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帮导师审了两篇西南地区某211高校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试着作答一二。第一,浏览全文,看格式和排版。如果说,研究设计是否科学严谨、理论工作是否扎实、行文措辞是否得体,这些很大程度上是能力问题的话,那么文章格式不规范(例如段落首行缩进问题、正文参考文献乱序等)就是态度问题了。格式正确、美观,能看得出来作者是用了心思的,评阅人印象就会格外好。第二,浏览摘要,了解作者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该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作者是如何解决的,工作量是否饱满。从这个角度来讲,摘要的作用正是让人不阅读全文也能知道作者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也就相当于整篇文章的精华浓缩。如果从摘要里并没有读出上述核心内容,那么评阅人就会带着上述问题从正文里找答案,并在心里暗暗减分。第三,研究方案是否科学严谨。答主所在的领域是大方向属于社科,偏实证,对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其实并没有理工科那么严苛,但作者也需要“思辨+实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要能最大限度地自圆其说。如果结论不严谨,我会给出修改意见;但研究方案不严谨,我反而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结论尚可修改,但研究不能推倒重来。在研究方案上提出质疑,学生在毕业前是来不及重新完善的。(曾经一位硕士同门就是因为这个被延期了半年)第四,细致阅读研究结论。结论是研究中最能体现作者原创性价值的地方,但往往也是继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之后重复率最高的部分。这是很多社科实证研究的通病。看起来似模似样地做了研究,得到的却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文献著作里都有的结论。我在审稿的时候,会关注研究结论是否是密切结合研究过程和所得结果严谨推理而来。因此,建议结论部分要密切契合自己的研究,千万不要写些万金油结论来凑数。第五,行文是否逻辑通顺、明晰。写作素养是本科生和很多硕士生的短板。据我所知,大部分学校我们这个领域的硕士生都并没有经过正经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训练,写文章时往往东摘一句西凑一句。读单独每个句子都没毛病,合在一起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这种拼凑痕迹很明显,只是很多作者不自知罢了。最后,就是通读全文,找点错别字和语病提出来。体现出评阅人真的有仔细通读你的文章。尽管评阅的两篇文章都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及格线,但还是给了他们通过。素不相识,评阅人真的不会太难为你。不过,不建议大家把希望寄托在每个评阅人的恻隐之心上,这样风险太大,写论文还是要拿出最大程度的努力和态度。最后祝每位同学学业顺利,毕业顺利!
硕士论文盲审,主要看:题目、摘要、目录、主体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
盲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mángshěn,指一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就是匿名送审,意味着评阅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这样打出来的分数作假率低,高校阅卷一般使用这个方法。盲审制度,就是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为客观。一般高校,特别是研究生院,均有对学位论文进行定期盲审的相关规定,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论文进行盲审。
215 浏览 4 回答
256 浏览 4 回答
208 浏览 6 回答
164 浏览 4 回答
290 浏览 2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109 浏览 3 回答
108 浏览 8 回答
251 浏览 2 回答
312 浏览 4 回答
103 浏览 10 回答
94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8 回答
176 浏览 2 回答
190 浏览 2 回答
351 浏览 4 回答
295 浏览 4 回答
142 浏览 3 回答
303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287 浏览 6 回答
301 浏览 6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326 浏览 4 回答
236 浏览 5 回答