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闻有些小区的楼道进行了大改造。 据说居民各自打造了不同的文化主题——空白墙面放上软黑板,张贴文明宣传海报及生活实用信息;利用楼梯下方的死角,用小花架和绿植装饰,环境一下子高大上了许多;还有的楼层在角落放了置物型长凳,放上书籍,为邻里营造阅读氛围;楼梯转角的空白墙面上也贴上了各色装饰贴纸,显得绿意盎然。 很多住户因为楼道里增设了休闲区域,纷纷走出了家门,在楼道里交流谈心;而居委会、志愿者等来访者有时造访,也可以选择在楼道里坐下了解情况。 看了报道后我很受启发,本来我们大楼的公共面积就比较大,如果公房的楼道可以改造,我们可改造的空间就更大了。 今天特地找到了“文明上海”公众号,里面就有部分示范楼道的情况说明和照片,虽然公房楼道空间狭小,但是示范小区充分挖掘潜能,利用墙面及公共空间死角,把狭窄的楼道布置得焕然一新。 去年,家里闲置物品太多,我便在电梯间设立了“公益物品架”,把闲置物品放在花架上供住户取用。虽然用意是好的,但设立时没考虑到这也算占用公共空间,给邻居造成不便,也形成了安全隐患。 如何才能既不占用公共面积,又达到美化楼道的目的?仔细看“文明上海”的报道,我才恍然大悟——首先要清空杂物,把楼道整理干净,才能谈美化改造。 周末准备把“公益物品架”收拾清理一下,再借鉴文中的做法,“螺狮壳里做道场”,尽量在墙面上做文章一一比如文中的部分楼道就通过粘钩,袋子就可以挂在墙面上,把节省空间做到了极致。 去年偶然看了一部连续剧《幕后玩家》,里面有一段“共享社区”的理念和我不谋而合,不过片中共享的形式是“户到户”,家家户户通过管道连接,难度系数太大。 我们不需要通管道,只要打通资源共享微空间,让闲置物品重新流动起来,就能最大限度地让物有所用,还能促进邻里交流,增进住户之间的关系。 我一直有设立“漂流图书馆”的想法,如果住户能共享家中图书,我们整栋大楼200户人家集合起来,说不定能形成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能大大减少重复购买,还能省时省力。 就算没法把整栋楼的图书集合起来,我们还是可以在楼道里放上自家的“漂流书单”,把自家闲置图书的书单和联系方式打印出来,供住户借阅。 未来,期望邻里之间不仅能共享闲置物品或图书,而是能彻底打破各家的铁门“屏障”,让邻里关系“破冰”…… 期望邻里关系能回到小时候上海弄堂那种互亲互近——不仅能向张家借葱、李家借蒜,还能坐在一起,聊天谈心,分享彼此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