原油污染环境的微生物强化与共降解处理方法研究[D]. 西安石油大学 2013
[7] 王琳琳. 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甲基对硫磷实验研究[D]. 东北大学 2011
[8] 王丽香,吕家珑,庄舜尧,胡正义. 我国东部河网地区土壤与河道底泥对磷的吸附特性比较研究[J]. 土壤. 2009(03)
[9] 王淞,林香民. 模糊数学在地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 能源与环境. 2006(02)
[10] 冯海艳,李文霞,杨忠芳,阮晓红,刑雅囡. 苏州城市河道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特征[J]. 地学前缘. 2006(01)
[11] 胡静波.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02)
[12] 李永华,王劼勇,白文荣,方升华,沈晓强. 通惠河通州段护坡跌水复氧试验研究[J]. 北京水务. 2009(01)
[13] 张学斌. 内蒙古锡林浩特毛登地区石炭纪侵入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14] 罗银飞. 青海省格尔木河流域山前平原区地下水系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15] 刘斐. 河北省温塘寺地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16] 王金晓. 山东省鲁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17] 张冰. 鲁西北平原高氟地下水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18] 刘雷震. 遥感在西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19] 汪生斌. 地下水资源评价及保护对策的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20] 李亚男,李岩,张廷,孟宪禹,赵新华. 天津市北塘排污河不同水期的水质状况评价[J]. 中国给水排水. 2008(22)
[21] 程艳. 基于PCR技术的菌剂强化污泥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河南工业大学 2014
[22] 李晓云. 污泥堆肥过程中多环麝香的降解与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关系[D]. 东北大学 2012
[23] 范艳明. 污泥停留时间对除磷菌种群结构的影响分析[D]. 天津大学 2014
[24] 王美. 微生物在生物栅处理景观水体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篇二
[1] 郝春博,王广才,董建楠,张倩,蔡五田. 石油污染地下水中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J]. 地学前缘. 2009(04)
[2] 吕吉利. 生物碳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海水石油污染[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 徐美,李纪人,黄诗峰,庞治国. 从全国水环境数据库看中国水环境状况[J]. 水科学进展. 2004(05)
[4] 张汉波,段昌群,屈良鹄. 非培养方法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生态学杂志. 2003(05)
[5] 席劲瑛,胡洪营,钱易. Biolog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报. 2003(01)
[6] 黄立南,屈良鹄,陈月琴. rRNA技术及其在分子微生物生态上的应用[J]. 微生物学杂志. 2001(01)
[7] 武俊,徐剑宏,洪青,刘智,张小华,李顺鹏. 一株呋喃丹降解菌(CDS-1)的分离和性状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4(02)
[8] 张倩. 典型石油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9] 张晓阳. 陕北石油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0] 赵丹. 井水位的'气压效应特征及其对含水层参数变化的指示[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11] 方慧娜. 利用地下水位气压效应反演汶川地震前后含水层参数的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12] 王金维. 由井水位的固体潮效应反演含水层参数[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13] 卢忠阳. 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14] 崔碧霄. 三种灌木对土壤石油污染的生长反应与生理响应机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15] 陈亮. 铁渗透反应格栅下游水化学环境变化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3)
[16] 余素林,吴晓磊,钱易. 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T-RFLP技术及其优化措施[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06)
[17] 路青艳,李朝林,李涛. 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6(05)
[18] 王业耀,孟凡生.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环保. 2005(02)
[19] 卢莉琼,徐亚同,梁俊.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06)
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中,淡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极端一点说,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可以没有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因为人类没有石油电力煤炭这些东西,照样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连同这个世界就会一同消亡。所以,淡水资源,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质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 淡水资源是这样的重要,但长期以来却受到人类的不公正待遇。不注意珍惜它,保护它。久而久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今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世界淡水资源的现状及未来表示了非常的忧虑。有人测算,当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这就是说,在21世纪,全世界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就是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淡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那么,作为迅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淡水资源的状况如何,自然受到世界上有关人士的关注。 中国淡水资源的状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具体说,可把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人多水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北方缺水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大家知道,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多。随着中国人口的逐步增加,水资源同人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今中国淡水资源的总量为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现在已有13亿多人口,人均占有量仅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这样算来,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中度缺水国家的行列。 中国淡水资源不仅不丰富,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最为缺水的地区主要在北方。据统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水资源量却占了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而水资源量仅占了19%。水资源最为紧缺的黄、淮、海河流域本身,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目前,中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 二是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三是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倍。 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其次是对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淡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淡水资源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客观上的原因,像干旱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些问题,是中国的自然、地理、气象等多方面客观条件造成的,可以说这是“天之禀赋”。这些问题,就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看,解决起来,能力还非常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适应它,在此基础上适当改造它。 二是主观上的原因,像水的浪费和水的污染,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其中,较为普遍、也最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观以及干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政府官员,把经济的发展,错误地理解为是单一的GDP的发展;把GDP的增长,看作是自己官职升迁的捷径。有了这样一个观念,他们发展经济就会产生短期行为,用他们习以为常的粗放的方式取得眼前的业绩,在资源的利用上大手大脚,甚至为了取得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污染环境为代价,将成千上万吨有害物质排泄到江河湖海。 三是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上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口也增加了许多,在人口和经济总量都有大量增加、而水资源总量大体不变的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节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它们相适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四是体制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基本上还是单一的、依靠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主体,绝大多数还是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水价等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手段没有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公众没有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来,使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对淡水资源的治理及其展望 面对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为了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相应落实计划。其中,有几个方面是引人注目的。 一是南水北调工程进度将加快。我们前边已经讲过,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今年在贯彻“十一五”规划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各有关部门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同节约水、保护水、高效能利用水的新体制新机制。主要有: (一)、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三)、创新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有着江河发源地的水资源优势,在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育和流淌着分属长江、珠江流域的湘江、资江和漓江等著名的河流。全市484万人口,年拥有水资源量达391亿立方米,是国内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漓江,发源于越城岭的猫儿山、流经兴安、灵川、临桂、阳朔、恭城、荔浦、平乐等县和桂林城区,注入桂江、全长228公里,流域面积达12159公里,属山区雨源性河流。作为桂林的母亲河,它养育了桂林人民,滋润着桂林秀丽的生态环境,是桂林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让漓江水资源进入水市场,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已成桂林人民的当务之急。从总体上看,水资源的自然蕴藏和命脉性,确定了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水资源的流域分布范围不够明确,往往超越行政归划的界限,需要协调行政区域或上、中、下游之间关系,明确水使用权主体;水资源既难以在市场大量交换,又属于世界性稀缺资源,具有极高的商品性。正是这些普遍性特征,给水资源的管理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漓江的水资源,在普遍的特征之外,还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作为山区雨源性河流,漓江流淌在桂林市统一的辖区内。69亿立方米的年总水量,不仅是丰富的蕴藏,而且为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使用,明确水权使用主体提供了条件;其次,漓江流域大面积的三大雨源林区的生物群落,不仅孕育和保护着漓江的生存发展,而且涵养了水源,优化了水质,有效地提高了漓江流域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第三,漓江流域水资源源于山区,山区河流河床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难以实施源头蓄水;进入岩溶峰林的漓江,因地下溶洞和裂隙发育,使地表水变为地下水。全流域工程性贮水能力不足10亿立方米,近5/6的水资源没有有效利用,甚至造成灾害;加之漓江水量依赖降水,雨量的季节性分布造成漓江径流的季节性多寡悬殊。这些“个性”充分显示出漓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通过工程措施、生态保护,解决漓江源头蓄水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转换为产品和商品的过程简单,一部分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而早已部分明确的水权,意味着水权市场的实际存在。商品和市场的客观存在,说明了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和配置水资源已具有紧迫性,需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解决好水资源配置的思路,体制和模式,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但是,对漓江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配置问题,仍远远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一方面,桂林现行的取水许可制度没有明确的水权界定,造成了水电、水文、水务、交通、环保、农业、旅游、林业多部门的分散性管理体制,权力分享、责权交叉,上下游和河段之间的利益冲突,不仅割裂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优化配置体系,甚至一度造成了人为的争谋“漓江精品游”的矛盾,制约了水资源有效、合理地配置;另一方面,淡薄的市场经济观念,长期弱化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意识,人们忽略了水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效益。只图取用水方便,不计取用水成本,缺乏主观上的节水意识,生活、工农业发展、航道、旅客、景观、环境与生态的用水,无节制地向水资源伸出长长的手臂,桂林市工农业用水定额高出发达国家几倍甚至几十倍,农业灌溉有效利用为30~40%,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5%,由于水费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例太小,生活用水的无标准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面对这些情况,强化市场观念,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重点是管好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水的资源特征,无疑影响着进入市场的快慢、多寡程度,而人们的主观意识,则在市场上起着制约的作用。桂林的水资源如何适应水市场的要求,当前,急须解决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为水产品进入市场前和进入市场后的管理问题提供基本思路。端正思想认识。桂林人必须在头脑里,尽快地树立起几个观念。一是商品、市场观念。水对于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全球水资源的匮泛性,表明了水资源的珍贵价值。水资源可以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又可以经加工为水产品增值后进入市场。它的这种商品价值,要求人们树立起商品意识,而这种商品的稀缺匾乏,表现在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又是不需多久将兑现的事实,更要求人们树立起市场观念。二是价值和效益观念。珍贵的商品价值,赋与水资源创造高效益的可能,而生活必需,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性,更加强化了作为商品“一本万利”的必然性,对于水资源蕴藏数质量首优的桂林市,更好地配置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应该是发展的必然。三是保护意识。漓江水资源尽管量大质优,但却有限。如果不加保护,任其错误观念、行为发展,量大质优可能转变,有限的资源也可能因流失而丧失该得的效益。确定管理模式。流域是水资源的分布形态,它的博大范围,涉及到森林、矿业、动植物、航道、生态环境、气候、地貌等专业,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圈分布,具有自成规律的典型特征。因此,正是水资源的流域分布形态,确定了必须采用流域管理的模式。当今的流域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两种。前者是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对水资源实行归口管理,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后者则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按分工职责对水资源进行分别管理,或者将水资源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国家只制定法令和政策。在桂林,两种管理模式都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弊端。集中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集权,难于兼顾多方利益;往往因不能适应水资源的多用性,回避了很多不应回避的具体细节;而原有的分散管理无力解决各部门之间利益的冲突,和上下游间流域开发利用的冲突。为了解决集中和分散管理存在的弊病,应当借鉴先进国家的办法,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就是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分离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采取市场经济的作法,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拍卖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排污权,通过市场调节和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使用过程中冲突各方的磋商与仲裁等手段,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集成管理。用这种管理模式,在维护国家所有的权威下,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方法,以市场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较之集中和分散管理模式更为科学。以桂林市为例,由国家水资源的专门机构分配或拍卖给广西的水权和排污权,再分配或拍卖给桂林市后,桂林市在分配的权利范围内实施流域水资源的集成管理。健全管理体制。采用流域集成管理模式,就是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或者由国家指定专门机构,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机构就是流域集成管理的国家专门机构。这个专门机构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进行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规划与标准的制定,协商水资源开发利用所涉及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关系和冲突,以依法行政的权威部门身份,对全流域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和排水、水质和水量实施统一管理,依法确定流域内水资源的保护、分水和排污方案。在管理方法上,实行流域断面流量控制,根据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环境与生态用水需求,考虑人口和经济效益,兼顾上下游利益确定水量分配。在国家专门机构之下,直接设置省(市)级管理机构,作为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二层机构;地市级设置的专门管理机构,属于三层管理机构。县以下,由于流域面积、范围较小,可不设专门机构。二、三层专门管理机构,作为政府部门、应尽量精干、统一,一般以城市为中心设置水务局。其主要职能是在一层流域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下,依分配的水量、分工的职责与范围,进行片段规划所得策略综合集成和发现冲突的上报化解、自行化解。在这三层行政权威机构之外,水产品的加工制作和市场销售,则主要是企业运作。供水、排水、水能、污水处理及回用。都可以组成企业,在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下,按市场规则保障大众所需。这样,就能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强市场消费者的节水意识。依此设想,桂林市可设置第三层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专门机构。由于市辖范围有着多水系源头水资源分布,因此,桂林市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必然兼负多流域水系的管理任务。进一步明晰产权。由于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国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流域管理采取取水许可制度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制度被实践证明已经滞后.因此,必须实现取水许可制度向水权制度的转变,使流域水资源经过明晰水权之后实施管理。水权管理的核心,就是确立明确的用水权主体。这里所提到的明晰产(水)权,就是完善用水的初始分配制度,建立用水再分配的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水权的初始分配都通过政府机构,这种作法体现了所有制原则,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用水初始分配归国家的作法都无可非议。问题在水权的再分配。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市的水权的再分配也是由代表国家的政府垄断,表现为“行政划拨、指令用水”的取水许可制度。这种模式,过去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保障了人民的需求。但正是“取水许可”模糊了水权主体,“国家的就是大家的、大家的就是我的”的观念,造成了无节制取水、水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极低的状况。水权主体的模糊,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用水量大增的情况,已经明显的表现出问题:一方面,无论是流域内的上下游水事管理,还是跨流域的调水,就是处理水资源环境事务,运用行政手段的难度越来越大,协调利益冲突的有效性越来越差;另一方面,政府对水权再分配的集权,有碍于社会群众力量的发挥,制约了水资源的配置和水产品进入市场,水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因此,取水许可制度向水权制度过渡需要把握几个主要环节,一是强化国家所有的观念,牢固水资源初始分配由国家或国家指定部门垄断的原则,让流域管理的专门机构作为用水权主体,树立起真正的权威行使职能;二是国家的流域管理专门机构作为过去的直接控制者,今后逐步变为标准制定、仲裁和信息发布的间接控制者;三是在明确用水权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流域上下游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予管理,依据水权制度原则,民主协商具体事宜。明晰水权,也应同时明晰与其相关的水利、水能设施产权。只有水权和水设施产权的明晰,才能强化管理,推动社会资金和外商投资兴办水利、造福人民。进入市场运作。水资源经过初始分配和再分配,通过工程措施成为水产品。由于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的不均衡性,客观上存在着水需求和潜在的水供给、水产品的供需要求,带来了水权市场的存在。拥有了水权,就意味着有了市场的主动权。但是,水权制度建立初期,水权市场只能算作是“准市场”,有多种因素限制着水权市场行为的发生。譬如拥有水权后,如何保障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如何改变时空条件的限制,降低降雨、绿化等条件的制约。激活水权市场,变“准市场”为“市场”,前提是代表国家的政府要尽快完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诸如,水权的转让应符合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按流域规划进行论证、审批;水权转让价格的评估和公证;水权转让与周边地区、其它用水户及环境方面的关系处理等等。当前,桂林市可以仿照国家“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模式,以股份制形式拥有并买卖用水权。所经县城需要的用水权,通过计算自身用水的总需水量,按需水量确定本县在股份公司的份额。需水越多、份额越大、投入越大。至于今后的投资、规模、收益就完全按企业行为运作。引入市场机制,突破口可选在供水产业上。一方面,供水产业已经成为不可替代、有利可图的产业;另一方面,供水产业存在着政企不分、负债经营等多种问题,需要改革。将供水产业引入市场,核心是政企分开,打破国有垄断,提倡多种所有制经营,积极引入市场,参与竞争。激活市场,就要实行企业的股份制经营,争取产权来源的多元化;大力发展特许经营,在政府或全民企业控股的前提下,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参股或独立管理运作;在水市场调高水价,让水价体现出水产品的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资源稀缺成本,增强用户的商品意识、节水意识和动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桂林市要加强漓江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必须从进入市场的角度研究问题,让水资源、水产品的配置在市场中适应新情况,逐步完善其管理运作方式,才能使有限的资源物尽其用,保证所需,增长效益。
327 浏览 4 回答
237 浏览 3 回答
188 浏览 3 回答
170 浏览 4 回答
117 浏览 7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
212 浏览 4 回答
207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3 回答
81 浏览 4 回答
221 浏览 4 回答
137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5 回答
268 浏览 5 回答
24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