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这主要是写你对中国七十年来变化的感悟,着重描写国家的强大,国家这七十年来变化的想法,中间描写这七十年来国家有哪些伟大创举,最好以衣食住行的变化来写,“爱国”是这篇作文的核心思想。
正文:
新时代的年轻人踏着轻快的脚步兴高采烈地走上了舞台,旧时代的老人做完了苍老的演讲缓缓走下舞台去。在今天,时代变迁了,生活改变了,而我的家乡——富裕县,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
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在原先,人们的衣着无论是色彩,还是样式,都很单一,颜色只有黑白、军绿、深蓝那几种,样式也都大体上差不多;而现在,大街上,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的服饰,什么颜色的都有,很少有“撞衫”的现 象,并且都是名牌也五花八门,让人们目不暇接。
在过去,人们吃的方面并不是很好,食物种类也不是很多,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时才能包点饺子,吃一点“好吃的”;而现在,大鱼大肉任你吃,蔬菜水 果任你挑选,如果想吃熟食,谁时都可以买到。大街两旁小吃、饭店、酒馆、肯德基、麦当劳遍地开花,你随时都可以到那里大吃一顿,过足瘾。
在原先的大街上,根本没有汽车的身影,都是一排一排 自行车;而现在却正好相反,自行车越来越少了,满大街上开的都是小汽车。现在的人们要想居住的舒适,那就更不用提了,现在的平房越来越少了,楼房越来越多了,还建了几栋“高层”,住在里面 既舒适又安静,十分惬意。
除了生活中的变化,富裕的经济也有了卓越的飞跃。在以前,富裕县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县,经过时间的打磨,岁月的蜕变,以及经过勤劳的富裕人民长年努力的积淀,富裕县的经济有了新的突破,现 在“富裕老窖”闻名全国,“光明牛奶”成为人们钟爱的饮品,立下了不朽的口碑。
它们已经成了富裕的代名词,成为了富裕的生活力量。现在到富裕投资、合作的客商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创造了富裕 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
而在这些变化之中,我认为最突出的应当属于“亮化工程”了。
在我小的时候,那时的富裕,大多数路面都是土道,哪里有现在的水泥路、柏油路呢?而且路边没有路灯,一旦到了晚上,路上漆黑一片,没有一丝亮光,脚底下的路也是凹凸不平,走的时候一脚高一 脚低。
由于没有灯光,夜间的行人只能在一片黑暗中向前摸索着前进,而凹凸的路面有时也会出现一块石头,很多人都会因为这个原因不小心摔倒,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行走 尤为困难。
而到了现在,道路上都铺上了水泥、柏油、彩砖路面,再也没有原先坑坑洼洼的老样子,而在路边,每隔几米处就有一个路灯,在夜晚发挥了照明的作用,也为出行提供了不少方便。
而且在 最近几年,富裕又发展了“亮化工程”,现在满街都能看到“霓虹灯”,每天晚上,县政府那里还会开启各种彩灯,装饰夜景,为人们带来光亮。
就让那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照亮人们的生活吧,照亮富裕县光明的前景吧,照亮富裕人民美好的明天吧!我们希望,我们相信,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富裕的明天将会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内核:柔性文化,而阐述了面对国际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秉性文化需要植根入更多刚性文化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以柔性文化为本源,挖掘本民族刚性文化因子,一方面继承 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呼唤刚性文化,以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柔性文化;刚性文化
1 柔性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族精神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总是烙上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悉数世界各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文明中找到一种跨越了时代背景、源于地缘经济特征同时又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制度、民族精神的特有民族文化主线,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教义中,忠贞的服从以及为和平的圣战意识性文化支配着整个民族,因此伊斯兰世界各民族表现得异常团结与排外,无论是仇恨还是友好都不偏不倚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是任何时代都未曾改变的。
而中华民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核,它是“内敛含蓄”、“左右逢源”的,因此曾有学者形象的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形容成“太极”,也正是如此,林语堂在《中国人》中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贴上老成温厚、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教、中庸之道的标签,在这种文化内核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就具有“积极的人世态度、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注重‘中和’的思想特色以及兼容性与主导性并存的特点”。
究其原因,我们似乎可以从费孝通先生那里找到答案。费老先生笔下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与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生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土社会下的中国人分外的“土气”,成员们更愿意生于斯死于斯,于是终老是乡土社会的常态,这种不流动注定了社会中成员间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命归属、大体一致的生活方式。于是差序格局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关系纽带,一方面由于这种横向弹性结构的“差”,中国人的 人际交往 总是“左右逢源”遵循“中庸之道”且“厚实而老成”的;另一方面,这种差序格局所锻造出的纵向刚性等级化的序列社会结构更是形成中国人宗族制度分明、强调伦理道德等等,因此在纵向等级结构的主导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又会表现的或者积极人世,或者消极避世……
如果将上述一切看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普遍的文化内核,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怎样的时代特征、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怎样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一定有着这样一支希翼和平、友好待客、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尊长护幼的不变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自立自强、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优良民族性情,是我们始终应该恪守的古老训诫。
2 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变迁需求
按照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所阐述的理论逻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朝向以工业为主导甚至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这种变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显而易见的背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穿插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否足够完美到可以跟得上世界社会格局的变迁步伐,而不被甩出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费孝通先生阐述的是“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既然冠以“乡土”之名,那么乡土社会结构的适用范围至少需要局限到中国的乡村,更何况此书的写作时间是在解放前。然而就在2003年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庆典上的讲话中,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时仍然采用“差序格局”一概念,且概念内涵没变,笔者赞同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因为有意无意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时代变迁、城乡变迁、制度变迁,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结构始终未变,传统宗族观念仍然影响深远,如果按照上述“太极”的比喻,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太极”的部分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
那么这种近似“太极”的柔性文化是否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应对当今世界的竞争呢?显而易见,根植于“乡土”的中国中土文化所形成的差序格局是适应农耕民族的乡土社会的。因此在世界大同的农耕社会,中华民族的历史往往可以成为世界性历史,隋唐盛世、明清盛世便是最好的例证,原因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植根于民族灵魂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是与当时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了的,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世界主流文明的精神,因此当时我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写人世界的主流历史部分,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异军崛起,世界主流文明为工业文明所取代,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高速变迁。空间、时间距离不再是国与国、洲与洲的隔阂,掌握着主流经济技术的西方文明开始主宰世界,无论是____教义中的“原罪”、“救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西方民族中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抑或是大和民族对天皇绝对忠诚的武士道精神,都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太极”柔性文化的刚性文化,当世界主流经济告别了农耕时代。刚性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扬弃保留、锻造更为坚实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界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状况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三次浪潮并存。即“同一社会的不同部分处于不同的时代中”,属于各种时代的文化理念相互激荡,似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内陆乡村还没“过时”,工业文明的理念已经跟不上东部发达城市的步伐,需要做出改变去适应信息科技文明时代的文化了。这就造成在精神上民族情感很难统一,社会失范现象严重。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抉择,那么究竟是恪守柔性“太极”文化,继续维持“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还是选择一种刚性文化来锻造民族精神?诚如上面的论述,民族精神承载了厚重的地缘文化,其最精髓的部分是民族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核,也是民族得以存在之基、立足之本,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也决不能改变的。然而现实要求我们在文化中注入刚性的血液,失范的社会情智急需重新整合民族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并根据时代特色,挖掘和向社会呼唤属于本民族的刚性文化。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性因素
事实上,如果按照中华大一统的说法,我们的民族并不缺乏刚性文化。2005年姜戎的《狼图腾》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国内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狼性”的广泛探讨与研究,“狼性文化”便是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刚性文化,狼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是与牧民们在草原上争斗了几千年几万年,教导牧民智慧、为牧民积聚力量、有胆识有组织的强大集团军。游牧民族因此英勇善战、睿智过人,说游牧民族在狼图腾的教导下“雄韬伟略”一点也不为过,元朝无边无尽的疆土便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支铿锵豪迈的力量令世界各民族心存敬畏。也正是这一支力量如我肤色者依然被世界称为蒙古人种,一时间相见恨晚,对狼性的呼唤一度成为学界呼唤民族精神的主流,笔者赞同这种对于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刚性文化的呼唤。但是反对完全否定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做法,对于民族中源于地缘文化的文化内核,是我们始终应该坚守的民族习性,而我们现阶段呼唤刚性文化、呼唤狼文化的作用在于适应社会变迁,适应时代发展,这正如同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民族精神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烙上时代烙印一样。
4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有着自身不变的文化内核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核中表现为“太极式”的柔性文化,同时这种特质有着深厚的地缘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他民族的分野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主流民族精神中刚性文化大行其道,依然严格恪守柔性文化就会面临着被甩出主流文明结构之外的危险,因此,应该在恪守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挖掘本民族的刚性文化,使得民族精神适应主流、适应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现代化的视阈下,从社会结构的变迁考察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宏观主题的把握和认识;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变迁的背景差异,得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背景条件,从而更好地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变迁;现代化;社会结构;背景差异
对西方社会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社会学家们都试着用某一典型性词语去概括和总结。许多西方学者用“现代化”或者说“从传统到现代”来概括和描述,也有人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角度将其总结为“进步”和“发展”。或许,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充分发展,而非西方社会展现的则是亟待完善,很少去探究西方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背景因素。若将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相结合,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实现变迁的背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西方社会迅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而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实现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变迁
社会是人为了达到单个人所无法实现的需求满足水平而有目的地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又可以看作是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而变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涵盖了世界历史发展和变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变迁呢?
从广义上讲,社会变迁指的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因此,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如社会变迁的规模、方向、性质、人们参与和控制的程度等,社会变迁类型就会呈现多样性。罗荣渠先生就将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为微变和巨变,并将其阐述为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传导性巨变和创新性巨变。
我们所讲的社会变迁主要是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的。所谓社会结构,它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它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根据认识和思考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实在侧面的相对静止的形态或者说状态的特性的描述。”简单说来,社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变迁中长期保持不变而带有一定方向性变动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 教育 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西方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即社会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并且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许多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学家都曾详细讨论过“传统”和“现代”的特征或差异。他们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个人人格与行为特征等方面去对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典型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从社会结构出发去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美国学者C·E·布莱克将关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走势归结为:人口分布走向城市化,地理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提高;社会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文化教育趋向普及,机会趋向平等;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水平的提高,个人主义愈来愈强,责任中心由社区转向社会,由地方转向国家等。丁建弘认为布莱克的概括“并非十分全面和合理”,他认为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从地方共同体到整合的社会的变化。尽管将传统和现代的概念引入现代化研究会带来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社会变迁问题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现代化一词可以说是对“世界历史”开始以来至今对人类社会发展主题较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括之一。从逻辑上讲,社会变迁理论从宏观上就包含了现代化理论,因而我们将范围限定在现代化视野下。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我们也主要是从现代化这个历史发展的主题出发,着重考察在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东西方社会变迁的不同背景及其差异
为了更好地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中比较突出和代表性的五组变量进行比较。
(一)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程度不同
许多学者从西欧与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探索西欧率先迈入工业社会的原因。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就从非西方国家的自身条件出发,他认为东方国家古代文明太发达以至于难以产生新的文明。钱乘旦则直接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的不同。他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一种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形成以贵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利为特征的等级君主制,并且在这金字塔外面,还有一个异己的力量存在即“市民社会”。而东方的封建社会则是一个“大屋顶”结构,它笼罩一切,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极大地阻止了资本主义的自发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谈到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在构成上有“三大骨架”,即土地贵族、“中间阶层”和工资劳动者。17~18世纪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为英国启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除了这个主体性力量外,英国还具备了使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的两个社会特征:社会的开放性和社会的流动性。英国社会的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限趋向重叠,个人在社会的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和经济地位的流动也是相对自由的。当然,法国和德国各阶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与同时代的英国进行比较时,显示出了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他们在19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如法国在19世纪最大的社会变化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角色的转变。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从权势的巅峰上跌落了下来。在1950年代,德国的统治阶级的大部分容克开始分化、资产阶级化。通过改革,普鲁士一德意志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从而迅速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而在东方国家,村社和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村落制度将人们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个人完全依赖于他所处的村社和村庄。村社体现的是一种类的、集体的主体意识,个人主体性丧失。村社培育着人们的集体意识,他们往往聚族而居,一个村庄的居民相互血缘关系盘根错节,拥有共同的祖先,因而村庄成为由宗法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集体,这点俄国、中国、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俄国,村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被称为“米尔”的村民大会,负责和决定村长及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土地的重新分配、村社成员的迁徙及新成员的接纳、赋税徭役的分配等重要事务。此外,还有为保证服役完税而建立了连环保制度。这样,个人的一切都离不开集体,取决于集体,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个人方能生存。而在印度由于村社和种姓制度的严密性,人们也被死死地束缚在他所在的村落和种姓阶层里。在以上的社会里,人们之间除了和村社内部人员的交流外,基本上不需要也不能与其他村落和人员进行交往,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社会流动性和开放的程度极低。
(二)角色和地位分配的原则不同
现代化的所谓合理化倾向要求的水平不过是机会均等,以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角色。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社会角色,进而形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对比东西方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结构是稳态、封闭和静止的。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于承袭而来的地位和角色,几乎从不考虑改变职业和居所。如印度的村落统治机构是依据传统习惯进行活动的,缺乏明确的法律以及关于权利、义务的契约,统治者的资格基本上是以先天条件(如出身、年龄等)为优先,并且是世袭的,财富、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等后天因素居次要地位:俄国的村社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如劳动改组、公耕地等等,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强调整体和谐,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这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就有了先天性并且自然的逆来顺受;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也是如此,虽说中国有士大夫精神,但出发点还是想一劳永逸,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几乎不期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相信以往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的,地位和爵位的世袭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角色和地位分配的重要原则。
而在西方社会,虽说也是封建社会,但它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分封建邦”的社会,各封建邦国之间相互独立。并且西方社会是一种阶级制度。等级与阶级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成员资格基于出生机会,后者则基于职业和经济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则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将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样,决定他们地位和角色的不再是先天的出生条件了,而是要靠自己的职业和经济地位了。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在社会结构中诞生了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中间力量(市民社会)并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资产阶级。如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由于文官制度的推行,社会升迁又多了两条途径:学历和成就。整个19世纪,法国人的社会地位变迁大致以一种渐进方式实现的:最底层的工人首先改变工种,一般工人经过几代努力,也许可进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一部分的小资产阶级升入更上一层的社会集团。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形成特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角色地位分配原则的变化。
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社会学论文
2.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3.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
4.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
5.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6.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时过境迁,跨大步行走已是人类必然的趋势。请你描写一下时代的变迁。下面一起随我欣赏一下时代的变迁 范文 吧! 时代的变迁范文篇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至今依旧熟悉的旋律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中回荡着。不知几时这是大街小巷中人人耳熟能详的旋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少现代流行歌曲出现,这样的旋律已经不再出现,这意味着什么呢?是它已经不合潮流,已经落伍了吗?现在听它已经是一种老土的行为,将会被人嘲笑吗?我不懂。音乐本身是一个时代的精华,是一个时代的反映。音乐被淘汰了,是不是意味着那个时代也被人们所淘汰呢?我不懂。 偶尔在报纸中看到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 事迹 ,总感到心寒,是啊!时代变了。偶然间又见到一些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事迹,却又感到心中一震,是啊!时代还是变了。 时代确实变了! 不久前,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个灿烂而又孤寂的生命,照亮了我的心灵,如今已陨落的星星,却留下了永恒的光点――丛飞。 时代在变迁,我们的心灵也随着时代的洗礼而变化。可是生命最本质的细胞――爱。它接受了岁月的考验,它永远地留在最深远的地方。也许它并不能永远都绽放光芒,也许它有时会被埋没。但它最终会破土而出,会生根发芽。 时下,我们追逐潮流,我们不断言创新,可是当我们连最基本的细胞都失去了,我们又从何谈潮流,从何谈创新?只有把握住最本质的,我们才能与时俱进。 从抗战时代,英勇献身的战士;从非典时期不顾安危的医护人员;从印度洋海啸,奋力救灾的人们;从不断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丛飞……我们依旧看到时代的曙光,我们依旧看到希望的翅膀,未来依旧阳光出来灿烂。 一句话,也许就能救活一个生命,那我们何必小气这样一句话;一个眼神,也许会是点燃一个生命的火花,那我们何必禁闭双眼。这句话也许很普通,这个眼神也许很短促,可是它们却会沉淀成心灵最本质的开始。 献出你的爱,让我们的天空更晴朗,让我们的世界更美丽。 时代的变迁范文篇二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集市,对人们有着无可替代的情感。现在每逢刘旺大集人头参动,买卖兴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集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记得小时候有很多大集市,分布在大的村庄。赶集时,整个村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牲口市、木货市、粮食市、柴草市、草编市、青菜市、水产市、猪羊市、杂货市、布匹市、鞋帽市等。还有包子铺、剃头铺、铁匠铺等。除了买卖,还有耍把戏、卖艺、唱大戏的、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集市的变化与社会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前没有农业机械,种地、拉东西都靠牲口,所以牲口市是必不可少的,骡马牛驴一大片,买卖方式也很特殊,需要牲口经纪人中间搭线,才能完成交易,讨价还价要用暗箱操作,买方和卖方要把手伸进经纪人的袖子,用手指谈价格,叫“摸渠”,买卖做成后,卖方和卖方都要付给经纪人服务费。那时去牲口市看热闹,感到很神秘。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牲口逐渐淡出了农业生产,牲口市也消失了。同样,柴草市、木货市、草编市等也相继远离了集市,成为了历史。现在的集市,大都以服装鞋帽、青菜、水果、海产品、花鸟宠物等为主,规模小了很多,演唱、杂耍也很少见到,欺行霸市、赌博钱等不文明行为也几乎消失,可以说现在的集市文明程度提高了很多。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人们的需求和购买力也提高了很多。过去集市上的货物价格很低,但多数人买不起。记得那时上好的对虾,三毛两毛一对,大肥螃蟹两毛一只,看着流口水,舍不得花钱买。普通人家赶集买的是油盐、火柴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给孩子买的也只是一元钱能买十几个旳柿子、软枣、花生之类。偶尔买个肉包、火烧,孩子们就高兴得不得了。现在越好的东西、贵的东西越有人买,差的次的很少有人问津。 从赶集的人群看,退休人员和农村老人居多,年轻人青睐网购,且上班没时间赶集。赶集的目的也不尽相同,除了买卖东西,有的人专门逛花市、鸟市、宠物市等,为的是赏花观景。有的为了集市上见见老朋友、老熟人,还有的老太太,为的是能见到亲戚和娘家人。当然也有图谋不轨,专门到集市行窃的人。 集市这一古老的交易场所,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和快乐。 时代的变迁范文篇三 转瞬之间,35个春秋已悄然离去,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欢乐的、开心的、痛苦的、心酸的…… 模糊的记忆,熟悉的旋律,在我内心深处不时的回荡着。时代在变迁,带给人类不一样的生活,心灵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静静地洗礼着。 试问:亲爱的自己,喜欢这样的变迁吗?喜欢这样的洗礼吗?喜欢这样现在所有的一切地一切吗? 哦!是呀,难以回答。风风雨雨,暮暮朝朝,点点滴滴,每一个都有着它不同的含义,又怎么敢轻易地批判它好与不好,喜欢又与不喜欢呢?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一个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地清澈,笑声是那么地爽朗,玩儿地花样是那么地多且又那么地疯……。如今看着每一个孩子都在每天重复地不间断地,用心且又用力且又无耐地念着A、B、C地时候,自己想说点什么呢?我只能理解地说: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辛苦了,为了你们的将来好好学习吧!虽然知识改变不了命运,但改变命运一定需要知识。虽然清澈的眼神和爽朗的笑声和你们无缘,但一切都只能说是值得的。 记得我们小时候,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空气是清新的,河水是可以喝的,食品是可以放心吃的……。如今看着每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喝着黄浦江里的“排骨汤”,吃着添加了各式各样的化学添加剂以及激素的食品,呼吸着PM2。5的空气,自己想说点什么呢?我只能愤怒地说:难道社会的发展,人类日新月异的进步就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还记得小时候,老人是敢扶的,孩子是可以和陌生人说话的,好事是敢做的……。如今丑陋的心灵和卑微的人性掩盖了人类与生惧来的善良和真挚,驱逐了美丽的天使却让魔鬼永柱心底。试问:这是人类发展必然的道路吗?自己又想说什么呢?我只能心寒地呐喊:不,不要让魔鬼柱在我们的心底,伸开双臂,拥抱我们可爱的天使,让善良和真挚重回人间,让人间充满爱,我可以,你也要可以,好吗? 时过境迁,跨大步行走已是人类必然的趋势。大街小巷耳熟能详的旋律,逐渐离我们远去。轻风吹散了我凌乱的思绪。时代在变迁,人类在发展,但请不要远离我们人类发展的本义,让孩子重拾笑容,让天空更蓝,让生命重新焕发“爱”的光彩,让生命充满奇迹。 时代的变迁范文篇四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童年,有快乐的,有忧愁的,有无奈的,有渴望的……。 曾经的童年只能在回忆中慢慢的回味了,现在只能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中,看看曾经的自己那时候是多么的天真,脸上总是带着无忧无虑的微笑,做着那些在现在看起来很幼稚的游戏,在一起玩就是朋友。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现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只有自己手工制作的玩具,比如说 折纸 游戏,丢沙包,玩弹珠,跳空格,抓七子等等,玩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现在这么宽裕的生活,那时候的东西很便宜,都是几毛钱都可以买到吃的东西,不像现在吃上一顿肯德基,没有个几十百把块想都不用想,那时候的我们不用为食物安全担心,现在的食物这个不好,那个出了问题,想想都觉得可怕。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多少人家有电视机,也没有多少动画片可以看,那时候的就图书馆多,没事就会去看看图书,不像现在的小孩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 那时候的我们可以在清澈的小河里 游泳 ,可以钓钓鱼,捉虾、蟹,但现在清澈的小河没剩下多少条了,现在的小孩也不会去游泳了,当年的景象只能曾了回忆了。 时代变迁中的我们,曾经的快乐换成了忧愁,曾经无忧无虑的笑容只能伪装了,曾经的那些游戏只能留在回忆中了,曾经的曾经都成了回忆了。 现在的我们身边都是电子产品,没有原始的足迹了,现在的小孩,很多都只能在冰冷的房屋中独自玩,没有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了。 青春的路上,只留下我们曾经的足迹,岁月中,我们只是过客,有过快乐,有过忧愁,有过彷徨,有过无奈。 现在的我们,还要在岁月中继续,直到生命的尽头。
92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236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2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241 浏览 2 回答
153 浏览 3 回答
155 浏览 6 回答
336 浏览 5 回答
166 浏览 4 回答
189 浏览 1 回答
194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